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台湾清华大学合作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台湾清华大学合作发表论文

【新智元导读】 2月25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唐传祥研究组与合作团队在《自然》上发表研究论文《稳态微聚束原理的实验演示》,报告了一种新型粒子加速器光源「稳态微聚束」的首个原理验证实验。与之相关的极紫外光源有望解决自主研发光刻机中最核心的「卡脖子」难题。

最现代的研究用光源是基于粒子加速器的。

这些都是大型设施,电子在其中被加速到几乎是光速,然后发射出具有特殊性质的光脉冲。

在基于存储环的同步辐射源中,电子束在环中旅行数十亿转,然后在偏转磁体中产生快速连续的非常明亮的光脉冲。

相比之下,自由电子激光器(FEL)中的电子束被线性加速,然后发出单次超亮的类似激光的闪光。

近年来,储能环源以及FEL源促进了许多领域的进步,从对生物和医学问题的深入了解到材料研究、技术开发和量子物理学。

现在,一个中德团队证明,在同步辐射源中可以产生一种脉冲模式,结合了两种系统的优点。

2月25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唐传祥研究组与来自亥姆霍兹柏林材料与能源研究中心(HZB)以及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的合作团队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稳态微聚束原理的实验演示》(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steady-state microbunching )的论文。

报告了一种新型粒子加速器光源「稳态微聚束」(Steady-state microbunching,SSMB)的首个原理验证实验。

该研究与极紫外(EUV)光刻机光源密切相关,有望为EUV光刻机提供新技术路线。

SSMB光源首个原理验证实验,中德团队登上Nature

同步辐射源提供短而强烈的微束电子,产生的辐射脉冲具有类似于激光的特性(与FEL一样),但也可以按顺序紧密跟随对方(与同步辐射光源一样)。

大约十年前,斯坦福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杰出访问教授、著名加速器理论家赵午和他的博士生Daniel Ratner以提出了「稳态微束」(SSMB)。

赵午教授

该机制还应该使存储环不仅能以高重复率产生光脉冲,而且能像激光一样产生相干辐射。

来自清华大学的青年物理学家邓秀杰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这些观点,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研究。

2017年,赵午教授联系了HZB的加速器物理学家,他们除了在HZB操作软X射线源BESSY II外,还在PTB操作计量光源(MLS)。

MLS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设计优化运行的光源,在所谓的 「低α模式 」下运行。

在这种模式下,电子束可以大大缩短。10多年来,那里的研究人员一直在不断开发这种特殊的运行模式。

HZB的加速器专家Markus Ries解释说:「现在,这项开发工作的成果使我们能够满足具有挑战性的物理要求,在MLS实证确认SSMB原理」。

「SSMB团队中的理论小组在准备阶段就定义了实现机器最佳性能的物理边界条件。这使我们能够用MLS生成新的机器状态,并与邓秀杰一起对它们进行充分的调整,直到能够检测到我们正在寻找的脉冲模式」,HZB的加速器物理学家Jörg Feikes说。

HZB和PTB专家使用了一种光学激光器,其光波与MLS中的电子束在空间和时间上精确同步耦合。

这就调制了电子束中电子的能量。

「这使得几毫米长的电子束在存储环中正好转了一圈后分裂成微束(只有1微米长),然后发射光脉冲,像激光一样相互放大」,Jörg Feikes解释道。

「对相干态的实验性探测绝非易事,但我们PTB的同事开发了一种新的光学检测装置,成功地进行了探测。」

SSMB概念提出后,赵午持续推动SSMB的研究与国际合作。

2017年,唐传祥与赵午发起该项实验,唐传祥研究组主导完成了实验的理论分析和物理设计,并开发测试实验的激光系统,与合作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了实验数据分析与文章撰写。

揭示SSMB作为未来光子源潜力的关键一步,是在真实机器上演示其机制。在新的论文中,研究人员报告了SSMB机制的实验演示。

SSMB原理验证实验示意图

实验表明,存储在准等时环中的电子束可以产生亚微米级的微束和相干辐射,由1,064纳米波长激光器诱导的能量调制后一个完整的旋转。

结果验证了电子的光相可以在亚激光波长的精度上逐次相关。

SSMB原理验证实验结果

在这种相位相关性的基础上,研究人员通过应用相位锁定的激光器与电子轮流相互作用来实现SSMB。

该图示直观地展示了如何通过激光调制电子束来产生发射激光的微束,是实现基于SSMB的高重复性、高功率光子源的一个里程碑。

有望解决EUV卡脖子难题

没有顶尖的光刻机,是我国半导体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光刻机的曝光分辨率与波长直接相关,半个多世纪以来,光刻机光源的波长不断缩小,芯片工业界公认的新一代主流光刻技术是采用波长为13.5纳米光源的EUV(极紫外光源)光刻。

大功率的EUV光源是EUV光刻机的核心基础。简而言之,光刻机需要的EUV光,要求是波长短,功率大。

EUV光刻机工作相当于用波长只有头发直径一万分之一的极紫外光,在晶圆上「雕刻」电路,最后将让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包含上百亿个晶体管,这种设备工艺展现了人类 科技 发展的顶级水平。

而昂贵的EUV光刻机也正是实现7nm的关键设备,目前,荷兰ASML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够量产EUV光刻机的厂商,而由于禁令,我国中芯国际订购的一台EUV仍未到货。

如果中国大陆无法引入ASML的EUV光刻机,则意味着大陆将止步于7nm工艺。

目前ASML公司采用的是高能脉冲激光轰击液态锡靶,形成等离子体然后产生波长13.5纳米的EUV光源,功率约250瓦。而随着芯片工艺节点的不断缩小,预计对EUV光源功率的要求将不断提升,达到千瓦量级。

