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博士生发表论文神刊

发布时间:

博士生发表论文神刊

感受是非常好的,证明自己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成果了,自己可以更好的研究一些东西,让自己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我建议还是比较选一下,你比较喜欢的期刊,而且也是那种知名度比较高的期刊,你可以去发布发布发表那个成功的也是几率非常大的,不过你必须写得非常好

他是清华大学航天学院建院 80 多年来首位获得此荣誉的学者。

我觉得研究生读到博士阶段对于发表期刊应该有明确的目标了,因为经过说式之间的培养,应该知道首先阅读学校的学位培养要求,以及对论文发表的要求,选择符合影响因子的期刊进行发表

神经博士林靖发表论文

志当存高远。为此许多莘莘学子都把清华北大当成了十年寒窗苦读的目标,甚至希望将来能够出国留学。毕竟能够从中国这两所顶尖高校毕业,又出国留学,也就意味着前途无量。相信对于个人或者一个家庭来说,这是十分明智的选择,也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但是,由于近年来,有一些高校生出国留学之后,归期渺茫,甚至为了工作入籍他国,以至于现在但凡听说有人出国留学,国人似乎不抱什么希望了。

不过,出国留学,或者在国外工作,未必就是没有了家国情怀。尽管有个别人说“外国的空气比国内的好”,也依然有许多留学海外的人才学成归来,为祖国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4年前,有一个浙江女孩胡海岚,就是在北大毕业之后,远赴美国加州大学攻读博士,留美12年后,毅然选择了回国。如今回国已经多年,她担任着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执行主任。

一、学霸留学

1973年,胡海岚出生于浙江东阳的一个普通家庭,家中除了父母,还有一个弟弟。因为父母从小对她就进行教育,培养了很好的读书习惯,所以她从学生时代起就是一个“学霸”,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名列前茅,而且尤其擅长理工科,拿过全国物理奥赛一等奖。

1991年,胡海岚毕业于杭州第二中学,并以优秀的高考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生物系,完成自己人生当中的第一个目标。

几年的大学生活转瞬即逝,1996年,她北大毕业,获得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专业学士,并取得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入学通知书。

当时在生物学领域,我国的科研水平依然与美国有一定差距,所以想要在这个领域有所突破,继续留学深造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此,胡海岚在当年选择了出国留学。

经过6年的求学生涯,于2002年,她获得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学位。

按理说,此时的胡海岚已经学有所成,该是回国效力的时候。不过,她并没有马上回国,而是选择了留在美国继续从事神经生物学的研究。

在2002年至2008年,她从弗吉尼亚大学实验室,到冷泉港实验室(科尔德斯普林实验室)进行博士后工作,长达6年。

这个时候,35岁的胡海岚不仅拥有博士学位,还有了研究成果,归国效力便提上了日程。

二、毅然选择回国

在美国工作6年后,胡海岚于2008年踏上了回国之路。很快,在同年12月,她加入了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担任神经环路与行为可塑性研究组组长。第二年,她入选了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回国这些年,她不仅主持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还主持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并作为骨干参加了科技部973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的研究工作,而且取得了许多成绩。截至2015年12月,她在《科学》,《细胞》和《神经元》等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三、如今怎样

2015年,胡海岚开始担任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执行主任。

她致力于研究情绪与社会行为的分子与神经环路机制,近六年来在情绪的神经编码、抑郁症发生的分子机制、以及社会等级的神经基础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在应用价值的系统性原创成果,将为全球超过3.5亿人抑郁症患者带来了希望。

由于在情绪和情感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本机制这一脑科学前沿取得的令人敬佩的成就,胡海岚于2019年7月15日,获得“第12届IBRO-Kemali国际奖”;又于2020年5月,被授予“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荣誉称号。

四、结语

其实,胡海岚是一位难得的海归人才,获奖无数,如重量级的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等等。

而且如今,像胡海岚这样的女海归人才,并不在少数,仅仅是在浙江大学,就已经是藏龙卧虎,如: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导的杨树、浙江大学27岁博导刘琬璐;浙江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陆盈盈等。

巾帼不让须眉,红颜更胜儿郎。谁说女孩子不适合做科研,实际证明了,女孩子一样可以做科研,而且成果不输于男生。

对于胡海岚的故事,你有什么看法?欢迎下面留言!

