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发表论文20余篇

发布时间:

发表论文20余篇

近5年来已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1部,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1. Wei Wei,Guang Chen. An upper-bound solution analysis ofequal-channel angular pressing. Journal of Metastable &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s,2004,23: 109-112 (EI收录)2. Wei Wei,Guang Chen and Jingtao Wang. Influence of outer arc angle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bulk ultrafine grained pure copper. The 2004 TMS Annual Meeting,NC,USA. pp. 155-160(EI、ISTP收录)3. Wei Wei,Kun Xia Wei,Qing Nan Shi. Grain refinement of copper sheets through accumulative roll-bonding process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2006 TMS Annual Meeting,San Antonio,TX,USA.(EI、ISTP收录)4. 魏伟,陈光. 大塑性变形制备块体纳米材料. 机械工程学报,2002,38(7):1-55. 魏伟. 多孔金属基载体挤压成型模具. (实用新型)专利号:ZL 01 2 73093.9主持在研项目:SPD技术与常规材料高性能化研究,江苏工业学院科技发展基金(2005~2007)

翻译如下:他已发表了二十余篇学术论文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20 papers

主持发表sci论文20余篇

导师简介李旭峰,男,汉族,1980年11月生,山西静乐人,副教授,博士,中国民建会员,山西省物理学会会员。2011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光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科研上,主要从事微纳光学及相关器件设计的研究工作,现主持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校博士启动基金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目前已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0余篇

上世纪90年代初,腹腔镜手术在国际上刚刚兴起。在著名外科专家寿楠海教授指导下,牛军教授带领齐鲁医院普外科,亲自主刀率先成功完成了国内三甲医院中首例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因此被誉为山东省“腔镜微创第一人”。单纯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无法解决中国人常见的胆管结石问题,齐鲁医院为此再次成立由牛军教授牵头挂帅的科研团队持续攻关,成功创立了“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纤维胆道镜取石、T形管引流暨胆囊切除术”。该成果不仅弥补了当时国际上腹腔镜技术的不足之处,而且经国际权威机构检索和鉴定,一致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一腔镜微创新术式不但获得省科技进步奖,而且被正式载入国内外教科书,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1993年,牛军教授作为英联邦皇家科学院外科奖学金全球唯一考取者赴澳深造。至出国前,牛军已获国家发明金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20余项,并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在澳大利亚期间,牛军教授1995-1996年分别通过了国际外科学院(美国)、澳大利亚外科学院考试,获普外科专家资格;2002年成为纽约科学院会员。十余年先后在纽卡索大学玛特医院任肿瘤外科医师,悉尼大学艾尔菲王子医院和协和医院任上消化道外科高年医师,兼职澳国家肝移植中心、纽卡索大学皇家纽卡索医院、约翰亨特医院普外科高年医师、博士、博士后、资深研究员,纽卡索大学外科肿瘤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2005年相应祖国号召,带着满腔的热情回国报效。归国后,牛军教授主持了“整合素αvβ6与消化道恶性肿瘤系列研究”,发表sci论文2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7.135,被引用200余次,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申请国际专利14项。2007-2009连续三年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以及病人要求的提高,较腹腔镜手术更加完美的新一代微创术式--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 NOTES)应运而生。这种手术通过人体自然腔道置入软性内镜进入腹腔,在内镜引导下利用特殊器械完成各项手术操作,从而达到腹壁无疤痕、术后疼痛更轻、更加美观的微创效果,实现了人类百年以来腹部手术无切口的梦想。NOTES是一门集合了内镜与腹腔镜技术优势,追求生理微创和心理微创完美结合的人性化学科。2007年NOTES手术一经问世,随即点燃了全球医学界一场新的革命,公认NOTES为医学发展史上又一座新的里程碑,必将主导21世纪微创外科的发展趋势。NOTES不仅得到了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而且更符合患者的愿望与追求,得到了广大患者的高度推崇与积极响应。2008年美国《时代》周刊将NOTES列为当年10大科技突破之一。为迎战这一“第三代”新手术方式的巨大挑战,2007年齐鲁医院再一次组织了以肝胆外科为核心,联合消化内科、妇产科、麻醉科等相关科室的联合科研团队。牛军教授第三次临危受命,带领新一代年轻医生,经过反复论证及充分准备,在前期成功完成经胃、阴道、结肠入路动物模型NOTES实验的基础上,于2009年5月24日亲自主刀成功实施了亚洲首例NOTES--经阴内镜胆囊切除术。2009年8月14日,又成功实施了亚洲首例经阴道内镜阑尾切除术。目前,牛军教授带领的手术团队已成功完成世界报道最多手术例数的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国内多位院士闻讯后均一致认可,牛军教授先后被美国、欧洲、东南亚多国及香港、台湾邀请进行学术讲演及手术演示,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在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领域已处于国际先进行列。2010年,齐鲁医院主持的《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项目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科研论文已被世界微创领域权威杂志Surg Endosc接收发表。牛军教授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及多项省部级科研基金,并与美国加州大学、德国汉堡大学、澳大利亚纽卡索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共同承担多项合作研究,作为齐鲁医院“十大科研标兵”之一,已指导博士后2名,博士11名,硕士20余名。 (摘自《齐鲁晚报》2010年12月20日B03-B08版) 姓名: 牛军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52-12 工作单位: 山东大学 所在院系: 齐鲁医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山东省医师协会无瘢痕外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山东大学腔镜微创外科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肝胆血管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 招生专业: 普外科 研究领域: 普外科 是否兼职: 否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导师简介李旭峰,男,汉族,1980年11月生,山西静乐人,副教授,博士,中国民建会员,山西省物理学会会员。2011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光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科研上,主要从事微纳光学及相关器件设计的研究工作,现主持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校博士启动基金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目前已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0余篇。

