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数学小论文三年级发表

发布时间:

数学小论文三年级发表

立体引学式教学提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生动有趣的小学应用题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逐渐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作为一名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老师来说,对如何运用立体引学式教学理念,提高小学生应用题的自主学习能力我有一定的体会和有一些肤浅的认识。

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差,在做题是往往不是对题目进行实质性综合分析,而是单一的联系代替运算分析,孤立地以题目中一些表面的个别的外部因素为依据进行解答;遵循机械的联系,按固定的习惯思路,套用以前熟悉的方法以及所形成的运算定势,思维不能随题目性质的变化而灵活地转移;思维只能随着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的发展顺序,由原初条件推向结果,而不能由结果返回到原初条件;思维缺乏逻辑性,不能对题目进行连贯的分析综合活动,注意力容易被情节所转移;思维容易受外界的暗示,不能正确审视自己的运算结果以及根据题目的本质联系来检验自己的思维过程。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数学应用题教学,首先是老师要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让学生掌握题目的结构,在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来理解题目的具体的数量关系,从中选择正确的运算方法,然后才是计算结果,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讲要做到“三启发三促进”:

一、启发引导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应用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小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因此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良好的审题习惯首先要会读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边读边想掌握题中讲的是什么事情,经过怎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应用题的条件。结果怎样,则是所讲的问题。要想弄清楚题中给定的条件是什么,要求问题是什么?不仅要边读边想,在必要情况下还要借助简单的实物图或线段图来辅助理解,这样能把题目里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抽象的概念简单化,具体化,把抽象的东西摆在眼前,便于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其题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例如,小学三年级数学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鸡有24只,鸭的只数是鸡的2倍,问鸡和鸭一共有多少只?题中哪些数据与问题有直接联系,哪些没有直接联系,如果在边读边想基础上再加简单的线段图帮助分析,学生就更容易知道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了,否则对于抽象概念能力较差的部分学生就难以理解了。实践证明,学生不会解答某一应用题,往往就是对该题的题意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启发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就等于解答应用题中完成一半的任务。

二、启发引导学生正确的解题步骤,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概括地说解题步骤是在学习了复合应用题时才进行的,但在开始应用题教学时就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

一道题做得对不对,学生要能自我评价,对的强化,不对的反馈纠正,这实际上是一个推理论证的过程。完成列式计算只解决了“怎样解答”的问题,而推理论证是解决“为什么这样解答”的问题。然而很多小学生不善于从已知量向未知量转化,有时又受生活经验的制约无法检验明显的错误,因此,一要启发引导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化法等;还可以先由师生共同完成,然后过渡到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进行,最后发展成学生独立自主完成。

在教学中还经常遇到学生不重视写答案,只写“是多少”就算完了的现象。答案实际上是很重要的,是一件事情的结束。我们做事强调有好的开端,也得有好的结束,那才是一件完整的事,我们做题就同做工作一样,应该有完美的结束。因此,不仅要使学生重视写答案,还要使学生学会写答案。

三、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要求应用题的选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还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要让应用题的情节具有现实性,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除应用题本身的内容要联系实际外,还要扩大联系实际的范围,如在百分数应用题中增加利息的计算,以及一些保险、纳税等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应用题的自主能力。

例如:三(1)班今天要进行植树活动,要求分两组进行植树,即男生、女生各一组,老师准备了40棵树苗,你认为怎样分较合理?学生提出两种意见:一是平均分,即男、女生分到同样多的树苗;二是按人数多少分,即人多分到的树苗多,人少分到的树苗少。通过讨论、争议取得共识:按人数分较合理。然后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男、女生各分到多少棵树苗?当然,题中还缺少男、女生人数的条件,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的确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从而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如,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学校养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时,让学生先摆出12只“白兔”,7只“黑兔”,使“白兔”和“黑兔”一一对应。然后启发引导学生说出白兔跟黑兔相比;白兔多,黑兔少;白兔可以分成哪两部分,理解从12只白兔中去掉和黑兔只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所以要用减法计算。通过这样的操作和分析,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关于这种应用题中较大数与较小数的数量关系的表象,理解为什么用减法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是一种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在小学学习期间,数学应用题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创新意识的途径之一。为此,数学应用题教学应成为能够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教学。虽然中国的国情使我们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举定终身”的考试制度,但我们更应从提高全民的素质入手。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喜欢数学”、“让学生自觉学习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数学”、“大至天文、地理、环保问题、生态平衡问题,小至利率计算、古代测定法等均可在数学中找到其应用的踪影。”要达到这些目标,教师的善于启发引导是离不开的。

总之,从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发展来看,小学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习中对应用题的结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方法掌握得如何,都将直接影响以后应用题的学习,因此我们必须善于启发引导,启发引导学生能自主学习数学应用题的能力。 【篇二】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应用创新思路服务教学,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其品尝学习乐趣,让他们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培养并锻炼个人动手动脑能力与数学思维,在创新课堂中积极合作,实现个人数学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下面对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教法创新做简要的探讨。

一、节奏张弛有度

小学三年级学生不同于高年级孩子,学习思维受感性认知主导,在数学课堂中经常出现注意力分散、爱打闹、活泼好动等情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节奏,做到张弛有度,结合小学生心理与行为特点组织教学内容与活动,通过合理调整教学节奏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数学教学中的相辅相成,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目前一节数学课基本为40分钟,对于三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一特征,教师在教学开始前要迅速利用各种趣味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展开教学,授课过程中要做到重难点分配得当,将主要知识压缩在15分钟之内完成教学,其余时间通过穿插各种问题、任务或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延伸并锻炼能力。比如,学习《时间的换算以及计算》这一章节内容时,课堂引入教师可使用有关时间单位的猜谜语活动进行快速引入,或者出示直观的钟表表面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通过对不同指针的观察与分析了解秒、分、时等单位代表的意义及互相之间的换算关系,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计算之后,教师可组织一些应用到时间单位换算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收获知识与不同情感体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的目的。

二、营造趣味教学情境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本身还未形成明确的学习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营造趣味教学情境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通过利用学生自主性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激发其学习动机更好地掌握各类知识,对个人思维、能力等数学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与锻炼。

比如,在学习《两位数加减法》这一章节内容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与计算,教师可提供多种趣味导入,结合学生熟知的各类情境来调动其积极性进行主动探究实践。比如,将学生日常进行消费的生活实践组织为各种趣味活动进行模拟演示,或者让学生将自己日常生活中做两位数加减计算的一些有趣经验进行分享,通过现场模拟、实践操作、趣味总结等方式在各类情境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与知识应用体验,这对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与应用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引导他们形成长久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学习除法运算时,教师让学生结合本班级人数的具体情况进行探究,比如,分为4人一组时是什么情况,分为5人、6人、7人一组时又是什么情况,通过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两位数除法的应用,通过这种具体实践的方式掌握除法运算的相关法则,实现数学知识的应用。

