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发表100篇CNS论文的科学家

发布时间:

发表100篇CNS论文的科学家

带队力压微软、谷歌、FB三大巨头夺得全球竞赛冠军,孙剑是著名的图像识别深度残差网络ResNet发明人之一,拥有超过40项专利,顶级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在科学发展史上,虽然没有真刀真枪的两军对垒,但确有人为真理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布鲁诺(1548—1600)就是一个舍身成仁的天文学家。布鲁诺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贫苦家庭,15岁进修道院,在那里他读了很多书。24岁成为牧师,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他逐渐对宗教产生怀疑。他大胆地批判《圣经》,因而冒犯了罗马教廷,只好逃出意大利,到法国、英国等地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批判托勒密的地心说。他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在太阳以外,还有无数个类似的恒星系统。太阳不过是一个恒星系统的中心,而不是整个宇宙的中心。布鲁诺发展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把人类对天体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由于布鲁诺广泛宣传他的先进哲学思想,引起了罗马宗教裁判所的恐惧和仇恨。1592年,罗马教廷采用欺手段,把他回意大利,并立即逮捕。刽子手们使尽了种种威胁利诱手段,想让布鲁诺屈服,但他坚贞不屈地说:“我半步也不退让”。经过八年的折磨,他被处以火刑。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布鲁诺面对行刑的刽子手,庄严宣布:“你们对我宣读判词,比我听到判词还要恐惧!”布鲁诺被处死了,他的科学精神永存!1889年,人们在布鲁诺殉难的鲜花广场上竖立起他的铜像,永远纪念这位为科学献身的勇士。哥白尼 日心说 烧死布鲁诺 天文学 烧死利赫曼 电学 雷电击死邓稼先 核物理 过量核辐射彭佳木 探索罗布泊 失踪诺贝尔 炸药 炸死鲍尔·海斯德是美国一位研究蛇毒的科学家。他小时候看到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万人被毒蛇咬死,就决心研究出一种抗蛇毒药。他想到,人患了天花,会产生免疫力,而让毒蛇咬后能不能也产生免疫力呢?体内产生的抗毒物质能不能用来抵抗蛇毒呢?他设想到这也是有可能的。因此,从15岁起,他就在自己身上注射微量的毒蛇腺体,并逐渐加大剂量与毒性。这种试验是极其危险和痛苦的。每注射一次,他都要大病一场。各种蛇的蛇毒成分不同,作用方式也不同,每注射一种新的蛇毒,原来的抗毒物质不能胜任,又要经受一种新的抗毒物质折磨。他身上先后注射过28种蛇毒。经过危险与痛苦的试验,终于有了收获。由于自身产生了抗毒性,眼镜王蛇、印度蓝蛇、澳洲虎蛇都咬过他,但每次他都从死神身边逃了回来。蓝蛇的毒性极大,海斯德是世界上唯一被蓝蛇咬过而活着的人。他一共被毒蛇咬过130次,每次都安然无恙。海斯德对自己血液中的抗毒物质进行分析,试制了一些抗蛇毒的药物,已救治了很多被毒蛇咬伤的人献身科学 造福人类——记中国留美科学家郭申元“他是一个总在琢磨新点子的科学家,一个十分称职的丈夫。”他的妻子欣欣说。“他从小热爱生命科学,16岁就发表研究论文,从上海中学保送进入复旦大学。在复旦学习的一年半里,他翻译发表了20余篇论文,编译一本介绍生命科学和医学进展最新成果的专著。”他的年迈的父母回忆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查尔斯·理查森认为,他的研究为生命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艾威斯评价道:“他在我们这里的教授和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声望,是我的实验室中最好的博士生。”这就是郭申元,一位来自中国上海的学子。在美国辛勤奋斗10载,对生物化学科学研究前沿———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复制过程中解旋酶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就在他满怀信心向科学高峰迈进之际,凶恶的肝癌病魔无情地夺走了他年仅29岁的生命。郭申元1990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生物化学专业。从大学本科一直读到博士,研究方向是遗传物质DNA主要构成物质的合成和复制。1998年3月,他获得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生化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蛋白质结构以及dAK与dGK组合差异及其结构》受到了美国许多分子生物学专家的高度评价。随后,郭申元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享有盛名的美国科学院院士理查森是他的合作教授。在哈佛,郭申元一头扎进了自己的研究课题DNA解旋酶的作用机制。DNA解旋酶是国际生化界极为关注、众所求解的领域,是DNA复制、重组和修复等过程中的关键步骤。通过夜以继日的研究和实验,郭申元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他鉴定出起解旋酶功能的蛋白质部分,为解旋酶晶体的制备成功以及三维结构的测定奠定了基础;他对解旋酶和引发酶这两种重要复制酶的功能区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的连接位点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这是世界上首次揭示此类解旋酶的结构,为开发新一类治癌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方向。郭申元4年内在国际顶尖的科学杂志《细胞》、《国际生物化学学报》、《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了5篇论文,第六篇也即将问世。他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令同行佩服不已。郭申元在美留学期间,把全部精力献给了基础科学研究,对自己心爱的事业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他获得了“全美优秀生”的称号。1996年成为只有美国主要大学优秀大学生和研究生参加的荣誉学术团体PhiKappaPhi的终身会员。他本科毕业时,曾有美国公司向他提供薪水不错的工作,但他还是选择了继续深造。理由很简单:“我来美国不是为赚钱,而是为了学本领。只有掌握了过硬的本领,才能更好地为祖国服务。”在哈佛大学医学院,郭申元每天都是“两点一线”:从住处到实验室,实验室到住处。午饭、晚饭都是在实验室解决。干到深夜两三时根本不算什么新鲜事。今年初,郭申元经历了肝脏被切除80%的大手术之后,稍待体力和脑力恢复,就让妻子帮他整理资料、修改论文。随后不久,他再度踏进了实验室大门,开始新的科研设计。他的身体本来恢复很好,一家人十分高兴。可是,2月下旬,病魔再度“造访”,郭申元又不得不住进了医院。郭申元自己是研究征服癌魔的专家,深知癌症的厉害,但他以极大的毅力面对癌魔。住院期间,他乐观、豁达,极力安慰自己的妻子、老父、老母,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周在病床上还与同事讨论科研的进展。哈佛有位教授称赞道,郭博士的行为“保持了一位科学家的尊严”。他在病床上对妈妈说:“这10年来,我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当好一名生命科学家努力奋发,刻苦读书和研究。我没有浪费过1分钟,我很开心,活得实实在在……”郭申元在美国学习生活了10年,一直忙于搞科研,根本抽不出时间回上海一趟。在生命弥留之际,他最后的心愿是:“我想看看祖国的巨大变化,看看故乡的亲人。我死也要死在中国。”今年3月23日,在多方热心人帮助之下,郭申元在妻子和妈妈护送下回到了阔别10年的故乡。5天之后,他带着一片眷恋离开了人世。郭申元博士英年早逝令人们惋惜不已。驻美中国工作人员以及华侨、华人、留美学人纷纷表示沉痛哀悼。中国驻纽约总领事徐敦潢说:“郭申元博士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是数以万计在美留学人员的杰出代表。”波士顿地区中文报纸《波士顿纪事报》发表了题为《为人类做贡献,为科学献青春》的近4万字的长篇通讯,纪念郭申元博士。哥伦布航海家、探险家克里斯多佛·哥伦布在西班牙巴利阿多利德永远地合上了眼睛,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航海家画上了人生的句号。但是,哥伦布开启的航程却才刚刚开始:两个大陆,甚至整个世界的历史都因他改变彭加木关于罗布泊有好多神秘的传说,罗布泊,三个字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神秘,而不是单单的地域名称。有一段文字对她的描绘非常贴切:“罗布泊其实是汇入多水湖之意,为内陆最大的移动咸水湖。大自然曾造就了5400平方公里湖面的罗布泊,在最近的百年间,湖水已干涸见底,如今,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片荒芜的景象:湖泊干涸、河水断流、古堡沧桑,生命仿佛在这里嘎然停止。1980年5月,彭加木第四次率队考察罗布泊地区,历尽艰辛,首次成功穿越罗布泊干涸湖底。当考察队面临着缺水、缺油的严重困难。6月17日上午10时30分,彭加木亲自去寻找水源,留下一张写着“我往东去找水”的字条,就再也没有回来。经过当地政府和驻军组织专门力量进行寻找,但始终没有发现彭加木的遗体。26年来一直都没有放弃寻找,但是也一直没有找到他的遗体。希望能尽快找到他的遗体,给我们的科学家一个隆重的葬礼,也给他的家人一个心灵的安慰。我们的国家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敢于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才有了如今发达的科学技术。彭加木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野口英世野口英世先生在非洲研究黄热病时,由于传染上病毒,于1928年5 月21日去世。同年6月15日,其遗体运回美国纽约市北郊的一处墓地埋葬。野口英世先生的碑文上写着:“他毕生致力于科学,他为人类而生,为人类而死”。利赫曼和雷电郭申元生前的良师益友、哈佛大学医学院吴柏林教授动情地对记者说:“申元是一个爱因斯坦、陈景润式的人物。他的所作所为是许多中国留学生、学者在美艰苦奋斗的一个缩影。申元用自己的青春和才华写出了让人敬佩、让人流泪的篇章。他走了,但他的精神不死!”