SSMB光源的潜在应用之一是作为未来EUV光刻机的光源。它们产生的类似激光的辐射也超出了 "光 "的可见光谱,例如在EUV范围内,最后阶段,SSMB源可以提供一种新的辐射特性。脉冲是强烈的、集中的和窄带的。可以说,它们结合了同步辐射光的优势和FEL脉冲的优势。

可以说,基于SSMB的EUV光源有望实现大的平均功率,并具备向更短波长扩展的潜力,为大功率EUV光源的突破提供全新的解决思路。

EUV光刻机的自主研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基于SSMB的EUV光源有望解决自主研发光刻机中最核心的「卡脖子」难题。

关于作者

本文的通讯作者唐传祥教授是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导师。

1992年9月-1996年3月,考入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硕博连读。1996年3月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博士学位论文为“用于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多腔热阴极微波电子枪的研究”。

1996年4月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

1996年7月 1998年6月期间,作为访问学者到德国DESY工作2年。在DESY工作期间,主要进行超导加速结构的优化及测量研究,并与J. Sekutowicz, M.Ferrario等合作提出了Superstructure的超导加速结构。

1998年6月回国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从事加速器物理、高亮度注入器、汤姆逊散射X射线源、自由电子激光、新加速原理与新型加速结构、电子直线加速器关键物理及技术、加速器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参考资料:

清华大学承认台湾清华。

台湾省的清华与北京的清华有着同一出身,准确来说,这两所清华原本就是一家。清华大学在经历了解放战争之后,被分裂成为了两所清华。一所留在了我国的大陆地区,留在了北京,成为了目前知名的顶流高校,另一所则远迁至我国的台湾省,成为了台湾省的清华大学。

时至今日,两所清华的校训都未曾发生改变。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台湾省的清华位于一个叫作新竹的城市,占地面积比较的小,大概在120公顷左右。而北京的清华则位于我国的中心城市北京,占地面积则更广一些,在450公顷左右。

清华大学与台湾清华的世界排名:

在世界排名方面,大陆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对于教育也愈发重视,在高校建设之中,投入了巨大的教育资金。并且在全球的范围之内,高薪的聘请人才,引进人才,不断的增加师资力量,提高学术科研的水平。

因而出现了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享有盛名的一流高校。北京清华在强大的经济支持之下,实力自然不容小觑,现在已经属于大陆地区当之无愧的顶流,基本在国内高校的排名中都是位于第一名。世界大学排名之中,北清也是位于前20之列。而台清则在一百多名,在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之中,北清的排名也是高于台清的。

以前本来就是一家人现如今也是

清华大学(新竹)为中国顶尖级研究型大学之一,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欧商校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成员。

台湾清华大学前身为1911年在北京设立的清华学堂。1925年设大学部。对日抗战期间,西迁至云南昆明,与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解放战争后,清华大学被分成两个,北京的清华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管,而台湾当局则于1955年于台湾省新竹市让清华大学复校,新竹清华与北京清华更有“一笔写不出两个清华”的说法。

复校之初首设原子科学研究所,1964年恢复大学部。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位居第173名[,在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位居第163名,台湾地区第2名,两岸三地第14名。截至2019年11月,台湾清华大学共设有理、工、原子科学、人文社会、生命科学、电机资讯、科技管理、教育、艺术、清华学院共10个学院。在台已造就英才超过五万人,校友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李远哲、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2人。

北京清华大学与新竹清华大学现双方合作MOOC课程、学术访问制度及双联学位课程,并与厦门市三方共建“清华海峡研究院”,促进两岸学术及文化交流

不管是在学术还是政治上都是一家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台湾学者合作发表论文

1、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这几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2、玻色子多体问题

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与合作者发表或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

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和李政道用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和黄克孙、李政道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

他们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不过,这个修正项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而得到了实验证实。

3、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

1969年,杨振宁和杨振平将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问题推进到有限温度。这是历史上首次得到的有相互作用的量子统计模型在有限温度(T>0)的严格解,这个模型和结果后来在冷原子系统中得到实验实现和验证。

4、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1961年,通过和Fairbank实验组的密切交流,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并纠正了London推理的错误。在这个工作中,杨振宁和Byers将规范变换技巧运用于凝聚态系统中。相关的物理和方法后来在超导、超流、量子霍尔效应等问题的研究中广泛应用。

5、非对角长程序

1962年,杨振宁提出“非对角长程序(off-di-agonal long-range order)”的概念,从而统一刻画超流和超导的本质,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磁通量子化的根源。这是当代凝聚态物理的一个关键概念。1989到1990年,杨振宁在与高温超导密切相关的Hubbard模型里找到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本征态,并和张首晟发现了它的SO(4)对称性。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穆藕初奖学金,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1955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2017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018年,任西湖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

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此外,杨振宁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参考资料:杨振宁-百度百科

