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苏州大学硕士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苏州大学硕士论文发表

每月十日。根据苏州大学官网公布的信息,苏州大学沙钢硕士论文盲审时间为每月十日。苏州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选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最近,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汪胜教授发表了一篇题为“钯纳米粒子修饰纳米多孔碳作为高效的氢气传感器”的论文。在这项研究中,汪胜教授和他的团队使用钯纳米粒子修饰纳米多孔碳,并将其用于制造高效的氢气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可以快速且准确地检测到氢气,具有高灵敏度和较低的检测限值。与传统的氢气传感器相比,这种传感器具有更快的响应时间和更高的稳定性。据研究人员介绍,这种高效的氢气传感器具有广泛的潜在应用,例如工业生产中的氢气检测、水处理、化学反应等领域。此外,在环境保护和能源领域中,这种传感器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汪胜教授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有望为氢气传感器的研发和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孙杨,1991年12月1日生于浙江杭州,中国国家游泳队队长,男子15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保持者,男子400米自由泳奥运会纪录保持者。

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400米自由泳、男子1500米自由泳冠军;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200米自由泳冠军。孙杨是世界泳坛历史上唯一一位男子200米自由泳、男子400米自由泳、男子1500米自由泳的奥运会世锦赛大满贯冠军得主,史上唯一一位男子400米自由泳世锦赛四连冠,唯一一位男子800米自由泳世锦赛三连冠,男子自由泳个人单项金牌数居世界第一。

孙杨是亚洲唯一一位男子200米自由泳奥运会及世锦赛金牌得主,亚洲唯一一位获得世锦赛MVP的游泳运动员。2015年,孙杨成为继菲尔普斯之后历史上第二位蝉联世锦赛MVP的男子游泳运动员。他是中国男子游泳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奥运冠军, 唯一一位连续在两届奥运会摘金的中国游泳运动员。中国男子游泳在世界大赛上至今共获18枚金牌,孙杨独揽14枚。

扩展资料

孙杨的学习经历

2010年,孙杨通过特招的方式,成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系运动训练专业的本科生,并于2014年毕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

2015年,孙杨进入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攻读运动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2017年10月14日,孙杨通过苏州大学硕士答辩,其硕士论文标题是《第三十一届奥运会男子200米自由泳冠军比赛技术分析》,即里约奥运会孙杨本人夺得200米自由泳冠军一役,对这一世界先进的游泳技术进行了专业分析。

同年12月,孙杨获得苏州大学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

2018年9月19日,孙杨入读上海体育学院2018级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并作为新生代表发言。

根据最近的学术报道,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汪胜教授团队最近发表了一篇题为“CoCu纳米芯片的反应性气体传感器应用研究”的论文。该研究利用电化学沉积法制备了CoCu合金纳米芯片,并将其应用于反应性气体传感器中。研究显示,在CO2和NH3等反应性气体的作用下,CoCu纳米芯片的电阻率发生明显变化。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实验,研究人员得出结论:CoCu纳米芯片可用作一种非常灵敏和准确的反应性气体传感器,并有望在环境检测、医疗诊断和制药生产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这项研究成果为新型纳米电化学材料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对于促进纳米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苏州大学硕士发表论文

最近,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汪胜教授发表了一篇题为“钯纳米粒子修饰纳米多孔碳作为高效的氢气传感器”的论文。在这项研究中,汪胜教授和他的团队使用钯纳米粒子修饰纳米多孔碳,并将其用于制造高效的氢气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可以快速且准确地检测到氢气,具有高灵敏度和较低的检测限值。与传统的氢气传感器相比,这种传感器具有更快的响应时间和更高的稳定性。据研究人员介绍,这种高效的氢气传感器具有广泛的潜在应用,例如工业生产中的氢气检测、水处理、化学反应等领域。此外,在环境保护和能源领域中,这种传感器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汪胜教授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有望为氢气传感器的研发和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对。1、中国知网是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编辑出版的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数据库为核心的数据库,苏州大学硕士论文可以到中国知网上查询。2、收录资源包括期刊、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报纸等学术与专业资料。覆盖理工、社会科学、电子信息技术、农业、医学等广泛学科范围,数据每日更新,支持跨库检索。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周毅还为《信爱》作词【简介】 周毅,管理学博士,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情报学方向硕士学位点学科带头人,在权威期刊、国内核心期刊和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有数十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复印转载,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学术奖,主持或参加国家、省级各类科研项目7项。代表性科研成果有:《信息资源宏观配置管理研究》、《信息化与苏南现代化》、《信息学概论》、《政府信息公开进程中的现行文件开放研究》、《政府信息开放的标准研究》、《政府信息开放与开发的社会化和商业化:趋势、领域与问题》等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30000字以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15000字以上

苏州大学孙莉硕士论文发表

主要业务专长:肿瘤病人麻醉、胸科手术麻醉、老年病人麻醉、疼痛治疗。从事临床麻醉工作二十余年,对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低肺功能等严重合并症的高危病人和老年病人麻醉有着丰富经验。尤其擅长胸外科手术、气管内肿瘤、气管支气管隆突成形术的麻醉。在急慢性疼痛治疗研究方面颇具有临床意义并取得了显著疗效。主要研究方向:老年肿瘤病人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预防及治疗、疼痛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监护镇静在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中的应用等。研究成果获北京麻醉学会恩华杯奖、所院医疗成果奖、所院康莱特杯奖。主要社会兼职:中华医学会北京麻醉学会委员,《中华麻醉杂志》等杂志编委,《麻醉与监测论坛》常务编委,协和医科大学学位委员会专科分委会委员,教育部归国人员基金评审专家等。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参加《临床肿瘤学》《临床麻醉学》《疑难合并症麻醉》《肝癌》的编著。

