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来兴副教授男,1969年10月生,中共党员、博士。自1993年大学毕业以来,一直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教授课程:为本科生教授《政治学概论》、《中国政治学说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等多门课程。并为研究生讲授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主要研究: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课题十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政治安全的挑战及对策”和“论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分别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主义论丛》全文转载。先后参与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共中央组织部、省社科规划、省高校人文社科、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省思想政治教育等课题十余项。肖飞副教授男,1957年9月出生,湖南衡阳人,中共党员,湖南师范大学哲学学士,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孙中山研究所所长。主要经历:1979年9月——1983年7月,在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学习毕业;1983年8月——1986年3月,在湖南农学院衡阳分院任教;1986年4月——1993年7月,在中南工学院任教;1993年8月——2010年5月,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任教。教授课程:长期从事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研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重点研究孙中山、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刘立新副教授男,汉族,副教授,人文社科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教师。主要经历:1988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88年从师于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门下,199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获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教授课程: 近年来一直承担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主要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并承担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一系列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参与撰写与编辑了《孙中山研究论文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论文集》等四部著述,发表论文10多篇。主要研究:长期以来一直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高等教育学与心理学等领域,均有一定的创建与成就。在学期间先后参与《高等学校管理学》、《青年心理学》、《创造性思维与能力》、《归因理论研究与应用》等8部著述的撰写和编辑,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在高等教育学、高等学校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以及思想德育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和独特的见解。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并立志在此领域有所突破。郭智勇讲师、博士男,1963年1月出生,湖南祁阳人。主要经历:1979年9月-1983年7月,就读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专业 (本科)1983年9月-1986年10月,就读于福州大学地矿系生物地层专业 (硕士研究生)1986年10月-1995年7月,任教于桂林治金地质学院地质系 (讲师)1995年7月-2001年8月,深圳华储实业总公司工作 (经理)2001年9月-2006年6月,脱产就读于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 (博士研究生)文字代表作:1、《风动还是心动—从奥义书看<庄子·齐物论>的理路》2、《梦觉皆幻—从印度思想体系对<庄子>内篇世界观的一种把握》3、《从字词的演化规律和实例看<庄子>内篇的成书年代》4、《逍遥的三个层次—庄子内篇的结构》5、《<庄子>内篇的轮回思想和解脱思想研究》6、《论相同命题在<吕氏春秋>和<公孙龙子>中的不同意义》7、《贵己还是贵已—对战国三子思想传统理解的质疑》8、《义之美与仁之善—从〈吕氏春秋〉与〈淮南子〉天性的区隔看中国文化内在的两个价值取向》9、《财富是想出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读中山先生〈行易知难〉》胡剑宾讲师、硕士男,汉族,原籍河南省兰考县人,1969年6月出生。主要经历:1983年9月——1986年7月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师范学校 学习1986年8月——1989年8月 河南省兰考县魏庄中学 教学1989年9月——1991年7月 开封市教育学院政史专业 学习1991年8月——1994年8月 河南省兰考县魏庄中学 教学1994年9月——1997年7月 河南大学政治系中共党史专业 学习获法学硕士学位1997年7月——今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教学教授课程:主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政治理论课程。注重互动式教学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小组主题活动是本人课堂教学的特色。陆文学讲师、硕士男,1971年8月出生,宁夏灵武人。主要经历:1993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199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西北史研究中心,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8年来到中山学院工作至今。教授课程:主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来院之后,先后开设过《旅游地理学》,《实用美学》,《地方政府学》,《社会学》,《社会调查方法与原理》,《西方经济学说史》等课程。主要研究:为中国近代史及民族社会学。