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这一行业的市场分析和竞争分析如下: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会展业在各城市发展迅速,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中西部”五个会展经济产业带。环渤海会展经济带——以北京为中心,以天津等城市为重点,其会展业发展早、规模大、数量多,专业化、国际化程度高,门类齐全,知名品牌展会集中,辐射广。长三角会展经济带——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等城市为依托的会展产业带已经形成。该产业带起点高、政府支持力度大、规划布局合理、贸易色彩浓厚,受区位优势、产业结构影响大,发展潜力巨大。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以广州为中心,以广交会为助推器,以深圳等会展城市群,形成了国际化和现代化程度高、会展产业结构特色突出、会展地域及产业分布密集的会展经济带。东北会展经济带——以大连为中心,以沈阳、长春等城市为重点的会展经济带,依托东北工业基地的产业优势及东北亚的区位优势,形成了长春的汽博会、沈阳的制博会、大连的服装展等品牌展会。中西部会展经济带——以成都为中心,以郑州、重庆等城市为重点的会展经济带,通过不断发展,现已形成了成都的西部国际博览会、重庆的高交会、郑州的全国商品交易会等品牌展会。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内地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展览市场。到2006年末,中国共拥有20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会展中心和展览场馆170家,可用于展览的总面积达536.58万平方米,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室内展馆,三分之一为室外展馆。展览总面积已居世界前列。在会展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行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市场化程度低,不正当竞争猖獗,缺乏品牌会展,诚信不够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措施,提出会展业发展的建议,以及行业建立协会等来规范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展业在国家的发展地位越来越重要,国外会展企业不断的进入中国,2010年,中国的会展业必定会取得巨大成就。
会展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会展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会展一般指的是大型会议或者是大型活动,有很多大学里面都是有这个专业的,这个专业的毕业论文却是不知道怎么写,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会展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摘要] 本文对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模式进行了仔细的 研究 ,认为对于开放式会展系统如果采取传统的业务处理的模式,不能对会展活动进行有效控制,因此提出了面向管理的 应用 模式,其主要思想是构建会展系统的阶段性控制,通过局部控制从而实现对整个系统管理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将会展的管理工作转换成为对会展的项目的管理和控制。
[关键词] 会展管理会展信息管理会展管理信息系统
一、前言
会展是信息密集型的活动,具有前期准备时间长,实施时间短的特点,在整个会展期间,尤其是在临近开始的短暂时间内,将会涌现出大量的、高密度的信息,这些信息必须要及时准确的进行处理。我们把它们又可以分成财务信息、接待信息、会议进程信息、人员信息、场馆信息、物流信息、住宿信息等,通过这些信息流贯穿整个会展期间。
会展本身是很大概念的集合,按形式包括会议、展览会、节庆等活动;按它们涉及和辐射的地域范围,可分为本地的、全国的、国际性的;按组织规模和参观人数分类,有小型的、中型的、大型的和特大型的。按会展的规格,可分成普通的、行业的、政府的和国际性的。小的会展则可以是本地的一个行业、组织或 企业 的活动,甚至是个人举办的类似于婚宴等。大型展览会的参观者可达数万人以上,小型的会议仅仅几十人。由于规模上具有明显的差异、重要程度不同、主办方等级、与会人数的多少,所有这些综合因素使得在会展的组织管理上、运作上有多种模式,这样不能用一个会展管理信息系统涵盖所有类型的会展活动,所以会出现多种不同形式的会展管理信息系统,各种系统的信息处理的 内容 和流程也不尽相同。
会展活动具有非常鲜明的阶段性,对于会议系统系来讲,可分成策划阶段、接待阶段、会议期间、结束阶段、休会期间;而对于展会系统,又可以分成展前、展中和展后三个阶段。两者在前期工作方面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对每个阶段的信息流程进行剖析,研究它们在不同环节的特点,不仅是设计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也是做好管理工作、组织工作的基础。
二、信息管理模式的研究
由于会展形式的多样性,为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内容、系统设计带来很大困难,同时因为会展本身的特点,如果采用一般性的业务处理的模式,很难采用较为一致的框架来设计具有通用意义的会展管理信息系统。
从业务处理层面来看,能够处理的信息是相当有限的,仅仅限于客户关系管理、会员管理、登记参会情况、场馆展位预订和租用等业务层面的信息;从信息处理流程来看,由于会展活动是一次性 发展 进程,从策划到结束基本上属于线性的过程,因此可以将会展信息系统看作一个开放式系统,不具有明显的反馈和系统状态控制的环节。这种面向业务层面的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力是不强的。
为解决上述矛盾,我们认为会展信息系统应突破以往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基本模式,即一开始就应当设计一个为会展项目管理为目的,以会展项目管理、会务管理服务为主要研究内容,提供会展的项目策划、进程管理上需要的信息。
从这个意义讲,虽然会展系统总的看来是一个仍然是一个开放式系统,但是在各个阶段的管理方式上可以加强阶段性、局部性的控制和管理,使会展系统和会展过程得到良好的控制,能够达到系统预定的目标,因此这样的会展系统不再是简单的开放式,而是若干个良好控制的闭环子系统的在时间进程上有机地结合。
面向管理应用的会展系统,能够很好的解决一般性和特殊性的 问题 。虽然会展活动的形式多样性和多变性,但是从会展的管理和进程的角度来看,都可以划分成策划阶段、接待阶段、会展阶段、结束阶段、休会阶段,完全可以忽略每次活动形式的差异,把各个阶段的工作抽象成策划、组织、落实和检查的研究内容,因此信息处理工作就转换成把会展各个阶段的项目的管理工作。
系统的使用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制订所要完成的工作列表(项目),并对项目的执行情况监督和控制。在会展活动期间的所有业务处理工作都融会在系统管理中来,即在项目管理的前提下实现业务数据的处理,提升业务数据处理内涵、意义和针对性。
这种以项目管理为主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式在其他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中并不常见,可以认为是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独特之处。
三、以阶段控制为主要 研究 目标
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信息对 企业 状态进行控制,而开放式会展系统缺乏反馈环节,不能实施有效的控制,我们研究的会展系统是在会展的各个阶段实施控制手段,在各个局部上进行阶段环节上的控制,即对整个阶段达到控制的目的。
所谓控制在信息系统中可以有多种方式,在运用于项目管理方面,应当包括如下环节:策划、落实、监督、检查、确认。会展项目之间具有比较强的时间和空间依赖性。
时间依赖性是指项目的准备和执行过程在时间轴上具有先后顺序依存的关系,如果一个项目延误了时间,其他项目又不能超越它的时候,就有可能造成整个活动的向后推移。在会展整个期间很多 工作又是并行运行的,各个部分工作完成的质量直接 影响 其他工作完成的好坏,当某个项目的物理属性尚未建立或建立不完整、不完善的势必影响其他项目的存在,这是空间上的依赖性。
XX会议的接待项目策划一览表
会展活动的周期可能很长,但是真正举行活动,仅仅是很短的几天时间,其他时间都在筹划和准备,它们的.工作直接影响会展活动的顺利举办和观众的满意度,如果出现差错和失误,很难有机会弥补并挽回影响,因此有必要在举办的前期,将所有可能发生的 问题 和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和认真考虑,防患于未然,做到万无一失。
因此在会展信息管理上按阶段对本阶段要实施的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这就体现在会展活动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管理上的周期,用于对会展项目工作的策划,组织人员对各个项目分别落实,在会展项目完成情况监督和检查,对项目的实施的有效性进行确认,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管理和控制。例如,会议的接待工作可用下表所示。
四、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策划功能研究
会展包括会议和展会两种形态,它们的信息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区别,体现在控制的实体在形式上的不同,将其工作流程抽象成信息流之后,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之处,我们把它们归类在基本功能之中。这里仅讨论它们共同的、相似的处理功能。
在会展信息处理的基本功能包括:策划功能、管理功能、营销功能、信息发布、 网络 注册、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后勤保障、邀请函管理等。其中最核心的工作是策划功能,由于篇幅关系仅讨论策划的功能需求,对其他功能不做讨论。
会展信息管理的策划功能是为会议和展览会的项目的起始阶段的策划服务的。在策划中需要大量的信息和会展管理的经验,根据会展项目的要求,如举办的时间和地点、会展的规格和性质,与会人员的级别和人数、会展覆盖的地域范围、最后要达成的效果,这些显性和隐性的问题在会展策划中是着重考虑的因素。
由于会展活动具有非常明显区别的阶段性,不同阶段的任务、工作重心也不同,因此策划也应配合这样情况,针对会展不同阶段做相应的策划。由于会展的信息量很大,因此在策划时,必须认真对待工作出现的一些细节和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并备有应对突发事件的紧急预案。
在策划中制定的项目包括两个方面的 内容 :首先是确定项目内容,制定项目的基本内容,如项目名称、达到的目标、完成或考核的指标,项目在准备过程中、必须安排具体的负责人落实该项目,并在指定的时间内,按照考核指标进行检查;第二是项目之间流程关系,即项目之间的在时空方面存在某种耦合关系,确定项目的任务链和完成的时间链。
我们把会展的信息管理的策划功能,按照会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划分,以阶段作为不同的研究对象,按筹备阶段、准备阶段、会前阶段、期中阶段、结束阶段和休会阶段的顺序进行,然后在针对每个具体的阶段作详尽的策划,逐步分解到具体的功能。对于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功能需求,这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系统的所有功能需求都围绕着策划的功能需求展开进行的。
五、结语
通过对会展信息管理的` 分析 和研究,此类信息变化和跨度等很大的信息系统,开放式是其主要特点,采用面向业务数据处理的模式不能对会展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笔者采用项目管理的研究 方法 ,以面向项目管理的模式对其各个发生阶段进行局部控制,以项目的策划、落实、监督、检查和确认的工作环节的形式实现局部上的反馈控制,从而达到对整个项目进行控制的目的,以这种方式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较好地适用于不同形式的会展信息管理的需求。
浅谈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在人、财、物、时间、信息这五种管理的要素中,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提高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会展企业能否把人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能否把人看成是自身最宝贵的财富至关重要。
关键词:会展企业 人力资源 管理
在现代会展企业的发展中,由于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和可再生性,其越来越成为一种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的无法估量的资本。会展企业只有取得有用的人才、合理使用这些人才、科学管理得到的人才并对人才进行有效开发,才能实现组织目标且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一、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会展企业为了创造企业价值,确保本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使用、培训、绩效考核、激励、调整等等一系列过程,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挖掘员工潜能的管理活动。
这些活动主要包括:
1、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
即根据会展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的需要,对企业各项工作的性质、岗位职责和素质要求进行科学分析,从而确定会展企业员工需求量和标准,做好相应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预测。
2、员工的招募与选拔
即根据会展企业的人力资源计划,制定相应的用人标准、政策、选拔方法等,招募到企业需要的合格人员。
3、培训与开发
主要是为了提高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而进行的不同方式、不同内容的培训和提高。
4、绩效管理
是会展企业通过科学的考核和奖惩体系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的过程。
5、薪酬管理
薪酬管理是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会展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用合适的工资形式,对员工给予相应的报偿。除了合理的工资外,会展企业还应建立科学的奖励和津贴制度,并给员工提供一定的福利待遇,最大的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二、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1、加强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保证会展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会展企业的业务活动离不开人、财、物这些基本管理要素,而人是这些要素的中心,是决定性因素,如何实现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的精干和高效,取得最大的使用价值是非常关键的。员工的劳动并不能孤立存在,必须建立在分工合作的社会劳动基础之上,因此,要保证会展企业的经营活动正常开展,必须招募一定数量和素质的员工,并对与会展相关的工作中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管理,使工作中的人与事、人与人、人与组织相互适应,有机结合,而这些正是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
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会展企业人力资源利用率、增强企业活力的前提
现代经济环境中,会展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提高企业的素质,增强企业的活力。而会展企业的素质,归根到底就是员工的素质;而会展企业活力的源泉也正是员工自主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人力资源不同于自然资源,它是存在于人体之内的,是一种活的资源,所以会展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不能使人消极被动地适应工作的需要,而是应该根据个人能力的特点,把人安置在最能充分施展其才华的最佳工作岗位上,事得其人,人尽其才。另外根据人力资源才智和能力的提高,对其工作岗位进行及时调整,使他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由此可见,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应该是消极的静态的管理,而应是积极的动态的管理,这种动态管理能够提高员工素质,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会展企业人力资源利用率,进而增强会展企业活力的关键所在。
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会展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保障
会展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掌握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知识并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力资源,谁就有可能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会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会展企业中的人,特别是中高层管理人员能否顺利完成企业的各项任务和目标。而各项任务和目标的完成又取决于完成任务和目标的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力资源管理关系到会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会展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都是受到特定条件限制的,如何用发挥人力资源低投入、高产出的特征,使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现代会展企业应该思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目前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会展企业管理人员管理技能欠缺
目前很多会展企业没能为管理人员制定规范的培训计划,所以大多数管理人员只是凭直觉和经验进行管理,由于管理人员自身能力的不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2、缺乏长久有效的激励机制
目前,很多会展企业在设计激励机制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会展策划、设计、现场服务与管理等各不同岗位的共同点和差异,没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行。
3、会展企业缺少必要的人力资源规划
由于会展企业有很明显的淡旺季,展会集中时需要大量的人手,展会较少时人力需求量较低,因此,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显得非常重要。合理预测人力资源的需求并采取相关规划措施保证在合适的时间得到合适的人才,既能降低会展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又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但目前很多会展企业经常保留少数员工,工作需要时再临时聘任相关人员,对人力资源缺乏必要的规划,这势必会影响到服务的质量甚至会营销到会展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海英.会展人力资源管理刍议[J].经营管理者.2010(02)
[2]周建华.会展业与经济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2(03)
作者简介:陈荣荣(1977―),女,河北省唐山人,大学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走出会展经济与管理是学科还是专业领域的争论,需要超越传统的学科评判标准和具体学科的立场,站在科学整体转型的高度来重新认识会展学科的归属及其持续发展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会展经济与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会展行业在中国的兴起是90年代以后的事,会展经济与管理在高校更是近几年才开设的新专业,关于会展人才培养的论述国内较少。本文主要从分析会展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入手,分析了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提出并论述了“三位一体”的会展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会展经济;会展专业人才;会展策划
