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地下城与勇士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地下城与勇士发表的论文

。。。这玩意要专业人士吧

韩国最大游戏公司创始人金正宙去世,享年54岁。金正宙的控股母公司NXC发表声明宣布了他的死讯,根据讣告,金钟周长期患有抑郁症。一直在美国积极治疗和控制,但最近有恶化的迹象,谁也没想到会突然离开。从事投资行业21年,有着丰富的投资经验,在投资领域也是一个非常善良的投资人,放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那些刚刚起步的创业者。

他对这些创业者的支持,可能也和他自己的创业经历有关。在之前的短时间内,他参与创业的第二家公司创造了近150万美元的净利润,成立的联合基金(莲花资本的前身)斩获颇丰。在投资界,邱浩的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虽然在他投资的行业不是稳赚不赔,但是确实很容易出现财务事故。韩国游戏巨头的创始人金正宙去世。

他个人觉得自己的生活离不开资本和慈善这两个词。他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资本家,可以说投资利润率极高。同时,他也是一位感人的慈善家。他向儿童医院捐款,帮助了许多孩子。邱浩一生致力于投资,他一生努力工作,在工作中从未犯过任何错误。在担任创新工场合伙人的三年时间里,他主导了20多个投资项目,这些项目都是社会上使用率较高的app,如美食家俱乐部、51vv、乐视TV、墨迹天气、Shangpin.com、蜻蜓FM等。

在他参与的这些项目中,YY、UC和友盟比较有名。有了邱浩的经验,这些项目取得了巨大成功。除了在事业上的卓越成就,金正洲在公益事业上也有很大的地位。他个人对儿童医院的捐款甚至高于Nexon公司。而且从1913年开始他资助的频率就比较高,在韩国可以看到他资助的很多医院。这个名字应该是很多刚入投资圈的人眼中的偶像级别。虽然他的离去出乎意料,但我们不会忘记他的辉煌成就。

...是转移事件的第一个受害者第五使徒希洛克。她随转移事件一起带来了造成鬼手的生物“白子”,在被卢克西杀死后人们本以为传染病会灭绝。阿拉德历995年,暗精灵城镇爆发了传染病。暗精灵误认为此乃人类的阴谋,因此向人类宣战。同年进攻邻接的贝尔玛尔公国。贝尔玛尔公国密使博肯召集冒险者,试图阻止战争。 996年,在激进派的暗精灵元老的鼓动下,暗精灵王国与帝国间的战争爆发。 造成这种传染病的原因同样是一位转移的使徒。能够把生命体的细胞都变为尘埃的漆黑野兽。是由对所有种族斗致命的病源菌所构成的生物。就算对魔界人也在以佩斯特,因斐卢恩萨为首的地区产生了变形与灾祸,但后被其他使徒控制,现居住在北普隆库斯的某地。除了关系到自身生命外的重大场合,都会回避与其他使徒的争执。因为转移,坠落到阿拉德大陆的小城市“诺斯玛尔”。这就是暗精灵传染病的来源。997年,人类城市诺斯玛尔爆发传染病,无一生还。异次元裂缝,让连宿命之卡恩都不愿随意招惹的使徒降临到了阿拉德。阿拉德大陆传染病的根源,一为悲鸣洞穴的白子,导致了鬼手现象。二为第六使徒,“DIREGIE the Disease of Darkness” 黑色瘟疫狄瑞吉。 ...想知道希洛克的故事我也可以给你讲

我无语了 要这干啥呢?

国外城市地下空间论文发表

如果是毕业论文,写起来比较难,但是把握的好的话,也不怎么难,不过,我还是建议你可以去找一个叫品学论文网的帮你,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之前我的论文也是想自己写,但是写到第三章写不下去了,我是采用建模的方法做的,连建模软件都不会,要重新学至少得一个多月啊,哪有时间,还好找品学论文网的老师帮了忙,特别省心,呵呵,如果没找他们,肯定又得拖一年了。建议自己不会的话,最好找品学论文的高手参谋下。