a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吴才兴,男,江西临川人,学历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历史课程与教学。本科期间所学专业为历史学(师范),曾做过班级宣传委员以及院学生会宣传干事;成绩优良,曾获专业滚动奖学金二等奖,被评为“校科研活动先进个人”、“校优秀志愿者”、“校优秀团员”;并获得2010年免试攻读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资格。研究生期间担任了学院历史学专业团支部组织委员。曾经在《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中学历史报》《文史精华》《历史学习》《党史纵横》《党史纵览》《党史文汇》《党史文苑》《党史博览》《钟山风雨》《新高考》《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古今谈》《文教资料》《南京师范大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十多篇。也参与了由南京师范大学刘军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础教育学科资源保护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项目子项目《初高中新课程历史地图册》(新课标版)的编写以及参加由中国人民大学何虎生教授主编《国共谈判九十年》一书的编写。 主要发表论文有: (1)《皖南事变后的国共对话》,发表于《党史文汇》2011年第1期,《文史精华》2011年第2期; (2)《翁同龢政治改革思想的演变形成》,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年第4期; (3)《正确区分‘邦联’和‘联邦’》,发表于《中学历史报》2010年第11期; (4)《毛泽东、林彪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表于《文史精华》2010年第10期; (5)《对光荣革命的正确理解》,发表于《历史学习》2010年第9期; (6)《李富春与“八字方针”》,发表于《文史精华》2010年第5期; (7)《重要起步的转变——李富春与八字方针的酝酿形成》,发表于《钟山风雨》2010年第3期,《党史博览》《党史文苑·纪实版》《党史文汇》《党史纵览》《党史纵横》2010年第5期; (8)《历史教材上的“第一”与“最”》,发表于《新高考·政史地》2010年第2期; (9)《三省六部制从何而来?》,发表于《历史学习》2009年第10期; (10)《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学”及其美育功能》,发表于《文教资料》2009年第23期; (11)《1949年春苏联驻华大使馆南下之谜》,发表于《古今谈》2009年第10期,《党史纵览》2009年第9期; (12)《正视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误区——谈应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9年第4期。 (13)《春日兴怀》,发表于《南京师范大学报》2010第6期;

