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一叶: 错卦与综卦是什么意思?易海孤客: 错卦--上下交错。 综--反。云天一叶: 一正一反嘛,看来群中还是姜老师学问深些啊!随缘是福: 易海孤客:错卦--上下交错。综--反。--- 没见六爻用过呀!易海孤客: 六爻怎么连这个也不明白啊。我书上就有。现在发给你看看可否?云天一叶: 请姜老师发一下。易海孤客: 其实,学艺要简单我可以教你个办法的。那就是:学制作“瓶盖子”,照套就行。当然,我说的是:如果你不介意的话。随缘是福: 易是活的啊,不是死的啊!易海孤客: 对,这个“活”就是复杂的代名词。面对活,我们的方法就绝不能死。这个活,可以看作复杂。好比现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什么人都有。随缘是福: 那怎么有一个可以照套就准的框架模型,易海孤客: 在与这些形形色色不同长相不同心性的人打交道时,能采用“死”的方法吗?所以说,学易的人如果想把易学好,就不能删繁就简。1. 我的东西你看不懂可以理解,这一点不奇怪。2. 不是我的东西很深奥,而是你的基础不坚实。3. 如果你不先从不易阶段深入到复杂的变易阶段。请问又怎么能进入到最后的--简易阶段呢?4. 简单的说:能屈能伸才能伸缩自如。不易阶段我们掌握的是伸,变易阶段我们掌握的是缩。简易阶段就是伸缩自如,能伸缩自如自然就“简单”了。相信看了你就明白什么叫“伸缩自如”了。一. 卦理疑难咨询问答彩娟: 老师,什么叫综卦、错卦,有什么用处?奕彤: 综卦、错卦的作用,在迷踪六爻中主要用来以某爻构成中心进行取象。综卦、错卦、互卦等是一些隐性的信息,一般不常用到,我们仅作初步了解就行。彩娟: 互卦我知道怎么形成,但综卦、错卦我就不知道怎么形成的?姜文华: 关于综卦、错卦,本来是六爻卦象中最基础的东西。既然你问到了,我们就简单的在这里讲一下:1. 综卦:也叫反卦。就是告诉我们一个换位思考的问题,审视事物先站在正面的角度看看,然后再走到对面换个角度看看,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来客观把握事物。2. 综:就是相对相反的意思,所谓“错综复杂”讲的就是综卦与错卦的原理!!下面用卦来说明。比如:<1> 《天风逅》卦,倒过来(把巽变成泽)看就成了《泽天夬》。<2> 《风地观》倒看(把巽变成泽)就成《地泽临》。<3> 《雷地豫》变(把震变成艮)成《地山谦》等等。3. 而错卦呢?顾名思义就是“阴阳交错”的意思。表示的是立场相同,目标一致,但由于看问题的视点不同,所观察到事物的结果自然也就不同了!!用卦象来说明比如:<1> 《天风逅》交错成《地雷复》卦。其中上卦原来为乾,乾卦一变便为对宫卦的坤。下卦原先是巽,巽一变就为其对宫卦震,于是《天风逅》卦一交错就成了《地雷复》卦。<2> 再如:《水地比》卦,上卦《坎》交错成《离》,下卦《坤》交错为《乾》成了《火天大有》等等。我们再用卦划来表示,你们会更明白一些:综卦举例一《天风逅》 变《泽天夬》▅▅▅▅▅ ▅▅ ▅▅▅▅▅▅▅ ▅▅▅▅▅▅▅▅▅▅ ▅▅▅▅▅▅▅▅▅▅ ▅▅▅▅▅▅▅▅▅▅ ▅▅▅▅▅▅▅ ▅▅ ▅▅▅▅▅将主卦完全翻转,变卦就成了主卦的综卦!! 综卦举例二《风地观》 变 《地泽临》▅▅▅▅▅ ▅▅ ▅▅▅▅▅▅▅ ▅▅ ▅▅▅▅ ▅▅ ▅▅ ▅▅▅▅ ▅▅ ▅▅ ▅▅▅▅ ▅▅ ▅▅▅▅▅▅▅ ▅▅ ▅▅▅▅▅主卦完全翻转就成了临,临卦就是主卦观的综卦。 错卦举例一《天风逅》 交错成 《地雷复》▅▅▅▅▅ ▅▅ ▅▅▅▅▅▅▅ ▅▅ ▅▅▅▅▅▅▅ ▅▅ ▅▅▅▅▅▅▅ ▅▅ ▅▅▅▅▅▅▅ ▅▅ ▅▅▅▅ ▅▅ ▅▅▅▅▅将主卦中的上卦乾交错为对宫坤,下卦巽交错为对宫震,于是逅变复,复卦就成了主卦逅的“错”卦。 错卦举例二《水地比》 交错成 《火天大有》▅▅ ▅▅ ▅▅▅▅▅▅▅▅▅▅ ▅▅ ▅▅▅▅ ▅▅ ▅▅▅▅▅▅▅ ▅▅ ▅▅▅▅▅▅▅ ▅▅ ▅▅▅▅▅▅▅ ▅▅ ▅▅▅▅▅将主卦中的上卦坎交错为对宫离,下卦坤交错为对宫乾,于是比变大有,大有就成了主卦比的“错”卦。