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_static/assets/images/user_logo/06e52c7e11251626a08f2662b0678e054651e261.jpg)
数学应用是数学 教育 的重要内容,呼唤数学应用意识,提高数学应用教学质量,已成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数学建模论文,供大家参考。
数学建模论文 范文 一:建模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具体运用
一、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
(一) 教学观念陈旧化
就当前高等数学的教育教学而言,高数老师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思考能力以及 逻辑思维 能力过于重视,一切以课本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作为一门充满活力并让人感到新奇的学科,由于教育观念和思想的落后,课堂教学之中没有穿插应用实例,在工作的时候学生不知道怎样把问题解决,工作效率无法进一步提升,不仅如此,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让学生渐渐的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 教学 方法 传统化
教学方法的优秀与否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高数老师在授课的时候都是以课本的顺次进行,也就意味着老师“由定义到定理”、“由习题到练习”,这种默守陈规的教学方式无法为学生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独自学习、思考的能力进一步下降。这就要求教师致力于和谐课堂氛围营造以及使用新颖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学习。
二、建模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对学生的 想象力 、观察力、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数学建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近几年,国内出现很多以数学建模为主体的赛事活动以及教研活动,其在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突出的作用,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还能培养学生不畏困难的品质,培养踏实的工作精神,在协调学生学习的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等上有突出的作用。虽然国内高等院校大都开设了数学建模选修课或者培训班,但是由于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较大,所以课程无法普及为大众化的教育。如今,高等院校都在积极的寻找一种载体,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造力,让学生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最好的载体则是高等数学。
高等数学作为工科类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由于其必修课的性质,把数学建模引入高等数学课堂中具有较广的影响力。把数学建模思想渗入高等数学教学中,不仅能让数学知识的本来面貌得以还原,更让学生在日常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数学建模要求学生在简化、抽象、翻译部分现实世界信息的过程中使用数学的语言以及工具,把内在的联系使用图形、表格等方式表现出来,以便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实际的学习数学建模之后,需要检验现实的信息,确定最后的结果是否正确,通过这一过程中的锻炼,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主动地、客观的辩证的运用数学方法,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因此,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将建模思想应用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具体 措施
(一) 在公式中使用建模思想
在高数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是公式,也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为了让教师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对计算的技巧进一步提升之余,还要和建模思想结合在一起,让解题难度更容易,还让课堂氛围更活跃。为了让学生对公式中使用建模思想理解的更透彻,老师还应该结合实例开展教学。
(二) 讲解习题的时候使用数学模型的方式
课本例题使用建模思想进行解决,老师通过对例题的讲解,很好的讲述使用数学建模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清醒的认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怎样使用数学建模。完成每章学习的内容之后,充分的利用时间为学生解疑答惑,以学生所学的专业情况和学生水平的高低选择合适的例题,完成建模、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竞赛
一般而言,在竞赛中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竞争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充分的利用资源并广泛的宣传,让学生积极的参加竞赛,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数学建模解决问题,让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在竞争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今后也会努力学习,改正错误,提升自身的能力。
四、结束语
高等数学主要对学生从理论学习走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在高等数学中应用建模思想,促使学生对高数知识更充分的理解,学习的难度进一步降低,提升应用能力和探索能力。当前,在高等教学过程中引入建模思想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高校高等数学老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的同时也需要学生很好的配合,以便于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提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谢凤艳,杨永艳. 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 ( 02) : 119 -120.
[2] 李薇.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实践与改革,2012 ( 04) : 177 -178,189.
[3] 杨四香. 浅析高等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 [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 30) : 89,95.
[4] 刘合财.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 [J]. 贵阳学院学报,2013 ( 03) : 63 -65.
数学建模论文范文二:数学建模教学中数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前言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新的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人才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演算能力,更需要具备对所涉及的专业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数学实验,利用先进的计算工具、数学软件进行数值求解和做出定量分析的能力.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
在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尽管这种模式并非一无是处,甚至有时还相当成功,但它不能有效地激发广大学生的求知欲,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也没有既定的方法可套用,只能靠广大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
近年来,国内几乎所有大学都相继开设了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在人才培养和学科竞赛上都取得了显着的成效.数学建模是指对特定的现象,为了某一目的作一些必要的简化和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理论得到的一个数学结构,这个数学结构即为数学模型,建立这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即为数学建模[2].
所谓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实验,就是从给定的实际问题出发,借助计算机和数学软件,让学生在数字化的实验中去学习和探索,并通过自己设计和动手,去体验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过程.数学实验是数学建模的延伸,是数学学科知识在计算机上的实现,从而使高度抽象的数学理论成为生动具体的可视性过程.
因此,数学实验就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际问题为载体,以计算机为媒体,以数学软件为工具,以数学建模为过程,以优化数学模型为目标的数学教学活动过程[3-7].
因此,如何把实际问题与所学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如何根据实际问题提炼数学模型;建模的方法和技巧;数学模型所涉及到的各类算法以及这些算法在相应数学软件平台上的实现等问题就成了我们研究的重点.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笔者在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的教学中 总结 的几点看法.
1掌握数学语言独有的特点和表达形式
准确使用数学语言模拟现实模型数学语言是表达数学思想的专门语言,它是自然语言发展到高级状态时的特殊形式,是人类基于思维、认知的特殊需要,按照公有思维、认知法则而制造出来的语言及其体系,给人们提供一套完整的并不断精细、完善、完美的思维和认知程序、规则、方法.
