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发表论文近百篇

发布时间:

发表论文近百篇

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第三纪/第四纪界限工作组成员。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SCI论文约30篇,有关成果被SCI刊物引用800余次。主要从事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重要成果包括:1、详细划分了中国黄土地层并对其古气候记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Paleoceanography、QSR和QI等杂志上,并得到广泛引用。他进一步将五个黄土剖面的古气候曲线综合在一起,给出2.6Ma以来中国黄土古气候变化的代表性曲线,这项成果被《Paleoceanography》的审稿专家誉为这是迄今为止最好、最连续的陆相第四纪沉积气候变化记录。2、东亚古季风演变动力机制研究,从理论上提出晚更新世时期东亚古季风变化的全球冰量驱动观点,并在QR和AnnualReviewofEarthandPlanetarySciences发表。3、黄土高原第三纪红粘土成因及古气候记录研究,提供了红粘土为风成成因的大量新证据,初步恢复了晚第三纪时期黄土高原的气候演变历史,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丁仲礼研究员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被国际SCI收录的论文引用达800余次。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一等奖、同年获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优秀科学家奖、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九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基础科研规划项目973课题负责人详细划分了中国黄土地层并对其古气候记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进一步将五个黄土剖面的古气候曲线综合在一起,给出2.6Ma以来中国黄土古气候变化的代表性曲线,这项成果被《Paleoceanography》的审稿专家誉为这是迄今为止最好、最连续的陆相第四纪沉积气候变化记录;黄土高原第三纪红粘土成因及古气候记录研究,主要从事第四纪地质与古环境研究。利用中国北方的第四纪黄土、晚第三纪红粘土等风成沉积重建古气候演变历史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黄土与红粘土地层及年代框架,获得了一系列表征古气候变迁的记录,并分析了古气候记录的周期性、相位特征以及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提出全球冰量在第四纪时期的变化对东亚古气候变化的控制作用等新认识。在证明黄土高原第三纪红粘土为风成成因上做了较系统的工作,并正在黄土沉积与沙漠演变、古气候长期演变与构造变动等方面做探索性的工作。丁仲礼博士主要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成长的,从1991年获得青年基金起,他分别参加及主持八o五、九o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94年获优秀中青年基金,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并在1997年得到延续资助。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院知识创新项目,973项目的二级课题等。研究成果被SCI论文引用近1000次以上。

zhāng sū zhǎn

张苏展,男,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91年获浙江医科大学博士学位。曾赴德国基尔大学做博士后交流学者;美国宾夕伐尼亚大学医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从事局部化疗药代动力学研究;美国麻省医学中心东佛吉尼亚医学院高级访问学者,从事宾夕伐尼医学院临床技能评估项目;并曾赴世界上最大的两所肿瘤中心—纽约的纪念癌症中心和休斯顿的安德孙癌症中心学习肿瘤化疗。1998年晋升为教授,2000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中心主任。

现任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卫生部癌症早诊早治专家组副组长、卫生部大肠癌早诊早治专家组组长、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全国肿瘤规范化诊疗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重点学科肿瘤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梯队培养人选。实用肿瘤杂志主编,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国医学高等教育杂志、实用癌症等杂志编委。

张苏展擅长各种肿瘤的诊治,尤其是对乳腺、胃肠、甲状腺、软组织肿瘤的诊治有很深的造诣。对多发性、转移性肿瘤的诊治有独到之处。对大肠癌、乳腺癌等肿瘤的流行病学诊断、高危人群监视有很深研究。张苏展曾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国家大肠癌攻关课题,主持国家科技支撑“十一五”攻关计划1项, “863”课题2项,及其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近百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

