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南京玄奘寺事件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南京玄奘寺事件论文发表

22日,网传南京九华山公园玄奘寺供奉侵华日军战犯的消息引发舆论谴责。对此,共青团中央、钧正平工作室、侠客岛等相继发声表示,对于伤害民族感情的行为必须一查到底。当日下午,南京发布通报了“关于玄奘寺供奉牌位事件有关人员的处理情况”。

南京玄奘寺供奉战犯

你能想像,在南京玄奘寺地藏殿内,居然有一排长生牌位供奉着头号战犯,并且个个都是臭名昭著的历史罪人吗?7月21日,有网友爆料,南京九华山公园的玄奘寺内,供奉的牌位中有多名头号战犯。该条消息一经曝光,就令网友瞬间炸锅。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这几名战犯均系参与过南京那段不可被遗忘的历史,并且还是战争中的主要人物。其实早在今年二月份就有网友发现,该玄奘寺地藏殿内,里面最上面一排长生牌位供奉的是头号战犯,当时殿里没有负责人,听别的游客说供奉这些牌位要3到5万,好的位置可能更贵。针对此事,官方也已经发布通报,表示要一查到底。

要知道,长生牌位本是为在世人立的,通过功德加持熏习,使这个人平安、幸福、长寿、早闻正法。可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几个头号战犯为何会被人立下长生牌位,并且还是在南京这座拥有沉痛历史的都市里。

吴啊萍的身份正在调查

根据网友此前提供的照片,玄奘寺地藏殿内供奉的战犯至少包括田中军吉、谷寿夫、松井石根和野田毅等。7月22日凌晨,南京玄武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响应表示,将对伤害民族感情的行为一查到底;上午7时58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在其官方微博帐号中发声,“期待一查到底。”

7月22日下午2时许,记者致电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工作人员称,多部门已介入核查该事,包括南京市委市政府、网信办和警察等部门已在现场展开调查,“省市区都有,现在就是要联合地查清楚。”

该工作人员同时表示,牌位早已在今年2月份撤下,后续调查情况以官方通报为准。随后记者致电南京市警察局网警支队,工作人员告知,已开始调查此事。

结语

还有网友用吴啊萍,江苏,南京,等关键字,在网上搜索,还真扒出了河海大学一位同名的学生,她是2013级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名字就是叫吴啊萍。

网友们提供的这些线索,看似有用,实则用处不大,这个吴啊萍极大可能是个假名字,还是应该从寺庙里的登记记录查起,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四年之间,供奉这些牌位需要几十万的费用,不可能每次去都是带着现金去的吧!银行的转账记录也是有迹可循的。

折射出的问题就是,我国依旧有一些不法分子,而且也会有一些叛国的分子,私下对于一些战犯的牌位进行供奉,这样的行为会引起很多人的反对,而且也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对社会也是一种破坏和平的表现。需要加强我国的历史教育,这样才能够让人们去铭记历史,才能够让我们更好的爱国。

监管不当、工作人员文化有限,工作人员工作不细心,主持领导力差,所有工作人员对待工作极不负责。

吴啊萍是一名90后,2012年,吴啊萍毕业后选择在南京工作,在南京她从事的也是一份非常普通的工作,买不起房,更别说奢侈的生活。不过吴啊萍却有着宠爱自己的父母,在自己买不起房的时候,她的爸爸帮她给了首付。从2012年到2017年,这5年的时间里,吴啊萍始终觉得自己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吴啊萍始终也过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在5年之后,也就是2018年的时候,吴啊萍的生活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因为她暴富了,不仅仅还清了房贷,还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玄奘寺事件论文发表

供奉战犯的人已经被抓到了,这个寺庙的主持已经被抓了,有关部门和单位的人还在进一步调查。

玄奘寺主持传真法师的社交账号已经曝光,从这个账号中就暴露出这名法师唯利是图的丑陋一面。这位法师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一些不良言论更是让人大跌眼镜,让人没想到的是作为一个佛家弟子,而说出一些话语着实让人非常愤怒。想必很多朋知道玄奘寺已经成了网友们关注的热点,因为玄奘寺供奉日本侵华战争的甲级战犯,从这一点上无疑伤害了民族感情,而这个事情曝光以后更是引起了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毕竟日本早期对中国造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如今在自己的国家在自己的寺庙却供奉着日本的甲级战犯,那么对于我们每个爱国人士来说是无法接受的。然而就是因为这件事情引起了人们对于玄奘寺主持传真法师的关注,这位法师的社交账号也公之于众,但是从这名法师发布的一些言论来看就知道这个法师思想非常丑陋。暴露出这名法师唯利是图的一面玄奘寺作为国内佛教的根源之所,然而这个寺庙却供奉着日本侵华战争的甲级战犯,这对于我们每一名中国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而玄奘寺主持传真法师的社交账号已经曝光,从这名法师所发布的一些个人生活信息中来看,他完全就不是佛教弟子,因为这个人所发表的一些言论完全就是无稽之谈,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污言秽语,那么对于出家人来说这是一大忌讳,而且这个法师非常商业化,从这一点上看就知道这名法师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和尚。总结总的来说,玄奘寺事件引起了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玄奘寺供奉日本侵华战争的甲级战犯更是伤害了国内人们的心。而这个寺庙的主持传真法师更是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作为一名出家人应该禁止七情六欲,而传真法师非但没有做到这些,反而思想更为龌龊。