本文《优秀辅导员事迹简介》选录《盐城工学院2014年度“十佳辅导员”、“优秀辅导员”风采展示》的内容,欢迎参考。 盐城工学院2014年度“十佳辅导员”、“优秀辅导员”风采展示 2014年,全校辅导员积极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学业规划指导、学风建设、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就业服务、创业指导、帮扶助困、心理健康以及安全稳定等各项工作中,勤奋敬业、认真负责、求实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赞誉。 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进一步激发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二级学院推荐的基础上,经职能部门评议、专家评审、学生投票等环节。学校研究决定,授予经济学院孙莉、材料工程学院葛平、土木工程学院乔慧萍、信息工程学院曹爱凤、机械优集学院阎小民、机械优集学院李竹宇、汽车工程学院吴慰春、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张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周六英、化学化工学院陈亮10位同志“十佳辅导员”称号;授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沈丹、设计艺术学院孙杰、管理学院孟昕、纺织服装学院倪梅娟、管理学院钱益民、电气工程学院张秀丽6位同志“优秀辅导员”称号。 孙莉,女,硕士,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商务口译专业,经济学院专职辅导员,担任经济学院金融,国贸,电商,营销四个专业,十个班级,共计371名学生的辅导员。2013年入校工作以来,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对同事,谦和,坦诚。对学生,富有责任心,充满关爱心。她不断充实自我,提高理论水平,并与工作紧密结合,拓展工作领域,创新工作模式赢得了广大学生的信赖与爱戴。2015年参加盐城工学院首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获得二等奖,2015年获第四届江苏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苏北片区三等奖,2015年盐城市教育系统"行知伴我行"演讲比赛特等奖,获得2014年度盐城工学院"十佳辅导员"称号,并在第二届盐城工学院辅导员能力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葛平,男,硕士,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 材料学院专职辅导员,担任材料133、134班、交通131、132班、金属131、132班、复材131班辅导员。提升学生思想素质,帮助学生坚定政治信念,紧跟当下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政策,作为一线辅导员,首要工作就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从党课知识教育,共青团系列活动两方面入手,提升学生思维觉悟。增强自身服务意识,倾听学生需求心声,制定相应的班级管理规章制度,管理监督好班干队伍,形成班级有效自治氛围,定期的召开班会、座谈会,走访学生宿舍,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以考研为抓手,做好学风建设,开设专业教育讲座,考研文化宣传,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鼓励科研创新,深入了解专业知识,营造良好班风学风。不断提升自我,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教育培训,把科研与工作相结合,增强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乔慧萍,女,硕士,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供热供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土木工程学院分团委副书记兼学生科副科长,担任城市131、建筑131、D土木131及建能151、152、给排水151、152班辅导员。牢固树立“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倡导积极的生活态度。狠抓日常管理,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将培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的思想贯穿整个教育工作中,注重院分团委干部和班委的成长,主张在实践中锻炼,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同时定期召开班会,针对学生中出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讨论,及时把握学生动态。密切关注特殊学生,重视心理辅导的作用,耐心聆听,正确引导,帮助同学正确认识自我,摆脱困扰。不断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积极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等各种培训,努力由“事务型”辅导员转变为“专家型”。 曹爱凤,女,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信息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担任D计算机131班、D计算机132班、D计算机141班、D计算机142班、软件141班、网络141班、网络142班、物联网141班、物联网142班辅导员。2013年7月参加工作至今,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五篇。2014年被评为盐城工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2015年被评为盐城工学院招生工作先进个人,盐城工学院“十佳辅导员”,2015年3月获盐城工学院首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2016年1月盐城工学院第二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三等奖。两年半的辅导员工作经历并不算长,但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她始终将贴近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作为自己学生工作的基本要求,深入细致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望和感召力。 李竹宇,女,中共党员,硕士,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机械优集学院专职辅导员,现担任U机制151、152、D机制151、152,C机制151、152,装备151、152班辅导员。她秉承“以诚感人,以实待人”的人生格言,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工作理念,对学生真诚付出,努力做到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学生、优良的作风教育学生、无私的爱心感染学生,鼓励学生成人成才,努力奋斗。为了和同学们更好地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她还通过学习获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在完善班级管理服务工作的同时,她也不忘自身的学习和提高,完成2项科研课题,发表相关论文多篇。今后,她将继续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阎小民,男,硕士,毕业于河海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机械优集学院学生科长,担任机电151、152班辅导员。自2007年从事专职辅导员,累计担任担任36个班级,1000多名同学的辅导员,九年来关心呵护每一位同学已经成为他的职业习惯,手机始终保持24小时开机;他坚持开展学生思想引领教育,坚持每天和学生进行开放谈心,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关心关爱学生。坚持学风建设是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生命线,组织班级同学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比赛、学科竞赛,责任班级多次在国家、省级、校级比赛中获奖。责任班级毕业生中几百人考取研究生、公务员、就职世界500强企业。他关爱每位同学,更热爱辅导员工作,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更好的开展辅导员工作,主持和参与多项市厅级,主持校级课题4项,累计发表科研论文9篇,荣获学校先进工作者、优秀辅导员等校级表彰11次。 吴慰春,男,江苏泰兴人,先后在盐城工学院首届教学试点班、东南大学机械系、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机械优集学院专职辅导员(学生副科长),现责任班级有:U机制121、U机制122、U计算机121、U计算机122和机制125。2003年留校工作,一直从事一线专职辅导员工作,所带学生已经毕业的有1000余人。