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周口师范学院讲师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周口师范学院讲师论文发表

就那样。。。我刚从那毕业的。现在不叫体育系了,叫体育学院。领导一个比一个黑,不过貌似哪个学校都那样。学校现在还行。体育系就是女生少,质量不好。不过学校其他系女生挺多的,好好努力。在那学习出来最多也就当个老师,要不就考研考公务员。就那样。看你自己发展了。

周口师范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始建于1973年。学校座落在颍河、沙河、贾鲁河三川交汇处的河南省周口市。深得周口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的滋养。这里有“华夏第一陵”太昊伏羲氏的陵寝,这里是中国第一位哲学家、思想家、道教鼻祖老子的故里。 学校有良好的办学条件。目前占地面积1525亩,校舍建筑面积48.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近1.05亿元。图书馆是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知识网络服务站(CNKI)的成员,拥有藏书102万余册,建有中国学术期刊网镜像站点和5000多种期刊集成化全文数据库。有70个标准实验室和一个分析测试中心;学校拥有完善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拥有接入中国教育科研网的校园网络、英语调频广播电台等公共教学设施;有教育实习基地63个,专业实习基地35个,大学生爱国主义基地5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4个,德育教育基地7个。 学校现有中国语言文学系、外语系、政法系、数学与信息科学系、物理与电子工程系、化学系、生命科学系、计算机科学系、教育科学系、经济管理系、体育系、美术系、音乐系、新闻传播系、软件学院及五年制教学部等16个教学(院)系,设有5个公共教学部,开设有38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目前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5000多人,2009年将面向全国20个盛市、自治区计划招生6100人。 学校拥有一支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840名,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256人,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438多人。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省优秀教师47人,学院聘请省内外28名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长期在校授课和指导科研。学校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结为国际友好学校。 学院坚持“教学立校、科研强校”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文化创新和科学研究,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2002年以来,教师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948篇,其中核心期刊692篇;出版专著、教材及工具书135部;承担厅级以上科研项目202项。学术期刊《周口师范学院学报》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学术特色鲜明。 学校以育人为根本,立足当地,服务全国,贡献深获社会认同, 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学校”、“河南省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先进单位”、“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先进集体”、“河南省教育质量管理先进单位”、“河南省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学校”、“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希望对你有帮助,祝你开心

周口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周口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编导三个本科专业和音乐教育一个专科专业。为帮助大家了解周口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我为大家分享音乐舞蹈学院概况如下:

周口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始建于1975年,1993年成立音乐系,2013年1月更名为音乐舞蹈学院。目前,音乐舞蹈学院拥有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编导三个本科专业和音乐教育一个专科专业。

音乐舞蹈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53人,外聘教师12人,专任教师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讲师23人,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41人,河南省教学名师1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人、河南省三八红旗手1人,他们来自西安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河南大学等知名学府;目前,拥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校级特色专业1个、校级重点学科1个、校级精品课程、优秀课程7门;设置声乐、器乐、钢琴、理论、舞蹈、艺术实践、地方戏曲7个教研室,1个民族音乐研究所及1个越调艺术研究中心;是第一批“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培训基地”,同时也是“河南省省级艺术教育实验中心”。

音乐舞蹈学院目前有教学用房面积18000多平方米,拥有1200座标准剧场1个、458座音乐厅1个、录音棚1个、数码钢琴教室3个、舞蹈教室7个、多媒体教室7个、视唱练耳教室2个、合唱教室1个、合奏教室1个、电脑作曲教室1个、音响资料视听室1个、服装室、乐器室及246间琴房、312架钢琴,其中三角钢琴施坦威等5台,各个实践场地开放时间充足,利用率高;为学生提供的参考书和网络资源较为丰富,其中“网络资源库学习的平台——艺术类资料库”中共有音乐类教学视频2629课时,舞蹈类教学视频2248课时。

春华秋实、硕果累累。我院师生在教学科研和艺术实践方面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师生先后有获得包括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CCTV青歌赛荧屏奖、孔雀奖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大赛二等奖、河南省金钟奖金奖、河南省文华奖一等奖、河南省群星奖一等奖、河南省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省级专业比赛奖项120余项;在《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人民音乐》等期刊共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近百篇;承担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河南省哲学规划办项目、河南省政府招标项目、河南省教育厅重大课题在内的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30余项;先后荣获“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学生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成绩斐然。

为彰显实践教学优势,我院还成立了国乐团、管弦乐团、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舞蹈团等学生艺术团体,推出了“音乐聆听·美术感悟”、“艺术实践周”、“新年音乐会”等富有创新性的系列艺术实践品牌活动,先后在河南保利艺术中心、周口电视台、周口市法规宣传艺术团等单位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与北京兰凤剧社签署产学研基地共建项目,为学生的.成功成才提供良好实践平台。

音乐舞蹈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加强与国内外高校、艺术院团的合作,与英国高地与群岛大学合作的音乐学(中外本科课程合作项目)于2014年开始招生;青年教师先后赴英国高地与群岛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学习;积极邀请邀请了约翰·罗宾逊、王耀华、修海林、刘承华、张建一、田晓宝、杨和平、辛迪、王英奎等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指导;与河南省歌舞剧院、河南省越调剧团等省级艺术院团以及河南电视台、中国越调网等媒体接触良好、互动频繁,先后应邀参加了“河南省庆祝教师节师德主题报告会专场演出”、“世界华商大会”、河南著名栏目“梨园春”等省级大型演出活动,充分的展示了我院师生的艺术水平、教学实力和精神风貌。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音乐舞蹈学院已成为一所学科特点鲜明、实践教学品牌突出的教学院系累计为社会各界输送优秀毕业生3000余人。

周口师范学院论文发表

当我被这个学校录取时,我也曾经在百度上问过同样的问题。刚进入学校是挺让人失望的,但在这学校呆了一年之后慢慢适应就没什么了。不要把大学生活期望的太美好,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政法系的考研率很高,在大学里学习一切靠自己空闲时间很多。在这个学校,考研是明智选择。还有就是这个学校没有暖气,所以冬天放假很早~在艰苦的环境之中才能磨练意志!还有什么不懂可以问我,我会详细解答~虽然我不是政法系~

周口师范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始建于1973年。学校座落在颍河、沙河、贾鲁河三川交汇处的河南省周口市。深得周口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的滋养。这里有“华夏第一陵”太昊伏羲氏的陵寝,这里是中国第一位哲学家、思想家、道教鼻祖老子的故里。 学校有良好的办学条件。目前占地面积1525亩,校舍建筑面积48.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近1.05亿元。图书馆是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知识网络服务站(CNKI)的成员,拥有藏书102万余册,建有中国学术期刊网镜像站点和5000多种期刊集成化全文数据库。有70个标准实验室和一个分析测试中心;学校拥有完善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拥有接入中国教育科研网的校园网络、英语调频广播电台等公共教学设施;有教育实习基地63个,专业实习基地35个,大学生爱国主义基地5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4个,德育教育基地7个。 学校现有中国语言文学系、外语系、政法系、数学与信息科学系、物理与电子工程系、化学系、生命科学系、计算机科学系、教育科学系、经济管理系、体育系、美术系、音乐系、新闻传播系、软件学院及五年制教学部等16个教学(院)系,设有5个公共教学部,开设有38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目前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5000多人,2009年将面向全国20个盛市、自治区计划招生6100人。 学校拥有一支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840名,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256人,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438多人。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省优秀教师47人,学院聘请省内外28名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长期在校授课和指导科研。学校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结为国际友好学校。 学院坚持“教学立校、科研强校”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文化创新和科学研究,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2002年以来,教师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948篇,其中核心期刊692篇;出版专著、教材及工具书135部;承担厅级以上科研项目202项。学术期刊《周口师范学院学报》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学术特色鲜明。 学校以育人为根本,立足当地,服务全国,贡献深获社会认同, 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学校”、“河南省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先进单位”、“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先进集体”、“河南省教育质量管理先进单位”、“河南省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学校”、“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希望对你有帮助,祝你开心

真 不怎么样,女孩最好不要来。

还好啊,是周口市的最好学府了1

周口师范学院发表论文数

10478

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周口师范学院坐落在河南省周口市,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地处三皇故都、老子故里、历史文化名城周口市。

★师资力量

学校有教职工1485人,外籍教师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80人,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171人;有河南省教学名师、优秀专家、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省优秀教师60余人,聘请省内外兼职教授50余人。

★王牌专业

周口师范学院王牌专业有音乐学、小学教育、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汉语言文学、体育教育、音乐表演、自动化、播音与主持艺术等

★特色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化学、艺术设计、数学与应用数学、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物理学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生物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物理学、汉语言文学、化学、网络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人力资源管理、音乐表演

★科研实力

学术科研截至2017年10月,学校拥有2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4个河南工程实验室、2个国际联合实验室。各类省部级科研项目300项;发表学术论文4700余篇,其中SCI 210论文篇,核心期刊1400余篇,与河南瑞特电气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已投入生产。

★就业情况

2021届周口师范学院就业率周口师范学院本科就业率为90.18%,专科就业率为87.68%

学校坚持“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模式,先后与郑州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体育学院等11所大学或科研单位联合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地区)的30多所高水平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合作办学和互派师生交流。

