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烧结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烧结论文发表

近日,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夏川教授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hemistry (《自然–化学》)上发表题为“General synthesis of single-atom catalysts with high metal loading using graphene quantum do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套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的普适性合成策略,实现了高达 40 wt.% 或 3.8 at.% 的高过渡金属原子负载,比目前报道的单原子负载量提升了几倍甚至数十倍。 该工作由电子 科技 大学、加拿大光源和美国莱斯大学三个单位共同合作完成。材料与能源学院的夏川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美国莱斯大学的汪淏田教授和加拿大光源的胡永峰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合作团队在电催化材料研究和电化学反应器设计领域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具有极高的原子利用率、独特的电子结构以及明晰且可调的配位结构,在各种电催化过程中展现出优异的活性。但常规单原子材料中金属原子密度较低(通常小于5 wt.%或1 at.%),大大限制了其整体催化性能及工业应用前景,因此发展出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普适性合成策略至关重要。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对提高合成单原子材料的金属负载量有很大的局限(图1, a-b)。以碳材料负载的单原子为例,现有的“自上而下”方法通过在碳材料载体表面制造缺陷,然后通过缺陷稳定单原子。然而,无法精确调控缺陷尺寸导致缺陷位点的数目极大地受到限制,而且当金属负载量提高时,容易在大尺寸的缺陷位处形成团簇。“自下而上”方法则使用金属和有机物前驱体(如金属有机框架、金属-卟啉分子、金属-有机小分子)热解碳化的方式获得负载金属单原子的碳材料。在金属负载量过大时,金属原子之间将因为没有足够的隔离空间而导致热解过程中团簇或者颗粒的产生。 鉴于此,该团队发展了区别于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的单原子催化材料制备方法(图1c),以突破单原子负载量的限制。该团队创新性地使用比表面大、热稳定性高的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碳基底,对其进行-NH2基团修饰,使其对金属离子具有高配位活性。引入金属离子后可得到以金属离子作为节点、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结构单元的交联网络,最后热解即可得到高载量的金属单原子材料。相较于传统“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单原子催化剂合成方法,该研究报道的方法既保证了高含量金属离子初始锚定时的高分散性又能有效抑制后续热解过程基底烧结重构引起的金属原子团聚。 XAFS、HADDF-STEM等多种表征手段证明,由该法制得的负载型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在保证金属原子单分散的同时还能实现远超现有文献报道水平的金属载量。借助该方法,该团队成功制备出质量分数高达41.6%(原子分数为3.84%)的Ir单原子催化材料(图2),该负载量相较于文献报道的Ir单原子最高载量提升了数倍。 另外,该合成策略还具有普适性,能够用于制备其他贵金属或非贵金属的高载量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例如,在碳基底材料上,Pt单原子的负载量最高可达32.3 wt.%,Ni单原子负载量可达15 wt.%(图3)。 夏川,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国家青年人才。研究方向为基于新能源的电催化、电合成、电化学生物合成,致力于实现碳平衡的能量与物质循环。在“液体燃料与基础化学品现场合成”这一特色方向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反应器与催化剂设计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美国专利3项,H因子34,引用5200余次。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 Energy、Nat. Catal.、Nat. Chem.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9篇,热点论文2篇。

