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荣获山东省中专学校教学能手称号2004年荣获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2006年荣获优秀教师称号2007年被评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008年被评为教学名师论文: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价值,2007年8月荣获山东省高校中国革命史教学研究会一等奖。论文:“两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2007年8月荣获山东省高校中国革命史教学研究会二等奖。征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荣获潍坊市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二等奖。论文:论和谐社会法律援助制度建设,荣获潍坊市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入选作品奖。
主要从事电子陶瓷与器件、电介质材料与器件等方面的工作。作为主要参与人,先后参与完成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低温水热制备二维微光机电材料及其取向设计与性能研究”(50672075)和西安应用材料创新基金低温水热制备二维微机电材料及其性能研究(XA-AM-200608)。同时还独立负责完成了博士论文创新基金“低温水热取向生长铁电陶瓷薄膜及其性能研究”(CX200608)。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正式发表论文多篇文章,有关低温水热制备弛豫铁电陶瓷厚膜和铁电粉体的研究工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跟踪,已发表论文被国外同行多次正面引用评价。
生态美学,顾名思义,就是生态学和美学相应而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门哲学学科,然而这两门学科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问题上却找到了特殊的结合点。生态美学就生长在这个结合点上。 作为一门形成中的学科,它可能向两个不同侧重面发展,一是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哲学美学的思考,一是对人类生态环境进行经验美学的探讨。但无论侧重面如何,作为一个美学的分支学科,它都应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生态美学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生态学已取得长足发展并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情况之下。1994年前后,我国学者提出生态美学论题。2000年底,我国学者出版有关生态美学的专著,标志着生态美学在我国进入更加系统和深入的探讨。 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之下。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部落时代、早期文明的农耕时代、科技理性主导的现代工业时代,信息产业主导的后现代。所谓后现代在经济上以信息产业、知识集成为标志。在文化上又分解构与建构两种。建构的后现代是一种对现代性反思基础之上的超越和建设。对现代社会的反思是利弊同在。所谓利,是现代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谓弊,则是现代化的发展出现危及人类生存的严重危机。从工业化初期“异化”现象的出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核威胁,到20世纪70年代之后环境危机,再到当前“9.11”为标志的帝国主义膨胀所造成的经济与文化的剧烈冲突。总之,人类生存状态已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我国在经济上处于现代化的发展时期,但文化上是现代与后现代共存,已出现后现代现象。这不仅由于国际的影响,而且我国自身也有市场拜物、工具理性泛滥、环境严重污染、心理疾患漫延等等问题。这样的现实呼唤关系到人类生存的生态美学诞生。 生态美学以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为其理论基础。生态学尽管是1866年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属自然科学范围。1973年,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提出深层生态学,实现了自然科学实征研究与人文科学世界观的探索的结合,形成生态存在论哲学。这种新哲学理论突破主客二元对立机械论世界观,提出系统整体性世界观;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自然——社会”协调统一;反对自然无价值的理论,提出自然具有独立价值的观点。同时,提出环境权问题和可持续生存道德原则。 生态美学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形成并丰富了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这种美学观同以萨特为代表的传统存在论美学观相比在“存在”的范围、内部关系、观照“存在”的视角、存在的审美价值内涵等方面均有突破。是一种克服传统存在论美学各种局限和消极方面,并更具整体性和建设性的美学理论。它将各种生态学原则吸收进美学,成为美学理论中著名的“绿色原则”。其次是派生出著名的文学的生态批评方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生态批评方法得到长足发展。它倡导系统整体观点,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倡导社会责任,反对环境污染;倡导现实主义,反对对自然的扭曲与施虐。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再次,促进了生态文学的发展。所谓生态文学即绿色文学,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题材、歌颂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共生共存。最后是有利于继承发扬中国传统的生态美学智慧,主要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易学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论。 当然,生态美学目前尚在形成过程中,只是一种发展中的美学理论形态,还不具备一个学科的特点。面对西方当代的生态存在论哲学也需进一步清理批判。特别是某些理论家将“存在”引向神秘的“上帝”的倾向,以及“世界的返魅”问题、自然的“内在精神”与独立的审美价值问题以及如何正确对待现代化与现代科技问题都需慎重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其加以分析清理、批判地继承。
抓到了。2020年8月10日19时许,南宁市公安分局高新分局接到群众报警,相思湖北路某学校宿舍楼发现1男1女夫妻二人已在自家屋内死亡多日。接警后,民警迅速开展现场勘查工作。经侦查发现,受害者亲属黄某阳具有重大作案嫌疑,且已逃往国外。高新分局立即通过国际警务协作开展侦办工作。近日,据柬埔寨警方通报,8月17日在多方合作下逮捕了一名中国籍嫌疑男子。