发表论文若干篇,主要代表作有《妇女乃国家兴衰存亡的根本————郑观应女性观辨析》,《岭南文史》2009年第4期;《变中的不变———论孙中山的民族同化思想》,《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从消极的到积极的民族主义———1919年之后孙中山对其民族主义思想重新阐述的过程和原因》,《孙中山研究》第2辑,2009年3月;《清代宁夏人口的地理分布及变化》,《固原市专学报》2005年第2期等。目前承担中山学院教改项目一个,参与其他研究项目若干。李德黎讲师、硕士男,1975年生,四川人。主要经历:2005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学院思政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学位。擅长演讲辩论、拓展培训、公务员面试培训,曾担任电子科大中山学院辩论队教练与人文系辩论队教练,在中山广播电台《夜色正缤纷》和《聊聊吧》中担任客座嘉宾。教授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讲课风格富有激情,善于结合时事来阐明观点。主要研究:近年来主攻三维仿真领域成为中山市三维仿真领域的先驱和代表,2010年受中山市政府委托为上海世博会中山馆制作网上三维展厅,于2010年5月22日在中山政府网与中山实体馆同步直播开放;并先后为中山政府网(英文版、日文版)、中山文联网、中山党史网建立了三维仿真互动平台。近年来的主要科研成果:1.论文《传统宗法关系与腐败德滋长》获得2006年广东省“反腐倡廉”征文优秀奖,并作为大会主题发言。2.《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探索》(参研)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研课题(2005)3.《发展中山创意产业的探索》(参研),中山市社科联课题(2006)4.参编《风起伶仃洋――香山人物谱》,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5.论文《我国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和《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的工作定位》6.论文《发展中山创意产业的六大着力点》发表于《新经济》2008年5月期7.论文《三维仿真漫游技术在建设孙中山文化工程中的作用》发表于《孙中山研究》2008年12月8.《中山文艺资源的抢修和保护》(参研)中山市政府专项基金2008-20099.《中山文化资源的三维仿真保护平台》(参研)中山市科技局项目2008-2010 罗越富讲师、硕士男,1981年9月,讲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学历背景:2000.9-2004.7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管理学学士学位2004.9-2007.7 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专业硕士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教授课程:主讲旅游学概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地理、餐饮管理、旅游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旅行技巧学等课程。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科研成果:在《旅游论坛》(原《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合作经济与科技》等杂志上共发表5篇文章,其中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管理》全文转载。课题研究方面参与了中山市黄圃镇项目《广东鳌山海蚀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的调研和撰写;中山市旅游局课题项目《加快中山特色旅游发展的研究》的调研和撰写;参与中山市旅游局课题项目《孙中山文化资源发掘与对外推介》的撰写。获奖情况:2007-2009连续两年获人文社科系优秀教学奖2009年度获得中山学院优秀教师奖石岐区休闲文化征文二等奖林丹彤讲师、学士女,旅游管理专业讲师。教授课程:《旅游学概论》、《社交礼仪》、《休闲学概论》、《导游实务》、《旅游市场学》、《插花鉴赏与创作》、《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粤语》、《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六篇(其中核心期刊四篇),文学作品多篇,摄影作品两幅。《中山日报》专栏作者。学院生生花艺协会创办人兼指导老师,曾于2001年组织指导花协会员参加第七届中国(中山)菊花展览会的插花比赛及其他工作,获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2006年出版著作《插花,艺术与生活》,2007年获中山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8年获中山学院优秀教案奖、教育部第八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文科组优秀奖。主持市、校级科研项目各一项,参与省、市、校级科研项目六项,横向项目两项。闵祥晓硕士、讲师女,山东德州人,硕士,讲师主要经历主要经历:2005年本科毕业于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7年7月起任教于电子科大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授课程:《会展概论》、《市场营销学》、《旅游文化》、《旅游政策与法规》、《民俗与旅游》等。主要研究:旅游规划原理及会展基本理论。主要论文成果:2006年《江南三大名楼旅游合作与发展的条件及途径分析》2009年 《曲阜“三孔”旅游区景区空间结构整合分析》2009年 《曲阜“三孔”旅游区购物点空间体系分析》2009年8月《香山商业文化的现代传承》主要科研成果:2006年8月-10月,参与《黄鹤楼公园旅游总体规划》的编制;2007年9月-2008年7月 ,参与中山市黄圃镇《广东鳌山海蚀文化旅游区》旅游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2008年参与中山市社科联《慈善万人行本体论研究》课题;2009年参与中山市社科联《中山慈善万人行价值提升研究》课题;获奖情况:诗歌《活在民间的宝贝》获2008年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征文大赛三等奖。卢育林讲师、硕士 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与武汉理工大学,分别获经济学学士及管理学硕士学位,中共党员,讲师、经济师职称。主要从事第三产业经济、资本市场以及旅游、会展、酒店等服务行业经营管理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经历:1992-1997年在中国银行的信贷、投资和计划、财务部门实习和工作,具有多年的实际经济管理工作经验。1997年进入中山学院工作至今,多次获得过“吴桂显奖教金”、“优秀共产党员”、年度考评“优秀”等荣誉。教授课程:《旅游经济学》、《景区经营与管理》、《会展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项目评估》、《证券投资学》、《财政学》、《银行经营与管理》、《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等。