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罗杰斯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罗杰斯发表的论文

1.罗杰斯 Carl Ransom Rogers (1902-- )美国心理学家。1902年1月8日生于芝加哥附近的奥克帕克。早年主修农业和历史。1924年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同年进入纽约联合神学院。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临床心理学。1928年获硕士学位,后受聘到罗切斯特市防止虐待儿童协会的儿童研究室工作。1930年任该室主任。1931年,在工作之余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40年到俄亥俄州立大学任心理学教授。1945年转到芝加哥大学任教。1957年回母校威斯康星人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教授。1962年-1963年,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以后又到加利福尼亚西部行为科学研究所和哈佛大学任职。曾任1946年-1947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49年-1950年美国临床和变态心理学会主席,还担任过美国应用心理学会第一任主席。在1927年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罗杰斯主要从事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时间和研究。他以首倡患者中心治疗而驰名。他还在心理治疗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格的"自我理论",并把这个理论推广到教育改革和其他人际关系的一般领域中。1956年,他提出心理治疗客观化的新方法,并因此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卓越科学贡献奖。1972年,又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专业贡献奖。罗杰斯是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理论观点与当代行为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956年,罗杰斯与斯金纳共同署名发表了一篇体味"有关人类行为控制的若干问题---一篇专题讨论文章"的争议文章,载于美国《科学》杂志上。该文就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在心理学若干基本理论问题上的分歧进行了深入的论述,阐明了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表现出作者对人类自我实现潜能、人的积极自主性的坚信。他的主要著作有:《咨询和心理治疗:新近的概念和实践》;《患者中心治疗:他的实施、含义和理论》;《在患者中心框架中发展出来的治疗、人格和人际关系》;《学习的自由》。1930年8月30日,沃伦·巴菲特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沃伦·巴菲特从小就极具投资意识,他钟情于股票和数字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家族中的任何人。他满肚子都是挣钱的道儿,五岁时就在家中摆地摊兜售口香糖。稍大后他带领小伙伴到球场捡大款用过的高尔夫球,然后转手倒卖,生意颇为经火。上中学时,除利用课余做报童外,他还与伙伴合伙将弹子球游戏机出租 给理发店老板们,挣取外快。1941年,刚刚跨入11岁,他便跃身股海,购买了平生第一张股票。1947年,沃伦·巴菲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但他学得教授们的空头理论不过瘾,两年后便不辞而别,辗转考入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拜师于著名投资学理论学家本杰明·格雷厄姆。在格雷厄姆门下,巴菲特如鱼得水。格雷厄姆反投机,主张通过分析企业的赢利情况、资产情况及未来前景等因素来评价股票。他教授给巴菲特丰富的知识和决窍。富有天才的巴菲特很快成了格雷厄姆的得意门生。1950年巴菲特申请哈佛大学被拒之门外。1951年,21岁的巴菲特学成毕业的时候,他获得最高A+。1957年,巴菲特掌管的资金达到30万美元,但年末则升至50万美元。1962年,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资本达到了720万美元,其中有100万是属于巴菲特个人的。当时他将几个合伙人企业合并成一个“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最小投资额扩大到10万美元。情况有点像现在中国的私募基金或私人投资公司。196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达到400万美元,而此时他掌管的资金已高达2200万美元。1966年春,美国股市牛气冲天,但巴菲特却坐立不安尽管他的股票都在飞涨,但却发现很难再找到符合他的标准的廉价股票了。虽然股市上疯行的投机给投机家带来了横财,但巴菲特却不为所动,因为他认为股票的价格应建立在企业业绩成长而不是投机的基础之上。1967年10月,巴菲特掌管的资金达到6500万美元。1968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历史上最好的成绩:增长了59%,而道·琼斯指数才增长了9%。巴菲特掌管的资金上升至1亿零400万美元,其中属于巴菲特的有2500万美元。1968年5月,当股市一片凯歌的时候,巴菲特却通知合伙人,他要隐退了。随后,他逐渐清算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几乎所有的股票。1969年6月,股市直下,渐渐演变成了股灾,到1970年5月,每种股票都要比上年初下降50%,甚至更多。1970年-1974年间,美国股市就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没有一丝生气,持续的通货膨胀和低增长使美国经济进入了“滞胀”时期。然而,一度失落的巴菲特却暗自欣喜异常因为他看到了财源即将滚滚而来——他发现了太多的便宜股票。1972年,巴菲特又盯上了报刊业,因为他发现拥有一家名牌报刊,就好似拥有一座收费桥梁,任何过客都必须留下买路钱。1973年开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蚕食《波士顿环球》和《华盛顿邮报》,他的介入使《华盛顿邮报》利润大增,每年平均增长35%。10年之后,巴菲特投入的1000万美元升值为两个亿。1980年,他用1.2亿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单价,买进可口可乐7 %的股份。到1985年,可口可乐改变了经营策略,开始抽回资金,投入饮料生产。其股票单价已涨至51.5美元,翻了5倍。至于赚了多少,其数目可以让全世界的投资家咋舌。1992年中巴菲特以74美元一股购下435万股美国高技术国防工业公司——通用动力公司的股票,到年底股价上升到113元。巴菲特在半年前拥有的32,200万美元的股票已值49,100万美元了1994年底已发展成拥有230亿美元的伯克希尔工业王国,它早已不再是一家纺纱厂,它已变成巴菲特的庞大的投资金融集团。从1965-1994年,巴菲特的股票平均每年增值26.77%,高出道·琼斯指数近17个百分点。如果谁在1965年投资巴菲特的公司10000美元的话,到1994年,他就可得到1130万美元的回报,也就是说,谁若在30年前选择了巴菲特,谁就坐上了发财的火箭。2000年3月11日,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的网站上公开了年度信件——一封沉重的信。数字显示,巴菲特任主席的投资基金集团伯克希尔公司,去年纯收益下降了45%,从28.3亿美元下降到15.57亿美元。伯克希尔公司的A股价格去年下跌20%,是90年代的唯一一次下跌;同时伯克希尔的账面利润只增长0.5%,远远低于同期标准普尔21%的增长,是1980年以来的首次落后.2007年3月1日晚间,“股神”沃伦·巴菲特麾下的投资旗舰公司——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公布了其2006财政年度的业绩,数据显示,得益于飓风“爽约”,公司主营的保险业务获利颇丰,伯克希尔公司去年利润增长了29.2%,盈利达110.2亿美元(高于2005年同期的85.3亿美元);每股盈利7144美元(2005年为5338美元)。1965—2006年的42年间,伯克希尔公司净资产的年均增长率达21.4%,累计增长361156%;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公司的年均增长率为10.4%,累计增长幅为6479%。2007年3月1日,伯克希尔公司A股股价上涨410美元,收于106600美元。去年伯克希尔A股股价上涨了23%,相形之下,标普500指数成分股股价平均涨幅仅为9%。巴菲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他依靠股票、外汇市场的投资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富翁。他倡导的价值投资理论风靡世界。价值投资并不复杂,巴菲特曾将其归结为三点:把股票看成许多微型的商业单元;把市场波动看作你的朋友而非敌人(利润有时候来自对朋友的愚忠);购买股票的价格应低于你所能承受的价位。“从短期来看,市场是一架投票计算器。但从长期看,它是一架称重器”——事实上,掌握这些理念并不困难,但很少有人能像巴菲特一样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去。巴菲特似乎从不试图通过股票赚钱,他购买股票的基础是:假设次日关闭股市、或在五年之内不再重新开放。在价值投资理论看来,一旦看到市场波动而认为有利可图,投资就变成了投机,没有什么比赌博心态更影响投资。”巴菲特2006年6月25日宣布,他将捐出总价达370亿美元的私人财富投向慈善事业。这笔巨额善款将分别进入全球首富、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创立的慈善基金会以及巴菲特家族的基金会。巴菲特捐出的370亿美元是美国迄今为止出现的最大一笔私人慈善捐赠。据路透社报道,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巴菲特现年75岁,《福布斯》杂志预计他的身价为620亿美元,是全球首富。370亿元的善款占到了巴菲特财产的大约60%。巴菲特在一封写给比尔与梅林达·盖茨基会的信中说,他将捐出1000万股伯克希尔公司B股的股票,按照市值计算,等于巴菲特将向盖茨基金捐赠300亿美元。盖茨基金会发表声明说:“我们对我们的朋友沃伦·巴菲特的决定受宠若惊。他选择了向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捐出他的大部分财富,来解决这个世界最具挑战性的不平等问题。”此外,巴菲特将向为已故妻子创立的慈善基金捐出100万股股票,同时向他三个孩子的慈善基金分别捐赠35万股的股票。不久前,盖茨刚刚宣布他将在两年内逐步移交他在微软的日常管理职责,以便全身心投入盖茨基金会的工作。盖茨基金会的总财产目前已达300亿美元。该基金会致力于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医疗事业以及发展美国的教育。2008年3月6日,《福布斯》杂志发布了最新的全球富豪榜,巴菲特由于所持股票大涨,身家猛增100亿美元至620亿美元,问鼎全球首富,墨西哥电信大亨斯利姆以600亿美元位居第二,13年蝉联首富桂冠的微软主席盖茨退居第三。

