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军
(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州350003)
摘要:海岸侵蚀、淤积是改造沿海地质环境的主要因素,在当前世界海平面上升的总体情况下,海岸侵蚀将成为全球性海岸带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海湾淤积影响着港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利用遥感技术和时空对比分析等监测手段来揭示地质环境的这种深刻变化,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客观影响,是未来环境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在系统总结现代海岸地质地貌特点,全新世以来海岸线变迁概况的基础上,对福建南部沿海地区海岸变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并提出有关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
关键词:海岸变迁;海岸侵蚀;海湾淤积;环境地质;福建南部
1 现代海岸地质地貌特点
福建南部沿海地区海岸线总体呈NE—SW方向展布,岸线曲折蜿蜒,总长度约1327.5km(包括岛屿岸线347.8km),其中,人工堤岸线长450.0km,约占海岸总长度的33.9%。本区地质构造复杂,NNE与NE向的主干断裂控制着海岸的展布方位,NW向的张性断裂与前者复合部位,海湾、港澳发育。滨海陆地地貌以圆缓低丘、红土台地和河口平原为主。海岸呈现岬角与海湾相间,低丘与平原交错等特点。海岸带基岩有侏罗—白垩系火山岩类、燕山期花岗岩类、上三叠—侏罗系变质岩类和上第三系玄武岩类,岩石风化作用强烈;在河口和港湾地带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比较发育。根据构成海岸岩性的成因、形态和抗侵蚀能力,本区海岸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3大类型。
1.1 基岩海岸
基岩海岸主要分布在惠安崇武、晋江围头、龙海流会、漳浦六鳌和古雷、诏安宫口等半岛区域。在这些区段由于海岸直接遭受海水动力的强烈冲蚀和岸流的磨蚀作用,海蚀现象发育,几乎没有海滩堆积。基岩海岸按风化程度及抗蚀强度,还可进一步划分为岩质(新鲜基岩)海岸和风化壳海岸。
1.2 砂质海岸
砂质海岸多形成于滨海低丘或基岩岬角之间开阔的海湾内侧,如惠安大港、晋江深沪湾和围头湾、龙海港尾湾和隆教湾、漳浦浮头湾和将军湾,东山乌礁湾、诏安大埕湾等地,沿岸沙堤、沙坝、沙嘴,海成阶地和平原地貌发育,岸线较为平直。
1.3 淤泥质海岸
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于宽阔海湾顶部,以及河流入海区域,按其物质来源和地理位置可分为港湾型和河口型。
(1)港湾型:主要分布于湄洲湾、厦门港、漳浦旧镇湾、东山湾和诏安湾等地。这些港湾的共同特点是:陆域由低丘或台地环绕,湾口常有岛屿屏障,往往湾中有湾,呈半封闭状态;因此,波浪作用微弱,岸坡低缓,滩涂开阔。其物质主要来源于周围基岩风化壳,经暂时性地表水流搬运或沿岸海流、潮流、波浪等搬运、沉积。根据野外调查,福建南部港湾型淤泥质海岸,目前仍处于充填、淤涨状态。
(2)河口型:主要分布于晋江口和九龙江口等较大河流湾口两岸,常形成宽阔的河口淤积平原。这些平原系断陷盆地在溺谷河口长期河、海等外动力交互作用下,逐渐回填发育而成,地形平坦,地貌类型单一,目前多数处于淤涨之中。
在港湾、河口的滩涂湿地,往往有零星、片状的红树林分布,目前保护较好的主要见于东山湾内、漳江口竹塔和九龙江口草埔头。红树林具有促进滩地淤积和防风固岸,以及净化海水的功能;建议加强对现有红树林海岸的管理和保护,在某些侵蚀岸段可进行人工种植,以改善海岸带的地质生态环境。
2 全新世以来海岸变迁概况
2.1 全新世早期(12000~8000a,B.P.)
气候开始转暖,随着全球性第四纪末次冰川的消融,海平面大幅度持续上升。距今12000~9500a,沿海再次遭受海侵,平均海面高程约-11.0m(黄海高程,下同),海岸线比现在略偏东,距今8000a左右,海平面又出现小幅波动。
2.2 全新世中期(8000~2500a,B.P.)
