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杂交水稻论文发表保密

发布时间:

杂交水稻论文发表保密

专利只要申请就要公开啊~应该是属于国家保密的项目所以这样不方便申请专利

造成该项技术失密、泄密的原因介绍如下:

杂交水稻技术是我国1979-1985年间的1089项发明奖中唯一的特等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由于此后在各种公开的报刊杂志上发表JO余篇有关这项成果的论文,导致该项技术成果泄密,同时,使我国也失去了申请专利的条件。造成该项技术失密、泄密的原因是()

A.新闻出版工作失误造成泄密

B.违反保密制度,在不合适宜的场所随意公开内部秘密C.不正确使用手机、电话或互联网技术造成泄密

D.不应撰写论文

正确答案:A。

杂交水稻技术

《杂交水稻制种技术》是2009年金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程式华。本书主要较为系统、全面介绍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与进展,三系法、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还介绍了一批主要的不育系、恢复系及最新的一批杂交水稻组合的特征特性。

推广战略: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杂交水稻优势的国家。1964年,袁隆平院士首先在中国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过十年的艰苦探索和研究,1973年杂交水稻率先在中国获得成功并在我国迅速推广开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它不仅成功地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掀起了一股“绿色风暴”。

以稻米为主粮的许多国家深受鼓舞,他们同时也意识到:在相同的单位土地面积上种植杂交水稻所带来巨大的增产潜力,无疑将给自己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为配合我国政府新时期发展战略,积极研究杂交水稻推向亚非拉地区的有效办法、探索推广的技术路线以及加快制定在亚非拉地区推广杂交水稻的实施方案,不仅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将对未来世界和平及发展格局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未严格进行保密审查,新闻出版工作失误造成泄密。

违反保密制度,在不合适宜的场所随意公开内部秘密

杂交水稻论文发表

就是普通的信纸上面写的内容,可以看得出非常的仔细,也可以看得出袁隆平是一个非常认真,并且非常踏实的科研者。

袁隆平的逝世是国家的损失,是世界的损失,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杂交水稻事业。袁隆平杂交水稻论文原始手稿曝光,关于袁隆平杂交水稻论文原始手稿曝光,他的原始手稿长什么样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手稿的红格纹纸已经泛黄了,袁隆平院士的字迹干净整洁,这篇手稿一共134页,多达九万多字。其次,根据袁隆平院士的手稿整理成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1966年成功发表在《科学通报》的期刊上,成为袁隆平杂交水稻设想的开篇之作。最后,袁隆平杂交水稻论文的原始手稿,收藏意义非常大,这份手稿非常珍贵,这代表着袁隆平的一生,也代表着他为人类奉献的精神。

一:杂交水稻论文的手稿早就已经泛黄,但是隽秀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手稿的红格纹纸已经泛黄了,袁隆平院士的字迹干净整洁,这篇手稿一共134页,多达九万多字。

二:这份档案封皮题目处手写着《袁隆平早期综合材料原始手稿》,起于1965年,截至1981年。

根据袁隆平院士的手稿整理成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1966年成功发表在《科学通报》的期刊上,成为袁隆平杂交水稻设想的开篇之作。

三:该份手稿的珍藏意义非常大。

袁隆平杂交水稻论文的原始手稿,收藏意义非常大,这份手稿非常珍贵,这代表着袁隆平的一生,也代表着他为人类奉献的精神。

关于袁隆平杂交水稻论文原始手稿曝光,他的原始手稿长什么样子?大家还有什么想要补充的,欢迎在评论区下方进行留言。

最原始的手稿已经出现了泛黄的情况,而且上面都是手写的汉字,非常的整洁,而且也做了很多的笔记,同时也做了很多次更改。

1956年,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几年时间,袁隆平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1981年,国务院将“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

5年后,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

经过9年努力,两系法获得成功,它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实现。随后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连跳”。

1979年4月,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上,袁隆平宣读了自己的论文《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中国第一次将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经验传递给世界。

袁隆平著于1985年的《杂交水稻简明教程》,经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后,发行到40多个国家,成为全世界杂交水稻研究和生产的指导用书。

