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可宗军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可宗军发表的论文

几年前,国外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改造技术,国内也有广泛应用,但国内外都只限使用于动植物(无论体细胞还是性细胞)或人类的体细胞。限于伦理问题以及一些国家的法律明文禁止,一直无人改造人类性细胞的基因。

这一状况,于4月18日被我国中山大学生物学副教授黄军就及其合作者打破。他们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改造人类性细胞基因后获得早期胚胎。一石激起千层浪,该研究引发的担忧近日不断发酵。

这一技术进展为何会引发巨大的伦理争议?基因技术一旦应用于性细胞,不仅可能出现基因的“私人定制”,而且可以影响很多代,甚至人类进化。《赛先生》将对此刊发多篇文章,欢迎不同意见投稿。在今天刊发的首篇文章中,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承志认为,这一技术进展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引起的后果可能无法预料。

王承志(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4月18日,中山大学生物学副教授黄军就带领的研究组在Protein & Cell杂志发表论文,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使用基因编辑技术改造人类胚胎的研究进展。在这项研究中,该研究小组对人三原核受精卵中的HBB基因(编码红细胞珠蛋白)进行了改造。一石激起千层浪,国际科学界对该研究做出了迅速而态度迥异的反应,该研究引发的伦理担忧也在不断发酵。

遗传病:无尽的缺陷

在黄军就课题组发表的论文中,他们改造了受精卵中编码珠蛋白的HBB基因,该基因的突变会导致一种常见的遗传疾病——β地中海贫血。

这种疾病可导致严重贫血、发育不良、骨骼改变,甚至引起新生儿死亡。而类似的遗传疾病还有很多,它们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家族性遗传。这些疾病一代又一代地折磨着整个家族,就像他们的祖先中了某种不可解的诅咒。

20世纪之前,人们对这些疾病的认识还非常肤浅,几乎毫无对策。让其雪上加霜的是,近亲结婚的风气在古代的东西方都非常盛行。16世纪,显赫一时的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继承人查尔斯二世,因其家族长期近亲结婚而身患多种遗传疾病,特别是因生理缺陷而没有子嗣,进而最终导致了哈布斯堡王朝的迅速衰落。中国古代的近亲结婚也时常发生,比较著名的例子是汉武帝和其皇后陈阿娇是表亲。

显而易见,近亲结婚导致遗传缺陷基因在家族中不断继承并累积,而不同遗传背景的人通婚则会不断“稀释”遗传缺陷基因。但即使父母双方只有一个人的一条染色体含有某遗传缺陷基因,其后代继承该基因的可能性依然高达二分之一。显然,如果要在一个家族中彻底杜绝一种遗传病,就必须保证出生的所有婴儿都不携带患病基因,而生理条件下体内受精过程是随机的。

2014年,北京大学乔杰、谢晓亮和汤富酬研究组合作,利用极体的单细胞测序技术帮助一对患有遗传病的夫妇,体外选择了不含有致病基因和已知突变的胚胎,从而让他们的宝宝完全摆脱了“家族魔咒”。这是遗传病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突破,让人类第一次在个体水平上终结了其家族的致病基因。

这项工作与黄军就团队的工作的区别,在于这只是一个人工选择受精胚胎的过程,并不触及人为改造胚胎基因的伦理红线。而这根红线,却不啻人类与“造物主”的分隔线。越过它,人类就可能进入改造自身物种的另一个世界。

基因改造:“上帝”之手

人类对于自身从哪里来,以及自身为何是人类这种问题的思考大概从未停止过,因为不同的文化中都能找到一个相似的故事:一位(或多位)具有超能力的“神”创造出了所有的物种,包括人。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神话故事中还能找到另外一些相似的故事,比如都有一些“神”能够改造现有的物种,如古希腊神话中雅典娜将美杜莎的长发改造成毒蛇,日本神话中甚至有邪鬼蛊惑一位男人种下其爱人头颅而得到人面树的传说。可见,人类的想象力已经可以跨界改造生物了。

事实上,人类对于改造物种的渴求一直存在并不断实践着。今天,和人类关系密切的动植物,从办公室中的盆栽到家里养的宠物,再到作为食物的各种畜牧动物,几乎都是人类通过各种育种方法改造(主要是通过杂交)而来,而这一切背后的原理直到上个世纪才被人类认识。

今天,关于生物性状两个最基本的知识几乎已变为常识:一切生物的性状都由基因决定;基因的本质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序列。当人类窥探到了造物的奥秘以后,不可避免的事情即将发生:人类想改造自己。

人类是想改造自己的,从越来越风靡的整形医院就能看出来,但人类从未在基因层面上改造过自己。自从“双螺旋结构”的大门打开以后,人类对DNA的操作越来越随心所欲。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修饰酶等工具不断被发现和改造,科学家可以在试管中将DNA片段像乐高积木一样任意拼接;聚合酶链式反应、DNA合成技术和DNA测序技术使得科学家可以阅读并创造新的DNA序列;细胞内同源重组现象的发现使得科学家可以对细胞内的DNA进行编辑:首先是原核生物如大肠杆菌,随后低等的真核生物如酵母也被攻克,然后果蝇、斑马鱼、老鼠等一系列模式生物也都被科学家逐一“拿下”。

2013年,CRISPR-Cas9技术的问世,使得基因改造成为一项成本极其低廉,操作极其简单的事情,任何一个有基本分子生物学背景的学生都能在很短时间内学会并操作。至此,“上帝之手”仿佛已经掌握在人类手中:我们有能力改造人体细胞内的基因,甚至改变胚胎的基因而得到我们想要的个体。

配合美好的想象,技术可以让一切听上去都美好起来。科学界对于基因改造(业内人士称为基因编辑)技术也开始狂热起来,好消息接二连三地传来:科学家成功清除了艾滋病毒潜伏的细胞模型中的病毒DNA、科学家成功敲除了癌症细胞的致癌基因、科学家成功在人类干细胞中修改了遗传缺陷……科学家好像已经无所不能,只差将最后那扇门轻轻推开。

变种人:潘多拉魔盒?

电影《X战警》想象了由于基因进化人类出现了各种变种人,而变种人与普通人的冲突将世界带入各种灾难之中。基因编辑技术的成熟,使得基因可以人为被“进化”,从而可能让某些电影中的假想情节变为事实。

试想,如果人类胚胎基因可以被任意编辑,那么首先多种遗传疾病将可以被彻底根除,但人类并不会满足于此,因为人类还希望获得“更好”的基因。比如有些父母可能会希望孩子拥有“更聪明”“更健康”“更漂亮”等等的基因。基因技术一旦应用于胚胎,就可能出现基因的“私人定制”。正如整容技术最初在医学上,只是用于修复由于疾病或创伤造成的严重缺陷或畸形,而后不可避免地成为自我“定制”的途径。类似韩国选美赛中千篇一律的美貌面孔这种情形,谁知道会不会在基因层面再现?