[1] Wang J. H., Shi J. X., Discussion of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ranspiration Problems Using LTNE Model, ASME J. of Heat Transfer, Jan. 2008,Vol.130, No.1. [2] Wang J. H., Wang H. N., A Discussion of Transpiration Cooling Problems Through an Analytical Solution of Local Thermal Non-Equilibrium Model, ASME J. of Heat Transfer, Oct. 2006, Vol. 128, 1093-1098.[3] Shi J. X., Wang J. H., Inverse problem of transpiration cooling for estimating wall heat flux by LTNE model and CGM method, International J.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09)52: 2714-2720.[4]Liu H. C., Wang J. H.,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Synthetical Performances of Flui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of Semiattached Rib-channels,International J.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10)53:[5] Wang J. H., Gan M., Detect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enetrating Pores of Porous Materials,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58(2007)8-12.[6] Shi J. X., Wang J. H., Optimized Structure of Two Layered Porous Media with Genetic Algorithm for Transpiration Cooling, International J. of Thermal Science, (2008)47:1595 -1601.[7] Shi J. X., Wang J. H., Inverse problem of estimating space and time dependent hot surface heat flux in transient transpiration cooling process, International J. of Thermal Science, (2009)48:1398-1404[8] Wang J. H., Han X. S.,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ranspiration and Ablation Cooling, Heat Mass Transfer, (2007)43:274-284.[9] Wang J. H., Wang H. N., Sun J. G., Wang J.,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ontrol Ablation by Transpiration Cooling, Heat Mass Transfer, (2007) 43:471-478.[10] Shi J. X., Wang, J. H., A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Laminar Boundary Flow Layer with Transpiration Cooling, Transp Porous Med, 2008. 9, DOI 10.1007/s11242 -008-9279-8.[11] Peng L. M., Wang J. H., Li H., Zhao J. H., He L., Synthesis and Micro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Ti-Al 3 Ti Metal-intermetallic Laminate Composites, Scripta Materialia, 52 (2005) 243-248.[12] Peng L. M., Wang J. H. , Li H., He L., Zhao J. H., Synthesi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ernary Molybdenum Carbosilicide and Its Composite, J. of Materials Science, 40 (2005) 2705-2707.[13] Peng L.M., Li H., Wang J. H. , Processing and Mechanical Behavior of Laminated Ti- Al 3 Ti Composites, J.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 A 406 (2005)309-318.[14] Wang J. H., Messner J., Stetter H.,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ranspiration Cooling, Part I- An Application Investigation on Infrared Measurement Technique, International J. of Rotating Machinery, April 2003, Vol 9, No. 3, 154-163.[15] Wang J. H., Messner J., Stetter H.,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ranspiration Cooling, Part II- Comparison of Cooling Methods and Media, International J. of Rotating Machinery, Aug. 2004,Vol 9, No.10, 355-363.[16] Peng L. M., Li H., Wang J. H., Gong, M., High Strength and High Fracture Toughness Ceramic-iron Aluminid3 (Fe 3 Al) Composites, Materials Letters 60 (2006) 883-887.[17] Peng L. M., Li H., Wang J. H., Gong, M., Synthesis and Micro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Aluminum Borate Whiskers, Ceramics International 32 (2006)365-368.[18] Peng L. M., Wang J. H., Li H., Gong M., Processing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ultiphase Composites Based on Mo-Si-Al-C system, J.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420(2006) 77-82.[19]贾闪,王晓春,王建华, 具有发散冷却功能的曲目结构边界层特性实验研究,航空动力学报,(2010)第25卷,第2期.[20] 周杰,王建华,气动汽车高压气体减压过程的能量损失与补偿,液压与气动,(2007)第7期,28-32.[21] 谢远远,王建华,发散冷却控制烧蚀过程的数值研究,航空动力学报,(2008)第23卷,第8期.[22] 时骏祥,王建华,发散冷却最小冷却介质注射量的数值研究,航空动力学报,(2007)第22卷,第2期.[23] 马龙,王建华,吴向宇,杜治能,利用红外技术进行层板冷却特性实验研究,航空动力学报,(2007)第23卷,第4期.[24] 孙纪国,王建华,烧结多孔结构的渗透和流阻特性研究,航空动力学报,(2008)第23卷,第1期.[25] 李谦,王建华,吴向宇,杨士杰,冷却介质在层板内流动特性研究,第一部分,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再现复杂流场,实验流体力学,(2007)第21卷,第4期.