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古代文学硕士如何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古代文学硕士如何发表论文

文学学术论文的创作一定是基于现有工作的提高和改进,那文学学术论文要如何发表呢?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如何发表文学学术论文的方法,谢谢你的阅读。 如何发表文学学术论文 1.有了自己的学术成果后,按其研究方向在中国知网等论文收录网站上查找和你所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献。确认你的核心内容前人没有研究发表后,选择该领域的相关杂志; 2.按照所选杂志的格式要求,将自己的研究内容撰写成论文,通过该杂志的制定投稿渠道进行投稿,之后进行耐心等待; 3.编辑审阅后如果不感兴趣会直接退稿,如果感兴趣会给你提出修改意见,从投稿到第一次审回一般要2个月以上,按照编辑提出的修改意见逐条改正,并在给编辑回复时对其提出的每一条意见进行逐条回复,之后继续耐心等待; 4.二审后,基本就离发表不远了,一般会再给你提一些格式类的细节修改问题,解决后回复,等待发表就好。 关于文学的学术论文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结合 摘要: 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逐渐的走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慢慢的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网络文学与传统的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与传统的文学还有一定的差距。随着网络文学的不断发展和体系的不断完善,网络文学必将和传统的文学一样,成文文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是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现状的比较和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结合两个方面来对进行了探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口头形式的文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于是人们发明了造纸术,传统的文学逐渐取代了口头文学。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人们对文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网络文学正在以新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网络文学从外表看上去只是对写作的形式进行了改变,其实这是在文学领域正在进行的一场革命。 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现状的比较 网络文学为文学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网络文学的写作改变了以前一个人写作的模式,变成了一个集体来对文学作品进行写作和修改。但是,归根结底网络文学还是一种文学,它与传统的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复杂的关系。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并不是由二者不同的文学特征所决定,而是取决于不同的载体,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比较实际上是构建于两种不同的文学传播载体之上。 (一)存在方式的比较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存在方式的比较方面有了极大的改变,主要从文本形式、文类界限和文本载体方面进行比较。 (1)文本形式的不同 对于传统文学的文本形式大都是由线性平面的文本结构构成。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尽管运用了倒叙和插叙等手法,但是受到媒介的三维空间的限制,其文本的容量是有限的,大大的限制了传统文学的发展。网络文学的文本形式是超文本链接的形式,在阅读的时候显示出超线性或多线性,既由刚线性结构转变为线性结构,又线性结构转变为链接性结构,由封闭式结构转变为开放式的结构。 (2)文类界限的不同 在传统的文学类型中,有诗歌、散文、剧本和小说,生活实录和文学创作、虚构文学和纪实文学、文学和非文学的界限都非常的明确。当我们在欣赏一个传统的文学的时候,我们能够清楚的分辨出这篇文章是哪一种的体裁。但是在网络的文学作品中这种文学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在阅读网络文学作品中,我们很难将这些作品进行分类,因为这些文学作品给我们的感觉往往是模糊不清,应用传统的文学分类也无法对他们进行归类。 (3)文本载体的不同 传统的文学作品主要是以报纸、杂志和书本等载体呈现出来,它们摆放在书架或者书桌上面,构成了一种物质性的存在。网络文学则是是电子符号呈现在电脑上,传输在网络之上。网络文学的创作具有更大的随意性和开放性。 (二)创作模式的比较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创作模式的不同主要是从构思方式和创作手段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1)构思方式的比较 传统文学的创作是一个人进行的,它的构思是基于个人的艺术思维,主要表现出作者一个人的生命感悟和生命的体验,不断为传统文学的内容而寻找新的形式,用整体的艺术来施展个人潜在的艺术价值,为作品的形成创造出审美原创的艺术基础。而网络文学的构思方式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构思方式,网络文学的写作是随意的,不需要对作品进行整体的艺术构思。网络文学就是第一时间记录下当时的生活状态和真实的感受,只是简简单单的写下个人的喜、怒、哀、乐,写下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一些事物的看法,不是因为写文章而去思考。 (2)创作手段的变化 在传统文学创作的时,作者是通过笔在纸上一字一字的写作出来,然后在对其进行修改。而对网络文学的创作,作者只需要在键盘上输入或者是用交互语言的平台上进行语音输入。这种创作手段的变迁,使得作者创作起来更加的具有效率,创作的环境更加的舒适。 (三)传播模式的比较 (1)传统文学是以书面材料为载体进行传播。 传统文学的传播途径属于单方向的,传播模式只是作者——传播载体——读者。对此,有人就认为:“在这里作者是核心元素,对作品内容具有极大的控制能力,而读者只是根据作者的创作思维来进行阅读和品味。 (2)网络文学具有双向交流的特性。 网络文学信息的传播是双方向的,它的传播模式是作者——载体——读者——作者(或者是其他的读者)。在一般的情况认为,读者得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时,才会更容易的去进行阅读和交流。在网络文学中文章的作者和读者可以互换角色,这样就形成了作品再被创作的过程,将作品的创作变成了一种欣赏。 (四)语言的比较 网络文学在存在方式、创作模式和传播模式的改变必将会对语言带来一定的变化。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它的语言突破了传统语言的束缚,表现出了极大的差异性。 传统的文学特别注重文学语言的情感性,常常通过气氛的渲染、景色的烘托来表达出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时为了丰富作品中的思想和感情上的表达,作者往往会对某些故事情节进行长篇的叙述。而对于网络文学的的阅读和传播,网络文学的作品其语言往往追求简单、直观、形象的表达形式。 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往往需要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文学中的语言的描述,在读者的脑海中会勾勒出作品中人物的形象。但是网络文学语言改变了传统语言的色彩,程序化的语言模块取代了个人的色彩,使读者阅读起来更加的生动形象。 作为一种新的 文学形式而出现, 网络文学的出现适应时代的 发展。它最近几年刚刚发展起来,在文坛中还没有像传统文学那样的根深蒂固,但是与传统的文学相比其还有极大的优势。我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网络文学的发展,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他们更好的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二、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 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冲击力会与日俱增,传统的 写作与网络写作的竞争也会越来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文学的优势逐渐的表现出来,网络文学有压倒传统文学的趋势。但是,它们归根结底都是属于文学,它们只有在相互弥补和完善中才能共同的发展,二者的关系正在慢慢的结合,具体的表现主要体现在: (一)开发工具的结合 在传统的文学模式的写作过程中,作者是在一张桌子上拿着笔慢慢的进行文学的创作,在种创作模式在现在的生活中已经不常见了。在现在的写作过程中是作者 应用电脑和网络的写作方式,无论你是在家里、郊外或者是公交车上都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创作和修改。当文学作品创作完需要 发表时,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将 文学作品发送到相关出版社的网站或者邮箱当中,彻底代替了以前通过邮信的方式来发表文章,提高了文学作品的安全性。美国信息传播学家保罗·利文森曾经说过:“个人计算机以及它对书写的影响可以被看成是书写缺陷的补救媒介。”在开发工具这方面,传统文学的作者在应用网络文学 工作方式的模式,是对开发工具方式的结合。 (二)发布方式的逐渐结合 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在发布方式上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将两种文学的发布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两家作者希望达到的目标。传统文学作者在将自己的作品发布的同时,也在建立自己的微博和网站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宣传。建立一个与读者交流的平台来与读者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使得每一个作家都可以有一个自己的“发布中心”和“出版社”;一些网络文学的作者也应用传统的文学发布模式,他们在网络上发布作品的同时,也 联系相关的出版社来对文学作品进行出书卖和报纸进行连载,网络文学的作者借用传统的文学评价的标准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要求,以获得传统文学界的肯定,无论是网络文学还是传统的文学,文学作品的发布方式的改变都极大的增强了作品的生命力。 (三)思维观念的逐渐结合 网络文学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逐渐的成熟起来,也认识到了自身的缺点和劣势,应该努力学习其他的科学知识,尤其是对传统的文学进行学习,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身水平。在这段时期内,传统的文学也逐渐认识到了网络文学的本质,对网络文学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学习网络文学的优势,为自身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在文学的评价标准方面,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也正在逐渐的结合,对于传统文学它的受众面很窄,影响力在一个狭窄的范围之内,传统文学的作者往往认为凡是发表的文学作品都应该是精品。但是受到网络文学的影响后,他们看到只要是面向大众的文学作品,能够更好的达到对文学作品进行普及的作用。所以在传统文学在创作和发布传播工具方面,以及反映 社会新气象和新的生态 环境等方面,大力向网络文学靠近。 比以往任何时候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但是想要将网络文学融入到传统的文学中,让传统文学完全容纳网络文学,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例如一些生命力很强、具有深刻内涵小说也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努力之后,最终成为经典之作。传统文学虽然根深蒂固,但是也经不起时间的磨损,它的劣势也逐渐的显现出来,网络文学为弥补传统文学的缺陷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网络文学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为传统的文学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二者逐渐的结合为读者提供更为满意的文学作品。 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并不是意味着文坛的破裂,实际上是各个板块之间的紧密互动。一方面,商业出版社将大众文学与网络文学自然的结合在一起,网络文学中一些优秀的作品可以通过出版社出版,传统的文学又可以通过网上付费的模式在线阅读。传统文学逐渐的结合网络,在创作上频繁的交流,作者之间不断的研讨和培训,两种写作方式展开积极的对话,寻找更多的关联点。 三、结语: 从根本上来讲,网络文学就是对传统文学的一场改革。对于这场改革传统文学领域的大多数作家对网络文学还不是非常的了解,我们必须对网络文学有进一步的理解,认识到网络文学的优势和长处。这场文学的改革异常的盛大,意义注定重大,有网络文学引发的新的文学高潮,为中国当代文学开辟了崭新的时代。 看了“如何发表文学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大学学术论文怎么发表 2. 本科生如何发表学术论文 3. 发表学术论文的心得 4. 大学生如何发表学术论文 5. 大学如何发表学术论文

