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如果你听从老师的安排,按时上交,并根据老师的批改修改,三四次修改就可以定稿了。有的是毕业论文选题太难太复杂,不好写,写不到一定的水准当然就通不过,很有可能还会被老师要求换题目,我们那年就有个女生是这种遭遇。有的是不按照老师的要求改,或者说没有理解老师批改的内涵,自己瞎写。还有的是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遇到了对学术问题别较真儿的老师。比如我们答辩那天隔壁班问问题的老师有文学院的一个女院长,她问得问题让好几个人很难堪。。总之,写论文的时候一是要听老师的话按要求改论文,交论文。别忘记给论文老师买个饮料酸奶什么的。 二,论文答辩那天别忘了给提问题的老师买瓶水。 三,你们顺利毕业不会让那些老师损失工资,同时,你们没顺利毕业也不会让老师多开一毛钱,所以只要你没有得罪到老师,老师是不会整你的,所以是个人一般都能顺利毕业,更不要说论文通不通过了。因为中国的大学严进宽出,和欧洲大学的宽进严出是不同的。所以不要担心你能通过的。加油。
近几年我国企业的兴衰成败给人最深刻的就是,那些曾经叱咤商海、呼风唤雨的巨子们大都只是昙花一现,各领风骚三五年后便销声匿迹。失败的原因有多种。我国企业家往往将失败归咎于决策失败。飞龙总裁姜伟反省出的20大失误,头三条赫然是:“决策的浪漫化、决策的模糊性、决策的急躁化。”可见决策失误给姜伟带来切肤之痛。巨人总裁史玉柱在检讨失败时曾坦言:“巨人的董事会是空的,决策是一个人说了算。因我一个人的失误,给集团整体利益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也恰好说明,权力必须制约。”而国内其他企业家在反思失败时,也无一例外地检讨自己的决策失误。我国企业家为什么总是决策失误呢?最根本原因是财权配置不当,企业内部缺乏一套完善的财务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几乎所有失败的决策都是在独断中产生的。巨人集团公司缺乏民主决策与科学决策的决策机制,独断专行,一意孤行,并在形式上追求军事方式,搞“三大战役”。不仅是巨人集团,我国决大多数企业决策基本上是独断体制,没有人能够阻止姜伟“决策的浪漫化、决策的模糊性、决策的急躁化”,也没有人能对吴炳新的“三株年销售额1999年达到900亿元”的宏伟目标提出质疑。我国的企业大多集创业者、所有者、决策者和执行者一身,董事会形同虚设。这些条件与权力的结合,必然使我国的企业家拥有了全世界最高的经营失误机会和决策失误机会。从理论上说,财务治理权是指由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组成的一个体系。目前我国财务治理权的配置极不规范,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财务决策权过度集中与过度分散并存,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处理不当。一是财权过度集中。财权过度集中于集团内部,集团外部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治理权往往受到轻视。尤其是银行作为现阶段我国企业集团的主要资金供给者,还没有参与企业财务治理的权利,国际通用的相机治理的财务机制尚未建立。财权过度集中于内部单个经营层次和个人,财务决策的内部配置与制约机制尚未建立。在多数集团公司里,董事长与总经理一身二任,董事会与经理会机构重叠。并且,在进行财务决策时,通常是董事长或总经理一人说了算。由于财权过度集中,使企业的决策不仅有独裁性更有主观性。在实践中,由于这样的决策机制致使企业破产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二是过度分权。一则下属单位的财权过大,导致集团资金运作混乱,资金投向不合理,资金使用浪费严重。二则对下属单位的财权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导致下属单位滥用财权,过多考虑本单位的利益。有许多人曾对安然公司内部决策权最大限度地下放大加赞赏。然而安然破产后这一“经验”恰好变成了教训:在分权体制下,拿着“奶酪”的人很多时候不是外部人,而是自己的部下或子公司。二、财务监督权虚置,财务约束机制运转不力其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企业内部的监督层面。(1)董事会“空壳”或“形同虚设”,缺乏董事会对经营层的有效约束机制。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企业,董事会往往被管理层所控制,成为管理层实现其目的工具。(2)监事会“有责无权”,监督泛力。(3)内部审计没有发挥作用。内部审计机构多受托于总经理,是一个与财务部门平行的职能部门,主要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难以对本公司的财务经理和总经理的经济责任进行监督和评价,其财务监督职能是有限的。(4)内部员工的监督在组织与职能上缺位,职工代表大会形同虚设。(二)在政府监督层面。政府监督的形式主要有会计委派制、财务总监制、外部监事会制三种以国家出资者身份对经营者进行外部监管。然而这几种形式都有其缺陷,如委派的会计、总监和监事能尽职尽责所依赖的前提不可靠;委派人员的再监督存在问题。 (三)社会监督(或民间监督)层面。注册会计师对企业集团财务报表的审计也多流于形式。如 “安然事件”以及我国的银广夏事件等一系列财务欺诈事件都使人们开始怀疑注册会计师这一市场经济的“看门人”的角色;银行等其他债权人的财务监督在组织与职能上缺位,没有建立相机治理机制。财务治理权的配置是财务体制的核心,必须实现财务治理权的有效分置。