多次获得校优秀辅导员、就业工作先进个人、考研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所带班级获得两次省先进班集体,两名学生录取选调生,两名学生博士毕业回校工作。发表工作论文多篇,获得学校学生工作研讨会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各一次。辅导员工作中,遵循严格、精确、快乐、民主的原则,培养学生文明、自信、快乐的优秀品格。爱好钓鱼、唱歌、跑步、散步,外出了解各地风土人情。 张红,女,硕士,毕业于扬州大学遗传育种专业,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兼职辅导员,担任食品121、122班辅导员。她一直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教育是根本、服务是基础、发展是核心、引导是途径”的指导思想,按照“突出主线、着眼长远、重在育人、贵在坚持”的总体思路开展日常学生教育工作。工作中以多种方式与学生做好交流和沟通,鼓励班级同学积极参加校内外各项文体活动,2014年全班投稿20篇文章参加盐城市食品营养学会举办的论文大赛,2014-2015年间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5项。所带班级CET-4和国家计算机二级通过率分别为92.73%、96.37%,有1名同学荣获国家奖学金,食品122班在2013-2014年度荣获“江苏省先进班集体”称号。任职期间发表专业论文8篇,教研论文3篇,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2项;完成高校教研项目1项;完成大创项目2项。 周六英,女,硕士,毕业于苏州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职辅导员,现担任旅游管理151和152班,酒店管理151班,单招旅游151班、中文151、152和153班辅导员。2013年来到盐城工学院担任专职辅导员,在此期间,她工作认真,勤奋务实,全身心地履行着一名学生工作人员的职责。一、立场坚定,为人实在。政治立场坚定,在思想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生活中严于律己,坚守道德底线,不该得的利益坚决不要。二、工作认真,勤奋务实。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勤奋务实,通过不懈的努力,她所带的毕业班全体学生均在六月份顺利毕业并签订好就业协议,所带的新生均顺利渡过适应期,所带的大二大三学生均顺利完成学业。三、关爱健康,开展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高校一项重要工作,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及其存在价值,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及各种场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并充分利用朋辈的力量,让生命教育落到实处。勤奋工作,老实做人,是她的追求目标和真实写照。虽然工作中有苦有乐,有笑有泪,但她无怨无悔。 陈亮,男,硕士,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化学化工学院兼职辅导员,2011年9月起任10级化工、应化和制药7个班学生的辅导员工作至学生毕业;2014年9月-2015年6月担任化工14级三个班学生的辅导员工作。在扮演辅导员角色以来,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开展了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在领导的关怀与鼓励下,在同事的支持与帮助下,取得了以下的成绩:1、获得2014年度“十佳辅导员”;2、被评为2014年度“就业工作先进个人”;3、在2013年度的考核中,在辅导员系列中考核为“优秀”;4、2014届毕业生中,所带的6个普通本科班有85人报考硕士研究生,报考率为38.9%;其中40人成功考取研究生,考取率为18.8%;5、B应化101班被评为“2012年度江苏省先进班集体”;6、曹波同学获得“第二届江苏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实验竞赛”二等奖;7、D化工141班在化学化工学院组织的“唱响经典 回声嘹亮”传唱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沈丹,女,硕士,毕业于东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学院专职辅导员(分团委副书记兼学生科副科长),担任环工121、122班、环科121班、环设121、122班辅导员。她按照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本着“三个一切”的原则,爱岗敬业、勤奋踏实,带着爱心与责任,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加强班集体建设和班级管理,深入细致的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人格发展为基础,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积极开展调查和研究,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本学院师生普遍好评。自09年入校担任辅导员工作以来先后被表彰为校优秀辅导员、校“大学生最喜爱的辅导员”、校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 孟昕,女,硕士,毕业于苏州大学心理学专业,管理学院专职辅导员,担任工商121-2,物管121-2、财管121、信管121、M工商121、M物管121-2班辅导员。她政治信念坚定,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校院党委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和理论水平;在工作中,以学生为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以学风建设为重点,以全面服务为支撑,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其所带班级、学生多次荣获省级、校级各类表彰。她不断加强辅导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先后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救护培训师等证书,并结合日常工作体会和工作实践,发表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术论文多篇,负责主持相关课题多项。 倪梅娟,女,硕士,毕业于扬州大学植物营养学专业,纺织服装学院专职辅导员,担任轻化131-3班、纺织131-3,服工121-3,D纺织131-3班辅导员。自2007年9月工作以来,一直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立足本职岗位、刻苦钻研、勇挑工作重担、贴心服务学生,脚踏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日常工作中,她对待工作认真细心,对待学生细致耐心,时刻以思想政治辅导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学生的理念要求自己。常能换位思考,协调好学生、老师、家长间的关系。责任班级学风良好,学生集体荣誉感强;责任班级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类学术、文体活动,并多人次获多项院、校级奖励。个人工作期间曾年度考核优秀,获得院及校“考研工作先进个人”称号、盐城工学院第十八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已在省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篇。 钱益民,男,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硕士生,管理学院副主任辅导员,担任物管151-2班、Z会计131-5班辅导员。座右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每个学生背后都有故事,或美好、忧伤,或简单、沉重。辅导员就是要以特有方式,用爱心、责任心、事业心走进学生,让美好的故事更加美好、沉重的故事不再沉重。钱益民同志本着“以人为本”理念,倾情于工作,注爱于学生,工作得到普遍好评。一是爱岗敬业,求实创新。注重从培养学生干部、制定班级共同目标、营造和谐寝室环境三方面去增强班级凝聚力;坚持个性化原则,将所带学生分类引导,力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二是立德树人,现身说法,为学生做好楷模。激励贫困生、学困生不忘初心、自强自立;三是注重理论研究,先后在《教育与职业》、《中国成人教育》等核心期刊公开发表论文9篇,编写通用性教材两本。 张秀丽,女,硕士,毕业于江苏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电气学院专职辅导员,担任电气121、122、123、124和M电气121、122,M自动化121七个班的辅导员。