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三年发表30篇论文

发布时间:

三年发表30篇论文

主要从事量子场论和粒子物理理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奇异位势和非定域位势的瑞奇极点理论、层子模型研究、非交换群规范场论中费密子的电磁形状因子的高能渐近行为和重强子物理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63年-1964年Regge极点理论主持1965年-1966年强子结构的层子模型参与1974年-1975年规范理论中形状因子的高能行为主持

很厉害。已经70岁了,脑子还能如此活跃,发30多篇学术论文,真的很厉害。

把论文和科研成果转化为专利与实际生产力才是真正的能力!

学术论文是十分难写的,要有非常强的学术知识,许多研究生在学完后顶多发表1到2篇专业的学术论文。而这位戴元本先生竟然在70岁后还发表了30篇,可见其学术之精,学术底子非常深厚。

每年有30多篇论文发表

下面虽然是我从网上查找到的,但很用心阿。请把分给 咱! 嘿嘿,谢谢!溧阳市职业教育中心是由常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溧阳市分校和江苏省溧阳职业高级中学组建而成,是江苏省首批合格职教中心校、江苏省优秀级电视大学、江苏省优秀青年创业实践基地、溧阳市预备役军事技术学校、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实验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教育管理先进学校、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全省基层依法治理先进集体、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园林式单位、常州市卫生模范单位、常州市“双三好”先进单位、常州教育系统学习型系统工作先进单位、常州市双拥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办学以来,在“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指引下,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走内涵丰富与外延发展同步之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推动学校的发展”,1996年首批跨入国家级重点职高行列,2004年在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调整认定中位居全省首批73所国家级重点的第八位,2006年再次获得了“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学校现有燕山和城中两个校区。燕山校区依山傍水,位于市区秀丽的天目湖燕山风景区,城中校区地处市区中心。学校占地面积380多亩,校舍总面积12余万平方米。校内小桥流水,绿树成荫,楼宇高耸,亭台辉映,是求学成才的最佳场所。学校领先的办学理念、雄厚的师资力量、严谨的教风、勤奋的学风和先进的设施设备保证了学校教育质量、办学品位和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学校坚持为溧阳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服务,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致富“三农”服务。开设的专业主要有:机电技术应用类、电工电子类、计算机应用技术类、文法与财经类、电子商务、建筑、化工、英语、汽车维修等十多个中职、高职专业,积极主动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2005年全日制普通大专、五年制高职、职高学生达5800人;依托电大,举办成人开放教育班、军转学历教育班,实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试点,与有关高等院校、网络学院联合开展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目前,各类成人学历教育已发展到五大类别,二十四个本、专科专业,在籍学员达1600人;举办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英语等级、数控、电工、会计从业资格、CAD、计算机等各类岗位或等级培训,年培训超过3000人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坚持为学生的就业与发展服务。近五年内,学校投入近800万元,用于强化专业现代化建设,建成了江苏省首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及应用、电子技术应用三个省重点骨干示范专业,学校教学设施设备总值已达2350万元。为提高学生的社会综合竞争能力,充分发挥电子技术常州市课改牵头单位、机电专业常州市课改革参与单位等各方面有利条件,开展项目式教学、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强化对学生的技能培训与考核,同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格,增强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就业有本领,创业有优势,升学有希望,发展有基础。近几年来,毕业生对口高考本科录取都在100人以上,本科录取人数在常州市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稳居溧阳市同类学校第一位,2006年本科达线274人,再创历史新高;作为军事预备役学校,每年有约5%的毕业生应征入伍;毕业生当年一次性就业率达99%以上,他们以过硬的技术赢得了上海、苏州、南京、常州、溧阳等各大集团公司与外资企业的青睐,同时也涌现了一批创业致富的优秀毕业生典型。坚持为教师的发展提高服务。大力实施《优秀教师培养规划》,为优秀教师、特长教师建设专门工作室,引领教师的发展方向。学校现有教职工330人,其中具有高级会计师、中学高级教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60名,常州市特级后备人才1人,“常州市骨干教师”5人,“常州市骨干双师型”教师7人,溧阳市以上“四类”优秀教师43名。深入开展教育科研。学校承担的“九五”省级课题“农村职中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研究”获常州市政府颁发的科技成果进步奖;2005年,“十五”省级课题《中等职教实施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获常州市课题研究一等奖,《中等职教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研究》被确定为全国“十五”规划课题,“十五”省级重点立项课题《范例教育模式在成人开放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近几年来,每年学校教师有3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或获奖,有100多篇论文获常州市、溧阳市级奖。开发的项目式校本教材多达三十多种,并且,有关教师编写的教材已正式出版。“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在“教学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名校、人才强校”的实践中,学校大力推进精细化管理,以“过程精细化、结果精品化”为目标,积极构建优美、和谐、活泼、健康的校园文化,形成了高职与中职教育、学历与非学历教育、职前与职后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并正以百倍的信心、百米的速度,向高水准示范性一流职教名校奋力冲刺。