具体而言:首先,对财务决策权进行合理配置。管理的重心在于决策,而决策的效果首先取决于决策权的配置。从理论上讲,公司的财务决策权应集中在股东会和董事会。但在实践中,股东会和董事会所拥有的财务决策权部分地授权给经理层执行。这就需要研究财务决策权在股东会和董事会与经理会之间的分割与配置问题。一般认为,财务的决策分为两类:一是财务战略决策;二是财务战术决策。即使在授权制度下,财务的战略决策权也必须集中在股东会和董事会,而一般的或日常的财务决策,则可授权给经理层作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一个公司好比一个球场,领队、教练员、运动员和裁判员必须分工明确,不能越位。一个公司包括集团公司也必须清晰决策层、管理层、作业层、监督层的各自权限和责任。决策权尤其是财务战略安排的决策权和控制权是不宜放权的,决策权的下放必然导致诸侯现象、控制失灵,战略决策权上的集中体制是公司制度下的理性选择。其次,对财务执行权进行合理配置。公司的总经理和财务经理负责对财务决策进行执行并承担三种职能:董事会授权进行日常财务决策;董事会制定财务战略决策并拟订方案;负责实施董事会制定的财务战略决策方案。第三,对财务监督权进行合理配置。财务监督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单位内部预算、制度等,以企业的财务活动和经济活动为工作对象,对企业财务活动、财务收支以及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进行的检查、控制和督促。财务监督权是分散地配置的,主要有两大监督体系:其一,内部财务监督体系和外部财务监督体系。从国际惯例看,企业内部的财务监督一般是按机构分设、权利分置、责任分割和相互制约的原则或逻辑展开设计的一个纵横交错的复合体系。根据我国现有公司治理结构的情况,考虑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部门经理的委托代理链,同时设置监事会、内部审计两个监督机构,并在监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与外部独立审计进行沟通,形成以监事会为中心的内部财务监督体系。(1)监事会、董事会和总经理的财务监督。《公司法》已明确规定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其成员由股东大会产生,代表股东大会对董事和经理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可见,监事会产生于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委托代理关系上,处于财务监督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是整个体系的中心。按照公司法的规定,监事会有权检查公司的财务,有权对董事和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有权要求董事或者经理纠正其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等。监事会是直接对股东大会负责的,其目标确保总经理与所有者的财务目标一致;董事会代表所有者对总经理进行财务监督,其目标是确保总经理与所有者的财务目标一致;总经理对财务经理进行财务监督,其目标是确保财务经理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一致,并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2)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在我国一般由管理层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发表意见,因此通过事务所鉴证财务报告,进而监督公司管理当局的机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设立审计委员会负责聘请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师讨论审计范围、费用、要求,解决审计师与企业管理当局的冲突,就可以在管理层与外部独立审计之间形成一种监督力量,增强外部审计的独立鉴证功能。可见,审计委员会应定位在监督管理层与外部人员对内部财务鉴定而产生的关系上,其职责主要是通过独立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外部审计机构以及独立财务顾问等来确保这些外部人员能公允地发表意见,以免被管理当局控制和利用。(3)内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一般通过对生产经营效率和效果的审计、组织结构的审计,以及对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和完善性的审计,发挥其监督、评价与服务职能。从监督的角度来看,内部审计机构产生于经理层与下属部门的代理关系上,它可以定位为监督经理层下属部门的财务活动,而经理层的行为偏差则可由更高层次的财务总监去纠正。这样,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主要集中在:检查内部控制系统的适用性、有效性,提出改进建议;检查各种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检查单位对政策、计划、规程、法律和条例的执行情况;检查资产安全、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情况等。