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12年)[1] 韩晓阳,王乃栋,于亚伟,张丽霞.茶园一株异养硝化-好氧脱氮菌的鉴定及特性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18(6):1495-1501[2] 孙庆娜,张丽霞,王小会,王乃栋,韩晓阳,徐雪.山东工夫红茶适宜加工品种的筛选[J].中国茶叶加工,2012,(3):14-17[3] 孙庆娜,张丽霞,王小会,向勤锃,黄晓琴。烘焙提香时间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J].中国茶叶加工,2012,(2):20-22,27[4] 张丽霞,曹德航.泰安茶产业的发展战略[J].落叶果树,2012,(2):33-35[5] 王乃栋,张丽霞,黄晓琴,韩晓阳,李智.茶树PPO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茶叶科学,2012,32(3):269-275[6] 吕小营,欧阳石光,张丽霞,黄晓琴,向勤锃.新建茶园不同间作及覆盖遮荫效应比较研究—种植模式Ⅰ:茶行东西走向[J].山东农业科学,2012,(5):33-36[7] 吕小营,欧阳石光,张丽霞,向勤锃,黄晓琴.新建茶园不同间作及覆盖遮荫效应比较研究—种植模式Ⅱ:茶行南北走向[J].山东农业科学,2012,(6):44-47[8] 李巍巍,刘玉,张丽霞,杨超.泰山茶园蜘蛛种类调查及优势种动态分析[J].茶叶科学,2012,32(4):341-346[9] 李巍巍,朱璧然,刘玉,张丽霞.山东省蜘蛛新纪录及其地理分布[J].茶叶科学技术,2011,(4):40-41[10] 刘腾飞,张丽霞,宋鲁彬,姚元涛,田丽丽.控释肥在茶树上的应用前景[J].福建茶叶,2011,(4):33-35[11] 于亚伟,黄晓琴,王乃栋,韩晓阳,张丽霞*.山东泰安茶园土壤硝化细菌的筛选及分离鉴定[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2011,4(19):1749-1754.[12] 吕小营,欧阳石光,张丽霞.山东新建茶园间作花生和春玉米的效应比较[J].山东农业科学,2011,(8):29-32[13] 刘洋,张丽霞,向勤锃,刘腾飞,侯剑.山东茶树品种引进情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编号:201106-29[14] 于亚伟,张丽霞*,韩晓阳.尿素不同配施处理对棕壤茶园土壤尿素转化及硝化作用影响的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17(5):1278-1282[15] 李丰,张丽霞,王乃栋,刘洋.茶树枝梢空中压条后不定根发育过程的初步研究[J].茶叶科学,2011,31(5):379-385[16] 李丰,张丽霞*,茶树空中压条不定根原基发育影响因子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1,(9):41-44[17] 孔海云,张丽霞.低温与光照对茶树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茶叶,2011,37(2):75-78[18] 刘腾飞,张丽霞,张民,韩晓阳,彭正云,江崇焕.控释肥对茶园土壤养分及茶叶产量和品质成分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1,(3):54-60,64[19] 刘腾飞,张丽霞,韩晓阳.茶树专用控释肥在幼龄茶园的肥效研究山东农业科学[J].山东农业科学,2011,(1):47-52,72[20] 王乃栋,张丽霞,向勤锃,李巍巍.茶树多酚氧化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原核表达[J].茶叶科学,2011,31(1):33-39[21] 朱雯,刘玉,张丽霞,杨超,李巍巍.山东茶园天敌资源调查[J].茶叶科学技术,2011,(1):12-17[22] 韩晓阳,刘晓慧,刘腾飞,王日为,张丽霞.茶籽萌发过程中养分吸收特性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10):66-70[23] 朱雯,刘玉,张丽霞,杨超.山东茶园害虫资源调查[J].茶叶科学技术,2010,(3):30-33[24] 李晓东,向勤锃,高吉刚,张丽霞.不同成熟度茶籽外植体诱导发生体胚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54-58[25] 刘晓慧,张丽霞,王日为,王超.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黄茶香气成分[J].食品科学,2010,31(16):239-243[26] 刘晓慧,王日为,张丽霞,范方媛,韩晓阳,欧阳石光.山东黄茶加工工艺的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10,(2):27-30(通讯作者)[27] 黄晓琴,束怀瑞,刘会香,张丽霞,丁爱云,陈宗懋.山东省茶树冰核细菌的鉴定[J].茶叶科学,2010,30(3):191-194[28] 王跃华,张丽霞,孙其远.钙过量对茶树光合特性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16(2):432-438(通讯作者)[29] 韩晓阳,张丽霞,王日为.