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三年发表350篇SCI论文

发布时间:

三年发表350篇SCI论文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要求,有的要求必须是C刊,sci刊,有的不需要;期刊等级也不一定,有的就只要普刊即可。有的要求三篇以上,有的只要求一篇即可。

sci是理工类核心期刊,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发一篇核心期刊是非常难的,对于一个研究生3年能发16篇,西安交大直接破格授予他博士学位也不过分。

我国正在推进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取消读研期间发表论文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和社会舆论,都需建立新的论文观。资料图。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三年发16篇SCI,这名应届硕士被建议授予博士学位》,9月6日,多家媒体发布的以此为题的报道,引发舆论关注。这篇报道的导语是:“应届硕士毕业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近日这样一则消息将国内学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学术重镇西安交通大学。

然而,看完整篇报道,除了在文首有“应届硕士毕业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以及文中有“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这两句话之外,全文其他地方都没有提及究竟是谁建议。报道虽提到电气学院,但并不明确是其导师,还是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或者学院学位委员会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也不见该校学校学位委员会对此建议有何看法。因此并不能确定这一建议是十分正式,且已经纳入学位申请、授予程序的,还是只是在媒体报道时提及。

确定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离开了学术标准与规范的媒体建议,除了博眼球之外,还会误导学术评价标准。

在我国大学办学实践中,有硕士生因硕士毕业论文被答辩专家认为达到博士毕业水平,进而建议授予博士学位的美谈,但似乎还没有在硕士求学期间发表论文多,就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的先例。期刊发表论文和学位论文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授予博士学位需基于博士学位论文,这一学位论文不能由期刊发表论文替代,否则,所有博士生只需在期刊上发表论文,而无需撰写学位论文,就可授予博士学位了。对这名优秀硕士毕业生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应该根据其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水平,而非其在读研期间所发表的SCI论文。

这篇由媒体发布的报道,源自西安交大新闻网9月2日在《身边交大人》栏目刊文《孙光宇:发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该文介绍,孙光宇,钱学森学院院友,电气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均在学校“最具影响力期刊”目录)、EI会议论文4篇,另以其余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2篇;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国家奖学金2次、高电压技术专业“严璋”奖学金和“远东”奖学金、电气学院年度人物等奖项。目前,孙光宇已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瑞士等离子体中心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

从媒体报道的信息看,如果孙同学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主要原因应该是其发表了16篇SCI论文,而不是其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被评委专家认为达到博士水平。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期刊发表论文,能替代进行系统研究的学位论文吗?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是,要求在读硕士、博士必须撰写、发表多少论文,把这作为学位论文答辩的前置条件,这不但让社会舆论误解平时发表论文比学位论文重要,而且也引导很多学生把精力用在撰写、发表期刊论文之中。

而实际上,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主要是提高研究生课程质量,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则主要是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这也是发达国家一流大学的普遍做法,通常根本不要求研究生、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而是关注课程学习,以及撰写学位论文的质量。

举个例子,就是相当于高考,考了三年,年年740(满分750),在他所研究的行业已经做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并且年龄还是那么小,在将来的事业、学术这,足以达到更高的水平

发表350篇sci论文

算厉害了,不过也要看论文的质量

SCI收录的杂志有影响因子的区别,一般影响因子越高的杂志越权威,不过也有研究领域的差异,比如在化学合成领域可能影响因子IF4-5就算比较高了,心血管领域的可以高到10以上,甚至100以上。所以SCI论文的质量要从发表论文所收录的杂志的权威性来衡量。但能发230篇SCI的,起码可以说明他在某一方面的研究已经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可能有一个比较强大的研究团队。

属于国际学术界的顶尖论文。能够代表本专业在全球的最先进技术以及发展趋势。论文级别一般是按照SCI期刊的影响因子进行划分的,影响因子越高,就说明SCI期刊论文的等级越高,因此SCI论文对于很多作者来说,是对自身学术水平的最高认可。sci论文在众多学术论文里面属于级别高的论文,sci指来源刊为35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 Compact Disc Edition, 简称SCI CDE),SCI-E(SCI 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5600多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一般能够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人员主要是科研人员,都是教授或者副教授级别。那么sci论文30篇的级别可想而知。

三年发表16篇sci论文

作为一名准研究生,三年16篇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破格推荐授予博士学位也是可以理解的