8月20日,广西民族大学多名教职工告诉记者,一名陈姓教授与丈夫同时遇害。据悉,陈姓教授是文学院研究生导师,其夫姓黄,是广西某知名律师事务所的专职律师。
扩展资料
柬埔寨警方通报
2020年8月17日13:05在多方的合作下逮捕了一名中国公民,这是响应了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的要求。金边市警察局移民工作计划调查和实施办公室,移民局调查和执法部都参与了此次行动。
中国人是Huang chenyang,男,1998年出生,在中国参与了谋杀活动。他在金边SangkatBoeungProlit的一个酒店被捕。
在此消息下有相关人员的留言。自称是陈丽琴学生的网友“安之海”说,陈丽琴是其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跟她相处写毕业论文那段时间,她为人和蔼可亲,细致认真帮助指导学生写论文。“安之海”感慨,“2007年我见过孩子,还是个9岁的小男孩。”
参考资料来源:新京报官微—广西一大学女教授与丈夫在家遇害,警方回应
1什么是生态美学(ecological aesthetics)?如果将生态美学界定为一种以自然生态为对象的美学研究,那么生态美学就像环境美学、诗歌美学、绘画美学等等一样,是依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而划分的美学分支学科。如果说诗歌美学是专门研究诗歌这种艺术形式的审美特性、审美价值以及相关审美经验的美学分支学科,生态美学就是专门研究自然生态的审美特性、审美价值以及相关审美经验的美学分支学科。只要我们的审美拓展到一个新的领域,我们就能够相应地建立起一门新的美学分支学科。比如,如果今天的人们倾向于从电视中获得审美经验,我们就应该建立电视美学,对电视节目的审美特性、审美价值以及相关审美经验进行研究,以便对电视审美现象做出美学解释,有效地引导人们的电视审美。如果依据这样一种确立新的美学分支学科的模式,就根本不会有生态美学如何可能的问题,或者说,就不会存在生态美学的合法性的问题。因为生态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自然美的问题,而人们一直就在自然中获得审美经验,历史上也有非常严肃的关于自然审美的美学思考;更重要的是,由于现代艺术无视广大公众的审美要求,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将审美兴趣寄托于自然环境之中,从而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美学的兴起。总之,尽管在某个历史阶段一些美学家倾向于贬低自然美的价值,但以自然为对象的美学研究,同其他许多新兴的美学分支学科相比,其历史要久远得多,其现状和前景也更加令人乐观。但是,这一切并不能确保生态美学的合法性。如果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的审美特性、审美价值以及相关审美经验,为什么不叫自然美学(aesthetics of nature)?如果是将自然作为我们的生存环境而不是作为像艺术作品之类的优美之物来观赏的话,为什么不叫环境美学(environmental aesthetics)?当一些环境美学家使用环境美学一词的时候,他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强调它与自然美学的区别:首先是对象的不同,环境美学包括了不同于自然环境的人造环境,如建筑、人造景观等。其次是观念的不同,环境美学强调将自然等环境因素从孤立的、个别的存在物开放为环境,即开放为相互联系甚至与欣赏者本人联系在一起的东西去欣赏,从而有别于传统的自然美学,后者更多地将自然物当作类似于艺术作品之类的孤立之物来看待。严格说来,生态美学一说要取得合法性,就应该一些方面与自然美学和环境美学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是存在的,它更多的不是体现在对象上,而是体现在观念上。总之,生态美学研究的是在将自然或其他什么东西看作一种生态系统的时候所产生的美学问题。2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应该是生态学和美学各自研究对象的交叉部分,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3生态美学的产生的意义?首先是形成并丰富了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这种美学观同以萨特为代表的传统存在论美学观相比在“存在”的范围、内部关系、观照“存在”的视角、存在的审美价值内涵等方面均有突破。是一种克服传统存在论美学各种局限和消极方面,并更具整体性和建设性的美学理论。它将各种生态学原则吸收进美学,成为美学理论中著名的“绿色原则”。其次是派生出著名的文学的生态批评方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生态批评方法得到长足发展。它倡导系统整体观点,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倡导社会责任,反对环境污染;倡导现实主义,反对对自然的扭曲与施虐。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再次,促进了生态文学的发展。所谓生态文学即绿色文学,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题材、歌颂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共生共存。最后是有利于继承发扬中国传统的生态美学智慧,主要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易学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论。3学者有.黄秉生教授 王尔勃副教授 曾繁仁 袁鼎生教授 黄理彪博士 朱慧珍、张泽忠、陈丽琴、张晓芹 邓绍秋教授
什么是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顾名思义,就是生态学和美学相应而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门哲学学科,然而这两门学科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问题上却找到了特殊的结合点。生态美学就生长在这个结合点上。 作为一门形成中的学科,它可能向两个不同侧重面发展,一是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哲学美学的思考,一是对人类生态环境进行经验美学的探讨。但无论侧重面如何,作为一个美学的分支学科,它都应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生态美学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生态学已取得长足发展并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情况之下。1994年前后,我国学者提出生态美学论题。2000年底,我国学者出版有关生态美学的专著,标志着生态美学在我国进入更加系统和深入的探讨。 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之下。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部落时代、早期文明的农耕时代、科技理性主导的现代工业时代,信息产业主导的后现代。所谓后现代在经济上以信息产业、知识集成为标志。在文化上又分解构与建构两种。建构的后现代是一种对现代性反思基础之上的超越和建设。对现代社会的反思是利弊同在。所谓利,是现代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谓弊,则是现代化的发展出现危及人类生存的严重危机。