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黎学军发表论文50篇

发布时间:

黎学军发表论文50篇

自从2007年9月学院成立以来,学院领导班子坚持“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的办学理念,集中学院资源,大力推进学院的学科学位点建设。到2011年7月为止,学院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体系化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科学位教育体系。首先,学院目前已经拥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硕士学位点、6个二级硕士学位点,学科体系初具规模。其次,学院科研队伍整体素质获得较大发展,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为13人,在读博士人数9人,占学院教师总人数的45 %。同时,学院通过制定中长期教学科研战略发展规划,整合各方面力量,培育了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各个科研团队。第三,学院科研工作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获得国家社科项目立项6项,顺利完成一项并获得“优秀”,省级项目20余项,核心刊物120余篇,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30余项。第四,学院学科和学位点建设具有较强发展活力和服务社会的前瞻性。面对新的区内和国内需求,更好服务广西经济与社会发展,学院组织各方面力量成立了中国-东盟政治关系研究团队,作为学校“211工程”项目的“中国-东盟政治经济关系研究”的一个子项目开展研究工作。可以预见,中国东盟政治关系研究在不久的将来定能成为学院的一个带有浓厚地方性特色,服务地方的新的学科。最后,学院与外部的学术交流也日趋活跃。先后举办了全国伦理学年会、全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院长论坛;选送50余人次参加各种全国性学术会议,并邀请国内各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40余人到学院讲学。 一级学位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位点有51名研究人员,其中教授17名,副教授35名;博士18名;有9位教授曾任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用教材的主编、副主编,5位教授是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家组组长或成员,8名教师被评为省级和校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至2011年7月,本学科点共发表了论文460多篇,出版著作43部、教材23部;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26项,科研经费216万元(纵向经费203万元);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8项,教学成果奖和教材奖国家级1项、省部级6项。本学科在全国2008年学科水平评估中排第18位。学科带头人风采:李继兵,教授/博士。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教创新创业教育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广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副会长,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形势与政策》专家组组长,广西大学社科联主席,广西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广西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 ,其中,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发表学术论文4篇。专著和主编学术著作有《浸润与养成——大学文化视野中的学生发展》等10余部,副主编著作5部;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教育厅级项目10多项。曾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教师”,撰写的系列论文《论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获广西大学200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系列论文《校园文化与时俱进论》获广西大学200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主持的“全区高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单独开课探索重点项目”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五届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主持的课题成果“影响高校德育的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获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类一等奖。参与的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研究与实践——精品课程建设”2009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届教学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二)。