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一年发表70多篇论文

发布时间:

一年发表70多篇论文

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并没有什么争议性,只要论文是真实创作的,不抄袭就可以。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专栏·熊丙奇 中国科学院院士郝柏林近日在其博客贴出一篇书面发言(这篇发言是写给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在北京举行“科学道德和科技伦理专题研讨会”的,但被研讨会“留中不发”),批评科学界领导和政府官员的不端行为和不正之风,并列出一名领导做博士后以来的20年中,每年发表SCI论文的统计,其中2003年高达51篇。郝院士认为,在自己没有实质性贡献、甚至根本没有看过稿子的文章上署名,而且官做得越大,每年所出文章越多,是目前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 按理说,官做得越大,做科学研究的时间和精力越少,发表的文章会越少,而且真正搞过学术研究的学者都知道,全身心投入研究,一年能发表三五篇论文就相当不错了。某些领导能一周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但是,要这些领导认识并检讨自己的“不端行为”,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些领导会认为自己是占据别人的劳动果实吗?今天,主动把领导作为自己论文和研究的第一作者和第一完成人的群体,规模不小。这个群体,大致包括领导所带硕士、博士(其实大多是以领导名义招收、由其他教师所带),领导所在学科的教授、副教授,下级研究人员,等等。领导没有参与的论文、成果,一些学者、专家却署上领导的大名,显然等于变相的学术行贿。 这些领导会认为自己没有为研究“作出贡献”吗?不会。领导都会认为自己对学科发展、学术研究作用巨大,因为正是他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配置权力,为学者、专家获得项目、课题、经费,这不就是贡献么?也正是他利用自己与企业界、科技界的交往,为本学科、本部门获得更多的研究资源,这不也是贡献么?至于参加立项会、开题会、座谈会等,那更是直接的研究行为了。 学者、专家会检举这些领导的“不端”,认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侵吞,人格尊严被践踏么?他们深知“靠着大树好乘凉、朝中有人好办事”的道理,得到领导的赏识,树起领导的大旗,可以获得更多的课题、经费;否则便立项难,论文发表也难。领导在外通过自己的权力争取资源,学者在内做好研究,把领导放在论文作者首位,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均沾,何乐而不为呢? 显然,问题的根源在于当前行政导向的学术资源配置体制和学术行政化评价机制,让领导和学者、专家们紧密配合、“各取所需”。如果学术资源的配置权不在行政领导手中,如果学术评价权不被行政领导所掌控,那么,行政领导就不可能在学术圈里左右逢源,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学者、专家放弃尊严,心甘情愿地为他们服务,替他们做学问、写论文。所以,只有行政领导不再从事学术研究,专心做自己的行政管理工作,以及把学术资源配置权、评价权交给学者、专家,才能解决以上问题。 在国外,即便担任大学校长,不管此前有多大学术成就,担任行政职务之后,往往就做职业校长,不再从事科学研究。原因之一便是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允许有额外的精力去搞研究,而校董事会(理事会)对其的业绩评价,是校长当得怎样,而非学问做得如何。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校长再做科学研究,难免利用手中的职权,为自己获取学术资源谋求方便。既担任行政领导,又能获得更多学术资源、取得更大“学术成就”,不导致学术的严重行政化,不出现严重的学术腐败才怪呢。

一年发表100篇论文不算抄袭。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一年发表100篇论文不算抄袭。这100篇论文都是完全由作者自己原创的,并没有任何不当行为,显然不会涉及抄袭。

我觉得不符合常理,因为写60多篇论文要花很多时间,而博导平时除了学习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根本没这么多时间写论文。

一年发表70篇论文

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并没有什么争议性,只要论文是真实创作的,不抄袭就可以。

这种事情确实非常罕见,但是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首先,sci论文虽然确实很难发表,但是这对于很多学术型的人才来说并不是非常困难。学术研究一直是天才的游戏,对于很多适合做学术研究的人来说,一年发表几篇甚至几十篇SCI论文,都是唾手可得的,我们平常人觉得很难办到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是轻而易举的。这位导师的论文确实非常多,但是对于很多大牛来说也不算是很夸张。

