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教授发表论文20篇

发布时间:

教授发表论文20篇

非常感谢您对山东省聊城中专教师职称工作量标准的关注。根据《山东省教师职称评定办法》,山东省聊城中专教师职称工作量标准为:教授级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经历,发表论文数量达到20篇以上,其中被SCI、EI收录的论文数量达到10篇以上;副教授级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经历,发表论文数量达到10篇以上,其中被SCI、EI收录的论文数量达到5篇以上;讲师级教师应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历,发表论文数量达到5篇以上,其中被SCI、EI收录的论文数量达到2篇以上。再次感谢您的关注,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与我联系,我将尽力为您提供满意的答复。

很厉害。因为他对经济的研究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尤其对现在经济的一些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这位北大教授的学术水平其实是非常高的,因为本身就是在一流学府工作,进行教导工作的

闫福林,男,1957年出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药学院常务副院长。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重点学科“药物化学”学科带头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新乡市劳动模范、新乡医学院教学名师。1982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鉴定和天然药物的研发。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25篇,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主编教材和著作4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药学教育研究会理事,河南省保健品协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审评专家。白素平,女,1965年出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药学院副院长。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天然药物化学》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主要成员。河南省优秀教师。198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11-2012年,美国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博士后。主要从事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生物活性成分的发现、结构修饰、合成及构效关系、作用靶点及作用机理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河南省科技厅项目2项,河南省教育厅项目1项,新乡市科技局项目1项。通过河南省科技厅成果鉴定3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科研论文47篇,其中SCI收录22篇。新乡市红旗区政协委员、新乡医学院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刘巨源,男,1956年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文明教师,新乡医学院教学名师,新乡市劳动模范。先后获得校级优秀共产党员、三育人先进个人和育人楷模等荣誉。1983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从事药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30年。河南省重点学科“药理学”学科带头人、省级精品课程《药理学》课程负责人、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肺间质纤维化的病理生理及药物治疗研究。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副主编学术专著和教材10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先后获得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河南省教育厅教育教学应用技术成果5项。中国药理学会理事、中国药学教育研究会理事、河南省药理学会常务理事。孙祥德,男,1963年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药物分析学教研室主任。新乡医学院师德师风先进个人。1983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主讲本科生《药物分析》、《现代色谱分析》、《体内药物分析》和研究生《分离与色谱技术》等课程。研究方向为药物色谱分析和光谱分析。先后承担省、厅、校级科研课题10余项,目前承担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5部。房立真,男,1973年出生,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获得新乡医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1993年毕业于洛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化学专业;2003年,毕业于延边大学有机合成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天然药物化学》省级精品课程,“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主要成员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药物合成和构效关系。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计划课题1项, 2012年获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已发表学术论文23篇,其中SCI收录17篇。赵 营,女,1974年出生,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高校学术技术带头人。1997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专业专业,获硕士学位;2008.12-2011.1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McLean医院进行单胺转运体调控研究和PD发病机制研究。2011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专业,获药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神经精神临床药理学。多年来,从事膜转运蛋白研究,致力于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研究。掌握了遗传学、表观遗传学研究方法和转运体功能研究方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精神病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发表论文15篇,SCI收录12篇。吕洁丽,女,1980年出生,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优秀教师。2002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药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药物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的分离、结构鉴定及中草药的品质评价。曾参与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面上及青年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标准制定等项目的研究。研究方向为中药资源化学与质量分析。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1项;新乡医学院省级重点学科开放课题1项;参与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课题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贾岩龙,男,1977年出生,副教授,博士, 药理学教研室副主任。200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药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郑州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肿瘤学专业肿瘤生物工程方向,获医学博士学位。药理学省级重点学科肿瘤药理学方向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肿瘤与生物工程和肿瘤药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参加了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教育部“十五”、“ 211”工程重点学科“肿瘤与生物工程”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篇。