扩展资料:

袁隆平,江西德安人。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1971年后历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科院名誉院长;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政协常委。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袁隆平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一颗稻谷的“中国贡献”——袁隆平的追梦路

杂交水稻期刊投稿

请查看,注意四年一换!《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六编:农业科学1土壤2中国农业科学3中国兽医学报4种子5西南农业学报6中国兽医科学7农药8安徽农业科学9中国兽医杂志10土壤学报11上海农业学报12中国土壤与肥料13土壤通报14中国农学通报15福建林学院学报16生态环境17西北农业学报18浙江林学院学报19节水灌溉20江苏农业科学21西北林学院学报22作物学报23江苏农业学报24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5玉米科学26浙江农业学报27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8杂交水稻29广东农业科学30中国农业大学学报31棉花学报32湖北农业科学33湖南农业大学学报34大豆科学35新疆农业科学36华南农业大学学报37核农学报38贵州农业科学39河北农业大学学报40中国棉花41河南农业科学42江西农业大学学报43作物杂志44水土保持学报45河南农业大学学报46植物保护47水土保持通报48吉林农业大学学报49植物检疫50水土保持研究51沈阳农业大学学报52园艺学报53中国水土保持54四川农业大学学报55果树学报56农业工程学报57安徽农业大学学报58中国蔬菜59灌溉排水学报60云南农业大学学报61北方园艺62农业机械学报63中国油料作物学报64中国饲料65中国水稻科学66农业生物技术学报67草地学报68麦类作物学报69植物遗传资源学报70草业学报71中国烟草科学72黑龙江畜牧兽医73蚕业科学74植物病理学报75北京林业大学学报76草业科学77中国生物防治78甘肃农业大学学报79中国家禽80植物保护学报81广西农业生物科学82饲料研究83环境昆虫学报84东北农业大学学报85水产学报86中国植保导刊87新疆农业大学学报88饲料工业89中国草地学报90中国生态农业学报91淡水渔业92动物营养学报93中国农村水利水电94水利渔业95动物医学进展96干旱地区农业研究97水产科学98中国畜牧杂志99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00中国水产101中国畜牧兽医102中国预防兽医学报103科学养鱼104中国水产科学105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06海洋渔业107海洋水产研究108中南林业科大学报109林业科学110水产科技情报111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12中国果树113中国南方果树114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15华北农学报116林业科学研究117西北农科技大学报(自然科学)118农机化研究119世界林业研究120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21中国农机化122竹子研究汇刊123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124农药学学报125中国森林病虫126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127畜牧与兽医128林业资源管理129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30渔业现代化131浙江林业科技132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33食用菌学报134林业实用技术135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36中国食用菌137畜牧兽医学报

热带农业工程。投稿邮箱:

《杂交水稻》是迄今杂交水稻领域内中国唯一对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技术刊物,以“促进杂交水稻的开拓研究与开发研究,使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推动杂交水稻科研和生产的不断发展,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宗旨,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重于提高”的办刊方针。刊载内容涉及到杂交水稻研究与开发应用的全部环节,融学术性、技术性、普及性和信息性于一体,先后辟有专题与综述、选育选配、繁殖制种、栽培技术、基础理论、新组合、译文、简报、简讯、国外动态、米质、学术争鸣、特别报道等栏目。国内已发行到全国有水稻种植的各省(市、区),国外已发行到美国、印度、越南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读者对象为农业科技人员、农业院校师生、农业生产和管理人员和知识农民等。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获奖情况: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国家“双效”期刊;2000年6月,再次被遴选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8月,被评为湖南省首届“十佳”科技期刊国外数据库收录:世界纺织文摘、数学评论、应用力学评论

袁隆平杂交水稻论文原始手稿曝光

袁隆平杂交水稻论文原始手稿曝光,近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公开了一份珍贵的手稿,据报道,这份档案封皮题目处手写着《袁隆平早期综合材料原始手稿》,起于1965年,截至1981年,一共134页,9万多字

