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志荣, 蒋军成, 潘旭海. 含硫油品储罐腐蚀自燃理论及实验研究[J].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02, 15(4): 65-69(EI收录)2.王志荣, 蒋军成. 液化石油气罐区火灾危险性定量评价[J]. 化工进展, 2002, 21(8): 607-6103.王志荣, 蒋军成, 潘旭海. 模拟评价方法在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03, 32(4): 181-1844.王志荣, 蒋军成. 可燃气体泄漏蒸气云可燃范围的定量分析[A]. 2003中国(南京)首届城市与工业安全国际会议论文集,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211-2165.Wang Zhirong, Jiang Juncheng. Prediction of gas explosion overpressure in pipe using ME model[A].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nergetic Materials,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3, 796-801(EI、ISTP收录)6.王志荣, 蒋军成. 预测管道中气体爆炸超压的改进ME法[J]. 化工学报, 2004, 55(9): 1510-1514(EI收录)7.王志荣, 蒋军成, 王三明. 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的化工过程灾害模拟评价系统[J].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04, 17(1): 75-79(EI收录)8.王志荣, 蒋军成. 管状容器气体燃爆泄放过程的数值模拟[J]. 天然气工业, 2005, 25(6): 122-124(EI收录)9.王志荣, 蒋军成. 室外池火灾火焰环境研究进展[J].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05, 34(4): 321-32410.Jiang Juncheng, Wang Zhirong, Zheng Yangyan, Qian Jian’an. Dynamic response of pressure shock resistant vessel subjected to gas explosion load[A].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nergetic Materials,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5, 713-718(ISTP收录)11.Wang Zhirong, Jia Xi, Jiang Juncheng & Cai Lihui.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combustion process of oil storage tank fire[A]. 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6, 780-785(ISTP收录)12.王志荣, 蒋军成, 郑杨艳. 连通容器内气体爆炸过程的数值分析[J]. 化学工程, 2006, 34(10): 13-16(EI收录)13.王志荣, 潘勇, 蒋军成. 气体爆炸作用下爆破片安全泄放的模拟安全设计[J].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06, 35(6): 489-49214.王志荣, 王睿, 蒋军成. 工业重大危险源安全与环境影响研究[J].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7, 14(1): 104-10815.王志荣, 蒋军成, 郑杨艳. 连通容器气体爆炸流场的CFD研究[J]. 化工学报, 2007, 58(4): 854-861(EI收录)16.师喜林, 蒋军成, 王志荣等. 甲烷-空气预混气体泄爆过程的实验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 17(12): 107-11017.师喜林, 蒋军成, 王志荣等. 加管道球形容器内预混气体爆炸过程的实验研究[J].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8,34(4): 5-718.师喜林, 王志荣, 蒋军成,等. 球形容器内气体泄爆过程的数值模拟[J]. 爆炸与冲击, 2009, 29(4): 390-39419.潘旭海, 徐进, 蒋军成, 王志荣. 爆炸碎片撞击圆柱薄壁储罐的有限元模拟分析[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8(3): 15-2020.严建骏, 蒋军成, 王志荣. 连通容器内预混气体爆炸过程的实验研究[J]. 化工学报, 2009, 60(1): 260-26421.王志荣, 周超, 贾羲等. 油罐沸溢火灾前期特性的实验研究[J].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0, 29(1): 21-2522.王志荣, 蒋军成, 周超. 连通装置气体爆炸特性的实验研究[J]. 爆炸与冲击, 2010, 29(4): 390-39423.王志荣, 胡园园, 吴倩. 敞开气氛中硝酸铵热分解过程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技术, 2010, 6(1): 49-5324.胡园园, 王志荣, 黄天一. 多组分可燃液体闪点的实验研究[J].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0, 36(5): 57-5925.Wang Zhirong, Jiang Juncheng, Qian Hailin & Zhu Bo-ling. Experiment investigation on oxidation and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iron fulfide [A]. 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Science Press, 2010(ISTP收录)26.Wang Zhirong, Yuan Ying & Jiang Juncheng.