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诺贝尔经济学奖发表论文

科斯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企业的性质》、《社会成本问题》。

《企业的性质》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罗纳德·科斯25岁时构思并写就,在1937年的发表的论文。奠定了现代企业理论的基础,也成为企业家理论探讨上重要里程碑。

《企业的性质》是最终让其获得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两篇论文之一。在这篇并不长的文章里,科斯通过回答两个基本的问题从而为企业理论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这两个问题就是: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企业的规模由什么因素决定?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市场成本论与组织成本论--构成了《企业的性质》的核心内容。

《社会成本问题》是一篇讨论产权的法律界定的论文,构筑了以“科斯定理”为核心的产权理论分析框架。

《社会成本问题》体现了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往往存在外部影响,即单个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有影响,包括“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科斯定理的提出从而解决了私人解决外部性的这条途径。

在研读《社会成本问题》之后,对这一问题体会更加深刻了。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所述的就是“外部不经济”的情况。

对这种情况,传统的经济学分析遵循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提出的观点,关于私人产品和社会产品之间的差异的例子,抓住私人产品和社会产品的矛盾,得出了要排烟的厂主应赔偿损失,或对他课征“庇古”税,或令他迁走的纠正办法。

而科斯认为,把这种问题归结为由于甲损害乙,所以应该制止甲的传统做法,错误地掩盖了问题的实质。实际上这种外部效应问题具有相互性,又称不兼容性。

科斯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是:《企业的性质》,《社会成本问题》。罗纳德·科斯,1932年毕业于英国伦敦经济学院,1951年获博士学位。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务于英国政府以外,科斯一直从事学术研究活动。先后在英园的利物浦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等任教。1951年移居美国,先后在布法罗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任教。1961年后任美国《法学与经济学杂志》主编。1991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个……其实历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不同于文学,是有代表作之说的。而是看你研究的领域和分类。如果你的研究在该领域取得成就,促使该领域长足发展,这样就够了,也许各获奖者会在该领域有突出贡献的论文,但是绝不会因为一篇论文而获得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论文发表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四篇论文。

分别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根据分子运动论研究静止液体中悬浮微粒的运动》、《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物体惯性与其所含能量有关吗》,随后导出了E = mc²的公式。

这四篇论文中每一篇都足以获得一次诺贝尔奖,这些成就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世界,爱因斯坦也由此变得举世闻名。1905年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