吴清江,石狮容卿村人,1938年5月17日生于一个极为贫困的农家,旧社会为躲避抓丁,易蔡姓为吴。他在石光中学初中结业后,他考入集美水产学校,1956年,他被分配到武汉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1961年入中科院水生所攻读鱼类学四年,学成仍回原单位工作。1979年起,他先后被聘为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1年及1991年曾分别以访问学者、访问教授身份访问德联邦辐射与环境研究中心及美国 Ohio大学爱迪生动物生物技术所。他现任中科院水生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1991年起先后兼职国际水产遗传学会秘书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终审专家、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以及农业部渔业局专家组顾问。吴清江是国内外知名的鱼类遗传育种专家,他在鱼类遗传育种学、分类学及种群生态学三个重要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尤其在鱼类遗传育种的应用基础研究取得多项成果,并获显著推广应用成效,曾多次受国外学术机构特邀作学术报告。他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 16篇由SCI收录。专著一部,并参与撰、编专著4部。发明专利1项。他主持多项国家攻关、“863”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中科院和省的重点项目,在鲤鱼遗传、鱼类单性发育和快速育种技术、性别控制、人工多倍体育种技术方面均获得多项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为鱼类育种开拓了全新的技术途径。吴清江在鱼类遗传育种学的科技成就主要有:1、鲤鱼遗传标记和品种间杂交优势利用。二十世纪70年代初他研究鲤鱼的体色、鳞被和蛋白的遗传和品种间杂交优势,筛选出杂交一代“丰鲤”,率先在国内把鱼类品种间杂交优势应用于生产。为保证获得杂交优势的稳定及防止可能的遗传污染,提出把隐性纯合型基因作为选择和鉴定纯系亲本的遗传标记,推进了我国鱼类经济杂交的研究和利用。“丰鲤”在国内23省、市推广面积达300万亩以上,年产值逾8000万元。此一项目曾获全国科技大会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2、人工单性发育与性别控制相结合建立鱼类快速育种生物工程新途径。他首先于国内外完成人工雌核发育与性控相结合的方法,快速建立鱼类纯系新途径的研究。他的有关论文的发表比美国、西班牙同行相似论文的发表分别早了半年、三年。他据此培育了红鲤8305新晶系。应用免疫遗传、蛋白座位多态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建立鱼类品种鉴定技术。此一育种方法已成国际水产动物育种的有效途径,更为开展大型经济鱼类的快速育种奠定坚实基础。该项研究成果获国家三委一部攻关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3、全雌鲤的培育和推广。他研究鲤鱼性别的生长差异和性别决定机制并以人工雌核发育与性别控制相结合培育出具有显著增产效果的全雌鲤,建立一套完整的全雌鱼生产技术。全雌鲤生长速度比普通杂交鲤快20%以上,在国内19个省、市推广,养殖面积达50万亩以上,为国际上把全雌鲤大规模应用于生产实践的首例。此成果曾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被国家科委确定为“八五”和“九五”重点推广项目。此一研究成就已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美、以联合基金会拟为同类科研项目立项,特邀吴清江为主要评审人。4、提出鱼类人工多倍体的若干新论点并应用于育种实践。国际水产遗传育种学界普遍认为人工三倍体鱼是不育的。吴清江却早在二十世纪70年代末就提出借助诱导人工杂种三倍体以防止杂种分离退化的大胆设想。通过大量实验,他提出具有3套完整染色体组的人工三倍体可能是可育的论点。经10多年反复实验,发现部分鲤鱼人工三倍体雌性卵细胞可发育成熟,且是缺少第一次减数分裂。经选育首次获得具有天然雌核发育特性的复合三倍体鲤单性克隆系。继又发现极少数的人工三倍体雌性个体的成熟卵核可与入卵的近类精核融合,并通过染色体组叠加形成异原四倍体单性克隆系。这2个克隆体系全部个体为雌性具有天然雌核发育能力,其雌核发育后代具有不分离的母本遗传特色。提示了染色体组叠加与鱼类生殖模式的关系,为低等脊椎动物的育种开辟一条新途径,对国际水产遗传育种学作出巨大贡献。其研究成果曾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吴清江潜心研究鱼类分类、种群生态及种群遗传也卓有成就,其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他不愧是个享有盛誉的水生专家。1992年,吴清江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获评为博士生导师并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他重视培养人才,关爱学生,为国家培育了一批高级科技人才,他的学生,硕士结业生中已有9名获得博士学位,其中2名分别获得中科院院长奖,获地奥一等奖1名,晋升研究员者1名,7人升为副教授或副研究员。2001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极力推举吴清江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吴清江虽已年逾花甲,但犹奋战在中国水生生物第一线,竭尽心力,为祖国、为人类作出贡献。

发表论文近两百篇

书名:《元代湖州路户籍文书》编者:王晓欣、郑旭东、魏亦乐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21年1月内容简介本书按照古文书学通行格式规范,对《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纸背图版进行录文、点校,整理出共计901户元代湖州路户籍的登记材料。这是目前为止学界所知的最大宗的一批元代户籍文书,其规模和完整程度皆前所未有。这批资料展示了元代江南地区户籍登记的总体面貌,为元代和宋明户籍制度、元代的税收、人口、手工业、农业和人口结构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珍贵文献。作者简介王晓欣,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蒙元史、中国古代史、中国民族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有蒙古与元代政治、军事制度、元代史料与古籍等。郑旭东,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现就职于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研究方向为元史、经济史。魏亦乐,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现就职于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研究方向为元史、文献学。