完成培养方案中的最后一门课程考试(以全国统考为最后一门课为例)→撰写、发表小论文→在考试成绩出来前,准备硕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大约七月底,八月上旬,公布全国统考的成绩,明确自己已经进入论文写作阶段→在9月初人大开学之时,关注人大相关学院的同等学力的教学公告,填写《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撰写论文申请表》→在学院规定的时间内(如法学院在9月1日—9月15日),按各个学院规定的时间,要求递交《论文申请表》和开题报告。→学院教务老师根据开题报告,给您配备相应的导师,(约在10月份左右)→学员和导师建立联系,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书籍、撰写论文,送导师审阅、修改、再审,直到通过。(约到第二年的1月左右)——填写《同等学力论文答辩报名表》,一般在每年的3月初或9月初,等一系列表格文件,同时递交论文及小论文等。→各学院教务老师把论文答辩报名表,交导师签字。把论文送相关专家评审,学员做答辩准备。约到4月中下旬。→学院领导和教务老师组织论文答辩委员会,安排答辩时间。约在4月底,5月初。→学员参加论文答辩,约在5月中旬。→如通过,填写《申请硕士学位的申请》。如没通过,在准备一次答辩→领取硕士学位证书,约7月—8月。可去北京领取,或等北京老师带来上海。

至少要到省级刊物上发表,省级刊物就是由地方主办的一些期刊杂志。用过早发表网。

古代文学博士如何发表论文

这个需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咨询自己的导师,看看自己这个方向的论文的深度一般发表在哪里,如果有推荐人,内容又非常好,肯定很容易发表。

在完成了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之后,就自然进入了毕业论文的写作阶段。实际上,在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本来也是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发表的论文是专题式的,还不是成体系的,需要把不同的专题研究联系起来,链接不同的部分,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论证系统。这就是毕业论文的写作。同时,毕业论文还是学校检验学生整体的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方式,所以还不是一个简单的研究问题。因此,除了学术创新之外,毕业论文的写作还对于文字语言的表达,知识面,论文结构组织和逻辑运用等有一定的要求。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要大力借助于读书笔记。根据前面已经完成的读书笔记,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论文中的文献综述部分,基本上就是从读书笔记中来的,或者说是读书笔记的更加系统的整理,深化和扩充而已。

