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姚文斌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姚文斌发表论文

竹纤维就是把楠竹(一般要求三年左右)剥片经过浸泡处理,和造纸差不多,但由于竹纤维的长度很短,所以还需要特殊设备进行处理.目前主要用于家纺产品,最显著的特点是环保与去污能力强.目前这项技术主要在江苏等几个省,有一个竹纤维协会.

毛竹为主竹原纤维是采用物理、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制取的天然竹纤维。 制取过程:竹材→制竹片→蒸竹片→压碎分解→生物酶脱胶→梳理纤维→纺织用纤维。竹纤维,竹纤维分成两大类;第一类:天然竹纤维——竹原纤维竹原纤维是采用物理、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制取的天然竹纤维。 制取过程:竹材→制竹片→蒸竹片→压碎分解→生物酶脱胶→梳理纤维→纺织用纤维。第二类:化学竹纤维化学竹纤维包括竹浆纤维和竹炭纤维 竹浆纤维:竹浆纤维是一种将竹片做成浆,然后将浆做成浆粕再湿法纺丝制成纤维,其制作加工过程基本与粘胶相似。但在加工过程中竹子的天然特性遭到破坏,纤维的除臭、抗菌、防紫外线功能明显下降。 竹炭纤维:是选用纳米级竹香炭微粉,经过特殊工艺加入粘胶纺丝液中,再经近似常规纺丝工艺纺织出的纤维产品。 圣竹竹原纤维 的技术参数 平均细度:6dtex 平均强度:3.49CN/dtex 平均长度:95mm 竹原纤维具有抗菌、仰菌、除臭、防紫外线等功能是天然功能性纤维。 竹原纤维可以进行纯纺和混纺,是毛纺、麻纺、绢纺、棉纺、色纺、半精纺等企业开发和推广新产品所要选择的新原料之一,混纺产品更是走向内衣、袜子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品种之一。苏州圣竹牌竹原纤维纯纺支数可达60Nm,面料生产企业可以选用圣竹竹原纱线进行交织,增加面料的功能性,例如采用亚麻39Nm和竹原纤维39Nm进行交织,面料在保留麻产品风格的同时,又增加了产品的抗菌除臭功能,提高了产品附加值。竹纤维按选材及加工工艺的不同,分为竹原纤维和竹浆纤维。竹原纤维是通过物理机械的方法对天然竹子进行脱胶工艺处理而成。竹原纤维与棉、木浆纤维素纤维相比,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强力高,耐磨性能强,悬垂性佳,既可纯纺,也可混纺。1 原料加工竹浆纤维目前主要采用粘胶工艺加工,因此也存在制造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污水处理本身也加大了生产制造成本。目前已在开发采用Lyocell工艺进行竹浆纤维生产,能减少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其服用性能也接近于Lyocell纤维,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工艺的成熟度需要进一步实践和探索。采用竹原纤维则可以避免对环境的污染,但竹原料必须经过脱胶细化后才能变成竹纤维。生产工艺参考麻纤维生产工艺,技术落后,产率很低,纤维质量不稳定,浪费大。完全脱胶后其纤维细度约为0.05 tex,且长度不足5 mm,不能在环锭纺纱机上加工。因此,纤维制备时不能将胶全部脱完,需利用余胶使竹纤维相互连接,制成需要的竹纤维束。在竹原纤维的加工中,存在细度与长度之间的矛盾,要获得一定细度的竹纤维,纤维的长度达不到要求;而纤维长度达到要求时,纤维的细度又不够要求。这个矛盾是目前各生产竹原纤维的厂家需要攻克的一个难题。同时由于采用半脱胶的纤维加工工艺,因此不能用于生产高支数的轻薄型面料和服饰。目前对竹原纤维的细化主要有超声波细化、生物酶细化及机械轧压和牵伸细化3种方法。超声波可缩短竹原纤维的脱胶时间,但作用比较弱;生物酶对竹原纤维的细化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目前市场上没有专门用于竹纤维脱胶的生物酶,而只能用亚麻纤维的酶制剂,效果不太理想;机械轧压和牵伸对竹原纤维的细化有显著的作用,机械轧压可以保证竹原纤维细度的均匀性,但机械牵伸的结果还不太稳定,有待进一步进行实验研究。2 纺织加工2.1 纺纱加工竹浆纤维由于湿强低,因此纱线在加工过程中受车间相对湿度影响较大,对于纱支在25 tex及以上时纱线的强力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机织用经纱。25 tex及以上纯纺竹纤维纱线很难保持良好的纱线状态和承受浆纱的湿态加工,使浆纱加工难度急剧增加,建议在此情况下使用混纺竹纤维纱线。竹浆纤维纱线不允许在特别潮湿的地方存放,否则纱线受潮后在后加工中断头增加,严重的可造成无法织造或布面出现大量细线,影响布面效果。无论是竹原纤维还是竹浆纤维都存在抱合力差、有静电现象,特别是竹原纤维刚性大,因此在纺纱加工中要针对这些不足进行必要的调整。生产前需进行必要的预处理,生产时车间生产现场保持稳定而偏大的相对湿度,纤维中还要加入一定量的油水助剂,以降低竹纤维表面比电阻,减少静电,减少纤维损伤,保证生产顺利进行。在开清棉工序采用“多梳少打,多收少落”的工艺原则,降低各打手速度,避免纤维过多损伤和纠缠;在梳棉工序宜采用“慢速度、轻定量、多回收、小张力”原则,以减少纤维损伤,降低生条中的短绒率;在粗纱中采用“轻定量、重加压、适当的捻系数、低车速、小卷装、小钳口”的工艺,减少造成意外伸长和条干不匀,提高成纱质量;细纱中宜采用“紧隔距、高捻度、低速度、小张力”的原则,减少细纱断头后易缠绕罗拉和胶辊,影响生产效率;在络筒工序中遵循“轻张力、低速度、小伸长、保弹性、42 合成纤维SFC 2009 No.5减磨损”的工艺原则,以减少再生毛羽,减少断头和结杂的产生。2.2 机织~jo-r由于竹原纤维毛羽偏多,整经宜采用“低速度、轻加压、匀张力”的工艺配置原则,保证经纱排列与张力均匀,避免因毛羽纠缠而造成断头。竹浆纤维毛羽相对较少,整经工序应遵循“中速度、小张力、小伸长、保弹性、减磨损、降毛羽、少断头”的工艺原则,选用合适的工艺参数,提高操作水平.保证机械状态良好,保证“张力、排列、卷绕”三均匀。由于竹原纤维纱线有强力高、毛羽较长、弹性差的特点,在浆料选择上以高浓低黏为原则,浆纱配方必须保证浆膜的硬度和耐磨度。上浆采用重被覆、减磨为主,增强与保伸并重的“高浓、低黏、保弹性、保浆膜”的工艺路线。竹浆纤维纱吸浆速度快,易于浸透,但吸湿后横向膨胀造成纤维和纱线排列更加紧密,而导致纱线上浆不匀或黏并,难以形成良好的浆膜。同时,竹浆纤维在吸湿膨胀和放湿收缩过程中变形大,抱合力减小,纤维易相对滑移,强力明显下降。因此,上浆时应遵循“提高耐磨为主,重伏贴、兼渗透、小张力、低伸长、慢烘干”工艺原则[2】。2.3 针织加工竹纤维针织物手感柔软,润滑而细腻,丰满而挺括,舒适而有凉意,用它制作的服装可充分发挥竹纤维抗菌、除臭、凉爽、保健功能,特别适合于制作各种保健内衣和功能性服装。但在服用过程中,竹纤维针织服装会有起球现象,且所形成的毛球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及时脱落,从而影响织物外观。可以通过降低纱线毛羽、紧密的组织结构、适当的捻系数、抗起球后整理等办法,提高织物抗起毛起球的性能。竹纤维纱线针织加工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纱线脆性大、弹性差、湿强力较差,而这与针织成圈工艺需要纱线具有较好的耐弯曲性、弹性、柔软性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一方面可对针织织造工艺作相应调整,控制好喂纱张力,而且均匀一致,线圈长度不宜过短,否则易出破洞【 ;另一方面通过与棉、天丝、莫代尔等混纺,提高纱线强力,减少断头。在织造过程中无论是竹原纤维还是竹浆纤维都要遵循“中张力、大开口、迟引纬” 的工艺原则,以减少由纱线间的摩擦及黏连所造成的开口不清、断经、断纬等现象。同时织机速度不宜过高,车间温湿度以偏高为宜。2.4 非织造加工目前竹纤维非织造产品主要采用水刺法,这是由于水刺法非织造布产品具有手感柔软、抗菌、透气吸湿、不含化学药剂等特性,充分利用了竹纤维的优越性能,提高了竹纤维产品的附加值。竹纤维水刺产品广泛应用于医疗、护理、卫生用品、化妆用品等领域。但由于对竹纤维的一些特性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在加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难点,如纤网高速成形中静电控制技术;水处理及加固过程中如何保护竹纤维的空洞、腔体;水刺非织造技术中竹纤维大分子的苷键对酸的控制;水刺工艺与竹纤维原纤化的关系;干燥工艺中如何控制纤网的吸、放湿等方面,都还不成熟,有些还是制约竹纤维水刺非织造布发展的瓶颈。