一、会展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我国会展经济以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昆明等会展城市为中心,会展经济市场利润达到25%左右,远远高于制造工业,且以每年约20%的增长速度,前景十分诱人。
会展专业人才在广义上可分为核心人才、辅助人才、支持人才三类:其中会展策划和会展高级运营管理等人才属于会展核心人才,核心人才在会展行业中属于层次最高、专业性最强的;那些设计、搭建、运输、器材生产销售等人才属于会展业辅助性人才;而高级翻译、旅游接待等人才则属于会展支持型人才。一个会展成功举办的关键在于会展核心人才,相比之下,会展核心人才的需求量是最少的,却也是目前最紧缺的。
会展核心人才的岗位大致有下面这些:
会展设计师:运用现代设计理念,从事会展、节事活动空间环境的展示设计、施的人员。主要工作内容有分析标书应招、分析展出资料、设计各类标准展位及特装展位、建立项目工作组、监督施工质量达标情况、实施展会过程监督、核算项目经费。
会展项目策划:其主要工作职责是:开发新的会展主题,打破现有展会的局限性,为展会注入新的活力。往往要求熟悉会展运作流程,有会展项目策划或者会展营销方面的 经验 ,有市场调研的经验,并且具备出色的表达能和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等。
会展销售:其职务是进行国内外各种展览业务的承揽工作。会展销售是会展业职位中必不可少的。一些外商投资的会展企业会细分会议销售和媒体销售等不同方向。
会展项目经理:行业内从业经验丰富的会展项目负责人,主要职责是承接会展项目和运作会展项目。要求熟悉会展业务,能够独立的承接会展项目,熟练运用英语,并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公关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二、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我国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应培养基础知识够用,专业知识适用,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掌握会展经济与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熟悉会展经济与管理岗位工作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适应地方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的培养模式笔者归纳为“三位一体”,即以政府为主导,分别从会展企业角度、大学 教育 角度和社会培训角度三个方位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其中企业培养是核心,大学教育是基础,社会培训是辅助,这样三位一体,有机地结合。
(一)“一体”――以政府为主体
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是以政府引导作为前提条件的,有了政府这个大背景,能够促进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协调与良性发展。在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政府强化对社会上那些会展职业培训机构的管理与监督
随着社会上对会展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加剧,社会上相继涌出一些会展类的职业培训机构,但由于管理不善,也出现了一些以假乱真或名不副实的现象。因此,就需要政府对这些培训机构进行资格审查,进而进行质量检查与监督,从而保证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维护受培训人员的权益。另外,政府还需要对这些职业培训机构的高低层次进行指导,使初、中、高级培训机构进行合理配置,以避免重复建设和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
2.政府对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方面仍需要投入和建设,比如高等院校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对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派人员到国外进行访问、学习和进修等,都需要政府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我国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速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规范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
对会展业从业人员进行资格认证是维护这些人员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基本方式。笔者建议由政府和行业协会合作,二者联合制定会展行业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搭建会展行业从业人员的行业准入门槛,以保证会展行业人才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4.加强国际协作
据统计,美国新、德国和新加坡等国都已经构建了完整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成立了一些著名国际展览机构,例如新加坡的国际展览局、美国的国际展览管理协会、德国的经济展览委员会等。笔者认为在为了我国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政府牵头,与这些机构合作,吸收学习其先进经验,委派人员去该国进修、学习,从而提高我国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形成符合国内实际需要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三位”解析
“三位”统指培养会展专业人才的三个主要方面,具体解读如下:
1.企业培养
会展企业代表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和方向,它一方面决定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应注意将内部培养与外部培养相结合。
第一,内部培养。会展行业人才流动性强,导致会展企业不愿意在培养人才方面投入很大人力物力和财力,他们通常采取“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 方法 ,这样导致人才培养周期长,效果差。事实上,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会展企业内部无形资产的核心,他们决定着会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会展企业应该把专业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首先打造和谐的企业氛围,通过内部熏陶和培养,形成和组建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队伍。
第二,外部培养。会展行业关联性强,它的发展受到经济、 文化 、 政策法规 的影响,会展企业应该密切注意当前形势的变动,对企业内部的人才结构进行适时调整。另外,会展企业可以与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合作,一方面为从业人员提供实践机会,同时为企业直接吸收优秀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内部人员提供深造和学习的机会。
2.高等院校教育
高等院校教育是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只有经过了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才能使这些会展人才体现出一定的专业水平,预备一定的专业背景,这样的人才才能符合会展企业要求。在会展行业发达国家,75%以上的会展行业人员具有本科及其以上的学历,23%具有大专学历,会展经理均为本科学历,他们普遍拥有10年左右工作经验。
高等院校教育具体的实施主要是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在理论教育方面,高等院校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可借鉴国际会展教育的成果和经验。结合我国对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邀请外国会展专家学者讲学,聘请国内业界精英参与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方面,高等院校可通过与相关的会展企业签订协议,将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和训练基地,使学生在真正企业挂职工作实践中了解会展行业的运作过程,培养锻炼学生党策划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积累行业实践经验。
3.社会职业培训
这里所说的社会职业培训方式,其实是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辅助和拓展。通过社会上举办的职业培训,一来可以进一步提高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再者可以帮助那些有志于从事会展工作的其他专业人才仅仅通过短期高效的培训即可进入到会展行业当中,为会展行业提供多层次人才,缓解目前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与供给短缺的矛盾。
此外,有两点建议给那些会展方面的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希望他们在培训时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培训层次的定位要准确。在培养要求和规定方面,不同层次的会展专业人才他们的表现是各不相同的。身为会展培训机构,应该根据硬件实力和软件师资情况,对自身的培训层次进行准确定位,并提供配套的培训服务。
第二,力求与国际化、务必结合实践。通过与国际上那些著名会展职业培训机构建立联系,可及时的了解当前国际上会展培训的总体状况,从而借鉴他们先进的培训经验,提升我们自身的培训水平,通过与企业建立联系,将企业的业务操作作为培训素材,提高学员与实际接轨的实操能力。
综上,在政府这一主体的指导之下,会展企业培养、高等院校教育和社会培训这“三位”间既联系紧密、又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我国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
摘要:会展 经济 与管理专业本科 教育 在 中国 刚刚起步, 目前 该专业中还普遍存在着师资队伍薄弱、教材缺乏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等 问题 ,因此,解决的 方法 是:应全力培养专业教师 出国 深造,并聘请行业专家辅助授课,各高校联合组织教师编写专业教材,在明确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上,合理构造教学 内容 和课程体系,最终完善该专业培养目标。
关键词: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
一、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和后 工业 化 社会 的来临,会展经济开始以独立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贸易舞台上。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国际 影响 力的提升,为我国一些大城市提供了 发展 会展经济的基础条件。由于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会展产业对经济具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同时还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很多城市和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会展产业的发展,并出台相关政策加以支持。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为会展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许多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纷纷兴建 现代 化的大型展馆,着力培育会展经济。
如今全国设有会展专业的高校已有20余所,在相关专业开设会展方向的有30余所,二者合计已有约60所高校踏入了会展学历教育的领地。但是以管理为主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刚刚起步,与此同时会展经济相关的专业管理人才需求却又十分紧张。目前,处于初级阶段的会展经济与管理的本科教育,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与难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和发展。
二、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合理规划展馆布局,发展会展业”,这表明会展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亮点。然而为会展业服务的中国会展经济于管理教育专业却由于各种原因存在诸多的问题,影响了中国会展业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缺乏专业的授课教师,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我国会展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会展教育则是刚起步,尚未形成从 理论 到实践的完整系统。从2004年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开始招生以来,到目前为止,全国仅有少数几家高等院校开办该专业,所以从师资队伍情况看,主要由相关专业教学岗位转到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 因此许多以经济学、管 理学 、营销学和 英语 等学科为专业的教师缺乏对会展专业的深入 研究 和透彻理解, 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而会展业又是一个实务性、操作性和服务性都很强的行业,因此对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势必影响学生培养的质量。
(二)专业教材及相关专业材料少,没有完善的知识体系
由于我国开办专业时间较短和会展理论研究的落后等原因,由我国教师专家编写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高水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严重不足。而国外直接翻译引进的教材又存在着与我国实际情况不衔接的情况,因此许多高等院校中都存在着专业教材选择余地小甚至是没有教材可选、没有教材可用的局面。据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会展经济研究所负责人介绍,面对会展领域的研究和著作出版工作处在一个“三无”状态,一无“我国自己的会展 科学 理论和会展管理学科体系”;二无“系统、全面的会展领域书籍出版规划”;三无“专业的会展图书筛选、引进、出版、消化吸收的专业机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教材的缺乏,限制了该专业建设和发展。
(三)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与主干课程不明确
介于以上等诸多原因,造成了会展经济与管理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完善。有的高校会展管理专业甚至所有课程中竟然只有《会展学概论》一门课程为会展学学科专项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与主干课程更是不明确,其余课程皆由其他相关学科课程拼凑而成。有的课程开设学期先后顺序不合理,造成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不全面,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试想这样的情况又如何能够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综合性的会展管理人才。
三、会展 经济 与 管理专业建设的对策
(一)全力培养专业教师出国深造,聘请行业专家辅助授课
目前 ,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中,会展业 发展 的时间长,会展经济与管理的专业 教育 也较为成熟。因此,选拔优秀的青年教师到这样的国家培训 学习 ,获得先进的 理论 知识和 实践 经验,回国后再根据我国会展业的实际情况,投入到有 中国 特色的会展经济与管理的教学当中,势必会给我们带来较多的收益和效果。同时在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聘请行业内专家或资深从业人士授课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补充。这些专业人士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讲座、座谈等形式把最新、最前沿的会展业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有效补充学生这方面的空白。这一方面能让学生从中了解到会展行业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又能让会展行业的精英领导了解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科素质,为将来的学生就业和 企业 人才的选拔提供了空间和契机。
(二)各大高校联合 组织权威教师力量编写专业教材
会展就是整合资源,会展教育资源也需要整合。尤其是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教育发展不是十分成熟的阶段,我们更应该在整合全国高校的优势资源为会展教育服务,所以有关部门或高校自身应该组织起来,联合编写出版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相关教材,尽快填补我国这方面专业课程教材不足的情况,让高校教育行业能够在教材水平上有整体的进步,这样也能使该专业在全国的教学水平上有整体的提高。
(三)明确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构造合理的教学 内容 和课程体系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应建立在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会展经济与 管理知识 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知识、素质、技能与 社会 实际情况有机结合,理论和 应用 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课程的设置要加强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突出会展经济与管理的特点和 规律 ,各专业课程与相关课程有机配置,强调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会展经济与管理课程的构成大致分为基本理论和 政治 素质课群、外语及 计算 机能力课群、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
(四)完善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
就目前会展业发展急需提高的诸多方面中,展览业管理水平的参差不齐和会展专业人才的缺乏是我国会展业当前面临的重要 问题 。会展教育是发展我国会展业的基础,学校培养是会展教育的基石。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在于培养会展业的核心管理人才,通过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培养能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会展经济与管理的各项理论与知识、专业技能与 方法 、了解国际会展项目营运流程与管理方法、熟悉先进的会展管理软件、具有较强沟通能力及专业文档 写作能力、并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及 现代 信息技术开展会展项目市场调研、策划、营销、运营及后期管理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的知识型、应用型会展项目管理高技能人才。
学校要将优秀会展企业作为自己重要的教学资源,同样,会展企业也要将高校作为自己的“人才库”和重要的合作伙伴。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订单式”培养,学校可按企业要求来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在学校教育阶段,要提倡课堂教学与 实习实训相结合,建立起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完善的教育教学方案,有的放矢地培养中国会展业的优秀管理人才。
参考 文献 :
[1]丁萍萍.我国会展教育现状评析[J].中国展览,2005,(2):48-52.
[2]郭肖华,余霖.关于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厦门理 工学院学报,2007,(3).