近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公开了一份珍贵的手稿,出自“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系杂交水稻原始论文,红色格纹纸已微微泛黄,但还能清晰看见整洁的手写汉字。

据报道,这份档案封皮题目处手写着《袁隆平早期综合材料原始手稿》,起于1965年,截至1981年,一共134页,9万多字,包括袁隆平所写的第一篇关于杂交水稻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原始手稿、选育计划、汇报请示提纲等14篇文章。

1966年2月28日,根据手稿整理成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期刊中,成为袁隆平“杂交水稻”设想的开篇之作。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微博

论文发表后,被当时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现国家科技部)九局的同志注意到,并推荐给了九局局长赵石英,赵石英又汇报给了领导。此后,袁隆平的研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今年5月22日,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杂交水稻,毕生的梦想就是消除饥饿。

共和国勋章、最高科学技术奖、杂交水稻育种的开创者当这些荣誉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该是由何等的功勋铸就,而这个人就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当代神农袁隆平。

在普罗大众的印象里,袁隆平先生是世界范围内人类温饱的保障,是粮食安全与和平的缔造者,但在如此巨大的成功背后有一个人的存在决然不可忽视,她就是袁隆平先生的妻子邓哲。

彼此相爱所以我们没有距离

"闪婚"、"师生恋"这两个词即便在当今社会仍是略带争议,但相爱于上个世纪的袁隆平、邓哲却受到了身边所有人的祝福。

早在1951年时袁隆平还曾主动地报名参军,被某空军部队招收的他却在被欢送入伍后不久被国家送回了学校继续深造,理由是彼时的国家更需要的是经济建设。如今想来,大抵每一份相遇都是初写黄庭的缘分吧。

1953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袁隆平正式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并在不久后来到了被视为中国杂交水稻发源地的安江农校教书。

而他与妻子邓哲的缘分也开始于此。在与邓哲相识之前袁隆平曾有过一段浓情蜜意的爱情,可到最后还是成为一段无疾而终的缱绻岁月。

对爱情充满失落的袁隆平更是全身心的投入了科研工作,加之他常年不修边幅的模样,一晃已到而立之年的袁隆平却还是孤身一人,直到邓哲的出现才终止了袁隆平的单身汉生活。

年轻的'邓哲在初见袁隆平后不久就毫不掩饰地流露出了欣赏的意味,在她眼里木讷、不善言辞的袁隆平却有着别人看不到的和善与细致。

19 64年在周边同事的撺掇下二人的结婚事宜终于提上了日程,比起前卫的"师生恋"故事开头,相爱的过程则略显平淡,没有海誓山盟、至死不渝的俗套剧情,就是在一个平凡又普通的周六邓哲嫁给了腼腆的袁隆平,这场简朴的婚礼新娘子甚至都没有一件漂亮的新衣服。

但这并没有影响两人举案齐眉的夫妻生活,相反袁隆平在生活中处处周到的照顾还让邓哲时常感叹嫁对了人。

苦难将永远使爱情升华

毕业于安江农校的邓哲本身也与袁隆平从事着同样的工作,正因如此,邓哲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着袁隆平,工作中也是袁隆平最得力的拍档。

婚后的两人并没有时间沉浸在新婚带来的快乐中,面对全国上下频发饥荒的窘境,夫妻俩走遍了安江农校和附近生产队所有的稻田,最终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

这一发现令两人兴奋不已,在经过长达两年的观察研究后,终于袁隆平将这一发现形成了学术报告,并刊登在了1966年的《科学通报》中。

每当袁隆平废寝忘食的投入在科研工作时,邓哲总能够料理好家中的所需,见到妻子如此贤惠袁隆平霎时间便没有了后顾之忧。

本以为一切都在向好发展时,动荡时期的到来打破了平静的局面,袁隆平忧心忡忡。

而邓哲像是读懂了他在想什么似的只说到:"大不了我陪你一起种地,你还是可以搞你的杂交水稻。"