吴才兴,男,江西临川人,2006—2012年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先后获历史学学士学位、教育硕士学位(免试保送攻读)。在学期间曾获“专业滚动奖学金二等奖”、“科研活动先进个人”、“优秀团员”、“校优秀志愿者”等荣誉。在学期间担任班级宣传委员、院学生会宣传干事、院研究生(2010级)历史团支部组织委员等职。曾在《历史教学问题》(cssci期刊)《中小学教育》《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季刊】《中学历史报》《文史月刊》《党史文汇》《历史学习》《新高考》《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季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并出版教辅类图书(参编)《新课程初中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下册》《新课程初中历史填充图册•八年级下册》(人民出版社出版)两部。在学期间积极进行科研活动,曾参与《国共谈判九十年》《毛泽东与工人运动》(中国人民大学何虎生教授主编)两书的编写,并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础教育学科资源保护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项目”(课题批准号:DHA080332)子项目“新课程初高中历史地图册、填充图册”(南京师范大学刘军教授等主持)。在学期间,勤学苦练,注重积累,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曾经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南京九中(东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进行教育实习,获得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和好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当合一,实践出真知。因而,在校期间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曾担任院研究生(2010级)历史团支部组织委员、院学生会宣传干事等职。在南师大六年求学过程中,坚持周末参与志愿者活动,也利用课外时间参加勤工俭学等活动。 主要论著如下: ★参编著作[1]刘军总主编,卢玉洁、李成浩、吴才兴编写.新课程初中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刘军总主编,卢玉洁、李成浩、吴才兴编写.新课程初中历史填充图册: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学术论文[1]吴才兴,高婷.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生态化的构建探析[J].中小学教育,2011,(1).[2]吴才兴. 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形成[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1,(4).[3]吴才兴,高婷.试题中的对联 对联中的历史[J].新高考:政史地,2011,(3).[4]吴才兴,高婷.翁同龢政治改革思想的演变形成[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4). [5]吴才兴.历史课堂教学的生态化构建探析[J].历史教学问题,2011,(1). [6]吴才兴,高婷.正确区分“邦联”和“联邦”[J].中学历史报.2010,(11).[7]吴才兴,高婷.对光荣革命的正确理解[J].历史学习,2010,(9). [8]吴才兴.重要转变的起步——李富春与八字方针的酝酿形成[J].党史文苑,2010,(9). [9]吴才兴.李富春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酝酿形成——纪念李富春诞辰110周年[J].党史博采:纪实,2010,(5). [10]吴才兴.李富春与八字方针的酝酿形成[J].党史纵横,2010,(5). [11]吴才兴.春日兴怀[J].南京师范大学报,2010,(6).[12]吴才兴.李富春与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形成[J].党史纵览,2010,(5). [13]吴才兴.重要转变的起步——李富春与“八字方针”的酝酿形成[J].党史文汇,2010,(5). [14]吴才兴.李富春与“八字方针”[J].文史精华,2010,(5). [15]吴才兴.李富春与八字方针的酝酿形成[J].钟山风雨,2010,(3). [16]吴才兴.历史教材上的“第一”与“最”[J].新高考:政史地,2010,(2). [17]吴才兴,李成浩.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学”及其美育功能[J].文教资料,2009,(23).[18]吴才兴.三省六部制从何而来?[J].历史学习,2009,(10). [19]吴才兴,李成浩. 正视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误区——谈应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9,(4). [20]高婷,吴才兴.毛泽东、林彪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J].党史纵横,2011,(3).[21]高婷,吴才兴.皖南事变后国共谈判始末[J].文史月刊,2011,(2). [22]高婷,吴才兴.皖南事变后的国共对话[J].党史文汇,2011,(1). [23]高婷,吴才兴.毛泽东、林彪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J].文史精华,2010,(10). [24]李成浩,吴才兴.1949年苏联驻华大使馆南下之谜[J].党史纵览,2009,(9).

学校隶属关系: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电话:(院办)、5896271(资环系)

学校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建干路12号传真:

邮政编码:541004网址:http://

桂林工学院创建于1956年,原为一所单科性地质专科学校,从创建到1977年,一直从事地质专科教学。1978年,学校升格为桂林冶金地质学院,成为以地学本科教学为主的工科院校。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从1983年开始,学院的办学方向开始转变,学院进入了漫长的转型期。1994年,学院更名为桂林工学院,标志着学院向多科性本科学校发展。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学院学科门类已涵盖理、工、文、管、艺5大类,14个二级类,36个本科专业,20个硕士专业。地质类专业在全院学科中所占比例已大大缩小。

一、专业设置

现有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珠宝首饰及材料工艺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水排水工程等8个本科专业,本科学生近1200人;矿产普查与勘探、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环境工程、地球化学、市政工程、水文与水资源等8个硕士点,硕士研究生74名;与中南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现有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5名。

二、地质类教师队伍现状及队伍建设

桂林工学院地质类专业全部在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内。该系成立于1997年。全系现有86名教职工,其中教授(研究员)18名,博士生导师1名,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30名。现有地质类专业教师30人,其中正高9人,副高15人,博士9人,师生比远高于其他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有38人,其中已取得博士学位的6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有13人。每年各教研室根据计划安排教师攻读学位或在国内外进修,已有3名教师从国外学成归来。

阮百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桂林工学院副院长,是广西重点学科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先后主持和参加了数十项国家级、省部级、国际合作和科技开发项目,在《中国科学》、《物理探查》、《科学通报》、《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科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50余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广西首届“十大杰出”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

罗先熔教授:现任桂林工学院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所所长,资源与环境工程系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一直从事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电化学勘查研究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和承担了20余项地质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中国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广西优秀专家荣誉称号。目前正承担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西部荒漠戈壁区大型铜镍金矿勘查评价技术及综合示范研究”。

冯佐海教授,现任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致力于花岗岩体构造、成矿构造解析和环境地质学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参加过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国家“973”规划)在内的国家级项目,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5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目前正主持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基础地质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

吴虹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桂林工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遥感/GIS课题同行评议专家。曾作为访问学者两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开展中德科研合作,在德国出版遥感/GIS专著一部,主攻研究方向为:环境与资源遥感、GIS与动力学模型、综合地学信息可视化分析、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