书目编写魏亦乐的出自元睢景臣《高祖还乡》,他亲自带兵平定淮南王黥布乱,于是顺道回了一趟故乡沛县。

国内的一线期刊

书目怎么编写魏亦乐?以下是编写魏亦乐的例文。魏亦乐,1987年11月生,籍贯河北省乐亭县。 2019年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毕业,获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蒙元史、文献学。。为南开历史学的发展作出过很好的贡献,为牢记先生恩泽、教育后代,同时为南开百年校庆奉献一份高质量的学术礼品,特编纂《杨志玖文集》。该文集35万字,收录文章60余篇。主要涵盖了先生关于唐史、元史研究、元代回族研究、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等方面的重要论文与著述,以及历史教学方面的心得与体会。这些文章即使在今天读来,也会给我们很多启发,有重大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文笔也独树一帜,有文学价值。各组文章的次序,大致按照初次出版年代排列。后附学术年谱。全网最热新闻出炉,这些事儿你都知道吗?打开王晓欣、魏亦乐编《杨志玖文集》出版 | 202003-19(总第1237期)宋史研究资讯2020/03/09 20:08致力于汇集国内外宋史研究相关信息,以供学友互相借鉴讨论。 来自河南省中古史研究资讯 4天前堂内小编 中古史研究 1周前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出 版 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年: 2019年09定 价: 100页 数: 384装 帧: 精装ISBN: 9787310058501作者简介杨志玖(1915-2002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人, 著名历史学家。 1934年同时考取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是年9月,入北京大学史学系。 卢沟桥事变后,随校南迁,在西南联合大学继续学习。 1938年8月大学毕业,被推荐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做所外研究生。 1939年9 月,考取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师从姚从吾、向达教授研究蒙元史。 1941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留西南联合大学暨南开大学历史系任教。 1944年3月,应傅斯年先生邀请,借调到四川南溪县李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编写中国边疆史清代部分。 1946年10月,应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冯文潜先生之聘,到南开历史系任教。 新中国建立后,杨先生历任南开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大辞典》主编,《历史教学》编委会主任,中国元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海外交通史学会顾问,中国民族史学会顾问,中国唐史学会顾问等。 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第六、第七、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和常务委员。 著有《隋唐五代史纲要》、《元史三论》、《马可波罗在中国》、《元代回族史稿》、《陋室文存》等专著,发表论文近两百篇,主编《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集)等。王晓欣,1984年南开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85至今历任历史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 1993—1994年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王宽诚奖学金,以访问学者身份赴联邦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堡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曾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主任。 现任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魏亦乐,1987年11月生,籍贯河北省乐亭县。 2019年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毕业,获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蒙元史、文献学。南开百年学术丛书”历史学编丛书之一。为南开历史学的发展作出过很好的贡献,为牢记先生恩泽、教育后代,同时为南开百年校庆奉献一份高质量的学术礼品,特编纂《杨志玖文集》。该文集35万字,收录文章60余篇。主要涵盖了先生关于唐史、元史研究、元代回族研究、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等方面的重要论文与著述,以及历史教学方面的心得与体会。这些文章即使在今天读来,也会给我们很多启发,有重大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文笔也独树一帜,有文学价值。各组文章的次序,大致按照初次出版年代排列。后附学术年谱。目次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理论和史实问题的一般考察论均田制的实施及其相关问题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土地买卖的实质关于唐代除陌钱的几个问题释“台参”并论韩愈和李绅的争论试论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藩镇研究的新成果——《唐代藩镇研究》序唐史三题唐代史馆移置中书省的年代“考竟”和“结竟“加役流”解“六赃”与《福惠全书》唐代的景教“开元通宝”还是“开通元宝一行发起测量子午线长度的问题《魏文贞公故事》与《魏郑公谏录》非一书辨李贤的悲剧——关于李贤非武后所生的传闻《马嵬坡》诗及其作者关于渔阳、范阳、蓟县的方位问题——并论《重修蓟县志》的错误安禄山、史思明生年考辨等等。

