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吴一红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吴一红发表的论文

金艳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温婉可亲,她像一朵美丽素雅的茉莉花,我想,这样的女子,一定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清秋时节,清风拂面,花香满屋,一杯清茶,我们在她办公室里,打开了话匣子。金艳老师,1975年出生于苏州张家港凤凰镇,这是一个出进士和状元地方,人杰地灵造就她天生的灵秀,她从小就喜欢大自然,喜欢自己美丽的村庄。金艳老师笑靥如花地讲起自己求学和入职的过往。在她上小学的时候,遇见最好的启蒙老师,她的班主任徐敏芳,一个充满爱心的年轻美丽女孩。到了春天,班主任就会组织同学们户外春游。春天的桃园,桃花朵朵开,云蒸霞蔚,蝶飞蜂绕,大片金黄色油菜花开满了田野,小桥流水,白墙黛瓦,田园里的各种昆虫都在百花中放歌,班主任让学生们观察大自然,描绘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班主任能歌善舞,她热爱学生,能及时发现学生们的优点和特长,由于金艳先天条件好,被班主任挑选参加了学校的舞蹈队。从此,她的人生有了新的轨迹,她打心眼里敬佩班主任,小小的她,那时就认定,做老师,是她这辈子最向往的事情。

心如向阳花,人生如彩霞,有志者事竟成。1994年的6月份,金艳老师,从苏州幼儿师范学校毕业了,她被分配到市实验小学幼儿园工作。初进幼儿园,19岁的金艳老师,俊秀甜美的外貌,优美的舞蹈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到了班级,因为前任老师生病住院,进班就要包班,这是她做幼师的第一个挑战。然,她自带发光体,一堂课下来,50多名孩子很喜欢她的课,和她相处十分的融洽。她的师傅说她,上课活泼,风趣,有动感,有章法,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根本看不出来是刚毕业的幼儿老师。讲到这里,金艳老师眉眼含笑,仿佛回到了19岁……从老师到副园长、园长,12年的风雨兼程,金艳老师成长的很快。她说:“不论是在教师岗位还是当园长,我始终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幸福的播种者。我坚信,教育中有大天地,用爱播种未来,便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说起爱心,金艳老师莞尔一笑。她说,没结婚之前,她周末经常会带幼儿园里的孩子们回凤凰老家,因为有些孩子的父母加班或出差了,孩子们没人照顾,她便自告奋勇带着孩子们到乡下玩,孩子们到了田野,如同放飞的小鸟四处疯玩,到了饭点,她和母亲便一起做饭给孩子们吃。那时,物资虽然没有当下丰富,白米饭,自家种的各种蔬菜,孩子们吃起来香甜无比。结婚后,她更加热爱孩子。记得当时班级有个5岁的男孩子,父母离婚,孩子很自卑、胆小、敏感,不合群,常常偷偷躲在角落里流泪。金艳老师对他嘘寒问暖,哄他开心,表扬他在做游戏中表现的很勇敢,买好吃的和玩具送给他。

渐渐地孩子开朗了,愿意和小朋友们互动,成为了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这个孩子读小学写的第一篇作文便是《我最喜欢的老师》,他在作文中写金艳老师像妈妈一样地关心他、呵护他……每个幼儿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充满了创造的能量和潜力。指明幼儿正确的发展方向,让孩子们去体验、想象、表达,才是启蒙的根本。幼儿如嫩芽破土,让他们沐浴阳光雨露,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把梦想从小就融入生命之中。金艳老师微笑地说。同事说起金艳的故事,也是一串串。说她傻,怀孕三个月还去参加舞蹈评优课,连分管幼教的领导都劝她不要参加了,万一孩子出现意外,没法担待。金艳老师说,她自愿参加全省舞蹈课比赛,即使出了事,也不会去怪罪任何人。她相信,肚里的宝贝和她有缘份,会理解支持她的。果然,任她在舞蹈课里跳跃、旋转胎儿都安然无恙。那次评优课,金艳老师荣获了一等奖。而19年后,她的宝贝女儿也从幼师毕业,做了幼儿教师。这不能不说,是生命的奇遇,爱的使然。在金艳身上,师生们看到的永远是满满的正能量,她安之若素,即使有困难,也能风淡云轻去化解。