(4)员工的监督。通过厂务公开、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共决制、员工代表进入监事会等方式进行的财务监督,也是属于内部财务监督的范畴。外部财务监督体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财务管理一般采用自律型的体制,但同时也必须辅之以结构复杂的外部监督体系。包括:政府的财务监督。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借助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来干预和管制企业的财务行为也是必要的。如为避免重复投资和盲目建设以及实现其环境保护的目标等,政府通过行政审批和产业政策等方式引导和约束企业的投资行为等。出资者的财务监督。即使在两权分离的制度下,企业的出资者仍将保留一部分的企业治理权,尤其是财务控制权,这些财务控制权包括:选派经营者和财务总监;参与重大财务战略决策;实施财务监督;参与收益分配和决定再投入等。在法人财产权得以确立的条件下,出资者的财务主要就是一种监控机制,以确保经营者的财务行为与出资者的目标相一致。债权人的财务监督。传统的债权债务关系仅仅是一种本金和利息的偿付关系。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债权债务关系的性质和内容在发生变化。相机治理机制的产生,使得债权人尤其是银行取得了对企业的部分财务监督和控制权。注册会计师的财务监督。这是市场化的财务监督的主要形式。注册会计师的查帐验证活动,是企业财务规范运作的重要保证。我国企业必须尽快实现自身财务治理权的有效配置,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这样才能降低经营失误机会和决策失误机会,使我国企业走得更远。
论文系统问题,或网络问题。毕业论文查重上传失败有多方面原因包括:使用工具的异常,常见的情况就是浏览器不支持论文查重检测系统,这个时候可以试试更改浏览器重新上传。论文上传格式不符合条件,论文上传的文档格式一般为Word的docx、doc格式。系统出错。当你的论文上传失败时,可能是论文系统发生错误或者是系统正处于维护阶段也可能是没有连接网络,建议使用不同的电脑进行登陆系统。
近几年我国企业的兴衰成败给人最深刻的就是,那些曾经叱咤商海、呼风唤雨的巨子们大都只是昙花一现,各领风骚三五年后便销声匿迹。失败的原因有多种。我国企业家往往将失败归咎于决策失败。飞龙总裁姜伟反省出的20大失误,头三条赫然是:“决策的浪漫化、决策的模糊性、决策的急躁化。”可见决策失误给姜伟带来切肤之痛。巨人总裁史玉柱在检讨失败时曾坦言:“巨人的董事会是空的,决策是一个人说了算。因我一个人的失误,给集团整体利益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也恰好说明,权力必须制约。”而国内其他企业家在反思失败时,也无一例外地检讨自己的决策失误。我国企业家为什么总是决策失误呢?最根本原因是财权配置不当,企业内部缺乏一套完善的财务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几乎所有失败的决策都是在独断中产生的。巨人集团公司缺乏民主决策与科学决策的决策机制,独断专行,一意孤行,并在形式上追求军事方式,搞“三大战役”。不仅是巨人集团,我国决大多数企业决策基本上是独断体制,没有人能够阻止姜伟“决策的浪漫化、决策的模糊性、决策的急躁化”,也没有人能对吴炳新的“三株年销售额1999年达到900亿元”的宏伟目标提出质疑。我国的企业大多集创业者、所有者、决策者和执行者一身,董事会形同虚设。这些条件与权力的结合,必然使我国的企业家拥有了全世界最高的经营失误机会和决策失误机会。从理论上说,财务治理权是指由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组成的一个体系。目前我国财务治理权的配置极不规范,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财务决策权过度集中与过度分散并存,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处理不当。一是财权过度集中。财权过度集中于集团内部,集团外部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治理权往往受到轻视。尤其是银行作为现阶段我国企业集团的主要资金供给者,还没有参与企业财务治理的权利,国际通用的相机治理的财务机制尚未建立。财权过度集中于内部单个经营层次和个人,财务决策的内部配置与制约机制尚未建立。在多数集团公司里,董事长与总经理一身二任,董事会与经理会机构重叠。并且,在进行财务决策时,通常是董事长或总经理一人说了算。由于财权过度集中,使企业的决策不仅有独裁性更有主观性。在实践中,由于这样的决策机制致使企业破产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二是过度分权。一则下属单位的财权过大,导致集团资金运作混乱,资金投向不合理,资金使用浪费严重。二则对下属单位的财权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导致下属单位滥用财权,过多考虑本单位的利益。有许多人曾对安然公司内部决策权最大限度地下放大加赞赏。然而安然破产后这一“经验”恰好变成了教训:在分权体制下,拿着“奶酪”的人很多时候不是外部人,而是自己的部下或子公司。二、财务监督权虚置,财务约束机制运转不力其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企业内部的监督层面。