获2010年河南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1年获得河南省首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河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委员,河南省药理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徐 萍,女,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获中药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获中药学博士学位。2009年9月至2010年7月在军事医学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参与国家科技部十二五计划“重大新药创制”项目1项;国家十一五重点支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十五重大科技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目前主持承担新乡医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课题1项、省教育厅课题1项。主要从事中药抗辐射新药研发的研究。获河南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4篇(IJRB 影响因子2.275)。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2项。吴 娇,女,1978年出生,博士,讲师。2001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院植物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2011年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生物技术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2011年毕业于海南大学种质资源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药用植物资源化学与质量分析。主持完成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完成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和十一五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获国家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33篇,其中SCI收录14篇。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出版著作3部。刘 巍,男,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任药学院科研秘书。目前从事荧光化学探针方向的研究。赵 杰,女,1982年出生,博士,讲师。2006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讲本科生《天然药物化学》和研究生《高等有机化学》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和结构修饰。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它项目的研究,发表SCI论文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闫建伟,男,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2003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发展新颖的反应方法学构建结构多样性的类药性结构骨架,通过对化合物库的高通量筛选寻找新的先导化合物;活性天然产物骨架的结构修饰及构效关系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发表SCI论文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阎玺庆,男,1971年出生,博士后,讲师。1992年毕业于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专业;200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特种功能材料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无机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复合材料纳米摩擦学性能研究;2006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现代药剂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纳米肝靶向制剂研究;同年,进入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从事多肽类药物微米制剂的研发.2009年3月至6月,在扬子江药业集团从事药品研发工作。完成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深圳市科信局基金项目1项。主要从事药用高分子材料修饰及脑靶向研究。目前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合作课题1项,新乡市科技局基金1项,学校教改课题1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1篇。黄 锋,男,1977年出生,博士后、讲师。2000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从汕头大学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主要从事药理学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肿瘤药理学、心血管药理学。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论著10余篇,被SCI收录6篇。参与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项。刘瑞丽,女,1975年出生,博士,讲师。1999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 2007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理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药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理学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神经药理学。曾参加国家杰出青年基金、“973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获省级科研鉴定2项,成果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编著作2部。孙彭利,男,1972年出生,博士,讲师。1993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获药物化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药物分子的设计与合成。承担及参与课题4项,发表科研及教育论文10余篇,参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授权4项。宋 宇,男,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1999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2010年获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神经药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理学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神经药理学,主要从事胶质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病变中的作用及机制和.神经退行性病变中针对胶质细胞的新药筛选的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基金1项,发表论文12篇,其中SCI收录4篇。张来宾,男,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2002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药学院,获中药学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药学院,获生药学博士学位。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在浙江大学化学系作为访问学者从事研究,从事多糖化学及逆流色谱研究。承担《天然药物化学》、《中医药学概论》、《药用植物与生药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主要从事中药及天然药物生物活性成分和中药质量评价研究。参与国家自然基金1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7篇,发表在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Chromatographia等杂志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宋宏林,男,1977年出生,博士,讲师。2003年毕业于锦州医学院临床药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锦州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剂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剂学教学科研工作。主讲本科生《工业药剂学》、《药剂学》、《生物制药工艺学》等课程从事药物新剂型的研究。研究方向:缓控释制剂和微粒制剂、注射给药系统、中药有效成分色谱分析及质量标准。标题: 关键字: 文章分类: 所有类型公告通知图片招生就业其他