有关会展经济与管理论文相关 文章 :
1. 浅谈会展策划与管理论文
2. 有关会展服务管理论文
3. 有关会展风险管理论文
4. 会展政策与法规论文
5. 关于会展场馆管理论文
会展毕业论文提纲
会展业是会议业和展览业,节事活动的总称。是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影响面广,关联度高。在新时期,必须大力发展会展业,全面提升会展经济。
一、会展业发展的基本概念
(一)会展经济的界定
(二)会展经济的功能
二、北京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北京会展业发展现状
(二)北京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促进北京市会展业发展的对策
(一)与国际接轨,科学地组织、经营展览会
1.展览会的项目决策、展览实施和展览形式
2.展览主办机构的组织模式
3.展览主办机构与参展商和观众之间的关系
(二)合理规划建造现代化会展中心
1. 展览馆位置
2.展馆的实用原则
3.展馆建设的规模和速度
(三)改革管理体制、培育和完善展览业市场
1. 会展业管理机构的作用
2.会展业管理体制上的改革
(四)以人为本,加快展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1. 会展业的人才需求
2.展览人才的培育措施
扩展阅读:会展业的作用
会展业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会展业涉及工业、农业、商贸等诸多产业,对结构调整、开拓市场、促进消费、加强合作交流、扩大产品出口、推动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等发挥重要作用,在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中显示出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并日益显现出来。
具体体现在:
第一,能产生强大的互动共赢效应。会展业不仅能带来场租费、搭建费等直接收入,而且还能拉动或间接带动数十个行业的发展,直接创造商业购物、餐饮、住宿、娱乐、交通、通讯、广告、旅游、印刷、房地产等相关收入;不仅能集聚人气,而且能促进各大产业的'发展,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大影响和催化作用。据有关统计表明,一个好的会展对经济拉动效应能达到1:9,甚至更高。
第二,能获得优质资源。会展业汇聚巨大的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意味着各行业在开放潮中,在产品、技术、生产、营销等诸方面获取比较优势,优化配置资源,增强综合竞争力。会展业发展可以不断创造出"神话",博鳌效应就是其中的一个最典型范例,穷乡僻壤的博鳌建成国际会议中心后,以其良好的生态、人文、治安环境,吸引了众多海内外会议组织者、参会者、旅游者等。
第三,能提升支持力度。各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制造业要生存和提升竞争力,需要相关服务行业的协作,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更离不开会展业的支持和助力。其中会展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服务内容,作为特殊的服务行业,会展经济能服务于和增强城市面向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所以,会展经济有巨大的效能。
第四,能增加就业机会。随着近年来办展活动的增多,会展业不仅能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还能拉动和促进就业。
第五,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会展紧扣经济,展示经济发展成果,会展经济的发展将直接刺激贸易、旅游、宾馆、交通、运输、金融、房地产、零售等行业的市场景气,大型和专业性会展往往是产品或技术市场占有率及盈利前景的晴雨表,推动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高层论坛、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
据权威部门统计,会展业对经济的拉动力是1:10,也就是说,会展收入为1的时候,整个城市的经济提高10,所以说个大城市都在打造有自己特色的会展经济,争相成为一线会展城市,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注目。 作为一线会展城市,必须具备几个条件,首先,必须是区域生产和销售的核心,具有举足轻重的优势,或者说是商家必争之地,比如北京;其次,必须具有很强的国际信息辐射力,换言之是具有全球信息效应的城市,比如上海;再次,就是具有非常活跃的经济因子,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比如广州、深圳;最后,是具有特殊区域意义的城市,比如西部大开发中的程度、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沈阳等城市。 除去几个典型的一线城市,大部分省会城市都算会展二线城市,笔者所处的城市也算是二线会展城市。从事会展工作多年以来,总结一些会展的营销经验,与同行共勉。 一、 选题: 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展会,其主题一定要与所在城市的行业基础相配套。通过展会促进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而行业的雄厚基础则是该主题展会的强大后盾。很难想像在一个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城市举办重工业展览会,即使办成了,其规模、生命力等方面也会大打折扣,甚至没有延续性; 现在很多城市都在争相成为区域会展中心城市,随之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哪个会题比较时髦、或者有成功的先例就上马立项。比如,大连服装节策划的很成功,现在全国各地每年有数十个服装节,导致的结果是除了大连服装节外没有品牌展会,很多地方的服装节办了一年就没了,办不下去了!很难形成象大连服装节那样的品牌展会。 所以说立项是个重要的环节,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这个城市配套、这个行业发展状况,还要考虑同类展会举办情况、目标参展单位的意向如何、是否有差异性的营销手段等。可以说,一个好的选题是展会成功的绝对基础,甚至选好会题就等于展会成功了一半。 二、 组织机构的搭建: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展会的举办非常需要有个权威的组织架构,这不仅仅体现在招展上,对于行政审批、宣传、寻求合作等方面尤其重要。 笔者在组织江苏酒展的时候,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搭建了比较合理的组织机构。特别邀请了带国字头的“中国酒类商业协会”为指导单位,省市两级政府为支持单位,主办单位则是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这样,展会批文很容易拿到手,办理工商审批的时候更是非常的容易,尤其在召开新闻发布会和后期的宣传上,很多媒体了解到有省市政府的参与,报道非常及时,也非常的详尽,大大促进了宣传工作。对于参展商来说,这个展会是很权威的,甚至在开幕式上可以和省长一起合影,共同参观自己的展台,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宣传机会,所以招展工作也顺利了不少。 但是有一点,就是不能胡乱搭建组织机构,因为一旦主办单位主要领导不能到会,或者领导的重量级不够,不仅媒体会有负面的报道,参展商会非常的失望,对展会的延续性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起纠纷。 记得年初的时候去上海参加一个行业论坛,在邀请函里面清晰的写着某某部级领导亲自到会并发表演讲。我感到这是一个机会,就赶去参会,可是令人意外的是主持人只是宣读了该部级干部发来的贺电,而且另几位行业专家也没有到会,只是给每个参会者发了一份据说是这些缺席专家最新的研究论文资料,这让参会的人员非常生气。也许这样的会议就没打算继续办,即使明年还有我也不会再去了。 所以现在会展行业总在提倡诚信办展的确是应该的,不能因为几个不规范的会议使整个行业蒙上阴影,毕竟会展这个行业方兴未艾,是为数不多的朝阳行业之一。 三、 卖点策划: 每个展会的成功都离不开卖点的策划与执行,尤其二线会展城市的展会。 现代会展已经不再是80年代只要立个项,拿个批文就坐等收钱的时期了,行业的发展促进了竞争的加剧,有了竞争就需要组织者有差异化的营销思路,开发足以吸引参展商眼球的卖点。 现在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展会上大都同期举办一个同主题的会议,邀请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现场演讲,吸引参展商参展并免费参会。当第一个使用这种方式组展的人是非常聪明的,可是后来跟进的却显得盲目。 比如汽车工业展,非要在同期搞个汽车工业论坛,试想有这必要么,会有多少参展商会去听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论坛?会有多少专业观众去听跟他们毫无疑义的论坛?毕竟车展是一个直接面向广大群众的展会,它的专业观众就是广大老百姓,他们没有必要参加什么论坛,他们不会关注这个行业发展的如何,只是关注车价降了没有、哪种车性能好价格便宜,总不能组织一大堆参展商去参加论坛吧,那样不是本末倒置了吗!抛开专业观众而制造的噱头是没有用的。 但是有一些展会配套性的搞一些论坛还是比较不错的,比如特许加盟展览会,很多创业者需要有个接收专家指导的机会,参展商也乐于利用这个机会传达一下自己的产品、理念以及优惠政策,这种对双方都有好处的论坛才适合举办。 所以说卖点的开发是根据不同性质的展会而制订的,不能搞一刀切。通过对展会主客双方详尽的分析制订营销思路。 1、 客观分析展会的目标参展单位是哪些,他们参会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希望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达到自己参会的目的。 2、有效分析展会专业观众是哪些人或哪些群体,他们想通过展会得到什么,是得到行业信息还是直接寻求合作,他们有什么群体性特点,善于接受哪些方面的信息或者建议。 3、 自己的所掌握的资源有哪些优点,有哪些局限,如何弥补,如何取长补短。 4、 合理分析行业特色,行业发展阶段以及所暴露出来的长处和不足。 5、 客观分析全国同类展会举办的成绩与不足,了解成功点和失败点,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弥补。 6、 展会所在城市的环境弊端有哪些,如何规避。 经过这些分析后再制订展会的卖点,争取弥补以往展会的不足,制造出差异化的卖点策划,这样展会成功的可能性才比较大,才比较容易形成品牌展会。 四、 整合宣传: 展览会的宣传工作很重要,对于二线会展城市来说,组织一个展会更是有着意想不到的困难,当城市信息辐射力不够的情况下,主动的宣传则尤为重要。 由于全国会展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期相同或相近主题的展会肯定有很多,如何能让自己的展会吸引更多参展商的眼球、如何让自己的展会与众不同,除了差异化的营销策划以外就是整合宣传了。 为什么说是整合宣传呢,其实以往展会的宣传方式非常单一,就是寄发邀请函,在报刊上刊登一定数量的广告,根本谈不上整合,随着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展会组织者开始注重宣传策略的整合,配合各种宣传手段,达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特点如下: 1、 加强传统宣传渠道,比如报纸、杂志广告的投放,还有各种新闻软文的大量发表;电视广告短片的制作;邀请函的大量寄发。 2、 开发户外立体式宣传渠道,包括户外看牌、道旗等媒介的广告宣传;公交车身广告等,这样广告到达率大大上升。 3、网络宣传。随着网络的普及,很多展会组织者也开始重视网络宣传,笔者参与的江苏空调展就专门设计了自己的展会网站,并大量与专业网站或者门户网站链接,并通过电子邮件寄发邀请函,既方便又快捷,省时省力。尤其很多专业网站需要这些信息,所以更促成了会展宣传与网络的密切合作。 4、展会宣传。主要是在自己展会开幕前到其他同类展会上直接与参展商沟通,笔者参与组织南京国际汽车展的时候,曾与其他同事一起参观了西博会汽车展、苏州汽车展等同类展会,并现场与参展商沟通,邀请其参加南京车展。 5、合作宣传模式。与相关媒体联合宣传,笔者在组织江苏酒展的时候,与北京的《名牌时报》联合开辟了新的互相宣传模式,即由组委会提供资料以及客户资源,该报刊刊出《糖酒特刊》,专门报道展会进展情况,成为一种比较成功的新宣传模式。 当然,展会的宣传方式非常多,在这里不一一赘述,只是要根据自身展会的特点制订宣传策略,否则浪费资源是很不值得的。 五、 服务: 很多展会就是这样,一旦开展了,反正参展商也交了参展费,服务方面就差了不少。其实不然,作为成功的品牌展会,服务方面尤其重要,比如与展馆的沟通方面,很多时候需要主办机构直接沟通的,一旦主办者的服务不到位,参展商与展馆之间又经常信息不对称,这样问题就多了,而且非常容易产生纠纷,这对展会的声誉有很大的影响,尽管组织者不可能让每一家参展单位都满意而归,但至少基本的服务要做到位。 现在很多展览会都是独立的展览公司,展会的举办必须租用专业展览馆,所以在服务上就分成了两块,即组织者和展馆。事情就是这样,三方的事情很难做到完美的沟通,所以要求组织者更要看重展会的服务工作,让参展单位有个良好的心情、良好的参展环境来实现参展目标,这对展会的延续性非常重要。尤其会展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服务性的行业。 六、 后续跟进服务: 按正常来说后续服务也应该算服务,应该放在上一条里阐述,但是我认为会展的后续服务工作很重要,必须要独立出来才能体现出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在前文里笔者经常提到一个词,就是“品牌展会”,现在我们国家会展行业非常缺少品牌展会,真正称得上是品牌展会就那么几个,“广交会”、“哈洽会”、“高交会”等,为了我国会展业的国际化发展,为了更好的发挥会展业对经济的拉动力,我们必须培养一批品牌展会,这样才会缩短与日本、德国等会展发达国家的差距。而创立品牌展会所必须的一个环节就是后续服务工作。 笔者曾参与组织江苏酒展,在展会结束后,我负责把所有收集到的专业观众资料、论坛资料、参展商资料等收集到一起,刻录成光盘,寄给参展单位,或者把文字资料通过电邮、传真等方式也发给参展单位,这样,或许在参展时候有所遗漏,但可以通过我们的工作加以弥补,使参展单位非常满意。这项工作也许比较烦琐,但是对于下一届展会的帮助将是无形的。 现在很多展会根本不注重后续服务,笔者认为,成功的展会不仅仅是参展商多、专业观众数量大,还要有良好的服务系统,尤其是经常被忽略的后续服务系统。 一个成功的展会有很多不可分割的环节,详尽之处不是笔头所能记录,很多方面可意会不可言传,希望我的经验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得以提高自身的能力
走出会展经济与管理是学科还是专业领域的争论,需要超越传统的学科评判标准和具体学科的立场,站在科学整体转型的高度来重新认识会展学科的归属及其持续发展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会展经济与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会展行业在中国的兴起是90年代以后的事,会展经济与管理在高校更是近几年才开设的新专业,关于会展人才培养的论述国内较少。本文主要从分析会展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入手,分析了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提出并论述了“三位一体”的会展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会展经济;会展专业人才;会展策划
一、会展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我国会展经济以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昆明等会展城市为中心,会展经济市场利润达到25%左右,远远高于制造工业,且以每年约20%的增长速度,前景十分诱人。
会展专业人才在广义上可分为核心人才、辅助人才、支持人才三类:其中会展策划和会展高级运营管理等人才属于会展核心人才,核心人才在会展行业中属于层次最高、专业性最强的;那些设计、搭建、运输、器材生产销售等人才属于会展业辅助性人才;而高级翻译、旅游接待等人才则属于会展支持型人才。一个会展成功举办的关键在于会展核心人才,相比之下,会展核心人才的需求量是最少的,却也是目前最紧缺的。
会展核心人才的岗位大致有下面这些:
会展设计师:运用现代设计理念,从事会展、节事活动空间环境的展示设计、施的人员。主要工作内容有分析标书应招、分析展出资料、设计各类标准展位及特装展位、建立项目工作组、监督施工质量达标情况、实施展会过程监督、核算项目经费。
会展项目策划:其主要工作职责是:开发新的会展主题,打破现有展会的局限性,为展会注入新的活力。往往要求熟悉会展运作流程,有会展项目策划或者会展营销方面的 经验 ,有市场调研的经验,并且具备出色的表达能和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等。
会展销售:其职务是进行国内外各种展览业务的承揽工作。会展销售是会展业职位中必不可少的。一些外商投资的会展企业会细分会议销售和媒体销售等不同方向。
会展项目经理:行业内从业经验丰富的会展项目负责人,主要职责是承接会展项目和运作会展项目。要求熟悉会展业务,能够独立的承接会展项目,熟练运用英语,并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公关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二、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我国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应培养基础知识够用,专业知识适用,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掌握会展经济与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熟悉会展经济与管理岗位工作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适应地方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的培养模式笔者归纳为“三位一体”,即以政府为主导,分别从会展企业角度、大学 教育 角度和社会培训角度三个方位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其中企业培养是核心,大学教育是基础,社会培训是辅助,这样三位一体,有机地结合。
(一)“一体”――以政府为主体
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是以政府引导作为前提条件的,有了政府这个大背景,能够促进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协调与良性发展。在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政府强化对社会上那些会展职业培训机构的管理与监督
