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徐海的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徐海的发表论文

徐海,男,籍贯湖南长沙人, 2005年-2007年瑞士苏黎世联邦工学院化学系博士后,2007年-2010年耶鲁大学化学博士后,师从现牛津大学校长Hamilton教授等国际上顶尖的化学大师。 2005年,徐海获得博士学位后,赴瑞士联邦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其后又到美国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现任牛津大学校长Hamilton教授等知名学者。 主要从事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合成制备以及活性炭复合材料在空气污染物吸附等环保领域的研究等,并于2010年,其研究成果——“卡颂技术”获得美国发明专利,回国后,出任湖南文象集团首席科学家,卡颂新材料科学研究院院长,并成为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层次引进人才,硕士生导师,2012年任长沙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经湖南省委组织部推荐成为2012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国家级人选,于2014年升任中南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截至目前,已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20余篇,获得美国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5项。徐海博士曾于2007-2010年在耶鲁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他所开展的卡颂技术研究最终取得了关键性突破,并获得了美国专利商标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在此期间,徐博士还得到了两位文象集团名誉顾问——现任牛津大学校长Hamilton教授以及美国科学院院士Saunders教授的大力支持。

1、《多种组织瓣在足跟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临床应用》——川北医学院学报2013年28卷05期2、《微创刮吸技术联合皮下修剪在腋臭治疗中的应用》——西南军医2011年13卷02期3、《铒YAG激光辅以胶原蛋白贴治疗面部凹陷性痤疮瘢痕》——川北医学院学报2011年26卷03期4、《改良手术切除法治疗睑黄瘤》——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0年16卷01期5、《25例隆乳术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防治方法》——西部医学2009年21卷10期6、《微创法手术治疗表皮囊肿26例临床体会》——西部医学2007年19卷02期7、《引流条在小切口根治腋臭术中的应用》——川北医学院学报2007年22卷01期

徐海学院搞的吧?

肯定好!!!能力好 !!!!!!!!!!!!!!!!!!!!

徐海学院发表论文

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是很难;学生手册上这样写的:本科专业标准学制为4年,学生在校修读时间最长为8年,最短为3年。……基本学制为四年的专业,毕业总学分一般不低于200(P31)这样的话应该是到200就可以毕业了。不过应该是很难拿的,好像除了上课外只有取得什么国家奖项或是以上奖项才能给额外的学分;据说在某些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也有额外的学分加成....不过作为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

您好,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在申请专利时,可以申请学校提供的专利申请经费,具体取决于申请者的实际情况,也可以申请政府的资助。

思源学院 的工业工程的毕业生蛮多。(个人经验)

第一名: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学科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3年第一批获准设立工业工程硕士专业,1997年起设立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后又获准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授予工业工程方向工学博士和硕士学位。2001年10月正式成立工业工程系,特聘美国工程院院士、普渡大学萨文迪教授出任首届系主任和讲席教授。2004年10月萨文迪教授已顺利完成第一任期并续聘第二任期(2004.10~2007.10)。工业工程系现有教职员工28人,其中教师23人,均为留学归国的博士或在国外进修过的中青年教师。 RC5l$o\Q Salvendy教授为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确立的目标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世界一流的工业工程学科。建系五年来,工业工程系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n^D}KKOO 第二名:西安交通大学 工业工程系创建于1992年,是我国最早开办工业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单位。该系下设工业工程研究室和工业工程实验室,全系17名教师,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工业工程系招收工业工程双学位本科生,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目前在校本科生150人,硕士研究生30余人,博士研究生30余人。该系主要研究方向有:生产率工程、现代生产管理、先进制造系统、人因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质量管理、系统工程余运筹学等。工业工程系拥有汪应洛、李怀组等一批著名教授,全系教师曾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两项,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累计发表论文近300余篇,出版《工业工程手册》等专著,教材及讲义20余本,并有多人次分获王宽成育才奖,宝钢及优秀教师奖,霍英东优秀教师奖和先进科技工作者等光荣称号,在管理科学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三名: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是1992年国家教委批准试办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的首批高等学校之一,也是首批获得工业工程硕士授予权的首批高等学校之一。1999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天津大学等学校培养工业工程工程硕士,2000年4月已经招生。目前,天津大学工业工程系共有教师20人,其中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9人,讲师3人,工程师1人;在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2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6人,出站博士后3人,在站1人。 }}&;

徐海学院发表论文加学分

算算时间,最早一批期末考试的小微光们,快出成绩了吧?不知道你们都考得咋样?毕竟期末考试,关系着你的学分和绩点,学分和绩点又影响着毕业,可是一点儿都马虎不得。

啥?学分和绩点这么重要?可...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加学分和绩点?别着急,先来看一下什么是学分,什么是绩点吧!