教授发表20篇高水平论文

这位北大教授的学术水平其实是非常高的,因为本身就是在一流学府工作,进行教导工作的

他除了学历很高,还发表了近20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在政治学,国际移民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一《国际论坛》编辑 ,第二出版了专著《冲突与协调:日韩两国劳资关系变迁的比较研究》,第三高等学术论文20多篇。

近日,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夏川教授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hemistry (《自然–化学》)上发表题为“General synthesis of single-atom catalysts with high metal loading using graphene quantum do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套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的普适性合成策略,实现了高达 40 wt.% 或 3.8 at.% 的高过渡金属原子负载,比目前报道的单原子负载量提升了几倍甚至数十倍。 该工作由电子 科技 大学、加拿大光源和美国莱斯大学三个单位共同合作完成。材料与能源学院的夏川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美国莱斯大学的汪淏田教授和加拿大光源的胡永峰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合作团队在电催化材料研究和电化学反应器设计领域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具有极高的原子利用率、独特的电子结构以及明晰且可调的配位结构,在各种电催化过程中展现出优异的活性。但常规单原子材料中金属原子密度较低(通常小于5 wt.%或1 at.%),大大限制了其整体催化性能及工业应用前景,因此发展出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普适性合成策略至关重要。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对提高合成单原子材料的金属负载量有很大的局限(图1, a-b)。以碳材料负载的单原子为例,现有的“自上而下”方法通过在碳材料载体表面制造缺陷,然后通过缺陷稳定单原子。然而,无法精确调控缺陷尺寸导致缺陷位点的数目极大地受到限制,而且当金属负载量提高时,容易在大尺寸的缺陷位处形成团簇。“自下而上”方法则使用金属和有机物前驱体(如金属有机框架、金属-卟啉分子、金属-有机小分子)热解碳化的方式获得负载金属单原子的碳材料。在金属负载量过大时,金属原子之间将因为没有足够的隔离空间而导致热解过程中团簇或者颗粒的产生。 鉴于此,该团队发展了区别于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的单原子催化材料制备方法(图1c),以突破单原子负载量的限制。该团队创新性地使用比表面大、热稳定性高的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碳基底,对其进行-NH2基团修饰,使其对金属离子具有高配位活性。引入金属离子后可得到以金属离子作为节点、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结构单元的交联网络,最后热解即可得到高载量的金属单原子材料。相较于传统“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单原子催化剂合成方法,该研究报道的方法既保证了高含量金属离子初始锚定时的高分散性又能有效抑制后续热解过程基底烧结重构引起的金属原子团聚。 XAFS、HADDF-STEM等多种表征手段证明,由该法制得的负载型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在保证金属原子单分散的同时还能实现远超现有文献报道水平的金属载量。借助该方法,该团队成功制备出质量分数高达41.6%(原子分数为3.84%)的Ir单原子催化材料(图2),该负载量相较于文献报道的Ir单原子最高载量提升了数倍。 另外,该合成策略还具有普适性,能够用于制备其他贵金属或非贵金属的高载量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例如,在碳基底材料上,Pt单原子的负载量最高可达32.3 wt.%,Ni单原子负载量可达15 wt.%(图3)。 夏川,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国家青年人才。研究方向为基于新能源的电催化、电合成、电化学生物合成,致力于实现碳平衡的能量与物质循环。在“液体燃料与基础化学品现场合成”这一特色方向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反应器与催化剂设计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美国专利3项,H因子34,引用5200余次。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 Energy、Nat. Catal.、Nat. Chem.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9篇,热点论文2篇。

教授一生SCI发表20篇论文

大概是每天在做实验的过程当中,突然突发奇想,想到了一个论文的点子,然后就会去写这个论文,而且这个博导非常喜欢写论文,写论文的速度也非常的快,所以每个月一篇也不是不可能。

这是因为她在大二的时候就和院士一起做课题,掌握了非常多的知识,学习的经历非常丰富,而且还加入了韩宏伟教授团队。

这主要是因为他发表的六十多篇SCI论文,其中有20篇论文是属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剩余的都是属于第二作者或者其他的称呼。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只有30%多的论文,他参与了全程的研究和发表工作。这样的工作量还是比较合理的,如果六十多篇论文全部都是属于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的话,那么普通人根本就难以完成。今天就跟大家来探讨一下网友的争议,以及它是如何完成的。

第一,他的作品数量的确是非常夸张的。现在这里跟大家科普一下,一般情况下,一个研究生都发表不了一篇SCI论文。对于博士生的要求,也只是在自己的全部学习生涯当中,发布两篇类似的论文。而他在博士毕业之后,短短的五年时间就发表了60篇SCI论文,这样的数字是极为夸张的。因为绝大多数人想要发表一篇都难以登天。

