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陈薇疫苗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陈薇疫苗发表的论文

5月22日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全球首个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

据报道,《柳叶刀》在线刊登了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和江苏省疾控中心朱凤才教授团队的新冠疫苗人体试验临床数据结果,这是世界第一个新冠疫苗人体临床数据。

此项研究是在108名健康成年人中进行的开放标签试验,对以腺病毒Ad5为载体的新冠疫苗进行评估:在接种疫苗后的第14天开始就发现了快速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并在第28天对SARS-CoV-2的体液免疫反应达到高峰,且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

扩展资料:

陈薇在《柳叶刀》发布的新闻稿中说,1期临床试验表明接种这种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能够在14天内诱导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些结果代表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不过,陈薇同时指出,要谨慎对待相关成果,开发新冠病毒疫苗会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并且能够引发免疫应答并不一定意味着疫苗能够保护人们免受新冠病毒感染,该项成果“展示了新冠病毒疫苗开发的很好前景,但我们离这种疫苗达到让所有人使用的阶段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报告说,这项临床试验的主要限制包括样本规模较小、试验期较短、缺乏随机对照组等,因此接下来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来验证。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中国新冠病毒疫苗1期临床试验取得积极成果

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研制出中国军队首个SARS预防生物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全球首个获批新药证书的埃博拉疫苗。

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主持建成创新体系和转化基地,成功研发中国军队首个病毒防治生物新药、中国首个国家战略储备重组疫苗和全球首个新基因型埃博拉疫苗。2014-2015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期间,率队赴非洲疫区完成埃博拉疫苗临床试验,是第一个在境外开展临床研究的中国疫苗。

陈薇历经阻击非典、汶川救灾、奥运安保、援非抗埃等重大任务砺炼,带出一支学科交叉、拼搏奉献的生物防御队伍,2018年获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

2020年3月,由陈薇领衔的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科研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开始人体注射试验。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5月,陈薇在Nature Nano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53.2。

据2020年6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陈薇以通讯作者在Lancet、Lancet Global Health、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文章。

据2020年10月首都文明网显示,陈薇以通讯作者在《科学》《柳叶刀》等发表SCI收录论文79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60.3。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陈薇

2020年五月柳叶刀发布了陈薇团队新冠疫苗试验结果柳叶刀是这一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科学家。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团队研发了前述Ad5新冠疫苗,并率先开展了I期和II期临床试验。接种后第14天,快速、特异的T细胞应答达到峰值,接种后第28天,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达到峰值。22日中午,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证实,该期刊已确认接受了陈薇院士领衔团队关于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的研究论文,走的是快速评审通道,正在进一步处理中,处理完就在线online发表。22日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TheLancet在线发表前述研究论文。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陈薇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教授王伟,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有效的疫苗被视为控制新冠病毒大流行的长效解决方案。目前,全球有超过100种新冠候选疫苗正在研发中。3月16日至3月27日,陈薇领衔团队的研究人员从195人中筛选出108名志愿者,进行I期临床试验。这是该类型的新冠疫苗首次在人体中进行测试。受试者51%为男性,49%为女性,平均年龄36.3岁。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各36人。其中,低剂量组注射0.5毫升疫苗,其中含5X10X10个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中剂量组注射1毫升疫苗。高剂量组注射1.5毫升疫苗。Ad5新冠疫苗是使用弱化的普通感冒病毒—复制缺陷型的Ad5腺病毒作为载体,生产出的一种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作为疫苗,它们仍然是一个个腺病毒颗粒,但因为基因被删改而造成的缺陷,它们无法复制,无法肆虐。它们仍然很容易感染人体细胞,但无法引起疾病。它们的基因中还夹带了新冠病毒的一段基因—刺突基因spik。因此,该病毒颗粒成了运载火箭,刺突基因成了搭载其中、要发射的卫星。志愿者手臂被注射一针前述新冠疫苗时,经过改造的腺病毒颗粒进入人体,感染细胞,并将刺突基因传递给细胞。然后,该细胞产生刺突蛋白,后者到达淋巴结。淋巴结因此会产生抗体—识别刺突蛋白并与新冠病毒抗争的抗体。论文称,接种前述疫苗后的7天内,低剂量组的30人83%中剂量组的30人83%高剂量组的27人75%出现了至少一种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包括:超过一半54%,58/108的疫苗接种者在注射部位出现轻度疼痛、发烧(46%,50/108疲劳44%,47/108,头痛39%,42/108和肌肉疼痛17%,18/108。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在所有剂量下均具有良好耐受性,在接种后28天内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或中度。理想的疫苗能触发人体内两种免疫反应: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以及T细胞应答。研究人员定期检测受试者血样中的成分,来测定疫苗引发免疫反应的强度水平。前述论文显示,接种疫苗后14天内,各剂量组的受试者体内都触发了一定水平的免疫反应,产生了结合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16/36,44%。中等剂量为18/36,50%,高剂量为22/36,61%,一些受试者体内产生了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该疫苗还在大多数志愿者体内触发了T细胞应答。接种疫苗28天后,大多数受试者体内出现T细胞应答,或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28/36,78%,研究人员还发现,受试者体内如果预先存对腺病毒Ad5的免疫那么该疫苗的免疫效果可能会弱化,比如免疫反应的峰值水平降低、免疫反应的持续性缩短。据我们所知,这是Ad5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首次人体试验FIH的首个研究报告。该论文写道。在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提供的资料中,陈薇表示,这些临床试验结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些结果表明,单剂量的Ad5-nCoV新冠疫苗可以在14天内让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让该疫苗有潜力被进一步研究,开发。陈薇同时表示,应谨慎解释这些试验结果。研发新冠疫苗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即使该疫苗有能力触发前述免疫反应,也不一定意味着这种疫苗能帮助人们抵御新冠病毒。前述临床试验结果,展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距离疫苗上市,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人员也注意到,前述临床试验仅有108名志愿者参与,且试验时间较短,同时缺乏随机对照,因此,在发现不良反应事件,或发现疫苗的保护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一项有500名志愿者参与的、随机、双盲、对照的II期临床试验正在武汉进行中,以观察前述I期临床试验结果是否能够复制,以及接种后6个月内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事件。60岁以上人群也首次作为受试者参与其中。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3月16日,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当日20时18分,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一期临床试验108名志愿者,二期临床试验508名志愿者。首批108名志愿者自3月16日起陆续接种疫苗。随后,他们被安排住进武汉特勤疗养中心集中隔离观察。3月31日起,首批志愿者陆续结束集中隔离观察,回到家中。这些志愿者在接种疫苗后的第28天,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血液样本采集。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消息,前述疫苗的二期临床试验于4月12日启动,是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4月25日,陈薇院士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直播活动上介绍,自中国向WHO分享了科学家分离的基因病毒序列开始,她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开始进行疫苗研究。3月16日,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一期临床获得正式批准,并于当日为第一名志愿者进行了注射。之后疫苗研发进展比较顺利,在7天和14天的安全性均得到统计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前述疫苗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对于这个问题。

