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与文物 农业考古 华夏考古 江汉考古 文物 考古与文物 中原文物 北方文物 一共四个考古四个文物考古与文物相同总计7个刊名: 考古与文物 Archaeology and Cultural Relics 主办: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周期: 双月 出版地:陕西省西安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0-7830 CN 61-1010/K 邮发代号 52-12 创刊年:1980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年度核心期刊 刊名: 农业考古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主办: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周期: 双月 出版地:江西省南昌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6-2335 CN 36-1069/K 创刊年:1981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年度核心期刊 刊名: 华夏考古 Huaxia Archaeology 主办: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 周期: 季刊 出版地:河南省郑州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1-9928 CN 41-1014/K 邮发代号 36-141 创刊年:1987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年度核心期刊 刊名: 江汉考古 Jianghan Archaeology 主办: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周期: 季刊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1-0327 CN 42-1077/K 邮发代号 38-72 创刊年:1980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年度核心期刊 刊名: 文物 Cultural Relics 主办: 文物出版社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0511-4772 CN 11-1532/K 邮发代号 2-27 曾用刊名:文物参考资料 创刊年:1950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年度核心期刊 刊名: 中原文物 Cultural Relics of Central China 主办: 河南省博物馆 周期: 双月 出版地:河南省郑州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3-1731 CN 41-1012/K 邮发代号 36-136 曾用刊名:河南文博通讯 创刊年:1977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年度核心期刊 刊名: 北方文物 Northern Cultural Relics 主办: 北方文物杂志社 周期: 季刊 出版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1-0483 CN 23-1029/K 邮发代号 14-78 曾用刊名:黑龙江文物丛刊 创刊年:1981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年度核心期刊
K85 文物考古类1. 文物 2. 考古 3. 考古学报 4. 考古与文物 5. 中原文物 6. 华夏考古 7. 东南文化 8. 敦煌研究9. 中国历史文物 10. 四川文物 11. 江汉考古 12. 农业考古13. 故宫博物院院刊 14. 北方文物这些都是中文核心期刊
爱伦 北平爱伦月刊社 1945.11–1946.1 1卷1–2期(医药类刊物) 有货 安徽建设 安徽省建设厅编译处 1930.5 16–17号合刊矿冶专号 有货 安徽建设季刊 安庆安徽省建设厅 1933 1卷1期 有货 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杂志 休宁该校 1914.9-1920.9 1-3 5-7期。(另有2-3 6-7期1部) 有货 安徽省政府公报 1948 合3册 有货 安徽司法公报旬刊 安徽高等法院 1936.5–1937.8 第12–55期订3册 有货 安徽俗话报 陈独秀 人民社1983年影印版 1904–1905 1–2:2册 有货 安徽政治 省政府秘书处 1941.1–12 4:1–12 有货 安琪儿 北京安琪儿图画周刊社 1929.10–12 1–10期,缺1期第1张。 有货 巴尔底山 1959年影印本 1930.4–5月 1–5期 有货 巴黎新世纪 1947年重印本 巴黎新世纪书报局 1906–1910 1–121期 有货 白露 上海泰东书局 1926.11-1928.3 2卷4-5 有货 百科杂志 北平 1932.7 第1卷 有货 半月 上海大东书局 1923.9–1924.8 3卷1–24期 有货 半月 1921.9–1922.8 1卷1–24期 有货 半月文萃 桂林立体出版社 1942.5–1945.1 1卷1–12,2卷1–6,3卷1–3,复刊2 (另1卷1–4 7–12,2卷1–6,3卷1–2¥4500元) 有货 半月文摘 汉口华中图书公司 1937.10–1939.7 1卷1–8,2卷1–4 6–8,3卷1–5 7–8 (另1卷1–8,2卷1–3 6–8,3卷1 7¥2000元) 有货 半月戏剧 梅花馆主 上海声美出版社 1937/6–1948/4 1–2/1–12;3/1–6 8–12;4/1 4 8 10–11;5/1 7;6/1–9 有货 半月戏剧 上海罗宾汉出版社 1936/8–9 1卷2–5 有货 半月戏剧 上海声美出版社 1937.6–1948 1/1–6 8–11,2/1–6 8–9 11–12,3/1 4,6/1–2 6–7 有货 半月戏剧 上海声美出版社 1937.6–1947.12 1卷1–12期,2卷1–12期,3卷1 3–5期,4卷8期,6卷1–2 6–7期 有货 半月新闻 杭州 1947.1–4月 1:1–6 有货 报学杂志 马星野 上海 1948–1949 试刊1,1–10期 有货 报学杂志(复印本) 马星野 上海 1948–1949 试1,1–10期 有货 北晨评论及画报 北平晨报社 1931.1–11 1–44期含几张复印 有货 北晨评论及画报 北平晨报社 1931.1–11 1:1–44全。1–25期名“北平评论及画报”各12版,26期起名“北晨画报”各4版。 有货 北大半月刊 北京大学 1948.3–9月 1–11期含复印本 有货 北大半月刊 1948.3–9 1–11期 有货 北大清华联合报 北大清华学生自治会 1948/10–11 第1–6期停刊。