“若有诗书藏心中,岁月从不败美人。”又是十年的时光,金艳一路拼搏,从最初的幼儿老师历练成了管理者。在幼儿教育方面,金艳老师别具一格,她在省第三届特级教师论坛上展示的大班音乐活动《模仿秀》,得到省教科院领导和全省特级教师一致好评;她的会课比赛、活动设计比赛在省级均获一等奖;其中由她编排的大班音乐活动《丰收乐》获江苏省“蓝天杯”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小班语言《小兔分气球》、小班音乐《猫和老鼠》、大班音乐《母鸡孵蛋》等等均受到同行好评。金艳老师始终走在教育科研最前沿,她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内涵,提升自己的专长,做课题研究的践行者。她在《学前教育研究》、《早期教育》、《幼教新天地》等刊物发表了40多篇文章;科研论文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20多次。开设公开课30多次。在管理上,金艳老师巾帼不让须眉。2006年她负责筹建东湖苑幼儿园,她带领骨干老师吃住在工地上,烈日当头,太阳晒伤了她的皮肤

。对于爱美的金艳来说,可谓是牺牲很大,但是为了幼儿园所受的苦与累都值得,看着新建的幼儿园,活泼、灵动、文雅、精致,充满着诗情画意。金艳开心地笑了。2013年,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她又被调任杨舍中心幼儿园为园长,随后又担任梁丰幼儿园园长。在梁丰幼儿园,她抓住张家港市“美丽学校”建设中心工作,从校园外观、文化建设、课程开发等多个方面,制定幼儿园发展的长远规划。梁丰幼儿园被评为张家港市美丽校园建设示范学校、张家港市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先后承办了江苏省、苏州市级活动多次。而金艳老师本人也被评为张家港名校长、苏州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特级教师等等殊荣。金艳老师说,幼教要在“和谐教育、个性发展”中体现。需要教师对孩子付出耐心和细心,需要对孩子一视同仁。幼儿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对生命的感召与引领,高品位的幼儿园文化是一种气场、一种能量、一种态度,它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园可持续发展,提升幼儿园的竞争力。金艳老师还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她在“青蓝行动”中积极正确地引领青年教师,她所带的徒弟从老师成为业务能手,后来又成长为副园长、园长,学科带头人,她们是吴一红、严晓霞、孙瑛等等。说起这些成就的取得,金艳老师由衷地感谢她的恩师——阚晓茵老师,是老师传授她爱的秘籍,她才有今天的成绩。如今她在少年宫担任主任、党支部书记,她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全市的青少年都云集在少年宫,学习琴棋书画,吹拉弹唱,礼仪培训等等,内容有上百种。少年宫是孩子们起飞的航线,是老师用爱心托起的明天太阳,而这些学生们经过各种培训学习,如同雏鹰出巢,翱翔在碧空蓝天之中。 采访结束后,我沉浸在金艳老师的座右铭里:“天空的高度,因为你站的高度不同而不同,把自己定在高处,有梦就飞翔。”这段话,说出了一名教师发自内心的大爱情怀。

吴红运发表的论文

据悉,电视剧《巨浪》中,吴鸿运这一角色是根据历史人物沙飞、吴印咸的原型创造的

吴益红律师发表的论文

自荐:苏义飞律师的辩护尊重委托人意见,善于准确归纳并找出辩护的法定理由,不忽视对当事人有利的酌定情节,敢辩、善辩和明辩。

合肥最知名的刑事律师——胡瑾律师北京盈科(合肥)律师事务所(合肥律师所)有着一支以胡瑾律师为首的经验丰富、专业扎实、业务精湛的律师团队,胡瑾先生系安徽省合肥市著名刑事辩护律师、安徽经济犯罪律师、安徽刑事律师、合肥知名国际贸易律师,北京盈科(合肥)律师事务所刑事法律中心主任。胡瑾律师从事律师工作二十年,在刑事辩护、公司法律、涉外法律等领域有突出的成就。 胡瑾律师教育背景: 1、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士; 2、武汉大学国际经济法硕士; 3、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胡瑾律师发表的论文: 1、《国际劳工标准与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学评论》2007年第3期);(该文获华东六省一市律师论坛优秀论文奖) 2、《仲裁裁决司法监督失误的程序救济》(《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4); 3、《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4、《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5、《浅论我国基因工程的法律规制》(《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5月第3期); 6、《修复性司法与刑事司法模式》(《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月第1期)。

你说的应该是湖南二十一世纪律师事务所,这家律所的工作算优质高效的。湖南二十一世纪律师事务所(原湖南明达律师事务所)于1993年由中南大学(原中南工业大学)申办,经湖南省司法厅批准的直属综合型律师事务所。我所现有律师9,其中教授2人,法学硕士4人,博士3人,骨干律师主要来自于中南大学法学院教师。该所律师队伍人员精干,实力雄厚,集律师业务与法学教学、研究为一体。该所在长沙市一流的办公环境,拥有相当规模的、独立的办公场场所,并实现了办公条件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配备有现代化的通讯、交通工具。本着用法律关怀人的服务宗旨、质量制胜的经营理念、团队作战的服务模式极好地为客户提供了高效、高质、便捷的法律服务,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赞誉。专业领域,该事务所下设五个专业部,分别负责办理各种不同业务领域的日常工作。它们是:1.民事、经济法律业务部。2.刑事业务部。3.知识产权业务部。4.金融、证券业务部。5.法律顾问业务部。自从1992年建所以来,我所接受了全国各地数百家当事人的委托,代理了大案要案数十件,骨干律师担任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法律顾问80余家,承办有影响的非诉讼法律事务上百起,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通过多年来的实践,我所在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及当事人中享有良好的声誉、被公认为是一家工作优质、高效、完全可以信赖的律师事务所。

