
研究领域:中国古代小说,明清文学,叙事学,古文献整理,尤其在王世贞、李贽、《金瓶梅》、经济生活与文学研究方面用力最勤。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金>学考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李贽思想演变史》(人民出版社2005)、《文学研究的新经济视角与分析方法》(上海古籍2008)、《王世贞与金瓶梅》(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2)、《王世贞书目类纂》(凤凰出版社2012)等著作17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已参研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古委会项目多项,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奖、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河北省高校人文社科奖,河北省教学优秀成果奖多项。2000年7月23日,河北卫视《燕赵之子》节目播出“许建平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专题片”(30分钟)。2008年4月5日,中央电视台第10频道《探索发现》节目播出《金瓶梅与王世贞》专题片,主讲人之一。著作目录(17部)专著7部1、《<金>学考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2、《山情逸魂──中国隐士心态史》东方出版社19993、《李卓吾传》东方出版社20044、《李贽思想演变史》人民出版社20055、《文学研究的新经济视角与分析方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6、《许建平解说金瓶梅》东方出版社20107、《王世贞与<金瓶梅>》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两人合著4部1、《商风俗韵——<金瓶梅>中的女性》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2、《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小说卷》东方出版中心2006.13、《中国小说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4、《20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视角与方法》复旦出版社2008编著3部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文精粹·文学史方法论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文精粹·小说戏曲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3、《王世贞书目类纂》凤凰出版社2012主编3部1、《中国传统文学与经济生活》(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2、《去蔽、还原与阐释——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路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中国传统文学与经济生活研究丛书》(5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主持课题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012(项目号:12&ZD159)《王世贞全集》整理与研究2、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08,08BZW043明清小说意图叙事与意味形式研究3、 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2005,05JA750.11-44016李贽思想接受史——以“晚明”至“五四”的文学接受为论述中心4、上海财经大学211工程项目子项目200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学关系研究参与完成的课题1、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史(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6AZW007)2、20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方法论(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01JA750.11—440503、中国小说研究史(古委会项目)社科成果获奖1、教育部高等学校第五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与黄霖先生等)2、上海市第9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8):《货币观念的变异与农耕文学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2007.2)3、河北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金>学考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4、上海市第9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8):《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与