文学学术论文的创作一定是基于现有工作的提高和改进,那文学学术论文要如何发表呢?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如何发表文学学术论文的方法,谢谢你的阅读。 如何发表文学学术论文 1.有了自己的学术成果后,按其研究方向在中国知网等论文收录网站上查找和你所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献。确认你的核心内容前人没有研究发表后,选择该领域的相关杂志; 2.按照所选杂志的格式要求,将自己的研究内容撰写成论文,通过该杂志的制定投稿渠道进行投稿,之后进行耐心等待; 3.编辑审阅后如果不感兴趣会直接退稿,如果感兴趣会给你提出修改意见,从投稿到第一次审回一般要2个月以上,按照编辑提出的修改意见逐条改正,并在给编辑回复时对其提出的每一条意见进行逐条回复,之后继续耐心等待; 4.二审后,基本就离发表不远了,一般会再给你提一些格式类的细节修改问题,解决后回复,等待发表就好。 关于文学的学术论文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结合 摘要: 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逐渐的走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慢慢的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网络文学与传统的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与传统的文学还有一定的差距。随着网络文学的不断发展和体系的不断完善,网络文学必将和传统的文学一样,成文文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是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现状的比较和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结合两个方面来对进行了探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口头形式的文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于是人们发明了造纸术,传统的文学逐渐取代了口头文学。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人们对文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网络文学正在以新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网络文学从外表看上去只是对写作的形式进行了改变,其实这是在文学领域正在进行的一场革命。 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现状的比较 网络文学为文学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网络文学的写作改变了以前一个人写作的模式,变成了一个集体来对文学作品进行写作和修改。但是,归根结底网络文学还是一种文学,它与传统的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复杂的关系。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并不是由二者不同的文学特征所决定,而是取决于不同的载体,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比较实际上是构建于两种不同的文学传播载体之上。 (一)存在方式的比较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存在方式的比较方面有了极大的改变,主要从文本形式、文类界限和文本载体方面进行比较。 (1)文本形式的不同 对于传统文学的文本形式大都是由线性平面的文本结构构成。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尽管运用了倒叙和插叙等手法,但是受到媒介的三维空间的限制,其文本的容量是有限的,大大的限制了传统文学的发展。网络文学的文本形式是超文本链接的形式,在阅读的时候显示出超线性或多线性,既由刚线性结构转变为线性结构,又线性结构转变为链接性结构,由封闭式结构转变为开放式的结构。 (2)文类界限的不同 在传统的文学类型中,有诗歌、散文、剧本和小说,生活实录和文学创作、虚构文学和纪实文学、文学和非文学的界限都非常的明确。当我们在欣赏一个传统的文学的时候,我们能够清楚的分辨出这篇文章是哪一种的体裁。但是在网络的文学作品中这种文学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在阅读网络文学作品中,我们很难将这些作品进行分类,因为这些文学作品给我们的感觉往往是模糊不清,应用传统的文学分类也无法对他们进行归类。 (3)文本载体的不同 传统的文学作品主要是以报纸、杂志和书本等载体呈现出来,它们摆放在书架或者书桌上面,构成了一种物质性的存在。网络文学则是是电子符号呈现在电脑上,传输在网络之上。网络文学的创作具有更大的随意性和开放性。 (二)创作模式的比较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创作模式的不同主要是从构思方式和创作手段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1)构思方式的比较 传统文学的创作是一个人进行的,它的构思是基于个人的艺术思维,主要表现出作者一个人的生命感悟和生命的体验,不断为传统文学的内容而寻找新的形式,用整体的艺术来施展个人潜在的艺术价值,为作品的形成创造出审美原创的艺术基础。而网络文学的构思方式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构思方式,网络文学的写作是随意的,不需要对作品进行整体的艺术构思。网络文学就是第一时间记录下当时的生活状态和真实的感受,只是简简单单的写下个人的喜、怒、哀、乐,写下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一些事物的看法,不是因为写文章而去思考。 (2)创作手段的变化 在传统文学创作的时,作者是通过笔在纸上一字一字的写作出来,然后在对其进行修改。而对网络文学的创作,作者只需要在键盘上输入或者是用交互语言的平台上进行语音输入。这种创作手段的变迁,使得作者创作起来更加的具有效率,创作的环境更加的舒适。 (三)传播模式的比较 (1)传统文学是以书面材料为载体进行传播。 传统文学的传播途径属于单方向的,传播模式只是作者——传播载体——读者。对此,有人就认为:“在这里作者是核心元素,对作品内容具有极大的控制能力,而读者只是根据作者的创作思维来进行阅读和品味。 (2)网络文学具有双向交流的特性。 网络文学信息的传播是双方向的,它的传播模式是作者——载体——读者——作者(或者是其他的读者)。在一般的情况认为,读者得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时,才会更容易的去进行阅读和交流。在网络文学中文章的作者和读者可以互换角色,这样就形成了作品再被创作的过程,将作品的创作变成了一种欣赏。 (四)语言的比较 网络文学在存在方式、创作模式和传播模式的改变必将会对语言带来一定的变化。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它的语言突破了传统语言的束缚,表现出了极大的差异性。 传统的文学特别注重文学语言的情感性,常常通过气氛的渲染、景色的烘托来表达出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时为了丰富作品中的思想和感情上的表达,作者往往会对某些故事情节进行长篇的叙述。而对于网络文学的的阅读和传播,网络文学的作品其语言往往追求简单、直观、形象的表达形式。 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往往需要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文学中的语言的描述,在读者的脑海中会勾勒出作品中人物的形象。但是网络文学语言改变了传统语言的色彩,程序化的语言模块取代了个人的色彩,使读者阅读起来更加的生动形象。 作为一种新的 文学形式而出现, 网络文学的出现适应时代的 发展。它最近几年刚刚发展起来,在文坛中还没有像传统文学那样的根深蒂固,但是与传统的文学相比其还有极大的优势。我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网络文学的发展,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他们更好的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二、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 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冲击力会与日俱增,传统的 写作与网络写作的竞争也会越来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文学的优势逐渐的表现出来,网络文学有压倒传统文学的趋势。但是,它们归根结底都是属于文学,它们只有在相互弥补和完善中才能共同的发展,二者的关系正在慢慢的结合,具体的表现主要体现在: (一)开发工具的结合 在传统的文学模式的写作过程中,作者是在一张桌子上拿着笔慢慢的进行文学的创作,在种创作模式在现在的生活中已经不常见了。在现在的写作过程中是作者 应用电脑和网络的写作方式,无论你是在家里、郊外或者是公交车上都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创作和修改。当文学作品创作完需要 发表时,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将 文学作品发送到相关出版社的网站或者邮箱当中,彻底代替了以前通过邮信的方式来发表文章,提高了文学作品的安全性。美国信息传播学家保罗·利文森曾经说过:“个人计算机以及它对书写的影响可以被看成是书写缺陷的补救媒介。”在开发工具这方面,传统文学的作者在应用网络文学 工作方式的模式,是对开发工具方式的结合。 (二)发布方式的逐渐结合 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在发布方式上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将两种文学的发布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两家作者希望达到的目标。传统文学作者在将自己的作品发布的同时,也在建立自己的微博和网站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宣传。建立一个与读者交流的平台来与读者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使得每一个作家都可以有一个自己的“发布中心”和“出版社”;一些网络文学的作者也应用传统的文学发布模式,他们在网络上发布作品的同时,也 联系相关的出版社来对文学作品进行出书卖和报纸进行连载,网络文学的作者借用传统的文学评价的标准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要求,以获得传统文学界的肯定,无论是网络文学还是传统的文学,文学作品的发布方式的改变都极大的增强了作品的生命力。 (三)思维观念的逐渐结合 网络文学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逐渐的成熟起来,也认识到了自身的缺点和劣势,应该努力学习其他的科学知识,尤其是对传统的文学进行学习,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身水平。在这段时期内,传统的文学也逐渐认识到了网络文学的本质,对网络文学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学习网络文学的优势,为自身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在文学的评价标准方面,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也正在逐渐的结合,对于传统文学它的受众面很窄,影响力在一个狭窄的范围之内,传统文学的作者往往认为凡是发表的文学作品都应该是精品。但是受到网络文学的影响后,他们看到只要是面向大众的文学作品,能够更好的达到对文学作品进行普及的作用。所以在传统文学在创作和发布传播工具方面,以及反映 社会新气象和新的生态 环境等方面,大力向网络文学靠近。 比以往任何时候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但是想要将网络文学融入到传统的文学中,让传统文学完全容纳网络文学,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例如一些生命力很强、具有深刻内涵小说也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努力之后,最终成为经典之作。传统文学虽然根深蒂固,但是也经不起时间的磨损,它的劣势也逐渐的显现出来,网络文学为弥补传统文学的缺陷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网络文学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为传统的文学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二者逐渐的结合为读者提供更为满意的文学作品。 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并不是意味着文坛的破裂,实际上是各个板块之间的紧密互动。一方面,商业出版社将大众文学与网络文学自然的结合在一起,网络文学中一些优秀的作品可以通过出版社出版,传统的文学又可以通过网上付费的模式在线阅读。传统文学逐渐的结合网络,在创作上频繁的交流,作者之间不断的研讨和培训,两种写作方式展开积极的对话,寻找更多的关联点。 三、结语: 从根本上来讲,网络文学就是对传统文学的一场改革。对于这场改革传统文学领域的大多数作家对网络文学还不是非常的了解,我们必须对网络文学有进一步的理解,认识到网络文学的优势和长处。这场文学的改革异常的盛大,意义注定重大,有网络文学引发的新的文学高潮,为中国当代文学开辟了崭新的时代。 看了“如何发表文学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大学学术论文怎么发表 2. 本科生如何发表学术论文 3. 发表学术论文的心得 4. 大学生如何发表学术论文 5. 大学如何发表学术论文