[26] 王储,王建华,杜治能,杨士杰,冷却介质在层板内流动特性研究,第二部分,数值模拟复杂结构内流场,实验流体力学,(2007)第21卷,第4期. [1]Wang J. H.,Liu Y. L., Wang X. C., Du Z. N., Yang S.J., Characteristics of Tip Leakage of the Turbine Blade with Cutback Squealer and Coolant Injection, Proc. of ASME Turbo Expo 2010 Power for Land, Sea, and Air, June 14-18, 2010, Glasgow, UK, GT2010-22566.[2]Wang J. H.,Liu H. C., Mao M., Li X., Zhang Z. Q.,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Flui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s of Semiattached Rib Channel Design, Proc. of ASME Turbo Expo 2010 Power for Land, Sea, and Air, June 14-18, 2010, Glasgow, UK, GT2010-22563.[3]Zhang H., Wang J. H., Wu X. Y., Lu H. Y., A Simplified Approach to Design Transverse Ribs Which Array Alternately in Rectangular Channel,Proc. of ASME Turbo Expo 2010 Power for Land, Sea, and Air, June 14-18, 2010, Glasgow, UK, GT2010-22562.[4] Wang J. H., Lv X. J., Liu Q.D., Wu X. Y.,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Cooling Performance of a Laminated Configuration Using Infrared Thermal Image Technique, Proc. of ASME Turbo Expo 2008 Power for Land, Sea, and Air, June 8-12, 2009, Orlando, Florida, USA, GT2009-59838.[5] Wang J. H., Xu H. Z., Lv X. J., DuZ. N., Yang S. J., A Nn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Fluid-Thermal- Structure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of Laminated Film Cooling Configurations, Proc. of ASME Turbo Expo 2008 Power for Land, Sea, and Air, June 8-12, 2009, Orlando, Florida, USA, GT2009-59604.[6] Wang, J. H., Xu, H. Z., Liu, Y. L., Du, Z. N., Yang, S. J.,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on Turbine Airfoil Cooling Designs, Part I-An Investigation on Flow Features by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Proc. of ASME Turbo Expo 2008 Power for Land, Sea, and Air, June 14-17, 2008, Berlin, Germany, GT2008-50673.[7] Wang, J. H., Xu, H. Z., Liu, Y. L., Wu, X. Y., Yang, S. J.,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on Turbine Airfoil Cooling Designs, Part II-An Investigation on Heat Transfer Features by Infrared Thermal Imaging Technique, Proc. of ASME Turbo Expo 2008 Power for Land, Sea, and Air, June 14-17, 2008, Berlin, Germany, GT2008-50674.[8] Wang, J. H., Messner, J., Casey, V. M., Performance Investigation on Film and Tran- spiration Cooling, Proc. of ASME Turbo Expo 2004 Power for Land, Sea, and Air, 14-17 June 2004, Vienna, Austria,GT2004-54132, ISBN: 0-7917-3739-4.[9] Wang H. N., Wang, J. H., A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Ablation and Transpiration Cooling Using the Local Thermal Non-equilibrium Model, Proc. of 42nd AIAA/ASME/ SAE/ASEE Joint Propulsion Conference & Exhibit, 09-12, July, 2006, Sacarmento California, USA 2006-AIAA-5264.[10] Wang, J. H., Messner, J., Stetter, H.,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ranspiration Cooling, Part I- An Application Investigation on Infrared Measurement Technique, Proc. ISROMAC-9, 10-14 Feb. 2002, Honolulu, Hawaii, USA.[11] Wang, J. H., Messner, J., Stetter, H.,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ranspiration Cooling, Part II- Comparison of Cooling Methods and Media, Proc. ISROMAC-9, 10-14 Feb. 2002, Honolulu, Hawaii, USA.[12] Stetter, H., Wang, J. H., Basic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a Transpiration Cooling Method for Turbine Nozzle Guide Vane Using Evaporating Liquids, Proc. of 4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Turbomachinery, 20-23 March 2001, Firenze , Italy , ISBN 88-86281-57-9.[13] Stetter, H., Wang, J. H., Messner, J.,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ranspiration Cooling, Part I- Feasibility Test and Performance Estimation, Proc. ISROMAC-8, 26-30 March 2000 Honolulu, Hawaii, USA, Vol. 1, pp.778-785, ISBN#0-9652469-9-x.[14] Wang, J. H., Stetter, H.,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ranspiration Cooling, Part II- Performance Comparison With Film Cooling, Proc. ISROMAC-8, 26-30 March 2000, Honolulu, Hawaii, USA, Vol. 1, pp.786-792, ISBN#0-9652469-9-x.