罗杰斯 Carl Ransom Rogers (1902--1987)美国心理学家。1902年1月8日生于芝加哥附近的奥克帕克。早年主修农业和历史。1924年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同年进入纽约联合神学院。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临床心理学。1928年获硕士学位,后受聘到罗切斯特市防止虐待儿童协会的儿童研究室工作。1930年任该室主任。1931年,在工作之余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40年到饿亥饿州立大学任心理学教授。1945年转到芝加个哥大学任教。1957年回母校威斯康星人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教授。1962年-1963年,人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以后又到佳利福尼亚西部行为科学研究所和哈佛大学任职。曾任1946年-1947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49年-1950年美国临床和变态心理学会主席,还担任过美国应用心理学会第一任主席。在1927年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罗杰斯主要从事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时间和研究。他以首倡患者中心治疗而驰名。他还在心理治疗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格的"自我理论",并把这个理论推广到教育改革和其他人际关系的一般领域中。1956年,他提出心理治疗客观化的新方法,并因此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卓越科学贡献奖。1972年,又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专业贡献奖。罗杰斯是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理论观点与当代行为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956年,罗杰斯与斯金纳共同署名发表了一篇体味"有关人类行为控制的若干问题---一篇专题讨论文章"的争议文章,载于美国《科学》杂志上。该文就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在心理学若干基本理论问题上的分歧进行了深入的论述,阐明了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表现出作者对人类自我实现潜能、人的积极自主性的坚信。他的主要著作有:《咨询和心理治疗:新近的概念和实践》;《患者中心治疗:他的实施、含义和理论》;《在患者中心框架中发展出来的治疗、人格和人际关系》;《学习的自由》。