我帮你查了一下。

她毕业于浙江大学。取得了清华大学的硕士学位。

陈薇院士发表的论文

5月22日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全球首个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

据报道,《柳叶刀》在线刊登了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和江苏省疾控中心朱凤才教授团队的新冠疫苗人体试验临床数据结果,这是世界第一个新冠疫苗人体临床数据。

此项研究是在108名健康成年人中进行的开放标签试验,对以腺病毒Ad5为载体的新冠疫苗进行评估:在接种疫苗后的第14天开始就发现了快速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并在第28天对SARS-CoV-2的体液免疫反应达到高峰,且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

扩展资料:

陈薇在《柳叶刀》发布的新闻稿中说,1期临床试验表明接种这种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能够在14天内诱导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些结果代表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不过,陈薇同时指出,要谨慎对待相关成果,开发新冠病毒疫苗会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并且能够引发免疫应答并不一定意味着疫苗能够保护人们免受新冠病毒感染,该项成果“展示了新冠病毒疫苗开发的很好前景,但我们离这种疫苗达到让所有人使用的阶段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报告说,这项临床试验的主要限制包括样本规模较小、试验期较短、缺乏随机对照组等,因此接下来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来验证。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中国新冠病毒疫苗1期临床试验取得积极成果

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研制出中国军队首个SARS预防生物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全球首个获批新药证书的埃博拉疫苗。

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主持建成创新体系和转化基地,成功研发中国军队首个病毒防治生物新药、中国首个国家战略储备重组疫苗和全球首个新基因型埃博拉疫苗。2014-2015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期间,率队赴非洲疫区完成埃博拉疫苗临床试验,是第一个在境外开展临床研究的中国疫苗。

陈薇历经阻击非典、汶川救灾、奥运安保、援非抗埃等重大任务砺炼,带出一支学科交叉、拼搏奉献的生物防御队伍,2018年获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

2020年3月,由陈薇领衔的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科研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开始人体注射试验。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5月,陈薇在Nature Nano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53.2。

据2020年6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陈薇以通讯作者在Lancet、Lancet Global Health、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文章。

据2020年10月首都文明网显示,陈薇以通讯作者在《科学》《柳叶刀》等发表SCI收录论文79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60.3。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陈薇

2020年五月柳叶刀发布了陈薇团队新冠疫苗试验结果柳叶刀是这一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科学家。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团队研发了前述Ad5新冠疫苗,并率先开展了I期和II期临床试验。接种后第14天,快速、特异的T细胞应答达到峰值,接种后第28天,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达到峰值。22日中午,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证实,该期刊已确认接受了陈薇院士领衔团队关于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的研究论文,走的是快速评审通道,正在进一步处理中,处理完就在线online发表。22日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TheLancet在线发表前述研究论文。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陈薇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教授王伟,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有效的疫苗被视为控制新冠病毒大流行的长效解决方案。目前,全球有超过100种新冠候选疫苗正在研发中。3月16日至3月27日,陈薇领衔团队的研究人员从195人中筛选出108名志愿者,进行I期临床试验。这是该类型的新冠疫苗首次在人体中进行测试。受试者51%为男性,49%为女性,平均年龄36.3岁。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各36人。其中,低剂量组注射0.5毫升疫苗,其中含5X10X10个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中剂量组注射1毫升疫苗。高剂量组注射1.5毫升疫苗。Ad5新冠疫苗是使用弱化的普通感冒病毒—复制缺陷型的Ad5腺病毒作为载体,生产出的一种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作为疫苗,它们仍然是一个个腺病毒颗粒,但因为基因被删改而造成的缺陷,它们无法复制,无法肆虐。它们仍然很容易感染人体细胞,但无法引起疾病。它们的基因中还夹带了新冠病毒的一段基因—刺突基因spik。因此,该病毒颗粒成了运载火箭,刺突基因成了搭载其中、要发射的卫星。志愿者手臂被注射一针前述新冠疫苗时,经过改造的腺病毒颗粒进入人体,感染细胞,并将刺突基因传递给细胞。然后,该细胞产生刺突蛋白,后者到达淋巴结。淋巴结因此会产生抗体—识别刺突蛋白并与新冠病毒抗争的抗体。论文称,接种前述疫苗后的7天内,低剂量组的30人83%中剂量组的30人83%高剂量组的27人75%出现了至少一种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包括:超过一半54%,58/108的疫苗接种者在注射部位出现轻度疼痛、发烧(46%,50/108疲劳44%,47/108,头痛39%,42/108和肌肉疼痛17%,18/108。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在所有剂量下均具有良好耐受性,在接种后28天内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或中度。理想的疫苗能触发人体内两种免疫反应: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以及T细胞应答。研究人员定期检测受试者血样中的成分,来测定疫苗引发免疫反应的强度水平。前述论文显示,接种疫苗后14天内,各剂量组的受试者体内都触发了一定水平的免疫反应,产生了结合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16/36,44%。中等剂量为18/36,50%,高剂量为22/36,61%,一些受试者体内产生了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该疫苗还在大多数志愿者体内触发了T细胞应答。接种疫苗28天后,大多数受试者体内出现T细胞应答,或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28/36,78%,研究人员还发现,受试者体内如果预先存对腺病毒Ad5的免疫那么该疫苗的免疫效果可能会弱化,比如免疫反应的峰值水平降低、免疫反应的持续性缩短。据我们所知,这是Ad5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首次人体试验FIH的首个研究报告。该论文写道。在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提供的资料中,陈薇表示,这些临床试验结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些结果表明,单剂量的Ad5-nCoV新冠疫苗可以在14天内让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让该疫苗有潜力被进一步研究,开发。陈薇同时表示,应谨慎解释这些试验结果。研发新冠疫苗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即使该疫苗有能力触发前述免疫反应,也不一定意味着这种疫苗能帮助人们抵御新冠病毒。前述临床试验结果,展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距离疫苗上市,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人员也注意到,前述临床试验仅有108名志愿者参与,且试验时间较短,同时缺乏随机对照,因此,在发现不良反应事件,或发现疫苗的保护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一项有500名志愿者参与的、随机、双盲、对照的II期临床试验正在武汉进行中,以观察前述I期临床试验结果是否能够复制,以及接种后6个月内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事件。60岁以上人群也首次作为受试者参与其中。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3月16日,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当日20时18分,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一期临床试验108名志愿者,二期临床试验508名志愿者。首批108名志愿者自3月16日起陆续接种疫苗。随后,他们被安排住进武汉特勤疗养中心集中隔离观察。3月31日起,首批志愿者陆续结束集中隔离观察,回到家中。这些志愿者在接种疫苗后的第28天,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血液样本采集。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消息,前述疫苗的二期临床试验于4月12日启动,是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4月25日,陈薇院士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直播活动上介绍,自中国向WHO分享了科学家分离的基因病毒序列开始,她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开始进行疫苗研究。3月16日,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一期临床获得正式批准,并于当日为第一名志愿者进行了注射。之后疫苗研发进展比较顺利,在7天和14天的安全性均得到统计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前述疫苗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对于这个问题。

