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环境论文发表内容

发布时间:

环境论文发表内容

我论文资料的给你发一份呗

中国环境规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字数:2834来源:商业时代 2014年4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内容摘要:环境规制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设计中国环境规制绩效评价体系基础之上,运用非径向超效率DEA模型计算了中国的环境规制效率。研究发现:中国环境规制绩效存在区域差异,总体而言东部发达省份优于其他省份;中国区域环境规制效率整体上呈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倒U型趋势,横向比较发现东部地区的规制效率最高、西部最低;区域环境规制效率整体上呈现出收敛趋势,西部地区的地区差异最大,中部地区偏小。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最后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关键词:环境规制 绩效评价 Super-SBM模型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建立特色的环境管理体系,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机构体制和法律规章。目前,中国节能减排体系已经构建了节能法规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在内的体系框架,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与环保执法监察相结合的减排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尽管“十一五”时期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能源消耗仍然偏高,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生态环境仍十分脆弱。2010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由此可见,在中国加速工业化阶段,这种环境规制体系对于加强环境约束、完善倒逼机制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已有研究文献将研究焦点放在环境效率上。Zhu和Scheel等人还提出一个倒数转换办法,把非期望产出的倒数作为期望产出处理(倒数转换法)。Seiford和Zhu(2002)提出寻找一个转换向量使所有负的非期望产出转变成正值(转换向量法)。Fare等人提出了一个基于弱可处置性和产出角度的方向性距离函数(方向性距离函数法)。此外,Tone(2003)提出了一个基于松弛测度的DEA模型处理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法),尽可能地考虑了由于角度和径向的选择造成的投入产出松弛性问题。根据已有学者验证, SBM模型属于DEA模型中的非径向和非角度的度量方法,它能够避免径向和角度选择的差异带来的偏差和影响,比起其他模型更能体现效率评价的本质(刘勇等,2010)。陈德敏和张瑞(2012)最早将环境规制具体手段作为考虑要素引入到计量模型中,探索不同环境规制手段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机制。 本文在构建中国环境规制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更能体现效率评价本质的SBM模型,同时考虑充分效率排序问题,选取Sup-SBM模型计算环境规制效率,将环境规制手段作为具体考虑因素引入到效率测算中,计算2000-2010年中国环境规制绩效及其变动特征,以期为中国环境规制提供决策性参考。 环境规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设计依据 环境规制绩效可以用环境规制效率表示,也称环境管理效率和环境治理效率,一般是指国家在行使环境保护的管理职能、从事管理活动时所获得的环境效益同所投入的环境治理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王晓宁等,2006)。在设定环境规制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时,需要具体考虑国家环境规制的体制,尤其是当前的环境规制制度框架(见图1)。所谓中国环境管理制度的体系框架,是指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环境管理制度已具雏形,已远不是单项制度的“构件”的简单堆砌,而是一个由新老制度构成的并初具规模的有机整体。其中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和排污收费等“老三项”制度产生于国内环境保护工作的初创时期,于1979年9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中确立。“老三项”制度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尤其是在环境保护的开创阶段,对控制环境污染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巨大作用,被称为环境管理的“三大法宝”。 另外,构建环境规制绩效指标体系,还要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连贯性考虑,因此也必须遵从一定的原则。 (二)设计原则 设计中国环境规制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短期目标是通过将环境规制机构的效率结构系统中所涉及的所有领域的复杂关系简单化,用简化的评价指标获取尽可能多的评价信息,科学合理评估中国环境规制绩效。另外,完善的环境规制机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还应对政府效率结构的各个方面发生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程度进行反应,由此发现阻碍和影响环境规制机构效率持续提高的不利因素,分析原因,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设计环境规制效率评价的长期目标是实现中国经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使指标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设计时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和有效性原则。 (三)指标选择与体系构建 输入指标:本文在选取环境规制成本指标时,根据国家政策的规定以及数据的可得性,略去不可计量的政府环境规制成本指标,将环境规制的人力投入、物力投入与财力投入等可计量的政府环境规制成本指标作为环境规制成本指标,故以下将从环境规制的人力投入指标、物力投入指标与财力投入指标三个维度详细阐述环境规制的成本指标。 输出指标:政府规制的收益在经济上可分为直接收益与间接收益,直接收益可以用货币形式计量,间接收益则是政府的活动对整个经济生活提供的一种方便,虽然很难用货币来直接测度,但是这种收益人们可以感受到。对于政府环境规制收益来说,多数专家学者对其指标的分类大都大同小异,这里笔者也不例外。以下将从环境规制过程中的污染控制指标(动态指标)与环境规制完成后的环境质量指标(静态指标)两个方面来刻画环境规制的收益指标。 根据体系构建的目标、思路、原则,以及指标选取的结果,构建中国环境规制效率评价体系,如图2所示。 模型选择与指标说明 (一)Super-SBM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Charnes、Coopor&Rhodes于1978年首先提出的评价生产效率的非参数方法。传统DEA包括CCR、BCC模型,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术界针对研究对象输入与输出变量的不同,对DEA模型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传统DEA对效率测评的思想属于径向(radial)和线性分段(piece-wise-linear)理论,强调可处置性来确保效率边界或无差异曲线的凸性(convex),却会造成投入要素的“松弛”问题。如果不考虑投入要素的“松弛”的影响直接运用CCR和BCC模型,有可能造成对效率测评的偏误。为了解决传统DEA方法的估算偏差问题,本研究选用SBM模型(Slacks-Based Measure)。SBM模型由Tone(2001)提出,它是以松弛变量测度为基础的DEA效率分析法,可理解为利润最大化的一种分析技术。SMB模型以优化其松弛变量为目标函数,通过非射线方式,同时考虑投入项与产出项的差额来估计效率值,是非径向、非角度的DEA模型,其分式规划的形式为:

以时间和标志性事件为参照标准,环境心理学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在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地区得以兴起。随着环境问题的升温,环境心理学也成为21世纪以来心理学领域较有突破的一个学科。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发表篇1 浅谈环境心理学中的拥挤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城市中的拥挤,从环境心理学角度阐述了拥挤的内涵、影响及对策,并提出要警惕拥挤综合症的出现。 关键词:拥挤 影响 拥挤综合症 一、 拥挤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新兴学科之一,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是建筑环境学和应用心理学的结合,是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1],它通过研究在不同社会 文化 和环境下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从而寻求人与环境相互适应的可持续模式。拥挤是环境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国外学者有的认为,“拥挤”是指当个体的空间需求超过实际空间供给时的一种心理压力不适状态,是有限空间中的个体的一种个人主观体验;有的认为,“拥挤”是指一种个人无法获得想要的隐私水平、无法充分控制同他人之间社会互动的状态。我国学者则强调“拥挤”是指一种主观的、能产生消极情感的心理状态,且当个人觉察到给定空间中有过多的人时出现。 总之,作为对高密度和相应空间限制的知觉判断,“拥挤”是一种难以直接测量,需经过人类知觉加工形成,伴随过度唤醒和生理、心理、行为压力特征表现,且导致系列拥挤负面影响的复杂心理体验和主观 经验 状态。[2] 二、 拥挤对人类的影响 (一)拥挤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1.对生理的影响 研究发现,高密度会引起一些生理唤醒反应。在高密度条件下的人血压偏高,个体患病的机率更高;儿茶酚胺含量升高,肾上腺分泌也提高;皮肤的导电系数也明显增加。长期在高密度环境中生活,可能引发疾病或使病情加重。 2.对情感的影响 社会密度与空间密度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的情感体验。在改变空间密度的实验中,男性在高密度时比在低密度时体验到更多的消极心境;而女性则相反,能彼此友好相处,以比较合作的方式对待拥挤的心境。在社会高密度的研究中,男女都同样反映出消极的心境。 (二)拥挤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1.人际吸引 拥挤导致人际吸引降低,并且男性更明显。在相关实验中,男性在高密度情境下对组内成员负面的评价较多,而女性则相反,高密度促进了人际吸引。 2.退缩行为 当遭遇高密度时,社会退缩行为是一种应激 措施 ,它包括减少眼睛的接触、把头扭向一边,或者保持较远的人际距离。高密度所引起的退缩行为将可能破坏人际关系网络,这样人们可以利用的资源便会减少,更加难以应对巨大的压力。 3.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即利他行为,一些关于人口密度如何影响人们助人行为的研究发现,高密度会降低人们帮助别人的概率。在高密度的公共场所,利他行为减少大多是由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心。此外,利他行为在城市和乡村也是不一样的。 4.攻击性行为 拥挤导致攻击性增强的观点至今没有一致的结论,但是对某一部分人来说(如 儿童 ),二者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大量研究显示,拥挤对儿童攻击性的影响更大,并且随年龄的增加而改变。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依赖于高密度是引发负性的情感体验,还是积极的情感体验。高密度并不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因素。 (三)拥挤的具体影响 1.拥挤对工作的影响 首先,拥挤使个体有效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高度注意力和清晰的思维能力受到限制。其次,拥挤时容易产生焦虑。再次,高密度会阻碍个体对环境的认知。最后,拥挤可能会阻碍个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导致任务不能顺利完成。 2.拥挤对交通影响 首先,交通拥挤带来的应激。坐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着一种更应激的生活方式,带来更多的身心健康问题。其次,司机的应激。司机的应激状况,总的表现为负性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攻击性强、焦虑、厌倦驾驶,及与他人交往时常常过度反应。再次,交通阻塞。交通阻塞影响人们到达目的地,也对驶汽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的焦虑有很大的影响。 三、减少拥挤的消极影响 (一)干预措施 首先,认知干预:对高密度情境的干预措施之一是认知干预,它是提前给个体关于某个情境的拥挤提示或警告。这样可以减少应激和其他不利影响。 其次,建筑设计:第一,利用分隔。对密度的知觉是引起拥挤感的关键,因为拥挤感是个体感知到个人空间受到侵犯。第二,注意焦点的设计。人们更喜欢能减少个人唤起水平的环境;建筑设计可以通过控制其他因素来减少人们的消极反应,达到减少拥挤感的目的。此外,建筑设计中室内家具的色彩、布置,对空间宽敞感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调节方式 消除拥挤导致的后果主要在减少个体的焦虑和降低他们的唤醒水平。为此,可针对缓解拥挤所产生的后果而进行三种调节 方法 :肌肉放松、认知重建和想象。认知重建是通过引导,使人们注意情境中的积极方面,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情绪;想象是帮助人们按指令想象一幅舒适的、田园式的画面,以转移注意力。 四、拥挤综合症 拥挤的空间,嘈杂的环境,加之快节奏的生活,极易使人产生高度紧张,出现头痛、失眠、易怒、乏力等症,甚至引起心理变态,这一系列症状,被称为“拥挤综合症”。环境、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都认为,拥挤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已成为城市的一大公害。为避免现代都市的拥挤及拥挤带来的危害,需要社会和都市居民的共同努力。 关键是要加强对城市布局和建设的宏观调控,以利人口分流;在节假日及大型集会,要作好人群的有序流动安排,最大限度地控制拥挤现象。都市居民应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凑热闹,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孕妇及患有心血管病的人更应避免拥挤。同时,都市人还须学会“闹中取静”,在紧张中学会放松,加强体质锻炼、注意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并保持乐观开朗、平静愉快的心境,这些都是防止拥挤综合症的有效办法。[3]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吉林:吉林人民出社, 2001. [2]戴琨等.拥挤研究进展[J].应用心理学,2010(4). [3]严世英.都市拥挤综合症及其危害[J].人与自然,1998(3). [4]许波.拥挤综合症-精神健康的大敌[J].社会心态大观,2004. [5]保罗·贝尔等著.环境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林玉莲.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发表篇2 谈环境心理学及其研究述评 【摘 要】本文对环境心理学的诞生及其东西方发展,做了文献梳理评述,以期学界进一步了解其背景和现状。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研究;述评 古往今来,人类一直在探索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正是在代代相传的探索与思考过程中,人类不断解释环境,解释自己,同时也不断利用和改造环境,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在这一过程中, 人际交往 、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都直接影响着人所处的环境,也影响着人类自身。 一、环境心理学简要追述 环境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分化产生的―门交叉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与自然环境和人工的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传统意义上,环境心理学是城市规划设计与心理学的结合。随着环境心理学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现代意义上的环境心理学不仅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还被认为是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 重视建筑环境与心理及行为之间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纪元前,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就曾运用各种手法矫正视觉错觉。有关的理论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1886年德国美术史家沃尔芬(H.wolffin)著有《建筑心理学绪论》一书,曾用“移情论”的美学观点讨论建筑物和工艺品的设计问题。其后,汉斯・迈耶(H.Mayer)还打算在包豪斯中开设心理学课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的城市环境严重恶化,对居民的身心和行为产生了各种消极影响;同时,不少新建筑因无视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导致社区崩溃、建筑拆毁、居民抗议等严重后果,并遭到社会的严厉批评。因此,建筑环境与行为的关系引起多学科研究者的深切关注。来自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的研究终于汇集成多学科的新兴交叉领域――环境(建筑)心理学。环境心理学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此后,先在英语区,继而在全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和发展。当时北美的主要代表人物为人类学家霍尔,心理学家巴克、伊特尔森、普洛尚斯基、萨默,城市规划师林奇等。 1968年6月,一个综合性专业团体“环境设计研究协会(EDRA)”在北美宣告成立。并于1969年举行了第一次年会,还形成了若干研究中心,如儿童与环境、环境认知、环境与年龄、残疾人与环境、居住区环境、室内环境、妇女问题、使用者参与、使用后评估等。该组织第一批成员27人,仅由建筑师和心理学家组成,到1984年,成员增加到900人,遍及世界各地。其中建筑师占30%,心理学家30%,其他环境学科(室内设计、园林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25%,其他社会科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人类及社会生态学家)15%,成为世界上历史最长,人数最多的从事环境――行为研究和应用的学术团体。欧洲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也形成了环境行为研究的潮流。 亚洲各国中,日本在环境――行为领域中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处于领先地位,并在70年代迅速发展。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才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引入有关的理论和方法,开始在建筑学等学科内从事研究,并引起学科人员的广泛兴趣和关注。 二、环境心理学及其发展 不同的研究者,对环境心理学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不同学者对环境心理学的定义中,看到环境心理学的内涵与全貌。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是纽约的研究者普洛尚斯基和伊特尔森等首先提出的。任何人工环境都是社会的产物,都离不开相应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同时也不能脱离它所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1]。1978年,贝尔(P.A.Bell)等三人合著的《环境心理学》一书给环境心理学下的定义是:环境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经验与人工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整体的科学。环境心理学从研究噪声入手,分别对个人空间、拥挤和人类的关系、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等问题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了解个体如何同环境相互作用,进而利用和改造环境,以解决各种因环境而产生的人类行为问题[2]。 环境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什么样的环境才是符合人们心愿的环境的一门科学,因此它并不追究人能够适应哪一种环境的问题。过去,人们在创造环境时,几乎不考虑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会有怎样的心理倾向。与此相反,环境心理学却是将它作为重要问题提出来,并使它与选择环境、创造环境相结合而成为一门科学分支。因此现在有一些问题必须加以考虑[3]。 俞国良等的定义是: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行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环境和心理的相互关系,即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其社会――环境(尤其是物理环境)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4]。马逊风等认为“广义上的环境心理学就应该是心理学,因为一切心理学都是针对环境的”。狭义上的环境心理学从其研究对象上可以定义为“研究环境问题对人类(包括动物)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一影响对环境反馈作用的学科”[5]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新兴学科之一,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是建筑环境学和应用心理学的结合,是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6]。 我们可以看到,上述的各个定义虽然在表述上有一些小的差异,但基本思路是差不多的。基于以上不同研究者观点的基础上,环境心理学的定义可以这样表述: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个心理学分支独有的特点和能区别于其他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环境心理学区别于心理学其他分支的独有的特点,最主要是它研究的内容不同于其他分支。 在现有的环境心理学研究中,我们看到实际的研究内容包含很多方面,有研究者 总结 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概念,不同环境中心理学原理和各种环境状况个人的心理现象和对环境的知觉;环境物理里和环境心理量之间的关系(环境与人的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的相互关系),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作用规律,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如噪声、温度、风向、气候、空气的污染)和社会环境(如个人空间、地域观念、社会风气、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的影响;环境联想对环境意识与心理的影响,以及环境污染中心理变化对人体信息传递、工作效率等的影响;人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何进行心理自我调适,以适应环境并创造一种有利于个体发展的环境即对环境的反馈作用[5]。 除此之外,环境心理学还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并且研究如何通过影响人的心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从而增加亲近环境的行为,减少破坏环境的行为。 环境心理学说到底是心理学,而不是环境学,它的研究内容归根结底是心理学的内容,只不过要加上一个限定的领域,这个限定的领域就是环境。有定义说“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和他们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学科”,我们感到这个表述虽然很清晰简练,而且也基本切合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但是表述上不是最好。因为环境心理学毕竟是心理学,所以把它仅仅说成是研究“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学科,毕竟不十分贴切。 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环境心理学中所说的环境,其意义仅仅是自然环境还是包含社会环境?这里,我们的建议应当说主要是自然环境。另外一个定义上的问题,就是环境心理学是不是一个环境科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有研究者指出,“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来看,环境心理学应该成为以环境科学和心理学两学科为研究基础的交叉学科,但从环境心理学的起源和已进行的各种研究来看,环境心理学距环境科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研究还有很大的距离”。原因是环境心理学的最初研究者主要是城市规划师和建筑设计师,他们所研究的问题主要是个人空间、拥挤、城市发展和城市设计等,“目前的环境心理学和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联系得更为紧密”。 把环境心理学定义为“建筑环境学和应用心理学的结合”,似乎和这个现状更为贴切,但是,却和环境心理学最新的发展趋势不合。因为我们可以看到,环境心理学研究者中,心理学家的人数正在日益增加,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而月越来越超越建筑学的范围。 三、环境心理学研究内容及其展望 从广义上看,所有的心理学研究的都是研究环境中的人的心理,是否所有的心理学都应该说是环境心理学?我们认为,如果把所有的心理学都说成环境心理学,那么这个学科的独持性就没有办法体现了。环境心理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影响下的心理活动,以及影响了自然环境的那些小型活动的学科。研究的内容大致为: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人的心理对环境的影响。1.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的问题。2.环境心理评估。3.环境态度与价值观。4.环境对人的影响。5.如何改变人的心理,使人多做有益于环境保护的事情。6.各种具体环境问题的研究。此外,建立关于环境心理学的理论,也是环境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内容[7]。 因此,环境心理学有很多需要紧密结合现实情况提出和跟踪研究的问题。过去的心理学在很多方面都与现实脱节,所以这是相当困难的课题。总之,我们认为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学应该解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需要各学科之间的协作。 参考文献: [1]林玉莲. 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 [2][美]保罗・贝尔,托马斯・格林,等. 朱建军 ,吴建平等 译.环境心理学第5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 [3](日)相马一郎. 周畅 ,李曼曼译.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9. [4]俞国良,王青兰,杨治良.环境心理学[M].北京:人民 教育 出版社,2000.4. [5]马逊风,黄冬梅,黄钰,何子光.环境心理学有关问题的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31-36. [6]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28―129. [7]吴建平.环境与生态心理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5. 猜你喜欢: 1. 浅谈环境心理学论文 2. 浅谈环境心理学的相关论文 3. 环境心理学论文2000字 4. 环境心理学浅探论文 5. 环境心理学论文2000字以上