论文《高校宣传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高校党建与实践”征文一等奖(2009年12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二级学位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主要研究方向:(1)现象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2)苏联、越南、古巴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师资队伍:教授4人,副教授8人,博士6人。学科带头人风采:雷德鹏,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现代哲学》、《江苏社会科学》等国家级或权威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完成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鉴定等级:优秀),多次获得省级科研奖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研究方向:(1)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2)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及其应用研究;(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东盟政治关系问题研究。师资力量:教授2人,副教授6人,博士2人。学科带头人风采:罗绍康,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家组成员。承担了20多项教学项目和科研项目,发表著作30余篇(部),其中高水平核心期刊10余篇,多次获省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主要研究方向:(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妇女运动史;(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3)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研究。师资队伍:教授8人,副教授3人,博士5人,在读博士3人。学科带头人风采:乌尼日,教授。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中国民族学会理事、中国李大钊研究会会员、广西国际共运史学会副会长、广西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广西伦理学学会副会长。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区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专家组组长。发表学术论文和著作70余篇(部)。主持、参与省级、厅级、校级教学、科研项目21项。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研究方向:(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2)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3)东南亚文化与比较德育研究。师资队伍:教授5人、副教授6人,博士4人。学科带头人风采:黄东桂,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和伦理学研究。主持或参与省(部)级课题20项,公开发表学术及教改论文50多篇,获奖论文8篇。主编教材1部,参与撰写专著及教材13部。目前参与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主要研究方向:(1)中国近现代社会问题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2)近现代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师资队伍:教授3人,副教授4人,博士4人。学科带头人风采:文东升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党的建设和 “三农”问题研究,在《学术论坛》、《理论月刊》等期刊上以独著或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共30余篇,主持6项课题。出版学术专著1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主要研究方向:(1)政治文明与党的建设;(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研究;(3)科学发展观与社会问题研究。师资队伍:教授2人,副教授5人,博士4人。学科带头人风采:朱映雪,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主持和参与多项省级以上项目研究,在《求实》,《学术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曾获得多个省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批准号 主持人 完成情况 1 《回返人性——论胡塞尔对科学合理性的重建》 06XZX006 雷德鹏教授 已结题成果鉴定等级为“优秀” 2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难点及对策研究》 10BKS055 李继兵教授 在研 3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学习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10DJ006 黎晓岚副教授 在研 4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研究》 10XDJ005 谢春红教授 在研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史研究》 11CZX012 黎学军副教授 在研 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用研究》 11XKS008 陈立言副教授 在研