别全抄喔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知识问题|蓝海策略的论文 发问者: 阿杜 ( 初学者 5 级)发问时间: 2006-04-28 14:52:30解决时间: 2006-05-13 14:54:04解答赠点: 5 ( 共有 0 人赞助 )回答: 2 评论: 0 意见: 0[ 检举 ]网友正面评价93%共有 45 人评价我是经济系的学生现在要写一篇有关蓝海策略的论文请问要从哪一方面切入会比较好写内容会较丰富?谢谢!最佳解答网友票选 回答者: 库洛.里德 ( 初学者 2 级 )回答时间: 2006-04-29 14:31:50[ 检举 ]前言:「蓝海策略」是在於创造没有竞争的市场空间,它不是在面对竞争,而是超越竞争,打破价值与成本抵换的观念,创造与掌握新的需求,同时整个公司的活动,则配合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并透过创造有效需求,进行价值的差异化,亦即创造最大的消费者剩馀,进而产生比较大的生产者剩馀。 最近国内商业界最流行的管理思潮是「蓝海策略」,此蓝色非关政治版图上的蓝绿,而是相对於流血杀价竞争的红海策略,强调企业应走出创新的广阔蓝色海洋。连总统府的会客室,也一改过去的红地毯,而改装成象徵「蓝海策略」的蓝地毯。对於一个四面环海的海洋国家台湾而言,「蓝海策略」更具特殊意义,标帜出台湾的企业家与领导人,应该体认海洋的浩瀚及其神秘的力量,拟定并执行自己的蓝海策略。蓝海策略强调价值重塑和创新「蓝海策略」是欧洲商业管理学院(INSEAD)波士顿顾问集团韩德森策略与国际管理讲座教授金伟灿(W CHAN KIM)与欧洲商业管理学院策略与管理教授莫伯尼(MAUBORGNE)提出的管理理论。金伟灿曾获得艾德瑞吉.海恩斯奖,并担任跨国公司的董事会成员或顾问,发表大量的专业论文;莫伯尼也是世界经济论坛(WEF)的研究学者,目前的研究领域著重在知识经济的策略、创新和财富创造。欧洲商业管理学院是欧洲排名第一的MBA学院,两位学者研究百年来一百五十个企业策略个案後发现,割喉式的竞争只会造成一片血海,大多数的企业是在红海里廝杀,一再的降低生产成本,犹如当前的国际化竞争。然而,真正获利的企业,其实是彻底甩开对手,自辟无人竞争的市场空间,也就是所谓的「蓝色海洋」。其著作「蓝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E)」一出,即洛阳纸贵。「蓝海策略」强调的是价值的重塑和创新,而不是偏执於技术创新或是突破性科技发展。两位学者认为,能够超越竞争的蓝海企业,不是去挖掘自己的顾客需要什麼,而是研究非顾客的需求。沈沦红海的企业是打价格战,只能靠大量生产、降低售价来获取利润。「蓝海策略」获得各地热烈回响,全球出售二十五种语言版权,并成为南韩总统及各大企业集团必读书籍。国内由天下文化出版後,上市六周,印行突破五万册,显见「蓝海策略」已被管理界奉为圭臬。创造没有竞争的市场空间台湾过去的代工产业,就是典型的红海策略,是在现有的市场空间竞争,目的在打败竞争者,针对现有需求,采取价值与成本的抵换;也就是说,成本削减,利润越高。因此,个别企业的经营活动,围绕差异化或低成本的选择。台湾代工产业,即是惯用此一竞争策略,一直在压缩成本,冲高生产量,以量取胜。但是,这种作法有其极限,以IT产业为例,过去还有「保五」、「保六」的利润,但是,在现在「微利时代」,利润只剩2%、3%了,因此,「保二」、「保三」就变成企业艰钜的目标。「蓝海策略」则是在於创造没有竞争的市场空间,它不是在面对竞争,而是超越竞争,打破价值与成本抵换的观念,创造与掌握新的需求,整个公司的活动,配合同时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透过创造有效需求,进行价值的差异化,亦即创造最大的消费者剩馀,同时产生比较大的生产者剩馀。大陆是台商最佳蓝海竞技场简单的说,「蓝海策略」是抛弃流血竞争的「红海策略」,而追求还没有开发的市场,创造出新的需求。在全球化的今日,面对大陆经济的崛起,「蓝海策略」给台湾企业什麼启示呢?以台商灵活的经营手法、熟练的技术与市场能力,以及同文同种的优势,大陆应是台商最佳的蓝海竞技场,台商善用「蓝海策略」,极可能创造出一片广大的天空,顶新集团与中华汽车,都是已经成功的范例。但是,手捧圣经并不等於成功的保证书,「蓝海策略」毕竟是背离主流的作法,执行起来充满挑战,从理论到实务,也得停看听,否则,把理论当万灵丹,往往赔了夫人又折兵。以今年得到诺贝尔经济奖的「赛局理论」为例,强烈拥戴「赛局理论」的灿坤集团董事长吴灿坤,反被理论误了事业,认为在大陆的市场可以透过「互补取代竞争」的竞合关系,改变产业赛局,把饼做大。但大陆通路业者与供应商的关系和台湾不同,供应端无法取得低价产品,通路服务业观念又不够成熟,消费者习於讨价还价,各门市间缺乏调节与管理,又因成长过快而对门市人员的训练不足,诸多原因让吴灿坤的赛局理论变成零和游戏,最终将大陆灿坤的3C资产,转让给大陆永乐生活家电。执行蓝海策略的四障碍执行「蓝海策略」,经理人要面对四障碍:一是积习难改,红海或许无法将公司导向至能够持续获利的未来,可是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为什麼要改变现状?二是资源的限制,一般人会认为,策略变动越大,越需动用更多资源来执行;三是欠缺动机,经理人如何激励人员迅速、坚定的执行策略、突破现状?四是政治角力,任何策略的推行,在组织内都会牵涉到权力的运作,只要有谁想强出头,马上会被打压。面对这些障碍,著作提出「引爆点领导」的观念。引爆点领导源自於流行病学,其立论是只要组织里持有某信念的成员数达到某个临界点,所累积的能量便会引爆,推动某个构想,迅速从根本改变组织。作者强调的是,引爆点领导人不会只顾著争取更多的资源,而是致力於加强现有资源的价值,从冷点释出资源,并发挥更大的效用。不管如何,以创新为中心的「蓝海策略」,教经营者另辟蹊径,让事业经营不再是你输我赢的竞争,这个策略给企业界的启发,在於使企业或组织产生一股新力量,变成「价值创新」的具体行动,驶向蓝海,而这其实是企业家精神的精髓:即发现机会,展开充满冒险、挑战,以及丰收的行程,千山独行、商机独创,而利益则是经营者与消费者共享

一、成就:提出宇称不守恒、创建了并主持了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提出量子色动力学。

二、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

杨振宁早在文革期间就回国讲学,成为中美关系解冻后的第一位来华访学的知名华裔科学家,为中美人民的相互了解做出了巨大贡献。

浩劫结束后,中国百废待兴,杨振宁多次回国讲学,为被浩劫阻碍的中国物理学界带来了前沿知识。他在八十年代推动南开大学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促成了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的设立。

