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小学数学论文发表一年级

发布时间:

小学数学论文发表一年级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用自己的方式去探求问题,去发现问题,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贴近实际,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教学“百分率”这一内容,我没有把书上的发芽率、成活率等例题搬到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而是课前先让学生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百分数,是怎样用的?学生搜集到大量资料:及格率、优秀率、出勤率、工厂产品的合格率、种子的发芽率……并深入到社会中去询问这些百分率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的。上课了,面对搜集到的众多资料,学生享受着自己调查的乐趣,此时,我及时导入新课,把主动探究的“球”抛给了学生,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信息和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当数学与儿童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我把本来很枯燥的百分率这一内容生活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提高了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主动探索,开发学生的创新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十分重要。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度增强开放性,启动学生思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要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的和个性的东西。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尝试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愉快,多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宽畅的思维空间中展开多角度思维,使各方面的能力、技能都得到发展,使学生的创新天性得到开发和培育,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如教学计算23-7时,我不直接暗示算法,而是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看哪个小组方法多,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主动去探索多种个性化的算法,结果,学生提出的计算方法让我惊叹不已,有的摆小棒,有的借助计算器,有的列竖式,有的用各种口算:10-7=3 13+3=16,13-7=6 10+6=16;还有的同学用做减想加的方法16+7=23,所以23-7=16,更有一种奇特的算法让我当时愣住了,他说先算7-3=4,然后20-4=16,虽然得数相等,但按常规思维难以理解,我当时没有发表意见,而是让他说算理,没想到他竟说得有理有据:23减7,个位3个1减7个1,差4个1不够减,就从20里减去4就是16,说得多好呀!这就是教师尊重学生,在给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的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上,学生主动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多方位的分析、多角度的联想、多层次的猜测、多方面的实验,用不同的解题策略改变问题情境,开拓解题思路。教师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走出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是现代数学教学的改革方向,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题材,编制成有意义的练习题,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解决问题。如学生学习了统计图后,突如其来的“非典”,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我便布置了“非典中的数学问题”课题研究,要求学生每天关注我市的“非典”疫情,将收集来的数据绘制成太原市“非典”疫情统计图,把分析结果写成一份研究报告。复课后作业汇报时:一张张颜色鲜明、画图规范的不同形状的统计图让人惊喜,一份份融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题研究报告更出乎我的意料。有的提出了切断传染链的有效措施;有的指出了我市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有的列举了日常生活中人们随地吐痰、乱倒垃圾等十大恶习;有的就日本为什么没有发现“非典”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发出了“告别陋习、增强体质”的倡议;还有的看到医护人员为了病人忘了危险,穿着多层防护服忘我工作,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决定长大后当科学家、当医生。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在搜集、整理、统计、分析的活动中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应用和实际价值,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同时从中还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了解一些时事信息,增长见识,让学生从小关心国家大事,从小有获取新闻信息的意识,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对教材进行再创造,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和生动有趣的数学素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真正把创造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300字怎么写?那就看你。学习实例了,要是学习质量好的话,写300字的作文是很好写的。