气候继续向暖,海平面高位震荡。距今约7500年是全新世最大的海侵,海面高程可达5.0~10.0m,海水沿江入侵内陆,岸线位于现海岸线以西数千米至数十千米;距今约6000年,由于新构造断块差异升降运动,使全部岸段海水退出,平均低海面高程约-5.0m。随后,大约5400~3100年,海平面又开始上升,高海面高程约4.0m,稳定时间较长,海陆交接地带发育泥炭层及贝壳堤,古海岸线比现在略偏西;此后又发生小范围海退。
2.3 全新世晚期(2500a,B.P.以来)
这是近代河床演变及滩涂发育时期,区域海平面基本稳定,但局部也存在升降问题,最后一次海退大约发生在距今1400~700年间。可见,全新世虽是一次海进,但不是直线式上升,而是存在多次海平面波动和岸线变迁的过程(表1,图1)。史志记载及测试资料表明,本区沿海大部分平原是近千年形成的。泉州平原是明朝(1368年)以后逐渐堆积而成的;龙海平原,根据沙头农场表层14C测年分析,距今约600年。晋江深沪湾(1987年)、漳浦前湖湾(1999年)、东山马銮湾(2001年)、石狮沙湖湾(2005年)等地,相继在潮间带发现原始古森林遗迹,说明近期海面有上升趋势,由于各岸段所处地质环境不同,内、外动力作用差异及人为因素影响等,现海岸线仍在不断发展演变过程之中。
表1 福建南部沿海全新世古海面标志物及14C测年一览表
续表
图1 福建南部沿海地区全新世古海岸变迁状况示意图[6]
3 海岸变迁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3.1 海平面变化
海岸变迁是海平面和陆地升降的综合反映。近年来,各国科学家不断发出警告,由于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温室效应和工业上大量使用氯氟烃等,导致大气臭氧层破坏,引起全球气候暖化,海水温度和海平面呈上升趋势。根掘国家海洋局发布的资料,以及我国数十个海洋观测站和验潮站长期监测数据表明,我国大部分沿岸海域的海水温度和海平面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海水温度逐渐升高,海平面在过去的百年中平均上升了14.4cm,我国东南沿海平均上升了11.5cm,相当于年平均上升速率1.15mm/a,预测福建沿海上升速率可达2.0~4.64mm/a。其中,厦门30年间上升了10.54cm,平均上升速率3.40mm/a。
3.2 陆域地壳变化
本区陆域地壳形变的背景,主要受菲律宾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的影响,在NWW向地应力场的作用下,NE向政和~大埔深大断裂南段的NW盘呈下降态势,SE盘则呈上升态势;故地壳形变总体特征呈现由内陆向沿海,并且由北向南掀斜。由于断裂的活动性,在NW向断陷洼地区,在掀斜状态之中仍然存在局部相对下降的地段,如漳浦、东山湾附近。根据地震部门观测,地壳形变幅值(间隔8.55年),北部惠安、晋江为+30~+20mm,上升速率3.51~1.71mm/a;向南漳州、厦门为+25~+20mm,上升速率2.92~1.71mm/a;而到漳浦、东山为-10~-30mm,下降速率1.17~3.51mm/a。关于东山湾一带呈明显下降趋势的佐证还有:东山岛南部陈城镇有一明万历年间刻在基岩上的石碑,现已被海积砂掩埋;城关西埔20世纪60年代筑起的防潮海堤,早已报废;据澳角村渔民反映,原高潮线以上的民房,现在大潮可以淹到1.0m左右的高度;东山县渔民在兄弟屿海域不断打捞到砖块、瓦片,以及鹿、熊等大型脊椎动物骨骼;东山县“沉东京”的传说,在县志上有记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居住在该地区的古人,也感受到了海岸变迁与沧海桑田的变化。
3.3 海岸线变迁
本区海平面上升势态在不同地段有不同的表现。宏观上,对于地壳形变呈上升趋势的地段,因地壳上升速度与海平面上升速度基本相等,故呈相对静止状态,海平面上升对该区影响相对较弱;对于地壳形变呈下降趋势的地段,因地壳下降速度与海平面上升速度基本相等,二者叠加造成海平面上升速度增加一倍,即可达4.0~10.0mm/a,使海岸线发生显著变化,构成对沿岸地区的严重威胁。微观上,由于海岸陆域升降、海平面变化,以及海洋和河口动力作用往往是交织进行的,工作区从北到南沿海各段的海岸线进退变迁也是各有差异的。现通过实测地形图(1959~1981年)和遥感手段(1986~2000年),以黄海高程零米线的变化为依据,将福建南部沿海地区海岸线变迁类型划分为蚀退海岸、淤涨海岸和稳定(平衡)海岸三种类型。
(1)蚀退海岸:开阔海域的岛屿、半岛或岬角,与波浪垂直的岸段,海湾内迎风浪一侧等,均可直接遭受风浪、潮汐的强烈侵蚀作用。关于海岸蚀退率的大小,除与外动力地质作用强度有关外,还受到组成海岸岩性的控制。岩质海岸抗蚀力较强,蚀退速度缓慢,短期内不易觉察其变化,其形态多为陡崖峭壁或水下岩滩,主要分布岛屿、半岛的东北部和南部,如崇武半岛大砟、镇海—流会角、东山岛澳角等地;强风化—剧风化的风化壳海岸抗蚀力相对较差,其形态常呈陡或直立状的海蚀土崖,由于受海浪营力的强烈侵蚀不断被夷平,常形成堆积沙滩或沙岸,如南安石井桥头、深沪圭庵寮等处。
因人工围垦或采砂等工程活动,造成物源中断或补给不足的砂质海岸,蚀退现象亦比较突出。如围头湾东石塔头一带,砂质岸滩原属于微涨或基本稳定;但自1956年以后,由于沿岸小湾河口建闸、围垦,加之人为大量挖沙,导致入海泥沙中断,物源补给不足,海岸强烈蚀退。近20年来,海岸蚀退20.0~80.0m,高潮滩面蚀低0.50~1.0m,沿岸沙堤冲蚀殆尽,已建石堤等护岸工程也屡遭破坏。区内代表性蚀退海岸零米线变化速率,参见表2。
表2 福建南部沿海地区蚀退海岸零米线变化速率统计表
全区蚀退海岸累计约445.0km,占岸线总长度的33.52%,主要分布于强风化-剧风化基岩海岸与砂质海岸。
(2)淤涨海岸:主要分布泉州湾、安海港、同安湾、厦门港、旧镇湾、东山湾、诏安湾和宫口港。港湾型淤涨岸,主要分布于半岛两侧及岛屿西南侧,这类海湾虽无河流携带大量泥砂入湾,但由于近期海面上升,来潮快,退潮慢等水动力条件控制,使岸流及波浪带来的泥沙因水动力减弱而产生堆积,尤其是腹大口小及岸坡平缓的海湾更有利于淤积,那些物质来源丰富的海湾将逐步成陆,零米线向湾口及浅海扩展。河口型淤涨岸,由于泥砂来源丰富,水动力较弱,滩面宽阔平缓,组成物质较细,具有十分有利的沉积环境,零米线淤涨速率可达10.0~100.0m/a,积高率5.0~30.0cm/a。