三、设计教学问题

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巧妙设计各类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运用个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解决各类数学难题,在解答疑问的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建立起个人学习信心,实现趣味、高效数学课堂的打造。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提升问题含金量,以便限度地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与动脑思考,实现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正方形与长方形周长计算这一内容时,教师问题的设计可从二者的图形特征入手,突出两种图形在边长方面的异同。如“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若一个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边长会有几种情况?”让学生探讨一些更为简便的算法或者趣味计算经验,从而通过巧妙的问题引导其进行思考与探索,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逻辑思维,在个人创新意识与探索实践能力的引领下高效掌握数学知识。学生在学习长度单位与换算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应用生活化思维设计一些趣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比如,硬币的厚度用什么单位表示、大葱的长度用什么单位表示、学校操场的长度用什么单位表示。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逐步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准确认知,在了解不同单位代表概念的基础上,针对长度单位的换算进行活动实践,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如课本教材的厚度如何用不同单位表示、课桌的高度如何用多个单位进行描述、学生个人的身高的描述有几种表达方式,通过这种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该知识点的应用,达到提升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目的。

综上所述,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要立足于学生学习心理与需求,在合理把握教学节奏、营造趣味情境的基础上,配合巧妙设计的数学问题实现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全面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数学小论文一 关于“0” 0,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数了。我们祖先开始只认识没有和有,其中的没有便是0了,那么0是不是没有呢?记得小学里老师曾经说过“任何数减去它本身即等于0,0就表示没有数量。”这样说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都知道,温度计上的0摄氏度表示水的冰点(即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其中的0便是水的固态和液态的区分点。而且在汉字里,0作为零表示的意思就更多了,如:1)零碎;小数目的。2)不够一定单位的数量……至此,我们知道了“没有数量是0,但0不仅仅表示没有数量,还表示固态和液态水的区分点等等。” “105、203房间、2003年”中,虽都有0的出现,粗“看”差不多;彼此意思却不同。105、2003年中的0指数的空位,不可删去。203房间中的0是分隔“楼(2)”与“房门号(3)”的(即表示二楼八号房),可删去。0还表示…… 作为一个小学生,我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对0的认识还不够透彻,今后望(包括行动)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发现“我的新大陆”。 2数学是什么 什么是数学?有人说:“数学,不就是数的学问吗?” 这样的说法可不对。因为数学不光研究“数”,也研究“形”,大家都很熟悉的三角形、正方形,也都是数学研究的对象。 历史上,关于什么是数学的说法更是五花八门。有人说,数学就是关联;也有人说,数学就是逻辑,“逻辑是数学的青年时代,数学是逻辑的壮年时代。” 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学呢? 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通过深刻分析数学的起源和本质,精辟地作出了一系列科学的论断。恩格斯指出:“数学是数量的科学”,“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根据恩格斯的观点,较确切的说法就是:数学——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叫纯粹数学,一类叫应用 数学。

三年级数学小论文写法要点如下:1、科学选择题目:写作小论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研究的对象,考虑研究什么问题,选择好题目就等于完成小论文的一半,可见小论文选题的重要性;2、全面搜集材料:搜集材料有多种途径,可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搞实地调查,采访,或上网搜寻所需材料,应注意材料的准确性;3、准确提炼观点:提炼观点就是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后提出自己的看法;4、理安排结构:安排结构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专题小论文灵活掌握;5、精心起草修改:起草修改,按照提纲写出初稿并修改,不仅是细致的语言表达工作,而且是研究深入化和思维周密化的过程,要力求准确和严密。

小学三年级数学论文发表

人民币中的数学问题有一天,我跟妈妈去逛商场。妈妈进了超市买东西,让我站在付钱的地方等她。我没什么事,就看着营业员阿姨收钱。看着看着,我忽然发现营业员阿姨收的钱都是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的,我感到很奇怪:人民币为什么就没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或30元、40元、60元呢?我赶快跑去问妈妈,妈妈鼓励我说:“好好动脑筋想想算算,妈妈相信你能自己弄明白为什么的。”我定下心,仔细地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高兴地跳了起来:“我知道了,因为只要有1元、2元、5元就可以随意组成3元、4元、6元、7元、8元、9元,只要有10元、20元、50元同样可以组成30元、40元、60元……”妈妈听了直点头,又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只是为了能随意组合的话,那只要1元不就够了吗?干吗还要2元、5元呢?”我说:“光用1元要组成大一点的数就不方便了呀。”这下妈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夸奖我会观察,爱动脑筋,我听了真比吃了我最喜欢吃的冰激凌还要舒服。在此,我也想告诉其他的小朋友: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你多留心观察,多动脑思考,你就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不信你就试一试!

三年级数学小论文写法要点如下:1、科学选择题目:写作小论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研究的对象,考虑研究什么问题,选择好题目就等于完成小论文的一半,可见小论文选题的重要性;2、全面搜集材料:搜集材料有多种途径,可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搞实地调查,采访,或上网搜寻所需材料,应注意材料的准确性;3、准确提炼观点:提炼观点就是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后提出自己的看法;4、理安排结构:安排结构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专题小论文灵活掌握;5、精心起草修改:起草修改,按照提纲写出初稿并修改,不仅是细致的语言表达工作,而且是研究深入化和思维周密化的过程,要力求准确和严密。