茶树育苗基质的筛选及其理化特性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1):36-39(通讯作者)[30] 黄晓琴,张丽霞,向勤锃.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10,(1):40-42[31] 米培培,张丽霞.8-羟基喹啉荧光试剂法测定茶叶中铝含量[J].山东农业科学,2009,(4):106-108(通讯作者)[32] 王跃华,张丽霞,郭延奎,向勤锃,黄晓琴.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膜结构及相关生理变化研究[J].茶叶科学,2009,29(4):282-288(通讯作者)[33] 米培培,张丽霞.对-香豆酸、咖啡酸和绿原酸荧光特性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0(3):365-370(通讯作者)[34] 姚元涛,张丽霞,宋鲁彬,田丽丽.茶树硼素营养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茶叶,2009,(3):10-11;(4):18-20[35] 黄晓琴,束怀瑞,张丽霞,单秋娟,陈宗懋.冰核细菌在山东茶树上的分布规律及消长动态研究[J].茶叶科学,2009,29(4):298-294[36] 姜淑媛,张丽霞.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胞内pH值变化[J].中国茶叶,2009,(1):27-29(通讯作者)[37] 姚元涛,张丽霞,王日为,米培培,汪军.山东棕壤茶区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因的营养诊断[J].茶叶科学,2009,29(2):157-165(通讯作者)[38] 姚元涛,刘谦,张丽霞,王日为.山东棕壤茶园幼龄茶树叶片黄化病因诊断与防治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1):219-224(通讯作者)[39] 张丽霞,向勤锃,李宪利,黄晓琴,郭凤枝,付长锋.适宜山东茶区种植的乌龙茶无性系良种筛选[J].福建茶叶,2008,(2):16-17[40] 姜淑媛,张丽霞,郭延奎.荧光显微分析技术在植物细胞学研究中的应用[J].激光生物学报,2008,17(4):565-568,封三(通讯作者)[41] 姜淑媛,张丽霞,郭延奎,赵友全,贾明,翟衡.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黄绿色自发荧光的显微分析[J].茶叶科学,2008,(2):135-141(通讯作者)[42] 唐道方,刘德华,蒋立文,王树芝,刘黎,向博文,向勤锃,张丽霞.南方红豆杉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2008,(2):21-23[43] 王日为,张丽霞.释香过程中茉莉花净油组成与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J],广州化工,2007,(5):49-51[44] 谢思惠,张丽霞,唐艳梅,刘锋,张振兴,陈兴彬,向勤锃.山东茶叶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J].山东林业科技,2007,(3):104-106[45] 黄晓琴,梁艳,张丽霞.奶茶的制作研究[J],饮料工业,2007,10(11):18-21[46] 夏文娟,张丽霞,王日为,史作安,贾明.毛细管电泳同时分析茶黄素类和儿茶素类化合物[J].色谱,2006,24(6):592-596 (通讯作者)[47] 夏文娟,张丽霞,史作安,贾明.毛细管电泳分析茶黄素的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6,26(2):147-153 (通讯作者)[48] 张丽霞,赵淑娟,王桂雪,杨荣光,黎星辉.泰安市茶树种植气候条件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6,27(3):244-248[49] 彭正云,刘德华,肖海军,蒋立文,张丽霞,向勤锃,唐道方.发根农杆菌转化茶树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2):190-194[50] 黄晓琴,张丽霞,杨雪梅.济南茶馆的经营风格调查[J].茶叶,2006,32(1):45-47[51] 张丽霞,郭延奎,黄晓琴,向勤锃,夏文娟,贾明.茶树叶片荧光性绿斑病的初步研究[J].茶叶科学,2005,25(1):75-80[52] 张丽霞,王日为,向勤锃,黄晓琴,刘德华.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细胞中的晶体研究[J].茶叶科学,2005,25(2):126-130[53] ZHANG Lixia, GUO Yanqui, et al. Cellular utrastructure of tea leaves suffering from fluorescent green spot disease.Proceeding of 2005’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novation in tea scie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ea industry[54] 夏文娟,张丽霞,黄晓琴,向勤锃.