先后发表论文近百篇

1928年19岁时他毕业于高中师范科,在姐夫资助下考入浙江大学教育系,后转到心理系学习。1931年他与沈霁春随心理系教授郭任远转到南京中央大学借读。正值日寇侵略中国东三省,上海又发生“一·二八”事变,各地学生到南京请愿,要求出兵抗日,他积极参加学生组织的各种示威游行和声援活动。处在这个时期,他感到极端沉闷和失望,认为只有认真读书,掌握科学知识,使国家强盛起来才是救国之道。1932年大学毕业,为了求职而东奔西走,最后不得不回到杭州,得到贝时璋的同意留浙江大学生物系任助教。1932~1936年期间,他在贝时璋指导下在动物学各专业方面都打下全面坚实的基础。1949年5月人民解放军进入上海。他担任了上海医学院工会主席。1951年参加上海郊区土改运动。朝鲜战争开始时,他以工会主席的名义积极动员各学科实验室支援药品器材,为组织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作出了努力。1951年9月,朱壬葆调至军事医学科学院,积极参加筹建工作。翌年生理实验室已初具规模,他即开始专题研究。 朱壬葆50多年来在生理学和军事医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百篇。 朱壬葆既重视科研实践又重视人才的培养。他为人正直、胸襟宽阔。在学术上有民主作风。他对青年强调主动和自觉,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他审阅修改论文时谨慎仔细,对标点符号也从不漏过,经他修改后的论文,逻辑性强,文字流畅简洁、文理通顺。“文化大革命”中,朱壬葆受到迫害,但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再次投入到科研事业中去。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他信心百倍地为中国生理科学和军事医学科学的进步而努力,他参与制订较长远的任务和规划。并曾多次出国访问和参加各种会议。 1936年朱壬葆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的两年中在A.W.Greenwood博士领导下研究甲状腺和性腺对家禽的羽毛和卵巢功能的影响。他用不同性别的来亨鸡的羽毛结构和色素为观察指标,了解它们与性激素的关系,以及甲状腺在这里所能起的作用。他观察到甲状腺切除后,母鸡的冠停止生长但它仍能继续排卵,从此得出一些新的见解和认识。1938 年9月他转到伦敦国立医学研究所随A.S.Parkes博士继续研究内分泌生理。这所英国医学科学最高研究机构条件较好,拥有一批知名科学家。他在该所一年期间,主要研究鸟类的雄性激素对睾丸的影响,观察到垂体切除后睾丸日渐萎缩时若注射雄性激素,睾丸又重新生长发育。这说明雄性激素不仅作用于雄性器官和雄性副性征,对睾丸的精子生成也可能起着调节作用。抗日战争期间朱壬葆在四川成都继续从事内分泌生理研究,主要研究课题是性激素与性器官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甲状腺在垂体与性腺系统中的调节作用。他发现雄性激素不仅对睾丸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对卵泡发育也有同样的作用。这样就提出一个新的观点:雄性激素的生理功能对雄性副性征的发育与睾丸精子生成都是不可缺少的;雌性动物的卵巢也能产生雄激素,它对卵泡的生长与成熟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他观察到雌性家兔的甲状腺切除后,卵泡增生,但不排卵。这说明甲状腺对卵泡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而对排卵则有刺激作用,而且证明这种作用是通过垂体前叶所分泌的促卵泡成熟激素(FSH)和黄体生成激素(LH)表现出来的。因此他设想甲状腺在卵巢的周期性活动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果切除雌性家兔的甲状腺,并待卵泡增生到顶峰时再让它交配,随即注射垂体黄体生成激素使之排卵,这样就可产生多胎。但由于子宫中胎儿数目过多,难以保持正常生长,在受孕后不久大部分胎儿即被吸收。如果在交配后每日再喂以甲状腺粉末,则可使大部分胎儿维持至足月。这对垂体、甲状腺和性腺之间的相互关系又增加一个有力的佐证。这些规律性实验结果,已被写入一些生理学教科书。 1950年代后他研究空胃运动和消化性运动的规律及其神经机制。观察了空胃运动的特点及波型,分析了从安静期过渡到收缩期的四个阶段,并用各种不同小胃的运动方式作比较,认为正常周期性的空胃运动是反映神经中枢活动情况,而消化性运动则有别于空胃运动,它是一种连续不断快速而均匀的节律波并无周期性表现。同时认为从空胃运动转变到消化性运动是一个迅速抑制过程,反之,则为解除抑制过程;而消化性运动则可能是食物刺激胃壁神经丛产生局部反射的结果。同时他还证明假饲对空胃运动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后作用也很长且不易消退。食物性条件刺激对胃运动的抑制作用较弱,后作用也不稳定。为了阐明精神紧张对胃运动功能的影响,他观察到动物在过度紧张状态时,胃运动功能出现紊乱失调,活动规律也有所改变,表现在收缩波型、强度、时间以及胃肌紧张度等方面。这些变化因神经型的不同而有差异,并可持续很长时间。因此,他认为胃运动功能的失常与大脑皮质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为了了解电离辐射对胃分泌的影响,他还研究了射线对空胃分泌、食物性分泌和“组织胺分泌”的影响。他观察到射线非但能抑制胃的分泌功能,也能兴奋胃腺,引起分泌波动过程,此时分泌量和消化力的改变比胃酸改变更明显。如果动物受到重复照射,则变化较轻,恢复也较快。如果将去神经的海氏小胃与小弯小胃的分泌功能相比较,则可看到照射后海氏小胃的分泌功能渐渐增强,而小弯小胃出现严重抑制,这说明此时神经中枢受到抑制,从而引起小弯小胃分泌减少;而幽门产生的胃泌素可能增强,致使海氏小胃分泌亢进。因此,辐射对胃分泌的神经反射相是抑制,而对化学相则显著增强。他还研究了射线对胰液分泌的影响,见到不论在安静期还是注酸后胰分泌都减少,对酸反应潜伏期延长,胰淀粉酶和蛋白酶浓度下降,且效果可持续达半年之久。由于形势的需要,他还进行了出血性和灼伤性休克的研究,揭示其机制,并观察到用溴剂和咖啡碱、含氧白明胶、右旋糖酐等药物抗休克,都可降低死亡率和减轻休克症状。 1960年代朱壬葆以主要精力从事抗辐射药物研究,并研究有效抗辐射药物的作用机制;他重点研究胺巯类药物,观察它们对大小动物的抗辐射效果、用药时间、用药剂量、毒副作用和对机体的影响等,获得大量和系统的实验资料。1970年代以来,他考虑到造血系统的损伤和破坏是造成急性放射病的一个中心环节,认为对造血干细胞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或在放射病治疗方面都有极重要的意义。在1970年代初他就开始收集文献,并写了多篇综述性论文,向国内介绍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最近的国外研究进展。1970年代中期起,他和他的同事们开展了造血干细胞的实验研究,这是国内该领域中起步最早的。十余年来,他与他的同事和学生们对造血干细胞的性能及其测试方法,在放射损伤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其恢复特点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朱壬葆积极推进造血干细胞的移植研究,同时,他本人又特别重视造血干细胞的体外长期培养研究。他从事这项研究有三个目的,一是利用长期培养体系研究各类造血因子对造血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控;二是利用体外长期培养体系在体外大量培养造血干细胞,开辟新的造血干细胞来源;三是利用体外长期培养体系清除骨髓中的活性淋巴细胞,克服或者减轻在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中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尽管这项研究难度很大,影响因素复杂,但他不畏艰险,指导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发表了8篇研究论文,增进了对骨髓体外长期培养中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1984年朱壬葆指导研究人员开展了小鼠胎肝造血干细胞体外长期培养和移植的实验研究。在国内外首次成功地培养和繁殖了胎肝造血干细胞,证明了经体外培养和繁殖的造血干细胞具有正常的生物学性能,并且用这些造血干细胞成功地治愈了重度急性骨髓型放射病,并用以克服或减轻GVHD的症状。

河北省海兴县赵毛陶乡张金海,身份证132934195510034216,曾经海军里的一员,转业后以卖脚手架为名,搞,偷盗行窃,拐卖儿童!河北省海兴县赵毛陶乡张金海,身份证132934195510034216,曾经海军里的一员,转业后以卖脚手架为名,搞,偷盗行窃,拐卖儿童!河北省海兴县赵毛陶乡张金海,身份证132934195510034216,曾经海军里的一员,转业后以卖脚手架为名,搞,偷盗行窃,拐卖儿童!河北省海兴县赵毛陶乡张金海,身份证132934195510034216,曾经海军里的一员,转业后以卖脚手架为名,搞,偷盗行窃,拐卖儿童!