在社交账号上面他说自己是一个渣男,他非常的喜欢美女,而且他还经常吃肉菜,说话不动脑子,胡言乱语,喜欢金钱。

折射出的问题就是,我国依旧有一些不法分子,而且也会有一些叛国的分子,私下对于一些战犯的牌位进行供奉,这样的行为会引起很多人的反对,而且也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对社会也是一种破坏和平的表现。需要加强我国的历史教育,这样才能够让人们去铭记历史,才能够让我们更好的爱国。

玄奘寺事件论文发表时间

玄奘寺主持传真法师的社交账号已经曝光,从这个账号中就暴露出这名法师唯利是图的丑陋一面。这位法师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一些不良言论更是让人大跌眼镜,让人没想到的是作为一个佛家弟子,而说出一些话语着实让人非常愤怒。想必很多朋知道玄奘寺已经成了网友们关注的热点,因为玄奘寺供奉日本侵华战争的甲级战犯,从这一点上无疑伤害了民族感情,而这个事情曝光以后更是引起了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毕竟日本早期对中国造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如今在自己的国家在自己的寺庙却供奉着日本的甲级战犯,那么对于我们每个爱国人士来说是无法接受的。然而就是因为这件事情引起了人们对于玄奘寺主持传真法师的关注,这位法师的社交账号也公之于众,但是从这名法师发布的一些言论来看就知道这个法师思想非常丑陋。暴露出这名法师唯利是图的一面玄奘寺作为国内佛教的根源之所,然而这个寺庙却供奉着日本侵华战争的甲级战犯,这对于我们每一名中国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而玄奘寺主持传真法师的社交账号已经曝光,从这名法师所发布的一些个人生活信息中来看,他完全就不是佛教弟子,因为这个人所发表的一些言论完全就是无稽之谈,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污言秽语,那么对于出家人来说这是一大忌讳,而且这个法师非常商业化,从这一点上看就知道这名法师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和尚。总结总的来说,玄奘寺事件引起了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玄奘寺供奉日本侵华战争的甲级战犯更是伤害了国内人们的心。而这个寺庙的主持传真法师更是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作为一名出家人应该禁止七情六欲,而传真法师非但没有做到这些,反而思想更为龌龊。

这些官员的背景大多都是南京市的一些高官,而且这些高官在不久之前全都落马,老教材的一生也是非常严重的出现,现如今这件事情也引发了很多观众的不满,将会加强这方面的防控与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自己的经营,自己的收入,自己的经济,自己所涉及到的一些领域,自己的商业板块,说明他是一个非常有钱的人,而且自己的商业涉及到了很多领域。

玄奘简介

玄奘,俗姓陈,名袆,法名玄奘(公元602年——664年)。祖籍河南洛州缑氏县(今和河南偃师)人,因精通并传译佛教经、律、论三藏典籍,而被尊为「大唐三藏法师」,世称唐三藏,人称三藏大师。又因驻锡慈恩寺翻译经典,亦称慈恩大师。为中国法相唯识宗之创办人,着有《成唯识论》,此论为法相宗之理论基础,后由弟子窥基发扬光大之。被誉为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之首,其译经总数远胜鸠摩罗什(公元344年-公元413年)、真谛(公元499年-公元569年)、不空(公元705年-公元774年)诸大师所译卷数总和。

玄奘少时家贫,父母早逝,自幼受其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为僧之兄长捷法师(俗名陈素,生卒年不详)之教导,传授佛法教理,博览儒家道教经典,十岁进入佛寺。十三岁破格录取出家,法名玄奘。二十一岁,于成都定慧寺受具足戒,正式成为僧人因感当时所研习的汉译佛教经典,对教义的解释都不尽相同,不满于一知半解的他,就萌生前往印度取经的强烈渴望,希望能考证梵文原典以解除迷惑。

玄奘于贞观元年(西元627年)出发,独自一人长征沙漠,历经重重惊险,本着宁死也绝不回头的坚决求法意志,无畏挫折艰辛,于贞观五年(西元631年)抵达摩羯陀国,留学印度当时最高学府那烂陀寺,依止戒贤论师学习《瑜伽师地论》,得其法义精随,列为十位上首弟子之一。可以说,瑜伽行派是玄奘留学生涯的主修科目,也是其一生着力的佛学思想核心,即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心识的变现,本身并非真实存在的「万法唯识」的观点。

贞观十六年(西元642年),戒日王于首都曲女城举行无遮辩论大会,恭请玄奘为论主,提出论文《真唯识量》颂,称扬大乘教法,并悬挂于会场门外,十八日内竟无人提出挑战,此即佛教史上著名的「曲女城辩论大会」。至此,大唐国圣僧威震五印度,被印度大乘佛教徒称以「大乘天」(即真正会通佛法之人),小乘佛教徒尊为「解脱天」(即解除烦恼摆脱生死束缚之人) 。次年,玄奘正式辞王东归,于贞观十九(西元645年)正月返抵长安,唐太宗敕命梁国公房玄龄(公元579年-公元648年)等文武百官盛大迎接,百姓夹道恭迎,举国欢腾。

历经十七年五万余里的西行求法之旅,除佛像和佛舍利外,玄奘共请回佛经梵文原典520夹、657部,深受太宗、高宗所钦佩,并赐玄奘为「三藏法师」。太宗曾两度劝其还俗出仕弃道辅政,玄奘都以「志在为僧」而坚决婉拒,于是,太宗顷朝廷之力为其设置组织完备的长安译经院(国立佛经翻译院),广纳全国优秀僧俗助其译经志业,玄奘先后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等地译经,十九年间,共译出经论75部、1335卷,约1300万字。这些佛教典籍不仅直接促进中印在宗教和文化间的交流,更对韩国、日本、越南等国的文化思潮间接产生深远的重大影响。