杨树从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后出站回国后,就带着她的学生展开研究,意料之外地发现做出的样品完全没有传统氮化镓器件中普遍存在的动态电阻退化问题——这突破了传统氮化镓器件的性能瓶颈。而随后,她研制出高压、高频、高效的新型垂直氮化镓功率器件,攻克了长期困扰该器件的动态性能退化难题。

他一生专注于科研工作,是一位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探索和创新的领路人,他为科研工作做出了非常大的成就,在好多会议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多年的研究经历,使他拥有了超过40项专利。

CNS中国科学家发表论文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指国际公认的三种享有最高学术声誉的期刊:美国《Cell》、英国《Nature》和美国《Science》

据学术堂了解,CNS(Cell, Nature, Science)是美国Cell(《细胞》)、英国Nature(《自然》)及美国Science(《科学》)三大举世公认的顶极科学期刊简称。CNS并不是专有名称,只是表示生命科学高水平学术杂志。

去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2019 届毕业生发表 46 篇 SCI 文章”引起热议,在过去近一年之后,近日,这个话题再度被提起。 我发现,当事人 邓汉宇博士 ,目前已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 生导师 。担任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PLOS ONE等 多个SCI杂志审稿人 。据邓博士的ResearchGate(一个科研社交网络服务网站)显示,邓博士目前已经发表 文章82篇 。其中一篇发表在 EJSO 上的文章 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谷歌学术显示该论文已被引25次)。 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题为:“ Sarcopenia is an independent unfavorable prognostic factor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邓博士发微博表示:“我们的精准肺外科诊疗研究论文继续成为ESI(到十一月/十二月2019为止)高水平论文!(Web of Science统计中, 四川大学外科学研究方向中仅有的5篇高水平论文之一! )”。 01 争议不断 是“开挂”还是灌水? 去年,按照惯例,华西临床医学院公布了的2019届荣誉毕业生。但 3名荣誉毕业生发表的SCI数量之多,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质疑。 3个荣誉毕业生发表的文章分别为: 荣誉毕业生A: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大于120分。 荣誉毕业生B:SCI论文30多篇。 荣誉毕业生C:发表SCI论文31篇,影响因子95.56分,其中第一/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篇。 荣誉毕业生A就是争议最大的华西胸外科邓汉宇博士 ,从2016年入学以来,他已经发表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 大于120 分,40多篇论文包括: Original research:16 篇 Comments: 9 篇 Meta 分析:10 篇 其余为 letter。 很多网友质疑其文章的真实性和质量,认为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类完成这么多篇文章,是否存在抄袭和灌水的可能。甚至有华西医学院内部人士匿名评论。 46篇文章多为 2-3 分左右的期刊或者杂志,其中一篇 11 分左右的高分文章是 letter to editor,SCI 论文中一些 comments,letter 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科研论文。 SCI杂志的文章的几种类型 Original Artical 论著: 这个是最为常见的一类,分为基础性和临床性文章。基础性文章就我国现在普遍在发的文章,属于前瞻性的一个研究,通俗的一个说法就是我们假设一个思路,然后通过实验来得出一个结论来证明我这个思路,得出的结果两种情况一个是阳性(符合我的思路)一个是阴性的(不符合)大家不要认为阴性的结国就发不了SCI,阴性的同样可以发SCI,可以想象它告诉了我们这样的思路是得不出来这样的结果,也是对国际科研的一个贡献。这类文章需要经过peer review,审稿周期较长,哪怕是低分杂志,从投稿到录用半年多是家常便饭。 Review: 也就是综述,是在对某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和思考。一般认为,学术文章没有综述是不可思议的。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ion)”区分开来。“文献综述”并非一般的“背景描述”,还需要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思考。 Meta分析: 针对一个不同研究得出的结果有争议的科学问题,利用统计学方法将这些研究(以RCT为主)的结果放在一起,得出结论的文章。 Comment、invitedcommentary、editorial评论: 对最新发表(时效性)的某篇论文进行评论,一般是杂志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受邀评论,被评论的文章往往具有重大临床或科研意义。录用周期较短,基本可以控制在一周内。 Letter to editor: 致编辑函/信是读者针对某篇感兴趣的文章写的读后感,或延续要告诉期刊内容。字数限制约300-500字,也有杂志要求不超过150字,一般无具体格式要求。杂志接受针对最新发表论文写的letter(时效性),超过规定的时间不再接收。 读者若具备相应研究基础,能提出独到观点,一般容易被杂志接收,甚至是一些顶级杂志。 因为不同类型的SCI撰写难易度和接受周期不一样,综合来看, 三年一作发46篇SCI是一个可以做到的事情。 网友争议的点主要集中在邓博士发表的文章类型和 文章质量。 根据 2019 年公布的影响因子,计算 Nature、Science、Cell 三大顶级期刊杂志影响因子总和为: 43.07+41.037+36.216=120.323 也就是说邓博士三年发表论文影响因子达到了 CNS 之和。 试想如果邓博士三年发了 CNS 级别杂志的一作文章,相信他作为博士毕业生的优秀代表不会引起任何非议。 因此,网络上对邓博士的评论,渐渐的分成了两个大阵营: 一种认为,这就是一种论文“灌水”行为。 孔柚: 我只能承认他很能写,是不是灌水,有没有含金量,也只有他本人知道了。 fromiccas: 不喜欢灌水型研究,真要比,井冈山大学不是还有人一年一百多篇吗?我是希望学生都能够在主流杂志上发表文章,但是我的学生能发到macromolecules我就心满意足了。做研究,要有代表性的方向,代表性的工作。 知行合一: 三年46篇,三年就是36个月,不到一个月一篇,这种短平快的东西做出来能有多大学术价值,我表示怀疑。 一种则认为,“承认别人的优秀没那么难,能发这么多篇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Jenny: 没问题啊,那是人家能力和实力,存在就是合理的。他又没造假。 E.: 如果没有科研条件去写高分的,小课题做的快,多发几篇也是错吗?况且 16篇research都是实实在在的呀,没事时看看别人的研究写写与自己课题相关的letter和meta 也是一种努力啊,为什么要说人家水?个人觉得他只是在能力范围能尽了全力而已。 木兰舟: 那也不可否认16篇original article。三年16篇还要怎样。 