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大学机构工程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以江苏省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为主要实验依托基地。苏州科技大学结构工程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钢结构理论及其应用,混凝土结构与组合结构理论及其应用,多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等。苏州科技大学结构工程研究生现有教授 13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9人。已独立指导博士生30多名。近五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各类课题2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有多项成果经鉴定为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项、市厅级科研奖励5项,出版相关著作7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检索论文38篇。作为主要编制人,该学科组成员还参加了《钢结构设计规范》(GBJ50017-2003)、《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2003)、《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XX)、《轻骨料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12-XX)等四部国家标准、规程的编制、修订工作。在职研究生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
明德强能、创新立业。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校训是明德强能、创新立业,旨在告诫学生要增进自己的德行,提高自己的能力,时刻保持创新的态度,不墨守成规。池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科研成果为省级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国家专利20余项等。
大连工业大学慧创实验室非常好,值得信赖。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还不错
一、昆明卫生职业学院是大专吗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是大专院校,该校是一所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报国家教育部备案的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也是目前云南省省会昆明唯一一所举办全医学类的民办高等职业院校。
二、昆明卫生职业学院简介,昆明卫生职业学院是一所举办全医学科类,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93年的云南省骨伤科中等专业学校,2011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报教育部备案成立。
学院本部位于古滇都邑、郑和故里——晋宁,分晋宁昆阳和昆明海屯、海源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278亩,建筑总面积50余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亿元,图书馆藏书93万册,固定资产总值逾17亿元,教学、科研、生活设施设备配套齐全。
学院目前开设有普通专科、五年制大专、成教专科和普通中专四个办学层次;现有全日制学生27000余人,设公共、基础、护理、临床、口腔、检验、药学、影像、中医和继续教育10个二级学院,开设医学专业39个;现有教职员工1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60余人;
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395人;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409人;国家级骨干教师25人,并常年从本科院校、医院和企业引进行业专家、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
两年来学院教师主持省厅级科研课题15项,出版教材、专著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国家专利授权9项,省级教育工程1项。
我们可以直接去百科上搜一下,这些消息都是真的,她不仅发表过十余篇的sci论文,而且在26岁的时候就被特聘为湖南大学的副教授,湖南大学的官网上已经明确写出。当代的年轻人真的很厉害,不论是华为的四大天才少年,还是这位26岁就被聘为湖南大学副教授的李晟曼,这些人的成绩,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绝对没有水分。
华为的四个天才少年和李晟曼副教授身上有一个共同点,这些人绝大多数毕业学校都是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教育实力十分强大,是腾讯和华为校招的最主力的输出点,为什么这些仅仅不到30岁的年轻人有如此巨大的成就,和他们的努力分不开关系。
其他好的大学也会有出现很多天才,但是这些天才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善于思考,刻苦努力。很多的天才,从小时候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他们对于一些事情想的更深,尤其是一些知识性的问题,他们会拓宽知识面,想到更多的可能性,并且积极的去解决这些未知的东西。而且这些人都是十分努力的,很多人在初高中的时候成绩名列前茅,但是还在自学了其他东西。大学的他们更是十分出彩优秀,不仅仅参加各种学科竞赛,而且帮助老师完成各种各样的科学项目,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也锻炼了他们的能力。
所以李晟曼的成功并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她夜以继日不断努力的结果。
其名为李晟曼,有天赋还很努力,在学术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上学期间包揽过国家奖学金等多项奖项,在Nature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十余篇论文。
是的,年轻的女副教授,受到大家的质疑,但是优秀又努力的人很多,她的付出值得这样的回馈。
说明年龄并不能界定人的优秀,一个人只要他有天分肯努力,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也是有可能获得很高的学位,很优秀的资质的。
颜德岳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微波和天线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培养了很多著名的学生,其中包括:1. 朱小燕,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南京邮电大学校长;2. 张江涛,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3. 程茂华,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4. 宋志平,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南京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以上仅是其中的几位,颜德岳院士的学生还有很多其他杰出的人才。
杨伟院士发表的文章大约有300多篇,其中包括科技论文、学术论文、书籍等。
纵观人类的整个发展史,既是一部战争血泪史,也是一段科学奋斗史。从人类最早期的石器时代,五千年前的青铜时代,一千年前的铁器时代,到五百年前封建 社会 的农具技术时代。
再到1770年,蒸汽机的发明,人类迎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式进入一个蒸汽时代。而1880年,电灯泡的发明,也让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式展开,我们又进入了一个电器时代。但1969年计算机网络的诞生,更标志着人类从此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
所以人类文明发展的背后,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们的辛苦付出。若要问近百年来对世界影响最为深远的科学家是谁?或许很多人脑海里都会迸发出他的名字——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一头蓬乱的花白头发,一双棕褐色眼睛深陷于眼窝之中,嘴唇上方总是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衣服松松垮垮,一边来回踱步,一边又总是陷入沉思......在流传至今的爱因斯坦的照片中,他总是给我们一个这样的形象。
同时,他也被认为是“天才的代名词”,是“当今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现代物理学之父”。为世界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纪元。作为一个犹太人,他很好的继承了自己犹太祖先们的聪慧与机敏,其智商甚至高达160 190。他一生中共计 发表过300多篇学术论文,以及150篇左右的非科学论文 。
提出过光电效应,深入研究过光子,为现代太阳能电池,照相机等的发明,以及人们在激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提出 E=mc2质能方程,由此解释了原子核反应的原理。提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为后人引入了关于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全新概念。所以爱因斯坦的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科学理论创造性天才。
很明显,爱因斯坦正是这样一个幽默风趣,行为举止怪异,很有意思的小老头儿,甚至还有些许俏皮可爱,一举打破了我们对于科学家呆板的固有印象。那生活中的爱因斯坦究竟是怎样的一番俏皮模样呢?