到了九十年代末,杨振宁促成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建立,吸引大量优秀科学家回国服务,其中包括首位亚裔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

这些年,杨振宁为中国科学发展做出了数不清的贡献,把中国在部分领域拉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同时还推荐了上千名优秀学生赴国外深造。主要提出了以下著名的理论:

1、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漂亮地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

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又极重要的模型,直到1960s才被理论物理界广泛认识,看到了杨的尾灯。

1952年,杨振宁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

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这个理论精品至今翻出来放到统计力学和场论中仍然可以优雅到令人高潮。

2、玻色子多体问题

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

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但是时间时间会给你答案,就象现在的分子生物学去证实达尔文,最近的引力波去印证爱因斯坦。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杨振宁的判断也得到了实验证实。

3、杨—Baxter方程

1960年代,寻找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模型的尝试将杨振宁引导到量子统计模型的严格解。1967,杨振宁发现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费米子量子多体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矩阵方程,后被称为杨—Baxter方程。1967年,杨振宁还写了一篇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此问题的S矩阵。

后来人们发现杨—Baxter方程在数学和物理中都是极重要的方程,与扭结理论、辫子群、Hopf代数乃至弦理论都有密切的关系。杨振宁当年讨论的1维费米子问题近年来在冷原子的实验研究中显得非常重要,而他在文中发明的嵌套Bethe假设方法次年被Lieb和伍法岳用来解出了1维Hubbard模型。Hubbard模型后来成为高温超导的很多理论研究的基础。