钱建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和矿床学及其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在研项目7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在控矿构造、构造地化与动力成矿理论和找矿实践方面科研成果较为突出,曾获第三届全国构造地化会议优秀论文一等奖,地洼学说二等奖。

张良钜教授,现为桂林工学院珠宝教育与检测中心主任。资源与环境工程系矿物、宝石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宝石矿物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参加或负责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5项,合编专著一部、在矿物学报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研究方向为:矿物晶体化学、宝石矿物的研究与开发等。

张桂林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构造地质学、岩石学、金矿床的控矿规律及GIS的应用研究,曾多次赴英国和澳大利亚学习工作。发表被SCI收录的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15项,目前在研科研项目4项。

张小路研究员,主要从事使用地球物理方法进行隐伏矿床找矿预测研究工作,和工程物探勘查研究工作。主持或参加过国家“九五”科研攻关项目、国家新疆三0五项目、国家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子课题研究等。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

喻亨祥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桂林工学院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花岗岩地质与成矿作用、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等,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国家“973”、中澳国际合作研究等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2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人才培养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迄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00多人,博士研究生8人。全系现有联合培养博士生5名,在校硕士研究生54名(不含研究生班),本科生1090人,高职生35名,函授生300余名。

在一大批教授、博士的带动下,在浓厚学术氛围的影响下,资环系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近年来,共获得包括全国英语竞赛、全国数学建摸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各种奖励近20项,毕业生考研氛围浓厚,连年研究生考取率在15%左右。

由于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我系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近三年来,一次就业率均在85%以上,今年更是达到了96%。尤其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连年一次就业率100%。

四、办学优势与特色

资环系现有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珠宝及材料工艺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7个教研室,地质工程中心实验室、环境工程中心实验室两个中心实验室,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所、高技术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室、工程物探科技开发中心、宝玉石测试鉴定中心等科研及科技开发机构。

虽然经过转型,地质类专业已被大大压缩,但它在学校各学科中的地位依然无可替代。其中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环境工程3个学科为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地质工程中心实验室、环境工程中心实验室2个实验室为自治区重点建设实验室。

与招生相比,这些年地质类专业的分配形势越来越好。2001年我院地学类专业毕业生80人,而社会需求为400余人,供需比为1∶5,2002年毕业生73人,社会需求为450余人,供需比为1∶6;2003年毕业生为80人,需求量640人,供需比为1∶8。地质类专业毕业生连续三年就业率为100%,说明社会对地质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保持旺盛。

广西是沿海、沿边的西部少数民族省份,矿产、旅游、水能等资源比较丰富,有一定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虽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国内发达省区,但也为人才培养和教育进步提供了机遇。经过近50年的发展,桂林工学院已形成以工为主、文理经管等多学科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结构,包括地矿类及相关的材料类、测绘类、环境类等许多专业都是广西独一无二或具有一定优势的,其中一些还被列为广西重点专业或精品专业。

五、学科建设

1.资源勘查工程

本学科是我院最早建立的学科,也是地矿类学科群中的主干学科。1995年被广西第一批列为区级重点学科。在“六五”直至“九五”期间的20年中,承担了广西和全国乃至中外合作的各类研究课题。获得过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各级奖项。在有色多金属大型矿床的成矿规律、华南隐伏矿床的综合预测理论与找矿方法、花岗岩体构造侵位机制与岩浆动力学研究、显微构造与组构学、区域构造与成矿构造、构造地球化学与成矿地球化学等领域已经形成特色与优势,处于国内先进乃至部分国内领先水平。本重点学科现有一个本科学士学位授予点(资源勘查工程),四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矿产普查与勘探,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和构造地质学),并挂靠在中南大学内招收博士生(矿产普查与勘探)。

资源勘查工程学科建设的整体目标是:以广西的地质和矿产资源的预测、勘查、评价和开发为立足点,参与国内重要成矿区带的科研竞争,跟踪国际先进的成矿理论与预测技术,将本学科建设成为整体国内先进,部分国内领先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能对广西地质和资源预测、勘查、评价、开发起带动和辐射作用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科研、测试,科技咨询与成果转让的基地。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成矿规律与隐伏矿床预测、矿产资源综合评价、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花岗岩构造与成矿动力学、现代构造解析与成矿构造、成矿地球化学与构造地球化学。

2.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学科是在地质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着宽厚的多学科支撑体系。1993年,在地球化学勘探基础上,设置了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0年通过多学科横向联合申报,成为广西第一批成功申报环境工程学科硕士点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6年来,在广西从事水环境防治、水资源保护规划、设计以及环境地质项目62项,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包括广西科技厅、教育厅项目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地方政府项目25项,应用研究项目22项,总科研经费836万,40%的科研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力,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发表学术论文208篇(其中学术会议56篇),出版专著6部,省部级获奖项目21项,转让或被采用的科研成果25项,使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在我国和广西区内已有了一定的地位和声望。

