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培忠,男,1976年生,工学博士。 2007.03博士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学专业。 2007.04调入中国矿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 曾经参与导师曲选辉教授国家97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工作,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合作发表论文1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本科毕业被评为中国矿业大学“优秀毕业生”、硕士期间多次荣获中国矿业大学“优秀学生”称号、于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会干部”。博士期间荣获“北京科技大学首届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奖”,并多次荣获北京科技大学“优秀三好研究生”称号。 目前主持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中国矿业大学博士启动基金和企业委托课题各一项。参与山东省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各一项。 近年来主要围绕高温材料MoSi2展开研究,对于MoSi2物理和力学性能的提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主要专注于MoSi2发热材料的研究。以自蔓延高温合成的MoSi2为原料,通过添加粘结剂,最后获得了温度达到1800℃的MoSi2发热材料,所得研究成果引起了相关行业的广泛关注。 制备的MoSi2发热元件在氧化性气氛和其他特殊气氛中表现优异,得到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日本TDK(大连、厦门)等公司的认可;制备的硅片快速热处理炉专用复杂形状MoSi2发热部件得到日本日立、夏普等公司的认可。 目前给本科生讲授《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和《工程材料》等课程,已发表教学论文2篇。 主要学术论著 : MoSi_2发热元件的高温失效行为分析 Self-propagating high temperature synthesis of MoSi_2 matrix composites 陶瓷矿物改性MoSi_2发热元件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Low-temperature oxidation behavior of MoSi_2 powders 二硅化钼发热元件的多样化及其发展趋势 MoSi_2基复合材料的高温裂纹自愈合行为 Effect of the composition of starting materials of Mo–Si on the mechanically induced self-propagating reaction Mechanically activated reactive synthesis of refractory molybdenum and tungsten silicides
在 块状金属玻璃(BMGs) 中引入更松散的原子堆积区域,可以促进塑性变形,使BMGs在室温下更具延展性。在此, 来自北京 科技 大学的吕昭平等研究者,提出了一种不同的合金设计方法,即掺杂非金属元素形成密集的填充图案。 相关论文以题为“Substantially enhanced plasticity of bulk metallic glasses by densifying local atomic packing”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论文链接:
块状非晶玻璃从液态继承了无序的非晶结构。由于缺乏作为低势垒变形载体的晶体缺陷,如位错和堆垛缺陷,BMGs通常比它们的晶体对应物更强、更硬。然而,BMGs合金在室温下拉伸塑性极低,在载荷作用下往往发生灾难性破坏,严重阻碍了其广泛应用。与晶体相不同的是,BMGs的无序原子堆积不易定量描述,只有有限的方法来调整它们的结构-性能关系。因此, 调整BMGs的力学性能以克服其室温脆性,一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挑战。
在远低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BMGs中,塑性变形主要是由于局部扩散跃迁或被称为剪切转变区(shear transformation zone, STZs)的原子团簇的局部共同剪切事件,即一组原子共同克服了局部原子重排的能量势垒鞍点。 变形能力源于金属键合所固有的灵活性: 离域电子允许金属原子在彼此之间滑动而不受键合断裂的影响,而键合断裂有利于损伤而非剪切,例如在离子玻璃中。尽管局部剪切转变开始的位置仍然难以预测,但人们普遍认为,在BMGs中引入更松散的填充区域,可以有效地促进局部塑性事件。这些区域具有较高的局部势能,在加载时容易发生非弹性变形,表现为类液体行为。 因此,增加松散填充区域的数量,可以有效地提高BMGs的塑性。
这种材料设计路线,通过低温热循环或严重塑性变形等方法提高了BMGs的塑性,这些方法通常通过增加密度较低区域的可用性来增强结构波动。然而,目前大多数提高GMGSD塑性的方法,通常会由于引入更松散的填充区域而降低热稳定性和屈服强度。相比之下,松散填充区域的湮没通常被认为可以提高强度和硬度,并改善热稳定性,但往往会恶化塑性,正如BMGs中退火诱发的脆化所证明的那样。
在这里,研究者报告了一个新的设计概念,以改善BMGs的变形能力。研究者通过掺杂非金属元素(NMEs)来增加BMG的结构波动,这些元素具有较小的原子尺寸和与组成BMG的元素的混合负热 。研究者选择的候选元素是氧、氮、碳和硼,分别添加到Ti-、Zr-和Cu基BMGs中,同时,确定了特别合适的掺杂体系(范围从0.1%到0.3%),因此,研究者观察到强度和延展性的显著提高。这可以归因于在非金属溶质周围形成的局部致密堆积区域(LDPRs)体积分数的增加,同时避免了脆性二次相的形成。这些LDPRs的邻近区域变得相对松散,从而增强了材料的结构波动,促进了局部剪切,极大地提高了材料的宏观塑性和韧性,并增强了强度。在热力学的指导下,根据与这些掺杂剂相关的适当的负混合热,该方法原则上是通用的,可以用于广泛改善MGs性能。
图1 基底与掺杂ZrTiHfCuNi BMGs材料的力学行为。
图2 基合金纳米压痕探针τmax的相对频率分布。
图3 研究了基合金和O0.2、B0.2、O0.3掺杂合金的低温比热容实验数据。