在狭义相对论被提出10年后,1915年,爱因斯坦又创建了广义相对论学说,并据此推出光在引力场中是沿曲线传播的,在1919年被天文学家证实,轰动科学界。

爱因斯坦在20世纪最重要的两个物理学学术贡献中占了一半,除了相对论之外,量子力学、光电效应都从爱因斯坦开始。

记得有一年以色列科学家因发现准晶材料而获诺奖,当年为了发表有关准晶材料的论文,因与当时的公认的材料晶格有极大的不同,而被很多大刊拒之门外,不得已只好在一份影响因子非常低的刊物上发表。真是这篇论文所述的准晶材料背后人实验所证实,而获得了诺奖。 像“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米国总统一样,其它的“诺贝尔奖”也会根据西方人的需要,胡乱颁发。例如:“光电效应”忽视了金属氢的“磁力矩”切割地球磁力线释放的电磁波。 这很正常。其实也就说明了,现在中国国内高等教育机构和很多科研机构普遍存在的刊物崇拜本来就是一个笑话。 要想了解其中的原因,首先必须要了解期刊发表的过程。学术刊物的选稿基本上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叫做编辑选稿,另一种叫做同行评议。所谓编辑选稿很好理解,就是指由期刊编辑对所有的来稿进行审查,然后决定是否刊发。同行评议指的是,期刊编辑只做一些最基础的筛选工作,一般是针对文章本身的格式规范和作者本人的资历要求进行简单的初步审查,至于论文的实际水准是否过关值得刊发则由该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审。在评审通过以后,则安排刊发。 同行评议是在国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逐步成熟的一种学术刊物的选稿方式。在中国引进的时间大约是在世纪之交。就现在来看,已经成为绝大部分刊物的主流选稿方式。编辑选稿的期刊还有但是数量很少,而且学术地位普遍不高。 因此,现在要在优质期刊上发论文,就必须通过同行评议来完成。 接下来谈一谈这套制度的优缺点。 这套机制设计的初衷有两点。第一,随着科研的逐步深化和细化,学术编辑本身也不可能了解该学术领域内所有领域的发展状况,也就使其很难对非常专业细分领域的论文进行评判。在这个时候,让具有评判能力的同行专家承担这种责任,确实有合理性。第二,无论是谁来做编辑都会有自己的选稿偏好,这种偏好会带来主观方面的扭曲。引入同行评议,弱化编辑权力,可以降低编辑选稿的主观性,让学术期刊的选稿过程更加客观化。 应该说这种设想在后来的实践当中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所以将这种设想作为同行评议的优点来看待,其实也没有太大问题。不过同行评议同样存在着一些缺陷,随着这套制度的推行,时间越来越长,缺陷暴露的也就越来越明显。 第一,同行评议容易形成小圈子文化。因为能够参与这个评价过程的学者其实不多,很多学者相互之间都有联络,于是就会形成相互之间提携把持学术权力的小圈子现象。这实际上对于学术发展造成了很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光中国如此,西方学界也存在这种问题。 第二,同行评议模式下更倾向于支持常规研究成果的发表,而不是开创性研究成果的发表。这个原因比较简单,开创性研究成果,由于具有突破性,会使得很多既有的研究成果在短时间内立即失去价值,因此很容易受到学术领域内大量利益相关者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些人又具有了同行评议的权力,那么他们就会阻止此类成果在期刊上发表。所以同行评议模式实际上是不利于开创性研究成果发表的。这也是国外很多学者对于这种选稿模式的批判所在。 除了同行评议的审稿模式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导致顶级期刊很难发表具有突破性 历史 价值意义论文的原因在于这些期刊对于研究成果的完善性要求比较高。而很多突破性研究,在短时间内没有办法实现成果的完善化,所以相比较常规研究来说,就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优势。 纵观多年来诺贝尔奖颁发的情况,这种顶级论文最后却只能到非顶级乃至于很多不知名的期刊上发表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的关于人口红利的论文是发表在一所大学学报上的。某些学者的论文甚至于没有公开发表,只是在业内传播。有一些是会议论文。甚至于某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是以报告的形式传播出来的。 由此可见,目前中国大学当中普遍存在的期刊崇拜论是非常可笑的。大部分论文在发表后10年以内的引用次数是小于5次的。甚至于有相当一部分论文写完以后是没有任何引用的。而顶级期刊当中的论文,绝大部分也经受不了时间的考验,10年以后依然能够被人提及的人凤毛麟角。

科斯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企业的性质》、《社会成本问题》。

《企业的性质》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罗纳德·科斯25岁时构思并写就,在1937年的发表的论文。奠定了现代企业理论的基础,也成为企业家理论探讨上重要里程碑。

《企业的性质》是最终让其获得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两篇论文之一。在这篇并不长的文章里,科斯通过回答两个基本的问题从而为企业理论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这两个问题就是: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企业的规模由什么因素决定?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市场成本论与组织成本论--构成了《企业的性质》的核心内容。

《社会成本问题》是一篇讨论产权的法律界定的论文,构筑了以“科斯定理”为核心的产权理论分析框架。

《社会成本问题》体现了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往往存在外部影响,即单个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有影响,包括“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科斯定理的提出从而解决了私人解决外部性的这条途径。

在研读《社会成本问题》之后,对这一问题体会更加深刻了。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所述的就是“外部不经济”的情况。

对这种情况,传统的经济学分析遵循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提出的观点,关于私人产品和社会产品之间的差异的例子,抓住私人产品和社会产品的矛盾,得出了要排烟的厂主应赔偿损失,或对他课征“庇古”税,或令他迁走的纠正办法。