张清华,主任医师,现为解放军305医院院长。1976年毕业于山西医学院医疗系,先后在解放军256医院、石家庄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工作。长期从事心血管病、老年病、抗衰老方面的研究。曾先后发表论文近百篇,获全军科技进步奖30余项。主蝙和参与编写过数十部著作。目前担任全军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老年病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总参谋部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c刊发表论文近百篇

第一,先考虑你发表论文的用途,评中职,还是高职。中职一般发表省级以上就可以,高职就需要有国家级的了,甚至核心期刊。毕业论文的话,还是根据学校的要求了。 第二,考虑价格方面,省级 国家级 核心价格都不一样,但是咱们也不能一再追求低价格,网上假刊太多,小心占小便宜吃大亏,了几百快无所谓,主要是耽搁了事情,评职称一年就一次(要找可以用支付宝付款的)。 第三,时间问题,刊物确定好了 一定要确定下(新闻出版总署)是否能查到。然后就是时间,一般杂志从定稿到出刊都得需要1个月,赶上高峰期3月都有可能,如果对方什么都答应你,今天给稿子明天邮递给你刊物,这个肯定是假刊的。 第四,价格方面,这个不好说,杂志种类太多,没法完全根据省级 国家级来判断价格,核心期刊的话 悬殊很大。 百姓论文网。 合作过几次挺顺利的。

论文发表,首先是对以后的找工作等,会比其他没有发表过论文的同级应聘者,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其次就是如果你的论文如果很新颖,且各方面都描写得很好,详尽,可能还会吸引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们的看重。想发表论文的话,可以看看双清学术出版社的期刊网站,上面有很多优秀的论文,如果觉得自己论文可以,也可以直接提交论文给他们哦!

发表论文无非就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自己投稿,买本杂志,根据版权页上的投稿方式去投稿(这种的弊端就是周期太长,对于着急的客户,不适用)当然,跟杂志社关系好能顺利发表的请无视我的话,因为直投杂志社容易,能成功发表难,我认识的主编跟我说他们邮箱里的稿件基本上没有低于过1000篇,而且杂志社就那么几个人,根本不可能忙过来,就算抽时间看下邮件也就是看个题目,题目不新颖没吸引力的直接略过,就算点开文章,也是先大概看下职称、单位、研究方向、摘要、关键词,没什么吸引人眼球的内容也直接pass掉。第二种就是找代理机构发表(这种的需要睁大眼,发表行业鱼龙混杂,必须得保证自己发的杂志是正刊,也不能是增刊)。找代理机构认准以下几点;一、首先选择国家新闻出版广电局能查到的正规杂志二、其次是某宝担保交易,更有保障三、最后录用通知下来后,亲自打版权页或者收录网站(知网、维普、万方、龙源)上查稿电话查稿确认录用后,再付款。发表论文需要先投稿、审稿,录用,修改润色,终审、定稿,校对、排版,印刷,出刊,邮寄。普通期刊正常审稿时间为1-3天,发表周期为1-3个月,建议至少提前3-6个月准备!!专业10年经验,靠谱推荐、专业发表各类学术期刊

意义非常大。这对于毕业找工作有一定的帮助。另外如果在这种刊物上发表论文,你的论文中的相关说明和关点正好被某一行业的人看重,那么你就是这个行业的专家。

近代史研究百篇论文发表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必开课程,它对当代大学生整个思想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能够引导当代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精选,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五四时期的妇女运动》

【摘 要】20世纪不仅是五千年古代文明历史的中国迈向近代文明的转折点,也同样拉开了近代妇女解放的幕帘。随着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启蒙,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中国妇女逐渐找到了自身发展解放的道路。到五四运动时期,妇女解放运动开始蓬勃发展,使得妇女从传统的束缚里解放出来。所以说这样一个在近代妇女运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和最有影响力的时期,有必要对其原因背景、表现特点及其影响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指出:傅立叶“巧妙地批判了两性关系的资产阶级形式以及在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地位。他第一个表明了这样的思想: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 在五四运动这样一个在近代妇女运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和最有影响力的时期,有必要对于其原因背景、表现特点及其影响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一、原因背景

众所周知,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妇女这样一个群体,始终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这样一套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长期压迫和束缚着她们。在没有被教育的情况下,政治方面失去自由,经济方面不能独立,妇女仅仅成为了男人的附属品,生活苦不堪言。