论文关键词:生态建筑 研究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对我国生态建筑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指出我国生态建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生态化的思想是人类的取向和必然选择,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牛态工程是既古老又年轻,既通俗又深奥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到农业生态工程、生态,及生态城镇建设、节水与废水处理及利用、山区小流域治理与开发等众多领域。生态建筑作为其中的一个领域引起建筑界的高度重视,其作为一门学科诞生至今不过40多年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尔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成为Arcology,即生态建筑学。此后麦克哈格、吴良墉等建筑师开始了生态建筑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生态建筑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在20世纪80年代顾孟潮就提出了“未来的世界是生态建筑学的时代”的观点,1994年5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锄,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我国环境保护运动日益扩大和深人,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蓬勃展开。1996年3月,中国国家环保局推出两大举措:一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二是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在九五期间重点治理淮河、海河、辽河等的污染。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重点资助课题”,1998年又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列为重点资助项目。2000年我国颁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2001年,建设部通过雄录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贝邸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区的概念、内涵;2001年开始实行仁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1年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删出台,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节约资源、防污染、保护生态为主题,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推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1、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生态建筑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但这些观点只停留在生态建筑的表面,对生态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2、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不平衡,其中城乡的差别较大。目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东北地区。大部分的研究都从本学科(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农业建筑学、能源学)的专业角度出发,虽然研究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人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在特定地区将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结合起来是函待解决的课题。3、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三、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从本质上讲,生态建筑设计是一种由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在实践中的生态建筑设计思路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1、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 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次会议宣言指出:“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建筑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且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未来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以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的多样化需求。2、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环境属性。根据生态学的进化论,生态建筑设计包含着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其中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问题。今后城市的发展,势必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展开,为了节省有限的土地,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巨构城市,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生态建筑设计强调与环境具有最佳关系,对环境破坏最小,一并充分发挥环境效益。与环境互选共生、共同增长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的选择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的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的地理与气候特征相适应,做到“因地制宜”。3、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人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生态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人是自然环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动必须建立在生态化的基础上,必须与环境建立起一种新的结合和协调关系。从建筑设计到建筑建造、使用、报废的全过程中,生态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与以往建筑设计相同,生态建筑应致力于为人类提供品质最佳的空间和环境,即使建筑本身对环境污染很小,极为节能,但如果人们的各项活动无法在建筑空间中顺利展开,其空间的存在与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人,这样的建筑无疑是失败的。生态建筑的功能应更趋合理,空间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与自然环境间的交流。它应该具备更良好的物理环境,尽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并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4、增加“绿色”面积,保护生态平衡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人室内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虑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等。生态建筑的兴起为绿化环境开辟了广阔天地。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屋面绿化。不仅美化了环境,获得了良好的景观,而且对屋面刚性防水有维护作用。生态建筑在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为。根据以上发展思路,生态建筑设计对策可以在以下几个具体环节上进行操作。首先,在宏观环境方面,城市规划设计要根据生态原则了解城市发展的自然过程,用它来指导土地的利用和开发建设,同时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空间利用方式、强度、结构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区域规划,则要与城市整体环境所设立的系统相衔接,研究探讨城市改造、更新过程中的复合生态问题等。其次,在微观环境方面,如单体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建筑与自然因素的关系。由于微观环境方面极具广泛性和灵活性,所以,其具体途径和式、法非常丰富,蕴含着广阔的创造性生机。另外,要完善生态建筑设计法律和规范。法律规范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依,直接影响我国生态建筑研究的战略方向。在生态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仲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M-)、《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Z}、佚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R113等法律法规,对我国节约建筑能耗,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通过立法对建材选择、每平米能耗标准,对生态技术研究、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等进行规范,不仅使建筑设计中采用的生态策略具有法律依,而且限制不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鼓励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从而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结束语生态化的思想是人类的取向和必然选择,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它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另一面它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将导致建筑科学技术内容的极大丰富与建筑艺术创造的相应发展,推动整个建筑学不断向前发展。

比较容易发表论文的测绘类期刊有《测绘科学技术学报》、《遥感学报》、《地理科学进展》创、《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1、《测绘科学技术学报》创于1984年,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主管、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主办的测绘科学学术期刊。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学科进展、学术研究、应用工程等。

办刊宗旨: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针,贯彻执行江主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报道和反映测绘科学最新研究成就,传播和积累军事测绘科学知识。

2、《遥感学报》创刊于1997年,由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环境遥感学会主办。致力于报道遥感领域及其相关学科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报告和阶段性研究简报以及高水平的述评。着重反映本领域的新概念、新成果、新进展。

内容涉及遥感基础理论,遥感技术发展及遥感在农业、林业、水文、地矿、海洋、测绘等资源环境领域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研究,遥感与GIS及空间定位系统(GPS)的结合及其应用等方面。

3、《地理科学进展》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性学术刊物。获奖情况: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地理学研究动态。发表论文的领域为资源与环境、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区域研究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成果与新技术。

4、《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创刊于1985年,由河北省地理科学研究所主办。包括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两大部分,具体栏目有:3S研究与应用、数字城市与数字国土、区域经济、环境与生态、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基本涵盖了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的前沿与热点,侧重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的新研究成果。

朱有勇院士发表的论文

我非常的感动,像这样的人在我们生活中太少了,祖国需要这样的人才 。

云南农业大学教务处联系电话为,该校联系地址为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金黑公路95号、邮编为650201、联系邮箱为。

云南农业大学办学八十年来,一代代农大人秉承“开学养正、耕读至诚”的农大精神,情系稼穑、躬耕疆域、励精图治、矢志创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全日制在校生23956人,成人教育学生8412人。学校有校本部和五华校区、普洱校区、西双版纳校区,占地面积3803亩,校舍面积62.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5871.17万元。学校图书馆是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云南省教育厅农学文献信息中心;拥有各类纸质图书162.66万册,纸质期刊662种,电子期刊3.05万余种,电子图书258.63万种,中外文数据库47个。学校信息化建设日趋完善,正致力于数字校园与智慧校园建设。学校现设22个学院,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水利水电、农业工程、农业经济管理以及部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

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785人,其中高级职称700余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享受国务院津贴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级科研平台、团队5个,国家级科研团队1个,有云南省突出贡献优秀人才18人,享受省政府津贴24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53人,创新人才5人,入选“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1人、“云岭学者”5、“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5人、“云岭教学名师”4人,省部级教学团队9个,省部级科研团队13个,地厅级科研团队7个。

专业学科

学校现有77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8个。有省部级重点学科25个,一级学科国家级、省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各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9个。有农业硕士、兽医硕士、工程硕士、翻译硕士、体育硕士、风景园林硕士、社会工作硕士7个专业学位类别。有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外国留学生招生权。现有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等国家级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6个;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云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62个部省级科研平台;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各1个;学校还建有24个校级研究所(中心)、校内实验农场和实习工厂及227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人才培养

