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发表论文被质疑

发布时间:

发表论文被质疑

兰州大学的本科生一年之内发布了30篇论文,网友也在质疑,但是现在他们没有找到相关的证据说明这一些论文不真实。

兰大本科生发31篇论文遭到了网友质疑 ,按照鲁同学的学术生产力来说,不管他所写的文章是学术论文还是垃圾论文,这都已经说明他的文笔工作和经历相当充足;更何况每年6篇的论文写作以及上许多的课、考很多的试他都能兼顾,这就是一个神人。

按照兰州大学对外宣传的公众号,兰大16级本科生鲁同学在本科期间发表了31篇论文,姑且不计他所发论文的质量怎么样,31篇论文的数量让不少博士生都望其项背。按照医学生5年学制来算,鲁同学每年就要创作6篇能发刊的文章,字数肯定已经超过了10万字两个月写一篇文章,这简直就是一个大牛人。更何况医学生的课程和考试都是满满的,然而鲁同学竟然能兼顾写多篇文章、兼顾课程考试,这就更加神了。

文章不是神文章,生产力却是神人

就鲁同学发表的31篇论文来说,其中6篇是SCI期刊一作,通讯作者是该校不同老师。按照鲁同学在其所发的SCI期刊中描述的研究方向来说,鲁同学在短短的5年间已经变换了5个以上的研究方向,这简直就是令人感觉神奇;再仔细看鲁同学所写的文章多为综述类文章,也就是将他人的成果重新再描述一遍就可以了,一个本科医学生能发这么多篇综述类文章,这也就相当神奇,但其文章绝对不是特别特别好的文章。排除文章的因素,每年6篇的论文写作以及兼顾满当当的考试、课程,该同学的生产力绝对是一个神人,用时间管理大师不在话下。

沉浸下来做研究比水期刊更重要

不管鲁同学的论文是真学术还是真垃圾,其实沉浸下来做研究更为重要,鲁同学自己说18年以后才决定了现在的研究方向,但是涉足多领域以及对时代主题升华不足以表明其是沉浸下来做学术的人。不断发一些不太高质量的综述文章去取得一些荣誉,这无可厚非,但如果他日有工作的同事,重新翻看这些文章,这也就会让他人另眼相看。水期刊还不如发一些比较好的文章到期刊上,否则日后他人查看就有点不堪了。

是“真垃圾”。这些本科生为了图省事,从各个文献抄录了一些文段,直接用在自己的论文里,根本没有自己的见解。

本文来源 “撤稿快讯” 官微

201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在 Molecular Therapy - Nucleic Acids (IF 8.886/Q2) 发表题为 “Long Non-coding RNA PVT1 Competitively Binds MicroRNA-424-5p to Regulate CARM1 in Radiosensitivity of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长链非编码RNA PVT1竞争性结合MicroRNA-424-5p调控CARM1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放射敏感性)的论文。

论文作者:第一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Dong Wang(音译 王东);通讯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科Yi Hu(音译 胡毅)。

本文自2019年正式发表后,有读者质疑本文S9A/C的细胞周期图疑似为手绘;S8A/B中的细胞图与多篇文章存在重叠。针对以上质疑,作者尚未做出回复。

本文于2022 年 5 月 19 日被撤回 。撤稿说明显示:

应 Molecular Therapy – Nucleic Acids 编辑的要求,本文已撤稿。

在与读者提出的造纸厂一起调查数据制造问题时,发现本文图 S8A 和 S8B 中以相同或更改方式复制图像的证据。 这种在没有适当归属的情况下重复使用(部分是歪曲)数据代表了对科学出版系统的严重滥用。 就撤稿事宜联系作者时,作者没有回应。

参考信息:

本文来源 “撤稿快讯” 官微

论文发表后被质疑

2019年12月30日,西南大学在Clinical Epigenetics (IF 6.551/Q1)期刊在线发表题为“Silencing or inhibition of H3K79 methyltransferase DOT1L induces cell cycle arrest by epigenetically modulating c-Myc expression in colorectal cancer” 的论文。论文作者:第一作者:Liqun Yang;通讯作者:Zhen Dong, Hongjuan Cui

质疑一

Actinopolyspora Biskrensis: 图 5J 和 7I 中的一些图像似乎重叠,颜色框标记所示

作者回复:

谢谢你的批评,我们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我对所有的错误感到抱歉。由于在对两批样品进行IHC实验时染色和拍照后样品命名的混乱,在后来的数据分析中没有注意到这些异常。我们会仔细核对原始数据,并及时联系期刊进行更正。如有必要,我们会重复实验,以确保结果的可信度。将需要一些时间,后续进展将保持最新。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更加小心和认真,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也欢迎您的监督和批评。再次感谢!