这句话给心神不宁的袁隆平吃了一颗"定心丸",也成为了他此后一生中最为珍重的慰藉。

所幸因为突出的科研成果,袁隆平并未被拉上台,可惜他精心栽培的植株却无一幸免,一向隐忍的袁隆平在这一刻崩溃大哭。

看着痛不欲生的丈夫,邓哲带着残存的植株趁夜色悄悄出门,多番寻找最终确定了新的培育基地。

在此之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科研几经磨难,总是在即将成功时被破坏。

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邓哲总陪伴着袁隆平苦苦支撑,在那段宛如黑夜的时光中两人的感情也在逐渐地升华。

一句先生,就是一生

袁隆平与邓哲跨越半个世纪的守候是长相厮守的美好,却也是一场不离不弃的历练,1982年的除夕夜就是袁隆平久久不能忘怀的日子。

作为家庭一半支柱的邓哲突发病毒性脑炎入院治疗,一病不起的邓哲被送往医院后只能依靠输液维持生命,看着病床上的妻子袁隆平突然意识到自己多年以来对家庭的亏欠已然这般之深。

生命的流失总能警醒活着的人学会珍惜,那段时间守候在病床前的袁隆平时时刻刻都被对妻子的内疚包围着。

值得庆幸的是在袁隆平的悉心照料下邓哲终于康复出院,经此一事年过半百的袁隆平一改以往内敛的性格开始时时刻刻挂念妻子,主动送上礼物,出远门也一定要带上妻子。

袁隆平的功绩是时代发展中不可磨灭的一笔色彩,但他却始终秉承着淡泊名利的信念,老先生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不能躺在功劳簿上"。

因而尽管荣誉傍身袁隆平仍旧生活朴素,对于这种粗茶淡饭的生活邓哲也是乐在其中,在她看来金钱、名利永远也及不上袁先生与自己宜室宜家的快乐。

时至今日,每逢提起丈夫邓哲还是习惯于称其为袁先生,一如年轻时那般,她愿意陪他穿梭在田间地头,愿意倾听他独特的浪漫,只要多才多艺的袁先生愿意拉小提琴,她将是他此生最忠实的观众,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陪伴。

杂交水稻期刊发表论文

很多,其中包括刘涛、蒋勤勤、鹿晗等,他们都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悲痛和哀思。5月22日,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在长沙湘雅医院因病去世。这一消息让全国人民深感悲痛,袁隆平先生一生的成就让中国万千老百姓都免受饥饿的痛苦,因为有他我们才能迎来美好生活。如今这位万众心中的一代伟大科学家就这样离开了我们,他一生在农业科学上的贡献值得我们纪念。

一、袁隆平发现的第一株杂交水稻给人类解决温饱问题提供了思路。

1960年7月,袁隆平作为湘西的一名普通教师,在试验田中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杂交水稻。正是因为这株水稻给他提供了帮助人类解决温饱问题的杂交水稻研究思路。至此袁隆平对天然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开始步入正轨。

二、1966年袁隆平发表第一篇杂交水稻论文引起国家重视。

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这本期刊上发布了自己第一篇关于杂交水稻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引起了国家相关领导的重视,之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袁隆平继续开展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这一论文的发表为水稻大幅度增产奠定了基础。

三、1980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获得成功。

在1980年袁隆平经过10多年的研究,终于成功地将第一代杂交水稻的难关攻克。这个消息对全国人民来说都非常重要,因为那个年代人们都忍受着饥荒。他的这一研究直接促进未来水稻增产,人民解决温饱问题指日可待。之后几十年袁隆平又分别致力于杂交水稻的增产工作。目前为止部分品种可以增产至1500多公斤,是人类史上农业方面的一个伟大的发现。

袁隆平先生毕生的科研成果是一项惠及人类的伟大成果,如今他与世长辞中国所有已经解决温饱的老百姓都很感恩他对人类的付出。袁老离世之后,不少百姓纷纷自发地组成团队为其送行,在此小编也希望他在天堂一切安好,好人一生平安。对于袁老的离开你有怎样的看法?欢迎下方留言评论。