(2–6期1部) 有货 北大学生 1930.6–1931.6 1:1–4 有货 北斗 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本 1931.11-1932.7 1/3–4,2/3–4,另存1卷3 2卷3–4) 有货 北方经济 北平出版社 1946.7–1947.5 1–2:8 有货 北方文化 成仿吾 张如心 张家口北方文化社 1946.3–8月 1–2: 有货 北方文化 张家口 1946.3–8月 1–2:(含复印本) 有货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刊 1926.10–1927.11 1:1–8含复印本 有货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刊 1926–1927 1:1–8 有货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刊 1926.10–1927.11 1卷1–7期 有货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 1925.10–1926.8 1–2:1–24期 有货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 1925.10–1926.2 1–2:1–17期 有货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友会杂志 1916.4–1918.3 1–4辑 有货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周报 1917.5–1919.5 1–71期 有货 北京近代科学图书馆馆刊 北京该馆 1937.9-1939.7 1-6期 有货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 1919 1–6期 有货 北京医药月刊 北京国医职业分会 1939.1–1939.10 1–10期 有货 北京医药月刊 北京国医职业分会 1939.1–1939.8 1–3,5–6,8期 有货 北平 国立北平研究院 史学研究会 1932.12 1–2期 有货 北平参议大会会刊 1947–1948 有货 北平近代科学图书馆馆刊 1937.9–1939.7 1–6: 有货 北平市政府公报 1946.6–1948.7 1–3卷14期,缺1卷1、4。 有货 北平私立木斋图书馆季刊 1937.2–5 1–2: 有货 北平图书馆馆刊 1928.5–1937.2 1–11:(1–3;北京图书馆月刊 ) 有货 北平训练班汇刊 全国师范学校体育教员暑期训练班 1937.7 第1期 有货 北新 上海北新书局 1928–1930 3–4:8册 有货 北新周刊 上海北新书局 1926.9–1927.10 4 6 8 15 17 20 22–26 41–48 51–52期 有货 北新周刊 上海北新书局 1928.2 合订本第4册(41–52期) 有货 北洋画报 天津北洋画报社 1928.7–1936.6 第5–9,11–21,23–24,26–30整832期残84期 有货 北洋理工季刊 1933.3–1937.6 1–5:2 有货 北洋理工季刊 国立北洋工学院 1933.3–1936.9 1卷1–4期,2卷1–2 4期,3卷1 4期,4卷1 3期 有货 奔流 上海北新书局 1928–1929 1–2: 有货 奔流文艺丛刊 奔流新集 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版 1941.1–7 11–12 1–6,1–2合订本 有货 笔谈 矛盾 上海书店1981年影印版 1941/9–12 1–7期1册 有货
13、故宫博物院院刊
郑州博物馆网站, 这里面详细介绍了博物馆的全部信息,
一、从河南博物馆到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是我国历史上创建较早的博物馆之一。早在1927年6月,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冯玉祥将军在治豫政纲中就提出了“教育为立国根本要政”的主张,并身体力行,极力扶持文化教育事业。同年7月,在冯玉祥将军的亲切关怀下,由省政府委派郭须静、徐金泉 、何日章三人为河南博物馆筹备委员,隶属省教育厅,指定开封法院西街前法政学校校舍为馆址(即今开封市三圣庙街),是为河南博物院发韧之始。然而,这座解放前河南唯一的博物馆,从其诞生之日起,便随着时局的动荡,走上了一条坎坷之路。1928年5月,原河南省政府为表现各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宣传民族共和和世界大同的理想,遂将河南博物馆改名为“民族博物院”,并改由省政府直接领导,同时划拨 刘师古堂充公遗产的一部分为专款,限期开放。民族博物院以“启发民众知识文明、激增命思想、促进社会文明”为办院宗旨,广泛征集历史、自然科学、农业、艺术、生理卫生等方面的实物料。同年10月10日,在藏品缺乏的情况下,大量运用模型等手段,成功举办了第一次陈列展览。1930年12月1日,河南省政府将“民族博物院”恢复为“河南博物馆”,并确定为社会教育机关,直属省教育厅领导。12月23日教育厅委任关百益为馆长,并收回民众师范房舍为古物陈列室。1931年1月20日,河南省教育厅又颁布了《河南博物馆组织条例》,其中明确博物馆的宗旨为:“一、发扬固有文化;二、提倡学术研究;三、增长民众知识;四、促进社会文明”。同时设立了保管部、搜集研究部两个大部,成立了由民政厅厅长、教育厅厅长、河南大学校长、博物馆馆长等组成的7人理事会,将原民族博物院的19个陈列室调整为7个,撤去了大量民族服饰和模型,充实了历史文物。1930年至1937年的8年间,是河南博物馆空前发展的时期,藏品中的历史文物最为丰富、精致,具有河南地方特点,而且涌现出以关百益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员。从此,河南博物馆名声鹊起,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大肆侵入。为避免文物被毁,馆藏主要文物68箱被迫移运重庆,工作处于停滞状态。1940年日伪期间,河南博物馆被更名为“河南省立博物馆”,下设事务部、保馆部、研究部等。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派谢孟刚为接收委员,接收了日伪当局控制下的河南省博物馆,但终因解放战争的爆发,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经济严重匮乏,经费拮据,博物馆步履维艰。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一举解放了古都开封。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和文博事业,立即成立了以赵干亭为主的三人管理小组,进驻博物馆,整饬馆务。1949年11月,河南省政府任命省教育厅厅长曲乃生兼任馆长,开始组织人员,整理文物、展室,修缮房舍、设施,进行业务活动,博物馆再次出现生机,蓬勃发展。1953年,根据中央文化部颁发的《对地方博物馆的方针、任务、性质及发展方向的意见》,河南省博物馆被确定为地志性博物馆。1961年,河南省博物馆由开封迁至省会郑州,有了较好的陈列展览场地。然而,正当博物馆有计划、有秩序地全面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时候,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文革10年中,博物馆组织瘫痪,业务荒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河南省博物馆渐入佳境,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尤其是进入80年代,博物馆力量不断壮大,机构设置趋于合理,设立了陈列部、保管部、社会教育 部、图书室、研究部、《中原文物》编辑部、办公室、行管科、保卫科等科室,建立建全了岗位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博物馆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日月交替,沧桑更迭。