我帮你查了一下。

她毕业于浙江大学。取得了清华大学的硕士学位。

陈薇团队发表论文的题目

论文(著)题目/教材名称 期刊名称、卷次/出版社 时间 社会工作问题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大学教学》 2006年 浅议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模式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4年 问题式教育: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核心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4年 专业知识为本与能力为本的整合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工作》,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年 社会工作实践教育中的专业建设取向与就业取向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工作》,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年 《青少年社会工作》 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年 代表性:《青少年社会工作》,2001年1月版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ISBN 7-5006-3609-1。当代中国流浪乞讨救助制度研究作者:陈微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11/01

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2005年以来在建筑遗产保护方向招收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一本、专业光盘一函,参编著作10余本。承担过一系列重要研究工作,其中包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3项,完成部省级研究项目6项,主持和参加完成规划与设计工程40余项。目前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古代建筑材料应用发展史”研究,以及南京城墙外郭沿线的规划设计、南京报恩寺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宋临安城保护规划和南京一处古典园林的复原设计等。

疫苗论文发表

最近有关新冠病毒疫苗的消息有两个,一个是中国的陈薇带领的研发团队发布了新冠疫苗通过了第一期临床试验,网上一片欢呼,似乎中国研发的新冠疫苗马上就可以应用了。其实通过了一期临床试验离临床应用还早着呢,很多药物、疫苗等都通过了一期、二期,在三期试验时被”枪毙”。甚至有的通过了三期,在审查时因为试验设计有瑕疵、或者试验数据不真实(造假)等而被“枪毙”。另一个是美国制药公司Moderna也宣布研制出新冠病毒疫苗,正在做临床试验。