黎学军发表论文

自从2007年9月学院成立以来,学院领导班子坚持“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的办学理念,集中学院资源,大力推进学院的学科学位点建设。到2011年7月为止,学院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体系化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科学位教育体系。首先,学院目前已经拥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硕士学位点、6个二级硕士学位点,学科体系初具规模。其次,学院科研队伍整体素质获得较大发展,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为13人,在读博士人数9人,占学院教师总人数的45 %。同时,学院通过制定中长期教学科研战略发展规划,整合各方面力量,培育了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各个科研团队。第三,学院科研工作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获得国家社科项目立项6项,顺利完成一项并获得“优秀”,省级项目20余项,核心刊物120余篇,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30余项。第四,学院学科和学位点建设具有较强发展活力和服务社会的前瞻性。面对新的区内和国内需求,更好服务广西经济与社会发展,学院组织各方面力量成立了中国-东盟政治关系研究团队,作为学校“211工程”项目的“中国-东盟政治经济关系研究”的一个子项目开展研究工作。可以预见,中国东盟政治关系研究在不久的将来定能成为学院的一个带有浓厚地方性特色,服务地方的新的学科。最后,学院与外部的学术交流也日趋活跃。先后举办了全国伦理学年会、全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院长论坛;选送50余人次参加各种全国性学术会议,并邀请国内各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40余人到学院讲学。 一级学位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位点有51名研究人员,其中教授17名,副教授35名;博士18名;有9位教授曾任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用教材的主编、副主编,5位教授是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家组组长或成员,8名教师被评为省级和校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至2011年7月,本学科点共发表了论文460多篇,出版著作43部、教材23部;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26项,科研经费216万元(纵向经费203万元);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8项,教学成果奖和教材奖国家级1项、省部级6项。本学科在全国2008年学科水平评估中排第18位。学科带头人风采:李继兵,教授/博士。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教创新创业教育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广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副会长,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形势与政策》专家组组长,广西大学社科联主席,广西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广西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 ,其中,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发表学术论文4篇。专著和主编学术著作有《浸润与养成——大学文化视野中的学生发展》等10余部,副主编著作5部;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教育厅级项目10多项。曾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教师”,撰写的系列论文《论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获广西大学200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系列论文《校园文化与时俱进论》获广西大学200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主持的“全区高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单独开课探索重点项目”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五届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主持的课题成果“影响高校德育的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获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类一等奖。参与的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研究与实践——精品课程建设”2009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届教学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二)。论文《高校宣传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高校党建与实践”征文一等奖(2009年12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二级学位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主要研究方向:(1)现象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2)苏联、越南、古巴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师资队伍:教授4人,副教授8人,博士6人。学科带头人风采:雷德鹏,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现代哲学》、《江苏社会科学》等国家级或权威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完成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鉴定等级:优秀),多次获得省级科研奖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研究方向:(1)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2)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及其应用研究;(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东盟政治关系问题研究。师资力量:教授2人,副教授6人,博士2人。学科带头人风采:罗绍康,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家组成员。承担了20多项教学项目和科研项目,发表著作30余篇(部),其中高水平核心期刊10余篇,多次获省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主要研究方向:(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妇女运动史;(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3)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研究。师资队伍:教授8人,副教授3人,博士5人,在读博士3人。学科带头人风采:乌尼日,教授。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中国民族学会理事、中国李大钊研究会会员、广西国际共运史学会副会长、广西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广西伦理学学会副会长。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区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专家组组长。发表学术论文和著作70余篇(部)。主持、参与省级、厅级、校级教学、科研项目21项。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研究方向:(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2)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3)东南亚文化与比较德育研究。师资队伍:教授5人、副教授6人,博士4人。学科带头人风采:黄东桂,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和伦理学研究。主持或参与省(部)级课题20项,公开发表学术及教改论文50多篇,获奖论文8篇。主编教材1部,参与撰写专著及教材13部。目前参与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主要研究方向:(1)中国近现代社会问题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2)近现代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师资队伍:教授3人,副教授4人,博士4人。学科带头人风采:文东升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党的建设和 “三农”问题研究,在《学术论坛》、《理论月刊》等期刊上以独著或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共30余篇,主持6项课题。出版学术专著1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主要研究方向:(1)政治文明与党的建设;(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研究;(3)科学发展观与社会问题研究。师资队伍:教授2人,副教授5人,博士4人。学科带头人风采:朱映雪,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主持和参与多项省级以上项目研究,在《求实》,《学术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曾获得多个省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批准号 主持人 完成情况 1 《回返人性——论胡塞尔对科学合理性的重建》 06XZX006 雷德鹏教授 已结题成果鉴定等级为“优秀” 2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难点及对策研究》 10BKS055 李继兵教授 在研 3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学习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10DJ006 黎晓岚副教授 在研 4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研究》 10XDJ005 谢春红教授 在研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史研究》 11CZX012 黎学军副教授 在研 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用研究》 11XKS008 陈立言副教授 在研