一年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特征,在小学数学一年级的具体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一年级小学数学教学的相关论文,欢迎阅读! 一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篇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国当代 教育 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1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在教学实践中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1、认真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1道大门。学生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 方法 ,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我就适时的表扬。如,“武瑞思听讲多认真呀,有的小朋友真应该向他学习。”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教师可用目光加以暗示。1年级学生很单纯,都爱受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会好1些。 1年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其思维更具形象性。在具体教学中,我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学挂图、教具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2、积极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 体操 ”,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教”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去做、去想知识。如在学习“10的分与合”时,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提问:“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引导学生1边分计算棒1边思考,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要好得多。 另外,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如在进行10几减9的减法学习时,我才刚开讲,有的学生就叫起来: 11-9=2、 12-9=3、 13-9=4……千万不要以为学生都会了,知道答案的学生都是上过幼儿园的学生,而那些没上过幼儿园的学生则1无所知。另外,即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理解水平也是不1样的,有的算法清晰,有的则仅是形式上会背出答案而已,而对于具体的思考过程、计算方法等并不是很清楚。于是我问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你们是怎么算出来11-9=2、 12-9=3、 13-9=4……你能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这就促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不得不重新沉下心来考虑如何解释,从而重新思考关于10几减9的相关知识。而对那些还不会计算10几减9的学生我则引导:“同学们,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了这么多减法算式,我们可不能输给他们,赶紧想办法试试看。”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就几乎能全部调动起来了。之后,我再请小老师 说说 自己的算理、算法,其他同学进行验证、补充,学生在相互之间的思维撞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3、大胆发言的习惯。 发言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因此自己内部的思维必须清晰才行,所以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我在课上尽量创造更多让学生发言的机会,注意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性。但1节课让学生们发言的机会毕竟有限。有的学生按捺不住,提意见:“老师,怎么不喊我呢?”我向孩子们解释:“1节课老师不可能让全班所有的小朋友都起来回答问题,但敢于举手的小朋友都是爱学习的勇敢的孩子,老师都看见了,这节课老师喊不到你,以后的课老师会尽量喊你。上课的时候如果你来不及跟老师说你的想法,下课还可以告诉老师呀。”于是,1些课上没有来得及回答问题的学生会在下课以后跑到我跟前说自己的想法,适时的表扬仍让他们心满意足。另外我也注意利用“同位互相说说”、“小组内大家讨论讨论”、“和你的好朋友商量商量”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如果正确且清晰,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说明他们对知识还没有真正理解透彻,而他们的错误回答往往能代表1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就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如有1次遇到这样1道题目:“小红的前面有5个人,后面有3个人,这1排1共有几个人?”学生有的说是8个,有的说是9个,于是我请答案是8的1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他答道:“小红前面5个人,后面3个人,5+3=8,所以应该是8个人。”我又请了答案是9的学生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大家最后都明白应该是9个人。想想1些高年级的学生不喜欢回答问题,恐怕就是因为怕回答出错挨批评。“你的回答错了,坐下,听别人怎么说的。”“不对,你也好好想想再举手呀。”诸如此类生硬的批评话语,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还是应该慎重1些。 4、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 儿童 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 经验 ,在“做中想,想中学”。我深信:只有学生确有“感受”,才能真正“理解”。 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在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能够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而这些经验是无法教会的,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例如,在教学“分与合”时,教师让学生借助学具,将4个桃放在两个盘里: 1盘放1个,另1盘放3个;1盘放2个,另1盘也放2个;1盘放3个,另1盘放1个。有了这1操作的过程,再抽象成数的分与合就有了清晰的表象,实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5、“认真作业”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数学大纲明确指出:“对作业要严格要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强调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机会。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 (1) 认真审题。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我们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读题方法,要求学生边指边读,强调他们多读,弄懂题目具体有几个已知条件和问题,读中画重点字、词,养成用符号标记习惯,同时指导分析对比的方法。 (2)规范书写。 教给学生写作业方法,从写数字清楚,书写整齐、美观到格式正确,都有规范要求。要求学生在限时内完成作业。有了时间限制,学生不敢随意浪费时间。和时间比赛的结果会鼓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 细心演算。 演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我们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 学习态度 。计算必须慎重,切勿草率从事。不管题目难易都要认真对待。对认真演算有进步的同学给予鼓励表扬,树榜样。 (4)检验改错。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我要求学生在做完作业以后再认真检查,发现并改正错误。 总之,一年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特征,光靠老师的工作是不够的,家长的力量不可忽视。所以,我借助每1次家长会向家长渗透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让他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和家长交流1些辅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争取家庭辅导与学校教育达到和谐统1。只有多 渠道 、坚持不懈地抓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有用人才。 一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篇二:小学数学学生兴趣培养 一、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学好数学对于学生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在幼年时期接受数学教育,进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石,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处于7~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是各项认知技能都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和人群.在这一年龄阶段,其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随着其兴趣而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因为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就会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教育和教学就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一门科学,所以说,好的教育教学是会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增强的.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必须要实行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问题,它必须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一致和协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发展,那么,我们就必须必须遵循和执行一定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要求在小学数学教育的日常活动中,学习兴趣是关键,那么,我们就需要以此为原则来不用该年龄阶段的知识去引导学生的努力方向.