从工业化初期“异化”现象的出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核威胁,到20世纪70年代之后环境危机,再到当前“9.11”为标志的帝国主义膨胀所造成的经济与文化的剧烈冲突。总之,人类生存状态已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我国在经济上处于现代化的发展时期,但文化上是现代与后现代共存,已出现后现代现象。这不仅由于国际的影响,而且我国自身也有市场拜物、工具理性泛滥、环境严重污染、心理疾患漫延等等问题。这样的现实呼唤关系到人类生存的生态美学诞生。 生态美学以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为其理论基础。生态学尽管是1866年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属自然科学范围。1973年,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提出深层生态学,实现了自然科学实征研究与人文科学世界观的探索的结合,形成生态存在论哲学。这种新哲学理论突破主客二元对立机械论世界观,提出系统整体性世界观;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自然——社会”协调统一;反对自然无价值的理论,提出自然具有独立价值的观点。同时,提出环境权问题和可持续生存道德原则。 生态美学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形成并丰富了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这种美学观同以萨特为代表的传统存在论美学观相比在“存在”的范围、内部关系、观照“存在”的视角、存在的审美价值内涵等方面均有突破。是一种克服传统存在论美学各种局限和消极方面,并更具整体性和建设性的美学理论。它将各种生态学原则吸收进美学,成为美学理论中著名的“绿色原则”。其次是派生出著名的文学的生态批评方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生态批评方法得到长足发展。它倡导系统整体观点,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倡导社会责任,反对环境污染;倡导现实主义,反对对自然的扭曲与施虐。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再次,促进了生态文学的发展。所谓生态文学即绿色文学,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题材、歌颂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共生共存。最后是有利于继承发扬中国传统的生态美学智慧,主要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易学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论。 当然,生态美学目前尚在形成过程中,只是一种发展中的美学理论形态,还不具备一个学科的特点。面对西方当代的生态存在论哲学也需进一步清理批判。特别是某些理论家将“存在”引向神秘的“上帝”的倾向,以及“世界的返魅”问题、自然的“内在精神”与独立的审美价值问题以及如何正确对待现代化与现代科技问题都需慎重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其加以分析清理、批判地继承。
裴树东是一位知名的专家,他出生于1964年,现年59岁。裴树东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后在MIT、CMU和多伦多大学深造,取得了博士学位。裴树东是一位专攻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的专家,早在1992年就开始从事相关研究,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2006年,他在美国IEEE国际计算机视觉会议上发表的论文,被评为该年度最佳论文之一。此外,裴树东还拥有数十项发明专利和数百篇论文的发表经验。2018年,裴树东担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并领导团队在多个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包括人脸识别技术、智能驾驶技术等。同时,他也担任了ACM Fellow、IEEE Fellow等国际组织的荣誉会员。总体来说,裴树东的年龄虽已届60,但他的才华和创造力却依然保持着年轻的状态。他是中国领域的杰出代表之一,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蔡宝来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蔡宝来,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全国教学论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课程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海南省领军人才。2003年2-3月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访学。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研究。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4部;获 “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次。获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指导教师、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海南省“555人才工程”称号。[1]中文名蔡宝来国籍中国学位/学历教育学博士职称教授研究方向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社会兼职教学信息科研信息期刊论文获奖情况国际交流学术会议TA说参考资料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特殊教育发展战略、特殊儿童教师教育、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特殊教育评价研究。[1]学习经历1985年9月-1989年7月,四川师范大学学习,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1999年9月-2002年7月,四川师范大学学习,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2007年9月-2008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访学。2011年7月-2012年2月,四川大学出国英语培训。2013年9月-2017年6月,(捷克)帕拉茨基大学(Palacky University, Olomouc, CZ)学习,获得特殊教育学博士学位。2014年7月-2015年1月,(美国)奥本大学蒙哥马利分校(Auburn University at Montgomery, Montgomery, USA)访学。