环境论文发表什么内容

可以写食物链的破坏,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干扰破坏造成的生态环境对人类发展的约束。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为可以体现保护环境的意旨或者是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简介及投稿须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95年,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学术科技期刊(学报级),是我国应用生物学和环境生物学的核心刊物。本刊宗旨:交流国内外生物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进展,加强生物科学研究为国民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务的功能。内容涵盖:生物学及相关学科中的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环境整治、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以及在农、林、牧、医、能源、轻工、食品等领域(中文核心[2011], CSCD核心库[2015-2016], 科技核心[2014])收录收据库: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投稿须知:1-稿件初投在稿件完成拟投本刊前,请作者确保稿件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无政治错误,符合本刊报道范围(“本刊简介”),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论文)或具有独创性观点(综述),在研究和写作上经过了所有作者的集思广益并认可投稿,无知识产权争议,无作伪、抄袭、“一稿多投”和“香肠论文”(一稿裁多稿)行为,仔细阅读过本刊“投稿指南”和“版权协议”(若稿件是一篇综述,作者还必须阅读过本刊“综述要求”),并根据本刊“征稿简则”进行修改和规范后,即可在线投稿。不必再电邮该稿件的电子版或寄送该稿件的纸质版。请自行保存该稿件的电子版、至少一份纸质版以及所有数据资料,以防不时之需,必要时编辑部可能要求作者提供原始数据和文献。(注:稿件初投时,在保证内容质量和遵守国家标准、行业规范的前提下,其格式和规范不一定要完全符合本刊;但经过三审后,若本刊拟录用该稿件,要求作者对稿件除了修改完善内容外,还必须根据本刊“征稿简则”和本刊最新发表论文或“论文模板”格式逐一规范(不分栏),方正式录用。)在线投稿时,请注意加注星号的必填项和各具体要求,准确给出所有作者的详细联系地址(包括邮编)、E-mail(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E-mail必填)、电话及个人简介等相关信息,以及其他认为需要特别说明的情况(如稿件的重要性和创新性、是否为本刊约稿、是否有系列论文、是否为知名专家推荐、是否有回避审稿专家等)。若在稿件出版前整个过程中联系方式有变化,请及时更新。2-稿件初审编辑部收到作者投稿后下载入库,进行初审,即通过仔细阅读全文,对稿件的学科专业、学术水平、数据真假、语言表达和文体格式等作出初步审查和评价,处理意见主要有2种:(1)直接退稿:可能理由为稿件内容不符合本刊报道范围、学术水平在本刊近期投稿中相对不高、数据观点或语言表述存在较大缺陷等。由于本刊刊稿率(年刊稿数/年收稿数)较低,即退稿率较高,会有较多稿件只经初审而不经同行评审(外审)就被拒绝,请予以理解;这种做法可以提高编辑部后续工作效率,亦可减少稿件在编辑部的无效滞留时间和作者的无效等待时间,并且不需要作者为该稿件缴纳审稿费;编辑部会客观、公平、慎重地对待投稿,有可能会建议该稿件更适合投往哪些或哪种刊物。若有异议,亦可申诉。(2)受理续审:同意受理该稿件,即通知作者尽快缴纳审稿费(有正式发票,“费用手续”)并正式办理“版权协议”(最高级基金所属单位盖章,若无基金则第一单位盖章)。该稿件即进入同行评审(外审)阶段。3-同行评审(外审)编辑部为每篇稿件选择3个外审专家。所选外审专家:与审理稿件所属学科小专业相符合的科研一线人员,研究员或教授职称,不含纯粹从事科研管理的人员;能全面、公正地审阅、评价稿件质量;不仅需要指出稿件优缺点,也应提出修改建议,对作者有实质性帮助;能在约定的较短时间内返回评审意见等。4-稿件终审收到稿件所有外审意见后,编辑部会据此决定对该稿件录用与否。本刊根据外审意见并结合本刊具体情况作出选择,有可能是与外审意见相反的选择。本刊承诺,2个月以内给予作者是否录用的答复;少量稿件由于不可预见的因素导致延期,作者经向编辑部申明后可撤稿改投,也可等待本刊的催审或换审意见。处理意见主要有3种:( 1 )退稿:一般会告知作者理由,并建议如何改进试验、深入研究或改投他刊等。( 2 )录用:只是初步录用(内容和写作都很优秀的稿件可直接录用),还需要作者根据审稿意见中的合理建议以及编辑部的“征稿简则”和最新发表论文或“论文模板”格式逐一、全面修改全文(不分栏)。修改稿返回同时要附上修改说明,即逐一回答终审意见,哪些方面做了修改,哪些方面予以保留以及保留原因。通讯作者若非执笔作者,必须审定修改稿及修改说明。编辑部收到修改稿后,经核实无误,即正式录用并向作者发出论文录用通知。录用论文经审核后在网上预出版。( 3 )退修(退改):若稿件内容符合本刊,且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创新价值,但由于写作原因导致价值没有体现,或者需要补充一些次要的实验和数据,则退请作者修改后再投。再投稿件需经编辑部甚至外审专家再次审 理后,再决定是否录用。再投稿件也需附修改说明。退改稿件一般情况下(如无需补充实验),要求在1个月内将修改稿和修改说明返回来。若编辑部拒绝某稿件,也未说明修改后再投,建议作者修改后改投他刊。若作者对审稿意见有异议,可告知理由,编辑部会认真对待、妥善处理,并尽快返回最终决定。建议作者在第一次申诉失败后将稿件改投他刊,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与编辑部进一步的来回交流上。5-稿件编排稿件正式录用后,编辑部根据其收稿日期和修回日期确定发表时间。其中,国际稿件、国际合作稿件、高创新性稿件、学术价值重大稿件优先发表。编辑部对稿件全文进行编辑和排版,质疑和修正错误的数据、观点和表述,并予以规范,使文字和图表更具可读性,使版面安排清晰、紧凑,符合本刊的风格。6-稿件核对有所质疑和编辑较多的稿件将返回 给作者再作修改。排版稿件由作者和编辑部同步校改,请作者尽量于2日内将校改结果返回编辑部。校改方法①:直接在排版稿PDF文件中批注修改;方法②:于word中文字或列表叙述哪页、哪栏、哪行的错误,并予以更正;以及其他能清晰显示修改处和修改内容的类似方法。排版稿及其校对情况必须经通讯作者审定后再返回。本刊根据论文版面酌收版面费(有正式发票),并以不低于版面费的20%酌返作者稿费。7-论文出版和期刊寄送当期所有稿件,包括期刊封面、封底、目录、补白等,再经编辑部两校两改、出胶片后终校,最后送印刷厂校对、印刷。同时,当期所有论文全部上网,以文摘形式、PDF全文形式提供作者、读者免费阅读和下载。本刊免费赠送作者适量当期刊物和抽印本。发表网提示: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仅提供学术期刊介绍信息,另提供在线投稿服务。