学校始终从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开学养正,育人为本,因材施教,呕心培育边疆民族人才。办学初期,农业教育家汤惠荪、农学家张海秋、育种学家诸宝楚、植物病理学家段永嘉、烟草学家徐天骝、生物统计学家昝维廉、园艺学家蔡克华等为代表的一批学术先贤开创了边疆农大办学基业,先人风范激励着一代代学子践行“厚德博学、明理尚农”之校训。办学八十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十五万余名具有“科学情操、大地情怀、农民情结”的专业人才。其中,水稻育种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归侨邓友成,献身彝区五十年,育成“楚粳”系列水稻品种,推广面积占云南省中海拔地区水稻种植面积50%以上;烟草育种专家、“全国烟草行业劳动模范”李永平,育成“云烟85”和“云烟87”品种,推广面积占2007年全国烟草种植面积的56.7%;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崔秀明,立足边疆苗岭壮乡,成为开创“三七之乡”支柱产业科技领军人;畜牧专家马崇文扎根基层第一线,成为“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推广功勋人物”;张明富、杜金亮、蔡志远、赵家清、杨保和、刘亚瑾、周昆等优秀企业家,在各自创新创业领域取得辉煌成绩;云南省农业高级技术人员80%以上、农业技术推广站(所)负责人80%以上、县乡主管农业的领导80%以上是我校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占30%以上,他们既熟悉少数民族文化、又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知识,扎根边疆民族地区孜孜以求,勤奋工作,为增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学改革

近年来,学校按照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注重内涵发展的要求,多措并举,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逐步构建了以农科为优势,农、工、经、管、理、文、法、教育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框架;先后两次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形成国家、省、学校三个层面的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共获准立项质量工程项目国家级104项、省级345项;建设了课程开发系统、自主学习中心、实验教学中心、教学科研基地以及教学管理五大教学平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36项;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5-2017年,连续13年在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中评为一等奖,被教育部评为“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2016年度全国创新创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2017年入选“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招生就业处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科学研究

学校先后承担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欧盟项目、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务院综改办、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4500多项,科研经费达12.7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科学研究一等奖、国际农业研究(CGIAR)杰出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国际、国家及省部级奖励390余项。审定登记滇撒猪配套系、宣和猪、龙陵黄山羊、武定乌骨鸡、水稻、玉米、小麦、甘蔗、蔬菜、花卉、药用植物、牧草等动植物新品种(系)160余个。同时,学校立足云南生物资源优势,围绕国家及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目标和“三农”发展需求,致力于重大科学问题理论创新、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产学研政企商相结合与农科教一体化的社会服务体系机制创新,为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科技、人才和智力支撑。其中,朱有勇院士团队的研究论文在《Nature》上作为封面文章全文发表,创建的作物多样性优化种植技术、冬季马铃薯无公害超高产技术被省委省政府列为重大科技成果推广,累计推广应用3亿余亩;李铮友教授等率先在国内实现了杂交粳稻“三系”配套,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创造了杂交粳稻单产1108.55千克的世界纪录;曾养志教授等潜心研究西双版纳微型猪近交系35年,繁育28世代,近交系数达99.96%,居国际领先水平;盛军教授团队围绕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在生物多酚代谢免疫调节技术、普洱茶和辣木精深加工技术等方面,为一批龙头企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感动。这才是真正的帮助人民摆脱贫困,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造福,是时代的楷模。