添加硫酸铝对茶园土壤部分化学性质的影响.茶叶通讯,2005,32(3):8-11(通讯作者)[55] 向勤锃,刘德华,张丽霞,彭正云,肖海军.氟铝胁迫下茶树组培小苗的生长及其蛋白质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1):57-59[56] 肖海军,刘德华,彭正云,张丽霞,向勤锃,唐道方.茶树子叶分化的研究[J].福建茶叶,2005,(4):11-13[57] 张丽霞,贾明,夏文娟,向勤锃,黄晓琴.茶多酚绿色荧光特性研究[J].茶叶科学,2004,24(4):288-294[58] 刘德华,彭正云,肖海军,张丽霞,向勤锃,徐仲溪.“刷状芽”茶树的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0(3):290-291[59] 彭正云,刘德华,肖海军,张丽霞.茶树根愈伤组织及发状根诱导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0(2):138-141[60] 国淑翠,黄晓琴,张丽霞.泉城市民饮茶习惯初步调查[J].中国茶叶加工,2004,(4):45-47[61] 张丽霞,王日为,杨伟丽.做青后续加工过程中乌龙茶头香动态变化规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8(6):506-508[62] 张丽霞,王日为,李名君,施兆鹏.不同制备方法所得茉莉花香精油的差异性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3(4):399-402[63] 王日为,张丽霞,高吉刚.茶叶中花青素类物质研究展望[J].茶叶科学技术,2002,(4):4-8[64] 黄启为,黎星辉,唐和平,张丽霞,罗军武.湖南特种绿茶的主要化学成分[J].经济林研究,2001,19(3):9-11[65] 张丽霞,曹贞红,谈述高,李常青.银针茶品种适制性研究[J].福建茶叶,2000,(3):23-24,29[66] 黎星辉,罗军武,唐和平,张丽霞,黄意欢.古丈毛尖茶主要生化成分的研究[J].茶叶通讯,2000,(4):7-9[67] 王日为,张丽霞,杨伟丽,周跃斌.乌龙茶做青过程中香气的动态变化规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5(3):194-199[68] 张丽霞,施兆鹏.茉莉花瓣细胞超显微结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5(2):108-111[69] 张丽霞,王日为.茉莉花香气研究进展[J].福建茶叶,1999,(2),4-7[70] 张丽霞,张赛苏.君山银针竖立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茶叶通讯,1999,(4):19-22[71] 张丽霞,施兆鹏,刘德华,周小芸.茉莉花解剖结构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4(5):370-374[72] 张丽霞,施兆鹏,王日为,刘德华,黎星辉.茉莉花酯酶同工酶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4(1):18-22[73] 张丽霞,杨伟丽.茉莉花茶加工技术研究进展[J].茶叶通讯,1998,(3):19-22[74] 张丽霞.茉莉花茶加工理论研究进展[J].茶叶通讯,1998,(1):21-23[75] 黎星辉,胡茂丰,刘富知,刘仲华,蔡利娅,张丽霞.湖南地方茶树资源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23(6):543-547[76] 王日为,李辉勇,张丽霞,熊远福.湖南野生甜茶常量成分及色素稳定性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22(5):456-460[77] 王日为,刘灿明,张丽霞.湖南甜茶天然色素性能初步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1994,(6):30-32[78] 张丽霞,施兆鹏.红茶和绿茶初制过程中维生素C变化动态研究[J].湖南农学院学报,1991,(增刊):627-632[79] 张丽霞,王日为.黑茶初制中维生素E含量的变化[J].茶叶科学,1991,(S1):513
这些是大学的校内刊物,没有什么特殊级别。。。
5000元。湖南农业大学ei论文发表后学校奖励,本科生5000元,硕士生10000元,博士生15000元,具体奖励金额根据学校不同而有所不同。因为发表ei论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个人能力,还能提高学校声誉,所以学校才会对发表ei论文给予奖励。
《湖南农业科学》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曾经是核心期刊,现在不是了。《湖南农业大学学报》分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社会科学版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按刊物的级别来说,《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农业科学》>《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000元。湖南农业大学ei论文发表后学校奖励,本科生5000元,硕士生10000元,博士生15000元,具体奖励金额根据学校不同而有所不同。因为发表ei论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个人能力,还能提高学校声誉,所以学校才会对发表ei论文给予奖励。
