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质疑论文发表学术不正

发布时间:

质疑论文发表学术不正

高校专家、教授、教师、硕士生、博士生等的论文造假、学术不端现象,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已被揭发、揭露出来的,差不多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不知道为何到了这位“上海政法学院法学院院长侯怀霞查重率高达97.8%”这里,居然可以理直气壮地“判定不构成抄袭”,这种荒唐结果,也实在太令人“三观”扭曲、不知所措了! 侯院长的博士论文已发表文献,知网查重率高达55%;另外5篇期刊文章,知网查重率分别为97.8%、69.1%、55.4%、53.1%、47.6%。这样的技术检测结果,到了学术评议时,居然可以得到“不属于轻度抄袭,不构成学术不端”的结论。技术检测和学术评议,究竟哪个更具科学性?究竟哪个更有可信度?据笔者所知,知网技术检测的权威性,不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群众口碑中,都应该是不可质疑的;反而,学术评议的可信度,实在不敢令人恭维! 这不仅让人想起了前不久被炒的天下皆知、身败名裂的“艺人翟天临因为不知道知网的事情在各大媒体网站都上了热搜,很多网友都质疑这样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演艺圈高学位的明星竟然连CNKI网站都不知道”,也就是说,知网技术检测的权威性,既是已经得到高校各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又是有着广泛群众性基础的,其权威性应该不容挑衅才对吧!真不明白,为何到了侯院长这里就要怀疑其可信度了?让那个什么学术评议占了上风,还了侯院长以“清白”! 近期,教育部加大对学术不端、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教育部相关通知中强调“个别招生单位和人员招生违规、学术不端、论文作假等现象仍有出现,反映出一些招生单位存在政策规定不落实、制度机制不健全、组织管理不到位、监督管理透明度不够等问题”。在笔者看来,对学生的“学术不端和论文造假”严查固然十分必要和重要,但是对某些高校领导、专家、教授、教师的“学术不端和论文造假”严查更是迫在眉睫,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前有车后有辙”,有着带头“学术不端和论文造假”的领导、专家、教授和老师,学生焉能不有样学样!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知网的技术检测查重率科学手段更为可信,那个所谓的狗屁学术评议才太容易“灌水”造假,都是“圈子”里的人,你好我好大家好,是有中国特色的!翟天临可以知网查重严厉处分,侯院长为何不可以?

北大常务副校长对”被疑25篇论文造假“一事进行了回应:少数论文存在标记错误的现象,但并没有发现数据造假和学术不端情况,下一步会更加严谨的进行核实,客观回答大家提出的质疑。

作为世界知名高校,北大校长的论文被质疑造假,这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人们对此问题的关注说明了人们都很痛恨学术造假这种行为,为了尽快让社会公众知晓真相,北大的常务副校长专门对此问题进行了回应。

1、首先向社会公众的质疑表达了谢意

作为一个著名高校的副校长,对于出现质疑的声音,他以非常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对待此事。他并没有抱怨,而是表达了谢意,这是一种极好的公关,对于降低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缓和毛段焦点有很大帮助。

2、对网友质疑的问题进行了澄清

网友的质疑主要原因是受学术网站评论人提出的质疑影响,对于这些人提出的问题,这位副校长和他的团队成员非常重视,并对论文中出现的数据进行了再次的核实,可以确认数据并不存在造假的行为,经过对论文数据和结论的进一步核实,更加验证了论文中的结论,所以这些论文内容上是不存在问题的。

3、论文的标注可能存在问题

尽管论文内容没有问题,但是在标注上存在部分错误,但是这并不涉及学术造假,也不会对实验的结论造成影响,所以目前正在和杂志社进行沟通,尽快改正。

4、对于不同观点的应对

对于实验结果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人表示看不懂,这很正常,只要相关人员做好沟通,对问题进行深度探讨,都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所以对于此次网友反映的学术造假,北大以及这位副校长都很重视,专门对此问题经行了澄清,对人们不解的问题做了解答,相信借助这四点介绍,人们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这件事情的最新发展情况,这件事情也会尽快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首先得看论文发表的地方,如果是校内的话就直接向院校进行举报,如果是知名杂志可以直接向出版商或者相关管理部门提供证据进行举报。

2020年9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通报九起论文造假等违规案件查处结果。

学术造假

是指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等的学术腐败行为。学术造假首先是一种违背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的表现,是学术领域中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产物。

2018年8月1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职称评审管理规定》,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上向社会征求意见。《规定》提出职称评审应以德为先,对学术造假“一票否决”,且纳入信用“黑名单”。