总体来说,周口师范学院在二本院校里还是不错的。

真 不怎么样,女孩最好不要来。

在周口师范学院上学,开学大二,个人感觉还可以啊。看到有人说很糟糕,也有人讲不错的,全看个人感觉的。不要有非常非常高的期望但也不至于会让你很失望。怎么说呢,我们考的分数已经决定我们将要前往何方,做好准备,接受我们可以接受的就OK了。

从西门进到校园看过去感觉校园很大很漂亮的, 校园很干净,去西操场的那条小路秋天很美的,夜晚路旁昏黄的灯光适合爱拍照的人哦。学校师资力量很强大,大一一年我就已经见到了很多超级厉害的老师,个个履历优秀的不要不要的。下面的是三月份有天早上起来在操场拍到的照片,划过天空的那道光线很亮的,不知道是什么。

周口师范学院比较好。

学校始建于1973年,历经周口师范学校、周口师范专科学校、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阶段,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周口师范学院。

截至2021年5月,学校占地1600多亩,建筑面积71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6亿元,图书馆藏书196万余册;学校设20个教学院(部),设有65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1530人,全日制在校生2.4万余人。

科研成果:

2013年至2017年,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30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项,国家公益性农业专项1项、承担教育部5项、省政府招标项目45项、省科技计划213、社科规划项目41项。

各类省部级科研项目300项;发表学术论文4700余篇,其中SCI 210论文篇,核心期刊1400余篇,与河南瑞特电气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已投入生产。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周口师范学院

遵义师范学院周璐发表论文

1/68题名:培养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对策分析作者:高东晓刊名:科教文汇.2007(08S): 42-422/68题名:培养英语交际策略意识,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董国英刊名:科教文汇.2007(08S): 43-433/68题名:英语交际能力与英语口语教学作者:倪斐 陈洁刊名:中国科学教育.2007(15): 47-484/68题名: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邓毅光刊名:广东教育:教研版.2007(7): 107-1085/68题名:高职高专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沙红芳刊名: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3(4): 90-916/68题名:在课堂上提高开放教育英语本科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洪朝晖刊名: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2): 84-867/68题名:基础阶段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初探——浅谈“6R”互动语言教学法作者:王怡刊名: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4(2): 85-878/68题名:英语交际能力与英语口语教学作者:王晶波刊名: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7(6): 86-879/68题名:提高高职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对策作者:任玉伟刊名:辽宁高职学报.2007,9(6): 89-89,11210/68题名:素质教育与英语交际能力培养作者:何红刊名: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113-11511/68题名:教育观念与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以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为例作者:张沉香刊名:高校教育管理.2007,1(3): 82-8512/68题名:企业商务活动中管理者的英语交际能力应注重文化差异作者:孙凌刊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5S): 275-27513/68题名: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耿阳刊名: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4(4): 119-12014/68题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胡少如刊名:教育信息技术.2007(4): 14-1515/68题名:浅谈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现状与策略作者:邱坚娜刊名:发展.2007(5): 133-13416/68题名:从制约因素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陈学凯刊名:甘肃教育.2007(04X): 44-4417/68题名:营造轻松和谐教学氛围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从外教的口语课看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张娟刊名: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8(2): 94-9618/68题名:如何利用网络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刘丽军刊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7(2): 138-13919/68题名: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李淑君刊名: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04B): 40-4120/68题名:论语篇教学对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陈卫东刊名: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75-7821/68题名:改革专科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顾春红刊名: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5(3): 39-4022/68题名:简论提高成人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刘增美刊名:中国成人教育.2005(9): 78-7923/68题名: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作者:计道宏刊名:唐山学院学报.2005,18(3): 35-3924/68题名:图式理论在培养英语交际能力中的应用作者:刘姁刊名:职业教育研究.2005(10): 53-5425/68题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杨海庆[1]刊名: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23(3): 54-5626/68题名:教师支持下的小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发展作者:熊金菊刊名: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9): 40-4227/68题名:教师支持下的小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发展作者:熊金菊刊名: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7S): 112-11328/68题名:加强英语口语教学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毕跃忠刊名: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0): 56-5829/68题名:课堂教学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探索作者:王春金刊名: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5(5): 85-8530/68题名:浅谈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王玉华刊名: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100-100,10931/68题名:了解英汉文化差异 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孙正虎刊名: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7(2): 42-4432/68题名:以景激趣 培养小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佟洁刊名: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05(5): 45-4533/68题名:语篇与交际——论高职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作者:谢媛媛刊名: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3): 91-93,10034/68题名:论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俎媛媛刊名: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5,21(2): 66-6835/68题名:大学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作者:王彩琴刊名: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3(2): 101-10236/68题名:从语体出发,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潘丽萍刊名: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5(1): 22-2237/68题名:两种模式一体化培养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曾庆敏刊名: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2): 87-89,9538/68题名: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三个环节作者:司雅琳刊名:教育科研论坛:教师版.2005,4(3): 71-7139/68题名:略论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石兴波刊名:湖南教育.2005(1): 36-3740/68题名:浅论中学英语教学与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魏微刊名: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5): 106-10641/68题名:英语交际能力及课堂教学作者:何贵芬刊名:云南教育.2004(23): 46-4642/68题名: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乔春颖刊名:河南教育:基教版.2004(5): 35-3543/68题名:探讨英语教学后发优势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可持续提高作者:申洪军刊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4,19(1): 131-13444/68题名:高职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中教师的作用作者:王素莉刊名:北方经贸.2004(4): 124-124,12645/68题名:浅谈中学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张琦刊名:江西教育:管理版.2004(5): 30-3046/68题名:恰当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小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王慧玲刊名:教育信息化.2004(1): 52-52,5147/68题名:拓展学习空间 讲究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李晓梅刊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4): 19-2048/68题名:《新世纪初中英语》教材:以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作者:叶露怡 李立基刊名:计算机教与学.现代教学.2004(12): 45-4749/68题名: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罗彬彬刊名:南昌教育.2004(5): 17-1750/68题名:“全英式教学”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唐美华刊名:零陵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3): 77-7851/68题名:英语交际能力及其培养策略作者:张小曼刊名:巢湖学院学报.2004,6(6): 113-11552/68题名:在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教学活动中扬功能意念法之长作者:林冰虹刊名: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 78-8053/68题名: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侯卷娥刊名:西藏教育.2004(11): 43-4354/68题名:浅谈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梁松林 张建平刊名:江西教育科研.2004(8): 39-4055/68题名:雅思考试与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作者:张作功刊名: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 133-13556/68题名:培养学员英语交际能力的“三法”作者:宫娇刊名:黑龙江教育:综合版.2004(7): 91-9157/68题名:放飞英语教学思维,培养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江丽琴 涂翔刊名: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4): 85-8758/68题名:试析交际法与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李治刊名: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4): 91-9359/68题名:高校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与教学原则作者:张庆芳刊名:洛阳大学学报.2004,19(3): 61-6360/68题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提高的对策作者:刘丽军刊名: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5): 143-14561/68题名:提高医学院校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探略作者:王梅刊名:遵义医学院学报.2004,27(3): 316-31762/68题名:注重双向交流 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禄颖刊名: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130-13163/68题名:朗读对英语交际能力的促进作用作者:董振周刊名: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7): 34-3464/68题名:对比文化差异 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廖成英刊名: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8(2): 39-4065/68题名: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浅谈作者:夏盛昭 邹锦刊名:现代教育科学:考试专参初中篇.2004(6): 53-5366/68题名:浅析英语交际能力训练方法作者:阿春林刊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131-13267/68题名:文化认知与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刘宏刊名:河西学院学报.2004,20(4): 72-7668/68题名:了解请求方略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李艳玲刊名:活力.2004(6): 53-53〖检索时间〗2008-01-23 13:35:301/100题名:浅谈对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刘蓉刊名: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4): 67-68,892/100题名:在情境教学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陶小洁刊名:今日教育.2004(6): 40-413/100题名:浅谈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姚景丽刊名: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6): 16-164/100题名:略论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胡龙娇刊名:景德镇高专学报.2004,19(1): 92-935/100题名:论英语交际能力与中外文化差异作者:郑超萍刊名:茂名学院学报.2004,14(2): 28-306/100题名:关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调查报告作者:李旭东 李灏刊名: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4(1): 20-247/100题名:培养英语交际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作者:吴书标 张桂兰刊名:安徽教育论坛.2004(1): 37-388/100题名:文化因素对英语交际能力的影响作者:蒋宇红[1] 孟冬[2]刊名: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2): 35-389/100题名: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探究作者:李丽红刊名:淮阴工学院学报.2003,12(4): 58-5910/100题名: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郭海泉刊名:现代教育.2003(14): 60-6011/100题名:试论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覃建宁刊名:河池师专学报.2003,23(B12): 