黄霖先生等)5、河北省高校(1994-1997)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不失时机地推进建立文学史研究的中国学派》(《中国社会科学》1996.6)6、河北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996)《三国演义的阅读效应与民族精神》7、河北省第三届社科优秀成果青年佳作奖(1994)《试论<金瓶梅>艺术结构在中国长篇小说发展史上的意义》8、河北省教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0年):《世纪之交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实现转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9、第三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与黄霖先生等)主要论文目录■不失时机地推进建立文学史研究的中国学派《中国社会科学》 1996.6■货币观念的变异与农耕文学的转型——以明代后期市井小说为论述中心《中国社会科学》 2007.2■“狂怪”和“与世无争”——论李贽的双重文化人格《文学评论》 2005.6■ 货币化场景-酒宴-在明清小说中的叙事功能《文学评论》2007.4《新华文摘》2007.18■ 《金瓶梅》流通货币质态与成书年代补证《文学遗产》2006.5■ 南宋词史研究的可喜创获《文学遗产》 1995.5■ 李贽非理性主义文学思想论《文艺研究》 2004.6■ 新时期《金瓶梅》研究述评《新华文摘》 1996.11■ 文学生成与传播的经济动因《学术月刊》2006.5■中国人学美学思想从理性到非理性的一次异变《学术月刊》2006.11■A transition of Chinese humanism and aesthetics fromrationalismto irrationalism-With a focus on the debate between LiZhi and Geng Dingxiang during the Ming Dynasty《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2008年第4期■《童心说》的义理结构与中国非理性主义文学思想之发轫《河北学刊》2005.2《新华文摘》 2005.6■《金瓶梅》的新叙事范式 《河北学刊》 2002.4■《金瓶梅》作者研究八十年《河北学刊》 2004.1■《金瓶梅》价值的经济文化解读《河北学刊》 2006.2■ 佛经与李贽思想之启蒙《河北学刊》 2007.4■ 李贽思想在周作人接受过程中的演进《河北学刊》2009.2■ 文学发展动力分析 《江海学刊》 1999.3■ 文学形式与文学研究的新方法《江海学刊》 2002.2■ 建立心态文学史学刍议 《江海学刊》 1998.3■ 经世致用思潮与二十世纪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文化沉思《复旦学报》 1998.3■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路径与方法的新思考《复旦学报》 2002.5■ 文学评论中文本意义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辨析《复旦学报》2005.2■《焚书》刊刻过程、版本及真伪《复旦学报》2008.5■《金瓶梅》是一部探讨人生的小说《明清小说研究》 1991.4■《儒林外史》:一部意在言志的诗化小说《明清小说研究》 1997.1■《临清州志》与《金瓶梅》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明清小说研究》 2008.4■《金瓶梅》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云南社会科学》 1998.3■ 关于实现古代文学研究转型的方法刍议《云南社会科学》 2002.2■ 百年《西游记》作者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云南社会科学》2004.2■《红楼梦》作者研究的新进展《人民日报》 1994.5.7■《红楼梦》作者研究热点透视《人民日报》副刊《大地》 1994.9■ 元剧大团圆模式定型时间探考《中国学研究》创刊号(韩国)■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文化悲凉《中语中文学》(韩国) 1997.12■ 试论《琵琶记》创作的双层心理意向《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1■ 试论元代南北剧曲的文化特征及其成因《首届元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版■ 百年小说戏曲研究略论《苏州铁道学院学报》1999.5■ 古代小说理论不及曲论发达原因初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2.1■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7.3■《金瓶梅》中的近世文化意蕴《文史知识》 2002.7■ 建立心态文学史学的理论思考《文艺报》(理论版) 1998.11.17■ 切忌盲信与忙说《文艺报》(理论与争鸣) 2002.8.6■《红楼梦》的原始作者《读书》 1995.2■《红楼梦》作者研究又有新进展《作品与争鸣》 1994.8■《三国演义》的阅读效应与民族精神《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4.1■ 古代小说研究三十年简说《苏州大学学报》1997.2■ 试论《金瓶梅》的艺术结构在中国长篇小说发展史上的意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1.2■ 从“清空”说到“自然清空“说《中国文学研究》第8辑■ 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经济视角《中国文学研究》第12辑■ 王忬“伪画致祸”真伪考辨——以《清明上河图》为中心《中国文学研究》第21辑。