(2002-2012年)[1] 韩晓阳,王乃栋,于亚伟,张丽霞.茶园一株异养硝化-好氧脱氮菌的鉴定及特性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18(6):1495-1501[2] 孙庆娜,张丽霞,王小会,王乃栋,韩晓阳,徐雪.山东工夫红茶适宜加工品种的筛选[J].中国茶叶加工,2012,(3):14-17[3] 孙庆娜,张丽霞,王小会,向勤锃,黄晓琴。烘焙提香时间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J].中国茶叶加工,2012,(2):20-22,27[4] 张丽霞,曹德航.泰安茶产业的发展战略[J].落叶果树,2012,(2):33-35[5] 王乃栋,张丽霞,黄晓琴,韩晓阳,李智.茶树PPO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茶叶科学,2012,32(3):269-275[6] 吕小营,欧阳石光,张丽霞,黄晓琴,向勤锃.新建茶园不同间作及覆盖遮荫效应比较研究—种植模式Ⅰ:茶行东西走向[J].山东农业科学,2012,(5):33-36[7] 吕小营,欧阳石光,张丽霞,向勤锃,黄晓琴.新建茶园不同间作及覆盖遮荫效应比较研究—种植模式Ⅱ:茶行南北走向[J].山东农业科学,2012,(6):44-47[8] 李巍巍,刘玉,张丽霞,杨超.泰山茶园蜘蛛种类调查及优势种动态分析[J].茶叶科学,2012,32(4):341-346[9] 李巍巍,朱璧然,刘玉,张丽霞.山东省蜘蛛新纪录及其地理分布[J].茶叶科学技术,2011,(4):40-41[10] 刘腾飞,张丽霞,宋鲁彬,姚元涛,田丽丽.控释肥在茶树上的应用前景[J].福建茶叶,2011,(4):33-35[11] 于亚伟,黄晓琴,王乃栋,韩晓阳,张丽霞*.山东泰安茶园土壤硝化细菌的筛选及分离鉴定[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2011,4(19):1749-1754.[12] 吕小营,欧阳石光,张丽霞.山东新建茶园间作花生和春玉米的效应比较[J].山东农业科学,2011,(8):29-32[13] 刘洋,张丽霞,向勤锃,刘腾飞,侯剑.山东茶树品种引进情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编号:201106-29[14] 于亚伟,张丽霞*,韩晓阳.尿素不同配施处理对棕壤茶园土壤尿素转化及硝化作用影响的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17(5):1278-1282[15] 李丰,张丽霞,王乃栋,刘洋.茶树枝梢空中压条后不定根发育过程的初步研究[J].茶叶科学,2011,31(5):379-385[16] 李丰,张丽霞*,茶树空中压条不定根原基发育影响因子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1,(9):41-44[17] 孔海云,张丽霞.低温与光照对茶树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茶叶,2011,37(2):75-78[18] 刘腾飞,张丽霞,张民,韩晓阳,彭正云,江崇焕.控释肥对茶园土壤养分及茶叶产量和品质成分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1,(3):54-60,64[19] 刘腾飞,张丽霞,韩晓阳.茶树专用控释肥在幼龄茶园的肥效研究山东农业科学[J].山东农业科学,2011,(1):47-52,72[20] 王乃栋,张丽霞,向勤锃,李巍巍.茶树多酚氧化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原核表达[J].茶叶科学,2011,31(1):33-39[21] 朱雯,刘玉,张丽霞,杨超,李巍巍.山东茶园天敌资源调查[J].茶叶科学技术,2011,(1):12-17[22] 韩晓阳,刘晓慧,刘腾飞,王日为,张丽霞.茶籽萌发过程中养分吸收特性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10):66-70[23] 朱雯,刘玉,张丽霞,杨超.山东茶园害虫资源调查[J].茶叶科学技术,2010,(3):30-33[24] 李晓东,向勤锃,高吉刚,张丽霞.不同成熟度茶籽外植体诱导发生体胚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54-58[25] 刘晓慧,张丽霞,王日为,王超.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黄茶香气成分[J].食品科学,2010,31(16):239-243[26] 刘晓慧,王日为,张丽霞,范方媛,韩晓阳,欧阳石光.山东黄茶加工工艺的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10,(2):27-30(通讯作者)[27] 黄晓琴,束怀瑞,刘会香,张丽霞,丁爱云,陈宗懋.山东省茶树冰核细菌的鉴定[J].