人民币中的数学问题 有一天,我跟妈妈去逛商场。妈妈进了超市买东西,让我站在付钱的地方等她。我没什么事,就看着营业员阿姨收钱。看着看着,我忽然发现营业员阿姨收的钱都是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的,我感到很奇怪:人民币为什么就没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或30元、40元、60元呢?我赶快跑去问妈妈,妈妈鼓励我说:“好好动脑筋想想算算,妈妈相信你能自己弄明白为什么的。”我定下心,仔细地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高兴地跳了起来:“我知道了,因为只要有1元、2元、5元就可以随意组成3元、4元、6元、7元、8元、9元,只要有10元、20元、50元同样可以组成30元、40元、60元……”妈妈听了直点头,又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只是为了能随意组合的话,那只要1元不就够了吗?干吗还要2元、5元呢?”我说:“光用1元要组成大一点的数就不方便了呀。”这下妈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夸奖我会观察,爱动脑筋,我听了真比吃了我最喜欢吃的冰激凌还要舒服。 在此,我也想告诉其他的小朋友: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你多留心观察,多动脑思考,你就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不信你就试一试!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数学小论文一 关于“0” 0,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数了。我们祖先开始只认识没有和有,其中的没有便是0了,那么0是不是没有呢?记得小学里老师曾经说过“任何数减去它本身即等于0,0就表示没有数量。”这样说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都知道,温度计上的0摄氏度表示水的冰点(即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其中的0便是水的固态和液态的区分点。而且在汉字里,0作为零表示的意思就更多了,如:1)零碎;小数目的。2)不够一定单位的数量……至此,我们知道了“没有数量是0,但0不仅仅表示没有数量,还表示固态和液态水的区分点等等。” “105、203房间、2003年”中,虽都有0的出现,粗“看”差不多;彼此意思却不同。105、2003年中的0指数的空位,不可删去。203房间中的0是分隔“楼(2)”与“房门号(3)”的(即表示二楼八号房),可删去。0还表示…… 作为一个小学生,我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对0的认识还不够透彻,今后望(包括行动)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发现“我的新大陆”。 2数学是什么 什么是数学?有人说:“数学,不就是数的学问吗?” 这样的说法可不对。因为数学不光研究“数”,也研究“形”,大家都很熟悉的三角形、正方形,也都是数学研究的对象。 历史上,关于什么是数学的说法更是五花八门。有人说,数学就是关联;也有人说,数学就是逻辑,“逻辑是数学的青年时代,数学是逻辑的壮年时代。” 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学呢? 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通过深刻分析数学的起源和本质,精辟地作出了一系列科学的论断。恩格斯指出:“数学是数量的科学”,“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根据恩格斯的观点,较确切的说法就是:数学——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叫纯粹数学,一类叫应用 数学。

小学生三年级发表论文

立体引学式教学提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生动有趣的小学应用题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逐渐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作为一名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老师来说,对如何运用立体引学式教学理念,提高小学生应用题的自主学习能力我有一定的体会和有一些肤浅的认识。

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差,在做题是往往不是对题目进行实质性综合分析,而是单一的联系代替运算分析,孤立地以题目中一些表面的个别的外部因素为依据进行解答;遵循机械的联系,按固定的习惯思路,套用以前熟悉的方法以及所形成的运算定势,思维不能随题目性质的变化而灵活地转移;思维只能随着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的发展顺序,由原初条件推向结果,而不能由结果返回到原初条件;思维缺乏逻辑性,不能对题目进行连贯的分析综合活动,注意力容易被情节所转移;思维容易受外界的暗示,不能正确审视自己的运算结果以及根据题目的本质联系来检验自己的思维过程。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数学应用题教学,首先是老师要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让学生掌握题目的结构,在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来理解题目的具体的数量关系,从中选择正确的运算方法,然后才是计算结果,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讲要做到“三启发三促进”:

一、启发引导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应用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小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因此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良好的审题习惯首先要会读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边读边想掌握题中讲的是什么事情,经过怎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应用题的条件。结果怎样,则是所讲的问题。要想弄清楚题中给定的条件是什么,要求问题是什么?不仅要边读边想,在必要情况下还要借助简单的实物图或线段图来辅助理解,这样能把题目里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抽象的概念简单化,具体化,把抽象的东西摆在眼前,便于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其题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例如,小学三年级数学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鸡有24只,鸭的只数是鸡的2倍,问鸡和鸭一共有多少只?题中哪些数据与问题有直接联系,哪些没有直接联系,如果在边读边想基础上再加简单的线段图帮助分析,学生就更容易知道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了,否则对于抽象概念能力较差的部分学生就难以理解了。实践证明,学生不会解答某一应用题,往往就是对该题的题意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启发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就等于解答应用题中完成一半的任务。

二、启发引导学生正确的解题步骤,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概括地说解题步骤是在学习了复合应用题时才进行的,但在开始应用题教学时就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

一道题做得对不对,学生要能自我评价,对的强化,不对的反馈纠正,这实际上是一个推理论证的过程。完成列式计算只解决了“怎样解答”的问题,而推理论证是解决“为什么这样解答”的问题。然而很多小学生不善于从已知量向未知量转化,有时又受生活经验的制约无法检验明显的错误,因此,一要启发引导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化法等;还可以先由师生共同完成,然后过渡到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进行,最后发展成学生独立自主完成。

在教学中还经常遇到学生不重视写答案,只写“是多少”就算完了的现象。答案实际上是很重要的,是一件事情的结束。我们做事强调有好的开端,也得有好的结束,那才是一件完整的事,我们做题就同做工作一样,应该有完美的结束。因此,不仅要使学生重视写答案,还要使学生学会写答案。

三、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要求应用题的选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还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要让应用题的情节具有现实性,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除应用题本身的内容要联系实际外,还要扩大联系实际的范围,如在百分数应用题中增加利息的计算,以及一些保险、纳税等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应用题的自主能力。

例如:三(1)班今天要进行植树活动,要求分两组进行植树,即男生、女生各一组,老师准备了40棵树苗,你认为怎样分较合理?学生提出两种意见:一是平均分,即男、女生分到同样多的树苗;二是按人数多少分,即人多分到的树苗多,人少分到的树苗少。通过讨论、争议取得共识:按人数分较合理。然后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男、女生各分到多少棵树苗?当然,题中还缺少男、女生人数的条件,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的确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从而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如,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学校养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时,让学生先摆出12只“白兔”,7只“黑兔”,使“白兔”和“黑兔”一一对应。然后启发引导学生说出白兔跟黑兔相比;白兔多,黑兔少;白兔可以分成哪两部分,理解从12只白兔中去掉和黑兔只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所以要用减法计算。通过这样的操作和分析,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关于这种应用题中较大数与较小数的数量关系的表象,理解为什么用减法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是一种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在小学学习期间,数学应用题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创新意识的途径之一。为此,数学应用题教学应成为能够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教学。虽然中国的国情使我们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举定终身”的考试制度,但我们更应从提高全民的素质入手。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喜欢数学”、“让学生自觉学习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数学”、“大至天文、地理、环保问题、生态平衡问题,小至利率计算、古代测定法等均可在数学中找到其应用的踪影。”要达到这些目标,教师的善于启发引导是离不开的。

总之,从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发展来看,小学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习中对应用题的结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方法掌握得如何,都将直接影响以后应用题的学习,因此我们必须善于启发引导,启发引导学生能自主学习数学应用题的能力。 【篇二】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应用创新思路服务教学,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其品尝学习乐趣,让他们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培养并锻炼个人动手动脑能力与数学思维,在创新课堂中积极合作,实现个人数学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下面对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教法创新做简要的探讨。