2013■ 《金瓶梅》成书新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3■ 《金瓶梅词话》“这五回”情节与作者探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1■ 文本分析派的创立与俞平伯在红学史上地位的重估《社会科学》2004.6■ 王世贞与《金瓶梅》的著作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4■ 经济生活与文学活动之关系及其研究路径《社会科学》2008.3■ 二十世纪《儒林外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3■二十世纪《儒林外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4■ 《金瓶梅》中清河县地理位置考辩《金瓶梅研究》第五辑■ 《金瓶梅》中货币现象与审美价值的逻辑走向《金瓶梅研究》第八辑2005.12■ 明清小说人欲表现的特征及其嬗变《河北师大学报》1999.2■ 论小说陌生化之生成——从叙事意图的矛盾逻辑说起《社会科学》2013.3■ 《金瓶梅》文化反思:因何经济崛起而文化衰微《东南大学学报》2013.1■ 论中国小说叙事的神秘性 《河北学刊》2013.3■ 明清小说叙事聚焦研究的四点新发现 《河北学刊》2012.1■ 嵌入方式的生成及其在意图叙事中的功能 《上海大学学报》2012.3■ 《金瓶梅》文化价值论 《明清小说研究》2013■ 《叙事的意图说与意图叙事的类型 《社会科学》2011.1■ 中西异质文化嫁接中的新文化生成 《学术月刊》2012.11■ 意图力:小说叙事的内驱动力 《求是学刊》2011.6■ 物欲幻想:文学中不可忽视的另一面 《河北学刊》2010.6讲授课程1、中国文学研究方法论(硕士课),2、中国文学史3、《庄子》选讲4、李贽研究5、小说经典与中国文化6、中国小说史(硕士课)7、中国小说文献学(硕士课)11、中国叙事学(博士课)8、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史(硕士课)9、《金瓶梅》与《红楼梦》研究10、戏曲的文化解读
学术著作(含与人合著、主编)《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1993年再版《中国山水诗史》(合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山水美与宗教》,稻禾出版社(台北),1992《中国山水文化》(合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在文化的观照下》,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资料汇编·文气编》(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宗教艺术论》,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宋代文艺理论集成》(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禅诗三百首赏析》(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文化视野中的文艺存在》(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城市的想象与呈现》(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批评的文化之路》(主编),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03《宗教艺术论》(图片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宗教艺术与审美创造》(增订本),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跨文化视野与现代化进程》(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20世纪中国古典文论学术研究史》(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广东文化产业发展与对策研究》(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 代表性论文1.将古代文论放到中国文化背景下去考察研究,《文艺理论研究》1986-32.宗教与山水结合的历史文化考察,《文艺研究》1986-53.从文学本体论出发看中国文学的发展(合作),《新华文摘》1987-104.试论汉魏两晋中国对印度佛教的接受,《福建论坛》1987-45.齐梁浮艳文风与佛教,《华东师大学报》1988-16.北朝质朴文风与佛教,《文艺理论研究》1988-47.支遁与山水文学的兴起,《学术月刊》1988-68.佛经翻译理论与中古文学、美学思想,《文艺研究》1988-69.佛教故事与中古志怪小说,《文学遗产》1989-110.试论佛教美学思想,《云南社会科学》1990-211.佛教境界说与中国艺术意境理论,《中国社会科学》1991-212.佛教对艺术真实论的影响,《文艺理论研究》1991-113.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中的悲剧意识,《华东师大学报》1991-514.佛教心性学说对古代文艺心理学的影响,《学术研究》1992-115.古代诗论中的以诗论禅,《广西师大学报》1992-116.说“飞动”,《文学遗产》1992-517.宗教艺术的涵义,《文艺研究》1992-618.试论原始宗教艺术的产生,《文艺理论研究》1992-619.禅宗与艺术独创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120.应当建立文学史研究的“文化史派”,《江海学刊》1994-321.走近岭南——论广东文学的文化走向及其评价,《岭南文报》1994-6-2022.