随着社会上对会展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加剧,社会上相继涌出一些会展类的职业培训机构,但由于管理不善,也出现了一些以假乱真或名不副实的现象。因此,就需要政府对这些培训机构进行资格审查,进而进行质量检查与监督,从而保证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维护受培训人员的权益。另外,政府还需要对这些职业培训机构的高低层次进行指导,使初、中、高级培训机构进行合理配置,以避免重复建设和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
2.政府对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方面仍需要投入和建设,比如高等院校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对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派人员到国外进行访问、学习和进修等,都需要政府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我国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速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规范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
对会展业从业人员进行资格认证是维护这些人员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基本方式。笔者建议由政府和行业协会合作,二者联合制定会展行业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搭建会展行业从业人员的行业准入门槛,以保证会展行业人才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4.加强国际协作
据统计,美国新、德国和新加坡等国都已经构建了完整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成立了一些著名国际展览机构,例如新加坡的国际展览局、美国的国际展览管理协会、德国的经济展览委员会等。笔者认为在为了我国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政府牵头,与这些机构合作,吸收学习其先进经验,委派人员去该国进修、学习,从而提高我国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形成符合国内实际需要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三位”解析
“三位”统指培养会展专业人才的三个主要方面,具体解读如下:
1.企业培养
会展企业代表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和方向,它一方面决定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应注意将内部培养与外部培养相结合。
第一,内部培养。会展行业人才流动性强,导致会展企业不愿意在培养人才方面投入很大人力物力和财力,他们通常采取“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 方法 ,这样导致人才培养周期长,效果差。事实上,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会展企业内部无形资产的核心,他们决定着会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会展企业应该把专业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首先打造和谐的企业氛围,通过内部熏陶和培养,形成和组建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队伍。
第二,外部培养。会展行业关联性强,它的发展受到经济、 文化 、 政策法规 的影响,会展企业应该密切注意当前形势的变动,对企业内部的人才结构进行适时调整。另外,会展企业可以与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合作,一方面为从业人员提供实践机会,同时为企业直接吸收优秀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内部人员提供深造和学习的机会。
2.高等院校教育
高等院校教育是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只有经过了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才能使这些会展人才体现出一定的专业水平,预备一定的专业背景,这样的人才才能符合会展企业要求。在会展行业发达国家,75%以上的会展行业人员具有本科及其以上的学历,23%具有大专学历,会展经理均为本科学历,他们普遍拥有10年左右工作经验。
高等院校教育具体的实施主要是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在理论教育方面,高等院校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可借鉴国际会展教育的成果和经验。结合我国对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邀请外国会展专家学者讲学,聘请国内业界精英参与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方面,高等院校可通过与相关的会展企业签订协议,将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和训练基地,使学生在真正企业挂职工作实践中了解会展行业的运作过程,培养锻炼学生党策划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积累行业实践经验。
3.社会职业培训
这里所说的社会职业培训方式,其实是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辅助和拓展。通过社会上举办的职业培训,一来可以进一步提高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再者可以帮助那些有志于从事会展工作的其他专业人才仅仅通过短期高效的培训即可进入到会展行业当中,为会展行业提供多层次人才,缓解目前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与供给短缺的矛盾。
此外,有两点建议给那些会展方面的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希望他们在培训时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培训层次的定位要准确。在培养要求和规定方面,不同层次的会展专业人才他们的表现是各不相同的。身为会展培训机构,应该根据硬件实力和软件师资情况,对自身的培训层次进行准确定位,并提供配套的培训服务。
第二,力求与国际化、务必结合实践。通过与国际上那些著名会展职业培训机构建立联系,可及时的了解当前国际上会展培训的总体状况,从而借鉴他们先进的培训经验,提升我们自身的培训水平,通过与企业建立联系,将企业的业务操作作为培训素材,提高学员与实际接轨的实操能力。
综上,在政府这一主体的指导之下,会展企业培养、高等院校教育和社会培训这“三位”间既联系紧密、又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我国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
摘要:会展 经济 与管理专业本科 教育 在 中国 刚刚起步, 目前 该专业中还普遍存在着师资队伍薄弱、教材缺乏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等 问题 ,因此,解决的 方法 是:应全力培养专业教师 出国 深造,并聘请行业专家辅助授课,各高校联合组织教师编写专业教材,在明确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上,合理构造教学 内容 和课程体系,最终完善该专业培养目标。
关键词: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
一、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和后 工业 化 社会 的来临,会展经济开始以独立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贸易舞台上。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国际 影响 力的提升,为我国一些大城市提供了 发展 会展经济的基础条件。由于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会展产业对经济具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同时还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很多城市和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会展产业的发展,并出台相关政策加以支持。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为会展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许多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纷纷兴建 现代 化的大型展馆,着力培育会展经济。
如今全国设有会展专业的高校已有20余所,在相关专业开设会展方向的有30余所,二者合计已有约60所高校踏入了会展学历教育的领地。但是以管理为主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刚刚起步,与此同时会展经济相关的专业管理人才需求却又十分紧张。目前,处于初级阶段的会展经济与管理的本科教育,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与难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和发展。
二、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合理规划展馆布局,发展会展业”,这表明会展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亮点。然而为会展业服务的中国会展经济于管理教育专业却由于各种原因存在诸多的问题,影响了中国会展业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缺乏专业的授课教师,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我国会展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会展教育则是刚起步,尚未形成从 理论 到实践的完整系统。从2004年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开始招生以来,到目前为止,全国仅有少数几家高等院校开办该专业,所以从师资队伍情况看,主要由相关专业教学岗位转到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 因此许多以经济学、管 理学 、营销学和 英语 等学科为专业的教师缺乏对会展专业的深入 研究 和透彻理解, 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而会展业又是一个实务性、操作性和服务性都很强的行业,因此对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势必影响学生培养的质量。
(二)专业教材及相关专业材料少,没有完善的知识体系
由于我国开办专业时间较短和会展理论研究的落后等原因,由我国教师专家编写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高水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严重不足。而国外直接翻译引进的教材又存在着与我国实际情况不衔接的情况,因此许多高等院校中都存在着专业教材选择余地小甚至是没有教材可选、没有教材可用的局面。据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会展经济研究所负责人介绍,面对会展领域的研究和著作出版工作处在一个“三无”状态,一无“我国自己的会展 科学 理论和会展管理学科体系”;二无“系统、全面的会展领域书籍出版规划”;三无“专业的会展图书筛选、引进、出版、消化吸收的专业机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教材的缺乏,限制了该专业建设和发展。
(三)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与主干课程不明确
介于以上等诸多原因,造成了会展经济与管理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完善。有的高校会展管理专业甚至所有课程中竟然只有《会展学概论》一门课程为会展学学科专项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与主干课程更是不明确,其余课程皆由其他相关学科课程拼凑而成。有的课程开设学期先后顺序不合理,造成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不全面,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试想这样的情况又如何能够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综合性的会展管理人才。
三、会展 经济 与 管理专业建设的对策
(一)全力培养专业教师出国深造,聘请行业专家辅助授课
目前 ,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中,会展业 发展 的时间长,会展经济与管理的专业 教育 也较为成熟。因此,选拔优秀的青年教师到这样的国家培训 学习 ,获得先进的 理论 知识和 实践 经验,回国后再根据我国会展业的实际情况,投入到有 中国 特色的会展经济与管理的教学当中,势必会给我们带来较多的收益和效果。同时在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聘请行业内专家或资深从业人士授课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补充。这些专业人士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讲座、座谈等形式把最新、最前沿的会展业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有效补充学生这方面的空白。这一方面能让学生从中了解到会展行业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又能让会展行业的精英领导了解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科素质,为将来的学生就业和 企业 人才的选拔提供了空间和契机。
(二)各大高校联合 组织权威教师力量编写专业教材
会展就是整合资源,会展教育资源也需要整合。尤其是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教育发展不是十分成熟的阶段,我们更应该在整合全国高校的优势资源为会展教育服务,所以有关部门或高校自身应该组织起来,联合编写出版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相关教材,尽快填补我国这方面专业课程教材不足的情况,让高校教育行业能够在教材水平上有整体的进步,这样也能使该专业在全国的教学水平上有整体的提高。
(三)明确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构造合理的教学 内容 和课程体系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应建立在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会展经济与 管理知识 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知识、素质、技能与 社会 实际情况有机结合,理论和 应用 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课程的设置要加强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突出会展经济与管理的特点和 规律 ,各专业课程与相关课程有机配置,强调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会展经济与管理课程的构成大致分为基本理论和 政治 素质课群、外语及 计算 机能力课群、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
(四)完善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
就目前会展业发展急需提高的诸多方面中,展览业管理水平的参差不齐和会展专业人才的缺乏是我国会展业当前面临的重要 问题 。会展教育是发展我国会展业的基础,学校培养是会展教育的基石。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在于培养会展业的核心管理人才,通过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培养能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会展经济与管理的各项理论与知识、专业技能与 方法 、了解国际会展项目营运流程与管理方法、熟悉先进的会展管理软件、具有较强沟通能力及专业文档 写作能力、并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及 现代 信息技术开展会展项目市场调研、策划、营销、运营及后期管理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的知识型、应用型会展项目管理高技能人才。
学校要将优秀会展企业作为自己重要的教学资源,同样,会展企业也要将高校作为自己的“人才库”和重要的合作伙伴。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订单式”培养,学校可按企业要求来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在学校教育阶段,要提倡课堂教学与 实习实训相结合,建立起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完善的教育教学方案,有的放矢地培养中国会展业的优秀管理人才。
参考 文献 :
[1]丁萍萍.我国会展教育现状评析[J].中国展览,2005,(2):48-52.
[2]郭肖华,余霖.关于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厦门理 工学院学报,2007,(3).