一、节奏张弛有度

小学三年级学生不同于高年级孩子,学习思维受感性认知主导,在数学课堂中经常出现注意力分散、爱打闹、活泼好动等情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节奏,做到张弛有度,结合小学生心理与行为特点组织教学内容与活动,通过合理调整教学节奏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数学教学中的相辅相成,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目前一节数学课基本为40分钟,对于三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一特征,教师在教学开始前要迅速利用各种趣味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展开教学,授课过程中要做到重难点分配得当,将主要知识压缩在15分钟之内完成教学,其余时间通过穿插各种问题、任务或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延伸并锻炼能力。比如,学习《时间的换算以及计算》这一章节内容时,课堂引入教师可使用有关时间单位的猜谜语活动进行快速引入,或者出示直观的钟表表面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通过对不同指针的观察与分析了解秒、分、时等单位代表的意义及互相之间的换算关系,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计算之后,教师可组织一些应用到时间单位换算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收获知识与不同情感体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的目的。

二、营造趣味教学情境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本身还未形成明确的学习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营造趣味教学情境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通过利用学生自主性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激发其学习动机更好地掌握各类知识,对个人思维、能力等数学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与锻炼。

比如,在学习《两位数加减法》这一章节内容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与计算,教师可提供多种趣味导入,结合学生熟知的各类情境来调动其积极性进行主动探究实践。比如,将学生日常进行消费的生活实践组织为各种趣味活动进行模拟演示,或者让学生将自己日常生活中做两位数加减计算的一些有趣经验进行分享,通过现场模拟、实践操作、趣味总结等方式在各类情境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与知识应用体验,这对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与应用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引导他们形成长久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学习除法运算时,教师让学生结合本班级人数的具体情况进行探究,比如,分为4人一组时是什么情况,分为5人、6人、7人一组时又是什么情况,通过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两位数除法的应用,通过这种具体实践的方式掌握除法运算的相关法则,实现数学知识的应用。

三、设计教学问题

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巧妙设计各类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运用个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解决各类数学难题,在解答疑问的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建立起个人学习信心,实现趣味、高效数学课堂的打造。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提升问题含金量,以便限度地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与动脑思考,实现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正方形与长方形周长计算这一内容时,教师问题的设计可从二者的图形特征入手,突出两种图形在边长方面的异同。如“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若一个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边长会有几种情况?”让学生探讨一些更为简便的算法或者趣味计算经验,从而通过巧妙的问题引导其进行思考与探索,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逻辑思维,在个人创新意识与探索实践能力的引领下高效掌握数学知识。学生在学习长度单位与换算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应用生活化思维设计一些趣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比如,硬币的厚度用什么单位表示、大葱的长度用什么单位表示、学校操场的长度用什么单位表示。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逐步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准确认知,在了解不同单位代表概念的基础上,针对长度单位的换算进行活动实践,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如课本教材的厚度如何用不同单位表示、课桌的高度如何用多个单位进行描述、学生个人的身高的描述有几种表达方式,通过这种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该知识点的应用,达到提升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目的。

综上所述,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要立足于学生学习心理与需求,在合理把握教学节奏、营造趣味情境的基础上,配合巧妙设计的数学问题实现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全面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现在市面上的电饭煲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械电饭煲,另外一种是电脑电饭煲。使用机械电饭煲时,电饭煲上盖一条毛巾,注意不要遮住出气孔,这样可以减少热量损失。当米汤沸腾后,将按键抬起利用电热盘的余热将米汤蒸干,再摁下按键,焖15分钟即可食用。电饭煲用完后,一定要拔下电源插头,不然电饭煲内温度下降到 70度以下时,会自动通电,这样既费电又会缩短使用寿命。尽量选择功率大的电饭煲,因为煮同量的米饭,700瓦的电饭煲比500瓦的电饭煲要省时间。电脑电饭煲一般功率较大,在800瓦左右,从而节能。

今天我做的是一个小天枰。它的做法是,先找两个没用的瓶子,把瓶子从中间剪开,之后再用两根小木棍摆成十字形在中间钉上一个图钉,这样他就能活动了。接着再找来一个盒子在正中间戳个洞,把木棍插进去,在木棍底下用胶带纸固定,然后在两个瓶子上戳个洞,把一根线穿进去再把线的上固定在木棍上,另一边也是。这样一个天枰就做好了。这个作品完全是用没有用的废品做成的,让我懂得了废品加工也可成为学习上的工具啊! 应该有用。

写科学小论文就是把自己在学科学、用科学的过程中看到、听到、想到的,经过整理、思考后将新的见解告诉大家。一篇科学小论文(以下简称小论文)应当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三大要素。论点是小论文的灵魂,一般都以中心问题的形式出现,小作者围绕中心问题发表自己深刻而独特的见解。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是为了使论点表述得更清楚明白而准备的事实材料。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科技小论文实际上是我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那么,一篇高质量的科技小论文,要注意以下几点:一、选好课题撰写科技小论文,首先要考虑写什么,也就是课题的选择。选择课题是写好论文的关键。要注意以下原则:价值原则,即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要对其他的同学有启发、指导和参考的意义;可行原则,指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可能性,即撰稿者个人的专业知识、理论修养、知识面、手头资料、实验条件、周围环境,不可贪大求深,应该量力而行;新颖原则,指课题应是他人未曾研究或研究过但未解决或完全解决,要注意“文贵创

小学三年级教学.论文发表

立体引学式教学提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生动有趣的小学应用题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逐渐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作为一名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老师来说,对如何运用立体引学式教学理念,提高小学生应用题的自主学习能力我有一定的体会和有一些肤浅的认识。

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差,在做题是往往不是对题目进行实质性综合分析,而是单一的联系代替运算分析,孤立地以题目中一些表面的个别的外部因素为依据进行解答;遵循机械的联系,按固定的习惯思路,套用以前熟悉的方法以及所形成的运算定势,思维不能随题目性质的变化而灵活地转移;思维只能随着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的发展顺序,由原初条件推向结果,而不能由结果返回到原初条件;思维缺乏逻辑性,不能对题目进行连贯的分析综合活动,注意力容易被情节所转移;思维容易受外界的暗示,不能正确审视自己的运算结果以及根据题目的本质联系来检验自己的思维过程。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数学应用题教学,首先是老师要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让学生掌握题目的结构,在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来理解题目的具体的数量关系,从中选择正确的运算方法,然后才是计算结果,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讲要做到“三启发三促进”:

一、启发引导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应用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小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因此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良好的审题习惯首先要会读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边读边想掌握题中讲的是什么事情,经过怎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应用题的条件。结果怎样,则是所讲的问题。要想弄清楚题中给定的条件是什么,要求问题是什么?不仅要边读边想,在必要情况下还要借助简单的实物图或线段图来辅助理解,这样能把题目里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抽象的概念简单化,具体化,把抽象的东西摆在眼前,便于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其题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例如,小学三年级数学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鸡有24只,鸭的只数是鸡的2倍,问鸡和鸭一共有多少只?题中哪些数据与问题有直接联系,哪些没有直接联系,如果在边读边想基础上再加简单的线段图帮助分析,学生就更容易知道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了,否则对于抽象概念能力较差的部分学生就难以理解了。实践证明,学生不会解答某一应用题,往往就是对该题的题意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启发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就等于解答应用题中完成一半的任务。