图4 低温下BMGs中γ弛豫的研究。
图5 基合金和O掺杂合金的局部原子堆积和剪切响应的MD模拟。
图6 增强BMGs结构异质性的两种方法示意图。
综上所述,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了如何通过不同的设计概念成功地克服BMGs的室温脆性。这是通过形成塑料顺应区,形成周围的密集填充团簇包含间隙掺杂剂。在这种方法中,小的间隙原子被称为“簇形成者”,因为它们体积小,热力学上的考虑,以及它们部分的共价键贡献。由此产生的结构不均一性的增加被证明是大幅度提高BMGs塑性的有效方法,在没有损失的情况下,而是在强度上增加。因此,适当掺杂氧、硼、碳、氮等NMEs,可以同时提高塑性、强度、热稳定性,甚至增强GFA。 这种组合在玻璃成型、可塑性、强度和成本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为符合塑料和耐损伤的BMGs开辟了全新的合成、加工和应用范围。 (文:水生)
读博时在世界顶刊发表论文北京科技大学有奖励。一般来说,北京科技大学对于研究生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有相应的奖励政策。
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导师名单包括:宋卫东、王洪江、王进强、常雁红、李天昕、汪莉、王化军、段旭琴等。
宋卫东所在系所:资源工程系;职称:教授;电话:;E-mail:
简介:宋卫东1966年12月生。1989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992年获北京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留校任教,2001年获北京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4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承担完成了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正在开展的研究项目十项。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项。近五年发表论文31篇,其中EI收录8篇,SCI收录1篇。主讲《土木工程施工》、《工程爆破》、《工程项目管理》和《边坡工程》等课程。指导硕士研究生18名。
主要研究方向:地下工程设计理论与优化、岩土工程加固理论与稳定性分析、矿床开采理论与工艺、地压控制理论与技术、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矿山灾害防治技术、矿山安全系统工程、岩土工程安全评价与控制等。
学术兼职:中国金属学会地下采矿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要发至少一篇。北京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简称北科大,位于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首批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在 块状金属玻璃(BMGs) 中引入更松散的原子堆积区域,可以促进塑性变形,使BMGs在室温下更具延展性。在此, 来自北京 科技 大学的吕昭平等研究者,提出了一种不同的合金设计方法,即掺杂非金属元素形成密集的填充图案。 相关论文以题为“Substantially enhanced plasticity of bulk metallic glasses by densifying local atomic packing”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论文链接:
块状非晶玻璃从液态继承了无序的非晶结构。由于缺乏作为低势垒变形载体的晶体缺陷,如位错和堆垛缺陷,BMGs通常比它们的晶体对应物更强、更硬。然而,BMGs合金在室温下拉伸塑性极低,在载荷作用下往往发生灾难性破坏,严重阻碍了其广泛应用。与晶体相不同的是,BMGs的无序原子堆积不易定量描述,只有有限的方法来调整它们的结构-性能关系。因此, 调整BMGs的力学性能以克服其室温脆性,一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挑战。
在远低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BMGs中,塑性变形主要是由于局部扩散跃迁或被称为剪切转变区(shear transformation zone, STZs)的原子团簇的局部共同剪切事件,即一组原子共同克服了局部原子重排的能量势垒鞍点。 变形能力源于金属键合所固有的灵活性: 离域电子允许金属原子在彼此之间滑动而不受键合断裂的影响,而键合断裂有利于损伤而非剪切,例如在离子玻璃中。尽管局部剪切转变开始的位置仍然难以预测,但人们普遍认为,在BMGs中引入更松散的填充区域,可以有效地促进局部塑性事件。这些区域具有较高的局部势能,在加载时容易发生非弹性变形,表现为类液体行为。 因此,增加松散填充区域的数量,可以有效地提高BMGs的塑性。
这种材料设计路线,通过低温热循环或严重塑性变形等方法提高了BMGs的塑性,这些方法通常通过增加密度较低区域的可用性来增强结构波动。然而,目前大多数提高GMGSD塑性的方法,通常会由于引入更松散的填充区域而降低热稳定性和屈服强度。相比之下,松散填充区域的湮没通常被认为可以提高强度和硬度,并改善热稳定性,但往往会恶化塑性,正如BMGs中退火诱发的脆化所证明的那样。
在这里,研究者报告了一个新的设计概念,以改善BMGs的变形能力。研究者通过掺杂非金属元素(NMEs)来增加BMG的结构波动,这些元素具有较小的原子尺寸和与组成BMG的元素的混合负热 。研究者选择的候选元素是氧、氮、碳和硼,分别添加到Ti-、Zr-和Cu基BMGs中,同时,确定了特别合适的掺杂体系(范围从0.1%到0.3%),因此,研究者观察到强度和延展性的显著提高。这可以归因于在非金属溶质周围形成的局部致密堆积区域(LDPRs)体积分数的增加,同时避免了脆性二次相的形成。这些LDPRs的邻近区域变得相对松散,从而增强了材料的结构波动,促进了局部剪切,极大地提高了材料的宏观塑性和韧性,并增强了强度。在热力学的指导下,根据与这些掺杂剂相关的适当的负混合热,该方法原则上是通用的,可以用于广泛改善MGs性能。
图1 基底与掺杂ZrTiHfCuNi BMGs材料的力学行为。
图2 基合金纳米压痕探针τmax的相对频率分布。
图3 研究了基合金和O0.2、B0.2、O0.3掺杂合金的低温比热容实验数据。
图4 低温下BMGs中γ弛豫的研究。
图5 基合金和O掺杂合金的局部原子堆积和剪切响应的MD模拟。
图6 增强BMGs结构异质性的两种方法示意图。