以时间和标志性事件为参照标准,环境心理学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在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地区得以兴起。随着环境问题的升温,环境心理学也成为21世纪以来心理学领域较有突破的一个学科。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发表篇1 浅谈环境心理学中的拥挤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城市中的拥挤,从环境心理学角度阐述了拥挤的内涵、影响及对策,并提出要警惕拥挤综合症的出现。 关键词:拥挤 影响 拥挤综合症 一、 拥挤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新兴学科之一,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是建筑环境学和应用心理学的结合,是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1],它通过研究在不同社会 文化 和环境下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从而寻求人与环境相互适应的可持续模式。拥挤是环境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国外学者有的认为,“拥挤”是指当个体的空间需求超过实际空间供给时的一种心理压力不适状态,是有限空间中的个体的一种个人主观体验;有的认为,“拥挤”是指一种个人无法获得想要的隐私水平、无法充分控制同他人之间社会互动的状态。我国学者则强调“拥挤”是指一种主观的、能产生消极情感的心理状态,且当个人觉察到给定空间中有过多的人时出现。 总之,作为对高密度和相应空间限制的知觉判断,“拥挤”是一种难以直接测量,需经过人类知觉加工形成,伴随过度唤醒和生理、心理、行为压力特征表现,且导致系列拥挤负面影响的复杂心理体验和主观 经验 状态。[2] 二、 拥挤对人类的影响 (一)拥挤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1.对生理的影响 研究发现,高密度会引起一些生理唤醒反应。在高密度条件下的人血压偏高,个体患病的机率更高;儿茶酚胺含量升高,肾上腺分泌也提高;皮肤的导电系数也明显增加。长期在高密度环境中生活,可能引发疾病或使病情加重。 2.对情感的影响 社会密度与空间密度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的情感体验。在改变空间密度的实验中,男性在高密度时比在低密度时体验到更多的消极心境;而女性则相反,能彼此友好相处,以比较合作的方式对待拥挤的心境。在社会高密度的研究中,男女都同样反映出消极的心境。 (二)拥挤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1.人际吸引 拥挤导致人际吸引降低,并且男性更明显。在相关实验中,男性在高密度情境下对组内成员负面的评价较多,而女性则相反,高密度促进了人际吸引。 2.退缩行为 当遭遇高密度时,社会退缩行为是一种应激 措施 ,它包括减少眼睛的接触、把头扭向一边,或者保持较远的人际距离。高密度所引起的退缩行为将可能破坏人际关系网络,这样人们可以利用的资源便会减少,更加难以应对巨大的压力。 3.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即利他行为,一些关于人口密度如何影响人们助人行为的研究发现,高密度会降低人们帮助别人的概率。在高密度的公共场所,利他行为减少大多是由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心。此外,利他行为在城市和乡村也是不一样的。 4.攻击性行为 拥挤导致攻击性增强的观点至今没有一致的结论,但是对某一部分人来说(如 儿童 ),二者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大量研究显示,拥挤对儿童攻击性的影响更大,并且随年龄的增加而改变。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依赖于高密度是引发负性的情感体验,还是积极的情感体验。高密度并不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因素。 (三)拥挤的具体影响 1.拥挤对工作的影响 首先,拥挤使个体有效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高度注意力和清晰的思维能力受到限制。其次,拥挤时容易产生焦虑。再次,高密度会阻碍个体对环境的认知。最后,拥挤可能会阻碍个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导致任务不能顺利完成。 2.拥挤对交通影响 首先,交通拥挤带来的应激。坐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着一种更应激的生活方式,带来更多的身心健康问题。其次,司机的应激。司机的应激状况,总的表现为负性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攻击性强、焦虑、厌倦驾驶,及与他人交往时常常过度反应。再次,交通阻塞。交通阻塞影响人们到达目的地,也对驶汽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的焦虑有很大的影响。 三、减少拥挤的消极影响 (一)干预措施 首先,认知干预:对高密度情境的干预措施之一是认知干预,它是提前给个体关于某个情境的拥挤提示或警告。这样可以减少应激和其他不利影响。 其次,建筑设计:第一,利用分隔。对密度的知觉是引起拥挤感的关键,因为拥挤感是个体感知到个人空间受到侵犯。第二,注意焦点的设计。人们更喜欢能减少个人唤起水平的环境;建筑设计可以通过控制其他因素来减少人们的消极反应,达到减少拥挤感的目的。此外,建筑设计中室内家具的色彩、布置,对空间宽敞感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调节方式 消除拥挤导致的后果主要在减少个体的焦虑和降低他们的唤醒水平。为此,可针对缓解拥挤所产生的后果而进行三种调节 方法 :肌肉放松、认知重建和想象。认知重建是通过引导,使人们注意情境中的积极方面,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情绪;想象是帮助人们按指令想象一幅舒适的、田园式的画面,以转移注意力。 四、拥挤综合症 拥挤的空间,嘈杂的环境,加之快节奏的生活,极易使人产生高度紧张,出现头痛、失眠、易怒、乏力等症,甚至引起心理变态,这一系列症状,被称为“拥挤综合症”。环境、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都认为,拥挤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已成为城市的一大公害。为避免现代都市的拥挤及拥挤带来的危害,需要社会和都市居民的共同努力。 关键是要加强对城市布局和建设的宏观调控,以利人口分流;在节假日及大型集会,要作好人群的有序流动安排,最大限度地控制拥挤现象。都市居民应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凑热闹,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孕妇及患有心血管病的人更应避免拥挤。同时,都市人还须学会“闹中取静”,在紧张中学会放松,加强体质锻炼、注意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并保持乐观开朗、平静愉快的心境,这些都是防止拥挤综合症的有效办法。[3]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吉林:吉林人民出社, 2001. [2]戴琨等.拥挤研究进展[J].应用心理学,2010(4). [3]严世英.都市拥挤综合症及其危害[J].人与自然,1998(3). [4]许波.拥挤综合症-精神健康的大敌[J].社会心态大观,2004. [5]保罗·贝尔等著.环境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林玉莲.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发表篇2 谈环境心理学及其研究述评 【摘 要】本文对环境心理学的诞生及其东西方发展,做了文献梳理评述,以期学界进一步了解其背景和现状。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研究;述评 古往今来,人类一直在探索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正是在代代相传的探索与思考过程中,人类不断解释环境,解释自己,同时也不断利用和改造环境,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在这一过程中, 人际交往 、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都直接影响着人所处的环境,也影响着人类自身。 一、环境心理学简要追述 环境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分化产生的―门交叉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与自然环境和人工的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传统意义上,环境心理学是城市规划设计与心理学的结合。随着环境心理学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现代意义上的环境心理学不仅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还被认为是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 重视建筑环境与心理及行为之间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纪元前,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就曾运用各种手法矫正视觉错觉。有关的理论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1886年德国美术史家沃尔芬(H.wolffin)著有《建筑心理学绪论》一书,曾用“移情论”的美学观点讨论建筑物和工艺品的设计问题。其后,汉斯・迈耶(H.Mayer)还打算在包豪斯中开设心理学课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的城市环境严重恶化,对居民的身心和行为产生了各种消极影响;同时,不少新建筑因无视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导致社区崩溃、建筑拆毁、居民抗议等严重后果,并遭到社会的严厉批评。因此,建筑环境与行为的关系引起多学科研究者的深切关注。来自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的研究终于汇集成多学科的新兴交叉领域――环境(建筑)心理学。环境心理学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此后,先在英语区,继而在全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和发展。当时北美的主要代表人物为人类学家霍尔,心理学家巴克、伊特尔森、普洛尚斯基、萨默,城市规划师林奇等。 1968年6月,一个综合性专业团体“环境设计研究协会(EDRA)”在北美宣告成立。并于1969年举行了第一次年会,还形成了若干研究中心,如儿童与环境、环境认知、环境与年龄、残疾人与环境、居住区环境、室内环境、妇女问题、使用者参与、使用后评估等。该组织第一批成员27人,仅由建筑师和心理学家组成,到1984年,成员增加到900人,遍及世界各地。其中建筑师占30%,心理学家30%,其他环境学科(室内设计、园林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25%,其他社会科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人类及社会生态学家)15%,成为世界上历史最长,人数最多的从事环境――行为研究和应用的学术团体。欧洲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也形成了环境行为研究的潮流。 亚洲各国中,日本在环境――行为领域中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处于领先地位,并在70年代迅速发展。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才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引入有关的理论和方法,开始在建筑学等学科内从事研究,并引起学科人员的广泛兴趣和关注。 二、环境心理学及其发展 不同的研究者,对环境心理学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不同学者对环境心理学的定义中,看到环境心理学的内涵与全貌。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是纽约的研究者普洛尚斯基和伊特尔森等首先提出的。任何人工环境都是社会的产物,都离不开相应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同时也不能脱离它所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1]。1978年,贝尔(P.A.Bell)等三人合著的《环境心理学》一书给环境心理学下的定义是:环境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经验与人工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整体的科学。环境心理学从研究噪声入手,分别对个人空间、拥挤和人类的关系、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等问题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了解个体如何同环境相互作用,进而利用和改造环境,以解决各种因环境而产生的人类行为问题[2]。 环境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什么样的环境才是符合人们心愿的环境的一门科学,因此它并不追究人能够适应哪一种环境的问题。过去,人们在创造环境时,几乎不考虑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会有怎样的心理倾向。与此相反,环境心理学却是将它作为重要问题提出来,并使它与选择环境、创造环境相结合而成为一门科学分支。因此现在有一些问题必须加以考虑[3]。 俞国良等的定义是: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行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环境和心理的相互关系,即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其社会――环境(尤其是物理环境)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4]。马逊风等认为“广义上的环境心理学就应该是心理学,因为一切心理学都是针对环境的”。狭义上的环境心理学从其研究对象上可以定义为“研究环境问题对人类(包括动物)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一影响对环境反馈作用的学科”[5]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新兴学科之一,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是建筑环境学和应用心理学的结合,是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6]。 我们可以看到,上述的各个定义虽然在表述上有一些小的差异,但基本思路是差不多的。基于以上不同研究者观点的基础上,环境心理学的定义可以这样表述: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个心理学分支独有的特点和能区别于其他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环境心理学区别于心理学其他分支的独有的特点,最主要是它研究的内容不同于其他分支。 在现有的环境心理学研究中,我们看到实际的研究内容包含很多方面,有研究者 总结 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概念,不同环境中心理学原理和各种环境状况个人的心理现象和对环境的知觉;环境物理里和环境心理量之间的关系(环境与人的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的相互关系),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作用规律,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如噪声、温度、风向、气候、空气的污染)和社会环境(如个人空间、地域观念、社会风气、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的影响;环境联想对环境意识与心理的影响,以及环境污染中心理变化对人体信息传递、工作效率等的影响;人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何进行心理自我调适,以适应环境并创造一种有利于个体发展的环境即对环境的反馈作用[5]。 除此之外,环境心理学还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并且研究如何通过影响人的心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从而增加亲近环境的行为,减少破坏环境的行为。 环境心理学说到底是心理学,而不是环境学,它的研究内容归根结底是心理学的内容,只不过要加上一个限定的领域,这个限定的领域就是环境。有定义说“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和他们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学科”,我们感到这个表述虽然很清晰简练,而且也基本切合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但是表述上不是最好。因为环境心理学毕竟是心理学,所以把它仅仅说成是研究“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学科,毕竟不十分贴切。 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环境心理学中所说的环境,其意义仅仅是自然环境还是包含社会环境?这里,我们的建议应当说主要是自然环境。另外一个定义上的问题,就是环境心理学是不是一个环境科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有研究者指出,“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来看,环境心理学应该成为以环境科学和心理学两学科为研究基础的交叉学科,但从环境心理学的起源和已进行的各种研究来看,环境心理学距环境科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研究还有很大的距离”。原因是环境心理学的最初研究者主要是城市规划师和建筑设计师,他们所研究的问题主要是个人空间、拥挤、城市发展和城市设计等,“目前的环境心理学和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联系得更为紧密”。 把环境心理学定义为“建筑环境学和应用心理学的结合”,似乎和这个现状更为贴切,但是,却和环境心理学最新的发展趋势不合。因为我们可以看到,环境心理学研究者中,心理学家的人数正在日益增加,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而月越来越超越建筑学的范围。 三、环境心理学研究内容及其展望 从广义上看,所有的心理学研究的都是研究环境中的人的心理,是否所有的心理学都应该说是环境心理学?我们认为,如果把所有的心理学都说成环境心理学,那么这个学科的独持性就没有办法体现了。环境心理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影响下的心理活动,以及影响了自然环境的那些小型活动的学科。研究的内容大致为: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人的心理对环境的影响。1.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的问题。2.环境心理评估。3.环境态度与价值观。4.环境对人的影响。5.如何改变人的心理,使人多做有益于环境保护的事情。6.各种具体环境问题的研究。此外,建立关于环境心理学的理论,也是环境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内容[7]。 因此,环境心理学有很多需要紧密结合现实情况提出和跟踪研究的问题。过去的心理学在很多方面都与现实脱节,所以这是相当困难的课题。总之,我们认为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学应该解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需要各学科之间的协作。 参考文献: [1]林玉莲. 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 [2][美]保罗・贝尔,托马斯・格林,等. 朱建军 ,吴建平等 译.环境心理学第5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 [3](日)相马一郎. 周畅 ,李曼曼译.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9. [4]俞国良,王青兰,杨治良.环境心理学[M].北京:人民 教育 出版社,2000.4. [5]马逊风,黄冬梅,黄钰,何子光.环境心理学有关问题的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31-36. [6]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28―129. [7]吴建平.环境与生态心理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5. 猜你喜欢: 1. 浅谈环境心理学论文 2. 浅谈环境心理学的相关论文 3. 环境心理学论文2000字 4. 环境心理学浅探论文 5. 环境心理学论文2000字以上