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和良好的符号意识是重要的数学素质.数学建模教学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而语言和思维又是密不可分的.能否成功地进行数学交流,不仅涉及一个人的数学能力,而且也涉及到一个人的思路是否开阔,头脑是否开放,是否尊重并且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是否乐于接受新的思想感情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语言模拟现实的模型,把现实模型抽象、简化为某种数学结构是数学模型的基本特征.
现实问题要通过数学方法获得解决,首先必须将其中的非数学语言数学化,摒弃其中表面的具体叙述,抽象出其中的数学本质,形成数学模型.通过分析现实中的数学现象,对常见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语言描述,从而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
2借助数学建模教学使学生学会使用数学语言构建数学模型
根据现阶段普通高校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建模对学生加强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让他们熟练掌握数学语言,以期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逻辑推理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在数学建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求做到用词准确,叙述精炼,前后连贯,逻辑性强.在问题的重述和分析中揭示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在数学符号说明和模型的建立求解中揭示数学语言的简约性,彰显数学语言的逻辑性、精确性和情境性,突出数学符号语言含义的深刻性;在模型的分析和结果的罗列中,显示图表语言的直观性,展示数学语言的确定意义、语义和语法;在模型的应用和推广中,显示出数学符号语言的推动力的独特魅力.
而在学生的书面作业或论文 报告 中,注意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规范性.书面表达是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教师数学建模教学表述规范的样板和学生严格的书面表达的长期训练来完成.在书面表达上,主要应做到思维清晰、叙述简洁、书写规范.例如在建立模型和求解上,严格要求学生在模型的假设,符号说明、模型的建立和求解,图形的绘制、变量的限制范围、模型的分析与推广方面,做到严谨规范.
对学生在利用建模解决问题时使用符号语言的不准确、不规范、不简洁等方面要及时纠正.
3借助数学实验教学,展示高度抽象
的数学理论成为具体的可视性过程要培养创新人才,上好数学实验课,首先要有创新型的教师,建立起一支"懂实验""会试验""能创新"的教师队伍.由于数学实验课理论联系实际,特点鲜明,内容新颖,方法特别,所以能够上好数学实验课,教师就必须具备扎实的数学理论功底,计算机软件应用操作能力,良好的科研素质与科研能力.
因此,数学与统计学院就需要选取部分教师,主攻数学建模、数学实验、数值分析课程.优先选派数学实验教师定期出去进修深造提高,以便真正形成一支"懂实验""会实验""能创新"的教师队伍.实验课的地位要给予应有的重视.我院现存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实验设备不足,实验室开放时间不够.为了确保数学实验有物质条件上的保证,必须建立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实验室.
配备足够的高性能计算机,全天候对学生开放,尽快尽早淘汰陈旧的计算机设备.精心设计实验内容,强化典型实验,培养宽厚扎实理论水平;精选实验内容,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实验教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依据培养目标和教学纲要,对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进行选择、设计.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数学实验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应当遵循适应性、趣味性、灵活性、科学性、渐进性和应用性的基本原则.
选择基础性试验,重点培养宽厚扎实的理论水平,提高对数学理论与方法的深刻理解.熟练各种数学软件的应用与开发,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强实践应用技能;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从实际问题出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 创新思维 的开发.
教学方法上实行启发参与式教学法:启发-参与-诱导-提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学生亲自动脑动手为主.
教师先提出问题,对实验内容,实验目标,进行必要的启发;然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命令、语句学生都要在计算机上操作得到验证;根据学生出现的情况,老师总结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诱导;再让其理清思路,再次动手实践,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获得能力上提高.数学实验是一门强调实践、强调应用的课程.
数学实验将数学知识、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三者融为一体,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数值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这一教学活动中,通过数学软件如MAT-LAB、Mathematica、SPSS的教学和综合数学实验,如碎片拼接、罪犯藏匿地点的查找、光伏电池的连接、野外漂流管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葡萄酒的分类等,通这些实际问题最终的数学化的解决,将高度抽象的数学理论呈现为生动具体的可视性结论,展示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高度抽象的数学理论成为生动具体的可视性过程.
4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学习、实践到创新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搭建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这个平台,提示学生用计算机解决经过简化的问题,或自己提出实验问题,设计实验步骤,观察实验结果,尤其是将庞大繁杂的数学计算交给计算机完成,摆脱过去害怕数学计算、画函数图像、解方程等任务,避免学生一见到庞大的数学计算公式就会产生畏惧心理,从而丧失信心,让学生体会到在数学面前自己由弱者变成了强者,由失败者变成了胜利者、成功者.
再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解决的各类实际问题,使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仔细分析、作出合理假设、建立模型、求解模型及对结果进行分析、检验、总结等,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数学软件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上机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软件的能力.一个实际问题构成一个实验内容,通过实践环节加大训练力度,并要求学生通过计算机编程求解、编写实验报告等形式,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能力的目标.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通过实际问题---方法与分析---范例---软件---实验---综合练习的教学过程,以实际问题为载体,以大学基本数学知识为基础,采用自学、讲解、讨论、试验、文献阅读等方式,在教师的逐步指导下,学习基本的建模与计算方法.
通过学习查阅文献资料、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借助适当的数学软件,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技巧与方法.通过实验过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数学的了解,使同学们应用数学方法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实践已证明,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这门课深受学生欢迎,它的教学无论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都能发挥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
5具体的教学策略和途径
数学建模课程和数学实验课程同时开设,在课程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注重背景的阐述
让学生了解问题背景,才能知道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哪些知识,才能做出贴近实际的假设,而这恰恰是建立一个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前提.再者,问题背景越是清晰,越能够体现问题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2)注重模型建立与求解过程中的数学语言的使用
在做好实际问题的简化后,使用精炼的数学符号表示现实含义是数学语言使用的彰显.基于必要的背景知识,建立符合现实的数学模型,通过多个方面对模型进行修正,向学生展示不同的条件相对应的数学模型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在模型的求解上,严格要求学生在模型的假设,符号说明、图形的绘制、变量的限制范围、模型的分析与推广方面,做到严谨规范.对学生在利用建模解决问题时使用符号语言的不准确、不规范、不简洁等方面及时纠正.