自然在宗教中的地位及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中国比较文学》1994-123.论宗教艺术的世俗化倾向及其审美创造,《暨南学报》1994-424.跨学科比较文学研究的前景展望,《中国比较文学》1995-125.南朝崇佛文学略论,《原学》第2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226.论洛夫中、后期诗歌的禅意走向及其实验意义,《现代中文文学评论》(香港)第4期,1995年12月27.说“文气”,《中国文学研究》1995-428.中国书法理论中的山水喻象与人文精神,《东方文化》1995-329.中华文艺理论的人文精神,《开放时代》1995-3、430.走文化诗学之路——关于第三种批评的构想,《当代人》1995-431.批评理论的方向与希望,《作品》1995-632.文学情缘与艺术才气大展示——评《香港当代文学精品》长、中、短篇小说卷,《香港文学》1995-633.艺术想象与宗教想象,《文艺理论研究》1996-134.《经律异相》对梁陈隋唐小说的影响,《中国比较文学》1996-435.八十年代古典文论研究略评,《文学遗产》1996-336.宗教艺术的象征:意义的蕴藏与转换,《民族艺术》1996-237.禅与自然,《东方文化》1996-338.禅悟与艺术想象,《广东社会科学》1996-539.论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融合,《文学评论》1997-540.论本土主义与全球一体化的冲突与融合,《今日东方》(香港)1997-141.草色遥看——我所知道的美国华人新移民文学,《中国比较文学》1997-442.解放思想,认真反思,开拓创新,《文学评论》1998-343.关于文化艺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文艺研究》1998-444.中西艺术真实观的异与同,《社会科学家》1998-545.论史铁生作品的宗教意识,《南方文坛》1999-146.大学理念与现代化,《暨南学报》1999-647.对话:理论精神与操作原则(合作),《文学评论》2000-148.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研究的进程与前景《文艺研究》2000-149.新人文精神与21世纪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合作),《文学评论》2001-450.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古典文论的文化学研究的成就(合作),《文学遗产》2001-451.21世纪文艺学发展与中国现代人格建设(合作),《文艺理论研究》2001-152.城市文学:21世纪文学空间的新展望,《中国文学研究》2001-453.走 向 现 代 :中 国 文 艺 学(合作),《人民日报》2001-5-254.禅与艺术的澄明,台湾南华大学《两岸当代禅学论文集》2000-555.对 中 国 文 学 批 评 方 法 及 其 古 代文 论 研 究 方 法 的 反 思(合作),《中山大学学报》2001-256.论城市文学研究的方向(合作),《学术研究》2001-357.城市与文学关系初探(合作),《广东社会科学》2001-158.中国古典文论表达的东方特性,《光明日报》2001-8-159.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西比较文论研究评述,(合作)《学术季刊》2001-460.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的展开与深入,(合作)《华南师大学报》2001-561.玄学和文学的两次对话,(合作)《光明日报》2001-12-1962.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学术活动评述,(合作)《福州大学学报》2002-163.当代艺术生产对都市人审美意识的培养(合作),《求是》2002-164.都市文学研究现状鸟瞰,(合作)《社会科学报》2002-765.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暨南学报》2002-266.学科交叉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合作)《中国比较文学》2003-267.论中国古代诗学的原创意识,《文艺研究》2003-268.广场文化:城市文化的新资源,《广东社会科学》2003-469.批评的专业化与批评的品格,《文艺理论研究》2003-570.论王元化“综合研究法”的文化诗学意义,(合作)《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671.不断走向现代形态的文学社会学,(合作)《文艺争鸣》2004-372.新世纪古典文学研究态势,《光明日报》2005年3月25日73.现实关怀、底层意识与新人文精神,《文艺争鸣》2005-374.佛经传译的跨文化交流模式,(合作)《文艺研究》2005-475.消费时代文学的意义,《文学评论》2005-676.多维视野中的古代文论现代转化,《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77.消费时代文学的自身调整与建构,《学术研究》2006年第3期78.传承与延续:叩问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学术月刊》2006年第6期教学论文华侨高校境外与海外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合作),《高教探索》2003-2素质教育与高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深化改革,《中国大学教学》2003-5论大学潜在课程教育的作用与影响(合作),《东南大学学报》2004-1建构侨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模式,《暨南高教研究》2005年第2期