1.罗杰斯 Carl Ransom Rogers (1902-- ) 美国心理学家。1902年1月8日生于芝加哥附近的奥克帕克。早年主修农业和历史。1924年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同年进入纽约联合神学院。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临床心理学。1928年获硕士学位,后受聘到罗切斯特市防止虐待儿童协会的儿童研究室工作。1930年任该室主任。1931年,在工作之余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40年到俄亥俄州立大学任心理学教授。1945年转到芝加哥大学任教。1957年回母校威斯康星人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教授。1962年-1963年,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以后又到加利福尼亚西部行为科学研究所和哈佛大学任职。曾任1946年-1947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49年-1950年美国临床和变态心理学会主席,还担任过美国应用心理学会第一任主席。 在1927年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罗杰斯主要从事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时间和研究。他以首倡患者中心治疗而驰名。他还在心理治疗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格的"自我理论",并把这个理论推广到教育改革和其他人际关系的一般领域中。1956年,他提出心理治疗客观化的新方法,并因此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卓越科学贡献奖。1972年,又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专业贡献奖。 罗杰斯是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理论观点与当代行为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956年,罗杰斯与斯金纳共同署名发表了一篇体味"有关人类行为控制的若干问题---一篇专题讨论文章"的争议文章,载于美国《科学》杂志上。该文就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在心理学若干基本理论问题上的分歧进行了深入的论述,阐明了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表现出作者对人类自我实现潜能、人的积极自主性的坚信。他的主要著作有:《咨询和心理治疗:新近的概念和实践》;《患者中心治疗:他的实施、含义和理论》;《在患者中心框架中发展出来的治疗、人格和人际关系》;《学习的自由》。2.罗杰斯(Rodney Rogers)国籍:美国场上位置:前锋出生日期:1971年6月20日 身高:2.01米体重:115.7公斤现效力球队:新泽西网队场上号码:54毕业学校:维克森林大学1995年3月10日,参加27场NBA季后赛,平均每场得分9.1,篮板3.7,出场时间22.7分钟1997-98赛季,创职业生涯最好成绩1999-2000赛季,投中115个三分球,列NBA第16位;命中率0.439,列NBA第4位荣获1999-2000赛季“最佳第六人”称号 2000年2月15日,对萨拉门托国王队,得到职业生涯最高分36分 1997-98赛季,平均每场得分15.1,篮板5.6,助攻2.7,抢断1.22,均创职业生涯最好成绩1995年3月10日,代表丹佛掘金队迎战底特律活塞队,得到21个篮板,创职业生涯最高记录参加27场NBA季后赛,平均每场得分9.1,篮板3.7,出场时间22.7分钟3. 罗杰斯 第三位介绍量子基金的核心人物,也是最为潇洒的一位,一边环球旅行一边投资,这就是是量子基金量子基金创始人之一、人称"奥地利股市之父" 、周游列国全球投资的詹姆斯·罗杰斯。 詹姆斯·罗杰斯(Jim Rogers)是在1997年令东南亚国家闻风丧胆的"量子基金"的前合伙人,是国际著名的投资家和金融学教授。曾被Jon Train's 《现代投资大师》, Jack Schwager's 《市场奇才》等著名年鉴收录。罗杰斯还是时代(Time)、华盛顿邮报( The Washington Post)、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巴龙( Barron's)、福布斯( Forbes)、财富( Fortune)、华尔街日报( The Wall Street Journal)、金融时报(The Financial Times)长期撰稿人。 1970年罗杰斯与索罗斯共同创立了量子基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詹姆斯·罗杰斯既是一位杰出的投资家,也是一位优秀的大学教师。从1983年开始,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开设了最热门的高级证券分析课程,连投资大行家巴菲特听了他课后,也连声叫好。巴菲特认为罗杰斯对市场大趋势的把握无人能及。目前,罗杰斯还担任美国有线电视台CNBC最受观众欢迎的节目"你的投资组合"的主持人。 罗杰斯在1989-1990年完成的第一次环球旅行被吉尼斯世界记录记载。作为国际著名的投资家,罗杰斯先后投资西德、奥地利、巴西、新加坡等国家,获得了巨大成功。1989年,罗杰斯第一次环球旅行时,投资于世界各个新兴国家。1998年罗杰斯创立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RICI),到2003年11月该指数已达117.46%的升幅,超过同期主要指数。1999年罗杰斯第二次环球旅行时,投资上海B股,同样获得巨大成功。时代(Time)称罗杰斯为金融界的印地安那o琼斯(the Indiana Jones of finance)。 罗杰斯原材料指数RRMI后改名为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 The Rogers International Commodity Index,RICI)。从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RICI)创立到2003年11月,该指数已经增长了117.46%。同期标准普尔指数(S&P 500 Index)增长为-5.574%。莱曼长期国债指数(Lehman Long Treasury Bond Index)增长为49.30%。同时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的增长也超过了其他商品指数,如商品研究署指数(Commodities Research Bureau Index)、道o琼斯-AIG 商品指数(Dow Jones-AIG Commodities Index) 等,成为增长最快的商品指数。 罗杰斯1942年10月生于美国南部亚拉巴马州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化工厂的一名工程师。虽然家中并没有从事金融行业的人,但罗杰斯与孩童时代巴菲特通过卖可乐赚钱一样自小表现出了很高的投资天赋。5岁那年,罗杰斯得到了他的第一个工作--在棒球场上捡空瓶。不久以后,他获得了在少年棒球联合会的比赛中出售饮料和花生的特许权。父亲借给了6岁的儿子100美元启动资金,用来购置必备的花生烘烤机。5年以后,11岁的罗杰斯用自己的劳动所得还清了父亲的"贷款",并在银行户头存进了属于自己的100美元,小小年纪便出手不凡。 他和父亲一起用这100美元到乡下去做投机生意,把这些钱买了价格正日益飞涨的牛犊。并出钱让农民饲养这些牛犊,希望次年出售并卖个好价钱。由于买点太高,这次投机失败了。直到20年后,罗杰斯才从书本上明白失败的原因,由于朝鲜战争使他们在牛犊上的投资被战后价格的回落吞噬得一干二净。沃伦·巴菲特经历 1930年8月30日,沃伦·巴菲特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沃伦·巴菲特从小就极具投资意识,他钟情于股票和数字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家族中的任何人。他满肚子都是挣钱的道儿,五岁时就在家中摆地摊兜售口香糖。稍大后他带领小伙伴到球场捡大款用过的高尔夫球,然后转手倒卖,生意颇为经火。上中学时,除利用课余做报童外,他还与伙伴合伙将弹子球游戏机出租 给理发店老板们,挣取外快。 1941年,刚刚跨入11岁,他便跃身股海,购买了平生第一张股票。 1947年,沃伦·巴菲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但他学得教授们的空头理论不过瘾,两年后便不辞而别,辗转考入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拜师于著名投资学理论学家本杰明·格雷厄姆。在格雷厄姆门下,巴菲特如鱼得水。格雷厄姆反投机,主张通过分析企业的赢利情况、资产情况及未来前景等因素来评价股票。他教授给巴菲特丰富的知识和决窍。富有天才的巴菲特很快成了格雷厄姆的得意门生。 1950年巴菲特申请哈佛大学被拒之门外。 1951年,21岁的巴菲特学成毕业的时候,他获得最高A+。 1957年,巴菲特掌管的资金达到30万美元,但年末则升至50万美元。 1962年,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资本达到了720万美元,其中有100万是属于巴菲特个人的。当时他将几个合伙人企业合并成一个“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最小投资额扩大到10万美元。情况有点像现在中国的私募基金或私人投资公司。 196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达到400万美元,而此时他掌管的资金已高达2200万美元。 1966年春,美国股市牛气冲天,但巴菲特却坐立不安尽管他的股票都在飞涨,但却发现很难再找到符合他的标准的廉价股票了。虽然股市上疯行的投机给投机家带来了横财,但巴菲特却不为所动,因为他认为股票的价格应建立在企业业绩成长而不是投机的基础之上。 1967年10月,巴菲特掌管的资金达到6500万美元。 1968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历史上最好的成绩:增长了59%,而道·琼斯指数才增长了9%。巴菲特掌管的资金上升至1亿零400万美元,其中属于巴菲特的有2500万美元。 1968年5月,当股市一片凯歌的时候,巴菲特却通知合伙人,他要隐退了。随后,他逐渐清算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几乎所有的股票。 1969年6月,股市直下,渐渐演变成了股灾,到1970年5月,每种股票都要比上年初下降50%,甚至更多。 1970年-1974年间,美国股市就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没有一丝生气,持续的通货膨胀和低增长使美国经济进入了“滞胀”时期。然而,一度失落的巴菲特却暗自欣喜异常因为他看到了财源即将滚滚而来——他发现了太多的便宜股票。 1972年,巴菲特又盯上了报刊业,因为他发现拥有一家名牌报刊,就好似拥有一座收费桥梁,任何过客都必须留下买路钱。1973年开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蚕食《波士顿环球》和《华盛顿邮报》,他的介入使《华盛顿邮报》利润大增,每年平均增长35%。10年之后,巴菲特投入的1000万美元升值为两个亿。 1980年,他用1.2亿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单价,买进可口可乐7 %的股份。到1985年,可口可乐改变了经营策略,开始抽回资金,投入饮料生产。其股票单价已涨至51.5美元,翻了5倍。至于赚了多少,其数目可以让全世界的投资家咋舌。 1992年中巴菲特以74美元一股购下435万股美国高技术国防工业公司——通用动力公司的股票,到年底股价上升到113元。巴菲特在半年前拥有的32,200万美元的股票已值49,100万美元了 1994年底已发展成拥有230亿美元的伯克希尔工业王国,它早已不再是一家纺纱厂,它已变成巴菲特的庞大的投资金融集团。从1965-1994年,巴菲特的股票平均每年增值26.77%,高出道·琼斯指数近17个百分点。如果谁在1965年投资巴菲特的公司10000美元的话,到1994年,他就可得到1130万美元的回报,也就是说,谁若在30年前选择了巴菲特,谁就坐上了发财的火箭。 2000年3月11日,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的网站上公开了年度信件——一封沉重的信。数字显示,巴菲特任主席的投资基金集团伯克希尔公司,去年纯收益下降了45%,从28.3亿美元下降到15.57亿美元。伯克希尔公司的A股价格去年下跌20%,是90年代的唯一一次下跌;同时伯克希尔的账面利润只增长0.5%,远远低于同期标准普尔21%的增长,是1980年以来的首次落后. 2007年3月1日晚间,“股神”沃伦·巴菲特麾下的投资旗舰公司——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公布了其2006财政年度的业绩,数据显示,得益于飓风“爽约”,公司主营的保险业务获利颇丰,伯克希尔公司去年利润增长了29.2%,盈利达110.2亿美元(高于2005年同期的85.3亿美元);每股盈利7144美元(2005年为5338美元)。 1965—2006年的42年间,伯克希尔公司净资产的年均增长率达21.4%,累计增长361156%;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公司的年均增长率为10.4%,累计增长幅为6479%。 2007年3月1日,伯克希尔公司A股股价上涨410美元,收于106600美元。去年伯克希尔A股股价上涨了23%,相形之下,标普500指数成分股股价平均涨幅仅为9%。 巴菲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他依靠股票、外汇市场的投资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富翁。他倡导的价值投资理论风靡世界。价值投资并不复杂,巴菲特曾将其归结为三点:把股票看成许多微型的商业单元;把市场波动看作你的朋友而非敌人(利润有时候来自对朋友的愚忠);购买股票的价格应低于你所能承受的价位。“从短期来看,市场是一架投票计算器。但从长期看,它是一架称重器”——事实上,掌握这些理念并不困难,但很少有人能像巴菲特一样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去。巴菲特似乎从不试图通过股票赚钱,他购买股票的基础是:假设次日关闭股市、或在五年之内不再重新开放。在价值投资理论看来,一旦看到市场波动而认为有利可图,投资就变成了投机,没有什么比赌博心态更影响投资。” 巴菲特2006年6月25日宣布,他将捐出总价达370亿美元的私人财富投向慈善事业。这笔巨额善款将分别进入全球首富、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创立的慈善基金会以及巴菲特家族的基金会。巴菲特捐出的370亿美元是美国迄今为止出现的最大一笔私人慈善捐赠。 据路透社报道,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巴菲特现年75岁,《福布斯》杂志预计他的身价为620亿美元,是全球首富。370亿元的善款占到了巴菲特财产的大约60%。 巴菲特在一封写给比尔与梅林达·盖茨基会的信中说,他将捐出1000万股伯克希尔公司B股的股票,按照市值计算,等于巴菲特将向盖茨基金捐赠300亿美元。 盖茨基金会发表声明说:“我们对我们的朋友沃伦·巴菲特的决定受宠若惊。他选择了向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捐出他的大部分财富,来解决这个世界最具挑战性的不平等问题。” 此外,巴菲特将向为已故妻子创立的慈善基金捐出100万股股票,同时向他三个孩子的慈善基金分别捐赠35万股的股票。 不久前,盖茨刚刚宣布他将在两年内逐步移交他在微软的日常管理职责,以便全身心投入盖茨基金会的工作。盖茨基金会的总财产目前已达300亿美元。该基金会致力于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医疗事业以及发展美国的教育。 2008年3月6日,《福布斯》杂志发布了最新的全球富豪榜,巴菲特由于所持股票大涨,身家猛增100亿美元至620亿美元,问鼎全球首富,墨西哥电信大亨斯利姆以600亿美元位居第二,13年蝉联首富桂冠的微软主席盖茨退居第三。

自由学习论人的成长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卡尔,罗杰斯 论会心团体罗杰斯著作精粹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以上内容来自百度