此外,围海造田,堵湾截流,修堤建闸等海岸工程活动,客观上阻碍了海流的畅通,减少了纳潮量,促使港湾加速淤积。如泉州湾洛阳江口段,从1972年开始,相继在洛阳桥建闸,随着“五一”围垦、城东围垦和白沙围垦等工程相继实施,使该区的纳潮面积相应减少了1:3以上,致使水道流速减缓,泥沙大量淤积,潮滩不断淤高,航道严重淤塞。从1969~2000年,后渚港零米线两侧向航道推进总和达780.0m,平均约25.16m/a。区内淤涨海岸零米线向外推移变化情况,祥见表3。
全区淤涨海岸累计约560.0km,占岸线总长度的42.18%。其中,自然淤涨状态的岸线长360.0km,因海岸工程促进淤涨的岸段长约200.0km,占淤涨海岸总长度的35.71%。
(3)稳定(平衡)海岸:系指长期以来,海岸冲淤动态变化基本平衡;或原为蚀退海岸,现采取工程或生物防护措施后,岸线基本趋于稳定。基岩稳定海岸,一般分布在地形比较隐蔽的港湾内;砂质稳定海岸,主要分布在与波浪作用方向平行或近于平行的开敞岸滩。如深沪湾南部,砂质海岸尽管季节变化明显,局部有冲淤现象;但岸外水深流急,物质来源比较有限,常年冲刷、淤积动态基本平衡,岸滩保持稳定。
本区稳定海岸累计约322.5km,占岸线总长度的24.29%。其中,自然冲淤平衡岸段长72.5km;采取工程加固措施后,冲淤平衡岸段长约250.0km。
表3 福建南部沿海地区淤涨海岸零米线变化速率统计表
4 海岸变迁环境地质问题
4.1 海岸蚀退危及沿岸居民与基础设施的安全
在当前世界海平面上升的总体情况下,海岸侵蚀将成为全球性海岸带最主要的自然灾害。随着海水入侵、海岸冲刷、侵蚀后退,往往破坏沿岸公路、堤防、缆线等基础设施,威胁港口、码头等岸边工程的安全,加剧港口淤积,影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1)福建沿海每年都有强台风登陆,海啸、风浪、潮汐等外动力作用,强烈侵蚀着厦门大学一带海岸,有数百米海岸公路遭受毁坏;钟宅至同安海底缆线也曾被冲断;英厝至鳌冠红土台地,因长期遭受海岸侵蚀、土崖发育,不断引发海岸崩塌、滑坡,水土强度流失,大量泥沙入海,进一步加剧了厦门港的淤积问题。
(2)海岸侵蚀还常常毁坏海堤、防风林带等护岸工程,造成海水倒灌、吞没大片良田,引起土壤盐渍化和风沙活动,恶化滨海地质生态环境,并严重威胁着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厦门岛东岸曾厝安-港仔埔,有250m海堤全部毁坏,与白石炮台之间的护岸工程也遭到严重破坏,还有青礁1000m海堤也遭到同样破坏,堤内几十公顷良田,千余户居民及10多家工厂,面临着海水倒灌、浸没的危险。
(3)有的虽然没有明显的海岸蚀退现象,但由于海滩不断被侵蚀降低,从而引发岸坡变形、位移、失稳,影响港口、码头等工程的稳定与安全。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深化,沿海岸边工程建设还将继续增加,海岸侵蚀将成为危害岸边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按照发达国家经验,当前防护海岸侵蚀最有效的途径是海滩喂养,并辅以导堤促淤和外防波堤掩护等工程措施。当然,这些措施仍需视海岸地质环境特点而定,也可采用海滩人工砂补给法等。
4.2 海湾淤积影响港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厦门、泉州、漳州均属滨海港口工贸城市,特别是泉州历史悠久,区域经济的兴衰发展与海岸变迁关系密切。
(1)泉州港在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曾经是世界性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有15000多艘大海舶,外港包括洛阳江口之后诸港、大盈溪口之安平港和泉州湾口的獭窟岛港等,通航日本、朝鲜、南亚、西亚及东非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奉元朝皇帝忽必烈之命,护送科克清公主远嫁波斯,就是从泉州港起航的;1974年在后诸港出土的宋代木构远洋船(现保存于泉州古船陈列馆),就是泉州港辉煌历史的见证。然而,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从北宋到明朝建立了380余年的泉州市舶司因港口淤塞而迁往福州,泉州也从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变为“历史文化名城”。关于泉州港的衰退,不少论者都从社会因素着眼,但港口的严重淤积、海岸线的不断外推,仍是铁一般的事实。漳州月港(海澄)兴起在明朝中叶,主要是替代正在衰落中的泉州港。这里曾经商贾云集,洋船停泊,市镇繁华;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就在这里集结军队,整编东征,一举收复了台湾。但好景不长,随着海湾淤积、航道淤浅,“五口通商口岸”厦门港的开通,漳州月港也衰落了。
(2)港口选址应以岸线稳定,港内航道水深、淤少、避风、浪小等为原则。从海岸变迁角度看,崇武半岛岸段、石狮祥芝、晋江深沪、金门东北岸及大小金门海峡、漳浦六鳌、下寨、东山港等岸线比较稳定,具备建港条件。然而,有些岸段就目前状况看,似乎可以建港;但从海岸变迁发展趋势看,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是不适宜的。例如,九龙江口厦门海沧-钱屿段,北心滩岸线淤涨速率达121.0m/a,海门岛东侧淤涨速率也达105.0m/a,积高率为21.0cm/a,若照此速度发展30~40年后,黄海高程零米线可能到达钱屿。随着零米线向前推进,海湾滩底逐渐淤高,水深变浅,对建港十分不利。
4.3 滩涂淤涨给水产养殖业带来新的问题
通常认为滩涂淤涨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但本区滩涂积高率大于海平面上升率,故海岸滩涂面积仍在不断扩展,水动力条件也在不断减缓。发展水产养殖除需要考虑滩涂面积的发展趋势外,还必须考虑滩涂地质环境的污染问题。