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gas explosion venting of premixed gases in linked vessels [A]. 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Science Press, 2010(ISTP收录)27.周超, 王志荣, 蒋军成. 室外液氯泄漏条件下室内气体浓度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技术, 2010, 6(4): 28-3228.周超, 王志荣. 汽提蒸汽入鲁奇炉工艺过程危险性分析[J]. 煤炭科学技术, 2010, 38(5): 125-12829.王爽, 王志荣.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中存在问题的研究与探讨[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30.胡园园, 王志荣. 危险性液体储罐泄漏过程的建模及工程应用[J]. 化学工程, 201031.王志荣, 周超, 师喜林, 蒋军成. 连通容器内预混气体泄爆过程的实验研究[J]. 化工学报, 201032.王爽, 王志荣. 利用ALOHA软件对一起氯化氢泄漏事故的模拟分析[J]. 消防科学技术, 2010
王睿解释1:王睿(?-189年),字通耀,徐州琅琊郡临沂人。王睿受任为荆州刺史。189年,董卓乱政,长沙太守孙坚出兵讨伐董卓,途经襄阳(王睿的大本营),要求王睿一同出兵。由于王睿与武陵太守曹寅不和,便宣言要孙坚杀死曹寅才会出兵。曹寅怕孙坚真的会杀他,于是伪造“案行使者”的檄文,列举王睿的罪状,叫孙坚逮捕王睿,来个先斩后奏。孙坚误信为真,便返回襄阳,打算擒拿王睿。王睿走投无路,吞金自杀。其后,王睿的余族到了扬州卢江郡避难。解释2王睿,男,哈尔滨人,1968年6月生,中国民盟盟员。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入选国家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005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高级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资历1986.9-1990.7,在大连理工大学获化学工程学士学位并以优秀的成绩被推荐为硕士生1990.9-1996.10,在大连理工大学连续获化学工程硕士、博士学位1997.1-1999.4,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后2002.7-2002.12,英国利物浦大学(The University of Liverpool)高访学者研究方向1. 废气脱硫、脱硝新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研究;VOC、H2S、CO2等多种气体的治理/安置新技术与新材料2. 水处理光—化学能转化新材料及应用研究;水体重金属脱除与回收新方法;循环水的物化处理3. 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等)的环境友好化处理新技术科研业绩主持或主持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省基金(包括自然基金及专项计划)及其它计划课题1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SCI/EI/ISTP收录20余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编著1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青年科技奖及其它奖励17项。个人业绩被国际著名的Who’sWho邀请收录。此外,还成功地指导大学生连续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二、三等奖各1项。Rui Wang, PhDProfessor of Environ. Eng. & Chem. Eng.Fellow of CSES, Member of ACSContact informationProf. Rui Wang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No.27 Shanda South Rd., Jinan 250100, Shandong, ChinaTel: +86 531 88366367;. Email: ree_wong@hotmail.comResearch Interests1. Treatment of Gaseous Pollutants Emitted from Stationary & Moving Sources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 of new techologies for SO2 and NOx removal;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and new materials for the treatment/reclamation of VOC, H2S and CO2; Automobile tail gas purification2. Water TreatmentPhotochemical method and supporting materials for organic waste decomposition;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friendly adsorbent for heavy metal ions removal; Physi-chemical process for circulating water treatment3. Desulfurization/Denitrification of Commercial Fossil FuelBiographyCareer and EducationNov., 2004−present, professor of Shandong University, ChinaJul.