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事情确实非常罕见,但是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首先,sci论文虽然确实很难发表,但是这对于很多学术型的人才来说并不是非常困难。学术研究一直是天才的游戏,对于很多适合做学术研究的人来说,一年发表几篇甚至几十篇SCI论文,都是唾手可得的,我们平常人觉得很难办到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是轻而易举的。这位导师的论文确实非常多,但是对于很多大牛来说也不算是很夸张。
其次,根据这个导师的人生经历来看,他本人就是特别优秀的人,不管是研究经历还是学习经历都是特别优异的,在学校学习期间都是前几名,做研究之后更是一句绝尘。这样的人才发表60多篇论文,完全是轻而易举的。虽然他的论文确实比平常的多很多,但是也是因为他本人就比较优秀,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论文,这也算是比较符合常理的。
最后,我们国家的环境对论文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所以很多学术型研究毕业之后会进行大量的论文创作,这种情形在我们国内是比较罕见的,但是也是可以理解的,而这种情况也造成了我们国内有很多学者有很多的论文篇目。
总而言之,发表60多篇论文看上去很难,但是也并不是做不到,对于哪些是适合研究的人才或者智商很高的人来说,发表论文也是非常容易的。当然这种符合常理是建立在这个人是特别优秀的基础之上,如果对于普通人而言,发表60多篇论文是非常难的,甚至发表一两篇都是非常困难的,这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分析,而这个老师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博导,所以这种情况并不是特别罕见。
戴纪刚有医托吗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肺癌、食管癌等胸部疾病的诊断与外科手术治疗,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等胸部微创手术。戴纪刚,男,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军胸心血管外科专业青年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军胸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中西医结合学会胸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获评校二级甲等临床新技术2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医疗成果奖2项。承担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类课题15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 30余篇,获授权专利6项。任《Eur J Cardio-Thorac》等国内外多个杂志期刊的编委。展开查看全部执业经历:戴纪刚,重庆新桥医院胸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先后参与或承担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军医药卫生科研基金课题、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课题10余
80篇sci属于相当厉害的水平,sci是当代世界最为重要的大型数据库,被列在国际六大著名检索系统之首,它不仅是重要的'检索工具书,也是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一项重要依据,所以sci已经成为目前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重要评价体系,另外sci是评价一个国家、一个科学研究机构、一所高等学校、一本期刊的重要指标之一。不管关于哪个专业,这是非常高的水平了。
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国际刊物近40篇,SCI收录近40篇,EI收录50余篇。部分代表论文:Shuyun Jiang, Hebing Mao. Investigation of the High Speed Rolling Bearing Temperature Rise with Oil-air Lubrication. Journal of Tribology, Transactions of ASME, 2011 (133): 021101-1-021101-9 (SCI, EI)Shuyun Jiang, Hongjun Xie. Tribological behavior of plasma-spray TiO2 coating against metallic bearing materials under oil lubri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Tribology, 2011(225): 128-138 (SCI, EI)Shuyun Jiang, Hongjun Xie. Synergistic effect of diisopropyl phosphite and ultra alkaline calcium sulfonate additives on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AISI 52100 steel/Al2O3 ceramics. Lubrication Science. 2011(23) :279-291 (SCI, EI)Shuyun Jiang, Hongjun Xie.Synergistic effect of diisopropyl phosphite and ashless organic ammonium phosphate salt additives on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AISI 52100 steel/Al2O3 ceramics.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Tribology, 2011(225):263-275 (SCI, EI)Shuyun Jiang, Xiang Min, Thermal design of the vertical machining center headstock by the forcedcooling method.