02 本人发文回应 瞎喷没用,干点实事提升自己才是正经 面对争议,2019年8月20日,邓博士本人在知乎上曾对此事进行了回应: 我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9届荣誉毕业生本人(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我们荣誉毕业生是针对本科生,八年制是作为本科生进行评比,所以不涉及和传统博士的评比;其次,荣誉毕业生是同专业同学选举出来,而不是学院老师指定)。等最近忙空了,我想在知乎上给大家分享sci思维、写作、投稿等方面的经验,希望能够让没有sci的同学,也能够有机会发表sci,至少能够不为毕业而焦头烂额。在这里给大家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第一,我是华西临床医学院的8年制本硕博连读专业的学生(2011年入学)。华西的八年制,大概比清华北大录取线少20分左右吧。八年前,我高考失利,与清华北大无缘(可以去我的高中调查一下真相),于是选择学医,选择八年制。所以,本人学习能力可能比较强吧,因此读文献、写文章的能力也相对来说比较强吧。 第二,8年的时间里,我分成了两个阶段。前4年的本科学习,所以我花了高中努力程度的70%,轻松达到平均分90分的成绩,单科解剖学,诊断学等临床基础课程,专业第一。临床功底,可以去春雨医生或者好大夫检索一下我的治病救人诊疗经验以及病人对我的评价。后4年研究生的学习,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胸外科专业,因为我热爱这个专业,我每天看专业文献就像放松心情一样地娱乐,所以我会写原始研究,写meta分析,写letter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请注意,这是我的爱好,因为能够和全世界胸外科医师交流,这是我感觉愉悦的事情。)。做科研,在我最开始的时候,我是抵制的。后来培养了兴趣,尤其是我能够把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所以我的文章,都是临床的。关于基础研究,我确实不太通晓),为我的病人提供最新的诊疗意见,我觉得值了。(可以参考一下我在春雨或者好大夫平台发表的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三,我对待科研文章,如同对待挚友,进行交流和学习。 不做科研的医生,不是一名合格的医生,因为他不懂得思考和解决临床问题,一味地去接受他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想法,不去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医生,是很危险的。因为病人情况都是个体化的,医学作为实践性经验性学科,就是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里补充一下——胸外科有很多没有一致定论的东西,包括早期肺癌的手术,如果一个医生不去思考如何为病人做一次最佳的切除范围,那他只会给病人和家属带来不必要的担心,甚至术后复发转移。我见过太多这些的医生,所以我才发出此感慨。 第四,关于灌水。 我很庆幸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发表在自己的专业杂志上,没办法我们胸外科相关的杂志,大概就是几分的水平。试问,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谁不想要呢?但我想,懂行情的人都会知道,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机会和资源!况且,各大医院的院长、主任们,也不见得都是发表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吧。 第五,大家如果感兴趣,我很愿意和大家分享科研经验: 微博: 第六,我最后给大家解释一下,我在最后三年,也就是从2016年开始,在华西医院各科室实习一年,从2017年,在华西医院肺癌中心上临床作为住院医师参与一线工作(收治病人、值班等)一年半左右。 最后半年多时间里,完成专业博士毕业论文。 第七,我总结我以上所说的,我并不觉得自己怎么样怎么样,大学的八年里,相比于其他的荣誉毕业生,别人从一开始就叱咤风云,而我并不属于学院的知名人物(毕竟我不喜欢搞学生会工作,不喜欢互联网竞赛,不喜欢加各种协会……我们同一届的其他专业的,大多都没有听说过我这个名字),没想到在最后毕业的时候被选出来作为本科荣誉毕业生,我只是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没有白费。我常常给同学朋友开玩笑说,“我是拿了5年的励志奖学金,最后一年终于励志成功,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最后总结一下,我做这一次的正面回应网络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就是要让你们知道,大学里努力了的人,你们瞎喷、瞎黑,是没有用的!别一天没事干了,吃饱了就在网络上消化,干点实事,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和学习能力,对你自己才是最好的! 邓汉宇,男,中共党员,胸外科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生导师。师从于被誉为“中国肺外科第一人”的周清华教授,获四川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学位及胸外科学博士学位。现为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ESTS)会员、美国外科医师学院(ACS)会员、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会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癌症转移专业委员会会员。 累计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JAMA Surgery、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World Journal of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Interactive Cardiovascular and Thoracic Surgery、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等杂志发表胸部肿瘤外科学相关英文SCI文章5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大于120分()。受邀作为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PLOS ONE、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Surgery等SCI杂志审稿人。多次受邀参加ISDE、OESO、ASCVTS、ESTS、MRS、WCLC等国际会议以及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年会、青年医师论坛、川渝食管癌年会及四川省胸心血管外科年会并作大会发言和壁报展示。荣获2017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2019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虽然回应的最后言辞比较激烈,但 平心而论,邓博士绝对算得上优秀。 在现行评价体系下,每个医院的评价体系不同,邓博士虽有争议,但无可厚非。其发表在EJSO上的一篇一作文章还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2月23日, 科技部正式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通知,明确要求破除“唯论文”论不良导向,鼓励发“三高”论文,过几年再看,会不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你怎么看? 本文由 科研大匠 综合自知乎、@邓汉宇ResearchGate、微博,华西医院等