罗杰斯佩里发表过的论文

最初的重大发现1943年,斯佩里刚获得博士学位不久,那时“行为主义”在美国盛行,人们认为环境和经验是影响和决定行为的必要和充分的条件。斯佩里发表了一篇迄今仍常被引证的实验报告,一举推翻了当时专家们(包括他自己的指导教授万思)所共持的偏见。他把青蛙的视神经在眼球后切断,并把眼球在眼眶中绕视轴旋转180°,重新定位。这样,旋转前后网膜各部分收到的外来信息,上下左右正好颠倒。手术后,被切断的视神经逐渐萎缩。过一段时期,新的视神经会由转动后的眼球上重新长出,伸向脑部,与脑部视区的神经细胞搭上关联。这里,青蛙虽重获视觉,却并不得益。每当斯佩里在它的视野里某处放入小虫时,它总是向相反方向去摄取。这目标与行为间的偏差,无论如何都不能纠正。若不喂食物到口,青蛙就会被饿死!实验表明:源于眼睛网膜不同部位的诸神经纤维,与脑部视区诸神经细胞之间,各有其对象。无论研究者把动物眼球如何定位,视神经如何切扭,由网膜各部重生的视神经纤维,或重列,或绕道,最后仍回到各自先天就决定的目的点去,即使眼球经人为转向后会使行为产生偏差,也无可奈何。据此,斯佩里提出了新的观点:一是“神经功能不可互换和脑的联结不可塑”;二是“中枢神经的联结生长具有高度特异选择性并精确地按照预定程序进行,神经的联结是由遗传决定的。”人类行为机制的先验性生物胚胎的分化发育,总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人们公认:在高等动物中,哪些细胞会组成骨骼,哪些会变成血液,都是遗传决定的。斯佩里的贡献,是把先天的影响从“组织”的分化推进到个别神经细胞的分化上去。同时表明:神经系统由先天已决定的结构,对行为具有莫大的影响,不是完全能由环境和经验来左右的。这并不是说环境和学习不重要。假如李白生长在英国、自然不会用英文写出“床前明月光”的诗句。反之,换一个人,即使有和李白同样经历和文化水平,可能连一首“打油诗”也诌不出来。神经系统的结构差异斯佩里强调,人们在神经系统结构细节上所呈现的差异,比人们在面孔、指纹上的差异更大。各人的才智、性格生来有别,因而教育的方式和重点也应该多元化。因材施教不但事半功倍,也会使人类的文明多姿多彩。进一步的研究历程20世纪40年代,斯佩里从事神经元的功能特异性研究,他发现中枢神经联结的生长不但具有高度特异的选择性,而且精确地按照预定程序进行。这个发现导致他深入研究胼胝体的功能问题。胼胝体是脑的最大的纤维系统,由约2亿根神经纤维组成。曾有医生试着用切断胼胝体的方法来治疗严重的癫痫症,手术后病人发病次数和严重程度果然减少了。更可喜的是,看不出手术有什么副作用。于是人们不免发生疑问:“经过亿万年进化还存在的胼胝体,难道仅是为了恶化少数癫痫病人的病情吗?”斯佩里一方面分析研究了前人积累的科学证据,如19世纪末戴杰雷因发现,损伤两半球间即从右半球视觉皮层到左半球的语言中枢的视觉路线,则会产生完全的失语症。20世纪初,李普曼报告了损伤胼胝体前部将会引起失语症结果的真实证据等,从而对胼胝体同大脑两半球功能毫不相干的观点持怀疑态度。另一方面斯佩里在早期研究新发现的基础上,先后用猫和猴作分离脑实验研究,以此胼胝体在统一的大脑两半球功能中究竟有无作用问题。斯佩里及其同事不仅将猫的大脑分离而且将它视交叉、视神经的横过部分分割开,使左眼来的视觉信息仅传送到左半球,而右眼来的信息只传到右半球。当用一只眼解决问题时,动物能正常反应,而且学会完成一个任务。当盖住这只眼把同一问题给另一只眼呈现时,动物表现出对问题没有再认,而且必须用这个脑半球对问题再从头学起。把这种方法用于“分离脑”的猴子身上,也发现有时候猴的这一侧脑占优势,采取这一种行为。有时猴的那一侧脑占优势,采取另一种行为。斯佩里由这一发现联想到脑机制的一系列问题:“在完整的脑中胼胝体担负两大半球活动的整合吗?它的用途是向每个大脑半球不断报告关于另一边正在做什么吗?当两半球被分开时,它们实际上独立到什么程度?它们能分开思想甚至有分开的情绪吗?这样,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斯佩里就从发现问题转入研究问题,从神经胚胎学研究转向动物和人的“分离脑”研究,可以说这个转向是他揭开大脑功能之谜的第一步。1950年,斯佩里及其同事从鱼脑的一侧到另一侧的学习迁移的显微外科研究中得到启示,并于1952年用同样的方法作猫的“分离脑”实验研究。这类实验可简述如下:(1)切断动物的视交叉,将一只眼睛盖住,由另一只眼睛学习视觉辨别;(2)在辨别训练之后,将盖住的眼睛打开,将“受过训练的眼睛”盖住;(3)动物表现出通过“未训练的眼睛”很快地完成辨认的学习。但是,当实验重复进行到第二阶段时,动物反应表现为好像它从未见过以前学习过的问题,即胼胝体的分离阻止了记忆和从一侧半球到另一侧半球的学习的传递。动物需要长时间地用第二只眼去学习辨别,像它原先用第一只眼时一样。当用一只眼解决问题时,动物能正常反应,并且学会完成一个任务。当盖住这只眼把同一问题给另一只眼呈现时,动物表现出对问题没有认识,而且必须用这个半球对问题再从头学起。这一发现表明:“当割断大脑两半球之间的联接,每个半球就像一个完整的脑一样独立地起作用。”斯佩里通过一系列实验还表明:“每一个半球都具有知觉、学习及认识系统。”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加州医学院的沃格尔和博根从斯佩里施行过分离脑外科手术的猴子能够迅速复原的发现中得到启示,对一些屡发性重症癫痫病人试行切除大脑连合部手术,以将疾病控制于一侧脑半球。手术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它即使癫痫限于一侧半球,又使患者减轻发病时的剧痛,而病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计算能力、语言的逻辑性、言语、记忆及性格,保持令人惊异的完整程度。由于“分离脑”病人的视觉传人信号并不相混,每个半球的功能均保持完整无损,这就为大脑两半球的功能研究提供了前提和条件。斯佩里由“分离脑”手术成功联想到:能否用隔离信息处理的方法来研究人脑两半球的功能呢?于是,斯佩里就利用“分离脑”病人这一特殊的实验对象进行一系列的心理测试,从而揭示了大脑两半球具有高度特化的功能。动物的脑和人的脑,动物的心理和人的心理既有必然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通过对动物脑和人脑,动物心理和人的心理的比较研究,可以科学地揭示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如,巴甫洛夫及其助手们利用狗做了大量的生理心理实验,为探索人的心理规律开辟了道路,提供了依据。同样,斯佩里先将猫的视交叉、胼胝体作外科手术分离,然后分别使左、右眼解决问题。他发现猫的每个半球像一个完整的脑一样,可以进行相当独立的感知觉、学习和记忆。斯佩里用猴子来作类似的实验,同样发现,猴子有时这一侧半球占优势,采取这一种行为,有时那一侧脑半球占优势,采取另一种行为,它两种不同人格合为一体一样。因此,“每个半球可以产生不同的记忆模式,都能够表演不同的辨别任务。”斯佩里总结动物分离脑研究结果时指出:“大脑各半球似乎是一个独立的智能区域,他们是在完全不管——的确是完全没有意识到另一半球中发生什么情况下工作的。这种分离大脑的动物在实验情况下表现出来的行为仿佛它有两个完全独立的脑子似的。”他在动物分离脑的研究中所得到的科学发现是引导他揭开人脑之谜的关键性一步。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斯佩里将动物分离脑的基本方法应用到“分离脑”病人身上。例如,让“分离脑”人用左眼注视一个美元符号($),而用右眼注视一个问号(?)。当要求他用左手画出他所看到的东西时,他很快地画出了美元符号,但当问他看到什么东西时,他却立即回答说:“是一个问号。”让“分离脑”人右手握某一物时,他能叫出物体名称并描述它。而当同一物体握在左手时,却不能用言语来表述它,但能够在非语言的测验中确认它,如将它与各物品组合中的同样物体配对。实验证明,正像斯佩里于50年代在动物分离脑的研究中发现的那样:“每个被分离的半球都似乎有它自己的、独立的、具有自身的感知觉、学习与记忆经验的认识领域。”就这样,斯佩里通过比较实验将分离脑动物和分离脑人在脑功能方面的相同之处揭示了出来。斯佩里还精心设计,对人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作了大量的比较实验,令人叹服地揭示了左右半球在功能上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从而使人们对大脑这个微妙世界有了更新、更深入的了解。对脑科学的贡献斯佩里通过大量的比较实验所取得的科学发现,解决了长期悬而未决的科学之谜,突破了许多传统的理论,科学地解释了大脑功能的高度专门化。斯佩里的科学发现的重大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确立胼胝体的传递功能,证伪“胼胝体无作用说”。胼胝体是连接大脑两半球的神经束,对于他在脑功能活动中有无作用问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悬而未决。斯佩里通过比较实验揭示,分离的两半球各有独立的知觉、学习与记忆经验的认知领域,胼胝体并不是像传统观点认为的那样,“只是脑的支持物”,而是起着两半球之间传递信息的决定性作用。这样,肼胝体在完整大脑中的作用终于由斯佩里弄清楚了。二是发现了右半球优势功能,匡正右半球劣势观点。斯佩里及其同事对“分离脑”病人进行的一系列单侧性试验,表明大脑左半球长于语言和计算。大脑右半球虽不擅说写,但对语言和字义仍有相当的理解。它对空间的识别,对音乐、艺术、情绪的感知,则优于大脑左半球。大脑左半球习惯做逐步分析,右半球偏向于整体直观。这两种不同的感受和思维功能分工合作,相辅相成,令人不禁感到造化之妙。总之,斯佩里关于许多较高级的功能集中在右半球的新发现,有力地匡正了盛行一百多年的左半球是优势半球的传统观念。三是辩证地提出意识的分离和统一,反对右半球无意识的观点。斯佩里从分离脑病人的研究中,发现分离的两半球各自具有较高的认识能力,似乎每一侧分离大脑半球都有它自己的精神状态,每一侧半球与另一侧的意识经验明显地断离着。例如,让分离脑病人同时看两幅图片,一是雪景,一是鸡爪,分别投射到右左半球,另给八幅卡片,要求分离脑病人根据每个半球所获得的信息用手指指出最好的选择。实验结果,雪景投射到右半球,病人用左手指铁铲的图片;鸡爪投射到左半球,病人用右手指鸡的图片。当要求病人对每一种选择叙述理由时,他以说话的方式解释一把铁铲和一只鸡的选择:“鸡爪长在鸡身上,铁铲去清扫雪。”在这种评论性试验中,即使受试者不能非言语性地确认左视野,也很少作出一种刺激的回答,这主要是右视野——左半球阻挡了来自另一半球的反应。心——脑相互作用理论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要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最终要以理论的形态体现出来。斯佩里一方面立足于20多年分离脑研究中的科学新发现,以此作为建立新学说的科学依据;另一方面试用系统理论来解释意识的起源和发展,脑和精神的因果关系。脑以及神经原的组织结构和特性功能等问题,提出了心理——脑相互作用理论。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维姆萨特曾在一篇论文中指出:“斯佩里的学说(指心——脑相互作用论)是与他的经验性研究紧密结合,并且是用这些研究来说明的,其中尤其是‘分离脑’的研究导致了他的理论的实现。”斯佩里认为,意识是脑过程的突现特性,“只有在大脑高层次活动中突现出来的某些动力的整体特性才是意识现象。”精神事件是因果性的,而不只是相关性的。高层次的精神下向控制低层次的神经生理。在他看来,脑犹如一个巨大的突现新现象的发生器,它所突现出来的新现象对低层次的活动施行着由上至下(即向下性)的控制。同时,脑与精神是同一个连续层次中的不可分割的部分。脑的次原子元素向上经过分子、细胞、神经回路直至具有意识特性的脑过程等,是一个由下向上的因果性和决定性,反之,高层次的意识现象又对低层次的神经生理以至神经细胞等施行下向性控制,这就是心——脑相互作用。斯佩里还认为,在正常情况下,胼胝体将两侧半球的意识功能联结成为一个单一的统一过程。因此,胼胝体的活动成了意识事件的一部分。大脑两半球被分离时,意识经验也随之被分离,结果形成了两个独立意识领域。大脑两半球各有自己专门化的高级功能,右半球在音乐鉴别、空间辨别、图象识别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优势于左半球。大脑两半球在功能方面既有独立性又有互补性。在正常状态下,大脑两半球紧密地结合得如同一个单位而进行工作,而不是一个开放着另一个闲置着。两半球的意识活动时刻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之中。两侧半球的意识可作为更高的突现实体,因为“它不仅超过左脑和右脑的意识之和,而且对于思想和行动具有直接的超越的力。”斯佩里在脑——意识研究方面的发现和论证,对行为主义者的假说作了有力的驳斥,对机械的还原论的学说也作了抨击,对二元论的观点也作了批判,使得70年代对精神和脑关系问题从原先的非因果关系的,心身二无论的观点转变为一种新的因果关系的、相互作用的解释。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用斯佩里的话来说:“发生了心理学的革命。”因而,斯佩里的“心理——脑相互作用论”在70年代受到了哲学家、心理学家及教育学家的推崇。