烧结球团论文发表

烧结球团学,其实最初的用意是为准备优质冶金炉料的(为高炉等),现在已经逐渐演变成为资源利用的一种方式,原有的学科方向也由单纯的烧结球团学向复杂矿综合利用、直接还原电炉短流程及烧结球团学专家系统等方面扩展。 先不说别的复杂矿的利用方式,就说铁矿石。对于开采出来的铁矿石粉矿,或者是经过选矿工序以后得到的精矿,直接拿去通过火法冶炼提取其中有用元素是存在比较多问题的。首先,高炉冶炼始终是目前看来产量最大,技术最成熟的方式,但是直接将精矿和粉矿加入到炉内冶炼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料柱透气性差是炉况难行;生矿(包括块矿)进入冶炼,化学成分和冶金性能不稳定带来产品品质的不稳定等等。通过烧结球团这种造块的方式,结合高温冶金的过程,使众多化学成分、冶金性能不稳定原材料,通过一系列措施生产出一定粒度组成和强度、化学成分稳定、冶金性能良好的高炉冶金炉料。这种意义是明显的,而且从某些程度来说,烧结球团承担了一定的责任,如预先脱硫、球团中加入一些熔剂或者含镁熔剂等,这些措施不仅减轻了高炉冶炼的负担,也针对高炉冶炼本身预先准备好最优质的炉料,从而达到产质量的提高。