中国新冠疫苗Ⅲ期入组接种人数已超过2万人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在央视《对话》栏目中表示,我国已于7月22日正式启动新冠疫苗的紧急使用。临床试验方面,国家“863”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杨晓明表示,截至目前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国际临床(Ⅲ期)入组接种人数已超过2万人,并创造了多个全球第1。中国新冠疫苗有望今年年底上市 将优先向湄公河国家提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4日在北京出席澜湄合作第三次领导人会议时表示,中方新冠疫苗研制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优先向湄公河国家提供。国际社会团结合作攸关全球抗击疫情大局。中方愿同湄公河各国一道,支持世界卫生组织更好发挥作用。一款重组蛋白新冠疫苗获国家临床试验许可记者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获悉,该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的重组蛋白新冠疫苗已于21日获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文。该疫苗靶向SARS-CoV-2,使用其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S-RBD),产生中和抗体以阻断病毒感染人体细胞。这款重组蛋白新冠疫苗的相关研究论文已于7月29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特朗普紧急授权使用血浆治疗新冠 吹捧为“历史性突破”美国总统特朗普于8月23日周日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经批准了一项紧急授权,允许使用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的血浆用于治疗。FDA在声明中表示,该疗法对治疗新冠病毒肺炎可能有效。特朗普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将极大地扩大这种治疗的适用范围,他还将这一消息吹捧为“历史性突破”,称其“极大地扩大了获得这种治疗的机会”。科学家在新冠病毒中发现Δ382突变:毒性大幅降低近日,在新加坡和其他国家/地区,已检测到基因组ORF8区域中带有382个核苷酸缺失(382)的新冠病毒变种。这个突变类型的新冠病毒与野生型相比,复制能力没有下降,但是毒性却大幅降低,感染者全身释放的促炎细胞因子较少,而且症状更轻。他们推断,ORF8可能是一个治疗新冠肺炎的有效靶点,可能对治疗方法和疫苗的开发产生作用和影响。基因组分析:许多动物易感染新冠 一些濒危物种风险最高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人类不是唯一受到新冠病毒威胁的物种。大量哺乳动物可能通过其ACE2受体感染SARS-CoV-2,这其中一些濒危物种,例如西部低地大猩猩、苏门答腊猩猩和北部白颊长臂猿,通过ACE2感染SARS-CoV-2的风险竟然是最高的——这些物种更易受新冠从人类身上传播出来的风险。细胞因子风暴影响疫苗持久性8月19日发表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细胞》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些高水平的细胞因子可能也会阻止感染者发展出长期免疫,因为据观察,患者只能产生很少的B细胞,而这类细胞是形成持久免疫反应所必需的。这组作者说,尽管有了这些发现,但他们仍然相信可以研制出一种成功的新冠肺炎疫苗。国际空间站漏气现象加速近日,国际空间站美国舱段的漏气现象加速,为了寻找漏气源头,3名宇航员于21日进入俄罗斯承建的“星辰”号服务舱,直到24日晚间。这次漏气始于2019年9月,并且漏气速度在近期明显加快,相当于24小时损失220克空气,不过这一事件尚未对宇航员的安全构成威胁。目前,国际空间站上有两名俄罗斯宇航员和一名美国宇航员。山火再起 加州大学1200师生紧急撤离一周前,北加州在连日高温和上万次的雷击后发生大规模山火。当地时间8月20日晚,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师生被迫紧急撤离。此前该分校已发表通知要求教职员和学生停止所有不必要的校园研究。周四的时候, 居住于校内的1200人被迫紧急撤离。“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启动8月19日,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项目——“三大洋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启动会暨年度进展交流会以线上会议的形式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吴国雄、陈大可、王会军等院士专家受邀参会。风云四号B卫星完成研制 明年择机发射记者从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了解到,除了目前已经在轨道上运行的7颗风云卫星,我国还将在明年择机发射风云四号B星。届时我国风云卫星家族将又添一员,进一步提升我国天气预报的能力。风云四号B星,是风云四号A星的升级版,增加了一台快速成像仪,可以更快速对地球进行扫描成像。同时风云四号B星的测量精度更高了,可以更好服务于气象预报。国内首基单回路直线旋转塔完成组立近日,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承德屯南-安匠220kV线路控制性工程中,国内首基单回路直线旋转塔顺利完成组立。屯南-安匠220kV线路中,在杆塔塔重不增加的情况下,通过采用直线旋转塔技术方案,旋转塔身45°成功解决了工程实际问题,降低了调整路径的工作难度,节约了工程投资。2020年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地方合作项目录取结果公布经评审,2020年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地方合作项目录取结果业已确定。录取通知及相关材料将于近期统一发至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人社)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并由其转发留学人员。领取录取材料时间等相关问题请直接与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项目主管部门联系。河北省科技活动周将开展629项科普活动8月23日,以“科学防控、科普行动、科技扶贫、科创惠民”为主题的2020年河北省科技活动周在石家庄开幕。8月23-29日科技活动周期间,河北各地和有关部门将组织开展629项科普活动。其中省级有关部门开展110项,各市也将结合各自特点,举办474项系列特色科普活动;河北省29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将参与开放活动45场次。2020年陕西省科普讲解大赛落幕8月23日,由陕西省科学技术厅、陕西省总工会、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20年陕西省科普讲解大赛决赛圆满结束,97位硕士研究生、11位博士参加比赛,来自全省不同领域的15位选手各放异彩,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各行各业里的科普知识。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又添大熊猫双胞胎继8月17日大熊猫“永永”产下一只幼仔后,在8月22日中午1点04分和1点52分,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大熊猫“秦秦”顺利产下一对双胞胎雌性幼仔,体重分别136g、127g。