云水河: 请老师举例说明怎么用好吗?姜文华:1. 这样变换角度观察事物,让事物多了角度看问题就比较客观,能够一分为二的给任何事物定性出它们正反阴阳两个方面的特点!!2. 比如《天泽履》卦:它的错卦是《地山谦》卦。说明:目前的现状是小心翼翼谨慎从事,如履薄冰谨小慎微,稍有差池便可能引火烧身而招致危险。3. 变卦交错成《地山谦》卦,对人对事要谦虚谨慎,虚怀若谷,不断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这样才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益处。4. 而综卦:就是把自己换位到对面看问题。比如:《震》卦的综卦是《艮》卦。震为动,为冲劲为努力,艮为阻碍,为停止为节制:虽然人生要不断去努力争取,但同时也要明白适可而止,进退有度,不可大肆炫耀骄傲自满,否则将会一个跟斗从高山上跌下来万劫不复!!!5. 不论是综卦还是错卦,都说明了以下道理。<1> 一个是变化立场一分为二就事论事。<2> 一个要从不利角度观察到有利方面。彩娟: 我有点明白了,谢谢老师。云水河: 我也明白了,老师。姜文华: 明白就好,下课吧。奕彤: 老师晚安,大家晚安!云水心: 老师再见,大家再见。
1、姜文华,制片人、资深媒体与电影人,参与拍摄影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参与制作、运营影视剧《追婚男女》、《找爱之旅》、《老公去哪了》、《我爱北京天安门》等多部影视剧。 2、军旅书法家林继福这样描述姜文华:“姜文华同志能吃苦耐劳,凡事亲历亲为,有组织活动能力。在参与指导人员多场面大的大活动时,组织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多次受到有关领导的赞扬。” 3、著名演员王璐瑶说:“姜文华大哥像亲人一样,待人真诚,一如既往的对人好,是我很信赖的好大哥。” 4、著名制片人、编剧张年胜由衷的说:“姜文华是一个很真诚的人,话语不多,做事情很靠谱,他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同时也提携了许多新人,是很好的前辈”。
此事件,对复旦的声誉,是严重损害!
从他的简历上可以明显看出他是一个很优秀的人,他在公司里面从事的职位叫做青年研究员,研究方向统计学。姜文华是2000年复旦大学毕业的学生,他非常热爱数学,学校曾经获得首届校长奖。毕业之后他去了美国读了博士,博士毕业后又开始学博士后。曾经有许多高校想要挖他,但被他的导师阻止了。他前后发布过许多优秀的论文,他所做的事业当代90%以上的人都达不到。
一个数学天才怎么会走向犯罪?在美国工作了许久并不如意,回国后现在苏州大学当过老师,到期后学校没有继续签约。之后又进入到了复旦大学,复旦大学有一个非升即走的职工制度,如果姜文华在6年内没有晋升为副教授,那就得转岗或者是离职。
现在6年之期到了,姜文华并没有得到复旦大学继续签约,当时他的心态有些崩,所以做了极端行为。警方审讯姜文华的时候,姜文华一度气到哽咽,他向警方描述自己曾经在单位受到过很多陷害,和不公平的待遇。
对于这件事我的看法。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好坏和他的学历没有什么关系,而是和个人的心理素质有关,姜文华本来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不发生伤人事件,就算离开了复旦大学,仍然有很好的出路。可能是因为毕业之后工作一直没稳定,导致姜文华低估了自己的工作能力。
任何人工作的时候都要保持平稳心态,复旦大学非升即走的员工制度是为了给岗位筛选最适合的人才。姜文华或许不适合这种制度,如果被解聘后,姜文华去企业上班,离开这种制度模式,或许他不会活得这么狼狈。