针对译经原则,玄奘秉持既要「忠于原典」,追求准确,又要「通俗易懂」,能让汉地群众理解,达到雅俗共赏,易于传播的弘法使命。在汉梵语文的转介翻译间,他不断地揣摩创新并提出「五不翻」(又称「五种不翻」)原则,指出在五种情况下,对佛经术语不适宜用意译而改用音译(保留原音)的翻译法,即:(1)多含不翻:如「罗汉」、「薄伽梵」等词,含有多种义涵,不可择一而译。(2)秘密不翻:如咒语,为诸佛的秘密语,不可以字义译之。(3)尊贵不翻:如「般若」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真如自性,不应译为世智辩聪的「智慧」。(4)顺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上正等正觉」之意,玄奘之前的译经家都采取音译,故随顺古例不翻。(5)此方无不翻:如「阎浮树」,中国没有此树木,故保留原音不翻。以上五种不翻的惯例,一直为后世的译经家所采用。著名佛学大师季羡林认为玄奘的译经风格,既非直译,又非意译,而是融会直译自创新风,在中国翻译史上开辟一个新时代。

玄奘在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五日示寂,唐高宗极度悲伤,三天无法处理国事,追谥玄奘「大遍觉」。玄奘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佛学家、翻译家和旅行家。他所传播的学说有「般若」、「瑜伽」的广博精微,又有「唯识」、「因明」的缜密周延,不管在思维法则或教学规范层面,都开创出一番新气象,对中国佛学思想的影响,极其广泛深远。由于他对佛教经论的大量翻译,不但成为弘法的依据,更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语汇和内涵。在继承传统的术语翻译法的同时,又提出创新的翻译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行改造,是故,后世学者以玄奘为界,称玄奘以前所译之经典为「旧译」,玄奘以后为「新译」。

由于玄奘法师对唯识经论的翻译与统整,唯识论逐渐形成一个极富思辨色彩的宗派,即「法相宗」(又称「唯识宗」),此宗虽在中唐以后逐渐凋零,但至民国初年,在太虚大师、欧阳竟无等人的提倡下,又重燃对唯识教义的研究与践行的薪火。至于玄奘西行万里,前往印度取经之所见所闻,则由弟子辩机记录并撰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古代西域、印度、中亚、南亚等诸国的历史地理、社会风俗和文化思潮,不可或缺的珍贵历史文献,对近代考古遗迹之挖掘,做出重大贡献,深得欧美日学术界重视。