大熊猫“秦秦”于今年2月22日进行了3次人工授精,至今日产仔,妊娠期长达180天,是目前秦岭大熊猫中妊娠期最长的大熊猫。科普巨幕电影《火星使命》开机8月20日,国内首部以航天科技为内容的科普巨幕电影《火星使命》在甘肃省金昌市人民文化广场举行开机仪式。今年,恰逢我国执行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顺利升空。该片以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大型试验项目“绿航星际”为创作蓝本,在以人类为地外生存做准备为主题的金昌火星1号基地取景拍摄,向公众介绍中国航天员在选拔、培养、训练和执行任务过程中的精彩故事、感人事迹。我国首台红外天光背景测量仪研制成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坚课题组经过2年的攻关,攻克了红外观测微弱信号检测、高增益灵敏放大、暗流及背景噪声抑制、高真空低温封装、高精度数字锁相放大等关键技术,成功地研制出红外光谱扫描的天光背景测量装置。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该领域知名期刊《JATIS》上,同时申请专利并获得授权。科学家培养出迷你心脏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的新研究中,来自密歇根大学的科学家通过在诱导多能干细胞中加入特定的Wn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让干细胞经历了类似于胚胎的发育过程,并培养出了一个迷你的心脏“类器官”。该类器官包含所有主要的心脏细胞类型,并具有功能性的腔室和血管组织结构。这使科学家能够模拟胎儿的心脏发育,研究先天性心脏病的成因。世界最快的互联网数据传输速率近日,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团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数据传输速度,达到了178Tb/s。在这项研究中,团队使用的光纤带宽达到了16.8 THz,同时研究者还开发了新的几何形状网络,能够在高带宽条件下增强信号传输能力,在各种放大器技术帮助下,信息仍然能够有条不紊地快速传输。研究相关数据发表于《IEEE光子学技术快报》。催化免疫佐剂破解黏膜免疫瓶颈近日,《先进科学》在线发表了扬州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合作研发的一种新型黏膜免疫佐剂,破解了黏膜疫苗的关键瓶颈问题。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彭大新带领团队基于前期纳米酶学研究基础,研发了新型佐剂。新研究发现食用十字花科蔬菜有益维护血管健康澳大利亚伊迪斯考恩大学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营养学杂志》双月刊上发表报告说,他们观察了1998年招募的684名西澳大利亚州老年妇女的研究数据。结果发现,这些妇女中每天摄入超过45克十字花科蔬菜的人,其主动脉上钙大量积累的可能性比那些每天不食用或很少食用这类蔬菜的人低46%。主动脉血管壁上钙大量积累是导致中风、心脏病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揭示高密度单原子Pd基选择加氢催化剂稳定机制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能源研究技术平台刘岳峰副研究员团队和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王爱琴研究员、张涛院士团队,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德国马普协会化学能源转化研究所、四川大学等团队合作,在阐明碳化钼(α-MoC)负载高密度单原子钯(Pd)基催化剂的稳定机制,以及在选择加氢反应中的独特催化性能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杂志上。修正地球内核的年龄过去的研究认为,地球内核形成于5.65亿年前,但这意味着在内核形成前地球核心需要维持数十亿年不现实的高温状态。近期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上的一项新研究对之前的预测数据进行了更正,研究估算出地球固体内核的年龄约为10~13亿岁,大于先前研究得出的年龄,在此条件下,地球核心热量参数将更加真实。被动陆缘远端带基底性质和变形特征研究获进展研究人员通过深度域的反射地震资料解释和水平切片提取,发现在南海北部陆缘远端带的基底中存在多个指示韧性变形的大型剑鞘褶皱,这些褶皱被融合交织的不连续带所分隔。提出基底由继承的弧前盆地中地壳所构成,在简单剪切作用下中地壳沿拆离断层剥露到了基底顶部,直接被同裂陷期地层所覆盖,上地壳局部缺失。相关研究近日发表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球系统学》。过去23年间 全球的冰减少28万亿吨以往对冰雪消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格陵兰岛、南极洲等局部区域,而在一项发表于《冰冻圈讨论》杂志的综述研究中,英国研究团队首次对全球的冰雪消融量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人员通过1994-2017年间对冰山、冰川和山脉的卫星观测数据发现,全球的冰在23年间减少了“惊人的”28万亿吨,这一结果与联合国IPCC的“最糟糕情景”相符,可能使得本世纪末的海平面上升1米。“毁灭性病害”核盘菌对禾本科植物有益近日,《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The ISME Journal)在线发表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姜道宏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该项研究揭示,核盘菌可以在小麦、水稻、大麦和玉米等禾本科植物上内生生长,是禾本科植物的互惠性内生真菌,为寻找新型有益微生物资源控制病害提供了新的思路。科学家为水中“产油能手”测基因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团队最近为一种超微藻麦可属完成了全基因组测序。这种藻类广泛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巢湖、鄱阳湖等淡水湖泊中,不仅承担着制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重任”,还能产生丰富的油脂。解开其“基因密码”,有助于人类深入研究其生态功能,并发挥其能源价值。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生物医学领域权威刊物《生物医学中心·基因组学》上。第五轮学科评估再提“破五唯”近日,教育部官网公布了对《关于完善高校学科评估制度,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提案》的答复,提到学科评估坚决破除“五唯”顽疾。评价教师不唯“学历”和“职称”,不设置人才“帽子”指标,避免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片面做法。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和“奖项”,设置“代表性学术著作”“专利转化情况”“新药研发”等指标,进行多维度科研成效评价。超最长学习年限 西安电子科大拟对33名失联博士生退学处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发布《关于对部分超期博士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的公示》,拟对33名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失联博士生退学处理。在官方发布的《拟退学处理但未联系到的博士生名单》中,33名博士生分别来自于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