比如说,现在小学阶段,那些小学奥数比赛已经非常流行了.这些所谓的奥数竞赛,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阶段和知识结构,很多题目大大超出他们的知识范围.但这在校园里却是一种很普遍的风尚,这种错误的风尚打击了一大部分学生,使他们发出“数学难”的呼声.这样的学习榜样当然值得肯定,但不适宜在推广而后实施,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结合社会的生活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双重因素.那么,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知识结构,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主要是要联系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到有挑战性,又感觉到好玩和有成效.这样,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中不但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又有了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 2.所采取的方法 以根本原则为基础,以具体 措施 为方法来有针对性地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学数学的教学学习环境来说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外思考和课外作业.在课堂教学中,应该: (1)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 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以所教知识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为基础,设计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模式,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 (2)不同的成功体验 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对成功的体验,老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区别对待,并根据学生不同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这样所有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数学这一学科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所以说,循序渐进、激励优生和表扬后进生都是可行之策,每一名学生都会体验到自己的成就感来获得喜悦之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积极表扬和鼓励 小学生具有年龄小和争强好胜的特点以及荣誉感,所以,在教学的活动中,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优点来加以表扬.特别是,在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就会使得学生们不断保持学习兴趣. (4)趣味性课堂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活动.首先是重视直观的 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授小学一年级“加减法”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自制一些小工具,这样课堂上玩耍的过程中就学会了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变得直观化和简单化.其次,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尽量将一些大家都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到课堂来,通过生动有趣的 故事 ,在中间穿插一些数学知识,并通过模型、实物等教具,配合多媒体等教育设施,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掌握新知识.在课堂外,应该:给学生创造自由的发展空间.因为小学数学学科本身以理解为主,只要在课堂上真正理解消化了,我们可以适当地减少家庭作业.毕竟在如此小的年纪搞题海战术实在不是一件痛快的事.为了保持学生在课堂中的热情和兴趣,尽量不要给学生的课外生活布下阴影.课外作业以质量取胜.适量的人性的家庭作业能够使学生对数学这一重要学科保持持久的正面的重视.所以我们在给小学生布置数学课外作业时,必须对题量和题型做细致的考察.归根到底,作业的意义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不是作为惩罚学生的硬性指标. 作者:余明燕 工作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一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篇三: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分析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知识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才可以击破难点是每一个数学老师都关心的重点问题。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以动画、声音等形式变得更加形象,让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感知和理解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如在小学 一年级数学 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一处题目是让学生计算按照一定规律叠放在一起的正方体总共有多少个,很多学生都没有办法计算出底层那些看不见的正方体的数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将放在上面的正方体一个个挪开,摆放在下面的正方体就会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然后老师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几种不同摆放模式的演示,学生就能够比较好地掌握计算正方体的方法,学生的 想象力 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对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行展示,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意识 数学知识的学习一定要展示形成的过程才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信息技术对知识形成过程进行演示,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的一般规律,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在学习《长方形的知识》这一节课程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课件闪动长方体的各个面、顶点和棱,让学生明确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就能够掌握一些长方体的初步知识,如长方体有几个面、几个棱几个顶点等等;然后老师再通过多媒体技术和学生一起来验证结果,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印象也就会更加的深刻。学生们发现自己的 总结 被验证也会特别激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就得到了提升。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够将数学知识进行动态的演示,使得原本抽象的知识更加的具体化,这种清晰形象的展示过程对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来讲难度很大,但多媒体课件却可以轻松地实现。 三、变化练习模式,提升数学课程教学的效果 练习是巩固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通过信息技术所编写的一系列的练习题目能够变被动为主动,老师可以通过电脑预先准备多种类型的题目,全方位、全角度地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练习。同时,信息技术的优势还体现在能够设置一些趣味性的动态题目,迎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比如“小蝌蚪找妈妈”“鸡兔同笼”等形式,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巩固自身所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开展课后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能够省去板书的时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习题,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如在对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选择了正确的答案,屏幕上就可以显示出一个笑脸,然后伴随着声音“你真棒”,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如果学生回答错误也没有关系,屏幕上可以为学生显示“再接再厉”等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这样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也增强了。 四、结语 总的来讲,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源泉。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使得数学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能够从课堂导入、课堂练习等多个方面进行辅助教学,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开展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平台。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虽好,但是在教学中也不可滥用,要把握住应用的度,过多地使用声音、图像会影响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深入思考。如果老师在教学中对于信息技术使用不当,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老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将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使得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更加丰富,效果更好。 作者:祁贵文 董萍 工作单位:镇赉县镇赉镇第一小学校