第二,他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的成就?在本科的时候,他的学习成绩并不是非常好,是一个普通的211大学,但是在硕士的时候,她就已经考取了985大学,然后又出国深造,在国外的爱丁堡大学完成了博士生毕业。同时在童年就完成了博士后的论文指导工作,回到国内就进入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在两年的时间内就成为了博士生导师,并且成为了副教授。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强悍的,做出这样的成就也是情有可原。

第三,如何看待网友的质疑?网友的质疑主要有两点,第一个就在于他二十多篇的论文都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参与,这说明他参与了绝大多数的研究和后期的发表工作。而且有一些专业人士在调查的时候,也发现他有很多的论文,其实并不具备太大的含金量,存在着注水的成分。

南科大地空系读四年。地球与空间科学系2016年1月-12月,地空系教授发表SCI论文20篇。地空系教授以南科大为依托单位共获批国家省部项目1 项,总经费83.94万,其中国自然项目1项,立项金额83.94万;共获批深圳市项目1项,立项金额100万。2017年1月-12月,地空系教授发表SCI论文25篇。地空系教授以南科大为依托单位共获批国家省部项目6项,总经费2551万,其中国自然项目4项,立项金额2031万;共获批深圳市项目3项,立项金额130万。2018年1月-12月,地空系教授发表SCI论文44篇。地空系教授以南科大为依托单位共获批国家省部项目19项,总经费1452万,其中国自然项目7项,立项金额279万。

发表20多篇教学论文

三尺讲台,一颗爱心,放飞希望,乐此不疲。这就是他从师十几年来的真实写照,又是他的执着追求。立志正师德他恪尽职守,努力适应时代的发展。努力做到了身正为范,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师德的高尚。可以说:他的肩上有一副担子,一头担着义务,一头担当责任。他的两个心房,一个装的是良心,一个装的是爱心。任现职十几年来扎根在山区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爱生胜子、精心育人。由于夫妻两人长期分居,加上工作繁忙,对两周岁孩子照顾不周,突患“高热惊厥”昏死过去,在后门坪小学任教的他也没落下一节课。年年满工作量,年年担任毕业班主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承担省级、国家级数学课题研究和记录工作。早出晚归,从未请假、旷课一节。孩子患脑膜炎,住院15天,他都请亲人照料,没有请假,只有在孩子动手术那一刻,请示校长与配班老师调了一节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做到了“舍小家为大家”。立志为小学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人生坐标,他找得既准确又坚定。扪心自问时,他问的是良心,倾情付出时,他洒的是爱心。用自己的言行做好同行的典范,确保了所在集体师德的良好形象。作为教师,他觉得着力点就是爱学生。他曾用关怀,让学生泪流满面;曾用爱心,去扬起学生心海的风帆。在坂中中心小学工作多年来,当过班主任,做过高年级的数学教研组长,数学组教研组长,少先队总辅导员,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爱心。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用爱心去点亮学生的心灯,用爱心去演绎师爱。他的数学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没有坐姿不正的,没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没有不思考的……他的课,学生爱上!关爱和转变学困生,很多学困生在他细微处的关爱下成了知心朋友,他用真诚、宽容和坦诚的爱心,赢得了所有学生的心。进取练师能教师如果没有扎实的教学技能,空有一腔热情是没法完成教书育人这一使命的。他把练师能当作不断提高师德修养的一个目标去追求。平时刻苦学习理论和文化知识,不断提升学历水平,现已取得《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教学上更是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广采他山之石。先后参加福建省发展性数学课题研究培训,宁德市课改研讨会,市骨干教师培训,聆听专家报告,吃透教材编写意图,自己付诸行动。他的课因学生个性的张扬而美丽,因教学理念的前卫而精彩。一名教师的成长首先从教学反思开始,平时再忙他也坚持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自己每一节课的得与失,也反思其他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经过多角度的反思和留心自己的教学,不断总结经验,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着力实施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虚心请求专家解答。担任一级教师职务以来,共有2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案例)获奖或发表,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篇,省级获奖5篇,省级以上CN刊物发表7篇。担任数学组组长以来,积极倡导科研先行,和老师们共同研究,以自己的行动带领老师们参与课题研究,促使教师敢研究、会研究、研究出成效。矢志铸师魂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不断深入和领会,他进一步认识到新时代教师使命的重大和师德弘扬的迫切,明确了教师对于学生进行道德垂范、知识传递、学法引导、情感培育、人生启迪的重要。随着校本教研的深化,他不断创新学校校本研训方式,积极倡导集体备课、网络教研。精心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和教育教学论文,并借助博客这一平台和同行真诚交流,不断提高,实现了网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带动一批教师结合教学写博客,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夯实了基础。付出了总有回报,近年来,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共获得4个第一,2个第二,被福建省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会评为“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深化发展性教学研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实验2010年度先进工作者”。2009年12月,在“知行中国-中小学班主任老师培训”中获福建省优秀学员。创建的网络班级荣获中国教师研究网“示范性三人行网络班级”。2010.6荣获“人民教师网”优秀作者。2010.12荣获海西教育网优秀学员。2009.9、2010.9荣获“坂中乡优秀教师”。2010.6编写3篇教学设计获福安市教学设计评比二、三等奖。2011.5指导张颖同学获第十三届“海峡·冰心”杯“热爱生命快乐成长”征文比赛三等奖。2011.6、2012.6指导钟奶风等3位同学获福安市小学生数学竞赛荣获二、三等奖。2011.1 ,2012.6,指导徐雯雯、钟珺娴、钟晓斌、刘欣四位学生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课题组和《学员》杂志编辑部组织的全国性学生作品比赛获得3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 。2013.1指导钟琴、林慧、吴盈三位同学的数学日记参加由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组、《学园》杂志编辑部、《中外教育研究》编辑部再次联合举办“2013年全国教育教学优秀论文、教案、课件评选”活动,荣获3个一等奖。成绩不能满足,名誉催人奋进。作为一名教师,他觉得自己始终要践行为人之道,从师之道。特别在实施教师绩效考核的今天,觉得教师更要讲敬业和奉献。坚守着三尺讲台辛勤耕耘、开拓创新、默默奉献。他坚信他的未来不是梦,因为,在他的心中,学生永远是天使,他就是为天使修补翅膀的人。