您好,我觉得自己的论文怎么可以向别人索取,我建议您自己写,由感而发,即备是言语简单,却也情真意切。复制来的论文,虽长篇大论,洋洋洒洒,却非由心而发,读者如同嚼蜡。“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这个主题明确,您可以从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自己做到不浪费,减少消费,减少排放”来写起,进而将这种简单可行的事向所有的亲朋好友来推广,这样就真正做到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论文不仅自己去写,而且要自己去实践,如果环境因您而有所改变,世界在往好的方向发展,那是多么好的一件事。而您做这些事,一定也能给您带来好的回报,中国人从古至今不是一直在说“善有善报”吗?也许我的回答不是您最初想要的,但恳请您静心想一想,如果按我的建议去做,是不是对您对这个世界都有很大的益处,我相信,经过您自己的资料收集、静心思考、亲身实践,这样写出来的论文一定是感人肺腑的,也能够帮助很多的人走上自觉保护环境的道路,按佛教的说法,您的这份功德会很大,也会有很大的福报降临到您的身上。谢谢!

国内室内环境分析论文发表

可以尝试下(环境保护前沿)呗

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摘要:首先分析了色彩在建筑室内设计中的作用以及室内色彩的组成,最后,探讨了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运用,仅供参考。 关键词:室内设计色彩主体色彩陪衬色彩点缀色彩 近年来,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空间、工作环境和各类活动场所的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科技发展也为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创造了条件,人们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充分运用各种色彩与材料来创造个性化的室内空问。人类生存的每个空间都充满色彩,小同的色彩给人以小同的心理和生理感受。因此,在室内设计中,对于研究和运用色彩在室内空间中的作用及其变化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 1.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色彩是室内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既有审美作用,还有表现和调节室内空间与气氛的作用,它能通过人们的感知、印象产生相应的心理影响和生理影响。室内色彩运用得是否恰当,能左右人们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活动,因此色彩的完美设计可以更有效地发挥设计空间的使用功能,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色彩设计在室内设计中有如下作用: (1)调节空间感。运用色彩的物理效应能够改变室内空间的面积或体积的视觉感,改善空间实体的不良形象的尺度。例如一个狭长的空间如果顶棚采用强烈的暖色调,两边墙体采用明亮的冷色调,就会弥补这种狭长的感觉。 (2)体现个性。色彩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个性,一般来讲,性格开朗、热情的人,室内选择的应是暖色调;性格内向、平静的人,选择冷色调。喜欢浅色调的人多半直率开朗;喜欢暗色调、灰色调的人多半深沉含蓄。 (3)调节心理。色彩是一种信息刺激,若过多高纯度的色相对比,会使人感到过分刺激,容易烦躁,而过少的色彩对比,会使人感到空虚、无聊,过于冷清。因此,室内色彩要根据使用者的性格、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社会阅历等,设计出各自适合的色彩,才能满足视觉和精神上的需求,还要根据各个房间的使用功能进行合理配色,以调整心理的平衡。 (4)调节室内温感。气候温度的感觉随着不同颜色搭配方式而不同。色彩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色彩方案主要是为了改变人对室内温度的感受。比如寒冷地区的色彩方案应选择红、黄等颜色,明度可以略低,但彩度必须相对变高;温暖地区可以选择蓝绿、蓝、蓝紫等颜色使其明度升高,降低它相对的彩度。但是,季节和地域的气候是循环变化的,因此要因地制宜根据所在地区的常态来选择合适的色彩方案。 (5)调节室内光线。室内色彩可以调节室内光线的强弱。因为各种色彩都有不同的反射率,如白色的反射率为70%~90%,灰色在10%~70%之间,黑色在10%以下,根据不同房间的采光要求,适当的选用反射率低的色彩或反射率高的色彩来调节进光量。 2.室内色彩的组成 2.1主体色彩 主体色彩是室内设计中面积最大、占主导地位的色彩,一般占室内面积的60%~70%。它给人以整体印象,如暖色调、冷色调等。使人产生喜庆、温暖、冷静、严肃等不同的心理感受。主体色彩通常是指室内的天花板、墙壁、门窗、地板等大面积的建筑色彩。如果将这些大面积色彩统一起来,使用某一变化微小的色调,如采用低纯度高明度的明快色彩,会使人产生和谐而自然的感觉,这一手法通常使用在家居装饰和私人空间中;而采用高纯度的色彩则会使人产生激动和兴奋的感觉,这一手法通常使用在商业空间和公共空间中。主体色彩是陪衬色彩和点缀色彩的基础,因而它的选择是室内色彩设计的关键。如白色一直被认为是理想的主体色彩,这是因为白色是一种中性色彩,它能够与各种色彩相调和。现在的室内装饰一般都以白色为基础,略加色相的变化,从而产生高明度的灰色系列作为主体色彩,如粉红色、浅黄色、淡绿色、浅灰色等。此外,高纯度或低明度的色彩作为主体色的室内设计,配以淡雅的对比色来进行点缀,同样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两种室内色彩设计相比,前者能够产生平和淡雅的效果,后者能够产生活泼激烈的效果。在实际设计时,应结合具体的环境和室内使用功能,扬长避短,灵活运用,以达到理想效果。 2.2陪衬色彩 陪衬色彩在室内设计中是以主体色彩为依据进行选择的。如果主体色彩是红色系列,陪衬色彩可选用明度变化,比如采用略深或略浅的红色进行陪衬;也可选择色相变化,如使用偏黄或偏蓝的红色进行陪衬。陪衬色彩是构成室内环境色彩的重要部分,也是构成各种色调的最基本因素。在主体色彩和陪衬色彩的映照下,室内色彩会产生一种统一而有变化的整体效果。如果只有一种主体色调而没有陪衬色调的搭配,整体上就会显得空洞和单调。一般来讲陪衬色彩应占室内空间面积的20%~30%。在室内占有一定面积的家具也应考虑陪衬色对其的影响。各类不同品种、规格、形式和材料的家具,如橱柜、梳妆台、床、桌、椅、沙发等,它们是室内陈设的主体,是表现室内风格及个性的重要因素,它们的造型应与室内设计的风格一致,其色彩也应与陪衬色彩基本一致,从而控制室内色彩的总体效果。此外。室内装饰中的织物色彩也是配色的主角,尤其是窗帘、帷幔、床罩、台布、地毯及沙发、坐椅上的大块蒙面织物等,它们的材质、色彩、图案千姿百态,与人的关系也更为密切,一般选择多数色彩与陪衬色彩相统一,少量的色彩可作为点缀色。 2.3点缀色彩 点缀色彩是指室内环境中最醒目,最易于变化的小面积色彩,它一般是室内设计中的视觉中心,应占室内面积的5%~10%;如形象墙,小景点,壁挂,靠垫,摆设品,花草等陈设的色彩。点缀色彩往往采用主体色和陪衬色的对比色或纯度较高的强烈色彩,使室内空间中的色彩既有统一又有对比,产生既变化又和谐的整体效果。 由此可见,室内环境的色彩效果有很大一部分是由陈设物的色彩决定的。对室内色彩的处理一般应进行总体的控制和把握,即室内空间的色彩应统一协调。当然,过分统一又会使空间显得呆板、乏味,过分的色彩对比会使室内空间杂乱无章。如果正确应用陈设品千姿百态的造型和丰富的色彩,就能赋予室内空间以勃勃生机,使室内环境的色彩生动活泼起来。但切忌为了丰富色彩而选用过多的点缀色,那样会使室内显得凌乱无序,应考虑在主体色协调下的适当点缀。3.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3.1色彩的运用应因空间的使用目的不同而不同 由于空间具有不同的使用目的,所以在满足色彩不同要求的同时,还要考虑不同性格的体现,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如办公空间、商业空间、医院等,由于它们的使用目的各不相同,对色彩的选择也不尽相同(办公空间应选择偏冷的色彩以表现其严肃而统一的特点;商业空间可根据所经营商品的特点来选择丰富多彩的暖色;医院则可选择肃穆、恬静、明度偏高的色彩。 3.2色彩的运用应因空间的大小、形式而变化 大的空间多采用深一些的色调,以增加室内的重量感;反之,应采用浅一些的色调来增加空间感。例如居室空间过高时,可选用饱和度较高的色彩,以减弱空旷感,提高亲切感;墙面过大时,宜采用明度偏低的色彩;柱子过细时,宜用浅色增加体积感;柱子过粗时,宜用深色减弱粗笨感。 3.3色彩的选择应根据空间的方位而定 不同方位在自然光线作用下的色彩是不同的,冷暖感也有差别,因此,可利用色彩来进行调整。