而科斯认为,把这种问题归结为由于甲损害乙,所以应该制止甲的传统做法,错误地掩盖了问题的实质。实际上这种外部效应问题具有相互性,又称不兼容性。

诺贝尔化学奖发表论文

鲍林(Linus Pauling),美国化学家。1901年:月28日生于美国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1922年在俄勒冈州立大学获得化学工程理学学士学位,1922年获得哲学博土学位。次年成为哥根海姆基金会会员,并以会员身份在欧洲许多大学和当时一些著名科学家如薛定谔、玻尔等共同从事研究工作。1931年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任教授,并同时获得了美国化学会纯化学奖——兰缪尔奖。鲍林在科学研究方面主要从事分子结构的研究,特别是在化学键的类型及其与物质性质的关系。他提出的元素电负性标度、原子轨道杂化理论等概念,为每个化学工作者所熟悉。特别是鲍林所著的《化学键的本质》更是化学结构理论方面的经典著作。由于鲍林在化学键的研究以及用化学键的理论阐明复杂的物质结构,而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此外,鲍林在生物化学和医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并且取得了重要成果。鲍林共发表论文500余篇,著作10余部。他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活动方面均有巨大贡献。为此,牛津大学等30多所世界著名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意大利、印度等10多个国家的科学院授予他荣誉院士。苏联授予他罗蒙诺索夫金质奖章和列宁和平奖金。在美国他也获得了10多项奖章。鲍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化学家,而且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他在反对战争,促进世界和平方面也有突出贡献。1946年鲍林应爱因斯坦的请求,发起成立了“原子科学家紧急委员会”。1955年与51名诺贝尔奖金得主发表宣言,反对美、苏核试验。1962年他写信给美国总统肯尼迪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要求两国停止核试验。促使美、英、苏三国于1963年在莫斯科签署《部分禁止核实验条约》,诺贝尔奖金评选委员会授予鲍林1962年诺贝尔和平奖。鲍林成为当时惟一一位单独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鲍林于1995年去世,享年94岁。

1954年有颁化学奖?

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是:

1、卡罗琳·贝尔托齐

卡罗琳·贝尔托齐,女,1966年10月10日出生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

2、卡尔·巴里·夏普莱斯

1941年4月28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两次),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W.M.Keck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特聘教授。

3、莫滕·梅尔达尔

莫滕·梅尔达尔,男,1954年出生于丹麦,丹麦技术大学博士,哥本哈根大学教授。

得奖原因:

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卡罗琳·贝尔托齐、卡尔·巴里·沙普利斯和丹麦科学家莫滕·梅尔达尔,以表彰他们在发展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方面的贡献。

点击化学的概念来自沙普利斯在21世纪初发表的一篇文章。沙普利斯认为,让碳原子之间形成化学键是化学合成的一大障碍,来自不同分子的碳原子往往缺乏成键的化学动力,而人工激活反应的过程会导致许多不必要的副产物。

他提出一种更容易掌控的路径,即利用氮原子或氧原子作为“桥梁”,将具有完整碳骨架的小型分子拼接起来。这种方法被称为点击化学。

此后不久,梅尔达尔和沙普利斯分别独立报告了“铜催化的叠氮化物-炔烃环加成”反应,它被称为点击化学“王冠上的明珠”。梅尔达尔在用铜离子催化炔烃与酰卤的反应时,发现炔烃与中间产物叠氮化物反应生成环状结构的三唑。

梅尔达尔看到了叠氮化物和炔烃发生反应的价值,他于2002年在一篇学术文章中表示,该反应可用于将许多不同分子结合在一起。同一年,沙普利斯也发表了用铜催化使叠氮化物和炔烃发生反应的论文,并将其描述为“完美的”点击反应。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卡罗琳·贝尔托西、摩顿·梅尔达尔和卡尔·巴里·夏普莱斯,以表彰他们在点击化学和正交化学研究方面的贡献。三位科学家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奖金,合人民币65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卡尔·巴里·夏普莱斯2001年已经获得过一次诺贝尔化学奖。从1901年到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共颁发114次,共189位科学家获得殊荣,其中8位是女性。此前弗雷德里克·桑格是唯一一位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化学奖的人,分别在1958年和1980年。现在卡尔·巴里·夏普莱斯成为第二位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 夏普莱斯第二次获诺贝尔化学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卡罗琳·贝尔托西、摩顿·梅尔达尔和卡尔·巴里·夏普莱斯,以表彰他们在点击化学和正交化学研究方面的贡献。

三位科学家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奖金,合人民币65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卡尔·巴里·夏普莱斯2001年已经获得过一次诺贝尔化学奖。卡罗琳·贝尔托西和卡尔·巴里·夏普莱斯都是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摩顿·梅尔达尔来自丹麦。

从1901年到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共颁发114次,共189位科学家获得殊荣,其中8位是女性。此前弗雷德里克·桑格是唯一一位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化学奖的人,分别在1958年和1980年。现在卡尔·巴里·夏普莱斯成为第二位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

夏普莱斯第二次获诺贝尔化学奖相关阅读:

独家|诺奖大猜想:夏普莱斯二拿化学奖?