科研成果:在《教育与经济》、《学术论坛》、《经济师》、《金融论坛》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篇;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4项:《混业经营模式下银行业的风险和成本研究》、《中山市保税物流发展规划(2010-2015)》、《孙中山文化资源发掘与对外推介》、《中山市口岸发展规划(2010-2015)》等。 王春芳副教授、在职博士生女,博士、副教授。新疆乌鲁木齐市人。专业方向:新闻发展史、广播电视新闻。主要经历:自1989年工作以来,在乌鲁木齐广播电视台从事新闻主持、记者工作近十几年,后调入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两年。2007年调入广东省中山市,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从事新闻教学工作。2008年入选为中山市社会科学人才库成员。教授课程:新闻评论,深度报道,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媒介素养,播音与主持,基础写作等。获得奖项:在媒体和教学单位工作期间,采访制作的多期节目、新闻报道、科研课题和论文,获得了国家、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各级多项奖类。多篇新闻专业论文在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上发表,如论文《20世纪中国大陆女性作家创作中的女性意识的演进》发表在全国核心期刊《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学版》2007年第6期上。《警惕新闻报道中的犬儒主义倾向》发表在新闻核心期刊《当代传播》2007年第6期上。《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危机及其对策》发表在全国双核心期刊《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2008年第五卷上;《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看构建和谐大众传媒文化》发表在《现代视听》2008年第8期上;并被《新华文摘》2008年21期选为推荐文章。《大震过后,警觉激进民族主义》获广东省高校校报2008年度好新闻言论类二等奖。所撰写的《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危机及其对策》获中山市社科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阮波副教授、硕士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副教授, 中山市社科专家库成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山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山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中山市舞蹈家协会理事。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后以同等学历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文艺美学专业。教授课程:目前主要从事大学写作、实用美学、中西方文化与文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创作大量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建筑、影视等美学评论文章发表于《人民日报(评论版)》、《读书》、《作家》、《学术论坛》、《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语文教学与研究》、《舞蹈》等全国核心期刊。已出版的专著包括散文集《春风不相识》、评论集《返回身体的原点》、文集《即兴行走》,作品被北京国家图书馆、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超星数字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粤人文库”、中山市级图书馆等各级图书馆收藏。曾蝉联2000-2001、2002-2004、2005-2007三届中山文艺奖一等奖,并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优秀论文奖等奖项。曾在《成都晚报》、《新快报》、《大地》、《作品》、《中山日报》等报刊撰写专栏,同时从事美学的评论和社会宣传推广工作,在美术馆、图书馆、书城等文化机构开办艺术类讲座,出任各类文艺演出的评委、导赏等工作,曾参加广东省女作家散文研讨会、亚洲与世界文明研讨会、香山文化研讨会、广东省青年作家代表大会、全国名报名社名刊研讨会等各类学术交流研讨活动。罗永雄讲师、硕士男,1979年8月出生于新疆伊犁,祖籍广东兴宁。2007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任新疆经济报编辑、昌吉日报社记者、编辑,北京新势整合公关咨询顾问公司客户经理,现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讲师。1997年进入新疆大学学习新闻学,学习期间曾在新疆经济报社编辑部供职,毕业后进入新疆昌吉日报社任经济口记者,具有丰富的业界实践经验,从业近4年,累计编辑版面20个,刊发新闻稿件500余篇,50余万字,荣获省级新闻奖一次,地市级新闻奖三次。2004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攻读应用传播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先后参与编写《媒介产业案例分析》、《经济传播学总论》等3本教材,完成出版共计约10万字的书稿。期间在北京新势整合公关咨询顾问公司供职,负责传播策划与媒体的联络沟通。2007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人文社科系新闻教研室任教,先后在国内各类学术刊物发表《情境限制下的个体认知颠覆与沉默螺旋的扩散——从“洞中个体”的沉默到优势意见的加强》等5篇学术论文。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媒介伦理、 媒介传播与社会文化、影视文化传播等。教授课程:先后担任《传播伦理与法制》、《社会学》、《大众传播与文化》、《电视节目主持与制作》、《媒介热点研究》、《应用文写作》、《电影艺术欣赏》、《公关与广告传播》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陈亚辉副教授、硕士男,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2004年6月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7年6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09年3月至今任行政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教授课程:《经济学原理》、《电子政务》、《管理统计学》、《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概论》、《网站规划与设计》。