综上所述,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了如何通过不同的设计概念成功地克服BMGs的室温脆性。这是通过形成塑料顺应区,形成周围的密集填充团簇包含间隙掺杂剂。在这种方法中,小的间隙原子被称为“簇形成者”,因为它们体积小,热力学上的考虑,以及它们部分的共价键贡献。由此产生的结构不均一性的增加被证明是大幅度提高BMGs塑性的有效方法,在没有损失的情况下,而是在强度上增加。因此,适当掺杂氧、硼、碳、氮等NMEs,可以同时提高塑性、强度、热稳定性,甚至增强GFA。 这种组合在玻璃成型、可塑性、强度和成本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为符合塑料和耐损伤的BMGs开辟了全新的合成、加工和应用范围。 (文:水生)
首先,实现了两个“第一”。这是我国腐蚀学科,也是世界华人腐蚀研究者首次在Nature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同时这是北科大在Nature刊物上首次发表研究论文。其次,这一成果得到世界顶级科学杂志《Nature》的接受,表明中国材料环境腐蚀平台“十二五”期间的基础研究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982年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应用专业,1987年获学士学位,1989年获硕士学位;1999年获博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1年8月在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8月至11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现为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出版学术专著作5部,主编教材6部;在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有多篇被EI、ISTP等检索收录。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国家社科规划课题各1项,主持省部级立项课题2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
我国有许多在各领域属于精英的人物,而北大教授陈平就是其中一位。陈平的研究范围包括宏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他将现有西方主流经济学称为“空想资本主义”,其出版的著作有《文明分岔、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动力学》等。
陈平教授的学术水平还是相当厉害的。不管是从毕业院校,还是他的学术成果。
陈平教授本科毕业于我国非常著名的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且在这所学校上了研究生。后来,在1981年,他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进修,并且师从一位著名的物理化学学家。他的老师曾获得诺贝尔化学学奖。后来,陈平教授以论文《非线性动力学与经济周期理论》获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物理学博士GPA:4.0(总平均成绩为满分)。
陈平教授的学术成果也是非常丰硕的。他的作品有:文明分岔、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动力学(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0年、2004年出版)。陈平集——封闭,冲击,演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哈尔滨,1988年出版)。除了他的作品集,陈平教授的主要论文超过20篇,有不少都发表在了人民日报上。
陈平教授长期活跃在大众媒体上,通过新浪博客、搜狐博客、搜狐财经专栏、观察者网专栏等大众媒体对中国与世界经济话题发表评论。其中陈平教授较有影响力的文章有《十问美国的真格总统》、《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讽刺和希望》等。并且他从1988年开始就任北大的教授或副教授。
对于这个问题,大家还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交流讨论。
2月12日,北京大学地空学院唐铭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初旭教授等合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 》发表了题为“Orogenic quiescence in Earth’s middle age”的研究成果。“TOP数据库”显示,本文为北京大学2021年发表的首篇《Science》。唐铭为本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 论文简介 生命演化非常依赖营养元素的供给。许多生命必须的营养元素来自大陆的剥蚀风化,而大陆的剥蚀通量很大程度受控于造山带。唐铭研究员、沈冰研究员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初旭教授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郝记华研究员合作,用碎屑锆石中的Eu异常重建地球45亿年活跃地壳的厚度变化,从而获得大时间尺度下的连续造山记录。 结果显示,地球中年存在长期的造山沉寂,一直到新元古代才逐渐恢复。地球中年的造山沉寂可能终导致全球海洋营养元素持续匮乏和大气氧气浓度回落,从而严重阻碍复杂生命的出现和演化。 作者简介 唐铭,北京大学地空学院研究员(博雅青年学者)。2011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地球化学学士学位;2016年5月毕业于美国马里兰大学,获地球化学博士学位,美国Rice University做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兴趣为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陆壳和洋壳的Eu异常、Li同位素、原位微区地球化学分析等。目前已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Geology、EPSL、GCA等国际著名地学领域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19年加盟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20年获得“高山青年科学家奖”。 唐铭在大陆地壳形成与演化这一地球科学核心领域做出了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作。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首次利用陆源碎屑沉积岩中的过渡族金属反演大陆上地壳成分的变化,将中酸性陆壳的出现和板块构造的启动时间限定在约30亿年前;开展深部地壳堆晶的地球化学研究,揭示钙碱性岩浆演化序列的机理,为造山控制造陆的假说提供了理论基础;提出石榴石氧化还原滤网假说,为认识大陆及地表氧化还原和成矿作用等提供全新思路;开展锆石中Li扩散机制的研究,完善多机制并行扩散理论,为锆石Li速度计在地质过程中的应用提供基础,并将微区Li同位素分析的空间分辨率提高一个数量级。