虽然已经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大爷了,但是爱因斯坦在闲暇时分,也想给自找点乐子,比如在家门口开心的骑着自己的小自行车,苍老的面庞终于浮现出了久违的笑容。但是对于这张照片的真实性,也存在诸多的争议,有人认为这是P上去的,但是也有很多人依然选择相信这是真的。
此外,关于他不同于常人的一些怪异行为,比如他很少穿袜子。因为在爱因斯坦看来,无论穿袜子与否,大脚趾的部分,日积月累下来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磨损,而鞋的作用就应该只是简单的起到支撑脚的作用。
或许正因为不喜欢穿袜子,所以爱因斯坦却尤其偏爱穿凉鞋。
比如在夏日时分,他喜欢穿着自己那双露出大脚趾的小凉鞋,坐在海边礁石上,吹吹海风,看看碧海蓝天,和朋友谈笑风生。不过,乍一看,这确定不是女士凉鞋吗?
不仅如此,这位可爱的老大爷,还有一些奇怪的衣柜,衣柜里装着的是各式拥有奇特图案的睡衣。据悉,每每有外人来访时,他都都喜欢脚踩一双柔软的粉色拖鞋将到访者亲自送到门口。
而平日里,他在思考一些问题时,也总是喜欢叼着一个烟斗,似乎这样的动作能够有助于他的思考。就像我国古代诗仙李白,总喜欢在吟诗作对之前喝点小酒,为自己找找灵感,诗兴大发,才能有好作品。
除此以外,爱因斯坦还有一张非常经典的照片——吐舌头。这些照片至今依旧广为流传,有爱因斯坦在车上和同伴一起的照片,有裁剪过后的单人吐舌头照片,但无论是哪一种吐舌头,都留给世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爱因斯坦形象:白发蓬松,吐着舌头。
让很多人不禁疑惑,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巨人,为何还有这样搞怪俏皮的一面?这样的照片是怎么来的呢?
但是也有人认为这张照片背后,充满了爱因斯坦的疲惫和无奈,僵硬的脸上已经快要维持不住笑容,因为在这张吐舌照之前,他本是这样的状态:
然而在拍完这张照片的四年后,即1955年的4月,这一代科学巨人却因为由主动脉瘤引发的脑溢血在普林斯顿逝世,享年76岁。爱因斯坦去世后,有关他的各种肖像照片,图案被大肆传播,热爱他的人们将他的照片印在衣服上,画报上,以及水杯上。
于是这张吐舌头的爱因斯坦肖像也因此成为了价值最昂贵的一张肖像,也 是影响世界至今的一张经典肖像。
你们这样喜欢不拘小节,有自己个性,搞怪俏皮的爱因斯坦吗?是否又颠覆了你以往对于这位“世纪伟人”,对于天才的印象呢?