思想上始终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平时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和党组织生活,具有高尚的人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经常利用班会、座谈会、网络等多种途径积极向学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工作上立足本岗、扎实工作、尽职尽责,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自工作以来,任劳任怨 ,踏踏实实做好每样工作,及时完成领导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对于学生中的一些突发事件能随叫随到,能保证做到在工作中生活,在生活中工作。坚持以高标准严要求对待常规管理工作。平时注重培养学生骨干,通过学生骨干影响带动班级同学积极向上,以学习为重,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苏州大学现有84个硕士点,涵盖除军事学以外的11个学科门类。说明:所有博士生导师同时都是相应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学位点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 姓 名 出生年月 职称 研 究 方 向 备 注王晓升 1962.07 教授 发展哲学 狄仁昆 1944.05 教授 经济哲学 沈荣兴 1944.09 副教授 管理哲学 朱奎保 1938.12 教授 马哲原理 不招生学位点名称:中国哲学 姓 名 出生年月 职称 研 究 方 向 备 注周可真 1958.07 教授 中国古代哲学,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 潘桂明 1944、07 教授 中国哲学 蒋国保 1951.06 教授 明清哲学,现代新儒学 范竹增 1942.12 副教授 文化哲学 学位点名称:伦理学 姓 名 出生年月 职 称 研 究 方 向 备 注李兰芬 1950.09 教授 管理哲学,伦理学 陆树程 1956-1 教授 应用伦理学 王晓升,教授,男,1962年6月生,江苏大丰县人,198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获得哲学学士学位,1991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为我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哲学和语言哲学,发表的主要著作有:《语言与认识》,《现代化:发展与价值》,《走出语言的迷宫》。沈荣兴,副教授,男,1944年9月生,籍贯江苏无锡。1982年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逻辑学专业,获哲学硕士。中国逻辑学会理事、江苏省逻辑学会副会长。主要论著有:“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对思维形式研究之比较”、《逻辑学导论》、《创造与方法》等。狄仁昆,教授,男,1944年6月生,江苏省溧阳县人。196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科学方法论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我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哲学、科学哲学。发表的代表性学术专著为《走向大科学的经济学枣经济学的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与进展》。代表性学术论文:“西方经济哲学研究辨析枣世纪的跨越”、“西方经济理论检验问题的哲学分析”、“论经济系统的自激放大机制”、“经济理论的结构”、“经济知识增长的模式”、“略论哲学逻辑”、“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为何陷入两性”、“区分思维的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等。周可真,教授,男,1958年7月生,江苏宜兴市人。1999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哲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我校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近年来主要研究成果有:专著《顾炎武年谱》、《顾炎武哲学思想研究》,论文“论思想同异辩”、“生活论枣哲学的未来形态”、“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之我见”、“论顾炎武的思维方法枣兼论审明理学到清代朴学的历史转变”、“论顾炎武的无人观”等。潘桂明,教授,男,1944年9月生于上海。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代表著作为《智岂页评传》。蒋国保,教授,1951年6月生,皖无为县人,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苏州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兼任苏大哲学系主任。1992年获国家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明清哲学、现代新儒学。发表论文80篇。主要著作为《方以智哲学思想研究》、《晚清哲学》第一作者。范竹增,副教授,1942年12月生,河北省石家庄人。196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现为苏州大学马哲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主要著作有:主编《哲学新探》(五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进展》、《中国文化述论》、《文化与文化哲学》以及论文《中国古代文化结构鸟瞰》、《中国古文化元及其整合》、《文化基因与中国古代文化》等。学位点名称:世界经济 姓 名 出生年月 职 称 研 究 方 向 备 注邢建国 1956.11 教授 世界经济原理 吴声功 1952.02 教授 国际经济合作 罗正英 1957.12 教授 区域经济与国别经济 袁建新 1965.12 副教授 世界经济原理 孙永正 1947.11 副教授 涉外经济管理 学位点名称:财政学 姓 名 出生年月 职 称 备 注方荷生 1944.07 教授 财政学 黄肖广 1954.12 副教授 国有资产管理 孙文基 1963.01 副教授 财政学 郭 纲 1965.03 副教授 财政学 蒋大鸣 1947-11 教授 财政理论与政策 陈忠 1963-8 副教授 税务、财政 学位点名称:金融学 姓 名 出生年月 职 称 研 究 方 向 备 注庄 英 1942.04 教授 国际贸易 王志明 1946.09 副教授 国际贸易 贝政新 1952.11 教授 金融投资学 徐镇南 1943.10 副教授 货币银行学 乔桂明 1956.07 副教授 国际金融 朱仲羽 1951.05 副教授 国际贸易 学位点名称:政治经济学 姓 名 出生年月 职 称 研 究 方 向 备 注顾建平 1966-8 副教授 宏微观经济学 刑建国,教授,男,1956年11月生,籍贯安徽。1989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同年获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现为我校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世界经济理论、跨国投资。代表作:《三资企业研究》、《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Deregulation and China's Reform of Economic Marketization等。罗正英,教授,女,1957年12月生,四川隆昌人。世界经济硕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5年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从事国际会计与成本核算研究。1999年Nopier University(UK)访问学者,从事欧洲环境经济政策研究。研究方向:地区与国别经济、国际会计。主持与参加国家教委、中欧政府、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社科项目共计5项。代表作品:专著《当代国别经济研究》,论文“外资优惠政策研究”、“三资企业资本结构变动”。现任苏州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国际会计与财务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声功,教授,男,1952年2月生,籍贯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市),1976年12月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数学系,现为我校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合作。发表的代表性论著有《世界市场行情》、《跨国公司经营谋略》、《论对外开放与苏州的跨国经营》、《知识经济若干理论问题综论》等。 方荷生,教授,男,1944年7月生,安徽合肥人。1967年毕业于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财政专业。现为我校财政学硕士生导师,财政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财政、税收、投资。主要代表著:《现代财政学》、《财政管理学》、《地方财税管理》、《国家税收》、《国际投融资》、《外国投资项目管理》等20余部著作、教材,发表论文40余篇,获省级以上科研奖6项。任江苏省财政学会理事、中国高校投资经济教研会理事、苏州市保险学会副会长。黄肖广,副教授,男,1954年12月生,江苏省江阴市人。