叫潘高的人。此人狗舌头,势利

眼儿,是个当面叫哥哥、背地掏家伙的谗

媚小人,整天想踩着别人往上爬。庞

振坤整治过他几次,他

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又称ALS病、渐冻人症,英国人也叫“运动神经细胞病”,是运动神经元病的一种,是累及上运动神经元(大脑、脑干、脊髓),影响到下运动神经元(颅神经核、脊髓前角细胞)及其支配的躯干、四肢和头面部肌肉的一种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合并受损的混合性瘫痪。

渐冻人症是一种恶性病,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得病的人像被冰雪冻住一样,丧失任何行动能力,但这个过程不是迅速的,而是身体一部分、一部分地萎缩和无力。所以可以说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疾病。

神童在哈佛发表博士论文

我认为是因为中国对优秀留学生方面给予的待遇很少,不如国外的待遇。还一个原因就是在国外呆久了,慢慢的失去了当初的“中国心”。

物理这门知识,对很多人来说一窍不通。然而物理这门知识对人的智商要求很高,像历史上的爱因斯坦,牛顿,在美国物理学家中智商最低的是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曼”。

抬眼望去,浩瀚的天际有满天的星星。在我们的世界里,总是有人似乎生来就有着让人羡慕的东西。有些人有金钱,有些人是身世,还有些人是智商。

尹希出生与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尹希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的高材生,出生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尹希,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接触到了我们很多大学才会学到的东西。尹希的父母从小就开始启发他的科学思维,给尹希展示自然科学的魅力。

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尹希展现了他对知识最大的兴趣,也展示了自己在数学物理上的天赋。在八岁的时候便开始在书橱拿大学的微积分课本看,还在实验室里努力地寻找着发生神奇变化的原理。

尹希的现状又是怎么样的呢?

尹希已经在美国组建了家庭,结婚十几年,娶了个美国的妻子,有了自己的孩子。尹希说他也并不是很在乎现在所做的东西。对他来说生活快乐是最重要的事情,其他都是次要的。一个物理天才,最后的结果,令人唏嘘!尤其是他选择效忠美国,令我们非常心痛,因为我们又一次给美国“做了嫁衣”。

虽然我们对于留学生,尤其是优秀的留学生越来越重视,给的待遇也越来越高,但是毫无疑问,这些还远远不够。

光从金钱方面来看,其收入远远的低于明星,虽然明星各种丑闻,绯闻不断,但是耐不住收入高呀。人家几小时收入上千万,这是我们国内科学家能比得了的吗?

地位方面也不如明星,就国内科学家在座的各位又知道几个呢?

对于尹希的选择,其实我们不能评判太多,对待科学我们还是应更加严谨地去审视,看到差距才能弥补差距。况且尹希研究的是弦理论,但中国做该领域研究的人相当少,当时还处于起步阶段。

尹希想要得到的科研器材国内也是无法供应的,所以我们也应该要认证研究科研技术,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才留在国内,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对于尹希来说这种选择对自己来说是最好的,中国的科研设备与国内科研的分为确实没有国外好。作为一个科学家的角度出发,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研究方向与地点。其实在哪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挖掘出世界更多的科研成果,我们不能用那么单一的想法去评判别的选择。

看看尹希的经历就知道,他在美国评教授,是由专业的委员会进行评价,评定工作主要是看重研究工作,是不是最出色的人,这与论文数量完全没有关系,更不用去搞人际关系。

我们对于尹希选择留在美国发展的抉择感觉很可惜。主要是因为如果尹希回国了,那么他不会一个人走,本着对团队,对科研负责的态度,也会带领整个组的物理科学家回国的,这个答复属实感到无奈,惋惜。这些问题我们也应该进行深思。

尹希的学业一直都是一帆风顺的,加上自己超高的智力,专业也很好。但这只是一方面,在尹希成长的过程中,缺乏了家庭对尹希的”教育“,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民族的传承。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自然而然的就会选择个人利益。

我们当中有很多学霸就是这样,往往会因为自己的优秀,被高看一眼,从而获得更多的照顾与特权。他们把这些东西归功于自己的天赋,对于别人的好,视而不见。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这句诗,诠释了“爱国不需要理由”,当年施一公回国,是因为他心中有这句话,当年郑强回国,他心里也装着这句话。

随着中国越来越发达,回国的留学生也越来越多。只要中国强大起来,那些所谓留在国外的理由就不在可能是理由。

学习是知识的积累,如果一个人只会学习,那毕业对他来讲意味着失业,近代社会中,神童被推下神坛的现象层出不穷。

这位神童,12岁考入了中科大、17岁去到哈佛大学读取博士,他的“神童”头衔乃是是世界公认。

时隔多年,这个备受世界关注的神童过得怎样了?他是沦为了时代的产物?还是创出了一番新天地?