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C,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10(224): 186-193 (SCI、EI)Xiang Min,Shuyun Jiang. A thermal model of the ball screw feed drive system for machine tool,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C,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10(224): 186-193 (SCI、EI)Jiang Xu, Linlin Liu, Shuyun Jiang. Effect of carbon doping on electrochemical behaviour of nanocrystalline Ti5Si3 film in NaCl solution,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2010(12):102-105 (SCI, EI)Shuyun Jiang, Yunjian Zheng. A contact stiffness model of machined joint surfaces, Journal of Tribology, Transactions of ASME, 2010 (132):011401-1-011401-7 (SCI、EI)Shuyun Jiang, Shufei Zhen. Dynamic design of a high speed motorized spindle-bearing system, 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 Transactions of ASME, 2010(131)034501-1-034501-5 (SCI、EI)Shuyun Jiang, Shufei Zheng, A modeling approach for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of spindle-drawbar-bearing assembly dynam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 2010(50):131-142 (SCI、EI)Shuyun Jiang, Hebing Mao, Investigation of variable optimum preload for a machine tool spind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 2010(50):19-28 (SCI、EI)Shuyun Jiang, Yunjian Zheng, Analytical model of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based on Weierstrass-Mandelbrot (W-M) fractal fun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C,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10(224):959-967(SCI、EI)Shuyun Jiang, Yufei Liang, A simplified calculating method of axial force for permanent magnetic bearing.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C,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Science, 2010(224): 703-708 (SCI、EI)Shuyun Jiang, Shifei Yang. Synergistic effect of diisopropyl phosphite and triphenyl thiophosphate additives on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T8 Steel/Al2o3 ceramics, Wear, 2010(258): 777-783 (SCI、EI)Hongchang Wang, Shuyun Jiang, Zupei Shen. The dynamic analysis of an energy storage flywheel system with hybrid bearing support.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Acoustics, Transactions of ASME, 2009(131): 051006-1~051006-10 (SCI、EI)Jiang Xu, Zheyuan Chen, Jie Tao, Shuyun Jiang, Corrosion behavior of amorphous/ nanocrystalline Al-Cr-Fe film deposited by double glow plasmas technique, Science in China(中国科学)Series E: 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09, 52 (2): 1-9 (SCI、EI)Xu Min, Jiang Shuyun, Cai Ying. An improved thermal model for machine tool bearing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SCI、EI)47(2007):53-62Jiang Shuyun, Ju Lihua. Study on electromechanical coupling nonlinear vibration of flywheel energy storage system. Science in China(中国科学): Series E 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06 ,49(1):61-77鞠立华,蒋书运。飞轮储能系统机电耦合非线性动力学分析。中国科学 E辑工程科学材料科学2006, 36(1): 68-83专利与软件著作权: 蒋书运。一种高速宝石轴承润滑油的制备方法。ZL99119552.3(发明专利) 蔡英、蒋书运。高速电主轴轴承性能综合试验台。ZL03277888.0(实用新型) 蒋书运。预紧力可控智能化高速加工电主轴。200610038219.6(发明专利) 蒋书运。预紧力可控无颤振电主轴。200620069224.6(实用新型) 机床主轴动态特性分析与优化设计软件。2006SR03838
能发就很厉害了,再看发表的分区影响因子,来看真实学术水平。
50篇sci属于相当厉害的水平。SCI论文是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我国科技界对SCI论文概念模糊,小部分研究者误认为SCI是一本期刊,此期刊由南京大学引用并成为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学术评价和奖惩的一类刊物。 扩展资料 50篇sci属于相当厉害的水平。SCI论文是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我国科技界对SCI论文概念模糊,小部分研究者误认为SCI是一本期刊,此期刊由南京大学引用并成为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学术评价和奖惩的一类刊物。
算厉害了,不过也要看论文的质量
靠!那不止是厉害,那是厉害PLUS了。一般的大学教授能发表一篇SCI都不容易,很多博士发表一篇SCI论文才能毕业。而一个本科生能发表SCI,基本是大神级别了。保研肯定没有问题的。但是大多数人还是洗洗睡吧,没有这个学霸基因。如果你想发表SCI期刊,你可以去淘淘论文网上学习下SCI论文发表知识。
近年来,在国内外出版专著14部,发表论文90多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和中国社科院重大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做专场学术报告30多场次,得到学术界同行的广泛认可。唐际根博士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著有《考古与文化遗产论集》、《中国古代矿冶简史》,合编《多维视域——商王朝与中国早期文明研究》、《安阳殷墟出土玉器》,合译《另一种古史:青铜器纹饰、徽识与图像解读》,又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夏鼐考古学奖”一等奖专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主要执笔之一。《殷墟:一个王朝的背影》是唐际根博士以专家身份撰写的首部通俗考古读物。