2020年五月柳叶刀发布了陈薇团队新冠疫苗试验结果柳叶刀是这一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科学家。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团队研发了前述Ad5新冠疫苗,并率先开展了I期和II期临床试验。接种后第14天,快速、特异的T细胞应答达到峰值,接种后第28天,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达到峰值。22日中午,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证实,该期刊已确认接受了陈薇院士领衔团队关于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的研究论文,走的是快速评审通道,正在进一步处理中,处理完就在线online发表。22日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TheLancet在线发表前述研究论文。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陈薇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教授王伟,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有效的疫苗被视为控制新冠病毒大流行的长效解决方案。目前,全球有超过100种新冠候选疫苗正在研发中。3月16日至3月27日,陈薇领衔团队的研究人员从195人中筛选出108名志愿者,进行I期临床试验。这是该类型的新冠疫苗首次在人体中进行测试。受试者51%为男性,49%为女性,平均年龄36.3岁。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各36人。其中,低剂量组注射0.5毫升疫苗,其中含5X10X10个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中剂量组注射1毫升疫苗。高剂量组注射1.5毫升疫苗。Ad5新冠疫苗是使用弱化的普通感冒病毒—复制缺陷型的Ad5腺病毒作为载体,生产出的一种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作为疫苗,它们仍然是一个个腺病毒颗粒,但因为基因被删改而造成的缺陷,它们无法复制,无法肆虐。它们仍然很容易感染人体细胞,但无法引起疾病。它们的基因中还夹带了新冠病毒的一段基因—刺突基因spik。因此,该病毒颗粒成了运载火箭,刺突基因成了搭载其中、要发射的卫星。志愿者手臂被注射一针前述新冠疫苗时,经过改造的腺病毒颗粒进入人体,感染细胞,并将刺突基因传递给细胞。然后,该细胞产生刺突蛋白,后者到达淋巴结。淋巴结因此会产生抗体—识别刺突蛋白并与新冠病毒抗争的抗体。论文称,接种前述疫苗后的7天内,低剂量组的30人83%中剂量组的30人83%高剂量组的27人75%出现了至少一种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包括:超过一半54%,58/108的疫苗接种者在注射部位出现轻度疼痛、发烧(46%,50/108疲劳44%,47/108,头痛39%,42/108和肌肉疼痛17%,18/108。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在所有剂量下均具有良好耐受性,在接种后28天内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或中度。理想的疫苗能触发人体内两种免疫反应: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以及T细胞应答。研究人员定期检测受试者血样中的成分,来测定疫苗引发免疫反应的强度水平。前述论文显示,接种疫苗后14天内,各剂量组的受试者体内都触发了一定水平的免疫反应,产生了结合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16/36,44%。中等剂量为18/36,50%,高剂量为22/36,61%,一些受试者体内产生了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该疫苗还在大多数志愿者体内触发了T细胞应答。接种疫苗28天后,大多数受试者体内出现T细胞应答,或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28/36,78%,研究人员还发现,受试者体内如果预先存对腺病毒Ad5的免疫那么该疫苗的免疫效果可能会弱化,比如免疫反应的峰值水平降低、免疫反应的持续性缩短。据我们所知,这是Ad5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首次人体试验FIH的首个研究报告。该论文写道。在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提供的资料中,陈薇表示,这些临床试验结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些结果表明,单剂量的Ad5-nCoV新冠疫苗可以在14天内让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让该疫苗有潜力被进一步研究,开发。陈薇同时表示,应谨慎解释这些试验结果。研发新冠疫苗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即使该疫苗有能力触发前述免疫反应,也不一定意味着这种疫苗能帮助人们抵御新冠病毒。前述临床试验结果,展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距离疫苗上市,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人员也注意到,前述临床试验仅有108名志愿者参与,且试验时间较短,同时缺乏随机对照,因此,在发现不良反应事件,或发现疫苗的保护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一项有500名志愿者参与的、随机、双盲、对照的II期临床试验正在武汉进行中,以观察前述I期临床试验结果是否能够复制,以及接种后6个月内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事件。60岁以上人群也首次作为受试者参与其中。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3月16日,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当日20时18分,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一期临床试验108名志愿者,二期临床试验508名志愿者。首批108名志愿者自3月16日起陆续接种疫苗。随后,他们被安排住进武汉特勤疗养中心集中隔离观察。3月31日起,首批志愿者陆续结束集中隔离观察,回到家中。这些志愿者在接种疫苗后的第28天,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血液样本采集。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消息,前述疫苗的二期临床试验于4月12日启动,是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4月25日,陈薇院士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直播活动上介绍,自中国向WHO分享了科学家分离的基因病毒序列开始,她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开始进行疫苗研究。3月16日,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一期临床获得正式批准,并于当日为第一名志愿者进行了注射。之后疫苗研发进展比较顺利,在7天和14天的安全性均得到统计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前述疫苗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moderna疫苗发表论文

