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电子科大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电子科大发表论文

电子科技大学2022年下半年sci论文发表多少?答:电子科技大学2022年下半年sci论文发表69份。

近日,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夏川教授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hemistry (《自然–化学》)上发表题为“General synthesis of single-atom catalysts with high metal loading using graphene quantum do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套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的普适性合成策略,实现了高达 40 wt.% 或 3.8 at.% 的高过渡金属原子负载,比目前报道的单原子负载量提升了几倍甚至数十倍。 该工作由电子 科技 大学、加拿大光源和美国莱斯大学三个单位共同合作完成。材料与能源学院的夏川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美国莱斯大学的汪淏田教授和加拿大光源的胡永峰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合作团队在电催化材料研究和电化学反应器设计领域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具有极高的原子利用率、独特的电子结构以及明晰且可调的配位结构,在各种电催化过程中展现出优异的活性。但常规单原子材料中金属原子密度较低(通常小于5 wt.%或1 at.%),大大限制了其整体催化性能及工业应用前景,因此发展出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普适性合成策略至关重要。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对提高合成单原子材料的金属负载量有很大的局限(图1, a-b)。以碳材料负载的单原子为例,现有的“自上而下”方法通过在碳材料载体表面制造缺陷,然后通过缺陷稳定单原子。然而,无法精确调控缺陷尺寸导致缺陷位点的数目极大地受到限制,而且当金属负载量提高时,容易在大尺寸的缺陷位处形成团簇。“自下而上”方法则使用金属和有机物前驱体(如金属有机框架、金属-卟啉分子、金属-有机小分子)热解碳化的方式获得负载金属单原子的碳材料。在金属负载量过大时,金属原子之间将因为没有足够的隔离空间而导致热解过程中团簇或者颗粒的产生。 鉴于此,该团队发展了区别于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的单原子催化材料制备方法(图1c),以突破单原子负载量的限制。该团队创新性地使用比表面大、热稳定性高的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碳基底,对其进行-NH2基团修饰,使其对金属离子具有高配位活性。引入金属离子后可得到以金属离子作为节点、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结构单元的交联网络,最后热解即可得到高载量的金属单原子材料。相较于传统“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单原子催化剂合成方法,该研究报道的方法既保证了高含量金属离子初始锚定时的高分散性又能有效抑制后续热解过程基底烧结重构引起的金属原子团聚。 XAFS、HADDF-STEM等多种表征手段证明,由该法制得的负载型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在保证金属原子单分散的同时还能实现远超现有文献报道水平的金属载量。借助该方法,该团队成功制备出质量分数高达41.6%(原子分数为3.84%)的Ir单原子催化材料(图2),该负载量相较于文献报道的Ir单原子最高载量提升了数倍。 另外,该合成策略还具有普适性,能够用于制备其他贵金属或非贵金属的高载量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例如,在碳基底材料上,Pt单原子的负载量最高可达32.3 wt.%,Ni单原子负载量可达15 wt.%(图3)。 夏川,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国家青年人才。研究方向为基于新能源的电催化、电合成、电化学生物合成,致力于实现碳平衡的能量与物质循环。在“液体燃料与基础化学品现场合成”这一特色方向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反应器与催化剂设计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美国专利3项,H因子34,引用5200余次。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 Energy、Nat. Catal.、Nat. Chem.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9篇,热点论文2篇。

电子科大sscc发表论文

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前身是1982年创建的管理工程系,1992年正式成立管理学院,为适应学院建设和学科发展,2007年12月更名为经济与管理学院。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在管理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门类中,形成了相互支撑、渗透融合的学科体系。学院现有工商管理、经济学与金融学、管理科学与电子商务、会计系等4个系,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其中,“工商管理”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排名第17名。2011年11月,学院顺利通过了“AMBA国际认证”(Association of MBAs,全球最具权威的管理教育认证体系之一),成为西部地区率先获得AMBA国际认证的学院,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2015年5月,学院再次完成AMBA再认证。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在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强大学科优势,学院教师致力于技术创新与管理变革相融合的知识创造,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近5年,学院共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共计335余项,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等国家级科学基金项目约70余项;获得以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为代表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励30余项;发表期刊和学术会议论文1215篇,在国际主流高水平A/B期刊中发文共计47篇。在特色化、精品化人才培养上,学院已取得实效。旨在培养信息技术专业素质和经济管理才能兼备的复合型未来领军人物的“管理—电子工程复合培养实验班”,走出了一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路,连续7年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中50%以上在国内外名校深造,就业满意度高。学院拥有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工商管理硕士(MBA)、合作管理学博士(IDMgt)、国际工商管理硕士(IMBA)、项目管理工程硕士(MPM)等专业学位授予权,是西部地区拥有专业学位数最多的院校。EMBA项目多次入选“中国最具市场领导力EMBA”,2013年成为西南地区唯一三次蝉联入选“中国最佳EMBA排行榜”的院校。MBA项目荣获《中国MBA教育20年最具办学特色商学院》称号,在2001年9月的中国高校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教学合格评估(第二批)中综合成绩位居全国第二,办学特色居全国第一。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长期组织教师赴海外一流大学及研究机构学习交流,青年教师中具有一年以上海外学习或科研经历的比例达76%,教师的学术国际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近年来,学院承办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包括多名诺贝尔奖经济学获得者在内的著名学者到校开展学术讲座,在AOM、ASSA、ICSSSM等重要学术会议上有学院教师活跃的身影,全院教师积极在公认的经济管理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学院现有IDMgt和IMBA两大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其中IDMgt项目是国内高校中第二家获批中外合作举办的博士学位教育项目;学院从2010年起招收国际留学生,并为全院学生提供赴美国、英国、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中长期学习交流项目,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商界精英。展望未来,成电经管人将满怀激情与信心,秉承“和谐、进取、创新、大为”之价值观,以更加开阔与博大的胸怀,贯驭技术创新与管理变革,成就“铸就一流商学院”之梦想。电子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坐落于“天府之国”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是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电子科技大学MBA教育始于1997年。作为电子科技大学MBA教育的办学主体,经济与管理学院秉承“扎根IT及其应用领域,技术创新与创业并重,特色化与国际化发展并进”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致力于为商界特别是IT及其应用领域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的管理精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突出的办学特色。在2001年9月中国高校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教学合格评估(第二批)中,我校MBA教育的综合成绩位居全国第二,办学特色居全国第一。2012年4月,我校MBA教育顺利通过了“AMBA国际认证”(Association of MBAs,世界三大商学教育认证组织之一,全球最具权威的商学院MBA项目国际认证体系),标志着我校MBA教育迈向全面国际化发展的新征程。在金融工程的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电子科技大学已具备坚实的基础和实力,在资本市场定价与投资管理(交易)、金融工程的定价技术与风险管理、信用评估与信用风险管理等三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一支以曾勇教授等为学术带头人的高水平的金融工程研究和教学团队。通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电子科技大学金融方向已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杰出院友。例如,被誉为“金融神童”的宏源证券高级金融工程师范为、任职华尔街以色列银行的吴福龙等。丰富的校友资源已构筑了一个高端的校友资源共享平台。