目前较为有效的办法是采取与粘胶、棉、涤纶等纤维的混合加工,以减少水刺工艺对竹纤维的影响。3 染整加工竹纤维中由于天然色素的存在,较棉纤维黄,若竹纤维与棉混纺后,白度、毛效均有明显差异,如果前处理不好,既会使织物白度均匀性变差,也会使织物强力下降,影响染色性能。NaOH的浓度越高,织物的毛效越好,但竹纤维耐碱、耐氧化剂能力较棉纤维差,故应在较低的NaOH浓度下进行处理,使色素、蜡质等在较缓和的工艺条件下去除。由于竹纤维属多孔异形纤维(竹原纤维横截面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和腰圆形,边沿具有不规则锯齿),纤维结构高度“中空”,分子取向度低,染料分子对其亲和力较大,上染速度快,容易造成染色不匀,吸湿后易膨胀,因此,要选用配伍性好,反应活性中等的染料对其染色;要严格控制温度和升温速度;在染浴中,还需加入渗透剂、匀染剂等表面活性剂,以增加匀染性能;选用合适的轧染工艺,提高染色上色率[4l。竹纤维对酸和氧化剂比较敏感,其结构松散,聚合度、结晶度低,有较多的空隙,内表面积大。应用纵横显露的羟基比棉多,因此化学活性比棉大,对酸和氧化剂的敏感性大于棉,对碱的稳定性比棉差很多,能在浓碱作用下剧烈膨胀以至溶解,使纤维的机械性能下降。因此,在染色过程中应尽量减少碱量。竹纤维的吸湿性大,对染料、化学试剂的吸附量大于棉。竹纤维易产生原纤化,一方面可利用这一特征获得具有“桃皮绒”柔软舒适风格的织物,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但另一方面竹纤维织物进行湿处理时,织物毛茸茸的外观,经过不完全处理的织物会给后道染色、整理工序及服装洗涤带来许多麻烦。特别是竹原纤维织物表面毛羽多而密,为使成品面料表面光洁,色泽均匀,必须经过烧毛处理。竹原纤维还要经常采用酶处理的方法,以降低竹原纤维的刚性,提高织物的柔软性和悬垂性,改善织物服用性能。4 成品应用4.1 制品缩水性大竹纤维织物的缩水性比较大,容易使织物的经向和纬向都产生收缩变形,导致服装的保形性差。因此在服装制作之前应先对其进行预缩处理或者对其织物进行后整理,然后再进行服装裁剪及缝制,以减少服装在洗涤过程中产生的收缩变形,改善和提高服装的保形性。采用织物后整理的方法效果相对较好,一般可以采用两次预缩,第一次降低缩水率,第二次改善手感。当然也可以采用化学后整理的方法。4.2 制品抗皱性较差竹纤维制品抗皱性较差,是由于织物下水后纤维素分子间的氢键相互作用,易造成织物起皱、变形。可以通过特定的整理剂处理,使纤维无定形区的部分氢键被破坏,取而代之的羟基共价键将纤维中相邻的分子键互相联结起来,可以限制相邻分子键的相对滑移,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阻碍折皱的产生。也可以用特殊的纺纱和织造技术,如加入氨纶、聚酯纤维等化学纤维,或与棉、绢、毛等天然纤维混纺改善其抗皱性能。天然竹纤维是以竹子原料经机械、物理方法提取而成。在加工过程中,不破坏竹材的纤维束结构,只去除纤维束外的植物组织。竹子单纤维长度较小,一般在2 mm左右[1],多用于造纸制浆。通常,竹纤维以纤维束形式应用,其纵向由多根单纤维粘结组成,形状与大麻、黄麻、亚麻等相近。近 20 年来,竹材的工业化利用得到了快速发展,竹业已成为中国林业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2,3],特别是天然竹纤维的开发和应用是近年来相关企业关注的焦点,也是科技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全球性气候的恶化,木材资源的减少,迫切需要寻求替代木纤维及化纤等资源的新材料,竹纤维原料来源于天然可再生资源,产品使用后可生物降解,符合环保要求,竹纤维被认为是替代这些纤维的理想材料[4-9]。1 竹纤维的研究背景竹纤维的应用领域比较广,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逐年增加,尤其在非织造材料、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研究日益广泛,可纺竹纤维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4-6]。与其它植物相比,竹子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强,具有减缓“温室效应”的作用;竹纤维替代化纤和塑料收稿日期:2007-07-31 修订日期:2008-07-07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重大项目(2007C12066);浙江省重点项目(2006C22057);浙江自然科学基金项目(Y305328)作者简介:张蔚(1965-),女,新疆乌鲁木齐人,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竹材加工与利用,林业机械自动化与智能化。临安浙江林学院工程学院,311300。Email:※通讯作者:姚文斌(1962-),男,四川新津人,教授,主要从事林业工程的教学和研究。临安浙江林学院工程学院,311300。Email:等人造材料,不仅可节约有限的石油资源,而且可再生循环利用。2003 年以来,国内一些院校与日本多家公司合作开发出车用天然竹纤维非织造材料和复合材料,试生产的产品有:轿车的门内板(如图1)、行李厢、顶棚、座椅背板,以及卡/客车的车厢内衬板、门板、顶棚、座椅背板等。2004 年还开发出天然竹纤维隔热/音和阻尼材料,在2005 年日本爱知博览会上受到极大关注。将来,用天然竹纤维的热塑性或热固性模压件(如车门板等)可望成为轿车的标准配置,作为一种新的加工技术——天然竹纤维+聚丙烯注射模压技术将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7]。图 1 用竹纤维制成的轿车门内板Fig.1 Door liner of saloon car making by bamboo fiber用竹纤维作增强相的复合材料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多[10-12],日本同志社大学Tokoro[13]利用天然竹纤维开发可降解的新型塑料,探讨了其机械性能。叶颖薇等[14]对以竹纤维增强水泥复合材料的研究发现竹纤维的添加可以使复合材料具有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的复合性质,李亚滨等[15]通过在PCL 树脂中添加适量的竹纤维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用竹纤维作增强相的复合材料是目前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天然竹纤维横截面的高度“中空”的结构决定了其具有优良的吸水和导湿性[16],竹纤维中含有天然的抗菌、第10 期张 蔚等:竹纤维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 309除臭等成分,特别适合用于纺织用品的开发。日本研究人员的实验证实了竹沥有广泛的抗微生物功能,竹纤维日用品24 h 抗菌率可以达到71%,竹纤维中的叶绿素和叶绿素铜钠都具有较好的除臭作用,竹纤维中所含的叶绿素铜钠是安全、优良的紫外线吸收剂,抗紫外线功能比棉强20 倍。竹纤维还含有竹蜜和果胶成分,该成分对皮肤健康有益[17-20]。2000 年中国四川阆中棉纺织厂[21]率先开展了天然竹纤维的纺纱实验。自此以后,国内外多家企业及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竹纤维可纺性研究,2004 年,浙江林学院试纺出4 支纱线[4]。目前,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仍在积极开展竹纤维的可纺性研究。另外,竹纤维可以用来生产无纺布、地毯等产品。目前的竹纤维制备方法生产的竹纤维较粗且硬,均匀度、细度等指标不仅达不到纺织用纤维的要求,甚至还不能满足制备车用复合材料、无纺布的要求,其加工技术较落后,所生产的纤维质量不稳定,离工业化还有一定的距离。近年来,大批科技工作者关注竹纤维的研究进展,通过专业期刊介绍研究成果,但目前研究天然竹纤维的资料仍然相对较少,研究主要集中在:竹纤维结构、力学及理化性能、应用及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等几方面;关于竹纤维的制备技术研究较少,并且研究主要集中在后处理—精细化处理;根据目前竹纤维加工工艺,机械开纤是其关键的工序,对后续竹纤维精细化处理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在阐述目前竹纤维应用研究开发背景的基础上,着重评述近几年来竹纤维的机械加工技术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竹纤维研究的思路,展望了竹纤维的加工技术的发展前景。