关于学分

学分,是用于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计量单位,按学期计算,每门课程及实践环节的具体学分数以专业教学计划的规定为准。部分学校也有按学分收费的制度。

大学里每一门课程都有一定的学分。只有通过这门课的考试,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学分积累到专业要求后才能毕业。如果提前修完所要求课程与学分,还可以提前毕业。

学分制是一种更加灵活的弹性学制,为学生在校期间创造了更多的灵活性,包括在一段时间内申请休学、创业,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前毕业以及辅修、攻读其他专业和学位。

关于绩点

绩点,作为国际通行的学生学习成绩评估体制,是综合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对大学生来说,绩点会影响奖学金、转专业或修读第二专业、保研、出国留学、申请交流项目。

一般来说,五级分制与百分制可按如下关系折算:课程绩点=(课程成绩-50)/10(60分以下绩点记为0),将所取得某一课程的学分乘以该课程绩点即为该课程的学分绩点。

一般情况下,绩点在我们查成绩的时候都会直接显示出来,作为国际通行的学生学习成绩评估体系,是综合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每个学校都会规定学生必须拿到的学分,如果到了大四,你的学分没有达标,是不能毕业的。很多学校还会要求学生要拿到一定数量的课外学分,不够同样不能毕业。

无论你大学毕业之后是选择读研还是就业,高绩点都是你的加分项。读研自不必说,每个导师都想要哪些学习能力强,同时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高绩点就是你的学习能力的最好说的证明。

对于就业党来说,绩点同样很重要。因为绩点会影响你的专业排名和奖学金,而这两点是HR比较看中的。

这么看来,提高绩点的方法只有一个:考高分!

加学分的好方法,给你们整理了几条,快来看!

1.选修课大学选修课,一直是大家心里的痛!一选课系统就崩溃,等到系统修复好,我想选的课业没了!想想选的选不到,选到的不想学。

but,为了学分,还是得乖乖上课,乖乖考试!

2.辅修双学位如果你成绩足够好,在大二就可以修一个双学位!双学位意味着双倍学分!意味着毕业找工作有多了一条选择!

3.发表论文和科研成果学霸必备加学分方法(貌似学霸也不需要为学分发愁)!在学校期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不仅能加学分、拿奖学金和保研,在考研面试都是加分项!

4.班委你没看错,当班委可以加学分!在评奖学金的时候也能加分!除此之外,寒暑假很多学校还会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担任学生干部、参与社团的经历,都可以加学分!

5.参加志愿活动比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支教助残、爱老助老、社区服务、公益环保等,这些志愿者活动也可以加学分!

6.创业能力学分通过参与各级各类学术科技、创新创业竞赛的经历等等,或者参与科学研究项目、取得专利、自主创业实践等,这些经历也是可以加学分的方法!

7.献血很多学校都有献血组织,年满18岁,献血400ml就可以加1学分!献血是好事,一定要选择正规组织献血哦~

8.考证很多大学考证是可以加课外学分的!大学期间你可以考的证书有: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证书、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教师资格证、BEC证书、驾照……这些都可以加课外学分哦~只要是国家认可的证书,都可以加分,这么说来,不知道“结婚证”能不能加分呢?

你需要修满学分才可以顺利毕业。学分分为选修学分和行为学分。顾名思义选修学分就是要参加课程,你需要选课并且参加课程的考核及格才能拿到相应的学分。行为学分就是在校内参加的活动,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等。

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是很难;学生手册上这样写的:本科专业标准学制为4年,学生在校修读时间最长为8年,最短为3年。……基本学制为四年的专业,毕业总学分一般不低于200(P31)这样的话应该是到200就可以毕业了。不过应该是很难拿的,好像除了上课外只有取得什么国家奖项或是以上奖项才能给额外的学分;据说在某些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也有额外的学分加成....不过作为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