(1)董事会“空壳”或“形同虚设”,缺乏董事会对经营层的有效约束机制。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企业,董事会往往被管理层所控制,成为管理层实现其目的工具。(2)监事会“有责无权”,监督泛力。(3)内部审计没有发挥作用。内部审计机构多受托于总经理,是一个与财务部门平行的职能部门,主要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难以对本公司的财务经理和总经理的经济责任进行监督和评价,其财务监督职能是有限的。(4)内部员工的监督在组织与职能上缺位,职工代表大会形同虚设。(二)在政府监督层面。政府监督的形式主要有会计委派制、财务总监制、外部监事会制三种以国家出资者身份对经营者进行外部监管。然而这几种形式都有其缺陷,如委派的会计、总监和监事能尽职尽责所依赖的前提不可靠;委派人员的再监督存在问题。 (三)社会监督(或民间监督)层面。注册会计师对企业集团财务报表的审计也多流于形式。如 “安然事件”以及我国的银广夏事件等一系列财务欺诈事件都使人们开始怀疑注册会计师这一市场经济的“看门人”的角色;银行等其他债权人的财务监督在组织与职能上缺位,没有建立相机治理机制。财务治理权的配置是财务体制的核心,必须实现财务治理权的有效分置。具体而言:首先,对财务决策权进行合理配置。管理的重心在于决策,而决策的效果首先取决于决策权的配置。从理论上讲,公司的财务决策权应集中在股东会和董事会。但在实践中,股东会和董事会所拥有的财务决策权部分地授权给经理层执行。这就需要研究财务决策权在股东会和董事会与经理会之间的分割与配置问题。一般认为,财务的决策分为两类:一是财务战略决策;二是财务战术决策。即使在授权制度下,财务的战略决策权也必须集中在股东会和董事会,而一般的或日常的财务决策,则可授权给经理层作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一个公司好比一个球场,领队、教练员、运动员和裁判员必须分工明确,不能越位。一个公司包括集团公司也必须清晰决策层、管理层、作业层、监督层的各自权限和责任。决策权尤其是财务战略安排的决策权和控制权是不宜放权的,决策权的下放必然导致诸侯现象、控制失灵,战略决策权上的集中体制是公司制度下的理性选择。其次,对财务执行权进行合理配置。公司的总经理和财务经理负责对财务决策进行执行并承担三种职能:董事会授权进行日常财务决策;董事会制定财务战略决策并拟订方案;负责实施董事会制定的财务战略决策方案。第三,对财务监督权进行合理配置。财务监督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单位内部预算、制度等,以企业的财务活动和经济活动为工作对象,对企业财务活动、财务收支以及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进行的检查、控制和督促。财务监督权是分散地配置的,主要有两大监督体系:其一,内部财务监督体系和外部财务监督体系。从国际惯例看,企业内部的财务监督一般是按机构分设、权利分置、责任分割和相互制约的原则或逻辑展开设计的一个纵横交错的复合体系。根据我国现有公司治理结构的情况,考虑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部门经理的委托代理链,同时设置监事会、内部审计两个监督机构,并在监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与外部独立审计进行沟通,形成以监事会为中心的内部财务监督体系。(1)监事会、董事会和总经理的财务监督。《公司法》已明确规定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其成员由股东大会产生,代表股东大会对董事和经理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可见,监事会产生于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委托代理关系上,处于财务监督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是整个体系的中心。按照公司法的规定,监事会有权检查公司的财务,有权对董事和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有权要求董事或者经理纠正其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等。监事会是直接对股东大会负责的,其目标确保总经理与所有者的财务目标一致;董事会代表所有者对总经理进行财务监督,其目标是确保总经理与所有者的财务目标一致;总经理对财务经理进行财务监督,其目标是确保财务经理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一致,并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2)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在我国一般由管理层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发表意见,因此通过事务所鉴证财务报告,进而监督公司管理当局的机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设立审计委员会负责聘请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师讨论审计范围、费用、要求,解决审计师与企业管理当局的冲突,就可以在管理层与外部独立审计之间形成一种监督力量,增强外部审计的独立鉴证功能。