杨振宁,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10月,’99泾川海内外西王母民俗文化(神话)学术研讨会在泾川举行,任研讨会秘书长。2001年8月,由王建太、张怀群﹙执行﹚主编的《甘肃泾川与西王母文化——’99泾川海内外西王母民俗文化(神话)学术研讨会文论集》由国际华文出版社出版﹙93万字);书中收录了钟敬文给研讨会“挖掘西北神话资源,丰富祖国民艺宝库”题词和贺信,发表了乌丙安、陶立璠、柯杨、赵宗福、杨亮才、叶春生、张振犁、梁白泉、林河、潜明兹、过伟、程士荣等学者论文76篇。2002.8.9.“华夏故土地图”在泾川西王母祠取土;2002-2004 《全国关内最大的完颜宗弼﹙兀术﹚后裔聚居区——泾川完颜住区解密》研究、策划、推介。2004,在《中国集邮报》《中国邮政报》等多家报刊发表了《甘肃泾川是“柳毅传书”邮票原地之一》论文,国家邮政局在泾川举行了《柳毅传书》邮票首发式。2004年9月,担任联络并随甘肃泾川西王母民俗学会代表团6人首次赴台湾进行为期10天的西王母民俗文化考察、交流活动。2005年10月,以张怀群为会长的泾川西王母民俗学会邀请,甘肃泾川、台湾联办的首届海峡两岸西王母论坛在甘肃泾川举行。与会代表160多人,50多名台湾学者、代表参加。陶立璠、柯杨先后致开幕词、学术总结报告、主持论坛、向台湾代表颁发泾川台湾轮流举办论坛议定书。张怀群发表了《如何做大做强台湾泾川西王母朝圣之旅》论文。2006年11月30日12月6日,以张怀群为团长的泾川西王母民俗学会代表团赴台湾参加2006海峡两岸西王母论坛暨考察活动,台湾各团体、单位和大陆甘肃省代表团,福建厦门、漳州、吴原,山西万荣的代表共150多人参加了会议。赵宗福、彭金山、张怀群先后担任论坛评论主席并演讲。张怀群在论坛和台湾《新世纪宗教研究》杂志发表论文《泾川西王母祖祠十最》。吴伯雄出席论坛、会见泾川西王母民俗学会代表团。台湾王金平在论坛指出:“大陆和台湾之间的民间信仰、民俗文化同根同源,有着相当的文化联系。目前,两岸西王母信仰人士非常的广阔,这种人缘与信仰,有助于互通海峡两岸的心音,可说是两岸没有分岐、没有争议的共同语言和文化共识。弘扬西王母文化,保护西王母文化遗产,对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王金平对西王母历史和文化的演变以及地位,与大陆学界的评价毫无差异,他说:“西王母,在民间有以下共识,一是西王母是女仙之尊,她住在昆仑之间;二是西王母养育万物,主西华至妙之气,和东王公共主阴阳,养育天地;三是西王母是长寿的象征,因为瑶池有三千年一结实的蟠桃,西王母信徒信仰西王母,多为祈求健康长寿。总之,西王母信仰至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在大陆、台湾及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信众。长久以来,以西王母信仰为核心,形成了宫庙、碑刻、文献等有形文化和神话传说、故事、祭奠、民俗等无形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文化。在西王母信仰的传播过程中,形成累积起来的西王母文化遗产,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因此,西王母的形象,已经成为人民心目中善良、智慧、和平、正义的化身。西王母在促成不同部落融合的过程中也起了典范作用”。王金平呼吁要发挥西王母的两岸纽带作用:“西王母文化不是考古的文物,而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其中包含的文化纽带意义,已经越来越超越其本身。希望通过两岸的交流研究,架设两岸诸方面沟通的桥梁,更能滋养两岸互动、互惠、互利的良好关系”。台湾中国国民党前副主席、弘扬社会道德文教基金会董事长邱创焕在讲话中说:“从宗教界讲,两岸所信奉的偶像是一样的,三清道君是哪里人?玉皇大帝、五福大帝、玄天上帝、天上圣母、关圣帝君是哪里人?这些都是我们共同信仰的偶像,两岸都不分彼此,我希望两岸能够直航、方便,我们所信仰的宗教神圣,他们也一样有这个期望的。大陆看台湾问题时,要从经济观点看,从人才观点看,三通直航,对两岸的互补性才会真正发挥功能,需要性也才会更增加。”吴伯雄论述了宗教对社会和谐所起的作用,并希望论坛越办越盛大。他在讲话中说:“振兴的宗教,不会带来社会的动乱,而是带来社会的和谐。台湾在5年前发生‘921’大地震,在那种惨不忍睹的情况之下,政府力量有它的局限性情况下,宗教界站起来,把最痛苦的人民的心灵来安抚。最急迫的物资,是通过宗教界及时送到灾民手上去。所以,宗教的兴盛,尤其是振兴的宗教,能够带来社会的安定,而不是带来社会的动乱。目前,我们亲耳听到胡总书记讲要推动和谐的社会,我们非常希望大陆对和谐社会的推动能够顺利成功,而和谐社会的推动,我相信宗教的力量是一个非常不能忽视的力量,因为宗教是以慈悲为怀,以助人为天职,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过着很祥和安定的日子。所以在这个时候,两岸之间彼此交换对宗教的看法,是有非常大的意义。我祝愿这次西王母论坛收到一定的效果,而且经常办,越办越盛大,影响力越办越大,这是我们共同的期望。两岸一起努力,来追求一个更美满的社会,更良好的两岸关系。”2008年3月12日,张怀群为会长的泾川西王母民俗学会经过8个月的筹备、联络、主持,台湾中华道教文化团体联合总会组成廖正豪为团长的40多人迎驾团,从西王母祖祠甘肃泾川回山王母宫恭请西王母、瑶池金母、东王公3尊金身,去台湾绕境巡安,这是史上西王母金身首次离开祖祠甘肃泾川回山王母宫,坐飞机去宝岛台湾绕境保平安。吴伯雄为绕境活动和泾川回山王母宫题词:神恩广被。2009年10月14日至16日,张怀群为会长的泾川西王母民俗学会邀请、联络, 第三届海峡两岸西王母文化研讨会在甘肃泾川举行, 台湾有 50多人出席, 两岸学者进行广泛研讨。张怀群发表了《西王母五论》论文。2009年11月3日,张怀群为会长的泾川西王母民俗学会主持、联络,泾川回山王母宫西王母、瑶池金母、东王公3尊金身回銮回山祖祠,台湾中华道教文化团体联合总会组成廖正豪为团长的30多人护驾团,从西王母祖祠甘肃泾川回山王母宫恭请护驾西王母、瑶池金母、东王公3尊金身回銮。台湾护驾团护驾金身于11月2日从台北乘飞机直飞西安机场,又 护送西王母、瑶池金母、东王公3尊金身回到回山王母宫西王母大殿、瑶池金母宝殿、东王公大殿落座。3尊金身在台湾全岛绕境,历时20个月。2009年,“泾川西王母信俗”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王母宫景区晋升为国家AAAA级景区;1999-2009 《泾川百里石窟长廊——丝绸之路东端最大的丝绸之路遗址》、“石窟考古 遗址探秘”为主题的西部重要的佛教考古和文化旅游景区的考察、研究、策划、推介。2010年6月28日至7月2日,泾川西王母民俗学会经过6年多联络、论证、参与规划,由台胞捐资修建、工期达3年的与西王母大殿体量相当的瑶池金母殿、三清殿落成,参与策划、主持了4天的盛大庆典民俗活动,台湾松山慈惠堂组成的庆成祝圣团300多人全程参加。民俗活动由台湾松山慈惠堂舞蹈团、道经团、合唱团、国乐团、艺术团和高雄道德院希夷团、法华山慈惠堂歌声同乐为主体,有舞台歌舞乐诵《福盈祥瑞献金母》《上海世博台湾馆主题曲》《大家都是一家人》及台泾文艺联演;以清一色的台湾青年女子学者为主体,有净坛、煮油净移、启扉、发函三界、迎迓天真、请圣、开光、入火安座、礼诰、上呈、放河灯、燃放天灯、玉阳铁观、上座斛食、云厨妙供、谢土安龙、百拜朝天法忏、八卦弧矢灯科、酬谢百神、普施祭品、铁罐施食等祈安植福的程式完整规范的古老民俗再现,实际是源在大陆、流在台湾的中华民俗文化经典。此庆成祝圣民俗活动之正宗、盛大为回山西王母祖庙史上之最。﹙为以上现实提供了历史依据和文化遗产普查研究成果﹚。