各个学校的加分规定不一样,发论文的时候学校会发布科研奖励条例,按照那个发表适合的刊物就可以了

徐海波硕士毕业论文发表

浙江大学东西方文化与管理研究中心于2008年10月7日经批准成立。当代管理已经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迈入了文化管理的新阶段。现代中国管理理论与方法源自中国与西方。对人的管理,必须要考虑人的思维与决策方式、核心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和赖以塑造人的文化内涵的民族文化传统及其意识形态。正因为当前在中国的管理现状缺乏此等考量,往往导致西方式管理的水土不服,食洋不化,失之于形式主义;中国式管理的空泛求速,食古不化,失之于主观主义。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与部分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海外建立工厂或分公司,跨文化管理的需求变得越来越紧迫。如何使东、西方文化和管理能够在中国本土与世界各地实现水乳交融式的融合,是一个极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浙江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成立于2011年1月,系浙江大学校级研究所,隶属于人文学院。宗教学是国家学科分类的一级学科。研究所已经推动并将继续凝练的特色研究方向包括: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古希腊罗马哲学与宗教、早期基督教哲学与文化、宗教对话与宗教共同体的建构、中外文化交流与基督教传教史、印度宗教与瑜伽哲学、宗教经典研究(儒、释、道、天、基、印度教等)、宗教心理学、宗教政治学、宗教社会学等。研究所将继续突出其学术性、专业性与前沿性,尽心培养具有国际学术视野的未来宗教学领军人才,努力跻身跨文化的宗教学学术前沿研究,积极服务中国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研究所将进一步与国内外宗教学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并积极发展各种建设性的合作伙伴关系。现任主任王志成教授,副主任王桂彩副教授,成员还包括特聘教师陈村富教授,王晓朝教授、陈越骅博士等。研究所积极开展引智创新,从海内外著名高校、研究所聘请了诸多宗教学领域著名学者担任讲座教授,其中包括: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研究员、美国西北大学杨克勤教授,德国明斯特大学 Großhans教授等。 本所198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系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所属的全国二十四家古籍整理研究机构之一,1984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列为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点和硕士点,首任所长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姜亮夫先生。本所现有教职工15人,其中研究人员13人,办公室、资料室各1人。研究人员中教授7人(均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5人,讲师1人; 50岁以下的研究人员中有博士学位者7人(其中2人为博士后),硕士学位者1人,此外,还有博士后研究人员10人。列入国家百千万人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人选1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人选各1人,浙江省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人,获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1人。已故所长姜亮夫教授在楚辞学、敦煌学等领域成就卓著,是我国国学的一代宗师,他的《楚辞通故》荣获国家教委首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沈文倬教授的经学研究,尤其是“三礼”学的研究在学术界颇具声望和特色,目前是我国唯一的一位以“先秦礼制研究”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崔富章教授的楚辞学与版本目录学研究,龚贤明教授的中国古代官制研究,束景南教授的朱熹与中国文化史研究,张涌泉教授的敦煌学与俗字研究,王云路教授的中古汉语研究均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现任所长为张涌泉博士,副所长为王云路博士。在校研究生48人,其中博士生39人,硕士生9人。本所1995年以来共承当纵向科研项目20项,科研经费62.5万元;横向科研项目(主要为董氏基金项目)10项, 科研经费54万元。出版学术著作24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文史》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评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4项,其中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中国社科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一项,胡绳青年学术奖一项,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项。1994年,本所和中文系古文献专业联合申报的汉语史学科被评为浙江省重点学科;2000年3月,本所和中文系古文献专业联合申报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再次被评为浙江省重点学科。 查良镛,名誉院长。黄华新,院长。主持学院行政工作,分管人事、学科建设。哲学系。楼含松,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主持学院党委工作,分管组织、信访、统战、保卫及人事、外事有关工作,分管行政、联络发展。中文系。盛晓明,副院长。分管科研、继续教育、地方合作。哲学系、韩国研究所、日本文化研究所。王云路,副院长。分管研究生教育。古籍研究所。吕一民,副院长。分管本科生教育(实验设备)、外事。历史学系。黄厚明,副院长。分管艺术学系工作。艺术学系。沈玉,党委副书记。分管党建、纪检、教工、工会、离退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宣传、信息、文化建设。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成光林,院长助理。协助做好行政、联络发展工作。 院机关 黄华新 楼含松 盛晓明 王云路 吕一民 黄厚明 沈玉 赵延芳 夏全荣 成光林 许永旺 高晖 车斌辉 洪庆昉 刘锋 王海英 楼艳 徐海波 石方红 张良 段园园 中文系 方一新 徐亮 林家骊 吴笛 张德明 金健人 吴秀明 吴晓 黄健 李咏吟 胡可先 周明初 孙敏强 陈建新 盘剑 郑淑梅 苏宏斌 池昌海 许志强 陈东辉 李小林 王小潮 陶然 汪超红 姚永铭 王德华 邹广胜 梁慧 黄擎 朱首献 敖晶 张玉娟 李杭春 王国英 王信康 郭昊 徐永明 陈力君 陈忠敏 黄笑山 颜洽茂 廖可斌 汪维辉 姚晓雷 陈玉洁 马良 陈洁 史文磊 真大成 历史系 包伟民 沈坚 徐规 卢向前 龚缨晏 计翔翔 汪林茂 方新德 楼毅生 梁敬明 鲍永军 陈志坚 徐立望 刘国柱 陈红民 王海燕 杨雨蕾 吴铮强 杜正贞 肖如平 陈健梅 乐启良 张凯 朱晓罕 赵晓红 董小燕 陶磊 吴彦 吴艳红 孙竞昊 哲学系 董萍 潘立勇 杨大春 孔令宏 王志成 朱法贞 黄爱华 丛杭青 张家成 戚印平 应奇 胡龙彪 章雪富 朱淼华 周展 王建安 金立 王彦君 张立 何俊 包利民 李磊 王淼 王桂彩 徐茜晶 庞学铨 许为民 何善蒙 王礼平 廖备水 李恒威 陆敏珍 徐慈华 任会明 艺术学系 陈振濂 池长庆 朱春秧 王小松 金晓明 桂迎 陈健 张重辉 汤琦 胡小军 吴强 沙伟 黄杰 邱建新 鲍江华 汪永江 来萧敏 蔡琪 刘斌 王钟涛 赵丹丹 周慧军 董浩然 陈向集 沈华清 吴晓明 周聪 毛晓芬 黄河清 郭翀 林如 马楠 高艳 朱燕 周怡如 李承华 江崇岩 陈谷香 杨丰 苏阿香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严建强 项隆元 毛昭晰 郑瑾 黄鼎 周少华 曹锦炎 张秉坚 郑霞 陈虹 古籍所 张涌泉 方建新 束景南 吴土法 许建平 崔富章 祖慧 关长龙 贾海生 朱大星 冯国栋 陈叶 窦怀永 秦佳慧 韩国所 沈善洪 陈辉 白承镐 安成浩 日本所 王春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因学业、经济、就业、 人际交往 等问题,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压力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大学生的学习成长对于我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何行之有效的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压力管理对于推进国家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压力管理;压力源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的时期,社会复杂多变,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大学生作为一个承载着社会、家长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成长、成才的欲望非常强烈,但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活环境的变化、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求职择业竞争的激烈、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 措施 的实施等等,都使得大学生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高压力群体。如何行之有效的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压力管理对于推进国家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从理论上认识压力