3)注重经典算法的数学软件的实现和改进
由于实际问题的特殊性导致数学模型没有固定的模式,这就要求既要熟练掌握一般数学软件和算法的实现,又要善于改进和总结,使得现有的算法和程序能够通过修正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只有不断的学习和总结,才有数学素养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叶其孝.把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融人高等数学课的教学中去[J].工程数学学报,2003,(8):1-11.
[2]颜荣芳,张贵仓,李永祥.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数学建模创新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9,(3)。
[3]郑毓信.数学方法论的理论与实践[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9.
[4]姜启源.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1,(5):613-617.
[5]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建模[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周家全,陈功平.论数学建模教学活动与数学素质的培养[J].中山大学学报,2002,(4):79-80.
[7]付桐林.数学建模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导刊,2010,(08):89-90.
1. Liu Qinyu, Qin Zenghao( 1986), Dynamics of Nonlinear Baroclinic Ekman Boundary Layer,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3(4),424 –4312. 秦曾灏,刘秦玉,封少林(1986),海洋大气边界层风场的非线性动力诊断模式的数值试验,海洋学报,8(6):678--6853. Qin Zenghao, Liu Qinyu, Feng Shao lin( 1987) , Numerical Experiments of Winds over the Northern Pacific Ocean with Nonlinear Diagnostic Dynamic Model,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6(2): 196 --2044. Liu Qinyu, Qin Zenghao (1988), The Nomogram for Numerical Predicting Landfalling Typhoon Surges along the East Coasts of Zhejiang and Jiangsu Provinces,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7(Supp.1): 14--225. 秦曾灏,刘秦玉(1988),摩擦和β效应对地形拦截波的影响,海洋与湖沼,19(1):8--176. 刘秦玉,秦曾灏(1990),正压海洋地形拦截波的不稳定,海洋与湖沼,21(4):301-- 3107. Liu Qinyu, Qin Zenghao (1990),Nonlinear Waves and their Barotropic Stability in the Tropical Ocean and Atmosphere,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9(3): 363~3718. 刘秦玉,秦曾灏(1990 ),江浙沿海登陆台风暴潮数值预报的诺模图方法,水利学报,8:29 -- 359. Qin Zenghao, Liu Qinyu (1990), Frictional Effect up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Waves on a Beta- plane, STORMSURGES: OBSERVATIONS AND MODELLING, China Ocean Press, 143--15710. Liu Qinyu, Qin Zenghao (1990),Instability of Barotropic Coastal Trapped Waves, STORMSURGES:OBSERVATIONSANDMODELLING, China Ocean Press, 35--4811. 刘秦玉,秦曾灏(1991),热带海洋和大气非线性波动及其正压稳定性,海洋学报,13(1):35--4212. 刘秦玉,秦曾灏(1991),热带大气边界层的动力学特征,海洋气象导航论文集,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99--10713. 王景明,刘秦玉,杨振忠,刘世歧,彭凯平,方修佩(1991),海洋气象导航试验和应用,海洋气象导航论文集,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1014. Liu Qinyu, QinZenghao( 1991) ,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tmospheric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in the Tropics, CHIN.J.OCEANOL.LIMNOL, 9(3): 240--24615. Liu Qinyu, Qin Zenghao (1991), Nonlinear Rossby Waves in the Inertial Boundary Current and their Possible Relation to the Variability of the Kuroshio, Oceanography of Asian Marginal Seas, ELSEVIER, 49--6116. 刘秦玉,王建国,徐启春(1992),北太平洋风海流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2(2):1--1217. 胡瑞金,刘秦玉(1992),台湾海峡地区地面风场数值试验和数值模拟,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2(1):19--2818. 徐启春,王志联,刘秦玉(1993),北太平洋风应力场变异规律及其与黑潮大弯曲和El Nino的联系,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3(3):21--2819. 王志联,徐启春,刘秦玉(1993),北太平洋SST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黑潮大弯曲和El-Nino的关系,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3(3):1--820. Liu Qinyu,Xu Qichun, Wang Zhilian, Qin Zenghao (1993), The Meander of Kuroshio and Oscillation in a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Model,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7(3):338--34621. 刘秦玉(1993),TOGA-COARE强化观测期间热带太平洋的海气特征,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3(增刊):33--4022. 端义宏,秦曾灏,刘秦玉(1993),台湾岛对气流扰动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36(3):287--29623. 刘秦玉,贺先明(1994),九十年代初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若干特征,海洋湖沼通报,2:76--8324. 刘秦玉,秦曾灏(1994),三次El-Nino事件的海气耦合特征,海洋与湖沼,25(6):636--64225. 刘秦玉,徐启春,秦曾灏(1994),大气环流对冬季黑潮蛇动响应的数值研究,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7:1--726. 李薇,刘秦玉,徐启春(1994),黑潮弯曲时的北太平洋冬季海温异常对大气低频振荡的影响,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4(4):447--45527. Liu Qinyu (1994), Response of the Ocean Upper Mixed Layer to Atmospheric Forcing, CHIN. J. OCEANOL. LIMNOL., 12(3):280--28328. 