主要研究:2007年进入学院工作以来,获得的主要荣誉包括:2007年荣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优秀教案二等奖,2008年荣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中山市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荣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优秀教师二等奖,优秀教学奖。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包括:2007年主持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青年教师基金立项课题《中山市专业镇可持续发展研究》;参与中山市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调研课题《孙中山民生主义与中山和谐社会构建研究》、中山市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委托课题《中山市流动人口综合调控体制研究》、中山市港口镇政府委托课题《港口镇城郊经济发展规划》。2008年参与中山市对外贸易经济经济合作局委托课题《中山市外经贸发展规划研究》、《中山市口岸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中山市保税物流监管体系发展规划(2010-2015年)》。2009年参与中山市民政局委托课题《中山市孤残儿童救助制度研究》、《中山市社会中介组织管理体制研究》、《中山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2010年参与广东省社科联规划课题《中山慈善万人行善款管理和使用的绩效评估研究》、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政治文明建设关系研究》。目前已发表科研论文包括:1.基于钻石模型的武汉东湖高新区竞争力研究.当代经济,2006(6)2.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当代经济,2006(7)3.论科技园区内社会资本在创新集群中的作用.社科纵横,2006(10)4.能力胜任模型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训方案中的应用.中国电力教育.2009(2)5.论城市人口综合调控指标体系的构建.管理观察,2009(3)邓雪琳讲师、在职博士生女,讲师,在读博士。2001年获得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湖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现在武汉大学修读行政管理专业博士学位。自2004年以来一直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工作。教授课程:《大学语文》、《人力资源管理》、《中外公文名篇选读》、《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等课程的教学。主要研究:高等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近年来在CSSI来源期刊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10篇,另在优秀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合计近30余篇,主持院级课题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课题总计13项。2008年10月被选为中山市首批社科骨干,2009年2月入选中山市社会科学人才库。2007年,论文《党的群众工作方法与社会工作方法有机结合的研究》入选《广东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选编》。2009年,论文《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地方政府公务员考核》获学院“一等奖”。2009年,在“孙中山思想与中山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上,宣读论文《孙中山人才思想与中山市现代化建设》。李芳讲师、硕士女,汉族,湖南娄底人,党员,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担任讲师。主要经历:1999年9月-2003年7月 中南大学 行政管理本科2003年9月-2006年7月 武汉大学 行政管理硕士硕士期间共发表5篇学术论文2006.7~2009.10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行政管理专业教师教授课程:《公共政策学》、《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获得学院首届优秀教案二等奖(2006年)担任人文社科系系务委员会委员和教学质量小组成员(2007年起)多次组织学生实践:2007年组织学生进行民政部低保户入户调查(中山);公共政策课程组织政策调查以及安排学生到中山市政府部门座谈;社会调查课程组织主题广泛的校园、校外小组调查;组织认知实践—民企学习发表两篇学术论文,参与中山市社科联课题《和谐中山》(2007-2008年)丁婷婷讲师、硕士女,讲师,毕业于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行政管理硕士,行政管理学士,英语语言与文学学士。自进入学院工作以来,获得2007-2008年优秀教案评选三等奖,获2007年、2008年、2009年年终教师考核二等奖。教授课程:《地方政府管理学》、《市政学》、《秘书理论与实务》、《社会礼仪》、《专业英语》等课程教学。科研成果:1、2009年主持院级《秘书学》教改课题一项2、2008年参与中山市对外贸易经济经济合作局委托课题《中山市外经贸发展规划研究》、《中山市口岸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中山市保税物流监管体系发展规划(2010-2015年)》3、2007年参与中山市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调研课题《孙中山民生主义与中山和谐社会构建研究》、中山市港口镇政府委托课题《港口镇城郊经济发展规划》4、《创新教育》杂志2009年4月刊发表教研论文《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技巧与考核手段研究。5、《经济学研究导刊》杂志2009第17期发表科研论文《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中的人本途径建构》郑莉婷硕士女,生于广东中山,人力资源开发硕士学位教育背景: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管理学院, 主修经济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主修人力资源开发(HRD),获社会科学硕士学位。工作经历:2003.8—2004.8广东省侨外出国人员服务中心 (广州),任培训部专员。2005. 9—2007.7戴德梁行房地产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任人力资源主任。2007. 8 — 2008. 12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任人力资源部部长。2009.2---现在 教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人文社科系 行政管理教研室教授课程:人力资源管理, 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开发, 社会调查与统计, 管理学,领导学,管理心理学。