1、压力

压力一词最早作为物理学概念被提出,用以表示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1]Cannon于1915年首次在心理学领域引用了压力一词,用以表示外部因素对体内平衡造成紊乱的影响能力。[2]西方心理学将压力也称为应激是指个体的身心遇到某种机遇或者威胁时感到其重要性却无法有效把握或对抗的一种感受。[3]

2、压力源

随着对压力认识的深入,研究人员对压力与压力源从概念上做出了区分。压力源一般指作用于系统使其明显变形的某种力量,如物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力量。郑全全等人将中学生的压力源分为七个维度:学习问题、教师问题、家庭环境问题、父母 教育 方式问题、同学朋友关系问题、社会 文化 问题以及自身生理心理问题。[4][5]张磊等人将在校大学生压力源划分为前途、学业、个人日常、经济、人际关系等五方面[6]。

二、在校大学生压力源

本文主要从外部因素方面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压力来源。具体分为学习压力、生活适应压力、人际关系压力、个人发展压力、家庭期望的压力。

1.学习压力:学习是大学生群体最基本的任务,尽管这一压力的强度有张有弛,并非永不改变,但由于持续时间很长,其影响之大不可低估。尤其是很多大学生为了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创造条件,并做出进一步努力。过多的学习项目、过重的学习任务,都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

2.生活环境变化的压力:社会环境、校园文化环境、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变化冲突,会给大学生带来各种适应问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角色转变的压力;二是客观自然环境变化的压力;三是不同生活习惯的压力;四是由独来独往的行为生活模式转变为与他人打交道的压力。

3.人际关系压力:大学生在校期间避免不了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彼此关系也不一样,可能是一面之缘的同学、情深意切的恋人、活动的组织者、严肃认真的老师、宽厚无私的家长,种种关系需要不同的方式来对待,这是以前的生活中从来没有的。但是相较于之前交往的人群,大学期间交往的对象来自天南地北,又处于年轻气盛的阶段,平时难免会有点摩擦。因此,人际关系的压力在无形中增大了许多。

4.恋爱的压力:大学生处在18~22岁的年龄阶段,对爱情有美好的向往。很多大学生已经接触或正在经历恋爱,然而有很多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恋爱保持反对态度,这对大学生的恋爱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并且恋爱过程中的经济负担也是大学生很重要的压力来源。

5.就业的压力:就业的压力也可以算是当下,大学生最大也最严重的压力源。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方向,肩负着家庭社会巨大期待的大学生对于就业十分看重,但是随着自从全国普遍性扩招以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同时由于就业市场行为的不规范,大学生必须多方面联系单位,处于长时间的等待期,在心理上容易产生焦虑,对大学生造成非常巨大的压力。[7]