1973年,奥地利比较心理学家、动物学家、习性学创始人之一康拉德·洛伦茨(Konrad Lorenz 1903—1989)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洛伦茨也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心理学家。8年后的1981年,在第81届诺贝尔颁奖典礼上又传来喜讯,美国著名神经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Roger W.Sperry,1913—1994)因其用测验的方法研究了裂脑病人的心理特征,

罗杰·斯佩里(因发现大脑半球的功能性分工)与大卫·休伯尔及托斯坦·维厄瑟尔(因发现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获得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罗杰斯佩里发表过得论文

最初的重大发现1943年,斯佩里刚获得博士学位不久,那时“行为主义”在美国盛行,人们认为环境和经验是影响和决定行为的必要和充分的条件。斯佩里发表了一篇迄今仍常被引证的实验报告,一举推翻了当时专家们(包括他自己的指导教授万思)所共持的偏见。他把青蛙的视神经在眼球后切断,并把眼球在眼眶中绕视轴旋转180°,重新定位。这样,旋转前后网膜各部分收到的外来信息,上下左右正好颠倒。手术后,被切断的视神经逐渐萎缩。过一段时期,新的视神经会由转动后的眼球上重新长出,伸向脑部,与脑部视区的神经细胞搭上关联。这里,青蛙虽重获视觉,却并不得益。每当斯佩里在它的视野里某处放入小虫时,它总是向相反方向去摄取。这目标与行为间的偏差,无论如何都不能纠正。若不喂食物到口,青蛙就会被饿死!实验表明:源于眼睛网膜不同部位的诸神经纤维,与脑部视区诸神经细胞之间,各有其对象。无论研究者把动物眼球如何定位,视神经如何切扭,由网膜各部重生的视神经纤维,或重列,或绕道,最后仍回到各自先天就决定的目的点去,即使眼球经人为转向后会使行为产生偏差,也无可奈何。据此,斯佩里提出了新的观点:一是“神经功能不可互换和脑的联结不可塑”;二是“中枢神经的联结生长具有高度特异选择性并精确地按照预定程序进行,神经的联结是由遗传决定的。”人类行为机制的先验性生物胚胎的分化发育,总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人们公认:在高等动物中,哪些细胞会组成骨骼,哪些会变成血液,都是遗传决定的。斯佩里的贡献,是把先天的影响从“组织”的分化推进到个别神经细胞的分化上去。同时表明:神经系统由先天已决定的结构,对行为具有莫大的影响,不是完全能由环境和经验来左右的。这并不是说环境和学习不重要。假如李白生长在英国、自然不会用英文写出“床前明月光”的诗句。反之,换一个人,即使有和李白同样经历和文化水平,可能连一首“打油诗”也诌不出来。神经系统的结构差异斯佩里强调,人们在神经系统结构细节上所呈现的差异,比人们在面孔、指纹上的差异更大。各人的才智、性格生来有别,因而教育的方式和重点也应该多元化。因材施教不但事半功倍,也会使人类的文明多姿多彩。进一步的研究历程20世纪40年代,斯佩里从事神经元的功能特异性研究,他发现中枢神经联结的生长不但具有高度特异的选择性,而且精确地按照预定程序进行。这个发现导致他深入研究胼胝体的功能问题。胼胝体是脑的最大的纤维系统,由约2亿根神经纤维组成。曾有医生试着用切断胼胝体的方法来治疗严重的癫痫症,手术后病人发病次数和严重程度果然减少了。更可喜的是,看不出手术有什么副作用。于是人们不免发生疑问:“经过亿万年进化还存在的胼胝体,难道仅是为了恶化少数癫痫病人的病情吗?”斯佩里一方面分析研究了前人积累的科学证据,如19世纪末戴杰雷因发现,损伤两半球间即从右半球视觉皮层到左半球的语言中枢的视觉路线,则会产生完全的失语症。20世纪初,李普曼报告了损伤胼胝体前部将会引起失语症结果的真实证据等,从而对胼胝体同大脑两半球功能毫不相干的观点持怀疑态度。另一方面斯佩里在早期研究新发现的基础上,先后用猫和猴作分离脑实验研究,以此胼胝体在统一的大脑两半球功能中究竟有无作用问题。斯佩里及其同事不仅将猫的大脑分离而且将它视交叉、视神经的横过部分分割开,使左眼来的视觉信息仅传送到左半球,而右眼来的信息只传到右半球。当用一只眼解决问题时,动物能正常反应,而且学会完成一个任务。当盖住这只眼把同一问题给另一只眼呈现时,动物表现出对问题没有再认,而且必须用这个脑半球对问题再从头学起。把这种方法用于“分离脑”的猴子身上,也发现有时候猴的这一侧脑占优势,采取这一种行为。有时猴的那一侧脑占优势,采取另一种行为。斯佩里由这一发现联想到脑机制的一系列问题:“在完整的脑中胼胝体担负两大半球活动的整合吗?它的用途是向每个大脑半球不断报告关于另一边正在做什么吗?当两半球被分开时,它们实际上独立到什么程度?它们能分开思想甚至有分开的情绪吗?这样,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斯佩里就从发现问题转入研究问题,从神经胚胎学研究转向动物和人的“分离脑”研究,可以说这个转向是他揭开大脑功能之谜的第一步。1950年,斯佩里及其同事从鱼脑的一侧到另一侧的学习迁移的显微外科研究中得到启示,并于1952年用同样的方法作猫的“分离脑”实验研究。这类实验可简述如下:(1)切断动物的视交叉,将一只眼睛盖住,由另一只眼睛学习视觉辨别;(2)在辨别训练之后,将盖住的眼睛打开,将“受过训练的眼睛”盖住;(3)动物表现出通过“未训练的眼睛”很快地完成辨认的学习。但是,当实验重复进行到第二阶段时,动物反应表现为好像它从未见过以前学习过的问题,即胼胝体的分离阻止了记忆和从一侧半球到另一侧半球的学习的传递。动物需要长时间地用第二只眼去学习辨别,像它原先用第一只眼时一样。当用一只眼解决问题时,动物能正常反应,并且学会完成一个任务。当盖住这只眼把同一问题给另一只眼呈现时,动物表现出对问题没有认识,而且必须用这个半球对问题再从头学起。这一发现表明:“当割断大脑两半球之间的联接,每个半球就像一个完整的脑一样独立地起作用。”斯佩里通过一系列实验还表明:“每一个半球都具有知觉、学习及认识系统。”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加州医学院的沃格尔和博根从斯佩里施行过分离脑外科手术的猴子能够迅速复原的发现中得到启示,对一些屡发性重症癫痫病人试行切除大脑连合部手术,以将疾病控制于一侧脑半球。手术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它即使癫痫限于一侧半球,又使患者减轻发病时的剧痛,而病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计算能力、语言的逻辑性、言语、记忆及性格,保持令人惊异的完整程度。由于“分离脑”病人的视觉传人信号并不相混,每个半球的功能均保持完整无损,这就为大脑两半球的功能研究提供了前提和条件。斯佩里由“分离脑”手术成功联想到:能否用隔离信息处理的方法来研究人脑两半球的功能呢?于是,斯佩里就利用“分离脑”病人这一特殊的实验对象进行一系列的心理测试,从而揭示了大脑两半球具有高度特化的功能。