苏州大学硕士论文发表刊物

最近,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汪胜研究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和Biomaterials Science上分别发表了两篇论文。这些论文的主题集中在新型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的论文中,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基于层状双氧水钙钛矿纳米晶体的纳米药物载体。他们发现,这种载体可以有效地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扩散,并对正常细胞没有毒性。在Biomaterials 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中,研究团队探索了一种基于羟基磷灰石的生物活性材料,并将其应用于骨修复。他们发现,这种材料可以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加速骨的再生和修复。这些研究成果有望为生物医学领域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根据最近的学术报道,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汪胜教授团队最近发表了一篇题为“CoCu纳米芯片的反应性气体传感器应用研究”的论文。该研究利用电化学沉积法制备了CoCu合金纳米芯片,并将其应用于反应性气体传感器中。研究显示,在CO2和NH3等反应性气体的作用下,CoCu纳米芯片的电阻率发生明显变化。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实验,研究人员得出结论:CoCu纳米芯片可用作一种非常灵敏和准确的反应性气体传感器,并有望在环境检测、医疗诊断和制药生产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这项研究成果为新型纳米电化学材料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对于促进纳米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对。1、中国知网是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编辑出版的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数据库为核心的数据库,苏州大学硕士论文可以到中国知网上查询。2、收录资源包括期刊、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报纸等学术与专业资料。覆盖理工、社会科学、电子信息技术、农业、医学等广泛学科范围,数据每日更新,支持跨库检索。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近年来,限域空间纳米流体传质领域取得显著进展,特别是一维碳纳米管以及二维纳米结构组成尺寸均一的纳米及次纳米尺度离子通道,孔隙内部微观结构和表面化学特性更为可控,是制备高功率纳米流体离子导体的理想材料结构体系。受自然界独特的微观结构的启发,将二维材料通过简单的湿法纺丝重新组装成具有纳米尺度间隙的纤维结构。重组后形成的二维材料层与层之间的限域空间可以充当分子和离子运输的二维通道。Ti 3 C 2 T x 作为二维材料MXene中发展最成熟的材料之一,具有很多与氧化石墨烯结构类似的薄层二维结构,丰富的表面官能团以及极性溶剂高分散等特性,还具有氧化石墨烯不具备的高导电性,是制备高导电纳米流体纤维的理想材料。但是由于Ti 3 C 2 T x 较大的长径比以及柔性片层结构,在湿法纺丝过程中片层易褶皱、堆叠,造成结构缺陷,显著降低纤维力学、导电特性,阻碍离子在纤维结构内部传导,从而制约了Ti 3 C 2 T x 纤维在传感、储能、制动等多功能方面的应用 探索 。

Ti 3 C 2 T x 分散液在外界剪切力作用下,可形成定向液晶结构,可借助湿法纺丝过程形成二维片层的取向排布结构。 苏州大学 邵元龙教授团队 借助这一原理,控制湿法纺丝过程的喷丝口断面结构以及牵伸速率,诱导Ti 3 C 2 T x 片层形成取向结构,并通过Mg 2+ 离子交联作用,最终制备得到具有高取向度结构的Ti 3 C 2 T x 纤维,实现力学性能,导电性能,离子传导性能以及电化学性能的提升。相关工作以“Assembly of Nanofluidic MXene Fibers with Enhanced Ionic Transport and Capacitive Charge Storage by Flake Orientation”发表在《 ACS Nano 》上。