本科发表论文100篇

0804 材料类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402 材料物理(注:可授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080403 材料化学(注:可授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080404 冶金工程 080405 金属材料工程 080406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080407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080408 复合材料与工程

一年发表100篇论文不算抄袭。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一年发表100篇论文不算抄袭。这100篇论文都是完全由作者自己原创的,并没有任何不当行为,显然不会涉及抄袭。

你是文科? 是江苏的?江苏的我不知道 但其他省文科不可以报生物 文科也不能学医

北大生物系最好了,很全面,而清华生物比较偏微观,北师大的动植物形态学很强. 北大生物系是陈章良一手搞大的。其中建有该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分子生化国家实验室。2002年全国第一批通过的九所国家实验室,代表着这个地方是为该领域全国学术中心。注意是国家实验室不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前者的地位要高得多,每年国家拨款经费十几亿啊,你想想,就那么一个实验室一年十几亿。现在可能有十几所了吧,中科大两所(有一所是微尺度),浙大一所(信息),武大与华中理工共一所(光电),清华一所(信息),中科院N所(……),南京上交等等还在争取中,早晚也会有的)。 陈章良一手搞大的。其中建有该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分子生化国家实验室。2002年全国第一批通过的九所国家实验室,代表着这个地方是为该领域全国学术中心。注意是国家实验室不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前者的地位要高得多,每年国家拨款经费十几亿啊,你想想,就那么一个实验室一年十几亿。现在可能有十几所了吧,中科大两所(有一所是微尺度),浙大一所(信息),武大与华中理工共一所(光电),清华一所(信息),中科院N所(……),南京上交等等还在争取中,早晚也会有的)。 文科好象不可以报生物系,你仔细看一下上一届发的报考指南,看看有没有。 生物还是西方的强给你两个排名。英国的 美国的 附 :2003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生物学排名1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3 北京大学4 清华大学5 复旦大学6 华中农业大学7 中山大学8 浙江大学9 武汉大学10 中国农业大学2005中国大学排行榜生物科学排名1 北京大学2 清华大学3 复旦大学4 浙江大学2005中国大学排行榜生物科学类新专业排名1 浙江大学2 中山大学2005中国大学排行榜生物技术专业排名1 清华大学2 北京大学3 上海交通大学4 复旦大学2005中国大学排行榜生物工程专业排名1 上海交通大学2 浙江大学3 东南大学2005中国大学排行榜生物工程类新专业排名1 浙江大学

大学发表论文100篇

感觉我们学校的医学界名人还是很多的

首先最耳熟能详的就是朱宪彝老校长了,中国临床内分泌学的奠基人之一,对学校来说,作为建校者,他使天医一步一步走到了天津市医疗核心教育机构的位置,各大附属医院也非常出名,其中不乏老校长的努力;

然而最让人感动的是他的四献,捐献遗体、房产、钱财和笔记,什么都没给子孙留下,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在去世前一个月坚持带病工工作,最后不幸心脏病发与世长辞,他的行为带动了很多人,天医的生命意义展厅还记载着他的事迹。

其次那就是傅园慧吧,我也没想到傅园慧是我们学校的康复医学院同学,奥运会上看到她可爱活泼的样子非常可爱,来我们学校你也有机会做她的校友哦。

然后就不得不说一下我们现任校长颜华了,颜华校长毕业于天医眼视光专业,作为博士生导师,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超级关心学生的生活,会举办一些调查问卷填写活动,反馈学校的不足,不断地进行改进,相信很多大学应该都做不到这点。

最后再说说校园风云人物护理医学院大佬陈平吧,听过她给我们开过一个小讲座,是个大佬,国家奖学金、天津市奖学金、朱宪彝奖学金的获得者,身为护理的学生会主席,事务繁杂,但仍能在活动中拔得头筹不说,学习连续两年综测第一,活活别人家的孩子,非常积极向上。

天医名人大佬挺多的,我就讲讲几个耳熟能详的,谢谢!