吴小红医生发表的论文

此类手术难度不大,一般都是胸腔镜做,手术创伤小,恢复很快,开展胸腔镜较长时间的医院都能做

现代医学给人看病时的方法,就如把一棵生病的树放到植物学家的面前。他们会把叶子、果实、树枝、树干、树根分成不同的科,又在每个科的角落里用各种现代医疗设备查找着与众不同的地方,再想尽各种方法开出不同的治疗的方案。听起来十分可笑,可这确实是现代医学治病的现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住进著名医院,躺在高级病房,守着最权威的专家,却仍找不出健康的出路。 西医没有什么好方法;不信你可以试试;推荐你参考徐文兵的《黄帝内经家用说明书》,许添盛的《癌症不是绝症》,陈玉琴吴清忠《人体使用手册》和马悦凌的《不生病的智慧》郑福忠《求医不如求己》书,上面有些理念,对于这种病的调理非常好。好多人都在尝试,效果不错。身体气血充足了,许多疾病自然都消失了。详细情况可以看看我的空间。当人们掌握了健康的方法之后,会真正享受到那种完全不用担心疾病的自信,这种感觉真好,但愿您也能和我们一样拥有这份自信。

如何提高医学生的法律素养论文如下:

(1) 开设法律有关课程,传播法律知识,指导大学生法律观念的形成。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人的法制观念需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中逐渐形成,高校教育应当把提高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作为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的组成部分,重视不并积极提高大学生的法制观念。

(2) 强化案例教学,以分析案例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法制观念。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时事案例,如:胡长清受贿案,远华特大走私案等等。

(3) 丰富法制教育活动的形式。突破课堂,将法制法律渗透到大学生的校园活动中,如举行法律知识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知识趣味问答,模拟法庭,组织学生观看诸如《今日说法》这类的法制节目等等。

(4) 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前由于经历过高考压力,面临着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一般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很多案例表明,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往往与大学生不健康的心理有关,所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5) 以法制的观念来管理学校,重制度,重程序,重平等,重自由。一个良好的制度氛围对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概念是至关重要的。言传不如身教。高校以法律概念来管理学校,实行制度管理、依法治校,在提高大学生法律观念的同时,也使得校园文化更为清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 胡珉琦

针对一项关于现代人起源的重要研究,中外学者在顶刊上展开了多次争锋。

2021年2月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了南京大学副教授孙雪峰等研究论文《古DNA和多种测年方式证实现代人晚到达中国南方》。该研究使用古DNA和多种测年方式证实,现代人抵达华南地区不超过六万年。

这一结果推翻了2015年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等机构在《自然》发表的研究结论,即“具有完全现代形态的人类早在8~12万年前就已经在华南局部地区出现”。

如今,事件有了最新进展。5月25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同期刊发3篇来自古脊椎所、牛津大学、德国马普学会等机构多位学者的评论信,质疑孙雪峰论文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他们提出,孙雪峰的研究存在“指鹿为人”、碳十四年代测定不准确、数据分析不规范等多个方面的缺陷。

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传超认为,解决这一争议问题的终极办法就是古DNA和碳十四测年的重复实验。但这是一项技术要求极高,同时又依赖运气的工作,重复实验并非随时可以完成。这时,科学家或许只能选择继续等待,而这也是古人类研究的一大特点。

争议源起:阻碍非洲起源说的“最后一颗钉子”被拔掉了?

关于现代人起源有两种观点长期对峙:一种是非洲起源说,一种是多地起源说。

前者支持所有现代人都是从非洲走出的智人进化而来,他们在不同地区替代了本土的古老型人类而成为霸主。

后者则认为,智人在走出非洲的过程中不断与当地的古人类发生混血、杂交,共同走上现代人演化的道路。

这一争议的热点地区,恰好就在东亚。 要想拼凑出现代人在 东亚地区的起源与演化的拼图,湖南道县福岩洞扮演着关键角色。

2011年9月至2013年底,古脊椎所、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连续三次对福岩洞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47枚古人类牙齿。