肯定是不错的,就业肯定是没问题的,电子类的月薪都比较高的。毕竟这学校电子类的强,非电子类的可能没电子类的高,但是就业也是没有问题的。电子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简称电子科大,坐落于有“天府之国”之称的成都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两电一邮成员,设有研究生院,是一所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中国电子类院校的排头兵”。

3月21日。2022年博士生报名材料提交要求详见《各学院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安排通知》(点击查看)。报考“少数民族骨干”专项计划的考生还须提交《2022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登记表》(附件3);报考“高校思政工作骨干”专项计划的考生还须提交《2022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报考资格审查表》。报名信息和申请材料在报名结束后不得更改。考生提供的论文、专著、成果或奖励等发表或获得时间要求截至学校当年博士研究生报名结束前(2022年3月31日)。少数民族骨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等专项计划考生身份以报考时经审核的报名材料为准。

截止至2015年,135个科研项目获得奖励,其中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44项,市级科研奖励90项,2008年马争教授研究团队科研项目“基于虹膜的识别方法研究”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截止至2015年,学院共承担科研项目8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部级项目73项、市级项目227项,年科研到帐总经费逾千万。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2012年度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共有27项项目(获得中山市科技资金)名单如下: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1 20123A313 一种产品自动装配直角坐标机器人的研制 李博 2 20123A314 智能港口综合作业调度平台系统的研究 梁瑞仕 3 20123A315 现实约束条件下货物装载规划软件的开发 杨会志 4 20123A316 真空辐射条件下广式腊肠烘干关键工艺的研究与实现 沈文浩 5 20123A317 中山市虾养殖病害及其防控措施的研究 李梅 6 20123A318 低值鱼的深度酶解及天然赋香技术研究 李琳 7 20123A319 低温无铅纳米银导电浆料的研制 王悦辉 8 20123A320 一款宽直流输入电压高效率LED电源的研究 何惠龙 9 20123A321 低成本小型游艺设备专用变频器的研制 刘金华 10 20123A322 木器用酰肼改性纳米含氟丙烯酸乳胶漆的研制 喻冬秀 11 20123A323 基于样图的纹理合成在游戏场景绘制中的应用研究 邹昆 12 20123A324 基于机器视觉的永磁铁氧体磁铁转子特征参数及表面质量在线检测系统研制 于晓光 13 20123A325 透明薄膜材料缺陷检测仪 刘艳 14 20123A326 基于激光冷原子ZB效应的量子信息处理 高玉梅 15 20123A327 风电场功率预报软件开发 王桓 16 20123A328 中山市五桂山昆虫网站的创建 张玉山 17 20123A329 一种新型离线式LED驱动电源研究与设计 石世光 18 20123A339 产业转型背景下中山创新型人才开发的对策研究 叶立新 19 20123A330 中山市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机制与成长路径研究 马荣华 20 20123A331 中山五金锁具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人才战略研究 吴国锋 21 20123A332 中山市科技旅游资源评价及其开发研究 龙良富 22 20123A333 产业升级与劳资博弈转型及和谐构建研究 欧阳白果 23 20123A334 后危机时代中山市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与发展策略研究 曹细玉 24 20123A335 中山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法治保障措施研究 莫万友 25 20123A336 基于光纤光栅的大电机定子测温系统 于效宇 26 20123A337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纺织整染企业智能仓储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 夏百战 27 20123A338 电子设备散热系统可靠性评估技术研究 彭伟 建院以来,共承担国家、地方各级各类研究课题20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15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2000多篇,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成倍增长,科研经费连年翻番。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20多项,市级50多项。 整个画面呈圆形。寓意凝聚、圆满、至善。中心两椭圆寓意电子轨迹,其形状又抽象为两个摇篮,将“e”抱在怀中,寓意“中国民族电子工业的摇篮”。UESTC,学校名称英文缩写。UESTC置于构图正中,寓意国际化和致力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追求。深蓝轨迹,寓意高新技术源头。橘红轨迹,寓意电子科大人豪迈的气概和蓬勃的朝气。构图以“e”为核心,幻化成两个极具动感的圆弧,团结在UESTC周围,象征电子科大人进取、拓新的精神。外圈部分:蓝色寓意学校环绕于科技的海洋,学校是创新人才的基地。“e” 为Electronic(电子)缩写。构图以“e”为视觉核心,表达如下思想: 1)、学校的学科特征,在电子领域的杰出贡献。2)、学校未来的办学方向,即坚持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3)、传达e世纪的时代特征和电子科大人勇立科技潮头的时代品质。 学术科技类自动化科技协会游戏研发协会星火电子社数学建模协会普法社跨境电商会展协会观鸟协会工商管理协会电子设计协会电脑协会财管学社辩论协会PC-helper电脑社中山嵌入式协会文化艺术类英语角夜染未央古风社演讲与口才协会文化创意协会生生花艺协会日语学社木槿韩语社(新成立)莲峰书画社读者协会大小圈(新成立)采虹摄影社FTU外教联盟ETC主持协会公益实践类职业生涯与发展协会心灵驿站校友促进会校调研兼职中心校报消防协会物流协会微视界协会(试行)投资与理财协会天翼学子俱乐部青春健康同伴社启学协会企事业交流与开拓者协会绿色环保协会就业与人才协会家教中心大学生调查社(新成立)创业者联盟文娱拓展类音乐协会新视语话剧社天野动漫社青春交谊舞协会启航音乐社魔方协会蒙太奇电影社拉丁舞协会健美操协会笛箫葫芦丝协会(新成立)CGS街舞社体育竞技类足球协会自行车协会中弈棋社月影轮滑社羽毛球协会游泳协会武术协会田径协会(试行)台球协会青木跆拳道协会乒乓球协会排球协会篮球协会定向运动协会