如果基因改造仅仅是停留在人为选择甚至创造“更好”的基因来传给后代,世界也只是多些同质化的个体罢了。但倘若这个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引起的后果可能是无法预料的。

我们不能忘记,人类总有一些疯狂者,当他们掌握了某些资源后便会将人性踩在脚下。“二战”期间希特勒在对他的部下训话时说:“我们对于亿万愚蠢可笑的斯拉夫人,要采取这样的办法:把他们之中最优秀的按照我们的要求加以改造,而把其余的人隔离在他们自己的猪圈里”。即使人类文明经过惨痛的世界大战后进入了21世纪,极端宗教势力依然在很多地方横行。试想,他们中的某些人如果掌握了基因编辑技术并应用于人类,世界将会如何?

科学与伦理:人类将何去何从

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曾有一句名言:“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不能如愿,一是如愿。”科学家花费了大量精力将基因编辑技术发展到如今的高度,在多少代科学家消灭人类遗传病的愿望已经看到一丝曙光的时候,人类在“天堂”的门外是推门踏入禁区,还是三思而后行?这将决定人类的未来。

科学是纯洁的,正如法拉第将科学比喻为初生的婴儿。但婴儿终将长大成人,可怕的是,一旦其长大成人,就不再听父母的话了。它可能成为一位圣人,也可能成为恶魔。正如人类创造出财富,而如今财富也在控制着人类。科学如不能拴上伦理的红线,便可能变成脱缰的野马。

1996年,“多莉”克隆羊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可以开始复制高等生物;2010年,“科学狂人”克莱格·文特尔首次合成人造生物“Synthia”,标志着人类可以创造全新物种;而如今,我们正站在定向改造人类——我们自身这个物种的禁区之前,伦理从来没有如此重要过。如今,多数国家已通过禁止克隆人的法律,也许现在到了我们的立法者直面这一问题的时候了。

你的如何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课题名称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得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1、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小学语文指导自主教学模式研究”,这里研究对象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问题就是指导自主教学法。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例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其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法,这就说得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而有些课题名称则起得不是很准确。如,“集中识字,口语突破”这个名称,别人只看题目,就无法看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好象是语文,又象是英语,是中学或是小学,是小学高年级还是小学低年级更没办法看出来。若改为“集中识字,口语突破——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这样就一目了然了。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笔者觉得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就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能不要的文字就尽量不用,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但要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首先,要阐明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研究都不是凭空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阐明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能解决什么问题。第三,要认真、仔细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所做的研究及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的不足,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这样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课题研究的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使自己开阔眼界,受到启发,拓展思路。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写成诸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有位老师在课题申请表中对它的课题意义是这样说的:“高考实施3十X方案后,化学学科作为一门选考科目,其教育、教学必将受到一定影响。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和教育水平,这是化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以3十X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影响为引线,以1999届至2001届为观察样本,运用观察、统计、访问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在3十X实施过程中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这样有针对性地写使别人一看就觉得科学性、实用性比较强,的确有价值。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研究的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下面是“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实验方案所写的课题研究目标: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中小学各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2、提出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3、制定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价方案;4、初步形成素质教育机制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基本理论;5、全面提高实验学校学生的素质,促进实验学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6、促进实验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这个课题要研究的内容,研究内容要比研究目标写得更具体、明确。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2、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3、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4,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方法任何科学研究除了要应用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之外,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以及要“做什么”、“怎么做”。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我们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每一具体科研方法的要求,不能凭经验、常识去做。比如,我们要通过调查了解情况,我们如何制订调查表,如何进行分析,不是随随便便发一张表,搞一些百分数、平均数就行了。这是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课题研究的步骤,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性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一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研究的管理也可据此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和管理。没有科学周密的开题报告,没有对研究设计的精心准备,就没有科研活动的发生,更不会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突破。