历史的车轮驶入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间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旅游事业的飞速发展,进一步促进带动了全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由于河南省博物馆建筑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突击在郑州兴建的,它无论在建筑形式、建筑规模、还是在内部设施上,都很难适应今天博物馆日益发展的需要。为此,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高瞻远瞩,决定“八五”期间在省会郑州建设一座具有当今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博物馆。1991年秋,根据李瑞环同志的有关指示,经原省委书记侯宗宾、原省长李长春等领导同志的积极争取,国务院决定由国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资筹建新馆舍。新馆位于郑州市农业路中段,占地10 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累计投资近3亿元人民币,历时5年建成。主体展馆位于院区中央,呈金字塔形,后为文物库房,四隅分布有电教楼、综合服务楼、办公楼、培训楼等。整体建筑结构严谨、气势宏伟,造型古朴典 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特点。按照国家级现代化博物馆的要求,新馆内部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内有自动消防系统、安防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文物保护系统、电教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等设施。1997年7月,河南省政府决定,将中原石刻艺术馆与河南省博物馆合并,成立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的成立,是河南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的一桩盛事。二、从白手起家到文物收藏大馆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物丰富,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在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古代文化,这就为河南博物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河南博物院创建之初,就十分重视文物的征集工作,但由于当时缺泛经验,博物馆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征集藏品往往是单纯的"网罗珍奇",藏品颇为复杂,而且良莠不齐。1930年至1936年间,是旧河南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的繁荣时期,无论是在藏品的征集、整理或在对藏品的研究上,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在关百益先生的带领下,先后接收了古物保存委员会所存的所有文物,其中包括1923年新郑出土的春秋铜器,1925年11月鄢陵城关出土的宋代窖藏瓷器,洛阳等地的历代石刻等。1934年、1935年又先后征集了大量的古代名人书画及现代艺术品,从而大大丰富和提高了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和质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还主动进行了几次田野发掘,获得了大量的出土文物。这个时期拥有的藏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精,弥足珍贵。如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大型列鼎、王子婴次炉、编钟等;登封县的九柄玉如意;石刻中的北魏石棺,刘根造像碑、魏志8种、隋代四面造像、舍利塔铭、唐代泉男生墓志、宋代二体石经、金代进士题名碑等。正因为拥有大量的文物精品,所以在全国博物馆界的地位大大提高,在国外也深受赞扬。当时曾有这样的评论:“统中国博物馆所藏物品,除故宫博物院外,河南博物馆堪居第二之位置。”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确保文物安全,河南博物馆工作人员以满腔的爱国热忱和高度的责任心,精心挑选文物珍品5678件,拓片1162张,图书1472套(册),分装68箱运汉口,存放于法国租界。1938年9月,随着国内形势日趋危急,存放于汉口的文物又辗转运至重庆,从而避免了日寇的劫掠和破坏。而存留于开封的文物,在开封沦陷后,大部分铜器、铁器下落不明。存放于重庆的68箱文物,于1949年11月,由国民党政府挑选38箱,其中文物5119件,图书1450套(册)运往台湾。至此,河南博物馆元气大伤,苦心经营20余年的文物大馆,已无精品可言,博物馆名存实亡。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河南博物院得天时,占地利,重整旗鼓,大力开展文物征集工作,通过调查、收购、接受捐赠、发掘、拣选、调拨等,很快恢复了元气。而且,馆藏文物的数量和质量已非昔日可比。迄今为止,馆藏文物达十万件,特别是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和历代陶瓷器,享誉世界,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如郑州的大河村遗址出的新石器彩陶、临汝出土的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郑州窑藏青铜器、淅川下寺出土的楚国青铜器、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铜器、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铜器、扶沟出土的楚国金银币、洛阳唐三彩、汝瓷、钧瓷等。另外,从1954年开始,博物院还曾多次派出征集人员,分赴革命老区,进行调查访问,征集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同时,还接收了省军区、省民政厅等单位拨交的部分革命文物和有关资料,其中有许多珍品,如太平天国的布告、义和团的旗帜、吉鸿昌烈士就义时的血衣、彭雪枫烈士的遗物、《响导》周报、《新青年》杂志、《红旗报》、《中州评论》、《拂晓报》等。近十年,随着文物工作的不断深入,湮埋已久的地下文物精品,终于重见天日,再现风采。为了配合河南博物院建设,发挥河南文物大省的优势,从不同侧面再现灿烂的河南古代文化,在省委、省政府及文化厅、文物局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又陆续从中央、省直及各地市文物单位征调一大批文物精品。这些文物精品,犹如镶嵌在中原大地上的颗颗明珠,放射出斑斓璀灿的光华,它必将以无穷的魅力,吸引无数海内外的观光客。三、从《民族模型陈列》到《河南古代文化之光》陈列展览是各项业务工作的中心环节。河南博物院创建伊始,就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工作。"民族博物馆"时期的《民族模型展览》,是河南博物院历史上举办的第一次陈列展览。陈列以塑像为主,配合照片,展出古今中外各民族模型。展出后,引起了当时开封各阶层和市民的轰动,"参观者为之途塞"。1930年至1937的"河南博物馆"时期,在广泛收集历史文物、民俗文物和各类自然标本的基础上,先后开放的陈列室有13个。