刘涛、蒋勤勤,鹿晗,赵丽颖,肖战,李现这些明星都发文表示悼念。

袁隆平杂交水稻论文原始手稿曝光

袁隆平杂交水稻论文原始手稿曝光,近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公开了一份珍贵的手稿,据报道,这份档案封皮题目处手写着《袁隆平早期综合材料原始手稿》,起于1965年,截至1981年,一共134页,9万多字

近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公开了一份珍贵的手稿,出自“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系杂交水稻原始论文,红色格纹纸已微微泛黄,但还能清晰看见整洁的手写汉字。

据报道,这份档案封皮题目处手写着《袁隆平早期综合材料原始手稿》,起于1965年,截至1981年,一共134页,9万多字,包括袁隆平所写的第一篇关于杂交水稻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原始手稿、选育计划、汇报请示提纲等14篇文章。

1966年2月28日,根据手稿整理成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期刊中,成为袁隆平“杂交水稻”设想的开篇之作。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微博

论文发表后,被当时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现国家科技部)九局的同志注意到,并推荐给了九局局长赵石英,赵石英又汇报给了领导。此后,袁隆平的研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今年5月22日,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杂交水稻,毕生的梦想就是消除饥饿。

共和国勋章、最高科学技术奖、杂交水稻育种的开创者当这些荣誉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该是由何等的功勋铸就,而这个人就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当代神农袁隆平。

在普罗大众的印象里,袁隆平先生是世界范围内人类温饱的保障,是粮食安全与和平的缔造者,但在如此巨大的成功背后有一个人的存在决然不可忽视,她就是袁隆平先生的妻子邓哲。

彼此相爱所以我们没有距离

"闪婚"、"师生恋"这两个词即便在当今社会仍是略带争议,但相爱于上个世纪的袁隆平、邓哲却受到了身边所有人的祝福。

早在1951年时袁隆平还曾主动地报名参军,被某空军部队招收的他却在被欢送入伍后不久被国家送回了学校继续深造,理由是彼时的国家更需要的是经济建设。如今想来,大抵每一份相遇都是初写黄庭的缘分吧。

1953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袁隆平正式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并在不久后来到了被视为中国杂交水稻发源地的安江农校教书。

而他与妻子邓哲的缘分也开始于此。在与邓哲相识之前袁隆平曾有过一段浓情蜜意的爱情,可到最后还是成为一段无疾而终的缱绻岁月。

对爱情充满失落的袁隆平更是全身心的投入了科研工作,加之他常年不修边幅的模样,一晃已到而立之年的袁隆平却还是孤身一人,直到邓哲的出现才终止了袁隆平的单身汉生活。

年轻的'邓哲在初见袁隆平后不久就毫不掩饰地流露出了欣赏的意味,在她眼里木讷、不善言辞的袁隆平却有着别人看不到的和善与细致。

19 64年在周边同事的撺掇下二人的结婚事宜终于提上了日程,比起前卫的"师生恋"故事开头,相爱的过程则略显平淡,没有海誓山盟、至死不渝的俗套剧情,就是在一个平凡又普通的周六邓哲嫁给了腼腆的袁隆平,这场简朴的婚礼新娘子甚至都没有一件漂亮的新衣服。

但这并没有影响两人举案齐眉的夫妻生活,相反袁隆平在生活中处处周到的照顾还让邓哲时常感叹嫁对了人。

苦难将永远使爱情升华

毕业于安江农校的邓哲本身也与袁隆平从事着同样的工作,正因如此,邓哲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着袁隆平,工作中也是袁隆平最得力的拍档。

婚后的两人并没有时间沉浸在新婚带来的快乐中,面对全国上下频发饥荒的窘境,夫妻俩走遍了安江农校和附近生产队所有的稻田,最终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

这一发现令两人兴奋不已,在经过长达两年的观察研究后,终于袁隆平将这一发现形成了学术报告,并刊登在了1966年的《科学通报》中。

每当袁隆平废寝忘食的投入在科研工作时,邓哲总能够料理好家中的所需,见到妻子如此贤惠袁隆平霎时间便没有了后顾之忧。

本以为一切都在向好发展时,动荡时期的到来打破了平静的局面,袁隆平忧心忡忡。

而邓哲像是读懂了他在想什么似的只说到:"大不了我陪你一起种地,你还是可以搞你的杂交水稻。"