三、压力管理策略

1.明确学习职责,正确面对学业竞争:学校在新生入校时要做好大学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学生也要明白自己的责任把握学业,两者相互促进。学生首先应该认识到,大学本身就是实行高等教育的地方,能够来到这里的学生都在高中学习中取得了阶段性成功。所以应该正确看待大学学习的激烈竞争。

2.端正人际交往理念:大学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地域间的差异造成了文化的不同,日常生活中难免有矛盾。正确对待这些矛盾是处理好同学关系的关键。

3.正确对待感情,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大学期间的恋爱,应该是人生最为纯洁但又不失成熟的恋爱。但是不能以一个正确的心态去面对恋爱,要不就是主管将个人发展与恋爱结果割裂开,带着不负责任的态度面对恋爱,要不就是过于沉溺与儿女情长之中,对未来的不稳定性充满恐惧。学校、家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合理协调感情与发展的关系。

4. 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大学生难就业,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改变传统就业观念。大学生都希望在大城市里能找到薪水丰厚且体面的工作,但是这样的工作机会毕竟有限,同时招聘单位用人要求严格,就业竞争十分激烈。大学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试着用一个普通就业者的心态找工作。就业问题上,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是关键,大学应该加强对大学生 创新思维 的培养,加大求职技能的培训。[8]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48

[1]W alter B. Cannon Bodily Changes in Pain,Hunger,Fear and Rage:An Account of Recent Researches into the Function of Em otional Excitem ent,Appleton 1915

[3]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4]王道阳,姚本先。当代大学生压力源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

[5] 郑全全,陈树林。中学生应激源量表的初步编制1999

[6]张磊,尹恒婵,吴晓路。大学生压力源结构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6

[7]易琳,徐海波。谈当代大学生的压力管理[J] 校园心理2009

[8]王萍萍. 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J]经济理论研究2006

摘 要 本 文章 浅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受到的环境适应、现实冲突、人际情感、升学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困扰,高职院校教育者应营造友好的校园环境,制定自主课程计划,建立完备的心理危机预防系统,鼓励教师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压力管理技巧等角度进行有效压力管理。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生压力 压力管理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Stress and Stress Management

CHEN Saishan

(Nanji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23)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re subject to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realistic conflict, interpersonal emotions, careers, and many other pressure problems, vocational college educators should create a friendly campus environment, the development of autonomous lesson plans, establish a complete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vention system, to encourage teachers' humane care, train students' stress management skills perspective for effective stress management.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stress; stress management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大批有志青年怀揣梦想走进大学校门。随即而来的生活、学习、就业问题,使多数大学生感到压力重重。研究发现,大学环境里的压力使诸多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①如何正确认识大学生压力来源,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压力管理方式,从而更自如地走向社会,走进单位,成为当今教育者 反思 总结 的重中之重。

1 压力概述

1.1 压力定义

心理学家R.Lazarus将心理压力定义为当事人和环境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是当事人认为自身负担过重或超过本身负荷并危及到自身的幸福满足时的一种状态。”②一般可以把压力分为三个方面内容:(1)压力产生于那些让人紧张的事件或环境;(2)压力是指一种主观反应或心态,是人体内部出现的解释性的、情感性的、防御性的反应过程;(3)压力可能是对需要或伤害侵入的一种生理和行为上的反应。③也就是说,压力是一种伴随着对压力情景产生身心反应的主观感受。④

1.2 压力特点

(1)明显的情景性和高度的个体化。(2)间接性。压力对我们的影响是非直接的,通过一些中间变量起作用。如认知评价、人格因素、社会支持因素等。⑤(3)可适性。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人的斗志,提高人的效率。但一旦压力过大,超过人的承受能力,便会危机人的身心健康。

1.3 大学生压力来源及种类

大学生是社会高知群体,也是承受压力比较大的群体。大学生压力按主要来源可以分为:大学环境适应、理想现实冲突、人际情感协调、升学就业困境等。

(1)大学环境适应。初进大学的学生,面对全新的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适应障碍。而在入学新生中,又有一些人是第一次离家进行住校生活,如何合理使用每月生活费,如何独立生活都困扰着这批学生。(2)理想现实冲突。高职院校中的学生,相当数量的学生会因未能考进本科院校,在入学初期选择被动适应。他们有的一心进行课业学习,延续高中的学习模式,有的完全失去学习动力,试图在校外寻找寄托,脱离学校生活。这些都对学生全方面发展和校园管理造成不利影响。(3)人际情感协调。无论是入学前还是入学后,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听过“恋爱是大学的一门必修课。”其实不只是男女生谈恋爱压力,还有和同班同寝室相处压力都会困扰着学生,这方面压力也往往是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最 热点 最集中的问题。(4)升学就业困境。进入大学校门,自主学习取代了填鸭式教育,学生可以自主安排 学习计划 。但在入学第一学期,由于专业基础课繁重,加上自主 学习 经验 不足,不能有效协调社团和学习之间的关系,会出现较大规模挂科现象。一个个红灯挂起,为之后的大学生活蒙上了阴影。而在高职院校中,大二和大三的学生会面临专转本的选择,每年专转本考试前一两个月,都会有大量学生产生焦虑状态。与此同时,未参加专转本考试的学生也在为 毕业 后的工作愁眉不展。不少高职院校对应职业具有高风险性、高压力的工作性质,还应报考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些都导致学生在校择业期间产生诸多的焦虑。