(1)由于河口、海湾滩涂的不断淤涨,每年都有新的沉积物覆盖在老的沉积物之上,致使底栖生物和浮游微生物的地质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有的生物难以继续适应并繁衍生存,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如厦门同安湾,由于河口建闸,湾内丙州、东坑大面积围垦等因素,导致落潮流速大减,泥质沉积物快速回淤,滩地与水道积高率2.0~5.0cm/a,淤泥层积厚达10~100cm,使得原来栖生于此的珍稀鱼类-厦门文昌鱼(由无脊椎向有脊椎动物过度的典型标本),因生态环境破坏,数量锐减,面临绝迹的危险,被迫迁移到厦门黄厝沙质海域。
(2)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三废”排放量与日俱增、环境污染负荷加重,河流或海流带来的污染物质,往往在河口、海湾顶部水动力条件较弱的地方富集,致使滩涂淤涨区域水中缺氧或有害物质元素含量剧增;这样,将会改变原生滩涂的地质生态环境,使水中生物难以继续生存或产生恶性循坏,继而不适宜于水产养殖。这是今后水产养殖业不得不面临,需要研究解决的新问题。
5 结束语
(1)福建南部岸线长1327.5km,海岸划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三大类型。其中,基岩海岸又分为岩质海岸和风化壳海岸;淤泥质海岸分为港湾型和河口型。滨海红树林具有促淤、防风、固岸和净化海水的功能;建议加强管理与保护,在某些侵蚀岸段可进行人工种植,以改善海岸带的生态地质环境。
(2)全新世虽是一次海进,但存在多次海平面波动和岸线变迁的过程。史志记载及测试资料表明,本区沿海大部分平原是近千年形成的。晋江深沪湾(1987年)、漳浦前湖湾(1999年)、东山马銮湾(2001年)、石狮沙湖湾(2005年)等地,相继在潮间带发现原始古森林遗迹,说明近期海面仍有上升趋势,由于各岸段所处地质环境不同,现海岸线仍处在发展演变过程之中。
(3)海岸变迁是海平面与陆地升降的综合反映。全区蚀退海岸累计445.0km,占岸线总长33.52%,主要分布强风化-剧风化基岩海岸与砂质海岸;淤涨海岸累计560.0km,占岸线总长42.18%,主要分布河口、港湾淤泥质海岸;稳定(平衡)海岸累计322.5km,占岸线总长24.29%。其中,自然淤涨海岸360.0km,工程促淤海岸200.0km,占淤涨海岸35.71%;自然冲淤平衡岸段72.5km,采取工程加固措施后,冲淤基本平衡岸段250.0km。
(4)海岸侵蚀往往破坏沿岸公路、堤防、缆线等基础设施,威胁港口、码头等岸边工程的稳定与安全,加剧港口淤积,影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当前防护海岸侵蚀最有效的途径是海滩喂养,并辅以导堤促淤和外防波堤掩护等工程措施,亦可采用海滩人工砂补给法等。
(5)厦门、泉州、漳州等港口城市,经济发展与海岸变迁关系密切。港口选址应以岸线稳定,港内航道水深、淤少、避风、浪小等为原则。从海岸变迁角度看,崇武半岛岸段、石狮祥芝、晋江深沪、金门东北岸及大小金门海峡、漳浦六鳌、下寨、东山港等岸线比较稳定,具备建港条件。
(6)本区滩涂积高率大于海平面上升率,故海岸滩涂面积仍在不断扩展,水动力条件也在不断减缓。发展水产养殖除需要考虑滩涂面积的发展趋势外,还必须考虑滩涂地质环境的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谢再团等.台湾海峡西岸晚更新世以来的海侵及海平面变化特征.台湾海峡及其两岸地质地震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2]陈承惠等.闽南沿海全新世地质年代学研究.台湾海峡,1982(2)
[3]广州地理研究所.闽南晚第四纪海平面变化初步研究.1987
[4]郑晓云.闽南沿海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国家海洋局厦门海洋三所,1995
[5]郭允谋,李庆年.福建湄洲湾的演变.热带海洋,1987,6(6)
[6]陈峰.古雷半岛海滩岩的形成及闽南沿海海平面变化.中国海平面变化.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
[7]陈伟光.华南沿海14C同位素年代测定数据.华南地震,1982,4(4)
[8]王绍鸿,杨建明,曾从盛等.中国东南沿海五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福建省地学论文集.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96
[9]蔡丽珠.厦门员当港ZK3702钻孔第四纪微体古生物群及海侵初探.福建地质,1988,7(3)
[10]潘国轩,林敦宇等.福建省海岸带地质地貌(陆地)综合调查报告.福建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986
The Environment Geology Problem of Coast Line Changes in South Fujian
Lin Jun
( Fuji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Fuzhou 350003)
Abstract: Under the global sea-level rising condition, coast erosion is the main natural disaster and gulf accumination influence on sustainous development of the port city. Therefore coast erosion and gulf accumination are considered as the major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improment of coast geological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characteristics of modem coast geography and coast line change since the Holocene ,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coast line changes in South Fujian have been studied.