2 竹纤维的制备及进展对竹纤维的研究,日本起步较早。1988 年,日本ToyoPress 有限公司开发了一种有效地将竹子分裂成纤维的系统,生产的竹纤维可以代替玻璃纤维用于纤维增强整形材料[22]。中国的研究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竹纤维的制备方法上也有许多发明专利,并走在世界前列。2.1 碾压开纤加工技术该技术一般将竹材分片,然后蒸煮软化,使纤维牢固结合一体的木素胞间层部分分离,通过锤击或碾压来削弱纤维之间的结合强度。竹片在受到机械冲击摩擦的外力作用下,最终导致纤维分解。1994年,日本三信整热工业株式会社(SanshinThermal Insulation Company and Ask Corporation)开发了一种竹纤维提取系统[23],包括3道工序:①用碾压机沿竹子生长方向碾压;②用具有一专门机构的锤磨型研磨机使从第1道工序所得的辗碎竹子纤维化;③从第2道工序制得的纤维中分离出其中的竹肉薄皮部分。2004年,浙江林学院和四川厂家联合开发了成套的碾压开纤设备,该工艺包括机械碾压、揉搓开纤细化等关键设备,批量生产出了竹纤维。此技术生产效率高,但对纤维的强力损伤大,纤维的纤细度及均匀度难以保证。2.2 机械梳解制纤技术该技术[6]采用机械设备将经过碾压的扁竹材直接梳解成竹纤维。但由于加工过程中,采用机械作用破坏了纤维的强力,使所获得的竹纤维粗、短、柔韧性差。一般只能用于生产竹纤维板等低附加值产品。目前用此法加工的竹纤维,处理后,长度在3~15cm 之间,细度大致为0.05~0.15 mm,平均断裂强度≤1.5 cN/dtex。由于此方法工艺过程简单,加工效率较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技术改进应着重根据竹子的特点,依据加工的竹纤维长细比的统计规律,确定机械梳解的主要技术参数,研制专用设备实现竹纤维加工长细比的有效控制。2.3 闪爆脱胶制纤技术闪爆法脱胶是根据国内外造纸制浆新工艺[24]、蒸汽法脱胶以及剑麻纤维处理新技术[25]提出来的。1980 年Delong [26]发明了Iotech 专利,使用3.8~5.2 MPa 饱和水蒸汽爆破经化学预处理的木片。Stake[27]推出了连续爆破技术,于1.48~1.76 MPa 下每4 min 喷放一次。其它还有Suopuler、 Kokta 等提出的爆破工艺。国内对爆破制浆的研究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起步,并发表了研究论文[28,29],对作为纺织用的大麻纤维,采用闪爆技术进行处理的研究国内外已有报道[25],但用于竹纤维却少有报道。由于竹子组分中木质素含量较高,通常脱胶方法一般难以去除,为此,利用高温高压状态下液态水和水蒸汽作用于竹子原料,并通过瞬间泄压过程实现原料的组分分离和结构变化。2003 年日本同志社大学藤井透教授利用该方法制备出了竹纤维,并将其应用于复合材料开发中。此法纤维得率高,不需要化学药品,无污染,制得的纤维均匀性较好,但纤维处理工艺复杂,设备成本高,所得到的纤维颜色较深,一般呈褐色。目前未见闪爆脱胶技术的规模化应用。2.4 化学机械加工技术该技术基本采用造纸制浆工艺原理,首先用化学药品对竹材进行预处理,使竹材中的胶质、木质素、半纤维素等受到破坏而溶解,从而削弱与纤维之间的结合力,再经机械外力作用而形成纤维。Deshpand[31]介绍了一种可以提取竹纤维的化学机械联合加工工艺系统,该系统结合传统的压模工艺和碾模工艺,提取的竹纤维可以用于复合材料的加工。此法纤维得率低,耗费化学品,制得的纤维还有一定酸碱性,纤维处理工艺复杂,成本高。但对竹龄长的竹子较为适用,应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不同竹种、竹龄的竹子的预处理工艺。但目前未见系统的研究报道。上述方法生产的竹纤维可作为增强相制成多种复合材料,产品正在进一步的开发中,用上述方法加工的纤维目前不能用于纺织。2.5 裂解开纤加工技术2005 年,浙江林学院姚文斌、张蔚等在初步揭示竹子热—机械耦合开纤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竹纤维裂解开310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年纤的制备技术[6]。该方法首先将竹材分片成形,然后放在特制的高压蒸煮容器内蒸煮软化,再采用机械外载将竹片夹裂松解产生脱层和微裂纹并使脱层和裂纹沿平行于纤维方向扩展以引发竹材开纤,然后在另一外载荷的协同作用下,促使竹材宏观裂纹不断扩展,实现其界面脱粘分层,从而获得竹子粗纤维,如图2 所示。竹子粗纤维,再经过后续的软化、梳理等一系列工序,可获得细纤维,如图3所示。该方法的显著特点是对纤维强力损伤小,利用该方法生产的竹纤维形态均匀,纤维柔软。用此法加工的竹纤维呈麻状(见图2),长度在25~80 cm之间。经精细化处理后,.细度可达到0.04~0.06 mm,平均断裂强度达到5.5 cN/dtex。如何实现规模化生产要求是该技术下一步要研究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图2 裂解开纤加工的粗竹纤维Fig.2 Thick bamboo fiber making by propagating crack图3 裂解开纤加工的精竹纤维Fig.3 Fine bamboo fiber making by propagating crack在粗竹纤维制备的基础上,近年来,竹纤维制备的研究集中在纤维的后处理上。即:如何处理粗竹纤维,进一步提高其细度、均匀度、柔软度从而获得精纤维。天津工业大学王春红[32,33]、绍兴文理学院楼利琴[34]、苏州大学许伟[35]等在浙江林学院制备的竹子粗纤维基础上各自进行了化学脱胶、生物酶脱胶等工艺的研究,在细度、柔软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东华大学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竹子纤维的脱胶和细化机理进行了探讨,对超声波、生物酶、机械牵伸的细化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超声波对竹原纤维的细化作用甚微,机械轧压和牵伸对竹原纤维的细化起到显著的作用,但机械牵伸的结果还不太稳定,有待进一步进行实验研究[36,37]。这些研究进展使人们看到了天然竹纤维的应用前景,但目前竹纤维的加工技术及提取质量限制了进行规模化推广应用,离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还有一定的距离。3 结论和展望机械解纤技术是竹纤维制备的关键步骤,直接关系后续纤维制备的质量,而目前这正是竹纤维制备研究的薄弱环节。针对以上竹纤维的机械加工方法,目前仅通过生产过程的认识和经验来解释其分离原理。对解释竹纤维分离原理加以总结,主要有“高温蒸煮”和“机械冲击-摩擦”分离理论,但仅见一些初步的介绍未见深入分析,没有形成分离纤维的系统理论。采用锤击、碾压、机械梳解等方法多是通过削弱纤维之间的结合强度或者强行破坏竹材结构,使竹片在机械冲击摩擦等外力作用下,最终导致纤维分解。以上二种理论都只是宏观唯象的定性分析,对于力场作用下竹材解纤的过程有所揭示,但不能从根本上解释纤维分离的作用机制和条件。浙江林学院姚文斌、张蔚等人提出的竹子热-机械耦合脱层开纤的机理,也仅是初步揭示竹子解纤机理[6]。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竹纤维加工技术的发展。目前,在竹纤维的制备研究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对竹纤维的物理、化学性能还未能深入了解,基础理论的研究较薄弱,力-热-化多场耦合作用下竹材的力学行为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2)竹纤维分离的理论,还很不成熟,分离方法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竹纤维加工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至于竹纤维分离的力学机理,至今仍未揭示。3)竹纤维生产技术体系尚未形成,缺乏专用的竹纤维生产技术设备和行业规范。竹子开纤本质上就是采用合适的方法破坏竹子的天然复合结构,使其纤维与其它成分(基体)完全分离,最终将竹子中的纤维从原来的复合结构中提取出来。而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一过程则是我们必须认知的。显然,通过对竹子特性及其破坏机理的深入认识,将有助于揭示出竹材成纤的科学方法和机制,并为设计和制造出最有效的竹纤维加工设备准备必不可少的条件。