冯志勇,男,工学博士,中国计算机学会监事会监事,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软件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ACM(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会员, 中国计算机高等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省部及横向科研项目十多项,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1996 年获天津大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主要研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及相关软件技术,作为核心成员参加了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1999年调入天津大学后作为负责人主持了“中外建发展有限公司CIMS应用工程”项目的一、二期工程开发和实施(1999-2004),指导了公司ERP系统的实施和CAD系统的二次开发,负责开发了中外建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售后服务系统、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系统、数控机床刀具管理信息系统等应用软件。2001年作为实际负责人参加了天津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通用CSCW应用系统开发平台与工具组件”的研究,开发了一套面向企业内部协同工作的组件系统和开发平台。2003-2006年,负责IBM国际合作项目“Rapid Development Tools for Agent Based Information Systems(基于Agent的信息系统快速开发工具)”研究,以及天津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面向企业信息集成的开发平台研究”,完成了一个轻量级多代理系统的设计,并在Eclipse平台上完成了基于自定义Agent模式语言(APL, Agent Pattern Language)的集成开发环境设计和开发,并基于该环境开发了一个供应链系统原型。自2003年开始,在本体论、语义网和Web Services等方面开展探索性研究,2005-2007年主持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向语义网的新型软件体系及平台的研究”,自行开发了本体整合工具、基于本体描述的常用算法库、本体检索工具,以及基于本体的汽车供应链管理系统等软件。此外,作为负责人主持了“京津软件产业共同体发展规划”、“天津市电子信息领域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战略研究”,作为核心成员参加了“天津市‘十一五’科技规划”等软课题项目。
挺厉害的。徐大诚,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1984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3年研究生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信号、电路与系统专业。现为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授,苏州大学微纳传感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负责人。徐大诚教授主要从事微纳传感器理论建模分析以及信号处理技术等领域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武器装备“十二五、十三五”预研、国防预研基金和领域重点基金等项目。近年来,已在IEEE TIE、IET Power Electronics、Smart Mat. and Str.、Sensors and Actuators, A: Physical、 AIP Advance、IEEE Sensors、Sensors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高等学校通用教材1部。2008年赴荷兰Twente大学进行高级访问学者与合作研究,2011年赴新加坡国立大学(NUS)进行合作研究。主持或参加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和预研等多个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
他的名字叫王忠林,是研究纳米能源的,现在是科学院研究所所长。
马继兴先生深知,许多古医籍虽佚失国内,却收藏海外。因此他有一个心愿:尽早让先人留下的宝贵知识遗产——古籍善本回归故里。为此,数十年前他就开始积累海外收藏中医古籍的书目。先后三次申请经费,以“日本现存中国散佚古医籍的考察与出版研究”为题,复印、拍摄回归国内亡佚古医书155种。在主持完成“考察当前流散海外中医药善本古籍及其回收途径的研究”、“《海外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的编纂”等课题基础上,领衔国家课题“国内失传中医善本古籍的抢救回归与发掘研究”。已收集11个国家、2个地区(香港、台湾)230种中医古籍收藏目录,复制回归古籍266种,并影印、校点出版69种善本古医籍,复制古籍达17万叶。2003年出版的《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古籍整理图书二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马继兴从事中医药科研工作60余年,出版学术著作25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带教学生数十名。这些成就与硕果,使马先生成为中医药文献研究领域当之无愧的大家。
她是我国低温及核结构材料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82年以来,连续主持四个五年计画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完成五种强度级别的抗氢钢系列,负责合金成分设计,热处理与相鉴定,并提出科学思想、技术路线和组织实施。主要从事特种合金制备工艺与计算机模拟。负责精密管材基地工作。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早期,在高Mn奥氏体低温钢研究中,做出Fe-Mn-Al系相图与相鉴定方法,发现在低温下存在反铁磁转变,及Fe-Mn合金中e-马氏体形核长大遵循层错重叠及极轴机制,解决了几十年来只有理论推测而未得到实验证实的难题,为发展超低温高强无磁钢提供了依据。该项成果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主持"抗氢压力容器用钢"攻关,开发出抗氢1、2、3号钢种,通过了国家试验。
主持"沉淀强化抗氢脆合金"攻关,1995年通过国家鉴定。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共荣获省部级以上奖12项。