Key words: The coast changes; The coast erodes; The gulf accumulations; Environment geology; South Fujian coust areas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杂志创刊于1981年,由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会主办,主管单位是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期刊被万方,国家图书馆,北大期刊,统计源,知网,上海图书馆,维普,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0.203的电子期刊。关键词分布: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探测效率、MCNP、核电厂、LabVIEW、MC模拟、Geant4、EPICS、蒙特卡罗方法、能量响应、X射线、探测器、γ射线、辐射监测、γ能谱、数据采集、蒙特卡罗、中国散裂中子源、能量分辨率主要分类:核科学技术、电力工业、物理学、自动化技术、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无线电电子学、安全科学与灾害防治、电信技术、地质学、化学、仪器仪表工业、矿业工程、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地球物理学、计算机硬件技术、天文学、特种医学、临床医学、石油天然气工业投稿说明:1、通过本网站直接论文或将论文发到投稿邮箱: 。2、论文邮件标题格式:《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作者姓名+联系方式+论文投稿。3、论文应立论新颖、主题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语言简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创新性、应用性。4、论文请一律使用word格式,字数2000字以上,要有中文标题、关键词、摘要,图片需提供清晰原图。5、 文章题目力求简明、醒目,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可带副题。关键词:3-5个,摘要:150-200字。6、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的文献。7、论文作者署名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作者单位不超过3个。第一作者需要附简介,包括工作单位、地址、学历、研究方向。8、获基金及获奖论文: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9、论文请务必注明作者详细的联系方式,以便针对有疑问的内容随时查询核对,请提供:通信地址、电话、电子信箱等。10、编辑部对论文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论文请在来邮件中声明。论文刊登后,赠当期杂志一册,以供用途。所以说难度挺高的
《工业杂志》是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会主办的北大核心期刊,提供学术指导服务。相比《核技术》确实是《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难投一点,本身《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要求也更严一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已进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地质学和建筑科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和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在国外检索系统中,已被俄罗斯《文摘》检索系统、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和材料信息系统(MI)收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于1957年创刊,由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主办,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专业领域权威性、综合性学术刊物之一。 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建设,及时反映国内外本专业发展的最新理论与技术方法和水工环与其它学科交叉、渗透研究的新动向,促进学科的发展、交流与推广。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 (1)水文地质学科基础理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地下水资源评价模型、同位素技术在水文地质学科中的应用、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地下水开采诱发环境地质问题(2)工程地质学科基础理论、重大工程地址区域稳定性研究分析、重大工程场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重大工程场址区地(坝)基工程处理、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等的试验与分析、地质灾害监测与预测预报理论及应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地质遗迹旅游开发与保护、工民建中地基处理、基坑支护、桩基础设计与应用、信息系统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3)城市环境地质、矿山环境地质、农业地质、废弃物卫生填埋的环境地质、特殊生态区(湿地、三角洲、沙漠等)开发中环境地质(4)物化探技术在水工环专业领域中的应用等。 (1) 论文题目明确、精练,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可加附标题,英文题目不超过10个实词。(2) 论文属基金项目资助时,应注明资助项目名称(编号)。