他叫尹希,于1983年12月出生,这个孩子自幼就表现了强烈的求知欲,在他读小学二年级时,他对微积分的内容就兴趣颇厚,他的父母发现了他的超常智商后,加以合理引导,成就了尹希的物理学求梦。

1996年,12岁的尹希以576分的成绩考进了中国科技大学,作为学校中年龄最小的学生,很多人会非常好奇:是否他也会与整个大学氛围格格不入、进而选择退学?

其实不然,尹希并非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高分低能儿”,他是一个适应能力极强的孩子。

在步入大学的少年班之后,他学习极为努力,总是早出晚归去学习,五年如一日,尹希对自己要求极高,这五年的坚持让他的知识有了极大的积累。

成为博士的尹希,凭什么让哈佛为其亮绿灯?

2001年,17岁的尹希完成了五年制的本科,接着去到美国的哈佛大学开启硕博连读。

去到哈佛大学的尹希依然是校园较小的学生,很多教授起初并不看好这个智商较高的少年,觉得他可能只是高分学生。随后,尹希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在物理研发方面的成果。

2008年,哈佛大学为这个一鸣惊人的少年开了绿灯,尹希成为了哈佛的博士后,在校担任教授,尹希也得以继续留任。

光环的背后,是尹希不断的努力,反观尹希的奋斗史,你会发现这个神童少年并没有在众人的赞美声中迷失自己,也没有为了迎合时代急于求成。他始终坚守对物理的研究初心,不急不躁、脚踏实地地在物理学的山峰上不断攀登。

2001年,17岁的尹希完成了本科学业;2006年,23岁的尹希完成了硕博连读;2008年25岁的尹希担任物理系助理教授;2013年,30岁的尹希获得了美国斯隆基金会颁发的斯隆研究奖;2017年,34岁的尹希获得了物理学新视野奖。这些荣誉让尹希成为了世界为之叹服的神童,他被认为是最具期望的青年物理学家之一。

学业事业双丰收的尹希,是书呆子还是皮孩子?

从小到大,尹希严于律己、极为自律,如今的他已经成为了哈佛大学的教授,功成名就,事业有成。

很多人在想:一个痴迷于研究之人,应该是一个只会学习的书呆子吧?

其实不然,一个能坚持研究的人必定会有其他行业的创新性,尹希的同学表示:课堂上的尹希全神贯注、严肃认真;课堂外的尹希活泼开朗、极为调皮。

平时的他非常喜欢跑步,尤其热爱马拉松,马拉松非常考验一个人的耐力、毅力,正如他在物理系的突破一样:只要有恒心,总会有收获。

热爱运动的尹希体格健壮、精神满满,这大概和他的乐观心态密不可分,相对于埋头苦学、不修边幅的其他学生,尹希算得上才艺双全的神童。

除了注重物理学的研究外,他还非常注重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在与人交往中,尹希依谈吐幽默、语言风趣,总是能赢得人捧腹大笑。褪去神童的外衣,尹希也是一个爱说爱笑、爱玩爱闹的少年郎。

时隔多年,那个备受瞩目的神童不负众望、没有“长残”,成为了未来可期、前途无量的物理学家,你相信尹希能够在未来创造震惊世界的奇迹吗?