发表论文被质疑

兰州大学的本科生一年之内发布了30篇论文,网友也在质疑,但是现在他们没有找到相关的证据说明这一些论文不真实。

兰大本科生发31篇论文遭到了网友质疑 ,按照鲁同学的学术生产力来说,不管他所写的文章是学术论文还是垃圾论文,这都已经说明他的文笔工作和经历相当充足;更何况每年6篇的论文写作以及上许多的课、考很多的试他都能兼顾,这就是一个神人。

按照兰州大学对外宣传的公众号,兰大16级本科生鲁同学在本科期间发表了31篇论文,姑且不计他所发论文的质量怎么样,31篇论文的数量让不少博士生都望其项背。按照医学生5年学制来算,鲁同学每年就要创作6篇能发刊的文章,字数肯定已经超过了10万字两个月写一篇文章,这简直就是一个大牛人。更何况医学生的课程和考试都是满满的,然而鲁同学竟然能兼顾写多篇文章、兼顾课程考试,这就更加神了。

文章不是神文章,生产力却是神人

就鲁同学发表的31篇论文来说,其中6篇是SCI期刊一作,通讯作者是该校不同老师。按照鲁同学在其所发的SCI期刊中描述的研究方向来说,鲁同学在短短的5年间已经变换了5个以上的研究方向,这简直就是令人感觉神奇;再仔细看鲁同学所写的文章多为综述类文章,也就是将他人的成果重新再描述一遍就可以了,一个本科医学生能发这么多篇综述类文章,这也就相当神奇,但其文章绝对不是特别特别好的文章。排除文章的因素,每年6篇的论文写作以及兼顾满当当的考试、课程,该同学的生产力绝对是一个神人,用时间管理大师不在话下。

沉浸下来做研究比水期刊更重要

不管鲁同学的论文是真学术还是真垃圾,其实沉浸下来做研究更为重要,鲁同学自己说18年以后才决定了现在的研究方向,但是涉足多领域以及对时代主题升华不足以表明其是沉浸下来做学术的人。不断发一些不太高质量的综述文章去取得一些荣誉,这无可厚非,但如果他日有工作的同事,重新翻看这些文章,这也就会让他人另眼相看。水期刊还不如发一些比较好的文章到期刊上,否则日后他人查看就有点不堪了。

是“真垃圾”。这些本科生为了图省事,从各个文献抄录了一些文段,直接用在自己的论文里,根本没有自己的见解。

本文来源 “撤稿快讯” 官微

201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在 Molecular Therapy - Nucleic Acids (IF 8.886/Q2) 发表题为 “Long Non-coding RNA PVT1 Competitively Binds MicroRNA-424-5p to Regulate CARM1 in Radiosensitivity of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长链非编码RNA PVT1竞争性结合MicroRNA-424-5p调控CARM1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放射敏感性)的论文。

论文作者:第一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Dong Wang(音译 王东);通讯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科Yi Hu(音译 胡毅)。

本文自2019年正式发表后,有读者质疑本文S9A/C的细胞周期图疑似为手绘;S8A/B中的细胞图与多篇文章存在重叠。针对以上质疑,作者尚未做出回复。

本文于2022 年 5 月 19 日被撤回 。撤稿说明显示:

应 Molecular Therapy – Nucleic Acids 编辑的要求,本文已撤稿。

在与读者提出的造纸厂一起调查数据制造问题时,发现本文图 S8A 和 S8B 中以相同或更改方式复制图像的证据。 这种在没有适当归属的情况下重复使用(部分是歪曲)数据代表了对科学出版系统的严重滥用。 就撤稿事宜联系作者时,作者没有回应。

参考信息:

本文来源 “撤稿快讯” 官微

nature发表质疑论文

可能是因为有些的话还是不被人们的认可的吧

这个主要的可能就是在一方面没有管理好的吧

作者 赵广立

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徐永平近来感到非常愤懑。

7年前,团队在 PLOS ONE 上在线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近日,这篇论文被该杂志编辑宣布撤回,撤稿理由是:该研究违背了动物福利(不合理使用麻醉剂及不合理实施安乐死方法)的政策。

目前该论文所有在世的作者坚决不同意撤稿。

“拒绝撤稿的原因很简单, PLOS ONE 杂志的做法完全不可接受。虽然 PLOS ONE 编辑部自觉理亏——承认失误并对作者表示歉意,但仍未能基于我们提供的25件证据进行客观评价,而是主观武断地认为我们没有遵守实验动物伦理,简单粗暴地对待我们严肃的科研,是我们完全不能接受的。”徐永平在独家回应《中国科学报》时说道。