和台湾教授合作发表论文

全国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有保研资格的,有的大致是200所,其中985的保研比例是最高的,这个没有任何的疑问,是现实。因此普遍来说,保研的来自相对比较有名的院校,考研的大多来自不是那么有名的学校。在这个背景下,保研意味着选拔人才考研当然意味着选拔人才,但还有一点,就是保证公平。公平不是平等,我并不认为985和双非的学生是平等的,现实就是这样。但起码要保证公平。公平比平等保证了更底层的东西,即保证每个人有参与竞争的机会。我认为任何学校任何专业都不应该只招保研的学生。另外一方面,应该适当扩大保研资格学校的数量,尤其是适当增加在欠发达地区、双非学校保研的名额。下面我引用三句话:浙大党委副书记郑强曾经说过:“高考的一步领先,并不代表着你们步步领先,相反,恰恰很有可能由于高考所带来的一步领先,会导致你们丧失步步领先的激情和动力”。知乎上有个风气非常严重,唯出身论,唯学历论非常普遍。这样是很不好的。教育领域的阶级固化,也是教育问题。这样做无非是来自低一层次的非名校的学生或者阶级,通过几年的努力,实现了人生的一大跨越,抢占了高一阶级的资源,并与很多曾经在高考遥遥领先的学生在研究生阶段,资源配置或者其他方面达到相同或者更高的水平。对于后者来说是很难接受的。这恰恰反映出了这些人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就是固步自封,固定观念所带来的。厦大副校长邬大光说过:“本来教育或者高等教育,它最重要的贡献是促进人的社会流动”。往往二本三本的学校的学生,不可否认,大多来自偏远地区,相对不是很富裕的农村地区。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大学构成社会一部分,也是有层层等级的。清北华五占据第一层级,其余副部级985占据第二层级,以此类推。但是只有促进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大学生源的流动,这样的高等教育的环境才是良性的,否则马太效应就会越来越显著,教育环境会不稳定,而考研就是促进这种流动的重要方式。北师大在多少年来的宣传片上都有这么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在于人格的养成。这里人格的养成我的理解是,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具有独立思考的人的培养。研究生教育当然只是高等教育的一环,在高等教育的塔尖阶段。现实是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变成了导师发文章的机器,只是处在整个研究组“工作车间”的一个位置上,重复而单调。从而背离了教育的初衷,事实上,研究生阶段的硕士博士,毕业之后大多都不会继续科研。而人格的养成,却是教育的核心内容。遗憾的是,中国的现实社会是一个世俗化的社会,根植于利益而出发的。真正以上具有大视野,大格局,懂教育或者教育出身的教授或者校长,在广大的群体里是少数的,因此才会被一些形式化的标签所迷惑。二:为了切题,尝试回答题主的问题(题主的问题中“部分”这个词用的十分精妙)第一个问题,保研学生是不是总体来说比考研的素质高,我并不给出一个明确的结果,问题的关键在于“素质”的定义,到现在为止还是广泛的,模糊的,并没有一个比较完美的标准。记得在一期高教研究杂志上,也说明了这个情况。比如说保研的学生在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比统考的高0.6篇,平均成绩比考研的高2分,以及其他数据来证明保研的比统考的更加优秀,素质更好。但从调查的数据上看,本身样本数量就太少,另外所观察的时间还太短,根本不具有可信度,并且用研究生期间的考试平均分和论文数量这样的评价方式也是片面的,不合理的。有人说用发表论文的质量,问题是,如何定义论文的质量,看影响因子吗?看引用量吗?都不是。第二个问题,从最近几年各大高校都上调了考研复试和面试比例看,当然就说明了考研的趋向当然不是偏向单一高分数的初试。至于说科研能力,说实话,判断一个在22岁左右还没毕业的本科生的未来科研能力怎么样,就像判断十年后某个姑娘生男孩还是生女孩一样。即使是那些在本科阶段就发论文的学生,只能说明有一定的科研经历,但并不能说明科研能力,这是两码事。我相信这些有科研经历的同学们心里很清楚,真正的科研能力是什么。

四史学·《史记》研究史略·台湾 《史记》 研究概况

四十多年来,台湾约发表《史记》研究论文400多篇,出版专著40余部,台湾学者对《史记》也是坚持宣传普及与学术研究并重,并做出了一定成绩。

1.宣传普及方面

在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委员会积极倡导和组织下,台湾学者有的把《史记》的内容编成故事,有的致力于今注今译,有的则在大学开设《史记》方面的课程,利用各种形式向公众介绍司马迁和《史记》。在台湾出版的几十种《史记》注译本中,影响较大的是《史记今注》和 《白话史记》。马持盈自称其著《史记今注》的动机是:“辅导读者能够轻松愉快的阅读《史记》,并进而引起其研究中国文化的兴趣,加强其宣扬中华文化的能力。”故此书采取了注译结合、因文作注和难易有别的写作方法,很受读者欢迎。台湾14所院校60位教授通力合作,译《史记》为《白话史记》出版发行。该书凡例说:“《白话史记》编译的目的在于求《史记》的普及化,适用于一般有基本文史知识的大众。”因此采用直译,既注意生动可读,又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人物性格,因而在海峡两岸流传甚广。此外,劳干、屈万里的《史记今注》、杨家骆的《史记今释》、郑梁生的《史记的故事》、陈飞龙和黄华表的两部《史记导读》等,也都是宣传普及《史记》的佳作。

2.学术研究方面

在校勘考证方面以王叔岷、施之勉成就最大。王叔岷历时17年撰成的《史记斠证》系以《史记会注考证》为底本,对《史记》逐篇考证之作。全书以作者创见为主,引证博赡,考辨精审,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考证专著。施之勉在《大陆杂志》等刊物上连续发表《读史记会注考证札记》130多篇,后以《史记会注考证订补》为书名结集出版。对泷川之书的疏误考辨匡正最多,因此深受台湾学术界的好评。另外,钱穆的《史记地名考》、海屏的《史记的补续与改窜问题》、曲颖生的《史记八书存亡真伪疏辩》、陈槃的 《史记世家缀录》、李崇远的 《史记篇例考述》等等,也都从某些方面对《史记》作了考订,其中不乏独到见解。

在司马迁及其《史记》的评价方面,徐文珊的《史记评介》和郑梁生的《司马迁的世界》最具代表性。《史记评介》的前半部着重介绍《史记》基本知识和研读《史记》的方法,后半部专题研究了司马迁的史学贡献和文学成就,并指出《史记》的一些缺陷。《司马迁的世界》分前后两篇,前篇叙述司马迁充满悲剧性的一生,并探讨其编纂《史记》的动机。后篇着重论述《史记》的结构和司马迁以人为主的写史方法。作者留学日本多年,故该书吸收了不少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