颜德岳,高分子化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37年生于浙江永康。1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1965年吉林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2002年获比利时Leuven天主教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颜德岳教授60年代初期在吉林大学化学系研究生班学习,是我国著名理论化学家唐敖庆院士的研究生。早期主要从事理论化学研究。他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发展了聚合反应非稳态动力学理论,建立了从反应机理和反应条件计算聚合物分子参数的方法。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基础研究类)一等奖(1998)、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999)以及作为“高分子缩聚、加聚和交联反应的统计理论”的共同得奖人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9)。此外,他还和合作者一起推导出链分子均方回转半径的普适公式,建立了高分子构型-构象统计理论。颜教授的这些理论研究工作已被SCI刊物广为引用。他长期担任国际学术刊物《Macromolecular Theory and Simulation》的编委(1993-2002,该杂志在德国出版,SCI影响因子为1.573)。近年来颜教授又带领学生开展了多项研究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果。例如和博士生一起报道了由商品化单体大量制备超支化聚 合物的方法和控制聚合物支化度的技术,解决了非氟聚合物质子交换膜的抗过氧化氢氧化问题,为原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找到了无毒价廉的配体,发现聚丙烯熔体在降温过程中31-螺旋的构象达到临界长度时就会发生相变等等。这些发明和发现在高分子科学中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据不完全统计,颜德岳教授已在高分子科学的许多著名刊物上发表了300多篇学术论文。尤其是近两年来,他在《Science》等影响因子高于6的刊物发表了6篇学术论文。其中,颜德岳教授及其博士生周永丰、侯健在2004年1月2日的《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Supramolecular Self-Assembly of Macroscopic Tubes》的学术论文,在国际上率先报道了宏观分子自组装现象,由一类新型的、不规则的超支化共聚物自组装得到了厘米长度、毫米直径的多壁螺旋管,将自发超分子自组装研究领域拓展到了宏观尺度,使我国在该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这与颜德岳教授长年的学术积累、敏锐的学术眼光、与时俱进紧跟学科发展前沿的科学态度是密不可分的。颜德岳教授除了早年约40篇论文发表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高分子通讯》等国内刊物外,其余260多篇论文被SCI收录。他引800多次(含国外出版的教科书、手册、大全和丛书他引24次),单篇他引最高达70多次。可见,颜德岳教授的研究工作已得到了国际高分子科学领域同行的广泛认可。在教学方面,他曾讲授《统计热力学》、《聚合反应原理》等课程,指导研究生50多名,被评为2004年“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发表科学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SCI检索7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987)及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近三年教学中承担《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工程力学》、《断裂力学》、《薄壁杆件的扭转及程序设计》、《塑性力学》等本科课程的教学。指导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6名。指导硕士研究生8名,其中4名已获得硕士学位。承担研究生课程《材料的疲劳与断裂》的教学。
学院简介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组建于1998年,由原成都科技大学电力工程系、自动化系、应用电子技术系合并组建而成。学院渊源和发展变革可追溯到1944年,其核心实体已有60多年的办学历程。 学院以建设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学院、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目标,设有6个教学研究单位:电气工程系、自动化系、通信工程系、医学信息工程系、电工电子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和电气信息工程专业实验中心;拥有一个智能电网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的办学体系。建立了省级电气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校级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教学基地。学院现有博、硕士授权点11个,本科专业4个,覆盖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四个一级学科,在读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共计2600多人。 近三年来,学院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出版了12部学术专著和教材;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50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进入SCI、EI检索系统的论文236篇);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共160余项,荣获部省级及以上奖1项;与包括英国、德国、美国、香港在内的国内外许多著名的高等学府、研究机构以及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学院渊源 --------------------------------------------------------------------------------四川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一所理工文医管协调发展的新型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始建于一八九六年,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上百年来的办学历程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四川大学是由国家教育部及原卫生部所属的三所重点大学(原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而成。学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风景优美,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学校的专业学科涵盖了工学、理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和管理学9个门类的主要领域。