经科研人员测定,具有完全现代形态的人类早在8~12万年前就已经在华南局部地区出现了。2015年10月15日,《自然》发表了古脊椎所刘武、吴秀杰等所做的这项工作。

当时,福岩洞人年代的推测主要依靠两方面证据。

首先,在地层中,除非有过大的扰动,一般总是年轻的层位在上面,古老的层位在底下。如果化石层位于中间,那么它的年龄也就介于上下地层的年代之间。于是,科学家对化石埋藏的上下地层进行了铀系测年,结果显示它的范围在 8~12万年前。

其次,从生物地层学分析,和这些人类牙齿同在一起的动物群组成呈现出了晚更新世早期的特点。吴秀杰解释,动物群里发现了很多绝灭物种,都是在距今13万年以前的。他们还对一枚动物牙齿进行了碳十四测年,结果已经接近检测上限。

这项研究对于探讨现代人在欧亚地区的出现和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典的非洲起源论中,非洲以外的所有现代人都是5~10万年前走出非洲的一小群祖先的后代。

根据已有的化石证据,最早的现代人在西亚和欧洲出现的时间位于4.5万~5万年前。由于古人类化石非常稀有,东亚地区是否存在5 10万年前的早期现代人,始终没有确切的证据。

如果福岩洞人的年代推定属实,他们在东亚大陆出现的时间就比到达西亚和欧洲的现代人早至少3.5~7.5万年,那么福岩洞人的祖先来自何方?他们还是5~10万年前走出非洲的一小群祖先的后代吗?或者他们是更早出走的那一拨?他们和东亚大陆早期古人类有过广泛的基因交流吗?问题变得错综复杂起来。

然而,2021年2月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了南京大学孙雪峰等人的论文,又把这一问题拉回到了原点。

2019年,他们在福岩洞新找到了两枚“人类牙齿”和多枚哺乳动物化石。

这一次,他们用了更为直接的方法,也就是对“人类牙齿”进行了古DNA提取、测序,建立了人群关系的系统演化树,同时对“人类牙齿”和动物牙齿进行了碳十四测年。

根据这两项测定结果,他们得出了福岩洞人距今仅有9000多年 历史 的结论。论文最终作者、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辉在复旦大学官网的报道中表示,“阻碍非洲起源说的‘最后一颗钉子’被拔掉了”。

对同一地点人类化石和古脊椎动物化石分析得到的年代推定结果,整整相差了一个数量级,究竟哪一个更接近 历史 的真实?

争议一:指鹿为人?

古人类学家要想还原人类演化的路径,会依靠很多不同的方法和技术,从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到考古学、地质学、埋藏学、测年技术以及古DNA技术等。

其中,田野发掘、化石的功能形态鉴定可以说是古生物和古人类研究的立身之本。推翻刘武等研究结论的最主要证据来自孙雪峰等2019年在福岩洞发现的两枚“人类牙齿”,编号分别为FY-1HT和FY-2HT。

但前提是,这两枚牙齿必须与当年的47枚来自同一地层层位,从尺寸上形态上也都是同一类型,才能进行测年比较。

但刘武等在质疑文章中指出,这篇论文除展示了一张低分辨率照片外,没有提供“人类牙齿”发现具体位置的准确信息,也没有这两枚牙齿任何的形态、尺寸等解剖学信息,更没有指出与此前福岩洞发现的47枚牙齿中的哪一类、具体哪一件标本进行了比对。

“这样的研究论证方式在古生物学、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解剖学研究中是非常罕见的。”刘武直言。

而这篇文章最大的争议点恰是来自化石的形态学鉴定。

质疑文章提出,经过多位第四纪哺乳动物专家鉴定,这两枚“人类牙齿”中编号为 FY-2HT的牙齿并非人类牙齿,而是草食类动物——鹿类的门齿。

西班牙人类古生态与 社会 进化研究所古生物学、动物考古学和埋藏学专家Palmira Saladié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FY-2HT的牙根和牙冠的形态以及磨损模式,均不符合人属的鉴定,而属于鹿科。因此,所有来自该标本的分析和解释(年代测定和古DNA)都必须非常谨慎地进行,并拒绝它们。在我看来,鉴定是错误的,所以我们不能考虑结果。我不明白DNA分析怎么没发现这个错误。”

孙雪峰和李辉向《中国科学报》表示,原论文中化石形态学鉴定由澳大利亚新南维尔士大学Darren Curnoe负责。但截至发稿,Darren Curnoe没有就这个问题向《中国科学报》作出回复。

他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的回应文章中只是解释,FY-HT-2齿冠釉质大多磨损,无法复原出与鹿牙齿相似的磨耗特点。但刘武表示,尽管FY-HT-2存在齿冠釉质磨损,这枚牙齿与鹿牙齿相似的舌侧磨耗特征仍然是清晰可辨的。

孙雪峰等在福岩洞发现的牙齿与鹿牙对比.(A) 引自Sun et al. 2021;(B)道县2012年出土的鹿类门齿;(C)附着在现生鹿下颌骨上的门齿及犬齿

孙雪峰等在福岩洞发现的牙齿同人类牙齿对比. (A)引自Sun et al. 2021;(B)道县2012年发现的人类下颌侧门齿;(C)黄龙洞2006发现的人类上颌中门齿

争议二:“人类”线粒体古DNA从哪儿来?