2013年付春光的学生,87分,排名10/129,可见当年即使排名高,分数也不算高。
付春光,男,管理学博士,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参加和主持课题6项,著书7本(含合著),发表论文37篇。广东省南方智库成员,广东省发改委价格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5月,中山大学设有5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5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4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4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据2020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有广东省重点学科37个,其中攀峰重点学科20个、优势重点学科17个。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中山大学
黄达人。 黄达人,1945年4月生,浙江象山人,中共党员、数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山大学校长。2010年12月,因年龄原因,黄达人不再担任中山大学校长职务,由许宁生院士接任。现任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成就主要研究领域为线性算子逼近、非线性逼近、求积公式与最优算法等。在多进制小波构造和性质等方面的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曾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黄达人学术研究领域为函数逼近论、小波分析、信号和图像处理。在函数逼近、逼近论的极值问题、求积公式与最优恢复算法、小波分析、图像处理与信息安全、非线性非平稳信号处理、模式识别等研究领域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合作著有专著《样条函数与逼近论》和《多进制小波分析》,在信息安全领域获发明专利三项。先后担任《数学进展》、《ApproximationTheoryanditsApplications》杂志的编委。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两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广州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各一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全国优秀教师”。成绩自1999年任中山大学校长以来,与党委书记李延保同志(1998~2006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合作,被称为中山大学的“李黄时代”,这一时期成为中山大学自1924年孙中山首创以来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之一。著作《大学的观念与实践》,商务印书馆,2011年6月出版理念黄达人主政中山大学期间,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教授就是大学”和“善待学生”等三个概念。因此,一般认为可将黄达人在这三个方面的言论归纳为其治校理念。中山大学(中大,Sun Yat-sen University),创建于1924年,坐落在广东省广州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广东省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该校位列首批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是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是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粤港澳高校联盟成员。中山大学源于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8月17日,改校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山大学成为全国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
1 不一定能保研。2 发表SCI论文是研究生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还需要考虑研究生期间的综合表现、导师推荐信等因素。3 除了发SCI外,还可以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学术讲座、参与科研项目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增加保研的机会。
您好,2月8号是中本聪发表比特币白皮书的日子,这是一份描述比特币的论文,也是比特币的创始人中本聪的经典著作。这份论文提出了一种去中心化的电子货币系统,它可以使用者之间进行安全可靠的货币交易,而不需要第三方机构的参与。这份论文也提出了一种新的网络技术,即区块链技术,它可以实现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管理,从而使比特币的交易更加安全可靠。2月8号,中本聪发表的这份白皮书,标志着比特币的诞生,也开启了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历程。
中本聪(Dorian S. Nakamoto,1949年7月-),物理学家,自称日裔美国人,出生于日本,毕业于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比特币协议及其相关软件Bitcoin-Qt的创造者。 中本聪曾发表一篇名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式的电子现金系统》的论文,描述了一种被他称为“比特币”的电子货币及其算法,他还发布了首个比特币软件,并正式启动比特币金融系统。中文名中本聪出生日期1949年7月外文名Dorian S. Nakamoto出生地日本国籍美国
比特币的底层技术被称之为区块链技术,除了第一块区块是中本聪本人挖出,后面的区块是要做一道很复杂的算术题,这道算术题短期内无法由人脑计算出结果,而需要强大的电脑来辅助,利用电脑来进行运算的话大概只需要8-10分钟就能够将题目解出,题目解出后就可以将下一个区块产出,并且因为产出了一个新的区块所以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这个过程就叫做“挖矿”。传说中,中本聪在北欧芬兰赫尔辛基的一个小型服务器上挖出了第一个区块。产出了第一个50个比特币。温馨提示:以上解释仅供参考,不作任何建议。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您在做任何投资之前,应确保自己完全明白该产品的投资性质和所涉及的风险,详细了解和谨慎评估产品后,再自身判断是否参与交易。应答时间:2020-12-04,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早期比特币挖矿算力特别低,挖矿的竞争小,甚至开着电脑就能挖到比特币,可以想到中本聪第一次挖比特币应该是没有花费多少钱的。关于中本聪挖比特币,我觉得这个视频讲的比较清晰,可以借鉴:人肉搜索如此强大,中本聪如何销声匿迹?