可见,审计委员会应定位在监督管理层与外部人员对内部财务鉴定而产生的关系上,其职责主要是通过独立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外部审计机构以及独立财务顾问等来确保这些外部人员能公允地发表意见,以免被管理当局控制和利用。(3)内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一般通过对生产经营效率和效果的审计、组织结构的审计,以及对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和完善性的审计,发挥其监督、评价与服务职能。从监督的角度来看,内部审计机构产生于经理层与下属部门的代理关系上,它可以定位为监督经理层下属部门的财务活动,而经理层的行为偏差则可由更高层次的财务总监去纠正。这样,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主要集中在:检查内部控制系统的适用性、有效性,提出改进建议;检查各种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检查单位对政策、计划、规程、法律和条例的执行情况;检查资产安全、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情况等。(4)员工的监督。通过厂务公开、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共决制、员工代表进入监事会等方式进行的财务监督,也是属于内部财务监督的范畴。外部财务监督体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财务管理一般采用自律型的体制,但同时也必须辅之以结构复杂的外部监督体系。包括:政府的财务监督。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借助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来干预和管制企业的财务行为也是必要的。如为避免重复投资和盲目建设以及实现其环境保护的目标等,政府通过行政审批和产业政策等方式引导和约束企业的投资行为等。出资者的财务监督。即使在两权分离的制度下,企业的出资者仍将保留一部分的企业治理权,尤其是财务控制权,这些财务控制权包括:选派经营者和财务总监;参与重大财务战略决策;实施财务监督;参与收益分配和决定再投入等。在法人财产权得以确立的条件下,出资者的财务主要就是一种监控机制,以确保经营者的财务行为与出资者的目标相一致。债权人的财务监督。传统的债权债务关系仅仅是一种本金和利息的偿付关系。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债权债务关系的性质和内容在发生变化。相机治理机制的产生,使得债权人尤其是银行取得了对企业的部分财务监督和控制权。注册会计师的财务监督。这是市场化的财务监督的主要形式。注册会计师的查帐验证活动,是企业财务规范运作的重要保证。我国企业必须尽快实现自身财务治理权的有效配置,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这样才能降低经营失误机会和决策失误机会,使我国企业走得更远。
论文答辩时答辩稿是你提交给答辩老师评审看的稿。答辩过程中答辩老师还可能会提出一些关于论文的修改意见或建议,答辩结束后,你还需要根据导师的修改意见修改论文。修改完成后,还需要装订打印或者上传给学校备案这才算最终稿,所以你可以放心改。我平日里没时间都是找北京译顶可以帮忙的,价格不高
论文投稿被拒绝肯定是没有达到别人的标准,要么是品质问题,要么是同类型的太多。
没有达到标准,写的不够优秀,还有是抄袭的
1.1 与期刊主题不符合
投稿前,先看期刊接收论文的范围、类型。
比如有些杂志社已经明确注明不接受 Case report,你把Case report投到人家杂志,当然妥妥地拒稿啊。比如,有些杂志社明明是个肝病学的杂志,你把大脑的研究发给人家算咋回事啊?
所以,亲爱的朋友们,在投稿前,拜托您先读读杂志的说明吧!收到与期刊主题不符合的论文,人家就是秒拒啊!
1.2 摘要不够吸引人
当接收到论文的时候,编辑第一眼看的是「目前该领域研究到哪里了,你的论文对这个领域的贡献在哪里」。当你没有清晰地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时候,你的论文很可能就被Pass 了。
你想想,编辑每天收到多少投稿,尤其是影响因子稍高的杂志,哪有时间认真去找你的文章的亮点在哪里呢?
如果你的文章没有让编辑眼前一亮,或者「哇,这个研究看起来很有趣」,那么,你的论文可能就命运多舛了。
所以,笔者建议每位作者投稿之前都要认真书写摘要,准确、清晰地表达出你论文的核心内容,摘要的书写详见我们的往期文章:毕业论文摘要怎么写?
1.3 论文的贡献不够大
有些论文写得挺好,也挺有意思的。但是论文对这个领域的贡献却没有非常直白地表现出来。
比如有些同学在写论文的时候会常写:「这个领域的研究非常少,所以我们要做这个研究」,「我的这个研究和别人的都不一样,所以我要做这个研究」。
这样的写法只写了自己论文的创新性,而没有表明自己的创新性为什么在这个领域这么重要。而这个研究创新点的重要性,反而是编辑很看重的点。
笔者也相信每篇论文都有它的重要性。如果你不知道,你老板肯定知道,所以,请把它清晰直观地亮出来,好吗?
1.4 X 国的首次研究
如果一篇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是它是某个特定国家的首次此类研究,那么它本身就不可能使其他国家的读者感兴趣。
一些国际的期刊,很可能会因为这个原因拒稿。
当然,不是说你非要进行跨国的研究,只是说有些文化可能只局限于一个国家,不能推广到其他国家。