(3) 作者信息齐全:姓名(生年-),性别、职称、从事工作或研究方向,联系方式(Tel、E-mail)。(4) 中文摘要:一般应写成报道性文摘,简明扼要交待清楚论文的目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证据、研究结果和结论,不超过500个汉字,英文摘要视具体情况可适当增加。但综述、论评性论文可写成指示性文摘。(5)关键词:必须是意义明确的术语,中、英文对照关键词3-5个。(6) 正文字数一般不超过8000汉字(4个版面,包括图、表,重大基础与专题类论文可不受版面限制)。论文主要结构应有地质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结论等几个部分。(7) 论文写作要求:符合科研论文体裁,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述严谨,结论可信,语句通达,逻辑严密。(8) 正文采用3级标题,即,一级标题如“2 模型建立及计算方法”;二级标题如“2.1 模型建立”;三级标题如“2.1.1 模型建立基本原则”或“(1)模型建立基本原则”。 按正文中引用顺序,用[序号]形式标注于引用之处。(1) 专著、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作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专著[M]、学位论文[D]、报告[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2) 期刊文章:[序号]主要作者.论文题目[J].期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3) 论文集、会议文集:[序号]论文作者.论文题目[A].论文集编著者(任选).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 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5) 各类标准:[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 [S].(6) 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 (1) 自收稿日起3个月内,书面通知作者论文处理结果。来稿一经录用,作者需按要求修改论文。作者收到修改通知1个月内返回修改稿。超过1个月,编辑部催问1 次,催问1个月后仍未返回修改稿,视为自动撤稿(特殊原因且已向编辑部说明者除外)。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2) 录用稿件将酌收版面费,稿件一经刊用,即付稿酬(含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赠送当期刊物2份,超过2位作者,每位作者一份。来稿请寄: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辑部,邮编:100081(投稿邮箱请点击下面的链接,这里百度不允许放投稿邮箱和查询电话)
还在审核中。《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季刊创刊于1990年,由成都理工大学主办,在市民投稿后,是需要经过审核期的,在若审核期通过了或者被刷下来了,都会有邮件进行通知的,若没有邮件则是因为还在审核中。《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杂志是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省级期刊,是一本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季刊。
卢克标
(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州350011)
摘要:矿田蚀变矿物组合具有明显分带:上厂矿田以上厂铜钼多金属矿以中心,向北东方向至雷母寨银铅锌多金属矿,蚀变矿物组合为钾长石化-绢英岩化-硅化-黄铁矿化组合(钼矿,中高温矿物组合)→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英岩化及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组合等(铜铅锌矿,中低温矿物组合)。
矿田矿床分布、地球化学分带规律:上厂矿田以上厂矿段为中心,向北东方向呈放射状、帚状分布。
成岩与成矿作用在时间、空间上总体具有由南西向北东迁移演化的特点。上厂中高温Mo(Cu、Pb、Zn)矿→金竹坑中低温Cu、Pb、Zn(Ag)矿→雷母寨中低温Ag、Pb、Zn矿。
从时间、空间、物源等方面依存关系,以及矿化类型专属性等,可以将矿田矿床划分为斑岩型铜钼多金属矿床及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铅锌银多金属矿床两个成矿系列,并类比预测矿田矿化类型及找矿方向。关键词:福建省;上厂矿田;成矿规律;成矿系列;成矿预测
1 前言
工作区位于武夷山脉东南麓,是福建省“十五”矿产计划工作的重点地区。地处于闽西北隆起带和闽东火山断拗带接合部位(图1)。区域内有3个综合异常带,如南北向浦城管查-建瓯钟山Cu、Mo、Pb、Zn、Au、W综合异常带、北东向建瓯东岩—政和夏山Cu、Pb、Zn、Ag、Au、Mo、W综合异常带、北东向建阳水吉—松溪半岭Mo、W、Cu、Pb、Zn、Au、Ag综合异常带。反映区内成矿元素岩浆热液多期叠加,是铜钼铅锌银的成矿有利区。
其中,上厂地区属于划定浦城金竹坑—松溪半岭找矿工作区。
本文主要侧重研究上厂矿田区域找矿潜力,以指导点上找矿工作,形成从面到点,点面结合的找矿思路。作者通过成矿系列理论研究,结合图表模式建立,定性进行成矿预测等,指出该区主攻的矿床类型为斑岩型或火山—次火山热液交代(充填)矿床,同时兼顾其它类型矿床,应加强综合找矿,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综合评价工作。
2 上厂矿田矿床地质特征
上厂矿田其空间分布以上厂矿段为中心,向北东方向呈放射状、帚状分布,有金竹坑矿段(距上厂4km)、官司坪矿段(金竹坑的南西2km)、雷母寨矿段(距上厂7km)和山镇矿段(金竹坑南东4km)等地已发现具有良好找矿前景的Cu、Pb、Zn、Ag、Mo异常及矿化(图2)。
2.1 上厂矿化体地质特征
2.1.1 Mo矿(化)体
花岗斑岩体呈北北东向椭圆形岩株状,出露面积约0.18km2。含辉钼矿化斑岩及外围热液蚀变发育,矿化中心主要为强硅化、钾长石化,外围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等。
图1 福建省构造(断裂)带及构造单元划分略图