在诺贝尔奖百年历史上,只有居里夫人(Marie Curie)、约翰·巴丁(John Bardeen)和弗雷德里克·桑格尔(Frederick Sanger)三人曾经两次获得科学奖。桑格尔是1958年和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此后40年,再无科学家能在诺奖“梅开二度”。

在现今曾获得诺奖的科学家中,美国化学家巴里·夏普莱斯(K. Barry Sharpless)被认为最有可能再度获得诺奖。凭借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方面的贡献获得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后,夏普莱斯开拓了一个全新领域——点击化学。

01

夏普莱斯是时候梅开二度?

在2001年诺贝尔奖的获奖演讲中,夏普莱斯没怎么说手性催化,而是花了更多时间来讲点击化学——一个很多化学家当时还理解不了的全新领域。也是在那年,他关于点击化学的论文被《德国应用化学》的三位审稿人一致退回,但总编力排众议,终于发表。

有机化学家夏普莱斯的不可思议的能力,让他玩转反应,不断创造出有用的化学反应。图|c&en

事实证明了总编的慧眼。这篇论文累计引用次数早已突破一万次,是整个有机化学领域最高引的文章之一,比为夏普莱斯赢得诺奖的那篇不对称环氧化论文的引用次数还要高出三倍。

超过一万次的引用是什么概念?国际知名的科学数据服务公司科睿唯安,收录了约5000万篇论文,其中只有5700篇(占0.01%)被引用次数超过2000次。

科睿唯安从这些论文的作者中甄选发布“引文桂冠奖”,迄今已成功预测54位诺奖得主。因此,引文桂冠奖被视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29位“引文桂冠”得主在两年内获得诺贝尔奖,从引文桂冠奖到诺贝尔奖的平均等待时间则是7年。

而夏普莱斯,正是2013年的引文桂冠奖得主。

另一方面,昨天的推送也介绍了,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从发表研究成果到拿奖,平均等待时间是21年。前面也提到了,夏普莱斯关于点击化学的论文发表于2001年。

这样算起来,差不多是夏普莱斯拿第二个诺贝尔化学奖的时候了。

夏普莱斯是200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因为他找到了有效控制分子的方法,以用于药物开发。图|K.C. Alfred

02

诺贝尔奖预测为什么难?

不过,即使数据支持,我们也不能说夏普莱斯一定会获奖。不到诺奖揭晓的一刻,没有人敢拍胸脯说:我的名单一定准确,因为诺奖预测真的很难。

预测诺奖的难点之一在于:诺贝尔基金会有严格的规定,所有诺贝尔奖的提名信息,包括提名人和被提名人在50年都不能公开。

诺奖得主会收到的奖章。图|nobelprize.org

以2019年的诺奖得主为例,大众想得知诺奖背后的逻辑,到底这些得主打败了哪些人,又是谁将所有人送到了诺奖的擂台上,只能静待到2069年。

所以科学界的顶级盛会比娱乐圈的全球盛事——奥斯卡难猜多了的原因,就在于没有人知道到底有哪些候选,而且可选的科学突破也不限于当年。因此,做出开创性成果的科学家都有希望。

就这样,每年的诺奖季,就会有若干人像我们曾报道的弗雷泽·斯托达特(Fraser Stoddart)那样(详见推送他算错减法,却拿了诺贝尔化学奖),着急地更新着自己的简历,等待着那通来自瑞典的电话。有的人幸运地等到了,而有的人,陪跑终生都没有等到。

03

诺奖得主怎么看?

今年因为疫情的关系,所有的诺贝尔奖项都会以直播的方式公布。

最早宣布得主的一场是10月5日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WLF)热火朝天的筹备过程中,WLF对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厄温·内尔(Erwin Neher)进行了专访。问到了他对今年的诺贝尔奖的期待时,他表示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有非常多被广泛讨论的话题,比如说基因开关。但他也强调,每一年的诺贝尔奖都会有非常多的惊喜。

内尔教授还提到,他也非常关注化学奖的情况。因为近几年在化学界有着非常多的突破和新发现,所以化学奖总是扑朔迷离,非常有趣。

与内尔教授的专访。图|WLF独家

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三世(George Fitzgerald Smoot III)也在专访中畅谈了对今年物理学奖的猜测。