假设编号为 FY-2HT的人类牙齿实为鹿牙,为何能从中提取出“人类”线粒体古DNA?这是这项研究最为吊诡的地方。

这枚被检测出人类DNA的牙齿是否有可能被污染?原论文第一作者、负责古DNA检测的复旦大学 科技 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文少卿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始终对数据负责。

王传超向《中国科学报》解释,古DNA的两端会出现碱基的变化,跟现代人的DNA序列有明显区别。根据论文公开的数据显示,孙雪峰等人确实提取出了古DNA并且对污染率进行了科学评估,结果是污染率很低,达到了古DNA的数据质量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人类DNA 获取技术的提升,在土壤、粪便、湖芯,甚至是空气样本中科学家也能检测出人类DNA,这些DNA 通常被称为环境DNA或者沉积物古DNA。

FY-2HT的“人类”线粒体古DNA究竟从哪儿来,似乎还是蒙上了一层阴影。

争议三:碳十四测年存在污染?

碳十四测年法是确定化石标本年代的一把利器,这是最著名的一种放射性测年法。但是,碳14测年有个致命弱点,无法用在非常古老的材料测年上,因为碳十四衰变后剩余量会越来越小,最后小到很难精确计算。

2015年,负责福岩洞动物牙齿化石碳十四测年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吴小红告诉《中国科学报》,当时研究团队测定的年代为39000年左右。

孙雪峰认为,这个数据可以用来说明福岩洞遗址现代人出现的时间,支持其团队观点:现代人到达中国南方的时间不早于6万年。

但吴小红解释,这个数据接近北大加速器质谱碳十四实验室有机物碳十四年代测定的高限,再加上福岩洞遗址骨质样品保存不佳,这一结果不适合用作绝对年代的描述。

与之相对的,孙雪峰等对“人类牙齿”和动物牙齿的碳十四测年显示,其年代不足1万年,与“人类”线粒体古DNA推断的年代相匹配。吴小红认为,这种巨大的差异很可能是污染导致的。

“越古老的样品,污染的风险极高,需要非常小心谨慎。”吴小红说。

首先是样品的前处理过程需要严格的控制和把关。孙雪峰等的文章中没有对碳十四测年样品的前处理过程进行清楚的描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测年结果可靠性的判断。

其次,加速器质谱碳十四的测年物质要可靠。孙雪峰等文章中大多数样品采用的是骨骼或者牙齿的总有机碳(TOC)进行年代测定,但在考古年代研究领域,通常不用这种方法,而是按惯例提取出骨骼或者牙齿中的原生组分—胶原蛋白或明胶蛋白进行年代测定以尽可能排除外来碳的影响,从而得到可靠的碳十四年代数据。其中,检验胶原(明胶)蛋白质量的是碳氮比值(C/N)。

孙雪峰等人的文章中仅有一份胶原蛋白样品按照国际惯例测定了碳氮比值,而且它的数值(46.2) 远高于牙齿和骨骼化石中适合于碳十四年代测定的有机胶原蛋白的C/N比值(2.9~3.6)。吴小红认为,这个结果应该摒弃。

“事实上,该文中绝大多数胶原蛋白测年样品都没有提供C/N比值,那么这篇文章中的所有胶原蛋白的样品没有证据证明是排除了外来污染物影响的。”吴小红强调。

英国牛津大学同位素加速器中心主任Tom Higham和德国马普学会人类 历史 科学研究所Katerina Douka在同期发表的评论信中,同样提出了这些问题。

Tom Higham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质疑了孙雪峰等在论文中没有使用目前最可靠的碳十四测年法,尤其是他们提取的胶原蛋白含量非常之低,会造成年龄被显著低估。他表示,“样品实际年龄很可能比他们的测年结果要老得多”。

遗憾的是,孙雪峰等发表的回信对其在原文中使用的样品前处理方法依然没有给出具体的描述。

解决争议的终极办法只有“重复实验”

就目前来看,福岩洞人类化石的确切年代是什么,现代人在东亚地区起源与演化的 历史 如何还原,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