网上应该是可以检索到好多这样的论文吧~你看下(教育进展 )、(创新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等等这样的期刊参考下那些已经发表的论文~对你写论文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五四运动九十年祭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为什么二十世纪到来后不久,在中国大地上会发生这样一场以爱国救亡和思想解放为主要内容的规模空前的群众性运动?它不是突然发生的,更不是任何人所能制造出来的。可以说:这以前的全部历史,已为这场运动的到来作了充分的准备。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一步步丧失独立的地位,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的屈辱。人民在痛苦地哭泣着、反抗着。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这种沉沦的步伐大大加快了。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带给中国人心灵上的创痛,是以往历次对外战争失败难以比拟的。曾经亲身经历这场事变的吴玉章沉痛地回忆道:“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曾经痛哭不止。”“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战后,西方列强以为中国这条“破船”快要沉了,纷纷扑过来,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当历史进入二十世纪时,八国联军武装占领了中国的首都北京。这一连串令人惊心动魄的事件,竟发生在短短的五六年内。 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在每个热爱祖国的中国人的心头。人们再也无法沉默,无法继续忍受下去了。爱国救亡和思想解放,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开始被提到突出的位置上来。最早提出“救亡”的,是严复1895年的一篇文章。孙中山比他看得更远,前一年在檀香山兴中会宣言里就提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激动人心的目标。怎样才能将中国从绝境中拯救出来?人们普遍意识到:不能再照老样子生活下去了,必须在各方面来一个大的变革。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人们为什么不惜作出任何牺牲,一定要奋起革命?中心的一点,就是要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他们当时认为:中国之所以会沦落到如此地步,就是因为有一个专制、腐败、卖国的清朝政府在统治着,只要把这个政府推倒了,中国就可以获得新生,一步步建设成一个现代国家。他们把革命看做是为建设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次革命也带来一次思想解放。皇帝,历来被看成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如今也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抛弃掉呢? 但是,历史前进的路程是曲折的。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出笼,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一幕幕丑剧紧锣密鼓地上演。中国的状况仍在一天天坏下去。周围仿佛一片黑暗,看不到它的尽头。有志气的爱国者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前进的脚步,在遍布荆棘的崎岖道路上毫不气馁,开始了新的探索。 他们痛定思痛,从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入手,认为共和制度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陈独秀写道:“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要救亡图存,要变革,要在思想上来一个解放,这已成为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谁也阻挡不住的时代潮流。五四前夜的初期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它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 民主和科学是专制和迷信的对立物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旗手陈独秀,在他创办的风靡一时的《新青年》杂志上喊出的最响亮口号,是民主和科学。他写道:“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他又写道:“我们相信尊重自然科学实验哲学,破除迷信妄想,是我们现在社会进化的必要条件。”他有一段名言:“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谟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民主”和“科学”(也就是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提出,是切中时弊的。民主的对立物是专制,科学的对立物是迷信,这正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遗留的恶果。它在中国社会里有着盘根错节的巨大势力和影响。向这两个大敌全面宣战,需要极大的勇气。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批判,其尖锐彻底的程度、所向无前的声势,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说《狂人日记》,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话:“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日记》不仅是新文化运动中真正以白话文从事小说创作的第一篇,在新学运动中有着里程碑的意义,而且就其对旧社会、旧文化鞭挞的精辟深刻来说,在当时也可说无与伦比。 《新青年》的影响不断扩大。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风起云涌般相继出版。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使运动触及的社会面远比辛亥革命更为广泛。 这次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大讨伐,起了巨大的思想解放作用,使许多原来处在麻木不仁状态的人猛然惊醒过来。短时间内,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对新旧事物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它清扫了旧地基,为人们接受新思想作了重要准备。以《新青年》为代表的初期新文化运动对中华民族觉醒的重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当然,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旧思想、旧文化,决不是一两次猛烈的讨伐和冲刷就能清除干净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人们对民主和科学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也在逐步深化。中国民众的大多数是工人和农民。要求民主如果只停留在少数学者和知识青年的狭小圈子里,那么,不管议论如何激烈,仍然只是少数人的民主,谈不上真正广泛的人民民主。在五四运动初期,由于中国社会条件的限制,只能做到这样,但它是不够的,需要继续前进。科学,最根本的是要符合实际。这同样不是单靠少数人坐而论道就能解决的,需要投身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反复经受检验才能做到。五四时期的先进分子,就是循着这个方向不断前进的。 从个性解放到改造社会 五四运动前夜的初期新文化运动,是在西方近代民主主义的旗帜下进行的。他们用来反对旧文化、旧礼教的思想武器,主要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独立人格”和“个性解放”。他们把个人的权利看得高于一切,认为:“社会集多数小己而成者也。小己为社会之一员,社会为小己所群集。故不谋一己之利益,即无由致社会之发达。”陈独秀写道:“人间百行,皆以自我为中心,此而丧失,他何足言?奴隶道德者,即丧失此中心,一切操行,悉非义由己起,附属他人以为功过者也。自负为一九一六年之男女青年,其各奋斗以脱离此附属品之地位,以恢复独立自主之人格。”他们的着眼点还只在个人利益,而不是人民的整体利益,他们所追求的还只是个人的解放,而不是全体劳动人民的解放,但用这种思想来反对专制和迷信,仍有着巨大的进步作用。 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武器,并不能从根本上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真正的出路。那时候,挪威作家易卜生在中国有很大的影响。胡适在1918年写了《易卜生主义》,说:“易卜生最可代表十九世纪欧洲的个人主义的精华,故我这篇文章只写得一种健全的个人主义的人生观。”易卜生有一个著名的剧本《娜拉》,女主人公娜拉不愿意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有人称赞这个剧本表现了“女性的自觉”。鲁迅却作了一篇《娜拉走后怎样》的讲演,尖锐地提出一个问题:“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他在后面又说:“如果经济制度竟改革了,那上文当然完全是废话。”这些话是辛辣的,但显然是更清醒而现实的认识。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当时统治着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是强大的,中国社会的现状是那样黑暗和腐败,决不是任何个人奋斗所能改变;离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也不会有什么个性解放可言。如果只是从文化领域着手,停留在这里,不进行社会的变革,同样会流于空谈,不能使中国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人们不能不继续向前探索。 于是,“改造社会”、“建设新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逐渐响彻全国。各种报刊纷纷参加社会改造和中国出路问题的讨论。改造社会的问题在思想界被提到如此突出的地位,成为先进青年集中关注的焦点,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是第一次。这表明人们对问题的认识正从表层向更深层挖掘,是当时先进青年中产生新的觉悟的表现。 从爱国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中国的现实社会必须改造,这在先进的爱国青年中已逐渐成为共识。但是,这个社会应该改造成什么样子,多数人最初却并不清楚。 长时期来,许多爱国者一直钦慕西方国家的富强,把它们作为中国仿效的榜样。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从当时来说,确实也没有其他可以效法的榜样。但随着资本主义在近代的发展,它的内在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地暴露出来,贫富悬殊的状况令人触目惊心。二十世纪初,对欧美社会认真作过考察的孙中山已经认识到只有国家繁荣富强这一个目标是不够的。他写道:“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社会革命其将不远。”社会主义思想,本来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内在矛盾日益暴露而又无法根本解决的情况下产生的。孙中山把自己提出的民生主义也称为社会主义。尽管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许多天真和模糊的地方,但他在许多人正醉心于向西方学习的时候,便敏锐地看到西方社会不是完美无缺的,存在着它的阴暗面,力求加以避免,并且热烈地同情社会主义,同情劳动大众的命运,这在当时是十分不容易的。 隔不了几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劫后的欧洲留下的是满目疮痍,是更加令人震惊的灾难和混乱。这种状况,不能不使更多的中国人感到震惊。西方的社会制度在他们心目中顿时失却原来那种耀眼的光彩。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又在许多人面前树立起新的榜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队伍开始出现分化。先进分子们自然地得出结论:难道我们还要步着西方世界的后尘,沿着这条老路再走一遍吗?为什么不能改弦易辙,采纳世界上更新的学说,创立一种更加合理的社会?当时是北京大学学生的何孟雄写下这样一段话:“欧洲资本主义的发达,工人及中产阶级的沦到不幸的地步,我们中国在产业萌芽的时会,当然要对于欧洲资本主义造出来的罪恶务宜具一种戒心,有旁的较好的法子当然采取好的法子。未见得资本主义是必经的阶段,即是资本主义发展了,将来的革命是免不掉的。难道劳动阶级铸定必需受资本主义的痛苦吗?” 中国国内社会状况出现的新变动,也深化了这场中国要不要社会主义的辩论。那时候,张东荪主张:中国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发展实业,不必再去谈什么社会主义。他在一篇文章中说:“救中国只有一条路,一言以蔽之:就是增加富力。而增加富力就是开发实业,因为中国的唯一病症就是贫乏。”他说:“空谈‘主义’必定是无结果。”陈独秀、陈望道、邵力子等立刻对他提出批评。他们说:中国要发展实业,要增加富力,在这一点上并不存在争论;问题在于,增加的富力是使大多数人都能享受到幸福,还是只归少数人垄断。他们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他们举出中国现实生活中已出现的实例说:“譬如开滦煤矿、京奉铁道,总算是北方物质上的大工事,不但北方多数人未曾因开滦煤矿、京奉铁道减少生活的苦痛,而且矿坑烧死工人几百名,铁桥压死工人几百名,假使没有开滦煤矿、京奉铁道,这几百工人或者还不至一齐惨死;可见只知开发物质文明,却不用有益于多数人的主义去开发,即令各省都开矿筑路,也不能使多数人得着人的生活。” 当然,这些先进分子那时对中国社会的了解还是相当肤浅的,他们还不可能指出民族资本的发展在现阶段有它的积极意义,也不可能了解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国还是以后的事,更不可能懂得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多么艰巨而复杂的事业。但他们在当时就尖锐地指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如果听任用资本主义的方法来发展实业,结果将会使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中国社会的改造应该以社会主义为方向,要在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同时实现人民共同富裕。这些认识是十分重要的。 这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探索后产生的新的认识,形成的新的理想和信念。 五四时期那样多先进分子奔集到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来,是不难理解的。他们是立志救国的忠诚的爱国者,怀着强烈的正义感和历史使命感。最初,传入中国的新思潮中,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国家主义、自由主义等等,都曾在社会上产生过不小的影响。那些先进分子从对各种思潮的反复比较推求中,得出结论:只有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才能救中国,别的办法都不能救中国。随着对中国的具体国情逐渐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他们在不长的一段时间后又看清了应该先把反对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作为现阶段的基本任务,但他们的长远目标始终是要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一个没有理想和信念的民族,是可悲的、没有前途的。许多先进分子从爱国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一旦这种理想和信念在越来越多的先进分子中坚定地树立起来,它就成为一种新的动力,使中国历史开始以新的姿态大踏步向前迈进。 青年知识分子的道路 走在五四运动前列、起着先锋作用的,是一大群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 青年学生在当时是刚刚形成不久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他们生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长期为民族的屈辱、社会的黑暗和连年不息的内战而感到痛苦。他们有着较多的近代文化知识,视野比较开阔,容易接受新思想,许多人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和激情。学校中的集体生活,也使他们更容易采取集体行动。 直接导致5月4日爱国运动爆发的,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把战败国德国原在中国山东攫取的种种特权转让给日本。消息传来,学生中久已郁积的愤怒一下子爆发出来了。5月4日,北京大学等高校的三千多名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集会和游行。当时散发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写道:“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中国存亡,就在此举了。”北洋军阀政府对学生的爱国行动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学生们向社会各界展开宣传,取得公众的支持。运动像野火一样,迅速从北京蔓延到全国,从学生的抗议活动发展到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原来潜藏在中国社会内部的巨大力量,仿佛从地平线下突然喷涌出来,这是过去没有看见过的。整个中国沸腾起来了。 一场把千百万群众卷进来的运动,就像平地一声春雷,使许多原在睡梦中的人惊醒过来,唤起了人们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唤起了人们对新的社会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学生们去街头演说,到工人区进行调查,举办平民学校,冲破以往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接触社会,发现在自己周围还存在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开始看到自身存在的弱点,明白在改造社会的同时也需要改造自己,于是提出要把“小我”融于“大我”之中,奉献给“大我”。 运动的高潮稍稍过去后,许多人又逐渐认识到:单凭一时的热情和冲动,并不能解决如何救中国的问题,需要更多的理性和思考,需要正确学理的指导。人们头脑中积累了大量的问号,要求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各种新的刊物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五四后的一年间达到四百种之多。研究新思想的团体也纷纷成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的中文全译本,1920年以前连一部也没有。这时,国内出现了两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一个是北京,一个是上海。在北京,1920年初,由李大钊主持,北京大学一些学生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开始是利用从北大图书馆借来的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以及与此有关的一些书籍,分别阅读。不懂外文的同志,则请通晓外文者帮助他们。再过一个时期,又筹集了一些资金,买了一批书籍。学习的人渐渐多了,于是就在1921年11月17日的《北京大学日刊》上公开宣布,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列名这个研究会发起人的邓中夏、高君宇、黄日葵、罗章龙、刘仁静等都是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学生中的积极分子。在上海,1920年5月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除陈独秀等外,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是从日本回国的留学生。这两个中心,同湖北、湖南、山东、广东和海外一批受过五四运动深刻影响的先进分子建立起联系。1921年7月,也就是五四后两年多一点时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李达回忆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思想准备,组织准备都有。但是思想准备非常之快,只是二、三年的功夫,这是中国的特点。因为中国人民已经经过了多年的教训,完全懂得别的路不行”。他们作出自己的抉择,是以多年实践检验过的事实为依据的,是经过深思熟虑才确定下来的。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条件。 九十年的时光,很快就流逝过去了。回顾八十年前我们的先人经历过的这段扣人心弦的历史行程,不能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感慨。在那一代青年人周围,是令人感到窒息、令人满怀悲愤的黑暗环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已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对有志气的爱国青年来说,剩下的只能是置个人生死安危于度外的英勇拼搏。他们面前的现实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他们心中期待着的是在未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今天,中国的状况同当年相比已发生根本的变化,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已成为现实的奋斗目标,人们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集中全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奋斗。重温往昔的历史,无疑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发表档案论文宗卷可以吗

