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表一篇论文吧,楼主....
都差不多,都有投稿的要求。有求论文应有所创新,重点突出,论述严谨,文字流畅,采用国际标准计量单位,尚未在其它专业会议和刊物上发表过。论文需包含英文题名和摘要,采用A4格式,全文包括图表、参考文献在内限3页篇幅。论文语言以中文为主,港、澳、台地区的作者可以投寄英文论文。论文模板和排版要求见会议网站有关信息。会议只接受Word格式的投稿文件,投稿时请注明选题号。如果想要投稿,需要符合IWS和ICMT的征文要求。
戴凌龙,男,重庆人,中共党员,现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于2003年、2006年、2011年在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11年至2013年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做博士后,2013年7月起留校任教,研究方向为宽带无线通信。在无线通信领域有着多年的硬件开发经验和算法研究经验。在我国3G 标准TD-SCDMA终端硬件平台设计、验证、测试等方面有多年的研发经验,曾参与TD-SCDMA在北京、天津等地的大规模试商用实验,其作为核心技术骨干参与的3G终端低功耗软硬件设计方案已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并已大规模应用于三星、诺基亚等厂商的3G商用手机。作为技术骨干参与我国新一代地面数字电视标准DTMB-A的研发工作,该标准2014年5月被确定为国际电信联盟(ITU)标准,博士论文《新一代中国地面数字电视演进标准的关键技术研究》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目前研究重点是第五代移动通信(5G)标准和关键技术。先后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973计划子课题、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事业合作研究等项目多项,在多载波技术、多天线技术、多址接入技术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科研经验。目前指导博士后1名、博士生5名、硕士生1名。讲授本科生课程《通信信号处理》及《移动通信与卫星通信》。近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60篇(第一作者34篇、第二作者18篇), 其中SCI 收录37篇(第一作者19篇、第二作者12篇),EI收录23篇(第一作者15篇、第二作者6篇)。第一作者19篇SCI期刊论文主要发表于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5 篇一作 IEEE JSAC)、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等权威国际期刊,第一作者15篇EI论文主要发表于IEEE ICC、IEEE GLOBECOM等权威国际会议。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项。曾获2014年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青年科学家奖、2014年国际通信大会最佳论文奖、201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013年国际通信大会最佳论文奖、2012年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0年GE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一等奖多项国际国内奖项。
上图书馆查三大索引嘛
论文还是要发表在正规的国家期刊上比较好
可以,同一篇论文可以发到不同的期刊上
可以,中文和英文是视为不同文章的,但是同一个论文不能多次发表
可以直接联系杂志社编辑哈,然后会安排论文审核的
如果你之前投的是英文,那么投国内刊物中文是可以的,因为一中一英根本无法查重,但是也不能完全机械的将中文版投过去,你需要首先适当改动下题目、摘要和结束语,然后将文章的图片重新画下,表格中的数据也适当改动下,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了。当然如果你还不懂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建议你百度搜:EI学术会议中心,有很多关于EI会议的资料,详细剖析了一中一英的流程
可以,不算一稿多投
这个区别很大,论文进EI数据库的方式是不同的。如果投国际会议被EI检索,你论文检索方式是CA,如果是投国内的EI检索期刊,你论文检索方式是JA。一般来说JA质量要比CA高,但是JA录用难度比CA大,并且JA审稿周期也比CA长。还有一点很关键的是,JA的期刊被称为EI源刊,但是EI源刊每年都会更新,不好的源刊被踢出去,新的又补上,所以今天投时可能是EI源刊,等到明年未必就一定是,如果第一次投EI级别的论文,建议还是从EI会议入手练练笔吧,如果还搞不懂两者区别,你可以百度搜:EI学术会议中心,有很多关于EI会议的知识和学习资料。详细说明了两者区别。
“一中一洋”不算是一稿多投,而是二次发表”。所谓二次发表,是指使用同一种语言或另外一种语言再次发表,尤其是使用另外一种语言在另外一个国家再次发表。二次发表是允许的,但是必须满足以下所有条件:1) 已经征得首次和二次发表期刊编辑的同意,并向二次发表期刊的编辑提供首次发表的文章;2) 二次发表与首次发表至少有一周以上的时间间隔;3) 二次发表的目的是使论文面向不同的读者群;4) 二次发表的论文应在论文首页采用脚注形式说明首次发表的信息。
1、现在国际上的会议很多,你可以在小木虫上查一下,但你有一个概念性错误,一般来说投到国际会议的论文都会找一个出版社或者组委会自己出一本论文集,有的会出版再某些期刊上,只有你的论文被出版后才能实现SCI或者EI检索。去不去国外和你的论文被没被收录没有关系,只要组委会接受了你的论文就可以去参会,但是凭这种邀请函去办美国或者某些欧洲国家的签证是有拒签率的。2、如果组委会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就要求必须所有的文字都用英文书写。字多字少没关系,但你要吧前言、方法、实验与结果、结论写清楚,还要有创新,至少3000词吧,具体组委会会有自己的规定。3、投稿要注意组委会的论文采用什么形式出版,出版后会被什么检索机构收录。一般来说,被SCI收录的是最高级别的会议,一般出现在IEEE协会的会议上(国内的除外,你懂的),其次是一些EI收录的会议。一般会议发给录用通知,并注明你的论文已经通过出版社审查后再缴费比较保险。4、不明白第四条说的是什么意思,但我估计你导师的意思是不愿意自己出钱让你们参会,因为去国外的机票、住宿等方面是一个比较大的开销,导师是否愿意给你掏这个钱,就看你的造化了。让第三方出钱只是个借口,除了你父母谁会平白无故的为你出钱出去国外开会?5、真正国外的会议,特别是学术界知名的会议一般不像中国一样,需要走什么关系,关键是你的文章要有创新,要让对方感觉你在本领域是有一定见解和创新的。
announce/relaese one's thesis at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这个很难回答,两者都看级别。现说明如下1.国际期刊超过几十万,他们的级别也不同,有的更本没有名气,也是国际期刊,也有上档次的就是被EI,ISI等收录等等。2。国际会议每年也有上万个把,有的只是几个人的会议。但有的会议很厉害,比如www(万维网)系列会议,ICML系列(数据挖掘)会议,很厉害,比很多期刊都有名气,如果你在这些会议上发表论文了,你在研究单位找工作,会很方便。所以这两者没有办法比较,从你的问题可以看出,你要看你们单位的要求,如果你们单位认为期刊厉害,你就尽量靠期刊。
如果给你发到期刊上了 当然算期刊论文了 如果发在论文集里 那就只能算会议论文了