期刊与作者争执不下

那些涉及实验动物的科研项目,除了要遵守常规的学术规范外,还有一条不能触碰的红线,就是实验动物伦理。

该伦理公认遵循“3R”原则,即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和优化(Refinement)。

其中,“替代”是指“尽可能采用其他方法而不使用动物进行实验,或者优先使用低等动物而非高等动物进行实验”;“减少”是指“在不影响科研目的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数量”;“优化”是指“通过改进实验条件,优化实验技术路线,避免或减轻对实验动物造成的痛苦”。

“优化”与保障动物福利直接相关,要遵循“五项原则”:实验动物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生活舒适的自由,不受(额外)痛苦、伤害疾病的自由,生活无恐惧和无悲伤的自由,表达天性的自由。

前述徐永平团队的研究,被质疑的正是“优化”这一点。

PLOS ONE 动物研究咨询小组的一位成员认为,因不合理使用麻醉剂或不合理实施安乐死方法,实验水貂有被剥夺动物福利保障的嫌疑。

编辑部提出“尽管水合氯醛被认为是不可靠的麻醉剂,并在已知其被描述为腹膜刺激物的情况下,仍通过腹腔注射给药”;此外他们还认为“研究中二氧化碳的使用不被认为是可接受的安乐死方法,文章中描述的人道终点可能不足以防止可避免的痛苦”。

针对这些质疑,《中国科学报》向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顾问孙全辉寻求咨询。

后者表示,作者团队在麻醉剂的使用以及实验动物人道终点处置方面可能存在动物福利问题。他表示,从现有信息来看,实验没能遵循“优化”原则,也没有选择最适合实验动物的麻醉剂,这不仅影响实验动物的福利,也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不过,徐永平团队有不同意见。

徐永平向《中国科学报》表示:“关于 PLOS ONE 撤稿理由中提及的实验动物福利相关问题早在7年前的审稿阶段既已做出详细回应,之后论文被接收发表。接收发表本身就充分说明论文中的动物实验达到了 PLOS ONE 的伦理标准。如果 PLOS ONE 当初认为论文中的动物实验研究未达到他们所谓的伦理标准,他们当时完全可以拒稿,“我们也可以另投其他杂志”。

因此,对于上述指控,团队认为完全不可接受,且正在寻求法律途径向 PLOS ONE 编辑部进行申诉,“以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和声誉”。

一个著名案例:Nature高被引论文一样被撤

事实上,因“动物福利”原因被撤稿,徐永平团队并不是孤例。

一个著名案例发生在Nature上: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学者在2011年发表的一篇快报论文,也被指责违反了“优化”原则,未能保障实验小鼠不受额外痛苦,并最终遭撤稿。

2012年,原作者们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勘误,在更新部分图表的同时,上传了小鼠肿瘤图片。

没想到这张照片引起了更大的争议:只见实验中小鼠体内的肿瘤巨大,直径远超1.5cm,这严重违背了麻省总医院关于动物实验伦理的规定。

从作者的视角,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肿瘤生长速度、肿瘤大小差异越大,越能够得到更好的统计结果;但对于实验动物而言,肿瘤生长越大,则意味着越严重的精神和肉体苦痛。显而易见,它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动物福利和伦理的关照。

不过,实验小鼠成瘤直径大小准则在不同研究机构是不同的。英国一研究小组在2010年发布的准则是不超过1.2cm,而美国部分研究机构的准则是不超过2cm。目前,业内普遍接受的小鼠肿瘤最大直径为1.5cm。

值得一提的是,被撤的这篇论文曾被综合性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认定为高被引论文,引用率高居前1%。在数百次引用中,近半数是在2015年作者团队勘误后继续引用的。

动物福利,容易“踩坑”

因实验动物伦理及福利问题引发的争议,还有许多难以定论的“悬案”。

面对重重压力,论文作者向预印本平台bioRxiv提交了撤稿申请;但不久,作者又发文称,已向后者写信停止撤稿,并表示“没有做错什么,只是做了一次动物实验”。

多篇论文因实验动物伦理或福利保障问题陷入争议,也结结实实给大家提了个醒,这项工作如不在平时加以注意,很容易“踩坑”,甚至面临论文被撤回的风险。

一般而言,涉及动物实验的文章,规范的做法是要注明3个要点:要在实验过程严格遵守“3R原则”并在文章中写明,同时明确实验已通过实验动物伦理审查,并标注相应审批号。

然而现实情况是,这项工作在国内常被人忽略。

苏美洋依、邓巍于2020年发表在《中国比较医学杂志》上的《关于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的几点建议》中报道称,2015-2017年,我国有15种生物医学期刊的531篇涉及实验动物的文章中,只有115篇明确说明通过了本单位的动物伦理审查,其中仅13篇标注了审批号。