电子科大巫江论文发表

早在1997年,G. R. Kenworthy申请了美国专利“Self-Cancelling Full-Duplex RF Communication System”。专利中明确描述了一种全双工通信系统,该系统采用射频干扰抑制、数字干扰抑制两级进行自干扰消除,达到同时同频收发信号的效果。近年来,斯坦福大学、莱斯大学、加州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均进行了同时同频全双工的理论探索以及工程实现,发表了多篇IEEE顶级会议及期刊论文,并制作出了相关的实验平台,得到了明确的实验数据(见下表)。 项目 加州大学 莱斯大学 斯坦福2012 斯坦福2013 电子科大2012 电子科大2013 1 天线配置 1T1R 1T1R 1T1R 1T1R 1T1R 2T2R 2 频率 2.4 GHz 2.4 GHz 2.4 GHz 2.4 GHz 1.6~4.0 GHz 2.5~2.7 GHz 3 信号带宽 30MHz 10 MHz 10 MHz 80 MHz 20 MHz 20 MHz 4 发射天线功率 10dBm 10 dBm 10 dBm 20 dBm 10 dBm 23 dBm 5 空域自干扰抵消能力 无 20dB 20 dB 15 dB 20 dB 45 dB 6 射频域自干扰抵消能力 47 dB 35 dB 45 dB 63 dB 55 dB 35 dB 7 数字域自干扰抵消能力 无 26 dB 30 dB 35 dB 31 dB 27 dB 8 总抵消能力 47 dB 55 dB 90~95 dB 105~110 dB 91 dB 107 dB 9 实验环境 微波暗室无多径 实验室多径环境 实验室多径环境 实验室多径环境 实验室多径环境 实验室多径环境 10 实验设备 安捷伦仪器 Warplab 仪器与自制硬件混合 仪器与自制硬件混合 自制uSDR 自制uSDR 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电子科技大学唐友喜教授申请了国防专利“XXX通信系统中的一种XX接收方法”,2010年3月授权。该专利给出了在相同时间、相同频率上工作的两个设备进行自干扰抑制的一种方法。2010年以来,唐友喜团队针对同一载体中多个设备的同时同频工作方法、同时同频全双工自干扰消除方法等方面申请多个专利,并发表多篇IEEE顶级期刊、会议论文。2013年1月18日,电子科技大学唐友喜教授团队完成了4G(第4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同时同频全双工(CCFD)技术实验验证(实验视频请搜索“CCFD_电子科技大学唐友喜团队同时同频全双工演示视频_V.2.0”,具体实验数据见上表),在相同的时间及频率资源条件下,使4G空中接口提高了一倍的频谱效率,业务速率从30Mbps提升到60Mbps,是国内第一个4G CCFD实验床测试场景。这标志着我国CCFD技术实现了从理论研究到工程实现验证的飞跃。2013年12月,唐友喜教授团队进一步完成了两发两收LTE全双工实验验证,将自干扰总抑制能力提高至107dB。该实验验证完成了国内首个多天线LTE全双工实验平台,自干扰对消能力在国际处于领先地位。北京大学2006年,北京大学焦秉立教授申请了同时同频全双工的相关专利,从2006年至2013年,北京大学持续进行了同频同时全双工的研究,共申请相关专利10余项,并发表多篇IEEE顶级期刊和会议文章。近年来,北京大学在同频同时全双工组网技术上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蜂窝小区采用同频同时全双工的演进方案,即:基站发射天线采用中心式布局,而基站接收天线采用分布式。这样在干扰消除能力受限情况下仍可实现系统容量的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之上,焦秉立教授团队实现了蜂窝小区同频同时全双工硬件演示系统原型机,迄今为止,已有包括华为、大唐、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台湾新竹交通大学等20余家公司和科研院所前来参观演示系统,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2013年6月,北京大学率先实现了同频同时双工单小区试验演示系统,该系统包括一个基站和两个移动终端:基站工作方式为同频同时全双工,其覆盖直径为100米,终端为TDD模式,其带宽效率为TDD系统的两倍。 同时同频全双工,将革命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数据链、军用电台、微波接力等等技术对应的设备,市场前景巨大,将是未来十年最核心的无线通信技术变革!