姚桐斌发表过哪些论文

姚桐斌 (1922.09.03—1968.06.08),男,江苏省无锡市人,祖籍安徽休宁,中共党员,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火箭材料及工艺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钱学森——中国近代著名科学家,细数他身上带有的荣誉称号:“中国航天工程的先驱”,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 完全可以体现钱老在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的杰出能力。 大学时期的钱学森学习的是铁道工程专业,毕业后赴美留学。正是在这段时间,钱学森遇见了在他科研道路上重要的指路灯——冯·卡门。 后来他和导师完成的科研论题中还建立了“卡门-钱学森”公式,甚至在28岁时就已经成为了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1955年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的钱学森,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中间还经历了种种的阻挠。回国之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钱学森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和其他物理学家一起致力于导弹方面的科学研究。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钱学森,美国人把钱学森当成五个师,在我看来,对我们来说钱学森比五个师的力量大多啦。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物理力学、航天、工程控制等多个领域对中国的发展都有杰出的贡献。正是由于钱学森回国加入科研队伍,中国的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进程提前了至少20年。 如此大的贡献,国内科学家中有谁可以和钱学森相比呢?如果非要做比较,当然是有的。 有人罗列了中国近代著名的科学家的名单,当然要说一下,以下排名不分先后。分别是: 钱学森——航天与导弹专家 袁隆平——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李四光——地质学家 邓稼先——核物理学家 华罗庚——数学家 张孝骞——医学家 朱光亚——物理学家 吴文俊——数学家 李国杰——计算机专家 黄伯云——材料学家 茅以升——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 钱三强——核物理学家 钱伟长——科学家, 社会 活动家 于敏——核物理学家 赵九章——大气科学家 王淦昌——核物理学家 这些科学家都在各自的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其中袁隆平、李四光、邓稼先、华罗庚就不用多介绍了,他们的成就可谓是家喻户晓。 除了这些科学家,还有一些功勋卓著的科学家值得我们了解。 首先是钱三强、钱伟长两位科学家,他们和钱学森一起被称为是中国 科技 界的“三钱”。并且三个人在“”两弹一星”研制方面都有着重大的贡献。 中国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茅以升,赴美留学时发表了名为《桥梁桁架的次应力》的博士论文。这篇论文里包含了茅以升自己独特的见解,被称为“茅氏定律”。 回国后主持设计了钱塘江大桥,这是中国自主构建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 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赵九章,被称作是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也是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总设计师。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其背后赵九章功不可没。因此他也被认为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重要的奠基人。 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和钱学森一样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他的主攻方向是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以及核武器的研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导弹、航空航天方面的重大 科技 突破都得益于这些科学家的不懈努力。 科技 成果的研制成功不能归功到一个人的身上,而是众多科学家团结一致、呕心沥血共同完成的。 他们各有所长,在各自专业的领域做好自己的事情,因此中国才能在各个研究领域有了重大的 科技 飞跃。 钱学森功勋卓著,内心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国航空航天和导弹领域无私地献出了自己的时间与精力。 其他的科学家也一样,只是在不同的领域热血奋斗着。论成就,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华罗庚、钱三强、张九章等等等等。 对中国都有着值得被记住,无法被取代的贡献。他们的成就无法排名,都是应该被歌颂的。 回答这个之前,我们要先说一下这个科学成就。 上世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到现在,国内涌现出很多著名的科学家,这些科学家的成就,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防 科技 工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科研成果,让国家走向了繁荣昌盛,让国家变的更加强大。在这方面,钱学森的成就当属第一。 我认为,在众多科学家的成就当中,能和钱学森相提并论的当属钱三强、李四光、邓稼先。这几位科学家的成就最大,对祖国的贡献也最大。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这几位科学家的概况。 根据我了解的资料显示: 1.钱学森,生于上海,浙江杭州人,中国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为新中国的国防 科技 工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钱三强,浙江湖州人,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组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中国两弹一星突出贡献者。3.李四光,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为新中国摘掉贫油的帽子,对中国原子弹做出了突出贡献,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为中国的氢弹研制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4.邓稼先,安徽怀宁人,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重大贡献,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和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综上所述,这几位科学家,随然没有某些华人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多,但那些人只为自己的名利而活着,而这几位和众多为国效力的科学家,放弃名利,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才是我们最敬重的科学家!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题主作为参考。在中国的特定时代,要提起"三钱",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们指的是我国三位著名的科学家,分别是钱学森、钱伟长和钱三强。 能和钱学森相比的,首先应该就是钱伟长和钱三强。 咱先来看看钱学森的成就。 钱学森,1911.12.11生于上海,1929年考入铁道部交通大学,1934年6月考取清华大学第七届庚款留美学生,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冯·卡门的学生,开始从事空气动力学、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 钱学森的价值,用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话说,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总理的不断努力下,我们用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与美方达成默契,钱学森一家才安全回国。