孙全辉告诉《中国科学报》,目前国内研究机构和高校等单位大都成立了动物伦理委员会,但实验动物福利保障措施还未完全落实到位,部分科研人员的动物福利意识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另外,一些机构虽然设立了动物伦理委员会,但经常流于形式,未能有效发挥保护动物福利的审核监督作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高虹认为,中国科学成果不乏由于实验动物福利伦理问题遭到质疑,个别事件已影响到科学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公众对科学研究的认可度。中国科学家发表的论文被退回事件也时有发生,其中由于实验动物福利伦理问题遭到的质疑,严重影响了中国 科技 大国形象和 科技 创新能力提升。因此,重视动物福利伦理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参考资料:

1.https://mp.weixin.qq.com/s/G4rMNBA1srkUxsAGjZOGMQ

2.李丹,郭玉莹,邓昊,高珊,徐士欣. 实验动物麻醉剂使用的福利伦理问题研究进展[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7, 27(9):87-91.

3.《学术不规范案例:引起动物福利伦理争议的动物实验》2019-06-13

4.https://mp.weixin.qq.com/s/WFjUA6d8-IxDRF2kPUlq0Q

《Nature》杂志发表科学和技术所有领域的论文。该杂志每星期收到论文约150篇,由 于版面有限,其中能够发表的只有约20篇。我在生物帮那里看到过介绍,你可以去那里了解一下。 生物方面的资讯,文档,软件都可以到那里找的,他们面向生物研究者、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最新、领先、精准、高效、全面的生物产品和技术信息。 原始性:《Nature》杂志录用论文最重要的标准是,研究论文必须是原始的,必须是作 者的独立工作,其中心部分的任何内容不得向其他刊物投稿(《Nature》杂志对在其他 刊物上发表相关或类似论文有专门规定,欲知详情,请访问 ,参阅《作 者须知》)。 重要性:论文所反映的研究工作对于同一领域的科学家来说必须是重要的。这种判断通 常是由《Nature》杂志的编辑在审稿人的帮助下做出的,审稿人既可通过正式报告反映 自己对稿件的意见,也可通过打电话或发email的形式非正式地向编辑提出建议。很多投 稿未经审稿就被退回,是因为这些稿件只是一个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的中间步骤,而不 是因为《Nature》杂志的编辑认为它们的学术论点是不正确的。 交叉性:投给《Nature》杂志的论文还必须能够让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感兴趣。作 为综合性科学刊物,《Nature》杂志希望有很大比例的读者会对自己领域之外的研究工 作产生浓厚兴趣。 可以 参考: IT can help you.Click Sign in account. 可读性:《Nature》杂志要求自己发表的论文能够让读者比较容易地看懂。这一要求与 其说是语言问题或文风问题,倒不如说是条理问题和表述问题。中国科学家的第一语言 不是英语,但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论文偶尔会出现语法错误而受到歧视。《Nature》 杂志希望发表的是能够反映最重要的科研成果的论文,其编辑乐于帮助作者以正确的英 文来表述自己的研究工作。《Nature》杂志的编辑中有许多本人就来自非英语国家。对 于那些英语不是很熟练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当他们投稿时,要做到尽可能简单而明 了地在其论文中解释自己的研究工作。 新颖性:作为一个周刊,《Nature》杂志必须选择其结果包含某种新颖成分的研究论文 。这样的论文既可以是对以前人们不知道的某种现象的描述,也可以是向以前被人们广 为接受的某个假设提出质疑。例如,一篇能够令人信服地证明永恒运动的论文相对于一 篇证明永恒运动是不可能的论文来说,前者就会被《Nature》杂志优先考虑。 巧妙性:《Nature》杂志优先考虑那些新颖、别致、巧妙的研究工作,包括那些通过一 个非常简单的路径、通过对方法的巧妙改进而得到某种可靠结果的研究工作,以及那些 将一个领域的知识巧妙应用于另一领域的研究工作。虽然《Nature》杂志发表的每一篇 论文并非都要包括以上全部要素,但它们通常要满足其中不止一个条件。《Nature》杂志并不排除发表那些专业性很强、但非常重要的论文,也不排除发表那些介绍目前还无 法解释的有趣现象的论文,但由于版面有限,这些类型的论文被录用的机会相对来说要 小一些.