1 不一定能保研。2 发表SCI论文是研究生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还需要考虑研究生期间的综合表现、导师推荐信等因素。3 除了发SCI外,还可以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学术讲座、参与科研项目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增加保研的机会。
无线局域网路SCI论文,世界第1依据美国海军研究室Dr. Ronald N. Kostoff等人发表“科学与科技文献钻研:无线局域网路”论文指出,2004年至2005年期间中山大学一共发表三十六篇无线局域网路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论文,数量居于全球之冠。国际电子商务论文,亚洲第1依据《Business Research Yearbook》于2006年评选之国际电子商务论文排名显示,中山大学位居亚洲第1,全球第5。全球高阶经营管理硕士课程(EMBA),全台第一依据英国《金融时报》在2007年的“全球高阶经营管理硕士课程(EMBA)排名调查”显示,中山大学独办的EMBA项目获评为台湾第1,亚洲第5,全球第43。全球商学管理硕士,全台第2依据英国《金融时报》在2008年的“全球商学管理硕士(Financial Times Masters in Management)排名调查”显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挤进全球前50大,为台湾学校首度入榜,同时也是亚洲地区学校首次上榜,为台湾第2,亚洲第2,全球第49。世界350大高教领导机构,全台第3依据2008年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矿业学校之“世界大学专业排名”的“世界350大高教领导机构”显示,以《财富杂志》所列出之“世界500大企业”的CEO所选出的学校为范围,中山大学与成功大学并列世界排名第212,为台湾第3。进入ESI学门排名世界前1%,全台第3依据高等教育评鉴中心公布的国内大学ESI学门排名(2008年5月)显示,全台湾仅24校进入ESI学门排名,其中10所大学仅进入1个学门,进入ESI排名即表示该学门学术水平进入世界前1%。中山进入ESI全球排名之学门共有6门(与交大及中大相同),为台湾第3,仅次于台大及成大。进入排名的学门为:计算机科学、工程、材料科学、化学、植物与动物科学、临床医学。进入WOS自然科学排名全台前20%依据 财团法人高等教育评鉴中心基金会 公布的2002年至2006年WOS(Web of Science)收录自然科学期刊当中各学门论文数与被引次数表现在台湾前20%的学校名单统计,以中山大学一共有12个学门列入前20%排名(总学门数为20)。同时,全台约有7成的国立大学未有任何一门学门进入排名。
需要。中山大学研究生发表中文期刊论文是不需要提交原始数据的。中山大学,简称中大,位于广东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广东省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物理学为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含盖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及无线电物理等四个二级学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上海大学物理学专业考研初试考什么?”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理学院介绍-----上海大学理学院是以从事现代基础科学理论及其相关应用科学技术基础为主的基础性、研究型学院。学院现有数学系、物理系、统计学系、可持续能源研究院、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5个部门。拥有覆盖博士、硕士、学士完整教育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2个国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数学、物理学)、13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统计学)、6个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统计学)。拥有7个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平台(纳米复合功能材料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材料复合与先进分散教育部工程中心、上海市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上海市高温超导重点实验室、上海资源环境新材料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先进复合材料设计与制造专业技术与服务平台、上海新材料及应用产学研合作中心),1个上海市一流学科(数学),2个上海市高原学科(数学、物理),1个上海市青少年创新实践工作站——上海大学数学实践工作站以及数学基础实验室、物理实验中心、统计学实验中心等3个人才培养实验基地。