我被感动了。因为这样的论文非常亲民。内容也非常接地气。并且具有时代性。

张生勇院士发表的论文

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是什么呢?很多学生都在这个问题上纠结不已。其实,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就业前景好的专业也会不断更新。但是,有些专业是经久不衰的,比如金融专业、IT专业等。所以,如果想要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就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来选择。 商洛学院联系方式地址:陕西省商洛市北新街10号 联系方式收集于网络,如果错误,联系本站修改 商洛学院概况商洛学院简介 商洛学院是教育部批准、陕西省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秦楚文化交汇地、革命老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故乡——商洛市。商洛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地处秦岭南麓,距离省会城市西安110公里,东临河南,东南接湖北,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交通区位优越便捷,生态旅游和物产资源丰富,享有“秦岭最美是商洛”“中国气候康养之都”之美誉。 学校现有3个校区,占地900余亩。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健康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11个二级学院和体育教学研究部。开办40个本科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面向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学生11000余人。 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持续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现有教职工734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542人(博士122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51人,聘请中国科学院赵鹏大院士、中国工程院张生勇院士为“双聘院士”,有二、三级教授6人,国家级师德标兵1人、陕西省师德标兵3人、陕西省优秀教师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6人,陕西省“特支计划”3人、“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5人、“三秦人才津贴”获得者3人、“陕西青年科技新星”4人。建立了一支以侯洵、徐宗本、樊代明、刘加平、欧阳晓平等“两院院士”和著名作家贾平凹等专家学者为代表的兼职教授队伍。 学校坚持走产教融合、校地合作发展道路,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提高。现有1个陕西省优势学科,建成了8个省级研究平台(2个陕西省科协院士专家工作站、全国唯一的省级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矿产资源清洁高效转化与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陕西秦岭特色生物资源产业技术研究院、陕西省商洛市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南秦巴山区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建成了商洛市生态环境技术研究中心、商洛市食品加工环节风险监测研判中心等12个市级科研平台、量子光学研究所等6个校级研究机构、3个校外博士工作站和2个农作物技术示范推广实验站。建成了“秦岭植物标本陈列室”“秦岭矿产资源陈列室”和“商洛红色文化资料馆”3个大型资料馆室,是陕西省首批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单位。拥有1个陕西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0个市级科研创新团队和11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近年来,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科技推广项目1项,省部级重大、攻关项目21项。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项、市厅级各类科技奖励271项,取得知识产权类成果518项。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SCI、EI、ISTP等收录393篇,出版各类著作130部。《商洛学院学报》连年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是“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社科学报”和“陕西高校精品期刊”。 建校43年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大学精神、“尚教为学践用至要”的办学理念和“博闻强志正道直行”的校训,坚持“立足商洛,面向地方,服务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凝练打造“秦岭现代中药资源和绿色食品开发利用,秦岭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贾平凹研究、秦岭画派等地方文化传承创新”三大鲜明办学特色,为社会培养了4万余名合格人才,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商洛学院部分专业:序号专业名称所属类别1音乐学艺术学2地理科学理学3金属材料工程工学4文化产业管理管理学5思想政治教育法学6物理学理学7制药工程工学8美术学艺术学9秘书学文学10应用统计学理学11会计学管理学12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工学13生物科学理学1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学15应用化学理学16生物技术理学17数学与应用数学理学18英语文学19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工学20应用心理学理学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商洛学院是教育部批准、陕西省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秦楚文化交汇地、革命老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故乡 ——商洛市。商洛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地处秦岭南麓,距离省会城市西安110公里,东临河南,东南接湖北,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兼容秦雄楚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交通区位优越便捷,生态旅游和物产资源丰富,享有“秦岭最美是商洛”“中国气候康养之都”之美誉。,商洛学院肇始于 1976年成立的陕西省商洛地区五七师范学院,1979年更名陕西师范大学商洛专修科,1984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商洛师范专科学校,1987年整体上划由陕西省人民政府管理,2005年与陕西省商洛农业学校合并,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改建为商洛学院,2011年成为省市共建高校,2014年被列入陕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入选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社部确定的全国百所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高校,2018年被确定为陕西省“一流学院”建设单位,是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会员单位。,建校 45年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的大学精神、“尚教为学 践用至要”的办学理念和“博闻强志 正道直行”的校训,坚持“立足商洛,面向地方,服务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凝练打造了“秦岭现代中药资源和绿色食品开发利用,秦岭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贾平凹研究、秦岭画派等地方文化传承创新”三大鲜明办学特色,培养了5万余名合格人才,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学校现有 3个校区,占地900余亩。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健康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11个二级学院和体育教学研究部。开办42个本科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面向2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学生12000余人。,学校大力实施 “人才强校”战略,持续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现有教职工803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614人(博士160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67人。聘请中国科学院赵鹏大院士、中国工程院张生勇院士为“双聘院士”,有二、三级教授5人,入选陕西省“特支计划”“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陕西青年科技新星”“三秦人才津贴”等各类人才项目20人次,荣获全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国家级师德标兵、陕西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岗位学雷锋标兵”等荣誉称号16人,荣获省级以上教学竞赛奖24人,荣获省级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奖项8人。建立了一支以侯洵、徐宗本、樊代明、刘加平、欧阳晓平等“两院院士”和著名作家贾平凹等专家学者为代表的兼职教授队伍。,学校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深入推进改革创新,本科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现有省级 “一流专业”8个(应用化学、汉语言文学、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思想政治教育、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文化产业管理、美术学),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2个(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项目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2个、陕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培训基地1个、陕西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个、实习实训基地223个。获批省级及以上新工科、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7项,主持省级以上教改教研课题100余项,荣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获批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30个。,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五育并举,以学生党建为龙头,积极实施 “三早一晚”及二级学院党政领导带班晨读“学风示范”工程,营造良好学风。学生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89项、省级项目487项;在各类竞赛中荣获省级以上奖励1720余项。荣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6金22银21铜”优异成绩。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及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多次被评为“陕西高校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学校扎根商洛大地办大学,坚持走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校地合作发展道路,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升。现有 1个陕西省优势学科、2个陕西省科协院士专家工作站、建成了10个省级研究平台(1个全国唯一的省级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矿产资源清洁高效转化与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和“陕西省商洛市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2个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陕西秦岭特色生物资源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陕西秦岭健康食品配料及核桃产业技术校企联合研究中心”,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陕南秦巴山区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公众科学素质研究中心“商洛学院陕西省商洛公众科学素质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1个省级高校新型智库“商洛发展研究院”和1个省级思想政治工作重点研究基地“商洛学院应用型高校文化育人协同创新研究基地”)。建成商洛市秦岭植物良种繁育中心等16个市级科研平台、量子光学研究所等6个校级研究机构、3个校外博士工作站、 2个农作物技术示范推广实验站、1个秦岭南麓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站。拥有2个陕西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个全国冶金矿产固废资源化匠心团队,10个市级科研创新团队和14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近年来,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国家科技推广项目1项,省部级重大、攻关项目42项。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项、市厅级各类科技奖励208项,取得知识产权类成果745项。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SCI、EI、ISTP等收录438篇,出版各类著作140部。《商洛学院学报》连续多次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是“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社科学报”和“陕西高校精品期刊”。,学校扎实履行服务社会使命,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大力实施 “根植地方行动计划”,与26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广大教师围绕服务地方的各类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研究,承担科研项目370项。承担“国培”“省培”计划110余项,为全省各地市培训养老护理员、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及教师2万余人,为商洛各领域培训从业人员2万人次。,学校坚持录取报到率与生源质量、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双提高”的招生就业工作方针,广泛建立省内外优质生源基地,连年高质量完成招生计划。主动对接新业态行业就业领域,先后在北京、西安、广州、深圳、宁波、江苏、浙江、新疆等地建立了130多个就业创业基地。三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均高于全省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先后有430余名优秀毕业生赴新疆、西藏支教就业,积极投身边疆建设,奏响新时代爱国奋斗主旋律。,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社会影响持续扩大,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爱尔兰、西班牙、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 3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师生出国(境)学习深造搭建了广阔平台。与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浙江万里学院等国内高校建立了对口支援与合作办学友好关系。与鄂、豫、陕10所高校共同发起组建了汉江流域大学联盟,与陕南三市地方政府及高校联合成立了陕南发展研究院,积极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表彰的 “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省教育系统创佳评差“最佳单位”“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被省委教育工委、省综治办和省公安厅联合授予“陕西省平安校园”称号,被商洛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校园”。,当前,学校正在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改革发展,奋力追赶超越,为建成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