1、可注射年龄段区别(1)莫德纳公司的疫苗已获准用于18岁及以上的人群。适用于更低年龄段人群的疫苗正在研制中。(2)J&J强生疫苗公司的疫苗已经在18岁及以上的人群。适用于更低年龄段人群的疫苗正在研制中。2、疫苗疗效区别(1)莫德纳疫苗在完成两剂接种后,对预防有症状的新冠感染,可以达到94.1%的保护作用。且疫苗在65岁及以上的人群中免疫效果要略差,在不同的民族和种族群体中同样有效。(2)强生单剂疫苗在注射的28天内,对中度至重度症状的新冠感染,总体上有66%的保护作用。该疫苗在美国的保护性为72%,在南美的保护性为66%,在南非的保护性为57%。3、疫苗每剂含量,及所需注射剂量的区别(1)莫德纳的疫苗需要打两针,莫德纳疫苗两剂之间间隔28天。(2)强生(J&J)疫苗只需要打一针即可。

从10个角度看“全球新冠疫苗排名”。基于每个政经体对新冠疫苗有不同的审核标准,这里所说的新冠疫苗是指通过临床二期试验的候选新冠疫苗(基于其理论上可以用于紧急接种)。中国生物新冠特效药:静注新冠人免疫球蛋白,不在以下统计范围第一个角度、时间全球候选新冠疫苗时间排名,以完成并通过临床二期试验时间为序一、中国-克威莎(Ad5-nCoV,2020年06月11日完成II期临床试验揭盲)。中国-康希诺/中国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类型:腺病毒载体。地位:全球首款完成临床二期试验的新冠疫苗,全球首款完成临床二期试验的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全球最为便捷的新冠疫苗(只需注射一次),全球目前有效率最高的新冠疫苗(97%,截止2020年12月20日)。新冠疫苗二、中国-克尔来福(CoronaVac,2020年06月14日公告完成临床二期试验)。研制:中国-科兴生物制品。类型:灭活。克尔来福三、中国-武汉所新冠疫苗(2020年06月16日完成II期临床试验揭盲)。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类型:灭活。四、中国-爱可维(北京所新冠疫苗,约2020年06月28日完成II期临床试验消息)。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类型:灭活。左侧为北京所爱乐维新冠疫苗五、英国-ChAdOx1-S(AZD1222,2020年07月20日学术论文发表)。研制:英国-阿斯利康(AstraZeneca)/牛津大学。类型:腺病毒载体。六、美国/德国-BNT162b2(2020年07月20日消息)。美国辉瑞(Pfizer)&德国BioNTech。类型:mRNA。缺陷1:运输储存条件极高,-70℃。缺陷2:过敏严重(英国建议有严重过敏史的人不要接种)。美国辉瑞(Pfizer)&德国BioNTech:BNT162b2新冠疫苗七、美国-mRNA-1273(2020年07月27日前)。美国-莫德纳(Moderna)。类型:mRNA。八、俄罗斯-Sputnik V(卫星-V,Gam-COVID-Vac,2020年08月11日俄罗斯注册成功)。类型:腺病毒载体(双)。卫星-V新冠疫苗九、美国-Ad26.COV2.S(2020年09月):美国-强生/杨森制药。十、美国-NVX-CoV2373(2020年09月):美国-诺瓦瓦克斯(Novavax)。11.俄罗斯-EpiVacCorona(2020年10月在俄罗斯完成注册):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科研中心。12.中国-智飞生物新冠疫苗(2020年10月22日临床二期揭盲)。中国智飞生物-龙科马/中科院微生物所。重组亚单位疫苗。13.印度-Covaxin(印度巴拉特新冠疫苗,2020年11月16日开始临床第三期试验):印度制药商巴拉特生物技术公司(Bharat Biotech)/印度医学研究理事会(ICMR)。新冠疫苗第二个角度、价格全球候选新冠疫苗价格排名,以当前资料中的价格为准,绝大多数疫苗未正式上市,价格还在变化一、英国-ChAdOx1-S(3~4美元)。英国-阿斯利康(AstraZeneca)/牛津大学。阿斯利康公司首席执行官帕斯卡·索里奥特(Pascal Soriot)做出“非盈利承诺”。牛津大学和阿斯利康共同表示:在全球新冠疫情期间,对中低收入国家的非盈利供应疫苗原则将长久持续。二、中国-克尔来福。低于10.30美元×2(巴西工厂对巴西国内价格),约10.30美元×2(巴西工厂对别国价格),中国部分地区中标价为200元×2(30.6美元×2)。研制:中国-科兴生物制品。克尔来福(中国科兴)三、俄罗斯-Sputnik V(10美元以下×2)。俄罗斯-加马列亚(Gamaleya)流行病与微生物学国家研究中心/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四、美国-Ad26.COV2.S(资料缺):美国-强生-杨森制药。价格:10美元+。五、美国-NVX-CoV2373(资料缺):美国-诺瓦瓦克斯。价格:16美元+。六、美国/德国-BNT162b2(对美国政府的批发价约19.5美元×2)。美国辉瑞(Pfizer)&德国BioNTech。七、中国-爱可维(北京所新冠疫苗)。中国部分地区中标价为200元×2(30.6美元×2)。研制: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八、美国-mRNA-1273(25~37美元×2,对美国政府的大量批发价为约15美元×2)。美国-莫德纳(Moderna)。中国-克威莎(Ad5-nCoV,资料缺,单剂用药有优势)。中国-康希诺/中国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武汉所新冠疫苗(资料缺)。研制: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中科院武汉病毒所。俄罗斯-EpiVacCorona(资料缺):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科研中心。中国-智飞生物新冠疫苗(资料缺)。中国智飞生物-龙科马/中科院微生物所。新冠疫苗第三个角度、有效性一、中国-克威莎(Ad5-nCoV,97%,墨西哥数据)。中国-康希诺(CanSino Biologics)/中国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二、美国/德国-BNT162b2(95%)。美国辉瑞(Pfizer)&德国BioNTech。三、俄罗斯-Sputnik V(约92%)。俄罗斯-加马列亚(Gamaleya)流行病与微生物学国家研究中心/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四、中国-克尔来福(达91.25%,土耳其数据)。研制:中国-科兴生物制品。五、英国-ChAdOx1-S(达90%)。英国-阿斯利康(AstraZeneca)/牛津大学。六、中国-北京所新冠疫苗(约86%,阿联酋数据)。研制: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中国-武汉所新冠疫苗(缺少有效性数据资料)。研制: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美国-mRNA-1273(缺少有效性数据资料)。美国-莫德纳(Moderna)。美国-Ad26.COV2.S(缺少有效性数据资料):美国-强生-杨森制药。美国-NVX-CoV2373(缺少有效性数据资料):美国-诺瓦瓦克斯(Novavax)。俄罗斯-EpiVacCorona(缺少有效性数据资料):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科研中心。中国-智飞生物新冠疫苗(缺少有效性数据资料)。中国智飞生物-龙科马/中科院微生物所。新冠疫苗第八个角度、订单国家仅包含完成临床二期实验的候选新冠疫苗,同时仅包含乌有镇收集的公开数据一、美国/德国-BNT162b2(16+)。美国辉瑞(Pfizer)&德国BioNTech。二、英国-ChAdOx1-S(15个+)。英国-阿斯利康(AstraZeneca)/牛津大学。三、俄罗斯-Sputnik V(11个+)。俄罗斯-加马列亚(Gamaleya)流行病与微生物学国家研究中心/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四、中国-克尔来福(7个+)。研制:中国-科兴生物制品。五、美国-mRNA-1273(6个+)。美国-莫德纳(Moderna)。六、中国-爱可维(北京所新冠疫苗,4个+)。研制: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七、中国-克威莎(Ad5-nCoV,4个+)。中国-康希诺(CanSino Biologics)/中国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八、美国-NVX-CoV2373(2个+):美国-诺瓦瓦克斯(Novavax)。九、中国-武汉所新冠疫苗(1个+)。研制: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十、美国-Ad26.COV2.S(1个+):美国-强生/杨森制药。俄罗斯-EpiVacCorona(缺少具体资料):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科研中心。中国-智飞生物新冠疫苗(缺少具体资料)。中国智飞生物-龙科马/中科院微生物所。新冠疫苗第九个角度、订单总量仅包含完成临床二期实验的候选新冠疫苗,同时仅包含乌有镇收集的公开数据一、英国-ChAdOx1-S(32亿剂+)。英国-阿斯利康(AstraZeneca)/牛津大学。二、美国/德国-BNT162b2(11亿剂+)。美国辉瑞(Pfizer)&德国BioNTech。三、美国-mRNA-1273(3.65亿+)。美国-莫德纳(Moderna)。四、俄罗斯-Sputnik V(3.0亿+)。俄罗斯-加马列亚(Gamaleya)流行病与微生物学国家研究中心/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五、中国-克尔来福(1.965亿剂+)。研制:中国-科兴生物制品。六、美国-NVX-CoV2373(1.1亿剂+):美国-诺瓦瓦克斯(Novavax)。七、中国-爱可维(6000万剂+,不包含阿联酋、巴林、埃及等国合作生产或订购)。研制: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八、中国-克威莎(Ad5-nCoV,3500万剂+,值得说明的是3500万剂就约等于3500万人的剂量)。中国-康希诺(CanSino Biologics)/中国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九、美国-Ad26.COV2.S(600万剂+):美国-强生-杨森制药。中国-武汉所新冠疫苗(缺少数据)。研制: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中科院武汉病毒所。俄罗斯-EpiVacCorona(缺少数据):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科研中心。中国-智飞生物新冠疫苗(缺少数据)。中国智飞生物-龙科马/中科院微生物所。第11个角度、便捷性一、中国-克威莎(Ad5-nCoV,单剂且有效率达97%,普通冰箱即可保存)。中国-康希诺(CanSino Biologics)/中国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二并列、英国-ChAdOx1-S(双剂,普通冰箱)。英国-阿斯利康(AstraZeneca)/牛津大学。二并列、俄罗斯-Sputnik V(双剂,普通冰箱)。俄罗斯-加马列亚(Gamaleya)流行病与微生物学国家研究中心/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二并列、中国-克尔来福(双剂,普通冰箱)。中国-科兴生物制品。二并列、美国-NVX-CoV2373(双剂,普通冰箱)。美国-诺瓦瓦克斯(Novavax)。二并列、中国-爱可维(双剂,普通冰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二并列、美国-Ad26.COV2.S(双剂,普通冰箱):美国-强生-杨森制药。二并列、中国-武汉所新冠疫苗(双剂,普通冰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中科院武汉病毒所。九、美国-mRNA-1273(双剂,保存条件-20℃)。美国-莫德纳(Moderna)。十、美国/德国-BNT162b2(双剂,保存条件-70℃)。美国辉瑞(Pfizer)&德国BioNTech。俄罗斯-EpiVacCorona(缺少数据):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科研中心。中国-智飞生物新冠疫苗(缺少数据)。中国智飞生物-龙科马/中科院微生物