−Dec., 2002, Senior Visiting Scientist, The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UKMay, 1999−Oct.,2004, associate professor, professor (from 2002) of Hainan University, ChinaJan.,1997−Apr., 1999, postdoctorial research associat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ChinaSep.,1986−Oct.,1996, student for degrees of BSc, MSc, PhD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Awards and RecognitionLaureate of “New Century Excellent Talents Project” by MOE, China, 2005Laureate of “Key Teachers Project” by MOE, China, 2000Provincial Award for Contribution to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 China, 2003Scientific Award to Excellent Young Researchers within Hainan Province, China, 2002Fellow, Chinese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sMember,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Research GroupQiu, Hong’e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Yao, Yua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u, Dan (Baotou Institute of Steel & Iron)Ma, Tao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Song, Shumei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Qiu, Lumi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Zhang, Gaofei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elected PublicationsArticles published in scholarly refereed journals1. Rui Wang, Hongen Qiu, Dan Wu, et al.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SO2 and NOx using heteropoly compound comprising rare metal elements,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vol. 35 (to be released). (SCI/EI)2. Rui Wang, Dan Wu, D C Zhao, et al. Investigation on several new catalyst systems of heteropoly compounds with the sorption-decomposition function for NOx conversion, Modern Chem. Ind., vol. 27 (to be released). (EI)3. Rui Wang. Investigation on a new liquid redox method for H2S removal and sulfur recovery with heteropoly compound, Sepn. & Purif. Tech., 31: 111-121. (SCI/EI)4. Rui Wang, Hang Gao. Heteropoly acid as new liquid redox absorbent for low sulfur containing gas sweetening, Macro Review-the Review of Japan Macro-Engineers Soc.,16 (1), 141-145.5. Rui Wang. Investigation of hydrogen sulfide removal and sulfur recovery from low sulfur containing gases with aqueous solution of heteropoly compound, J. Chem. Eng. Japan, 35(1), 15-21. (SCI/EI)6. Rui Wang. Performance of new liquid redox absorbent system of heteropoly compound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of iron chelate, Kor. J. Chem. Eng., 20 (4), 659-663. (SCI/EI)7. Rui Wang. Thermodynamic feasibility and sulfur formation mechanism of desulfurization with sodium phosphomolybdate, Chem. J. Chin. Univ., 23(2), 303-305. (SCI)8. Rui Wang, Q Lin, ZL Chen. A new process of SO2 removal from flue gas with aqueous solutions of heteropoly acids, J. Fuel Chem. & Tech., 29(5), 360-366. (EI)9. Rui Wang. Development of HPA-based new regenerable liquid redox absorbent system for SO2 removal from gas streams, Macro Review-the Review of Japan Macro-Engineers Soc.,16 (1), 135-140.10. Rui Wang. Characteristic of liquid redox desulfurization with heteropoly compounds of phosphorus and molybdenum, J. Fuel Chem. & Tech., 29(2), 159-164. (EI)Patents1. A new method of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SO2 and NOx from flue gas, Chinese Invention Patent, ZL03147304.02. A new adsorbent for the removal of heavy metal ions from water system, Chinese Invention Patent, ZL03147302.4解释3:加油好男儿选手王睿,获上海赛区的冠军,进入全国10强