如安阳殷墟出土器物陈列室、新郑古器物陈列室、洛阳古物陈列室、岩石陈列室、民族模型陈列室、开封相国寺旧藏文物陈列室、石刻室、藏经陈列室、植物、矿物标本陈列室、书画陈列室等。由于当时的陈列水平有限,在"唯器物论"的思想指导下,采取器物堆砌的办法,陈列质量较差,但仍能看出当时的"河南博物馆"已初具规模,是我国博物院中的皎皎者。1937年,在馆藏文物精品运抵重庆后,开封本馆所属藏品仍继续陈列开放,但数量和质量均大为逊色。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开封,博物馆被迫停止活动,直到1940年日伪统治下,把博物馆改名为"河南省立博物馆",才将原陈列开放。解放后,河南博物院获得了新生。1949--1961年间,除举办《河南自然环境与资源》、《河南历史》、《河南革命文物》三个基本陈列外,还举办展览数十个,内容多数与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政治运动有关。如《从猿到人展览》(1950年)、《镇压反革命展览》(1951年)、《伟大祖国展览》(1952年)、《青铜器展览》(1952年)、《历代服饰展览》(1954年)、《肃反展览》(1956年)等。1961年至1966年五六年间,是河南博物院稳步发展的时期,也是举办展览较多的一个时期。迁郑之初,立即与省文物队联合举办了《河南省历史文物展览》,展出文物2000余件,每天观众如潮,川流不息,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1963年举办的《河南革命文物展览》、以实物、图片、绘画、文字等较为系统地再现了河南革命斗争史。1964年,在原有《历史文物展览》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的研究、设计、制作,举办了迁郑后的第一个基本陈列--《河南历史陈列》,集中反映了河南古代历史概况。"文化大革命"时期,陈列展览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展览被污为"黑展览"而被查封。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博物院职工还是以高度的责任心举办了几次富有教育意义的展览。如《抗大校史展览》、《焦裕禄事迹展》、《林县红旗渠展览》、《洛阳煤矿史展览》等。1977年到1997年的20年,可以说是河南博物院大发展的20年,陈列展览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并逐步确立了全国文物大馆的地位。首先于1980年重新恢复了《河南历史陈列》。该陈列在"文革"前陈列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采用了新的陈列设备和手段,使之更趋于科学化和大众化,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园地。1981年以来,又先后举办了《河南革命文物陈列》、《古代雕塑艺术陈列》、《古代建筑艺术陈列》、《馆藏明清书画展》、《馆藏文物精品展》以及《楚国青铜器展》等几十个展览,观众人数逐年递增,年平均观众达30余万人次。尤为引人注目是,通过六年多的酝酿和深入研究,集河南博物院集体的智慧,在中央、省、地市各级领导和兄弟单位的支持下,河南博物院在落成之日便隆重推出了《河南古代文化之光》、《中原百年风云》、《河南古代石刻艺术》、《河南古代玉器》、《河南古代建筑》、《楚国青铜器》、《明清工艺珍品》、《恐龙世界》等1个基本陈列和7个专题陈列,内容丰富,蔚为大观。尤其是《河南古代文化之光》,是70年来河南博物院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内容更充实的大型陈列,展厅面积达3200多平方米、展览文物1000多件(套),均属馆藏文物精品,重点展示了河南古代文化的光辉成就。在内容上,一改传统的模式,尽可能地增加了观众参与项目;在形式上,普遍采用了声、光、电等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使观众真正能够赏心悦目;在讲解手段上,配备了电脑控制的自动扩放录音讲解、扩放录像、声控幻灯、感应录音讲解等先进设备,增加了观众参与的一些项目,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对文物的求知鉴赏、娱乐等需求。另外河南博物院自创建以来,一直在中原文物如何走出河南、走向世界这个问题上做出积极的努力和尝试。如1935--1936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当时河南博物馆选送的新郑出土的8件青铜器,在伦敦引起轰动,受到海外观众的高度赞扬。70年来,举办和参加的出国展览还有:1980年丹麦、瑞士的《中国珍宝展览》,1985年日本的《中国历代陶俑艺术展》,1986年日本的《黄河文明展》,1987年美国的《中国历代陶俑艺术展》,1990年日本的《河南省文物展》,1990年新加坡的《中国汉代文明展,1991年法国的《河南省史前文物展》,1992年澳大利亚的《帝王的中国展》,1993年丹麦的《华夏帝王展》,1996--1997年英国、德国、瑞士和丹麦的《人与神展》,1998年的《大黄河文明展》等。通过展览,增强了我们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使更多的海外观众进一步了解河南,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四、从《河南博物馆馆刊》到《中原文物》有着70年历史的河南博物院,不仅是文物荟萃之地、文化教育的场所,同时又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在解放后的40多年来,河南博物院人才辈出,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1929年,殷墟文物进馆之后,当时的河南博物馆即聘请考古学家关百益为编辑委员,研究考订甲骨文字和各种器物刊印成书。1930年底,关百益先生接任馆长职务,同时成立了研究部,科学研究工作步入正规。据粗略统计,1931-1938年间,河南博物馆出版文物图录和研究著述达一百多册、卷。比较重要的如《伊阙石刻图表》(关百益)、《石华》(关百益)、《殷墟器物存真》(关百益)、《殷墟文字存真》(关百益)、《新郑古器图考》(关百益)、《南阳汉画像集》(关百益)、《河南金石志图》(关百益)、《老君洞石墨撷英》(关百益)、《繁塔石墨撷英》(关百益)、《南阳汉画像汇存》(孙文青)、《殷墟文字存真第一集考释》(许敬参)、《馆藏石刻整理汇报》(孙文青)、《河南博物馆自然科学汇报》一、二、三册(傅桐生)等。在研究内容上,具有浓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充分发挥了地方博物馆的优势。在研究方法上,他们重视实践,研究人员经常走出书斋,亲自参加文物、标本的搜集和整理。如1935年8月,关百益在汲县山彪镇发掘战国墓;1936年春,孙文青参加殷墟第十三次发掘;1936年9月至11月,许敬参、郭豫才等在辉县琉璃阁进行发掘等。1936年7月,王幼侨任馆长后,为了"阐扬文化,研究学术",创办了《河南博物馆馆刊》,到1938年3月因日寇入侵而停刊。短短的两年时间,共出版15期,其内容丰富,引人入胜,真所谓"琳琳琅琅,萃集一堂,遂为中州古代文化之大观。"不仅能够从中详细地了解到河南博物院的发展史,而且还有一批重要的考古学理论、考古调查报告和考古研究论文,直至今天,仍不失为重要的学术参考资料。