能力很强。3年能够发表16篇SCI说明科研能力和学术能力都很强,这样的人才要重要。

第一,科研非常需要天赋,三年内能发表16篇SCI,毫无疑问,是比较有学术天赋的。如果只是按部就班的上大学、读硕士、读博士,目的只是想要拿更高的学历,去更好的就业平台,那就按照高中生的态度,刻苦学习,也能考上硕士、博士,用用功也能憋出来毕业论文,但是要想成为一个学者,成为自己研究领域的大牛,那么真的是需要天赋的,需要有那么点学术嗅觉和学术敏感性。

第二,光有天赋,不努力、不自律也不可能在学术上面有什么成就,这位硕士能发表这么多论文,不仅是有天赋还很努力。光有天赋和灵感,但是不投入时间和精力,在学术上面也不会有什么产出的。硕士研究生比本科生更加自由,大部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里面也只有研一的时候有课,其他时候相当自由。要想在学术的道路上走下去,就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能够和无穷无尽的pdf相伴,不断阅读文献,了解研究领域的前沿,还要在自己的选定的研究方向上不断尝试。

第三,发表论文虽然前提是实力和有学术价值,但是运气也相当重要。这位同学能发表16篇论文,本身肯定是非常有实力的,而且这些论文能发表在SCI期刊上面,肯定是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但是3年能中这么多论文,也是运气极好了,令人羡慕。做学术就是充满了不确定性,你选得方向不一定能出成果,出了成果也不一定能被发表,这么同学能这么高产,真的是很幸运,研究的东西能有成果,成果还能发表转化为成绩。

最后,这么硕士3年内能发表这么多SCI论文,不知道他导师有没有帮助他,但是肯定是离不开他导师的支持的。对于研究生教育流程稍微了解点的,都能理解研究生值不值得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人品如何,有些导师是学生的贵人,有些导师则让学生无比痛恨,敢怒不敢言。读研期间,帮导师干点活是非常常见的,有些学生甚至是全天待命,帮导师拿快递、接孩子、降重、报销……这样一来,哪还有多少心思学习呢。这位硕士平均三个月一篇SCI,即使他导师没有在学术上指导他,也肯定给予了他很多支持和方便,不打断他写论文的过程。

长得帅,超级学霸,发表多篇sci文章,唱歌好听,拥有着完美的六块腹肌身材,还有娇妻爱子,买菜做饭养家哄娃无所不能,这样的人,恐怕是小说也不敢这样写吧,但是确实有这样的一个人,他就是年仅25岁的在读博士,王言博。

这段时间,一个上海交大的25岁博士研究生王言博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样一个年仅25岁的人,发表了16篇sci文章,拥有三项国家专利,四个国家奖学金省级以上荣誉13项,还是参加了前往日本的访问学者、优秀博士、校园歌手大赛冠军等诸多的光环。

看到这,似乎很多人就会感叹,这样的一个人生赢家是不是从小就展露出了他的不凡的天赋,其实恰恰相反,在王言博高中期间,他的同学这样评价9过他。'要说起什么出彩的人,他绝对不是那一个,记忆中的他,只是普通的一个平凡人,甚至在高考时,还发挥失常'。

是的,高中时期的王言博并没有展露出他的才华,只有在本科期间才开始崭露头角。而能够获得这样多的成就,和他的极其自律的生活习惯分不开,每天早上,伴随着晨光,都可以在操场上看到王言博晨跑的身影。在本科期间,他还成为了健身房的常客,俨然一个健身达人。

而在学习上,正是这样高度自律的品质,也使得他拥有了高效率的学习方式,在大学期间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还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在本科毕业后,王言博以保研夏令营全国第一的成绩直博上海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始了他的传奇一生。

纵然已经成功的直博,但是王言博并没有因此就放纵自己,相反的,继续坚持与努力还是他的作风。在攻读博士期间,他仍旧保持这样的生活状态,并在sci上发表了16篇学术论文,而更让人震惊的是其中有一篇竟然在短短的两个半月之内便通过了sci的审核,这速度与效率,恐怕是导师也达不到。

而面对这一切,王言博自己只是一句话:"过好自己的生活,科研和工作才会事半功倍。"