有关会展经济与管理论文相关 文章 :
1. 浅谈会展策划与管理论文
2. 有关会展服务管理论文
3. 有关会展风险管理论文
4. 会展政策与法规论文
5. 关于会展场馆管理论文
论会展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于企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讨论的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会展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于其企业发展的影响.一、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的指导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都受制于外部环境的影响。而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如何让一个企业在变化中不失去企业的目标,那么企业就必须要为某个时间段确定发展战略;而作为一个会展企业,其经营业绩尤其的与大的经济环境密切联系;比对08与09的上海车展客流量,就可以发现,在受到金融危机冲击下,参展企业削减了参展费用,这直接影响到了会展企业的业绩;而如何应对这种情况,除了一个应急的预案外,企业的主管还需要有其前瞻性,如果一个企业在做其发展战略时就考虑到了这种危急情况的发生,那么,肯定会在这场危机中安然生存下来。二、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企业的内部管理是决定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提供优质产品及服务给其客户的基础;而发展战略会对内部管理产生深刻影响;作为会展企业,由于其工作特性,关键员工掌握着重要的客户资料,而对于这些核心员工的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在这场危机中,那些未制定其企业的发展战略的企业,将会发现,其核心员工将会因业绩的下降而影响到其收入,这将导致人员的非常流动,这将危及这些企业的生存;而进行了企业战略规划的企业,则在平常的管理中渗入了多种技巧,以保证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企业能与员工共渡难关。3、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市场形象及业绩的影响没有一个发展战略的企业,就像一个无头的苍蝇,只依靠本能在寻找客户,根本无暇顾及企业在客户心目中建立相应的形象,特别对会展企业来说,本身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将直接影响到参展供需双方进场的数量,对于需要展示的客户是否能够提供应有的展示服务,这些在大的金融危机下,企业会慎重考虑投入产出比的情况下,尤为重要。所以,我们认为企业发展战略对于一个会展企业的管理是重要的。
关于企业战略管理的论文 130标签: 战略, 企业 战略, 论文 1 企业战略总体研究2 竞争战略选择研究3 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研究4 特定企业内外战略环境分析要求 1 摘要200字2 关键词(三个以上)3正文 6000字4 参考文选(3篇以上)
企业发展战略与管理提纲 1. 企业战略的定义 从广义来说,企业战略包括了企业的宗旨,企业的目标,企业的战略和企业的政策。从狭义来说,企业战略则单纯指企业实现其宗旨和长期目标的一种比较宽泛和基本的计划及方法。 特点(5个) 第一个:企业战略不是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中短中短期和非根本性变化的消极反应,而是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中长期的根本性变化 的积极反应。 第二个:企业战略不是一组未来要达到的经济指标或以企业财务数据为基础的逻辑的推理的产物。 第三个:企业战略的制定不仅要借助理性的思维和逻辑的推理而且也要借助想象和直觉等百理性的思维。 第四个:企业战略并不只是企业高层者的美好愿望。 第五个:企业战略必须靠企业高层管理者和专业管理人员的努力才能形成。 2. 企业战略的作用第一, 企业战略回答了企业现处何处的问题,使企业明确了自的位置。 第二, 企业战略规定了企业的宗旨和目标。 第三, 企业战略包括了对实现企业宗旨和目标的途径和政策的选择。 第四, 企业战略胡助于提高企业活动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3. 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模型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一般包括三个主要阶段:战略的制定;战略的实施;战略的评价和控制。 4. 企业在什么情况下会制订或修改其战略第一. 纯粹从时间安排的角度考虑。 第二. 企业面临经营困难。 第三. 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一些根本性变化。 第四. 企业战略的实施结果与原定和目标产生了重大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不是来自实施不利。 5. 宗旨:宗旨就是一个企业存在的理由或这个企业区别于同类企业特征。 6. 目标:企业的目标就是就是企业活动在一定时期所要得到的结果。 7. 战略:企业战略是实现企业宗旨的目标的手段或途径。 8. 政策:企业的政策是指导战略实施或实现目标活动的一般原则。 9. 中间计划:它是介于长期战略的行动方案之间的计划。 10. 预算:预算是以货币语言表达的行动案。 11. 战略的评价的控制:1。监视和分析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并要据由此得到的信息重新评价企业战略的根据是否仍然成立。 2。测定企业的表现。3 采取必要的纠正活动,包括高整组织结构,人员安排,领导方式,资源配置等。 12. 企业战略管理者是企业战略管理主体,他们是企业内外环境的分析者;企业的战略制定者;战略实施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战略实施过程的监督者和结果的评价者。 13. 企业战略管理者的构成。 14. 经济导向:对财富的积累很感兴趣。 15. 新进入者的威胁:一个行业的新入进者将新的生产力和资源带进来,希望得到一定的市场份额,这对已处在该行业的企业是极大威胁。然而这种威胁的大小取决于进入障碍的高低和原有的企业可能产的反应。1.个在各方面的经济规模效益;2.产品的差异性或知名度;3.进入该工业的成本要求;4.不以企业规模为基础的成本优势;5.取得流通渠道的方便程度;6.政府的政策 16. 企业的内部管理包括五个职能领域:它们是计划,组织,激励,任用和控制。 17. 任用:作为一种管理职能有时又称为人力资源管理或人事管理
中国馆位于世博园区南北、东西轴线交汇处的核心地段,东接云台路,南邻南环路,北靠北环路,西依上南路,轨道8号线在基地西南角地下穿过。中国馆由国家馆、地区馆和港澳台馆三个部分组成。国家馆高63米,架空层高33米,架空平台高9米,上部最大边长为138米乘以138米,下部四个立柱外边距离70.2米,建筑面积约为2.7万平方米。地区馆高13米,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港澳台馆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地区馆和港澳台馆将为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提供展览场所,展示中国多民族的风采及城市变迁。中国馆将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形象,让世界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两个展馆可以同时宽松地容纳7000名观众。世博会后,中国馆将作为我国中华历史文化艺术的展示基地,地区馆将转型为标准展览场馆,与周边世博轴、世博中心、主题馆、演艺中心“一轴四馆”和星级酒店等共同打造以会议、展览、旅游、活动和住宿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化服务聚集区。那么,处于如此抢眼的地理位置,又担负着如此重要的文化指认使命,中国馆的形态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它是世博会园区的核心建筑与点睛之笔。中国馆是这位建筑师的一件新作品。在漫长的建筑设计生涯中,他主持设计或参与设计过50多个重大项目,让他感到的“有点意思”的包括上海大学、浙江大学、东华大学、广州会展中心和即将开工的高432米的广州西塔,北京奥运会场馆中也有两个馆是他主持设计的。专家与网民对南京这一纪念馆的设计评价都很高,有人称它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战争纪念馆”。说起“中国馆”设计方案的形成,何院士兴致很高。“历届世博会的国家馆,都是一个国家的名片,也是主办国综合实力的体现。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作为世博会的遗产,至今还是建筑设计的不朽标本,英国世博会的’水晶宫’也是当时的杰作,可惜后来付诸一炬,成为人类的永远遗憾。布鲁塞尔世博会的国家馆是一个原子结构模型,见证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1929年西班牙世博会留下来的建筑倒是一个德国馆。20世纪初的科技革命为建筑引起新材料和新观念,造就了现代派建筑的崛起,设计德国馆的德国建筑师就是现代派三位大师之一。他打破了传统建筑的繁琐和保守,令人耳目一新。虽然体量不大,但在建筑史上书写了划时代的一页。中国上海世博会是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举办,意义不同寻常。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加上改革开放30年来的建设成就,为成功申办世博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我们要通过中国馆体现什么?靠什么留给人类和后世?我认为有三点:体现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民族特色,体现当今中国的气质与气度。”在外观上,它通体披一层鲜亮的红色,予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广阔的园区里非常醒目,远远望去,它有一种坚固而空灵的雕塑感。何院士透露,外墙参照了故宫外墙的颜色。上层建筑的贴面可以是轻质金属,也可以是轻质陶瓷。柱子是钢筋水泥的。在其他设计单位递交的方案中,地区馆设计得参差有致,也颇为可观,但对主体建设构成视觉障碍。后来有一位世界建筑大师对何院士说:“好的建筑应该是一个雕塑。”这句话对何院士启发很大,他们就将地区馆做成一个大平台,让主体建筑突现在平台上。无论从哪个角度观瞻,它都是那么醒目,那么宏伟壮观。
报告是不会做,谈谈看法吧,过去对会展这一块不太了解,后来有了一个朋友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慢慢就发现这朋友做得很稳定,然后加上感觉会展公司招聘的越来越多,这一行有干头,但是现在的会展公司也越来越多了,而且会展也得拥有行业资源,一般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大的会展搞了一个收入就丰厚!你想好做什么,应该和当地的这种行业的行业协会搞好关系,打听好消息,这就是我想到的!
走出会展经济与管理是学科还是专业领域的争论,需要超越传统的学科评判标准和具体学科的立场,站在科学整体转型的高度来重新认识会展学科的归属及其持续发展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会展经济与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会展行业在中国的兴起是90年代以后的事,会展经济与管理在高校更是近几年才开设的新专业,关于会展人才培养的论述国内较少。本文主要从分析会展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入手,分析了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提出并论述了“三位一体”的会展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会展经济;会展专业人才;会展策划
一、会展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我国会展经济以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昆明等会展城市为中心,会展经济市场利润达到25%左右,远远高于制造工业,且以每年约20%的增长速度,前景十分诱人。
会展专业人才在广义上可分为核心人才、辅助人才、支持人才三类:其中会展策划和会展高级运营管理等人才属于会展核心人才,核心人才在会展行业中属于层次最高、专业性最强的;那些设计、搭建、运输、器材生产销售等人才属于会展业辅助性人才;而高级翻译、旅游接待等人才则属于会展支持型人才。一个会展成功举办的关键在于会展核心人才,相比之下,会展核心人才的需求量是最少的,却也是目前最紧缺的。
会展核心人才的岗位大致有下面这些:
会展设计师:运用现代设计理念,从事会展、节事活动空间环境的展示设计、施的人员。主要工作内容有分析标书应招、分析展出资料、设计各类标准展位及特装展位、建立项目工作组、监督施工质量达标情况、实施展会过程监督、核算项目经费。
会展项目策划:其主要工作职责是:开发新的会展主题,打破现有展会的局限性,为展会注入新的活力。往往要求熟悉会展运作流程,有会展项目策划或者会展营销方面的 经验 ,有市场调研的经验,并且具备出色的表达能和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等。
会展销售:其职务是进行国内外各种展览业务的承揽工作。会展销售是会展业职位中必不可少的。一些外商投资的会展企业会细分会议销售和媒体销售等不同方向。
会展项目经理:行业内从业经验丰富的会展项目负责人,主要职责是承接会展项目和运作会展项目。要求熟悉会展业务,能够独立的承接会展项目,熟练运用英语,并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公关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二、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我国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应培养基础知识够用,专业知识适用,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掌握会展经济与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熟悉会展经济与管理岗位工作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适应地方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的培养模式笔者归纳为“三位一体”,即以政府为主导,分别从会展企业角度、大学 教育 角度和社会培训角度三个方位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其中企业培养是核心,大学教育是基础,社会培训是辅助,这样三位一体,有机地结合。
(一)“一体”――以政府为主体
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是以政府引导作为前提条件的,有了政府这个大背景,能够促进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协调与良性发展。在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政府强化对社会上那些会展职业培训机构的管理与监督
随着社会上对会展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加剧,社会上相继涌出一些会展类的职业培训机构,但由于管理不善,也出现了一些以假乱真或名不副实的现象。因此,就需要政府对这些培训机构进行资格审查,进而进行质量检查与监督,从而保证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维护受培训人员的权益。另外,政府还需要对这些职业培训机构的高低层次进行指导,使初、中、高级培训机构进行合理配置,以避免重复建设和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
2.政府对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方面仍需要投入和建设,比如高等院校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对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派人员到国外进行访问、学习和进修等,都需要政府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我国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速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规范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
对会展业从业人员进行资格认证是维护这些人员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基本方式。笔者建议由政府和行业协会合作,二者联合制定会展行业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搭建会展行业从业人员的行业准入门槛,以保证会展行业人才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4.加强国际协作
据统计,美国新、德国和新加坡等国都已经构建了完整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成立了一些著名国际展览机构,例如新加坡的国际展览局、美国的国际展览管理协会、德国的经济展览委员会等。笔者认为在为了我国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政府牵头,与这些机构合作,吸收学习其先进经验,委派人员去该国进修、学习,从而提高我国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形成符合国内实际需要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三位”解析
“三位”统指培养会展专业人才的三个主要方面,具体解读如下:
1.企业培养
会展企业代表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和方向,它一方面决定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应注意将内部培养与外部培养相结合。
第一,内部培养。会展行业人才流动性强,导致会展企业不愿意在培养人才方面投入很大人力物力和财力,他们通常采取“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 方法 ,这样导致人才培养周期长,效果差。事实上,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会展企业内部无形资产的核心,他们决定着会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会展企业应该把专业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首先打造和谐的企业氛围,通过内部熏陶和培养,形成和组建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队伍。
第二,外部培养。会展行业关联性强,它的发展受到经济、 文化 、 政策法规 的影响,会展企业应该密切注意当前形势的变动,对企业内部的人才结构进行适时调整。另外,会展企业可以与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合作,一方面为从业人员提供实践机会,同时为企业直接吸收优秀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内部人员提供深造和学习的机会。
2.高等院校教育
高等院校教育是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只有经过了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才能使这些会展人才体现出一定的专业水平,预备一定的专业背景,这样的人才才能符合会展企业要求。在会展行业发达国家,75%以上的会展行业人员具有本科及其以上的学历,23%具有大专学历,会展经理均为本科学历,他们普遍拥有10年左右工作经验。
高等院校教育具体的实施主要是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在理论教育方面,高等院校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可借鉴国际会展教育的成果和经验。结合我国对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邀请外国会展专家学者讲学,聘请国内业界精英参与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方面,高等院校可通过与相关的会展企业签订协议,将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和训练基地,使学生在真正企业挂职工作实践中了解会展行业的运作过程,培养锻炼学生党策划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积累行业实践经验。