档案是人类 社会进步、 发展、延续的真实历史记录,其涵盖了政府、社会 组织、企事业和公民在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有保存价值的信息资料。下面是我整理的档案管理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浅谈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4-359-02

摘 要 档案是人类 社会进步、 发展、延续的真实历史记录,其涵盖了政府、社会 组织、企事业和公民在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有保存价值的信息资料。当今知识 经济新时代,档案 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勇于 实践。档案 管理通过与 计算机、 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促进档案管理现代化,提高档案服务利用效率。

关键词 档案管理 意义 问题 措施

一、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意义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从事 政治、经济、科学 文化等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形态的历史记录。档案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事业,是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事业必不可少的环节。档案事业主要由档案行政管理机构、档案室(团体、学校、工厂、企业、事业单位等统一保管和管理档案的内部机构)、档案馆等机构组成,档案管理就是通过对各级档案部门的监管,进一步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促进档案开放与运用,发挥档案功能。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单位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单位健康发展的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档案,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单位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档案记载着单位的发展史,对研究本单位的工作成绩和科学发展提供第一手资料,是进行科学分析,扬长避短,制定发展方向的好教材。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一方面便于单位高层人员及时了解单位整体状况,适时调整策略提供准确依据,并为决策提供支持性证据;另一方面有利于有关各方面准确认识单位的工作成果,为单位与各有关方面进行有意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应该不断地更新档案管理观念,勇敢探索和尝试新的档案管理手段,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效率。