二、启发引导学生正确的解题步骤,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概括地说解题步骤是在学习了复合应用题时才进行的,但在开始应用题教学时就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

一道题做得对不对,学生要能自我评价,对的强化,不对的反馈纠正,这实际上是一个推理论证的过程。完成列式计算只解决了“怎样解答”的问题,而推理论证是解决“为什么这样解答”的问题。然而很多小学生不善于从已知量向未知量转化,有时又受生活经验的制约无法检验明显的错误,因此,一要启发引导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化法等;还可以先由师生共同完成,然后过渡到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进行,最后发展成学生独立自主完成。

在教学中还经常遇到学生不重视写答案,只写“是多少”就算完了的现象。答案实际上是很重要的,是一件事情的结束。我们做事强调有好的开端,也得有好的结束,那才是一件完整的事,我们做题就同做工作一样,应该有完美的结束。因此,不仅要使学生重视写答案,还要使学生学会写答案。

三、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要求应用题的选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还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要让应用题的情节具有现实性,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除应用题本身的内容要联系实际外,还要扩大联系实际的范围,如在百分数应用题中增加利息的计算,以及一些保险、纳税等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应用题的自主能力。

例如:三(1)班今天要进行植树活动,要求分两组进行植树,即男生、女生各一组,老师准备了40棵树苗,你认为怎样分较合理?学生提出两种意见:一是平均分,即男、女生分到同样多的树苗;二是按人数多少分,即人多分到的树苗多,人少分到的树苗少。通过讨论、争议取得共识:按人数分较合理。然后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男、女生各分到多少棵树苗?当然,题中还缺少男、女生人数的条件,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的确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从而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如,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学校养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时,让学生先摆出12只“白兔”,7只“黑兔”,使“白兔”和“黑兔”一一对应。然后启发引导学生说出白兔跟黑兔相比;白兔多,黑兔少;白兔可以分成哪两部分,理解从12只白兔中去掉和黑兔只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所以要用减法计算。通过这样的操作和分析,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关于这种应用题中较大数与较小数的数量关系的表象,理解为什么用减法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是一种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在小学学习期间,数学应用题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创新意识的途径之一。为此,数学应用题教学应成为能够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教学。虽然中国的国情使我们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举定终身”的考试制度,但我们更应从提高全民的素质入手。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喜欢数学”、“让学生自觉学习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数学”、“大至天文、地理、环保问题、生态平衡问题,小至利率计算、古代测定法等均可在数学中找到其应用的踪影。”要达到这些目标,教师的善于启发引导是离不开的。

总之,从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发展来看,小学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习中对应用题的结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方法掌握得如何,都将直接影响以后应用题的学习,因此我们必须善于启发引导,启发引导学生能自主学习数学应用题的能力。 【篇二】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应用创新思路服务教学,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其品尝学习乐趣,让他们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培养并锻炼个人动手动脑能力与数学思维,在创新课堂中积极合作,实现个人数学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下面对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教法创新做简要的探讨。

一、节奏张弛有度

小学三年级学生不同于高年级孩子,学习思维受感性认知主导,在数学课堂中经常出现注意力分散、爱打闹、活泼好动等情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节奏,做到张弛有度,结合小学生心理与行为特点组织教学内容与活动,通过合理调整教学节奏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数学教学中的相辅相成,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目前一节数学课基本为40分钟,对于三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一特征,教师在教学开始前要迅速利用各种趣味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展开教学,授课过程中要做到重难点分配得当,将主要知识压缩在15分钟之内完成教学,其余时间通过穿插各种问题、任务或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延伸并锻炼能力。比如,学习《时间的换算以及计算》这一章节内容时,课堂引入教师可使用有关时间单位的猜谜语活动进行快速引入,或者出示直观的钟表表面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通过对不同指针的观察与分析了解秒、分、时等单位代表的意义及互相之间的换算关系,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计算之后,教师可组织一些应用到时间单位换算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收获知识与不同情感体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的目的。

二、营造趣味教学情境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本身还未形成明确的学习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营造趣味教学情境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通过利用学生自主性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激发其学习动机更好地掌握各类知识,对个人思维、能力等数学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与锻炼。

比如,在学习《两位数加减法》这一章节内容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与计算,教师可提供多种趣味导入,结合学生熟知的各类情境来调动其积极性进行主动探究实践。比如,将学生日常进行消费的生活实践组织为各种趣味活动进行模拟演示,或者让学生将自己日常生活中做两位数加减计算的一些有趣经验进行分享,通过现场模拟、实践操作、趣味总结等方式在各类情境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与知识应用体验,这对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与应用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引导他们形成长久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学习除法运算时,教师让学生结合本班级人数的具体情况进行探究,比如,分为4人一组时是什么情况,分为5人、6人、7人一组时又是什么情况,通过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两位数除法的应用,通过这种具体实践的方式掌握除法运算的相关法则,实现数学知识的应用。

三、设计教学问题

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巧妙设计各类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运用个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解决各类数学难题,在解答疑问的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建立起个人学习信心,实现趣味、高效数学课堂的打造。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提升问题含金量,以便限度地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与动脑思考,实现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正方形与长方形周长计算这一内容时,教师问题的设计可从二者的图形特征入手,突出两种图形在边长方面的异同。如“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若一个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边长会有几种情况?”让学生探讨一些更为简便的算法或者趣味计算经验,从而通过巧妙的问题引导其进行思考与探索,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逻辑思维,在个人创新意识与探索实践能力的引领下高效掌握数学知识。学生在学习长度单位与换算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应用生活化思维设计一些趣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比如,硬币的厚度用什么单位表示、大葱的长度用什么单位表示、学校操场的长度用什么单位表示。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逐步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准确认知,在了解不同单位代表概念的基础上,针对长度单位的换算进行活动实践,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如课本教材的厚度如何用不同单位表示、课桌的高度如何用多个单位进行描述、学生个人的身高的描述有几种表达方式,通过这种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该知识点的应用,达到提升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目的。