这句话给心神不宁的袁隆平吃了一颗"定心丸",也成为了他此后一生中最为珍重的慰藉。

所幸因为突出的科研成果,袁隆平并未被拉上台,可惜他精心栽培的植株却无一幸免,一向隐忍的袁隆平在这一刻崩溃大哭。

看着痛不欲生的丈夫,邓哲带着残存的植株趁夜色悄悄出门,多番寻找最终确定了新的培育基地。

在此之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科研几经磨难,总是在即将成功时被破坏。

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邓哲总陪伴着袁隆平苦苦支撑,在那段宛如黑夜的时光中两人的感情也在逐渐地升华。

一句先生,就是一生

袁隆平与邓哲跨越半个世纪的守候是长相厮守的美好,却也是一场不离不弃的历练,1982年的除夕夜就是袁隆平久久不能忘怀的日子。

作为家庭一半支柱的邓哲突发病毒性脑炎入院治疗,一病不起的邓哲被送往医院后只能依靠输液维持生命,看着病床上的妻子袁隆平突然意识到自己多年以来对家庭的亏欠已然这般之深。

生命的流失总能警醒活着的人学会珍惜,那段时间守候在病床前的袁隆平时时刻刻都被对妻子的内疚包围着。

值得庆幸的是在袁隆平的悉心照料下邓哲终于康复出院,经此一事年过半百的袁隆平一改以往内敛的性格开始时时刻刻挂念妻子,主动送上礼物,出远门也一定要带上妻子。

袁隆平的功绩是时代发展中不可磨灭的一笔色彩,但他却始终秉承着淡泊名利的信念,老先生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不能躺在功劳簿上"。

因而尽管荣誉傍身袁隆平仍旧生活朴素,对于这种粗茶淡饭的生活邓哲也是乐在其中,在她看来金钱、名利永远也及不上袁先生与自己宜室宜家的快乐。

时至今日,每逢提起丈夫邓哲还是习惯于称其为袁先生,一如年轻时那般,她愿意陪他穿梭在田间地头,愿意倾听他独特的浪漫,只要多才多艺的袁先生愿意拉小提琴,她将是他此生最忠实的观众,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陪伴。

杂交水稻可以说是近代最伟大的科研成果之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国家,我们用自己百分之二十的土地养活了70%的人口,还不说每年被我们浪费的粮食。

上世纪袁老一直都在进行杂交水稻的培育工作,自此我们终于用很少的土地养育众多的人口。杂交水稻具有抗干旱,抗倒伏,抗病害的优点。通俗的比喻就是两个人有两种思想,各有优势,于是通过干预,让这两个人互相交流自己的优势,使得两人都具有极强的能力。

很久之前的传统水稻产量低且娇气,在没有杂交水稻出现前,古人只能从每年的收成中观察哪个品种的质量最好,第二年就种这个品种,效率很低。基因工程的兴起,使我们的选育技术有了飞速增长,这么多年我们没有闹过饥荒,没有听说大规模的病害导致大范围的粮食减产。米的种类也非常多,珍珠米,象牙米不胜枚举。

种子一直都是国之重器,重要程度和矿产不相上下,目前能够自行培育和研发种子的国家只有那么几个。但这样做的代价就是失去了庄稼的多样化,由于每株水稻的基因都一样,一旦细菌或者真菌有能力感染其中一株水稻,那么它也可能感染这种水稻的直系近缘物种,然后大规模的减产。

现代的粮食种植与研发行业,都是在与大自然博弈,古人只吃两餐,隔十年或者几十年就会闹饥荒,朝廷的调动能力也很弱,因此结果往往就是灾难性的。现代如果没有杂交水稻这种创举,你我饭桌上的食物可能要少一半,粮食可能占据了50%的国土面积,现代工业也发展不起来,土地资源的占据,会让我们大部分人依旧面朝黄土背朝天,心里对那句粒粒皆辛苦有更深刻的了解