浅谈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课堂摘要: 一年级学生刚踏入小学门槛,学习时间、方式和要求的骤变使他们处于不适应状态,从而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观,对学习缺乏主动和持久的耐性,表现在课堂上为被动,不专心等,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设计并实践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是重要和有趣的,知道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学好数学。本文从培养一年级学生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学习兴趣和教给学生发言的方法和要求三方面,结合自己的实践,阐述了如何激发一年级小朋友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这个问题。 关键词:学习观 学习兴趣 发言 主动参与 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兴趣在学生学习中发挥了催化作用。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不仅应该担负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教学任务,更应该让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趋力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是一门反映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它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在小学阶段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启蒙阶段的小学数学,仍然是抽象的、概括的。一年级小朋友的抽象思维还很稚嫩,而且大部分小朋友学习数学还依赖教师、家长,不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普遍存在着学习目的性不强,学习兴趣比较淡薄,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对学好数学缺乏信心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程度。 二、主要概念和理论依据 (一)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认为:在活动中,人是主体,起着决定的作用。数学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学生的心理需求 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小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便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就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并形成一种强烈的乐于研究的欲望。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小学一年级数学论文发表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用自己的方式去探求问题,去发现问题,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贴近实际,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教学“百分率”这一内容,我没有把书上的发芽率、成活率等例题搬到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而是课前先让学生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百分数,是怎样用的?学生搜集到大量资料:及格率、优秀率、出勤率、工厂产品的合格率、种子的发芽率……并深入到社会中去询问这些百分率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的。上课了,面对搜集到的众多资料,学生享受着自己调查的乐趣,此时,我及时导入新课,把主动探究的“球”抛给了学生,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信息和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当数学与儿童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我把本来很枯燥的百分率这一内容生活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提高了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主动探索,开发学生的创新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十分重要。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度增强开放性,启动学生思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要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的和个性的东西。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尝试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愉快,多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宽畅的思维空间中展开多角度思维,使各方面的能力、技能都得到发展,使学生的创新天性得到开发和培育,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如教学计算23-7时,我不直接暗示算法,而是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看哪个小组方法多,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主动去探索多种个性化的算法,结果,学生提出的计算方法让我惊叹不已,有的摆小棒,有的借助计算器,有的列竖式,有的用各种口算:10-7=3 13+3=16,13-7=6 10+6=16;还有的同学用做减想加的方法16+7=23,所以23-7=16,更有一种奇特的算法让我当时愣住了,他说先算7-3=4,然后20-4=16,虽然得数相等,但按常规思维难以理解,我当时没有发表意见,而是让他说算理,没想到他竟说得有理有据:23减7,个位3个1减7个1,差4个1不够减,就从20里减去4就是16,说得多好呀!这就是教师尊重学生,在给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的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上,学生主动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多方位的分析、多角度的联想、多层次的猜测、多方面的实验,用不同的解题策略改变问题情境,开拓解题思路。教师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走出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是现代数学教学的改革方向,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题材,编制成有意义的练习题,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解决问题。如学生学习了统计图后,突如其来的“非典”,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我便布置了“非典中的数学问题”课题研究,要求学生每天关注我市的“非典”疫情,将收集来的数据绘制成太原市“非典”疫情统计图,把分析结果写成一份研究报告。复课后作业汇报时:一张张颜色鲜明、画图规范的不同形状的统计图让人惊喜,一份份融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题研究报告更出乎我的意料。有的提出了切断传染链的有效措施;有的指出了我市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有的列举了日常生活中人们随地吐痰、乱倒垃圾等十大恶习;有的就日本为什么没有发现“非典”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发出了“告别陋习、增强体质”的倡议;还有的看到医护人员为了病人忘了危险,穿着多层防护服忘我工作,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决定长大后当科学家、当医生。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在搜集、整理、统计、分析的活动中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应用和实际价值,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同时从中还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了解一些时事信息,增长见识,让学生从小关心国家大事,从小有获取新闻信息的意识,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对教材进行再创造,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和生动有趣的数学素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真正把创造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