博士论文如果想要快速的发表,那么只有两种渠道。第一种渠道是你的博士论文绝对的优秀,那么任何期刊都是喜欢看那种优秀的论文。第二种渠道是你的博士论文,需要找一个比较熟悉的杂志方,这样有利于沟通。特别是在期刊,杂志社,有自己的熟人,更方便办事情。

古代文学硕士发表论文

费秉勋,1939年9月生于陕西蓝田;196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从事编辑工作14年;1978年考取西北大学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评为副教授,1993年评为教授;讲授《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悲剧文学史》等课程,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发表论文百余篇,内容涉及到历史、哲学、语言学(包括方言研究)、戏曲、美术、民俗、艺术史等。现为中国易学院院长、全国国学产业研究院陕西分院院长、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舞蹈家协会理论研究委员会委员。费秉勋(1939—),陕西蓝田人,196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1978年又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历任陕西省群众艺术馆编辑,西北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中国神秘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舞蹈家协会理论研究委员,西安市文史馆馆员,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还兼任西安终南书画院名誉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9年开始研究中国舞蹈史,发表舞史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专著《古舞丛说》、《中国舞蹈奇观》、《舞蹈与社会生活》等三种。[1]1980年开始研究贾平凹,发表文章三十余篇,出版专著《贾平凹论》。1984年开始研究易学,在2007年哈尔滨举行的“第十回世界易经大会”上被授予“世界著名易学导师”荣誉称号;2008年在深圳由建设部组织的建筑风水文化论坛上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易学名家”;2009年,中国风水协会主席陈帅佛授予费秉勋(易学高人)荣誉称号。著有专著《舞蹈与社会生活》、《舞蹈篇(中国社会生活丛书)》、《中国神秘文化》、《八卦占卜新解》、《奇门遁甲新述》、《飞盘奇门遁甲》、《易学万年历》、《白话易林》、《方术异闻实录》,评论《黄庭坚诗艺发微》、《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等。

古代文学硕士论文

有关于古代文学硕士论文哪里找呢?古代文学硕士论文是怎样写的?下方是由我整理的古代文学硕士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文学硕士论文——试析元遗民诗歌创作特征论【1】

论文关键词:元代 遗民诗歌 特征

论文摘要:元遗民诗歌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元遗民诗歌以其特有的思想内涵、激越凄美而又多姿多彩的风格特征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不仅展现了遗民诗歌传统的道德及政治特征,而且结合现实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时代特征以及处变求新的艺术风格特征,在诗风由元及明清转移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文学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并不同步,文学的兴衰,也常常与政治情形的好坏相悖。

元末国运衰微,社会动荡,但对文学来说不但没有出现荒芜,相反却展现出末世的文化盛景。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题元遗山集》)。

多难的时代带给诗人更多真切的生命个体体验,更多对现实清醒、深切的认识。

元遗民诗歌正是经历国变这个特殊时代的产物,诗人们以自己独特的感受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元末复杂而广阔的社会生活,士人丰富而多折的`心理路程,处变世而求变化的独特艺术追求。

他们的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由于同处相似的人生境遇、共同的社会背景,他们的作品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共同的主题特征,如悯时伤世,感慨疮咦;处山临泉,寄情娱性;故国之思,君臣之义。

此外还有很多表达深笃友情的题赠唱和,表达志向高洁的写景咏物。

又由于元代社会文化背景相对开放、自由,诗人的主体个性意识比较强,因此具体展现在诗人笔下的作品又各具特色。

1元遗民诗歌丰富多样的时代特征

1.1悯时伤时,感慨疮痛

元朝末季,世风颓败,战争造成山河破碎,百姓生活痛苦多艰。

易代的残破景象在诗人笔下多有描绘,如王冕的《悲苦行》、《秋夜雨》、《伤亭户》、《冀州道中》、《江南民》、《江南妇》等诗篇展示了苦难人民的悲剧生活。

《伤亭户》描写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见,盐户在官吏的勒索搜刮之下难以为生,被迫走上绝路。