环境工程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坚持多学科横向联合,大力发展以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环境地质、水污染控制工程等几个方向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形成具有与我国国情尤其是广西地方特色相适应的环境工程研究中心与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在应用基础与应用技术研究开发领域达到广西领先、总体国内先进、部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合理梯队结构的高水平学术队伍。

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水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资源化以及环境地质。

3.勘查技术与工程

该学科是桂林工学院最早建立的重点学科之一。勘查技术与工程的主要对象是水土、矿产等资源及相关的地质地理环境。它涵盖应用地球物理学、应用地球化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勘查工程等学科及相关专业。自1996年以来,本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973”项目1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原地矿部、有色金属总公司指令和专项基金项目11项,国家攻关项目7项,其他科研项目60项。总项目数86项,总经费720万元,人均项目数2.3项(含交叉参加数)。共获省部级各类成果奖20项(含优秀论文奖11项)。

勘查技术与工程发展整体目标是:以广西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为主要依托背景,重视占广西国土面积 41%的岩溶区,以资源、环境为纲,以地球系统学科和系统方法为经,以“地质—经济—社会”的复杂关系为纬,建成一个在矿产资源及水资源勘查、基础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能适应国家和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跟踪学科前沿,达国内领先、部分达国际水平,并对广西的资源勘查、工程勘察起带动和辐射作用,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对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省(区)级重点学科基地。本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围绕中国西部(重点在广西)资源、环境和生态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学问题,推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为广西资源开发与管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已初步形成学科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主要研究方向: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工程。

六、实验室建设

目前,资环系共有实验室20个,主要有矿物岩石实验室、宝石实验室、普通地质实验室、地学数据采集与处理模拟实验室等。专职实验人员12 人,其中高级实验师3 人,实验师、工程师4人。共有实验用房约2000 m2。有实验仪器设备479 台(件),总值达434万元。其中超过5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3台套,比较大型的仪器设备有:总有机碳分析仪(日本);原子吸收光谱仪(美国);紫外光分析仪(美国)。

七、科学研究

在长期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中,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发扬地质、物探、化探、水文、环境等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在地物化综合找矿、地质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中取得了一批国内先进、部分达国际水平的成果,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优秀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各种奖励数十项,近年来先后承担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

全系目前在研项目40余项,合同经费800余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23项,横向项目90项。

主要研究机构及研究方向有:

1)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创始人、首任所长是国际知名地质学家、宝石(观赏石)学家、博士生导师袁奎荣教授。现任所长罗先熔教授。本研究所是全国地质系统第一个从事花岗岩与隐伏矿床预测研究的专业研究单位,现拥有专兼职科研人员20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7人,助理研究员7人。该所通过18年的实践所提出的隐伏花岗岩预测及深部找矿理论和方法,已经逐步趋于完善,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两次举办全国隐伏花岗岩及深部找矿的学术讨论会,3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执行主席,与日本、德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的10所著名大学交流密切,为促进国际间的地学交流和提高我国学术地位做了开拓性工作。中科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涂光炽教授、徐克勤教授、陈国达教授及南京大学王德滋教授等,都对研究所有较高评价。

2)工程物探科技开发中心:成立于1994年3月,中心现有人员工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工程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中心拥有加拿大EKKO-100A地质雷达,EM-57(C)瞬变电磁仪,SWS-1G型多功能面波仪等先进设备,可以承接工程地基勘查、桩基检测、管线探测及漏水调查、金属矿地球物理勘探、地质灾害调查等工程项目。多年来承担了许多这方面的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3)高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87年,注册资金为人民币捌拾柒万元。主要从事废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治理、固废处理工程、噪声控制工程及中央空调清洗工程等项目。同时从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现有专职技术人员31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17人(教授8人、副教授9人)。目前主要承担科技项目有: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l项;广西科技厅项目6项;广西教育厅项目2项。

4)遥感应用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11月,主要利用当前最先进的各种空间分辨率尺度的商业卫星遥感影像,开展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构造地质填图、矿山矿产资源乱采乱挖调查、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农作物长势与病虫害监测、植被覆盖调查、森林火灾监测与损失评估、水灾监测与损失评估、城市区域地理构成现状调查、城市区域发展变化动态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定量评价、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大型工程选址、海岸及近海生态环境监测与调查等遥感应用技术服务。

5)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93年7月,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技术力量十分雄厚,已经拥有国家环境工程水污染专项设计乙级资质书,能够承担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并开展环境技术领域的各种工程咨询和技术服务。多年来,取得了一批颇具影响的学术成果,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高浓度味精有机废水处理新工艺获得了国家授予的发明专利。