20世纪50、60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核讹诈,我们果断地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因此钱学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三钱”之一的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是国学大师钱穆的亲侄子,19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 历史 系,九一八事变后,出于忧国忧民之心,改读物理系,1935年他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1940年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这期间,一篇名为《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的论文,让他成为国际物理学的明星,爱因斯坦看过此文后,都禁不住感叹,钱伟长解决了困扰他多年的问题。1942年至1946年,钱伟长来到美国,任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研究工程师,与钱学森、林家翘、郭永怀一起,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教授指导下,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参加火箭和导弹实验,并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的理论,被国际上公认该领域的奠基人。 抗战结束后,钱伟长于1946年5月,坚持回到祖国,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参与创建了北京大学力学系,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该班学员大多成为,中国从事力学研究和学的领军人物,为我国的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因此被后世人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 “三钱”之一的钱三强,原名钱秉穹,1913年10月16日,出生在浙江绍兴,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同时还听本科的课程。1936年,在清华大学毕业后,经吴有训教授的推荐,给物理学家严济慈当助理员。1937年9月,在严济慈的引荐下,到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居里夫人,并跟随化学师家葛勤黛夫人做钋的放射源研究。 1940年,钱三强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6年春,钱三强与他的同行,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 这一发现不仅反映了铀核特点,而且使人类能进一步探讨核裂变的普遍性,居里骄傲地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实验室的第一个重要的工作。” 1948年钱三强回国,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1955年,我们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氢弹又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作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钱三强被称为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原子弹之父,还有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 看到这些称呼,钱三强的贡献那就是可想而知了,没有钱三强,也就没有如今中国的核武器的发展。 除了“三钱”以外,周总理还提出“一邓”,“一邓”指的就是被称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当然,还有很多在为祖国奉献的科学家,他们的贡献也能和钱学森相媲美。钱学森是火箭专家,他的导师是冯.卡门。钱学森在导师的航天喷气实验室工作,是导师的重要助手。这个实验室之所以不叫火箭实验室,是因为火箭在那个时代的民众心中还属于科幻概念,为了避免麻烦,所以改名叫喷气实验室。 钱学森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自动控制论。钱学森还和导师完成了著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这个公式是对亚声速气流中,空气压缩性对翼型压强分布情况的计算,它的用处是计算高速飞行的飞机的机翼表面压力分布情况。 钱学森回国后,负责导弹的研发。原子弹没有导弹的运载,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当年苏联的赫鲁晓夫之所以在肯尼迪面前主动败退,就是因为当时苏联没有掌握远程导弹技术,所以底气不足。中国的导弹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一开始只能飞几千米,正是以钱学森为首的一批科学家的艰辛努力,才慢慢在技术上突破,射程进步到几百千米,乃至几千千米。(你们知道照片里面的人是谁吗?) 和钱学森同名的科研工作者,在80年代被集体称之为“新中国十大科学家”。他们是: 茅以升——桥梁专家 邓稼先——核物理学家 华罗庚——应用数学家 李四光——地质学家 钱伟长——力学家 于敏——核物理学家(主要贡献在氢弹) 赵九章——气象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 竺可桢——气象学家 童第周——生物学家,海洋科学家 他们和钱学森合称“十大”科学家,和钱学森水平相当。 此外,严济慈也达到了钱学森的水平,甚至还要高一点。严济慈是知名的光学家。 以上是旧一辈科学家,在新世代科学家里面,施一公,饶毅,姚期智,潘建伟,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钱学森开始是在美国工作,他在1950年决定回到自己的国家,但是美国百般阻挠,甚至是用特务监视,进过监狱,精神上遭受过巨大的折磨,但是他依然没有想过放弃,他觉得只要回去别的一切都不是事,心是沸腾的,谁也阻止不了他回国回家。1955年,他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在他的努力下,我国于1970年发射了我们的第一星。这样的创举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让世界所有的国家都重新审视这个贫弱的中国。 这项技术是被少数几个拥有的发达国家封锁的,一个资金技术全都不足的国家制造出来几乎就是一个奇迹。但这很符合中国人的风格我们确实落后过,还被打的不轻,但是没关系,现在我们不仅站起来了,而且还跑起来了,证明了中国人非凡的智慧和自强的精神,我们穷,但是并不弱。这一星是钱学森给我们全体中国人的骄傲。同时他对我国的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本人很喜欢这个人,感觉得他长的就很和蔼亲切。还要提到的一个人就是邓稼先。他是在1950年从美国回到中国的。对于中国的第一枚原子弹和氢弹来说,这个人是必不可少的,理论设计都是出自他手。后来一直投身核武器研究工作。他的一些经历和钱学森是很相似的,一样促进了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另外一个人怕是就是钱三强了。他是中国原子能科学的开创者,他也是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研制成功不可缺少的人物。他的交叉学科很有见术,得到了很多大科学家的认可,中国第一台计算机没有他也很难出现。同时他还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科研人才。贡献可以说是和钱学森差不多的。 这两个人和钱学森做的事业是相似的,他们都是同一个时期同一个部门的,可能他们相互都认识,甚至还有过合作,在早一代他们这个工作圈的人都很厉害。我觉得袁隆平是可以比得上钱学森的。袁隆平的主要贡献是在水稻上,他研究的三系杂交水稻可以使水稻的亩产量增加20%左右,这是一个很大的增长,很好的解决了世界性饥饿的问题。世界上绝大部分种植水稻的国家用的都是我们的水稻 科技 ,数不清楚有多少人因为袁隆平不在忍受饥饿的痛苦。他的成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光荣,更是世界人民的福音,粮食关乎着每一个人的生存。这样的成就不比钱学森逊色分毫。李四光的成就也是很大的,他在地质学方面很有权威。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不能没有这个人,是有工业是国家的命脉行业,很多事业的发展都不能缺少石油,是相关行业发展的强有力保障。他还提出了中国有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很多人都反对,但是他并没有放弃真理,一直坚持着知道成功。可以说中国的老一代科学家都很棒,虽然中国刚成立不久,我们很穷很落后,但是我们依然用非凡的智慧和吃苦的精神赢得了世界的肯定。很多关键技术我们没有落后,这些科学家完美的展现了一个大国的精神。成就确实可以分出大小,但是他们对祖国的热爱都是一样深沉的。近些年的屠呦呦也很杰出。她成功研制推广了青蒿素。