二、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已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档案管理的领域,因此,新形势下档案信息化建设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档案管理工作已经从传统的档案管理逐渐过渡到现代化管理,节省了大量时间、人力、物力的消耗,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现代化档案管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1.档案载体的转变

在管理活动中,电子文件以其快捷的办文进度和传递速度逐步取代了纸质文档,电子图纸也以手工制作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大量出现。保存电子文档资料显然要比保存纸质文档要方便,但纸质文档“原始记录”的真实性作用也是电子文档所不可取代的。

2.档案的分类变化

档案的传统分类方案将被打破,取而代之以信息集成系统中各个管理模块、流程的设置。一份完整的档案信息分散在几个管理系统中,计算机依照规定指令根据工作目标随时设立和调整类目,便于查找提高了效率。传统分类方案对于数量较少、问题较单一的档案分类还是有实用性的,如何分类应根据需要恰当运用。

3.档案接收和保管方式上转变

在电子 环境中,如果档案人员不积极介入文件的形成和保管过程,文件很可能不存在或至少不可能被鉴定、保存、编目或者提供利用。这就是说档案人员如果不进入到信息集成系统中去,则很难掌握到信息的核心部分甚至接收不到档案。新时期档案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练使用电子信息系统。

4.电子档案工作面临的问题

(1)电子档案原件的真实性问题

在使用计算机形成文件材料的过程中,拟稿者无法留下自己的笔迹,单位负责人也无法在形成的文件材料磁盘上签发。电子文件很容易被删改,改后不留任何痕迹,很难确定该份材料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2)电子档案保存的长久性问题

很多单位将会实现无纸化办公,这种方法确实为档案的归档存储简化了程序,也方便了利用,但是一旦网络突然瘫痪或被毁,电子文件可能会在一瞬间同时消失,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3)电子档案内容的保密性问题

用网络的任何终端设备都能索取到存储在网络某一个设备上的电子文件。另一方面,一个终端上的电子文件也可同时发给若干个网络终端。这对于在一段时间需保密的内容或限制提供利用的内容的安全保密问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三、提高新时期档案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我国新时期的档案工作面临着从传统向现代信息化的重大转变,而如何加速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提高档案的利用水平,成为档案工作者不断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新时期档案管理的核心是管理手段和保护技术的现代化,要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加快档案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必须提高档案管理人员运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更新各级档案人员的知识结构,同时加大投入、增配软、硬件设施。把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政务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逐步构建起各地档案信息平台,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

2.要科学地制定、贯彻和修订各项标准,使档案工作逐步实现标准化

计算机技术的 应用是档案工作技术现代化的中心,而电子计算机的高效率是以档案管理业务标准化为基础的。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加快档案现代化管理就必须实现档案工作标准化。

3.增强档案信息获取能力

长期以来档案部门始终未能摆脱“重藏轻用”的局面,而在当今信息时代,社会将更多地从信息服务的功能上去要求和评价档案部门,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增强鉴定和评估能力以引导利用者获得更多的档案信息。

4.加快数据准备,推进档案现代化管理进程

在档案管理基础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计算机数据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一整套规范、科学的工作程序与方法,会使计算机因数据准备不足而无法使用甚至直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进展速度。在著录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

在推进 计算机 管理的过程中,应先根据各全宗的重要程度、价值大小、利用率高低和是否开放的情况对所有全宗进行排序,将那些可以开放的核心档案和 社会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进行优先加工整理。这样就可以加快档案管理计算机化的进程和提高社会利用的效率。

(2)分级次著录,省时省力

在著录过程中,可将反映问题单一或查考价值不高的档案进行案卷级著录;对那些一卷内几个文件涉及同一个内容且又排在一起的档案进行文件组合级著录;而对那些重要文件或反映问题庞杂的文件则进行文件级著录。

(3)分门别类,充分利用档案原基础

对于那些案卷基础较好又具备全引目录的案卷,在著录时可以直接在全引目录上面分类标引,而对那些特殊形式的档案如“房档”、“案件”等,可用计算机程序将人名、地址、时间用案卷目录直接录入,然后用计算机统一给出分类号。

5.加强电子文件档案的管理

电子文件是社会进步的产物,确保电子文件档案的安全是当今档案 工作遇到的新课题。在电子文件大量产生的今天,档案部门进行电子文件接收归档的首要任务是对所需归档电子文件信息内容的原始性、真实性鉴定,制定科学、合理及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统一的归档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的基本结构标准,这也是全面实施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的基础。尽可能把文件各个阶段的管理要求放在设计阶段予以考虑,以功能合理的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作为管好电子文件的先决条件。同时加强立法,确保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

6.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

档案工作者要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这才能适应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要充分发挥档案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努力提高档案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时要注意加强档案主体意识和获取意识 教育,利用档案信息守法意识,加强档案工作者的档案信息保密意识,传播意识和更新转换意识。要从重管理、轻利用的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变“封闭型”为“开放型”,把档案工作的重心转到为知识 经济和各项事业 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轨道上来。社会的发展进步要求档案工作者要紧跟时代要求,不断建设和完善档案服务体系,努力创新服务机制,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为档案事业的不断辉煌进步贡献力量。

总之,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档案工作的现代化管理,并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适应新时期要求、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办公自动化的广泛实现,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对传统的档案工作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必将促使档案工作从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上进行一次彻底革命。档案部门要尽快认清形势,采取有力措施,从工作重点和方式上来一次大转变,从人才和技术力量上来一次大储备,以勇敢地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冯惠玲.电子文件管理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霍金龙.谈电子档案管理问题.山西档案.2009(增刊).

[3]刘巨普.城建档案管理的理论与 实践.档案出版社.2004.

[4]刘晓红.档案工作的创新思考.就业与保障.2005.04.

[5]宋长山.加强档案信息开发的思考.兰台内外.2005.06.