兰州大学的本科生一年之内发布了30篇论文,网友也在质疑,但是现在他们没有找到相关的证据说明这一些论文不真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实验室主要从事工商管理的理论研究与企业管理咨询服务。主要研究领域 战略管理(集团公司战略管理、竞争战略研究、职能战略研究、集团公司管理控制模式研究与设计)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析、岗位设计、岗位评价、绩效管理、薪酬体系设计等) 实验室共有6位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10多位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实验室每年发表论文达30多篇,承担了多项政府委托项目与企业委托项目,有着良好的社会服务信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工业工程与运作管理实验室成立于2002年10月。目前,实验室拥有Dell网络服务器1台,Dell工作站1台,微机9台;有较先进的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和统计与优化工具软件。主要研究领域 供应链管理 大系统优化 生产运作管理 新产品开发 预测和决策 实验室现有教授1名,副教授4名,研究生17名。实验室承担了86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等项目的科研任务。实验室已发表或接受国际学术期刊论文4篇,已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22篇。开发完成三个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的企业决策支持系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战略管理与政策分析研究室成立于2004年6月。主要研究领域 战略管理 危机管理 政策分析知识管理 研究室现有教授3名,副教授6名。管理科学与工程、行政管理方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0多名。研究室目前承担了来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合肥市、及多个企业的多项研究课题。目前正在承担的研究课题包括: “巢湖流域经济发展及其与生态环境变化关系研究”,国家科学基金项目 “提升合肥城市核心竞争力对策研究”,合肥市软科学重点招标项目 “天昌公司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整合研究”“天昌公司组织设计、绩效考核与薪酬设计研究”,公司委托 “胜利油田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研究与设计”,委托研究 “平煤六矿企业文化建设”,公司委托 “巢湖市战略发展规划”,巢湖市政府委托 研究室每两周组织一次成员学术报告会,对前沿性、理论性的问题进行探讨,不定期的进行论文研讨及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来提高研究室成员的研究能力。通过与政府、企业进行项目合作研究,利用现代科学知识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服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信息与决策研究所主要基于对组织各类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整合、深度分析与广泛利用,采用各种定性决策、定量决策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对如何将决策模型和信息系统有机结合的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形成完整而成熟的组织信息化建设与决策支持系统的解决方案,实现组织决策支持的智能化,从而提高组织管理和决策的效率和水平。研究所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技术计划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同时承担了政府或企业委托的管理项目数十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近300多篇。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部级科研奖励多项。研究所与国际上具有广泛的交流,与香港和台湾地区具有紧密的合作。与加拿大和美国的多所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合作机制。双方在合作研究与科研项目的联合申请等方面已经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成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科技法学研究室成立于1988年,是中国最早成立的两所科技法学教学与研究机构之一,是教育部科技法学重点教材主编单位,科技法学杂志常务理事单位。研究室曾主持召开全国首届科技法学理论研讨会以及全国高校科技法学研究会成立大会等重要会议。主要研究领域 高新技术产业法律保护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国际环境与动物保护法 研究室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4名,国内外兼职教授6名,研究员3名。研究室主持并完成国内外研究课题30余项,参与国家科技法律的立法咨询,并与欧美及东亚国家的高校及研究机构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知识产权管理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融合知识产权管理、法律、政策、经济分析和实务于一体的研究机构之一。主要研究领域 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技术转移与技术贸易 研究中心目前开展的研究主要包括全球知识产权与工业标准部署、科技与知识产权竞争战略分析、企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体系、知识产权援助和融资等项目的研究,同时为企事业单位提供知识产权预警分析、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组织体系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估、企业知识产权竞争策略的个案研究与设计、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咨询方案等。研究中心现有教授4名,副教授8名,国内外兼职教授6名,研究员3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0多名。研究中心对知识产权问题综合应用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分析,承担并完成了包括国家科技部、司法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安徽省知识产权局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委托的多项课题。中心研究人员还多次就国内外知识产权管理实施方案提供专家咨询报告。研究中心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式,在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同时,为国内一些高校、研究院所和高科技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管理公益服务。研究中心还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活动,与欧美及东亚国家的高校及研究机构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意大利、韩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并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美国华盛顿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分会(ABA-IP Section)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OTL)的知识产权专家保持密切的学术联系。

兰大本科生发31篇论文遭到了网友质疑 ,按照鲁同学的学术生产力来说,不管他所写的文章是学术论文还是垃圾论文,这都已经说明他的文笔工作和经历相当充足;更何况每年6篇的论文写作以及上许多的课、考很多的试他都能兼顾,这就是一个神人。

