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的雾霾严重程度大于此次,但并没有红色预警,引发大众不满,环保部长的批评起了作用,这次红色预警与约而至...
其实北京的冬季雾霾频发的现象由来已久,之前说是因为燃煤采暖,现在北京的锅炉全部更换为燃气炉了,但还是频发雾霾,原因在哪。其实都很清楚,每次雾霾之后都会有几篇论文发表分析原因,去百度学术就能搜出来看看。虽然每次的具体促因有或多或少的差异,但总的来说:京津冀上空就如同一个湖泊,地上的散落密布的排放源就相当于注入这个湖泊的直流,从未停歇,污染物可以通过“有利的扩散天气”泄流,来维持湖泊中的水位不会过高。但是一当遇到不利的天气扩散条件和大气环流背景,就相当于堵住了出口,但入口还进,污染物浓度累积升高造成能见度下降。关于不利的气象条件主要有逆温层,风速小且无固定风向,湿度大等,可以去看论文,不再赘述。关于排放源,高校科研院所、北京环保局、都做了相关工作,但差别比较大,甚至住建部都要出来喊两句,“你家那机动车占比最大”。在这里我选择相信高校:总体来看工业源为主,机动车尾气比重没有公布的那么大,区域输送明显。那目前的预警机制有用没有用?大家包括我在内都怀疑一些预警措施其实是无效的…比如已经800了,你停止施工或者限号对今天的空气质量还有影响么?也许发现3天后要污染,可能从现在起开始采取措施才有必要。
高强预警的机制应该是目前北京降低重污染伤害和损失的有效措施,但完善空气质量预警机制的路还很长,或者说在未来应该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对比现在比较成熟的台风预警等等自然灾害预警一是空气质量预警难以准确预测某天具体到什么程度,提前几天采取措施才会有用,但是伴随着缓冲期够长和强制力够强预警的发布就会更谨慎,毕竟成本够高。不仅仅是说工厂关闭涉及到国民经济,我们还得想一想工厂里的工人和家庭。机动车单双号限行也不是说限就限的,我们还得想想关于私有财产权的一些列问题。二是雾霾是人为造成的,而台风等自然灾害,即便预警再完善,该来的还是得来。雾霾就非如此情况了,在措施到位,技术先进等前提下,雾霾可以减弱甚至消除的。我们来想象一下,某一天预警说十天后气象扩散条件不好,如果这样下去会严重污染,所以强制措施,工厂限停,汽车限行,人工干预沉降等等,而因为控制措施空气质量变好了,十天之后并没有重度污染,这事该咋说。我们可以期待未来我们不会看到红色预警的发布,但我们也不会看到相关机构在背后默默所做的努力,让一次又一次的重污染化解。第三是空气质量的危害的特殊性。我看得见雾霾是因为能见度低,但究竟危害多大,短期的影响难以量化,可以说空气质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是治霾的目标是不是要一步一步来,公众和社会所承受的污染限度是多少,把限值定在多少符合最大的收益成本比,都还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虽说今天是红色预警了我该上课是要上课,该上班还是要上班的。
所以,目前的情况是科研进展和水平还不足够支撑起目前大众所期待的“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强力措施。但是技术在进步,革新与进步是时代的主题,期待有一天你我的蓝天或者有条的蓝天。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全国全面实施在即,北京作为首先试点的特殊城市,今天红色预警的发布是目前阶段所能做的最大努力,但未来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