在Mo>80×10-6异常区中硅化辉钼矿化花岗斑岩发育,全岩蚀变强烈,其下部为肉红色似斑状细粒二长花岗岩。矿石类型为细脉、浸染型。主要蚀变有硅化、角岩化、绿泥石化、钾化、黄铁矿化等,由地表垂直向下为硅化、强硅化、绢云母化-钾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硅化。面积有800m×230m,Mo平均含量0.056%。从上至下,钼矿化具有地表氧化淋滤矿化贫化(平均Mo0.041%)——原生矿石富集特征(平均0.076%,最高0.168%),矿化类型从硅化石英型钼矿化,至深部细脉浸染状矿化(图3)。
图2 福建省上厂矿田铜钼、铅锌银矿区域地质图
2.1.2Cu、Pb、Zn、Ag矿(化)体
(1)、(2)号矿(化)体:位于(HT-2)Cu、Pb、Zn、Ag异常中,在推覆面附近见一个铜铅矿化体,为褐铁矿化蚀变岩,矿化体宽1.0m,呈北东向。见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孔雀石化、铅锌矿化等,Cu0.23%、Pb0.61%、Zn0.10%、Ag57.05g/t。
图3 福建省上厂矿田金竹坑铜铅锌多金属矿区地形地质及工程部署图
2.2金竹坑矿化体地质特征
通过对本区开展1:1万地质填图、槽探揭露及硐探验证,共发现了14条矿化蚀变体,其中Ⅰ、Ⅱ、Ⅲ、Ⅴ号矿体,矿化较好,规模较大。矿体产于北东向(Ⅰ、Ⅴ号矿体)、北西向断裂构造蚀变带中(Ⅱ号矿体),或产于大金山组和梨山组的接触带或推覆构造带附近(Ⅱ号矿体)及花岗斑岩、闪长玢岩(Ⅲ号矿体)中,受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控制。本区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构造及推覆构造带极为发育,延伸长几十公里,且见有铅锌矿体(Ⅱ号矿体),构造蚀变岩型(Ⅰ、Ⅴ号矿体)矿床发育。花岗斑岩、闪长玢岩中也见有铅锌矿体(Ⅲ号矿体),具有次火山岩型、潜斑岩型矿床特征(图4)。
3 上厂矿田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3.1 上厂矿田空间成矿规律分析
3.1.1 矿田矿化空间分布规律
上厂斑岩钼矿位于浦城—宁德三都澳北西向构造成矿带(是一条Cu、Au、Pb、Zn、Mo多金属矿化带)北西段的北西边缘带上。矿床成矿为燕山中晚期,成岩与成矿作用在空间上总体具有由南西向北东迁移的特点。
矿田以上厂斑岩钼矿为中心,成矿作用在空间上向北东方向迁移。其中,以上厂为中心,金竹坑、官司坪、山镇总体上沿北东方向呈放射状,距上厂约4~5km等距离分布。其中,金竹坑火山热液—次火山热液型铜、铅、锌矿,位于上厂钼矿的北东向约4km。官司坪铅、锌矿,位于金竹坑铜、铅、锌矿南西侧2km;乌龙山钼异常,位于金竹坑铜、铅、锌矿西侧8km,其异常特征同上厂钼矿;山镇铅、锌矿位于金竹坑铜、铅、锌矿南东侧4km。而雷母寨银、铅、锌矿位于上厂Mo钼矿的北东向约7.5km,天堂萤石矿位于上厂钼矿的北东向约11km。
图4 福建省上厂矿田金竹坑铜铅锌多金属矿区20线地质剖面图
3.1.2 矿田地球化学分带规律
上厂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显示,区内以Cu、Pb、Zn、Ag、Mo为主的地球化学异常发育,总体构成一长15km、宽7km,面积百余平方千米的综合异常带,分布于浦城上厂—天堂一带,呈北东向分布,并形成多个综合异常浓集中心(上厂、金竹坑、官司坪、山镇、雷母寨等)(图2)。
上厂矿田地球化学特征总的说来,以上厂Mo异常为中心,向北东方向演变为金竹坑、山镇、官司坪Cu、Pb、Zn、Ag异常,再向北东雷母寨Ag、Cu、Pb、Zn为主异常。
3.1.3 矿田蚀变分带规律
3.1.3.1 上厂铜钼多金属矿段蚀变分带特征
钼矿蚀变具明显分带性:按形式可分为线型脉侧分带和面型水平及垂直分带两种。线型脉侧分带:以蚀变脉体为中心,向外可分为钾长石化带→绢英岩化带→硅化带;面型水平及垂直分带:含矿斑岩体及外围热液蚀变发育,以斑岩体为中心主要为强硅化、钾长石化,外围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角岩化带等。由地表垂直向下为硅化、绢云母化(硅化绢云母化带)→强硅化、绢云母化(硅化绢英岩化带)→钾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硅化组合(钾长绢英岩化带)等。矿体具有典型的斑岩型蚀变分带特征。钼矿化与钾长石化、绢英岩化、角岩化、硅化关系最为密切。
纵观全区异常组合,从南西部以W、Mo、Bi高温元素组合为特征,呈等轴环状分布,而且出露蚀变花岗斑岩、二长花岗岩,见硅化、绢英岩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钾化及钼矿化;往北东部以Cu、Pb、Zn、Ag中低温元素组合为特征,而且出露梨山组、大金组,见硅化、绢英岩化、角岩化、绿泥石化、局部黄铁矿化、铅锌矿化。从南西至北东,异常组合和地层、岩浆岩、蚀变、矿化特征显示斑岩型铜钼矿内外接触带矿化及元素组合特征。
3.1.3.2 金竹坑、山镇、雷母寨铜铅锌多金属矿段蚀变分带特征
金竹坑蚀变类型主要为硅化、绢英岩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及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其中硅化、绢英岩化以带状蚀变为主,主要分布于断裂带、脉岩及其内外接触带上,而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及绢云母化则以面状蚀变为主,其中硅化、绢英岩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与矿化关系密切。山镇、雷母寨等矿段蚀变特征与金竹坑矿段相近,山镇矿段蚀变特征以硅化、绢英岩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为特征;雷母寨矿段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及黄铁矿化为特征。
3.1.3.3 上厂矿田蚀变分带特征
综上所述,上厂矿田以上厂铜钼多金属矿为中心,向北东方向至雷母寨银铅锌多金属矿,其蚀变矿物组合具有明显分带特征:
钾长石化-绢英岩化-硅化(角岩化)-黄铁矿化组合(上厂钼矿,中高温矿物组合),其北东侧伴有硅化-绿泥石化-绢英岩化-黄铁矿化组合(上厂铅锌矿,中低温矿物组合)→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英岩化及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组合等(金竹坑、官司坪、山镇铜铅锌矿,中低温矿物组合)→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组合(雷母寨银铅锌矿,中低温矿物组合)→硅化-绿泥石化-叶蜡石化-碳酸盐化组合(天堂萤石矿,中低温矿物组合)。