现状很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上发光发热,为祖国做贡献。相信未来会取得更多的成就。

记得,现在已经娶妻生子,生活的很安稳幸福。

神经内科王磊博士论文发表

易经中有句话流传甚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就是心中的一颗种子,有了这颗种子,人就会奋发图强,成就自我。 王磊是一位医学女博士,从小学习认真,品学兼优,刻苦努力的她不仅成绩优异,而且获得很多奖项。凭着自强不息的劲头,王磊直接获得了读博的机会,并成为一名神经内科的主治医生,之后王磊婚姻大事也定了,很快就有了宝宝。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在宝宝4个月大的时候,王磊晕倒被送进医院,诊断结果是脑干出血,后期很有可能瘫痪。就这样,在重症室的王磊凭着毅力把孩子生下来了,但面对她的却是丈夫无情的离婚请求。面对现实的不堪与折磨,王磊并没有被打倒,而是选择自立自强。她一边接受康复训练,一边学习UI设计,她想搭建一个老年人健康的公益论坛,论坛中不仅有知识帖子分享,还可以提供咨询, 王磊虽然处于困难和病痛中,但是活出了自我的价值。 明星张韶涵曾经有过巨大的创伤,心脏手术,事业受到挫折,种种不幸让她一度陷入低谷, 但是她没有放弃自我,而是坚持音乐梦想,创立自己的公司,活出了自我,浴火重生。 正如她在歌中唱到的那样“很确定我想去哪里 ,往天堂要跳过地狱,也不恐惧,不逃避,这不是脾气,是所谓志气与勇气”;“人都应该有梦,有梦就不怕痛”。 自强不息,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更是我们每个人树立目标,成就自我价值的一个重要品质。 自强不息方能成就自我。

医学女博士名叫王磊,1982年出生于安徽,从小品学兼优。提起王磊小时候,母亲陈顺英的眼中总是洋溢着骄傲的光芒,她说,“王磊从小就很优秀,在学习上很少让她操心,获得过很多奖项,自己都记不清了。”王磊的身上有一股韧劲,越是困难的事情,她越想去挑战。我们都知道,学医很苦,但王磊不怕,她凭着自己的韧劲,考进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湘雅医学院是全国知名的医学院,坊间素有“北协和,南湘雅”之说,这个南湘雅便是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附属医院。能够考进这样的大学,王磊的优秀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在读期间,王磊连续三年获得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全额奖学金,发表了多篇SCI论文,并以优异成绩获得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2011年,王磊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毕业,进入南昌大学二附院,成为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工作中,她结识了自己的丈夫,两人迅速坠入爱河,步入婚姻的殿堂。↓2012年,她怀上了自己的孩子。这一年,她30岁。事业、爱情、孩子,人生最重要的三件大事,她都顺利地握在了手中,可谓万事胜意、诸事圆满。然而,所有的美好,在她30岁的这一年,戛然而止......01Why me?“幸福的人生总是相似的,不幸的人生各有各的不幸。”"Why me?"坐在轮椅上的王磊,在回想自己的诸多美好和残酷的现实时,不甘心地问出了这句话:“Why me?”——为什么是我?!我闭上眼睛,尝试站在王磊的角度想了一下:呼~太疼了!难以承受!我甚至没有勇气去面对以后的人生。30岁,是在事业上可以学以致用、大展身手的年纪;30岁,是孩子需要母亲,可以开始享受美好亲子时光的年纪;30岁,是有能力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赡养父母的年纪;30岁,是人生最美好阶段的开始......然而,人生的美好画卷刚刚给王磊展露一角,就残忍地合上了!命运,给王磊掀开了她完全意想不到的一页......长期的学习压力和工作的繁忙,令本来怀有身孕的王磊不堪一击,12年12月的一天,经过了一个昼夜的连班,王磊如常下班回到家中。在跟妈妈聊天时,她越发感到不适,跟妈妈说,自己在单位又吐了,这次的呕吐状态也跟孕吐不一样,不一会儿,她开始又流眼泪又流鼻涕,像清水一样,她靠在妈妈身上,一下就晕过去了。王磊父母慌了,赶紧把王磊送去医院急救。经过诊断,王磊是脑干出血,且因为她已有身孕,情况十分危急。虽然经过抢救,她依然陷入了昏迷状态,当晚,她被送进二附院综合ICU重症监护病房。据王磊自己叙述,她醒过来是一周以后,但是自己能够认识自己,很清醒的时候,已经是半年之后了......她说,自己的人生,如果用语文来讲的话,就像是过山车一样。是啊,真的很像过山车。从人生的巅峰到低谷,不给人半点反应的时间,等你醒过来的时候,所有的事情都已尘埃落定。“肯定很难过啊~”王磊静静地说。02抉择:我没有放弃孩子,你却抛弃了我们“夫妻本为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即使在最危重的时刻,王磊和她父母都没有放弃腹中的孩子。为了保住胎儿,治疗过程中很多药物都不能使用,只能保守治疗。妈妈说,王磊在恢复过程中,因为小孩在不断长大,然后又持续中枢性高热,经常发热到40度,不得不睡冰床降温。由于她无法自主吞咽,为了保证孩子的营养,他们只能从鼻子里将食物一点一点打进去,每两个小时就要打一次。2013年4月,王磊的儿子出生了,6.9斤,身体健康。他们给孩子起名“思源”,寓意“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希望孩子饮水思源,记得母亲的这份爱。