茶叶科学,2010,30(3):191-194[28] 王跃华,张丽霞,孙其远.钙过量对茶树光合特性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16(2):432-438(通讯作者)[29] 韩晓阳,张丽霞,王日为.茶树育苗基质的筛选及其理化特性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1):36-39(通讯作者)[30] 黄晓琴,张丽霞,向勤锃.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10,(1):40-42[31] 米培培,张丽霞.8-羟基喹啉荧光试剂法测定茶叶中铝含量[J].山东农业科学,2009,(4):106-108(通讯作者)[32] 王跃华,张丽霞,郭延奎,向勤锃,黄晓琴.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膜结构及相关生理变化研究[J].茶叶科学,2009,29(4):282-288(通讯作者)[33] 米培培,张丽霞.对-香豆酸、咖啡酸和绿原酸荧光特性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0(3):365-370(通讯作者)[34] 姚元涛,张丽霞,宋鲁彬,田丽丽.茶树硼素营养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茶叶,2009,(3):10-11;(4):18-20[35] 黄晓琴,束怀瑞,张丽霞,单秋娟,陈宗懋.冰核细菌在山东茶树上的分布规律及消长动态研究[J].茶叶科学,2009,29(4):298-294[36] 姜淑媛,张丽霞.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胞内pH值变化[J].中国茶叶,2009,(1):27-29(通讯作者)[37] 姚元涛,张丽霞,王日为,米培培,汪军.山东棕壤茶区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因的营养诊断[J].茶叶科学,2009,29(2):157-165(通讯作者)[38] 姚元涛,刘谦,张丽霞,王日为.山东棕壤茶园幼龄茶树叶片黄化病因诊断与防治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1):219-224(通讯作者)[39] 张丽霞,向勤锃,李宪利,黄晓琴,郭凤枝,付长锋.适宜山东茶区种植的乌龙茶无性系良种筛选[J].福建茶叶,2008,(2):16-17[40] 姜淑媛,张丽霞,郭延奎.荧光显微分析技术在植物细胞学研究中的应用[J].激光生物学报,2008,17(4):565-568,封三(通讯作者)[41] 姜淑媛,张丽霞,郭延奎,赵友全,贾明,翟衡.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黄绿色自发荧光的显微分析[J].茶叶科学,2008,(2):135-141(通讯作者)[42] 唐道方,刘德华,蒋立文,王树芝,刘黎,向博文,向勤锃,张丽霞.南方红豆杉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2008,(2):21-23[43] 王日为,张丽霞.释香过程中茉莉花净油组成与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J],广州化工,2007,(5):49-51[44] 谢思惠,张丽霞,唐艳梅,刘锋,张振兴,陈兴彬,向勤锃.山东茶叶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J].山东林业科技,2007,(3):104-106[45] 黄晓琴,梁艳,张丽霞.奶茶的制作研究[J],饮料工业,2007,10(11):18-21[46] 夏文娟,张丽霞,王日为,史作安,贾明.毛细管电泳同时分析茶黄素类和儿茶素类化合物[J].色谱,2006,24(6):592-596 (通讯作者)[47] 夏文娟,张丽霞,史作安,贾明.毛细管电泳分析茶黄素的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6,26(2):147-153 (通讯作者)[48] 张丽霞,赵淑娟,王桂雪,杨荣光,黎星辉.泰安市茶树种植气候条件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6,27(3):244-248[49] 彭正云,刘德华,肖海军,蒋立文,张丽霞,向勤锃,唐道方.发根农杆菌转化茶树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2):190-194[50] 黄晓琴,张丽霞,杨雪梅.济南茶馆的经营风格调查[J].茶叶,2006,32(1):45-47[51] 张丽霞,郭延奎,黄晓琴,向勤锃,夏文娟,贾明.茶树叶片荧光性绿斑病的初步研究[J].茶叶科学,2005,25(1):75-80[52] 张丽霞,王日为,向勤锃,黄晓琴,刘德华.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细胞中的晶体研究[J].