建国以后,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迅速发展,科学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40多年中,虽然经受了多次政治运动的冲击,但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考古发掘报告、学术论文数以千计,出版专著目录和普及读物也有几十部之多,比较重要的如《中国陶瓷小品》(河南省博物馆编)、《龙门造像题记》(河南省博物馆编)、《河南省博物馆》(中国博物馆之七)、《中国奴隶社会》(许顺湛)、《汉代叠铸》( 汤文兴)、《中原远古文化》(许顺湛)、《夏文化研究论集》(郑杰祥编)、《中岳汉三阙》(吕品)、《河南汉代画像砖》(汤文兴、吕品)、《黄河文明的曙光》(许顺湛)、《河南文博考古文献叙录》一、二(孙传贤主编)、《汉画--河南汉代画像研究》(周到、王晓)、《河南博物院落成论文集》等。1977年,由河南省博物馆主办的全国第一家省级文博期刊《河南文博通讯》创刊,已故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了刊名。刊物问世后,很快引起了国内外读者的关注。1980年,为了进一步扩大其影响,改为国内外公开发行,并于1981年更名为《中原文物》。20年来,《中原文物》始终担负着向社会宣传文物保护政策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学术繁荣的多重使命,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独特风格的学术期刊,越来越受到文博界的重视,已成为研究史前文化、夏商文化、汉画、楚文化及科技考古等领域的重要园地,并且连续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期刊和中国社科类核心期刊。截至目前,《中原文物》出版发行近百期,发表学术论文、考古报告等2000多篇,并出版了《河南省考古学会论文集》、《魏晋南北朝佛教学会论文集》、《论仰韶文化》等特刊,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中原大地文物博物馆工作的面貌。从《河南博物馆馆刊》到《中原文物》,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河南博物馆数十年来的光辉历程,同时也使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累累硕果的背后,有着河南博物院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他们呕心沥血,默默耕耘,为河南博物院的发展和科学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关百益先生,是30年代著名学者,近代考古学家,也是河南博物院的奠基人。他知识渊博,著述宏富,于史学、金石学、考古学、甲骨学、方志学等皆有很深的造诣和卓绝的创建。孙文青先生,早在30年代,就开辟了汉画研究的新天地,为汉画研究奠定了基础。解放后,河南博物馆更是人才济济。诸如许顺湛、韩绍诗、杨焕成、孙传贤、任常中、周到、王瀛三、张维华、汤文兴、吕品等同志,著述甚丰,在国内乃至国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如今,他们有的已年届七旬,有的已接近退休年龄,但在文博战线默默奉献,不知老之将至。更为可喜的是,在老一辈专家学者的带领和鼓舞下,涌现出一大批后起之秀,他们不仅有扎实的文博知识,而且善于接受新思想、新方法,这是我们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河南博物院美好的未来。河南博物院辉煌的今天,是各级政府和各界人士关心支持的结果。是河南博物院几代人共同奋斗的结果。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丰富的文物资源以及全体职工的不懈追求,河南博物院将会以更加坚实的步伐,以崭新的姿态、现代化的管理、多功能的服务、优美典雅的环境独领风骚,为中原大地增添新的光彩。
楼上说的是考古和文物方面的,博物馆只有《故宫博物院院刊》列入了cssci扩展目录,除此之外,文博方面最好的应该就算是《中国博物馆》了。
不是。科学教育与博物馆期刊级别为省级期刊,出刊周期为双月刊,期刊创办于1979年,并不是核心期刊。科学教育与博物馆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上海科技馆主办的学术性期刊。
爱伦 北平爱伦月刊社 1945.11–1946.1 1卷1–2期(医药类刊物) 有货 安徽建设 安徽省建设厅编译处 1930.5 16–17号合刊矿冶专号 有货 安徽建设季刊 安庆安徽省建设厅 1933 1卷1期 有货 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杂志 休宁该校 1914.9-1920.9 1-3 5-7期。(另有2-3 6-7期1部) 有货 安徽省政府公报 1948 合3册 有货 安徽司法公报旬刊 安徽高等法院 1936.5–1937.8 第12–55期订3册 有货 安徽俗话报 陈独秀 人民社1983年影印版 1904–1905 1–2:2册 有货 安徽政治 省政府秘书处 1941.1–12 4:1–12 有货 安琪儿 北京安琪儿图画周刊社 1929.10–12 1–10期,缺1期第1张。 有货 巴尔底山 1959年影印本 1930.4–5月 1–5期 有货 巴黎新世纪 1947年重印本 巴黎新世纪书报局 1906–1910 1–121期 有货 白露 上海泰东书局 1926.11-1928.3 2卷4-5 有货 百科杂志 北平 1932.7 第1卷 有货 半月 上海大东书局 1923.9–1924.8 3卷1–24期 有货 半月 1921.9–1922.8 1卷1–24期 有货 半月文萃 桂林立体出版社 1942.5–1945.1 1卷1–12,2卷1–6,3卷1–3,复刊2 (另1卷1–4 7–12,2卷1–6,3卷1–2¥4500元) 有货 半月文摘 汉口华中图书公司 1937.10–1939.7 1卷1–8,2卷1–4 6–8,3卷1–5 7–8 (另1卷1–8,2卷1–3 6–8,3卷1 7¥2000元) 有货 半月戏剧 梅花馆主 上海声美出版社 1937/6–1948/4 1–2/1–12;3/1–6 8–12;4/1 4 8 10–11;5/1 7;6/1–9 有货 半月戏剧 上海罗宾汉出版社 1936/8–9 1卷2–5 有货 半月戏剧 上海声美出版社 1937.6–1948 1/1–6 8–11,2/1–6 8–9 11–12,3/1 4,6/1–2 6–7 有货 半月戏剧 上海声美出版社 1937.6–1947.12 1卷1–12期,2卷1–12期,3卷1 3–5期,4卷8期,6卷1–2 6–7期 有货 半月新闻 杭州 1947.1–4月 1:1–6 有货 报学杂志 马星野 上海 1948–1949 试刊1,1–10期 有货 报学杂志(复印本) 马星野 上海 1948–1949 试1,1–10期 有货 北晨评论及画报 北平晨报社 1931.1–11 1–44期含几张复印 有货 北晨评论及画报 北平晨报社 1931.1–11 1:1–44全。1–25期名“北平评论及画报”各12版,26期起名“北晨画报”各4版。 有货 北大半月刊 北京大学 1948.3–9月 1–11期含复印本 有货 北大半月刊 1948.3–9 1–11期 有货 北大清华联合报 北大清华学生自治会 1948/10–11 第1–6期停刊。