《痛哭行》揭露贫富悬殊的社会矛盾。

《冀州道中》写“……程程望烟火,道旁少人居。

小米无得买,浊醒无得沽……”。

杨维祯古乐府诗《盐商行》、《江南谣》、《贫妇谣》等篇章同样都反映了民间疾苦,表达诗人的悯时伤世之情。

元遗民通过大量的咏怀、咏史诗感叹时危事艰,抒发了遗民诗人浓重的凄凉、愁苦、无所依傍归依的感伤。

如戴良《咏怀二首》其一“……谓将究安宅,何意逢乱离。

三年去复还,邻室无一贵。

所见但空巷,垣墙亦尽颓。”所写之处满目疮痰,残垣断墙,一片荒凉。

其《杨本初见访别后却寄》诉说着诗人内心万般愁苦:“事违人已衰,别多心更苦。

朝来数鬓丝,近复添几缕。”他的《自述二首》其二:“家无十日程,归计苦难成。

为客忧饥馁,频年仗友生。

刚肠随世屈,白发向人明。

争似湖居好,扁舟载月行。”《岁暮感怀四首》其三:“已被虚名误,偷生亦偶然。

兵戈十年久,妻子几家全。

往事溪云外,余龄逝水前。

艰难有如此,何日赋归田。”诗句里见出时事多艰而又无奈的心情。

其《寄鹤年》:“横门之下可楼迟,且抱遗经住海涯。

东海已编高士传,西方仍诵美人诗。

衰年避地方蓬转,故国伤心忽黍离。

天末秋风正萧瑟,一鸿声彻暮云悲。”字里行间流露出浓重的故国黍离之悲,同样主题的作品还有丁鹤年《暮春感怀二首》:“杜宇声声唤客愁,故国何处此登楼。

落花飞絮成春梦,剩水残山异昔游。

彩扇多情明月在,舞衣无迹彩云收。

东皇去后韶华尽,老圃寒香别有秋。”《兵后还武昌二首》其二:“乱后还家两鬓苍,物情人事总堪伤。

西风古爆游狐兔,落日荒郊卧虎狼。

五柳久非陶令宅,百花今岂杜陵庄。

旧游回首都成梦,独数残更坐夜长。”诗中诗人感慨往日的韶华眼前尽逝,一切烟云如梦,事已成昨,人情堪伤。

再如叶额《至正戊戌九日感怀赋十律见意》云:“岁月无情天地老,江山不尽古今愁。

黄花谩引杯中物,白发空惊镜里秋。”张星《惆怅五首》:“惆怅繁华成逝水,尽归江海作潮声。”同样弥漫着无尽而凄苦的感伤。

古代文学硕士论文——浅谈西晋初期儒学对文学的影响【2】

论文关键词:晋初;儒学;文人心态;文学创作

论文摘要:西晋初期,儒学重新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

儒学的积极影响和晋初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士人“立功立言”以求不朽的心态。

这种心态反映在文学创作上,就是恢复了儒家传统的诗教精神,继承了“美刺”的文学观念;在作品中,流露出积极进取的用世精神,以“兼济天下”作为创作主题。

西晋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关于西晋文学的成就,刘册《文心雕龙》云:“晋室群才,稍人轻绮。

张、潘、左、陆,比肩诗衙;才褥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

此其大略也。”钟嵘《诗品序》在描述了建安文学的“彬彬之盛”后,接着指出:“尔后凌迟衰微,迄于有晋。

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而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刘、钟二人都热情洋溢地描绘出了西晋文学的繁荣景象。

一个时代之文学,其思想内容、形式、风格及发展变化不可避免要受到这个时代的思想意识的影响。

西晋文学的发展,同西晋的思想文化环境密不可分。

玄学的兴盛,是西晋文化学术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

西晋玄学崇尚清谈,标榜任达,西晋士人的心态与士风的形成均与其密不可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亦不可忽视。

由于玄学的兴盛,其被视为此时期的主流思想,就连很多以儒学立身的士人都沾染了玄风的余绪,似乎儒学在西晋走向衰微。

事实上,儒学在西晋衰微,只是从严格经学意义的角度而言,尤其是相对于儒学在两汉的地位而言。

西晋实质上常被以后的士人誉为儒礼之学的盛世。

晋武帝登基后多次下诏倡导儒学,“……敦喻五教,劝务农功,勉励学者,思勤正典,无为百家庸末,致远必泥”《(泰始四年诏》)。

他还采取扩建太学、封崇孔子后裔等措施,复兴儒学,“置博士十九人,九州之中,师徒相传,学士如林,犹选张华、刘皇居太常之官,以重儒学”。

处于低潮的儒学在西晋之初逐渐显露出撅而复振的局面。

在西晋初期,士人尤其是那些出身寒素的士人又重新回归“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人生轨迹,掌握儒家的礼仪知识和具备儒家伦理道德成为士人人仕的重要工具。

儒学思想在普初重新上升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作为一种为皇权所推崇的思想,儒学的政治思想和处世原则不可能不对百姓产生影响,也不可能不对晋初士人的心态产生影响,并影响他们的文学创作。

儒家思想有很强烈的政治追求,儒学本就是积极入世的学说。

孔子有治世之心,“三月无君,则惶惶如也,出疆必载质”《(孟子·膝文公下》)。

孟子与孔子一样,大部分时间都在寻求政治上的突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在孔孟的影响下,儒家后学都有一种自觉的政治要求,都有学而为民生政治的信念。

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官方的形式强化了儒学与政治的关系,儒学及儒学引发的自觉的政治参与意识逐渐成为一种民族性的精神存在。

西晋去汉不远,儒家士族在社会上还普遍存在,再加上统治者的提倡,儒学在西晋的影响力依然极大,在儒家建功立业、追求不朽的思想指导下,晋初士人亦表现出积极进取的意识。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从此,追求“不朽”成为士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成为一种人生观。

据《晋书》记载,“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石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现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杜预好为后世之名,追求不朽的心态可见一斑。

而“立德”既为“太上”,唯圣人所能,一般士人莫能当之,况且西晋的政治环境亦无道德可言,所以西晋士人往往把自己的追求目标放在“立功”“立言”上,犹以“立功”为要。

古代文学论文如何发表

考研一般没这种要求吧,一般来讲研究生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都很难的,打电话到学校招生部门问一下吧。

核心的话从你投稿到发表最少也要半年吧,有能力发表的话题前准备下。

上面举的那些核心期刊,特别是进入2004中文核心期刊大多对学历、职称和单位级别有较高要求,比如直接写明收受博士、教授来稿,或拒绝本科以下院校教师来稿等)。相对来讲较好发的,个人觉得是《名作欣赏》,版面费如果不通过中介,直接和编辑部联系可能便宜点。一般核心期刊版面费都比较贵,各刊物不等,大概千字四五百元左右。

最早,人们的语言与思想靠口口相传。从人类开口用语言交流,到用文字记录,这是一段相当漫长的历史。后来即使有了文字与书写工具,在民间,很大程度上仍然使用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因为那时只有贵族才能读书学习。我国最早的文字是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的甲骨文和钟鼎文,这是文字记录的开端,由于材料的局限,还难以广泛传播。直至殷商时期,能够掌握运用文字的人在整个国家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个,这种情形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直至竹简的出现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竹简也称简牍,起源于西周,是战国至魏晋时代用来书写的主要材料。竹简的制作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它有切竹、刮青、书写、钻孔、编辑等一系列的工序。成语“韦编三绝”就是说孔子勤奋读书,把“韦”(即用来编辑竹简的牛皮绳)都翻断许多次了。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现,才有了手抄传播的可能,才有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得以流传至今。但诗文写在竹简上毕竟是很麻烦的,一般的文稿是难以再抄录实现广泛传播的,更由于竹简有相当的重量,携带很不方便。所以,与竹简同时并用的有绢绸,但因为材质稀少昂贵,只有富贵之人才能用得起。东汉时期有了纤维纸并被广泛使用,简牍才逐渐被纸抄本所代替。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完全取代了简牍甚至绢绸,手抄传播广泛应用。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我国古代文学得到空前的发展繁荣,相关书籍的传播速度加快,数量加大。宋代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使个人著作和藏书量大大增多。现在我们经常使用的成语“长篇累牍”“人手一册”中的“牍”“册”,本义都是指竹简,而“鱼传尺素”“握素披黄”中的“素”就是指用来书写的绢绸