1、195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上海学生联合会主席,上海师专团委副书记,上海第一师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党委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师范学院团委书记、数学系总支书记、武装部副部长、办公室负责人、教务处处长,。--------------------------------------------------------------------------------------------------------------------2、顾 翔,1977年11月出生于项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青联委员,河南省教育界书画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书画院特聘书法家,漯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2007年度河南省优秀教师,漯河市“十大杰出青年”。作品醇雅古朴、和平简净。荣获中国书法最高奖项“兰亭奖”,全国第四届正书大展最高奖,全国篆刻艺术展铜奖,河南省第二届篆刻展一等奖、河南省第三届篆刻展获奖作品(不设等级奖), 河南省“五四文艺奖”金奖,“许慎杯”全国书法家作品展金奖、全国第二届“商鼎杯”书法大奖赛银奖。入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全国第八、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当代篆刻艺术大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启动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全国首届青年展,第三届全国正书大展,全国第四、五届楹联书法大展,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艺术展,全国第四届篆刻艺术展等。参编河南省中小学地方教材《书法艺术》,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专业报刊。成果收入《河南省书画名家志》、《河南书法年鉴》、《河南书法30家》等多部典籍。《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光明网》、《书法报》、《书法导报》等多家媒体专题介绍。作品被奥运村等多家机构永久收藏。出版有《听月墨韵-顾翔书法作品选》、《顾翔印痕》。--------------------------------------------------------------------------------------------------------------------3.顾翔,男,31岁,四川省绵阳中学高中英语高级教师,大学本科,中共党员,1994年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英语教育专业。现在任教于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四川省绵阳中学。曾担任多届高中毕业班的教育教学工作。十多年来多次被评为校级、县级、市级优秀教师和教育科研积极分子等称号。多次参加省市县各级优质课竞赛活动,曾获一、二等奖。所教学生中共有10余人考入北京大学。每届高考都被评为市级高考学科显著成果奖。在每年一次的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活动中,所辅导的学生获得全国特一、二等奖达50人次之多,曾多次被评为竞赛优秀导师和辅导员。参加过“四位一体”英语教学法和张思中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目前正在承担我校“英语报刊阅读实验教学课题研究”的主研工作和“英语组英语课堂教学4P模式课题实验”的项目负责人。自编并正式出版了两本个人专著辅导书《中学英语考词手册》和《高考英语阅读直通车》。合编出版《高中英语一锄见金英语语法》,参与编写《高中英语同步导练精粹(高一分册)》《智能大提升(高一分册)》(已经正式出版发行)和其他教学辅导书的编写工作。撰写了2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得国家、省、市级一二等奖,其中有10余篇论文在国家、省和市级刊物《英语周报》、《考试研究》、《教育科学论坛》和《英语辅导报》等报刊上发表。--------------------------------------------------------------------------- --------------------4、顾 翔,男,1963年出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大内科副主任兼心脏介入中心主任,省冠心病介入协作组委员兼秘书,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分会常委,省心脏起搏电生理组委员,市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省“医学重点人才”,省 “333工程”培养对象,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核心期刊《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编委,英文版《老年心脏病杂志》特约审稿人,《中国微循环杂志》编委。擅长心血管病的诊疗,尤其是心动过缓、心动过速、房颤介入治疗。 6年来主持支架植入、射频消融、封堵及心脏起搏等常规介入术600余例。在省内较早开展了干细胞治疗术、三腔心脏起搏及室性早博射频消融等特殊介入技术10项。完成省级课题2项,在研省、部级课题2项,获省政府科技进步奖1项,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4项,市政府科技进步奖12项,发表论文30余篇。江苏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纪检组组长、党组成员汉族,1953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1972年7月参加工作,1988年8月全国法院干部业余大学毕业,2002年12月中央党校本科毕业。历任省法院政治部副主任、干部处处长、人事处处长、纪检组副组长、监察室主任。2007年1月任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纪检组组长、党组成员。分管纪检、监察室6男,1973年出生,江苏南通人,副教授,博士。现任教于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08年被遴选为硕士生导师。1991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专业,200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2004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与理论专业。近年来,在学校认定的三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目前主持有一项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和一项南通市应用研究计划项目,科研经费较为充裕。主要研究领域为通信协议的设计、实现与测试,现在的兴趣在于无线网络环境下,安全协议的开发。