2 压力管理

2.1 压力管理概述

压力管理是将人的压力程度调到最佳点,以达到最优的绩效,同时避免受到与过度压力有关的心理与身体伤害的过程。⑥高职院校的压力管理策略要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多角度进行有效实施。

2.2 压力管理策略

2.2.1 营造友好的校园环境

优美的校园景观,可以满足学生需求,促进精神发展,舒缓心理压力,陶冶情操,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归属感,降低自卑心理。⑦高职院校亦应坚持“以学生为本”,营造适宜的校园硬环境和软环境。随着教学规模扩大,有不少学校在城市郊区建了新校区,不让后山成为土坡,不让清水池变臭水沟。 另外,对学生日常管理,表彰为主,惩罚为次。为了提高学风,很多高职学校会选择对逃课、夜不归宿的学生进行大规模的公开批评,往往每周公告栏上布满了各种警告处分。这样都会使校园里堆积负能量,对处分惩罚脱敏,反而不利于学生积极学风的养成。提倡学校表彰优良学风 事迹 ,鼓励学生积极上进,在校园里传递正能量,打造友好积极的软环境,促进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认知,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拥有健康情绪生活。⑧

2.2.2 制定自主课程计划

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应用能力上,更偏向后者,这也就要求高职院校课程应进一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外,应当是更多的专业选修课。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 职业规划 ,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把被迫繁重的课业,转换成自主轻松的兴趣,将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心理负重感,缓解升学就业带来的无力感。

当然,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压力管理能力的提升已成为每一位教育者的共识。在这里,我们倡导配以“挫折应对”、“压力管理”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心理健康活动月等等,也可以开设诸如心理学与生活、人际交往心理学、大学生压力与调节等课程。有研究显示,这些活动能使大学生面对就业形势时,保持心理健康,培养了他们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了社会交往能力、使他们在变化发展的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将来的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⑨⑩

2.2.3 建立完备心理危机预防系统

随着高校学生人数增加,原本依赖在危机发生时才加入的心理危机系统受到了巨大挑战,建立一个囊括咨询中心、心理档案、心理月报排查、危机预警和干预的全方位危机预防系统十分必要。豘

现如今,几乎每所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健康或心理咨询中心,但走进中心解决心理问题的学生少之又少。一方面,应完备中心设施,建立心理咨询教师队伍,配备完善的压力宣泄室、音乐放松室、团体辅导室等。另一方面,加大心理健康的宣传,鼓励学生走进心理中心,在专业老师的帮助下解决心理困扰。

另外,健全的心理健康排查体系也十分重要。在新生入学后,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比如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生活事件量表》筛选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或生活经历重大创伤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由班级心理委员 报告 班级每月心理健康情况,搜集最近时期困扰学生产生压力的重点事件,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压力对学生的侵害,减少校园悲剧的发生。

2.2.4 鼓励教师人文关怀

人们常说:“大学校园是半个社会。”比起中学,大学里会接触更多不同的人,很多现实的问题浮出水面,竞争也变得残酷,但不及大社会那么无情。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一切学生,定期走访课堂、宿舍,参与学生活动,让每个学生在校园里能健康积极地生活学习;关心有苦难的学生,对经济上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抚恤,减少学费问题给学生带去的压力;关爱有困扰的学生,对心理上存在潜在问题的学生进行特别的关爱,定期进行心灵交流,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人文关怀,营造和谐的师师关系、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从而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关怀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能够让学生主体意识得到唤醒,个性得到尊重,人格得到完善,困难得到解决,心灵得到寄托和安宁,自由得到保护,使学生时刻感受到幸福,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豙

2.2.5 培养学生压力管理技巧

学生作为高校校园文化载体,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但由于社会经验的欠缺,面对压力时自身调节能力较弱,所以要求学生要认清压力事件性质,确认自身对问题的处理能力,找到合理的压力解决途径,善于利用身边有效资源,解决压力问题。在对自己有正确定位后,积极寻求人生目标,不要将升学和就业抛在脑后,要通过不懈努力,才能实现最终理想。

另外,文化知识学习之余,也要培养自己的课余 爱好 ,参与社团活动。这样一方面,劳逸结合,有利于压力的缓解;另一方面,也更利于自我的全面发展。

综上,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会受到大学环境适应、理想现实冲突、人际情感协调、升学就业困境等多方面的压力困扰,高职院校教育者应营造友好校园环境,制定自主课程计划,建立完备心理危机预防系统,鼓励教师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压力管理技巧等角度进行有效的压力管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实践能力过硬、心理素质健康的新世纪创新人才。

注释

① 钱铭怡,马悦.北京市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12):848-852.