学校现有本科专业100个,硕士学位点162个,博士学位点92个,一级授位学科12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国家重点学科及"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1个,省级重点学科2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专业实验室1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4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和课程建设基地6个,附属医院4个。学校现有校区占地面积3750余亩,正在规划和建设中的新校区3000余亩。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现有教职工12000余人,其中,教授900余人,两院院士10人,博士生导师328人;在校学生43000余人,其中,本专科生24000余人,博士生1200余人,硕士生428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13600余人,网络教育学生1400余人。学校图书馆藏书430余万册,博物馆珍藏文物4万余号,动植物标本馆收藏动植物标本60余万件(份),其馆藏之丰富在全国屈指可数。为了适应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需要,学校建立了研究生院,成立了27个实体型二级学院以及100多个研究机构,制定了"十五"建设和发展规划,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高水平的建设人才和管理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学制改革公布后,为适应实业的发展,于1908年设立了四川工业学堂,分航空工程、土木水利、机械、电机、化工5系;1940年初,四川大学为了避免日寇轰炸,南迁峨嵋办学,1943年初又搬回成都,并于1944年重建了工学院,恢复了电机系的相关学科专业。1952年起开始院系调整,1954年成立了成都工学院,同年又与四川化工学院合并,仍名为成都工学院,电机系的学科专业在学校和全国占有重要地位。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在电机系的基础上增设了电子计算机等新专业,系名改为电力电子系。1978年10月成都工学院与浙江大学一起,划归中国科学院,更名为成都科技大学,并增设了信息工程专业,成为重点大学,1980年10月改属原国家教委。1985年与水电部联合办学成立了水电学院,并将电力电子系分为电力工程系和电子计算机与自动控制系,电力工程系和水利工程系构成了水电学院,并创办了通信工程专业、信息管理专业、电网调度自动化专业等;电子计算机与自动控制系为适应学科的发展于1994年分为自动化系、计算机系、应用电子系。1994成都科技大学与原四川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并进行了专业调整,电力工程系和水利工程系构成的水电学院同时称为"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1998年按照国家教委《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1997年)》进行院系调整由电力工程系、自动化系、应用电子系组成电气信息学院,设立电力工程系、自动化系、通信工程系(由电力工程系的通信工程教研室和应用电子系组成)。 电气信息学院下属4个专业,电气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医学信息,电气工程系 --------------------------------------------------------------------------------电气工程系由原成都工学院电机系,成都科技大学电力工程系演变而来。现有1个博士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4个硕士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与电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1个工程硕士点(电气工程),1个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4个专业方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继电保护及远动技术、电力市场、电力电子),另有远程网络教育本专科以及成人教育本专科专业。目前每年招收约300名本科生和60多名博、硕士研究生。电气工程系近三年完成和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电力公司重大工程研究项目等多项纵向课题和100多项横向科研项目,年均科研经费1300余万元。发表论文240余篇,近110篇进入三大检索。获得省级精品课程一门(电力系统分析),主编或参编了六本全国统编教材或“十五”规划教材。自动化系 --------------------------------------------------------------------------------自动化系设有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1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控制工程),一个本科专业(自动化专业),目前每年招收约200名本科生和30多名研究生。近三年来,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横向应用课题20余项。撰写学术著作和教材四本,获得省级“精品课程”一门。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近60篇进入三大检索,100多篇属国内外重要核心期刊。通信工程系 --------------------------------------------------------------------------------通信工程系源于1972年成立的远动通信专业,1978年更名为信息工程专业,1988年调整为通信工程专业。通信工程系设有1个硕士点(信号与信息处理),1个本科专业(通信工程专业),目前每年招收100多名本科生和30余名研究生。医学信息工程系 --------------------------------------------------------------------------------医学信息工程是电子信息技术与生物医学相结合的前沿交叉学科领域,是现代工程手段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或融合。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是2003年经国家教委严格论证,在全国第一个申报成功的新本科专业,现设有1个硕士点(医学信息工程),目前有4个专业方向(医学电子学、医学信号及图象处理、现代医学仪器、医学信息系统)。近三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横向科研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多篇被SCI、EI、ISTP等检索)。建设有“523工程”医学信息工程实验室一个。近三年来,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横向科研近50项,年均科研经费约200余万元。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40余篇进入三大检索。通过多年的研究开发和积累,结合当今通信技术更新换代加速的特点,目前研究方向有:无线数据系统及Ad Hoc网络、通信网管及监测、现代信号处理、宽带通信网、网络协议及其应用、智能交通网、GPS定位及无线嵌入式系统等