我把我以前写的河南理工大学矿物加工专业详细介绍给你吧,可以参考一下,现在可能有些变化。河南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详细介绍目录专业综述专业历史专业历程科研状况师资力量实验室力量主要课程优势特色专业综述:河南理工大学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拥有矿业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矿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矿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特色专业,省重点学科,建有“矿物加工与矿用材料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本专业自1988年开始筹建,1998年在采矿专业培养第一批选矿方向本科生,后来独立成一个专业,作为一个后起之秀,是一个发展十分迅速、成果十分丰硕、拥有相当实力的专业。矿物加工专业是一个根据市场需求而应运设立的专业,就业率始终居全校前列,已经连续四年就业率稳定在100%,本专业考研率也十分可观,2009年考研录取率为30%以上,居全校第二。专业历史:矿物加工专业原本设于焦作工学院的资材系,后随着学校更名为河南理工大学,资材系的若干专业分配到几个不同的学院,其中安全专业被分到安全学院,作为安全学院和本校的强势专业,采矿专业被分到能源学院,作为能源学院的和本校的强势专业,原资材系的材料专业和矿物加工专业以及机械系的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合并为材料学院,作为一个新的学院。矿物加工专业本来的发展并不十分理想,在2002年左右因为煤炭工业集体不景气,曾经停招两年。接着学校甚至考虑撤销矿物加工专业的设置。后来因为煤炭工业复苏,也因为陈清如院士于2006年的加入,使本专业重新具有了活力,并取得了如今在河南省几乎可以与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个专业相比的学科建设成就,这种发展是在当时没有人会想到的,但是也是一种必然,因为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进步,必然会对本专业有相当大的需求。2007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作为独立的专业从矿物加工专业中分离出来,主攻煤化工方向,但是本专业的化工课程并没有停止。专业历程:1998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矿业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建“矿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8年获建河南省重点学科,河南省特色专业;2008年矿物加工与矿用材料河南省工程技术中心获准建设;2010年国家级特色专业;我校矿物加工专业是省内唯一一个此类专业,已逐渐形成我校的特色专业,是我校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科研状况:河南理工大学作为一所煤炭院校,矿物加工专业也与学校的具体状况相适应,力争服务煤炭行业,干出自己的特色。作为全省唯一的矿加专业,优势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公开发表发表科研论文90余篇,教学研究论文7篇,专著3本。获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2 项,二等奖 3项;校级 2项。 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经费83万元;省、部级8项,经费47万元;厅、局级5项,经费50万元。获省、部级奖6项,厅、局级奖3 项。目前我校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正逐渐在煤粉干式磁选脱硫技术、生物质型煤技术、煤炭地下加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煤基炭素材料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师资力量: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成立之初,共有从事本专业的教工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助教2人。现有教师12人,具体名单为陈清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谌伦建(教授、博导)、黄定国(教授、博士)、张传祥(教授,博士)、焦红光(副教授、博士)、张玉德(副教授、博士)、潘兰英(副教授,硕士)、陆银平(副教授、博士)、赵继芬(讲师,硕士)、马娇(讲师,硕士)、路阳(助教,硕士)、张乾(博士)等。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4人,占33.33%;副教授4人;占33.33%;专任教师中,7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具有硕士学位。专业教师中,谌伦建教授为校工会副主席,是矿加教研室第一任系主任;黄定国教授在全省著名的学校安全培训中心任职;张传祥教授为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碳素材料;焦红光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磁选,具有多年的选煤厂现场工作经验;潘兰英副教授1988年从淮南矿院毕业后作为储备师资来到学校,是本专业的专业首席指导教师;张玉德博士为教研室副主任,主要研究高岭土和粉煤灰等;陆银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岭土;张乾博士为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博士;马娇老师为东北大学毕业;赵继芬老师现研究粗煤泥分选;路阳老师主要负责实验室教学。实验室力量:矿物加工实验室设有矿物成分分析实验室、矿物结构分析实验室、选矿实验室、高温实验室、矿物物理性能实验室、矿样制备实验室、煤化学实验室、煤化工工艺实验室等8个实验室。现有实验室面积1000m2,实验设备350余万元。主要的实验仪器设备有:煤质工业分析仪、差热分析仪、气相色谱仪、红外分析仪、动载材料试验机、光栅色谱仪、比表面微孔分析仪、煤炭热解系统、煤炭燃烧系统等。实验室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了专业课所需要的设备。并自主设计,自主安装调试了部分实验系统,为下一步实验课的开出做好了准备。矿物就加工工程实验室可承担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矿物分选与分离》、《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代矿物加工技术》、《煤化工工艺学》、《煤化学》、《高等煤化学》等本科生、研究生及工程硕士的教学工作及科研工作。主要课程:因为矿物加工专业为现场应用型,涉及方向较多,因此开设课程涉及面较广。选矿学、非金属矿加工、选矿机械、选煤厂设计、矿物岩石学、煤化工工艺学、煤化学、化工原理、计算机在矿物加工中的应用、烧结球团学、型煤技术、采矿概论、碳素材料、物理化学、流体力学、电工电子、机械设计、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工程制图、企业管理等。优势特色:作为一所煤炭院校,学校的特色所在即为煤炭洗选方面,全国范围内设有矿物加工专业的院校大概20所左右,但是大部分各自有自己的不同的方向,比如中南大学的是有色金属方向,东北大学的应该是黑色金属,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应该是稀有金属方向。目前世界范围内能源工业都是十分热门的,煤炭作为中国的主要能源,在全国范围内占能源比例为70%,所以煤炭工业方面的专业是具有相当优势的。本校矿物加工专业在全国来说实力处于B+,比本校实力强的院校仅有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四所或者五所,因此在全国来说实力还是可以的。学校的矿物加工专业是应市场发展而生的,在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下,矿物加工专业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在近几年的就业统计中始终处于A类绿色就业专业,具有相当好的就业形势。近年来,河南理工大学矿物加工专业大四学生一般在大四上学期11月或者12月以前就全部签完工作,就业率连续多年100%,就业方向大多为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选煤厂,发展前途好。另外,本专业毕业生也有部分签到其他行业,比如中国黄金集团就曾在2008年签下十多名同学,还有同学就业在磷矿方面。本校的煤炭磁选是国内唯一一家,是在陈清如院士的指导下发展的,也算是一大特色。另外本专业还设有碳素材料、非金属矿加工、烧结球团等专业课程,大大扩展了同学们的就业面和知识面。本专业还设有煤化工方向课程,对专业同学的就业面也是一种拓展,因为目前国内专门开设煤化工专业的院校少之又少,而市场的需求是相当大的。

烧结球团最初的用意是为准备优质冶金炉料的(为高炉等),现在已经逐渐演变成为资源利用的一种方式,原有的学科方向也由单纯的烧结球团学向复杂矿综合利用、直接还原电炉短流程及烧结球团学专家系统等方面扩展。