综上所述,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要立足于学生学习心理与需求,在合理把握教学节奏、营造趣味情境的基础上,配合巧妙设计的数学问题实现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全面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人民币中的数学问题有一天,我跟妈妈去逛商场。妈妈进了超市买东西,让我站在付钱的地方等她。我没什么事,就看着营业员阿姨收钱。看着看着,我忽然发现营业员阿姨收的钱都是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的,我感到很奇怪:人民币为什么就没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或30元、40元、60元呢?我赶快跑去问妈妈,妈妈鼓励我说:“好好动脑筋想想算算,妈妈相信你能自己弄明白为什么的。”我定下心,仔细地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高兴地跳了起来:“我知道了,因为只要有1元、2元、5元就可以随意组成3元、4元、6元、7元、8元、9元,只要有10元、20元、50元同样可以组成30元、40元、60元……”妈妈听了直点头,又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只是为了能随意组合的话,那只要1元不就够了吗?干吗还要2元、5元呢?”我说:“光用1元要组成大一点的数就不方便了呀。”这下妈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夸奖我会观察,爱动脑筋,我听了真比吃了我最喜欢吃的冰激凌还要舒服。在此,我也想告诉其他的小朋友: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你多留心观察,多动脑思考,你就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不信你就试一试!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保护和改善环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存亡与兴衰,也取决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 努力。不断培养和提高下一代的“绿色伦理”观念,是历史和社会赋予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职责。近 几年,我校注重把环境教育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在“环境保护教育”方面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使保护环 境成了全校每个师生的共识。这里我想结合数学教学,谈谈对小学生渗透环境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环境教育因素 由于小学生无论在生理或心理方面都处在逐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 渡,他们的认识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直观。所以新编小学数学教材图文并茂,有80%以上的插图都蕴含着 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准确地把握插图中环境教育因素,能使学生更易理解、接受。如:一年级小朋友从进学 校第一天第一堂数学课,就要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在“准备课”第2页上就看到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1座大 桥、2只蝴蝶、3幢楼房、4只彩球、5位小朋友、6朵白云、7棵松树、8个字(请您爱护花草树木)、9只小鸟、 10朵鲜花……在学生练习数数的同时教育学生要爱护我们周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爱护公共设施,不随地 吐痰,不乱扔纸屑杂物等,使我们生活的环境多姿多彩,生气勃勃。第一册第10页和第17页的“校园一角”插 图,让学生知道美好的校园环境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营造,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校舍、操场、游泳池…… 是我们每个小朋友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熊猫、羚羊、松鼠、企鹅、白鹭、猴子等动物的插图,使学生知道动 物是人类的朋友,地球上不能只有人类,野生动物灭绝之时,就是我们人类灭亡之日,所以我们要爱护身边的 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同时知道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东北虎、亚洲象、中华鲟等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目前 它们濒临绝迹。 随着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知识的拓宽,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也逐步 抽象、充实,从居住环境到校园环境,从自然环境到人工环境,从水、大气、土地到动、植物,从资源、人口 到地球、宇宙,教材中有50%以上的应用题都作了一定的反映。如: 1.每个窗台放2盆花,5个窗台一共放多少盆花?(第三册) 2.同学们采集标本,捕到9只蜻蜓,捕到蝴蝶的只数是蜻蜓的3倍,捕到蝴蝶多少只?(第四册) 3.一条蚕吐丝1500米,5条蚕大约吐丝多少米?(第五册) 4.大林有55张风景邮票,动物邮票比风景邮票少29张,两种邮票一共有多少张?(第六册) 5.沿海堤有一条防风林带,宽是48米,东港村境内的防风林带占地8640平方米,这段防风林带的长是多少 米?(第七册) 6.一个自然保护区天鹅的只数是丹顶鹤的3倍,已知天鹅和丹顶鹤共9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第 八册) 7.1996年江苏省海水产品量达79.5万吨,淡水产品大约是海水产品产量的2.09倍,1996年江苏省水产品产 量大约有多少万吨?(第九册) 8.园林工人铺草坪,第一组6人铺了37平方米,第二组7人铺了43平方米,哪个小组铺得多?(第十册) 7 9.织女星每秒运行14千米,是牛郎星运行速度的—,牛郎星每秒运 13行多少千米?(第十一册) 10.在比例尺是1:25000000的中国地图上,量得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4.21厘米,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大约 是多少千米?(第十二册) 类似以上题目,虽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没有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要求,但它们已内在显 示了环境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解答好这样的题目,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 二、要善于搜集环境教育的统计数据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信息量和信息传递的速度是按指数规律增长的,但教科书由于编写时间和容 量的限制,一些对儿童有影响的信息不可能都反映出来,因此,要在数学教学中自觉地、有目的地进行有效的 环境教育,善于搜取当代社会与数学紧密联系的新颖信息,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广泛阅读书报, 时时留心有关数据,以便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提供环境教育的数据

如何节约早上的时间呢“啊呀!糟糕!要迟到了••••••”每天早上都会听到我的叫喊胜。早上起床、穿衣服、刷牙、洗脸、扎辫子等等等等。我总是手忙脚乱。的这一系列动作都做完后。往往要花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结果等一切做完之后你们就会又听到我的叫喊了。 下面我来列一张早上的清单:起 床穿 衣 服 5分钟刷 牙 洗 脸 5分钟 扎 辫 子 5分钟听英语 10分钟吃早饭 15分钟上面这个表格呢,就是以前我每天早上的表格,我一般早上 6:30起床。照这样算5+5+5+10+15=40(分钟)肯定迟到。怎么样才能是早上的时间不浪费掉呢?经过调整,我把表格做了一下调整: 起床穿衣服的时间不变,刷牙洗脸时也可以放英语听,可以在吃饭时扎辫子,还可以听英语,这样的话,时间可就减少了很多呢!我们可以再算一笔帐:5+5+15=25(分钟)40-25=15(分钟)相同的事情只要调整一下顺序,就可以用更短的时间完成了。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可见一天的早上是多么宝贵,所以,同学们,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来合理安排好每一天,每一年。大家可以来都来设计,你可以从一个早晨到一天、或者到一年的安排,只要你能运用你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你就可以做一个时间的小主人,同学们,事不宜迟,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吧!PS:是自己写的,绝对不是套来的

三年级数学发表论文范文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目标的提出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探究式教学开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逐渐被推广,数学的教学在小学生的教育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课堂教学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设计活动,课堂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其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是课堂教学的重心,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更是达到课堂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数学作为小学基本课程之一,担负着学生基础数理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培养的重任。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认知能力培养的方法创新谈几点看法。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认知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认知能力培养的现状

创新趋势已经显现。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教学硬件设施逐步高科技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对先进教学设施地运用逐步常态化,同时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进行了认知能力培养方法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课堂教学设计仍以依赖型为主。目前在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由于学生的学习技能欠缺,基础薄弱,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仍以依赖型为主。在依赖型的教学设计中,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被忽视,讲授的知识大多只局限于课本和测验中,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割裂,这种情况下虽然教师能够更容易地控制课堂进度,在短期内取得相对较好的教学效果。但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认知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思维方式上的创新存在不足。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数学课堂学生认知能力培养方法设计上的创新多为形式创新,过于追求新器材多媒体教学,花哨的设计使学生一时无法抓住关键,复杂的教具让数学课变成了手工课、观影课,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若只停留在“形”上,对教学目的的实现反而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学生学习能力把握有偏差。学生在每个年龄阶段的学习能力和表现特点都不同,数学作为一门相对抽象和枯燥的学科。如果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把握有偏差,没有按照学生学习能力所能达到的水平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就很容易造成认知能力培养方法的失败,无法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对学生认知主动性培养不足。多数教师都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而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将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这就容易导致前文所说的依赖型学习方式无法改变,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的认知只能停留在一门学科而不是一个兴趣上。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认知能力培养方法的创新方向