47-4912/100题名:加强朗诵,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张居设刊名:广西粮食经济.2003(6): 40-4213/100题名:交际教学法与英语交际能力作者:王迎晖刊名: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3,16(4): 86-8714/100题名:在交往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孙潋刊名: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10): 6-815/100题名:如何加强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邱佳岭[1] 于颖南[2]刊名:天津教育.2003(12): 40-4116/100题名: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唐竹刊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107-10817/100题名:改革英语教学模式 提高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蒋郑宏[1] 刘宁南[1] 曾兆令[2]刊名: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3,10(21): 1967-196918/100题名:如何培养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山成才刊名:青海教育.2003(5): 25-2619/100题名:浅谈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教学实践作者:王岩 何英刊名: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 242-24320/100题名:研究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唐承贤刊名:江苏高教.2003(6): 134-13421/100题名: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刘国荣刊名:江西教育:管理版.2003(1): 37-3722/100题名: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王群芳刊名:广东教育.2003(6): 26-2623/100题名:影响英语交际能力发展的相关因素及对策作者:连益芝刊名:龙岩师专学报.2003,21(4): 72-7324/100题名:中国文化因素对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影响作者:赵洋刊名:教育家.2003(4): 52-5325/100题名:浅谈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徐晓红刊名: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14(5): 77-7826/100题名:一石激起千层浪-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李晓刊名: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17(5): 70-70,7727/100题名:“听”“说”结合,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黄芳刊名: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3(4): 37-3928/100题名: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孔凌刊名:山西教育.2003(16): 48-4829/100题名:从语用学维度审视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张勇刊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70-7330/100题名:运用情景教学法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李晓坤刊名:辽宁高职学报.2003,5(3): 123-12431/100题名:提高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思考作者:王丽峰刊名: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 74-7532/100题名:语言的交际功能与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柳静刊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6(1): 50-5233/100题名: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张福珍刊名: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5): 34-3534/100题名:浅论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雷术海刊名: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3): 49-5035/100题名:浅析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尹洪佳刊名:教育探索.2003(8): 89-9036/100题名:怎样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胡杨朋刊名:英语辅导:初二年级.2002(5): 16-1637/100题名: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张志国刊名:教书育人:普教版.2002(11): 19-1938/100题名:创设情景 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郝翠平 郝翠华刊名:甘肃教育.2002(12): 30-3039/100题名:由“单向”到“互动”——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关键作者:郭整风刊名: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6): 22-24,F00340/100题名:论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陈俊媛刊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21(6): 104-10541/100题名:克服母语干扰,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卜绛雯刊名:太原科技.2002(4): 50-50,5242/100题名: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策略思考作者:赵若英刊名:基础教育研究.2002(10): 38-4043/100题名:开设实践课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沈艺刊名:中医教育.2002,21(2): 27-2944/100题名: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初探作者:王冬青刊名:卫生职业教育.2002,20(2): 55-5645/100题名:激发兴趣培养英语交际能力作者:高莲芹 杞秀玉刊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2(6): 61-6146/100题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唐德斌刊名: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18(3): 57-5947/100题名:交际法教学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作者:邵静刊名: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3): 84-8648/100题名: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拓展作者:武守群刊名:高考.2002(5): 39-4149/100题名:谈如何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张雁生刊名:镇江高专学报.2002,15(3): 94-9650/100题名:浅谈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王卫红刊名: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5(4): 48-4951/100题名:浅谈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王传香刊名: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2): 48-4952/100题名:浅谈初中英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作者:王志玉刊名:陕西教育科研.2002(3): 57-5753/100题名:浅谈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胡昱刊名: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16(3): 48-4954/100题名:英语交际能力与高考作者:刘斌刊名: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16(2): 47-47,5255/100题名:社会语言学与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唐小云刊名: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2,18(3): 39-4156/100题名:交际教学法与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文芳刊名:教学研究(河北).2002,25(2): 130-13257/100题名:高职英语文化负迁移现象与英语交际能力的探讨作者:耿民刊名:辽宁高职学报.2002,4(1): 119-120,12558/100题名:合作学习与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陈玉玲刊名: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5(1): 78-80,8259/100题名:交际法和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古莉刊名: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2,25(1): 25-2660/100题名:关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调查作者:关剑刊名:煤炭高等教育.2002(5): 94-9661/100题名:文化教学与培养高校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杨跃 李红梅刊名:煤炭高等教育.2002(3): 68-6962/100题名:如何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沈进刊名: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16(4): 45-4563/100题名:浅谈如何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孔艳波刊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1): 60-6264/100题名:掌握中西文化差异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白红梅刊名: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4(4): 64-6565/100题名:浅谈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张行文[1] 乐清平[2]刊名:芜湖师专学报.2002(2): 123-12466/100题名:关于英语交际能力的调查与分析作者:关剑刊名: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2,4(1): 114-11667/100题名:电影语言情景教学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王朝英刊名: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2): 62-6668/100题名:互动式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作者:徐玉娟刊名: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3): 194-19669/100题名:精读课教学与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孙志红刊名:山东外语教学.2001(2): 72-7470/100题名:谈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余琴刊名:山东教育.2001(7): 93-9371/100题名:谈英语交际能力与文化背景教学作者:李盈光 曾祥玲刊名:中国成人教育.2001(12): 56-5672/100题名:论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李红英刊名: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5): 72-76,7173/100题名:关注文化差异,培养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巴岩 李寒冰刊名:枣庄师专学报.2001,18(3): 80-8174/100题名:了解英语交际策略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杨晓红刊名:呼兰师专学报.2001,17(2): 57-5875/100题名:论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魏俊轩刊名: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1(5): 54-5576/100题名:如何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潘向阳刊名:煤炭高等教育.2001(4): 66-6777/100题名:在师范院校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者:惠克宁刊名:集宁师专学报.2001,23(3): 47-5078/100题名: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浅谈作者:周幼明刊名: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3): 122-12379/100题名: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王晗刊名: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9(1): 107-10980/100题名:如何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周梅艳刊名: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3): 97-9881/100题名:提高英语交际能力ABC作者:萧民刊名:初中生学习技巧.2001(8): 12-1282/100题名:英语交际能力与中考试题作者:颜新祥刊名:英语辅导:初三年级.2001(3): 22-2383/100题名:英语交际能力培养在英语课中的尝试作者:孙晓秋刊名: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0,14(2): 48-4884/100题名:提高英语交际能力ABC作者:萧民刊名:英语辅导:初一年级.2000(1): 20-2085/100题名:英语交际能力强化训练(Units1-4)作者:萧民刊名:中学课程辅导:初一版.2000(7): 27-2786/100题名:大学英语交际能力教学初探作者:何玉敏刊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12(3): 64-6587/100题名:初中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牟金环刊名: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0,16(1): 68-7088/100题名:从素质教育出发发展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英语角”功能初探作者:陈文刊名: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2000(12): 27-2989/100题名:谈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徐秋菊刊名:许昌师专学报.2000,19(4): 127-12890/100题名:搞好短剧表演活动 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李培 黄玉兰刊名: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1): 53-5491/100题名:课棠讨论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方碧姬刊名: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7(1): 51-5492/100题名:课堂教学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探索作者:王国凤刊名: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0,13(2): 76-78,3293/100题名:怎样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李文强刊名:农村成人教育.2000(1): 17-1894/100题名:研究中英文化差异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孙海燕刊名: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123-12495/100题名:论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与途径作者:陈金荣刊名:许昌师专学报.1999,18(2): 127-12896/100题名: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概说作者:秦莉刊名:洛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8(6): 122-122,13497/100题名:注重听力训练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蔡晓斌刊名:泉州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7(3): 78-7998/100题名:谈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陈海燕刊名: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 74-7699/100题名:谈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王建平刊名:牡丹江医学院学报.1999,20(2): 105-105100/100题名: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三个方面作者:许爱侬刊名: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8,19(1): 111-114,120