杂交水稻论文发表在哪儿

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株野生稻,后来经过研究培育成功了。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袁隆平杂交水稻论文原始手稿曝光

袁隆平杂交水稻论文原始手稿曝光,近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公开了一份珍贵的手稿,据报道,这份档案封皮题目处手写着《袁隆平早期综合材料原始手稿》,起于1965年,截至1981年,一共134页,9万多字

近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公开了一份珍贵的手稿,出自“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系杂交水稻原始论文,红色格纹纸已微微泛黄,但还能清晰看见整洁的手写汉字。

据报道,这份档案封皮题目处手写着《袁隆平早期综合材料原始手稿》,起于1965年,截至1981年,一共134页,9万多字,包括袁隆平所写的第一篇关于杂交水稻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原始手稿、选育计划、汇报请示提纲等14篇文章。

1966年2月28日,根据手稿整理成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期刊中,成为袁隆平“杂交水稻”设想的开篇之作。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微博

论文发表后,被当时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现国家科技部)九局的同志注意到,并推荐给了九局局长赵石英,赵石英又汇报给了领导。此后,袁隆平的研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今年5月22日,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杂交水稻,毕生的梦想就是消除饥饿。

共和国勋章、最高科学技术奖、杂交水稻育种的开创者当这些荣誉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该是由何等的功勋铸就,而这个人就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当代神农袁隆平。

在普罗大众的印象里,袁隆平先生是世界范围内人类温饱的保障,是粮食安全与和平的缔造者,但在如此巨大的成功背后有一个人的存在决然不可忽视,她就是袁隆平先生的妻子邓哲。

彼此相爱所以我们没有距离

"闪婚"、"师生恋"这两个词即便在当今社会仍是略带争议,但相爱于上个世纪的袁隆平、邓哲却受到了身边所有人的祝福。

早在1951年时袁隆平还曾主动地报名参军,被某空军部队招收的他却在被欢送入伍后不久被国家送回了学校继续深造,理由是彼时的国家更需要的是经济建设。如今想来,大抵每一份相遇都是初写黄庭的缘分吧。

1953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袁隆平正式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并在不久后来到了被视为中国杂交水稻发源地的安江农校教书。

而他与妻子邓哲的缘分也开始于此。在与邓哲相识之前袁隆平曾有过一段浓情蜜意的爱情,可到最后还是成为一段无疾而终的缱绻岁月。

对爱情充满失落的袁隆平更是全身心的投入了科研工作,加之他常年不修边幅的模样,一晃已到而立之年的袁隆平却还是孤身一人,直到邓哲的出现才终止了袁隆平的单身汉生活。

年轻的'邓哲在初见袁隆平后不久就毫不掩饰地流露出了欣赏的意味,在她眼里木讷、不善言辞的袁隆平却有着别人看不到的和善与细致。

19 64年在周边同事的撺掇下二人的结婚事宜终于提上了日程,比起前卫的"师生恋"故事开头,相爱的过程则略显平淡,没有海誓山盟、至死不渝的俗套剧情,就是在一个平凡又普通的周六邓哲嫁给了腼腆的袁隆平,这场简朴的婚礼新娘子甚至都没有一件漂亮的新衣服。

但这并没有影响两人举案齐眉的夫妻生活,相反袁隆平在生活中处处周到的照顾还让邓哲时常感叹嫁对了人。

苦难将永远使爱情升华

毕业于安江农校的邓哲本身也与袁隆平从事着同样的工作,正因如此,邓哲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着袁隆平,工作中也是袁隆平最得力的拍档。

婚后的两人并没有时间沉浸在新婚带来的快乐中,面对全国上下频发饥荒的窘境,夫妻俩走遍了安江农校和附近生产队所有的稻田,最终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