1.主持国家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及教材开发课题(教育部重大项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计划项目)2.主持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师院校课程教材改革与实践计划JS042A重点项目化学教学论系列课程改革与实践3.负责国家96-750重大项目中学化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与开发4.负责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心理学研究核心子课题化学学科教学心理研究与应用代表性论文:[1]. 秦林, 王磊与孔德靖, 促进学生高级思维发展的“物质的分离”主题探究教学模型及实施策略的研究. 化学教育, 2014(03): 第13-17+11页.[2]. 黄鸣春,王磊等, 基于认识模型建构的 “元素周期律.表”教学研究. 化学教育, 2013(11): 第12-18页.[3]. 徐敏,王磊, 有效碰撞理论对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价值分析及其教学策略. 化学教育, 2013(01): 第6-10页.[4]. 姜言霞等, 基于模型建构促进学生“化学反应速率”认识发展的教学研究. 化学教育, 2013(03): 第20-26页.[5]. 胡久华等,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电离和离子反应”专题的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化学教育, 2013(04): 第44-49页.[6]. 宋万琚与王磊, 高中生“与生活相关的化学素养”测量工具的开发研究. 化学教育, 2013(10): 第88-91页.[7]. 王磊等,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化学反应原理”绪言课教学研究——基于化学反应认识模型建构. 化学教育, 2012. 33(11): 第12-20页.[8]. 刘东方与王磊, 科学探究能力的构成要素——基于国外科学课程文件的分析. 化学教育, 2012. 33(9): 第44-49页.[9]. 魏锐, 黄燕宁与王磊, 例谈体现科学概念本质的教学设计. 化学教育, 2012. 33(9): 第64-68页.[10]. 齐红涛, 赵河林与王磊, 物质的分类相关概念及其教学分析. 化学教育, 2012. 33(4): 第10-15页.[11]. 支瑶等, “物质的分类”促进高中生无机物性质学习的功能价值分析及其教学实现. 化学教育, 2012. 33(4): 第28-35页.[12]. 姜言霞, 王磊与支瑶,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价值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 课程·教材·教法, 2012(09): 第106-112页.[13]. 王磊, 学生认知发展研究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 2011(12): 第40-40页.[14]. 王磊与刘东方, 中考化学试卷探究题的评价内容与水平要求设置研究——基于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 2011(3): 第76-80页.[15]. 王磊,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十年实施回顾. 基础教育课程, 2011(7): 第62-69页.[16]. 潘程等, 对“化学与生活”模块中“食品添加剂”内容的教学设计研究——基于培养学生与生活相关的化学科学素养. 化学教育, 2010. 31(12): 第30-33页.[17]. 陈颖等, 促进学生有机物性质认识能力发展的“醇类”教学研究. 化学教育, 2010. 31(9): 第24-29页.[18]. 王磊与宋万琚, 营造平等空间,扩大课程参与——基于教学设计的中学化学网络教研模式及其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 2010(7): 第24-26页.[19]. 支瑶, 王磊与张绪姝, 化学平衡常数对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功能价值分析及其教学实现. 化学教育, 2010. 31(6): 第29-34页.[20]. 魏锐与王磊, 徐光宪院士教育思想访谈录. 化学教育, 2010. 31(5): 第1-6页.[21]. 王磊, 基础化学教育课程改革10年进展与反思(下). 化学教育, 2010. 31(5): 第20-24页.[22]. 王磊, 基础化学教育课程改革10年进展与反思(上). 化学教育, 2010. 31(4): 第15-21页.[23]. 王磊, 黄琼与刘东方, 中考命题与化学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基于九省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概念原理知识的比较. 基础教育课程, 2010(3): 第75-80页.[24]. 胡久华与王磊, 促进学生认识素养发展的化学教学. 教育科学研究, 2010(3): 第46-50页.[25]. 胡久华, 王磊与潘瑞静,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化学1模块氧化还原专题的单元整体教学研究——高端备课项目化学核心内容教学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研究成果. 化学教育, 2010. 31(3): 第22-28页.[26]. 胡久华与王磊, 教师对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内容及教学认识的调查研究. 化学教育, 2010(2): 第26-29页.[27]. 王磊, 从知识解析为本到基于学生认识发展 促进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向高水平跨越——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高端备课”项目简介. 化学教育, 2010(1): 第2-2页.[28]. 王磊, 支瑶与徐敏, 基于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研究——“高端备课”化学核心内容教学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研究之一. 化学教育, 2010(1): 第3-7页.[29]. 胡久华, 王磊与王秀忠, 高中化学新课程面面观——基于2008年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远程研修. 化学教育, 2009. 30(9): 第17-19页.[30]. 王磊, 支瑶与孙红保, 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特点评析. 基础教育课程, 2009(9): 第65-69页.[31]. 王磊与潘程, 化学教学论课程中学生活动的设计与研究. 化学教育, 2009. 30(4): 第39-42页.[32]. 