茶叶科学,2005,25(2):126-130[53] ZHANG Lixia, GUO Yanqui, et al. Cellular utrastructure of tea leaves suffering from fluorescent green spot disease.Proceeding of 2005’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novation in tea scie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ea industry[54] 夏文娟,张丽霞,黄晓琴,向勤锃.添加硫酸铝对茶园土壤部分化学性质的影响.茶叶通讯,2005,32(3):8-11(通讯作者)[55] 向勤锃,刘德华,张丽霞,彭正云,肖海军.氟铝胁迫下茶树组培小苗的生长及其蛋白质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1):57-59[56] 肖海军,刘德华,彭正云,张丽霞,向勤锃,唐道方.茶树子叶分化的研究[J].福建茶叶,2005,(4):11-13[57] 张丽霞,贾明,夏文娟,向勤锃,黄晓琴.茶多酚绿色荧光特性研究[J].茶叶科学,2004,24(4):288-294[58] 刘德华,彭正云,肖海军,张丽霞,向勤锃,徐仲溪.“刷状芽”茶树的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0(3):290-291[59] 彭正云,刘德华,肖海军,张丽霞.茶树根愈伤组织及发状根诱导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0(2):138-141[60] 国淑翠,黄晓琴,张丽霞.泉城市民饮茶习惯初步调查[J].中国茶叶加工,2004,(4):45-47[61] 张丽霞,王日为,杨伟丽.做青后续加工过程中乌龙茶头香动态变化规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8(6):506-508[62] 张丽霞,王日为,李名君,施兆鹏.不同制备方法所得茉莉花香精油的差异性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3(4):399-402[63] 王日为,张丽霞,高吉刚.茶叶中花青素类物质研究展望[J].茶叶科学技术,2002,(4):4-8[64] 黄启为,黎星辉,唐和平,张丽霞,罗军武.湖南特种绿茶的主要化学成分[J].经济林研究,2001,19(3):9-11[65] 张丽霞,曹贞红,谈述高,李常青.银针茶品种适制性研究[J].福建茶叶,2000,(3):23-24,29[66] 黎星辉,罗军武,唐和平,张丽霞,黄意欢.古丈毛尖茶主要生化成分的研究[J].茶叶通讯,2000,(4):7-9[67] 王日为,张丽霞,杨伟丽,周跃斌.乌龙茶做青过程中香气的动态变化规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5(3):194-199[68] 张丽霞,施兆鹏.茉莉花瓣细胞超显微结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5(2):108-111[69] 张丽霞,王日为.茉莉花香气研究进展[J].福建茶叶,1999,(2),4-7[70] 张丽霞,张赛苏.君山银针竖立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茶叶通讯,1999,(4):19-22[71] 张丽霞,施兆鹏,刘德华,周小芸.茉莉花解剖结构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4(5):370-374[72] 张丽霞,施兆鹏,王日为,刘德华,黎星辉.茉莉花酯酶同工酶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4(1):18-22[73] 张丽霞,杨伟丽.茉莉花茶加工技术研究进展[J].茶叶通讯,1998,(3):19-22[74] 张丽霞.茉莉花茶加工理论研究进展[J].茶叶通讯,1998,(1):21-23[75] 黎星辉,胡茂丰,刘富知,刘仲华,蔡利娅,张丽霞.湖南地方茶树资源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23(6):543-547[76] 王日为,李辉勇,张丽霞,熊远福.湖南野生甜茶常量成分及色素稳定性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22(5):456-460[77] 王日为,刘灿明,张丽霞.湖南甜茶天然色素性能初步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1994,(6):30-32[78] 张丽霞,施兆鹏.红茶和绿茶初制过程中维生素C变化动态研究[J].湖南农学院学报,1991,(增刊):627-632[79] 张丽霞,王日为.黑茶初制中维生素E含量的变化[J].茶叶科学,1991,(S1):513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于1956年创刊,系美国CA、俄罗斯AJ、英国CABI、日本JST、中国CSCD、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维普”等全文上网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1995年以来,在国家和省部级评奖活动中共获得各种奖励16项。