八、国际交流与合作

对外科技学术交流活动十分活跃,目前,与近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学术交流及友好往来关系。目前学院有30多人分别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英国国家学习或进修。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英国明多萨克斯大学每年相互交换留学生。1995年起学院与英国皇家宝石协会联合办学,并在我院设立FGA教育培训中心和国际珠宝鉴定师资格考核考点。由我院负责教育培训的学员考试通过率连续 5年为100%,为世界宝石教育培训通过率之最,受到国际珠宝界的高度评价。

九、出版物

《桂林工学院学报》是CA收录期刊,BIG固定刊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1989、1995、1999连续三届获全国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一等奖。

(撰稿:王殿华)

爱尔眼科发表20余篇SCI论文

他是医术精湛、医德崇高的学科带头人;他是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医学大家;他是博学儒雅、诲人不倦的博士生导师;他也是合肥普瑞眼科医院院长刘红山教授。

刘红山:我曾经告诉我的学生说“我最大的优势是专业”,仔细想想这也是所有医生的优势,因为专业,所以可以为患者带来重见光明的希望,拯救患者的一生,我的初心一直是做好手术,为患者服务。如同一种信仰,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不间断的学习,继续沉淀,为患者带来光明。

打造高水平医疗实力,勇攀学科建设新高峰

学医是他孩提时代的理想,在大学选择专业前,他坚定的选择了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在大学时代,他练就了非常扎实的临床基本功,在研究生时期,国际交流的经验让他了解到当时先进的眼科理念,接触到很多新鲜的思想。在那一刻,他的专业思维被完全激活,让他在专业上更加如鱼得水,不管是临床实践还是论文创作,这些闪亮的犹如引航明灯般的知识,照亮了他多年的学习生涯,也照亮了后来的专业“研究”旅程,他始终与专业同行!

经中山大学眼科中心的邀请回国,受益于国际眼科专业交流,刘院长一直主张把国际前列的眼科知识精髓融入到临床技术理念当中去,他会经常翻阅一些国际的眼科专业书籍,从中寻找些共通点和启发。多年的研究经验也一直告诉着他:必须从多维度去理性研究、思考。虽然国外求学的经历使他扩大了国际视野,得到了许多启示,但是医学项目做起来非常不容易,“路都是人走出来的,不去尝试永远不知道结果”。他从多个专业角度去分析,每一个专业部分都是一步一步的抠细节,没日没夜的研究处理,从科研关联到临床,避免了技术“浮于表面”,使学术融于实践,攻克眼科难关。

Q:

大多数情况下,眼科医生们会选择某一到两类眼科手术作为主攻方向,那您的主攻方向是什么?在技术环节上有面临什么问题吗?

A:

只要跟角膜相关都是我的主攻方向,对我来说都不是问题。

了解刘院长的都知道,“对我来说都不是问题”这句“大话”的背后,有着强大的实力在支撑。目前他发表了超过50篇的科研论文,其中SCI文章20余篇;主持完成中国、美国科研项目6项;分别在中国大陆、台湾及美国,登记注册眼科发明专利3项。世界上第一个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转化为人类角膜基质细胞,治疗先天性角膜混浊;世界上第一个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可以用来治疗干眼病,已经开展临床实践;世界上揭露滤泡的作用、发现电涌下的大片组织染色剂技术第一人。这些益于患者的医学发现,持续有力的促进了角膜病的治疗,为患者带来新生,对他而言则是一次又一次的精神鼓励,是继续前行的不懈动力。

医学的创新流程非常的复杂,这样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对于年轻资质的医生来说,它会过于复杂,如何更加利于眼科知识的发展和传承?他尝试着用一种生动形象、兼容并蓄的方式来解释专业知识,助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共享,让更多的新人传承好的技术和文化。用现代化前卫的专业知识、现代的高精密手术方式、现代的医学,融合到年轻血液中去,它将会更符合眼科医学的持续传承。

Q:

关于您发表学术文章的经验,对国内的医生有什么建议?

A:

眼科并不孤立,医生一定要多读书、多学习,追求创新性,注重思维方式的改变,不必拘泥于形式,你写出来的东西一定要让读者有收获、有感悟。面对困难,你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是你绝对不可以造假。医学本身,只宜宠辱不惊,不要追逐于浮名,脚踏实地为患者服务,才是医生该做的事情。

助力眼科医疗硬技术,追求为民服务有温度

刘院长对待学术研究一贯秉持的严谨态度,更加体现在临床的实践中。在海南省的行医经历中,他走遍海南省下辖的所有市县,进行实地考察,对于角膜病生发季节性的高峰期、发病原因等,简直是如数家珍,他用脚步丈量责任,用实干温暖人心。此次来到安徽,他提前做了详尽的准备,对于华北地区人们角膜病的高峰期了如指掌,方便医院提前做好准备,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看似严肃的顶级外科手术专家,其实刘院长的日常生活非常平易近人,属于典型的“居家暖男”。如果没有工作,他更愿意待在家里,因为饮食清淡,不喜欢外卖,所以休息的时候喜欢自己在家做做饭、看看书、听听音乐、打羽毛球、健身,以前还很喜欢田径,动静结合,在悠闲中追求心境的自由和宁静。