关于司马迁学术思想的研究,台湾学者选题比较广泛。如徐复观的《论史记》深入挖掘了司马迁的史学精神及作史目的。赖明德的 《司马迁之学术思想》则对司马迁的经学、史学、诸子之学、文学、历学及其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等等作了深入分析,提出了颇有价值的见解。此外,阮芝生、施人豪、游信利对司马迁史学思想和方法的研究; 周虎林、洪安全、王基伦关于司马迁与儒家关系的探讨;吴福助、刘安立对马班史学的比较研究;柯庆明、叶龙、殷豫川、范文芳对《史记》文学艺术的研究;陈万鼐、刘朝阳对司马迁历学和天文学成就的研究等也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总之,四十多年来,《史记》研究一直是台湾学术界的热点,而且人才济济,硕果累累。钱穆、徐文珊、王叔岷等老一辈学者固然成就斐然,赖明德、吴福助、施人豪、郑梁生、田博元等一大批中青年也先后崛起。他们思想活跃,方法较新,在《史记》研究中往往能别开生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每年三四月份研究生论文审读定稿的时候,导师们的“吐槽”声总是不绝于耳。这也难怪,平时看上去古灵精怪、口吐莲花的学生,写出来的论文却是语言贫乏,词不达意,疙里疙瘩,搞得师徒一起着急上火,寝食难安。几经修改润色,直到使论文在表面上“看上去挺美”,才敢长舒一口气,定稿交稿,在焦虑中等待后续的评阅和答辩。经此“磨难”的老师,在感慨“带学生很难”之余,也会发誓以后要“高标准,严要求”,在平日里就督促他们读书写文章,只是决心易下,执行挺难,等到下一届来学生入学了,依然是放养为主,学生们呢,巴不得你想不起他来,放养的模式自由而快乐。读研这事确实挺苦,你得有研究的兴趣和天赋,还要能坐得住冷板凳。只可惜现在的读研成了延迟就业的“缓刑期”,且找工作时还可以因研究生的学历而增强竞争力。所以考研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每年的三四月份也是研究生复试的时节,学生们要参加各种面试笔试培训班,还得到处打听调剂的信息,而且现在是一人考研,全家上阵,陪考陪复试,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由此又自然而然地催生了一种考研经济。经历了如此的艰难才获得了读研的入场券,到毕业时论文却是那般难产,个中缘由,大概只能到“过程”中去找了。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似乎是说成不成器,关键在于学生个人的努力。这话虽然不假,但也有点儿“师父”推卸责任的意味。就说写论文这事吧。其实对于研究生来说,上过几门课,成绩多少并不是很重要,能不能毕业关键就是看论文写得怎么样。而对于平常练笔少,积累又不多的学生来说,要想写出篇像样的文章来着实不易。选题不易不说,即便选好了,因相关知识储备不足,也无法使文章变得丰满且言之有物。因此,博览群书是必须的。温梓川先生是马来西亚著名的华文作家,他的“朋友圈儿”里可都不是一般人,他和郁达夫、曹聚仁等交谊甚笃,和梁实秋、沈从文、徐志摩等亦过从甚密。在其《文人的另一面——民国风景之一种》里,温先生记录了他的老师冯三昧对他走上写文字道路的引导。他说在冯的课堂上,曾写了一篇小说,交给老师几天后,老师约他去喝茶,并让他看一个日本作家的小品。等温看完后,居然发现他自己的小说和日本作家的文章很相似,不过这并不是抄袭的问题,而是碰巧构思或利用了同样的题材。冯先生的教导是这样的:“既然发现了自己的作品与人家的作品有巧合之处,那么作品大可以作废了的,写作要言人所未有才能够代表你自己。以后,你至少要先读完了一二百本外国小说才动笔,那么你就会知道你自己所要说的东西,有没有人说过了,应该怎样着眼于人家所未知的东西了。要从事写作,绝对不能贪懒的。”其实写学术论文或学位论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发现别人不曾研究过的专题,然后做下去,才会有新意。所以准备写论文的学生,至少也该读几十部本专业的经典。在法言法,法学的研究生自然应该去读大量的法学经典。当然,如果师父不仅是领进门,还督促你“修行”的话,即便资质平平的学生,也会学有所成。现在这样的导师少了,但也并非没有。前几年有位年轻人在复旦读古典文学的博士,她的导师已经70多岁。老先生要求他的学生每周见一次面,汇报上周都读了什么书,有什么心得,下周准备读什么,督促得紧着呢。博士生说她和同门师兄妹最怕的就是见导师,每次见导师前,有的会习惯性地肚子疼。他们那几个学生,每天都会乖乖地早起,然后早早地坐到图书馆看书。这是因为她们的导师起的也很早,图书馆开门后,他就进去逛一圈儿,看到他的徒弟们都在,就满意地回家;如果有谁没在那里,他就会亲自去宿舍敲门,直到把羞愧的大懒虫叫到图书馆为止。像这样负责任的博导还真是少见。一般的导师大多洒脱自由,学生们自然也乐得潇洒,过得滋润。只是这样一来,三年以后的论文是个什么样子也就能想象的出了。复旦的这位博士生,在平日里也不乏对严厉导师的抱怨,可是在成果频出且顺利毕业的时候,她对导师却是万分地感激。

全国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有保研资格的,有的大致是200所,其中985的保研比例是最高的,这个没有任何的疑问,是现实。因此普遍来说,保研的来自相对比较有名的院校,考研的大多来自不是那么有名的学校。在这个背景下,保研意味着选拔人才考研当然意味着选拔人才,但还有一点,就是保证公平。公平不是平等,我并不认为985和双非的学生是平等的,现实就是这样。但起码要保证公平。公平比平等保证了更底层的东西,即保证每个人有参与竞争的机会。我认为任何学校任何专业都不应该只招保研的学生。