(一)教学思维方式的创新

思维决定思路,方式决定方法,教育教学创新中思维方式的创新至关重要。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学生的思维水平。推动教学思维方式的创新,要使教师真正认识到教学思维方式创新的重要性。针对小学数学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特点,在教学研讨活动中要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发扬探索精神,改进教学方式,为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认知环节的创新打好基础。通过动手操作培养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思维。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数学课堂教学要重视操作认知,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动用手、口、脑等多种感官,积极思维,也有助于发展思维。设计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轴对称)一课时,注重让学生动手把心形卡、五角星、银杏树叶按教师要求对折,帮助学生认知对折后重合,从而了解这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常常是一边操作一边思考,他们亲身经历了所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认知、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和途径。通过思考问题培养认知能力,激活学生思维。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小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因而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可以激活学生思维的浪花,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正确把握小学生的认知需求,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

(二)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科学运用认知能力培养方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认知能力培养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要始终坚持既定的教学目标,准确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针对小学生知识水平和数学课程特点,摒弃过于繁复和抽象的认知概念,使认知能力培养方式符合教学需要,维护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层次性、延续性和针对性。教学厘米的认识,让学生认识一厘米有多长时,我借助直尺上“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指导学生测量一个手指的宽度、衣服上纽扣的宽度,帮助学生建立“一厘米”的表象,让学生的认知活动直观、具体,初步感知长度单位、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认知能力培养要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小学生由于表达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对于相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认知能力的培养更要注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师要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多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选取学生普遍能够理解的例子进行讲授,由生活实际展开,提炼知识点,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形成环状记忆,当学生在生活中再次遇到相关事物时自然会联想到相应的数学知识点,这将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活学活用,又能减少机械记忆复习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更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设计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面积》时,有意从猜一猜两位粉刷匠叔叔谁刷的墙面大导入新课,在学生获得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后,让他们通过分别计算两块墙面的面积来验证课前的猜测。拓展练习时,注意设计应用性练习题:1.学校给老师新发了一张办公桌,长140厘米、宽80厘米。教师想给整个桌面铺上玻璃,要买多大玻璃板?2.班里小亮家要装修新房,客厅的长6米、宽4米,需要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如果一平方米90元,需要多少钱?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创设生活情境、营造氛围,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体验和认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让数学教学生活化、日常生活课堂化,用数学、学数学,引导学生用已有的认知解决实际问题,丰富学生生活体验,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事物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注意观察学生的反馈

无论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设计,最终都要落在实践上,都要经过学生反馈的检验。数学课堂教学认知能力的培养,在科学分析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计出的创新型认知方案,实践过程中要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比如学生喜欢那个部分不喜欢那个部分,哪一类学生适应这种方案哪一类学生不适应,在创新方案下教学目标达到的比例是否有所提升等,根据收集到的反馈对既有方案进行改良,然后继续进行实践,再收集、再改良、再实践。教育上的创新不能是一蹴而就的,认知能力培养的创新应该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断积累反馈的过程中,达到质的飞跃。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构建知识体系、达成知识目标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就是数学情感。它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是获得成功时的内心体验和心理感受,更是明确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以及克服困难和探索新知的意志品质,它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数学学习逻辑性、系统性强,要求学生思维严谨、缜密,为了避免学生因枯燥而产生厌烦和畏惧的心理,有些教师常用数学家的事迹、数学趣味故事等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数学情感、数学文化渗透于课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严谨的思维习惯,从而使数学课堂更高效,使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成为引导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学生感受、体验和领悟的过程,更成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感染、渗透的过程。

一、利用认知过程进行数学情感渗透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结果)的明线,另一条是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取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过程),即暗线。这两条线交织在一起,相依共存,互为补充。在教学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积极的学习情感能够促进知识技能的形成,而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又可升华这种情感体验。如解决“鸡兔同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等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数学问题,对于年龄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自控能力差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此时应巧妙穿插学习情感和态度教育,鼓励学生理清学习思路,不怕困难认真思考,采取问题推导的形式,引导学生寻找数量、图形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关系转化,推导出结论,促使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难面前,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举一反三,不断总结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完成知识的迁移,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由此可见,在数学认知过程中,认知与情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在课堂中进行情感渗透,有助于培养浓厚的数学兴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为逐步提升学习能力,形成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背景知识进行数学情感渗透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感受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数学价值与数学历史发展的渗透。”这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也是高效课堂的需要。通过对数学发展历史的了解,学生可以接触到广泛的数学知识,可以体会到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可以感受到学好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在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数字的由来,即原始人用小石子、绳子打结或在树木上刻出划痕表示简单的数概念,当有了10块小石子后,用大一点的物体表示一个十即“逢十进一”。接着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出现后,记录方法虽然有效但不统一,对于很大的数字记录十分不便,于是发明了罗马数字表示。最后了解公元八世纪印度人发明了只含有1,2,3,4,5,6,7,8,9九个符号的记数法,并且约定数字位置决定数值大小,例如,数字89中8表示8个十,9表示9个一,这一发明被商人带入阿拉伯后称为阿拉伯数字,使用至今成为世界数学的通用语言,恩格斯称它为“最美妙的发明”。又如,在认识“方向”时,结合认识东、南、西、北方位,向学生介绍“指南针”这一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出现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渗透这些数学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感受古人的聪慧以及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和向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求知责任感,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神奇与价值,使课堂更加高效。

三、挖掘生活素材进行数学情感渗透

数学是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而生成的应用性学科,主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数学新课标要求,“数学内容要更加生活化”。那些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炼而成数字、图形、符号、公式方便了人们生活,形成了独特的魅力。通过“认识图形”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图形的变化组合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美化了我们的环境。通过“统筹方法”“认识时间”的学习,帮学生初步树立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使学生明白珍惜时间的重要性;通过回收废品的情景教学解决比多比少的问题,通过捐书、买书情景教学解决进位加法问题;通过种树活动情景教学解决除法问题等,这些情景的设计蕴涵着一种思想,把品德教育渗透在具体的数学情景中,通过创设情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即时对学生进行环保、爱心、安全等思想情感的渗透,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发展的情感态度。经常在数学活动中进行正面教育引导,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习有效性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使积极的态度情感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