分析化学发展史摘要]分析化学始于一些分析检验的实践活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分析检验工作。16世纪,化学反应广泛地应用于湿法分析。18世纪中叶,重量分析法使分析化学由单纯的定性分析迈入了定量分析的时代。到了19世纪,定性分析趋于完善,定量分析的各种方法也相继出现并不断发展。分析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初,被称之为经典分析化学。20世纪以来,在经典化学不断充实、完善的同时,仪器分析也迅猛发展,并且在分析化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关键词]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在化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中世纪,甚至古代,人们已开始从事分析检验的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来源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如为了冶炼各种金属,需要鉴别有关的矿石;采取天然矿物做药物治病,需要识别它们。这些鉴别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古人首先注意和掌握的当然是它们的外部特征。如水银又名“流珠”,“其状如水似银”,硫化汞名为“朱砂”、“丹砂”等都是抓住它们的外部特征。人们初步对不同物质进行概念上的区别,用感官对各种客观实体的现象和本质加以鉴别,就是原始的分析化学。在制陶、冶炼和制药、炼丹的实践活动中,人们对矿物的认识便逐步深化,于是便能进一步通过它们的一些其他物理特性和化学变化作为鉴别的依据。如中国曾利用“丹砂烧之成水银”来鉴定硫汞矿石。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很自然地就会产生控制、检验产品的质量和纯度的需求,于是产生了早期的商品检验工作。在古代主要是用简单的比重法来确定一些溶液的浓度,可用比重法衡量酒、醋、牛奶、蜂蜜和食油的质量。到了6世纪已经有了和我们现在所用的基本相同的比重计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又促进了货币的流通,高值的货币是贵金属的制品,于是出现了货币的检验,也就是金属的检验。古代的金属检验,最重要的是试金技术。在我国古代,关于金的成色就有“七青八黄九紫十赤”的谚语。在古罗马帝国则利用试金石,根据黄金在其上划痕颜色和深度来判断金的成色。16世纪初,在欧洲又有检验黄金的所谓“金针系列试验法”,这是简易的划痕试验法的进一步发展。16世纪,化学的发展进入所谓的“医药化学时期”。关于各地各类矿泉水药理性能的研究是当时医药化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种研究促进了水溶液分析的兴起和发展。1685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兼化学家R·波义耳(Boyle,1627-1691)编写了一本关于矿泉水的专著《矿泉的博物学考察》,相当全面地概括总结了当时已知的关于水溶液的各种检验方法和检定反应。波义耳在定性分析中的一项重要贡献是用多种动、植物浸液来检验水的酸碱性。波义耳还提出了“定性检出极限”这一重要概念。这一时期的湿法分析从过去利用物质的一些物理性质为主,发展到广泛应用化学反应为主,提高了分析检验法的多样性、可靠性和灵敏性,并为近代分析化学的产生做了准备。18世纪以后,由于冶金、机械工业的巨大发展,要求提供数量更大、品种更多的矿石,促进了分析化学的发展。这一时期,分析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以矿物、岩石和金属为主,而且这种研究从定性检验逐步发展到较高级的定量分析。其中干法的吹管分析法曾起过重要作用。此法是把要化验的金属矿样放在一块木炭的小孔中,然后以吹管将火焰吹到它上面,一些金属氧化物便熔化并会被还原为金属单质。但这种方法能够还原出的金属种类并不多。到了18世纪中叶,重量分析法使分析化学迈入了定量分析的时代。当时著名的瑞典化学家和矿物学家贝格曼(Torbern Bergman,1735-1784)在《实用化学》一书中指出:“为了测定金属的含量,并不需要把这些金属转变为它们的单质状态,只要把他们以沉淀化合物的形式分离出来,如果我们事先测定沉淀的组成,就可以进行换算了。”到了19世纪,新元素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加之矿物组成复杂,湿法检验若没有丰富的经验和周密的检验方案,想得到确切的检验结果显然是非常困难的。德国化学家汉立希(PfaffChristian Heinrich,1773-1852)在他1821出版的一书中指出:为了使湿法定性检验的问题简单化和减少盲目性,应进行初步试验。1829年,德国化学家罗塞(Hoinrich Rose ,1795-1864)首次明确地提出并制定了系统定性分析法。1841年德国化学家伏累森纽斯(Carl Remegius Frese-nius,1818-1897)改进了系统定性分析法,较之罗塞的方案使用的试剂较少。后来又得到美国化学家诺伊斯(Arthur A.Noyes)的进一步精细研究和改进,使定性分析趋于完善。同一期间,定量分析也迅猛发展。由伏累森纽斯对各种沉淀组成的测定结果和今天的数据加以对比,可以看出重量分析法到了伏累森纽斯时期已经非常准确。他当年研究的某些测定方法至今仍在沿用,其精确度也很可靠。他还对一系列复杂的分离问题如钙与镁、铜和汞、锡和锑等的分离都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他还将缓冲溶液、金属置换、络合掩蔽等手段用于解决这些问题。随着过滤技术的改进,有机沉淀剂的应用,加热、净化、重结晶、高精度分析天平等方面研究工作的进展,使重量分析的精确度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但这种方法操作手续繁琐,耗时长,这就使得容量分析迅速发展。根据沉淀反应、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及络合反应的特点,相应出现了沉淀滴定、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及络合滴定的容量分析法。