1981试论鲁迅早期的美学思想 扬州师院学报1981.4.1983论艺术“化丑为美”的契机 学术月刊1983.7.“艺术起源于劳动”是科学的命题 复旦学报1983.6.1984论自然美 学术月刊1984.6.试论阿Q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的融合 扬州师院学报1984.2.“美感的先天倾向”浅议 美育1984.5.1986耗散结构与美的逻辑行程 当代文艺思潮1986.1.现代自然科学方法和辩证思维 文艺研究1986.2.(合作)1987现代自然科学方法与美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8卷(1987.1,合作)“阳刚之美”和“崇高”的系统论辨析 江汉论坛1987.9.儒家美学的“和谐”与基督教神学美学的“和谐” 山东大学学报1987.1.论王夫之的诗歌美学 扬州师院学报1987.3.在文学与文化的交汇点上 文学研究参考1987.11.系统论原则与美学、文艺学的方法论《文学理论方法论研究》,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合作)1988古典书法美学的总结——简论刘熙载的书法美学思想 学术月刊1988.3.文学在生命意识的二律背反中演进 南京社联学刊1988.4.呼唤真情的理想之歌——论汤显祖的美学思想 文史哲1988.5.论袁枚的诗文美学 扬州师院学报1988.3.明清美学主潮概观 晋阳学刊1988.6.李贽美学思想的近代倾向 学术月刊1988.11.1989严肃文学的困境和通俗文学的出路 南京社联学刊1989.1.自然美的系统分析 云南社会科学1989.1.李渔戏剧美学的古典倾向与近代因素 艺术百家1989.2.意境探源 扬州师院学报1989.2.艺术家社会属性的情感存在方式 批评家1989.3.儒家美学与基督教美学之比较 江汉论坛1989.6.晚明浪漫思潮与西方近代浪漫主义 学术月刊1989.8.从符号学看文艺作品的社会属性 天津社会科学1989.5.叶燮与写实性诗歌美学的总结 天府新论1989.6.文艺创作社会学新论 学习与探索1989.6.1990致思与娱乐之间——关于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思考 真善美1990.1.艺术家的美学规定性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10卷(1989.2.)文艺社会学论纲 扬州师院学报1990.1.辩证思维与黑格尔的自然美论 人文杂志1990.2.独抒性灵,趣味盎然——袁宏道游记散文的“趣” 古典文学知识1990.2.中国十七世纪的“忏悔录”——袁宏道美学观念的蜕变解析江汉论坛1990.4.艺术家社会学新论 文科教学1990.1-2.寻找文艺行为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中介——文艺行为社会学导论北京社会科学1990.2.人本心理学美学与道家美学 学术月刊1990.7.文艺价值的生态环境及其优化 学习与探索1990.5.论公安派的美学思想 晋阳学刊1990.5.中国戏剧美学史的逻辑发展 戏剧1990.3.近代戏剧美学的开拓——王国维的戏剧美学思想扬州师院学报1990.4.1991对于文艺中非理性的辩证分析 文论月刊1991.1.文艺的价值标准及其转换 江海学刊1991.1.期待视野与文艺接受社会学 天津社会科学1991.1.价值论美学的新视界 福建论坛1991.1.中国古典美学作为参照 文论月刊1991.4.从浪漫主义向古典主义的逆转——王骥德的戏剧美学思想求是学刊1991.3.探寻当代美学研究深化的契机 福建论坛1991.4.平民主义戏剧美学的初澜——元代戏剧美学概论 江汉论坛1991.6.文艺的价值取向及其选择 学习与探索1991.5.体系建设与分析研究 学术月刊1991.10.中西方戏剧美学比较论 江汉论坛1991.11.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意义 学术月刊1991.12.郑板桥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东岳论丛1991.6.浪漫主义戏剧美学的崛起——汤显祖的戏剧美学思想扬州师院学报1991.4.浪漫主义戏剧美学的余波——金圣叹的戏剧美学思想艺术百家1991.4.1992文艺价值的功能及其实现 北京社会科学1992.1.《讲话》精神与中国古典美学 扬州师院学报1992.1.在文艺价值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中介地带上——文艺价值社会学导论学术论坛1992.2.对于文艺创造的心理阐释 天津社会科学1992.3.文艺价值取向的辩证法 学术界1992.3.探询人类生命活动的诗化哲理 江海学刊1992.4.“当代艺术与当代人”五人谈 艺术广角1992.3.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美学 西北师大学报1992.4.文艺心理社会学导论 晋阳学刊1992.5.寻找中国当代美学在经济大潮中的位置 东方丛刊1992.3.新时期文艺美学的建设概观 山东社会科学1992.6.文化变革与美学转型 文汇报1992.11.25.定势与文艺心理效应 学习与探索1992.6.1993个性化:大众审美文化的内核 福建论坛1993.1.当代美学研究放谈 学术月刊1993.1.李贽与莱辛的戏剧本质论之比较 艺术百家1993.1.王骥德与狄德罗的戏剧艺术真实论之比较 扬州师院学报1993.1.走向中介论的文艺社会学 思想战线1993.2.观念转换和理论重建的时代——当代国外文艺社会学鸟瞰宝鸡师院学报1993.1.文艺创造心理之辨析 南京社会科学1993.2.现代艺术与价值论美学 北京社会科学1993.2.古典主义戏剧美学的总结——李渔的戏剧美学思想 学术论丛1993.3.多角度、多层面的中国美育史研究 扬州师院学报1993.2.(署名“鲁扬”)文艺心理社会学方法论 学术月刊1993.7.现代艺术商品化的内在机制 学术界1993.4.徐复祚与卡斯特尔维屈罗的戏剧功用论比较 学术论坛1993.5.重建美学和现代艺术的话语系统 学术月刊1993.9.把握文艺本质的“反映—中介”论视界 中国图书评论1993.5.1994中国的后现代艺术倾向及其意义 文史哲1994.1.