冯来兴副教授男,1969年10月生,中共党员、博士。自1993年大学毕业以来,一直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教授课程:为本科生教授《政治学概论》、《中国政治学说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等多门课程。并为研究生讲授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主要研究: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课题十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政治安全的挑战及对策”和“论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分别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主义论丛》全文转载。先后参与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共中央组织部、省社科规划、省高校人文社科、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省思想政治教育等课题十余项。肖飞副教授男,1957年9月出生,湖南衡阳人,中共党员,湖南师范大学哲学学士,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孙中山研究所所长。主要经历:1979年9月——1983年7月,在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学习毕业;1983年8月——1986年3月,在湖南农学院衡阳分院任教;1986年4月——1993年7月,在中南工学院任教;1993年8月——2010年5月,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任教。教授课程:长期从事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研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重点研究孙中山、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刘立新副教授男,汉族,副教授,人文社科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教师。主要经历:1988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88年从师于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门下,199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获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教授课程: 近年来一直承担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主要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并承担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一系列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参与撰写与编辑了《孙中山研究论文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论文集》等四部著述,发表论文10多篇。主要研究:长期以来一直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高等教育学与心理学等领域,均有一定的创建与成就。在学期间先后参与《高等学校管理学》、《青年心理学》、《创造性思维与能力》、《归因理论研究与应用》等8部著述的撰写和编辑,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在高等教育学、高等学校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以及思想德育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和独特的见解。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并立志在此领域有所突破。郭智勇讲师、博士男,1963年1月出生,湖南祁阳人。主要经历:1979年9月-1983年7月,就读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专业 (本科)1983年9月-1986年10月,就读于福州大学地矿系生物地层专业 (硕士研究生)1986年10月-1995年7月,任教于桂林治金地质学院地质系 (讲师)1995年7月-2001年8月,深圳华储实业总公司工作 (经理)2001年9月-2006年6月,脱产就读于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 (博士研究生)文字代表作:1、《风动还是心动—从奥义书看<庄子·齐物论>的理路》2、《梦觉皆幻—从印度思想体系对<庄子>内篇世界观的一种把握》3、《从字词的演化规律和实例看<庄子>内篇的成书年代》4、《逍遥的三个层次—庄子内篇的结构》5、《<庄子>内篇的轮回思想和解脱思想研究》6、《论相同命题在<吕氏春秋>和<公孙龙子>中的不同意义》7、《贵己还是贵已—对战国三子思想传统理解的质疑》8、《义之美与仁之善—从〈吕氏春秋〉与〈淮南子〉天性的区隔看中国文化内在的两个价值取向》9、《财富是想出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读中山先生〈行易知难〉》胡剑宾讲师、硕士男,汉族,原籍河南省兰考县人,1969年6月出生。主要经历:1983年9月——1986年7月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师范学校 学习1986年8月——1989年8月 河南省兰考县魏庄中学 教学1989年9月——1991年7月 开封市教育学院政史专业 学习1991年8月——1994年8月 河南省兰考县魏庄中学 教学1994年9月——1997年7月 河南大学政治系中共党史专业 学习获法学硕士学位1997年7月——今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教学教授课程:主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政治理论课程。注重互动式教学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小组主题活动是本人课堂教学的特色。陆文学讲师、硕士男,1971年8月出生,宁夏灵武人。主要经历:1993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199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西北史研究中心,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8年来到中山学院工作至今。教授课程:主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来院之后,先后开设过《旅游地理学》,《实用美学》,《地方政府学》,《社会学》,《社会调查方法与原理》,《西方经济学说史》等课程。主要研究:为中国近代史及民族社会学。发表论文若干篇,主要代表作有《妇女乃国家兴衰存亡的根本————郑观应女性观辨析》,《岭南文史》2009年第4期;《变中的不变———论孙中山的民族同化思想》,《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从消极的到积极的民族主义———1919年之后孙中山对其民族主义思想重新阐述的过程和原因》,《孙中山研究》第2辑,2009年3月;《清代宁夏人口的地理分布及变化》,《固原市专学报》2005年第2期等。目前承担中山学院教改项目一个,参与其他研究项目若干。李德黎讲师、硕士男,1975年生,四川人。主要经历:2005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学院思政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学位。擅长演讲辩论、拓展培训、公务员面试培训,曾担任电子科大中山学院辩论队教练与人文系辩论队教练,在中山广播电台《夜色正缤纷》和《聊聊吧》中担任客座嘉宾。教授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讲课风格富有激情,善于结合时事来阐明观点。主要研究:近年来主攻三维仿真领域成为中山市三维仿真领域的先驱和代表,2010年受中山市政府委托为上海世博会中山馆制作网上三维展厅,于2010年5月22日在中山政府网与中山实体馆同步直播开放;并先后为中山政府网(英文版、日文版)、中山文联网、中山党史网建立了三维仿真互动平台。近年来的主要科研成果:1.论文《传统宗法关系与腐败德滋长》获得2006年广东省“反腐倡廉”征文优秀奖,并作为大会主题发言。2.《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探索》(参研)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研课题(2005)3.《发展中山创意产业的探索》(参研),中山市社科联课题(2006)4.参编《风起伶仃洋――香山人物谱》,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5.论文《我国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和《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的工作定位》6.论文《发展中山创意产业的六大着力点》发表于《新经济》2008年5月期7.论文《三维仿真漫游技术在建设孙中山文化工程中的作用》发表于《孙中山研究》2008年12月8.《中山文艺资源的抢修和保护》(参研)中山市政府专项基金2008-20099.《中山文化资源的三维仿真保护平台》(参研)中山市科技局项目2008-2010 罗越富讲师、硕士男,1981年9月,讲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学历背景:2000.9-2004.7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管理学学士学位2004.9-2007.7 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专业硕士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教授课程:主讲旅游学概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地理、餐饮管理、旅游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旅行技巧学等课程。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科研成果:在《旅游论坛》(原《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合作经济与科技》等杂志上共发表5篇文章,其中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管理》全文转载。课题研究方面参与了中山市黄圃镇项目《广东鳌山海蚀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的调研和撰写;中山市旅游局课题项目《加快中山特色旅游发展的研究》的调研和撰写;参与中山市旅游局课题项目《孙中山文化资源发掘与对外推介》的撰写。获奖情况:2007-2009连续两年获人文社科系优秀教学奖2009年度获得中山学院优秀教师奖石岐区休闲文化征文二等奖林丹彤讲师、学士女,旅游管理专业讲师。教授课程:《旅游学概论》、《社交礼仪》、《休闲学概论》、《导游实务》、《旅游市场学》、《插花鉴赏与创作》、《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粤语》、《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六篇(其中核心期刊四篇),文学作品多篇,摄影作品两幅。《中山日报》专栏作者。学院生生花艺协会创办人兼指导老师,曾于2001年组织指导花协会员参加第七届中国(中山)菊花展览会的插花比赛及其他工作,获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2006年出版著作《插花,艺术与生活》,2007年获中山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8年获中山学院优秀教案奖、教育部第八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文科组优秀奖。主持市、校级科研项目各一项,参与省、市、校级科研项目六项,横向项目两项。闵祥晓硕士、讲师女,山东德州人,硕士,讲师主要经历主要经历:2005年本科毕业于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7年7月起任教于电子科大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授课程:《会展概论》、《市场营销学》、《旅游文化》、《旅游政策与法规》、《民俗与旅游》等。主要研究:旅游规划原理及会展基本理论。主要论文成果:2006年《江南三大名楼旅游合作与发展的条件及途径分析》2009年 《曲阜“三孔”旅游区景区空间结构整合分析》2009年 《曲阜“三孔”旅游区购物点空间体系分析》2009年8月《香山商业文化的现代传承》主要科研成果:2006年8月-10月,参与《黄鹤楼公园旅游总体规划》的编制;2007年9月-2008年7月 ,参与中山市黄圃镇《广东鳌山海蚀文化旅游区》旅游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2008年参与中山市社科联《慈善万人行本体论研究》课题;2009年参与中山市社科联《中山慈善万人行价值提升研究》课题;获奖情况:诗歌《活在民间的宝贝》获2008年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征文大赛三等奖。卢育林讲师、硕士 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与武汉理工大学,分别获经济学学士及管理学硕士学位,中共党员,讲师、经济师职称。主要从事第三产业经济、资本市场以及旅游、会展、酒店等服务行业经营管理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经历:1992-1997年在中国银行的信贷、投资和计划、财务部门实习和工作,具有多年的实际经济管理工作经验。1997年进入中山学院工作至今,多次获得过“吴桂显奖教金”、“优秀共产党员”、年度考评“优秀”等荣誉。教授课程:《旅游经济学》、《景区经营与管理》、《会展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项目评估》、《证券投资学》、《财政学》、《银行经营与管理》、《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等。