发表学术论文50篇

宋俊生教授先后主持省部级、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了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伤寒论》方循证医学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循证医学《伤寒论》方治疗优势病证规律的研究。率先在国内撰文指出《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循证医学专著,并倡导构建循证伤寒学。作为主研人员,参研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级科研项目9项。主编1项丛书,共8部,另主编1部科普著作,参编教材等专著9部,其中连续参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五”、 “十一五”规划教材——《伤寒学》。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2项。多次公派出国,赴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讲学。

刘广斌教授长期从事会计和财务管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多个省部级以上教学和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主编高等学校教材6部。主持的《财务管理课程建设与改革》获黑龙江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会计工作者”。2011年获“北京市第七届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发表50篇论文

发表论文50余篇(部分见下),综述20余篇;主编“21世纪学科发展丛书”(周光召主编)《生命科学》分册;参编《生物化学》、《核酸化学》、《医学分子生物学》《临床神经外科学》、《基因扩增与基因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等教科书/专著13部。 1、 贾弘禔主编《生命的岁月与梦幻》(周光召主编:21世纪学科发展丛书——生命科学分册)(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贾弘禔主编《生物化学》(第3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 3、贾弘禔主编《生物化学》(8学制,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贾弘禔主编《Textbook of BIOCHEMISTRY》(英文)(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5、贾弘禔、倪菊华主编《生物化学:Case FilesTM, Biochemistry》(中英文)(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6、贾弘禔、冯作化主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7、参编《核酸化学》(张昌颖主编)、《生物化学》(周爱儒主编)、《临床神经外科学》(吴承远、刘玉光主编)、《内科学》(王海燕主编)、《医学分子生物学》(张乃蘅主编)、《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吴希如、陈清堂主编)、《基因扩增与基因诊断》(郑怀竞主编)、《基层医师手册》等教科书、专著及教学辅导10余部。 1. Li S-Y, Jia Y-H, Sun W-G, Tang Y, An G-S, Ni J-H, Jia H-T. Stabilization of mitochondrial function by tetramethylpyrazine protects against kainate-induced oxidative lesions in the rat hippocampus.Free Radic Biol Med2010; 48:597-608 2. Zhang H-J, Li W-J, Gu Y-Y, Li S-Y, An G-S, Ni J-H, Jia H-T. p14ARF interacts with E2F factors to form p14ARF-E2F/partner-DNA complexes repressing E2F-dependent transcription.J Cell Biochem2010; 109: 693-701 3. Li S-Y, Sun W-G, Jia Y-H, Wu G-S, An G-S, Ni J-H, Jia H-T. Calcium signal-initiated early activation of NF-κB in neurons is a neuroprotective event in response to kainic acid-induced excitotoxicity.Biochem(Mos) 2010; 75: 125-135 4. Li W-J, Gu Y-Y, Zhang H-J, Zhou J, Jia H-T. Induction of p14ARF by E2F1 contributes to 8-chloro-adenosine-induced apoptosis in human lung cancer H1299 cells.Chemotherapy2009; 55: 335–343 5. Zhang H-J, Li W-J, Yang S-Y, Li S-Y, Ni J-H, Jia H-T. 8-Chloro-adenosine-induced E2F1 promotesp14ARFgene activation in H1299 cells through displacing Sp1 from multiple overlapping E2F1/Sp1 sites.J Cell Biochem2009; 106: 466-472 6. Yang S-Y, Jia X-Z, Feng L-Y, Li S-Y, An G-S, Ni J-H, Jia H-T. Inhibition of topoisomerase II by 8-chloro-adenosine triphosphate induces DNA double-stranded breaks in 8-chloro-adenosine-exposed human myelocytic leukemia K562 cells.Biochem Pharmacol2009; 77:433-443 7. Jia X-Z, Yang S-Y, Zhou J, Li S-Y, Ni J-H, An G-S, Jia H-T. Inhibition of CHK1 kinase by Gö6976 converts 8-chloro-adenosine-induced G2/M arrest into S arrest in human myelocytic leukemia K562 cells.Biochem Pharmacol2009; 77:770-780 8. Ji Z-X, Du C, Wu G-S, Li S-Y, An G-S, Yang Y-X, Ru J, Jia H-T, Ni J-H. Synergistic up-regulation of muscle LIM protein expression in C2C12 and NIH3T3 cells by myogenin and MEF2C.Mol Genet Genomics2009; 281:1-10 9. Song C-L, Wang J-Y, Song Q-S, Li X, Chen Z-Q, Ma Q-J, Liu Z-J, Jia H-T, Dang G-T. Simvastatin induces estrogen receptor-alpha (ER-alpha) in murine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J Bone Miner Metab, 2008; 26:213-217 10. Li F, Jia H-T, Yu C-L. ACL reconstruction in a rabbit model using irradiated Achilles allograft seeded with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r PDGF-B gene-transfect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07; 15:1219–1227