通过烧结球团这种造块的方式,结合高温冶金的过程,使众多化学成分、冶金性能不稳定原材料,通过一系列措施生产出一定粒度组成和强度、化学成分稳定、冶金性能良好的高炉冶金炉料。

从某些程度来说,烧结球团承担了一定的责任,如预先脱硫、球团中加入一些熔剂或者含镁熔剂等,这些措施不仅减轻了高炉冶炼的负担,也针对高炉冶炼本身预先准备好最优质的炉料,从而达到产质量的提高。

烧结过程

在利用固相反应制备无机固体化合物时,反应的速率由扩散过程控制,常常需要较高的温度才能使反应有效地进行。另外一些固体化合物是固液相组成的化合物,在熔化时会发生分解反应,故烧结一般应在产物熔点以下进行,以保证得到均匀的物相。

但是烧结温度也不能太低,否则会使固相反应的速率太低。在很多情况下,烧结需要在特定的气氛或真空中进行。控制烧结过程的气相分压非常重要,特别是当研究的体系中含有价态可变的离子时,固相反应的气相分压将直接影响到产物的组成和结构。

例如,在铜系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合成中,烧结过程必须在严格控制氧分压,以保证得到具有确定结构、组成和铜价态分布的超导材料。

专业还可以把,就是和选煤有关的。

烧结球团期刊投稿

烧结球团主管单位: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单位: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快捷分类:工业冶金工业出版地区:湖南国际刊号:1000-8764国内刊号:43-1133/TF创刊时间:1976发行周期:双月刊期刊开本:A4审稿时间:3-6个月所在栏目:工程科技I综合影响因子:0.208期刊级别: 北大核心期刊是核心期刊,杂志之家可以发表这类期刊,很方便的!

你有一点说错了,并不是所有核心期刊都是EI,

所以你只找核心的作用不太大,。

万一你发的那本核心不是EI那你也白搭。

从事的工作主要包括:(1)检查验收铁矿粉、锰矿粉、石灰石、集炭和煤等原料;(2)操作破碎、筛分设备,破碎、筛分石灰石、白云石、集炭、煤等熔剂、燃料;(3)根据原料化学成分和重量计算配料比例;(4)操作圆盘给料器或配料小皮带,通过电子秤或手工称量原料重量,按配料比例调整放料量,将原料配合;(5)操作混合机,向混合机内加入水和蒸汽,将原料润湿、混匀、提高料温、造球;(6)操作运料设备运送原料;(7)监视精矿、辅料、配合料等矿槽装料情况,操作各矿槽放料装置放料;(8)处理故障,维护保养设备。下列工种归入本职业:烧结原料工(15-002),配料工(15-003),混合料工(15-004),球团原料工(15-009)

钢铁钢铁研究学报钢铁钒钛

烧结球团期刊官网投稿

我已经有PDF版的了。要的话发给你。超星数字图书馆就有。如果你附近有高校,可以到学校下载,免费的。如果买也可以,在超星注册一个账号,购买就可以了。在百度 输入 超星 搜索 第一个应该就我帮你下载好电子版了PDF给个邮箱 发给你

烧结球团学,其实最初的用意是为准备优质冶金炉料的(为高炉等),现在已经逐渐演变成为资源利用的一种方式,原有的学科方向也由单纯的烧结球团学向复杂矿综合利用、直接还原电炉短流程及烧结球团学专家系统等方面扩展。 先不说别的复杂矿的利用方式,就说铁矿石。对于开采出来的铁矿石粉矿,或者是经过选矿工序以后得到的精矿,直接拿去通过火法冶炼提取其中有用元素是存在比较多问题的。首先,高炉冶炼始终是目前看来产量最大,技术最成熟的方式,但是直接将精矿和粉矿加入到炉内冶炼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料柱透气性差是炉况难行;生矿(包括块矿)进入冶炼,化学成分和冶金性能不稳定带来产品品质的不稳定等等。通过烧结球团这种造块的方式,结合高温冶金的过程,使众多化学成分、冶金性能不稳定原材料,通过一系列措施生产出一定粒度组成和强度、化学成分稳定、冶金性能良好的高炉冶金炉料。这种意义是明显的,而且从某些程度来说,烧结球团承担了一定的责任,如预先脱硫、球团中加入一些熔剂或者含镁熔剂等,这些措施不仅减轻了高炉冶炼的负担,也针对高炉冶炼本身预先准备好最优质的炉料,从而达到产质量的提高。