王传超认为,解决眼前这一争议问题的终极办法只有重复实验。既然化石样品来自同一洞穴,双方团队可以提供部分样品,由第三方机构进行重复实验。

不过,重复实验在现阶段还很难实施。仅是学术争议,没有机构可以强制要求进行重复实验。

而且,古人类研究的重复实验是有条件的。

原论文中,南京大学、复旦大学获得的古人类牙齿化石非常有限,碳十四测年和牙根的古DNA检测又都是有损检测,很难进行二次实验。

因此,孙雪峰等在回应文中也指出,希望古脊椎所能对其保存的福岩洞人类牙齿样品开展古DNA检测和碳十四测年,从而进行结果比对。

事实上,2015年,刘武等就委托专家对其中一枚保存最为完好的人类牙齿提取古DNA,但由于南方洞穴的气候条件非常不利于化石保存,这一尝试并未成功,碳十四测年也只在一枚动物牙齿中完成。

可见,这是一项技术要求极高,同时又依赖运气的工作,重复实验并非随时可以完成。“这时候就只能等待。”王传超认为,这也是古人类研究的一大特点。

刘武告诉《中国科学报》,福岩洞人类牙齿的古DNA检测会在合适的时间排上日程,毕竟五年过后,古DNA提取技术已经有了新的进展。

古人类研究历来是个热闹的江湖。自从古DNA技术横空出世,解决了许多原先僵持不下的争议问题,为这门学科的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但是目前,受到人类化石数量、保存条件以及技术进展的局限,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一统江湖,而是需要依靠多种技术方法相互印证,尽可能构建一个完整的证据链条。

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到的证据等级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每项研究在野外化石采集及实验室处理,研究数据采集、分析与论证等方面都应该严格按照学术流程和规范进行。

在这一学术争议事件中,还需要强调的是,研究程序的合理、合规是得出可靠结论的基本前提。刘武和吴秀杰指出,合作交流、质疑争论能促进科学研究工作,推动学科发展。“但在大力提倡学术规范、科研诚信的今天,一篇从样品数据采集、测试分析、论文写作都存在瑕疵的‘顶刊’论文,需要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反思。”

参考文献:

doi:10.1038/nature15696

宁夏大学吴晓红发表的论文

张小盟,教授,硕士生导师,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建区委会常委,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研究领域: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主讲本科生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生的“经济学”、“经济发展理论比较”以及“经济学前言专题”等课程。获宁夏大学“教学优秀奖”、“教学质量奖”和“优秀老师奖”。先后主持、参加、完成省部级课题四项,国际合作课题一项,校级课题三项;先后在《经济问题》、《调研世界》、《农村经济》、《统计与决策》、《宁夏社会科学》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奖励两项。王广金:教授,农业经济管理硕士生导师,宁夏财政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董小焕,教授,MBA导师,教学副院长,1993年6月硕士研究生毕业。从事专业为工商管理,主编宁夏大学十一五规划教材《管理学》,多次获得宁夏大学教学优秀奖和教学质量奖,曾获得宁夏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和自治区教学成果三等奖。杨国涛,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山东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35篇。合著1部,专著1部。