近代以来,我国许多有识之士在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上进行了不屑的努力。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妇女就已经参加一些解放运动,但是这个阶段的运动总体来说比较零星分散,没有找到真正解放的道路,只是有了朦胧的初步认识,使得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与中国革命相结合有了一定的基础。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却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接着新文化运动伴着“民主”与“科学”的浪潮掀起,新文化运动的战士们开始对旧的伦理道德做出猛烈的抨击,这中间就有对于压迫和束缚妇女的关于旧有观念的批判,陈独秀发表于《新青年》的《一九一六年》一文中指出:“妻子不是丈夫的附庸品,号召女青年通过奋斗来脱离附庸品的位置,恢复独立自主的人格。”?战士们同样不惜笔墨,将西方关于女权运动的迅猛发展详细地介绍给中国的妇女,希望她们能够更好地树立人格,打开自己的眼界学习西方,摒弃自卑的心理,投入运动,更好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热情地呼唤着广大妇女们思想觉醒,“现代民主主义的精神,就是令凡在一个共同生活组织中的人,无论他是什么种族、什么属性、什么阶级、什么地域,都能在政治上、社会上、经济上、教育上得到―个均等的机会,去发展他们的个性,享有他们的权利。

二、表现特点

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妇女的思想和行为从传统束缚中得到解放在五四时期尤为明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打破男女授受不亲观念

包括在校的女大学生在内的广大妇女,之前所受到的思想教育都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男女授受不亲”等旧有的思想观念,束缚着妇女对于自身幸福的追求,使得她们的身心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上海女学生在听到北京学生上街游行却有学生被捕的消息后,务本女子中学、勤业女校等在内的6个女校的女生积极参与起草了上海学生致北京政府的电文,表示坚决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并呼吁北京政府“本公理人道,将被捕学生释放,以安人心,以弥祸变,毋任感祷。”部分女大学生忍耐不住心中的烈火,在当天晚上不顾学校的规章制度一齐冲出学校,在监狱外面示威甚至表示出了可以与男学生一起坐牢的态度,以此向当地政府做出反抗。这便为打破“男女授受不亲”观念迈出了第一步,激起了妇女的爱国情操。在此同时,新民学会和觉悟社勇敢地破除封建陈规,在男女之间建立了一种平等互助互敬的关系,这种创举也有力地冲击了“男女授受不亲”的陈腐观念,鼓励了青年的男女走出家门到社会上进行锻炼,进一步恢复了妇女正当的交际权利。不可否认的是,五四时期的打破传统男女观念,男女社交公开是极其有限的,不管是在地域方面还是在人的阶层方面都是有限的,但封建的藩篱一经冲破,封建礼教再也不可能恢复它无所不至的权威地位了。

(二)反对妇女传统的贞洁观念

1918年5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4卷5号刊登了周作人翻译日本谢野晶子的文章《贞操论》。《贞操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激起千层浪,在封建社会规范的严密控制下,为生活在底层的妇女争取应有的权利。女人是半边天,如果妇女没有解放,用李大钊的话来说时“半身不遂”。李大钊同样号召妇女解放,尤其是在鲁迅1918年7月所写的《我之节烈观》中通过提问的方式表达了“表彰节烈”是在“女应守节男子却可多妻的社会里”形成的。胡适也认为中国法律关于贞操问题的规定都没有成立的理由,他说:“以近世人道主义的眼光看来,褒扬烈妇烈女杀身殉夫,都是野蛮残忍的法律,在今日没有存在的地位。”⑧我国传统社会“三纲”中有“既嫁从夫”这样的一种观念,所说的“嫁”就是指女子与丈夫结婚以及女子与未婚夫去订婚,这样情况下,女子成为“人家之人”。据此,胡适提出了几条引申意见:“男子对于女子,丈夫对于妻子,也应有贞操的态度;男子做不贞操的行为,如嫖妓娶妾之类,社会上应该用对待不贞妇女的态度对待他;妇女对于无贞操的丈夫,没有守贞操的责任,社会法律既不认嫖妓纳妾为不道德,便不该褒扬女子的‘节烈贞操’”。

(三)争取男女教育平等权利

五四运动以前,中国传统社会一直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所以很少有女子去读书识字接受教育的机会。根据这样的一种状况,1919年邓春兰、谢楚祯作为进步女青年先后用书信告知北大校长蔡元培,代表妇女要求解除女禁,实行男女同校,表达自己的愿望。胡适也为此专门写下《大学开女禁的问题》,文中具体阐述了男女同校的种种好处,这样一种男女教育平等的思想,实际上是要提高妇女的自身素养,使男女平等受到现代化的教育和充足的知识滋养,从而完善半边天,在社会上谋取自己的职业。在这样强大的舆论攻势下,女子争取教育平等权利初见成效。1920年春,北大招收了9名审查合格的女旁听生,开了男女同校的先例,课程内容同样实现了平等。此后,各地纷纷效仿,一些相对进步的社团也打破男女界限,开始吸收女性成员。可能这一时期能接受教育的女性总体来说依旧微乎其微,但这一阶段性的成果为男女职业平等、女子经济独立开创了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妇女解放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反抗中国传统,争取教育平等的行为是一种既对自己也对社会的挑战,再现了五四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五四时期妇女运动影响

五四时期的妇女运动,解放了中国传统思想,充分体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关于妇女运动的方向,同时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妇女解放的理解。不仅仅是在少数的上层知识妇女中产生了一定影响,也是帮助一批知识女性自觉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观作为理论武器,从而武装了我国早期出具共产主义思想的领袖,更为广大下层妇女所接受,为妇女解放运动朝着更为正确的轨道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当今社会下,也为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实现女性与男性、社会、家庭的协调一致的共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彭明.五四运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18.