教育学原理作为一门基础和必修课程,不仅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和欲取得教师资格的其他院校学生的一门重要公共课,还是各级各类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育学原理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学原理的论文篇一

《关于教育学原理的教学改革》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学原理的教学质量不容乐观,学生普遍缺乏对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分析了教育学原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改革的对策为建议。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章琼(1973-),女,贵州湄潭人,遵义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8-0034-02

在我国教育学原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一�学科中重要的二�学科之一。另一方面,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各个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中,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和想要取得教师资格的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公开课,在不同的高校,教育学原理有不同的称谓。(教育概论,教育通论,教育学)这门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旨在培养学生具有系统扎实的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然而,目前在我国,教育学原理这么基础课的开展效果并不理想。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明确教育学原理的目标任务,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其不感兴趣,深感教育学原理内容枯燥,乏味,与教学实践想脱离。本文着从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程的教学现状入手,分析当前教育学原理的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本文所讲的教育学原理的基础课程主要是针对本科生而言。

一、存在问题

(一)学生问题

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主要体现在大部分学生对教育学原理这门基础课程的兴趣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存在对教育学原理的认识误区。相当一部分学生把教育学原理当做入门课,不能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尽管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质的学科,经验和实践是必要的。然而,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和无效的。因此大部分高校学生不但要重视教育实习等实践课程的学习,更要在实习之前加强对理论的重视,避免盲目的实践。

(二)教材问题

事实上,当前教育学原理的教材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既有高校内部的自编教材,也有延续多年的老教材。例如,数量上严重超支,然而质量有待提升,精品、经典教材严重匮乏。各高校普遍面临教材内容陈旧、空洞、缺失个性的问题。教材的质量问题反映了我国出版界的浮躁作风。为了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相当一部分教材仍旧延续老教材的框架,只是在少许章节略加修改。还有一部分教材是不同教材的拼凑的结果,缺乏层次性和逻辑性。另一方面,当前教育学原理的教材缺乏现实性。虽然教育学原理的任务旨在让学生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但是理论来源于实践。教育学归根结底是一门实践课程。当前的教育实践瞬息万变,因此教育学的理论研究也应紧随实践步伐,体现出时代性和实践性。