这项研究工作中Ti 3 C 2 T x 纤维取向度大幅度的提高主要依赖于 喷丝口的设计以及牵伸过程 。 受 流体定向 纺丝过程的启发 ,作者设计不同的喷丝口来探究Ti 3 C 2 T x 片层在流动过程中的排列情况。当处于液晶态的Ti 3 C 2 T x 纤维经过 高度纵横比的扁平状流体通道时,受到的剪切力在横向上显著增强;在水平剪切力引导下, Ti 3 C 2 T x 片层沿着纤维轴向定向排列。与圆状通道相比,扁平状流体通道有效解决了了剪切力梯度变化问题,减少了纤维中片层褶皱,孔洞等缺陷。为了提升纤维的取向度,作者对所制备的Ti 3 C 2 T x 初生凝胶纤维进行 牵伸处理 ,经过 牵伸后的纤维内部片层排列更加紧密,消除了片层间不规则的孔隙 ,这种取向结构将加速电子传输,减少电荷转移电阻和电能损失,经过WAXS测试纤维的 取向度高达0.86 。与此同时,作者采用 离子交联 进一步提升Ti 3 C 2 T x 纤维的力学性能。镁离子进入层间后与Ti 3 C 2 T x 片层 表面含氧官能团产生静电相互作用,减弱片层间双电层的厚度,增强层与层之间相互作用力 。经过交联之后的纤维力学强度高达 118MPa ,电导率提升到7200 S cm –1 ,实现优异的电子传导。通过红外热成像仪对纤维导热性能进行测试,发现 Ti 3 C 2 T x 纤维在低功率下能够快速升温到108 。

Ti 3 C 2 T x 取向纤维的离子传导及电化学特性

高定向的Ti 3 C 2 T x 纤维在保持高机械性能和电子传导的同时,还能够实现优异的离子传导。与无序片层组装成的纤维相比, 定向纤维内部片层能够互相连接构成连续的层状通道 ,离子在其中的传输路径更短,传输速率更高 。当电解质被限制在纳米通道中时,电解质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性质。在比德拜长度更窄的纳米流体通道中,内壁上的表面电荷排斥单极离子并吸引反离子。这种单极离子传输可以使离子电导率提高几个数量级在1mM盐浓度下,高度定向的Ti 3 C 2 T x 纤维表现出9.7 10 4 S cm 1 高离子电导率。有效的离子输运电导率还可以促进离子在Ti 3 C 2 T x 薄片表面的快速输运,形成电双层,提高功率密度和速率能力。定向Ti 3 C 2 T x 薄片可以与密集填充的薄片形成受限的纳米流态离子传输通道,在这种电解质离子约束场景下,局部库仑有序排列被打破,层状受限孔可以有效地用于电荷存储。对Ti 3 C 2 T x 片层进行定向,同时使层状孔适应电解质离子的大小,这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比电容,高达1360 F cm 3 。

小结

作者通过微流体通道控制二维片层材料取向排列,构筑快速离子传输通道;采用离子交联进一步提升纤维各项性能,从而制备出优异的Ti 3 C 2 T x 纳米流体取向纤维,有望在人工纤维组织、生物传感器分析和神经电子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团队介绍:

邵元龙 ,苏州大学能源学院特聘教授,博导,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石墨烯生物质纤维课题组组长。2016年获得东华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博士导师为李耀刚教授和王宏志教授,期间于2013-2015年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Richard B. Kaner教授课题组博士联合培养。2016-2018年剑桥大学石墨烯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Andrea C. Ferrari教授和Clare P. Grey教授。2018-2019年于沙特阿卜杜拉国王 科技 大学任职研究科学家,合作导师为Vincent C. Tung教授。2019年9月,加入苏州大学能源学院,任特聘教授。迄今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 Nat. Rev. Mater. , Nat. Commun. (2篇), Adv. Mater., Energy Environ. Sci., Adv. Energy Mater., ACS Nano (2篇) ,Adv. Funct. Mater., Mater. Horiz. (2篇)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6篇,他引4300余次,7篇被ESI收录为高被引论文(Top 1%),2篇被ESI收录为热点论文(Top 0.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担任国际期刊《Frontiers in Chemistry》(影响因子3.782,中科院SCI化学2区)“Advanced Materials for Supercapacitors”专刊客座编辑。

李硕 ,2019年9月至今为苏州大学能源学院与材料创新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为邵元龙教授。主要从事功能纤维器件相关研究。入学以来以第一作者在ACS Nano杂志上发表论文;荣获苏州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二、三等奖。

【课题组招聘】

招聘石墨烯及复合纤维方向博士后2-3名

招聘需求

1. 年龄原则上不超过 35 岁, 身心 健康 ,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具有一定材料、化学领域的研究基础;有较强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2. 博士后要求具有国内外高校或者科研院所的材料、化学、物理等专业博士;

3. 具有纤维纺丝、柔性可穿戴器件、理论计算等相关研究背景人员,优先录取。

应聘材料:

1. 个人简历,包括基本信息、学习和科研经历、已有成果;