胡久华与王磊, 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课程内容的探讨——基于2008年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远程研修. 教育科学研究, 2009(1): 第53-56页.[33]. 王磊与黄燕宁, 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以“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单元为例.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9(03): 第9-11页.[34]. 王磊, 高中化学新课程五年回眸——基于实验区教师感受的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 2008(12): 第24-28页.[35]. 魏锐与王磊, 掌上移动实验室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10): 第166-169页.[36]. 张莉娜与王磊, 促进学生化学认识方式发展的“过程与方法”维度教学目标设计——基于对高中生化学概念发展水平的测查与思考. 化学教育, 2008. 29(8): 第13-16页.[37]. 陈颖, 王磊与宋万琚,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具备的有机化学知识基础探析——基于高考选拔和大学课程学习的需要角度. 化学教育, 2008. 29(7): 第18-21页.[38]. 王磊, 张毅强与乔敏, 观念建构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研究. 化学教育, 2008. 29(6): 第7-12页.[39]. 宋万琚, 王磊与孔令鹏, 教师对“化学反应限度”相关学科内容的理解及其对教学处理的影响. 化学教育, 2008. 29(4): 第9-12页.[40]. 陈颖与王磊, 高中化学新课程《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模块学科问题访谈录——访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结构化学专家李宗和教授. 化学教育, 2008. 29(3): 第13-15页.[41]. 王磊等, 高中化学选修模块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对学生认识发展的影响研究. 化学教育, 2008. 29(1): 第16-19页.[42]. 魏锐等, Fe^3+在水溶液中的水解平衡和配位平衡. 化学教育, 2008. 29(1): 第69-70页.[43]. 王磊与李世媛, 新课程下的初中化学实验仪器药品配备标准.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7. 23(12): 第53-55页.[44]. 王磊, 对化学教科书从设计理念到设计实践的深度探研——评《走向生本的教科书设计》. 化学教育, 2007. 28(11): 第50-50页.[45]. 王磊等,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编写思路和特点. 化学教育, 2006. 27(8): 第13-15页.[46]. 魏锐等, 含铁物质中铁元素含量的测定——基于传感技术的实验设计. 化学教育, 2006. 27(7): 第50-51页.[47]. 胡久华, 王磊与刘宇红, 中学化学概念探究教学初探——以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为例. 化学教育, 2005. 26(9): 第24-27页.[48]. 王磊与陈光巨, 高观点 大视野 多角度——山东科技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总体特点介绍. 化学教育, 2005(S1): 第-页.[49]. 胡久华与王磊, 科学教学模式新探——基于探究的建构式教学. 教育科学研究, 2005(4): 第35-37页.[50]. 王磊, 高观点 大视野 多角度——“新世纪”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的特点及实施情况简介. 化学教育, 2005. 26(3): 第13-17页.[51]. 王磊等, 初中化学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教学与多样化评价策略的实施研究. 化学教育, 2004. 25(11): 第14-18页.[52]. 王磊等, 试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实验体系. 化学教育, 2004. 25(9): 第9-12页.[53]. 刘强, 王磊与张小平, 适合学生探究氯气性质的微型实验装置. 化学教育, 2004. 25(5): 第54-54页.[54]. 刘强等, 适合高中师生研究乙烯和乙炔的制取与性质的微型实验装置. 化学教育, 2004. 25(12): 第47-49页.[55]. 刘强与王磊, 构建高中化学实验内容体系的新思路. 化学教育, 2003. 24(9): 第37-38页.[56]. 王磊与毕华林, 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释疑. 化学教育, 2003. 24(1): 第9-13页.[57]. 刘强与王磊, 美国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微型实验. 化学教学, 2003(11): 第28-31页.[58]. 王磊, 初中化学教与学评价的改革重点及其实施策略. 化学教育, 2002. 23(9): 第9-13页.[59]. 王磊与黄燕宁, 针对高中生有关物质结构的前科学概念的探查研究. 化学教育, 2002. 23(5): 第12-14页.[60]. 王磊与岳波, “原型”在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活动中的作用. 学科教育, 2002(5): 第39-43页.[61]. 王磊与胡久华, 高中生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心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 17(3): 第40-46页.[62]. 王磊与卢永虹, 基于科学探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化学CAI的新探索. 化学教育, 2001. 22(5): 第17-19页.[63]. 胡久华与王磊, 化学活动课的设计、实施及其思考——基于学生对活动课的期待与评价. 化学教育, 2001. 22(3): 第10-13页.[64]. 王磊, 白贵明与等, 关于初中化学课程内容学生学习心向的探查研究及其对改革的启示. 学科教育, 2001(5): 第5-10页.[65]. 王磊, 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修订及其所引发的思考. 学科教育, 2001(4): 第3-6页.[66]. 王磊与苏伶俐, 初中生化学前科学概念的探讨:科学学习心理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 16(1): 第37-42页.[67]. 王磊与刘小英, 化学教学论课程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及其改革实践. 化学教育, 2000(10): 第12-15页.