② C.Eugene Walker,著[M].放松:14种让身心自动恢复到最佳状态的 方法 .苑龙,高进,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10-14.

③ 孙健敏.压力管理[M].北京: 企业管理 出版社,2003:46-60.

④⑤邰蕾蕾.医科院校女大学生的压力分析与压力管理浅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8(6):82-83.

⑥ 时建朴,王瑾.关于当代大学生需要发展的调查研究[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1):103-108.

⑦ 伍鹏.浅谈校园景观建筑对心理健康教育作用[J].教育理论与心理学,2012.6:273-275.

⑧ 闫咏梅.维护校园软环境,关注学生心理健康[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3:23-25.

⑨ 王悦,金怡,陈玲玲.大学生职业发展压力管理及SAP实效性研究——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1):1234-1238.

求:论文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的最新参考文献目录论文已经写好,但导师嫌参考文献太少太旧。请帮帮我来自匿名用户的提问最佳答案由提问者推荐匿名用户[1]张佑林. 企业文化及其变革的评述——基于持续竞争优势的视角[J]. 经济问题,2013,01:31-35. [2]陈镇然.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相互关系探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13,01:25-26. [3]范后生. 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研究[J]. 绿色科技,2013,02:244-247. [4]谢健,付映杰. 民营企业党建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温州34家民营企业的调查[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02:24-31. [5]罗微. 浅析企业文化对企业品牌营销战略的影响[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1:375. [6]彭靖里,Jeanne·杨,李向春. 企业文化特征与竞争情报相互关系研究述评[J]. 情报杂志,2013,01:10-14. [7]张颖.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分析[J]. 科技与企业,2013,02:246. [8]周应堂,倪嘉骊,徐宁家,张玉林,朱建军,周琪,宋祝兵. 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互动关系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13,01:168-171+147. [9]李恩平,陈子凤. 企业—城市两体双向互动效应对区域科技型人才储备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06:39-44. [10]王礼. 浅谈企业文化与“走出去”战略[J]. 有色金属工程,2013,02:15-17. [11]陈淼,刘霞. 温州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路径探究——以奥康集团为例[J].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33-37. [12]石清华. 孝文化对企业的功能及其影响途径分析[J]. 北方经贸,2013,02:119-120. [13]罗微. 企业战略管理与企业文化刍议[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3:191+194. [14]许彦华. 企业文化基因的理论证成研究[J]. 求是学刊,2013,02:71-76. [15]王飞绒,方艳军. 基于组织学习的组织文化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01:36-43. [16]徐海波. 职业化管理能力对家族企业绩效的影响——基于信任的中介作用[J]. 中国流通经济,2013,04:99-104. [17]王萍. 论企业文化的建设[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01:113-115. [18]胡占君,金海水.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及其对策[J]. 中国流通经济,2013,03:71-75. [19]李正梅. 民族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机理分析[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02:36-37. [20]姚亚杰,郅丙寅,陈晓虎. 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13,05:116. [21]唐海燕.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探讨[J]. 东方企业文化,2013,04:172. [22]邵雪廷. 企业文化特质对企业战略的影响研究——以胜利油田为例[J]. 山东社会科学,2013,04:173-176. [23]金爱兰. 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 铁道经济研究,2013,Z1:46-48. [24]张丽荣. 试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原则[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05:60-62. [25]李莹. 浅析企业文化[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09:96-97. [26]王娜. 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促进作用[J]. 中国外资,2013,05:182+184. [27]许智阳.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文化的关系探究[J]. 商,2013,01:16-17. [28]陈晓芳,孔繁国,黄文才. 企业文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J]. 商,2013,01:18-19. [29]李斌. 有关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推动作用的探析[J]. 经营管理者,2013,10:320. [30]许拥军. 浅谈我国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J]. 经营管理者,2013,04:346+342. [31]吴素春,项喜章. 基于企业文化的中国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J]. 当代经济管理,2013,05:40-45. [32]吕宪栋,刘元园. 论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4:286+288. [33]钟颖. 新经济形势下对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思考[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6:3-4. [34]袁绍爽. 企业文化在网络新闻媒体管理中的作用[J]. 东方企业文化,2013,14:92-93. [35]孙佰芳,贾艳玲. 企业文化熵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探究[J]. 山东纺织经济,2013,05:75-76. [36]周惠英. 