近日,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夏川教授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hemistry (《自然–化学》)上发表题为“General synthesis of single-atom catalysts with high metal loading using graphene quantum do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套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的普适性合成策略,实现了高达 40 wt.% 或 3.8 at.% 的高过渡金属原子负载,比目前报道的单原子负载量提升了几倍甚至数十倍。 该工作由电子 科技 大学、加拿大光源和美国莱斯大学三个单位共同合作完成。材料与能源学院的夏川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美国莱斯大学的汪淏田教授和加拿大光源的胡永峰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合作团队在电催化材料研究和电化学反应器设计领域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具有极高的原子利用率、独特的电子结构以及明晰且可调的配位结构,在各种电催化过程中展现出优异的活性。但常规单原子材料中金属原子密度较低(通常小于5 wt.%或1 at.%),大大限制了其整体催化性能及工业应用前景,因此发展出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普适性合成策略至关重要。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对提高合成单原子材料的金属负载量有很大的局限(图1, a-b)。以碳材料负载的单原子为例,现有的“自上而下”方法通过在碳材料载体表面制造缺陷,然后通过缺陷稳定单原子。然而,无法精确调控缺陷尺寸导致缺陷位点的数目极大地受到限制,而且当金属负载量提高时,容易在大尺寸的缺陷位处形成团簇。“自下而上”方法则使用金属和有机物前驱体(如金属有机框架、金属-卟啉分子、金属-有机小分子)热解碳化的方式获得负载金属单原子的碳材料。在金属负载量过大时,金属原子之间将因为没有足够的隔离空间而导致热解过程中团簇或者颗粒的产生。 鉴于此,该团队发展了区别于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的单原子催化材料制备方法(图1c),以突破单原子负载量的限制。该团队创新性地使用比表面大、热稳定性高的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碳基底,对其进行-NH2基团修饰,使其对金属离子具有高配位活性。引入金属离子后可得到以金属离子作为节点、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结构单元的交联网络,最后热解即可得到高载量的金属单原子材料。相较于传统“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单原子催化剂合成方法,该研究报道的方法既保证了高含量金属离子初始锚定时的高分散性又能有效抑制后续热解过程基底烧结重构引起的金属原子团聚。 XAFS、HADDF-STEM等多种表征手段证明,由该法制得的负载型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在保证金属原子单分散的同时还能实现远超现有文献报道水平的金属载量。借助该方法,该团队成功制备出质量分数高达41.6%(原子分数为3.84%)的Ir单原子催化材料(图2),该负载量相较于文献报道的Ir单原子最高载量提升了数倍。 另外,该合成策略还具有普适性,能够用于制备其他贵金属或非贵金属的高载量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例如,在碳基底材料上,Pt单原子的负载量最高可达32.3 wt.%,Ni单原子负载量可达15 wt.%(图3)。 夏川,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国家青年人才。研究方向为基于新能源的电催化、电合成、电化学生物合成,致力于实现碳平衡的能量与物质循环。在“液体燃料与基础化学品现场合成”这一特色方向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反应器与催化剂设计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美国专利3项,H因子34,引用5200余次。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 Energy、Nat. Catal.、Nat. Chem.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9篇,热点论文2篇。

共发表或录用论文50篇,包括SCI期刊论文11篇(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10篇),EI期刊论文22篇[1] Wang Y H*, Nie J G, Li J J. Study on fatigue property of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s and stud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14, 94(3): 1-10.[2] Wang Y H*, Nie J G, Fan J S. Fiber beam-column element for circular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under axial–flexure–torsion combined load.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14, 95(4): 10-21.[3] Wang Y H*, Nie J G, Fan J S. Theoretical model and investigation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columns under axial force-torsion combined action. Thin-Walled Structures, 2013, 69(8): 1-9.[4] Wang Y H*, Nie J G, Cai CS. Numerical modeling on concrete structures and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frame structures. 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 2013, 51(8): 58-67.[5] Nie J G, Wang Y H*, Cai C S.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fatigue behavior of RC beams strengthened with steel plate-concrete composite technique. ASCE-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11, 137(7): 772-781.[6] Nie J G, Wang Y H*, Cai C S. Elastic rigidity of composite beams with full width slab opening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12, 73(6): 43-54.[7] Nie J G, Wang Y H*, Fan J S, Zhang X G, Cai C S. Mechanical behavior of composite joints for connecting existing concrete bridges and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12, 75(8): 11-20.[8] Nie J G, Wang Y H*, Fan J S. Experimental study on seismic behavior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columns under pure torsion and compression-torsion cyclic load.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2012, 79(12): 115-126.[9] Nie J G, Wang Y H*, Fan J S.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columns under combined compression-bending-torsion cyclic load. Thin-Walled Structures,2013, 67(6): 1-14.[10] Nie J G, Wang Y H*, Tao M X. Research and optimization on laminated steel tube column-concrete beam joints with outer stiffening ring. 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13, 56(5): 1282–1293.