按照兰州大学对外宣传的公众号,兰大16级本科生鲁同学在本科期间发表了31篇论文,姑且不计他所发论文的质量怎么样,31篇论文的数量让不少博士生都望其项背。按照医学生5年学制来算,鲁同学每年就要创作6篇能发刊的文章,字数肯定已经超过了10万字两个月写一篇文章,这简直就是一个大牛人。更何况医学生的课程和考试都是满满的,然而鲁同学竟然能兼顾写多篇文章、兼顾课程考试,这就更加神了。

文章不是神文章,生产力却是神人

就鲁同学发表的31篇论文来说,其中6篇是SCI期刊一作,通讯作者是该校不同老师。按照鲁同学在其所发的SCI期刊中描述的研究方向来说,鲁同学在短短的5年间已经变换了5个以上的研究方向,这简直就是令人感觉神奇;再仔细看鲁同学所写的文章多为综述类文章,也就是将他人的成果重新再描述一遍就可以了,一个本科医学生能发这么多篇综述类文章,这也就相当神奇,但其文章绝对不是特别特别好的文章。排除文章的因素,每年6篇的论文写作以及兼顾满当当的考试、课程,该同学的生产力绝对是一个神人,用时间管理大师不在话下。

沉浸下来做研究比水期刊更重要

不管鲁同学的论文是真学术还是真垃圾,其实沉浸下来做研究更为重要,鲁同学自己说18年以后才决定了现在的研究方向,但是涉足多领域以及对时代主题升华不足以表明其是沉浸下来做学术的人。不断发一些不太高质量的综述文章去取得一些荣誉,这无可厚非,但如果他日有工作的同事,重新翻看这些文章,这也就会让他人另眼相看。水期刊还不如发一些比较好的文章到期刊上,否则日后他人查看就有点不堪了。

发表论文30篇

属于国际学术界的顶尖论文。能够代表本专业在全球的最先进技术以及发展趋势。论文级别一般是按照SCI期刊的影响因子进行划分的,影响因子越高,就说明SCI期刊论文的等级越高,因此SCI论文对于很多作者来说,是对自身学术水平的最高认可。sci论文在众多学术论文里面属于级别高的论文,sci指来源刊为35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 Compact Disc Edition, 简称SCI CDE),SCI-E(SCI 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5600多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一般能够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人员主要是科研人员,都是教授或者副教授级别。那么sci论文30篇的级别可想而知。

同济大学杨金虎很厉害。杨金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1999届校友,供职于同济大学,现为上海“东方学者”特聘教授。杨金虎分别于1999年、2002年和2005年于济南大学、北京大学获得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2005年赴香港科技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6、9-2008、9作为日本科学振兴会(JSPS)特别研究员在东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任客座研究员;2009、3-2011、3受洪堡基金会资助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做洪堡学者研究,自2008、9进入同济大学工作。已经在包括Angew.Chem.Int.Ed.,ACSNano,Adv.Mater.,ScientificReports,Chem.Mater.,Nanoscale,Appl.Phys.Lett.在内的化学、材料、纳米领域的国际科学期刊发表论文30篇,目前引文次数超过1100次,3篇论文单篇引用超过100次,一篇超过200次,H-index为17,其中多篇论文被多家国际著名科学期刊和世界著名科学家引用并点评。