另外一方面,应该适当扩大保研资格学校的数量,尤其是适当增加在欠发达地区、双非学校保研的名额。下面我引用三句话:浙大党委副书记郑强曾经说过:“高考的一步领先,并不代表着你们步步领先,相反,恰恰很有可能由于高考所带来的一步领先,会导致你们丧失步步领先的激情和动力”。知乎上有个风气非常严重,唯出身论,唯学历论非常普遍。这样是很不好的。教育领域的阶级固化,也是教育问题。这样做无非是来自低一层次的非名校的学生或者阶级,通过几年的努力,实现了人生的一大跨越,抢占了高一阶级的资源,并与很多曾经在高考遥遥领先的学生在研究生阶段,资源配置或者其他方面达到相同或者更高的水平。对于后者来说是很难接受的。这恰恰反映出了这些人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就是固步自封,固定观念所带来的。厦大副校长邬大光说过:“本来教育或者高等教育,它最重要的贡献是促进人的社会流动”。往往二本三本的学校的学生,不可否认,大多来自偏远地区,相对不是很富裕的农村地区。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大学构成社会一部分,也是有层层等级的。清北华五占据第一层级,其余副部级985占据第二层级,以此类推。但是只有促进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大学生源的流动,这样的高等教育的环境才是良性的,否则马太效应就会越来越显著,教育环境会不稳定,而考研就是促进这种流动的重要方式现实是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变成了导师发文章的机器,只是处在整个研究组“工作车间”的一个位置上,重复而单调。从而背离了教育的初衷,事实上,研究生阶段的硕士博士,毕业之后大多都不会继续科研。而人格的养成,却是教育的核心内容。遗憾的是,中国的现实社会是一个世俗化的社会,根植于利益而出发的。真正以上具有大视野,大格局,懂教育或者教育出身的教授或者校长,在广大的群体里是少数的,因此才会被一些形式化的标签所迷惑。二:为了切题,尝试回答题主的问题(题主的问题中“部分”这个词用的十分精妙)第一个问题,保研学生是不是总体来说比考研的素质高,我并不给出一个明确的结果,问题的关键在于“素质”的定义,到现在为止还是广泛的,模糊的,并没有一个比较完美的标准。记得在一期高教研究杂志上,也说明了这个情况。比如说保研的学生在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比统考的高0.6篇,平均成绩比考研的高2分,以及其他数据来证明保研的比统考的更加优秀,素质更好。但从调查的数据上看,本身样本数量就太少,另外所观察的时间还太短,根本不具有可信度,并且用研究生期间的考试平均分和论文数量这样的评价方式也是片面的,不合理的。有人说我相信这些有科研经历的同学们心里很清楚,真正的科研能力是什么。

清华大学期刊在线投稿平台

一般在EI官网下载当前出版的最新EI Compendex收录刊源,判断是否被EI收录,之后找到要投期刊的官网,在官网投稿即可,部分期刊可能是邮箱投稿。

我上半年就发表了一篇论文在上面,找闻闻论文网帮我操作的,2个月就录用了,但是需要保证你的文章有足够的创新点, 闻闻论文的老师帮我改了一大半,额,如果没时间就找高手帮忙吧,呵呵关键是文章质量

哦 我只知医学类的 可惜帮助不了你了

是呀没人知道么、

清华大学发表论文

《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了世界大学排名,中国众多大学的排名都获了提升,从而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势头强劲,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都榜上有名。

国内大学排名。随着近几年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我国大学科研实力都得到了很高的提升。本次排行中以清华大学的排行最高,位居世界第十六位,紧随其后的就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排名第五十一,上海交通大学排名第五十二,浙江大学排名第六十七,中国科技大学排名第七十四,南京大学排名第九十五。总共有七所大学排名前一百位,这些大学也都在意料之中。

国外大学排名。全球排名前十的大学除了英国牛津大学排名第一,剑桥大学排名第二和帝国理工学院排名第十外,其它的大学全部都来自于美国。美国哈佛大学位列第二,美国斯坦福大学并列第三,随后是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耶鲁大学。我国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虽然排名比较接近,但是同顶级大学之间依旧存在较大的差距。

排名提升的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我国开始吸引全球顶尖的学者和专家来到中国交流合作,无疑对于提升我国的科研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的高等教育和研究领域的地位受到了中国的强有力的挑战。此外中国的各所大学在世界重要期刊和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呈现了明显的增长势头。申请的专利权数量也显著的增加。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和清华大学的论文发表数量已经超过十万以上,北京大学接近十万篇。

清华大学公布了2020至2021学年度第9次校务会议修订的《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明确提出不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或申请学位的前置条件。《规定》破除了硕士生学位评定中的“唯论文”倾向,取消“非专业学位硕士生应至少完成一篇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且达到发表要求的论文”的要求,不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或申请学位的前置条件。《规定》坚持,“学位论文是进行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要求硕士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相应形成的创新成果应当以学位论文的形式完整呈现”;“硕士生完成个人培养计划、达到所在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培养方案相关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并达到相关要求后,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看不说研究生需要发表论文这一事情,许多的本科生基本上都需要写一篇毕业论文,很多的学生把这当作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其实有许多的学者提出,本科生写的论文真的能对我们、对社会现象起到什么作用吗?答案不言而喻,其实很多的学生为了毕业会水论文凑字数,甚至之前还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帮代写论文,这一切其实都可以看出论文是需要很多的基础知识和社会实践才能过写出的东西,而不是我们学生随便一挥手就能勾出现的东西。

其实许多的搞笑综艺把发表论文作为一个评判的标准,这样子可以快速高效的认定这个学生在大学期间或者研究生期间是否真的把自己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去,但是这样的批判标准实在是太片面,清华作为我国的高等学府,孕育出了无数科学家人才,他们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打破常规对学生的禁锢,这样说不定学生会更加愿意的投入到实践和创作中去。

我觉得还好,在清华大学读博士,说明这个学生的学术能力很强,他们应该有这个能力,清华老师提出这个要求也是为了鞭策学生,让学生能力变得更强。

1、第一档次中国名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和北大连年都为抢生源交战,排名一个第1、一个第二,可谓是不分雌雄,这两所牛校是很多高材生的必争之地,清华北大各有优势,在中国可谓是如雷贯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2、第二档次中国名校:(1)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上海交大、清华、北大四所大学放在一起又可统称为中国四大名校,是名副其实不可撼动的十大名校之首。(2)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