据报道,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王永珍遇害身亡,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学校及学院已第一时间成立工作组,全力配合警方开展调查,竭力做好善后工作。王永珍遇害身亡的原因不清楚,具体的细节只能等待警方公布。
杀害王永珍的嫌疑犯也是复旦大学的老师姜文华,姜文华是一名博士生,他以优秀的成绩毕业,曾经发布过很多优秀的论文。很多人疑惑是什么把一名数学天才逼成了刀客,原因很简单,因为姜文华在复旦大学工作了6年没有升为副教授。 复旦大学有一条非升即走的规则,面对学校不再签约自己,姜文华变得有些暴躁,甚至觉得学校的人在故意刁难并且陷害自己。在和王永珍谈话时,姜文华动怒将对方喉咙割破。
事情发生后,知情人告诉警方,姜文华可能心理出现了问题,作为数学研究者心境本应该很沉稳。但他时时表现出脾气暴躁,后来无法给学生上课,劳动合同即将到期,学校决定不再聘用。
姜文华是一个怎样的天才?姜文华是2000年复旦大学毕业的学生,在校期间他还获得过校长奖。毕业之后又去了美国读博士后,曾经有机会去耶鲁大学授课,但是被他的导师阻止了。因为在美国工作不愉快,几年后他回国曾在苏州某211大学任过教,后来被有幸引进复旦大学当教授。
网友对于这件事的看法。很多网友替姜文华感到可惜,他这么优秀的一个人,本应该沉浸工作,却被复旦大学的工作制度耽误了。复旦大学虽然很有名气,但既然在里面工作的不开心,姜文华完全可以到期后解约,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凭借着姜文华的学历出了复旦大学,仍然会有许多国企岗位等着他挑选。而他却选择了犯罪道路,就算不判死刑,等坐完牢出来可能已经两鬓斑白。我觉得学历高不等于心理素质强,希望学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要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从他的简历上可以明显看出他是一个很优秀的人,他在公司里面从事的职位叫做青年研究员,研究方向统计学。姜文华是2000年复旦大学毕业的学生,他非常热爱数学,学校曾经获得首届校长奖。毕业之后他去了美国读了博士,博士毕业后又开始学博士后。曾经有许多高校想要挖他,但被他的导师阻止了。他前后发布过许多优秀的论文,他所做的事业当代90%以上的人都达不到。
一个数学天才怎么会走向犯罪?在美国工作了许久并不如意,回国后现在苏州大学当过老师,到期后学校没有继续签约。之后又进入到了复旦大学,复旦大学有一个非升即走的职工制度,如果姜文华在6年内没有晋升为副教授,那就得转岗或者是离职。
现在6年之期到了,姜文华并没有得到复旦大学继续签约,当时他的心态有些崩,所以做了极端行为。警方审讯姜文华的时候,姜文华一度气到哽咽,他向警方描述自己曾经在单位受到过很多陷害,和不公平的待遇。
对于这件事我的看法。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好坏和他的学历没有什么关系,而是和个人的心理素质有关,姜文华本来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不发生伤人事件,就算离开了复旦大学,仍然有很好的出路。可能是因为毕业之后工作一直没稳定,导致姜文华低估了自己的工作能力。
任何人工作的时候都要保持平稳心态,复旦大学非升即走的员工制度是为了给岗位筛选最适合的人才。姜文华或许不适合这种制度,如果被解聘后,姜文华去企业上班,离开这种制度模式,或许他不会活得这么狼狈。
简历特别的棒。担任了很多职位,而且在职期间做出了很多贡献,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人。
此事件,对复旦的声誉,是严重损害!