马继兴先生深知,许多古医籍虽佚失国内,却收藏海外。因此他有一个心愿:尽早让先人留下的宝贵知识遗产——古籍善本回归故里。为此,数十年前他就开始积累海外收藏中医古籍的书目。先后三次申请经费,以“日本现存中国散佚古医籍的考察与出版研究”为题,复印、拍摄回归国内亡佚古医书155种。在主持完成“考察当前流散海外中医药善本古籍及其回收途径的研究”、“《海外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的编纂”等课题基础上,领衔国家课题“国内失传中医善本古籍的抢救回归与发掘研究”。已收集11个国家、2个地区(香港、台湾)230种中医古籍收藏目录,复制回归古籍266种,并影印、校点出版69种善本古医籍,复制古籍达17万叶。2003年出版的《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古籍整理图书二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马继兴从事中医药科研工作60余年,出版学术著作25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带教学生数十名。这些成就与硕果,使马先生成为中医药文献研究领域当之无愧的大家。
她是我国低温及核结构材料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82年以来,连续主持四个五年计画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完成五种强度级别的抗氢钢系列,负责合金成分设计,热处理与相鉴定,并提出科学思想、技术路线和组织实施。主要从事特种合金制备工艺与计算机模拟。负责精密管材基地工作。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早期,在高Mn奥氏体低温钢研究中,做出Fe-Mn-Al系相图与相鉴定方法,发现在低温下存在反铁磁转变,及Fe-Mn合金中e-马氏体形核长大遵循层错重叠及极轴机制,解决了几十年来只有理论推测而未得到实验证实的难题,为发展超低温高强无磁钢提供了依据。该项成果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主持"抗氢压力容器用钢"攻关,开发出抗氢1、2、3号钢种,通过了国家试验。
主持"沉淀强化抗氢脆合金"攻关,1995年通过国家鉴定。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共荣获省部级以上奖12项。
在金属中氢的扩散与渗透行为、氢与低温对材料的互动作用、氢与低温对马氏体相变的相关性、微重力条件下合金相变行为和一系列新钢种的攻关等项研究中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科技成果。
1980年获国防科工委重大成果三等奖。
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共荣获省部级以上奖12项。
其主要成就与贡献有:
一、在套用基础理论、实验、工程材料研究和实践中的许多新颖学术观点以及重要发明和发现在国内外产生了深刻影响。率先提出高压气相热充氢技术路线,创建了崭新的国内低温高压抗氢材料研究体系,在金属中氢的扩散与渗透行为、氢与低温对材料的互动作用、氢与低温对马氏体相变的相关性、微重力条件下合金相变行为和一系列新钢种的攻关等项研究中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科技成果。
二、系统研究了83-573K奥氏体合金的氢扩散系数及渗透率;系统开展了Fe-Mn合金中ε相和α'马氏体的金相鉴定研究,首创了可原位观察马氏体相变的金相低温台;并用低温电镜在国际上首次实验观测到马氏体形核长大的层错重叠过程的极轴机制;还测定了Fe-Mn-Al低温钢300~20K的性能及组织稳定性;与他人合作最早用电子探针和金相技术结合作出富铁锰铝相图,共十二个等温截面,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系统研究超低温高强无磁不锈钢,发现了在300~4K温区内Mn奥氏体钢中存在反铁磁转变点Tn,并找到Mn是唯一的既可提高Tn点,又可降低马氏体点Ms的元素,保证合金在液氮下磁导率低和奥氏体稳定,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1980年获国防科工委重大成果三等奖。
高纯氢
三、组织承担"六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抗氢压力容器用钢",提出σ0.2为200及400Mpa的抗氢1、2号两种钢种的成分,创建了包括高压高纯热充氢、高纯氢分析、气相氢渗透扩散、裂变扩展及静载拉伸全新实验系统,确定了冶炼、加工、热处理全过程工艺制度,建立了试样的氢损伤评价方法,使其全面达到指标,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组织承担"七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高强度抗氢脆钢",提出以高氮含量控制冶炼范围很窄的Fe-C-Ni-Mn-N钢为主攻对象,作出了氮化物等相的析出规律与相鉴定,提出了合理热处理制度,解决了一系列工艺问题,探查了工程厚度钢截面的氢分布规律,给出了高压充氢性能评价的数据,该成果分获1990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及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五、组织承担"八五"攻关项目"沉淀强化抗氢脆合金",1995年通过国家级鉴定,并荣获199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提出组织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低偏析合金工程"、兴建高新科技企业群和"高性能均质合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北方新材料研究与发展中心",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形成了高水平能攻坚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缪协兴,男,汉族,1959年8月生,江苏江阴人,博士,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国优秀博士后。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第十、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委员,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委员,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和《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主编。缪协兴教授长期深入矿区,从事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的基础理论、技术开发和工程实践的科学研究工作,并初步建立了煤矿绿色开采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框架。在深入研究层状采动岩体力学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了“采动岩体力学”的概念;揭示了稳定采动岩体结构关键层的充填采煤原理,成功开发了利用矿区固体废物充填采空区置换“三下”压煤技术;揭示了稳定隔水关键层的保护矿区水资源原理,成功开发了矿区水资源保护技术;工程实践与推广应用涉及十多个大型矿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分别排名第一或第二),获国际国内发明专利4项。出版专著4部,其中1部获江苏省优秀图书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被SCI和EI收录102篇,主要论著被他引18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