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2.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1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3.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5000字,一个版面2500字内。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4.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图片不超过2幅,图像要清晰,层次要分明。5.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文献。未公开发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请采用脚注方式标明,参考文献不少于3条。6.来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个工作日内审稿,电子邮件回复作者。重点稿件将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10日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7.来稿文责自负。所有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杂志一个版面2500字,二个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数,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况,请在邮件投稿时作特别说明。8.请作者自留备份稿,本部不退稿。9.论文一经发表,赠送当期样刊1-2册,需快递的联系本部。10.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邮编等信息,以便联系有关事宜。

烧结球团期刊投稿要求

你有一点说错了,并不是所有核心期刊都是EI,

所以你只找核心的作用不太大,。

万一你发的那本核心不是EI那你也白搭。

大家机械工程学报,很多大学的学报都是的。

机械类核心期刊机械、仪表工业1. 机械工程学报2.中国机械工程3.摩擦学学报 4.机械科学与技术5.机械设计6.仪器仪表学报7.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8.润滑与密封9.机械传动10.机床与液压11.工程机械12.机械设计与研究13.起重运输机械14.轴承15.流体机械16.光学精密工程17.制造业自动化18.机械设计与制造19.水泵技术20.液压与气动21.制造技术与机床22.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3.压力容器 一般工业技术 1.复合材料学报 2.无机材料学报 3.材料研究学报 4.功能材料 5.材料导报 6.材料科学与工程 7.摩擦学学报 8.材料工程 9.工程设计(改名为:工程设计学报) 10.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11.振动工程学报 12.应用声学 13.计算力学学报 14.玻璃钢/复合材料 15.材料科学与工艺 16.振动与冲击 17.真空 18.噪声与振动控制 19.低温工程 20.计量学报 21.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22.声学技术 23.制冷学报 24.低温与超导 25.包装工程 26.工程图学学报 矿业工程 1.煤炭学报 2.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3.煤炭科学技术 4.金属矿山 5.非金属矿 6.煤矿安全 7.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 8.矿山机械 9.矿业安全与环保 10.中国煤炭 11.中国矿业 12.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3.煤炭工程 14.矿冶工程 15.煤田地质与勘探 16.煤矿机械 17.矿业研究与开发 18.选煤技术 19.煤矿自动化(改名为:工矿自动化) 20.西安科技学院学报 21.湘潭矿业学院学报 22.化工矿物与加工 23.洁净煤技术 冶金工业 1.钢铁 2.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3.轻金属 4.钢铁研究学报 5.炼铁 6.粉末冶金技术 7.烧结球团 8.中国稀土学报 9.炼钢 10.有色金属 11.特殊钢 12.稀土 13.稀有金属 14.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15.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16.粉末冶金工业 17.有色冶炼 18.硅酸盐学报 19.耐火材料 20.冶金能源 21.冶金自动化 22.铁合金 23.硬质合金 24.中国钨业 25.黄金

从事的工作主要包括:(1)检查验收铁矿粉、锰矿粉、石灰石、集炭和煤等原料;(2)操作破碎、筛分设备,破碎、筛分石灰石、白云石、集炭、煤等熔剂、燃料;(3)根据原料化学成分和重量计算配料比例;(4)操作圆盘给料器或配料小皮带,通过电子秤或手工称量原料重量,按配料比例调整放料量,将原料配合;(5)操作混合机,向混合机内加入水和蒸汽,将原料润湿、混匀、提高料温、造球;(6)操作运料设备运送原料;(7)监视精矿、辅料、配合料等矿槽装料情况,操作各矿槽放料装置放料;(8)处理故障,维护保养设备。下列工种归入本职业:烧结原料工(15-002),配料工(15-003),混合料工(15-004),球团原料工(15-009)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