其次,根据这个导师的人生经历来看,他本人就是特别优秀的人,不管是研究经历还是学习经历都是特别优异的,在学校学习期间都是前几名,做研究之后更是一句绝尘。这样的人才发表60多篇论文,完全是轻而易举的。虽然他的论文确实比平常的多很多,但是也是因为他本人就比较优秀,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论文,这也算是比较符合常理的。

最后,我们国家的环境对论文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所以很多学术型研究毕业之后会进行大量的论文创作,这种情形在我们国内是比较罕见的,但是也是可以理解的,而这种情况也造成了我们国内有很多学者有很多的论文篇目。

总而言之,发表60多篇论文看上去很难,但是也并不是做不到,对于哪些是适合研究的人才或者智商很高的人来说,发表论文也是非常容易的。当然这种符合常理是建立在这个人是特别优秀的基础之上,如果对于普通人而言,发表60多篇论文是非常难的,甚至发表一两篇都是非常困难的,这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分析,而这个老师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博导,所以这种情况并不是特别罕见。

首先看什么学科,如果生物化学材料学科,只算一般;然后看什么层次,如果都是一区或top或esi高倍引,那无论什么学科都优秀了;第三看是否大团队长江杰青,挂名通讯或团队挂名冲更大帽子的情况下,一两百篇也不奇怪! 首先需要说明下,发表七十多篇文章是什么分布的,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挂名比较多,一种是通讯或者第一作者文章。 第一,如果是挂名文章比较多,不能说明老师学术能力强,但是关系处理上肯定比较好,或者卧有一定的权利,强权之下,不得不挂。整体说来要么参与工作较多,关系处理恰当,被人挂名或者是领导人物,下面的老师拉关系挂名的。 第二,如果是第一作者或者是通讯的身份发表七十多篇文章,这位老师绝对是学术有一定的造诣。以该老师是博士学历来讲,博士毕业就是30岁,相当于工作后每年10篇文章,数量确实多。在这种情况下,也需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低质量文章,那就是属于灌水,科研界都不提倡,但是有很多老师迫于科研压力哥生活压力,以数量为主,但是也算是有实力的老师,毕竟灌水一年十篇也是相当不容易。假设是高质量文章,毫无疑问,该老师是学术上的大牛人物,一年产量10篇高水平文章,至少也是学术上的新星。 假设报考导师,仅从学术层面考虑,建议选择第二种导师,不论是灌水还是高水平期刊,都值得报考。 关键是他的创新是什么,与发表多少篇SCI论文没有关系。 你好,高校青年教师前来答题。 作为四十岁的老师,能够发表这样数量的文章,确实有一定功力。那么,如何通过文章评价一个人的科研能力呢? 第一,文章数量。毋庸置疑,数量多比数量少好。文章数量成规模,思想才能成体系。文章数量是一个评价前提。 第二,文章质量。这里就涉及到影响因子等因素。文章的影响因子越高,证明质量越高。还有文章的引用数量。引用数量越高,证明文章越有影响力。 第三,文章的思想发展路径。看一个人的科研成果,可以看出他观点的变化、个人的成长。数量和质量是表象,思想发展路径是根源。 单独看数量,完全没有问题;如果影响因子还高,作者思想发展路径科学,简直完美。当然,这是理想情况。剩下的可以结合上面的回答要点,逐条具体分析。 以上是我的一点经验,希望帮助到你。 不能以文章数量来算吧,应该看论文的质量。 得看这四十多岁老师做了多长时间科研吧?你快四十人考上博士,四十岁才进入高校开展自己科研,能有多少时间发这么多论文? 如果是自己执笔的,70多篇,那已经很多。如果是挂名的,就呵呵了!学术水平不在于文章数目多少,关键是质量,哪怕一片牛的都可以 不多。 我一年发30多篇。 现在不是看数量的时候,还要看文章质量。 如果都是重要期刊并都有重要贡献绝对算多,如果就是挂名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你们太幸福了,有了论文可以发表。自从反右后知识分子不吃香。也没有杂志发表、所以你们是幸福的一带.要质量不要要数量。我五十岁才写论文。。通过学会评选寄到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了