发表30篇论文

陈荣梁文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北京100085)近几年中国无机化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它基础项目的支持下,基础研究取得突出进展,成果累累,一批中青年专家的工作脱颖而出。有的专家在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有的专家在国际高水平的专业杂志Science,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rch,Angew.Chem.Int.ed.,J. Am. Chem. Soc.上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科学论文。以化学著名期刊Angew. Chem. Int. Ed.和J. Am. Chem. Soc.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大陆学者在Angew. Chem. Int. Ed. 上共发表论文44篇,其中无机化学领域的专家发表18篇,占41%。特别是近两年,大陆学者在Angew. Chem. Int. Ed. 上共发表论文30篇,无机化学领域的专家发表16篇,占53%,增长迅速;近10年大陆学者在J. Am. Chem. Soc. 上发表论文53篇,无机化学学者发表11篇,占20%;有机化学领域的专家,在Angew. Chem. Int. Ed. 上共发表论文8篇;在J. Am. Chem. Soc. 上发表论文14篇,也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我们相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化学学科能够继续取得基础研究的突破,开创新领域,开展国际领先的独创性研究工作。无机化学的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中国科技大学钱逸泰、谢毅研究小组在水热合成工作基础上在有机体系中设计和实现了新的无机化学反应,在相对低的温度制备了一系列非氧化物纳米材料。溶剂热合成原理与水热合成类似,以有机溶剂代替水,在密封体系中实现化学反应。他们在苯中280℃下将GaCl3和Li3N反应制得纳米GaN的工作发表在Science上,审稿人评价为“文章报道了两个激动人心的研究成果:在非常低的温度下苯热制备了结晶GaN;观察到以前只在超高压下才出现的亚稳的立方岩盐相。……”文章已被Science 等刊物引用60次。在甲苯中溶剂热共还原制成InAs,文章发表在J. Am. Chem. Soc.上;在KBH4存在下,在毒性低的单质As和InCl3反应制得纳米InAs,文章发表在Chem. Mater.上;在700℃下将CCl4和金属Na发生类似Wurtz反应制成金刚石,该工作在Science上发表不久就被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评价为“稻草变黄金”;用溶剂热合成了一维CdE(E=S,Se,Te),文章发表在Chem. Mater.上;用金属Na还原CCl4和SiCl4在400℃下制得一维SiC纳米棒的工作发表在Appl. Phys. Lett.上,被审稿人认为这是一种“新颖的和非常有趣的合成方法,……将促进该领域更深入的工作”;多元金属硫族化合物纳米材料的溶剂热合成:如AgMS2 和CuMS2(M=Ga,In)的文章分别发表在Chem. Commum.和Inorg. Chem.;成功地将部分硫族化合物纳米材料的溶剂制备降至室温,其中一维硒化物的工作发表在J. Am. Chem. Soc. 和Adv. Mater.上;不定比化合物的制备和亚稳物相的鉴定:如Co9S8等不定比化合物的溶剂热合成发表在Inorg. Chem.上,岩盐型GaN亚稳相的高分辨率电镜鉴定工作发表在Appl. Phys. Lett.上。2.吉林大学冯守华、徐如人研究组应用水热合成技术,从简单的反应原料出发成功地合成出具有螺旋结构的M(4,4'-bipy)2(VO2)2(HPO4)4 (M=Co; Ni)。在这两个化合物中,PO4四面体和VO4N三角双锥通过共用氧原子交替排列形成新颖的V/P/O无机螺旋链。结构中左旋和右旋的V/P/O螺旋链共存。这些左旋和右旋的螺旋链严格交替,并被M(4,4'-bipy)2结构单元连接,形成开放的三维结构。无机螺旋链的形成,归因于M(4,4'-bipy)2结构单元上的两个联吡啶刚性分子分别与两个相邻螺旋链上的钒原子配位产生的拉力。研究结果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 2000,Vol. 39,No. 13,2325-2327。鉴于在国际上无机水热合成前沿领域的系统和创新性研究工作,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冯守华教授和徐如人院士2001年应邀为美国化学会《化学研究评述》(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rch)撰写综述论文。综述题目为“New Materials in Hydrothermal Synthesis” (Acc. Chem. Res.,34(3),239?/FONT>247,2001)。该文从以下七个方面系统地总结了新材料水热合成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微孔晶体;离子导体;复合氧化物和复合氟化物;低维磷酸铝;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特殊聚集态材料;材料,生命,环境与社会问题。3.南京大学熊仁根、游效曾等在光学活性类沸石的组装及其手性拆分功能研究方面设计和合成具有手性与催化功能的无机-有机杂化的多维结构,他们改性了光学活性的天然有机药物(奎宁),以它作为配体同金属离子自组装构成了一个能进行光学拆分(或选择性的包合S-构型)消旋2-丁醇和3-甲基-2-丁醇,拆分率达98%以上的三维多孔类沸石。在成功设计这个类沸石时,我们主要考虑了以下一些因素:负一价阴离子的配体(排除了外部阴离子占据空洞的可能性);配体具有大量的有机部分增强了疏水性;同时也有亲水基团,N、OH等基团共存于一个配体中 这样配体具有两性;多个手性中心(4个)。这是目前第一个能拆分的具有光学活性的类沸石,该工作被认为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工作,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2001,40,4422-4425)上,并被选为Hot Paper。4.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洪茂椿、吴新涛等在纳米材料和无机聚合物方面的工作有30篇论文发表在国际高水平的刊物如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Chem. Eur. J.,Chem. Comm.,Inorg. Chem.上,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重视。他们在纳米金属分子笼(nanometer-sized metallomolecular cage)的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方面考虑有机桥联配体与金属离子的协同作用和结构调控,设计合成了一种含有机硫和氮的三齿桥联配体tpst,其中的吡啶环与中心隔离体通过柔性的硫醚联结. 通过tpst配体与两价的镍、钯或铂离子自组装反应,我们成功地构筑了具有Oh对称的立方体金属-有机笼子[Ni6(tpst)8Cl12],其笼内体积超过1000?3,可以同时容纳多种离子和溶剂分子。该笼子在100° C下稳定并有12个较大的可变的窗口,可以让小分子进出笼子。这是目前已测定单晶结构的容量最大的一个金属-有机笼子( J. Am. Chem. Soc. 2000,122,4819-4820)。进行了具有大孔洞的新型金属¾ 有机类分子筛(New type of metal-organic macroporous zeotype) 的合成,结构和性能的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合成合适的有机配体设计合成孔洞大小和形状适宜的复合聚合物。他们把tpst 配体和一价的金属离子进行逐步组装,制成了一种具有纳米级管的一维聚合物[Ag7(tpst)4(ClO4)2(NO3)5]n , 管中可以同时容纳离子和小分子。这是目前唯一的一种具有金属-有机的纳米管的一维聚合物。他们还成功地构筑了一个新型的具有纳米级孔洞的类分子筛[{Zn4(OH)2(bdc)3}· 4(dmso)2H2O]n,其中孔洞的大小近一纳米。骨架的金属可以是具有催化活性的金属团簇。把多齿羧酸大配体与稀土金属和过渡金属离子反应,制成了多种含稀土金属和过渡金属且具有大孔洞的一维、二维和三维聚合物,[Gd2Ag2(pydc)4(H2O)4]n [{Gd2Cu3(pydc)6(H2O)12}.4H2O]n ,[{Gd4Cu2(pydc)8 (H2O)12}.4H2O]n ,[{Gd2Zn3(pydc)6(H2O)12}.4H2O]n ,[{Gd4Zn2(pydc)8。金属纳米线和金属-有机纳米板的合成和结构研究。设计合成了一些金属纳米线、金属-非金属纳米线和金属有机纳米板,应用结构化学研究手段,研究它们的自组装规律、空间结构、电子结构及其物理化学性能,探索空间结构与性质和性能的关系规律。5.北京大学高松研究小组在磁分子材料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外磁场依赖的特殊的磁弛豫现象。在水溶液中以1:1:1的摩尔比缓慢扩散K3[M(CN)6] (M = FeIII,CoIII),bpym (2,2’-bipyrimidine) 和Nd(NO3)3,合成了第一例氰根桥联的4f-3d二维配位高分子[NdM(bpym)(H2O)4(CN)6]× 3H2O,24个原子形成的大六边形环 分别以顶点和边相连,构筑成独特的二维拓扑结构。通过对结构相同的两个化合物的磁性比较研究,确定了NdIII-FeIII间存在弱的铁磁相互作用。尽管在2K以上未观察到长程磁有序,零外场下变温交流磁化率也表现出通常的顺磁行为,但是,在外磁场(2kOe)存在时交流磁化率表现出慢的磁弛豫现象 与超顺磁体和自旋玻璃有类似之处。用该体系几何上的自旋阻挫给予了初步解释(Angew. Chem. -Int. Ed.,40(2),434-437,2001)。金属簇合物为结构单元的超分子组装。以混合稀土盐Dy(ClO4)3和天冬氨酸的水溶液 调节溶液的pH到大约6.5,合成得到了一个三维开放骨架结构的配位高分子 其孔径达11.78A。用天冬氨酸这个二元羧酸替代一元氨基羧酸的结果是,在生理pH条件下形成的氨基酸稀土配合物从分立的四核立方烷结构组装成三维的超立方烷(Angew. Chem.-Int. Edit.,39(20),3644-6,2000)。氰根桥联的三维铁磁体。以以4d金属离子Ru(III) 稳定的的二氰根配合物[RuIII(acac)2(CN)2]-为“建筑块”与3d金属离子Mn(II)反应,合成了一个氰根桥联的类金刚石结构的三维配位高分子。磁性研究表明,Ru-Mn间呈铁磁性作用,并且在3.6 K 以下表现出长程铁磁有序。这是第一例含Ru(III)的分子铁磁体。缓慢扩散Cu(en)(H2O)2SO4的水溶液到K3[Cr(CN)6]的水-乙醇溶液,得到一个氰根桥联的结构新颖的三维配位高分子[Cu(EtOH)2][Cu(en)]2[Cr(CN)6]2,磁性研究表明,Cr-Cu间呈铁磁相互作用,并且在57 K以下表现出长程铁磁有序。这是第一个结构和磁性表征的Cr-Cu三维分子磁体(Angew. Chem.-Int. Edit.,40(16),3031-3,2001; J. Am. Chem. Soc.,123,11809-10,2001)。6.清华大学李亚栋研究组在新型一维纳米结构的制备、组装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展。李亚栋课题组首次发现了由具有准层状结构特性的金属铋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单晶多壁金属纳米管,有关研究成果在美国化学会志上(J. Am. Chem. Soc. 123(40),9904~9905,2001)报道。这是国际上首例由金属形成的单晶纳米管,铋纳米管的发现为无机纳米管的形成机理和应用研究提供了新的对象和课题。他们还设计利用人工合成的有机无机层状结构作为前驱体合成出金属钨单晶纳米线和高质量的WS2纳米管,并借助小角X射线衍射和高分辨电镜微结构分析,详细研究了由层状前驱体到纳米管的层状卷曲机制,为一维纳米线和纳米管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这方面的工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 41(2),333~335,2002)和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 124(7),1411~1416,2002)上。7 .东北师范大学王恩波课题组对多金属氧簇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在多金属氧簇晶体设计合成,多金属氧簇的功能材料方面都取得很好的成就。王恩波课题组的在国际的高端杂志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如德国应用化学和美国化学会志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维氧化物纳米线、带及管由于其广泛的应用情景而倍受重视。李亚栋等通过液相反应途径,在较温和的条件下成功地合成了高质量的a 和b二氧化锰纳米线和纳米棒,同时实现了对产物成相的调控。此外,他们还合成出了单晶MoO3纳米带和钛酸盐纳米管。这方面的工作部分已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 124(12),2880~2881,2002)等杂志上。无机化学在最近几年里所取得的突出进展主要表现在固体材料化学、配位化学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与国际保持同步发展。从传统的无机化学角度来看,生物无机化学和放射化学的研究则相对滞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政策局、化学部和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的共同支持下,2002年3月5-7日在深圳举行了生物无机化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会议分析了国内外生物无机化学发展过程和在目前生命科学和化学科学交叉发展相互促进的强大动力和趋势。中国生物无机化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生发展的,当时落后于国际约10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十几年连续支持下,在全体从事生物无机化学研究者的努力下,生物无机化学的研究10年内跃升了三个台阶,研究对象从生物小分子配体上升到生物大分子;从研究分离出的生物大分子到研究生物体系;近年来又开始了对细胞层次的无机化学研究,研究水平逐年提高。中国在金属配合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金属蛋白结构与功能、金属离子生物效应的化学基础,以及无机药物化学、生物矿化方面都有了相对固定的研究方向,研究队伍日益年轻化。但中国生物无机化学的总体水平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是研究经费投入不足,研究周期较长,但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杰出的青年研究人才。放射化学的研究也表现出以上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也是要扶持年青的研究人才脱颖而出。