多年致力于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在各级教育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施教艺术谈》,荣获2011年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举办的“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征文评比大奖赛一等奖;《让求知与生命赛跑》荣获第六届中华教育创新优秀论文一等奖;《素质教育---求活、求真、求好的教育》,荣获2009年全国教育改革优秀教学论文一等;《课堂教学的导课艺术》,荣获第五届中华教育创新优秀论文二等奖;《在付出中吸收 在奉献中“索取”》,荣获第五届中华教育创新优秀论文二等奖;《思 想政治课是落实“三进”的主渠道》,荣获“全国中学政治论文大赛”二等奖;《雕塑学生成功群像的艺术》,荣获由《光明日报》办的“全国教育艺术论文比赛”三等奖;《素质教育与教育现代化》,入选中国教育学会第11次学术研究会交流论文;《开发教育现代化的源头活水》,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第18次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参编《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程》一书;参与陕西省中小学地方教材《陕西省情教育》高一年级的教材修订编写;任《寻求跨越的新支点》一书副主编。参与国家“十五”课题、“十一五”课题、陕西省重点课题、西安市教科研规划课题等课题研究。其中省级重点课题《陕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及管理模式研究》,荣获陕西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子课题《完善陕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与管理模式对策研究》,荣获2009年西安市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一等奖。