玄奘佛学研究期刊投稿

唐代玄奘法师西行求法,“道贯五明,声映千古”(窥基语),他在因明学(论辩逻辑)方面的成就代表了印度当时的最高水平。本文拟从西行求学、回国译讲和培养人才以及从理论上继承、发展陈那新因明三个方面来加以评述。 玄奘法师既是研习因明的楷模,也是运用因明工具宣传其唯识思想的典范。 在留学后期,奘师创造性地运用因明工具来论证唯识思想,在十八日无遮大会上提出唯识比量,无人敢破,不战而胜,取得了辉煌胜利。他因此而被大乘人尊为“大乘天”,被小乘人尊为“解脱天”。这为玄奘法师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留学生涯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玄奘进入北印度到无遮大会的十多年中,玄奘自始至终十分重视对因明的学习和钻研,这构成他西行求法的重要内容。 在玄奘赴印之前,因明学在中国仍是一门十分冷僻因而无人研习和弘扬的学问,许多佛门中人恐怕也不知因明为何物。尽管在4世纪中叶,古因明就开始传入,5世纪后半叶和6世纪中叶有了古因明的早期著作《方便心论》和晚期代表作世亲《如实论》的译本,但是没有什么反响,更没有著述。在5世纪后半叶到6世纪初,因明学在印度有重大变革,以世亲为代表的古因明为陈那创建的新因明所取代。陈那的新因明对中国佛教徒来说恐怕是闻所未闻。 奘师之所以对因明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方面它是一门新鲜的学问,另一方面因为它是唯识学的逻辑工具。因明是关于论证的理由的学问,因明学是印度教育中必修的五明之一。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很看重因明学的工具作用。用窥基的话来说,它是“法户之机枢,玄关之钤键”。因明是通往正理的门户,又是通往正理的阶梯。 玄奘在西行之前,已能升座开讲无著阐述大乘要义的《摄大乘论》,并且研习过几年佛陀最后的说教《涅槃经》。他从小就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遍谒众师,备餐其说”。玄奘西行之前,曾师从12位名师,向其中6人学习瑜伽理论,虽说对因明不会一无所知,但不见其有专门研习因明的记载。奘师赴印前就已确定要到印度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向戒贤论师学习《瑜伽师地论》,这是他西行求法的主攻方向。《瑜伽师地论》在古因明的发展史上有着显著的地位。作为佛家逻辑的因明学,其名称就是在此论中正式确定下来的。因明既然是《瑜伽师地论》的重要内容之一,研习因明自然成为玄奘求法的必修课。 玄奘在童年时期就接受了父亲所给予的儒家教育,懂得向尊者看齐,成年后,又继承了中国古代士人不远万里求学问道的优良传统。国内的游学已经使他穷通诸部,声誉大著。一到佛国,更是如鱼得水。在因明研习方面,他同样求师若渴。每遇名师,他必谦恭求教。他的足迹遍及五印,且行且学,可谓遍谒众师,观摩溥德。 贞观二年(628)冬末,玄奘到达北印度的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这是玄奘研习因明的起步之地。玄奘在迦湿弥罗驻留大约半年。该国的称法师是位高僧大德,年约七十,既精通经律论三藏,又精通因明和声明。对于从大唐远道而来的玄奘,他不顾年迈体衰,破例开讲。他白天为玄奘讲授《俱舍论》、《顺正理论》,晚上则讲因明、声明等。称法师对玄奘的佛学根柢非常赞赏,“唯因明妙术,诲其未喻,梵音观止,冰释于怀”。因明学尽管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但对玄奘来说,入门也不难。一遇名师指教,便能排疑解难。 在贞观三年(629)秋,玄奘来到中印度的至那仆底国。该国的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也是一位“善三藏”的高僧,他原是北印度的王子。玄奘花了四个月向他学习《对法论》、《显宗论》和《理门论》等。在《对法论》中有关于《瑜伽师地论》七因明的论述,属于古因明的重要内容。《理门论》则是陈那新因明的代表作。 贞观五年(631)秋,玄奘来到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这是印度当时的最大寺院,也是大乘佛教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的住持戒贤是印度的佛学权威,在因明方面也得到陈那新因明的真传。年高德劭、学问渊博的戒贤不辞衰老,复出讲坛,专为玄奘开讲《瑜伽师地论》等。玄奘在那烂陀寺一住将近5年。在这5年中,他听戒贤讲授《瑜伽师地论》三遍,听《因明》和《集量》各两遍。其中《因明》不知是指哪一本著作,《集量》则是陈那新因明的后期代表作。陈那的因明八论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前期的《理门论》和后期的《集量论》。前者重点在立破,后者重点在量论即知识论。在戒贤的悉心指导下,因明研习“更广其例,触类而长,优而柔之”,已达到很高的造诣。 