[6]钟晓芸.论现代档案工作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问题.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0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档案管理论文

发表论文格式规范要求

一篇好的科技论文不光主题突出,论点鲜明,还应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格式标准,易于别人阅读。

1 论文名称、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名、单位所在城市名、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

文稿必须包括中英文题名、中英文作者姓名、中英文作者单位名、中英文单位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必须包括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3~5个)。英文内容单独放在正文之前。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避免使用“…的研究”等非特定词,不使用副题名。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开头不用定冠词。

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摘要,即应包括研究目的、方法和过程、结果和结论(中文一般不少于200字),采用第三人称写法,不要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避免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文意一致,采用被动语态表述。中文关键词选词要规范,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不能采用英文缩写。英文关键词应与中文关键词一一对应,也不能采用英文缩写。

2 正文

正文篇幅一般在8000字以内,包括简短引言、论述分析、结果和结论等内容。文中出现的外文缩写除公知公用的首次出现一律应标有中文翻译或外文全称。文中图、表应有自明性,且随文出现,并要有相应的英文名。文中图的数量一般不超过6幅。图中文字、符号、坐标中的标值和标值线必须写清,所有出现的数值都应标有明确的量与单位。文中表格一律采用“三线表”.

文中有关量与单位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用单个斜体外文字母表示(国家标准中专门规定的有关特征值除外;如要表示量的状态、序位、条件等,可对该单个字母加上下角标、阿拉伯数字以及“′”“^”等),避免用中文表示。正文章节编号采用三级标题顶格排序。一级标题形如1,2,3,…排序;二级标题形如1.1,1.2,1.3,…排序;三级标题形如1.1.1,1.1.2,1.1.3,…排序;引言不排序。

3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应是国内外正式公开发表的并且在文中切确引用的专着、期刊文章、论文集文章、学位论文、报告、报纸文章、国家(国际)标准、专利、电子文献(网络、磁带、磁盘、光盘)等等,按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编号。参考文献的着录格式如下:

专着作者名。书名。版本(第1版不着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期刊作者名。题名。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论文集作者名。题名。

论文集编者名(可不着录)。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

学位论文作者名。题名。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科研报告作者名。报告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报纸 作者名。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标准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

专利 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名:专利号,出版日期。

电子文献 作者名。题名。出版地:出版者(网址、网站名、网页名),发表或更新日期。

作者三名以内的全部列出,四名以上的列前三名,中文后加“等”,英文后加“et al”.作者姓名不管是外文还是汉语拼音一律姓在前、名在后(外文姓不可缩写,名可缩写)。外文参考文献的出版地、出版商和出版年务必按顺序一一标出。期刊与论文集的起止页码必须标出。所有列出的参考文献必须在文中标出其引用之处,标不出引用之处的文献不得列入参考文献之中。

4 作者简介、基金项目

在文稿首页地脚处写明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份,性别,籍贯,职称,最后学位(或在读学历)。如果论文涉及的是有关基金项目的研究内容,须在地脚处写明:基金或资助机构的名称,项目编号

[知识拓展]

本科毕业论文整体格式要求

1、打印设置

毕业论文一律采取A4纸张打印,页边距一般设置为:上、下各2.5cm,左3cm,右2cm,行间距固定值23磅;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

2、字体要求

全文未作特殊要求的字体都采用“宋体”.

3、标点符号

注意论文中中英文标点符号的区别,不能混用。

4、页眉页脚设置

毕业论文各页均加页眉,奇数页页眉按“第1章 绪论”这种形式打印该页所在的章号和章题目,偶数页页眉上打印“XX大学XX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采用宋体五号宋体居中书写;从封面下一页开始到正文前一页,页码在页脚按希腊数字(Ⅰ、Ⅱ)连续编排,从正文开始,页码在页脚按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采用宋体五号居中书写。

本文所讲论文格式要求部分内容可能与学校全日制本科论文格式要求有冲突,以学校为主,但关系不大。

二、本科毕业论文各部分格式要求

本科毕业论文主要由封面、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目录、正文、致谢、参考文献、注释、附录、封底组成,其中短篇幅论文的目录部分可以省掉,注释和附录可根据情况取舍。下面我们就一一讲讲各部分的格式要求。

1、封面

封面采用教务处统一的封面。包括以下内容:论文题目(黑体二号,居中);学生姓名、学号、所在院系、专业、指导教师(不需写教师职称)(以上项目各占一行,中间位置左对齐,使用宋体三号字,填写内容左对齐并添加下划线,下划线长度一致)。

注:封面可从学校教务处网页下载。

2、中文题目

书写格式要求: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

字号字体格式要求:二号,黑体,居中,下面空一行

3、英文题目

书写格式要求:英语论文题目要言简意赅,完整的概括全文主题,论文题目一般不要超过15个单词,尽量在一行展示,如果一行无法展示完,可以另起一行,也可以做成主标题与副标题的形式,英文论文题目的`意思应与中文题目一致。

字号字体格式要求:二号,“Times New Roman”,加粗,居中

英文论文题目对大小写的要求可参考文章:英语/英文毕业论文题目格式

4、中英文摘要

书写格式要求: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300-500字;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

字体字号格式要求:“摘要”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摘”与“要”之间空两格,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Abstract”采用三号,加粗,“Times New Roman”体,居中书写,内容部分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体。

5、中英文关键词

书写格式要求: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6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

字体字号格式要求:“关键词”三字采用小四号字黑体,顶格书写,内容部分小四号宋体,关键词之间用中文“;”分号隔开;“Key word”采用小四号,加粗,“Times New Roman”体,内容部分小四号,“Times New Roman”体,关键词之间用英文“;”分号隔开。

6、目录

书写格式要求:目录中的标题不能超过三级,由标题、点及页码组成,一般论文题目是通过Word文档工具自动生成的,详见:毕业论文目录的自动生成方法与格式要求

字体字号格式要求:标题字体按由重到轻的原则选择。如一级标题用4号黑体,二级用4号宋体,三级用小4号宋体。标题文字居左,页码居右,之间用连续三连点连接。标题需转行的,转行后的标题文字应缩进一字处理。

7、正文

本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8000字以上,主要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即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正文部分的格式要求如下。

书写格式要求:

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400-500字左右。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分析理论、问题原因与分析(讨论)及对策部分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对问题进行归纳及分析,论证观点,并提出见解。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300-400字左右。

字体字号格式要求:

(1)正文标题

一级标题均采用“第1章 绪论”形式,三号黑体(不加粗),居中,上下各空一行;

二级标题采用“1.1 研究背景”形式,四号黑体(不加粗),顶格书写,前空一行,后不空行;

三级标题采用“1.1.1 课题来源”形式,小四宋体加粗,顶格书写,前后均不空行;

四级标题采用“(1)课题意义”形式,小四宋体,后面紧跟正文,前后均不空行。

(2)字体段落

所有正文均采用小四号宋体,靠左对齐,首行缩进2个字符,行距均为固定值23磅。所有空行均采用小四号,段前段后间距均为0.