浅谈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4:29-30. [37]陈伍香,许奥杰. 环境不确定性对不同企业文化的旅游相关企业低碳投入行为决策的影响分析[J]. 旅游论坛,2013,02:43-48. [38]陶燕. 思考企业文化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作用[J]. 财经界(学术版),2013,09:182. [39]林琳. 试论新时期企业文化的建设与优化[J]. 经营管理者,2013,16:335. [40]王荣,楼靖. 浅谈企业文化对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J]. 东方企业文化,2013,12:7-8. [41]王红云. 浅谈建立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J]. 新疆有色金属,2013,02:107-110. [42]胡乾,尹建国. 地域文化视角下小型企业的产品包装设计研究[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8:171-173. [43]汪树全. 企业品牌及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建设[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88-91. [44]闫放,金兆怀,张香武. 网络信息时代信息环境与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影响分析[J]. 情报科学,2013,08:37-41. [45]刘延梅. 现阶段企业文化现状及优秀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探索[J]. 现代经济信息,2013,12:372. [46]李彦颖. 企业文化对职工的影响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13,11:88. [47]王丽红. 试析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效用[J]. 中国商贸,2013,15:52-53. [48]刘宁. 华为文化对内部控制的作用与反作用[J]. 会计之友,2013,17:70-73. [49]石美彦. 论企业文化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J]. 东方企业文化,2013,16:4-5. [50]张建. 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分析[J]. 改革与开放,2013,08:66. [51]闫放,金兆怀. 多元文化、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绩效作用关系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2013,06:91-97. [52]潘利峰. 浅谈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J]. 中国井矿盐,2013,04:44-46. [53]黎明. 论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J]. 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2:155-157. [54]仲伟民. 浅析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J]. 今日中国论坛,2013,10:234-235. [55]乔东. 试论企业职工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04:52-55. [56]李轩. 重庆市涪陵区企业文化建设研究[J].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33-38. [57]刘喆,吴建鸣,刘金花. 浅谈企业文化创新与企业发展[J]. 电子世界,2013,12:207-208. [58]尹建华. 试论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对策[J]. 时代金融,2013,15:333-334. [59]胡瑞,陈清华,张小娜,朱佳力. 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的互动模式研究[J]. 中国证券期货,2013,05:336-337. [60]谢源虎,何坤. 浅析企业文化对当代企业经济发展的作用[J]. 经济研究导刊,2013,18:20-21. [61]何华. 企业文化理论研究溯源与前瞻:一个文献综述[J]. 市场论坛,2013,06:37-39. [62]李旭龙. 浅谈优秀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建立原则[J]. 现代商业,2013,17:164. [63]陈巧华.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良性互动[J]. 商,2013,11:51-52. [64]知秋. 再谈企业文化[J]. 现代商业,2013,20:8-13. [65]杨辉. 企业文化整合的内容及途径[J]. 中国工程咨询,2013,02:59-62. [66]王运鹏. 企业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J]. 财会通讯,2013,21:111-112+128. [67]杨静. 基于企业文化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3-6. [68]顾旺.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及管理的影响——由国家电网企业引发的思考[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3:253+255. [69]刘湘国. 嘉兴民营企业转型的企业文化制约[J]. 嘉兴学院学报,2013,04:63-66. [70]谢鹏. 网络传媒环境下企业文化良性发展的路径探索[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7:12-13. [71]施建忠. 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影响[J]. 中外企业家,2013,04:171. [72]权娜娜. 浅谈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5:27-28. [73]张忠胜. 浅析企业文化的建设[J]. 现代经济信息,2013,16:70+79. [74]冯国平. 推进企业文化新发展的对策——豫园集团的实践探索[J]. 上海商业,2013,06:44-49. [75]祁阳,杜亮. 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与对策[J]. 现代经济信息,2013,15:64-65. [76]吴凯雷. 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研究[J]. 科技广场,2013,07:187-192.

上海理工大学徐斐发表论文

归属学科专业:生物系统热科学与技术1989.9-1993.7 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 本科,食品工程1993.7-1994.9 无锡可可食品厂 质检员1994.9-2000.2 无锡轻工大学(现江南大学) 硕博连读,食品科学2000.7-2003.12 上海理工大学,动力工程学院低温医学与冷冻食品研究所 讲师2003.12-2007.12 上海理工大学,动力工程学院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研究所 副教授,副所长2007.12-至今 上海理工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研究所 教授,所长2008.5-至今 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 教授,副院长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