3.社会职业培训
这里所说的社会职业培训方式,其实是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辅助和拓展。通过社会上举办的职业培训,一来可以进一步提高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再者可以帮助那些有志于从事会展工作的其他专业人才仅仅通过短期高效的培训即可进入到会展行业当中,为会展行业提供多层次人才,缓解目前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与供给短缺的矛盾。
此外,有两点建议给那些会展方面的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希望他们在培训时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培训层次的定位要准确。在培养要求和规定方面,不同层次的会展专业人才他们的表现是各不相同的。身为会展培训机构,应该根据硬件实力和软件师资情况,对自身的培训层次进行准确定位,并提供配套的培训服务。
第二,力求与国际化、务必结合实践。通过与国际上那些著名会展职业培训机构建立联系,可及时的了解当前国际上会展培训的总体状况,从而借鉴他们先进的培训经验,提升我们自身的培训水平,通过与企业建立联系,将企业的业务操作作为培训素材,提高学员与实际接轨的实操能力。
综上,在政府这一主体的指导之下,会展企业培养、高等院校教育和社会培训这“三位”间既联系紧密、又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我国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
摘要:会展 经济 与管理专业本科 教育 在 中国 刚刚起步, 目前 该专业中还普遍存在着师资队伍薄弱、教材缺乏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等 问题 ,因此,解决的 方法 是:应全力培养专业教师 出国 深造,并聘请行业专家辅助授课,各高校联合组织教师编写专业教材,在明确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上,合理构造教学 内容 和课程体系,最终完善该专业培养目标。
关键词: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
一、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和后 工业 化 社会 的来临,会展经济开始以独立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贸易舞台上。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国际 影响 力的提升,为我国一些大城市提供了 发展 会展经济的基础条件。由于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会展产业对经济具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同时还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很多城市和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会展产业的发展,并出台相关政策加以支持。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为会展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许多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纷纷兴建 现代 化的大型展馆,着力培育会展经济。
如今全国设有会展专业的高校已有20余所,在相关专业开设会展方向的有30余所,二者合计已有约60所高校踏入了会展学历教育的领地。但是以管理为主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刚刚起步,与此同时会展经济相关的专业管理人才需求却又十分紧张。目前,处于初级阶段的会展经济与管理的本科教育,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与难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和发展。
二、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合理规划展馆布局,发展会展业”,这表明会展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亮点。然而为会展业服务的中国会展经济于管理教育专业却由于各种原因存在诸多的问题,影响了中国会展业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缺乏专业的授课教师,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我国会展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会展教育则是刚起步,尚未形成从 理论 到实践的完整系统。从2004年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开始招生以来,到目前为止,全国仅有少数几家高等院校开办该专业,所以从师资队伍情况看,主要由相关专业教学岗位转到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 因此许多以经济学、管 理学 、营销学和 英语 等学科为专业的教师缺乏对会展专业的深入 研究 和透彻理解, 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而会展业又是一个实务性、操作性和服务性都很强的行业,因此对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势必影响学生培养的质量。
(二)专业教材及相关专业材料少,没有完善的知识体系
由于我国开办专业时间较短和会展理论研究的落后等原因,由我国教师专家编写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高水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严重不足。而国外直接翻译引进的教材又存在着与我国实际情况不衔接的情况,因此许多高等院校中都存在着专业教材选择余地小甚至是没有教材可选、没有教材可用的局面。据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会展经济研究所负责人介绍,面对会展领域的研究和著作出版工作处在一个“三无”状态,一无“我国自己的会展 科学 理论和会展管理学科体系”;二无“系统、全面的会展领域书籍出版规划”;三无“专业的会展图书筛选、引进、出版、消化吸收的专业机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教材的缺乏,限制了该专业建设和发展。
(三)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与主干课程不明确
介于以上等诸多原因,造成了会展经济与管理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完善。有的高校会展管理专业甚至所有课程中竟然只有《会展学概论》一门课程为会展学学科专项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与主干课程更是不明确,其余课程皆由其他相关学科课程拼凑而成。有的课程开设学期先后顺序不合理,造成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不全面,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试想这样的情况又如何能够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综合性的会展管理人才。
三、会展 经济 与 管理专业建设的对策
(一)全力培养专业教师出国深造,聘请行业专家辅助授课
目前 ,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中,会展业 发展 的时间长,会展经济与管理的专业 教育 也较为成熟。因此,选拔优秀的青年教师到这样的国家培训 学习 ,获得先进的 理论 知识和 实践 经验,回国后再根据我国会展业的实际情况,投入到有 中国 特色的会展经济与管理的教学当中,势必会给我们带来较多的收益和效果。同时在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聘请行业内专家或资深从业人士授课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补充。这些专业人士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讲座、座谈等形式把最新、最前沿的会展业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有效补充学生这方面的空白。这一方面能让学生从中了解到会展行业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又能让会展行业的精英领导了解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科素质,为将来的学生就业和 企业 人才的选拔提供了空间和契机。
(二)各大高校联合 组织权威教师力量编写专业教材
会展就是整合资源,会展教育资源也需要整合。尤其是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教育发展不是十分成熟的阶段,我们更应该在整合全国高校的优势资源为会展教育服务,所以有关部门或高校自身应该组织起来,联合编写出版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相关教材,尽快填补我国这方面专业课程教材不足的情况,让高校教育行业能够在教材水平上有整体的进步,这样也能使该专业在全国的教学水平上有整体的提高。
(三)明确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构造合理的教学 内容 和课程体系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应建立在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会展经济与 管理知识 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知识、素质、技能与 社会 实际情况有机结合,理论和 应用 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课程的设置要加强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突出会展经济与管理的特点和 规律 ,各专业课程与相关课程有机配置,强调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会展经济与管理课程的构成大致分为基本理论和 政治 素质课群、外语及 计算 机能力课群、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
(四)完善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
就目前会展业发展急需提高的诸多方面中,展览业管理水平的参差不齐和会展专业人才的缺乏是我国会展业当前面临的重要 问题 。会展教育是发展我国会展业的基础,学校培养是会展教育的基石。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在于培养会展业的核心管理人才,通过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培养能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会展经济与管理的各项理论与知识、专业技能与 方法 、了解国际会展项目营运流程与管理方法、熟悉先进的会展管理软件、具有较强沟通能力及专业文档 写作能力、并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及 现代 信息技术开展会展项目市场调研、策划、营销、运营及后期管理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的知识型、应用型会展项目管理高技能人才。
学校要将优秀会展企业作为自己重要的教学资源,同样,会展企业也要将高校作为自己的“人才库”和重要的合作伙伴。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订单式”培养,学校可按企业要求来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在学校教育阶段,要提倡课堂教学与 实习实训相结合,建立起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完善的教育教学方案,有的放矢地培养中国会展业的优秀管理人才。
参考 文献 :
[1]丁萍萍.我国会展教育现状评析[J].中国展览,2005,(2):48-52.
[2]郭肖华,余霖.关于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厦门理 工学院学报,2007,(3).
有关会展经济与管理论文相关 文章 :
1. 浅谈会展策划与管理论文
2. 有关会展服务管理论文
3. 有关会展风险管理论文
4. 会展政策与法规论文
5. 关于会展场馆管理论文
会展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会展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会展一般指的是大型会议或者是大型活动,有很多大学里面都是有这个专业的,这个专业的毕业论文却是不知道怎么写,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会展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摘要] 本文对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模式进行了仔细的 研究 ,认为对于开放式会展系统如果采取传统的业务处理的模式,不能对会展活动进行有效控制,因此提出了面向管理的 应用 模式,其主要思想是构建会展系统的阶段性控制,通过局部控制从而实现对整个系统管理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将会展的管理工作转换成为对会展的项目的管理和控制。
[关键词] 会展管理会展信息管理会展管理信息系统
一、前言
会展是信息密集型的活动,具有前期准备时间长,实施时间短的特点,在整个会展期间,尤其是在临近开始的短暂时间内,将会涌现出大量的、高密度的信息,这些信息必须要及时准确的进行处理。我们把它们又可以分成财务信息、接待信息、会议进程信息、人员信息、场馆信息、物流信息、住宿信息等,通过这些信息流贯穿整个会展期间。
会展本身是很大概念的集合,按形式包括会议、展览会、节庆等活动;按它们涉及和辐射的地域范围,可分为本地的、全国的、国际性的;按组织规模和参观人数分类,有小型的、中型的、大型的和特大型的。按会展的规格,可分成普通的、行业的、政府的和国际性的。小的会展则可以是本地的一个行业、组织或 企业 的活动,甚至是个人举办的类似于婚宴等。大型展览会的参观者可达数万人以上,小型的会议仅仅几十人。由于规模上具有明显的差异、重要程度不同、主办方等级、与会人数的多少,所有这些综合因素使得在会展的组织管理上、运作上有多种模式,这样不能用一个会展管理信息系统涵盖所有类型的会展活动,所以会出现多种不同形式的会展管理信息系统,各种系统的信息处理的 内容 和流程也不尽相同。
会展活动具有非常鲜明的阶段性,对于会议系统系来讲,可分成策划阶段、接待阶段、会议期间、结束阶段、休会期间;而对于展会系统,又可以分成展前、展中和展后三个阶段。两者在前期工作方面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对每个阶段的信息流程进行剖析,研究它们在不同环节的特点,不仅是设计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也是做好管理工作、组织工作的基础。
二、信息管理模式的研究
由于会展形式的多样性,为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内容、系统设计带来很大困难,同时因为会展本身的特点,如果采用一般性的业务处理的模式,很难采用较为一致的框架来设计具有通用意义的会展管理信息系统。
从业务处理层面来看,能够处理的信息是相当有限的,仅仅限于客户关系管理、会员管理、登记参会情况、场馆展位预订和租用等业务层面的信息;从信息处理流程来看,由于会展活动是一次性 发展 进程,从策划到结束基本上属于线性的过程,因此可以将会展信息系统看作一个开放式系统,不具有明显的反馈和系统状态控制的环节。这种面向业务层面的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力是不强的。
为解决上述矛盾,我们认为会展信息系统应突破以往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基本模式,即一开始就应当设计一个为会展项目管理为目的,以会展项目管理、会务管理服务为主要研究内容,提供会展的项目策划、进程管理上需要的信息。
从这个意义讲,虽然会展系统总的看来是一个仍然是一个开放式系统,但是在各个阶段的管理方式上可以加强阶段性、局部性的控制和管理,使会展系统和会展过程得到良好的控制,能够达到系统预定的目标,因此这样的会展系统不再是简单的开放式,而是若干个良好控制的闭环子系统的在时间进程上有机地结合。
面向管理应用的会展系统,能够很好的解决一般性和特殊性的 问题 。虽然会展活动的形式多样性和多变性,但是从会展的管理和进程的角度来看,都可以划分成策划阶段、接待阶段、会展阶段、结束阶段、休会阶段,完全可以忽略每次活动形式的差异,把各个阶段的工作抽象成策划、组织、落实和检查的研究内容,因此信息处理工作就转换成把会展各个阶段的项目的管理工作。
系统的使用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制订所要完成的工作列表(项目),并对项目的执行情况监督和控制。在会展活动期间的所有业务处理工作都融会在系统管理中来,即在项目管理的前提下实现业务数据的处理,提升业务数据处理内涵、意义和针对性。
这种以项目管理为主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式在其他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中并不常见,可以认为是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独特之处。
三、以阶段控制为主要 研究 目标
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信息对 企业 状态进行控制,而开放式会展系统缺乏反馈环节,不能实施有效的控制,我们研究的会展系统是在会展的各个阶段实施控制手段,在各个局部上进行阶段环节上的控制,即对整个阶段达到控制的目的。
所谓控制在信息系统中可以有多种方式,在运用于项目管理方面,应当包括如下环节:策划、落实、监督、检查、确认。会展项目之间具有比较强的时间和空间依赖性。
时间依赖性是指项目的准备和执行过程在时间轴上具有先后顺序依存的关系,如果一个项目延误了时间,其他项目又不能超越它的时候,就有可能造成整个活动的向后推移。在会展整个期间很多 工作又是并行运行的,各个部分工作完成的质量直接 影响 其他工作完成的好坏,当某个项目的物理属性尚未建立或建立不完整、不完善的势必影响其他项目的存在,这是空间上的依赖性。
XX会议的接待项目策划一览表
会展活动的周期可能很长,但是真正举行活动,仅仅是很短的几天时间,其他时间都在筹划和准备,它们的.工作直接影响会展活动的顺利举办和观众的满意度,如果出现差错和失误,很难有机会弥补并挽回影响,因此有必要在举办的前期,将所有可能发生的 问题 和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和认真考虑,防患于未然,做到万无一失。
因此在会展信息管理上按阶段对本阶段要实施的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这就体现在会展活动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管理上的周期,用于对会展项目工作的策划,组织人员对各个项目分别落实,在会展项目完成情况监督和检查,对项目的实施的有效性进行确认,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管理和控制。例如,会议的接待工作可用下表所示。
四、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策划功能研究
会展包括会议和展会两种形态,它们的信息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区别,体现在控制的实体在形式上的不同,将其工作流程抽象成信息流之后,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之处,我们把它们归类在基本功能之中。这里仅讨论它们共同的、相似的处理功能。
在会展信息处理的基本功能包括:策划功能、管理功能、营销功能、信息发布、 网络 注册、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后勤保障、邀请函管理等。其中最核心的工作是策划功能,由于篇幅关系仅讨论策划的功能需求,对其他功能不做讨论。