浅谈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课堂摘要: 一年级学生刚踏入小学门槛,学习时间、方式和要求的骤变使他们处于不适应状态,从而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观,对学习缺乏主动和持久的耐性,表现在课堂上为被动,不专心等,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设计并实践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是重要和有趣的,知道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学好数学。本文从培养一年级学生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学习兴趣和教给学生发言的方法和要求三方面,结合自己的实践,阐述了如何激发一年级小朋友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这个问题。 关键词:学习观 学习兴趣 发言 主动参与 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兴趣在学生学习中发挥了催化作用。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不仅应该担负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教学任务,更应该让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趋力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是一门反映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它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在小学阶段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启蒙阶段的小学数学,仍然是抽象的、概括的。一年级小朋友的抽象思维还很稚嫩,而且大部分小朋友学习数学还依赖教师、家长,不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普遍存在着学习目的性不强,学习兴趣比较淡薄,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对学好数学缺乏信心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程度。 二、主要概念和理论依据 (一)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认为:在活动中,人是主体,起着决定的作用。数学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学生的心理需求 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小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便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就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并形成一种强烈的乐于研究的欲望。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有一天,我跟妈妈去逛商场。妈妈进了超市买东西,让我站在付钱的地方等她。我没什么事,就看着营业员阿姨收钱。看着看着,我忽然发现营业员阿姨收的钱都是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的,我感到很奇怪:人民币为什么就没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或30元、40元、60元呢?我赶快跑去问妈妈,妈妈鼓励我说:“好好动脑筋想想算算,妈妈相信你能自己弄明白为什么的。”我定下心,仔细地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高兴地跳了起来:“我知道了,因为只要有1元、2元、5元就可以随意组成3元、4元、6元、7元、8元、9元,只要有10元、20元、50元同样可以组成30元、40元、60元……”妈妈听了直点头,又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只是为了能随意组合的话,那只要1元不就够了吗?干吗还要2元、5元呢?”我说:“光用1元要组成大一点的数就不方便了呀。”这下妈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夸奖我会观察,爱动脑筋,我听了真比吃了我最喜欢吃的冰激凌还要舒服。