比如,你研究打麻将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因为麻将其实挺中国的,外国的读者可能觉得跟他们关系不大(只是打个比方哈,笔者已经很努力地在想例子了),因此国际期刊可能会拒稿。
如果你的论文确实聚焦于一个国家中特别相关的主题,那么将其与国际发展联系起来就很重要。否则,此类论文最好放在纯国家期刊上。
所以,在确定研究主题前,最好想清楚该主题是否适合国际类期刊。如果该研究已经结束,最好找出文章的其他创新点,否则,只有某个特定国家的首次此类研究这个创新点,很难发表在国际的期刊上。
1.5 文章本身缺陷
(1)研究设计有问题
比如缺少对照组,样本量太小,对样本的选择性太强……等等。
研究设计的问题,会使得作者无法得出可靠结论。
(2)预实验的投稿
预实验是正式试验的基础。预实验过后,通常会改进实验设计,加大样本量使得研究更具有可信性。直接把预实验结果投稿给期刊通常会被拒稿,因为预实验只能给正式试验提供相关的方向和参考,而不能算作科学严谨的研究。
文章本身的缺陷有时候确实非常难以解决。所以,笔者建议大家在研究设计阶段多和导师讨论,多和师兄师姐交流,多看看文献的方法设计,做到心中有数,方法科学严谨,尽可能地防止研究方法出问题。
1.6 文章格式问题
一般来说,杂志社不会因为文章格式问题拒稿,顶多是让你修改。
然而,如果你有其他的一些问题,又刚好文章格式出现了问题,比如参考文献格式不对,文章的字体、行距、行号等不对,缺少一些必要的声明等等。杂志社可能会认为你很不认真,本来还可以给点机会的,现在可能就直接给你拒稿了。
所以,请大家在投稿前好好阅读下杂志社的投稿说明,把格式调整好。
过了前面这么多关,终于可以进入同行评议了。然而,同行评议比编辑审核还要严格,来看看同行评议常见的拒稿理由吧。
2.1 语言问题
很多研究者的研究创新性很好,论文的结果也很好,但是英语水平真不敢恭维。很多审稿人对于英语水平还蛮看重的。
笔者的一个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说,他审稿的时候,一旦发现有 3 个以上的语法错误,就不看了,直接打回去,英文改好了再来。
因此,对于非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人,在投稿前最好找英语好的同学或者同事润色下,必要的时候可以找下润色公司润色。
2.2 论文写作问题
论文里面出现太多的术语,并且缺乏对术语的解释,让审稿人看得云里雾里的。
笔者导师之前审过一个论文,说里面的缩略词都没有标注出来,看得太艰难了,本来还想让人家改改的,后来看不下去了,还是直接拒稿了。
还有些投稿者的论文整体行文没有逻辑,文章内容很散而且表述很不清晰。
对于研究背景的描述不够清楚,对先前研究的局限性也没有明确地说明,更不会让读者产生一种「哇,这个研究很有意义」、「哇,这个研究很新颖」的感觉。这样的论文就算之前编辑送审了,在同行评议的时候仍然会被拒稿。
所以,建议大家在投稿前梳理文章脉络,写完后让导师、实验室的同学帮忙看一看,看文章行文是否容易理解,逻辑是否清晰等。
2.3 研究细节不清晰
论文的研究必须包含必要的细节,以便读者可以重复该实验,以及使读者信服。如果缺少一些研究的细节,杂志社更可能会选择拒稿,而不是要求作者修改。
所以,笔者建议大家在书写方法部分的时候,尽可能涵盖重要研究细节,尤其是新技术,更需要详细地描述。同时,写完方法部分后,可以和类似的文献相比较,看看是否有重要信息的遗漏。
2.4 结论过于夸大
作者都希望自己的研究对于领域来说有重大意义。但是,夸大结论可能会被拒稿。
比如你发现肥胖和癌症有一定的相关性,你在下结论的时候不能说「肥胖导致了癌症」,这种明显夸大结论的行为在编辑和审稿人看来是非常不可取的,很可能导致直接拒稿。
所以,笔者建议大家在论文中下结论的时候,做到恰如其分,严谨准确。
好了,以上就是资深杂志社编辑总结的六大送审前拒稿理由和四大送审后拒稿理由,希望同学们引以为戒,不要踩这些坑。
最后,祝小伙伴们都能顺顺利利发文章,遇到 Kind 的审稿人,轻松过稿,Paper多多。
其实论文降重并不难,原理也很简单。就是把重复部分用自己的语言再复述一遍,尽可能地改头换面。一般人自己动手完全可以搞定。,可以找北京译顶科技,那边价格比较便宜߅
论文被拒稿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论文质量不高、论文内容不新颖、论文结论不充分或不明确、论文抄袭或抄袭他人研究等。通常情况下,论文被拒稿的原因都是由于论文没有达到发表的标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期刊对论文发表的标准都不同,所以如果你的论文被拒稿,你可以尝试投稿到其他期刊,并且在投稿前要仔细阅读期刊的投稿指南,以确保你的论文符合发表的标准。
论文投稿被拒绝肯定是没有达到别人的标准,要么是品质问题,要么是同类型的太多。
1.1 与期刊主题不符合
投稿前,先看期刊接收论文的范围、类型。
比如有些杂志社已经明确注明不接受 Case report,你把Case report投到人家杂志,当然妥妥地拒稿啊。比如,有些杂志社明明是个肝病学的杂志,你把大脑的研究发给人家算咋回事啊?
所以,亲爱的朋友们,在投稿前,拜托您先读读杂志的说明吧!收到与期刊主题不符合的论文,人家就是秒拒啊!
1.2 摘要不够吸引人
当接收到论文的时候,编辑第一眼看的是「目前该领域研究到哪里了,你的论文对这个领域的贡献在哪里」。当你没有清晰地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时候,你的论文很可能就被Pass 了。
你想想,编辑每天收到多少投稿,尤其是影响因子稍高的杂志,哪有时间认真去找你的文章的亮点在哪里呢?
如果你的文章没有让编辑眼前一亮,或者「哇,这个研究看起来很有趣」,那么,你的论文可能就命运多舛了。
所以,笔者建议每位作者投稿之前都要认真书写摘要,准确、清晰地表达出你论文的核心内容,摘要的书写详见我们的往期文章:毕业论文摘要怎么写?