(2–6期1部) 有货 北大学生 1930.6–1931.6 1:1–4 有货 北斗 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本 1931.11-1932.7 1/3–4,2/3–4,另存1卷3 2卷3–4) 有货 北方经济 北平出版社 1946.7–1947.5 1–2:8 有货 北方文化 成仿吾 张如心 张家口北方文化社 1946.3–8月 1–2: 有货 北方文化 张家口 1946.3–8月 1–2:(含复印本) 有货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刊 1926.10–1927.11 1:1–8含复印本 有货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刊 1926–1927 1:1–8 有货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刊 1926.10–1927.11 1卷1–7期 有货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 1925.10–1926.8 1–2:1–24期 有货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 1925.10–1926.2 1–2:1–17期 有货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友会杂志 1916.4–1918.3 1–4辑 有货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周报 1917.5–1919.5 1–71期 有货 北京近代科学图书馆馆刊 北京该馆 1937.9-1939.7 1-6期 有货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 1919 1–6期 有货 北京医药月刊 北京国医职业分会 1939.1–1939.10 1–10期 有货 北京医药月刊 北京国医职业分会 1939.1–1939.8 1–3,5–6,8期 有货 北平 国立北平研究院 史学研究会 1932.12 1–2期 有货 北平参议大会会刊 1947–1948 有货 北平近代科学图书馆馆刊 1937.9–1939.7 1–6: 有货 北平市政府公报 1946.6–1948.7 1–3卷14期,缺1卷1、4。 有货 北平私立木斋图书馆季刊 1937.2–5 1–2: 有货 北平图书馆馆刊 1928.5–1937.2 1–11:(1–3;北京图书馆月刊 ) 有货 北平训练班汇刊 全国师范学校体育教员暑期训练班 1937.7 第1期 有货 北新 上海北新书局 1928–1930 3–4:8册 有货 北新周刊 上海北新书局 1926.9–1927.10 4 6 8 15 17 20 22–26 41–48 51–52期 有货 北新周刊 上海北新书局 1928.2 合订本第4册(41–52期) 有货 北洋画报 天津北洋画报社 1928.7–1936.6 第5–9,11–21,23–24,26–30整832期残84期 有货 北洋理工季刊 1933.3–1937.6 1–5:2 有货 北洋理工季刊 国立北洋工学院 1933.3–1936.9 1卷1–4期,2卷1–2 4期,3卷1 4期,4卷1 3期 有货 奔流 上海北新书局 1928–1929 1–2: 有货 奔流文艺丛刊 奔流新集 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版 1941.1–7 11–12 1–6,1–2合订本 有货 笔谈 矛盾 上海书店1981年影印版 1941/9–12 1–7期1册 有货
K85 文物考古类1. 文物 2. 考古 3. 考古学报 4. 考古与文物 5. 中原文物 6. 华夏考古 7. 东南文化 8. 敦煌研究9. 中国历史文物 10. 四川文物 11. 江汉考古 12. 农业考古13. 故宫博物院院刊 14. 北方文物这些都是中文核心期刊
不是。科学教育与博物馆期刊级别为省级期刊,出刊周期为双月刊,期刊创办于1979年,并不是核心期刊。科学教育与博物馆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上海科技馆主办的学术性期刊。
《文物鉴定与鉴赏》省级 文博方向的学术专刊
主管单位: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CN:1674-8697 ISSN:34-1312/K
刊物封面
简介: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半月刊,于201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其中主要栏目有:亮鉴、稽古、学术研究、博物馆学、文化遗产、考古研究。
《文物鉴定与鉴赏》以宣传传统鉴定科技鉴定相结合的“双轨鉴定”为基本内容,宣传“文物科技”为特色的文物鉴定、收藏鉴赏类杂志。它以大量的科学性、科普性、知识性文章为主要内容,多层面贴近读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收藏家、收藏爱好者及收藏业从业者学习、鉴赏和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文化休闲读品。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故宫博物院院刊 都是中文核心期刊。
从严格意义上说,期刊杂志并无国家级、省级的区分标准。因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早就声明:中国的出版物,只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没有所谓国家级、省级等的等级区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通常将某刊物说成是国家级的,某刊物是省级的或市级的。这种划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一些用处。这种划分的标准,大致是:所谓“国家级”期刊,一般即指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的会刊;所谓“省级”期刊,一般即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与本科院校的学报;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也可视为国家级。国家级刊物和重点刊物名称目录(此刊物级别目录执行时间为2001年1月起)国家级学术刊物1、《哲学研究》4、《管理世界》7、《政治学研究》10、《教育研究》13、《中国语文》16、《中国图书馆学报》19、《历史研究》22、《新闻与传播研究》25、《高校理论战线》28、《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2、《经济研究》5、《经济管理》8、《社会学研究》11、《心理学报》14、《外国文学评论》17、《音乐研究》20、《中国史研究》23、《中国社会科学》26、《光明日报》29、《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英文版 3、《财贸经济》6、《法学研究》9、《民族研究》12、《文学评论》15、《外语教学与研究》18、《美术》21、《世界历史》24、《求是》27、《人民日报》30、《体育科学》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理论文章1500字以上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刊物目录学科门类一级学科重 点 刊 物出 版 单 位1、哲学1、哲学1《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学会3《哲学动态》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4《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5《科学学研究》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6《科学学与科技管理》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7《宗教学研究》社科院宗教所2、经济学理论经济学1《宏观经济管理》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2《金融研究》中国金融学会3《经济法制》中国社科院法学所4《中国劳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5《会计研究》中国会计学会6《统计研究》中国统计学会 