在古代,因为科技不发达,所以文学作品发表一般都是人口相传。先是在文人墨客之间流传,然后再流传到民间老百姓之间互口相传。我国最早的文字是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的甲骨文和钟鼎文,这是文字记录的开端,由于材料的局限,还难以广泛传播。直至殷商时期,能够掌握运用文字的人在整个国家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个,这种情形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直至竹简的出现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竹简也称简牍,起源于西周,是战国至魏晋时代用来书写的主要材料。竹简的制作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它有切竹、刮青、书写、钻孔、编辑等一系列的工序。成语“韦编三绝”就是说孔子勤奋读书,把“韦”(即用来编辑竹简的牛皮绳)都翻断许多次了。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现,才有了手抄传播的可能,才有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得以流传至今。但诗文写在竹简上毕竟是很麻烦的,一般的文稿是难以再抄录实现广泛传播的,更由于竹简有相当的重量,携带很不方便。所以,与竹简同时并用的有绢绸,但因为材质稀少昂贵,只有富贵之人才能用得起。东汉时期有了纤维纸并被广泛使用,简牍才逐渐被纸抄本所代替。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完全取代了简牍甚至绢绸,手抄传播广泛应用。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我国古代文学得到空前的发展繁荣,相关书籍的传播速度加快,数量加大。宋代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使个人著作和藏书量大大增多。现在我们经常使用的成语“长篇累牍”“人手一册”中的“牍”“册”,本义都是指竹简,而“鱼传尺素”“握素披黄”中的“素”就是指用来书写的绢绸。

如何发表古代文学论文

最早,人们的语言与思想靠口口相传。从人类开口用语言交流,到用文字记录,这是一段相当漫长的历史。后来即使有了文字与书写工具,在民间,很大程度上仍然使用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因为那时只有贵族才能读书学习。我国最早的文字是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的甲骨文和钟鼎文,这是文字记录的开端,由于材料的局限,还难以广泛传播。直至殷商时期,能够掌握运用文字的人在整个国家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个,这种情形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直至竹简的出现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竹简也称简牍,起源于西周,是战国至魏晋时代用来书写的主要材料。竹简的制作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它有切竹、刮青、书写、钻孔、编辑等一系列的工序。成语“韦编三绝”就是说孔子勤奋读书,把“韦”(即用来编辑竹简的牛皮绳)都翻断许多次了。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现,才有了手抄传播的可能,才有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得以流传至今。但诗文写在竹简上毕竟是很麻烦的,一般的文稿是难以再抄录实现广泛传播的,更由于竹简有相当的重量,携带很不方便。所以,与竹简同时并用的有绢绸,但因为材质稀少昂贵,只有富贵之人才能用得起。东汉时期有了纤维纸并被广泛使用,简牍才逐渐被纸抄本所代替。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完全取代了简牍甚至绢绸,手抄传播广泛应用。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我国古代文学得到空前的发展繁荣,相关书籍的传播速度加快,数量加大。宋代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使个人著作和藏书量大大增多。现在我们经常使用的成语“长篇累牍”“人手一册”中的“牍”“册”,本义都是指竹简,而“鱼传尺素”“握素披黄”中的“素”就是指用来书写的绢绸

古代文学论文格式

古代文学是一门很有古典风范的学科,那么论文格式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论文格式,欢迎前来查看!

一、论文标题

1、建议将论文标题分割为正标题和副标题。正标题和副标题至少应该由四个名词(或词组)组成,其中三个是普通名词或专有名词,一个是动词的名词形式。

2、三个普通名词或专有名词的作用是将论文所要讨论的内容细化。一个名词作为主名词限定论文的主旨、主要内容或该研究所使用的最重要的原始材料,另外两个名词进一步限定主名词的范围,或是指明与主名词相关联的内容。

3、动词的名词形式应该能够表示出该论文的研究方法或者切入方向;在理想的情况下,该动词的名词形式应该能够暗示论文所采用的理论构架或结论大致的范围。

4、为进一步限定论文的范围,在标题中使用适度、适量的形容词是很有必要的。

5、使用前人诗句作为标题是学术论文的大忌;绝对不要引用前人诗句作为论文的标题。

二、摘要

1、摘要的总字数不宜超过250字,一定要少于300字。

2、摘要的第一句应该使用更为准确的语言将论文的标题重复一遍,并尽量写明标题中每个名词的准确意思。

3、摘要的第二、三、四句(假设论文除前言和结论外只有三个小节的话)应该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论文每节的内容,但尽量避免直接引用前人的文字。

4、摘要的最后一句应该给出论文结论的大致方向或范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或许可以考虑完全说破论文的结论。

三、关键词

1、关键词一般需要4个或7个名词;形容词尽量不要出现在关键词中。

2、关键词一般可以包括论文标题中的名词。

3、除论文标题中的名词之外,其它的关键词一般是论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专有名词(或词组),一般也可以是人名、书名、官职称谓、地理位置等等。

4、每个关键词不宜超过五个字的长度。

四、前言(或引言)

1、前言的第一段需要说明本篇论文的研究意义。

2、前言的第一段的第一句话可以在内容上重复摘要的第一句话,即使用更为准确的语言将论文的标题重复一遍,并尽量写明标题中每个名词的准确意思。

3、前言的第一段内需要解释标题中出现过的关键的名词(如果名词的定义太过复杂,则应该将名词的解释放入正文内)。

4、前言的第一段内应该有比较简单的背景介绍(例如研究的历史背景、人物生平,或者研究所使用的最重要的原始材料等等)。

5、前言的第二段的第一句话应该直接说明选题的原因(在这句话中最多可以使用两个逗号)。

6、前言的第二段的之后几句应该更进一步地阐述第一句话的意思,并简单说明本论文与其它研究成果的关系。

7、前言的第二段的结尾处要能表现出自己与前人研究的最根本的差别或突破。

8、前言的第三、四、五段是关于前人研究的文献综述,需要按照逻辑顺序,由大到小叙述前人相关研究的范围、内容和主要观点,并最终落实到自己论文的切入点。

9、写作文献综述务必要有自己对于前人研究成果的评论性的句子,绝对要避免简单的资料堆叠(这里未必需要将所有的前人研究成果全部展示,而是应该选择一些和自己论文有关的、或是影响较大的前人的研究成果来进行评论)。

10、前言的第六段需要陈述自己采用的研究方法或援引的研究理论,在可能的情况下,暗示大致可能出现的结论,或者采用设问的方式,将以下每一节要讨论的内容变为问句逐个发问。

11、如果需要的话,前言的最后一段可以简略地描述一下文章的结构,即以下每一节、每一小节要探讨的内容。

五、正文的节、小节、段落

1、假设:正文分为三节,每节分为三个小节;用简练的语言为每节和每小节起小标题(以名词为主),且一般不需要副标题。

2、使用前人诗句作为小标题是学术论文的大忌;绝对不要引用前人诗句作为论文的小标题。

3、每一节的第一小节都应该是综述性的:介绍本节主要要讨论的内容、要解答的问题,或者是解答问题的方法、角度等。

4、每一小节的第一个段落都应该具有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的性质。

5、每一小节的最后一个段落都应该适当总结本小节所探讨的主要内容,在有可能的情况下,用最后一句引出下文。

6、每一个段落的第一句话都应该能够清楚地展现该段落所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7、作者在具体写作时应该做到:当读者阅读了每一个段落的第一句话之后就能够对于论文的具体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8、段落与段落之间不能存在逻辑断档,检查是否有逻辑断档的方式是:一、看上一个段落中出现最为频繁的主语(名词)或宾语(名词)是否是下一个段落的主语或宾语;二、看上一个段落中出现最为频繁的动词的名词化形式是否是下一个段落的.主语或宾语。