斯穆特是香港科技大学的讲座讲授,他回忆起了去年今日,他和他的本科学生紧张地预测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情形,包括谁有可能二摘桂冠,哪个领域会被选中。

斯穆特教授在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图|WLF独家

斯穆特说,他经常会自己进行严肃的头脑风暴,在脑海里仔细研究所有的领域,看看委员会里都有谁,过一过最近几年都是哪个领域拿的奖。所以他经常会有以下的内心OS:哦!去年是宇宙天体学拿的,再往前还有引力波。唔,那应该是时候别的领域拿了。

今年因为精力集中于新冠疫情,斯穆特还没有好好想一想今年的诺奖。他直觉感到今年可能轮到的领域是凝聚态物理学、材料物理学和实验物理学。

斯穆特畅谈2020诺奖。独家视频戳

我们就和诺奖得主一起敲碗等结果吧~

图|tenor

2020年10月6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斯穆特的大猜想中的几个领域今年花落谁家,又或者物理奖今年不走寻常路?10月7日诺贝尔化学奖开奖,夏普莱斯又能否二度获奖?请锁定本号,我们将为你们带来最新最热的诺奖信息,内容精彩,不要错过!

延 伸 阅 读

独家专访|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托达特:这会是震撼化学界的全新领域!他算错减法,却拿了诺贝尔化学奖金星发现外星生命?三位诺奖物理学家独家回应独家|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谈《信条》:时间旅行并非不可能独家|牛津新冠疫苗跌下神坛,顶尖科学家解析疫苗研发为何这么难

排版|Kai

编辑|羽华

责编|小文

诺贝尔化学奖论文发表

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论文发表在哪个期刊,2006年化学奖关于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Osamu Shimomura 从1962到1979年的几篇重要论文发表于Biochemistry、FEBS Lett和J Cell Comp Physiol (JCell Physiol的前身)上。上述三份杂志在2006年的IF分别为3.379、3.264和4.313。

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是:

1、卡罗琳·贝尔托齐

卡罗琳·贝尔托齐,女,1966年10月10日出生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

2、卡尔·巴里·夏普莱斯

1941年4月28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两次),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W.M.Keck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特聘教授。

3、莫滕·梅尔达尔

莫滕·梅尔达尔,男,1954年出生于丹麦,丹麦技术大学博士,哥本哈根大学教授。

得奖原因:

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卡罗琳·贝尔托齐、卡尔·巴里·沙普利斯和丹麦科学家莫滕·梅尔达尔,以表彰他们在发展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方面的贡献。

点击化学的概念来自沙普利斯在21世纪初发表的一篇文章。沙普利斯认为,让碳原子之间形成化学键是化学合成的一大障碍,来自不同分子的碳原子往往缺乏成键的化学动力,而人工激活反应的过程会导致许多不必要的副产物。

他提出一种更容易掌控的路径,即利用氮原子或氧原子作为“桥梁”,将具有完整碳骨架的小型分子拼接起来。这种方法被称为点击化学。

此后不久,梅尔达尔和沙普利斯分别独立报告了“铜催化的叠氮化物-炔烃环加成”反应,它被称为点击化学“王冠上的明珠”。梅尔达尔在用铜离子催化炔烃与酰卤的反应时,发现炔烃与中间产物叠氮化物反应生成环状结构的三唑。

梅尔达尔看到了叠氮化物和炔烃发生反应的价值,他于2002年在一篇学术文章中表示,该反应可用于将许多不同分子结合在一起。同一年,沙普利斯也发表了用铜催化使叠氮化物和炔烃发生反应的论文,并将其描述为“完美的”点击反应。