[1]工作经历1989年7月至1999年9月,达县亭子职高教师,1996年聘为中学一级教师2002年7月-2017年12月,宜宾学院工作,2003-2013年先后任教育系主任助理、副主任和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四川省农村幼儿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2018年1月至今,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现任海南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特殊教育系教师支部书记。[1]社会兼职海南省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教学信息1989-1999年,四川省达州职业中学主要从事语文教学。2002-2017年,宜宾学院先后担任教育原理、教育科研方法等本科课程教学。2018年至今,海南师范大学先后主要担任《特殊教育政策与法规》、《特殊教育理论基本专题》、《我国特殊教育课程标准解读》等本科、研究生课程教学。[1]科研信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TER2008-034),2008年四川省教育厅教师教育课题,结题;(P09367)宜宾学院教师教育模式改革探索,2009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结题;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12SA147),2012年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结题;西部农村幼儿教师教育模式新探索(SC13B001),2013年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结题;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殊项目(201308515185),2013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结题;中捷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比较研究(SC16B115),2016年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结题;海南省特殊教育学校“无障碍”环境建设调查研究(项目编号:HNSK(YB)19-30),2019年海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一般课题,结题;海南省特殊教育发展战略新探索,海南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院2019年委托项目,结题;特殊教育发展战略:回顾与展望,2019年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启动基金,在研;海南省学前融合教育模式探索(HNSK(YB)20-32),2020年海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一般课题,在研。海南省特殊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十四五规划建议的调查,2020年海南省教育厅委托项目,在研。[1]
蔡宝来教授师德是通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秉承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和能力。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育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成长,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次,教师应该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尊重教育的规律和学科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最后,教师要以身作则,秉承诚信和正义的原则,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育形象。
如果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想考取东华大学的研究生,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解答。首先,从考取条件角度来看,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需要满足东华大学研究生招生的条件和要求。通常情况下,研究生招生需要满足学历要求、专业要求、语言要求等多个方面的条件。因此,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需要认真了解东华大学研究生招生条件和要求,以便更好地进行准备和规划。其次,从准备考试角度来看,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需要进行系统的考试准备。研究生招生考试通常包括综合素质面试、学科基础考试等多个环节,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准备。可以选择参加培训班、自学、模拟考试等方式,以提高考试成绩和竞争力。第三,从选校和专业角度来看,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需要结合自身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生院校和专业。东华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拥有优秀的研究生教育资源和学术氛围。考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业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学院和专业。最后,从申请材料角度来看,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需要准备相应的申请材料。研究生招生通常需要提交申请表、成绩单、学位证书、推荐信等多个材料,因此需要认真准备和整理。可以咨询学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或者招生指导中心,以获得更多的申请材料和指导信息。综上所述,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想考取东华大学的研究生,需要了解研究生招生条件和要求,进行系统的考试准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院和专业,以及准备相应的申请材料。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对考生有所帮助。
从事管理学研究,主持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2项、参与10余项,发表(出版)论文(著作、教材)40余篇(部),曾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和省教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等。
1. “从言语交际角度看英语委婉语现象”,外语学刊(核心),独著,2002年第5期;2.“关联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山东外语教学(统计源),第一,2003年第5期;3.“大学英语语篇分析教学探讨”,山东外语教学(统计源),独著,2000年第5期;4. “数字的语义模糊性”,山东外语教学(统计源),独著,2003年第3期。