盘点天津医科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接下来的这几位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1首先要说的就是天津医科大学首任校长朱宪彝老教授。

朱宪彝,是临床内分泌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临床内分泌学的奠基人之一。朱宪彝老教授追求卓越,舍已为人,即使自己患病在床,也始终惦记着病人们的健康。他以代谢性骨病的钙磷代谢系统的研究闻名于世,成为国际代谢性骨病钙磷代谢研究的先驱者。1950年代后他倡导并主持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克汀病的研究,使中国在这一领域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在医学教育方面,他创建了天津医学院,为无数家庭带去了幸福安康。

2王鹏志

王鹏志,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医疗系,是天津市政府第一批授衔的普通外科专家、国务院特贴专家。

以上这些都是大级别的人物,下面的是几位和我们距离稍微近一些的学长学姐。

1.王江薇学姐

她是来自14级的一位学姐,虽然还没有从本校毕业,但她的平时表现都十分优秀,曾任口腔医学院主席。一个小姑娘,能够做到如此,确实很不容易。

2.穆学长

穆学长也是一位非常努力学习的人。去年的综测成绩稳居第一,而且他给我们分享学习经验,重在上课效率,从来不会熬夜学习,这对于我们这些每次考试都慌慌张张、挑灯夜战的同学来说,简直就是暴击啊!

对这些名人,我始终抱着瞻仰的态度,要向他们好好学习!

医大18新生来强答一波

首先介绍天津医科大学的创办人——朱宪彝教授。朱宪彝是著名临床内分泌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临床内分泌学的奠基人之一。朱老校长德高医粹,生活简朴,一生都在想着如何对医学事业做出更多贡献。朱老去世后,进行了遗体捐献以供医学生研究。在医科大学的生命意义展厅还存放着朱老的部分遗体,作为学子们的无言良师。

接下来说说咱们上任校长,尚永丰校长。尚永丰校长于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尚永丰院士主要从事基因转录调控的表观遗传机制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的研究。多年来成果丰厚,享誉国际。,激励着天医学子前行。

现任的颜华校长同样也不能错过。作为一名眼科医生,颜华校长在眼外伤、玻璃视网膜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具有较高造诣。作为医科大学的校长,颜华校长认真听取意见,为学生创造良好环境,例如今年和海尔空调的合作。其次,颜华校长的颜也是吸粉的一个点啊哈哈哈。

最后说一个大家想不到的。其实傅园慧也是天津医科大学毕业的,是我们的学姐。没错,就是那位“洪荒少女”。傅园慧出生于杭州,是中国国家女子游泳队运动员,喀山世锦赛两枚金牌得主,里约奥运会女子100米仰泳季军,并至今保持着该项目全国纪录。成绩卓越,率真幽默的她也成为了大家喜欢的运动员之一。

谢谢大家的观看!

作为一名天医的学生,我一直都为我们学校的杰出校友感到自豪,一下只是一部分的杰出校友,还有许许多多的校友我没有提及。

首先是朱宪彝老校长。他是中国临床内分泌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当代钙磷代谢知识之父”。是天津医科大学的创始人。老校长于84年因心脏病突发而辞世。但他生前早已立好了四献遗嘱:捐献遗产,捐献藏书,捐献遗体,捐献住宅。朱老校长一直都是我们天医人的骄傲,也是天医新生踏上医学道路的领路人。

然后是郝希山。郝希山院士在肿瘤治疗方面功勋卓著,首创“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治疗胃癌,被认为是国际外科消化道重建领域的巨大突破。哪怕在国际上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啊。

王鹏志。擅长胃肠和肝胆胰疾病的诊治和腹腔脏器移植。他是天津市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天津医学会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国务院特贴专家。。。头衔也是一长串。发表论文120余篇,参编医学专著6部,主编1部。

颜华。现任天津医科大学的校长,是眼科方面的专家,发表论文100余篇,SCI 14篇。颜校长不仅学术方面是大牛,而且人特别好,我们发在校长信箱的建议颜校长基本都会采纳。这是天医之福啊。

还有一位不是医学界的人,当初我第一次得知我还不敢相信我居然有这样的校友。她就是傅园慧!你敢信吗?这位洪荒少女竟然是天医的!图我就不放了,反正基本上每个人都知道她的样子。