这一发现令两人兴奋不已,在经过长达两年的观察研究后,终于袁隆平将这一发现形成了学术报告,并刊登在了1966年的《科学通报》中。

每当袁隆平废寝忘食的投入在科研工作时,邓哲总能够料理好家中的所需,见到妻子如此贤惠袁隆平霎时间便没有了后顾之忧。

本以为一切都在向好发展时,动荡时期的到来打破了平静的局面,袁隆平忧心忡忡。

而邓哲像是读懂了他在想什么似的只说到:"大不了我陪你一起种地,你还是可以搞你的杂交水稻。"

这句话给心神不宁的袁隆平吃了一颗"定心丸",也成为了他此后一生中最为珍重的慰藉。

所幸因为突出的科研成果,袁隆平并未被拉上台,可惜他精心栽培的植株却无一幸免,一向隐忍的袁隆平在这一刻崩溃大哭。

看着痛不欲生的丈夫,邓哲带着残存的植株趁夜色悄悄出门,多番寻找最终确定了新的培育基地。

在此之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科研几经磨难,总是在即将成功时被破坏。

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邓哲总陪伴着袁隆平苦苦支撑,在那段宛如黑夜的时光中两人的感情也在逐渐地升华。

一句先生,就是一生

袁隆平与邓哲跨越半个世纪的守候是长相厮守的美好,却也是一场不离不弃的历练,1982年的除夕夜就是袁隆平久久不能忘怀的日子。

作为家庭一半支柱的邓哲突发病毒性脑炎入院治疗,一病不起的邓哲被送往医院后只能依靠输液维持生命,看着病床上的妻子袁隆平突然意识到自己多年以来对家庭的亏欠已然这般之深。

生命的流失总能警醒活着的人学会珍惜,那段时间守候在病床前的袁隆平时时刻刻都被对妻子的内疚包围着。

值得庆幸的是在袁隆平的悉心照料下邓哲终于康复出院,经此一事年过半百的袁隆平一改以往内敛的性格开始时时刻刻挂念妻子,主动送上礼物,出远门也一定要带上妻子。

袁隆平的功绩是时代发展中不可磨灭的一笔色彩,但他却始终秉承着淡泊名利的信念,老先生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不能躺在功劳簿上"。

因而尽管荣誉傍身袁隆平仍旧生活朴素,对于这种粗茶淡饭的生活邓哲也是乐在其中,在她看来金钱、名利永远也及不上袁先生与自己宜室宜家的快乐。

时至今日,每逢提起丈夫邓哲还是习惯于称其为袁先生,一如年轻时那般,她愿意陪他穿梭在田间地头,愿意倾听他独特的浪漫,只要多才多艺的袁先生愿意拉小提琴,她将是他此生最忠实的观众,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陪伴。

袁隆平的贡献——开展水稻杂种优势

1960年,我国发生了全国性的大饥荒。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利用助手发现的天然雄性不育的“野败”作为杂交水稻的不育材料并发表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

七十年代中期,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培育成功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现我国杂交水稻的各个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 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2017年7月,任青岛海水稻学院首席教授。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

2018年4月14日,袁隆平在海南接受凤凰财经采访时发表了对转基因的看法。对于转基因大豆,袁隆平指出,只要是通过安全检测的转基因作物,都是没有问题的。袁隆平表示,转基因是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袁隆平

袁隆平1953年从西南大学农学系毕业之后,就被分配到了湖南省的安江农校,而湖南省是水稻之乡,所以袁隆平很早就同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的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论该为天然杂交水稻。随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1961年7月,袁隆平把这株变异株水稻的种子继续播种在试验田里,结果证明去年发现的特殊性状水稻确实是“天然杂交稻”。

1960年开始,国内接连三年遭受了三年自然灾害,带来了严重的粮荒,而粮食生产的重视度也达到了空前水平,袁隆平本人更是励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粮荒,从此彻底走上杂交稻之路。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邓则,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

此后,又经过8年的艰苦试验,一直到1974年才配置种子成功,并进行了鉴定。1975年,获得大面积制种成功;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而总产量占18.5%。10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杂交稻从发现算起,一直到大面积推广,其实用了17年的时间,而全国全面推广,又用了10年的时间,近三十年的时间里,袁隆平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点也是各方的共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