四、借助典型事例进行数学情感渗透

教育 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数学学科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学好小学数学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回归生活的小学数学启蒙教育为小学生提供一个极其有效的教育途径,当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疑问之时,便可以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概念来解除生活中的疑难,数学便随之而出现。因此,数学教师要引领学生于生活中去发现、去感受、去运用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启蒙教育;回归生活

一、引领学生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我们这个生活大环境中,处处留有数学的身影,身边多彩的事物都可为我们提供所需的数学信息。例如,背书包回家途中会发现车、行人、植物、建筑的数量信息,在教室中学生会发现桌、椅、黑板、同学的数量信息。这些信息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老师注意去引导学生,让他们亲身去体验、去观察,就会让学生得到锻炼,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及 记忆力 都将得到非常有效的锻炼。学生在锻炼的同时,也就切切实实地寻找到他们自己身边实实在在的数学,这就会使学生对身边的数学产生学习兴趣,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所在。

二、引领学生于生活中去感受数学

引领学生去建立数学的概念,让学生从另外的一个角度,从不同的出发点去观察、描述身边的事物。因为生活是万象的、多彩的,数学也是同样的,并是具体而抽象的。例如,数字1可以指新的一天,又可以指一间房、一朵花、一道题。数学自身就没有较具体的实际意义,可是当他与其他事物相互结合,就会有较为全新的意义。在学生的眼中,他们目睹的生活中的事物如房子、鲜花、汽车等等,当变为数学概念之时,就成了3间房子、4朵鲜花、5辆汽车,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事物就有了新的意义,学生观察周围世界的角度或方式都将发生改变,数学就会随之而进入学生的大脑之中,成了学生观察与动脑思考的主要方式,使小学生在生活中充分感受数学的存在。

三、引领学生于生活中去运用数学

当我们的学生如能将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与他们身边的事物结合在一起,进行有意的观察,许多数学问题就会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例如,怎样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在路旁植树、给教室的墙壁进行粉刷等等。这时,我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概念进行分析、理解,进行简单的实际运用,去解决简单的问题。同时,数学概念也能随之而定下来,让我们的学生完全有能力独立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在应用数学概念及其简单运算解决学生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时,真正的数学便产生了。所以,数学来源于生活,产生于生活,数学的产生总是伴随着解决问题而产生,这是学习过程中一件较为美好的事情。数学的规律不是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的发现规律便是自身的一个个体验。

教育部门倡导的新课标的实施,使小学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都有了很多的变化。这次改革给学校的教学带来了曙光,像是一盏指路灯,让教育有了方向和目标。数学教学从中得到了许多启发,最重要的是使其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转变。小学数学在小学教育阶段是一门任务很重的学科,而且也是教授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学科。因为数学语言很抽象,没有感情色彩,而小学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深层理解的能力,学习起来很容易没有热情。新课标的颁布,让教师得到了很多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这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体验。

一、开展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采用分组教学

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教师首先应该改变的是旧式的教学思想,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改变教学方法的基础和根本。课堂上,教师应当扮演的是协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伙伴”,而不是学习的监督人,给予学生更多主动学习的信心。比如,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当与学生一同进入和感受数学的神奇,而不是当一个旁观者,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成为课堂的小主人。从教学方法角度来看,分组教学是一种十分实用、简单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自愿结成一个小团队,以此为单位来参加教学活动。教师运用提问答题的形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择几个关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整合大家的想法来对知识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通过别人的意见,打开自己的未知一面,促使学生能够多面发展。

二、加强师生合作交流,增强课堂的和谐氛围

上面说到开展小组合作的讨论形式,增进学生相互交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同样重要,融洽的师生交流可以解除学生的焦虑情绪,让他们在遇到学习困难时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虽然在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主导者,但是教师仍然是课堂活动的重要参与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助手。在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加入其中,抛掉原有身份,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走进他们的世界,才能帮助自己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教师在互动中应当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因为不确定或是被取笑,而将自己隔离在活动外。教师多与学生互动,建立友好的关系,为课堂的和谐气氛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只有在和谐的氛围里才能没有压力地学习,能够快乐地学习。

三、要看到学生的多面特质,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

人的发展是分阶段的,每个人的发展都不相同。教师要能够认清这一点,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达到完美,要试着看到学生的不同特质,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学生如果能够得到教师的肯定,对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帮助。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多发现学生的不同面,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比如,当教师发现有的学生对画图很有感觉,说明这些学生的 想象力 强于他人;有的学生对算数题特别在行,能够很准确地得出答案,而且比别的学生计算快;有的学生对应用题擅长,说明他很有逻辑头脑。对于学生自己擅长的一面,教师要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学生得到教师的肯定,能增加学习数学的动力,自信心也会得到提升。

四、开展实践教学,促使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可以带入到生活当中,换句话说,学校教育要同实际生活相结合,很多数学的定理都是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的。有一个很著名的从生活实践中找到解决方法的 故事 。 传说 有一个国王召见阿基米德,让他来鉴定金子的纯度,苦想多日也找不到解决方法,在他洗澡时,发现身体进入水盆里的水位高于身体未进入时的水位。他联想到可以把东西放到水里,通过计算溢出的水得到答案,从这个生活实践中得到了检验金子真假的方法,不仅完成了任务,还得到了伟大的发现。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布置一些动手的作业,增强数学学习的实践性,而不只是学习抽象的数学课本文字。比如,安排一个帮助家长购买盐的课外作业,规定一定的数量,让学生计算需要花费的金额。或是收集家里的水电收费存单,根据金额算出家里使用水电的情况,还能够算出一年的用电用水数量。通过家庭生活中的一些点滴事情,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五、运用先进技术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活动,以前的教学工具,像挂图、卡片都是静态的,对数学教学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但是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软件制作设计,可以给学生带来有声音有动画的学习体验,能将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有活力。这种氛围的营造下,学生能够自主去学习知识,教师也能高质量地轻松地完成授课任务。在认识三角形这节课时,教师可以事先搜集一些三角形形状的多样图形,像道路两边上车辆提示牌、一些房屋的屋顶、埃及的金字塔等,通过大家熟悉的一些事物形状,再加上多媒体动画的设计来认识和学习三角形。教师有效地应用先进技术能够帮助自己的教学,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教师轻松地教授。综上所述,教师仅有教学和学科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更要有适合让学习者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最可怕的是教师空有学识却不能传授给学生,某种意义上讲,这也就不能称之为教师了。新课标下,教师要摒弃以前的落后教学方法,学习其他优秀的教师的教学 经验 ,再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得到属于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教师要跟着发展的要求一起向前进步,这样才能把我国的学校教育做得更加优秀,学生们学到真的本领。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精选相关 文章 :

1. 关于小学数学毕业论文范文

2. 小学数学小论文范文

3. 关于数学的论文范文

4. 初中数学论文范文精选

5. 古典文学论文精选范文

6.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大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