我觉得这个有点不符合常理,因为SCI论文是非常难发表的,这位博导竟然能发60多篇确实非常厉害。

每年发表70篇论文

2001年以来,每年都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得到批准,其中2004年获得批准的重点项目3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项,2005年获得重大研究计划项目2项。2008年获批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2001-2004年每年参与和主持的863、973项目均在2项以上。直接进入本院的横向项目平均每年在15项左右。2003年,本院共有2个项目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分别是陶澍教授牵头的“重金属形态的时空分异、影响因素及生态效应”以及方精云院士牵头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植被生产力的研究”,另有蔡运龙教授牵头的“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可持续性的区域评价、区域战略及操作途径”获该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方精云院士牵头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循环的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许学工教授参与的(排名第四)“渤海西南岸滨海油区环境演变卫星监测及预测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环境学院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两方面的科研经费接近。2001- 2007年,无论是横向经费还是纵向经费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08年度全院科研经费总额达到4500万元。近年来,学院在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均呈稳步增加的趋势。方精云院士曾在Science上一年内连续发表2篇论文。2006年全院在SCI和SSCI收录刊物上发表论文近70篇。

我觉得这个有点不符合常理,因为SCI论文是非常难发表的,这位博导竟然能发60多篇确实非常厉害。

这主要是因为他发表的六十多篇SCI论文,其中有20篇论文是属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剩余的都是属于第二作者或者其他的称呼。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只有30%多的论文,他参与了全程的研究和发表工作。这样的工作量还是比较合理的,如果六十多篇论文全部都是属于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的话,那么普通人根本就难以完成。今天就跟大家来探讨一下网友的争议,以及它是如何完成的。

第一,他的作品数量的确是非常夸张的。现在这里跟大家科普一下,一般情况下,一个研究生都发表不了一篇SCI论文。对于博士生的要求,也只是在自己的全部学习生涯当中,发布两篇类似的论文。而他在博士毕业之后,短短的五年时间就发表了60篇SCI论文,这样的数字是极为夸张的。因为绝大多数人想要发表一篇都难以登天。

第二,他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的成就?在本科的时候,他的学习成绩并不是非常好,是一个普通的211大学,但是在硕士的时候,她就已经考取了985大学,然后又出国深造,在国外的爱丁堡大学完成了博士生毕业。同时在童年就完成了博士后的论文指导工作,回到国内就进入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在两年的时间内就成为了博士生导师,并且成为了副教授。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强悍的,做出这样的成就也是情有可原。

第三,如何看待网友的质疑?网友的质疑主要有两点,第一个就在于他二十多篇的论文都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参与,这说明他参与了绝大多数的研究和后期的发表工作。而且有一些专业人士在调查的时候,也发现他有很多的论文,其实并不具备太大的含金量,存在着注水的成分。

我觉得不符合常理,因为写60多篇论文要花很多时间,而博导平时除了学习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根本没这么多时间写论文。

sci论文发表70多篇

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并没有什么争议性,只要论文是真实创作的,不抄袭就可以。

大概是每天在做实验的过程当中,突然突发奇想,想到了一个论文的点子,然后就会去写这个论文,而且这个博导非常喜欢写论文,写论文的速度也非常的快,所以每个月一篇也不是不可能。

网友们争议的焦点是她为什么可以在五年内发60多篇SCI论文,这可是很多教授都做不到的,所以网友们对此表示怀疑,争议的点也是在这里。网友们的争议也没错,毕竟一个90后,能在五年内连发60多篇SCI论文,是个人都会怀疑是不是有假。

一:事情的经过是什么?

这件事的起因是因为华中科技大学发布了一篇名为《90后!是博导!》的文章,然后就被知乎的网友拿去争论了。因为90后,五年里面发布60多篇SCI论文实在是太离谱了,很多网友对此怀疑。想想也正常,毕竟一篇SCI论文就足够一个研究生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了,一个年纪轻轻的90后女生,五年发60多篇,一般人真的不敢相信。

二:SCI论文很难吗?