1.3 论文的贡献不够大
有些论文写得挺好,也挺有意思的。但是论文对这个领域的贡献却没有非常直白地表现出来。
比如有些同学在写论文的时候会常写:「这个领域的研究非常少,所以我们要做这个研究」,「我的这个研究和别人的都不一样,所以我要做这个研究」。
这样的写法只写了自己论文的创新性,而没有表明自己的创新性为什么在这个领域这么重要。而这个研究创新点的重要性,反而是编辑很看重的点。
笔者也相信每篇论文都有它的重要性。如果你不知道,你老板肯定知道,所以,请把它清晰直观地亮出来,好吗?
1.4 X 国的首次研究
如果一篇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是它是某个特定国家的首次此类研究,那么它本身就不可能使其他国家的读者感兴趣。
一些国际的期刊,很可能会因为这个原因拒稿。
当然,不是说你非要进行跨国的研究,只是说有些文化可能只局限于一个国家,不能推广到其他国家。
比如,你研究打麻将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因为麻将其实挺中国的,外国的读者可能觉得跟他们关系不大(只是打个比方哈,笔者已经很努力地在想例子了),因此国际期刊可能会拒稿。
如果你的论文确实聚焦于一个国家中特别相关的主题,那么将其与国际发展联系起来就很重要。否则,此类论文最好放在纯国家期刊上。
所以,在确定研究主题前,最好想清楚该主题是否适合国际类期刊。如果该研究已经结束,最好找出文章的其他创新点,否则,只有某个特定国家的首次此类研究这个创新点,很难发表在国际的期刊上。
1.5 文章本身缺陷
(1)研究设计有问题
比如缺少对照组,样本量太小,对样本的选择性太强……等等。
研究设计的问题,会使得作者无法得出可靠结论。
(2)预实验的投稿
预实验是正式试验的基础。预实验过后,通常会改进实验设计,加大样本量使得研究更具有可信性。直接把预实验结果投稿给期刊通常会被拒稿,因为预实验只能给正式试验提供相关的方向和参考,而不能算作科学严谨的研究。
文章本身的缺陷有时候确实非常难以解决。所以,笔者建议大家在研究设计阶段多和导师讨论,多和师兄师姐交流,多看看文献的方法设计,做到心中有数,方法科学严谨,尽可能地防止研究方法出问题。
1.6 文章格式问题
一般来说,杂志社不会因为文章格式问题拒稿,顶多是让你修改。
然而,如果你有其他的一些问题,又刚好文章格式出现了问题,比如参考文献格式不对,文章的字体、行距、行号等不对,缺少一些必要的声明等等。杂志社可能会认为你很不认真,本来还可以给点机会的,现在可能就直接给你拒稿了。
所以,请大家在投稿前好好阅读下杂志社的投稿说明,把格式调整好。
过了前面这么多关,终于可以进入同行评议了。然而,同行评议比编辑审核还要严格,来看看同行评议常见的拒稿理由吧。
2.1 语言问题
很多研究者的研究创新性很好,论文的结果也很好,但是英语水平真不敢恭维。很多审稿人对于英语水平还蛮看重的。
笔者的一个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说,他审稿的时候,一旦发现有 3 个以上的语法错误,就不看了,直接打回去,英文改好了再来。
因此,对于非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人,在投稿前最好找英语好的同学或者同事润色下,必要的时候可以找下润色公司润色。
2.2 论文写作问题
论文里面出现太多的术语,并且缺乏对术语的解释,让审稿人看得云里雾里的。
笔者导师之前审过一个论文,说里面的缩略词都没有标注出来,看得太艰难了,本来还想让人家改改的,后来看不下去了,还是直接拒稿了。
还有些投稿者的论文整体行文没有逻辑,文章内容很散而且表述很不清晰。
对于研究背景的描述不够清楚,对先前研究的局限性也没有明确地说明,更不会让读者产生一种「哇,这个研究很有意义」、「哇,这个研究很新颖」的感觉。这样的论文就算之前编辑送审了,在同行评议的时候仍然会被拒稿。
所以,建议大家在投稿前梳理文章脉络,写完后让导师、实验室的同学帮忙看一看,看文章行文是否容易理解,逻辑是否清晰等。
2.3 研究细节不清晰
论文的研究必须包含必要的细节,以便读者可以重复该实验,以及使读者信服。如果缺少一些研究的细节,杂志社更可能会选择拒稿,而不是要求作者修改。
所以,笔者建议大家在书写方法部分的时候,尽可能涵盖重要研究细节,尤其是新技术,更需要详细地描述。同时,写完方法部分后,可以和类似的文献相比较,看看是否有重要信息的遗漏。
2.4 结论过于夸大
作者都希望自己的研究对于领域来说有重大意义。但是,夸大结论可能会被拒稿。
比如你发现肥胖和癌症有一定的相关性,你在下结论的时候不能说「肥胖导致了癌症」,这种明显夸大结论的行为在编辑和审稿人看来是非常不可取的,很可能导致直接拒稿。
所以,笔者建议大家在论文中下结论的时候,做到恰如其分,严谨准确。
好了,以上就是资深杂志社编辑总结的六大送审前拒稿理由和四大送审后拒稿理由,希望同学们引以为戒,不要踩这些坑。