发表论文50篇

近日,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夏川教授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hemistry (《自然–化学》)上发表题为“General synthesis of single-atom catalysts with high metal loading using graphene quantum do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套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的普适性合成策略,实现了高达 40 wt.% 或 3.8 at.% 的高过渡金属原子负载,比目前报道的单原子负载量提升了几倍甚至数十倍。 该工作由电子 科技 大学、加拿大光源和美国莱斯大学三个单位共同合作完成。材料与能源学院的夏川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美国莱斯大学的汪淏田教授和加拿大光源的胡永峰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合作团队在电催化材料研究和电化学反应器设计领域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具有极高的原子利用率、独特的电子结构以及明晰且可调的配位结构,在各种电催化过程中展现出优异的活性。但常规单原子材料中金属原子密度较低(通常小于5 wt.%或1 at.%),大大限制了其整体催化性能及工业应用前景,因此发展出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普适性合成策略至关重要。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对提高合成单原子材料的金属负载量有很大的局限(图1, a-b)。以碳材料负载的单原子为例,现有的“自上而下”方法通过在碳材料载体表面制造缺陷,然后通过缺陷稳定单原子。然而,无法精确调控缺陷尺寸导致缺陷位点的数目极大地受到限制,而且当金属负载量提高时,容易在大尺寸的缺陷位处形成团簇。“自下而上”方法则使用金属和有机物前驱体(如金属有机框架、金属-卟啉分子、金属-有机小分子)热解碳化的方式获得负载金属单原子的碳材料。在金属负载量过大时,金属原子之间将因为没有足够的隔离空间而导致热解过程中团簇或者颗粒的产生。 鉴于此,该团队发展了区别于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的单原子催化材料制备方法(图1c),以突破单原子负载量的限制。该团队创新性地使用比表面大、热稳定性高的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碳基底,对其进行-NH2基团修饰,使其对金属离子具有高配位活性。引入金属离子后可得到以金属离子作为节点、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结构单元的交联网络,最后热解即可得到高载量的金属单原子材料。相较于传统“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单原子催化剂合成方法,该研究报道的方法既保证了高含量金属离子初始锚定时的高分散性又能有效抑制后续热解过程基底烧结重构引起的金属原子团聚。 XAFS、HADDF-STEM等多种表征手段证明,由该法制得的负载型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在保证金属原子单分散的同时还能实现远超现有文献报道水平的金属载量。借助该方法,该团队成功制备出质量分数高达41.6%(原子分数为3.84%)的Ir单原子催化材料(图2),该负载量相较于文献报道的Ir单原子最高载量提升了数倍。 另外,该合成策略还具有普适性,能够用于制备其他贵金属或非贵金属的高载量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例如,在碳基底材料上,Pt单原子的负载量最高可达32.3 wt.%,Ni单原子负载量可达15 wt.%(图3)。 夏川,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国家青年人才。研究方向为基于新能源的电催化、电合成、电化学生物合成,致力于实现碳平衡的能量与物质循环。在“液体燃料与基础化学品现场合成”这一特色方向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反应器与催化剂设计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美国专利3项,H因子34,引用5200余次。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 Energy、Nat. Catal.、Nat. Chem.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9篇,热点论文2篇。