2. 代表论文电子版;

工作待遇

按照苏州大学统招博士后发放相关待遇,具体如下:

(一) 统招博士后人员聘期内的总薪酬由基本年薪和奖补金两部分构成。绩效评估优秀者的总薪酬为 100 万元,绩效评估良好者的总薪酬为 80 万元,绩效评估合格者的总薪酬为 60 万元。

1.基本年薪:20 万元(去除学校承担的 社会 保险和公积金之后的税前收入),按月发放。

2.奖补金:根据绩效评估结果按年度发放。

(二)对表现优异的博士后,合作导师将追加基本年薪,相关追加部分不计入 聘期内总薪酬,额外发放。

(三)提供 0.1 万元/月的租房补贴(不计入总薪酬)。

(四)在站期间获得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派出项目、香江学者计划、澳门青年学者计划、中德博士后交流项目等项目资助的,所获得的资助补贴不计入学校的总薪酬,另外叠加发放。

(五)在站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可按照学校规定享受学校科研成果奖励。

(六)在站期间可根据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相关规定参加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

(七)绩效评估优秀者,可优先推荐应聘校内教学科研岗位。

有意向者请将个人简历,以及代表作等相关信息发送到邮箱: 。

投稿模板:

单篇报道: 上海交通大学周涵、范同祥《PNAS》:薄膜一贴,从此降温不用电!

系统报道: 加拿大最年轻的两院院士陈忠伟团队能源领域成果集锦

苏州硕士nature发表论文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 “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东吴大学,1900年创办),开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是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从民国时期的群星璀璨,到共和国时代的开拓创新;从师范教育的文脉坚守,到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与回归;从多校合并的跨越发展,到争创一流的重塑辉煌,苏州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苏大人始终秉承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坚守学术至上、学以致用,倡导自由开放、包容并蓄、追求卓越,坚持博学笃行、止于至善,致力于培育兼具“自由之精神、卓越之能力、独立之人格、社会之责任”的模范公民,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社会输送了5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包括许德珩、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李政道、倪征日奥(yù)、郑辟疆、杨铁梁、查良镛(金庸)等一大批精英栋梁和社会名流;谈家桢、陈子元、郁铭芳、宋大祥、詹启敏等50多位两院院士,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苏州大学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学校设有 36个学院(部),拥有全日制本科生27897人,硕士生15943人,博士生5061人,留学生1271人。学校现设132个本科专业,4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3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0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一流学科,4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9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截止目前,学校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一般社会科学共15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学校现有 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4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5个省部级工程中心。,全校现有教职工 5847人,专任教师3319人,其中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0位两院院士,8位发达国家院士,34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2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位“万人计划”杰出人才,13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4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各类国家级人才近300人次,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已初步形成。,苏州大学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具备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和国际性的卓越型人才为定位,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积极深化人才培养系统化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被列为全国首批 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区;学校设立了3个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敬文书院定位于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唐文治书院在“第一课堂”开展博雅教育,紫卿书院致力于打造“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的试验场。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23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1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近年来,苏大学子每年获得国家级奖项700余人次,在全国“挑战杯”、奥运会等国内外各类大赛中屡屡折桂,在校硕士生以第一作者在《Nature》上发表论文,相关成果入选“2018年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学校实施 “顶天立地”科技创新战略,科研创新工作取得累累硕果。2021年截至11月,人文社科领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45项,其中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艺术学年度项目3项,位列全国第5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数14项,全国第8位,连续三年位列全省首位;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4项,一等奖获奖数位列全国第11位。自然科学领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1项,国防重大项目1项;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20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第一合作单位),第八届树兰医学奖1项,第三届“科学探索奖”1项;2021年度最新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位列全球高校第41位、全国高校第14位;23人次入选2021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位列全国高校第5位。2020年全年发表三大检索论文4774篇,其中SCIE收录3085篇,位列全国高校第26位;授权知识产权1390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681项、国际专利授权29项,实现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使用210件。此外,苏州大学还入选科技部、教育部首批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高校。,学校按照 “以国际知名带动国内一流”的发展思路,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学校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拥有来自全球的来华留学生千余人。2010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援建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2011年,在老挝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挝苏州大学”,该校现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上的重要驿站和文化名片;2018年,学校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打造中国-东盟健康命运共同体,助推“一带一路”建设;2019年,全球首家红十字国际学院挂牌成立,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2020年,学校获批建立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苏州大学现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未来校区四大校区,占地面积 4586亩,建筑面积166万余平方米;学校图书资料丰富,藏书超500万册;拥有丰富的中外文数据库资源,电子图书215万余册,电子期刊192万余册,电子学位论文1225万余册。学校主办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法学版三本学报及《代数集刊》、《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中国血液流变学》和《语言与符号学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其中,《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年来,刊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二次文献转载摘编,其转载量一直位居综合性大学学报排名前十。2018年,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教育科学版)双刊同时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核心期刊,2021年同时入编北图(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CSSCI核心(2021-2022版)来源期刊,《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和《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为CSSCI扩展版(2021-2022版)来源期刊。,新时代,孕育新机遇,呼唤新作为。全体苏大人正以昂扬的姿态、开放的胸襟、全球的视野,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坚持人才强校、质量强校、文化强校,依托长三角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区域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成为一所更有格局、更有情怀、更有作为的大学。