近日,从中国军事科学院传来令人振奋的特大好消息: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领衔担纲的科研团队,已经率先在全球成功研制出重组新冠疫苗。这是陈薇院士团队,自1月26日抵达武汉以来,呕心沥血争分夺秒攻克难关,并且于3月16日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获批启动临床试验!陈薇院士说:疫苗是真正终结新冠最有力的科技武器,这个武器如果由中国率先研制出来,中国在这个特殊关键的领域才有自己独立的知识产权,这不仅体现中国科技的进步,也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科研大国应有的形象!“如大家急迫之中所知道的那样,中国在开始分享病毒基因序列60天后,第一次疫苗试验已经开始了。这的确是一项令人难以置信的伟大突破和成就。”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近日在世卫组织有关发布新冠肺炎最新消息的例行记者会上这样高度评价中国关于新冠疫苗研究取得的巨大进展。根据世卫组织官网发布的最新报道消息,谭德塞在18日的讲话中提到,世卫组织已收到了20多万例新冠肺炎病例报告,目前已经有8000多人丧生。超过80%的病例是来自西太平洋和欧洲这两个区域。相比之下,根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也在当地时间16日对外宣布:美国研发的一种新冠病毒疫苗,于当天开始进行第一阶段临床试验,第一位志愿者已接受试验性疫苗注射,目前还在观察效果期当中。报道说明,临床试验是在位于西雅图的凯撒医疗集团华盛顿卫生研究所开展进行,有大约45名年龄在18岁至55岁之间的健康志愿者将参与第一阶段临床试验。而美国为了抓紧研制进度,疫苗研发过程中居然跳过了动物实验的一环,直接开展人体测试,最终所造成的安全性后果其实还不得而知。新冠病毒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发布会上,也表达了全人类共同团结起来,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虽然病毒给目前全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病毒冲击及生命威胁。但这同时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科技创新的机会,全人类要竭尽全力通力合作来对付这个人类共同的敌人、这个已经成为危害人类自然界的最大敌人。令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和世界人民感到尤其欣慰的是,这次中国军队终于为人类立下了可以铭记在历史当中的一记最大功劳,已经率先在全球成功研制出重组新冠疫苗。这也将预示着人类将会尽快结束新冠病毒的持续侵害,将新冠病毒有力成功的克制住。在全世界新冠疫情横流肆疟,中国国门艰难防御之际,中国新冠疫苗的横空出世,如至暗时刻突然显见一片光明。中国军事专家王洪光评论:特别感谢陈薇及其团队!感谢中国人民解放军!

新冠疫苗是哪个国家先研制出来的?第一名:中国作为新冠肺炎曾经的暴风眼地区,我国深受其害,使的我国不得不加快新冠疫苗的研发进程。中国生物是国药集团旗下的子公司,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新冠疫苗生产车间。我国共有4个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阶段的新冠病毒疫苗,截至目前共计接种了约6万名受试者,未收到严重不良反应的报告,I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是验证疫苗保护力国际公认的有效性指标。第二名:俄罗斯“卫星V”,由俄罗斯“加马列亚”流行病与微生物学国家研究中心研制,俄罗斯卫生部将其注册为俄罗斯首款新冠疫苗。药品资格预审是世卫组织用以评估医药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和疗效。通过资格预审的药物清单现已成为国际采购机构的大宗药品采购指南,同时为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第三名:美国有说法称美国的新冠疫苗将是免费的,这并不准确。8月份,美国辉瑞和合作伙伴BioNTech(德国)宣布,已经与美国政府达成预先购买协议。但政府买单的只是批发价,疫苗运输、储存、注射是否还有额外的价格都是未知数。即便最后接种疫苗的人不需要自己付钱,但也是保险和政府买了单。说到底还得民众自己掏腰包,毕竟保险是个人掏钱买的,而非政府机构。我国目前还没公布确切的疫苗价格,但相信一定会本着人民利益出发,以成本价作为定价基础,一定是在大众的接受范围之内。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