[2]彭明.五四运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27.

[3]《新青年》六卷二号

[4]《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1470.

[5]沈传亮. 五四时期女性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研究[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3):23.

[6]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商务印书馆.1937:376.

[7]郭秀文.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思潮[J].学术研究(历史学版),1999(6):7.

[8]彭明.五四运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29.

[9]陈文联.“五四”思想界对封建贞操观的批判[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7(4):9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精选

论述《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近代史可以说是中国的屈辱史,一个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国遭到如此的破坏,不得不令我们心痛和反思。从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从此开始了中华民族的噩梦。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为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此后的近一百年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标,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在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对象和任务性质。在近代史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两个: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而前者为最主要矛盾。但两大主要矛盾在历史的进程中,呈现出错综复杂关系和起伏状态,两大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外国资本—帝国主义,该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说,近代中国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实现国家近代化,改变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前期综述(1840—1919年)此时期又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其性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外国侵略和该国的封建统治,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为政治目的;以发展资本主义为最终目标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此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止,共约80年间的历史。据教材内容的种种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及相互关系,形成一个相对完整且严谨的知识体系,既能体现出这个时期发展的特点及客观规律,又能涵容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可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初)此时期的历史大事有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前者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动的非正义的侵华战争,即中华民族的反侵略的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而后者是农民阶级的革命运动,二者又有十分密切的联系。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扩大海外殖民地,以强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等迫切要求中国的市场开放,用战争暴力作为达到它们目的的主要手段,而此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衰落期。到鸦片战争前,已经走到穷途末路,清政府统治腐败、经济落后、对内极力压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扼杀新思想、新技术的发展,残酷地剥削人民,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尖锐,对外坚持天朝尊严和闭关政策,最终导致中华民族灾难的到来。虽说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是民族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由于清王朝的腐败、落后及战争中的妥协投降政策,战争的结局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外来侵略者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取得了大量的主权,中国的门户被列强用炮舰打开,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其两者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列强对既取得的侵华权益不能满足,力图全面扩大侵华,并趁清政府处于内战的窘境,以“修约”不成制造借口而发动,英法是主凶,美国是帮凶,俄是既追随英法又单独作案的凶犯。中国又丧失了许多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由上可知,鸦片战争后的二十年间,中国社会主要呈现出半殖民地特征,到六十年代又呈现出半封建社会的特征。但鸦片战争并未解决中外矛盾,更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虽由于时代,尤其是阶级的局限而最终失败,但有着极重大的意义且承担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与一些领导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时代特点(社会性质决定),这是以前农民战争所不曾有过的,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总之此时期的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且在思想界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而清朝统治者在对待西方侵略的态度上,由对抗到暂时“和好”,在镇压中国革命的基础上勾结起来,从而开始了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的历史。 完全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此时期的主要史实有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资本主义的产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戊戌变法及义和团运动等。此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政治舞台及思想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社会运动态势看,既有沉沦,也有发展;在中国社会两大主要矛盾中,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显然居于最主要的地位,在中外暂时“和好”的形势下,清建立了总理衙门,为解决内忧外患,掀起了洋务运动,但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破灭,以失败局面而告终。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19世纪中期的全世界胜利,英法美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俄德日也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不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进程。鉴于此,列强为扩大海外市场及占更多的原料产地,尤其是资本输出的场所,加紧对外侵略,掀起了瓜分世界狂潮,而它们之间既勾结又相互争夺。随着中外“和好”局面的结束,以武力和战争手段造成中国边境地区的普遍危机,以大举输出资本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政治侵略和文化侵略也日益加深,先后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妄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马关条约》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的标志,《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清政府完全成了列强统治中国的驯服工具。由于侵华的不断加剧,使清统治集团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也扩大了自身的分裂和形成新的派别,但都改变不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随着外国侵略势力的扩张,中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加快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艰难地产生和发展起来,同时产生了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半封建经济的特征已经具备。而软弱的资产阶级形成两个政治派别,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和挽救民族危亡。甲午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及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把救亡图存作为主要斗争目标,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变法(和平方式)来实现其救亡图存的斗争目标,而演出了一幕戊戌变法悲剧;以义和团运动通过“灭洋”(流血方式)来实现斗争目标,它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尤其是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美梦,使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方针为“以华制华”,而后这两次救亡运动的失败都与清有极大的关系,从此以后,以推翻清政府为主要斗争目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兴起。深化时期(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此时期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尤其在政治上变动极大。中国社会两大主要矛盾汇于一流,集中地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清统治集团及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分割世界展开激烈的争夺,“一战”的爆发影响到欧洲列强侵华政策的调整,以及列强在华势力的变化,列强利用清政府及反动军阀为工具进行侵华,清统治集团完全俯首听命于列强。慈禧太后为苟延残喘,既要取悦于列强,又要消弭于社会不满,一手出卖国家主权、民族利益,一手耍弄“新政”、“预备立宪”,进行调整,但结果适得其反,直接间接地削弱了统治,促进了革命,而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资产阶级的政治积极性明显提高。随着民主思想的传播及论战、团体及政党的建立、一系列武装起义的实践、理论的指导,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但其革命成果,因其阶级局限性,革命果实为袁世凯所窃取,袁世凯及其后继者对内独裁专制复辟、对外出卖国家主权,投靠帝国主义,而导致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成果,不断地进行斗争,其斗争的实质为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但最终都以失败局面而告终。这说明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需要新的阶级-无产阶级来领导,而这一时期的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一方面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掀起了复古逆流,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倡导民主共和和知识分子倡导新文化运动,且随着“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两大思潮的推动下,中国工业迅速发展,这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以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为中共的建立,提供了阶级基础。在1840年到1949年这109年间,中国经历了中国历史最心酸的时代。1840年以前,中国作为一个东方的文明古国,一个许多人向往的国度,一个灿烂文明的国度,多少辉煌让我们沉浸其中,让我们感到自豪。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非常不愿意翻开中国近代史,因为他让我们又气又难过,但是我们要正视历史,对历史进行思考,使这段历史在中国不再重演。值得庆幸的是,中国还有许多的爱国志士,在这109年间,正是这些中华儿女拯救了中国,保留了中华文明的希望,他们经过109年的奋斗,使中国得以经过这么多年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在这109年间,我们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掠夺,使一个曾今的天朝大国变的满目疮痍,我恨清朝政府,恨你们的软弱无能,带给中国多大的伤害,多少不平等条约机会葬送了中国。我们不可否认,落后就挨打,但是这个代价也太大的。在这109年间,不知有多少中华儿女流血牺牲,没一件事情都让人伤痛。从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再到世界列强瓜分中国,再到日本侵华等,他们在中华大地上犯下了滔天大罪,真的不可饶恕,但是我们要做的是不让这历史重演。中国近现代史,这是中国成长最痛苦的一个时期,在这过程中,中国经历了许多,各个阶级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从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势力和帝国势力,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农民阶级没能救中国。资产阶级也进行了尝试,从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改良运动,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等等,最终因为各种因素都没能成功。最后是在1919年新文化运动中带来的马克思主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了民族复兴的第一步——国家独立,至今共产党领导着我们进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从中我们知道,无论对任何事情,我们都应该去面对他,去尝试各种方法,去学习各种经验,人生需要许多的尝试,尝试也是一种创新。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道路,自己生活学习的方式,但这一切都是在尝试中体会到得。当然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也需要持之以恒,通过不断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最后才能成功。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优秀的民族,虽然我们在近代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掠夺,但是我们还是通过不断的抗争,争取到了独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这109年,我们赶走了各国列强,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些成果都来之不易。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令人悲伤和愤恨的历史,无论它给我们带来多大的伤害,我们应该不忘历史,正视历史,去对历史进行反思,不让历史重演,从中指导我们人生的发展。我们也需要领悟中国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无论在今后的学习或工作中,都将对我们有极大的帮助。