如朝北的房间常有阴暗沉闷之感,可采用明朗的暖色,使室内光线转趋明快,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朝南的房间日照充足光线明亮,可采用中性色或冷色;朝向东西方向的房间有上下午光线的强烈变化,且光线的温度较高,所以迎光面应涂刷明度偏低的冷色,以便综合自然光线对它的影响,整个房间以冷色调为宜。 3.4色彩的选择应考虑到空间使用者的类别 男女老幼的不同个体对色彩的喜好有很大差别,所以色彩的选择应适合居住者的爱好。如女孩子的房间可大量运用粉红系列的色彩,像白雪公主一样天真、浪漫;男孩子的房间可选用天蓝色系列的色彩,使他们可以幻想自己像水手或飞行员,有蓝天和大海一样的胸襟;青年人和中老年人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不同,对审美的需求也不一样,青年人喜欢鲜艳的色彩,老年人则喜欢沉稳大方的颜色。因此对空间色彩的选择要有针对性,了解使用者的喜好,才能与之产生共鸣。 3.5色彩的设计应注意空间的使用时间 学校的教室、工业生产的车间、商业经营的场所,这些不同的活动与工作空间,要求必须有不同的视觉条件与之相适应,才能提高效率,达到安全舒适的目的;如过去医生和护士的服装统一为白色,由于色彩的单一容易造成视觉的疲劳,而人们的眼睛需要交替观看不同的颜色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视觉疲劳的产生,因而现在医院员工的服装有粉红、浅蓝、淡绿、白色等颜色;同样,房间的色彩因其对视觉产生作用的时间较长,比服装对视觉的影响要强得多。所以,要根据空间使用时间的长短,利用色彩进行必要的调节,使在其间活动的人感到舒适而不致产生视觉疲劳。 3.6色彩的选择应注意使用者的偏好 一般来说,在符合色彩搭配原则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满足不同使用者的爱好和个性。这种爱好和个性是因人而异的,是受民族、地域、性别、年龄、知识结构等影响的;比如说有的人偏爱红色,但红色不能在室内大面积使用,因为红色太过刺激,长时间待在红色环境中会使人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但红色可以作为点缀色和别的颜色搭配使用,这样会更加突出红色的魅力;对于色彩偏爱者来讲。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在满足其要求的基础上,采用综合的方法选用一些类似色和陪衬色进行合理搭配,并用一些对比色进行点缀。 4.结束语 总之,室内是人们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色彩环境室内。空间的色彩构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 合性问题,多空间、多变化、多组合的色彩设计,受色彩对比及调和的影响与制约,同时也受使用功能的支配,还有室内、光线、材料、家具、人为等因素的影响。把握好这些,才能形成既有对比变化又有协调统一的视觉效果,营造出既高雅又富有情趣的人性化空间,为人们创造出一个喻悦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高祥生,韩巍.室内设计师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朱小平.室内设计[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控制建筑装饰工程室内环境甲醛污染【作者中文名】 宋广生; 【作者单位】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委员会; 【文献出处】 建设科技, 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24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正>据统计,2006年我国百姓用于住宅装饰装修的费用在7500- 8000亿元间,而且这一数据加还在持续增长。但与此同时,建筑、装饰装修和家具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虽然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室内环境方面的相关标准,但从目前调查情况看,城市装修家庭室内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是室内环境甲醛污染问题。 【DOI】 CNKI:SUN:KJJS.0.2007-24-035 相似文献 [1] 新规定控制室内环境污染[J]. 建筑装饰材料世界, 2006,(10) [2] 室内环境污染十大典型案件[J]. 科学大观园, 2005,(15) [3] 宋广生. 控制建筑装饰工程室内环境甲醛污染[J]. 建设科技, 2007,(24) [4] 郭林 , 虎振洪. 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的危害及预防[J]. 河南科技, 2005,(11) [5] 王本明. 甲醛污染,防你没商量[J]. 安家, 2003,(Z2) [6] 李韵谱, 吴亚西, 徐东群, 宿燕兵, 任改英, 陈国平. 室内甲醛污染状况分析[J]. 环境化学, 2005,(02) [7] 杨虹, 李裕生, 黎智, 黄江平.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监测质量控制[J]. 中国公共卫生, 2005,(09) [8] 陈建安, 兰天水, 杨文芳. 旅店室内空气甲醛污染对从业人员健康影响的调查报告[J]. 现代预防医学, 1997,(04) [9] 易震伟, 王经华. 广州市东山区某会所装修后甲醛污染情况调查[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4,(01) [10] 来宝和. 旅店甲醛污染对从业人员健康影响的调查[J]. 环境与健康杂志, 1999,(01) 怎样防止室内环境甲醛的污染【文献出处】 中国质量万里行, , 编辑部邮箱 2005年 10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1、在装饰和装修的设计上特别要注意室内环境因素,合理搭配装饰材料,充分考虑室内空间的承载量和通风量,提高室内空气质量。2、在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的选择上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选用合格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木家具有害物质限量》10项强制性标准,消费者进行装饰装修时一定要选择无污染或者少污染、有助于消费者健康的绿色产品。选用不含甲醛的粘胶刘,不含甲醛大芯板、贴面板等。3、新装修的房屋和新购买的家具,或当感觉室内空气质量不好时,最好可请具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检测。4、装修后不宜立即入住,应开窗、通风让室内污染空气散发,高温、高湿、负压会加快甲醛的散发力度,加强通风频率有利于甲醛的散发和排出。一般说装修数个月,室内甲醛浓度可降至0.08mg/m3以下,达到室内合格的标准。5、若室内环境中甲醛已超标应及时进行治理。可选用甲醛治理产品:①空气净化器... 【DOI】 cnki:ISSN:1005-149X.0.2005-10-014 【相似文献】 [1] 怎样防止室内环境甲醛的污染[J]. 中国质量万里行, 2005,(10) [2] 朱振华. 警惕甲醛对人体的侵害[J]. 中国检验检疫, 2002,(07) [3] 纺织品的甲醛问题及其对策[J]. 纺织信息周刊, 2002,(03) [4] 杨春贤. 甲醛市场走跌之浅见[J]. 人造板通讯, 2004,(11) [5] 泓水. 警惕身边甲醛污染[J]. 建材工业信息, 2004,(03) [6] 王向龙. 啤酒“甲醛”震荡波[J]. 中国质量与品牌, 2004,(06) [7] Graham lampard , 徐明骥. 甲醛——最后一根稻草?[J]. 西部皮革, 2002,(04) [8] 许树松. 甲醛的生产、消费及市场前景预测[J]. 江苏化工, 2000,(Z1) [9] 钱伯章. 世界甲醛需求和产能[J].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1996,(10) [10] 李颖. “甲醛风暴”袭击啤酒业[J]. 沪港经济, 2003,(09)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公开发表、出版本专业有一定水平的论文(第一作者)、著作(主要编著者),撰写有价值的专业技术分析报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篇以上。2、在市级以上专业期刊发表论文2篇以上。3、撰写本人直接承担项目的技术报告(包括:项目立项报告、可行性分析报告、科学实验报告、研究(设计)报告、技术论证报告等)2篇以上。