Actinopolyspora Biskrensis: 感谢你的回复。由于我不熟悉中国的此类调查,当一篇论文出现此类问题时,如何通知文章中的机构或资助机构?

参考信息:

是“真垃圾”。这些本科生为了图省事,从各个文献抄录了一些文段,直接用在自己的论文里,根本没有自己的见解。

本文来源 “撤稿快讯” 官微

201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在 Molecular Therapy - Nucleic Acids (IF 8.886/Q2) 发表题为 “Long Non-coding RNA PVT1 Competitively Binds MicroRNA-424-5p to Regulate CARM1 in Radiosensitivity of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长链非编码RNA PVT1竞争性结合MicroRNA-424-5p调控CARM1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放射敏感性)的论文。

论文作者:第一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Dong Wang(音译 王东);通讯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科Yi Hu(音译 胡毅)。

本文自2019年正式发表后,有读者质疑本文S9A/C的细胞周期图疑似为手绘;S8A/B中的细胞图与多篇文章存在重叠。针对以上质疑,作者尚未做出回复。

本文于2022 年 5 月 19 日被撤回 。撤稿说明显示:

应 Molecular Therapy – Nucleic Acids 编辑的要求,本文已撤稿。

在与读者提出的造纸厂一起调查数据制造问题时,发现本文图 S8A 和 S8B 中以相同或更改方式复制图像的证据。 这种在没有适当归属的情况下重复使用(部分是歪曲)数据代表了对科学出版系统的严重滥用。 就撤稿事宜联系作者时,作者没有回应。

参考信息:

本文来源 “撤稿快讯” 官微

兰州大学的本科生一年之内发布了30篇论文,网友也在质疑,但是现在他们没有找到相关的证据说明这一些论文不真实。

发表论文被人质疑

2019年12月30日,西南大学在Clinical Epigenetics (IF 6.551/Q1)期刊在线发表题为“Silencing or inhibition of H3K79 methyltransferase DOT1L induces cell cycle arrest by epigenetically modulating c-Myc expression in colorectal cancer” 的论文。论文作者:第一作者:Liqun Yang;通讯作者:Zhen Dong, Hongjuan Cui

质疑一

Actinopolyspora Biskrensis: 图 5J 和 7I 中的一些图像似乎重叠,颜色框标记所示

作者回复:

谢谢你的批评,我们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我对所有的错误感到抱歉。由于在对两批样品进行IHC实验时染色和拍照后样品命名的混乱,在后来的数据分析中没有注意到这些异常。我们会仔细核对原始数据,并及时联系期刊进行更正。如有必要,我们会重复实验,以确保结果的可信度。将需要一些时间,后续进展将保持最新。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更加小心和认真,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也欢迎您的监督和批评。再次感谢!

Actinopolyspora Biskrensis: 感谢你的回复。由于我不熟悉中国的此类调查,当一篇论文出现此类问题时,如何通知文章中的机构或资助机构?

参考信息:

他的确是科研奇才,本科生都能发表那么多论文,大多数博士生都做不到的事情却被他做到了。

一般会直接影响到作者的声誉问题。

不同杂志社的要求都是不同的,如果SCI文章发表后有问题作者及时申请勘误可能会从轻处理,如果没有及时勘误,发表出去的文章极大可能会被撤稿。

这不仅影响作者个人也会影响到杂志社,一旦群众或者其它作者发现错误,那后果是很严重的,所以在发表论文的时候要多加注意。

不是,因为他的论文疑似掺水太多,而且短时间内产出较大质量势必不是太高,所以并不是科研奇才。

发表的论文被质疑

兰大本科生发31篇论文遭到了网友质疑 ,按照鲁同学的学术生产力来说,不管他所写的文章是学术论文还是垃圾论文,这都已经说明他的文笔工作和经历相当充足;更何况每年6篇的论文写作以及上许多的课、考很多的试他都能兼顾,这就是一个神人。

按照兰州大学对外宣传的公众号,兰大16级本科生鲁同学在本科期间发表了31篇论文,姑且不计他所发论文的质量怎么样,31篇论文的数量让不少博士生都望其项背。按照医学生5年学制来算,鲁同学每年就要创作6篇能发刊的文章,字数肯定已经超过了10万字两个月写一篇文章,这简直就是一个大牛人。更何况医学生的课程和考试都是满满的,然而鲁同学竟然能兼顾写多篇文章、兼顾课程考试,这就更加神了。