小学一年级数学期刊投稿

小学教育的很少有入核心的,

只有一本数学与管理:小学版

入选了,质量也不错的样子。

《数学与管理:小学版》、《现代中小学教育》。。可供参考,期刊之家可部分期刊投稿,在线沟通就可以做初步了解。

《读写算》(小学低年级版)适合小学1-2年级学生阅读。生动有趣的“儿童文学”,好看启智的“超级童话”,深入浅出的“读写启蒙”,寓教于乐的“学学玩玩”,与教材配套、与教学进度一致的“素质测评”,童心童眼、童真童趣的“童言稚语”“童心世界”,让你边听故事边学知识的”数学故事”。 《数学大王》是一本面向小学生的趣味数学期刊,办刊方针以新课标为指导,聘请全国特级数学教师及著名数学科普专家撰稿,并充分利用小学生原创稿件,把课堂教学与开放式知识应用结合起来。在办刊形式上,以数学学习和阅读游戏相融合、漫画和智力故事相结合为显著特色,追求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统一。《数学大王》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增强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好伙伴,教师家长开发儿童智力的好帮手。 小天使·语数英综合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语数外学习》是由湖北省教学研究室创办,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主管,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全国公开发行的老牌教育期刊。本刊旨在服务广大中学师生,为学生学习、老师教学提供有益的辅助和参考。曾多次被评为“全国教育期刊编校检查优秀期刊”和“中国外语教学期刊质量检测优秀期刊”。 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 上面的都是,不过订起来不是全部都能订到,得看你在哪。这些是我在 畅读360 网站上找到的,可以免费下到电脑或平板上看。只有2013年出的。之前的都没有忘了说了 网址 www changdu360 com

《小学数学教学参考》《数学学习与研究》

现在小学生不用那么快发刊物的,到大学发就可以了。

小学1年级数学论文发表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用自己的方式去探求问题,去发现问题,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贴近实际,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教学“百分率”这一内容,我没有把书上的发芽率、成活率等例题搬到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而是课前先让学生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百分数,是怎样用的?学生搜集到大量资料:及格率、优秀率、出勤率、工厂产品的合格率、种子的发芽率……并深入到社会中去询问这些百分率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的。上课了,面对搜集到的众多资料,学生享受着自己调查的乐趣,此时,我及时导入新课,把主动探究的“球”抛给了学生,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信息和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当数学与儿童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我把本来很枯燥的百分率这一内容生活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提高了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主动探索,开发学生的创新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十分重要。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度增强开放性,启动学生思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要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的和个性的东西。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尝试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愉快,多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宽畅的思维空间中展开多角度思维,使各方面的能力、技能都得到发展,使学生的创新天性得到开发和培育,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如教学计算23-7时,我不直接暗示算法,而是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看哪个小组方法多,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主动去探索多种个性化的算法,结果,学生提出的计算方法让我惊叹不已,有的摆小棒,有的借助计算器,有的列竖式,有的用各种口算:10-7=3 13+3=16,13-7=6 10+6=16;还有的同学用做减想加的方法16+7=23,所以23-7=16,更有一种奇特的算法让我当时愣住了,他说先算7-3=4,然后20-4=16,虽然得数相等,但按常规思维难以理解,我当时没有发表意见,而是让他说算理,没想到他竟说得有理有据:23减7,个位3个1减7个1,差4个1不够减,就从20里减去4就是16,说得多好呀!这就是教师尊重学生,在给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的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上,学生主动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多方位的分析、多角度的联想、多层次的猜测、多方面的实验,用不同的解题策略改变问题情境,开拓解题思路。教师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走出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是现代数学教学的改革方向,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题材,编制成有意义的练习题,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解决问题。如学生学习了统计图后,突如其来的“非典”,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我便布置了“非典中的数学问题”课题研究,要求学生每天关注我市的“非典”疫情,将收集来的数据绘制成太原市“非典”疫情统计图,把分析结果写成一份研究报告。复课后作业汇报时:一张张颜色鲜明、画图规范的不同形状的统计图让人惊喜,一份份融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题研究报告更出乎我的意料。有的提出了切断传染链的有效措施;有的指出了我市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有的列举了日常生活中人们随地吐痰、乱倒垃圾等十大恶习;有的就日本为什么没有发现“非典”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发出了“告别陋习、增强体质”的倡议;还有的看到医护人员为了病人忘了危险,穿着多层防护服忘我工作,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决定长大后当科学家、当医生。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在搜集、整理、统计、分析的活动中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应用和实际价值,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同时从中还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了解一些时事信息,增长见识,让学生从小关心国家大事,从小有获取新闻信息的意识,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对教材进行再创造,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和生动有趣的数学素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真正把创造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