9、检查句与句之间是否存在逻辑断档的方式同此理。

六、引文与脚注

1、直接引用一般有两种方式,即在正文段落中直接加入字、词、句的形式(需要引号,不需要换字体),或在正文段落结束后另起一段引文的方式(不需要引号,整体段落需要缩进,并更换字体,一般为楷体)。

2、间接引用一般是用自己的语言转述或概述他人的观点。

3、任何形式的引用,都需要加脚注;直接和间接引用一般将脚注符号加在该引文结束的句号之后(句号之外)。

4、如果直接引用的是较短、且较重要的字、词、句,脚注符号可以加在该字、词、句的后引号之后(后引号之外)。

5、凡是直接引用的,且单独成为段落的文字,紧接其后的一段正文中务必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该段引文。

6、如果间接引用较长,且其中穿插有直接引用,且所有引文的出处为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则可以将之整合为单独的段落,只在段落结尾处加一个脚注即可;脚注符号可以加在该段落结束的句号之后。

7、脚注的基本格式为(如果为单册书,则无需“册”的信息):

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名称,出版年),第n册,页n–n。

作者,《书名》,编者一、编者二编,《丛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名称,出版年),第n册,页n–n。

作者一、作者二,《文章题》,载编者一、编者二编,《书名 / 集刊名》(出版地:出版社名称,出版年),第n册,页n–n。

作者,《文章题》,载《期刊名》,第n期(出版年):页n–n。

8、某一篇文献在脚注中第一次出现时务必要有全部的信息(如上所示),而同样的文献在脚注中第二次出现时,可以简化为:

作者,《书名 / 文章题》,页n–n。

9、注意区分减号(-)、短划线(–)、长划线(—);使用短划线连接两个页码(例如:页233–666。)或两个年份(例如:1711–1799);使用逗号区分不同页码(例如:页2,22,222。);使用分号区分不同册(例如:第2册,页22;第4册,页66–88,135。);最后一个页码之后一定要加句号。

七、结论

1、结论的第一段应该以概括性的语言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每一节的内容应该用一句话来概括。

2、结论的第二段是对第一段内容的提升;应该适当涉及一些基于文章内容、但超越了文章内容的问题,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整体学科的发展有何意义。

3、结论的第三段(以及之后的几个段落)即自由发挥,可以在第二段的基础上,涉及一些与文章内容无关的问题,但通过逻辑的推理,将无关的问题和文章内容本身相联系。

4、结论的第三段(以及之后的几个段落)也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提出一些更宏大、更推进的问题;但作者不需要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给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

5、文章水平的高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论的第三段(以及之后的几个段落),而其根本前提则是之前的所有推论在逻辑上没有漏洞。

八、参考书目

1、参考书目必须和脚注相对应;凡出现在脚注中的文献必须被放入参考书目。

2、在研究过程中被阅读过,但没有被直接或间接引用的文献是不能放入参考书目的。

3、参考书目的基本格式为(如果为单册书,则无需“册”的信息):

作者,《书名》,共n册。出版地:出版社名称,出版年。

作者,《书名》,编者一、编者二编,《丛书名》,第n–n册,页n–n。出版地:出版社名称,出版年。

作者一、作者二,《文章题》,载编者一、编者二编,《书名 / 集刊名》,页n–n。出版地:出版社名称,出版年。

作者,《文章题》,载《期刊名》,第n期(出版年):页n–n。

4、页码的出现在参考书目与脚注的区别是:参考书目中给出的页码信息是文献的范围;脚注中给出的页码信息是文献的具体引用位置。

九、附录

1、附录中收集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类:一、原始文献的分类整理或翻译,二、基于原始文献归纳总结出的数据图表,三、与本论文有间接关系的专题论述。

2、在有多个附录的情况下,附录序号的编排应该使用英文大写字母,而不是使用数字。

3、在有多个附录的情况下,需要按照附录在正文中出现的顺序来编排。

十、文档格式

1、此文档格式参考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毕业论文写作规范》。

2、论文题目:三号黑体字。

3、摘要、前言、结论、节的标题:小三号黑体字(Word文档“段落”中的“大纲级别”为第1级)。

4、小节的标题:四号黑体字(Word文档“段落”中的“大纲级别”为第2级)。

5、正文:小四号宋体字(英文为12号 Times New Roman字体)。

6、引文:小四号楷体,悬挂缩进。

7、脚注:五号宋体字(英文为10号 Times New Roman字体)。

8、行间距:1.25倍(注意:一定要在Word文档“段落”中取消对于“文档网格”的定义)。

9、空行:前言、结论、每节结束后空一行;每小节结束后不空行;段落之间不空行。

10、对齐方式:除论文题目为“居中对齐”之外,一律为“左对齐”(包括各级标题、正文、引文、脚注)。

11、页边距:每一页面的上边距和左边距侧(订口)分别留边25mm,下边距和右边距(切口)应分别留边20mm。

我国古代文学辉煌灿烂,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她历史悠长,光彩夺目,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文学经典形象和故事,因此我国古代文学经典是我们当代人值得不断学习、探索、挖掘的富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一般情况下,学术史包括学术人物、学术事件、学术流变等,从学术史角度,对国学与古代文学进行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国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

关键词:国学;古代文学

一、从学科史视角对国学与古代文学进行认识

在我国古代文学的不断发展中,“文学”在很多典籍中出现过,例如:孔子的《论语》就是比较经典的古代文学。在汉代时期,“文学”也被称作是“文章”,是一切书面行为和作品的统称。由此可见,古代文学和国学在早期时候没有明确的被区分开,古代文学既包括现代人公认为文学的相关题材,也包括部分不属于文学的体裁。因此,从学科史的角度对国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发现,部分研究者给以的解释是古代文学属于国学范畴,但是,实际上古代文学和国学又存在一定差异。

二、从研究史视角对国学与古代文学存在的异同进行分析

从国学与古代文学的研究范围来看,国学研究的是词句、文理、考据等,是对事物的本真进行分析和辨别,主要包括文字学、版本学、辨伪学、目录学、训诂学和校勘学等多个方面。从古代文学的作品来看,主要分为先秦、秦汉到唐代、唐代到元末、明初到五四运动这四个时期,其中,诗、词、歌、赋、传奇、小说等都是古代文学的体裁。在国学与古代文学的相互影响下,中国文学文献学的形成,给目录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主要包括刻印、排版、辨伪、检索等,对中国文化发展带来极大影响。由于国学与古代文学的研究角度各不相同,一样的作品会产生不一样的研究效果,从两者的研究方法上来看,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例如:在对《诗经》进行研究时,国学研究的是其中的目录,古代文学研究的是各种词赋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由此可见,从研究史来看国学与古代文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可以从不同层次进行研究,使国学与古代文学具备各自的特色和研究体系。