其实简历方面应该也是比较优秀的,因为对于老师们的考核也比较严格,所以以往的学习以及人生经历都很好。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 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扩展资料:
华罗庚为中国数学发展作出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中国数学之神”,“人民数学家”。
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大师,他的名字在美国施密斯松尼博物馆与芝加哥科技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中,与少数经典数学家列在一起,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3年被选聘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为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荣誉博士。
建国六十年来,“感动中国一百人物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罗庚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华罗庚
从文明之火初燃的那一刻起,数学就与人类相伴.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列出了88位古今数学伟人,华罗庚就位列其中. 初露锋芒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他刚入校的时候,许多老师和同学都认为他“平庸、低能”,他暗暗发誓,一定要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击这种偏见!从此,华罗庚全身心地钻到数学里,如同着了魔似的.他的脑袋里装满了数学公式,攻克数学难题成了他的乐趣.白天,他连走路时都在思索着解题方法;夜里,他守着小油灯不知疲倦地演算着……就这样,华罗庚攻下了一道道难题,并从中享受到了无穷的快乐. 勤奋成才 华罗庚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在家.他已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辍学之后,更懂得用功读书.可怜的是他只有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及一本从老师那儿借来摘抄的50页的微积分. 为了抽出时间学习,他经常早起.隔壁邻居早起磨豆腐的时候,华罗庚已经点着油灯在看书了.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凉,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学习.严冬,他常常把砚台放在脚炉上,一边磨墨一边用毛笔蘸着墨汁做习题.每逢年节,华罗庚也不去亲戚家里串门,埋头在家里读书.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 他的志气与行径,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阻力愈大,反阻力也愈大;困难愈多,克服困难的决心也愈坚.没有时间,他养成了早起、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善于心算的习惯.没有书,也养成了他勤于动手、勤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身残志坚 华罗庚十九岁那年,染上了极其可怕的伤寒病.这场大病,几乎毁了他的一生.从旧历腊月廿四日开始,他足足病了半年,从此因病左腿残疾,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 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经过了几年的自学,华罗庚开始在杂志上投稿.一开始,他的稿件不断被拒绝.原因是他写的问题已被国外某个专家给证明过了.这反而使华罗庚增添了信心,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他自己钻研出来的,并没有看过别人的解题方法. 1930年,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让熊庆来惊奇不已,迅即作出决定:“这个年轻人应该请他到清华来!”这时华罗庚只有21岁,他终于离开了杂货店的“暗室”,来到了北京的清华大学. 天才出于勤奋 来到清华工作,是华罗庚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他的数学生涯也真正从这儿开始. 从初中毕业生到一个大学教师,华罗庚只花了六年半时间.他后来对友人说:“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须用加倍的时间以补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8小时的工作,我要工作12小时以上才觉得安心.”华罗庚在清华大学的4年中,在数论方面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自修了英、法、德语.25岁时他已成为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华罗庚迅速由助理提升为助教、教员,以后又被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聘为研究员. 华罗庚从不迷信天才,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的名言,作为对自己的告诫.直到他逝世前不久,还这样写道:“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 不慕虚名求真学 1936年,华罗庚26岁,由清华保送到英国留学,就读的是最的剑桥大学.数学首席教授哈代托人告诉华罗庚,他只要一年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需要一年专心研究一个问题,但华罗庚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他放弃了博士学位,作为访问学者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在剑桥的两年时间写了20篇论文.论水准,每一篇论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他提出的一个理论被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改进了哈代的结论,哈代说:“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写成是无法改进的,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华罗庚被认为是“剑桥的光荣”! 在剑桥大学的两年中,华罗庚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的哥德巴赫问题”写了18篇论文,先后发表在英、苏、印度、法、德等国的杂志上,其中包括《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这篇有名的论文.按其成就,已经越过了每一条院士的要求,但在剑桥他从未正式申请过学位.他拥有的一张文凭,就是初中毕业文凭. 