庄圻泰在亚纯函数的值分布与正规族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贡献如下:(1)一个亚纯函数的增长性与其导数的增长性的比较.在论文中,建立了两个不等式,从这两个不等式得出一些推论,其中一个是:一个超越亚纯函数f(z)和它的导数f'(z)有相同的级和相同的下级.这个结果后来常被别人引用.另一方面,论文引起后来一些数学家的研究工作,其中有英国数学家海曼(W.K.Hay-man)所写的两篇论文.此外,维蒂希(H.Wittich)将论文中的内容写进他所著的书《Neuere Untersuchungen über eindeutigeanalytische Funktionen》(Springer-Verlag,1955).在论文和中,又推广了论文中的结果.(2)将奈望林纳(R.Nevanlinna)的亚纯函数理论中的第二基本定理推广到小函数的情形。(3)亚纯函数的正规族.在蒙代尔(P.Montel)的正规族理论中,引进了亚纯函数的正规族的概念和拟正规族的概念,并给出了许多应用.在论文及中,庄对蒙代尔提出的一个关于正规族的问题,作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进而在论文及中,又引进了更为一般的亚纯函数的Qm-正规族的概念,并给出了许多应用.特别当m=0及m=1时,即分别为蒙代尔引进的亚纯函数的正规族及拟正规族.(4)函数的增长性.在论文中,庄将波莱尔的一个关于单调函数的引理改进到一种很完美的形式,并证明了一个相应的关于型函数的定理.型函数的概念在整函数及亚纯函数的理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论文中,对于型函数的构造大大简化了前人的工作.庄圻泰共发表论文约30篇,出版了三本专门著作,此外还编辑了两本论文集.