刘秦玉,王启(1995),“暖池”表层对大气局地强迫的响应特征,海洋与湖沼,26(6):658--66429. Qinyu Liu and Jilin Sun (1995), The Mechanism of Mixed Layer Intra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Warm Pool’ Area,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ference on the Tropical Ocean Global Atmosphere TOGA Programme ,WCRP-91-WMO/TD, No.717: 761--76530. Cho-Teng Liu, Yih Yang, Shih-Pei Cheng, Chengsung Wang and Qinyu Liu (1995),The Counter Current Southeast of Lanyu Island, ACTA OCEANOGRAPHICA TAIWANICA,34(1): 41--5631. 孙即霖,刘秦玉,朱抱真(1996),热带海洋对大气季节内时间尺度动力强迫的响应------Ⅰ:静止海洋的响应,实验力学,11(增刊):16--2032. Sun Jilin and Liu Qinyu (1996), Characteristics of Intra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Mixed Layer of Warm Pool Areas, CHIN. J. OCEANOL. LIMNOL., 14(4): 367~37233. 刘秦玉,刘倬腾,郑世培,徐启春,李薇(1996),黑潮在吕宋海峡的形变及动力机制,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6(4),413-42034. 刘秦玉,徐启春,许乃猷,李江龙,王韶霞(1996),初夏东亚季风环流系统的两类异常过程,“八五”长期天气预报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气象出版社,138-14235. Li Wei,Liu Qinyu and Shih-Pei Cheng (1996),The Effect of a Break in Western Boundary on the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 ACTA OCEANOGRAPHICA TAIWANICA,35(2):141-15336. 李薇,刘秦玉(1997),西边界流在边界“豁口”的形变及其机制,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7(3),277-28137. 刘秦玉,李薇,徐启春(1997),东北季风与南海海洋环流的相互作用,海洋与湖沼,28(5),493-50238. 孙即霖,刘秦玉,朱抱真(1997),海温异常东向传播-El Ni?o事件发生的可能机制,应用气象学报,8(增刊),201-20839. Qinyu LIU , Link JI and Ping CHANG,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of Sea Surface Height in Tropical Pacific, TOPEXIPOSEIDON SCIENCE TEAM MEETING,15-17 Oct., 199740. Sun Jilin, Qinyu LIU, and Baozhen Zhu.(1997) The Anomaly in Tropical Pacific and its effect on El Nino. RECENT ADVANCE IN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96, PACON INTERNATIONAL, 239-24841. He Liangbiao and Liu qinyu (1997),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lay minerals in the sediments from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Changjiang River,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2(6), 488-491, (SCI收录)何良彪,刘秦玉(1997),黄河与长江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化学特征,科学通报,42(7),730-73342. 孙即霖,刘秦玉,朱抱真(1998)分层热带海洋模式中的Rossby波和Kelvin波,青岛海洋大学学报,Vol.28,No.1,11-1643. Haiyan Wang, Shiji Song and Qinyu Liu,1998, On the basic solutions to (DG)Fuzzy Integral Equation ,The Journal of Fuzzy Mathematics Vol. 6, No. 1,75-8244. Wei LI andQinyu LIU Barotropic, steady solution to the gap boundary current on oceanic western boundary, in Proceedings of PORSEC’98-Qingdao,1998 Vol.1 528-53145. Qinyu LIU, Link JI and Ping CHANG,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n Tropical Pacific, in Proceedings of PORSEC’98-Qingdao,1998Vol.1 532-53646. Haijun YANG, Qinyu LIU and Xujing JIA, On the upper oceanic heat budge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nual Cycle. in Proceedings of PORSEC’98-Qingdao, 1998 Vol.1 291-29547. FU Gang, LIU Qinyu , H.NIINO, R. KIMURA and Wu Zengmao, A Case study of Polar Low over the Japan Sea –Part One: The analyzed results. ACTA OCEANOGRAPHICA TAIWANICA,1998 Vol.36(2):111-12448. 杨海军,刘秦玉,南海上层水温分布的季节特征,海洋与湖沼,1998,Vol.29,No.5。501-50749. 杨海军,刘秦玉,南海海洋环流研究综述 ,地球科学进展,1998,Vol.13,No.4,364-368。50. 李 薇,刘秦玉,杨海军, 吕宋海峡海洋环流的基本特征, 青 岛 海 洋 大 学 学 报,1998, Vol.28,No.3,345-35151. 李 薇,李立,刘秦玉,吕宋海峡及南海北部海域的水团分析, 台湾海峡, 1998, Vol.17, No.2 207-21352. 杨海军,刘秦玉, 李 薇,An influence of bottom topography on the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 ACTA OCEANOGRAPHICA TAIWANICA,1998 Vol.37(1):77-88。53. FU Gang, LIU Qinyu , H.NIINO, R. KIMURA and Wu Zengmao, A Case study of Polar Low over the Japan Sea –Part Tw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ACTA OCEANOGRAPHICA TAIWANICA,1998 Vol.37(1):61-7554. Liu Qinyu, Zhang Dongsheng , Xu Qichun and Wang Qi,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ropical Cyclone in July-August and SST at the West Part of the Subtropical Pacific Gyre, Proceedings of Japan-China Joint Symposium on Cooperative Study of Subtropical Circulation System, 1998, Nagasaki, Japan,243-24955. 