此后,玄奘开始游历五印,“遍谒遗灵,备讯余烈”,进一步广博见闻和学识。他到了南印度的赅萨罗国,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向一位精通因明的婆罗门学习《集量论》。随后进入案达罗国,寻访了陈那写作《理门论》的遗址。 经过几年游学,玄奘又回到那烂陀寺。不久就听说附近有一小乘论师,精通“说一切有部”和因明、声明等,玄奘用两个月时间向他咨决所疑。 接着,玄奘又到离那烂陀寺不远的杖林山,向与戒贤齐名的胜军求学。胜军是多方面的权威,他曾师从贤爱论师学习因明,师从安慧论师学习声明和大小乘经论,还向戒贤学《瑜伽师地论》,举凡天文、地理、医学、方术,无所不精,可谓道贯五明。他不愿做摩揭陀国王和戒日王的国师,宁愿隐居山林,收徒传道。玄奘不但随他学了许多经论,还请教了许多瑜伽论和因明论的问题。玄奘在杖林山一住又是一年有余。在这期间,玄奘还纠正了老师胜军经过40多年深思熟虑而建立的一个比量。这个比量是一个有过失的共比量,玄奘给它加上简别语,成为自比量,从而避免了过失。 综上所述,玄奘的因明研习,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起点很高。他得到了印度一大批代表最高水平的学者的传授。 其次是内容比较全面,既反复学习了古因明的重要著作《瑜伽师地论》和《对法论》(即无著的《阿毗达磨集论》),又反复学习了陈那的新因明。 第三是精研经典,详考其理。奘师自幼天资聪颖,博闻强记,且好学不倦,穷源竟委。在国内游学时就“遍谒众师,备餐其说,详考其理,备擅宗途”。这一优良传统在西行求法活动中得到发扬光大。因明著作,尽管晦涩艰深,玄奘仍能将其中奥旨,抉择无遗。北印度迦湿弥罗国的称法师就曾当众赞叹:“此支那僧智力宏赡,顾此众中无能出者。以其明懿,足继世亲昆季之风。所恨生乎远国,不早接圣贤遗芳耳!” 第四是善于运用,敢于超越。因明学在当时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问。作为论辩逻辑,能否恰当运用,直接关系到辩者的荣辱甚至生死大事。一个人,若能正确审议精微的议论,能评议精妙的理论,辩论时思路敏捷,就会被请去坐宝象,前呼后拥,随从如林;如果词锋被挫,脸上就会被人涂上红白粘土,身上撒上尘土,被排斥于旷野,被丢弃于沟壑。也有人发誓,倘辩论输了,愿截舌相谢,甚至斩首相谢,不像我们现在坐在书斋里讨论因明义理,可以如此轻松潇洒。玄奘是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他不仅能娴熟地运用现成的.因明理论,而且有所创造、有所发展,并多次获得辩论的胜利。在迦湿弥罗国他受到称法师的高度赞扬之后,众僧多有不服,纷纷诘难。玄奘一一化解,众人无不愧服。玄奘对待自己的老师,也不轻易盲从。胜军经四十余年深思熟虑而提出的“诸大小经皆是佛说”的比量流行日久,却无人发现其论式上的错误,玄奘敢于提出修正意见,使其避免过失,从而无懈可击。在十八日无遮大会上提出唯识比量,更是一次创造性运用因明的光辉典范。 求法归来,在因明方面,奘师并无论著,他把全部精力同样放在译讲上,译出了一批因明著作,培养了一大批弘扬陈那新因明的人才,使中国成为因明的第二故乡,并且为新罗(朝鲜)、日本培养了人才。 玄奘从印度带回了因明著作36部,《瑜伽师地论》等有古因明内容的论书还不计算在内,因明在这些论书中是附属的。玄奘从贞观十九年(645)开始译经,两年之后就先后译出新因明的专著两种。贞观二十一年(647)译出陈那门人商羯罗主所撰的《因明入正理论》,贞观二十三年(649)译出陈那本人的早期代表作《因明正理门论》。 在译经初期,玄奘就译出因明专著二部,可见其对因明的重视。当然,玄奘译经的重点是《瑜伽师地论》,因明不过是论证佛学的工具。因此,在译经的头一年他就开始译《显扬圣教论》。此书为无著所著,阐扬《瑜伽师地论》的理论。因明部分完全因袭弥勒因明学说,先行译出是为译《瑜伽师地论》作准备。紧接着又译出安慧编著的《阿毗达磨杂集论》(无著《阿毗达磨集论》的注释本),这两种论书都是包含有承述并发挥《瑜伽师地论》的七因明的内容。二论译出之后,过了几个月,即贞观二十年(646)五月开始翻译《瑜伽师地论》,两年后译完。此论首次阐述了大乘佛教的辩论术和逻辑体系。佛家因明学的名称就是从这一论书开始的。本论提出七因明说,包括辩论和逻辑两方面的内容。在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又译出了无著的《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其中第七卷对弥勒的七种论法即七因明总称为论轨决择,在论证式部分即五分作法中,与《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大同小异,用合、结二支代替了同类、异类。无著在此论中开始有自己的创见。 以上四种为瑜伽师行派有关因明的代表著作,都属于古因明范围。加上前人翻译的《方便心论》和《如实论》,古因明的主要资料在汉地大致齐全了。 还有两本书是新因明应用方面的范本。一本是大乘中观派清辩的《大乘掌珍论》,另一本是陈那门人护法的《广百论释》,分别在译经的早期——公元649和650年译出,前者对玄奘的唯识比量的构成有重大影响。