大学 专业 学费(每年) 年份 学制 商洛学院 财务管理 3500 2019 4 商洛学院 地理科学 3500 2019 4 商洛学院 汉语言文学 3500 2019 4 商洛学院 会计学 3500 2019 4 商洛学院 历史学 3500 2019 4 商洛学院 秘书学 3500 2019 4 商洛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3500 2019 4 商洛学院 网络与新媒体 3500 2019 4 商洛学院 文化产业管理 3500 2019 4 商洛学院 学前教育 3500 2019 4 商洛学院 应用心理学 3500 2019 4 商洛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4500 2019 4 商洛学院 电子商务 4500 2019 4 商洛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4500 2019 4 商洛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4500 2019 4 商洛学院 工程管理 4500 2019 4 商洛学院 护理学 4500 2019 4 商洛学院 化学 4500 2019 4 商洛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500 2019 4 商洛学院 金属材料工程 4500 2019 4 商洛学院 康复治疗学 4500 2019 4 商洛学院 生物技术 4500 2019 4 商洛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 4500 2019 4 商洛学院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4500 2019 4 商洛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4500 2019 4 商洛学院 土木工程 4500 2019 4 商洛学院 网络工程 4500 2019 4 商洛学院 物理学 4500 2019 4 商洛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4500 2019 4 商洛学院 应用化学 4500 2019 4 商洛学院 应用统计学 4500 2019 4 商洛学院 英语 4500 2019 4 商洛学院 园林 4500 2019 4 商洛学院 制药工程 4500 2019 4 商洛学院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4500 2019 4 商洛学院 城乡规划 4500 2019 5

商洛学院教务管理系统入口为,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商洛学院是教育部批准、陕西省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秦楚文化交汇地、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故乡——商洛市。商洛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地处秦岭南麓,距离省会城市西安110公里,东临河南,东南接湖北,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交通区位优越便捷,生态旅游和物产资源丰富,享有“秦岭最美是商洛”之美誉。

学校肇始于1976年成立的陕西省商洛地区五七师范学院,1979年更名陕西师范大学商洛专修科,1984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商洛师范专科学校,1987年整体上划由陕西省人民政府管理,2005年与陕西省商洛农业学校合并,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改建为商洛学院,2011年成为省市共建高校,2014年被列入陕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入选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社部确定的全国百所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高校,2018年被确定为陕西省“一流学院”建设单位,是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会员单位。

建校以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的大学精神、“尚教为学 践用至要”的办学理念和“博闻强志 正道直行”的校训,坚持“立足商洛,面向地方,服务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凝练打造了“秦岭现代中药资源和绿色食品开发利用,秦岭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贾平凹研究、秦岭画派等地方文化传承创新”三大鲜明办学特色,为社会培养了4万余名合格人才,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现有3个校区,占地900余亩。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健康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11个二级学院和体育教学研究部。开办41个本科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面向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学生10000余人。

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持续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现有教职工723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518人(博士119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54人,聘请中国科学院赵鹏大院士、中国工程院张生勇院士为“双聘院士”,有二级教授3人、三级教授3人,国家级师德标兵1人、陕西省师德标兵3人,陕西省教学名师6人,陕西省“*”1人、“特支计划”1人、“青年杰出人才”4人,“三秦人才津贴”获得者3人。建立了一支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侯洵、徐宗本,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刘加平、欧阳晓平,著名作家贾平凹等专家学者为代表的兼职教授队伍。

学校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多措并举推进教学质量提升。现有省级“一流专业”4个(应用化学、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汉语言文学)、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2个(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省级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实习实训基地173个,是陕西省“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近年来,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0项,主持省级以上各类教改教研课题90余项,荣获陕西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获批省级本科质量工程项目30个。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党建为龙头,通过实施“三早一晚”等学风示范工程,积极营造良好学风。近年来,学生考研通过率连年保持在14%以上,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14项、省级项目270项;在各类竞赛中荣获省级以上奖励1600余项;近年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中共获“1金5银9铜”良好成绩。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及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学生2万余人次,学校多次被评为“陕西高校志愿服务先进集体”。