孙即霖,刘秦玉,张秀芝,1999,1998年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海海气热通量主要特征,“南海季风爆发和演变及其与海洋的相互作用” 气象出版社,152-156 (375-380)56. Song Shiji, Liu Qingyu, Disturbance evolution and the nonlinear stability to the basic flows for two-dimensional quasi-geostrophic moti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9, 44(13),1179-1184. (SCI收录)宋士吉,刘秦玉,二维准地转基本流的扰动发展与非线性稳定性,科学通报,1999,44(6),597-60357. Song Shiji, Liu Qingyu, On disturbance evolution and nonlinear stability of the multilayer quasi-geostrophic basic flows, Science in China, 1999, 42(2),160-171. (SCI收录)宋士吉,刘秦玉,多层准地转基本流的扰动发展与非线性稳定性,中国科学,1999,29(2),163-17458. 李永平,端义宏,刘秦玉,秦曾灏,热带海洋SST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低频振荡特征. 海洋与湖沼,1999, 30(1) 97-10359. Song Shiji, Liu Qinyu, Xu Qichun (1999), Existence and comparison theorems to Volterra fuzzy integral equation in (E n,D) ,FUZZY SETS AND SYSTEMS 104 , 315-321. (SCI收录)60. Yang Haijun, Liu Qinyu and Jia Xujing, 1999 On the upper Oceanic heat Budge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nual Cycle,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 Vol. 16, No.4 , 619-629. (SCI收录)61. 刘秦玉, 王启,1999,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季节内振荡的空间分布特征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9(4):549~55562. Fu Gang, Liu Qinyu, Wu Zengmao, 1999, General Features of Polar Lows over the Japan Sea and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CHIN J. Oceanol. Limnol. 1999,Vol.17, No. 4, 300-307.63. Wang Qi, liu Qinyu and Qing Zenghao, An ENSO-like Oscillation System, CHIN J. Oceanol. Limnol. 1999,Vol.17, No. 4, 331-337.64. 王启,刘秦玉, 太平洋副热带经圈环流的研究,中国科学基金,2000, 14(1)1-565. 王韶霞, 刘秦玉, 徐启春,2000, 夏季影响105°E越赤道气流变化的环流系统,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0(1):22~2866. 王韶霞, 刘秦玉, 徐启春,2000,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OLR季节内振荡空间分布特征,海洋与湖沼,31(1)78-8367. 刘秦玉 杨海军 鲍洪彤 李薇,2000,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的气候特征,大气科学,24(3),363-37268. Song Shiji, Liu Jiaqi and Liu Qinyu,2000, Disturbance Evolution and Nonlinear Stability of the General Multiayer Quasi-Geostrophic Basic Flows,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Vol.24, No. 1 pp.91-106宋士吉,刘家琦,刘秦玉,2000,一般多层准地转基本流的扰动发展与非线性稳定性,大气科学,24(3),412-42669. Liu Qinyu, Yang Haijun and Wang Qi,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easonal thermocline in the deep sea reg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CHIN. J. OCEANOL. LIMNOL,2000,18(2)104-10970. Wang Qi, Liu qinyu, Li Li2000, A Coupled interannual Oscillation System, CHIN. J. OCEANOL. LIMNOL,2000,18(3), 216-220.71. 刘秦玉 杨海军 李薇 刘倬腾,2000,吕宋海峡纬向海流及质量输送,海洋学报,22(2)1-872. 刘秦玉,杨海军,刘征宇,2000,南海Sverdrup环流的季节变化特征,自然科学进展,10(11)1035-103973. 刘秦玉,王韶霞,2000,印度尼西亚群岛邻近海域SST对越赤道气流的影响,大气科学,24(5)634-64074. 贾英来,刘秦玉,孙即霖,2000,南海暖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及数值模拟,海洋与湖沼,31(4),354-36275. 刘秦玉,贾旭晶,孙即霖,张秀芝,2000,1998年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海上混合层的特征及成因,气候与环境研究,Vol.5.(4),469-48176. 刘秦玉,杨海军,李薇, Katsunobu Nishiyama, 2000, Subtropical Countercurrent and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n the North Pacific, Proceedings of China-Japan Joint Symposium on CSSCS. 125-134.77. Liu Zhengyu ,Haijun Yang and Qinyu Liu,2001, Regional Dynamics of Seasonal Variabilit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J.P.O.31,272~284 (已被SCI收录)78. Liu Qinyu, Haijun Yang and Liu Zhengyu, 2001, Seasonal Features of the Sverdrup Circul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1(3), 202~206 (已被SCI收录)79. 贾旭晶,刘秦玉, 孙即霖, 2001, 1998年5~6月南海上混合层, 温跃层不同定义的比较, 海洋湖沼通报, No. 1, 1~7.80. 刘秦玉,孙即霖,贾旭晶,2001,春季南海南部上混合层数值模拟与数值实验,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1(2),149-157。81. 刘秦玉,杨海军,贾英来,甘子钧,2001,南海海面高度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海洋学报,23(2),9-17。82. 刘秦玉,刘鹏辉,贾英来,王韶霞,确定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的指标,(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的确定与季风指数),气象出版社,2001.4,71-76。83. Liu, Qinyu, Sun Jilin and Jia Xujin, 2001, Dynamic Feature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upper mixed layer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1998 Summer Monsoon onset. Proceeding of the 11th Conference on Interaction of the Sea and Atmospher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92-193.84. Liu Qinyu,Jia Yinglai,Wang Xiaohua and Yang Haijun.2001,On the Annual Cyc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a Surface Height in South China Sea,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 Vol 18,613-622 (已被SCI收录)85. 