玄奘门人定宾将奘师的唯识比量和本宗旧说作了比较。他说“此量头仿掌珍,身象唯识”,意思是因明的格式仿效了《掌珍论》,而宗、因、喻三支的内容又像护法解释唯识理论所立的量。 据说陈那有因明的专著八种,玄奘除了译出《理门论》之外,在公元657年还译出了《观所缘缘论》。在本论中陈那用三支作法来论述自己的现量学说。 以上是奘师所译因明的全部。其中古因明部分填补了从《方便心论》到世亲《如实论》之间的空白,使汉地学者了解到古因明的发展轨迹。两年新因明专著的弘扬则代表了汉传因明的方向。 玄奘虽然有很高的因明造诣,但是无暇著书立说,他把全部的精力智慧都贯注到译讲活动中。一方面他组织了雄厚的译经班底,译出高质量的本子;另一方面又热心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弘扬人才。译场中的20多位助译者本来就是各地奉诏而来的高僧大德,他们“时闻指掌,每记之汗简,书之大带”,各随所闻“竞造文疏”,一时间蔚为壮观。 《入论》之唐疏,初有神泰、靖迈、明觉三家,继有文备、文轨、璧公诸作,还有净眼、灵隽、胜庄、顺憬、玄范和窥基等疏,如同雨后春笋。除神泰撰写有《因明正理门论述记》外,《理门论疏》还有文备、玄应、定宾和圆测各家。此外,普光述有《对面三藏记》(有云伪撰),元晓著有《判比量论》。并非佛门弟子的尚药奉御吕才是位博学多才之人,他靠自学也撰写了本《立破注解》,对神泰、靖迈和明觉三家义疏提出40多条商榷意见。以上各疏中,以窥基之疏为集大成者,被尊为《因明大疏》。窥基的弟子慧沼、慧沼的弟子智周薪火传灯,著述颇丰。奘门弟子中的朝鲜、日本僧人又将因明种子带回本国。尤其是日本后来居上,不仅将部分珍贵的唐疏保存至今,而且千多年来著述不绝如缕,其中凤潭的《因明论疏瑞源记》和善珠的《因明大疏明灯抄》保存有大量唐疏的重要论述。 唐疏今存文轨的《入正理论疏》残本(三十年代内学院曾辑佚补足)、神泰的《因明正理门论述记》前半部和窥基的《因明大疏》,这三种在清末由东瀛回归故土。此外,还有敦煌写本净眼的《因明入正理论略抄》。前三种是我们研究玄奘因明思想的主要依据。 玄奘因明成就第三方面的表现是继承和发展了陈那的新因明理论。 毫无疑问,玄奘口述的要义大量保留在唐疏之中。要对玄奘的因明思想作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必须将其本义与弟子们的创见(如果有的话)或者错误发挥区分开来。这历来是个难点。本文将唐疏中共有的、及有疑义的或者有充足的理由支持的五条阐述如下。 首先,玄奘弘扬的是陈那前期的新因明,以立破为主,以认识论作为准备条件而附带论述。 玄奘在印度反复深究陈那后期代表作《集量论》,应该说他对《集量》之奥义是精通的,但是他不译以认识论为中心的《集量》,而译以立破为中心的《入正理论》和《正理门论》,客观上说明译者看重的是陈那新因明的逻辑工具性质。“可以权衡立破,可以楷定正邪,可以褒贬是非,可以鉴照现比”(文轨),“以其众妙之门,所以先事翻译”(吕才)。 玄奘开创的汉传因明既不同于以辩论术为中心、以逻辑和认识论为附庸的印度古因明,又不发展成陈那后期因明。 法称因明一方面对陈那因明作重大改革,使其真正成为演绎论证,另一方面又沿着陈那后期因明的方向发展,以认识论为中心。藏传因明弘扬的是法称因明,把因明直接当作解脱成佛的工具。这是汉传因明与藏传因明的区别。 其次,玄奘及其弟子对共比量、自比量、他比量三种比量理论有整理发展之功。在陈那《理门论》和商羯罗主《入正理论》中,讨论范围限于共比量。玄奘留学期间,三种比量及其简别方法在因明家手中还很生疏。玄奘学成将还之际已经运用自如。他修改胜军的比量和提出唯识比量便是两个成功典范。如同不同的哲学派别都可以运用形式逻辑来宣传各自的观点一样,玄奘也成功地运用因明工具来论证其唯识思想。他对三种比量及简别方法的整理发展主要反映在窥基的《因明大疏》之中。 第三,根据陈那因明的共比量性质,明确揭示同品、异品概念必须除宗有法。举例来说,在“声是无常”宗论题中,声音能不能算无常的同品或异品?既不能算同品,也不能算异品,因为这正是要争论的问题。在印度的文化背景下,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不言自喻。作为新鲜的学问传播到中国,不把这隐而不显的要点明确揭示出来,便无法理解陈那因明的整个逻辑体系。《瑞源记》中汇集了四家唐疏的同品定义,明确提出除宗有法。 第四,对陈那新因明核心理论因三相规则的翻译,既忠实于原著,又高出于原著。这是汉传因明对印度因明的一大贡献。在因三相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中,两个“遍”字和一个“定”字是梵文中没有的。因三相是对陈那九句因中的二、八正因的概括。加上这几个字便把二、八正因固有的逻辑意义揭示得清楚明白。这一方面说明玄奘对陈那因明体系的把握是何等透彻,另一方面又充分展示其“既通华言,又娴梵语”、“意思独断、出语成章”的翻译优势。因三相的奘译,可以说是对陈那新因明的又一发展。 第五,发展了陈那新因明的过失理论。陈那、商羯罗主二论的过失论,限于共比量范围。玄奘把它扩大到自比量和他比量,使得过失论更为丰富和细微。玄奘的过失理论在窥基《大疏》中反映得最为充分,但窥基把过失论搞得过于烦琐,这是应当指出的。 玄奘对因明的发展还不止这些,以上五条是主要的。