发表学术论文100篇

(一)、学术杂志审稿是数种国内外学术杂志的审稿人,部分列举如下。1、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Corrosion Science; 3、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4、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5、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6、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 7、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 8、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9、Rare Metals ; 10、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11、功能材料; 12、中国稀土学报; 13、稀有金属; 14、汽车工程学报; 15、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 16、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二)、以第一发明人获得的已授权的发明专利4项镁合金表面功能梯度膜制备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06 10054441.5.钕铁硼永磁材料表面梯度功能涂层制备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06 1 0054440.0.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氧化镁防蚀保护薄膜的方法。 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06 1 0054443.4.一种用于烧结型钕铁硼永磁材料的表面处理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0710093096.0.(三)、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并公布的发明专利4项1、一种表面具有超疏水镀层的镁合金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公布号CN102618897A2、一种在镁合金表面制备超疏水镀层的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公布号CN102995017A3、一种表面具有超疏水膜层的镁合金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公布号CN102634805A4、一种在镁合金上制备超疏水表面的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公布号CN102978627A(四)、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SCI及EI收录60余篇。近几年的学术论文主要发表在(1)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3)Corrosion Science; (4)Electrochimica Acta; (5)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6)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7)Materials Letters; (8)Thin Solid Films; (9)Applied Surface Science; (10)materials and corrosion; (11)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12)Journal of Solid State Electrochemistry; (13)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 (14)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 (15)ECS electrochemistry letter; (16) 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17)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Metal Finishing; (18)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and performance; (19)Surface Engineering; (20)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Materials in Medicine;(21)功能材料; (22)中国稀土学报等学术期刊。以下为近几年被SCI、EI收录的部分论文。Qing Li, 参编 Corrosion prevention of magnesium alloys【专著】, 独立撰写第17章, Woodhead publishing【伍德海德出版社】, 英国主要的独立科技出版社之一 Zhongxian Xi, Cui Tan, Lan Xu, Yuzhu Meng, Chongyang Zhang, Na Yang, Qing Li*, A Novel Functional HPPS/PCL/ZnO Composite Layer on AZ91 for anticorrosion. Materials Letters, 148(2015)134–137 (ISSN 0167-577X).Cui Tan, Qing Li*, Peng Cai, Na Yang, Zhongxian Xi, Fabrication of Color-Controllable Superhydrophobic Copper Compound Coating with Decoration Performance.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328(2015)623-631 (ISSN 0169-4332).P. Zhang, Q. Li*, L.Q. Li, X.X. Zhang, Z.W. Wang, A Study of Environment-Friendly Synergistic Inhibitors for AZ91D Magnesium Alloy. materials and corrosion, 66(1)(2015)31-34 (ISSN 0947-5117).Zhongwei Wang, Yongliang Su, Qing Li*, Yan Liu, Zuxin She, Funan Chen, Longqin Li, Xiaoxu Zhang, Peng Zhang, Researching a Highly Anti-corrosion Superhydrophobic Film Fabricated on AZ91D Magnesium Alloy and its Anti-bacteria Adhesion Effect.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99(1)(2015)200-209 (ISSN 1044-5803).Zuxin She, Qing Li*, Zhongwei Wang, Cui Tan, Juncen Zhou, Longqin Li, Highly anticorrosion, self-cleaning superhydrophobic Ni-Co surface fabricated on AZ91D magnesium alloy. 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 251 (2014) 7-14. (ISSN 0257-8972).Juncen Zhou, Qing Li*, Haixiao Zhang, Funan Chen, Corrosion Behavior of AZ91D Magnesium Alloy in Three Different Physiological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and performance, 23(1)(2014)181-186 (ISSN 1059-9495).Zhongwei Wang, Qing Li*, Zuxin She, Funan Chen, Longqin Li, Xiaoxu Zhang, Peng Zhang, Facile and Fast Fabrication of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on Magnesium Alloy.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71(2013) 182–192 (ISSN 0169–4332).H. X. Zhang, Q. Li*, L. Q. Li, J. C. Zhou, S. Y. Wang, F. Liu, P. Zhang, In vitro studies of hydrothermally treated magnesium alloy in common simulated body fluid.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Metal Finishing, 91 (2013) 141–148 (ISSN 0020–2967).Zuxin She, Qing Li*, Zhongwei Wang, Longqin Li, Funan Chen and Juncen Zhou, Researching the Fabrication of Anticorrosion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on Magnesium Alloy and its Mechanical Stability and Durability.