刘秦玉,杨海军,贾英来,2001,南海上层海洋环流和热结构季节变化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综述,南海环境与资源基础研究前瞻(海洋出版社),22-31。86. Shang-Ping Xie,W.Timothy Liu,Qinyu Liu,Masami Nonaka,2001,Far-Reaching Effects of the Hawaiian Islands on the Pacific Ocean-Atmosphere System,SCIENCE,Vol.292, (No.5524), 2057-2060 已被SCI收录87. 刘秦玉, 王韶霞,刘征宇, 杨海军,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长Rossby波动力特性,地球物理学报, 2001 Vol. 44, 增刊,28-37。已被SCI收录88. Qinyu Liu, Yinglai Jia, Penghui Liu, Qi Wang and Peter Chu, 2001, Seasonal and Intraseasonal Thermocline Variability in the Central South China Sea.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8(23) 4467-4470. 已被SCI收录89. 孙即霖,刘秦玉,2001,赤道西太平洋上层海洋季节内振荡的特性和机制,海洋和气候的变化及其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论文集(海洋出版社),16-2290. 李永平,端义宏, 刘秦玉, 秦曾灏,2001,热带海气耦合系统年际振荡中印尼-西太平洋暖池SST的作用,海洋和气候的变化及其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论文集(海洋出版社), 1-5.91. Cai Shuqun,Gan Zijun,Su Jilan and Liu Qinyu,2001,3-D Baroclinic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Ⅰ.Upper Circulation,Chinese Joum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Vol.19,No.3,P.208-216.92. 潘爱军,刘秦玉,胡瑞金,王韶霞,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海流的准90天振荡,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2,32(1),18-24.93. 刘秦玉,贾英来,杨海军,刘征宇,南海北部海面高度季节变化的机制,海洋学报,2002,24(增刊1),134-141。94. 胡瑞金,刘秦玉,2002,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年变化与季节内变化特征,海洋与湖沼,33(3),303-313。95. LIU Qinyu,PAN Aijun,2002,Recent Advances in Studies on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ubtropical Mode Water and Its Climate Features in North Pacific.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Vol.1,N0.1,1-7.96. Haijin Yang, Qinyu Liu, Zhengyu Liu, Dongxiao Wang and Xiongbin Liu,2002,A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study of the dynamics of the upper ocean circul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VOL,107,NO.C7,10.1029-1043.(已被 SCI收录)97. Wang Qi,Liu Qinyu,Hu Ruijin,Xie Qiang,2002,A possible rol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n ENSO cycle,Acta oceanologica Sinica,VOL.21,NO.2,217-226.98. 刘秦玉、孙即霖、贾旭晶,2002,春季南海北部上混合层的数值模拟与数值实验,海洋与湖沼,33(5),526-535。99. Liu Qinyu,Wang Dongxiao,Jia Yinglai,Yang Haijun,Sun Jilin and Du Yan,2002,Seasonal varia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arm water,Acta oceanologica Sinica,VOL.21,NO.3,331-343.100. Peter Chu . Qinyu Liu, Ying Lai Jia and Chenwu Fan 2002 Evidence of a Barrier Layer in the Sulu and Celebes Seas, J. Physical Oceanography, 32 (11) 3299-3309 ( SCI收录)101. Xie S-P,W.T.Liu,Qinyu Liu,Masami Nonaka and Jan Hafner,2001,Long-Range Effects of the Hawaiian Islands on the Pacific Ocean-Atmosphere System,IEEE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Sydney,Australia,July.102. 刘秦玉、潘爱军、刘征宇,2003,太平洋北赤道流区上层海洋季节内振荡及斜压稳定性,海洋与湖沼,34(1),94-100.103. Liu Qinyu,Sun Jilin,Jia Xujin and Zhang Xiuzhi,2003, Dynamic features of the heat flux and the upper mixed layer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summer monsoon onset in 1998,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Vol.17,201-212.104. Liu Qinyu., Shaoxia. Wang, Qi. Wang and Wei Wang, 2003, On the Formation of Subtropical Countercurrent in the west to Hawaiian Islands, J. Geophys.Res.108, C5, 3167~3175 ( SCI收录)105. Yang Haijun and Qinyu Liu, 2003, Forced Rossby wave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Deep Sea Research I 50 , 917-926 ( SCI收录)106. 高留喜 刘秦玉,2003, 山东省春季旱年与涝年对应的大气环流,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33(4) 512-518107. 杨海军、刘秦玉,2003, 缓变风场驱动下正压环流中的多涡结构,热带海洋学报,22 (4)51-59108. 李薇、刘海龙、刘秦玉,2003 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的两支东向逆流, 大气科学, 27(5)811-820109. Pan Aijun , Liu Qinyu, 2003, Subtropical Mode Water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J. of 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 2 (2) 134-140110. Cai SQ; Su JL; Gan ZJ; Liu QY,2002,The numerical stud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upper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dynamic mechanism, in winter,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2002, Vol 22, Iss 15, pp 2247-2264 ( SCI收录)111. 