兰大本科生发31篇论文遭到了网友质疑 ,按照鲁同学的学术生产力来说,不管他所写的文章是学术论文还是垃圾论文,这都已经说明他的文笔工作和经历相当充足;更何况每年6篇的论文写作以及上许多的课、考很多的试他都能兼顾,这就是一个神人。

按照兰州大学对外宣传的公众号,兰大16级本科生鲁同学在本科期间发表了31篇论文,姑且不计他所发论文的质量怎么样,31篇论文的数量让不少博士生都望其项背。按照医学生5年学制来算,鲁同学每年就要创作6篇能发刊的文章,字数肯定已经超过了10万字两个月写一篇文章,这简直就是一个大牛人。更何况医学生的课程和考试都是满满的,然而鲁同学竟然能兼顾写多篇文章、兼顾课程考试,这就更加神了。

文章不是神文章,生产力却是神人

就鲁同学发表的31篇论文来说,其中6篇是SCI期刊一作,通讯作者是该校不同老师。按照鲁同学在其所发的SCI期刊中描述的研究方向来说,鲁同学在短短的5年间已经变换了5个以上的研究方向,这简直就是令人感觉神奇;再仔细看鲁同学所写的文章多为综述类文章,也就是将他人的成果重新再描述一遍就可以了,一个本科医学生能发这么多篇综述类文章,这也就相当神奇,但其文章绝对不是特别特别好的文章。排除文章的因素,每年6篇的论文写作以及兼顾满当当的考试、课程,该同学的生产力绝对是一个神人,用时间管理大师不在话下。