李渔与黑格尔的戏剧结构论之比较 美学与文艺学研究1994.1.吕天成与莱辛的戏剧批评之比较 扬州师院学报1994.1.李渔与歌德关于戏剧舞台性的论述之比较 社会科学辑刊1994.2.王国维与雨果的戏剧史研究之比较 艺术百家1994.1.金圣叹的美学思想与儒、佛、禅、道 文艺理论研究1994.2.理性与文艺变态心理 东岳论丛1994.2.潘之恒与狄德罗的戏剧表演论之比较 求是学刊1994.3.美学的功能与学者的使命 文论报1994.5.25.中国戏剧美学与佛教、禅宗思想 北京社会科学1994.3.中国戏剧美学与理学 天津社会科学1994.4.创造美学的现代建构 社会科学1994.11.中国戏剧美学的整体思维 东方丛刊1994.2.当代美学的批判理性 学术季刊1994.4.中国戏剧美学与《周易》 艺术百家1994.4.在二十世纪中国美学的表象背后 学术月刊1994.11.1995中国戏剧美学的圆形思维 齐鲁学刊1995.1.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新一页 中国文化报1995.2.8.文艺学改革的新思路 文艺报1995.2.25.(署名“鲁扬”)大众审美文化的复制性 天津社会科学1995.2.把握文艺本质的“反映—中介”论视界 中国图书评论1993.5.装饰之道,文化之道 文艺报1995.3.25.中国戏剧美学的规范思维 江淮论坛1995.2.中国戏剧美学的具象思维 江海学刊1995.3.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新创获 社会科学家1995.3.大众文化语境中的美学话语 求是学刊1995.4.作为消费文化的当代审美文化 北京社会科学1995.3.文化视境中的中国戏剧美学——《中国戏剧美学的文化阐释》引言扬州师院学报1995.3.消费者,对审美文化发话 光明日报1995.10.18.文化批判与建设 文论报1995.12.1.(合作)1996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体系的品格 文学研究第4辑(1996.1.)塑造新型文化品格:当代学校美育的定位 社科信息1996.2.传统文化与当代美育的建构 江苏社会科学1996.2.作为快餐文化的当代审美文化 学习与探索1996.2.当代审美文化的宗教意识 学术月刊1996.3.学校美育的重新定位和现代建构扬州师院学报1996.2.(合作,署名“鲁扬”)当代审美文化的哲学基础 北京社会科学1996.3.进展与问题:1989-1995文艺学建设概观(上、中、下)文艺研究1996.4,5,6.中国戏剧美学与儒家思想 东方审美文化研究第4辑(1996.6.)中国戏剧美学与道家思想 齐鲁学刊1996.5.当代审美文化的四重背景 求是学刊1996.5.关于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 扬州师院学报1996.3.审美文化:当前美学研究的一大热点 中国文化报1996.8.18.大众文化:一道可口的快餐 岭南文化时报1996.12.28.文学鉴赏与接受美学 文学界1996.4.1997文学语言与审美价值 云南文艺评论1997.1.快餐文化:当代审美文化批评 当代文坛报1997.1.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形式 学术月刊1997.4.何为美学史?——从审美文化研究反观美学史研究北京社会科学1997.2.关于文化批判 南京社会科学1997.6.审美文化与美学史 光明日报1997.7.26.什么是审美文化 人民日报1997.8.16.当代审美文化的社会心理背景 社会科学辑刊1997.4.当代审美文化与审美教育 美学与艺术学研究第3集(1997.7.)评当前美学研究的两大热点 哲学动态1997.8.审美文化的历史进程——兼论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通与变江苏社会科学1997.6.当代审美文化的地域分野和跨地域传通美学与文艺学研究1997年总第4辑(1997.12.)1998当代审美文化与审美教育新概念 益阳师专学报1998.1.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观与文学史观念 云南社会科学1998.1.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矛盾 北京社会科学1998.2.审美文化研究的历史观照——审美文化研究的一个方法论浙江学刊1998.3.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与美学史视界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辑(1998.5.)中西方审美文化之异同 社会科学辑刊1998.4.文化的多极化与世界的未来 中国文化报1998.10.1.马尔库塞的形式主义美学解析 外国美学第15辑(1998.10.)作为广告文化的当代审美文化 江苏社会科学1998.6.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当代转型 社会科学报1998.11.19.1999从象牙塔到市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学习与探索1999.1.都市文化:当代审美文化批判 求是学刊1999.1.审美文化的当代构成 学术月刊1999.1.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方法与文学传统 甘肃社会科学1999.1.当代审美文化批判论纲 北京社会科学1999.1.美学与乌托邦 社会科学辑刊1999.1.从摇滚乐的文化特质看青年文化 社会科学1999.2.妇女命运:当代审美文化中的悖论 东方1999.3.文化工业:当代审美文化批判 社会科学辑刊1999.2.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理论与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扬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2.