(三)教学方法问题

我国高校目前的教育学原理的开展仍旧属于理论教学。因此从教学形式上来看仍旧是教师讲授、学生聆听,教师主导的形式。在教学方法上,高校教师普遍采用教授法。一言堂的教学形式仍是主调。采用教授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教学的高效率。由于高等院校不同于中小学,教材内容量大,冗杂,而教学时间却极为有限。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繁多的教学任务,教授法仍旧是最普遍的选择。此外,当前我国的高校教育学原理的教学实现了多媒体、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率。然而,速度的提升导致了学生的被动聆听,被动思考。例如,许多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在课堂上只能照幻灯片读,教学严重缺乏趣味,学生不能有效参与,导致教学质量的低劣。

(四)教学评价问题

教学的评价形式单一是影响我国高校教育学原理教学质量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仍旧沿袭考试的评价方式。闭卷考试仍旧是最为重要、最为方便的评价方法。试卷中的大部分试题学生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答案。据笔者调查,我国大部分高校普遍存教师在考前圈定考试范围的潜规则。学生为了能通过考试,在考前进行突击。平时的课堂教学成为走过场。大部分学生为了应对考试,对教育学原理的内容进行死记硬背,临阵磨枪,并不能真正理解教育学原理中的基本概念,教育家的基本思想。考试结束,平时课堂上的学习内容成为过眼云烟。

二、改革探讨

(一)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

调动学生对教育学原理学习的积极性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学生自身要做到思想重视。尽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高校学生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对教学实践存在很多认识误区,对教学理论的应用和理解较为理想化。因此理论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为学生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避免盲目的实践。更重要的是,理论学习能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教育,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家的思想,教育的历史等,能够正确认识教育现象,客观认识教育问题。教育实践是极其复杂的,有着不确定性。新手教师如何在遇到棘手的教学问题时,如何能够机智应对,拥有实践智慧?先前的理论学习对于培养教师的教学机智、实践智慧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来自于教学实践,是实践问题的结晶,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虽然在教育学原理的教学内容中,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但是教育学原理的理论学习至少提供了一种参考的视角,为高校学生在走向将来的教学实践提高了借鉴的范例。

(二)重视教材的精选与内容提炼

教材是高质量教学的保证。为了提升教育学原理的教学质量,我国高校首先要做到精选教材。当前市场上同一学科专业的教材琳琅满目。因此,高校教师首先自己应该通晓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不同版本的教材做比较,然后斟酌,根据自身学校定位与学生特点选择适合的教材。此外,精选教材并不意味着教材的唯一。因为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侧重点和闪光点,因此课堂上以一本教材为主,课下可参考其他教材。学生通过对不同版本教材的阅读与学习,可以加深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形成批判意识。另一方面,教材不应该局限于教科书。网络资源和期刊文献也是有效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事实上,相当一部分教科书的内容是落后于当前研究的,因此,高校教师应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教材之外的资源。例如,在对教学本质的讲授时,大部分教材只是罗列了几种观点。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当前学者的最新颖的观点和视角。一方面学生可以了解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另一方面,学生能够意识到教材的局限性,学会批判教材,提升自学能力。

再者,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应超越书本,加入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引人自己的观点。高等学校的教学不同于中小学,许多问题并无标准答案,教育学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教材或者论文只是提供了一种视角。教师在讲解自己观点时也能够激发学生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观点,进而做到超越书本与教材。

(三)教学方法多元化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教育学原理的教学仍旧属于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主要采用教授的教学方法和班�授课的理论教学形式。教师采用讲授法可以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然而,这种教学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教育学原理的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是来源于教学实践的。然而,大部分高校学生缺乏教学实践,因此在理解这部分内容时普遍存在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学方法。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学内容是存在争议的,并不存在唯一的答案。这时,教师可以结合其他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例如,教育学原理对教育的定义的争论。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同的小组成员分别进行讨论,探讨不同的定义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思维,建构自己的思想。因此,高校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以知识讲解和学生聆听为重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的积极主动的学习,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教育学原理可以突破单一的讲授法,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教育学原理运用案例教学法应注重理论性、原理性。好的案例既包含着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大量问题,也内含着丰富的知识与学术信息。教师不但要筛选案例,而且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案例,将案例的分析与探讨与理论结合起来。

2.小组讨论。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随机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成员可以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各抒己见,互相评价。一方面,学生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与学习、训练的过程。

3.探究式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选定不同的课题,学生在课下自己查阅文献,最终以报告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

总之,高校的教学不同于中小学,应突破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固定思维模式。高校的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对理论的记忆与背诵。

(四)教学评价多元化

考试的评价方式既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也可以造成学生的功利心态。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中,考试成绩与学生的学分、评优相挂钩。学生为了能够争取学分,拿到学位,在备考的过程中,被迫消化、理解所学内容。因此,考试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然而,考试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方式。学生为了应对考试往往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这种评价方式僵化了学生的思维。因此,高校应该建立多元的评价方法。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主题,围绕相关主题,鼓励学生形成学术论文或者报告,根据学生论文或者报告的质量评价学生。

总之,高校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对教育学原理的学习,对教育基本理论与问题的学习。正如汉森所讲:“观察渗透着理论,任何观察都具有理论负荷。”

参考文献:

[1]王铁军.对我国教育学的反思―教育学不是指令,而是具有更高的力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2).

[2]沈有禄,石连海.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教育学原理的论文篇二

《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本文基于教育学原理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科学实践教学改革策略。对提升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培养新时期综合全面人才,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57-01

教育学原理是一门重要的教育学基础课程,通过实践教学,可培养学生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巩固综合能力水平。目前,教育学原理在我国开展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较多学生没有充分了解该学科目标任务,无法提起学习兴趣。还有些学生感到教育学原理教学内容的单一枯燥性,无法同教学实践紧密联系。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就教育学原理教学如何科学改革探索,制定了科学有效的实践策略,对提升教育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教育学原理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

教育学原理实践教学中,较多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该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存在认识层面的一定误区。虽然教育学属于一类实践性学科,然而其同样需要科学理论的有效引导,因此,学生不仅应注重教育实习,更应注重实习前期强化理论重视,方能避免盲目教学实践。当前有关教育学原理的学科教材种类丰富,呈现出数量达标、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缺乏经典优质教材的不良问题。一些学校则普遍存在选用教材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无法突出个性的弊端。为快速紧跟教学改革实践步伐,一些教材仍然持续应用老教材体系框架,仅仅对少量章节内容进行略微修改。而一些教材则借鉴多本教材进行内容的单一拼凑,欠缺科学逻辑性及丰富层次性。再者,较多教育学原理编制教材欠缺现实性,基于教育学是一类实践教学课程,且教育实践丰富变换,为此,教育学理论相关研究应跟上实践发展步伐,方能体现良好的实践性以及时代性特征。当前,我国较多学校开展教育学原理仍停留于理论教学层面,教学形式则多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学习,虽然提升了教学效率,却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之信息化时代,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教学,没有注重同学生的良好互动,令教学质量无法实现良好提升。从教学评价层面来讲,则存在形式单一的不良问题。一些学校仍旧采用闭卷考试单一评价模式,令学生过分注重应试技能锻炼,形成了考前突击学习、考后快速忘记的不良问题。

2教育学原理教学实践改革策略

2.1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针对教育学原理实践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不强的现状,应由思想层面提升学生重视性,虽然真理的检验需要依靠实践来完成,然而,由于在校学生通常欠缺实践教学丰富经验,对教学存在认识理解误区,应用教学理论往往过于理想化。为此,加强理论学习可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优质的理论引导,杜绝盲从实践弊端问题。理论学习还可令学生正确理解教育内涵,树立科学教育目标,掌握教育家精髓思想意识,明晰教育历史并通过教育现象客观明确教育问题。实践教学较为复杂,包含较多不确定性。青年教师在应对棘手教学问题阶段中,如何做到机智、灵活,形成实践智慧,理论学习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育学原理教学阶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明晰该学科学习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一类科学的实践参考依据,扩充其教育视野,进而全面提升学习积极性,基于教育学原理指引学生前进方向,为其教育实践提供优质的借鉴范例。

2.2注重教材的优选以及核心内容的良好提炼

优质教材可确保高效良好的教学实践,因此,我们应科学做好教材精选。针对当前丰富多样的教育学原理教材,教师应就不同版本学科教材进行全面对比,科学通晓。通过仔细斟酌,依据学校发展定位、专业学生综合特征做好优质选择。同时教材精选并不代表唯一性,各个教材均有其重点研究内容与闪光之处,为此课堂教学可将一本教材作为主导,课后则可令学生多参考基本学科教材。令其通过丰富的教材阅读、实践学习,深化问题认识,提升批判精神。另外,教材选择不应仅仅限定在教科书范围内,网络资源以及期刊文献也可作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中,针对较多教材进行观点罗列的状况,教师可进一步丰富学生视野,为其提供最前沿的学科理论,最独特的学习视角,令学生接触针对同一问题的各类不同视角观点。还可锻炼学生评判教材局限性的实践能力,促进其自学能力的优化提升。再者,教师实践教学阶段中,应有效跨越书本内容,引入自己对教育学原理内容的独到见解,进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优化教学效果。

2.3多元化应用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

(1)基于案例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教育学原理教学应科学应用案例教学方式,通过案例令学生掌握教育学相关理论与原理知识。案例应涉及当前教育阶段中包含的问题,并涵盖多元化学科知识与先进性学术知识。教师则应做好案例选择,并引导学生实施案例分析,掌握研究技能,促进案例分析、研讨同理论学习的有效结合。(2)积极组织小组讨论。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随机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同小组,组内成员则可就教育学理论知识抒发自身理解,展开互相评价。学生则可在听取同伴观点的基础上丰富视野,扩充理论知识,并畅所欲言,抒发观点,进而优化学习、再创造以及全面训练的学习提升过程。(3)开展探究式教学,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教育学原理教学阶段中,教师可为学生设计编制不同课题,令其在课后利用网络信息工具自主查阅文献,并通过报告模式进行课堂展示。该类教学方式可全面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与独立探究综合能力,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4丰富开展教学评价,优化教学效果

考试并不应该是单纯的教学评价模式,否则,将会令学生形成为了考试而考试的僵化学习模式。为此,应创建多元、丰富的教学评价模式。例如,教师可设计编制一个教学主题,并令学生围绕相关内容主题,形成报告、编写学术论文,依据其完成综合质量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还可将平时成绩、出勤率、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实习能力等作为教学评价手段,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考查学生变通、总结、自我创新能力,进而真正优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学习水平。

3结语

总之,针对教育学原理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教材优选、应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丰富开展教学评价,方能优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水平,并培养出全方位发展的学科人才。

参考文献

[1]詹小红.新课改背景下现代文学教学改革初探――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1):245-247.