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系列一,1952年)获奖项目:发明分配色谱法 获奖人: A.J.P.马丁 R.L.M.辛格A.获奖人主要研究领域及学术成就 1、A.J.P.马丁(A.J.P.Martin),英国生化与分析化学家,1910年3月1日生于伦敦,1929年入剑桥大学学习,193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36年获博士学位,在剑桥大学物理化学实验室工作一年后,进入邓恩营养学研究所,在L.J.哈里斯和C.马丁领导下做生物化学研究,1938年转入利兹羊毛绒工业研究所工作,1946-1948年任职于诺丁汉的布茨纯医药品公司研究部生化处,1948年进英国医学研究院,先供职于里斯特预防医学研究所,后在该院医学研究所做研究工作,1952年任该所物理化学部主任,1956-1959年任化学顾问,1959年后一直担任波茨伯利有限公司主任,1973年任舒塞克斯大学教授。 在大学读书期间,马丁完成的第一项课题是检测金属板对浸渍于液态空气里的吸引力,研究热电效应。在剑桥大学任职期间,主要从事紫外吸收光谱分析。在营养研究所则研究维生素E的分离和维生素缺乏症的病理分析。由于后一项研究需要经常应用溶剂萃取和色谱分析,为色谱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层。 在羊毛绒工业研究所,他和R.L.M.辛格做氨基酸分析,并发明了分配色谱分析法,后又与A.T.詹姆斯发明气液色谱分析法。马丁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0),被授予爵士荣誉称号(1960);他曾获瑞士医学学会伯泽里乌斯奖章(1951)、约翰斯可特奖(1958)J.P.韦士瑞尔奖章(1959)、福兰克林研究所福兰克林奖章(1959)和勒维尔胡密奖章(1963)。 A.J.P.马丁于2002年去世。 2、 R.L.M.辛格 辛格(R.L.M.Synge),英国生物化学家,1914年生于利物浦,1928年入温彻斯特学院学习文学和自然科学,1933年进剑桥大学特里尼特学院学物理、化学、心理学和生物化学,1936年毕业,1941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受聘于利兹的羊毛绒工业研究所,1043年到伦敦的里斯特预防医学研究所生化部跟随W.T.J.摩根做研究工作,1948年后,一再担任罗威特研究所蛋白质化学部主任。 1945年以前,辛格致力于分配色谱及相关内容的研究,他和A.J.P.马丁共同发明分配色谱分析法,于1941年6月7日在国际医学研究所的会议上向生物化学与会者首次展示了分配色谱仪器及其应用,其研究论文发表于同年的生物化学学报上。1945年以后,辛格的主要兴趣转为研究酞、抗生素和蛋白质代谢的中间产物的分析和检测,1942—1948年研究短杆菌酞类抗菌素,1946—11947年在乌普萨拉大学与A。蒂塞利乌斯合作研究吸收分析法对该类化合物的应用。 1948年以后,辛格在罗威特研究所研究反刍动物的蛋白质代谢、植物中酞蛋白质及其他化合物成分、蛋白质代谢的中间产物分离与纯化的物理化学方法。1950年与D.L.姆德和A.蒂塞利乌斯合作,根据多糖的动电超滤作用,发展了分子筛效应的多种应用,特别适用于氢键断裂研究。1958—1959年辛格在新西兰的哈米尔顿,与E.P.怀特合作分离有毒霉的菌毒素。 辛格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皇家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美国生物化学学会荣誉会员。 R.L.M.辛格于己于人994年去世。 B、获奖项目的意义及影响(略)

发表于Biochemistry、FEBS Lett和J Cell Comp Physiol (JCell Physiol的前身)上。

诺贝尔奖论文发表人

爱因斯坦因为光电效应定律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5年发表的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中提出了"光量子“理论。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四篇论文。

1905年,爱因斯坦在科学史上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奇迹。这一年他写了六篇论文,在三月到九月这半年中,利用在专利局每天八小时工作以外的业余时间,在三个领域做出了四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他发表了关于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这四篇重要论文。

1921年演讲中的爱因斯坦。

这时间完全长于现今的通用时间,欧洲攻读博士学位的五年时间很长,尽管这在当时并不罕见但如今平均时间却为三年。

爱因斯坦于1902年开始在瑞士专利局工作,您会注意到这年他刚刚获得博士学位。 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找不到让满意的教学岗位,所以他需要另一个收入来源来维持生计。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四篇论文。

分别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根据分子运动论研究静止液体中悬浮微粒的运动》、《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物体惯性与其所含能量有关吗》,随后导出了E = mc²的公式。

这四篇论文中每一篇都足以获得一次诺贝尔奖,这些成就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世界,爱因斯坦也由此变得举世闻名。1905年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

在狭义相对论被提出10年后,1915年,爱因斯坦又创建了广义相对论学说,并据此推出光在引力场中是沿曲线传播的,在1919年被天文学家证实,轰动科学界。

爱因斯坦在20世纪最重要的两个物理学学术贡献中占了一半,除了相对论之外,量子力学、光电效应都从爱因斯坦开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