这是河北省环保工程师对论文的要求,供您参考

环境期刊容易投稿

如果不是要求必须发专刊,可在我们刊物发表,有收录环保类文章很多多的

我快毕业了,还有一年,我想投环境工程技术学报期刊,不知道从发表到见刊大概多长时间? 直接联系刊物编辑部不就得了,或者去学术论坛问那些常发表文章的人,这里知道的人不多 环境工程投稿求助 朋友你好,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环境类有哪些审稿快的SCI 环境科学英文版中研究快讯 或者其他杂志研究快讯可能会快一点!文章质量越好,改动越少,一般也越快。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超快,两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也超快,2-4周吧。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4-6周,也算很快的了,而且这个刊物每年的文章量也很大,属于中档刊物,涉及的研究领域也比较广泛,建议你投这个。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4-6周,和EST一样是美国化学学会的刊物,我个人认为虽然影响因子不是特别高,但这个看绝对属于牛刊。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 *** ent 这个刊物影响因子比较低,不够要看运气了,6-12周,主要还是监测方面的。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有关毒理学的,8周左右吧。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 做模拟的话我首推这个刊物,现在的影响因子好像也超过3了,8周作用,也不算慢。 你还可以考虑投WR,一般好刊物都是审稿快的,相反相对差的刊物审稿也就慢了。 我建议你首先确定自己研究领域的刊物,然后根据自己研究的水平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档次的刊物,然后看看这些刊物一年多少期,半月刊总要比半年刊快的多的吧。 环境工程专业哪个期刊收录论文快 稿件质量高的,都容易通过杂志社审核并得到录用。 求助:怎样给《环境工程》投稿 找一找其投稿的邮箱,然后将自己的稿件电子版发送过去。如果找不到可以考虑通过三方平台去投递。或许比自己找更快一些,且可对文章有一个初步修正,减少因为一些细节问题而被拒。 求助:推荐几个国内环境工程核心期刊,要求档次比较低,给钱就能发文章,而且发表速度要快的。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2耿的新北大核心 容易发 审稿一周 适合你 环境专业性的期刊本来就少 这种稀罕的期刊都比较难发的 除非你发其他综合性的核心期刊 比如中华建设之类的也是核心 可以发环境类的文章 请问环境专业主要在哪些期刊上发表论文? 国内的环境类核心: 1.环境科学 2.环境化学 3.中国环境科学 4.环境科学学报 5.上海环境科学 6.环境污染与防治 7.环境工程 8.环境保护 9.中国环境监测 10.重庆环境科学 11.农业环境保护 12.环境科学进展 13.环境科学与技术 14.环境科学研究 15.分析化学 16.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7.环境与健康杂志 is.农村生态环境 19.干旱环境监测 20 .海洋环境科学 英文的就更多了,ES&T, Water Research, Chemosphere,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vaughn(站内联系TA)呵呵,踏实工作,多看文献,有底子才行。ysqlym(站内联系TA)在ES&T发表确实很难啊!个人感受。weizhang721(站内联系TA)搞水的,还可以水方面的期刊发一下,比如,《给水排水》,《中国给水排水》,《工业给排水》,等等,有好多,总之,好论文不愁没地儿发表,呵呵呵:Dweizhang721(站内联系TA)对了,还有各名校的学报也可以呀xiaoz(站内联系TA)10.重庆环境科学 好像几年前就停刊了吧,^_^zhaowu_81(站内联系TA)3.中国环境科学 4.环境科学学报是属于国内环境科学方面的唯一两个一级学报,只要做得好,4.环境科学学报上发表还是比较容易;其他的核心期刊如果你老板是某一刊物的委员,也很好发表;另外,在你做论文实验的所在高校或者科研院所举办的刊物上发表,也相对比较容易。其他刊物上发表有的为了钱,有的是靠关系,就发得快。 《环境工程》和《应用化工》哪个期刊更好呢 个人觉得后者吧,都可以读读的。 环境工程类期刊有哪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 *** 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五)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环境工程专业的期刊发哪些好?《环境保护》等可以发吗? 我在学校学习的时候,比较喜欢《水处理技术》和《环境工程学报》,这两本书学术性都比较强,至于你说的《环境保护》不了解,建议百度搜索一下,或者到官网看看。