这样传奇的一个人,做出这么多的成就,与王言博自己本身的坚持与努力是分不开的,想一想,没有一个人能够有像他一样的毅力,能够坚持着每天晨跑,坚持着做自己的科研。

所以,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是前期不断的积累与坚持才堆砌出辉煌的一切。

不仅是在科研方面的成就让众人羡慕钦佩,在生活中的他也是令人十分的羡慕。

才25岁的他已经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不仅是科研成就一手抓,娇妻萌娃更是一手抱。

在面对外界这么多的好奇有了家庭以后王言博是怎样平衡这两者,王言博自己反倒是轻轻的笑了笑:"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只是学习的效率提高了一点。"

其实和大家想象中的不同,王言博并不是一个典型的理工男,不仅仅是一个健身达人,还在一次粤语歌大赛中包揽了冠军自己最佳台风奖项和最受欢迎歌手奖项。在生活中的他,也是一个这样有着广泛兴趣的男神。

王言博的爱人是在七年前就相识,而两人在一起交流中再次重逢,那个时候王言博大二,他的妻子大一,而就是这次的重逢让两人认定了彼此,自此一场甜蜜的校园恋开始,在一年后最后终于走在一起。

在妻子怀孕期间,王言博不仅要一边忙碌着自己的学业,还要一边打几份工,回到家里更是要照顾自己的妻子。王言博自己也曾说过,在那段时间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早上早早起来做好早饭就去做科研,一天结束后还得去打个零工,晚上回来继续做饭照顾自己的妻子。

这样的时间管理真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而王言博在适应了三个月之后也是慢慢的适应下来。有人曾问过王言博,这样的生活方式与模式会不会强度太大,但是他自己却说这样的生活模式自己很是享受,并没有什么困难,熬过了妻子怀孕的那段时间感觉后期都能够适应了。

现在的王言博,每天早上在孩子的啼叫声中醒来,夜晚在哄完孩子入睡之后才能够入睡。或许正是有这家庭的这份责任,才更让他发现了自己的潜力,更加合理的安排和利用自己的时间,像大多数人会忽略的碎片时间也被他恰当的利用起来进行科研思考。

或许这也就是他本人所说的,学霸和奶爸,能让自己学习的概率更高一点。这样的人生,或许真是小说都不敢这样写,才25岁博士的他,坐拥了事业爱情家庭三丰收,真正的人生赢家或许也不过如此吧。

成为这样一个别人口中的男神,王言博的妻子成为别人口中那个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的女人,但是相信两人的相爱相依,不仅是王言博的努力坚持,成为这样一个'男神'的妻子,肯定也是有着什么别人所没有的,或者是能够有这让王言博甘之如饴的原因。

正像是那句话,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这样的女人。而至于是怎样的女人,谁也不知道,或许,就是王言博心里那样的女人吧!

而25岁博士的他,娇妻萌娃国家大奖在手。也确实活成了别人羡慕的样子。真正的人生赢家!

发表一篇三分的sci论文一年

中等的水平。SCI论文的影响因子是三分,其实并不是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但是也要根据具体的研究领域来综合判定,有些领域的期刊的影响因子普遍很高,因此三分就属于比较低的水平,但也有很多领域的期刊的影响因子普遍偏低,三分其实可以算中等的水平了。

每年能够发表一篇sci论文,属于非常高的水平。总体上来看,虽然我国目前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仍然属于少数人才能达到的科研水平,大部分人很难达到这一水平,因此能够一年稳并发表一篇sci论文,可以被认为属于高产出学者。

不够,一般发表一篇sci一区文章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需要多次修改和完善,一般一年的时间是不够的。

三年发表30篇论文

主要从事量子场论和粒子物理理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奇异位势和非定域位势的瑞奇极点理论、层子模型研究、非交换群规范场论中费密子的电磁形状因子的高能渐近行为和重强子物理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63年-1964年Regge极点理论主持1965年-1966年强子结构的层子模型参与1974年-1975年规范理论中形状因子的高能行为主持

很厉害。已经70岁了,脑子还能如此活跃,发30多篇学术论文,真的很厉害。

把论文和科研成果转化为专利与实际生产力才是真正的能力!

学术论文是十分难写的,要有非常强的学术知识,许多研究生在学完后顶多发表1到2篇专业的学术论文。而这位戴元本先生竟然在70岁后还发表了30篇,可见其学术之精,学术底子非常深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