(3)图、表、公式

图:a. 要精选、简明,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b.图中术语、符号、单位等应同文字表述一致;c. 图序及图名居中置于图的下方,用五号字宋体;d.引用别人的图表一定要注明来源。

表:a.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的符号;b.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c. 表序、表名和表内内容采用五号宋体字。

公式:a.编号用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b.公式中的英文字母和数字可以采用默认的字体和字号。

图、表与正文之间要有一行的间距,公式与正文之间不需空行;文中的图、表、附注、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编号。如:图2-5,表3-2,公式(5-1)(“公式”两个字不要写上)等。若图或表中有附注,采用英文小写字母顺序编号。

8、致谢

应以简短的文字对题目与论文撰写过程中曾直接给予帮助的人员(如指导教师、答辩及评阅教师、实验室管理人员、同学等)表示自己的谢意。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是治学者应有的思想作风和品德。限200字以内。

9、参考文献

另起页,“参考文献”四个字采用三号黑体居中,下空一行,内容为5号宋体。要求列出作者直接阅读过且在正文中被引用过的正式发表的文献资料,以示对文献作者的尊重。参考文献的标注国际上有通用的习惯,中国也有国家标准规定,不可杜撰。论文中,标注参考文献所依据的标准应该统一,不能混用。此外,参考文献应列在论文结论后。

在说明文献出处时,书写格式为:

①科技书籍和专着:主要作者。书名。版本(第一版不着录)。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引用内容所在页码等。

如:陈日耀。金属切削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33-36

②科技论文:主要作者。论文篇名。刊物名,年,卷(期):论文在刊物中的页码等。

如:庞思勤、刘成伟。激光加工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工艺与机理研究。兵工学报,1992(4):84-91

③对于未公开发表的文献,一般不宜引用。确需引用时应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未发表”、“档案资料”、“己投稿”等字样。对于学位论文也应注明“学位论文”及授予学位单位。

参考文献标注格式参见文章:论文正文和文后参考文献的标注

10、注释

“注释”两个字采用三号,黑体,顶格书写,下空一行,内容为5号宋体。注释是对论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必要补充说明,注释一律采用脚注,不用尾注;当论文正文某处需要予以注释时,采用圆圈内加阿拉伯数字并书写在相应文字的右上角,以示需要予以注释。

11、附录

可以包括正文内不便列出的冗长公式推导,供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或表格,重复性数据图表,以及计算程序和说明等。“附录”两字采用三号,黑体,顶格书写,内容为5号宋体。

12、封底

封面采用教务处统一的封底,按先后顺序排序装订。

13、主要符号表

如果论文中使用了大量的物理量符号、标志、缩略词、专门计量单位、自定义名词和术语等,应编写成注释说明汇集表。假如上述符号和缩略词使用数量不多,可以不设专门的汇集表,而在论文中出现时加以说明。

是的,你可以在电脑爱好者上发布档案类论文,但你需要注意,档案类论文应该符合电脑爱好者发布内容的相关要求,并且你也要注意遵守相关的知识产权规定。

卷宗期刊可以发表论文吗

卷宗杂志社 《卷宗》杂志,主管单位:中国兴川战略促进中心;主办单位:中国兴川战略促进中心。国际刊号:ISSN 1005-4669,国内刊号:CN 51-1737/G0。 用稿范围:本刊稿源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机构以及国内大型文化单位、各类学校、科技研发企业设置的专业研究所。可以发表 :文化建设、社会发展、财会审计、历史艺术、影视传媒、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类、电子技术类、电气控制类、电子商务类、电算化类、多媒体教学类、科技教育、基础科学、建筑工程、图书馆及科技管理、人事管理、经济管理及 市场分析等文章。 地    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致民路36号 邮政编码:610021 投稿邮箱:

不可以。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卷宗期刊不被认为是正式的学术期刊,因为是不需要通过同行评审过程来发布文章,因此,卷宗期刊不被认为是学生科研结项的正式成果。

穆光宗发表的论文

我想,回复一下是我唯一能做的!

穆光宗教授先后获中国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奖、中国人口学会优秀成果奖、中国老年学会优秀成果奖、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全国首届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国家人口计生委优秀成果奖等。