论文发表后被质疑

2019年12月30日,西南大学在Clinical Epigenetics (IF 6.551/Q1)期刊在线发表题为“Silencing or inhibition of H3K79 methyltransferase DOT1L induces cell cycle arrest by epigenetically modulating c-Myc expression in colorectal cancer” 的论文。论文作者:第一作者:Liqun Yang;通讯作者:Zhen Dong, Hongjuan Cui

质疑一

Actinopolyspora Biskrensis: 图 5J 和 7I 中的一些图像似乎重叠,颜色框标记所示

作者回复:

谢谢你的批评,我们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我对所有的错误感到抱歉。由于在对两批样品进行IHC实验时染色和拍照后样品命名的混乱,在后来的数据分析中没有注意到这些异常。我们会仔细核对原始数据,并及时联系期刊进行更正。如有必要,我们会重复实验,以确保结果的可信度。将需要一些时间,后续进展将保持最新。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更加小心和认真,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也欢迎您的监督和批评。再次感谢!

Actinopolyspora Biskrensis: 感谢你的回复。由于我不熟悉中国的此类调查,当一篇论文出现此类问题时,如何通知文章中的机构或资助机构?

参考信息:

是“真垃圾”。这些本科生为了图省事,从各个文献抄录了一些文段,直接用在自己的论文里,根本没有自己的见解。

本文来源 “撤稿快讯” 官微

201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在 Molecular Therapy - Nucleic Acids (IF 8.886/Q2) 发表题为 “Long Non-coding RNA PVT1 Competitively Binds MicroRNA-424-5p to Regulate CARM1 in Radiosensitivity of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长链非编码RNA PVT1竞争性结合MicroRNA-424-5p调控CARM1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放射敏感性)的论文。

论文作者:第一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Dong Wang(音译 王东);通讯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科Yi Hu(音译 胡毅)。

本文自2019年正式发表后,有读者质疑本文S9A/C的细胞周期图疑似为手绘;S8A/B中的细胞图与多篇文章存在重叠。针对以上质疑,作者尚未做出回复。

本文于2022 年 5 月 19 日被撤回 。撤稿说明显示:

应 Molecular Therapy – Nucleic Acids 编辑的要求,本文已撤稿。

在与读者提出的造纸厂一起调查数据制造问题时,发现本文图 S8A 和 S8B 中以相同或更改方式复制图像的证据。 这种在没有适当归属的情况下重复使用(部分是歪曲)数据代表了对科学出版系统的严重滥用。 就撤稿事宜联系作者时,作者没有回应。

参考信息:

本文来源 “撤稿快讯” 官微

兰州大学的本科生一年之内发布了30篇论文,网友也在质疑,但是现在他们没有找到相关的证据说明这一些论文不真实。

发表论文被人质疑

2019年12月30日,西南大学在Clinical Epigenetics (IF 6.551/Q1)期刊在线发表题为“Silencing or inhibition of H3K79 methyltransferase DOT1L induces cell cycle arrest by epigenetically modulating c-Myc expression in colorectal cancer” 的论文。论文作者:第一作者:Liqun Yang;通讯作者:Zhen Dong, Hongjuan Cui

质疑一

Actinopolyspora Biskrensis: 图 5J 和 7I 中的一些图像似乎重叠,颜色框标记所示

作者回复:

谢谢你的批评,我们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我对所有的错误感到抱歉。由于在对两批样品进行IHC实验时染色和拍照后样品命名的混乱,在后来的数据分析中没有注意到这些异常。我们会仔细核对原始数据,并及时联系期刊进行更正。如有必要,我们会重复实验,以确保结果的可信度。将需要一些时间,后续进展将保持最新。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更加小心和认真,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也欢迎您的监督和批评。再次感谢!

Actinopolyspora Biskrensis: 感谢你的回复。由于我不熟悉中国的此类调查,当一篇论文出现此类问题时,如何通知文章中的机构或资助机构?

参考信息:

他的确是科研奇才,本科生都能发表那么多论文,大多数博士生都做不到的事情却被他做到了。

一般会直接影响到作者的声誉问题。

不同杂志社的要求都是不同的,如果SCI文章发表后有问题作者及时申请勘误可能会从轻处理,如果没有及时勘误,发表出去的文章极大可能会被撤稿。

这不仅影响作者个人也会影响到杂志社,一旦群众或者其它作者发现错误,那后果是很严重的,所以在发表论文的时候要多加注意。

不是,因为他的论文疑似掺水太多,而且短时间内产出较大质量势必不是太高,所以并不是科研奇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