这是一种抗疟疾有神奇效果的药物,不知道可以挽救多少人的性命。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无数的人因疟疾丧命,被称为可怕的敌人。就是中国的女科学家研制出了特效药,给世界带来了温馨。钱学森是中国航天军事 科技 发展的先驱和开创者。到目前为止,在国内科学家中,他所取得的成就和作出的贡献无人能比。概括来讲,钱学森对中国航天军事 科技 的突出成就和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组织和参与研制了国之利器"两弹一星“,即原子弹、氢弹、运载火箭和卫星;二、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院长,取得了一系列军事科研成果;三、培养了一大批航天 科技 人才,这些人才在中国航天军事 科技 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四、给中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即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的创新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奉献精神。这些精神不断鼓舞中国 科技 的创新和发展。因此,在国内科学家中,钱学森所作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就尚无人可比。 钱学森的贡献得到毛主席党中央领导的认可,故中国几乎无人不知。但个人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不是全靠原子弹吃饭,倘若有原子弹能保护国家,有饭吃,没有菜吃,没有肉鱼水情鸭吃,身体不强壮也不行。另全世界人民都很佩服世界首创,即科学上的No. 1!我先生韩先生在如下几个方面对中国和世界作出了贡献。当然离不开党的领导和单位同行的支持,以及世界生物大鳄的共同努力。一,猪的胃肠道消化生理研究。二,反刍家畜瘤胃消化代谢的研究。三,沁乳生理研究。四,生物活性物质提高畜禽生产的研究。每一个项目的研究都有特破,且不喜欢跟着别人后面走,根据国情有中国特色,故有同行讲:韩先生的发现填补了中国上百年来无人有重大激素的发现。就世界而言,好像上百年来也差不多呵。我也想:中国上百年来无人发现重大激素,难道中国上千年来就有重大激素的发现?我先生毕业于中央大学,师从我国生理一代宗师蔡翘的学生和肋手,也做过医学院吴襄教授的助手,更让他上一个台阶的是解放后送找先生去前苏联读博士。师从著名的农畜生理学家A. D. 希聂肖可夫的亲自指导,他全苏联农畜生理室主任,无第二人。同时也得到波波夫的手术指导,当时他们都有世界的首创,波波夫给动物进行开颅手术成功第一人。由于出自名门,故苏联红场游行在电视上就留下身影,苏联的同学都祝贺他。回国后1961年中国的“人工瘤胃饲料”研究成功,当时还是内部交流资料,不像现在报喜呵,去国外发表而是保密。中央领导都看见了,就是根据牛吃进去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这一原理,不让动物与人类争口粮,让不能消化的草、草根和节梗进行发酵后成为饲料让动物吃,动物吃肥了,人就有肉吃了。毛主席听见到了,中央首长都看到了都淌热泪,当时中国人民太苦了。于是就有了上门请我先生写一点点的事迹的想法,可我先生谢绝了,不喜欢做媒体宣传人物,认为:科学的认知刚刚开始,路很长,说多了,宣传过头了,收都收不回,科学者要坐冷板凳。但是1963年我先生仍然参加了20多天北京人民大会堂聆听党中央领导人作报告,而且是坐在人民大会堂第一排中央20多天,并对他进行了专访。他在研究原子弹反辐射上也进行试验,只能让动物上去,并对饲料反辐射进行研究,原子弹爆炸后有哪些毒性等,这些都有科学论文可以作证。开完20多天的会后,有些地方的领导就认为韩先生是中央领导,其实根本不是。他的苏联的导师不仅在学术无私的传授给他,还教给他怎样回中国创建实验室。于是回国后解放军开导帮助他调人要地盘建实验室,无教课的书,就自己上阵编写,中国第一第二第三动物生理生化的主编,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再接着不能空架子,对外交流不是靠嘴讲,而是物真价实,国外大导才肯握手做学术上的朋友。这不是请客,人家来吃饭。我先生1987年应联合国粮贸组织的邀请,登上美国纽约就是纽约第一把手术刀手术台上见,这个场面是有照片记载的,我要花时间找,但是第一手术刀的合摄照片在。接着康奈尔大学的副校长出广告:举行全校篮球队比赛欢迎我先生,整个大学的有关离退休教授都来参加宴会,亚洲板块的有关专家都到场。日本教授也在美国请他吃饭,英国人也不落后,北京农业大学的杨博士更不落后,美国克隆牛之父请我先生主持婚礼。在康奈尔的小农场发现了大桶的牛奶往外到,当时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为提高牛奶的产量满足人类需求在研究,这个突破就是在中国动物生理生化实验室至今唯一的实验室研究成功。在这之前,德国的农业部长和欧洲的第一病毒专家都与我先生进行了互访,彼此愿意相互交流。世界上的合作不会因为你穷,人家就过来学雷锋把技术传授给我们,当时的中国穷更是等不到雷锋来帮助我们,只有真本领让人家服你,才可以搭成协议的。我先生不敢与钱学森比,但可以讲事实,世界人民尊重No. 1!原子弹重要,身体强壮不可少。倘若我家没有事,我也不会上网,这些事可以让他沉封千年,但是著书立说之人,有重大成就之人中国 历史 和世界的 历史 都会记载的。我先生大学三年级的论文在美国好几家大的图书馆都能找得到,何况在中国呢?!谢谢! 毫不夸张地说,无论从人品、气节、胸怀等方面,还是从科研、学术成就和贡献、威望来讲,钱学森钱老是中国科学界的一座丰碑,永载中华民族的史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逾越。 但也有能在这座丰碑上留下不朽名字的人,我认为有: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李四光,地质学家,摘掉了中国“贫油国”的帽子。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提升了水稻的质量、产量,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钟南山,呼吸内科学家,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张伯礼、张定宇、陈薇在抗疫中,获人民英雄称号,他们是中国人民的功臣。 这些科学家是中国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友友们,你们赞同吗? 应该说清楚成就是什么成就,不然太多异议。 如果单论对新中国建设方面的成就,当然无疑问的就是我们从小被灌输的大科学家,更精确的说应该叫科学应用学家。自己并没有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没有被广泛接受的学术观点,当然这些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大科学家,因为在运用方面他们是一把好手。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的时候,他们把当时世界上非常先进的技术,学术引进回中国,无论如何都是值得被尊敬的人,这方面的代表就是三钱,邓稼先,等。 如果论有世界范围成就的科学家,其实诺贝尔奖的确是一个参考指标,不光只获奖,能被提名基本就可以被认为有世界影响力。当然最近几十年因为科学的突飞猛进,学科越分越细,近几十年来得奖者,都是分的很细的某方面专家。科学发展现在,很难再出现爱因斯坦,牛顿,甚至像杨振宁,薛定谔这样在某些大学科具有指导性,奠基行的理论了,除非再来一次知识大爆炸,现在的科学发展趋势专和精。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把科学家划分出级别,可以简单的这样认为,S级别有牛顿,爱因斯坦两位划时代神级人物。A级,无论什么标准,杨振宁的成就肯定都能入围,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维基科普一下,中国如果有世界范围影响的科学家,有且仅有一个——杨振宁,当然你可以怀疑他的人品。B级 你可以看成普通诺贝尔奖得主或者被提名者。C级 各国中享有盛誉的大科学家 中国当代著名的科学家不少,他们顶起了中国科学技术及教育的天空。他们是中国的骄傲, 历史 必将为他们树碑立传,名垂千古。 钱学森,空气动力学家,主持研制中国的火箭、导弹。 钱三强,核物理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元勋。 钱伟长,力学家,设计研制中国卫星、飞机、潜艇、大型桥梁、大型电机等等。 李四光,地质学家,为新中国找到大油田,粉碎了西方人说中国是贫油国的谬论。 华罗庚,数学家,优选法用于科学实验和工农业生产。 袁隆平,杂交水稻专家。 屠呦呦,药物学家,青蒿素获若贝尔奖。 邓稼先,核物理学家,研制中国原子弹和氢弹。 于敏,核物理学家,研制中国于敏构型氢弹。 王淦昌,核物理学家。 赵九章,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 王大衍,光学家。 彭桓武,理论物理学家。 任新民,火箭发动机专家。 陈芳允,电磁学家。 黄纬禄,自动控制,导弹专家。 屠守锷,火箭技术与结构强度专家。 吴自良,材料学家。 钱骥,气象学,航天专家。 程开甲,核爆专家。 王希季,卫星专家。 姚桐斌,导弹与航天材料。 杨嘉墀,自动控制专家。 陈能宽,材料与工程专家。 朱光亚,核物理学家。 孙家栋,卫星专家。 周光召,粒子物理学家。 侯德榜,化学家。 潘建伟,量子力学家,研制中国量子信息系统工程。 马伟明,动力与电气专家,研制中国舰船全电推进系统。 …… 另外,杨振宁,理论物理学家。但是在1965年入了美国国籍,不算中国人。2017年95岁时,重归中国国籍,又成为中国人了。