动物的脑和人的脑,动物的心理和人的心理既有必然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通过对动物脑和人脑,动物心理和人的心理的比较研究,可以科学地揭示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如,巴甫洛夫及其助手们利用狗做了大量的生理心理实验,为探索人的心理规律开辟了道路,提供了依据。同样,斯佩里先将猫的视交叉、胼胝体作外科手术分离,然后分别使左、右眼解决问题。他发现猫的每个半球像一个完整的脑一样,可以进行相当独立的感知觉、学习和记忆。斯佩里用猴子来作类似的实验,同样发现,猴子有时这一侧半球占优势,采取这一种行为,有时那一侧脑半球占优势,采取另一种行为,它两种不同人格合为一体一样。因此,“每个半球可以产生不同的记忆模式,都能够表演不同的辨别任务。”斯佩里总结动物分离脑研究结果时指出:“大脑各半球似乎是一个独立的智能区域,他们是在完全不管——的确是完全没有意识到另一半球中发生什么情况下工作的。这种分离大脑的动物在实验情况下表现出来的行为仿佛它有两个完全独立的脑子似的。”他在动物分离脑的研究中所得到的科学发现是引导他揭开人脑之谜的关键性一步。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斯佩里将动物分离脑的基本方法应用到“分离脑”病人身上。例如,让“分离脑”人用左眼注视一个美元符号($),而用右眼注视一个问号(?)。当要求他用左手画出他所看到的东西时,他很快地画出了美元符号,但当问他看到什么东西时,他却立即回答说:“是一个问号。”让“分离脑”人右手握某一物时,他能叫出物体名称并描述它。而当同一物体握在左手时,却不能用言语来表述它,但能够在非语言的测验中确认它,如将它与各物品组合中的同样物体配对。实验证明,正像斯佩里于50年代在动物分离脑的研究中发现的那样:“每个被分离的半球都似乎有它自己的、独立的、具有自身的感知觉、学习与记忆经验的认识领域。”就这样,斯佩里通过比较实验将分离脑动物和分离脑人在脑功能方面的相同之处揭示了出来。斯佩里还精心设计,对人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作了大量的比较实验,令人叹服地揭示了左右半球在功能上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从而使人们对大脑这个微妙世界有了更新、更深入的了解。对脑科学的贡献斯佩里通过大量的比较实验所取得的科学发现,解决了长期悬而未决的科学之谜,突破了许多传统的理论,科学地解释了大脑功能的高度专门化。斯佩里的科学发现的重大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确立胼胝体的传递功能,证伪“胼胝体无作用说”。胼胝体是连接大脑两半球的神经束,对于他在脑功能活动中有无作用问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悬而未决。斯佩里通过比较实验揭示,分离的两半球各有独立的知觉、学习与记忆经验的认知领域,胼胝体并不是像传统观点认为的那样,“只是脑的支持物”,而是起着两半球之间传递信息的决定性作用。这样,肼胝体在完整大脑中的作用终于由斯佩里弄清楚了。二是发现了右半球优势功能,匡正右半球劣势观点。斯佩里及其同事对“分离脑”病人进行的一系列单侧性试验,表明大脑左半球长于语言和计算。大脑右半球虽不擅说写,但对语言和字义仍有相当的理解。它对空间的识别,对音乐、艺术、情绪的感知,则优于大脑左半球。大脑左半球习惯做逐步分析,右半球偏向于整体直观。这两种不同的感受和思维功能分工合作,相辅相成,令人不禁感到造化之妙。总之,斯佩里关于许多较高级的功能集中在右半球的新发现,有力地匡正了盛行一百多年的左半球是优势半球的传统观念。三是辩证地提出意识的分离和统一,反对右半球无意识的观点。斯佩里从分离脑病人的研究中,发现分离的两半球各自具有较高的认识能力,似乎每一侧分离大脑半球都有它自己的精神状态,每一侧半球与另一侧的意识经验明显地断离着。例如,让分离脑病人同时看两幅图片,一是雪景,一是鸡爪,分别投射到右左半球,另给八幅卡片,要求分离脑病人根据每个半球所获得的信息用手指指出最好的选择。实验结果,雪景投射到右半球,病人用左手指铁铲的图片;鸡爪投射到左半球,病人用右手指鸡的图片。当要求病人对每一种选择叙述理由时,他以说话的方式解释一把铁铲和一只鸡的选择:“鸡爪长在鸡身上,铁铲去清扫雪。”在这种评论性试验中,即使受试者不能非言语性地确认左视野,也很少作出一种刺激的回答,这主要是右视野——左半球阻挡了来自另一半球的反应。心——脑相互作用理论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要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最终要以理论的形态体现出来。斯佩里一方面立足于20多年分离脑研究中的科学新发现,以此作为建立新学说的科学依据;另一方面试用系统理论来解释意识的起源和发展,脑和精神的因果关系。脑以及神经原的组织结构和特性功能等问题,提出了心理——脑相互作用理论。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维姆萨特曾在一篇论文中指出:“斯佩里的学说(指心——脑相互作用论)是与他的经验性研究紧密结合,并且是用这些研究来说明的,其中尤其是‘分离脑’的研究导致了他的理论的实现。”斯佩里认为,意识是脑过程的突现特性,“只有在大脑高层次活动中突现出来的某些动力的整体特性才是意识现象。”精神事件是因果性的,而不只是相关性的。高层次的精神下向控制低层次的神经生理。在他看来,脑犹如一个巨大的突现新现象的发生器,它所突现出来的新现象对低层次的活动施行着由上至下(即向下性)的控制。同时,脑与精神是同一个连续层次中的不可分割的部分。脑的次原子元素向上经过分子、细胞、神经回路直至具有意识特性的脑过程等,是一个由下向上的因果性和决定性,反之,高层次的意识现象又对低层次的神经生理以至神经细胞等施行下向性控制,这就是心——脑相互作用。斯佩里还认为,在正常情况下,胼胝体将两侧半球的意识功能联结成为一个单一的统一过程。因此,胼胝体的活动成了意识事件的一部分。大脑两半球被分离时,意识经验也随之被分离,结果形成了两个独立意识领域。大脑两半球各有自己专门化的高级功能,右半球在音乐鉴别、空间辨别、图象识别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优势于左半球。大脑两半球在功能方面既有独立性又有互补性。在正常状态下,大脑两半球紧密地结合得如同一个单位而进行工作,而不是一个开放着另一个闲置着。两半球的意识活动时刻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之中。两侧半球的意识可作为更高的突现实体,因为“它不仅超过左脑和右脑的意识之和,而且对于思想和行动具有直接的超越的力。”斯佩里在脑——意识研究方面的发现和论证,对行为主义者的假说作了有力的驳斥,对机械的还原论的学说也作了抨击,对二元论的观点也作了批判,使得70年代对精神和脑关系问题从原先的非因果关系的,心身二无论的观点转变为一种新的因果关系的、相互作用的解释。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用斯佩里的话来说:“发生了心理学的革命。”因而,斯佩里的“心理——脑相互作用论”在70年代受到了哲学家、心理学家及教育学家的推崇。