爱国情深 1938年,抗日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英国人要华罗庚留下来教书,他毅然放弃在英国的一切回到祖国,到西南联大与同胞们共患难.清华大学的资格审查委员会一致通过,让只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晋升为大学教授. 1946年秋天,迫于国内的白色恐怖,华罗庚再次出国,美国伊利诺大学把华罗庚聘为终身教授,并给了他相当优厚的待遇,希望他把那里建成的代数研究中心.1950年,祖国解放的消息传到美国,华罗庚毅然放弃优厚的条件,举家回国. 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200余篇学术论文,10部专著,其中8部为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之列.他还写了10余部科普作品.他的名字已载入国际科学家的史册.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华罗庚共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10部专著(其中8部在国外出版,有些被译成俄、日、德、匈、英国文字),还写了10余部科学普及作品。
华罗庚于1910年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 1925年,初中毕业后就因家境贫困无法继续升学。1928年,18岁的华罗庚在他的数学老师王维克的推荐下,到金坛中学担任庶务员。然而不幸,他在这年患了伤寒症,卧床达五个月之久,从此左腿瘫痪。但他并不悲观、气馁,而是顽强地发奋自学。有一次,他发现苏家驹教授关于五次代数方程求解的一篇论文中有误:一个十二阶行列式的值算得不对,于是他把自己的计算结果和看法写成题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文章,投寄给上海《科学》杂志社。1930年,此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这时华罗庚年仅20岁。就是这篇论文,完全改变了华罗庚以后的生活道路。当时正在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看到了这篇论文后,大为赞赏。到处打听华罗庚是哪个大学的教授,大家都说不知道。碰巧数学系有位教员名叫唐培经,知道华罗庚这个人。他告诉熊庆来,说华罗庚并不是什么大学教授,而只是一个自学青年。熊庆来爱才心切,并不在乎学历,当即托唐培经邀请华罗庚来清华大学工作。1931年,唐培经拿着华罗庚寄来的照片到北京前门火车站去接由金坛北上的华罗庚。华罗庚,这位未来的大数学家,当时就是这样拖着残腿、柱着拐仗走进了清华园。起初,他在数学系当助理员,经管收发信函兼打字,并保管图书资料。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熊庆来还让他经常跟学生一道去教室听课。勤奋好学的华罗庚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把大学数学系的全部课程学完了,学问大有长进。熊庆来对这位年轻人十分器重,有时碰到了复杂的计算也会大声喊道:“华罗庚,过来一下,帮我算算这道题!”两年后,华罗庚被破格提升为助教,继而升为讲师。后来,熊庆来又选送他去英国剑桥大学深造。1938年,华罗庚回国,任西南联大教授,年仅28岁。华罗庚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在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个复变数函数论、偏微分方程等很多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著有论文二百余篇、专著十本,成为美国科学院国外院士,法国南锡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他的名字已进入美国华盛顿斯密司一宋尼博物馆,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八十八个数学伟人之一。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著作、11本数学科普著作。他还被选为科学院的国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 从初中毕业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简历特别的棒。担任了很多职位,而且在职期间做出了很多贡献,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人。
从他的简历上可以明显看出他是一个很优秀的人,他在公司里面从事的职位叫做青年研究员,研究方向统计学。姜文华是2000年复旦大学毕业的学生,他非常热爱数学,学校曾经获得首届校长奖。毕业之后他去了美国读了博士,博士毕业后又开始学博士后。曾经有许多高校想要挖他,但被他的导师阻止了。他前后发布过许多优秀的论文,他所做的事业当代90%以上的人都达不到。
一个数学天才怎么会走向犯罪?在美国工作了许久并不如意,回国后现在苏州大学当过老师,到期后学校没有继续签约。之后又进入到了复旦大学,复旦大学有一个非升即走的职工制度,如果姜文华在6年内没有晋升为副教授,那就得转岗或者是离职。
现在6年之期到了,姜文华并没有得到复旦大学继续签约,当时他的心态有些崩,所以做了极端行为。警方审讯姜文华的时候,姜文华一度气到哽咽,他向警方描述自己曾经在单位受到过很多陷害,和不公平的待遇。
对于这件事我的看法。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好坏和他的学历没有什么关系,而是和个人的心理素质有关,姜文华本来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不发生伤人事件,就算离开了复旦大学,仍然有很好的出路。可能是因为毕业之后工作一直没稳定,导致姜文华低估了自己的工作能力。
任何人工作的时候都要保持平稳心态,复旦大学非升即走的员工制度是为了给岗位筛选最适合的人才。姜文华或许不适合这种制度,如果被解聘后,姜文华去企业上班,离开这种制度模式,或许他不会活得这么狼狈。
据报道,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王永珍遇害身亡,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学校及学院已第一时间成立工作组,全力配合警方开展调查,竭力做好善后工作。王永珍遇害身亡的原因不清楚,具体的细节只能等待警方公布。
看在哪个圈子里看。如果放在名校PhD或者博后的圈子里,是强的。如果放在功成名就的教授圈子里,是弱的。如果看在复旦的成绩,进来的时候是中的,被开除的时候是差的。首先他是做统计的,这和数学圈子是不同的,只有少数交叉。
姜文华应该是一个数学天分很有限。但是通过姜文华艰苦的努力。在美国还是有了一点学术成就,所以得到博士学位,但回国也没干多少事。所以在苏州大学和复旦大学都没有能够完成考核。姜文华的这种心态恰恰就说明了数学天分是不够的。努力的获得博士学位,回国以后恐怕是躺平了。
姜文华事件:
上海复旦大学的海归研究员姜文华6月7日将数学学院党委书记王永珍割喉致死,他本人已被刑事拘留,案件处于调查之中。网传姜文华在六年考核期满后没有达标,被解聘后心生报复。
6月7日,复旦血案事发后,警察在现场质问姜文华他的杀人动机,这位39岁、已经有些秃顶的青年教师神情镇定,略微凝噎,满是血迹的衣衫破烂不堪,“我在单位里面受到了很多(谣言),一直延续到现在,受到了很多陷害,受到了很多恶劣的待遇”。
6月10日,复旦大学官网在首页醒目位置发布“沉痛悼念王永珍老师”专题页面,强烈谴责所谓“妄加猜测、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网络言论”,“王永珍同志的因公殉职,是学校的重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