就是这样一位“居家型”医学大家,他的行医经历可以绘制出巨幅的“患者地图”。毫不夸张的说,海南两千人里就有一例经他手换角膜的患者,“我可以记住绝大部分患者的名字和地址,他们术后也一直给我分享生活,让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非常的有意义”。说到这,刘院长拿出手机翻到患者刚发给他的视力恢复信息,给我们分享了这个患者的经历。

“他是三年前来院检查的,两只眼睛有一只已经萎缩,另一只晶体浑浊,眼组织粘连,之前被多家医院拒绝治疗,到院的时候求医心情非常的迫切,后来经过手术眼睛复明,日常生活也可以自理了,回家还开了个苗圃,生意特别好,还有了一对情人节出生的双胞胎宝贝,现在过得很幸福”。谈到患者的生活,刘院长笑称“能够拯救一个家庭,感到很欣慰、很开心”。

这样的事情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手术后自己骑自行车管理果园的阿公、术后视力恢复到0.5的旅馆老板、电视上看到消息专门打电话到院感谢的湖南恩施小伙……毫无疑问,刘院长是成功的,用亲身实践做到了他的初心。靠的则是刘院长自身的汗水,收获无数受益患者如潮的好评,用实际让每一位患者都记住了那个技术精湛的刘红山院长。当人们越来越看重医生的技术,痛斥某些医生不称职、无医德时,刘院长一如既往的坚持着自己最初的目标,砥砺前行。

Q:

身处眼科诊疗飞速发展的大潮中,从您的角度看,目前眼科医疗发展面对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A:

国内角膜病人数仅次于白内障,一直存在手术难度大、角膜供体少的问题,这一块非常考验医生的能力。为了解决供体的问题,2013年的时候,我开始倡导从国外引进角膜,比如斯里兰卡,同时为了患者的经济考虑,海南省政府开先河,出议文来解决角膜引进的问题,后来中央台也开始报道,从国际途径上为患者找到了出路。

不浮名,重实践,有态度,有坚持,刘院长就是这样谈笑之间把自己对于患者的付出一笔带过。于他而言医生不止是职业更是一种信仰,他希望通过每一次的手术,得到患者认可的同时也不断超越自我。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在合肥普瑞整装再出发的当口,刘院长对如何更好为患者服务,谈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多吸收国际前沿的专业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不辜负患者对我的期望”。

不得不说,作为拥有不断思考不断汲取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学历和资历双担的专家,能够如此清晰地判断自己一路走来的经历,能够明确的知道自己的初心,并为之坚持下去,刘院长是大多数中的少数。

“指尖锋芒,术艺于心”,他用双手带来光明的希望,解除患者的眼疾,拯救无数人的人生,他爱这份事业。不为浮名功利,只为,不负白衣……

想做切胃手术一般都是肥胖影响到正常生活的人群,建议不要有太多歧视,因为我曾经也为此痛不欲生,后来在佑道医生集团专家的帮助下,做了切胃手术,两年来瘦至120,是你们正常人无法想像的幸福。

缩胃手术在减肥外科医学界是相当热门的话题,而且其受欢迎的程度有明显的增加。因为手术会把切掉8成的胃体积,除了会降低食量外,还会减少刺激食欲的荷尔蒙 、分泌量,因此食欲也会降低。术后两年内约可减去 10-15个 BMI 或七成多余的体重。对于那些 BMI 较高 (超过40) 而又难以减低食量的人来说,缩胃手术能达致理想的减重效果。

刘红山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合肥普瑞眼科医院院长。

原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医师。九三学社海南省眼科医院支社副主任委员。美国密苏里大学和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后。曾任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眼科研究科学家和助理教授。发表科研论文超过50篇,其中SCI文章20余篇;主持完成中国、美国科研项目6项;分别在美国、中国大陆及台湾登记注册眼科发明专利3项。