不算很难,但是也不简单,一个研究生大一就要开始准备SCI论文了。因为发SCI论文这玩意,不只是看你自己对于专业的掌握程度,还有你所在的学校和所跟随的老师。这两个也是影响你论文能不能在SCI正常发表的原因。就拿一个SCI的小论文来说,至少都要准备半年,而且如果质量不达标,还不给过,更不用说那种大论文了。许多读研究生的人,都是在大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着手准备SCI论文了,因为晚了就来不及了。在我国,发表一篇SCI论文就是研究生毕业的要求,你说有多难呢,我国的本科生很多,但是研究生屈指可数。

其实仔细阅读这个90后博导的学习生涯,可以发现,这并没有什么值得争议的。因为这个90后女博导,大一开始就已经是一个天才了,在大二还有好教授带领参加国家级别的比赛,大四还当交换生出国学习了,所以五年发60多篇SCI论文对于她来说,真的不算什么。

这是因为她在大二的时候就和院士一起做课题,掌握了非常多的知识,学习的经历非常丰富,而且还加入了韩宏伟教授团队。

两年在国际发表70篇论文

长期从事光波导,特别是微结构光纤及器件应用等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在OpticsLetters、OpticsExpress、IEEEPhotonicsTechnologyLetters、IEEEJournalofLightwaveTechnology等国际光学期刊上发表40余篇,被SCI收录论文40余篇,其中SCI二区论文15篇。论文总计被SCI引用300多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多项,申请PCT专利2项,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20项。 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等省部级项目2项,主持完成横向课题3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2004年受邀加入美国光学学会会员,2012年成为中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评审专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苏州市科技项目评审专家等职。担任OpticsLetters,OpticsExpress,IEEEPhotonicsTechnologyLetters, JournalofLightwaveTechnology,IEEEPhotonicsJournal, IEEEJournalofQuantumElectronics、JournalofOptics、JournalofModernOptics、JournalofPhysicsD:AppliedPhysics等10余种国际光学期刊的论文评审专家,累计审稿100多篇次。 承担本科生的光通信器件设计、研究生的微结构光纤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本科生获校级优秀毕业设计3人次,研究生获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指导毕业硕士研究生5人,博士生2人。 所提出的新型的光纤带隙结构,即改进的蜂窝结构(Ming-Yang Chen et al., IEEE Photon. Technol. Lett., 2004, 16: 819),具有比常用的三角结构更宽的带隙。论文发表后,多次被国内外同行引用。意大利(L. Vincetti, F. Poli, and S. Selleri, IEEE Photon. Technol. Lett. 18, 508 (2006))、日本 (T. Murao, K. Saitoh, M. Koshiba, Optics Express, 2006, 14, 2404) 的知名学者先后开展了基于改进蜂窝结构的光子晶体光纤的研究,证实采用这种结构可以实现新型、宽带(带宽达400nm)、低损耗的单模带隙传输。提出的椭圆孔矩形结构光子晶体光纤的研究工作发表半年后(Mingyang Chen et al., J. of Opt. A: Pure Appl. Opt., 2004, 6: 512),台湾学者(Y.C. Liu et al., Optics Express, 2004,13: 225)公布了他们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证实了此结构可获得极高的双折射。

翟教授(副教授)在科罗拉多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主持近两百万美元的研究、发展和咨询项目,其中近期主要的研究项目(首席项目负责人)包括:中国和印度大型商业和公共建筑能源状况和优化潜力研究,数据中心大型计算机系统的中央空调系统的数值模拟和优化技术研究,医院手术室空气质量和暖通空调标准研究,计算流体动力学网格分辨率和模拟精度的优化研究:粗网格计算流体动力学在室内环境模拟中的应用,整体建筑中自然和混合通风技术的节能效果评估和实施,民用和商用建筑中暖通空调系统压降和能耗的关联性研究,绿色建筑实际性能测量标准发展,个人化空调系统性能的比较和优化研究。翟教授(副教授)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和主要学术会议发表近70篇论文,并多次受邀发表主题演讲,是美国暖通工程师协会室内环境模拟技术委员会执行委员、项目监督委员会委员和协会教育学院协调员,美国暖通工程师协会火灾和烟雾控制技术委员会通讯委员,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节能建筑和太阳能建筑委员会执行委员,美国科学院和美国国防部免疫建筑专家委员会特邀委员(2006),第11届国际室内通风大会国际科技委员会委员(2009),第11届国际建筑模拟会议国际科技委员会委员(2009),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可持续性大会分会主席(2009),第1届国际建筑能源和环境大会主席(2008),第10届国际建筑模拟会议分会主席(2007),第10届室内空气品质国际会议分会主席(2005),国际建筑性能模拟协会首届(2004)美洲会议分会主席,国际《开放土木工程》期刊编委,国际《建筑和环境》期刊和《建筑和环境》期刊特邀专刊主编,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特邀评审,格鲁吉亚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特邀海外评审以及近二十个专业刊物特邀评审。翟教授获得过2009香港大学William Mong访问研究员奖,国际建筑模拟期刊2008年度杰出论文奖,科罗拉多大学2008可持续性发展绿色教授称号,美国The Charles A. and Anne Morrow Lindbergh Foundation 2007 优秀项目奖, 科罗拉多大学土木环境和建筑工程系2007杰出青年研究员奖, 美国暖通工程师协会2001研究奖学金,麻省理工学院可持续性发展马丁家族协会2000荣誉会员称号。