博士发表论文没出现博士生

是的,山东大学博士毕业要求包括修读4学期课程、完成研究工作并实施论文答辩并获得通过,发表论文应达到国家规定的科研标准。

会影响到之后的学业,并且也会影响到之后的教育方式,而且不利于博士的培养,也会出现很多教育方面的问题,并且也会引起很多博士生的不满。

引言:对于很多人的学术之路来说,他们除了本科毕业之后还可以去到考取研究生甚至去继续的读博士。所以说博士这个毕业要求是非常高的,而上交和贵大等多所高校已经宣布要取消博士论文发表要求,那么这样的一个举措会对博士培养有哪些影响呢?

因为对于很多博士来说,他们在毕业时有一个重要的考核依据,就是自己的论文发表数量,这个论文不是说随便在哪个地方发表论文就行了,一定要在国际期刊上,而且能够有学术界承认的期刊上进行发表论文,不光要发表一篇,还要发表多篇。这就导致很多博士在读博期间的压力非常大,而且读博的时间非常长,大部分的博士都不能按期,很多都要延期。如此这样的机制是非常不利于博士的发展的。所以说就有很多大学在这个时候痛定思痛,决定改善博士的学术情况,不要求博士只按照自己所发表的论文数量的判定能不能毕业了。

实际上有很多高校之所以选择按照博士发表论文的数量来判断他能不能毕业都是为了让自己的评价标准更加的简洁,如果说取消了发表论文的要求,那么就意味着对于公式的考核标准更加多样化,很多国外的博士生导师决定了博士能不能毕业,只要博士生导师觉得博士做的东西可以那么博士就能够毕业了,而上交和贵大虽然说取消了博士论文发表的要求,但是也对博士的毕业提出了一些规范,是希望不是做出一些好东西的,而且是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如果说不发表论文的话,那么也应该拿出成绩来。

只要博士的毕业标准,不是看他发表的论文好不好,不为论文论。那么之后博士的发展方向以及各种各样的新型人才就会出现,这其实是有好处的,不过还是要靠各个学校设定相应的制度来进行补充。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山东大学化工学院博士毕业条件:一、在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两篇以上论文。在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是博士毕业的硬性条件,其中如果被发表在一类期刊上,则可以被算作两篇,其他种类的核心期刊只能算作一篇。二、在规定年限内修满所有学分。博士的标准学制年限是3年,如果是硕博连读是两年,博士生需要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满所有学分,并通过答辩,才能申请毕业。三、没有学术不端记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