法国物理学家兼化学家盖吕萨克(Gay-Lussac,1778-1850)应该算是滴定分析的创始人,他继承前人的分析成果对滴定分析进行深入研究,对滴定法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对提高准确度方面做出了贡献,他所提出的银量法至今仍在应用。在各种滴定法中,氧化-还原滴定法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碘量法在该世纪中叶已经具有了今天我们沿用的各种形式。1853年赫培尔(Hempel)应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草酸,这一方法的建立为以后一些重要的间接法和回滴法打下了基础。沉淀滴定法则在盖吕萨克银量法的启发下,继续有了较大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1856年莫尔提出的以铬酸钾为指示剂的银量法,这便是广泛应用于测定氯化物的“莫尔法”。1874年伏尔哈特(T.Volhard)提出了间接沉淀滴定的方法,使沉淀滴定法的应用范围得以扩大。络合滴定法在该世纪的中叶,借助于有机试剂而得以形成,且有较大进展。酸碱滴定法由于找不到合适的指示剂进展不大,直到19世纪70年代,酸碱滴定的状况仍没有重大改变。只是当人工合成指示剂问世并开始应用后,由于它们可在一个很宽的pH范围内变色,这才使酸碱滴定的应用范围显著地扩大。滴定分析发展中的另一个方面是仪器的设计和改进,使分析仪器已基本上具备了现有的各种形式。因而,这一时期堪称为滴定分析的极盛时期。直到19世纪末,分析化学基本上仍然是许多定性和定量的检测物质组成的技术汇集。分析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很多分析家认为是以著名的德国物理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WilholnOstwald,1853-1932)出版《分析化学的科学基础》的1894年为新纪元的。20世纪初,关于沉淀反应、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及络合物形成反应的四个平衡理论的建立,使分析化学家的检测技术一跃成为分析化学学科,称之为经典分析化学。因此,20世纪初这一时期是分析化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20世纪以来,原有的各种经典方法不断充实、完善。直到目前,分析试样中的常量元素或常量组分的测定,基本上仍普遍采用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20世纪中叶,由于生产和科研的发展,分析的样品越来越复杂,要求对试样中的微量及痕量组分进行测定,对分析的灵敏度、准确度、速度的要求不断提高,一些以化学反应和物理特性为基础的仪器分析方法逐步创立和发展起来。这些新的分析方法都是采用了电学、电子学和光学等仪器设备,因而称为“仪器分析”。仪器分析所牵涉到的学科领域远较19世纪时的经典分析化学宽阔得多。光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层法相继产生并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分析化学的发展要受到物理、数学等学科的广泛影响,同时也开始对其它学科作出显著贡献,这是分析化学史上的第二次革命。70年代以后,分析化学已不仅仅局限于测定样品的成分及含量,而是着眼于降低测定下限、提高分析准确度上。并且打破化学与其它学科的界限,利用化学、物理、生物、数学等其它学科一切可以利用的理论、方法、技术对待测物质的组成、组分、状态、结构、形态、分布等性质进行全面的分析。由于这些非化学方法的建立和发展,有人认为分析化学已不只是化学的一部分,而是正逐步转化成为一门边缘学科———分析科学,并认为这是分析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革命。目前,分析化学处于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它的发展同现代科学技术的总发展是分不开的。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对分析化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向分析化学输送新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使分析化学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电子计算机与各类化学分析仪器的结合,更使分析化学的发展如虎添翼,不仅使仪器的自动控制和操作实现了高速、准确、自动化,而且在数据处理的软件系统和计算机终端设备方面也大大前进了一步。作为分析化学两大支柱之一的仪器分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对于常量组分的精确分析仍然主要依靠化学分析,即经典分析。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内容互相补充,化学分析仍是分析化学的一大支柱。美国Analytical Chemistry杂志1991年和1994年两次刊登同一作者的长文“经典分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强调重视经典分析的重要性。1] 余新武,张志钢,罗玉梅. 化学的发展史与环境的关系[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3,(04) . [2] 张秉孝. 现代分析化学与发展动向[J]. 内蒙古石油化工 , 2001,(04) . [3] 王睿. 现代科技革命与分析化学[J]. 安徽化工 , 2004,(04) . [4] 王翔. 有机化学发展史概述[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3,(06) . [5] 孙玉彬,耿玉宏. 分析化学的发展与展望[J]. 滨州师专学报 , 2001,(02) . [6] 金钦汉. 试谈分析化学的明天[J]. 大学化学 , 2000,(05) . [7] 高鸿. 分析化学已发展到分析科学阶段[J]. 大学化学 , 1999,(04) . [8] 周南. 现代分析化学的内涵和新定义[J].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 2001,(01) . [9] 邓星亮. 化学发展史与自然辩证法[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4,(06) . [10] 钟桐生. 分析化学进展[J]. 益阳师专学报 , 2002,(06) .