田凤俊,现任宁夏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外语教学研究协作组委员兼宁夏回族自治区协作组组长,宁夏高等院校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等。现主要从事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英语语言测试、应用语言学、教育行动研究等方向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主讲英语专业英语修辞学、毕业论文写作、英汉语对比研究及语言测试等课程。曾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4部;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自治区社科基金、中国外语教育基金、中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以及学校等不同级别科研项目16项;2007年获学校教学名师。获自治区级、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二、三等奖7项;获自治区优秀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获自治区级先进工作者、自治区级优秀教师、自治区“9·10奖章”。现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高明泉,宁夏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主讲《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大学语文》《唐宋诗词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阅读与写作》等课程。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和唐宋诗词研究。出版学术专著三部:《宋词管窥》、《〈五七言杏村草稿〉注解》《唐诗管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篇。发表随笔、散文、诗词计20余篇(首)。著作《宋词管窥》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宁夏高校优秀教材奖、宁夏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2006年被固原市委、市人民政府评为优秀科技工作者。2007年评为宁夏师范学院首届教学名师。2009年评为宁夏区级高校教学名师。       王建全,现任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主要教学与研究方向:逻辑学、人类与社会、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教育。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有4项成果入选建国60周年宁夏社科成果展;参编大学教材3部;主持自治区教育厅课题《贫困地区实施新课程问题与对策研究》、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普通逻辑直观性立体化教学体系研究》等研究项目各1项;主要参与教育部重大课题1项,自治区教育厅、宁夏师范学院各类课题研究8项。主要获奖有:自治区、宁夏师范学院各类学术文二、三等奖10次;宁夏师范学院优秀教学及成果一、二等奖各1次; 2001年获宁夏师范学院“三育人”“十佳教工”称号;2007年获宁夏“9.10”教育奖章;2008年获宁夏师范学院教学名师;2009年获宁夏师范学院首届优秀教师。主讲的《普通逻辑》2010年被评为宁夏师范学院精品课程。        武淑莲,现任宁夏师范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多年来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西海固”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讲授过《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理论》、《美学》、《女性文学研究》等专业课程。曾在《宁夏师范学院学报》、《宁夏社会科学》、《陕西师大学报》、《宁夏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心灵探寻与乡土诗意》和《真水无香》两部。曾获固原市文学评论、宁夏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全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论著等奖项;主持完成区、校级科研项目多项;被评为宁夏师范学院2008、2009年教学名师、优秀教师; 2013年获宁夏教育厅社科管理先进个人奖。          朱进国,宁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九三学社社员,九三学社固原市委会副主委。长期担任《儿童文学》、《文学理论》、《美学与美育》、《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教学。先后在《名作欣赏》、《师范教育》等报刊发表教育科研论文四十余篇,约30多万字,其中一篇被《新华文摘》报刊辑要收入,二篇被人大资料全文复印。科研论文二次获教育部三等奖、优秀奖,一次获自治区教育厅一等奖。书法作品多次获全国及省市级奖。参编中师选修教材、词典、小学语文课外辅导材料十余部,其中两部为副主编。主持申请完成院级科研项目二项。2007年获校级教学名师,2011年获固原市优秀教师,2012年获学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徐安辉,现任宁夏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宁夏作协会员。主讲《中国现当代文学》、《公关与礼仪》等课程,其中《中国现当代文学》为自治区精品课程、宁夏师范学院及自治区重点学科。主持校级科研项目2项。先后在《宁夏社会科学》、《宁夏师范学院学报》及《名作欣赏》、《当代文坛》、《文艺报》等发表论文及文学评论多篇。曾获宁夏第八次文学艺术奖文学理论与评论奖、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奖、年度教师优秀论文奖、优秀教学成果奖、教学优秀奖、固原市文学评论奖等奖项。2009年获学校教学名师。         张军,现任宁夏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先后担任《解析几何》、《数学分析》、《高等数学》、《数学史》等六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现主要担任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的《数学分析》教学工作及《数学分析》课程的考研辅导课的教学。2008年12月被宁夏师范学院评为教学名师。主持完成区、校级科研项目多项,先后在《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东北师大学报》、《宁夏师范学院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的《高等数学课程分层次数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2007年度宁夏师范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2007学年度被固原市委、固原市人民政府评为优秀教师。 2008年获学校教学名师。        刘立红,曾任宁夏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现任宁夏化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宁夏化学化工会常务副理事长。目前担任化学教育专业的《分析化学》及《分析化学实验》、应用化学专业的《检测化学》及《检测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本人主持的《分析化学》课程2008年被评为自治区的精品课程。2008年至2010年被确定为校级分析化学重点学科带头人。近些年来主持并完成自治区科技攻关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学校重点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曾授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自治区 “三八红旗手”、自治区“9.10”奖章荣誉称号。2008年获学校教学名师。        马旭,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兼任宁夏数学学会理事,宁夏电子与计算机学会副秘书长。主要讲授数值分析、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理论、离散数学、文献检索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云计算技术、软件理论、计算数学。近年来,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主持或参与完成区自然基金、宁夏高校科研项目6项,校级科研项目6项。在国内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曾获宁夏回族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宁夏师范学院科研工作特等奖、宁夏师范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2011年获宁夏师范学院教学名师。           何志成,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先后担任《高等数学》、《解析几何》、《点集拓扑学》和《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发表《广义Viatli不可测集的构造》等近20篇论文。主持的《高等数学》被评为区校级精品课程。主持的“代数几何教学团队”被评为区级教学团队。2008年3月被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宣传部、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工作委员会评为“全区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多次被中共宁夏师范学院委员会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2009年获宁夏师范学院教学名师。           吴茂江,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宁夏地质工程学院特聘客座教授。主讲《化学教学论》、《科学课程教学论》、《化学史》、《科学技术与社会》等课程,《化学教学论》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近年来,在《化学教育》、《化学教学》等20多家刊物上发表教学科研论文近百篇,出版《化学新课程教学论》、《科学课程教学导论》、《走进化学探究室》、《教育实习导论》、《化学课外科技活动》、《粮食类食品加工技术》、《瓜果蔬菜加工技术》、《化学晚会》、《微量元素保健康》等专著9部。