科研成果:在《教育与经济》、《学术论坛》、《经济师》、《金融论坛》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篇;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4项:《混业经营模式下银行业的风险和成本研究》、《中山市保税物流发展规划(2010-2015)》、《孙中山文化资源发掘与对外推介》、《中山市口岸发展规划(2010-2015)》等。 王春芳副教授、在职博士生女,博士、副教授。新疆乌鲁木齐市人。专业方向:新闻发展史、广播电视新闻。主要经历:自1989年工作以来,在乌鲁木齐广播电视台从事新闻主持、记者工作近十几年,后调入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两年。2007年调入广东省中山市,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从事新闻教学工作。2008年入选为中山市社会科学人才库成员。教授课程:新闻评论,深度报道,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媒介素养,播音与主持,基础写作等。获得奖项:在媒体和教学单位工作期间,采访制作的多期节目、新闻报道、科研课题和论文,获得了国家、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各级多项奖类。多篇新闻专业论文在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上发表,如论文《20世纪中国大陆女性作家创作中的女性意识的演进》发表在全国核心期刊《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学版》2007年第6期上。《警惕新闻报道中的犬儒主义倾向》发表在新闻核心期刊《当代传播》2007年第6期上。《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危机及其对策》发表在全国双核心期刊《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2008年第五卷上;《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看构建和谐大众传媒文化》发表在《现代视听》2008年第8期上;并被《新华文摘》2008年21期选为推荐文章。《大震过后,警觉激进民族主义》获广东省高校校报2008年度好新闻言论类二等奖。所撰写的《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危机及其对策》获中山市社科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阮波副教授、硕士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副教授, 中山市社科专家库成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山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山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中山市舞蹈家协会理事。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后以同等学历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文艺美学专业。教授课程:目前主要从事大学写作、实用美学、中西方文化与文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创作大量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建筑、影视等美学评论文章发表于《人民日报(评论版)》、《读书》、《作家》、《学术论坛》、《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语文教学与研究》、《舞蹈》等全国核心期刊。已出版的专著包括散文集《春风不相识》、评论集《返回身体的原点》、文集《即兴行走》,作品被北京国家图书馆、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超星数字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粤人文库”、中山市级图书馆等各级图书馆收藏。曾蝉联2000-2001、2002-2004、2005-2007三届中山文艺奖一等奖,并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优秀论文奖等奖项。曾在《成都晚报》、《新快报》、《大地》、《作品》、《中山日报》等报刊撰写专栏,同时从事美学的评论和社会宣传推广工作,在美术馆、图书馆、书城等文化机构开办艺术类讲座,出任各类文艺演出的评委、导赏等工作,曾参加广东省女作家散文研讨会、亚洲与世界文明研讨会、香山文化研讨会、广东省青年作家代表大会、全国名报名社名刊研讨会等各类学术交流研讨活动。罗永雄讲师、硕士男,1979年8月出生于新疆伊犁,祖籍广东兴宁。2007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任新疆经济报编辑、昌吉日报社记者、编辑,北京新势整合公关咨询顾问公司客户经理,现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讲师。1997年进入新疆大学学习新闻学,学习期间曾在新疆经济报社编辑部供职,毕业后进入新疆昌吉日报社任经济口记者,具有丰富的业界实践经验,从业近4年,累计编辑版面20个,刊发新闻稿件500余篇,50余万字,荣获省级新闻奖一次,地市级新闻奖三次。2004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攻读应用传播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先后参与编写《媒介产业案例分析》、《经济传播学总论》等3本教材,完成出版共计约10万字的书稿。期间在北京新势整合公关咨询顾问公司供职,负责传播策划与媒体的联络沟通。2007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人文社科系新闻教研室任教,先后在国内各类学术刊物发表《情境限制下的个体认知颠覆与沉默螺旋的扩散——从“洞中个体”的沉默到优势意见的加强》等5篇学术论文。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媒介伦理、 媒介传播与社会文化、影视文化传播等。教授课程:先后担任《传播伦理与法制》、《社会学》、《大众传播与文化》、《电视节目主持与制作》、《媒介热点研究》、《应用文写作》、《电影艺术欣赏》、《公关与广告传播》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陈亚辉副教授、硕士男,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2004年6月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7年6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09年3月至今任行政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教授课程:《经济学原理》、《电子政务》、《管理统计学》、《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概论》、《网站规划与设计》。主要研究:2007年进入学院工作以来,获得的主要荣誉包括:2007年荣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优秀教案二等奖,2008年荣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中山市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荣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优秀教师二等奖,优秀教学奖。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包括:2007年主持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青年教师基金立项课题《中山市专业镇可持续发展研究》;参与中山市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调研课题《孙中山民生主义与中山和谐社会构建研究》、中山市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委托课题《中山市流动人口综合调控体制研究》、中山市港口镇政府委托课题《港口镇城郊经济发展规划》。2008年参与中山市对外贸易经济经济合作局委托课题《中山市外经贸发展规划研究》、《中山市口岸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中山市保税物流监管体系发展规划(2010-2015年)》。2009年参与中山市民政局委托课题《中山市孤残儿童救助制度研究》、《中山市社会中介组织管理体制研究》、《中山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2010年参与广东省社科联规划课题《中山慈善万人行善款管理和使用的绩效评估研究》、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政治文明建设关系研究》。目前已发表科研论文包括:1.基于钻石模型的武汉东湖高新区竞争力研究.当代经济,2006(6)2.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当代经济,2006(7)3.论科技园区内社会资本在创新集群中的作用.社科纵横,2006(10)4.能力胜任模型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训方案中的应用.中国电力教育.2009(2)5.论城市人口综合调控指标体系的构建.管理观察,2009(3)邓雪琳讲师、在职博士生女,讲师,在读博士。2001年获得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湖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现在武汉大学修读行政管理专业博士学位。自2004年以来一直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工作。教授课程:《大学语文》、《人力资源管理》、《中外公文名篇选读》、《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等课程的教学。主要研究:高等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近年来在CSSI来源期刊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10篇,另在优秀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合计近30余篇,主持院级课题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课题总计13项。2008年10月被选为中山市首批社科骨干,2009年2月入选中山市社会科学人才库。2007年,论文《党的群众工作方法与社会工作方法有机结合的研究》入选《广东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选编》。2009年,论文《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地方政府公务员考核》获学院“一等奖”。2009年,在“孙中山思想与中山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上,宣读论文《孙中山人才思想与中山市现代化建设》。李芳讲师、硕士女,汉族,湖南娄底人,党员,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担任讲师。主要经历:1999年9月-2003年7月 中南大学 行政管理本科2003年9月-2006年7月 武汉大学 行政管理硕士硕士期间共发表5篇学术论文2006.7~2009.10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行政管理专业教师教授课程:《公共政策学》、《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获得学院首届优秀教案二等奖(2006年)担任人文社科系系务委员会委员和教学质量小组成员(2007年起)多次组织学生实践:2007年组织学生进行民政部低保户入户调查(中山);公共政策课程组织政策调查以及安排学生到中山市政府部门座谈;社会调查课程组织主题广泛的校园、校外小组调查;组织认知实践—民企学习发表两篇学术论文,参与中山市社科联课题《和谐中山》(2007-2008年)丁婷婷讲师、硕士女,讲师,毕业于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行政管理硕士,行政管理学士,英语语言与文学学士。自进入学院工作以来,获得2007-2008年优秀教案评选三等奖,获2007年、2008年、2009年年终教师考核二等奖。教授课程:《地方政府管理学》、《市政学》、《秘书理论与实务》、《社会礼仪》、《专业英语》等课程教学。科研成果:1、2009年主持院级《秘书学》教改课题一项2、2008年参与中山市对外贸易经济经济合作局委托课题《中山市外经贸发展规划研究》、《中山市口岸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中山市保税物流监管体系发展规划(2010-2015年)》3、2007年参与中山市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调研课题《孙中山民生主义与中山和谐社会构建研究》、中山市港口镇政府委托课题《港口镇城郊经济发展规划》4、《创新教育》杂志2009年4月刊发表教研论文《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技巧与考核手段研究。5、《经济学研究导刊》杂志2009第17期发表科研论文《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中的人本途径建构》郑莉婷硕士女,生于广东中山,人力资源开发硕士学位教育背景: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管理学院, 主修经济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主修人力资源开发(HRD),获社会科学硕士学位。工作经历:2003.8—2004.8广东省侨外出国人员服务中心 (广州),任培训部专员。2005. 9—2007.7戴德梁行房地产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任人力资源主任。2007. 8 — 2008. 12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任人力资源部部长。2009.2---现在 教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人文社科系 行政管理教研室教授课程:人力资源管理, 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开发, 社会调查与统计, 管理学,领导学,管理心理学。