沉浸下来做研究比水期刊更重要

不管鲁同学的论文是真学术还是真垃圾,其实沉浸下来做研究更为重要,鲁同学自己说18年以后才决定了现在的研究方向,但是涉足多领域以及对时代主题升华不足以表明其是沉浸下来做学术的人。不断发一些不太高质量的综述文章去取得一些荣誉,这无可厚非,但如果他日有工作的同事,重新翻看这些文章,这也就会让他人另眼相看。水期刊还不如发一些比较好的文章到期刊上,否则日后他人查看就有点不堪了。

真垃圾,因为他的论文内容没什么可读性,而且短时间内产出过大水分很重,所以是真垃圾。

三年发表100篇论文

因为他是非常有实力的,而且专心的研究一些东西的,这些论文都是他在实践中所得出来的结论。

因为在自己教学的过程中也是学习到了很多,而且也有很多的论文想要去不断的发表,希望自己在这方面能够做出相应的改变,而且也是想要让其他的人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你要问你攻读博士学位的学校,有的一篇不要,有的要几篇还需要看期刊等级……不一而论,关键是论文要写好是关键的及关键

答题/ 帅小西De --期待为您解惑!

小西的答题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这大概由下面几个因素决定。

首先看学校,不同的学校要求不一样,不同的学校水平不一样,这样他们的博士毕业生毕业时文章数肯定不一样,一般说来,水平高的大学博士发的文章好些,文章说可能也多些。比如,有的985高校要求毕业时应该有四五篇文章,其中核心几篇,sci几篇都是有明确规定的,这就是为什么国内好多期刊文章泛滥成灾,没办法,为了毕业,不得不发。

第二,做研究肯定要看个人天赋,有的人三年小二十篇sci有的人延期一次又一次,七八年了还达不到学校要求,必须承认,人和人的天赋有差距,还差距很大。

博士不容易毕业,而且在职的尤其时间长。有了老婆孩子肯定要分散一部分精力,而且有工作了后顾之忧也少了。不像纯学生那么容易投入精力。

博士毕业能发多少文章是个人能力,发100篇也可以,发1篇也行,但是能不能顺利毕业就另说了。

1,目前很多学校正在逐步取消博士论文的硬性要求,更多的学校对论文的数量和层次都要要求。

越好的学校要求越高,有的学校要求sci,有的学校要求国内核心期刊,以下是国内一些学校的要求,题主可以参考。

清华大学:2019年起,不再硬性要求发表论文,新规称:”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

北京大学:本人为第一作者身份(导师为第一作者时本人可以为第二作者)在国内核心刊物或国际重要刊物上至少发表或被接受发表2篇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4篇以上(含4篇)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其中至少1篇为CSSCI期刊论文),或2篇以上(含2篇)学术论文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第一作者应为博士生本人(与导师共同署名文章同视为第一作者),第一署名单位应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大学:SCI 文章两篇。且对IF(影响因子)有要求。

这么多人考博士是为了什么?做研究呗,做研究总得有研究成果吧,没有研究成果的博士和你我有什么区别。

而展现研究生成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论文,对于学校来说,这个评价标准特别好量化,而且是借助第三方权威机构的力量来进行量化。

将来会有更多的学校会学习清华大学的方式,多元评价,但是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也容易出问题,有利有弊吧。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博士毕业发论文多少取决于博士导师与博士生本人的学术水平和勤奋程度。南京大学曾要求博士毕业至少发表两篇SCI论文,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两篇相当于一篇SCl论文,均要笫一作者,合作的SCⅠ论文第二作者视同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一作。我所指导的十五名博士有个别人发表了4篇SCl论文以上包括另外有合作的SCⅠ论文或国内核心杂志论文,他们除了特别勤奋有才能外,实际上为硕博连读生,在实验室干了四至五年。绝大部分博士能通过答辩拿到学位的都能发表两篇SCⅠ论文。我的同行博导的学生特别优秀者在特级杂志Scⅰence杂志发表一篇论文也可以顺利毕业获得学位。多数博士发表论文在专业一流或一般水平(影响因子2至6左右)。博士毕业论文及发表论文质量数量是博士能否通过答辩的重要因素,但学风和学习能力也极重要,如果有一项图表数据造假论文抄袭则论文再多也会被取诮学位资格,并追究导师责任。

博士毕业一般发多少文章?这问话问的都没有一个限定,中文期刊还是SCI?几区?影响因子高不高等等方面都没有,只单单问多少篇文章,是不是有点太过草率了?