浅谈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课堂摘要: 一年级学生刚踏入小学门槛,学习时间、方式和要求的骤变使他们处于不适应状态,从而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观,对学习缺乏主动和持久的耐性,表现在课堂上为被动,不专心等,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设计并实践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是重要和有趣的,知道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学好数学。本文从培养一年级学生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学习兴趣和教给学生发言的方法和要求三方面,结合自己的实践,阐述了如何激发一年级小朋友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这个问题。 关键词:学习观 学习兴趣 发言 主动参与 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兴趣在学生学习中发挥了催化作用。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不仅应该担负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教学任务,更应该让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趋力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是一门反映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它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在小学阶段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启蒙阶段的小学数学,仍然是抽象的、概括的。一年级小朋友的抽象思维还很稚嫩,而且大部分小朋友学习数学还依赖教师、家长,不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普遍存在着学习目的性不强,学习兴趣比较淡薄,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对学好数学缺乏信心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程度。 二、主要概念和理论依据 (一)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认为:在活动中,人是主体,起着决定的作用。数学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学生的心理需求 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小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便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就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并形成一种强烈的乐于研究的欲望。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有一天,我跟妈妈去逛商场。妈妈进了超市买东西,让我站在付钱的地方等她。我没什么事,就看着营业员阿姨收钱。看着看着,我忽然发现营业员阿姨收的钱都是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的,我感到很奇怪:人民币为什么就没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或30元、40元、60元呢?我赶快跑去问妈妈,妈妈鼓励我说:“好好动脑筋想想算算,妈妈相信你能自己弄明白为什么的。”我定下心,仔细地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高兴地跳了起来:“我知道了,因为只要有1元、2元、5元就可以随意组成3元、4元、6元、7元、8元、9元,只要有10元、20元、50元同样可以组成30元、40元、60元……”妈妈听了直点头,又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只是为了能随意组合的话,那只要1元不就够了吗?干吗还要2元、5元呢?”我说:“光用1元要组成大一点的数就不方便了呀。”这下妈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夸奖我会观察,爱动脑筋,我听了真比吃了我最喜欢吃的冰激凌还要舒服。

小学五年级数学论文发表

五年级数学小论文范文如下:

伟大的数学王国由0—9、点、线、面组成。你可别小瞧这些成员,他们让我们的生活奇妙无比,丰富多彩。例如这不起眼的点,它使我们的生活更美,更快捷。这个功劳非黄金分割点莫属了。

把—条线段分成两部分,其中一段与该线段的比等于另一条线段与第一条线段的比,比值近似0.618,这就是黄金分割点。

从古希腊以来,一直有人认为把黄金分割点应用于造型艺术,可以使作品给人以最美的感觉。因此,黄金分割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一、画图的应用。

1、画长方形是我们小学生最平常的事,也是最熟悉不过的。你们可知道在无条件的情况下怎么把长方形画的更美,给人一种更舒适的感觉?那就是长方形的宽与长的比值接近0.618,这样画出的图形更美。

2、学过绘图的人可能知道如果给你一张纸,把这张纸画满,不一定会好看,但要是就画一点,留许多空白也不会太好看。但有一些画就让人感觉很美、很清爽。那是因为它应用了黄金分割点,才让人感到赏心悦目。

二、人体的应用。

1、在人体的结构上,黄金分割的应用更为广泛,举个最为熟悉的例子。人们常称的帅哥、美女,就是他们的脸宽与脸长的比、腿长与身长的比值都约是0.618,这样的身材堪称最美。

2、人的肚脐是人体的黄金分割点、膝盖是人腿的黄金分割点。

三、建筑物的应用。

古今中外,许多建造师都偏爱0.618,他们的杰作另世人仰慕。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圣母院,还有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等等。

四、生活上的应用。

1、大家平时可能注意到电工在检查一根不导电的电线时,他总是选择这根电线的黄金分割点来检查,因为这样可以最快速的找到损坏处。

2、我们家里大多数门窗的宽和长的比也是0.618,还有箱子、书本等都应用了黄金分割点,让这些物品看上去更舒心。

大千世界,美轮美奂,到处都蕴藏着黄金分割点。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用知识和智慧创造出更多的美!