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28 (2013) 415–424 (ISSN 1385–8947).Zuxin She, Qing Li*, Shaoyin Wang, Fei Luo, Funan Chen, Longqin Li, Inhibiting and healing effects of potassium permanganate for silane films. Thin Solid Films, 539 (2013) 139–144 (ISSN 0040–6090).Xiaoxu Zhang, Qing Li*, Funan Chen, Peng Zhang, Effect of the Anodized Magnesium Stearate Coating on Corrosion Behavior of a Magnesium Alloy. ECS electrochemistry letter, 2 (11) (2013) 46–48 (ISSN 0013–5194).Juncen Zhou, Xiaozheng Zhang, Qing Li*, Yan Liu, Funan Chen, Longqin Li, Effect of the physiological stabilization process on the corrosion behaviour and surface biocompatibility of AZ91D magnesium alloy.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 1(45)(2013)6213–6224 ISSN 2050–750X).Zhongwei Wang, Qing Li*, Zuxin Shea, Funan Chen and Longqin Li, Low-cost and large-scale fabrication method to an environment-friendly superhydrophobic coating on magnesium alloy.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2 (2012) 4097–4105 (ISSN 0959–9428).Zuxin She, Qing Li*, Zhongwei Wang, Longqin Li, Funan Chen, Juncen Zhou, Novel Method for Controllable Fabrication of a Superhydrophobic CuO Surface on AZ91D Magnesium Alloy.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4 (2012) 4348−4356 (ISSN 1944–8244).Xiaoxu Zhang, Qing Li*, Longqin Li, Peng Zhang, Zhongwei Wang, Funan Chen, Fabrication of hydroxyapatite/stearic acid composite coating and corrosion behavior of coated magnesium alloy. Materials Letters, 88 (2012) 76–78 (ISSN 0167–577X).S. Y. Wang, Q. Li*, X. K. Zhong, L. Q. Li, F. N. Chen, F. Luo, Y. Dai, H. Gao, F. Liu, H. X. Zhang, Effects of NO-3 in NaCl solution on corrosion protection of AZ91D magnesium alloy coated with silane films.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Metal Finishing, 90 (2012) 78–85 (ISSN 0020–2967).Fei Luo, Qing Li*, Xiankang Zhong, Hui Gao, Yan Dai, Funan Chen, Corrosion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s of silane coating coated on magnesium alloy in NaCl solution containing cerium nitrate. materials and corrosion, 63 (2012) 148–154 (ISSN 0947–5117).H. Gao, Q. Li*, F.N. Chen, Y. Dai, F. Luo, L.Q. Li, Study of the corrosion inhibition effect of sodium silicate on AZ91D magnesium alloy. Corrosion Science, 53 (2011) 1401–1407 (ISSN 0010–938X).Y. Dai, Q. Li*, H. Gao, L. Q. Li, F. N. Chen, F. Luo and S. Y. Zhang, Effect of Five Additives on the Electrochemical Corrosion Behavior of AZ91D Magnesium Alloy in Sodium Chloride Solutions. Surface Engineering, 27 (2011) 536–543 (ISSN 0267–0844).Junyin Hu, Qing Li*, Xiankang Zhong, Longqin Li, Liang Zhang, Organic coatings silane-based for AZ91D magnesium alloy. Thin Solid Films, 519 (2010) 1361–1366 (ISSN 0040–6090).Xiankang Zhong, Qing Li*, Junying Hu, Shiyan Zhang, Bo Chen, Shuqiang Xu, Fei Luo, A novel approach to heal the sol-gel coatings system on magnesium alloy for corrosion protection. Electrochimica Acta, 55 (2010) 2424–2429 (ISSN 0013–4686).Shiyan Zhang, Qing Li, Xiaokui Yang, Xiankang Zhong, Yan Dai, Fei Luo,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AZ91D magnesium alloy with electroless plating pretreatment and Ni-TiO2 composite coating.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61(2010) 269–276 (ISSN 1044–5803).H. Gao, Q. Li*, Y. Dai, F. Luo, H.X. Zhang, High efficiency corrosion inhibitor 8-hydroxyquinoline and its synergistic effect with sodium dodecylbenzenesulphonate on AZ91D magnesium alloy. Corrosion Science, 52 (2010)1603–1609 (ISSN 0010–938X).Xiaokui Yang, Qing Li*, Shiyan Zhang, Fang Liu, Shaoyin Wang, Haixiao Zhang,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and excellent corrosion protection properties of sealed Zn–TiO2 composite coating for sintered NdFeB magnet.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495 (2010) 189–195 (ISSN 0925–8388).Xiankang Zhong, Qing Li*, Junying Hu, Xiaokui yang, Fei Luo, Yan Dai, Effect of cerium concentration on microstructure, morphology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cerium-silica hybrid coatings on magnesium alloy AZ91D. 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 69 (2010) 52–56 (ISSN 0300–9440).Xiaokui Yang, Qing Li*, Shiyan Zhang, Hui Gao, Fei Luo, Yan Dai, Electrochemical corrosion behaviors and corrosion protection properties of Ni-Co alloy coating prepared on sintered NdFeB permanent magnet. Journal of Solid State Electrochemistry, 14 (2010) 1601–1608 (ISSN 1432–8488).Qing Li*, Shuqiang Xu, Junying Hu, Shiyan Zhang, Xiankang Zhong, Xiaokui Yang, The effects to the structure and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zinc phosphate conversion coatings with ethanolamine on magnesium alloy. Electrochimica Acta, 55 (2010) 887–894 (ISSN 0013–4686).Xiao-kui Yang, Qing Li*, Jun-ying Hu, Xian-kang Zhong, Shi-yan Zhang, The electrochemical corrosion behavior of sealed Ni-TiO2 composite coating for sintered NdFeB magnet. 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 40 (2010) 39–47 (ISSN 0021–891X).Shiyan Zhang, Qing Li*, Bo Chen, Xiaokui Yang, Preparation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 studies of nanometric sol-gel-based CeO2 film with a chromium-free pretreatment on AZ91D magnesium alloy. Electrochimica Acta, 55 (2010) 870–877 (ISSN 0013–4686).[2]