院长:曾勇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与管理学院学院院长。 四川省成都市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分别获管理学博士、工学硕士和工学学士学位,香港中文大学财务学系博士后。主要从事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金融工程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党委书记:赵璧全 副教授,历任管理学院学生辅导员、团总支书记、总支干事、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等职,现任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中共党员,四川省泸州市人。长期从事思想教育及行政管理工作,参编和发表有关专著和论文多篇,并担任管理沟通课程的教学工作。曾被评为四川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电子科技大学先进工作者、电子科技大学德育先进工作者、电子科技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副院长:马永开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系副主任,现为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投资管理、房地产经济与金融。 中共党员,自1993年以来,作为主研参加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教委(教育部)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项目;主持并完成了3项省部级项目、多项企业和政府委托项目;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5年获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在《系统工程学报》、《管理工程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预测》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1996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 副院长:井润田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工商管理教研室副主任等职。 中共党员,陕西省蒲城县人。1997年11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获得管理工程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高层管理团队、跨文化管理、组织与领导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曾经撰写《领导的科学与艺术》(台湾华泰公司出版)、《谈判机理》(北京华章公司出版)等理论著作。1997年入选电子科技大学人才工程接力计划,2000年博士论文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曾荣获西安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电子科技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副院长: 滕颖 博士,教授,现任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EMBA项目主任。曾担任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MBA项目主任、国际贸易教研室主任。 四川省射洪人,中共党员。1996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获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组织方向博士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电信定价、信息化和产业组织理论等相关问题研究,在相关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十余篇。2003年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电子科技大学优秀主讲教师、成华区政府奖奖教金、电子科技大学第四届德育先进工作者等奖励。曾为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层次教授《商业银行管理学》、《货币银行学》、《财政与金融》、《财政学》、《税收理论与实务》、《管理经济学》等课程。 党委副书记:龚漪 历任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辅导员、分团委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总支干事、学生科科长、党总支副书记等职,现任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 中共党员,副研究员。四川省成都市人,1990年毕业于电子科大人文社科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行政管理)本科,获法学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电子科大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获工学第二学士学位。2005年3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获硕士学位。 办公室主任:姜德明 历任经济与管理学院科研秘书、教学秘书、研究生秘书、办公室主任等职。 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天津市人。曾参加多项部省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多篇。长期从事行政、教学、科研及成人教育、研究生教育的管理工作,曾被评为四川省优秀研究生管理干部和电子科技大学先进工作者。现担任四川省电子学会管理工程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电子科大张波发表论文