其中两次荣获国家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两次荣获湖南省“十佳”科技期刊,连续5次被评为湖南省一级期刊,2006年被评为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于1999年创刊,系中国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维普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的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AJ ——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先后在全国“首届农林高校社科优秀期刊评比”中被评为优秀期刊,在教育部社科司和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第三 届全 国社科学 报评比”中被评为全国优秀 社科学报。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七届编辑委员会 学术顾问:袁隆平方智远 主任:周清明副 主 任:官春云 卢向阳刘仲华萧浪涛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王国梁 方 逵 邓子牛 卢向阳 刘 强 刘仲华刘灿明 孙志良 孙松林 李宗军 肖调义 邹冬生余兴龙 张杨珠 陈 斌 陈立云 杨仁斌 易自力官春云 周清明 周集中 周冀衡 侯德兴 段建南饶力群 贺建华 姚帮松 夏延斌 高必达 唐启源黄 璜 萧浪涛 彭克勤 揭雨成 雷新根 谭济才廖桂平 熊兴耀 薛立群 戴良英
在校报发文章其实不是想象的那样难。主要是校报每一期有自己的版面风格。如果要向校报投稿,建议你平常多看看校报,定期会有人往每个寝室发的。文章要围绕校报这期可能的主题写,不要假大空,也不要片面极端;写出自己真心实意的文章,围绕校园里发生的事物,这样的文章当然会对上审核人的眼光。而且,除了校报,学校里还有一些文学社,像浏阳河文学社等,也是每周要收集外来稿件的,也可以往这些地方发。文章有自己的章法,写多了你就有感觉了。这些是我个人的建议,希望能帮助到你。
1.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月刊)创刊于1985年,是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会刊,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园林》本刊集学术性、综合性、权威性于一体,主要刊登风景园...
2.河北林果研究
《河北林果研究》主要刊登林业、果树园艺、园林、蚕桑、林业经济管理等专业及有关基础学科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简报、专题综述等。读者对象是林业、果树、园林、蚕桑等专业及生物、环境等学科的科研、规划设...
3.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学术期刊,综合因子为:0.453,是省级期刊。西南林业大学学报主要刊登森林生物学、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园林植物与风景园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木材科学与技术及林产化学等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原始科研成果。
3.林业科技开发
京林业大学与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等联合主办的国家级林业技术期刊,综合因子为:0.430,被北大核心期刊收录。林业科技开发主要报道经济林、用材林、防护林、园林绿化以及木竹材加工、人造板制造方面的最新成果与经验。
4.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物学、畜牧学、兽医学、土壤与肥料、烟草科学、园艺园林、生物学、植物保护、茶学、微生物、农业工程、土地资源管理、生态学、食品科学、计算机技术、数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研产亮点、学者风...
5.西北林学院学报
《西北林学院学报》主要刊登林业基础理论、林木育种造林、森林培育与经营、森林资源及其保护、水土保持、防风治沙、园林绿化、森林旅游、经济林栽培、林产化学、林业机械、木林学及木材加工、林业经济及管理、林...
是的,北大核心
你可以到县农业局、畜牧局咨询一下,你这种情况有没有政策支持。
现在不是的,
刊名: 湖南农业科学 Hu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主办: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省科技厅星火办;湖南农业大学周期: 半月出版地:湖南省长沙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6-060XCN: 43-1099/S邮发代号:42-20复合影响因子:0.470综合影响因子:0.292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湖南农业科学创刊时间:1971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1992)期刊荣誉:Caj-cd规范获奖期刊已经不是了!