国家统计局7《保险研究》中国保险学会8《经济学动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9《国际金融研究》中国国际金融学会10《宏观经济研究》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11《财政研究》中国财政学会与财政部主办12《审计研究》中国审计学学会13《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14《税务研究》中国税务学会与国家税务总局主办应用经济学1《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2《当代经济研究》中国资本论研究会3《国际经济合作》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际经济合作出版社4《数量经济与计量经济》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5《世界经济》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6《价格理论与实践》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中国价格学会7《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社科院8《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9《国有资产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10《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1《企业管理》国家经贸委12《中国农村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研究所13《市场营销导刊》中国市场学会与国家经贸委主办3、法学法学1《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2《中国法学》中国法学会3《中外法学》北京大学中外法杂志4《比较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研究所政治学1《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上海社科院2《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科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3《中共中央党校学报》中共中央党校4《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共中央编译局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5《科学社会主义》中共中央党校和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6《中共党史研究》中共中央文献研究会社会学1《中国青年研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中国青年杂志社2《道德与文明》中国伦理学会、天津社科院3《妇女研究论丛》中国妇女理论研究会4《世界宗教研究》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5《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华书局6《现代国际关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7《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研究》中共中央编译局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 国际共运史学会民族学1《东欧中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2《世界民族》世界民族所3《日本学刊》中国社科院4、教育学教育学1《中国教育学刊》教育部 中国教育学会2《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教育部3《学前教育研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4《课程 教材 教法》教育部5《比较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6《高等教育研究》华中理工大学 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7《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部 华中师范大学8《中国高等教育》教育部9《人民教育》(2000字以上)教育部10《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教育部11《思想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所12《外国教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13《教学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1《心理科学》中国心理学会2《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部3《心理学探新》中国心理学会5、文学中国语言文学1《当代语言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古汉语研究》湖南大学3《古文字研究》中华书局4《方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5《世界汉语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6《语言文字应用》国家语委7《中华文史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8《文学遗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9《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0《文学评论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1《读书》三联书店12《语文建设》文字改革委员会13《辞书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14《文艺研究》中国艺术研究所15《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字理论研究会16《民族文学研究》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17《明清小说研究》江苏社科院文学研究所18《新文学史料》人民文学出版社19《中国典籍与文化》国家教育部20《