苏州大学的专业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等。 苏州大学专业名单 文学院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言文学(基地)·汉语国际教育·秘书学 ·化学类·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材料类·功能材料 传媒学院 纳米科学技术学院 ·新闻传播学类·新闻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 ·纳米材料与技术 社会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历史学(师范)·社会学·档案学·旅游管理·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信息资源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社会学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类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 ·哲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管理科学·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城市管理·物流管理·物流管理(中外合作办学) ·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子信息类 教育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教育学(师范)·应用心理学 ·机械类·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智能制造工程 东吴商学院 沙钢钢铁学院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电子商务·金融学(中外合作办学) ·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 王健法学院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法学·知识产权 ·轻化工程·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纺织工程(中外合作办学)·纺织类 外国语学院 轨道交通学院 ·英语·英语(师范)·日语·朝鲜语·德语·西班牙语·翻译·俄语·法语 ·车辆工程·交通运输·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金螳螂建筑学院 体育学院 ·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康复 数学科学学院 艺术学院 ·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基地)·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金融数学 ·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美术学(师范)·美术学·数字媒体艺术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音乐学院 ·物理学·物理学(师范) ·音乐表演·音乐学(师范)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医学部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法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儿科医学)·放射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药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物信息学·生物科学类·护理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制药·医学检验技术·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临床医学(5+3一体化,儿科医学) 能源学院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中外合作办学)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 “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东吴大学,1900年创办),开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是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从民国时期的群星璀璨,到共和国时代的开拓创新;从师范教育的文脉坚守,到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与回归;从多校合并的跨越发展,到争创一流的重塑辉煌,苏州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苏大人始终秉承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坚守学术至上、学以致用,倡导自由开放、包容并蓄、追求卓越,坚持博学笃行、止于至善,致力于培育兼具“自由之精神、卓越之能力、独立之人格、社会之责任”的模范公民,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社会输送了5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包括许德珩、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李政道、倪征日奥(yù)、郑辟疆、杨铁梁、查良镛(金庸)等一大批精英栋梁和社会名流;谈家桢、陈子元、郁铭芳、宋大祥、詹启敏等50多位两院院士,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苏州大学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学校设有 36个学院(部),拥有全日制本科生27897人,硕士生15943人,博士生5061人,留学生1271人。学校现设132个本科专业,4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3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0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一流学科,4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9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截止目前,学校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一般社会科学共15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学校现有 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4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5个省部级工程中心。,全校现有教职工 5847人,专任教师3319人,其中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0位两院院士,8位发达国家院士,34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2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位“万人计划”杰出人才,13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4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各类国家级人才近300人次,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已初步形成。,苏州大学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具备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和国际性的卓越型人才为定位,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积极深化人才培养系统化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被列为全国首批 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区;学校设立了3个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敬文书院定位于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唐文治书院在“第一课堂”开展博雅教育,紫卿书院致力于打造“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的试验场。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23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1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近年来,苏大学子每年获得国家级奖项700余人次,在全国“挑战杯”、奥运会等国内外各类大赛中屡屡折桂,在校硕士生以第一作者在《Nature》上发表论文,相关成果入选“2018年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学校实施 “顶天立地”科技创新战略,科研创新工作取得累累硕果。2021年截至11月,人文社科领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45项,其中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艺术学年度项目3项,位列全国第5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数14项,全国第8位,连续三年位列全省首位;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4项,一等奖获奖数位列全国第11位。自然科学领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1项,国防重大项目1项;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20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第一合作单位),第八届树兰医学奖1项,第三届“科学探索奖”1项;2021年度最新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位列全球高校第41位、全国高校第14位;23人次入选2021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位列全国高校第5位。2020年全年发表三大检索论文4774篇,其中SCIE收录3085篇,位列全国高校第26位;授权知识产权1390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681项、国际专利授权29项,实现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使用210件。此外,苏州大学还入选科技部、教育部首批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高校。,学校按照 “以国际知名带动国内一流”的发展思路,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学校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拥有来自全球的来华留学生千余人。2010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援建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2011年,在老挝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挝苏州大学”,该校现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上的重要驿站和文化名片;2018年,学校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打造中国-东盟健康命运共同体,助推“一带一路”建设;2019年,全球首家红十字国际学院挂牌成立,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2020年,学校获批建立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苏州大学现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未来校区四大校区,占地面积 4586亩,建筑面积166万余平方米;学校图书资料丰富,藏书超500万册;拥有丰富的中外文数据库资源,电子图书215万余册,电子期刊192万余册,电子学位论文1225万余册。学校主办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法学版三本学报及《代数集刊》、《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中国血液流变学》和《语言与符号学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其中,《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年来,刊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二次文献转载摘编,其转载量一直位居综合性大学学报排名前十。2018年,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教育科学版)双刊同时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核心期刊,2021年同时入编北图(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CSSCI核心(2021-2022版)来源期刊,《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和《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为CSSCI扩展版(2021-2022版)来源期刊。,新时代,孕育新机遇,呼唤新作为。全体苏大人正以昂扬的姿态、开放的胸襟、全球的视野,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坚持人才强校、质量强校、文化强校,依托长三角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区域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成为一所更有格局、更有情怀、更有作为的大学。

苏州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选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等。 苏州大学前身是1900年创办的东吴大学,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也是中国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东吴大学的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的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