[2]何芳.高师《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初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11(4):92-94.

[3]茹宗志.教育名言警句教学――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文教资料,2007(17):37-39.

[4]陈双虎.“先学后教”就是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J].大观周刊,2011(43):79.

分子生物技术在微生物降解环境 污染物中的应用 [摘要〕介绍了与环境微生物关键降解酶基因的筛选、克隆及应用相关的分r生物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技 术、基因重组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并对这些技术在污染物降解基因检测、筛选和克隆方 面的应用进行了阐述与探讨、 [关键词]分子生物技术;微生物;基因;环境污染物;降解 随着现代j:\地技术的发展,多环芳烃、含氯有 机物和硝基苯类化合物等人工合成井难以降解的 污染物大量排放,造成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和生 态破坏,严重地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 发展。利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对受污染的水体及土 壤进行处理,凸显了其重要的意义和可行性。研究 人员发现并筛选到一些微生物,它们不仅对环境有 较高的适应性、对污染物有较高的耐受性,而且对 污染物有较强的降解效率和专一性。然而环境中 存在的大量微生物中仅有少于1%可通过传统的培 养方法进行培养、分离和纯化,绝大多数细菌需要 非常严格的营养条件川。因此,为了对修复环境有 所贡献却难以培养的微生物进行更全面了解,也为 了筛选到更多有利于降解环境污染物的微生物菌 种及其关键酶基因,分子生物技术和手段逐渐被广 泛应用到环境可降解污染物及降解机理方面的研 究中。 本文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技术、基因重组技术、荧光原位杂交(FISH) 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等多种分子生物技术进行了介 绍,并总结了它们在污染物降解基因检测、筛选和 克隆方面的应用。 1与环境污染物降解相关的分子生 物技术 1.1PCR及其相关技术 PCR是一种利用脱氧核糖核酸(DNA)半保留 复制原理,在体外扩增位于两段已知序列之间的 DNA区段从而得到大量拷贝的分子生物技术。根 据其模板、引物来源或扩增条件的不同,PcR技术 可分为以下几种:(l)反转录pCR(RT一PeR)技 术,将mRNA反转录为cDNA后再对其进行PCR 扩增,可用来构建cDNA文库,分析不同生长时期 的mRNA表达状况和相关性以及mRNA的定量测 定等;(2)巢式PCR技术,在扩增大片段目的DNA 时,先用非特意性引物扩增再用特意性引物对第一 次扩增产物进行第二次扩增,以获得可供分析的 DNA;(3)竞争PCR技术,是一种定量PCR,向PCR 反应体系中加人人工构建的带有突变的竞争模板, 通过控制竞争模板的浓度来确定目的模板的浓度, 对目的模板作定量研究;(4)实时荧光定量PCR技 术,在PCR反应体系中加人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 号积累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 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该法已广泛用于基因表 达研究、转基因研究等方面;(5)扩增的rDNA限制 酶切分析技术,根据原核生物rDNA序列的保守性, 将扩增的rDNA片段进行酶切,通过酶切图谱来分 析菌间的多样性;(6)RNA随机引导PCR技术,基 于任意寡核昔酸引物与RNA之间可能的配对,在 低严谨度条件下经聚合酶催化使链延伸,将细胞总 RNA或InRNA作为反转录反应的模板,此技术结 合单链构象多态性,用非变性胶分辨大小相同而构 象不同的片段,可用于诊断遗传突变及分析污染条 件下序列的多态性;(7)随机扩增多态DNA (RAPD)技术,是一种基于PCR检测PCR引物结合 位点序列改变的方法,通常以10bp的寡核昔酸序 列为引物,对基因组DNA随机扩增,电泳分离染色 扩‘增产物,再分析多态性。 1.2FISH技术 FISH技术利用荧光标记的探针在细胞内与特 异的互补核酸序列杂交,通过激发杂交探针的荧光 来检测信号。荧光探针比放射性探针更安全,具有 较好的分辨力,不需要额外的检测步骤。近年来, 由于FISH技术具有灵敏、便捷等优点,迅速发展完 善成为研究环境微生物的有力工具。此外,可用不 同激发和散射波长的荧光染料标记探针,在一步反 应中同时检测几个靶序列。该技术主要包括试样 固定、预处理、预杂交、探针和试样变性、杂交、漂洗 去除未结合的探针、检测杂交信号等步骤。由于 165rRNA具有遗传稳定性,因此成为FISH技术检 测最常用的靶序列。 1.3基因重组技术 基因重组技术是从供体生物的基因组中通过 酶切扩增等手段获取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形成重 组DNA分子,再导入到受体细胞中,让外源基因得 以表达。在已经分离出的许多菌株中,与降解能力 有关的基因多在质粒体上。由于质粒很容易在细 菌的繁殖过程中遗失,对细菌降解能力的长期稳定 非常不利,可将其与污染物降解有关的酶基因重组 到大肠杆菌等微生物中进行表达,以此构建的各种 生物降解特性增强的重组菌可用于污染环境的治 理修复或发酵某些废弃物。 1.4生物信息学 20世纪后期,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从数量上和 质量上极大地丰富了基因组数据库、蛋白质数据 库、酶数据库和文献数据库等许多生物科学的数据 资源。已有多个国家和国际科研组织建立了生物 信息数据库,如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ur叩ean MolecularBiologyLaboratory)核酸序列数据库和美 国国家生物技术情报中心(Nationaleente:fo:Bio- technologyInformation,NCBI)基因序列数据库等。 科学家利用计算机及生物信息分析软件分析这些 数据资源,确定大分子序列、结构、表达模式和生化 途径与生物数据之间的关系,区分生物个体间遗传 差异,揭示DNA多样性。例如,基本局部比对搜索 工具(BasieLoealAlignmentSearehTool,BLAST), 是一套在蛋白质数据库或DNA数据库中进行相似 性比较的分析工具。它基于Altschul等的方法「2〕, 在序列数据库中对查询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工作。 BLAST程序可对一条或多条、任何数量、任何形式的 序列在一个或多个核酸或蛋白序列库中进行比对,甚 至将有缺口的比对序列也考虑在内,利用比较结果中 的得分对序列进行相似性说明。基因的序列分析可 揭示出生物物种之间的关系,在污染治理研究中可用 于生物基因组特殊区域或特异基因的测序。 2分子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物降解 中的应用 2.1土壤试样总DNA的提取 用适当方法直接从土壤中提取DNA并纯化, 是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土壤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前 提条件,而后可进行酶切、PCR扩增、核酸分子杂交 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操作。从土壤中提取微生物 DNA主要分为汽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是在 ogram等的方法基础卜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包括2 个步骤:(l)原位细胞裂解;(2)DNA提取和纯化。 直接法提取的DNA超过细菌总DNA的60%且省 力,但提取的DNA常常有折断、腐殖酸污染、甚至 提取物中还夹杂有未知的胞外DNA和真核生物的 DNA。最先报道间接法的是Faegri等[‘〕,其主要包 括4个步骤:(l)分散土壤;(2)分离细胞与土壤; (3)细胞裂解;(4)DNA纯化。间接法提取DNA 产量低且费力,但纯度较高、DNA损伤小,提取的 大片段DNA可用来构建cos而d和细菌人工染色体 文库等。 2.2采用PCR及相关技术扩增分析DNA片段 可降解污染物的微生物必然能产生分解代谢 该污染物的酶。selvaratnam等L’l用编码苯酚单加 氧酶dmpN摹因的RT一PCR技术来检测序列间歇 式活性污泥反应器‘{一,降解酚的假单胞菌。检测结 果表明,RT一PCR技术不仅能检测微生物降解酚的 能力,还能测量dmpN基因的转录水平,从而确定假 单胞菌特殊的分解活性,发现了在转录水平下,酚 浓度与通气时间之问存在正相关关系。 将PCR技术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结 合起来,在变性条件适当的情况下能分辨一个碱基 对,分辨率较高。染色后的凝胶用成像系统进行分 析,可在一定程度l几反应试样的复杂性。条带的多 少能反应试样「 一 }1微生物组成的差异,条带的亮度能 反应试样中微生物的多少。基于以上优点,日前该 技术在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和动态研究方面得 到了厂‘泛应用。DGGE可通过分析PCR扩增的基 因点突变来探索微生物的复杂性。徐玉泉等[“〕从 某废水中分离出一株能以苯酚为惟一碳源的菌株 PHEA一2,使用PCR一DGGE技术对该菌165 rDNA进行分析,发现该菌与醋酸钙不动杆菌同源。 M盯sh等r了)利用PcR一DGGE技术获得了活性污泥 中真核微生物的种群变化情况。王峰等下8〕采用 PCR一DGGE技术对城市污水化学生物絮凝处理中 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微生物种群结构进行了分析,结 果表明活性污泥培养前后微生物种群结构发生r 很大改变。 RAPD技术也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以多态性 引物来扩增某些片段的技术。RAPD技术可用于检 测含有混合微生物种群的各种微生物反应器中微 生物的多样性。用RAPD技术分析检测实验室规 模的油脂淤泥培养料中的细菌菌群发现,用油脂淤 泥改良过的培养料比未改良的更适于不同的微生 物种群生长[9j。vainio等t’。〕从516种孤立的菌落 中提取出165rDNA,经PCR扩增后进行测序,检测 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种群的结构。这些组合技术的 应用显著增强r对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能力,为理 论研究工艺优化及提高生物处理效率提供了条件。 2.3基因重组 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起始于20世纪 80年代。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基因分离和重组技术, 将目的基因片段,比如可编码降解某种污染物的 酶,转移到受体生物细胞中并表达,使受体生物具 有该目的基因表达显现的特殊性状,从而达到治理 污染的目的。找到特定污染的抗性基因,利用基因 重组技术转基因后也可获得其他抗性植株以及筛 选到可转化污染物的植物,还可开发超量积累植物 进行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罗如新等L”〕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fdc基因片 段作探针,Southemblot杂交定位Ll菌株的邻苯二 酚1,2一双加氧酶基因位于Pstl的I片段和BamH I的M、N片段,回收并将其直接克隆至表达载体 pKT230卜,获得的重组子能转化不具开环酶活性 的甲胺磷降解菌P2,得到高于天然宿主21倍的邻 苯二酚1,2一双加氧酶。stingley等{”〕通过构建基 因文库和重组质粒等基因工程方法证实了NidAB 双加氧酶是降解菲的关键酶类,并首次鉴定出此基 因通过磷苯二甲酸实现降解功能。chae等‘”}发现 不能降解苯酚的su如lobusso扣taricu、98/2菌株中 的儿茶酚2,3一双加氧酶基因与能降解苯酚的 sulfolo右u,,o如taricu、咫有[6J源区,分析得知它们 是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把儿茶酚2,3一双加氧酶 基因克隆到大肠杆菌中表达,可获得有较高降解活 性的双加氧酶。 重金属污染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方面之一。随 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修复性蛋白 基因正被从植物、微生物和动物中陆续分离出来, 如汞离子还原酶基因、有机汞裂解酶基因、汞转运 蛋自基因、金属硫蛋白基因、植物络合素合成酶基 因、铁离子还原酶基因和锌转运蛋白基因L’‘〕。这些 基因通过基因工程的改造,重组到合适的受休细胞 中表达相应的蛋白质和酶,达到治理难以降解的有 毒有害污染物的目的。sorsa等〔”〕把MTS插人 LamB序列的153位点,在E.eoli中表达MTs,解决 r细胞内MTs对金属离子有限的吸附能力。综L 所述,基因重组技术具有快速、高效的特性,已逐渐 成为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热点。 2.4FISH技术 FISH技术利用核糖体内长度适中(约1500bp)、 高度保守的165:RNA序列作为理想的基因分类靶 序列,其中使用的165:RNA寡核普酸探针一般是 进行了荧光标记的20bp左右特异性核昔酸片段, 利用该报告分子(如生物素、地高辛)与荧光素标记 的特异亲和素之间的免疫化学反应,经荧光检测系 统对待测DNA进行定性、定量或相对定位分析。 FISH技术能提供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的数量、空间分 布和原位生理学等信息。 硝化细菌是一类生理上非常特殊的化能自氧 菌,传统的研究方法要经过富集、分离、分类和鉴定 步骤,耗时长。HSH技术的引人解决了上述困难。 FlsH技术还被广泛用于活性污泥系统、硝化流化床 反应器和膜生物反应器等废水处理系统}’61。 基因工程微生物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农业害虫 控制和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 影响引起广泛关注。1994年出现了一种新的标记 系统:绿色荧光蛋白(GFP),由于GFP基因表达产 物对细胞没有毒害作用,且由GFP产生的荧光标记 检测卜分方便、简单。在某些被污染的环境中可分 离出降解该污染物的细菌,通过基因重组等手段使 用GFP分子标记,可更容易的分离检测被标记的 细胞叫。 Bastes等[’8]进行了苯酚降解菌染色体GFP基 因标记实验。通过PCR和Southemblot分析,证明 GFP基因已成功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对 标记菌与野生型的降解能力比较结果证明,GFP分 子标记的插人并不影响细胞的苯酚降解能力。 用G即标记Pseudomonasputida,研究活性淤 泥中细菌存活情况{’9飞。Pseudomonasputida被转到 活性淤泥2min后,观察到细胞在淤泥絮凝物间自 由游动;培养3d后,发现荧光细胞减少,大部分已 被合并到淤泥絮凝物中,以防止细菌被原生动物捕 食。用oFP标记石.eozi和Serraliamarceseern,考 察菌株附到絮凝物卜的过程{’()j。使用表面荧光显 微镜能将带有GFP标记的细胞从活性污泥中区分 开,井进行观察和记数。而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cLsM)可使GFP标记细菌产生三维轮廓,结合表 面荧光显微镜和CLSM观察GFP标记细胞,结果表 明,细胞表面疏水性在细菌附到絮凝物的过程中起 重要作用,两种细菌附在絮凝物上的模式有很大不 同,通过这种方法可更好地理解细菌赫附机理,有 助于提高废水处理效果。 3结语 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使研究人员可从微观的 角度更细致深人地了解微生物对污染物降解的具 体生理生化机制,在分子水平 _ _ [揭示生物体吸收、 迁移、积累有害物质最终被毒害,及适应、抗性等生 态问题,从而筛选到更多有利用价值的微生物。随 着越来越多微生物全部基因序列的解码,对各种细 菌体内可降解基因的分布和表达会有更深人的了 解,有关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必将对污染物的降解过 程有一个整体的、生态水平上的认识。 参考文献 l李凤,刘世贵 .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环境微生物研究中的 应用 .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3,25(4):88一92 2AltsehulSF,GishW,MillerW,etal.Basieloealalign- mentsearehtool . JMolBiol,1990,215(3):403一410 3魏志琴,曾秀敏,宋培勇 . 土壤微生物DNA提取方法研 究进展 .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8(4):53一56 4FaegriA,TorsvikVL,GoksoyrJ.Baeteria]andfunga] aetivitiesin5011:seParationofbacteriaandfungibyaraPid fraetionatedeentrifugationteehnique5011BiolBioehem, 1977,9(2):105一112 5SelvaratnamS,SehoedelBA,MeFarlandBL,etal APPlieationofreversetranseriPtasePCRformonitoring exPressionoftheeataboliedmPNgeneinaPhenol- degradingsequencingbatehreaetor . APPIEnviron Microbiol,1995,61(11):3981一3985 6徐玉泉,张维,陈明等 . 一株苯酚降解菌的分离和鉴 定 . 环境科学学报,2000,20(4):450一455 7MarshTL,LiuWT,ForneyLJ . Beginningamoleeular analysisoftheeukiU洲aleollllllunityinaetivatedsludge. WaterSeiTechnol,1998,37(4一5):455一460 8王峰,傅以钢,夏四清等.PCR一DGGE技术在城市污 水化学生物絮凝处理中的特点 . 环境科学,2004,25 (6):74一79 9涂书新,韦朝阳 . 我国生物修复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 地 理科学进展,2004,23(6):20一31 10VainioEJ,MoilanenA,KoivulaTT,etal . ComParison ofpartial165rRNAgenesequeneesobtainedfromactiva- tedsludgebaeteria . APPIMierobiolBioteehnol,1997,48 (l):73一79 11罗如新,张素琴,李顺鹏 . 邻苯二酚1,2一双加氧酶