上一篇:【书评050】读康辉《平均分》看新闻联播主持人的生活哲学 历史上真实的玄奘与西游记中描述的唐僧形象,完全是两个不同类型的人。读了这篇文章,可以颠覆你对荧幕唐三藏的认知。 西游记以唐三藏西去取经为线索,描述了师徒四人历经艰险大战妖魔鬼怪的故事,陪伴我们度过了愉快的童年时光。 成年之后,褪去幼稚,我们对唐三藏也应该有一个更成熟的认识。 玄奘是中华民族的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被鲁迅称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玄奘出门名门,属于官宦子弟,10岁父母双亡,无所依靠只能随哥哥一起寄身佛门。入寺院以后,因天资聪颖,幼年破格剃度出家。 玄奘虔心专注研究佛学,并形成了自己对佛学的认知。当时古代中国佛学学派杂乱,各家便执一词,对一些重要问题分歧很大,难以融合。 在一次偶然机会中,玄奘听说印度有一个那烂陀寺,里面有一位得道高僧戒贤法师学问渊博,通晓一切佛法,玄奘便立下西行求法的宏心壮志。 接着,玄奘就踏上了西去取经之路,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丝绸之路。 古代中国边疆战事诸多,为巩固边疆,法律规定任何人不得西行外出。玄奘昼伏夜出,偷渡出关卡。 西行之路的艰险,莫过于独自穿越茫茫800里沙海莫河盐碛,在遗失救命之水的沙漠中,为了救命,玄奘曾想过回头。 但在走了十余里之后,他又返身而行,给自己立下誓言: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归而生。 绝望之处,又有希望。 在继续西行的路上,玄奘的马找到了水源,急需救命之水的玄奘一头扎进水池当中,沙漠中的水源甘甜清澈,玄奘认为是自己的诚心感动了佛祖,让他找到救命之水。 在玄奘历经的西域诸国当中,高昌王对玄奘恩重如山。高昌王把佛教尊为国教,全民信仰佛教,玄奘的到来,高昌王给予极高的礼遇,并把玄奘尊为法师,向其学习佛法。 玄奘的佛学知识和见解,令高昌王无比敬仰佩服。高昌王想把玄奘留下,有皇室作为供养,让玄奘在高昌讲习佛法,玄奘听了之后,一口回绝:此次西行,我不是为供养而来,只为求法。 高昌王的善意挽留最后变成了威胁,不放玄奘西行。玄奘以绝食表明心迹,最后高昌王不得不妥协,并用举国之力资助玄奘西行,所有的行囊装备够玄奘20年享用,同时派学习佛法的弟子随玄奘同行。 身在异乡的玄奘从父母双亡之后,何等遇到过这种亲情,高昌王的帮助让玄奘铭记于心,并与高昌王约定:待学业完成之后,要在高昌讲学三年作为回报。 遗憾的是当玄奘学成而归后,要履行当年向高昌王许下的诺言时,高昌早已被大唐平定,划为疆域,安设都护府,而高昌王本人也已过世多年。 昔日恩情历历在目,而今早已物是人非。 玄奘经西域诸国,各个国家的不同风情和国王本人品性如何,后续由玄奘弟子记载在《大唐西域记》一书中。 《大唐西域记》是后人研究丝绸之路以及唐太宗统治西域的重要参考书籍。 玄奘天资聪颖,自身佛学素养让人钦佩,与各国国王交谈的过程中,能发现每个国王的特点,以及施政策略,并始终有自己的见解,不人云亦云。 比如说,当玄奘抵达中亚碎叶城,突厥可汗奉劝玄奘说:“印度国酷热难耐,国人皮肤黝黑,并不值得一看。” 突厥可汗有勇无谋,崇尚武力,国纪杂乱无岗,他的这句话对于玄奘来说,丝毫动摇不了玄奘西去求学的坚定决心。 玄奘西行只为求法,而不仅仅是游览。突厥和玄奘志不相同,无须多言。 玄奘和徒弟们继续翻越雪山,历经艰难,终于来到心之向往的印度佛国。 在途径撒拉尔罕国时,玄奘的徒弟们被赶了出来,撒拉尔罕全民是拜火教徒,不信仰佛教。在玄奘与撒拉尔罕国王交谈中,一夜之间撒拉尔罕国王放弃拜火教,尊佛教为国教。不得不说玄奘一流的演说能力令人折服。 玄奘自身的佛学修养让人心生敬仰,而撒拉尔罕国王的接谏能力也证明他是一个有眼光,有格局的国王。 有谋略的人才,总归能找到共同之处,而有勇无谋的人士,则是对牛而弹。 四年西行之路,当玄奘抵达那烂坨寺时已经三十二岁。 那烂坨寺德高望重的戒贤法师隆重接待了这位远道而来的中国学生,并召集众子弟演习讲法。 玄奘跟随戒贤法师学习十余年,把佛学经文了解透彻并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玄奘在印度佛界的威望也越来越高。在印度国王召集全国僧人举行的辩经大会中,无人与敢与玄奘挑战,玄奘声名传遍全国。 待佛学事业完成之后,玄奘踏上了东归的路程。玄奘从印度携带600多部梵文佛经,舍利,佛像等,受到唐太宗的热烈欢迎,整个长安城一片欢迎热闹的迎接场面。 唐太宗亲自接见了玄奘,并对玄奘西行非常感兴趣,要求玄奘把经历全都写出来,于是就有了《大唐西域记》这本书。 玄奘白天翻译佛经,晚上口述由弟子辩机记录,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大唐西域记》这本书。 归国后的玄奘,受到皇室的极大恩宠。唐太宗在与玄奘交流的过程中,被玄奘的学识修养以及个人才能极为欣赏,多次规劝玄奘还俗,帮助其治理国家,都被玄奘再三谢绝。 但玄奘自身的光芒,也让他陷入了心系佛祖,身系宫门的尴尬境地。 玄奘想借皇权庇佑把佛学事业发扬光大,太宗想用玄奘撰述的西域地理国情统治西域,用其佛法信仰来安定民心,双方各有所需。对于唐太宗或高宗来说,佛学只是治理国家的某一部分,并不代表全部。而玄奘一心求法上表心迹,让继位的高宗越来越不满。最终,玄奘从回故乡修整父母寝陵之后,逐渐摆脱皇室束缚,在玉华寺院度过了一生中的最后几年。 纵观玄奘一生,从少年时期崭露头角,到毅然将生死置之度外私往天竺求法,这是一位伟大空门中人对信仰的终极探索,也是一位栖身凡尘知识分子如火如荼的一生。 正如《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玄奘之路》这本书故事感人,励志,但写作手法读起来很容易让人分心。它不像讲故事一样,按主要脉络循序渐进讲述下去。而是采用主次,主次次,次次次主的写作手法。 比如说,正在讲故事,玄奘到了某个地点,开始讲述这个地点的历史和现在,地质地貌等。让人感觉像是在看一部地理地质书籍,而不是在读故事。 故事需要沉浸式阅读,一头扎进去,沉浸其中,了解透彻,再钻出来研究其他。 而这种你想读故事,它在讲其他,在讲其他的过程中又夹带故事,很容易给人产生错觉。如此反复的读下去,结构错乱,不分主次,心态崩裂。 电影版纪录片《玄奘大师》,沉浸式的听故事方式很不错,很有代入感,但只看电影又担心了解的不够全面。 所以,还是要读书。 而读书的目的,本就是想除电视剧之外了解的更多,更全面。 因为纪录片中对原型故事可能有删减,所以才阅读书籍拓宽研究玄奘的一生。 把书籍和电影相结合来看,能帮助你了解的更深刻,更全面。 玄奘大师的故事,值得我们好好拜读。 下一篇:【书评052】读《熬》极地求生700天