王仁发表了10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了7本学术著译,其内容涉及了超声速风洞设计、非线性振动、塑性压力加工分析、结构的塑性分析和动力响应、地球动力学、地震应力场分析等诸多方面。他在塑性力学整个领域造诣尤深,取得了出色的研究成果。塑性力学中的滑移线理论这是求解理想塑性平面应变问题的主要方法,19世纪下半叶开始用于土力学的分析,本世纪40年代发展得较为完整。对于在金属成型工艺上的应用,L.希尔曾做过全面的总结,并给出了差分方法的计算方案。1953年,王仁在博士论文中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给出了一个从圆形边界出发的滑移线网的解析解,它可以用来检验差分解的精度,并显示出15°的网格就能给出足够好的精度。另一方面是对带V形和半圆形缺口的拉伸试件,分析塑性区域随缺口扩展的发展过程。这是滑移线理论中少数大变形非定常运动的准确解之一,是用理想塑性力学分析断裂扩张的早期工作。后来他还首次在压延分析中考虑模具上的摩擦力,对筋条压制工作再次做了滑移线大变形分析。冲击载荷下结构的塑性动力响应这一问题是50年代初期在结构塑性极限分析得到较大发展后提出的。在1953年,王仁进行了固支圆板受冲击载荷下的塑性变形分析。在这以前,霍普金斯进行了简支圆板受冲击载荷的分析,考虑铰圆的运动。固支圆板由于周边的固定条件更为复杂,导致要解一个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王仁利用等倾线的方法构筑了真实特征线的上下限,给出一个精度很高的数值解。这个在小变形假定下的解,在1967年进一步考察大变形解的时候得到证实,并被应用为变形率解的初始值。这类问题原来是在军事防护上应用的,已发展到对各种民用运输工具承受碰撞能力的估算,称为结构的耐撞性分析,应用面很广。王仁等在《塑性力学基础》一书中首次把这些内容写在教材中,为国内开展这项工作提供了基础。冲击载荷下结构的塑性屈曲问题结构在冲击载荷下经过塑性变形而导致破坏的另一形式是发生屈曲。薄壁结构在压应力下的稳定性问题长期以来是固体力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必须考虑结构变形的影响而成为一个几何非线性问题。若结构在进入塑性阶段后屈曲,则还增加物性上的非线性,使问题更为复杂。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探索,静载下的塑性稳定性比较清楚了,而在动载下的问题迄今还处于研究前沿。王仁指导的研究组从1981年开始研究从生产中提出的圆柱壳受轴向冲击的塑性屈曲问题。这个问题从60年代以来进行过一些分析工作,其方法是假设初缺陷有一个波谱,求不同波长分量随时间发展的速率,其发展最快的为主导屈曲波长,对应的冲击速度为临界速度或称门槛速度。王仁等的实验表明,在超过门槛速度后的初始塑性屈曲是轴对称的;而当速度提高约一倍后,屈曲形态变为非轴对称的。他们在理论上给出了一定的解释,还讨论了能量准则。他们提出由于轴对称屈曲时轴向缩短并不大,内部空间没有受到大的影响,设计时若加以考虑,则设计的临界屈曲速度有可能提高一倍,从而可以节省较多的材料。弹性屈曲则没有这个性质。这个课题现正在继续探索之中。 70年代初期, 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开发石油资源,自力更生地走中国自己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道路,开展了对李四光地质力学的普遍宣传与研究。1971年,李四光去世。王仁从干校回京后,服从祖国需要,转到地质力学方面工作。他钻研了李四光的著作,向地质教师学习,跟学生一起去野外。他在介绍地质力学中的力学问题时指出:“地质力学的核心思想是把一些在表面上看来错综复杂、性质不同的,而实际上却是由统一的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质构造现象归纳为各种类型的构造体系,探讨它们的发生、发展,以及力学成因和内部的应力分布,用力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把这些构造现象看成是统一的构造应力场的产物。”鉴于地质现象的复杂性,他提出:力学工作者应该与地质工作者携起手来,共同探索和分析那些带有一定形态特征的构造现象(又称构造形迹),研究它们受力作用的变形特性,充分利用现代力学的成果,不仅从定性描述,且从力源机制本身建立各种力学模型,以求得地质科学进入更具普遍性和预见性的水平。王仁认为地球动力学所研究的问题与普通工程中所遇到的力学问题有相同的方面,它们都是研究固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和变形特性,不过条件复杂多了,除了地质体的不均匀性、流变性以及大变形的要求外,还有应力场和综合效应,各种脆性的、蠕变的和塑性变形及随后的破裂。然而,地球动力学与工程力学最主要的不同是地球不便于做实验,人们观察到的地质体的变形和测得的应力是历史的产物,而这个历史和地球内部的情况都只能通过当今在地表上的观察加以推测,因而问题是反序的、多解性的。这就比解普通工程力学问题困难得多。他以半百之年,毅然带头投入了这一对他来说几乎是完全陌生的、新的交叉学科领域。他与青年人一起,风餐露宿,实地考察地质现象,掌握地质知识,分析规律,先后在力学和地学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10余篇全面细致地介绍地球动力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的文章。他亲自讲课、写讲义、指导研究生、带讨论班,组织起一支不小的多学科的科研队伍,卓有成效地作出了成绩,推动了地球动力学这一新学科的发展。地球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地球上各种构造的形成和地震的发生,归根到底都是一些力学过程。探讨其驱动力源和变形过程是地球科学中的基本问题之一,形成了地球动力学的一个学科方向。李四光曾从地质构造的形态出发提出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是构造形式的主要驱动力。这是一个反演问题,其解是不唯一的。地学界的这些假设过去受到计算工具的限制而只能做定性分析。1978年,王仁为检验李四光假说,首先根据地球的流变特性将地球分为快速模型和缓变模型,然后用精确的弹性理论将快速地球模型分成15层,计算在日、月引潮力及短期自转速率变化下引起的全球应力场。这个结果后来被用于对地震起触发作用的研究,并把这个问题建立在严格的力学基础上。王仁还进行了缓变模型的计算,并利用流变体的对应定理推算全球应力场的变化,得出的结果表明,李四光的假说需要有107年持续按当时自转速率变化的加速期才有可能,从而建议研究构造驱动力需要同时考虑自转和内部热驱动力。王仁还将力学方法用于区域性地壳应力场的反演工作,提出对线性问题应用迭加原理以简化反演;对非线性问题除了用试算法以外,还可用正交设计方法以减少计算工作量。他继续研究如何更好地优化非线性反演的问题。地震应力场模拟和地震危险区预测地震是地壳岩体破坏的一个力学过程。地震预报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奋斗目标。唐山地震后,有人提出整个华北进入地震高潮,使得华北地区人心惶惶。王仁根据力学原理指出,预测未来地震趋势需要知道本地区当前的应力状态和地区内岩体的强度分布,但是这两者都不是很清楚的。王仁利用中国对地震有详细历史记载的有利条件,将断层带模拟成依靠摩擦的非线性节理单元进行了有限元模拟计算,逐次反演华北地区内700年来发生过的14次7级以上大震,寻求所积累的残余应力和模拟出不同断层的强度,最后得出唐山地震后的应力分布,预测了未来地震危险区。后来10多年发生的五六级地震基本上都落在这些地区内,说明这个反演思路是正确的。他们还计算预测了北京地区的发震危险性,认为当时是相当安全的,这对地震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岩石破坏机理它与地震发生机理有关,也是从地震预报的需要提出的。近20多年来,断裂力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一般都是考虑拉伸和断裂面互不接触的情形。然而,地震断裂面经常是处于压应力下,两个面是相互接触的,是否还能用一般断裂力学的结果是有疑问的。王仁等人用大理岩做了预测裂缝在压应力下的扩展试验,发现裂纹扩展的方向与在均匀介质中弹性理论所预测的方向相反。他们观察了裂缝尖端附近微裂纹的变化情况,用非线性软化模型NOLM程序进行了有限元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基本一致。于是他们提出需要研究岩石的软化机制和岩石中的损伤演化过程,将固体力学的前沿之一—损伤力学引到岩石破裂的研究中来。1988年王仁作为第17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的特邀代表,在专题大会上作了“大地构造分析中的一些力学问题”的报告,并多次被邀出国讲学。 1王仁.平板上压制筋条的塑性流动问题.力学学报,1957,1(1):95—105;英文版见:中国科学,1958,7:505—515.2王仁,丁中一,殷有泉.固体力学基础.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3王仁,丁中一.轴对称情况下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及引潮力引起的全球应力场.天文地球动力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天文台出版,1979:8—21.4王仁,孙荀英,蔡永恩.华北地区近700年地震序列的数学模拟.中国科学,1982,Ser,B8:745—753.5王仁,熊祝华,黄文彬.塑性力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6王仁,黄文彬.塑性力学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7王仁,韩铭宝,黄筑平等.受轴向冲击的圆柱壳塑性动力学屈曲实验研究.力学学报,1983(5):509—515;8王仁.大地构造分析中的一些力学问题.力学进展,1989,19(2):145157 .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