当代性与文学传统的重建 江海学刊1999.5.百年美学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反思 求是学刊1999.6.重塑新的话语外壳 青年思想家1999.2.2000对中国美学的思考 光明日报2000.1.25.中国戏剧美学与中国哲学 艺术百家2000.1.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 学术月刊2000.4.文学传统与科学传统 文学评论2000.3.新的求索之路,新的学术之梦 江海学刊2000.3.文学传统与个人才能 学习与探索2000.3.作为视觉文化的当代审美文化 中国文化报2000.6.10.跨学科研究: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历史要求——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之比较 文艺报2000.7.18.文学革新的偏离与回归——五四时期文学传统论的功利性倾向北京社会科学2000.3.错综通变,参伍因革——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论的心理学倾向江苏社会科学2000.5.青年文化:当代审美文化批判 东方丛刊2000.3.当代话语的宿命和出路 民族艺术2000.3.西方审美文化的历史走向 外国美学第18辑(2000.12.)2001金陵王气与江南士风 读书2001.1.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及其现代意义(上) 求是学刊2001.1.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及其现代意义(下) 求是学刊2001.2.现代性:文学理论重建的基石——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读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1.话语强权与话语抵抗 中国文化报2001.2.24.诗必须适应它所属的世纪——西方古代到近代文学传统论的社会学倾向社会科学辑刊2001.2.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 光明日报2001.6.12.关于文学理论的话语权问题 文学评论2001.5.文学传统与现代性 学术月刊2001.12.中国审美文化的历史走向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4.2002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传统 江苏社会科学2002.1.西方20世纪文学传统论的形式论倾向 文艺研究2002.1.交互性与文学传统 学习与探索2002.2.文学传统流变的机制与形态 北京社会科学2002.2.人文学科的学术规范——蒋孔阳美学研究方法的启示美学与艺术评论第6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3.伦理与宗教:中西文化的两大主题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2.文学传统论的四大倾向及其现代转换 扬州大学学报2002.3.文艺美学的合法性问题——再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中外文化与文论第9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4.文学传统的功能与知识增长 江海学刊2002.4.否定主义美学 文艺研究2002.4.全球性与现代性 求是学刊2002.5.全球性:“现代性”的当今形式 社会科学报2002.11.28.与时俱进的文艺美学探索──论胡经之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深圳大学学报2002.6.全球性问题中的两个关键词:现代性与意识形态性长江学术第3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11.2003文学传统与文化传统 社会科学辑刊2003.1.“全球性”不等于“世界性” 学海2003.1.我看故我在 河北日报2003.6.6.郑板桥民本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美学升华 艺术百家2003.3.媒介变化与视觉文化的崛起 文艺争鸣2003.5.2004文学传统与生态意识 社会科学辑刊2004.3.文学传统与文类学辩证法 学术月刊2004.7.日新之谓盛德——姚文放教授访谈 学术月刊2004.7.读图时代文类“内爆”的典型文本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4.语言媒介与文学存在的理由 求是学刊2004.5.文本·话语·主体:文学传统与交互世界 社会科学2004.10.中国古典美学的至上追求 中国文化研究2004.4.2005文艺复兴美学对于西方传统戏剧原则的突破和修正西北师大学报2005.2.面向新世纪的美学理论体系——试论曾繁仁的存在论美学深圳大学学报2005.3.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 社会科学辑刊2005.4.文艺美学走向文化美学是否可能?——三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社会科学战线2005.4.2006中国20世纪文艺社会学史的宏伟画卷——评周平远《文艺社会学史纲》江西社会科学2006.5.“须道尊身尊,才是至善”——论王艮的“尊身论” 江苏社会科学2006.4.“文学性”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以两种“文学性”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06.5.文艺社会学的搁置与重建——读周平远《文艺社会学史纲》的一点感想中国图书评论2006.9.