这位北大教授的学术水平其实是非常高的,因为本身就是在一流学府工作,进行教导工作的
很厉害。因为他对经济的研究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尤其对现在经济的一些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姚洋教授简介:现任职务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季刊)》主编,经济学教授研究领域农业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教育背景北京大学地理学学士(1986) 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1989),师从林毅夫教授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1996),师从Michael R. Carter教授工作经历2010年至今,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2003年至2010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主管科研) 1997年至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讲师(1997)、副教授(1999)、教授(2002) 2006年至今,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 2007.8-2008.1,美国康奈尔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 2003.7-2003.10,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访问教授 2002.4-2002.6,日本国际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访问教授 2000.1-2000.5,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农业与应用经济学系访问副教授副教授 附件为姚洋教授在2011年中国经济学年会秘书处举办的“暑期经济学教师培训班”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并已经姚洋老师本人审阅。点击下载此文件
2月12日,北京大学地空学院唐铭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初旭教授等合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 》发表了题为“Orogenic quiescence in Earth’s middle age”的研究成果。“TOP数据库”显示,本文为北京大学2021年发表的首篇《Science》。唐铭为本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 论文简介 生命演化非常依赖营养元素的供给。许多生命必须的营养元素来自大陆的剥蚀风化,而大陆的剥蚀通量很大程度受控于造山带。唐铭研究员、沈冰研究员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初旭教授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郝记华研究员合作,用碎屑锆石中的Eu异常重建地球45亿年活跃地壳的厚度变化,从而获得大时间尺度下的连续造山记录。 结果显示,地球中年存在长期的造山沉寂,一直到新元古代才逐渐恢复。地球中年的造山沉寂可能终导致全球海洋营养元素持续匮乏和大气氧气浓度回落,从而严重阻碍复杂生命的出现和演化。 作者简介 唐铭,北京大学地空学院研究员(博雅青年学者)。2011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地球化学学士学位;2016年5月毕业于美国马里兰大学,获地球化学博士学位,美国Rice University做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兴趣为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陆壳和洋壳的Eu异常、Li同位素、原位微区地球化学分析等。目前已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Geology、EPSL、GCA等国际著名地学领域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19年加盟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20年获得“高山青年科学家奖”。 唐铭在大陆地壳形成与演化这一地球科学核心领域做出了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作。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首次利用陆源碎屑沉积岩中的过渡族金属反演大陆上地壳成分的变化,将中酸性陆壳的出现和板块构造的启动时间限定在约30亿年前;开展深部地壳堆晶的地球化学研究,揭示钙碱性岩浆演化序列的机理,为造山控制造陆的假说提供了理论基础;提出石榴石氧化还原滤网假说,为认识大陆及地表氧化还原和成矿作用等提供全新思路;开展锆石中Li扩散机制的研究,完善多机制并行扩散理论,为锆石Li速度计在地质过程中的应用提供基础,并将微区Li同位素分析的空间分辨率提高一个数量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