学校坚持走产学研融合发展道路,持续推动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学校有陕西省优势学科1个,建成了7个省级研究平台(2个陕西省科协院士专家工作站、全国唯一的省级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陕西秦岭特色生物资源产业技术研究院、陕西省商洛市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南秦巴山区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建成了商洛市生态环境技术研究中心、商洛市食品加工环节风险监测研判中心等7个市级科研平台、量子光学研究所等6个校级研究机构、3个校外博士工作站和2个农作物技术示范推广实验站。建成了“秦岭植物标本陈列室”“秦岭矿产资源陈列室”和“商洛红色文化资料馆”3个大型资料馆室,是陕西省首批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单位。拥有1支陕西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和6支市级科研创新团队。近年来,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国家科技推广项目1项,省部级重大、攻关项目16项,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项、市厅级各类科技奖励247项,取得知识产权类成果402项。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SCI、EI、ISTP等收录308篇,出版各类著作73部,《商洛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社科学报”“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社科学报”和“陕西高校精品期刊”。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杂志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由美国大卫出版公司 (David Publishing Company) 出版发行。2011年创刊,月刊。学科范围: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球生物学、大气科学、矿物学、空间物理学,等等。Ei Compendex 数据库尚未收录。另有一份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IJEE),是印度“Cafet-Innova Technical Society”出版的。2008年创刊,现为月刊。学科范围:工程地质、地质仪器、地质技术、地球与环境工程、采矿工程、岩石工程、爆炸工程、石油工程、近海和海洋岩土工程、地热能、资源工程、水资源和工程、地下水、地球化学工程、环境工程、大气科学、气候变化、海洋学,等等。Ei Compendex 数据库自2010年收录至今。

地质类期刊排名介绍如下:

中国地质期刊排名

1. 岩石学报

2.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3. 地质论评

4.地学前缘

5. 地质学报

6. 地球化学

7. 地球科学

8.矿床地质

9. 沉积学报

10. 地质科学

11. 中国地质

12.地球学报

13. 现代地质

14. 高校地质学报

15.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16. 第四纪研究

17.地质通报

18.岩石矿物学杂志

19. 地质与勘探

20. 矿物学报

21. 地层学杂志

22. 地质科技情报

23.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4.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5.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6. 矿物岩石

27.物探与化探

28.古地理学报

29.新疆地质

30.地球与环境

年度发表论著及出版期刊

2014年全院发表学术论文1117篇,同比增长16.6%,其中第一作者SCI检索论文371篇(同比增长64.89%)、EI检索论文114篇。出版专著25部。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属单位)和中国地质学会(办事机构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10种学术期刊,包括《地质学报(英文版)》(SCI检索刊物)、《地球学报》(E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地质论评》。

《中国岩溶》、《岩矿测试》(CA收录刊物),《岩石矿物学报》、《地质力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