鱼化为龙:王艮的平民主义美学思想 学术月刊2006.9.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回忆《学术月刊》给我的教益 学术月刊2006.11.2007中国古典美学的创新意识中国文化研究2007.1.(春之卷)文学性:百年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 社会科学辑刊2007.3.中国文学传统转型的内在机制 河北学刊2007.5.文学传统重建的现实价值本位 中国社会科学2007.6.李贽的自然人性论美学思想 学习与探索2007.6.宋明思想大潮中的泰州学派美学 学术月刊2007.12.2008“审美”概念的分析 求是学刊2008.1.消费社会:审美教育何为? 文艺报2008.3.8.第三版文学教育与乌托邦理想 文艺报2008.4.17.第二版“审美”概念的嬗变及其美学意义 江苏社会科学2008.3.中国语境与汉语系统中的“文化”概念分析 社会科学战线2008.8.改革开放30年的学术诠释 社会科学战线2008.10.2009文学的乡愁与心灵的还乡——读《钱中文文集》 文艺争鸣2009.2.从文学理论到理论——晚近文学理论变局的深层机理探究文学评论2009.2.“审美文化”概念的分析 中国文化研究2009.1.(春之卷)作为历史性概念的审美文化 求是学刊2009.2.审美文化的内在构成——对于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关系的历史考察社会科学战线2009.8.文学理论与乌托邦之梦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9.22.第6版敬业志学,辛勤耕耘——我与名栏“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的学术交往学习与探索2009.5.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 学习与探索2009.6.2010共和国60年文学理论的理想诉求 文学评论2010.1.论审美文化的历史演进 江海学刊2010.2.审美文化学的学科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7.1.B2版历史深度与中国经验:审美文化学研究的现代视野天津社会科学2010.4.我们如何进行学术争鸣?——兼答《理论之后的悖论解决——与姚文放先生商榷》 中国文学研究2010.4.戏剧结构论:李渔与黑格尔的异同 艺术百家2010.6.王国维的美育四解及其学术意义 文艺理论研究2010.6.2011审美文化呼唤“中国经验” 社会科学报2011.1.27.第5版唯实、求是、图新——《求是学刊》发刊200期感言 求是学刊2011.1.日新其德:中国古典美学的创新意识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1.我与审美文化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3.15.B6版文化政治与德里达的解构理论 江苏社会科学2011.2.文化政治三维度 求是学刊2011.2.文化政治与文学理论的后现代转折 文学评论2011.3.说“是”谈“非”论“去”——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审美文化的逻辑走向南京大学学报2011.4.重写:文学理论建构被遗忘的机制 西北大学学报2011.5.2012肉体话语、身体美学、身体的审美化——晚近对于经典美学的三次挑战及其学术意义 江海学刊2012.1.文艺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文化的传承与担当——重建社会理性与价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7月版“肉体话语”与“文化政治”——伊格尔顿对于经典美学解构与重构的后现代启示录 学习与探索2012.9.还原葛兰西:也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建构——与陶东风教授商榷文艺研究2012.9.中国审美文化史的叙述方法 探索与争鸣2012.9.文化政治的多维分析 文艺论坛2012.3.文化研究与理论话语的更新 文学评论2012.6.2013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对于康德的接受与改造 社会科学辑刊2013.1.文学经典之争与文化权力的博弈 社会科学战线2013.2.释“表征性解释”——乔纳森·卡勒“文学经典论”的关键性概念求是学刊2013.3.文学经典之争向文学研究回归的迹象 文艺理论研究2013.3.从理论回归文学理论——以乔纳森·卡勒的“后理论”转向为例文学评论2013.4.“多层累的突创”说探源——蒋孔阳创造美学与杜威“突创”论的相关性学术月刊2013.10.2014确立自媒体的文化信码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2.12.第A08版文学理论的话语转向与福柯的话语理论 社会科学辑刊2014.3.沃尔夫冈·凯塞尔是瑞士人,还是德国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7.25.第B01版生活逻辑与艺术逻辑 人民日报2014.9.16.第20版话语转向:文学理论的历史主义归趋 文学评论2014.5.自媒体:网络话语与文化信码 湖南社会科学2014.5.文学理论的范式转换与话语更新 文艺理论研究2014.5.2015从形式到政治:文类理论的后现代新变 清华大学学报2015.1.“强制阐释论”的方法论元素 文艺争鸣2015.2.
248 浏览 3 回答
216 浏览 5 回答
145 浏览 4 回答
357 浏览 5 回答
137 浏览 5 回答
231 浏览 4 回答
196 浏览 4 回答
305 浏览 8 回答
220 浏览 6 回答
96 浏览 6 回答
203 浏览 3 回答
305 浏览 2 回答
263 浏览 6 回答
186 浏览 3 回答
168 浏览 10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