数学简介:

数学[英语:mathematics,源自古希腊语μθημα(máthēma);经常被缩写为math或maths],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任何问题,所有的数学对象本质上都是人为定义的。

从这个意义上,数学属于形式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不同的数学家和哲学家对数学的确切范围和定义有一系列的看法。 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数学的色彩 清晨,鲜红的太阳露出半个笑脸,和谐的阳光洒满人间,我的心情真是好极了。突然接到爷爷的电话,叫我巧算九块五加九十九块五,我马上告诉爷爷:九加九十九,再加一,不就等于一百零九吗?爷爷说我的算法还不算巧,如果凑整减零头就好算得多。我马上打断爷爷的话,告诉他:10+100-1=109(元)。这时爷爷夸我,说我还算灵巧。这是早晨的数学题,我把数学定为红色。 上午,爸爸从银行交完电费回来,叫我计算电费。用电量是从1079-1279(度),每度电单价是0.38元,我用心算整好200度,我把单价变为分数是38/100,列式:200×(38/100),先约分再乘,等于76元。爸爸说没错,和电脑算得一样。我很得意,这时已近中午,我把数学定为黄色。 下午,我和妹妹在家里切西瓜,把半个西瓜再均匀地切两刀,其中的两份就是2/3,我问妹妹这两份是整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妹妹开学才上一年级,当然不会算,我告诉她把西瓜整体看作1,第一分率是1/2,它的分率是2/3,相乘的结果就是这两份是整个西瓜的2/6,约分后就是1/3。这时我想爷爷曾说七色阳光为白色,那么,这个数学就定为白色吧。 夜晚在蓝色的星空下,我和妈妈在一起看电视,我怎么也弄不懂考古学家是怎样从腿骨的化石推算出大艾尔恐龙的身高呢?妈妈说这蓝色的数学等你长大了,本事大了自然就会了。 生活中的数学简直是太多了,真是绚丽多彩,它随时在你身边出现。我爱数学,我要学好数学。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的几种方法。 一、激“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一“石”激“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石子有长度,有的说因为有宽度,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二、巧“问”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

1、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在现代生活和现代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而生活也是缺不了数学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用正多边形拼成的各种图案,例如,平时在家里、在商店里、在中心广场、进入宾馆、饭店等等许多地方会看到瓷砖。他们通常都是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其实,这里面就有数学问题。 在用瓷砖铺成的地面或墙面上,相邻的地砖或瓷砖平整地贴合在一起,整个地面或墙面没有一点空隙。这些形状的地砖或瓷砖为什么能铺满地面而不留一点空隙呢? 例如,三角形。三角形是由三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结组成的平面图形。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外角和是360度。用6个正三角形就可以铺满地面。 再看正四边形,它可以分成2个三角形,内角和是36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90度,外角和是360度。用4个正四边形就可以铺满地面。 正五边形呢?它可以分成3个三角形,内角和是54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108度,外角和是360度。它不能铺满地面。 …… 由此,我们得出了。n边形,可以分成(n-2)个三角形,内角和是(n-2)*18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n-2)*180÷2度,外角和是360度。若(n-2)*180÷2能整除360,那么就能用它来铺满地面,若不能,则不能用其铺满地面。 瓷砖,这样一种平常的东西里都存在了这么有趣的数学奥秘,更何况生活中的其它呢? 至于文艺、体育,也无一不用到数学.我们从中央电视台的文艺大奖赛节目中看到,给一位演员计分时,往往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然后就剩下的分数计算平均分,作为这位演员的得分.从统计学来说,“最高分”、“最低分”的可信度最低,因此把它们去掉.这一切都包含着数学道理. 正如华罗庚先生所说的:近100年来,数学发展突飞猛进,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在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用“无处不有数学”来概括数学的广泛应用.可以预见,科学越进步,应用数学的范围也就越大.一切科学研究在原则上都可以用数学来解决有关的问题. 可以断言:只有现在还不会应用数学的部门,却绝对找不到原则上不能应用数学的领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