1973年,奥地利比较心理学家、动物学家、习性学创始人之一康拉德·洛伦茨(Konrad Lorenz 1903—1989)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洛伦茨也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心理学家。8年后的1981年,在第81届诺贝尔颁奖典礼上又传来喜讯,美国著名神经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Roger W.Sperry,1913—1994)因其用测验的方法研究了裂脑病人的心理特征,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人在兜售右脑耳机或者“智慧机”,也有很多人认为 右脑潜能音乐可以开发右脑 ,其实本身这句话是并不准确。 人类的大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想法的产生,都会带动我们整个大脑的运作,甚至当我们晚上进入深度睡眠的时候,大脑依然在不停地工作。 而大脑中负责处理各部分信息的部位,则分布在我们的大脑之中,并没有像很多“右脑优势理论”中所宣传的那样:“右脑是优势脑、左脑是劣势脑。右脑的记忆容量和记忆速度是左脑的100万倍”。 正如被大家误传了很多年的罗杰斯佩里博士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其真实情况也并非是我们所熟知的那样:“左脑是逻辑脑、右脑是图像脑”,或者“右脑是情感脑”。 罗杰斯佩里博士在1981年的诺贝尔奖获奖论文中曾经有这样一段被人刻意遗忘的话语“左右脑分工理论仅限于癫痫病人在切除胼胝体之后的观察结果,对于普通人并无此类研究。”也就是说, “左右脑分工理论”仅限于对于癫痫病人的研究,这个理论并不适用于正常人。 人类有各种各样的潜能,比如运动员在赛场上可以超常发挥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扔得更远,同样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母亲为了救孩子掀翻汽车的案例,所以我们这里首先要明确开发的是什么样的潜能,这样的潜能有什么样的好处。 很明显,这里所说的是大脑潜能开发。我们来说说大脑的潜能该如何开发。 人类大脑,信息传递依靠的是神经突触,神经突触越多,越粗大,则信息传递的速度越快、大脑运转速度也就越快。正如有些人在下棋的时候可以看到十几步,而有些人只能看到两三步一样。但只要进行相应的刻意练习,也会将两三步扩展到更多的步数。这个也可以说是潜能开发。 所以,对于大脑潜能的开发,应该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身”的锻炼: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人类锻炼自己,并且不断寻求突破的路径一直遵循“身、心、脑”的步骤,拥有健康的体魄是一切的根本。现在中考的考核项目中体育的分值比例从无到有,从形式上的考核到真正的考核已经充分说明国家对学生身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够应对将来越来越多的挑战。 “心”的锻炼: 由于现在资讯非常发达,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有很多信息会对孩子产生不必要的干扰,比如“不健康的游戏”、“便捷获取的,却并不很准确的一些信息”或者一些我们不想让孩子接触到的不良信息。 纷繁的信息,加之由于孩子年龄比较小,信息甄别和吸收的能力相对较弱,造成孩子的“心”不稳,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这是由孩子自身的身体和心理成长必须经历的阶段,而在这个时候增强对孩子情绪的管理和“定心”能力的训练,对孩子将来的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 “脑”的锻炼: 当“身”、“心”得到锻炼的同时,我们可以进行“脑”的训练,现有的“脑训练”体系基本集中在记忆训练、思维训练、感知训练方面。 我们平常在学校里学习的内容也是基于记忆训练和思维训练,比如语文的学习,需要记忆的课文,阅读理解以及写作训练锻炼的主要是思维训练,感知训练可以让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变化感知更为敏锐,从而让我们能够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发现很多的亮点或者与众不同的地方,从而增强我们自身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从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潜能开发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开发,所以潜能音乐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相对是有限的,并不像之前很多机构或者公司宣传的那样神奇,尤其是以出售“右脑耳机”或者“智慧机”为主,并没有相应的课程训练体系作为支撑的公司或者机构。毕竟我们大家都明白——耳机只是载体,是“音乐”的播放装置。 潜能音乐大致分为两种:阿尔法波音乐和经过合成,带有脉冲信号的阿尔法波音乐,其核心基本上都是阿尔法波音乐。我们大家都知道阿尔法波音乐可以让人的内心平静下来,而当我们的“大脑”甚至我们的“内心”真正平静下来的时候,我们对整个世界的感知能力就会得到增强,而大脑在此时就会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这个时候进行记忆或者思维训练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心流”状态。 当我们通过刻意训练,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放松自己,达到“心流”状态的时候,我们的潜能实际就处于开启的状态。 所以,潜能音乐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非其本身具有开发潜能的功能,而是需要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才可以真正起到开发潜能的作用。 潜能音乐,听起来非常好,经过包装后用耳机(智慧机)形式呈现出来,仿佛看着比较“高大上”。但细究起来,重要的并非是外表上看起来非常好的耳机,而是耳机中存储的音乐,正如虽然昂贵的包装会让月饼看起来很高贵,但当我们打开包装的时候,里面的月饼还是月饼,并不会因为外包装的改变,从而改变自己的本质。 潜能开发,需要遵循严格的步骤,并非轻轻松松就能够获得,更不会因为听了几首音乐就可以达到什么样的一个状态,希望大家在选择的时候加强自己的甄别能力,不妨先缓一缓,多想一想,免得花了钱还得不到相应的结果。 全脑开发程老师:教育战线的一名老兵,主做全脑开发师资培训,零秒思维写作训练和家庭教育指导,期待与更多的朋友和家长一同交流全脑开发与家庭教育方面的心得。