发表20篇论文

汤国安. (2014) 我国数字高程模型与数字地形分析研究进展. 地理学报 9:1305-1325 Tang Guoan, Li Fayuan, Liu Xuejun, Long Yi, Yang Xin. (2008) Research on the slope spectrum of the Loess Plateau,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 Technological Sciences 5(1):175-185.(SCI检索) Xiong L.-Y., Tang G.-A., Li F.-Y., Yuan B.Y., Lu Z.-C. (2014). Modeling the evolution of loess-covered landform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using a DEM of underground bedrock surface. Geomorphology 209(0): 18-26. (SCI检索,通讯作者) Xiong L., Tang G., Yan S., Zhu S., Sun Y. (2014), Landform-oriented flow-routing algorithm for the dual-structure loess terrain based on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8(4): 1756-1766. (SCI检索,通讯作者) Zhu S., Tang G., Xiong L., Zhang G. (2014). Uncertainty of slope length derived fro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11(5): 1169-1181. (SCI检索,通讯作者) Fang X., Tang G., Li B., Han R. (2014)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in Relation to Land Use Pattern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at Town Scale. PLOS ONE 9(10) (SCI检索,通讯作者) Xiong L., Tang G., Yuan B., Lu Z., Li F., Zhang L. (2014). Geomorphological inheritance for loess landform evolution in a severe soil erosion region of Loess Plateau of China based on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57(8): 1944-1952. 《熊礼阳, 汤国安, 袁宝印, 陆中臣, 李发源, 张磊. 2014. 基于DEM的黄土高原(重点流失区)地貌演化的继承性研究.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44: 313–321》 (SCI检索,通讯作者) Hu Z., Tang G., Lu G. (2014) A new geographical language: A perspective of GIS.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21(4):689-704.24(3): 560-576. 《胡最, 汤国安, 闾国年. (2012). GIS作为新一代地理学语言的特征. 地理学报 7:867-877.》 (SCI检索,通讯作者) Yan S., Tang G., Li F., Zhang L. (2014) Snake Model for the Extraction of Loess Shoulder-line from DEMs.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11(6): 1552-1559. (SCI检索,通讯作者) Xiaodong Song, Guoan Tang, Fayuan Li, et al. (2013) Extraction of Loess shoulder-line based on the parallel GVF snake model in the loess hilly area of China. Computers& Geosciences 52(11-20). (SCI检索,通讯作者) Jianyi Yang, Guo-an Tang, Min Cao , Rui Zhu. (2013) An intelligent method to discover transition rules for cellular automata using bee colony optim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7(10): 1849-1864. (SCI检索,通讯作者) Ling Jiang, Guoan Tang, Xuejun Liu, et al. (2013) Parallel contributing area calculation with granularity control on massive grid terrain datasets. Computers & Geosciences 60: 70-80. (SCI检索,通讯作者) Min Cao, Guo-an Tang, Fang Zhang, Jianyi Yang. A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for simulating the evolution of positive–negative terrains in a small loess watershe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7(7): 1349-1363. (SCI检索,通讯作者) Yiqun Xie, Guoan Tang, Shijiang Yan, Hui Lin. (2013) Crater detection using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1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 10(4):885-889. (SCI检索,通讯作者) 祝士杰,汤国安,李发源,熊礼阳. (2013) 基于DEM的黄土高原面积高程积分研究[J].地理学报7(68):921-932. (通讯作者) Tao Y., Tang G., Strobl J., et al. (2012) Spati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Detecting of Landform based on Improved 3D Lacunarity Model.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2(1):88-96. (SCI检索,通讯作者) YANG Xin, TANG Guoan, XIAO Chenchao, GAO Yiping, ZHU Shijie. (2011) The scaling method of specific catchment area from DEMs.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21(4):689-704. (SCI检索,通讯作者) Zhou Yi, Tang Guoan, Yang Xin, Xiao Chenchao, etal. (2010) Positive and negative terrains on northern Shaanxi Loess Platea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 64-76. (SCI检索,通讯作者) 杨昕,汤国安,刘学军,李发源,祝士杰. (2009) 数字地形分析的理论、方法与应用. 地理学报 09:1058-1070. (通讯作者) Yang Xin, Tang Guoan, Xiao Chenchao, Deng Fengdong. (2007) Terrain revised model for air temperature in mountainous area based on DEMs, A case study in Yaoxian county.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17(4): 399-408. (SCI检索,通讯作者)