张波,汉族,籍贯陕西,生于1972年5月,中共党员。他于2001年1月获得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学位, 师从王士元教授。他专注于噪音环境下的语音识别研究,在该领域发表论文7篇。 在学其间曾参与过一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一项香港研究资助局基金项目。从2001年7月起,他任教于南开大学。现为南开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学院语音处理实验室主任。

性 别: 男职 称: 副教授学 历: 研 究 生专 业: 会 计 学学 位: 硕 士研究方向:利益相关者治理、业绩评价、中小企业财务毕业学校2000.9-2003.1安徽财经大学获得会计学硕士学位(审计学方向)2007.9-2012 中国海洋大学攻读会计学博士学位(财务管理方向)工作经历2003.01-2003.12 建行安徽省分行会计处会计师;2004.01- 2006.09 温州大学管理学院教师;2006.09-2013.07 温州大学商学院教师2013.07-至今 青岛大学商学院教师主讲课程会计学原理,成本会计,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资产评估,税法等。论文及著作(近五年,即2004年1月至今)温州大学财务与会计研究所副所长,温州市会计学会副会长,2004-2005,2009-2010温州大学教师年度评定优秀。现主要从事利益相关者业绩评价方面的研究。主持了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浙江省社科联、浙江省财政厅等课题项目。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著作与教材:1.《中小企业财务诊断》,程蕾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参编者),2004年。在社会实践方面:1.浙江省高校会计学科发展论坛理事;2.浙江省网上科技项目咨询专家;3.温州市科技项目评审专家;4.为地方商业银行高管、信贷人员进行过财务分析和商业银行经营业务培训。