高留喜 刘秦玉 吴洁晶 杨晓霞, 2003, 山东春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8(4) 50-54112. 刘衍韫,刘秦玉,潘爱军,2004, 太平洋海气界面净热通量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34(3):341~350113. Qinyu Liu ,Xia Jiang, Shang-ping Xie and W. Timothy Liu 2004 A gap in the Indo-Pacific warm pool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in boreal winter: Seasonal development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VOL. 109, C07012, doi:10.1029/2003JC002179, ( SCI收录)114. Sun Jilin, Chu Peter and Liu Qinyu, 2004,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undercurrent and temperature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Jointly derived from buoy measurement and assimilation analysis.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04, Vol.23, No. 1, 51-60(SCI收录)115. 孙即霖,刘秦玉,2004,南海夏季风爆发时期的大气环流变化特征,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4(5),727-736116. 刘秦玉,2004,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环流气候变化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4(5),689-696117. Liu Wei, Liu Qinyu and Jia Yinglai, 2004 The Kuroshio Transport East of Taiwan and the 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 from the Interior Ocean, J.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3 (2) 135-140118. Liu Wei, Liu Qinyu, 2004, The “von Karman Vortex street” to the west of Big Island,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Vol.23, No.3, 407-414 (SCI收录)119. 贾英来,刘秦玉,2004,台湾以东黑潮流量的年际变化特征,海洋与湖沼,35(6) 507-512120. Jia Yinglai, Qinyu Liu, 2004, Eddy shedding from the Kuroshio bend at Luzon Strait, Journal of Oceanography,60(6),1063-1069 (SCI收录)
徐联仓先生著述年表注:徐联仓教授我国内心理学界非常尊重的老教授。他开创了国内的组织行为学研究,德高望重,对后辈关心、热情,想起他就有感激的心理。祝愿他老人家身体健康,安享晚年。北京西三角人事技术研究所全体人员祝1徐联仓.对于苏联学术界讨论心理学的哲学问题的一点体会.光明日报,1955年5月13日.2刘范,彭瑞祥,李美格,徐联仓.远近差交替分化法对于分化抑制形成的影响.心理学报,1956,1.3李家治,徐联仓.工业事故原因的初步分析.心理学报,1957,2.4徐联仓.心理学理论联系实践的一些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1957,4.5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劳动心理组.从冲模自动机构的试制看创造性思维.心理学报,1959,2.6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劳动心理组.转炉炼钢工火焰视觉判断的初步研究.心理学报,1959,3.7徐联仓.苏联心理学界在研究什么?心理学报,1959,4.8徐联仓.著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逝世(1889—1960).心理学报,1960,2.9徐联仓.劳动生理学与劳动心理学加强合作为生产服务.心理学报,1960,3.10徐联仓.劳动活动中的计划、调节和检查过程.心理学报,1960,4.11徐联仓.苏联劳动心理学最近的一些研究工作.心理学报,1961,4.12徐联仓.研究反应的效能与信息量关系的方法学问题.苏联教育科学院报告集(俄文),1961,5.13徐联仓.“装配流水线传送带生产中错误操作的心理学分析”一章.工业劳动心理学(俄文),1962.14徐联仓.信息显示中信号结构的有效性及其掌握之特点(俄文).学位论文,1962.15徐联仓.在复合刺激中信息量与反应时的关系.心理学报,1963,1.16李家治,徐联仓.介绍工程心理学.人民日报,1963年5月11日.17徐联仓.信息多余性对掌握信号结构过程的影响.心理学报,1963,3.18徐联仓.水平排列信号的组合特点对信息传递效率的影响.心理学报,1963,4.19徐联仓.刺激与反应配合的适合性与对水平排列信号的言语反应和运动反应特点的关系.心理学报,1964,4.20徐联仓,王缉志.心理学中应用信息论的一些问题(上).心理科学通讯,1964,1.21徐联仓,王缉志.心理学中应用信息论的一些问题(中).心理科学通讯,1964,2.22徐联仓,王缉志.心理学中应用信息论的一些问题(下).心理科学通讯,1964,3.23徐联仓,杨德庄,王缉志.刺激和反应配合的不同方式对信息传递效率的影响.科学通报,1964,3.24徐联仓,杨德庄,王缉志.在信号装置中采用言语反应代替运动反应进行操练的心理学研究.科学通报,1964,9.25徐联仓.系统工程和人的因素.经济管理,1970,10.26徐联仓.四个现代化需要心理学.心理学报,1979,1.27徐联仓,荆其诚,李心天.澳大利亚的心理学研究.心理学报,1979,1.28徐联仓.发展中的新学科──工效学.光明日报,1979年2月21日.29徐联仓.研究实现最优化的学科──“工效学”.北京科技报,1979年9月14日.30徐联仓.系统工程和人的因素.经济管理,1979,10.31徐联仓.重视“技术美学”的研究──扩大出口的一个重要问题.经济管理通讯(内部刊物),1979,63.32徐联仓.为群众服务的咨询心理学.科学园地,1980年1月31日.33徐联仓.要充分调动人们的劳动热情──谈谈企业的“人权”.经济管理通讯(内部刊物),1980,1.34徐联仓.脑科学发展的前沿.自然辩证法通讯.1980,4.35徐联仓.生物科学的发展趋势.自然辩证法通讯,1980,5.36徐联仓,凌文辁.工人思想动念的心理学研究.光明日报,1980年8月22日.37徐联仓,C.C.Ching,Ray Over.中华人民共和国心理学的新发展.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1980,15.38徐联仓.工效学和企业管理.机械工业通讯(一机部内部刊物),1980,20.39徐联仓.质量管理的心理学研究.在澳大利亚实验心理学会议上的报告,1980.40徐联仓.中国科学家在工效学领域的工作.在德国莱比锡召开的第二十二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的报告,1980.41徐联仓,联邦德国病理心理学一瞥.健康报,1981年1月8日.42徐联仓.技术美学的研究.北京晚报,1981年1月10日.43徐联仓,凌文辁.国际工效学简介.心理科学通讯,1981,2.44A.Adams,徐联仓.交通信号的编码与事故预防.系统安全杂志(英文),1981,2.45徐联仓.关于“领导”的科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1981,3.46徐联仓.行为科学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管理,1981,3.47徐联仓.商业美术与心理学.装饰工艺美术丛刊,1981,3.48徐联仓,凌文辁.提高毛纺产品质量的工效学研究.心理学报,1981,4.49徐联仓.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在第四十五届日本心理学会年会上的报告,1981.50徐联仓.