在金属中氢的扩散与渗透行为、氢与低温对材料的互动作用、氢与低温对马氏体相变的相关性、微重力条件下合金相变行为和一系列新钢种的攻关等项研究中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科技成果。
1980年获国防科工委重大成果三等奖。
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共荣获省部级以上奖12项。
其主要成就与贡献有:
一、在套用基础理论、实验、工程材料研究和实践中的许多新颖学术观点以及重要发明和发现在国内外产生了深刻影响。率先提出高压气相热充氢技术路线,创建了崭新的国内低温高压抗氢材料研究体系,在金属中氢的扩散与渗透行为、氢与低温对材料的互动作用、氢与低温对马氏体相变的相关性、微重力条件下合金相变行为和一系列新钢种的攻关等项研究中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科技成果。
二、系统研究了83-573K奥氏体合金的氢扩散系数及渗透率;系统开展了Fe-Mn合金中ε相和α'马氏体的金相鉴定研究,首创了可原位观察马氏体相变的金相低温台;并用低温电镜在国际上首次实验观测到马氏体形核长大的层错重叠过程的极轴机制;还测定了Fe-Mn-Al低温钢300~20K的性能及组织稳定性;与他人合作最早用电子探针和金相技术结合作出富铁锰铝相图,共十二个等温截面,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系统研究超低温高强无磁不锈钢,发现了在300~4K温区内Mn奥氏体钢中存在反铁磁转变点Tn,并找到Mn是唯一的既可提高Tn点,又可降低马氏体点Ms的元素,保证合金在液氮下磁导率低和奥氏体稳定,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1980年获国防科工委重大成果三等奖。
高纯氢
三、组织承担"六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抗氢压力容器用钢",提出σ0.2为200及400Mpa的抗氢1、2号两种钢种的成分,创建了包括高压高纯热充氢、高纯氢分析、气相氢渗透扩散、裂变扩展及静载拉伸全新实验系统,确定了冶炼、加工、热处理全过程工艺制度,建立了试样的氢损伤评价方法,使其全面达到指标,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组织承担"七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高强度抗氢脆钢",提出以高氮含量控制冶炼范围很窄的Fe-C-Ni-Mn-N钢为主攻对象,作出了氮化物等相的析出规律与相鉴定,提出了合理热处理制度,解决了一系列工艺问题,探查了工程厚度钢截面的氢分布规律,给出了高压充氢性能评价的数据,该成果分获1990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及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五、组织承担"八五"攻关项目"沉淀强化抗氢脆合金",1995年通过国家级鉴定,并荣获199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提出组织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低偏析合金工程"、兴建高新科技企业群和"高性能均质合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北方新材料研究与发展中心",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形成了高水平能攻坚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缪协兴,男,汉族,1959年8月生,江苏江阴人,博士,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国优秀博士后。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第十、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委员,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委员,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和《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主编。缪协兴教授长期深入矿区,从事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的基础理论、技术开发和工程实践的科学研究工作,并初步建立了煤矿绿色开采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框架。在深入研究层状采动岩体力学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了“采动岩体力学”的概念;揭示了稳定采动岩体结构关键层的充填采煤原理,成功开发了利用矿区固体废物充填采空区置换“三下”压煤技术;揭示了稳定隔水关键层的保护矿区水资源原理,成功开发了矿区水资源保护技术;工程实践与推广应用涉及十多个大型矿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分别排名第一或第二),获国际国内发明专利4项。出版专著4部,其中1部获江苏省优秀图书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被SCI和EI收录102篇,主要论著被他引1813次。
是的,年轻的女副教授,受到大家的质疑,但是优秀又努力的人很多,她的付出值得这样的回馈。
我们可以直接去百科上搜一下,这些消息都是真的,她不仅发表过十余篇的sci论文,而且在26岁的时候就被特聘为湖南大学的副教授,湖南大学的官网上已经明确写出。当代的年轻人真的很厉害,不论是华为的四大天才少年,还是这位26岁就被聘为湖南大学副教授的李晟曼,这些人的成绩,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绝对没有水分。
华为的四个天才少年和李晟曼副教授身上有一个共同点,这些人绝大多数毕业学校都是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教育实力十分强大,是腾讯和华为校招的最主力的输出点,为什么这些仅仅不到30岁的年轻人有如此巨大的成就,和他们的努力分不开关系。
其他好的大学也会有出现很多天才,但是这些天才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善于思考,刻苦努力。很多的天才,从小时候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他们对于一些事情想的更深,尤其是一些知识性的问题,他们会拓宽知识面,想到更多的可能性,并且积极的去解决这些未知的东西。而且这些人都是十分努力的,很多人在初高中的时候成绩名列前茅,但是还在自学了其他东西。大学的他们更是十分出彩优秀,不仅仅参加各种学科竞赛,而且帮助老师完成各种各样的科学项目,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也锻炼了他们的能力。
所以李晟曼的成功并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她夜以继日不断努力的结果。
翻译成英文是Published more than ten scientific papers下图是翻译截图
翻译如下:发表科研论文十余篇Published more than ten scientific pap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