相关参考范文:计划生育跨入法治时代在新中国的法制史上,可能很少有一部法律从立法动议到正式出台经历了这么长的时间,也很少有一部法律背负了这么浓厚的“树立国际形象”的色彩。经过20多年的研究论证,《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将于9月1日正式实施,这被很多人认为是“我国人口事业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计划生育的立法从1970年代末就开始了,整个过程可以说“一波三折”,经历了1978年、1982年、1988年、1993年四次论证、起草,但皆因“条件不成熟”没有出台。1998年,计划生育立法被第五次“摆到了台面上”,经过三年多的努力,2001年12月29日终获通过。关于“一波三折”的原因,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张春生说,除去没有国际上立法经验可供参照外,制定这部法律本身还存在一个难点,这就是,法律中规定的政策、措施、办法既要有效地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又要能为国际社会基本接受。多年来,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艰苦的探索。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出台,一方面表明这方面的探索已取得了相当共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计划生育已经实现了重大跨越,具备了法治化、规范化的基本条件。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穆光宗博士则称,这标志着中国计划生育已经开始从行政强制为主导向以群众的满意程度为第一标准的新阶段转变。焦虑时代的计划生育中国大规模的计划生育并非始于人们通常印象中的改革开放之后,而是从1970年代就开始了。当时,关于计划生育的提法是“晚、稀、少”:“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1978年3月,计划生育被写进了宪法。就在这一年,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当时很多人都有很强的‘强国梦’,都想用最快的速度把国家搞上去,在这种急切的心情下,对人口实行‘急刹车’成为了一种当然的选择。”穆光宗博士说。1980年,新华社公布了中国人口发展进程百年预报:如果按中国当时的生育水平延续下去,2000年中国人口要过14亿。有媒体报道说,这一消息发布后,引起很大震动。一度曾有人主张“我国人口近期宜取负数发展”,建议20年内采取一切措施,使每年人口出生率低于人口死亡率,进入人口的负增长。但这将意味着有一半左右的夫妇终生不能生孩子或至少20年内不能生孩子。因此响应者不多。另一种观点则影响很大。几位科学工作者建议从1980年起大力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样到200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可接近零,全国人口可控制在11亿以下。这个方案曾对我国的人口政策产生了直接影响。1980年出现了计划生育发展史上标志性的事件,即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郑重向全国发出了“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号召。随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数量上进一步收紧。“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取代了“晚、稀、少”的提法。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张纯元说,两种说法相比较,晚婚、晚育没有变化,少生从允许生二孩调整为基本只准生一孩。稀是就生育间隔而言的,只生一孩,就不存在间隔了,稀被取消了。“这一调整在城镇采取一些必要措施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在农村却困难重重。”张纯元教授说。一位研究者指出,抛开农耕文明形成的“多子多福”的观念不谈,仅就农村的生产方式、社会福利状况以及偏远地区的医疗条件而言,对家庭成员的依赖也使只生一个、尤其是只生一个女孩,成为一件难以接受的事。在这种情况下,计划生育的推行在农村遇到了困难,矛盾一度变得十分突出。对此,中央及时作出了调整。重新规定,在农村仍要继续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但也要适当放宽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条件。行政措施推行:“功不可没”很显然,政策调整后群众的生育愿望和政策要求之间仍然有差距,计划生育仅靠公民的自觉行为还不可能实现。从现实来看,西方发达国家从高生育水平向低生育水平转变用了100多年的时间。这种转变和经济发展往往是同步进行的,也就是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下降,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生育率下降。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却不允许重复这条路。因为经济发展在对生育率的下降发挥拉动作用之前,已经受到了人口问题的制约。在不能坐等依靠经济发展来降低生育水平的情况下,借助行政强制力解决人口问题就成了合乎逻辑的必然选择。况且中国要用30年的时间完成西方用了100年的人口转变,这更加重了对这一力量的依赖。穆光宗博士说,在改革开放后的头十年里,计划生育的推行基本上是行政强制型,采用的是社会制约机制。这个阶段的工作重心在人口数量的控制上,可称为“以数为本”的阶段。对于这个时期的工作成效,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主任于学军称其“功不可没”。他认为最大的成绩就是使现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得到了稳定和完善,为1990年中国人口转变历史性的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这个时期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也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张春生说,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以及计划生育部门主要是依靠强有力的行政措施推行计划生育的,有的在执法中还存在侵犯公民人身权、财产权的违法行为,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为了规范计划生育行为,国家计生委出台了包括不准非法关押、殴打、侮辱违反计划生育规定的人员及其家属,不准毁坏违反计划生育规定人员家庭的财产、庄稼、房屋等内容在内的一些规定。这些规定使计划生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规范,但专家指出,这些问题往往与指标、任务联系在一起,要想彻底解决,还得依靠法制的建设和工作模式的转变。转变的社会基础这种转变的萌芽在进入1990年代后出现了。一些地方除了行政强制力外,引入了利益导向机制。有的把计划生育与扶贫结合起来,同是贫困户,生一个的就比生三个的享受更多的政策优惠。在此基础上,“两个转变”被作为重点提了出来:即由孤立地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采取综合措施解决人口问题转变;由以社会制约为主向逐步建立利益导向和社会制约相结合的机制转变。这些转变的实质就是由“以数为本”转为“以人为本”,计划生育不仅仅是一项关于数量、指标的工作,更要考虑人的利益、需求、发展。这些转变从目前来看还是初步的、局部的,大都集中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但它所展示的方向令人肯定。在经历了10多年旧有的工作模式后,计划生育在1990年代悄然发生了重大变化。研究者认为,这与整个社会、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化密切相关。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陆杰华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计生工作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与新现象,例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问题、人户分离的计划生育管理问题等等。这些新问题对传统的计生工作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必须承认,正是这种冲击,促使政策决策者产生了管理理念的创新。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主任于学军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动,整个社会和经济的运转机制、政府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包括婚姻和生育观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在生育的问题上,人们也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可以说,在影响生育水平的两大重要因素,即政策作用和社会经济发展作用中,后者起着越来越大的决定性作用。影响计划生育工作模式的另一个因素就是我国的人口转变在1990年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中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下降,并持续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即一对夫妇生小孩在2个以下)。按照国家计生委主任张维庆的划分,我们从降低生育水平阶段过渡到了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这两个阶段应该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法制化轨道国家计生委主任张维庆曾指出,50多年来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史,是一部曲折、悲壮、辉煌的历史。一个10多亿的人口列车,经过几十年的摸索、总结,如今正式驶上了法制化的轨道。这种探索在1990年代终于形成了一整套经验,其中包括成熟的生育政策,“三三三二一”工作模式以及“以人为本”原则的确立。可以说,这些构成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这部关乎中国“国际形象”的法律出台的先决条件。一位专家指出,如果退回到10年前,这些显然都还不够成熟。《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核心是稳定现行生育政策,既不收紧也不放松。与此同时它也明确了实现这一政策的途径并不是过多地依赖行政强制力,而是建立利益导向和社会制约相结合的机制,依法行政、依法生育。从现实来看,依法行政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把基层的工作人员从指标和任务的重压中解放出来,这就涉及到考核体系和工作方式的改革。因此这部法的推行还必须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完成。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依法行政、行为规范后会不会造成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减弱,引起生育率的反弹?国家计生委宣教司负责人认为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工作目标、工作力度并没有因此改变”。实际上从研究来看,以人为本、优质服务对低生育水平的稳定会起到积极的效果。于学军说,1980年以来的多次生育意愿调查结果表明,育龄妇女的意愿生育水平低于实际生育水平,这恰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育龄妇女中非意愿生育的存在,意味着中国的育龄妇女并没有完全掌握自主的生育权利。从这方面来说,优质服务可发挥作用的空间很大。对于一个有着10多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人口问题确实关乎着它的生死存亡。《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出台标志着这辆巨大的人口列车驶上了一条新世纪的轨道。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穆光宗,男,1964年生于浙江象山,法学博士,目前为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长期从事人口问题、老龄问题研究,迄今已发表400余万字著述,先后荣获中国国家图书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奖、霍英东教育基金项目奖、中国人口学会优秀成果奖、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等二十余种奖项。

尹宗生发表的论文

担任《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国修复与重建外科杂志》、《中华手外科杂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中华全科医学杂志》、《解剖与临床杂志》、《安徽医科大学学报》编委,《中华创伤杂志》通讯编委,《安徽医学》副主编。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曾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安徽省自然科学三等奖,获安徽省青年科技奖及安徽五四青年奖章。主编学术专著《显微外科进展》一部,参编学术专著5部。近三年发表SCI论文5篇,发表有较高学术价值论文50余篇,国家核心期刊收录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教育部重点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博士生导师科研资助基金课题、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安医大一附院率先独立开展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双侧人工髋关节同时置换术、肿瘤型工人关节置换术。开展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开展骶骨肿瘤切除和全脊椎切除治疗脊柱肿瘤等高难度手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