最后,祝小伙伴们都能顺顺利利发文章,遇到 Kind 的审稿人,轻松过稿,Paper多多。
有些同学发表论文时,系统会提示论文发表失败,但找不到原因。因为有些论文质量很差,虽然有几千字甚至上万字,但大部分都是从书籍、期刊和别人的论文中抄来的。然后拼凑,既没有论证,也没有明确的论据。这样的论文是不可能通过入选老师的评价的。所以要从自己的论文入手,找出自己论文发表失败的原因。事实上,论文发表失败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平时不做研究,没有选择合适的课题,积累大量的资料和经验。这是写论文的第一个前提。如果不做好这些准备,很容易导致论文发表失败。第二,写作能力差。对于那些根本不写,或者很少写文章的同学来说,他们甚至不知道规范要求是什么。这种情况,只能靠自己努力,实在没办法。以上两点就是论文发表失败的原因,希望大家在进行论文写作与发表时,都能保证原创度,顺利完成。
师兄师姐的帮助是顺利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辅助力量博士阶段的科研工作和本科时期的学习过程是截然不同的,本科的学习过程主要以获取知识和解题为主,基本上是一种重复性的记忆过程,基本不需要分析、研究和创新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而博士阶段的科研工作则是一种根据已有的成果、已报道的文献等内容进行改良、发展和创新的以创造和发明为主的活动,本科阶段学习的知识可以说完全无用。要做好科研需要的是扎实的实验技术,丰富的前沿知识,敏锐的洞察力,缜密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刹那的灵感等无法培训出来的能力,尤其是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是更重要的。做什么和怎么做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体会才能够悟到的,对于只有三五年时间的研究生来说,在没有导师指导的情况下,从师兄师姐那里获得帮助就十分重要了。
那么从师兄师姐那里能够获得哪些帮助那?一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操作技巧和各种基本的实验技术。本科阶段也有实验课,能够学习到一些实验方法,但是完全不能满足研究生阶段的实验需要,研究生阶段的实验内容更加专一和深入,其复杂程度和精密程度也更高。很多时候实验的成功更需要运气,往往表现出类似玄学的特征,很多微小的细节会决定整个实验的成败,从师兄师姐那里获得这些细节的东西无疑是一条捷径。第二类,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师兄师姐的经验更加丰富,他们在若干年的科研活动中肯定有自己的体会和想法,他们的经历往往能够作为参考,哪些研究方向比较难,哪些内容是不可行的,哪个工作容易做出成果,他们往往比导师更加清楚,直接从他们的经验教训能够获得很多有用的信息,能够使自己的工作量大大减轻,而且能够少走弯路,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失败。如果你想自己从头开始进行摸索,那么请做好准备,在未来的一两年里你都很有可能一事无成。以我为例,当然我是开门弟子,没有师兄师姐可以帮我,所以很多时候觉得十分无助,只能自己探索。但是我的师弟师妹从我这里得到的帮助则大得多,去年毕业的两个硕士就是按照老板的思路做了一年后无果,最后做了我提出的课题顺利毕业的,一个师妹毕业后去日本深造,另一个师弟去宝洁公司做研发,都是不错的出路。第三类,师兄师姐能够向你提供一张合理的时间表。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往往是最重要的事情,甚至比做好科研本身更重要。比如什么时候开题,什么时候文章需要投稿,什么时候论文应该送审,什么时候交该交的材料等等,这些时间点一旦错过,往往要再等半年或一年,会严重影响毕业的顺利进行。在师兄师姐的指点下能够更加有效地规划好整个研究生期间的时间安排,能够避免因为时间安排不当而造成的损失。记住一点,提高效率比埋头苦干更有效。因此,亲爱的苦恼博士,放下架子直接向你的师兄师姐们请教吧,也许他们手头正好有做了一半而不想做的工作可以让你接手,这对你来说不啻为一根救命的稻草。对于你来说,他们的帮助是一笔十分丰厚的财富,当然也要记得回报,可以帮师兄师姐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和谐实验室。
文章论点不符合或者是质量不过关啊,再就是涉及一些敏感的话题了吧,一般被拒是会告诉你原因的,你多跟编辑沟通一下,我之前在汉斯出版社的编辑给我解释的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