首先看什么学科,如果生物化学材料学科,只算一般;然后看什么层次,如果都是一区或top或esi高倍引,那无论什么学科都优秀了;第三看是否大团队长江杰青,挂名通讯或团队挂名冲更大帽子的情况下,一两百篇也不奇怪! 首先需要说明下,发表七十多篇文章是什么分布的,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挂名比较多,一种是通讯或者第一作者文章。 第一,如果是挂名文章比较多,不能说明老师学术能力强,但是关系处理上肯定比较好,或者卧有一定的权利,强权之下,不得不挂。整体说来要么参与工作较多,关系处理恰当,被人挂名或者是领导人物,下面的老师拉关系挂名的。 第二,如果是第一作者或者是通讯的身份发表七十多篇文章,这位老师绝对是学术有一定的造诣。以该老师是博士学历来讲,博士毕业就是30岁,相当于工作后每年10篇文章,数量确实多。在这种情况下,也需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低质量文章,那就是属于灌水,科研界都不提倡,但是有很多老师迫于科研压力哥生活压力,以数量为主,但是也算是有实力的老师,毕竟灌水一年十篇也是相当不容易。假设是高质量文章,毫无疑问,该老师是学术上的大牛人物,一年产量10篇高水平文章,至少也是学术上的新星。 假设报考导师,仅从学术层面考虑,建议选择第二种导师,不论是灌水还是高水平期刊,都值得报考。 关键是他的创新是什么,与发表多少篇SCI论文没有关系。 你好,高校青年教师前来答题。 作为四十岁的老师,能够发表这样数量的文章,确实有一定功力。那么,如何通过文章评价一个人的科研能力呢? 第一,文章数量。毋庸置疑,数量多比数量少好。文章数量成规模,思想才能成体系。文章数量是一个评价前提。 第二,文章质量。这里就涉及到影响因子等因素。文章的影响因子越高,证明质量越高。还有文章的引用数量。引用数量越高,证明文章越有影响力。 第三,文章的思想发展路径。看一个人的科研成果,可以看出他观点的变化、个人的成长。数量和质量是表象,思想发展路径是根源。 单独看数量,完全没有问题;如果影响因子还高,作者思想发展路径科学,简直完美。当然,这是理想情况。剩下的可以结合上面的回答要点,逐条具体分析。 以上是我的一点经验,希望帮助到你。 不能以文章数量来算吧,应该看论文的质量。 得看这四十多岁老师做了多长时间科研吧?你快四十人考上博士,四十岁才进入高校开展自己科研,能有多少时间发这么多论文? 如果是自己执笔的,70多篇,那已经很多。如果是挂名的,就呵呵了!学术水平不在于文章数目多少,关键是质量,哪怕一片牛的都可以 不多。 我一年发30多篇。 现在不是看数量的时候,还要看文章质量。 如果都是重要期刊并都有重要贡献绝对算多,如果就是挂名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你们太幸福了,有了论文可以发表。自从反右后知识分子不吃香。也没有杂志发表、所以你们是幸福的一带.要质量不要要数量。我五十岁才写论文。。通过学会评选寄到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