陈丽。陈丽高级教师,宝山区第七届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用数学的方式解读内容设计教学》等多篇论文发表于全国核心期刊,是最好的数学老师。上海大学附属中学是经上海市政府批准、宝山区政府投资2.4亿元建设的高标准、现代化寄宿制高级中学,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公开发表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30余篇,代表论文:赵霞,Whorf意义观对Halliday意义理论的启示《外国语》,2010年第6期(cssci,外语类核心期刊)赵霞,作格结构及其概念框架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第6期(cssci, 外语类核心期刊)赵霞,论隐喻识解中认知语境的制约性《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9期(cssci, 外语类核心期刊)赵霞,基于网络环境下“高级英语”建构性学习模式调查与分析《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10期(cssci, 核心期刊)赵霞,基于意义进化理论的语法隐喻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核心期刊)赵霞,朱晓萍,对时尚杂志广告语的批评性语篇分析《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核心期刊)赵霞,尹娟,中英经济语篇中概念隐喻映射模式的比较分析《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核心期刊)赵霞,陈丽,基于评价理论的人际意义研究《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核心期刊)严世清,赵霞,政治语篇中的情态表达及其批评性话语分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cssci,核心期刊)赵霞,中介语理论与学龄前儿童第二语言学得偏误分析,《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综合版(核心期刊)论文集收录论文1 Zhao Xia, The Languageand Learning Theories of Halliday and Vygotsky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alPractice, In Challenges to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eory and Practice. Edited by Fang Yan & Wu Canzhong, TsinghuaPrinting House,Beijing,May 2010.2.赵霞,论隐喻识解中认知语境的关联性,《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研》-2008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冯奇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3.赵霞,i+1输出假设与学龄前儿童二语习得,第二届全国青年学者外语与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被收录在全国外语类核心期刊《外语与外语教学》学术论丛(下册),徐珺主编,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年12月4.赵霞,语法习得次序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被收录在全国外语类核心期刊《外语学刊》学术论丛《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鈡国华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5.赵霞,降低情感过滤: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的关键,首届全国青年学者外语与外语教学研讨会交流论文,被收录在全国外语类核心期刊《外语与外语教学》特刊,张后尘主编,1998年9月参译词典、参编论文集1.《柯林斯COBUILD高级英汉双解词典》 参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2.《汉英语言与文化》论文集(上卷),编委,李闻海、毕研韬主编,航空工业出版社1998年11月3.《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卷,编委,刘世生、张文府主审;毕研韬、吕明才主编,人民中国出版社,1998年6月参编教辅、教材1.《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综合训练》参编,殷翔文编委会主任,译林出版社,2000.122.《高级英语同步辅导与训练》,主编,江苏科技大学印制,2007年9月论文获奖:1、2009年,论文“认知信息加工模式与建构主义模式互补性研究”获得中国教育技术学会授予的“新时期教育技术发展前沿问题高层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2、2008年,论文《作格结构及其概念框架分析》获得镇江市人民政府授予的“镇江市第十届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3、2010年,论文《Whorf意义观对Halliday意义理论的启示》获得“第五届江苏高校外语专业研究生(博士)学术论坛论文二等奖”4、2004年,论文《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元认知阅读能力发展》获得“江苏科技大学十二届青年教师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5.2001年,论文《行动研究与英语误差分析》获得“镇江市第八次教育科研优秀论文二等奖”。6.2000年,论文《中介语理论与学龄前儿童第二语言习得偏误分析》获得“镇江市第七次教育科研优秀论文二等奖”。7.1998年,论文《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交际文化导入》获得语言与文化研究编委会颁发的优秀论文一等奖。课题作为主持人完成科研项目多项。完成了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三项、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一项,主持完成了江苏科技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高级英语建设精品课程” 一项; 主持完成了市、校本科教学改革课题各一项;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一项;正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和校人才资助项目各一项。作为主要参与者(排名第二)参研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和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