访美国工业一组织心理学家.外国心理学,1982,2.51徐联仓,陈龙,王登.关于企业领导行为评价的试点.经济管理,1982,6.52徐联仓.中国开展领导行为评价研究.在日本大阪大学人间科学会议上的报告,1982.53徐联仓.第八届国际工效学会议在东京召开.心理学报,1983,2.54徐联仓,方俐洛,高晶等.采用立体应用电视补偿仰视和俯视姿势对深度知觉造成的影响.心理学报,1983,3.55徐联仓.企业咨询与人员评价.百科知识,1983,5.56徐联仓.管理心理学与社会技术进步──试分析人与电子计算机的相互作用.管理科学研究(内部刊物),1983,7.57徐联仓.关于行为科学在我国引起的争论之我见.现代化,1983,9.58徐联仓.管理科学与行为科学.现代化,1983,11.59朱镕基主编,徐联仓参与编写.管理现代化.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60徐联仓,薛安义,陈龙等.工作状况评价研究中北京A厂的结果与日本全国标准值的比较.第二次行为科学讨论会论文,1983.61徐联仓.关于改革的管理.现代化,1984,8.62工经协会行为科学学组(徐联仓执笔).对行为科学的认识与评价.光明日报,1984年10月7日.63徐联仓.中国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新进展(英文).在墨西哥召开的第二十三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的发言,1984.64徐联仓.中国的经济改革与领导行为研究(英文).在日本大阪大学五十周年建校纪念会上的发言,1984.65徐联仓,陈龙等.心理学为提高企业素质服务.心理学报,1985,4.66徐联仓.管理学界的新趋向.中国企业家,1985,11.67管连荣,高晶,徐联仓.不同车速下司机对交通标志的辨认距离实验.心理学报,1986,2.68徐联仓.组织行为学在中国之发展与领导行为研究.心理学报,1986,4.69徐联仓,卢盛忠.管理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86.70徐联仓.中国古代的用贤之道与今日的认识管理.在香港召开的中国式管理研讨会上的报告,1986.71徐联仓.中日领导行为的跨文化比较(英文).新加坡召开的东南亚国家文化与管理类型比较会议论文,1986.72李薇,徐联仓.混沌现象及其在生理心理系统中的意义(一).心理学报,1987,3.73李薇,徐联仓.混沌现象及其在生理心理系统中的意义(二).心理学报,1987,4.74徐联仓,B.M.Bass,P.Drenth.Recent Developments in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in China.Advances in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SAGE Press,1987.75徐联仓.在中国条件下的管理决策研究(英文).德国举办的“中国与欧洲在管理与技术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会”论文,1987.76徐联仓.行为科学与有效管理丛书(共4集).中国经济出版社,1988.77徐联仓,凌文辁.组织管理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88.78徐联仓.中国明日生产者的心理学研究.在悉尼召开的第二十四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的报告,1988.(英文见B.J.Fallon等主编的Advances 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79徐联仓.基于PM理论:中日企业领导行为的比较.在悉尼召开的第二十四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的报告,1988.(英文见B.J.Fallon等主编的Advances 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80徐联仓.中国式管理的组织行为学研究.在悉尼召开的第二十四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的报告,1988.(英文见B.J.Fallon等主编的Advances 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81徐联仓,李薇.中文录入的新发展及其心理学基础(英文).波士顿召开的第三届人与计算机交互作用的国际会议论文,1988.(1989年发表在G.Salvendy编Advances in Human Factors/Ergonomics,12B.)82徐联仓.管理思想的权变理论.中外管理导报,1989,1.83徐联仓.一门值得重视的管理科学──组织行为学.求实,1989,12.84徐联仓.中国的应用心理学(英文).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0,39.85徐联仓,B.Wilbert.Psychological 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 and Cul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第二十二届国际应用心理学大会文集(General Psych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LEA Press,1990.86徐联仓.试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及其研究.改革,1991,1.87徐联仓,杨林林.领导行为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88时勘,徐联仓,薛涛.高级技工诊断生产活动的认知策略的汇编栅格法研究.心理学报,1992,3.89王二平,徐联仓.北京职工工作社会规范观念的基本特征──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心理学报,1993,1.90储雪林,徐联仓.科技管理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3.91徐联仓,王加微等.组织行为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92徐联仓,车宏生,时勘,陈龙等.管理心理学及其应用为医院管理服务.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93徐联仓.从管理科学到复杂科学.中国科学报(海外版),1994年4月25日.94徐联仓,陈龙.管理心理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95徐联仓,高尚仁,包季鸣.对黄国隆教授《海峡两岸企业员工工作价值观之差异》之论文评论.在海峡两岸企业员工工作价值观之差异研讨会上的发言,1994.96谢晓非,徐联仓.“风险”性质的探讨──一项联想实验.心理科学,1995,6.97戴良铁,徐联仓.产品分析与决策的新模式──专家系统模式的研究.中国管理科学, 1995,3.98徐联仓,王新超等.科研及开发工作人员风险意识研究.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文集(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局项目),1995.99谢晓非,徐联仓.风险认知策略的计算机模拟实验.心理学报,1996,2.100李剑锋,徐联仓.企业经理风险决策行为的实证研究.中国管理科学,1996,3.101谢晓非,徐联仓.风险认知策略的操作化指标.人类工效学,1996,6.102徐联仓,王重鸣.管理心理学研究.见王甦等主编,中国心理科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103徐联仓.潘老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心理学和心理所.心理学动态,1997,3.104徐联仓.领导决策的伦理学原则与实验方法.科学决策,1998,4.105谢晓非,徐联仓.一般社会情景中风险认知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1998,4.106J.E.Russo,安宝生,徐联仓.决策行为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7徐联仓.加入WTO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挑战与应对之策.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108徐联仓,黄河,苏耀彬.PM理论与领导行为评估.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09徐联仓.西方对失业人员的心理学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