袁隆平,男,1930年9月1日农历庚午年七月初九,生于北平(今北京),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他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世界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技术,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袁隆平凭着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认真总结了百年农作物育种史和20年“三系杂交稻”育种经验,以及他所掌握的丰富的育种材料,于1986年10月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高瞻远瞩地设想了杂交水稻的二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这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理论发展的又一座新高峰。随着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国试验试种,杂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袁隆平近年来,先后应邀到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亚8个国家讲学、传授技术、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技术合作研究等国际性学术活动19次。杂交水稻推向世界,美国、日本、菲律宾、巴西、阿根廷等100多个国家纷纷引进杂交水稻。自198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内,又连续荣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1来稿要求文稿内容要求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能真实反映当前农业科研与生产中的新成果、新技术。文章应主题突出、构思合理、表达准确、层次清楚、文字精练、数据可靠,并经统计学分析。试验报告和三农研究文章不超过8000字符,一般技术性文章不超过6000字符(均含图表)。1.1文题文题应准确地反映文章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字,所有文稿均须附英文文题及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1.2基金论文有课题经费来源的文稿请在首页地脚处注明项目名称、来源及编号。凡是基金项目的论文可优先送审。1.3作者与单位文稿作者署名人数一般不超过8人,作者单位不超过4个。第一作者必须附简介,包括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位、目前从事的主要工作以及详细通讯地址、联系电话、E-mail等。1.4摘要与关键词宏观、综述及研究报告类文章须有中文摘要与关键词以及英文摘要与关键词、作者单位及所在城市的英译名,其他类别文章须有中文摘要与关键词。摘要用第三人称撰写,应完整准确地概括文章的实质性内容,以150~200字为宜,关键词一般为3~6个。1.5文内各级标题文内各级标题序号一律顶格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如1,1.1,1.1.1……1.6图表凡能用文字表达清楚的内容,尽量不用图和表;如用图表则在文中不需重复其数据,但需陈述其主要内容。图的线条要清晰、圆滑、主辅线分明。表格一律用三线表。1.7计量单位采用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如长度用m(米)、cm(厘米)、mm(毫米)等;面积用m(平方米)、hm(公顷)等,不能用亩(应将亩换算成公顷,1hm=15亩);体积用m(立方米)、L(升)等;时间用a(年)、d(天)、h(小时)、min(分钟)、s(秒)等;质量用t(吨)、kg(公斤或千克)、g(克)、mg(毫克)等。在文章中,如果出现在数词后并表示计量单位时,一律用单位符号而不用单位名称(上述括号内文字)。ppm应改用mg/kg、mg/L表示。以亲自阅读过并公开发表的为限,且只选主要的列入,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列入参考文献。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按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在引用处右上角用方括号注明。文献列置文末,其著录格式如下:1.8参考文献期刊:序号作者(3个以下全列出,3个以上只列前3名,并在其后加“,等”,作者之间用“,”隔开)。文题[J].刊名,年份,卷(期):起一止页.专著:序号作者(同上).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一止页.论文集析出文献:序号作者(同上).文题[A].论文集编者.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一止页.2注意事项1)稿件文责自负,编辑部有权作必要的修改,作者如不同意修改,务请在来稿时声明。2)凡在2个月内未收到录用通知者,作者可自行处理。在此期限内,请勿一稿多投。3)来稿一经录用,当酌收发表费,同时酌付稿酬,并寄赠当期杂志。4)来稿请注明详细地址、联系电话或个人电子信箱。文稿若涉及新品种(组合)、新成果,须随附该品种的审定或该成果的鉴定证书复印件。文章发表后,如获各种奖励或论文之研究项目获奖,以及取得较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者,恳请作者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本编辑部,并附上有关证书复印件。
生平 袁隆平(20张) 袁隆平,男,1930年9月7日农历庚午年七月十五日 生于北平(今北京),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他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现年81岁。职称 袁先生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南农业厅下属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九江学院名誉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成就 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袁隆平的杂交稻研究,在中国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但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是由美国人Henry hank 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请支持者列出引用证明。)袁隆平的杂交稻研究,在中国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不过并非世界首创,日本新城长友在1965年得到粳稻的三系配套,但未能用于生产。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水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 从1971年至今,他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他先后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荣誉 他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并在2006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2010年4月,荣登“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
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袁隆平的杂交稻研究,在中国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但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是由美国人Henry hank 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请支持者列出引用证明。)袁隆平的杂交稻研究,在中国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不过并非世界首创,日本新城长友在1965年得到粳稻的三系配套,但未能用于生产。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水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