主要从事眼表、角膜病以及其他外眼疾病的诊治及研究。尤其擅长角膜移植、眼表组织重建术、泪道手术、白内障和青光眼手术、眼部整形与美容手术等。

计算机发表ccf推荐论文20余篇

基本上都不会让挂科。石兵,博士,教授,湖北省楚天学子,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本科及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博士毕业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学院,并在南安普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石兵博士是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国际计算机学会(ACM)和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会员,主要从事人工智能和多智能体系统的研究工作,在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推荐会议和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是多智能体系统权威会议AAMAS2017-2022程序委员会委员,并同时承担多个期刊的审稿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重点实验室举办数据科学与工程学术报告会,此次报告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工业界的实际需求以及平台的使用情况,加强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中国人民大学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来自滴滴大数据与数据挖掘研究院的李佩博士、苏州大学的李直旭副教授、刘冠峰副教授和刘安副教授四位青年学者受邀作报告。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下设经济信息管理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数学系,以及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研究所、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其中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研究所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佩博士结合过去自己在LinkedIN公司的工作经验,给我们介绍了LinkedIN公司的大数据系统PYMK及其相关的生态系统。同时,也对当前流行的大数据处理平台Hadoop、Spark及各自的生态圈作了一个系统的介绍。此外,他还介绍了滴滴出行在大数据技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后,李佩博士结合自己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读博经历,向在校生推荐了大数据与机器学习领域必读的经典教材,并对他们未来的择业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李直旭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借助Web大数据来处理数据质量问题”。李直旭副教授从六个维度( 错误数据、不一致性、丢失数据、过时数据、不适用、不确定性)介绍了数据质量问题普遍存在的一个基本事实,并简要地综述了围绕每一个维度处理数据质量问题的相关工作。结合其近年来的相关工作,以关系数据为依托,李直旭副教授分别介绍了如何借助Web中的大数据来进行记录连接(record linkage)和记录的补全工作。刘冠峰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社交网络与信任”。刘冠峰副教授首先介绍了社交网络及基于社交网络的各类应用,并着重指出社交网络中参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是整个社交网络各类应用的基础。基于此前提,刘冠峰副教授对其发表在ICDE‘2015(数据库A类会议)上就如何快速有效地挖掘出符合参与人之间预设信任关系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刘安副教授系统地介绍了加密轨迹数据上的相似性计算问题。除了阐述了加密轨迹数据上的相似性计算面临的挑战,其还详细地介绍了如何通过重写三个操作符(欧氏距离计算、最大最小选择、条件执行),来实现加密轨迹数据上的相似性计算,并从理论上证明了该方法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最近开源的大数据处理系统Greenplum为背景,Greenplum系统开发团队的刘奎恩博士即兴分享了其在大数据时代进行数据库开源的背景与意义。除了在校师生,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本次报告还吸引了来自工业界和学术界(包括CCF大数据协会、中科院、EMC/Pivotal公司、百度、先锋创投等)的相关人士近50人前来参会,大家提问踊跃,本次报告得到圆满的成功。李佩博士:2010年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数据库与智能信息检索实验室,2014年底博士毕业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数据管理与挖掘实验室。2013年6月到8月以及2015年初到9月,工作于美国加州山景城LinkedIn公司SNA(搜索、网络与分析)部门,担任关系推荐系统工程师,在大数据管理与挖掘第一线从事研发工作。2015年10月至今,在滴滴出行研究院负责数据挖掘项目。在知名国际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包括KDD、ICDE等A类国际会议)发表论文近20篇,是数据挖掘知名会议SDM’10的最佳论文获得者。李直旭副教授:2002-2009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攻读计算机学士和相关证书。2013年毕业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获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2013-2014年就职于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做博士后研究员,并于2014年入职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目前主要从事数据质量,大数据应用,数据挖掘与信息抽取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曾参与国内外多项科研基金项目的研发工作。在IEEE TKDE, EDBT, CIKM, WWWJ等顶级国际期刊与知名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刘冠峰副教授:2013年毕业于澳大利亚 Macquarie 大学,获得计算机博士学位。 博士论文获得当年澳大利亚最佳博士论文提名。2013年1月至2013年8月就职于Macquarie 大学 (Research Fellow) 和 悉尼科技大学 (Visiting Research Fellow),并于2013年9月入职苏州大学。目前主要从事可信计算、社交网络信息挖掘、图数据库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曾参与多项澳洲科研基金项目研究。在ICDE、AAAI、TSC、FGCS、WWWJ、ICWS,等重要国际期刊与知名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刘安副教授:2009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3年在香港城大-中国科大联合高等研究中心担任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2013年底加入苏州大学。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数据管理与分析方面,包括时空数据库,数据安全与隐私,云计算与服务计算等。在国际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包括IEEE Trans., CCF推荐的A/B类国际会议)发表论文50多篇。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

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形成的一批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近30%,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初期,需要有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环境支持,需要建立理论层面的支撑体系。 应用型技术本科与普通本科相比,有更多的实验,实训,实习.相对来说,办法成本较高,学费也较贵. 广西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型本科)主要课程:结构化程序设计、计算方法、离散数学、操作系统、编译原理、TCP/IP协议原理及编程、网络交换及路由技术、ORACLE数据库管理、分布式开发技术、Windows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软件项目管理等。 具体信息建议你上 广西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学 的校园网看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