66、吴吉春,2006,开展含水层非均质性数据融合研究, 高校地质学报, Vol.12,No.2,pp216-222。67、吴吉春、、薛禹群、于军、朱锦旗,2006,苏锡常地区的地面沉降,人水和谐理论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pp395-399。68、吴吉春、薛禹群,2006,新形势下的中国地下水数值模拟, 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进展(陈骏主编), pp440-444。69、吴吉春、薛禹群、黄海、张政治,2001,山西柳林泉域溶质运移二维数值模拟,水利学报,第8期, pp38-43。70、吴吉春、薛禹群、黄海、张政治、王玉海,2001,山西柳林泉域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28, No.2,pp18-20。71、吴吉春、薛禹群、黄海、张政治、王玉海,2000,山西柳林泉裂隙发育区溶质运移三维数值模拟,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6, No.6, pp728-734。72、吴吉春、薛禹群、谢春红, 1998,越流含水层系统中的溶质运移方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25, No.1。73、吴吉春、薛禹群、谢春红, 1997,海水入侵过程中水岩间阳离子交换的数值模拟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3,地质流体专辑,pp136-143。74、吴吉春、薛禹群、张志辉, 1997,太原盆地地下水污染数值模拟,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3, No.3, pp392-401。75、吴吉春、薛禹群、谢春红、张志辉,1997, 露天矿疏干的数值模拟研究,工程勘察,总第149期,No.6。76、吴吉春、薛禹群、谢春红, 1996,海水入侵过程中水岩间的阳离子交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 23, No. 3, pp18-20。77、吴吉春、薛禹群、谢春红、张志辉,1996,改进特征有限元法求解高度非线性的三维海水入侵问题,计算物理,Vol.13, No.2, pp201-206。78、吴吉春、薛禹群、谢春红、张志辉, 1996,海水入侵含水层中交换阳离子运移行为的数学模型,科学通报,Vol.41, No.1, pp90-93。79、吴吉春、薛禹群、谢春红、张志辉, 1996,海水入侵过程中水—岩作用的实验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2, No.1, pp71-76。80、吴吉春、薛禹群、谢春红、张志辉, 1996,描述海水入侵过程中交换阳离子运移行为的溶质运移方程,水科学进展,Vol.7, No.2, pp93-98。81、吴吉春、薛禹群、刘培民、王建基、姜清波、时洪文,1994,龙口-莱州地区海水入侵的发展演化与水化学特征,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Vol.30,No.1,pp98-110。82、吴吉春、张志辉、薛禹群,1993,咸水入侵数学模型的研究,中国沿海资源工程系统与经济发展战略,地震出版社,pp189-194。83、吴吉春、薛禹群、刘培民、王建基、姜清波,1993, 沿海含水层海水入侵监测-以龙口市黄河营海水入侵三维观测网为例,工程勘察,总第120期,No.1, pp.24-28。84、吴吉春、刘培民、王建基、姜清波,1993,莱州湾地区的海水入侵,江苏地质,Vol.17,No.1,pp27-33。85、吴吉春、刘培民、姜清波、王建基,1992,山东省龙口市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Vol. 4, No. 1, pp93-100。86、喻永祥,吴吉春,2006,利用ERT数据推求非均质多孔介质渗透系数初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33, No.2。87、郭高轩,吴吉春,2005,应用GPR获取多孔介质水力参数研究进展,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 33, No. 1, pp18-23。88、常福宣、吴吉春、薛禹群、戴水汉,2005,多孔介质溶质运移问题中的分数弥散,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Vol.20, No.1, pp50-55。89、祝晓彬、吴吉春、叶淑君、赵建康、吴孟杰,2005,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南)地区深层地下水三维数值模拟,地理科学,Vol.25,No.1, pp68-73。90、郭高轩,吴吉春,2005,应用GPR获取水文地质参数研究初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Vol.32, No.1, pp89-93。91、祝晓彬、吴吉春、叶淑君、赵建康、吴孟杰,2005,GMS在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南)深层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工程勘察, No.1(总第192期), pp26-29。92、常福宣、吴吉春、薛禹群、戴水汉,2005,考虑时空相关的分数阶对流—弥散方程及其解,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Vol.20, No.2, pp233-240。93、施小清,吴吉春,袁永生,2005,渗透系数的分布规律研究,水科学进展,Vol.16, No.2, pp210-215。94、陈彦、吴吉春,2005,含水层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对地下水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水科学进展,Vol.16, No.4, pp482-487。95、施小清,吴吉春,袁永生,姜蓓蕾,2005,含水介质各向异性对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统计的影响,水科学进展,Vol.16, No.5, pp679-684。96、姜蓓蕾、吴吉春、杨仪,2005,张家港合兴地块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5(增刊),pp8-10。97、常福宣、吴吉春、戴水汉,2004,多孔介质溶质运移的分数弥散过程与Lévy分布,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40,No.3, pp287-291。98、叶淑君、吴吉春、薛禹群,2004,多尺度有限单元法求解非均质多孔介质中的三维地下水流问题,地球科学进展,Vol.3, pp437-442。99、姜蓓蕾、吴吉春、杨仪,2004,常州市滆湖典型地块浅层地下水数值模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31, No.6, pp29-32。100、程诚、吴吉春、葛锐、叶明,2003,单裂隙介质中的溶质运移研究综述,水科学进展,Vol.14, No.4,pp114-120。101、方瑞、吴吉春,2003,新型地下水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30, No.5。102、何芳、吴吉春,2003,基于马尔可夫链的多元指示地质统计模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30, No.5。103、祝晓彬、吴吉春,2003,地下水模拟系统(GMS)软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30, No.5。104、韩涛、吴吉春、章华,2001,计算Darcy流速时第一类边界的处理,西安地质学院学报,Vol.23, No.4, pp41-43。105、薛禹群、吴吉春, 1997,面临21世纪的中国地下水模拟问题,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26, No.5, pp1-3。106、张志辉、吴吉春、薛禹群、谢春红, 1997,含水层热量输运中自然热对流和水-岩热交换作用研究,工程地质学报,Vol.5, No.3。107、薛禹群、吴吉春、谢春红、张永祥,1997,莱州湾沿岸海水入侵及咸水入侵研究,科学通报,Vol.42, No.22, pp2360-2367。108、薛禹群、吴吉春、谢春红,1997,越流含水层系统地下水污染数值模拟,地质学报,Vol.71, No.2, pp186-192。