核心期刊的要求都比较高,好投与否取决与文章质量。1、环境科学 2、中国环境科学 3、环境科学学报 4、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改名为:环境工程学报) 5、环境科学研究 6、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7、环境化学8、自然灾害学报 9、环境工程 10、环境保护 11、环境污染与防治 12、工业水处理 13、环境科学与技术 14、自然资源学报 15、农村生态环境(改名为: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16、水处理技术 17、化工环保 18、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中国环境监测

环境方向论文容易发表吗

不太难。看情况而定。环境工程研三准备毕业。这个一方面看课题组情况,另一方面看个人,如果只是为了毕业,sci论文不会太难,要是想发一篇好文章,上述两点缺一不可,而且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论文二区就是发表在sci二区期刊上的论文,当我们看到一区二区这样的期刊分区的时候,首先应当反应过来这是sci期刊独有的分区方式,其他刊物是没有这种分区的,sci期刊这种分区与其他标准的级别划分意义和目的都是一样的,对刊物便于管理归类,作者选刊效率也会更高。sci期刊的分区主要是依据刊物的影响因子来划分的,二区期刊不论是中科院分区还是jcr分区,都是属于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二区期刊各方面指标仅次于一区期刊,因此学术价值非常高,在国内很多领域中,有越来越多的sci论文发表要求都是要求发表二区及以上分区的期刊,也就是只认可二区和一区期刊,所以二区期刊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简介及投稿须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95年,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学术科技期刊(学报级),是我国应用生物学和环境生物学的核心刊物。本刊宗旨:交流国内外生物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进展,加强生物科学研究为国民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务的功能。内容涵盖:生物学及相关学科中的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环境整治、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以及在农、林、牧、医、能源、轻工、食品等领域(中文核心[2011], CSCD核心库[2015-2016], 科技核心[2014])收录收据库: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投稿须知:1-稿件初投在稿件完成拟投本刊前,请作者确保稿件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无政治错误,符合本刊报道范围(“本刊简介”),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论文)或具有独创性观点(综述),在研究和写作上经过了所有作者的集思广益并认可投稿,无知识产权争议,无作伪、抄袭、“一稿多投”和“香肠论文”(一稿裁多稿)行为,仔细阅读过本刊“投稿指南”和“版权协议”(若稿件是一篇综述,作者还必须阅读过本刊“综述要求”),并根据本刊“征稿简则”进行修改和规范后,即可在线投稿。不必再电邮该稿件的电子版或寄送该稿件的纸质版。请自行保存该稿件的电子版、至少一份纸质版以及所有数据资料,以防不时之需,必要时编辑部可能要求作者提供原始数据和文献。(注:稿件初投时,在保证内容质量和遵守国家标准、行业规范的前提下,其格式和规范不一定要完全符合本刊;但经过三审后,若本刊拟录用该稿件,要求作者对稿件除了修改完善内容外,还必须根据本刊“征稿简则”和本刊最新发表论文或“论文模板”格式逐一规范(不分栏),方正式录用。)在线投稿时,请注意加注星号的必填项和各具体要求,准确给出所有作者的详细联系地址(包括邮编)、E-mail(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E-mail必填)、电话及个人简介等相关信息,以及其他认为需要特别说明的情况(如稿件的重要性和创新性、是否为本刊约稿、是否有系列论文、是否为知名专家推荐、是否有回避审稿专家等)。若在稿件出版前整个过程中联系方式有变化,请及时更新。2-稿件初审编辑部收到作者投稿后下载入库,进行初审,即通过仔细阅读全文,对稿件的学科专业、学术水平、数据真假、语言表达和文体格式等作出初步审查和评价,处理意见主要有2种:(1)直接退稿:可能理由为稿件内容不符合本刊报道范围、学术水平在本刊近期投稿中相对不高、数据观点或语言表述存在较大缺陷等。由于本刊刊稿率(年刊稿数/年收稿数)较低,即退稿率较高,会有较多稿件只经初审而不经同行评审(外审)就被拒绝,请予以理解;这种做法可以提高编辑部后续工作效率,亦可减少稿件在编辑部的无效滞留时间和作者的无效等待时间,并且不需要作者为该稿件缴纳审稿费;编辑部会客观、公平、慎重地对待投稿,有可能会建议该稿件更适合投往哪些或哪种刊物。若有异议,亦可申诉。(2)受理续审:同意受理该稿件,即通知作者尽快缴纳审稿费(有正式发票,“费用手续”)并正式办理“版权协议”(最高级基金所属单位盖章,若无基金则第一单位盖章)。该稿件即进入同行评审(外审)阶段。3-同行评审(外审)编辑部为每篇稿件选择3个外审专家。所选外审专家:与审理稿件所属学科小专业相符合的科研一线人员,研究员或教授职称,不含纯粹从事科研管理的人员;能全面、公正地审阅、评价稿件质量;不仅需要指出稿件优缺点,也应提出修改建议,对作者有实质性帮助;能在约定的较短时间内返回评审意见等。4-稿件终审收到稿件所有外审意见后,编辑部会据此决定对该稿件录用与否。本刊根据外审意见并结合本刊具体情况作出选择,有可能是与外审意见相反的选择。本刊承诺,2个月以内给予作者是否录用的答复;少量稿件由于不可预见的因素导致延期,作者经向编辑部申明后可撤稿改投,也可等待本刊的催审或换审意见。处理意见主要有3种:( 1 )退稿:一般会告知作者理由,并建议如何改进试验、深入研究或改投他刊等。( 2 )录用:只是初步录用(内容和写作都很优秀的稿件可直接录用),还需要作者根据审稿意见中的合理建议以及编辑部的“征稿简则”和最新发表论文或“论文模板”格式逐一、全面修改全文(不分栏)。修改稿返回同时要附上修改说明,即逐一回答终审意见,哪些方面做了修改,哪些方面予以保留以及保留原因。通讯作者若非执笔作者,必须审定修改稿及修改说明。编辑部收到修改稿后,经核实无误,即正式录用并向作者发出论文录用通知。录用论文经审核后在网上预出版。( 3 )退修(退改):若稿件内容符合本刊,且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创新价值,但由于写作原因导致价值没有体现,或者需要补充一些次要的实验和数据,则退请作者修改后再投。再投稿件需经编辑部甚至外审专家再次审 理后,再决定是否录用。再投稿件也需附修改说明。退改稿件一般情况下(如无需补充实验),要求在1个月内将修改稿和修改说明返回来。若编辑部拒绝某稿件,也未说明修改后再投,建议作者修改后改投他刊。若作者对审稿意见有异议,可告知理由,编辑部会认真对待、妥善处理,并尽快返回最终决定。建议作者在第一次申诉失败后将稿件改投他刊,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与编辑部进一步的来回交流上。5-稿件编排稿件正式录用后,编辑部根据其收稿日期和修回日期确定发表时间。其中,国际稿件、国际合作稿件、高创新性稿件、学术价值重大稿件优先发表。编辑部对稿件全文进行编辑和排版,质疑和修正错误的数据、观点和表述,并予以规范,使文字和图表更具可读性,使版面安排清晰、紧凑,符合本刊的风格。6-稿件核对有所质疑和编辑较多的稿件将返回 给作者再作修改。排版稿件由作者和编辑部同步校改,请作者尽量于2日内将校改结果返回编辑部。校改方法①:直接在排版稿PDF文件中批注修改;方法②:于word中文字或列表叙述哪页、哪栏、哪行的错误,并予以更正;以及其他能清晰显示修改处和修改内容的类似方法。排版稿及其校对情况必须经通讯作者审定后再返回。本刊根据论文版面酌收版面费(有正式发票),并以不低于版面费的20%酌返作者稿费。7-论文出版和期刊寄送当期所有稿件,包括期刊封面、封底、目录、补白等,再经编辑部两校两改、出胶片后终校,最后送印刷厂校对、印刷。同时,当期所有论文全部上网,以文摘形式、PDF全文形式提供作者、读者免费阅读和下载。本刊免费赠送作者适量当期刊物和抽印本。发表网提示: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仅提供学术期刊介绍信息,另提供在线投稿服务。

如果不是要求必须发专刊,可在我们刊物发表,有收录环保类文章很多多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