三、从学术史视角对国学与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

一般情况下,学术史包括学术人物、学术事件、学术流变等,从学术史角度,对国学与古代文学进行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国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国学学术史和古代文学的学术史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国学与古代文学之间的相互渗透,早很多古代文学中得到了证实。其中,宋学和宋代文学观念的关系,是国学与古代文学相互渗透的典型代表;二是,国学学术史具有比较独特的特点,在很多时候可以更好地凸显文学家多方面的思想观念,使古代文学家的思想得以充分展示。同时,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全面地研究古代文学的文学成就;三是,现代文学研究中,国学学术史和古代文学学术史的相关研究必须客观、公正,才能对国学学术史和古代文学学术史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和评价。因此,从学术史角度进行研究,可以对国学和古代文学的关系有更系统的了解,从而为相关研究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六个层面王兆鹏;江汉论坛2006-05-1545

2、文话: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学术资源王水照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7-2037

摘要:总之,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并基本上形成一定的体系。各文体的实践性学习各成体系:既有分散进行、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性学习,又有相对独立、承担多项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关键词:古代文学;实践教学

一、诗歌部分

作为广义的概念,诗歌在中国古代涵盖了古诗、词、曲、民歌等内容。从认知、能力、素质三方面的教学目标来说,古诗、词、曲的实现途径和效果是基本一致的。对这一部分内容,我们设计了三个实践教学目标:识记、背诵名篇;理解、鉴赏古诗;对古诗进行文本解读、设计教学方案并付诸实践。下面依次谈谈具体操作。

1.识记与背诵。在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职业及专业技能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有本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初就按学号顺序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最多10人,安排一名指导老师,按照系部制定的职业及专业技能训练方案在两年理论学习同时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也依赖于这一前提,二者紧密配合,互为体系的组成部分。一定阶段的内容结束后,老师给出必背篇目,每个小组的成员到本组小组长那里背诵过关,小组长做出详细记录并评分;小组长集中到学习委员那里过关并评分;学习委员的背诵情况则由任课教师直接负责。同时,老师在课堂上会进行不定时不定人数的随机抽查背诵,抽查到的同学的背诵情况若与小组长记录情况不符,本组同学需抽时间接受学习委员的检查过关。这种方法比之期末试卷中的填空默写更能落到实处。此外,职业技能训练中每学期都有古诗背诵的任务。

2.理解与鉴赏。这一目标和实践任务安排在第二学期专业技能训练中的“文学作品欣赏”中,学生对给出的古诗篇目进行鉴赏,写出书面的小文章,同组成员间互相交流,老师评改。

3.古诗解读、讲好一首古诗。古诗解读安排在第三学期专业技能训练的“文本解读”中,学生从分析文本的角度写出书面的文章,小组交流教师评改。诗歌部分结束后,安排时间由各组准备教案,选派一人在课堂上讲一首古代诗词。

4.在识记、理解、鉴赏、深入认识之后,分班组织古诗词朗诵会,使学生对古代诗词有一个感情上的升华。给出一定的准备时间,期间参赛选手可以请老师指导。班委做好会务工作。朗诵完毕,由学习委员、普通同学、老师组成的评委评分并确定名次,给出相应的奖励。通过这样扎实的过关,到综合性活动朗诵古诗词、讲一首古诗词的时候,学生基本上可以表现的游刃有余,也为他们今后在中小学课堂上讲授古诗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散文部分

古代散文一个是语言的隔阂,一个是与政治、道德的紧密联系,都使得学生学起来比较费劲。而要集中在课堂上去疏通文意,再去理解、分析文章,是很不现实的。因此需要学生在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去自主学习,搞清楚文中的字词、特殊用法、句式等,大体上搞懂文章的字面意思。课堂上,大家先互相汇报自主学习的成果,然后再分小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写法、结构等。

1.课前预习。在每次课前一周布置预习内容,包括文学常识、文言字词读法意义、文章大意结构以及相关的问题。学生自己利用工具书、网络等自主学习,并分组整理学习成果。

2.汇报学习成果。用一堂课时间让学生分组解决上述基本问题,采用面对全班讲解的方式,过后老师不再重复,只对缺漏的部分做出补充。

3.提高与升华。解决基本问题之后,针对选文中涉及的观点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论辩,如王安石在《读孟尝君传》中认为“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得一士”就可以称霸天下,让学生结合战国历史对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树立自己观点并证明自己观点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学生口头讨论之后,形成文字,在此过程中学习古人立论的构思和写作技巧。散文部分的实践性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点燃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课堂气氛也从之前老师一言堂时的沉闷而变得比较活跃。

三、小说与戏剧部分

小说和戏剧都属于叙事性文体,很多古代的小说和戏剧也都搬上了现代荧屏。但总体来说,学生在这两个方面的基础仍然有很大差距。因此,在具体操作方面,有细微的差别。

1.小说

唐传奇、明清小说的故事是学生之前都有一定了解的。因此很大一部分内容基本上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大家互相讲一讲小说所写的故事、对人物的看法以及对主题的讨论,自由发表观点。老师只对一些重要的文学常识和主题趋向进行总结和点拨。这样就有效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也避免了在课堂上占用过多的时间去叙述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学生感觉到自己参与其中了,会增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和动力。

2.戏剧

戏剧部分是整个古代文学中比较难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地方。虽然它与现代影视在性质、作用上有一致之处,但因为年代久远资料缺失,学生很难直观地去把握古代戏剧的真正面貌。所以在进入这一部分之前,先放映电影《霸王别姬》,里面有许多古代戏剧唱段、扮相等,虽然主要是京剧,但已经足以让学生对古代戏剧有所认识了。看完之后,就结合影片内容讲解古代戏剧的一些常识,并让学生写观后感。

3.综合性实践活动

小说、戏剧部分结束以后,布置学生按照分组,每组同学选取古代小说或戏剧中的某个片段或场景,自编自导自演一个小的舞台剧。给出一定的准备时间,然后在班上表演并上交剧本。学生通过选题、改编、分派角色到具体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乃至心理活动,不止对戏剧和小说的文体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古老的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亲近感。

四、小结

总之,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并基本上形成一定的体系。各文体的实践性学习各成体系:既有分散进行、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性学习,又有相对独立、承担多项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同时,课堂内的实践教学与职业、专业技能训练中的实践学习双线并行、互相配合。经过这一系列的主动参与和探索,学生不仅在活动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再像以前一样对古代文学“高山仰止”、望而生畏了,而是从内心里感受到了古代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活力,甚至喜欢上古代文学。这正是我们古代文学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那就是——发掘古代文学和文化的现代意义,使她进入现代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现代人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研究的思考王兆鹏;文学遗产2006-03-1547

人们的语言与思想靠口口相传。从人类开口用语言交流,到用文字记录,这是一段相当漫长的历史。后来即使有了文字与书写工具,在民间,很大程度上仍然使用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因为那时只有贵族才能读书学习。我国最早的文字是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的甲骨文和钟鼎文竹简也称简牍,起源于西周,是战国至魏晋时代用来书写的主要材料东汉时期有了纤维纸并被广泛使用,简牍才逐渐被纸抄本所代替现在我们经常使用的成语“长篇累牍”“人手一册”中的“牍”“册”,本义都是指竹简,而“鱼传尺素”“握素披黄”中的“素”就是指用来书写的绢绸。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