-----070200物理学-----作为上海大学“211”建设的重点学科之一,经过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信息物理”,“无线电物理”和上海市“物理学高原学科”的建设,物理学科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是上海大学最早进入ESI收录的学科之一。学科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队伍,现有教授33名,博士生导师39名(含兼职博导),副教授37名。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中组部青年千人1人、上海千人4人、原中科院百人2人、上海市东方学者10人、曙光学者5人,以及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4人等。上海大学物理学科面向物理学科国际学术前沿方向、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市产业经济重大需求,以物质科学前沿问题为对象,形成和发展了以下特色研究方向:超导与强关联物理、低维与计算物理、量子与信息物理、引力与高能物理、新能源物理与器件以及纳米结构物理等。主要研究基地包括上海市高温超导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量子与超导新物态前沿科学研究基地(筹)、上海大学量子与分子结构国际中心、上海大学—索朗光伏材料与器件联合实验室、上海大学低维碳材料研究所、上海大学纳微能源研究所、上海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上海大学超快光子学实验室、上海大学定量生命科学国际研究中心和量子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等。物理学科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共30余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和重点项目等30余项。每年平均在国内外一流学术刊物(如Nature、Science、Nature子刊、PNAS、Phys.Rev.Lett.,Phys.Rev.A,B,C,D,E,Applied,Phys.Rev.Res/Material,Appl.Phys.Lett.,Opt.Lett.,JHEP,EPJC等)上发表论文100篇以上,申请和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学科与美国、日本、芬兰、德国、英国、丹麦,澳大利亚和西班牙等国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往。物理学科近五年来,已培养博士生七十余名,硕士研究生三百多名。研究生培养曾获得上海市教委优秀教学成果奖。本学科培养的毕业生集中在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和大型企业,其中多人已成为学科和企业的骨干力量。学制:3年研究方向:01.凝聚态物理:a)量子材料与拓扑物理的第一原理计算和人工智能研究b)磁性与自旋物理c)能源材料与物理d)固液相变形核机制e)碳纳米材料物性及应用f)纳米金属氧化物与传感器g)合金的结构与磁特性h)半导体材料计算i)氧化物功能薄膜与微器件j)金属凝固和脉冲电磁场k)磁性药物的磁靶向治疗l)新型低维半导体的研发与光谱学m)光电、光伏材料与器件n)二维材料的物性及调控o)超导材料物性与应用p)高温超导理论机制02.光学:a)纳微光学b)太赫兹光学c)先进激光制造d)非线性与超快光学e)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f)椭圆偏振光学及同步辐射03.无线电物理:a)量子光学与量子调控b)空间光孤子c)微波无源可调电容与电感d)超导薄膜与特性04.理论物理:a)自旋电子学b)引力论与宇宙论c)粒子物理与场论d)强子物理与强相互作用e)超弦理论f)引力波物理g)原子核物理h)类比引力与模拟i)重整化群和深度学习05.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a)分子器件电子结构与输运性质b)光电传感器c)导波光学d)量子计算与量子机器学习e)几何与拓扑量子计算f)量子生物与生物启发的计算g)量子计算与量子模拟06.数学物理:a)统计物理中的数学问题b)量子代数与共形场论c)组合数学与量子多体SYK模型07.原子分子物理:a)分子铁电材料b)非绝热量子分子动力学c)超冷原子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d)冷原子物理及原子光学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指导教师:沈学础、Jeffrey Reimers、王奇、杨国宏、李春芳、周世平、曹世勋、许晓明、辛子华、张爱林、田立君、蔡传兵、马国宏、杨希华、查访星、邓振炎、敬超、陈玺、姜颖、吴绍锋、葛先辉、曹清、颜明、任伟、Malgorzata Biczysko、敖平、Yuriy Dedkov、Elena Voloshina、E.Solano、陈永聪、张永平、张义炳、龚永勇、尹鑫茂、查国桥、戴晔、申明等30余名教授、研究员及40余名副教授。考试科目:1.101思想政治理论2.201英语一3.612普通物理(一)4.812量子力学复试科目:光学、固体物理、电磁学或电动力学备注:1.本专业为全日制,培养单位为理学院。2.与中科院联合培养所对应的单位包括: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 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
您带母亲找哪位大夫看的?