邵雍,男,1953年12月生,浙江慈溪人。1982年上海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同年考入上海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学习,师从中国会党史学会会长魏建猷先生,1985年毕业。毕业后一直在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教研室工作。1987年晋升讲师,1992年、1996年经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校重点学科社会学负责人、中国会党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上海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管理处研究室学术顾问、上海市教委考试院专家组成员、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理事、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理事、上海市中山学社理事、上海市宋庆龄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专业特长为中国近现代帮会及下层社会史。学术专著有:《中国帮会史》下编(34万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连同上编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三等奖)、《中国会道门》37万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民国绿林史》30万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秘密社会第六卷·民国帮会》30万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近代贩毒史》、《中国近代妓女史》、《中国近代绿林史》,上述专著为国内外十余种学术专著作为主要参考书或直接引用。336 26038参与编写的学术著作有:《长江文明史》、民政部组织编写的《中国社团发展史》。同济大学四平路参与编写《重新认识百年中国》、《民国三教九流归宿》、《中国通史史论辞典》、《义和团大辞典》、《中华民国大辞典》等书。专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民国档案》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百篇论文。除了涉及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外,还涉及孙中山研究、党史研究、宗教史研究、上海史研究、朝鲜韩国史研究和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2001年、2002年三次在上海师大人文学院全体教师的科研成果数量排行榜上名列前十名。现正在进行国家社科项目“中国历史上秘密结社与民间宗教研究”。院参与编写的教材有:《中国近代史教程》及其增订本、《新编中国现代史》、《中国史学史》、《当代人类社会问题》以及上海市初中和高中历史教材。前两种书获上海市教委高校教材三等奖。kaoyantj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社会史》、《中国近代秘密社会史》、《中国近代史料学》、《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辛亥革命史》、《中国革命史》等必修课和选修课,深受同学欢迎。1999年、2000年、2002年三次获得人文学院教学奖。 33623 037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86年起历任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党总支委员、历史系教工党支部书记,现任中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分党委委员。2001年荣获上海师范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先后在东方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揭批邪教,扩大了上海师大的影响。济现任中国会党史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现代史人物研究会秘书长、上海市宋庆龄研究会理事、上海师范大学孙中山宋庆龄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务。已收入《中国高等教育专家辞典》、《中国当代历史学者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家辞典(英文版)》、《上海高教系统教授录(三)》等辞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