酒泉中学2011年高考光荣榜本科第一批姓 名录 取 院 校党炘北京大学张睿中国人民大学杨亚群中国人民大学王雅楠南开大学范雅婷同济大学张勇同济大学李海鹏同济大学马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李娟中央财经大学何欢祺北京科技大学贾耀武北京理工大学贾文馨北京林业大学王安民北京邮电大学张磊山东大学谢永鹏山东大学王思雅北京师范大学黄格格武汉大学周贞宇四川大学辛晨四川大学刘芳四川大学赵雪薇四川大学邓城晖厦门大学谭瞳中国地质大学李海亮中国地质大学邓怡中国海洋大学唐甜中国计量学院程一峰中国计量学院茹鸿菲中国计量学院乔治鹏中国民航大学葛坤中国石油大学李维涛中国石油大学范楠中国石油大学武江琪中国石油大学孙未中国石油大学顾江旻北京体育大学王清霞华北电力大学盛璐华北电力大学华强华北电力大学马越华东理工大学柳宇驰华东理工大学李佳镁华东理工大学许艺强华东理工大学李潇怡西南财经大学仇馨西南财经大学柴旭西南交通大学王思宇西南交通大学张英巧西南交通大学陈砚砚青岛大学史娟中国药科大学李旭东北大学何鸿儒东北大学张頔上海大学胥正浩中南大学张琦中南大学陈兴超中南大学辛郁楠中南大学王金鑫重庆邮电大学张晶北京工商大学田万龙北京化工大学杨斯洁北京化工大学詹笑晗北京化工大学闫丹大连交通大学胡斌大连理工大学贺贽大连理工大学薛苗大连理工大学万春元电子科技大学徐元斌电子科技大学赵芃东北财经大学崔雅洁东北财经大学马寿晖东北农业大学葛瑶东华大学赖斯哲东华大学景丹东南大学薛颖广州大学孟启明海南大学孙亮合肥工业大学唐雪燕河南大学梁明昊西南政法大学袁帅华东政法大学李雪瑶苏州大学王添吉林大学陈龙吉林大学白忠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韩钰江西财经大学陈兴钰武汉理工大学彭艳蓉武汉理工大学单一见西安理工大学李星兰州大学杨立江兰州大学马祥兰州大学张宁兰州大学王丽媛兰州大学马婷兰州大学王睿辽宁大学张学超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刘雪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王丽君南昌大学刘丹南昌大学王鹏南京理工大学何德慈南京审计学院魏斌南京审计学院蔺琪伟南京师范大学王兴元南京师范大学李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赵兴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杨蓉南京邮电大学刘波南京邮电大学张悦长江大学茹昭华成都理工大学靳晓鹏青岛科技大学陈睿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范京上海理工大学赵杰温州医学院王飞武汉科技大学马晓娟武汉科技大学马骁西北大学张海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于永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何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齐丽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翟淑斐浙江工商大学李婷浙江工商大学王卉浙江工商大学王继元浙江工业大学岳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宋玉西北师范大学王露颖西北师范大学杨付才西北师范大学马小泉西北师范大学白莉西北师范大学王菲西北师范大学谢巧荣西北师范大学王婷西北师范大学李晓红西北师范大学沈杰江苏科技大学张杰兰州交通大学朱亚飞兰州交通大学李娜兰州交通大学赵刚兰州交通大学陈飞兰州交通大学白学文兰州交通大学张兴飞兰州理工大学卢博兰州理工大学白旭兰州理工大学龚玉巧兰州商学院杨韬华东政法大学金子欣温州医学院冯德强兰州理工大学张志杰兰州理工大学
206 浏览 3 回答
146 浏览 4 回答
105 浏览 3 回答
90 浏览 4 回答
253 浏览 4 回答
234 浏览 2 回答
349 浏览 5 回答
307 浏览 2 回答
238 浏览 4 回答
326 浏览 3 回答
149 浏览 4 回答
343 浏览 6 回答
130 浏览 3 回答
291 浏览 2 回答
249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