张国鼎:教授,河南省优秀教师。主要研究领域:财政经济、工程管理。主持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四部,在研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为省软科学重点课题。主讲《财政与税收》、《税收实务》、《建筑工程预算》等课程。 李 平:教授,博士,工程管理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及风险管理。河南省教育厅技术学术带头人,中国管理科学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个人会员。主持和参与完成省、市级科研项目9项,其中“工程项目行为风险及激励机制的研究”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工程项目风险预测与优化的研究”获洛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I、ISTP、CSSCI论文8篇,科技论文“Research on forecast model of schedule risk for project of uncertain Network”获河南省优秀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出版专著1部,主编、参编教材各1部。主要承担本、专科生《管理学》、《运筹学》、《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吴现立:教授。硕士研究生,工程管理系副主任,市级优秀教师。主要研究领域:工程造价、工程投融资。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主编或参编公开出版教材6部。主持的省级科研成果“中国大陆与美日及香港工程造价计价依据和计价模式比较研究”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多次参与市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和投资评估工作。承担本科生《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 徐江平:副教授,博士。工程管理系党总支书记。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与产业经济。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3篇,其中核心期刊12篇,ISTP论文2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参编教材3部,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分别获得河南省发展研究奖二等奖、三等奖,河南省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等奖项。洛阳市工业强市研究会常务理事,洛阳市“十二五”规划编写专家组成员。 吕玉辉,副教授,博士。工程管理系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工程经济、项目管理和评价理论与方法、技术创新。主持省部级项目两项,是2个省部级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参与市级项目5项,主编教材2部,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CSSCI期刊及核心期刊8篇。主要承担本科生《管理学》、《工程经济学》、《建筑经济学》、《工程管理专业英语》等课程。 董萍,高工,博士,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主要研究方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节能、工程检测等。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获煤炭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河南省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一项,省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2项,省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一项,省测绘局一等奖一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EI论文1篇,ISTP检索4篇,主讲《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工程检测技术》等课程。现为河南省评标专家、洛阳市发改委评标专家、洛阳市财政局采购中心评标专家。 马腾,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工程投资项目预决策分析、项目投融资。先后发表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CSSCI及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篇,主持或参与完成省级科研项目4项、地厅级科研项目8项,其中多个项目获奖;作为副主编公开出版教材4部。承担本科生《西方经济学》、《工程项目投融资》等课程。
您可以到官网查看一下医生专长,找相对的。
沈阳药科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药科大学。学校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教职工1202名。学校目前已发展成为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教育的高等药学学府。设有药学院、制药工程学院、中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基础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以及测试中心、计算机中心、现代教育中心、药用植物园等。学校是国家批准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和招收港、澳、台地区学员及外国留学生、国内高中保送生的院校。有药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本科专业13个,高职专业9个,成人本专科专业14个。本科教育中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药剂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在校研究生1879名(博士394、硕士1485)、本科生5455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2002名、成人教育本专科生7000余名。学校荟萃了众多的专家学者。有教授71名,副教授173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新世纪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才1名,省级以上各种人才培养工程遴选命名56人次。建校七十五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近3万名高级药学、制药人才,他们遍布祖国各地,其中有很多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企业家和优秀领导者。学校学术氛围浓厚,科研工作深入扎实。在药物新剂型设计与评价、创新药物的合成与筛选、中药与天然药物药效物质基础和质量标准、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药理与毒理学、药物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均居国内领先水平。学校是国家中成药工程技术中心、沈阳国家新药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心的重要组成单位,有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中药三级实验室,6个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近5年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80余项,获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52项,申请发明专利201项,获得专利证书25项,获得新药证书64个,发表学术论文367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12篇,出版专著、译著122余部,仅2005年发表论文1014篇,SCI收录论文197篇,居国内药学类院校的首位。学校主办的《沈阳药科大学学报》和《中国药物化学杂志》现已成为国家药学类核心期刊。《亚洲社会药学》等三种国际学术期刊于2005年创刊。学校仪器设备先进,图书馆藏丰富。拥有可供教学科研使用的核磁共振波谱仪、气—质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现代高精设备;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现有藏书65万余册(件),国内外重要期刊2300余种。目前已建立了数字图书馆,通过Internet,使师生很快了解国内外最新科技信息。学校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国内一些知名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实现资源共享;与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等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校际交流与科研协作关系。学校坚持“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立足辽宁、面向全国,建设药学教育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