周口教师发表论文

fei fen

我先给你介绍下2个学院的基本吧~好不好只能由你自己决定了哦~周口师范学校名称:周口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始建于1973年。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学校有良好的办学条件。目前占地面积1524亩(其中主校区1300亩),校舍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价值2.48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5000万元;现有汉语言文学系、新闻系、外语系、政法系、数学与信息科学系、计算机科学系、教育科学系、经济管理系、生命科学系、物理与电子工程系、化学系、体育系、美术系、音乐系及继续教育学院等15个教学(院)系,设有公共理论、公共体育、公共外语、公共艺术和职业技能、公共计算机5个公共教学部,开设有54个专业(本科专业32个,专科专业22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目前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2000多人,成人教育学生6500人。学校现在岗专任教师69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187人,拥有博士、硕士学历(学位)教师231人, 学校座落在颍河、沙河、贾鲁河三川交汇处的河南省周口市。学校秉承“厚德博学,砺志敦行”的校训,按照“普通本科教育为主体,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两翼,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思路,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学科和专业建设,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包括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美国布鲁顿—帕克学院在内的多所国内外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坚持“教学立校、科研强校”理念,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以来,教师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781篇,出版专著、教材及工具书283部。学术期刊《周口师范学院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河南省高校优秀学报。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学校”、“河南省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先进单位”、“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先进集体”、“河南省教育质量年先进单位”、“河南省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学校”、“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学校阶段性发展目标是:近几年内重点完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确保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大力发展本科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初步形成教学研究型本科学校的基本框架,为创办综合性师范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再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奋斗,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较高水平的、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简介 商丘师范商丘师范学院地处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黄淮平原腹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华商之都”——河南省商丘市。商丘地理位置优越,东邻沿海,西扼中原,北接齐鲁,南襟江淮。这里集中原自然之广袤与博大,汇中华民族人文发祥地之灵杰,览风景优美的黄河故道湿地与国家森林公园之风光,承历史人文荟萃的归德古城和应天书院之厚重,历史悠久,民风淳朴。陇海与京九两大铁路、连(连云港)霍(霍尔果斯)与济(济南)广(广州)高速在此交汇,310国道、105国道等公路干线贯通全境,是黄金交通枢纽之地,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历史沿革 商丘师范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浓郁的文化底蕴。1905年,在中国封建教育向现代教育嬗变进程中,位于归德府城东门里路北,渊源于北宋四大书院之首——“应天府书院”的“范文正公讲院”改建为“归德府中学堂”,是为商丘师范学院之前身。新中国成立之前,归德府中学堂曾多次更名。1958年曾创办商丘大学,1975年曾创办商丘师范学院,1977年恢复高考后,在商丘师范学校附设“商丘师范大专班”。198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商丘师范专科学校。1992年4月,学校更名为商丘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3月,商丘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商丘教育学院合并成立了新的商丘师范学院,成为商丘唯一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04年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基础设置 学校积极筹措资金,重点保证对教学设施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目前,学校占地总面积2000多亩,学校总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5.45万平方米,学生宿舍总面积13.24万平方米。建设多媒体教室58个,语音室18个,微格教室15个;各类实验训练室141个, 教研组织 学校现有文学院、数学系、物理与信息工程系、化学系、外语学院、历史学与社会学系、政治学与法学系、体育学院、生命科学系、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教育系、环境与规划系、新闻传播学系、经济学与管理学系等19个院系及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公共体育教学部2个公共教学部,有中国现当代文学等91个教研室。目前,学校还设有高等教育研究所、炎黄文化研究所、汉梁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2000年以来,学校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办学特色日益彰显,逐步建立起了以文学、理学门类专业为主,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并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2007年物理学专业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学校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了适应教师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先后建成省级优秀课程11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网络课程1门。学校认真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英语和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立项研究,以教改成果指导教改实践,2004年以来,教师承担省级以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项,承担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60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10项。在近两届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教学成果一、二等奖5项。学校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科研成果丰硕。2006年以来,我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5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省部级项目69项,地厅级项目181项,共获得上级下达的科研经费200多万元。教师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158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有684篇,被SCI、EI等收录的有80篇。出版各类专著152部、发表文艺作品100项,结项科研项目215项。获得各级政府部门的科研奖励352项,取得自主国家知识产权8项。2004~2007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85项。