会展信息管理的策划功能是为会议和展览会的项目的起始阶段的策划服务的。在策划中需要大量的信息和会展管理的经验,根据会展项目的要求,如举办的时间和地点、会展的规格和性质,与会人员的级别和人数、会展覆盖的地域范围、最后要达成的效果,这些显性和隐性的问题在会展策划中是着重考虑的因素。
由于会展活动具有非常明显区别的阶段性,不同阶段的任务、工作重心也不同,因此策划也应配合这样情况,针对会展不同阶段做相应的策划。由于会展的信息量很大,因此在策划时,必须认真对待工作出现的一些细节和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并备有应对突发事件的紧急预案。
在策划中制定的项目包括两个方面的 内容 :首先是确定项目内容,制定项目的基本内容,如项目名称、达到的目标、完成或考核的指标,项目在准备过程中、必须安排具体的负责人落实该项目,并在指定的时间内,按照考核指标进行检查;第二是项目之间流程关系,即项目之间的在时空方面存在某种耦合关系,确定项目的任务链和完成的时间链。
我们把会展的信息管理的策划功能,按照会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划分,以阶段作为不同的研究对象,按筹备阶段、准备阶段、会前阶段、期中阶段、结束阶段和休会阶段的顺序进行,然后在针对每个具体的阶段作详尽的策划,逐步分解到具体的功能。对于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功能需求,这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系统的所有功能需求都围绕着策划的功能需求展开进行的。
五、结语
通过对会展信息管理的` 分析 和研究,此类信息变化和跨度等很大的信息系统,开放式是其主要特点,采用面向业务数据处理的模式不能对会展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笔者采用项目管理的研究 方法 ,以面向项目管理的模式对其各个发生阶段进行局部控制,以项目的策划、落实、监督、检查和确认的工作环节的形式实现局部上的反馈控制,从而达到对整个项目进行控制的目的,以这种方式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较好地适用于不同形式的会展信息管理的需求。
浅谈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在人、财、物、时间、信息这五种管理的要素中,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提高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会展企业能否把人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能否把人看成是自身最宝贵的财富至关重要。
关键词:会展企业 人力资源 管理
在现代会展企业的发展中,由于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和可再生性,其越来越成为一种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的无法估量的资本。会展企业只有取得有用的人才、合理使用这些人才、科学管理得到的人才并对人才进行有效开发,才能实现组织目标且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一、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会展企业为了创造企业价值,确保本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使用、培训、绩效考核、激励、调整等等一系列过程,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挖掘员工潜能的管理活动。
这些活动主要包括:
1、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
即根据会展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的需要,对企业各项工作的性质、岗位职责和素质要求进行科学分析,从而确定会展企业员工需求量和标准,做好相应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预测。
2、员工的招募与选拔
即根据会展企业的人力资源计划,制定相应的用人标准、政策、选拔方法等,招募到企业需要的合格人员。
3、培训与开发
主要是为了提高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而进行的不同方式、不同内容的培训和提高。
4、绩效管理
是会展企业通过科学的考核和奖惩体系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的过程。
5、薪酬管理
薪酬管理是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会展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用合适的工资形式,对员工给予相应的报偿。除了合理的工资外,会展企业还应建立科学的奖励和津贴制度,并给员工提供一定的福利待遇,最大的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二、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1、加强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保证会展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会展企业的业务活动离不开人、财、物这些基本管理要素,而人是这些要素的中心,是决定性因素,如何实现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的精干和高效,取得最大的使用价值是非常关键的。员工的劳动并不能孤立存在,必须建立在分工合作的社会劳动基础之上,因此,要保证会展企业的经营活动正常开展,必须招募一定数量和素质的员工,并对与会展相关的工作中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管理,使工作中的人与事、人与人、人与组织相互适应,有机结合,而这些正是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
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会展企业人力资源利用率、增强企业活力的前提
现代经济环境中,会展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提高企业的素质,增强企业的活力。而会展企业的素质,归根到底就是员工的素质;而会展企业活力的源泉也正是员工自主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人力资源不同于自然资源,它是存在于人体之内的,是一种活的资源,所以会展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不能使人消极被动地适应工作的需要,而是应该根据个人能力的特点,把人安置在最能充分施展其才华的最佳工作岗位上,事得其人,人尽其才。另外根据人力资源才智和能力的提高,对其工作岗位进行及时调整,使他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由此可见,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应该是消极的静态的管理,而应是积极的动态的管理,这种动态管理能够提高员工素质,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会展企业人力资源利用率,进而增强会展企业活力的关键所在。
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会展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保障
会展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掌握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知识并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力资源,谁就有可能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会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会展企业中的人,特别是中高层管理人员能否顺利完成企业的各项任务和目标。而各项任务和目标的完成又取决于完成任务和目标的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力资源管理关系到会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会展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都是受到特定条件限制的,如何用发挥人力资源低投入、高产出的特征,使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现代会展企业应该思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目前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会展企业管理人员管理技能欠缺
目前很多会展企业没能为管理人员制定规范的培训计划,所以大多数管理人员只是凭直觉和经验进行管理,由于管理人员自身能力的不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2、缺乏长久有效的激励机制
目前,很多会展企业在设计激励机制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会展策划、设计、现场服务与管理等各不同岗位的共同点和差异,没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行。
3、会展企业缺少必要的人力资源规划
由于会展企业有很明显的淡旺季,展会集中时需要大量的人手,展会较少时人力需求量较低,因此,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显得非常重要。合理预测人力资源的需求并采取相关规划措施保证在合适的时间得到合适的人才,既能降低会展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又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但目前很多会展企业经常保留少数员工,工作需要时再临时聘任相关人员,对人力资源缺乏必要的规划,这势必会影响到服务的质量甚至会营销到会展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海英.会展人力资源管理刍议[J].经营管理者.2010(02)
[2]周建华.会展业与经济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2(03)
作者简介:陈荣荣(1977―),女,河北省唐山人,大学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医学美容与化妆美容的呼应美探析摘要]目的:广泛取其精华,不断完善美容医学专业的教学及临床应用,从而提高美容医师的审美情趣。方法:总结各学派的审美标准,整理相关行业的实践经验,探析医学美容与化妆美容的呼应美。结果:取化妆造型之长,补美容医学之短,使人类更贴近于自然美,从而引领唯美新时尚。结论:医学美容与化妆美容的内呼外应之美,是最时尚的求美指南。我们提倡求美者走“健美-化妆-整形”这条求美之路,来寻求属于自己的个性美。[关键词]呼应之美;本质特征“呼应”一个熟悉而又经久不衰的字眼,她是文学鉴赏中最常用的一项指标。由前文埋下的伏笔,到后文的悬念被诠释就是其中的一种手法,她不断地渗透到各个领域(美容、军事、医药学、工程学、IT、艺术等)。如化妆艺术中常用呼应的造型手法-T.P.O原则;美术中也运用明暗关系、色彩的晕染、渲染来体现人物、环境与角色的呼应。虽然各行业中的呼应是大同小异,但是又各具特色。总之,他们的目的都是“烘云托月,表现主题”。那么,究竟整形泰斗与化妆大师之间,是怎样有机结合、内外呼应地将人的健与美发挥的淋漓尽致的呢?这有待于我们去探究,为了使该专业能与国际接轨,满足众多新世纪求美者的需要,我们从多方面作出了探索与研究。众所周知,医学美容是着眼于人体的骨骼结构、肌肉走势、皮纹的走向,来通过医学手段和美学方式相结合的实施手段来达到和谐统一的美,是一种“内呼”效应;而化妆美容则是立足于外部五官的长势通过素描学中的明暗关系、色彩的层次晕染、服饰的装扮来产生视错觉(幻觉)的典雅、时尚、唯美的真实美感,是一种“外应”的结果。她们两者的内呼外应、相得欲彰的联系,将是我们美容医学界探索、研究及应用的新课题。1相互呼应1.1殊途同归:医学美学与化妆美学,一源于整形外科,一源于美术艺术,两者逐渐向医学美容领域渗透,最终独立,共同以人体美为研究对象,殊途而同归。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必然有美化自身、改变容颜的要求。在社会交际中,容貌美者容易赢得更多的信赖和倾慕,给人以愉快的视觉形象,从而有利于人际间进一步交谈和情感领域的开拓。中央电视台主任化妆师徐晶曾说“:化妆……,能够拂拭掉心灵的尘埃,能够唤起女性心理和生理上的潜在活力,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甚至有人说“:容貌也是一种无形的生产力”。正是这种现实社会的需要,人们利用医学手段,来重塑容颜,美化人体;利用美术及艺术的色彩与线条,高光与阴影,造成视错觉,来美化容颜,修饰人体美,二者共同达到藏缺扬优的目的。整形外科学这样一门以诊治畸形为目的的学科,逐渐向美容领域渗透,最终独立出一门学科-美容外科学;美术艺术也逐渐向美容领域渗透,独立为一门学科-化妆造型学。1.2各有所长:化妆美学是一门实用美学,通过丰富的化妆材料、运用基本底、高光、阴影(暗影)的明暗关系来修饰不理想的容貌,使之接近“三停(庭)五眼”的标准,是在人的客观条件基础上的美化,再润上色彩衬托,起到藏缺扬优的视幻觉美,以此来充分展示自己长处的魅力美学[1];而医学美学是一门以医学原理和美学原理为指导,运用医学手段和美学方式相结合的实施手段来研究、维护、修复和重塑人的健与美,以增进人的生命活力美感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新兴美学学科[2]。两定义告诉我们:由于美容手段不同,各具优势,其美容效果也各有所长。通常将人体美分为生命活力美和人体形式美,对人体形式美的张扬是化妆美容的长处;对人生命活力美的流露是医学美容的优势。人们已公认的容貌美标准为:端正的五官,形态正常的眉、眼、鼻、唇、颏;轮廓清晰,富有立体感的面型;健康红润的颜面皮肤;自然闭合的双唇,微笑不露牙龈,侧貌鼻、唇、颏突度适宜;面部双侧对称,颧颊及腮腺咬肌区无异常肥大或凹陷;牙列整齐,牙齿洁白,咬合关系正常等。标准中包含了形式美和生命活力美两方面。要改变容貌的形态、轮廓,使之符合美学要求,非医学美容莫属。虽然化妆美容也有类似的效果,但只是色彩、阴影产生的视错觉,这错觉与要建立在一定的形态结构之上,且尚需一定的距离,不可能将鞍鼻妆饰成高鼻梁。但对皮肤色泽、弹性、湿润及容貌动势这些都能表现人的生命活力因素进行张扬或夸张,非化妆美容莫属。医学美容是重塑人体美,化妆美容产生的是修饰人体美。例如单睑,给人的印象是眼小、疲惫、迟钝、臃肿的感觉。美容医师根据受术者的要求、脸形、性格、职业设计出各种重睑:较宽的重睑、适中的重睑、较窄的重睑、广尾型重睑、平行型重睑、新月型重睑,并施行重睑成形术以改变上睑的形态,从而增进人的容貌美,并维持较长时间,这是化妆美容无法做到的。但化妆美容也有其优势,一是可重复性,二是对人的生命活力美的张扬。在中国化妆美容界,公认且富盛名的“化妆造型三剑客”-毛戈平、吉米、李东田,他们的妆型和妆色都各具风格,也称为中国三大派别。唯美、典雅、经典而贴近生活的美女是毛戈平大师的化妆风格;时尚、惊艳、五彩斑斓、魅力四射的女人味是吉米大师的指南;前卫、时尚、狂野、诱人的妆型是李东田大师的路线。这些唯美、典雅、时尚、狂野、惊艳……的字眼,都是大师们对人体形式美各方面进行张扬和引领。1.3相互呼应:呼应,在词海中的解释是:一呼一应,前呼后应,声气相通,文章结构和内容的前后照应。医学美容与化妆美容的呼应美主要表现在美容手段与美容效果上的互补和目的的一致性。如鼻梁低者,先行隆鼻术,使鼻梁加高到合适的高度。一般手术切口采用:前鼻孔侧切口,鼻小柱基底部切口,蝶形切口,剥离鼻背到鼻根部,将雕塑好的L形假体放在鼻背筋膜与鼻骨骨膜之间,术中还须对假体进行适当修整,直到满意为止,最后缝合切口。术后无需特殊固定,1~2个月恢复正常,在2个月内应避免戴眼镜、日光曝晒及暴力冲击。隆鼻术一般选在身体发育定型后进行,男性在17~25岁,女性在15~22岁。隆起的鼻梁如果再配以化妆与之呼应,将会锦上添花。即在清洁皮肤、修眉后,打底以遮盖瑕疵,然后用高光膏,涂在鼻根至鼻尖,反复提亮,以达到理想的鼻型和鼻根高度。一个完美无缺,符合美学规定的鼻子就诞生了。医学美容与化妆美容交相呼应,魅力无穷。所以,时下,笔者建议全球爱美者选用健美-化妆-整形的程序去探寻适合自已个性美的方案,这必将成为一种理性化的求美时尚,随着中国第一人造美女(郝璐璐)的出炉,整形美容再次热遍大江南北。2呼应之美2.1呼应美感:审美是人的独特的意识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互动、交错、影响,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活动[3]。审美愉悦就是美感,他是审美活动与其它意识活动的区别。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传说她们美丽无比,分别有羞花、闭月、沉鱼、落雁之美称,即是美感,是古人对她们进行审美产生的美感。审美意识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包括感知、理解、想象、联想、情感等[4],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理解、联想,而以联想尤为重要。医学美容与化妆美容的呼应能引发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如果将美容领域看成为一个王国,站在美容学的高度对美容王国进行审视,笔者认为,医学美容与化妆美容的呼应美就像一座金壁辉煌的宫殿,医学美容好似宫殿的结构、框架、造形,化妆美容好似宫殿的装饰、色彩、气势,两者相互呼应,给人以金壁辉煌之美感。如果将美容领域比作一个美丽的花园,在我看来,医学美容与化妆美容犹如花与叶,花因叶绿而五彩缤纷,叶绿因花艳而生机盎然,置身其中,宛若仙境,心旷神怡。对于医学美容与化妆美容的呼应之美,也许有人会想起美丽的苹果,颜色红艳,外形完美,肉质可口,内呼外应,惬意与食欲油然而生。近期,一股较强的“韩流”在国内登陆,国人无不因韩国影星的美艳而惊羡,由艳羡而仿效,准确地说,“韩星之美”应属于医学美容与化妆美容的呼应美的表现。2.2本质特征: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属性,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众所周知,医学美容是运用医学手段和美学方式相结合的实施手段来达到和谐统一的重塑美,是一种“内呼”效应;而化妆美容则是通过素描学的属性来产生视错觉(幻觉)的修饰美感,是一种“外应”的结果。探析呼应美的本质,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该事物的本质,就客观性来说,本质是事物之所以成为自身的独有的规定性(或曰特有属性的集合);就人的认识来说,本质是对这种独有的规定性的正确反映;寻求美的本质,也就是要寻求美之所以成为美的本质的独有的规定性。诚然,医学美容和化妆美容的呼应美与美学是一种子属关系,也是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譬如现在盛行的“唯美、净化心灵,美化他人、美是自然的人化、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比”等观点,事实上,都是审美主体对人体美独有的规定性反映。换言之,也就是人类在驾驭美容学中的特有反映。医学美容是以治疗手段为目的,而化妆美容则是以修饰方法为目的,自然也就存在本质上的自身属性。呼应美,也是一种可以找到固定层面的一种事物的属性,她具有自身稳定的独特的规定性,其本质最终是能被人类揭示的。所以,呼应美探析的成果将会给美容领域/产业注入新的生命活力,点燃全球最亮的一次美容火花。[参考文献][1]毛戈平.毛戈平化妆艺术[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00-150.[2]郑振禄,何伦.医学美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出版社,1997:210-225.1]护肤纠错,留住美丽容颜[J]. 八小时以外, 2007, (07) . [2] 黄立娃,高媛,陈敏. 美容化妆学实验教学初探[J]. 长春医学, 2006, (02) . [3] 黄毅,彭力,王昌辉. 美容中医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J]. 长春医学, 2008, (02) . [4] 秀芬. 家制美容猪蹄肴[J]. 东方食疗与保健, 2007, (05) . [5] 张平,刘宁,曹刘静,李黠,陈翩. 盛唐时期的美容理念及美容方法初探[J]. 甘肃中医, 2007, (05) . [6] 毛忠南,李占虎,贾建兵. 经络美容法治疗黄褐斑120例[J]. 甘肃中医, 2009, (03) . [7] 魏华,黄倩. 简谈中药美容[J]. 海峡药学, 2008, (04) . [8] 刘吉凤. 《美容中医学·绪论》的教学体会[J]. 中医药导报, 2009, (01) . [9] 张小龙. 中医药中的美容[J]. 环球中医药, 2008, (02) . [10] 沈志荣. 珍珠粉美容6问[J].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08, (04) .