罗国杰发表的论文

如何提高学生文明素质作者:曾建 摘要:中学生基础文明素质的失范影响了学生的社会形象,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当前,学校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基础文明教育,以净化学生的心灵,规范学生的言行,提高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本文在调查概述中学生基础文明素质失范现状的基础上,简单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重点是探讨提高中学生基础文明素质的途径。关键词:中学生基础文明提高基础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思想品德和情操的修养。我们在生活学习中,在一些中学生身上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不适应社会发展、不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种种基础文明素质的失范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存在校园社会公德差的现象,如对公共秩序规定漠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淡薄、行为举止失当;其次存在文明礼仪差的现象,如为人没礼貌、语言粗俗、仪表不整的现象等。而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方面、家庭方面、学校方面和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我们必须大力加强中学生的基础文明教育,努力提高中学生的文明修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原则,具体说来,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抓起:一、借鉴西方国家基础文明教育的有益经验整体规划青少年个体道德教育,西方大多数国家都制定和实施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德育整体规划,各个阶段相互衔接,教育内容主题鲜明、循序渐进、不断发展,整个教育过程都围绕目标有计划、有阶段、按步骤实施。小学要着重于基础文明、礼仪、自律、国家意识、民族情感、集体思想的教育,中学生则要着重于人生理想、道德义务、责任意识、人生价值、爱国精神、集体精神的教育,大学生则要着重于理想信念、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国家民族责任、历史责任和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的教育。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环境是进行基础文明教育潜在的课堂,文明、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精神活动起着规范、引导、示范、激励和约束作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能使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逐步得以纠正。要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如广播、电视、报刊、板报、橱窗等。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宣传各方面的先进典型,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创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引导学生健康发展,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三、改变单调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在基础道德文明教育中既应坚持必要的灌输,主要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品德、法律基础等课程的讲授;又要采取喜闻乐见具有趣味性、时代性、现代性的教育方式,首先,寓德于教,学科渗透,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各学科、各种学术活动对基础文明教育的“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其次,寓教于乐、注重教育的艺术性和教育对象的自觉接受与潜然趋同,利用大众传媒、影视作品来加强基础文明教育,通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参与社会实践,辩论、演讲、座谈、录像、报告会、小品、漫画、图片展览等丰富、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基础文明教育,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再次,注重养成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是学生适应社会、学生生存的需要,而且学生能在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体验到秩序感和责任感。最后,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健全人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人们排忧解难,消除困惑、偏差,恢复心理平衡,培养健康心态,为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尤其是较高的基础文明素质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四、建立合理的约束机制基础文明教育需要加强学校科学管理,需要制度作为保障,用制度和管理约束学生的行为,因为学生基础文明行为的全面提高不是自然造就的,它需要教育者长期、艰苦的努力,没有一个严格有序的管理和制度作保障是不可能达到这一教育目标的。另一方面,基础文明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基础文明程度,学校管理和制度建设的任务无疑更为艰巨,只有强化学校常规管理和制度建设,创建一个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基础文明教育才能顺利实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比如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学生的纪律处分条例、道德奖惩机制以及其他的管理的规定。总之,基础文明教育是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突破口,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和学生成长的内在要求。加强基础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是学校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配合、学生的学习等全方位的建设,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基础文明教育,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做到“文质彬彬”,实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从而树立新一代学生良好形象,在社会文明进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参考文献[1]邱玉霞 主编 道德建设与青年人格塑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2]王玄武 等 著 比较德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3]罗国杰 马博宣 余进 编著 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亚当·斯密 著 道德情操论[M].吉林大学出版社。

1946年在同济大学攻读法学。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法律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肄业。历任中国人民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哲学系主任、副校长,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伦理学会第一届副会长、第二届会长,北京市伦理学会第一、二届会长。专于伦理学出版、发表学术著作20余部,论文100余篇,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开拓者。主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合编《伦理学教程》、《西方伦理思想史》等。并积极参加爱国运动,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2015年3月9日7时22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斯蒂芬罗斯发表的论文

1976年,美国学者斯蒂芬·罗斯在《经济理论杂志》上发表了经典论文“资本资产定价的套利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资产定价模型,此即套利定价理论(APT理论)。套利定价理论用套利概念定义均衡,不需要市场组合的存在性,而且所需的假设比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模型)更少、更合理。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一样,套利定价理论假设:1.投资者有相同的投资理念;2.投资者是回避风险的,并且要效用最大化;3.市场是完全的。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不同的是,套利定价理论没有以下假设:[1]1.单一投资期;2.不存在税收;3.投资者能以无风险利率自由借贷;4.投资者以收益率的均值和方差为基础选择投资组合。套利机会存在的条件设市场有N种证券,Wi表示投资者对证券持有权数的变化根据套利的定义,套利有自融资功能,套利组合中买入证券所需资金由证券获得。根据套利的定义,如果套利机会存在,套利组合不承担风险,对任何因素的敏感性为零,即B pj=0,J=1,2,..K N需大于J,根据套利的定义,套利须获得非负的收益。第一个条件:w +w +w +...+w 01 2 3 n第二个条件:βpj = 0, j = 1,2,3,..k.即:W1 β+ W2 β+ W 3 β+…+ W N β =011 21 31 N1W1 β+ W2 β+ W 3 β+…+ W N β =012 22 32 N2·······W1 β + W2 β + W 3 β +…+ W N β =01K 2K 3K NK这时满足这两个等式的任何一组解将成为潜在的套利组合,即满足自融资和无风险套利条件。第三个条件:wr +w r +w r +...+w r >02 3 n1 1 2 3 n因此,当一个组合满足上述三个方程时,便存在一个能获得不承担风险的正的收益的套利组合。

罗斯的公司金融不错啊。编者:斯蒂芬·A·罗斯(Stephen A.Ross)(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伦道夫·W·韦斯特菲尔德(Randolph W. Westerfield)(南加州大学)杰弗里·F·贾菲(Jeffrey F. Jaffe)(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拉德福德·D·乔丹(Bradford D. Jordan)(肯塔基大学)作者简介:斯蒂芬·A·罗斯(Stephen A. Ross)斯蒂芬·A·罗斯现任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财务与经济学教授。作为在财务学和经济学领域著述最丰富的学者之一,罗斯教授以其在套利定价理论方面的杰出成果而闻名于世,他还在信号理论、代理理论、期权定价以及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等领域造诣深厚。罗斯教授曾任美国财务学会会长,现任多家学术类和实践类杂志的副主编。他还是加州理工学院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理事。伦道夫·W·韦斯特菲尔德(Randolph W. Westerfield)伦道夫·W·韦斯特菲尔德是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的荣誉院长,查尔斯·B·桑顿教席财务学教授。韦斯特菲尔德教授在来南加州大学之前,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担任财务系主任,并在那里执教长达0年。他还是多家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包括健康联合管理公司(Health Management Associates, Inc.)、William Lyon Homes 和Nicholas Applegate Growth Fund 等。他所擅长的领域包括公司财务政策、投资管理和股票市场价格行为等。杰弗里·F·贾菲(Jeffrey F. Jaffe)杰弗里·F· 贾菲是在财务学和经济学领域对《经济学季刊》(Quar-terly Economic Journal)、《金融杂志》(The Journal of Finance)、《财务和定量分析杂志》(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金融经济学杂志》(The Journal ofFinancial Economics)以及《金融分析家杂志》(The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等贡献最大的撰稿人。他在内幕交易方面的研究很有建树,还在IPO、投资机构管理、市商行为、金价的波动、通货膨胀对利率作用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通货膨胀对资本资产定价影响的实证研究、小市值股票和“一月效应”的关系研究以及资本结构决策研究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布拉德福德·D·乔丹(Bradford D. Jordan)布拉德福德·D· 乔丹是肯塔基大学的财务学教授、理查德(Richard W.)和贾尼斯·H· 弗斯特(Janis H. Furst)教席财务学教授。他长期致力于公司理财应用与理论问题的研究,具有丰富的公司理财和财务管理政策课程的教学经验。乔丹教授在顶尖杂志所发表的论文涉及IPO、资本成本、资本结构和证券价格行为等。他是南部财务协会的前会长,是著名的投资学教材《投资基础:估值与管理(第版)》(Fundamentals of Investments: Valuation andManagement,4e)的合著者。

理财与投资书籍视频讲座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

链接内含主要内容:

投资入门:《财务自由之路》有三册《小狗钱钱》《富爸爸穷爸爸》《邻家的百万富翁》《 巴比伦最富有的人》

投资进阶:《指数基金投资指南》《定投十年财务自由》

投资高阶:《聪明的投资者》《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投资者和公司高管教程(原书第4版)》 - 【美】沃伦 E. 巴菲特《价值投资:从格雷厄姆到巴菲特》《 股市真规则》 - [美] 帕特·多尔西《 投资中最简单的事》 - 邱国鹭

额外:《 怎样选择成长股》-费舍尔格雷厄姆《证券分析》《 穷理查年鉴》本杰明·富兰克林

《穷查理宝典》彼得·考夫曼《 学以致富》《赢》-杰克·韦尔奇《杰克·韦尔奇自传》《客户的游艇在哪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