主持区级科研课题2项,主持校级科研课题5项。曾获宁夏师范学院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著作《教育实习导论》曾获宁夏首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2011年获学校教学名师。        王得盛,音乐舞蹈系系主任、教授。主讲《和声学》、《配器》、《歌曲写作》、《曲式分析》、《合唱指挥》、《器乐合奏》等专业课程。 曾在《宁夏大学学报》、《乐府新声》、《广播歌选》、《大家》、《音乐天地》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篇。主持区级科研项目3项,校级项目2项。在2010年宁夏第十二届文化艺术节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歌曲《黄河边的花儿手》2011年荣获西北五省歌曲创作比赛二等奖。2010年获学校教学名师。            白思胜,政法学院教授,宁夏大学外聘地理学硕士生导师。主讲。。主编教材《自然科学概要十八讲》、《科学技术发展概要》(高等教育精品课规划教材)两部,撰写《楔块运动与中国地槽的海陆变迁》专著一部。曾获宁夏回族自治区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宁夏师范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累计发表论文40篇。2010年被评为宁夏师范学院教学名师。        张建国,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副教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师范院校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常务理事。先后担任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摄像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先后发表《视觉教育技术中投影软件编制方法与技巧》、《Rex Edit在非线性编辑中的应用》等学术论文多篇。主编出版《现代教育技术》教材两部,参编教材一部。主持完成自治区教育厅教改项目一项,校级教改项目两项。获宁夏师范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四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二次。2009年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            伏振兴,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长期以来,担任《原子物理学》、《量子力学》、《电动力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光光谱学、量子光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等。在彩显高性能荧光粉的研发、离子能量转换和发光动力学等研究领域成绩突出。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5篇,其中SCI收录12篇,EI收录14篇,6篇文章发表在SCI二区期刊。取得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成果1项,合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持完成宁夏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宁夏高校科研项目、宁夏师范学院重点科研项目各1项。曾获固原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宁夏师范学院校级优秀教师、“创先争优”教学岗位标兵、“科研先进个人”等。2012年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          马生仓,外国语学院党总支书记、英语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宁夏高等院校外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宁夏翻译协会理事。主要从事中西文化对比和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主要讲授《综合英语》、《口译与听力》、《中西文化比较》、《跨文化交际》、《高级英语》等课程。主持完成宁夏高教项目一项、校级科研项目两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一项、校级“教改项目”一项、副主编教材一部,发表的论文十余篇。曾获2011年宁夏师范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获学校教学名师。        王正文,宁夏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宁夏师范学院“西北回族社会历史研究所”所长。长期担任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社会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学、社会学。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9篇,主持国家级和校级科研项目共2项,作为第二人参与自治区级科研项目1项,其中,《宁夏南部山区合作医疗盲点的实地考察——以泾源县泾河源镇为例》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西部基金项目立项。2012年获宁夏师范学院教学名师。主讲的《世界现代史》被评为宁夏师范学院精品课程。          张爱,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物理》、《电工及实验》、《电路及实验》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先后在国内的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4篇,核心期刊4篇,其中一篇荣获全国一等奖。主持或参与完成校级教学成果三项,并分别荣获二等教学成果奖,参与完成校级科研项目三项,参与主持完成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完成自治区科技攻关项目一项。所任课程《电工学及实验》被宁夏师范学院评为本科精品课程。2008年被评为学校教学名师。            魏金和,现任学校发展规划处处长,教授。多年来担任《高等代数》、《近世代数》、《线性代数》《离散数学》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核心期刊6篇。参与区级科研项目8项,校级科研项目5项。主持校级重点科研项目1项,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两次,参与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次;主持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一门,主持自治区级教改项目一项, 主持自治区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项目一项,主持自治区级特色专业一个,主编教材两部。2007年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2009年被评为宁夏师范学院优秀教师。         郑海洋,计算机中心主任,教授,一直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工作。主讲课程有《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郑》、《Visual Basic程序设计》、《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门课程。分别于2005年和2009年两次获区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9月被固原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科技人员”称号,2007年4月区被宣传部、科技厅、科协授予“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主编专著一部、教材叁部,近年来参与科研项目多项,发表论文十多篇,2011年10月获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稿源:宁夏师范学院官网 编稿:银川大学记者团

学院现有教职工97名,其中教授15名(另有兼职教授12名)、副教授20名、讲师30名;博士和在读博士13名、硕士和在读硕士47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5名、博士研究生导师4名。教师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学术带头人2名,自治区“313人才工程”4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名、自治区特殊津贴专家1名。学院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从1998年以来,主持和参加国际合作、国家级、省部级、厅级等各类课题72项,已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获自治区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三等奖3项,发表论文260篇,SCI、EI、ISTE收录论文11篇,出版专著6部,出版教材12部,申请和授权专利9项。学院有科研、设计和监理院所、公司4个,社会服务成绩显著。学院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252名,硕士研究生66名,本科生1186名。多年来,学院为水利、建筑行业培养了3500余名规划、设计、施工、科学研究和管理人才,为我国土木、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2004年开始,学院实行按大类招生,前两年按大类培养即按土木、水利、交通类(含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工程管理),建筑规划类(含建筑学、城市规划)招生。前两年按大类上课,后两年分专业培养。学院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努力培养立足宁夏、面向全国的高层次工科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争取使学院成为西部具有地域优势和民族特色的一流工程学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