文章不是神文章,生产力却是神人

就鲁同学发表的31篇论文来说,其中6篇是SCI期刊一作,通讯作者是该校不同老师。按照鲁同学在其所发的SCI期刊中描述的研究方向来说,鲁同学在短短的5年间已经变换了5个以上的研究方向,这简直就是令人感觉神奇;再仔细看鲁同学所写的文章多为综述类文章,也就是将他人的成果重新再描述一遍就可以了,一个本科医学生能发这么多篇综述类文章,这也就相当神奇,但其文章绝对不是特别特别好的文章。排除文章的因素,每年6篇的论文写作以及兼顾满当当的考试、课程,该同学的生产力绝对是一个神人,用时间管理大师不在话下。

沉浸下来做研究比水期刊更重要

不管鲁同学的论文是真学术还是真垃圾,其实沉浸下来做研究更为重要,鲁同学自己说18年以后才决定了现在的研究方向,但是涉足多领域以及对时代主题升华不足以表明其是沉浸下来做学术的人。不断发一些不太高质量的综述文章去取得一些荣誉,这无可厚非,但如果他日有工作的同事,重新翻看这些文章,这也就会让他人另眼相看。水期刊还不如发一些比较好的文章到期刊上,否则日后他人查看就有点不堪了。

真垃圾,因为他的论文内容没什么可读性,而且短时间内产出过大水分很重,所以是真垃圾。

一般会直接影响到作者的声誉问题。

不同杂志社的要求都是不同的,如果SCI文章发表后有问题作者及时申请勘误可能会从轻处理,如果没有及时勘误,发表出去的文章极大可能会被撤稿。

这不仅影响作者个人也会影响到杂志社,一旦群众或者其它作者发现错误,那后果是很严重的,所以在发表论文的时候要多加注意。

兰州大学的本科生一年之内发布了30篇论文,网友也在质疑,但是现在他们没有找到相关的证据说明这一些论文不真实。

sci论文被质疑发表

登录SCI数据库官网查看。根据百度百科查询,在查询自己发表的论文是否已被SCI检索或者是被质疑,只有去SCI数据库查询,会给出通知。sci论文一般指科学引文索引。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SCI)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尤金·加菲尔德(EugeneGarfield)于1957年在美国费城创办的引文数据库。

一般会直接影响到作者的声誉问题。

不同杂志社的要求都是不同的,如果SCI文章发表后有问题作者及时申请勘误可能会从轻处理,如果没有及时勘误,发表出去的文章极大可能会被撤稿。

这不仅影响作者个人也会影响到杂志社,一旦群众或者其它作者发现错误,那后果是很严重的,所以在发表论文的时候要多加注意。

这主要是因为他发表的六十多篇SCI论文,其中有20篇论文是属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剩余的都是属于第二作者或者其他的称呼。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只有30%多的论文,他参与了全程的研究和发表工作。这样的工作量还是比较合理的,如果六十多篇论文全部都是属于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的话,那么普通人根本就难以完成。今天就跟大家来探讨一下网友的争议,以及它是如何完成的。

第一,他的作品数量的确是非常夸张的。现在这里跟大家科普一下,一般情况下,一个研究生都发表不了一篇SCI论文。对于博士生的要求,也只是在自己的全部学习生涯当中,发布两篇类似的论文。而他在博士毕业之后,短短的五年时间就发表了60篇SCI论文,这样的数字是极为夸张的。因为绝大多数人想要发表一篇都难以登天。

第二,他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的成就?在本科的时候,他的学习成绩并不是非常好,是一个普通的211大学,但是在硕士的时候,她就已经考取了985大学,然后又出国深造,在国外的爱丁堡大学完成了博士生毕业。同时在童年就完成了博士后的论文指导工作,回到国内就进入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在两年的时间内就成为了博士生导师,并且成为了副教授。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强悍的,做出这样的成就也是情有可原。

第三,如何看待网友的质疑?网友的质疑主要有两点,第一个就在于他二十多篇的论文都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参与,这说明他参与了绝大多数的研究和后期的发表工作。而且有一些专业人士在调查的时候,也发现他有很多的论文,其实并不具备太大的含金量,存在着注水的成分。

这是因为她在大二的时候就和院士一起做课题,掌握了非常多的知识,学习的经历非常丰富,而且还加入了韩宏伟教授团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