我要说的是,博士毕业向来不是以发了多少篇文章来定义好坏的,因为单纯的看数量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现在更看重的是上面我说的那几点,不然你发的再多也不好找工作,一样不具有核心竞争力。

这个要求有时候不是学校要求的,而是博士导师要求的,若是没达到要求,导师一般不会让你毕业。

至于发文章的要求,都已经到了博士这个等级了,大部分的导师都是重质不重量的,不信的话你可以问问身边的博士生,他们毕业要求发表的文章是规定多少篇吗?不是的,他们一般都会回答你几区、影响因子为多少以上的SCI一篇至两篇,当然也有不做要求的,那几区都无所谓,影响因子也不做考量。

是的,导师宁愿自己的学生整个博士就发了一篇一区或者二区、影响因子为5以上的SCI,也不要发了五六篇四区、影响因子零点几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而且在很多高校或者科研院所招聘博士毕业生时,他们要求的也都是高水平的文章,分区比较靠后的可能需要十几篇才能抵得上人家一篇。而985/211等(现在可能主要说双一流)高校的要求更是高的吓人。

所以不要再问什么博士生一般能发多少文章,应该问的是博士生一般要发几区、影响因子多少以上的文章才能毕业更为准确 。

我见到有师兄发了2篇SCI刚刚能够毕业的,有师兄都快毕业了还没写到2篇SCI不断为毕业发愁,我也见过有师兄发了10篇SCI的,直接去某二本学校任教安家费就100万,每个博士能够发多少文章的数量真的天差地别。

根据我的观察博士是否能够满足毕业要求和导师的关系更大一些,但是博士是否能够发出高水平的文章更多的还是靠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想法、自己是否真正深入 探索 问题了。

1.博士是否能够达到毕业的要求真的和导师的状态有关。

有些博士生导师真的不会太管学生,心好一点的可能还会想办法让你博士顺利毕业,有的干脆就是你自己想办法、想idea,如果你想不出来的话你很可能就要延毕了。听说有个师兄就是导师不太管没办法毕业,最后退学了读了几年书还是本科学历。

有些博士生导师对学生真的会尽职尽责一些,会定期督促博士生的进度,刚开始想idea给博士生练练手,有一套成熟的培养体系,这样加上自身的努力,还是会有些学术强的学生突出出来。我们课题组的师兄就已经发表了3篇顶级期刊,还是非常厉害的。

2.博士毕竟要自己想出一些想法,有足够的创新点才能够发表文章甚至投好的文章。

博士刚开始看文献、看论文都是为了打开自己的思路,看了前人做的东西你发现他的有哪些改进的地方,这时候你和老师交流是否这个想法有进行下去的必要,如果能够做那么就把其付诸到实践当中,做实验就是这样的啊,文章不过就是做实验后的总结。你的多少篇文章就代表你博士想出了多少个成熟的创新点。

3.博士能够发多少文章还取决于专业。

一般来说传统工科、文学类的专业都比较难发文章,因为真的工科做实验、文科一些专业调研还是需要一定的实验周期的,但是像化学、材料、生物类的就相对好发文章一些。这些专业的博士平均论文数量还是比其他专业要高一些的。

结束语:能够发多少篇文章还是要看导师的状态、自身的努力有关系的,这也是为什么读博一定要找一个好导师的缘故。同时不同专业的博士平均发文章的数量也不太一样,生物、化学类的还是比其他专业多发文章的。

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关注和私信我!

我举几个学校的例子吧,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进行补充。

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果不准确请大家更正。

不同学校,同一学校不同专业要求都不一样,有些专业发十几篇属一般水平,有些专业发一两篇已经不错了,不能比.

这种事和很多因素有关。

1.文理科之间以及不同的研究领域差别很大。理科相对好发表文章。在理科中,材料化学领域也相比数学物理方向好发。

2.你的导师是否是你所在领域的大牛。大牛的课题组相对好发文章,也相对好发好顶级期刊。

3.这和个人能力有关。我是在材料领域,已我认识的人为例,有人博士期间可以发十八九篇一作的文章,也有因为达不到学校毕业要求而被延期的。

4.和你所在学校的层次有关。学校这个平台的好坏直接影响你好不好发文章。同样一篇文章以好学校的名义投稿和以一般学校的名义投稿差别很大。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近些年来,随着各种各样的博士论文造假,以及因为博士发不出论文而选择自杀的新闻出现,人们对博士毕业的门槛产生了关注。

一名博士想要毕业的话,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证明学术水平的小论文成果达到要求;2、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就小论文这一项来说,诸如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等各大重点高校,都是要求有两篇核心期刊论文。

当然,在具体的操作上或许会降低要求,至少要有1篇核心期刊,另外一篇可以是C扩、C集或者得到学术委员会认可的普刊。

此外,对于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来说,论文数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有一些专业发论文比较容易,那么数量的要求就会更多。

但不管这些要求具体为何,普遍的要求就是两篇核心期刊。达到这个要求即可毕业。

对于大多数博士来说,两篇就是他们水平的极限,这点毋庸置疑。

但对于学术水平比较高的博士来说,两篇根本就是小意思洒洒水,他们发表的数量能够达到5篇以上,就属于很不错的情况了。

总而言之,通常是两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