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北京作家出版社外国语言文学1《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外语界》上海外国语大学3《现代外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4《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5《中国翻译》中国外文局编译研究中心6《中国俄语教学》中国俄罗斯研究学会7《日语学习与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8《外语与外语教学》大连外语学院9《外语研究》解放军外语学院10《中国英语教学》中国英语研究会11《外国文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12《当代外国文学》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1《新闻战线》人民日报2《中国记者》新华社3《现代广告》中国广告协会4《国际广告》中国对外经贸企业协会5《中国广告》《中国广告》杂志社6《编辑学刊》学林出版社7《中国出版》国家新闻出版署8《中国图书评论》中宣部出版局9《大学出版》教育部10《图书发行研究》中国发行协会11《编辑学报》中国科学技术学会12《出版发行研究》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办艺术学1《音乐创作》中国音乐家协会2《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上海音乐学院3《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央学院4《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院5《钢琴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6《舞蹈》《舞蹈》杂志社7《艺术教育》文化部8《美术研究》中央美术学院9《美术观察》美术观察编辑部10《中国美术教育》教育部 南京师大11《装饰》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出版:中国装饰杂志社12《中国油画》中国美术家协会13《水彩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4《中国版画》中国美术家协会15《国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16《连环画报》中国美术出版总社17《雕塑》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18《艺术与设计》出版总署19《中国音乐学》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20《人民音乐》中国音乐家协会21《中国音乐教育》教育部6、历史学历史学1《史学理论研究》历史所2《近代史研究》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3《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社科院4《考古》中国社科院5《军事历史》军事科学院6《民国档案》中国第二档案馆7《抗日战争研究》近代史研究所8《中国地方志》北京 中国地方志办9《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科院10《当代中国史研究》国史学会11《欧洲》中国社科院12《当代亚太》中国社科院13《美国研究》中国社科院14《考古学报》考古杂志社15《历史档案》中国第一档案馆16《台湾研究》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17《拉丁美洲研究》中国社科院拉美研究所18《南亚研究》中国社科院19《西亚非洲 》中国社科院20《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社科院7、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1《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教育部 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2《管理现代化》中国科学技术学会公共管理3《中国行政管理》人事部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4《大学图书馆学报》北京大学、国家图书馆5《图书情报工作》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6《国家图书馆馆刊》中国国家图书馆7《图书馆杂志》上海图书馆8《情报学报》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会刊9《情报资料工作》中国社会科学信息学会、中国人民大学10《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11《中国信息导报》国家科技部信息司、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12《情报科学》中国科技情报学会8博物馆学图书情报文献学1《中国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学会9、综合类1《文献》国家图书馆2《文物》国家文物局 文物出版社3《文史》中华书局4《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论点摘编5《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6《党的文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7《国际问题研究》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8《中国教育报》(理论文章,1500字以上)9《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社科院10《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东北师范大学11《中小学教师培训》东北师范大学12《社会科学战线》吉林省社科院
《文物鉴定与鉴赏》省级 文博方向的学术专刊
主管单位: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CN:1674-8697 ISSN:34-1312/K
刊物封面
简介: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半月刊,于201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其中主要栏目有:亮鉴、稽古、学术研究、博物馆学、文化遗产、考古研究。
《文物鉴定与鉴赏》以宣传传统鉴定科技鉴定相结合的“双轨鉴定”为基本内容,宣传“文物科技”为特色的文物鉴定、收藏鉴赏类杂志。它以大量的科学性、科普性、知识性文章为主要内容,多层面贴近读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收藏家、收藏爱好者及收藏业从业者学习、鉴赏和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文化休闲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