109、薛禹群、吴吉春, 1997,地下水数值模拟在我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24, No.4, pp21-24。110、薛禹群、吴吉春、谢春红、张志辉、刘风才,1996,元宝山露天煤矿地下水疏干数值模拟,煤炭学报, Vol.21, No.3, pp255-260。111、薛禹群、吴吉春、谢春红,1996,水文地质数值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地球科学进展,Vol.11, No.5, pp472-474。112、薛禹群、吴吉春, 1996,地下水数值模拟和电模拟中存在的问题,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23, No.6, pp49-51。113、陈葆仁、吴吉春、刘淑芸,1994, 地下水管理模型在我国实践中存在问题的探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 21, No. 6, pp36-39。114、张志辉、吴吉春、薛禹群,1995,井流影响下的对流-弥散问题研究,水利学报,第5期,pp60-66。115、薛禹群、吴吉春,1992, 数值模拟是反映客观规律和定量评价的重要手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 19, No. 2, pp2-4。116、王栋、潘少明、吴吉春、朱庆平,2006年5月,确定风险分析先验概率分布的最大熵方法,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第14卷增刊,pp318-325。117、王栋、潘少明、吴吉春、朱庆平,2006,洪水风险分析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自然灾害学报,Vol.15, No.1, pp103-109。118、王栋、潘少明、吴吉春、朱庆平,2006,黄河水沙特征及调水调沙下的入海水沙通量变化,地理学报(台), 44: 55-65。119、施小清、薛禹群、吴吉春、张云、于军、朱锦旗,2006,常州地区含水层系统土层压缩变形特征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33, No.3, pp1-6。120、张云、薛禹群、吴吉春、李勤奋,2006,抽灌水条件下上海砂土层的变形特征和变形参数,水利学报,Vol.37, No.5, pp560-566。121、王栋、潘少明、吴吉春、朱庆平,2006年9月,确定先验概率分布的最小偏差方法,人水和谐理论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pp96-100。122、王栋、潘少明、吴吉春、朱庆平,洪水的风险分析,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4年12月,增刊,pp134-140。123、王栋、潘少明、吴吉春、朱庆平,黄河花园口月径流序列的MEM1谱估计时序预报方法探讨,中国水文科学与技术研究进展,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pp302-305。124、赵建康、吴孟杰、吴吉春等,2003,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南)地区地下水含水系统结构模型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30-151。125、韩非、薛禹群、吴吉春、叶淑君、张永祥,2001,莱州湾南岸卤水入侵条件下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卤水成因,地质论评,Vol.47, No.1, pp102-108。126、薛禹群、黄海、吴吉春、张政治、王玉海,2000,内陆单斜构造内咸水入侵淡水含水层三维数值模拟,地质学报,Vol.74, No.4, pp353-362。127、许吉力、薛禹群、吴吉春,1998,太原市地下水酚、氰污染成因与途径分析及水质保护措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25, No.5。128、张志辉、薛禹群、吴吉春,1995, 地下热水运移中的自然对流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 22, No. 4, pp16-18。129、薛禹群、谢春红、吴吉春,刘培民、王建基、姜清波,1993,莱州湾及邻区海水入侵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研究,环境地质研究,地震出版社,pp40-53。130、薛禹群、谢春红、吴吉春、刘培民、时洪文, 1993,龙口-莱州地区海水入侵含水层的三维数值模拟,水利学报,第11期,pp20-33。131、薛禹群、谢春红、吴吉春、刘培民、王建基、姜清波、时洪文、宁丕海,1992,山东;龙口-莱州地区的海水入侵,地质学报,Vol.66, No.3, pp280-291。132、薛禹群、谢春红、吴吉春, 1992,含水层中海水入侵的数学模型,水科学进展,Vol.3, No.2, pp81-88。133、薛禹群、谢春红、吴吉春,1992,海水入侵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19,No.6,pp29-33。134、薛禹群、张云、叶淑君、吴吉春、魏子新、李勤奋、于军,2006,我国地面沉降若干问题研究, 高校地质学报, Vol.12,No.2,pp153-160。135、伍永钢、任洪强、丁丽丽、吴吉春,2006,新型聚乙烯填料生物滴滤床净化硫化氢气体的启动研究,环境科学,Vol.27, No.12, pp30-34。136、张云、薛禹群、叶淑君、吴吉春、李勤奋,2006,地下水位变化模式下含水砂层变形特征及上海地面沉降特征分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Vol.17, No.3, pp103-109。137、朱君峰、黄海、薛禹群、吴吉春,1999,越流含水层系统地下水有毒元素污染数值模拟-以太原盆地地下水汞污染为例,环境科学,第20卷, 第1期。138、张勇、薛禹群、谢春红、吴吉春、张志辉,1999,考虑温度变化的地下水运动方程及其在储能模型中的应用,地质论评,Vol.45, No.2。139、张勇、薛禹群、谢春红、吴吉春,1999,考虑浓度梯度的达西定律理论推导,水文地质工程地质,Vol.26, No.1。140、张勇、薛禹群、谢春红、吴吉春,1999,高浓度条件下的地下水运动方程,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5, No.3。141、张志辉、薛禹群、谢春红、吴吉春, 1996,含水层中水岩间的热交换研究,水科学进展,Vol.7, No.2, pp99-104。142、薛禹群、谢春红、张志辉、吴吉春,1994,三维非稳定流含水层贮能数学模型及数值模拟研究,地质论评,Vol.40,No.1,pp74-81。143、张志辉、薛禹群、谢春红、吴吉春,1994,算子分裂法在对流占优三维对流-弥散问题中的应用,计算物理,Vol.11,No.1,pp38-44。144、 薛禹群、谢春红、张志辉、吴吉春,1993,交替方向特征线和匹配人工弥散系数联合法模拟地下水中的溶质运移,工程勘察,总第124期,No. 5, pp.22-36。145、邵薇薇、王栋、潘少明、朱庆平、吴吉春,2004, 近50年黄河中游水量变化的初步分析——以花园口为例,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洋湖沼专辑II),Vol.32, 増刊, pp229-233。(六) 教材与专著4本146、薛禹群、朱学愚、吴吉春等,1997,地下水动力学原理(教材),地质出版社。147、薛禹群、谢春红、吴吉春、刘培民、时洪文,1991,海水入侵、咸淡水界面运移规律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48、张宗祜、沈照理、薛禹群、…吴吉春等19人著,2000,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演化,地质出版社。149、张阿根、魏子新…吴吉春等11人著,2005,中国地面沉降,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50、吴吉春、薛禹群主编,2009,地下水动力学(专业规范核心课程教材),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51、吴吉春、张景飞、孙媛媛主编,2009,水环境化学(专业规范核心课程教材),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52、中国地下水科学战略研究小组著(吴吉春为小组成员),2009,中国地下水科学的机遇与挑战,科学出版社。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