他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小城镇上,因为家里微薄的收入无法满足家里所有子女的生活开支,所以最后险些被迫辍学,后来自己校长努力,争取让他继续上学,但是上中学之后他的开销更大了,所以最后他还是被迫辍学了。虽然他辍学了,但是他依然对上学充满了深深的渴望,他在白天工作夜晚就钻研学习,后来努力考上了高中,但是因为没有住宿费,所以只能住在教室里,后来在经历了日本侵略战争的时候,他还经历了逃亡在逃亡中,他最后到达了江西,还考进了国内的高中,他读书非常认真,他获得过奖学金,最后选择进入交通大学,上大学的时候还勤工俭学,为校方做出了很多贡献以补贴生活费用,后来机缘巧合之下,获得了国外一名老师的赞赏,并且他出国留学了。

出国留学后的摇动兵,他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用自己的努力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专业知识,并且在中国需要他的时候,勇敢的回到中国,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且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奉决定献给国家。他进入刚成立不久的导弹研究院进行工作,负责筹建了一个研究所,是我国第1个航天材料工艺的研究所。

在那里他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全部倾囊相授,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自己也是一直都奉献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奉献给了国家,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全部用在了祖国的建设上。

姚莹发表论文

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建立,是从方苞开始的。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长做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方苞以文章道德名于当世,其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由此发出,他主张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刘大櫆师事方苞,应发展了他的理论,提出“因声求气”说。他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就是要以“词章”为手段,以“考据”为凭借,来阐发儒家的“义理”。他发展了刘的“神气”说,认为:“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时间从康熙时一直绵延到清末;地域超越桐城,遍及国内。桐城派的“载道”思想和“义法”理论,适应了清朝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的需要,故得以常盛不衰。他们在矫正明末清初“辞繁而芜,句佻且稚"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方面也起了一定作用。桐城派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但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为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程晋芳、周永年便戏谓姚鼐说:“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姚鼐《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从此学者转相传述,号桐城派,时在乾隆末年。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义法”一词,始见于《史记·十二诸侯表序》。表序说“(孔子)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方苞取之以论文。他说:“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又书货殖传后》)所谓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又说:“法之变,盖其义有不得不然者”(《书五代史安重诲传后》),又认为形式决定于内容。从“义法”说出发,他主张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刘大櫆着重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进一步探求散文的艺术性,并提出了“因声求气”说。他说:“作文本以明义理,适世用。而明义理,适世用,必有待于文人之能事。”所谓“能事”,主要是指文章的“神气”、“音节”问题。他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论文偶记》)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一方面针对当时“言义理之过者,其辞芜杂俚近,如语录而不文;为考证之过者,至繁碎缴绕,而语不可了当”的弊病,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以能兼者为贵”(《惜抱轩文集·述庵文钞序》);另一方面,又发展“神气”说,他说:“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古文辞类纂序》)他把众多不同的文章风格,归纳为“阳刚”、“阴柔”两大类,实际上他们多数人的创作,是偏于“阴柔”之美的,所以又以为“文之雄伟而劲直者,必贵于温深而徐婉”(《海愚诗钞序》)。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在文风上,是选取素材,运用语言,只求简明达意、条例清晰,不重罗列材料、堆砌辞藻,不用诗词与骈句,力求“清真雅正”,颇有特色。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顺通畅,尤其是一些记叙文,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品。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时间上从康熙时一直绵延至清末;地域上也超越桐城,遍及国内。主要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姚莹四人之外,还有方氏门人雷□、沈彤、王又朴、沈庭芳、王兆符、陈大受、李学裕,刘大櫆门人钱伯□、王灼、吴定、程晋芳等,姚鼐门人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等。追随梅曾亮的还有朱琦、龙启瑞、陈学受、吴嘉宾、邓显鹤、孙鼎臣、鲁一同、邵懿辰等。道光咸丰年间,曾国藩鼓吹中兴桐城派,但又以“桐城诸老,气清体洁”,“雄奇瑰玮之境尚少”,欲兼以“汉赋之气运之”(吴汝纶《与姚仲实》),承其源而稍异其流,别称“湘乡派”。桐城派的“载道”思想,适应清朝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的需要;“义法”理论,也能为“制举之文”所利用,故得以长盛不衰。他们在矫正明末清初“辞繁而芜,句佻且稚”(方苞《书柳文后》)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姚鼐编选《古文辞类纂》,流传尤广。