看不出什么水平题主给的信息太少,看不出是什么水平。首先,属于什么学科?如材料、化学、食品,生物类学科,发SCI论文相对容易,硕士生都可以发几篇SCI。同时,同一学科下,不同方向,发表SCI论文的难易程度也不同。其次,论文都是什么水平?中科院分区,1区2区的论文有多少?4区或者开源灌水的论文,有多少?再者,同行对所发表论文的认可程度如何?是否有高被引论文?所发表的论文中,最高他引次数(被他人SCI所引用的次数)是多少?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是多少?要知道,很多论文发表之后,如同石沉大海,无人问津,最后,不管这20多篇SCI论文是什么水平,只能说这是一个高产作者,或者说指导的学生高产。一作代表完成了项目的主要任务,这是相当费时费力的,就算是项目周期较快的学科,至少也得花半年时间;二作三作一般代表完成了某一部分主要任务,耗费了较多时间精力;排名靠后的可能就只是随便做了个实验,花了不到几个小时就拿到一个作者。但每一个作者都可以说自己发表了一篇论文

如果有期刊刊期方面问题,可私信我,这上面说要被删

一、 靠思路快速发表论文 思路永远是最重要的,只要有思路就可以发表论文,而且不一定就做实验就可以发表论文,包括SCI论文,例如2010年我们课题组只用这样的手段就发表3篇SCI论文,第一篇是提出氢气可以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这个论文是在我们取得实验证据的前提下,先发表了一篇论文,有一点投机取巧的味道;第二篇是根据我去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内容(没有中),提出口服甘露醇可以通过诱导大肠内细菌产生氢气发挥抗氧化作用,这个观点我们没有全面直接的实验证据,但我们已经在人体上证明了口服甘露醇可以通过诱导大肠内细菌产生氢气的现象,至于能不能具有抗氧化作用,我们因为获得经费资助,就没有深入开展;第三篇论文是因为一个学生在做采用乳果糖治疗结肠炎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曾经有人已经证明了这个效果,但没有从诱导氢气的角度来认识,我们就把这个内容按照观点发表了论文。二、 靠合作快速发表论文 我们在2009年根据日本学者的观点,自己发展了通过生理盐水给氢气的治疗方法,当时许多老师和朋友告诉我不要告诉别人,自己慢慢做,但我觉得这对一个比较强大的实验室或许可以,但对我们这个比较普通的课题组,可能会有不利影响,因为即使我不告诉别人,其他人仍可以通过论文依靠自己解决这个技术障碍,到那个时候,大家都能做,可能别人会慢一些。我认为但对全国全世界的学者封锁一个相对简单技术简直是鸡蛋碰石头,相反如果我告诉别人,对大家技术公共,提出一些公平的合作条件,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合作愉快,但我相信大部分人会真诚相待的。后来的结果事实证明,我的看法是正确的,我们通过这个方式合作单位达到50家,去年通过合作发表的论文达到15篇,将来会有更多,不仅给我们赢得国内同行的尊敬,因为合作也帮助我们自己提升了国际地位,我们因此成为氢气研究领域发表论文最多的小组,国际同行也非常认可我们在这个领域的贡献。如果刚开始不走广泛合作的路子,现在我们最乐观的估计是发表10篇比较一般的研究论文,几乎不可能形成集体优势。三、 靠独有技术快速发表论文 这个我们没有实践经验,但肯定是可以的,有的实验室如果有独门技术,通过广泛合作提供有偿或无偿的技术服务,对有兴趣的研究项目共同参与,同样可以发表许多合作论文,我记得20年前我国内学习过的单位和10年前我在国外学习的实验室(他们提供动物MRI和MRS)就有不少老师靠这个方法发表了许多论文。记得以前读书的时候,很少有什么共同第一,共同通讯作者这样的可笑花招,但即使是挂名当时也都被承认,实际是比较纯洁的一种合作方式和发表方式,现在我们的许多论文都有许多共同第一和共同通讯作者,实际是非常不好,本质是被单位胁迫去争夺外在学术利益,是一种低俗的学术商业化行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