学院概况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坐落在“三皇故都”周口市,地理位置优越,校园环境幽雅,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善。学院占地面积1325亩(北校区806亩,南校区519亩),总建筑面积123.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4.4亿元,馆藏图书148.6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908万元,校内实验实训场所14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59个,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2919个,教学用计算机1878台,标准田径运动场2个,篮球、排球、乒乓球、网球等运动场地齐全。学院现有教职工723人,其中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人,外聘知名专家学者194人,省市级拔尖人才130人,专任教师486人;技师14人;副高以上职称525人,双师素质教师56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26人;有研究生学历和硕士以上学位的350人。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成果62项,主编(参编)教材87部,发表论文916篇。学院现设8个系,33个全日制高职专业,在校生11000余人。现已发展成为一所集普通专科教育、成人专科教育、远程教育、技术培训为一体的优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编辑本段学院荣誉学院立足周口,面向河南,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景色(14张)农村建设服务,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先后荣获“河南省省级文明单位”、“河南省园林单位”等称号;在“河南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荣获优秀等次,被河南省教育厅批准为“河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河南省首批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编辑本段专业设置学院现有生物工程系、动物科学系、财经系、信息科学系、机电工程系、外语系、艺术系、人文科学系、中专部、基础部等10个全日制教学单位,另有电大部、成人教育部等两个成人教育教学单位,开设有园艺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园林花卉方向)、饲料与动物营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第三届校园文化节(20张)养、畜牧兽医、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物业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建筑设计技术、计算机系统维护、旅游管理、汉语、文秘、应用英语、商务英语、音乐表演、装潢艺术设计21个高职高专专业,还开设有、畜牧兽医、计算机应用、幼师、旅游酒店管理、电子电器、戏曲、舞蹈等普通中专专业。高职高专专业面向河南、河北、江西、山东、黑龙江等五省招生,普通中专专业面向河南招生,并且面向企业和地方开展了中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目前大、中专等各类注册学生13000多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10000人(专科9000人,中专1000人)。学院荣获省综治委授予的“省治安模范单位”、周口市委、市政府授予的“市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电大部前身是2001年4月合并到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的周口广播电视大学,周口广播电视大学创建于1982年,2001年4月,周口市委、市政府将周口广播电视大学并入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合并后的周口广播电视大学对内为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电大部,对外保留“周口广播电视大学”名称,由周口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兼任周口广播电视大学校长,继续开展全市电大系统所有业务。周口广播电视大学下属川汇区、沈丘县、郸城县、鹿邑县、太康县、商水县、交通技校、水校等八个分校和西华、扶沟二个教学点。体艺系于2001年开始招生。经过建设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成为学院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在省内音乐、舞蹈、艺术设计领域取得较高声誉。现拥有设备一流的琴房、舞蹈教室、综合演出厅、多媒体教室、艺术设计中心、微机室、艺术展览中心等实训场所,是学院进行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基地。现有音乐表演和装潢艺术设计两个专业。生物工程系是学院办学特色突出的系部之一。现有教职工5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3人,讲师18人,硕士15人,市级以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5人。获省、市科技奖励31项,其中教师编写教材、专著10部,发表论文166篇。动物科学系始建于1976年, 2001年全省高职高专调整后成立动物科学系,已有30年的历史,是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独具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特色的重点学科,现有畜牧兽医、饲料与动物营养、动物防疫与检疫三个专业。动物科学系一贯坚持“知名专家打造强势学科,面向市场突出办学特色,全力服务畜牧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依法办学,育人为本,面向市场,突出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复合型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培养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基础扎实、专业技术过硬、社会适应能力强并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专多能的高、中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确立“相信人人有才,教育人人成才”的培养导向,实行根据畜牧业发展和市场需要培养人,根据专业特点开设课程、强化实践训练、选定市场为真正的考场等全新的办学模式。在重视职业取向的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切实达到了“来有所学,学有所成,成有所用”的目的。财经系是周口地区具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科研单位,长期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09级物业管理(7张)重,培养的各类毕业生活跃在工、农、学、商各个行业。 具有一支团结、实干、创新、高效的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30余人,大部分属“双师型”教师,既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经验。 主要分三个专业:物业管理、市场营销和财务管理 全面实施双证培养模式,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100%取得会计证,部分学生获得助理会计师证和经济师证信息科学系是学院重点大系,现开办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维护、建筑设计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等专业。本系拥有一支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4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13人,高级职称教师5人,中级职称教师15人,“双师”型教师19人。下设计算机应用教研室、数学力学教研室、建筑设计教研室。拥有计算机实验室7个,微机235台,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2个,工程测量实训室1个,工程制图实训室1个,多媒体教室6个。 信息科学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突出技能为目标”的教学指导思想,以社会需求为准绳制订教学计划,按照市场规律办学的原则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毕业后所学有所用,与市场需求接轨。本系各专业毕业生职业道德好、知识比较全面、动手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外语系是本学院重要系之一,自建系以来,在院党委领导下,坚持“围绕市场,服务社会”的办学方向,以培养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具有扎实英语基础知识、能从事中学英语教学和科研的中学教师为宗旨,以安置毕业生就业为动力,艰苦创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用合格的英语人才、就业率达90%以上,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 人文科学系是周口职业技术学院重点系部之一,它集中了全市范围内人文教育最优秀的人力资源。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经验丰富,实训实习设备齐全。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及副高级职称者26人,讲师18人,同时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兼职教师和实训实习指导队伍。建院以来,本系教师主编或参与编写教材及专著26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50余篇,主持或参与完成省部级课题或项目研究62项。已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及就业基地16个,较好地满足了本系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需要。中专部是学院的一个重要教学部门,位居北校区。现开办有五年一贯制大专类、升学类、师范教育类、戏曲表演类、计算机类、机械电子工程类、服装类、短期培训等专业。依托高校优势资源,享受大学人文环境,本着“今天的教育要为学生明天的职业生涯负责”的教育思想,落实“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方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行学生专业技能达标考核制度,要求各专业学生各项技能合格,才能走出校门。学生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注重学生品德修养的训练和提高,要求学生品德达到优良才能领取毕业证。机电工程系是应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的需要而成立的系部。现有专业教师46名,其中博士学位教师1名;硕士研究生 学位1名;高级职称教师8名;讲师11名;市级优秀教师3名,外聘高级工程师2名; 周口市青年科技拔尖人才1人。 机电工程系是学院唯一的工科院系,本系在教学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实践教学上,有自己的实验室、实训室和实习基地,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在就业上本系有自己的就业网络,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安排到内地或外地大型企业,为每个毕业生提供一次就业机会,保证学生的就业率95%以上,同时本系建立了就业跟踪服务体系,就业满意率达到了90%以上。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育部成立于2001年,下设政治教研室、体育教研室、心理学教育学教研室,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就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形势与政策、大学体育、教育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家政服务等课程。编辑本段师资队伍学院拥有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560人,其中专任教师353人,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125人,中级职称186人,博士9人,已读和在读研究生80人,省市级科技拨尖人才18人。 院长张卫宪教授,先后留学英国阿伯丁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获动物营养博士学位(PHD),致力于秸秆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养牛技术的研究推广工作,是近年来在国际动物营养学领域最为活跃和有着杰出贡献的青年专家之一,被誉为“牛博士”和“中国的秸秆养牛大王”。2004年,被评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是全省11人中唯一在地市工作的知名专家。此外,学院还聘请了近百名名誉教授、兼职教授、专家、指导顾问等。 学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教学—科研—生产(技术服务)相结合的办学道路,积极鼓励支持教师申报科研项目、撰写论文论著等,学术气氛浓厚,近年来获国家、省、市级科研成果36项,出版、主编、参编教材60余种,发表论文400多篇。编辑本段书记简介任立刚 男,汉族,1953年6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70年参加工作,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本科学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历。曾任汝阳县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兼任汝阳县政法委副书记,洛阳市检察院党组成员,济源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河南省检察院济源分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现任中共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书记,周口市第二次党代会代表,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编辑本段院长简介张卫宪院长 男,1961年生,河南西华县人,1995年毕业于荷兰农业大学,获动物营养学博士学位,现任河南周口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教授级高级畜牧兽医师。张卫宪教授一直致力于秸杆饲料资源的开发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和养牛技术的研究推广工作,是在国际动物营养学领域最活跃、有着杰出贡献的青年专家之一,其研究成果“以秸杆饲料为基础日粮肉牛生长计算机数学模型”被FAO称为“张氏肉牛生长曲线”,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1997-1998年完成世界自然科学基金(IFS)和国家教委、人事部“国家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基金资助课题。他首次提出的用生物—化学复合处理方法改进粗饲料品质技术,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推广项目。在中国畜牧界享有“牛博士”美称。先后荣获世界科学奖1项,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出版专业著作4部,参编著作5部,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多篇,有27篇用英文在国际权威刊物或学术会议发表,其中有16篇论文获国家及省级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代表著作有《动物营养学》、 《以氨化秸杆为基础饲料的肉牛声生长模型》等。项目成果累计获得经济效益5亿多元,节约粮食164万多吨,社会效益达150多亿元。承担着河南科技攻关项目“生物—化学复合处理秸杆及牛育肥技术配套研究与应用”、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生物技术处理农作物秸杆为牛养饲料研究与开发应用”、“优质高产、高蛋白、高脂肪饲料大豆新品种培育与加工”等,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编辑本段办学思想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为龙头,以开放建设为重点,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循“高职教育、市场经济、地域工作”规律,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走质量强院,特色兴院之路。把以高职高专教育为主体,中专教育和成人教育、远程教育为两翼,主体带动两翼,两翼促进主体的“一体两翼”作为学院办学模式,秉“人人是人才、人人可成才”的教育理念,把“上档次、上水平、创特色、建名校”作为学院发展目标,努力实现学院的跨越式发展,建设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化特色高职院校。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严格管理,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培养政治思想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基础扎实、特长突出、适应广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为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学院每年两次评定发放综合奖学金和单项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院设立了勤工助学岗位、助学贷款和困难补助,保证不让一个在校生因贫困而辍学。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问题,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多渠道、多途径、宽覆盖地建立了毕业生就业网络,与省内外多家高科技企业建立了固定而良好的人才供求关系,为毕业生就业安置提供了可靠保证。同时,应届毕业生中有35%可参加“专升本”考试,学院负责组织复习和培训,“专升本”入学率达75%以上。 学新世纪、新征程,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重任的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将高举高等教育改革的大旗,以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机制,务实的教学实践,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努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院夜景编辑本段周口职业技术学院论坛周口职业技术学院论坛是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自己创办的学生交流论坛。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论坛注册会员众多,是一个非官方非盈利性的网站。 论坛板块主要分为两大类——我们的地盘和论坛事物。 我的地盘包括《新闻报料》、《经典搞笑》、《图片照片》、《心情随笔》、《大话体育》、《影视音乐》、《网络游戏》、《生活贴士》、《学习交流》、《灌水乐园》、《网络时代》、《业内新闻》、《软件教程》、《锵锵三人行》、《创业励志》、《校友录》。 论坛事物包括《问题解答》、《公告&建议&意见&友情链接》和《供求信息》。 [1]由一群热心为网友服务的在校生(现已毕业)创建于2007年,并在两年时间中迅速的壮大,论坛致力于校友交流和学习互动,并努力为周职人创建一个良好的网络家园和交友天地,让周职人不管在那里都有一个网络上的精神寄托。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论坛的建立不仅解决了离校学生与学校资讯脱离的问题,也为在校生构建了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交友和娱乐平台。 论坛的运行严格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行业规章和网站管理规定 ,远离学生会等官方团体,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管理,认真负责为校友服务的精神,为广大校友创建一个有助于学习和提高的网络平台。 周口市 淮河路西段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陈敏(周口师范学院教师)(1980.7-)女、汉族、中共党员、河南信阳人,讲师、本科毕业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为民商法;主要讲授知识产权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河南团结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现任周口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刑法教研室主任。陈敏(北宋官吏)生卒不详陈敏,字伯修,号濯缨居士,常州无锡(今属江苏)人。神宗熙宁三年进士。以王安石荐除太学正,守天台,将蔡京手下所立党人碑击碎,辞职而归。与苏轼甚厚善。陈敏(南宋武将)陈敏(1113年~1173年),字元功,赣之石城(今属江西)人陈敏(明代官吏)(生卒不详)陕西华亭人。宣德时,任四川茂州的知州陈敏(革命烈士)(1909年~1932年)1926年,入萍乡达成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回乡开展革命活动。大革命失败后,转移至山区开展游击斗争。1928年初,参加莲花赤色队,负责宣传工作。同年4月,赤色队改编为红色独立团,任宣传队队长,后任共青团莲花县委书记。1929年5月,代理中共莲花县委书记。1930年,调西路分委工作。1932年,因肃反扩大化被错杀于永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陈敏(中国科学院研究员)(1957年 ~ )研究员,1957年11月出生于四川省。 198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1989年在山西大学数学系获硕士学位。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6年-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工作。2002年6月-2002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从2003年1月起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于1998年-2000年访问加拿大Regina 大学数学与统计学系。 主要研究方向为:时间序列分析、参数和非参数统计中的渐近理论、应用统计和数理金融。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Statistica Sinica"、"Statist.& Prob. Letters"、"Commun.Statist.-Theory Meth"、"J. Statist. Of Canadian"、《中国科学》等发表论文40余篇。曾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陈敏(华中科技大学教授)(1973年 ~ )女,教育学博士,1973年生,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院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院校研究所副所长。1996年--2000年师从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姚启和教授,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1999年先后到日本东洋大学和日本九州大学进行访问研究。目前正承担的科研项目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的子课题“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理论研究”,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校园大学管理模式研究”,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软科学项目“中国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战略研究”,承担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教改项目“研究生培养目标多样化研究”,承担华中科技大学2001年文科基金项目“大众化与教育质量: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承担华中科技大学网络学院项目“高等教育管理学课件”的研究和开发。陈敏(沈阳音乐学院教授)(1936年 ~ )辽宁人,1936年出生,1950年参加旅大文工团,开始从事双簧管演奏。1952年入东北鲁艺音乐部(后为东北音专)学习,1955年毕业。1957~1959年于中央乐团德国专家班进修,1959~1961年于中央音乐学院捷克专家班进修。现任沈阳音乐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年代以前,大量从事双簧管的演出活动,是第一个把莫扎特C大调协奏曲、斯特劳斯协奏曲等高难作品搬上中国舞台的双簧管演奏家。从1955年起一直担任双簧管教学,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学生,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双簧管教授。1980年从事图书馆学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了《中国图书分类法》第三版音乐类分类表和乐谱著录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并积极促进音乐文献编目的自动化,对我国音乐院校图书馆的提高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多年从事音乐文献的翻译,先后出版了《帕加尼尼的二十四首随想曲》、《帕格尼尼传》、《格什温传》、《和声学》等译著,并与别人合作编译了多语种的《音乐译名汇编》。从英文译出的《二十世纪记谱法》一书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全部译著超过80万字。著有《双簧管教学法》。陈敏(苏州大学教授)(1956年 ~ )1956年12月生,教授,在北大和芬兰获博士学位,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复分析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委基金等基金项目2项。在Acad、SCI、FENN、GEO、DEDCATE、Complex Variables、数学年刊等国内外重要数学刊物上发表论文近10篇,曾应邀赴芬兰、法国、德国、日本等国进行学术访问和参加学术会议。同名同姓的很多,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这些同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