教授,博士生导师,微电子专家。汉族,重庆市人,1964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副院长。兼任国家“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科技重大专项总体组专家;国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科技重大专项总体组特聘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第十二届专家评审组专家;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专家组专家;四川省电子学会半导体集成技术专委会主任;模拟集成电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

电子科大会议发表论文

四川电子科技大学论文申请条件:1、在JCR分区表1区的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2、JCR分区表2区的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3、在国外重要学术期刊、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或已录用论文3篇,其中至少有1篇发表或已录用在SCI收录的期刊上,或至少有2篇发表或已录用在EI收录的期刊上。

电子科技大学2022年下半年sci论文发表多少?答:电子科技大学2022年下半年sci论文发表69份。

近日,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夏川教授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hemistry (《自然–化学》)上发表题为“General synthesis of single-atom catalysts with high metal loading using graphene quantum do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套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的普适性合成策略,实现了高达 40 wt.% 或 3.8 at.% 的高过渡金属原子负载,比目前报道的单原子负载量提升了几倍甚至数十倍。 该工作由电子 科技 大学、加拿大光源和美国莱斯大学三个单位共同合作完成。材料与能源学院的夏川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美国莱斯大学的汪淏田教授和加拿大光源的胡永峰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合作团队在电催化材料研究和电化学反应器设计领域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具有极高的原子利用率、独特的电子结构以及明晰且可调的配位结构,在各种电催化过程中展现出优异的活性。但常规单原子材料中金属原子密度较低(通常小于5 wt.%或1 at.%),大大限制了其整体催化性能及工业应用前景,因此发展出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普适性合成策略至关重要。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对提高合成单原子材料的金属负载量有很大的局限(图1, a-b)。以碳材料负载的单原子为例,现有的“自上而下”方法通过在碳材料载体表面制造缺陷,然后通过缺陷稳定单原子。然而,无法精确调控缺陷尺寸导致缺陷位点的数目极大地受到限制,而且当金属负载量提高时,容易在大尺寸的缺陷位处形成团簇。“自下而上”方法则使用金属和有机物前驱体(如金属有机框架、金属-卟啉分子、金属-有机小分子)热解碳化的方式获得负载金属单原子的碳材料。在金属负载量过大时,金属原子之间将因为没有足够的隔离空间而导致热解过程中团簇或者颗粒的产生。 鉴于此,该团队发展了区别于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的单原子催化材料制备方法(图1c),以突破单原子负载量的限制。该团队创新性地使用比表面大、热稳定性高的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碳基底,对其进行-NH2基团修饰,使其对金属离子具有高配位活性。引入金属离子后可得到以金属离子作为节点、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结构单元的交联网络,最后热解即可得到高载量的金属单原子材料。相较于传统“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单原子催化剂合成方法,该研究报道的方法既保证了高含量金属离子初始锚定时的高分散性又能有效抑制后续热解过程基底烧结重构引起的金属原子团聚。 XAFS、HADDF-STEM等多种表征手段证明,由该法制得的负载型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在保证金属原子单分散的同时还能实现远超现有文献报道水平的金属载量。借助该方法,该团队成功制备出质量分数高达41.6%(原子分数为3.84%)的Ir单原子催化材料(图2),该负载量相较于文献报道的Ir单原子最高载量提升了数倍。 另外,该合成策略还具有普适性,能够用于制备其他贵金属或非贵金属的高载量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例如,在碳基底材料上,Pt单原子的负载量最高可达32.3 wt.%,Ni单原子负载量可达15 wt.%(图3)。 夏川,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国家青年人才。研究方向为基于新能源的电催化、电合成、电化学生物合成,致力于实现碳平衡的能量与物质循环。在“液体燃料与基础化学品现场合成”这一特色方向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反应器与催化剂设计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美国专利3项,H因子34,引用5200余次。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 Energy、Nat. Catal.、Nat. Chem.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9篇,热点论文2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