搜索引擎是最好的老师,去这里搜索你的问题很容易找到答案的
医学整形美容论文
医学美容是如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以下是我收集的相关论文,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1《黄帝内经》反映中医美容“以人为本”健康理念
“以人为本”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的著作《管子霸言》中原文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国学大师张岱年[7]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中,将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并列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要点。因此,管仲提出的“以人为本”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西方传统文化也有“以人为本”的理念。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8](公元前490—421)提出著名的论断:“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的惊讶,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充溢着以人为本精神的哲理。十四到十九世纪的欧洲思想解放运动,重新弘扬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先后出现了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思潮。现在理论界认为:Humanism(英文)译为汉文可译为人文主义,也可译为人道主义,还可译为人本主义[9]。以人为本弘扬了人性与人权,尊重人的尊严、实现人的权利。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开始全面考虑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如经济、家庭、社会交往、精神状态等方面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从社会人和生物人两者结合起来解决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再发展到“以人为中心”,形成了维护人的尊严,尊重人的权利,重视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孙秀珍提出,以人为本的内涵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对人存在的意义、人的价值以及人的自由发展珍视和关注的思想[10]。因此,今天的医学伦理本着以人为本原则,在医疗中为患者提供精神、感情和文化等各方面服务,旨在创造更加和谐的社会和更有尊严的幸福人生,避免科学技术过度在医学中的滥用。覃红等[11]认为,医学必须充分体现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医学中的和谐与统一。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不仅为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成为了中医美容学理论的源头,而其中所蕴含的“以人为本”医学和美学思想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2《黄帝内经》反映中医美容多元化审美理念
《黄帝内经》作为一部内容丰富的充满医学人体美学思想的经典医籍,阐发了人体美的多元标准,对今天中医美容实践仍然产生重要影响。李红阳指出,《黄帝内经》不仅较详细的阐述人活体测量,还阐述人体解剖生理学、体质人类学基础、形态特征及气质要素等医学人体美学思想[12]。同时,中医体质学说,正是起源于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灵枢寿夭刚柔》云:“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体质差异是有差异的,比如人的性情性格有刚柔之分,体格有强弱之别,寿命有长短,阴阳有偏颇。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具有个体差异性;而体质又是先后天因素共同作用逐渐形成的结果,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调节的[13]。这种承认并关注人体健康及美感状况各有特色的思想,就是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浸润下产生的以人文本的中医美学思想,它为尊重不同风格的美感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审美标准多元化提供了合理性依据。
3《黄帝内经》反映中医美容关注健康之美
3.1中医美容的健美之象
一般来说,中医美容所关注的形之美主要在人的容貌美,尤其是面部皮肤美方面。从人体美学的角度看,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和最引人注目的审美器官,具有感觉、表情功能,能传递人体美感信息,是人体审美的第一观照对象[14]。虽然维护和创造人体容貌之美是美容医学领域共同的审美行为与审美要求,但与西方美容医学模式注重外形美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文化框架下的中医传统美学,是在中国文化之哲学、美学和医学层面上概括形成的,因此中医美容同时注重人的健康维护和促进。中国医学基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的气血盛衰,常常从面色显示出来。中医认为,人体面部皮肤作为美容的重要美感元素,虽然肤色可青、赤、黄、白、黑等有所偏重,但都需具备“光明、润泽”的健康征象。《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云:“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杯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此段话以比象之法,阐述了容貌色泽美与五脏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黄帝内经》形容健康而美的面色叫作“白绢裹朱砂”,即看上去如白色的丝绢裹着朱砂,白里透红;而不健康的人则常常表现出多种异常的脸色,如苍白、潮红、青紫、发黄、黑色等。而且,《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关加鼓、座、面衰、颜黑、面尘、眉堕、毛折、皮皱、唇揭、爪枯等皮肤病症的病因病机的论述,充分说明了人体容貌与健康关系重要性。
3.2中医美容生理及病理规律
《内经》将人体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气血阴阳的变化,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人体外表特别是面部。《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心者,其卷华在面”“肺者,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肾者,其华在发,其主在骨”“肝者,其华在瓜,其充在筋”“脾胃、大肠、小肠者,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素问五藏生成篇》也云:“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瓜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对于五官容貌与内脏功能关系的生理机制,《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明确指出气血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意即脏腑化生的气、血、津液通过经络系统源源不断输送到头面,发挥温煦、滋润和濡养的作用。只有气、血、津液上荣皮毛,皮肤得到充分的营养、滋润,皮肤才会红润、水嫩、光滑细腻。人体病理状态会导致容貌失美,《黄帝内经》首先论述了人体毛发、胡须、颜面、五官、皮肤以及形体之美的衰退与年龄之间的关系。《上古天真论》阐述了人体在发育成长衰老过程中人的容貌变化,其中尤以皮肤毛发的变化最为典型:“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阴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三八,肾气平均,筋骨颈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下,面焦,发须颁白,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则齿发去。”另外,《灵枢天年》亦云:“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特别是,《素问上古天真论》最早确定了“天癸”这一重要的物质,认为它与人的增龄衰老直接相关。在体外表现于头发皮肤牙齿等美感损减。另外,《内经》还讨论了造成容貌失美的不良生活方式,认为不当饮食,是容貌损伤的重要原因。《素问五脏生成篇》曰:“多食咸,则脉凝涩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劳逸得当,助生容貌,劳逸不当,容貌损伤。《素问宣明五气篇》则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劳逸不当,则气机郁滞,升降失司,少阳之气不得宣发,气失和畅,身呆人乏。虚者清阳不升,神怠抑郁;实者郁浊不降,扰神逆乱。表明饮食劳逸过则伤气,阳伤而形貌损。据此,《黄帝内经》建立了中医初步的衰老与抗衰老的研究体系,当时称抗衰老为《摄生》《道生》和《养生》等。该著作将养生之道的论述《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等三篇列于《素问》之卷首,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有关延年益寿的理论和实践,并明确提出“治未病”,来维护人体健康、延缓衰老、保持美好容颜。当今世界文化范围内,人们对葆有青春的追求日益强烈。赵雅妮提出,现代社会中抗拒衰老,保持青春,已被赋予了类宗教式的道德律令[15]。所有这些,正与当下医疗美容保健的总原则一致。
4《黄帝内经》反映中医美容关注形神之美
4.1中医美容形美与神美的统一
整体思维是中医最根本的思维特点。它把人的形与神有机结合,把研究对象人作为身心如一的存在——即全人来考虑,在中医美容的思维模式,包括人体形美和神美,二者共同作为中医美容学核心研究对象。中医美容强调的神之美,在中医学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风度等,无不包括在神的范围;狭义的神是指神志,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情感过程,是中医学研究的重点内容。《黄帝内经》作为生态医学经典,《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口,于胃肠,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同时,“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更表现出思维模式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辩证性特点,把人置于与自然和社会的密切关连当中。《灵枢逆顺肥瘦》指出:“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这些思想一方面引导人们在生活中“法天则地”,通过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养成有规律的健康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教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注意与他人和社会规范和谐相处,创造良好生活氛围,达成身心愉悦状态,提升人的幸福指数和容貌美感。
4.2中医形神美的生理及病理原理
人体之形、神与气血、五脏功能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互相影响。《素问调经论》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而对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内经》将人的精神活动分为神、魂、魄、意、志五种,以心统帅,分属五脏,即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同时,对于其中的情感过程,或说五脏藏神的不同状态可以导致气机的不同运动和后果,《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由于中医认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所以,神之动必然最终导致人体气血变动,当变动幅度过大时,就会引起气血阴阳偏颇之症。可见,神之状态导致人体气血运动失衡,与人体容貌美关系密切。对于不同情致对五脏功能的伤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愁忧恐惧则伤心”,《灵枢口问》云:“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百病始生》云:“忧思伤心”等;而《灵枢本神》也提出:怵惕思虑伤心、忧愁伤脾、悲哀伤肝等思想。以上论述,说明神志过激或情志过于强烈即会伤害人体脏腑功能,导致人体健康和容貌美感下降。因此,《内经》按照五行生克规律提出了五志相胜疗法,即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不仅如此,林俊华研究提出,作为中医理论巨著的《黄帝内经》,除了为中医美容理论提供了全面深刻的美学和医学理论依据,还贡献了一些治疗美容的方法[16]。如《灵枢经筋》记载了马膏疗法,用马项下脂肪反复涂摩患处治疗皮肤疾病,即将药物和按摩结合起来的一种美容治疗方法。总之,《内经》通过阐发人体形、神与气血、五脏之间的互动关系,倡导人们从自然、社会、心理、生活、体质等方面获得和谐自然的健康感、幸福感和容貌美感。这种观念虽历经几千年,不但没有被其他观念替代,反而与当前世界健康理念十分契合。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保健大宪》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症状,而且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整状态”。这充分说明了《黄帝内经》巨大的经典价值和现代价值,值得人们研究借鉴。这也是中医美容理论和实践未来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之处。
5结语
通过考察发现,《黄帝内经》诸多篇章对人体生理病理所阐发的中医美容思想十分丰富可贵。首先,对于美容的理念和原则,《黄帝内经》具有全面而辩证的美容多元化观念,充分反映了中医美容对人的尊重,体现了中国医学以人为本的美学理念。同时,《黄帝内经》中的美容机制阐述,不仅包括外形之美的肌肤层面,还包括内在神气之美感,二者的共同基石乃是人体气血平衡和五脏功能的健康,以及人体身心健康与社会关系的健康和谐,这种认识与当前世界健康理念十分吻合,有助于避免西方美容过度追求表面化、过度依靠整形化妆技术,对人体健康有所忽视的不利倾向,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