1、aaai是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的A类国际学术会议,属于世界顶级会议论文!该会录用论文的水平相当于SCI二区,在人工智能领域享有盛誉。aaai的英文全称是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中文意思是美国人工智能协会。 2、一般分为5个级别,分别是论文发表等级第二级-A类、论文发表等级第三级-B类、论文发表等级第四级-C类、论文发表等级第五级-D类、论文发表等级第六级-E类。
中国人民大学重点实验室举办数据科学与工程学术报告会,此次报告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工业界的实际需求以及平台的使用情况,加强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中国人民大学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来自滴滴大数据与数据挖掘研究院的李佩博士、苏州大学的李直旭副教授、刘冠峰副教授和刘安副教授四位青年学者受邀作报告。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下设经济信息管理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数学系,以及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研究所、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其中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研究所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佩博士结合过去自己在LinkedIN公司的工作经验,给我们介绍了LinkedIN公司的大数据系统PYMK及其相关的生态系统。同时,也对当前流行的大数据处理平台Hadoop、Spark及各自的生态圈作了一个系统的介绍。此外,他还介绍了滴滴出行在大数据技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后,李佩博士结合自己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读博经历,向在校生推荐了大数据与机器学习领域必读的经典教材,并对他们未来的择业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李直旭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借助Web大数据来处理数据质量问题”。李直旭副教授从六个维度( 错误数据、不一致性、丢失数据、过时数据、不适用、不确定性)介绍了数据质量问题普遍存在的一个基本事实,并简要地综述了围绕每一个维度处理数据质量问题的相关工作。结合其近年来的相关工作,以关系数据为依托,李直旭副教授分别介绍了如何借助Web中的大数据来进行记录连接(record linkage)和记录的补全工作。刘冠峰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社交网络与信任”。刘冠峰副教授首先介绍了社交网络及基于社交网络的各类应用,并着重指出社交网络中参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是整个社交网络各类应用的基础。基于此前提,刘冠峰副教授对其发表在ICDE‘2015(数据库A类会议)上就如何快速有效地挖掘出符合参与人之间预设信任关系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刘安副教授系统地介绍了加密轨迹数据上的相似性计算问题。除了阐述了加密轨迹数据上的相似性计算面临的挑战,其还详细地介绍了如何通过重写三个操作符(欧氏距离计算、最大最小选择、条件执行),来实现加密轨迹数据上的相似性计算,并从理论上证明了该方法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最近开源的大数据处理系统Greenplum为背景,Greenplum系统开发团队的刘奎恩博士即兴分享了其在大数据时代进行数据库开源的背景与意义。除了在校师生,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本次报告还吸引了来自工业界和学术界(包括CCF大数据协会、中科院、EMC/Pivotal公司、百度、先锋创投等)的相关人士近50人前来参会,大家提问踊跃,本次报告得到圆满的成功。李佩博士:2010年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数据库与智能信息检索实验室,2014年底博士毕业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数据管理与挖掘实验室。2013年6月到8月以及2015年初到9月,工作于美国加州山景城LinkedIn公司SNA(搜索、网络与分析)部门,担任关系推荐系统工程师,在大数据管理与挖掘第一线从事研发工作。2015年10月至今,在滴滴出行研究院负责数据挖掘项目。在知名国际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包括KDD、ICDE等A类国际会议)发表论文近20篇,是数据挖掘知名会议SDM’10的最佳论文获得者。李直旭副教授:2002-2009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攻读计算机学士和相关证书。2013年毕业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获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2013-2014年就职于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做博士后研究员,并于2014年入职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目前主要从事数据质量,大数据应用,数据挖掘与信息抽取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曾参与国内外多项科研基金项目的研发工作。在IEEE TKDE, EDBT, CIKM, WWWJ等顶级国际期刊与知名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刘冠峰副教授:2013年毕业于澳大利亚 Macquarie 大学,获得计算机博士学位。 博士论文获得当年澳大利亚最佳博士论文提名。2013年1月至2013年8月就职于Macquarie 大学 (Research Fellow) 和 悉尼科技大学 (Visiting Research Fellow),并于2013年9月入职苏州大学。目前主要从事可信计算、社交网络信息挖掘、图数据库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曾参与多项澳洲科研基金项目研究。在ICDE、AAAI、TSC、FGCS、WWWJ、ICWS,等重要国际期刊与知名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刘安副教授:2009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3年在香港城大-中国科大联合高等研究中心担任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2013年底加入苏州大学。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数据管理与分析方面,包括时空数据库,数据安全与隐私,云计算与服务计算等。在国际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包括IEEE Trans., CCF推荐的A/B类国际会议)发表论文50多篇。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