发表论文50余篇(部分见下),综述20余篇;主编“21世纪学科发展丛书”(周光召主编)《生命科学》分册;参编《生物化学》、《核酸化学》、《医学分子生物学》《临床神经外科学》、《基因扩增与基因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等教科书/专著13部。 1、 贾弘禔主编《生命的岁月与梦幻》(周光召主编:21世纪学科发展丛书——生命科学分册)(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贾弘禔主编《生物化学》(第3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 3、贾弘禔主编《生物化学》(8学制,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贾弘禔主编《Textbook of BIOCHEMISTRY》(英文)(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5、贾弘禔、倪菊华主编《生物化学:Case FilesTM, Biochemistry》(中英文)(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6、贾弘禔、冯作化主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7、参编《核酸化学》(张昌颖主编)、《生物化学》(周爱儒主编)、《临床神经外科学》(吴承远、刘玉光主编)、《内科学》(王海燕主编)、《医学分子生物学》(张乃蘅主编)、《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吴希如、陈清堂主编)、《基因扩增与基因诊断》(郑怀竞主编)、《基层医师手册》等教科书、专著及教学辅导10余部。 1. Li S-Y, Jia Y-H, Sun W-G, Tang Y, An G-S, Ni J-H, Jia H-T. Stabilization of mitochondrial function by tetramethylpyrazine protects against kainate-induced oxidative lesions in the rat hippocampus.Free Radic Biol Med2010; 48:597-608 2. Zhang H-J, Li W-J, Gu Y-Y, Li S-Y, An G-S, Ni J-H, Jia H-T. p14ARF interacts with E2F factors to form p14ARF-E2F/partner-DNA complexes repressing E2F-dependent transcription.J Cell Biochem2010; 109: 693-701 3. Li S-Y, Sun W-G, Jia Y-H, Wu G-S, An G-S, Ni J-H, Jia H-T. Calcium signal-initiated early activation of NF-κB in neurons is a neuroprotective event in response to kainic acid-induced excitotoxicity.Biochem(Mos) 2010; 75: 125-135 4. Li W-J, Gu Y-Y, Zhang H-J, Zhou J, Jia H-T. Induction of p14ARF by E2F1 contributes to 8-chloro-adenosine-induced apoptosis in human lung cancer H1299 cells.Chemotherapy2009; 55: 335–343 5. Zhang H-J, Li W-J, Yang S-Y, Li S-Y, Ni J-H, Jia H-T. 8-Chloro-adenosine-induced E2F1 promotesp14ARFgene activation in H1299 cells through displacing Sp1 from multiple overlapping E2F1/Sp1 sites.J Cell Biochem2009; 106: 466-472 6. Yang S-Y, Jia X-Z, Feng L-Y, Li S-Y, An G-S, Ni J-H, Jia H-T. Inhibition of topoisomerase II by 8-chloro-adenosine triphosphate induces DNA double-stranded breaks in 8-chloro-adenosine-exposed human myelocytic leukemia K562 cells.Biochem Pharmacol2009; 77:433-443 7. Jia X-Z, Yang S-Y, Zhou J, Li S-Y, Ni J-H, An G-S, Jia H-T. Inhibition of CHK1 kinase by Gö6976 converts 8-chloro-adenosine-induced G2/M arrest into S arrest in human myelocytic leukemia K562 cells.Biochem Pharmacol2009; 77:770-780 8. Ji Z-X, Du C, Wu G-S, Li S-Y, An G-S, Yang Y-X, Ru J, Jia H-T, Ni J-H. Synergistic up-regulation of muscle LIM protein expression in C2C12 and NIH3T3 cells by myogenin and MEF2C.Mol Genet Genomics2009; 281:1-10 9. Song C-L, Wang J-Y, Song Q-S, Li X, Chen Z-Q, Ma Q-J, Liu Z-J, Jia H-T, Dang G-T. Simvastatin induces estrogen receptor-alpha (ER-alpha) in murine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J Bone Miner Metab, 2008; 26:213-217 10. Li F, Jia H-T, Yu C-L. ACL reconstruction in a rabbit model using irradiated Achilles allograft seeded with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r PDGF-B gene-transfect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07; 15:1219–1227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