1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书中阐发了“师艺长计以制夷”2姚莹的《康猷记行》,

姚莹,男,汉族,原名姚成玉。吉林洮南人。196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历任辽宁省桓仁县教育局干部,《辽宁群众文艺》编辑、副主编,辽宁省诗词学会副会长、秘书长,《辽海诗词》执行主编,编审。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辽宁省新诗学会、楹联学会常务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桐城派”是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建立,是从方苞开始的。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长做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 方苞以文章道德名于当世,其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由此发出,他主张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刘大櫆师事方苞,应发展了他的理论,提出“因声求气”说。他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就是要以“词章”为手段,以“考据”为凭借,来阐发儒家的“义理”。他发展了刘的“神气”说,认为:“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时间从康熙时一直绵延到清末;地域超越桐城,遍及国内。桐城派的“载道”思想和“义法”理论,适应了清朝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的需要,故得以常盛不衰。他们在矫正明末清初“辞繁而芜,句佻且稚"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方面也起了一定作用。桐城派 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但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为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程晋芳、周永年便戏谓姚鼐说:“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姚鼐《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从此学者转相传述,号桐城派,时在乾隆末年。 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义法”一词,始见于《史记·十二诸侯表序》。表序说“(孔子)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方苞取之以论文。他说:“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又书货殖传后》)所谓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又说:“法之变,盖其义有不得不然者”(《书五代史安重诲传后》),又认为形式决定于内容。从“义法”说出发,他主张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刘大櫆着重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进一步探求散文的艺术性,并提出了“因声求气”说。他说:“作文本以明义理,适世用。而明义理,适世用,必有待于文人之能事。”所谓“能事”,主要是指文章的“神气”、“音节”问题。他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论文偶记》)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一方面针对当时“言义理之过者,其辞芜杂俚近,如语录而不文;为考证之过者,至繁碎缴绕,而语不可了当”的弊病,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以能兼者为贵”(《惜抱轩文集·述庵文钞序》);另一方面,又发展“神气”说,他说:“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古文辞类纂序》)他把众多不同的文章风格,归纳为“阳刚”、“阴柔”两大类,实际上他们多数人的创作,是偏于“阴柔”之美的,所以又以为“文之雄伟而劲直者,必贵于温深而徐婉”(《海愚诗钞序》)。 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在文风上,是选取素材,运用语言,只求简明达意、条例清晰,不重罗列材料、堆砌辞藻,不用诗词与骈句,力求“清真雅正”,颇有特色。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顺通畅,尤其是一些记叙文,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品。 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时间上从康熙时一直绵延至清末;地域上也超越桐城,遍及国内。主要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姚莹四人之外,还有方氏门人雷□、沈彤、王又朴、沈庭芳、王兆符、陈大受、李学裕,刘大櫆门人钱伯□、王灼、吴定、程晋芳等,姚鼐门人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等。追随梅曾亮的还有朱琦、龙启瑞、陈学受、吴嘉宾、邓显鹤、孙鼎臣、鲁一同、邵懿辰等。道光咸丰年间,曾国藩鼓吹中兴桐城派,但又以“桐城诸老,气清体洁”,“雄奇瑰玮之境尚少”,欲兼以“汉赋之气运之”(吴汝纶《与姚仲实》),承其源而稍异其流,别称“湘乡派”。 桐城派的“载道”思想,适应清朝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的需要;“义法”理论,也能为“制举之文”所利用,故得以长盛不衰。他们在矫正明末清初“辞繁而芜,句佻且稚”(方苞《书柳文后》)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姚鼐编选《古文辞类纂》,流传尤广。

姚婷发表论文

凭借着自己永不服输的精神和不认命的态度。使得自己一步步的高升

我还知道比较天才的少年,有年少的莫扎特,年少的高斯,年少的曹冲。还有年少的爱迪生以及年少的梵高。

中国浙江的叶珈宁,是北大的天才少年,他在国内的奥数上有很大的研究和贡献。

今年,又有毕业生入选华为“天才少年”项目,其中一人拿到该项目最高档年薪201万元!这位“牛人”,出自华中科技大学。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华为,还有诸多大企业向他伸出橄榄枝,甚至开出高达360万的年薪。而他最终选择了华为。

目前,全球仅四人拿到华为“天才少年”最高一档年薪201万元,分别是:

钟钊(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秦通(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方向);

左鹏飞(本科和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

张霁(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

她是湖南益阳人,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直博五年级。研究方向为新型存储介质(NVM,SMR),数据库和键值存储系统。

读博期间,在CCF A类会议FAST、ATC,CCF B类会议IPDPS、MSST,CCF A期刊TPDS、TOS等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微信公众号“量子位”称,与左鹏飞和张霁相比,姚婷的特点是始终在各个小环境做到优秀,再随着环境的改变提升自己。

从本科的历程中便能体味一二:参加辩论队、中英文演讲;担任外联部副部长、辅修第二专业英语对外翻译、支教;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大赛等等……

在读博期间,也是敢于挑战自己的短板,抓住各种研究课题、论文写作、参加学术会议、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

他是湖北随州人,华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4级直博研究生,他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内存系统和架构、存储系统和系统安全。

他在读博的5年时间里,几乎每天都是8:30进入实验室,直到9点甚至10点才回寝室,堪称是用“自律诠释坚持”。

也正是如此的坚持,才让他在读博期间,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10余篇高水平论文。

其中,发表在OSDI'2018和MICRO'2018上的论文,分别成为了华科历史上首篇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体系结构顶级会议论文,实现了华科在这些领域中的零突破。

用左鹏飞自己的话就是:

一个高水平的博士毕业生,需要是一个领域里首屈一指的专家,所有人提到这个领域都会想到你的名字。

张霁是湖北通山人,1993年出生。他本科期间各门成绩一直在院系名列前茅,是老师与同学眼中名副其实的“超级学霸”。2016年成为一名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博士研究生,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继续深造。

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张霁与华为结下了缘分。经过7轮严苛选拔,张霁拿到华为“天才少年”最高档offer。

“我认为华为招聘主要看的是研究方向和科研能力,其中研究方向是华为最为看重的。论文、专利是一位博士生科研能力的体现,但华为不是一个唯论文、唯学校的公司。”

华为“天才少年”的招聘标准非常严格,一般需要经历7轮左右流程:简历筛选、笔试、初面、主管面试、若干部长面试、总裁面试、HR面试。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表现不佳都有可能失败,难度非常大。

谈到放弃其他几家公司甚至其中一份年薪超过360万的offer,最终选择加入华为,张霁说他希望在华为最艰难的时候为其做出一点贡献,能够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做有意义的事。

张霁今年5月底已入职华为,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努力型选手,“既然选择远方,便风雨兼程”。

拥有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他内心却很平静,“我并不是什么天才少年,除去天才少年光环,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于斌发表论文

于斌,男,1962年9月生,大同煤矿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二十一届孙越崎能源大奖获得者,全国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三晋学者”特聘专家,山西省十佳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三十多年来一直辛勤坚持在煤矿工程实践和研究第一线工作,是多个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首席专家或主要完成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3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8项;发表相关论文35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受理发明专利16项。担任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矿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连续采煤机开采技术研究走在了国内最前列,他设计的连续采煤机刀柱采煤法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两硬”条件下的短壁开采技术、大采高综采技术、极近距离煤层开采技术等研究成果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二十多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2项。于斌同志不仅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还注重理论研究与探讨,坚硬顶板控制研究,丰富了顶板控制理论。在《煤炭科学技术》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四篇,有多篇论文获省市等优秀技术论文。鉴于他所取得的成就,1998年被煤炭部评为专业拔尖人才,2003年又被评为全国煤炭工业技术创新优秀人才。2013年被推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于斌. 大同矿区综采40 a开采技术研究[J]. 煤炭学报, 2010, 35(11): 1772-1777 .于斌,陈蓥,韩军,刘锦荣. 口泉断裂与同忻井田强矿压显现的关系[J]. 煤炭学报, 2013, 38(01): 73-77 .于斌. 多煤层上覆破断顶板群结构演化及其对下煤层开采的影响[J]. 煤炭学报, 2015, 40(02): 261-266. 徐晓炼,张茹,戴峰, 于斌,高明忠,张艳飞. 煤岩特性对超声波速影响的试验研究[J]. 煤炭学报, 2015, 40(04): 793-800. 于斌,朱卫兵,高瑞,刘锦荣.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大空间采场覆岩结构及作用机制[J]. 煤炭学报, 2016, 41(03): 571-580 .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