玄奘翻译佛经论文发表时间

玄奘 (600/602~664) 唐代僧人,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俗姓陈,名 。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 幼年出家 玄奘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20岁在成都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学《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以及《大般涅盘经》等经论,造诣日深。 西行求法 通过多年来在各处讲筵所闻,他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遂产生去印度求《瑜迦师地论》以会通一切的念头。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 赤建国(今苏联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 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在此从僧称(或作僧胜)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与毗戌陀僧诃(净师子)、僧苏伽蜜多罗(如来友)、婆苏蜜多罗(世友)、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 罗多(最胜救)等讨信纸佛学,前后共2年。以后,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阇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阇那 多学《经部毗婆沙》;到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 )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 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 历游五印 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 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 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已佚),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 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已佚)。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论》(已佚)。 接着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回国译经 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不久,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创译《大菩萨藏经》20卷,九月完成。 贞观二十年正月,玄奘译出无著《显扬圣教论》20卷;并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同年尚译出《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推进了因明在中国的发展,嗣又奉敕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作梵文,传于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译出《瑜伽师地论》100卷,并请太宗作经序。十月,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示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 显庆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显庆五年,始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玄奘颇为谨严,不删一字。至龙朔三年(663)终于译完这部多达600卷的巨著。此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译出《咒五首》1卷后,遂成绝笔。同年二月逝世。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 主要学说①五种姓说。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玄奘在此总赅印度诸家的学说,对五种姓说作了系统的阐述。②唯识论。玄奘及其学派主张,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的自我)皆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人们的意识变现出来的,即所胃“唯识所变”。最根本的意识称作“阿赖耶识”,是世界各种事物、现象的一切“种子”,是宇宙的本源。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学系中就十分发达。世亲之后,经过陈那和护法的发展,因明和唯识学说就紧密地结合。玄奘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识量”。回国以后,除翻译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并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精细的发挥,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 玄奘毕生致力于佛教事业,共事迹多见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玄奘传》。研究玄奘一派学说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识论》外,有“唯识三大部”,即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成唯识论演秘》。 弟子 玄奘之学,博大精深。一时硕彦,俱集门下。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奘门四哲,皆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宝、神泰,则称俱舍三大家;窥基、神泰、顺憬又为因明巨匠;新罗高僧圆测,为玄奘神足,新罗元晓,为华严大家;西域利涉,为护法名僧;南山道宣为之证义,乃律学宗师;玄应,义学名家;东塔怀素,后为新疏之主。 玄奘死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旧唐书》本传作显庆六年,661),葬于长安兴教寺(在今西安市南郊)。生平事迹见慧立、彦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由于他的取经活动受人钦佩,使他后来逐渐变为神话中的人物。唐中叶就有关于他的传说,宋代出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明代又有《西游记》,使唐僧在中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唐代僧人,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俗姓陈,名 。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 幼年出家 玄奘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20岁在成都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学《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以及《大般涅盘经》等经论,造诣日深。 西行求法 通过多年来在各处讲筵所闻,他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遂产生去印度求《瑜迦师地论》以会通一切的念头。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 赤建国(今苏联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 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在此从僧称(或作僧胜)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与毗戌陀僧诃(净师子)、僧苏伽蜜多罗(如来友)、婆苏蜜多罗(世友)、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 罗多(最胜救)等讨信纸佛学,前后共2年。以后,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阇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阇那 多学《经部毗婆沙》;到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 )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 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 历游五印 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 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 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已佚),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 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已佚)。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论》(已佚)。 接着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回国译经 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不久,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创译《大菩萨藏经》20卷,九月完成。 贞观二十年正月,玄奘译出无著《显扬圣教论》20卷;并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同年尚译出《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推进了因明在中国的发展,嗣又奉敕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作梵文,传于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译出《瑜伽师地论》100卷,并请太宗作经序。十月,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示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 显庆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显庆五年,始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玄奘颇为谨严,不删一字。至龙朔三年(663)终于译完这部多达600卷的巨著。此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译出《咒五首》1卷后,遂成绝笔。同年二月逝世。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 主要学说①五种姓说。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玄奘在此总赅印度诸家的学说,对五种姓说作了系统的阐述。②唯识论。玄奘及其学派主张,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的自我)皆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人们的意识变现出来的,即所胃“唯识所变”。最根本的意识称作“阿赖耶识”,是世界各种事物、现象的一切“种子”,是宇宙的本源。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学系中就十分发达。世亲之后,经过陈那和护法的发展,因明和唯识学说就紧密地结合。玄奘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识量”。回国以后,除翻译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并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精细的发挥,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 玄奘毕生致力于佛教事业,共事迹多见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玄奘传》。研究玄奘一派学说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识论》外,有“唯识三大部”,即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成唯识论演秘》。 弟子 玄奘之学,博大精深。一时硕彦,俱集门下。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奘门四哲,皆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宝、神泰,则称俱舍三大家;窥基、神泰、顺憬又为因明巨匠;新罗高僧圆测,为玄奘神足,新罗元晓,为华严大家;西域利涉,为护法名僧;南山道宣为之证义,乃律学宗师;玄应,义学名家;东塔怀素,后为新疏之主。(高杨)

《大唐西域记》系唐太宗钦定,玄奘亲自编撰,由弟子辩机整理而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秋七月,玄奘在翻译出佛经的同时,终于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于十三日进表于太宗。言道:“所闻所历一百二十八国,今所记述,有异前闻,皆存实录,非敢雕华,编裁而成,称为《大唐西域记》共十二卷。”该书记述128个国家和地区的都城、疆域、地理、历史、语言、文化、生产生活、物产风俗、宗教信仰,此外还记述了其他十余国家的情况。本书是继晋代法显之后又一取经游记巨著。书中除生动描述了阿富汗巴米扬大佛、印度雁塔传说、那烂陀学府以及诸如佛祖成道、佛陀涅槃等无数佛陀圣迹,还有很多佛教传说故事。内容全面系统,详实生动,先后被译为英、法、德、日等国文字广为传播,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佛教历史及交通史、民族史的珍贵资料。《大唐西域记》实际是一部玄奘西行的实录。在西行求法的征程中,经历了数年时光,所到国家上百,山河城关成千上万,观礼佛寺宝塔成千上万,亲历事故和接触的人物不计其数,而《大唐西域记》里连同他每走一地所处方位、距离多少里、国体民情、风俗习惯、气候物产、文化历史都写得清清楚楚,就连哪个寺院所奉某乘某宗,僧众多少,是何人讲什么经,多少卷等,都写得十分详尽,准确无误。这些记载又被后来的历史文献和文物考古所佐证。依据玄奘所撰《大唐西域记》记载提供的线索,对著名的印度那烂陀寺、圣地王舍城、鹿野苑古刹等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古迹,成为考古史上一大奇迹。这些都充分证明,玄奘当年在险恶艰难的求法途中,将所经历的大量信息和各类资料准确无误地记录在案。

应该是东汉明帝永平七年,有月支国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于洛阳白马寺翻译佛经。四十二章经。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