3.2 上厂矿田火山岩成矿系列
上厂矿田矿床成矿系列为燕山中晚期,成岩与成矿作用在时间、空间上总体具有由南西向北东迁移演化的特点。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在时间、空间、物源等方面有着一致的依存关系,但有工业价值的矿体大多形成于岩浆活动后期。矿化元素组合、矿化类型等与岩浆成因、性质、活动方式等具有一定专属性。主要成矿元素(含矿物)以上厂为中心从西南至北东逐渐由高温向低温演化,上厂中高温钼矿→金竹坑中低温铜、铅、锌、银矿→雷母寨中低温银、铅、锌矿→活动后期天堂萤石矿。从时间、空间、物源等方面依存关系、演化规律、以及矿化类型专属性等,可以划分为火山-次火山热液型-斑岩型铜钼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组合的典型演化规律[1](图5)。
(1)燕山中期阶段中酸性火山喷发→火山热液型-叶蜡石(明矾石、Pb、Zn、Ag)矿,如金竹坑铜铅锌多金属矿,见成矿系列图中(4);中酸性、酸性岩浆侵入→斑岩型、热液型W、Sn、Mo、Ag、Pb、Zn矿。如上厂斑岩型钼多金属矿,见成矿系列图中(1)[2]。
(2)燕山晚期阶段中酸性火山喷发-次火山侵入→明矾石、铀、钼(金、银、铅、锌)矿,为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金竹坑铜铅锌多金属矿和雷母寨银铅锌多金属矿,见成矿系列图中(4);中酸性、酸性岩浆侵入→铜、金、钼、钨、锡矿,如上厂斑岩型铜钼矿,见成矿系列图中(1)[2]。
3.3 上厂矿田成矿预测
3.3.1 矿田矿化类型预测
3.3.1.1 上厂斑岩铜钼多金属矿和赤路式斑岩钼多金属矿类比成矿预测
(1)赤路式斑岩钼多金属成矿模式特征[1]。
在平面上,接触内带中心部位,花岗斑岩、似斑二长花岗岩岩体穹状体顶部,以细脉-浸染状全岩交代作用为主,在接触内带形成似层状矿体、细脉矿带,矿体产状与斑岩体穹状体接触产状一致,为最主要矿体。垂向上分布于钾长石化带、硅化带中。
图5 福建省上厂矿田火山构造洼地岩相—构造—成矿系列图
而在外接触带的火山岩围岩中主要产出不规则状、细脉状、脉状矿体,以脉状、细脉-浸染状充填-交代作用为主,产状与围岩裂隙产状一致。主要矿化类型有细脉-浸染状、脉状、石英脉型,垂向上分布于硅化-绢英岩化带中,从上部到下部矿化分别为脉状石英脉型→细脉→细脉→浸染状矿化。
综上所述,赤路式斑岩钼多金属矿处于未剥蚀-浅剥蚀阶段,内外接触带矿体保存较完好,从上到下分别见有脉状石英脉型→细脉型→细脉-浸染型→浸染型→似层状矿体。与之相对应的围岩蚀变分带也较完整。其蚀变水平和垂直分带:以穹状体为中心向外及由下向上可分为钾长石化带→钾长云英岩化带→硅化云英岩化带→硅化绢云母化带→青盘岩化带。矿化与钾长石化、云英岩化、硅化关系最为密切。
(2)上厂斑岩铜钼多金属矿床特征。
据地球化学异常组合,从南西部石板桥一带(HT-1)以W、Mo、Bi高温元素组合为特征,呈等轴环状分布,而且出露蚀变花岗斑岩、二长花岗岩,见硅化、绢英岩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钾化及全岩钼矿化;往北东部上厂一带(HT-2)以Cu、Pb、Zn、心g中低温元素组合为特征,而且出露梨山组、大金组,见硅化、绢英岩化、角岩化、绿泥石化、局部黄铁矿化、钼矿化、铅锌矿化。从南西至北东,蚀变、矿化特征显示斑岩型铜钼矿内外接触带矿化及元素组合特征。
在平面上,接触内带中心部位,花岗斑岩、似斑二长花岗岩岩体中心见钼矿化类型有全岩交代作用为主的细脉-浸染状矿体、还有硅化细脉状矿体、石英脉型矿体。从上至下为石英脉型矿体→硅化细脉状矿体→细脉→浸染状矿体。矿区蚀变也呈规律变化,在平面上以斑岩体为中心主要为强硅化、钾长石化,外围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等;在垂向上,由地表垂直向下为硅化、绢云母化(硅化绢云母化带)→强硅化、绢云母化(硅化绢英岩化带)→钾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硅化组合(钾长绢英岩化带)等。矿体具有典型的斑岩型蚀变分带特征。钼矿化与钾长石化、绢英岩化、角岩化、硅化关系最为密切。
综上所述,上厂斑岩铜钼多金属矿处于浅剥蚀阶段,出露以花岗斑岩、似斑二长花岗岩岩体全岩交代作用为主的细脉-浸染状矿体(钼1),而花岗斑岩、似斑二长花岗岩岩体顶部外接触带围岩矿化被剥蚀(钼4),因此其内外接触带矿体保存一般。而在平面上外接触带既有角岩化钼矿化、硅化脉型钼矿化(钼4),又有构造蚀变岩型脉状铅锌矿化(铅锌1)、推覆面上似层状铅锌矿化(铅锌2)等。
对比赤路式斑岩铜钼多金属矿地质特征,以及其剥蚀程度、矿化、蚀变分带规律,可推测本区岩体顶部缺失外接触带中脉状、不规则状热液型钼矿体(钼4);在平面上外接触带中仍见有脉状、不规则状热液型钼矿体(钼4)。预测花岗斑岩、似斑二长花岗岩岩体中下部可能存在似层状钼矿体(钼3),并且下部可能存在脉状、细脉-浸染状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矿体(铅锌3)、推覆面上似层状铅锌矿化(铅锌2)。在垂直向上总体呈现上铜钼下铜铅锌矿化特点。其中钼1(斑岩型细脉-脉状钼矿)、钼2(斑岩型细脉-浸染状钼矿)为重要类型;钼3:预测斑岩型似层状钼矿;钼4:热液型脉状钼矿;铅锌1:热液型脉状铅锌矿;铅锌2:热液型推覆面上似层状铅锌矿化,为重要类型;铅锌3:预测热液型细脉-浸染状铅锌矿见(表1、表2)。
3.3.1.2金竹坑火山-次火山(潜斑岩)热液型铜铅锌多金属矿与紫金山火山-次火山浅成热液型铜金多金属矿类比预测
(1)紫金山火山-次火山浅成热液型铜金多金属成矿特征[1]。
紫金山产于北西向上杭断陷盆地东北侧边缘,主要以英安斑岩、隐爆碎屑岩为中心,构成多个次级火山机构。铜、金矿化主要分布于次火山中心的顶部,深部花岗闪长斑岩具有斑岩型铜钼矿化。
蚀变在纵向上分带更明显,自下而上为:石英绢云母蚀变带→石英明矾石蚀变带→石英地开石蚀变带→硅质交代岩带。紫金山矿床的铜矿化主要产于石英明矾石蚀变带内,而金矿化则多富集于硅质交代岩中,紫金山矿床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成矿具有多期多阶段性,主要可分3个成矿期:岩浆侵入期后中温热液期矿床,产于花岗闪长斑岩中及周边,属中温斑岩型Cu-Mo矿、中低温热液型Cu-Au矿。潜(次)火山中低温隐爆热液期高硫浅成低温热液型Cu-Au矿、低温热液型Ag-Cu-Au矿,为区内主成矿期。表生期,以氧化次生富集铁帽型Au-Ag矿为特征,是金矿的主要富集成矿期。它们在时间上、空间上具有连续演化的特征,含矿热液的物化性质及时空迁移决定了它们在不同地质部位产出不同的矿床类型。3个成矿期五种矿化类型组成紫金山式矿床成矿系列。
紫金山矿田处于浅剥蚀阶段,内外接触带矿体保存较完好,地表多见表生硅化淋滤交代硅质岩铁帽型Au-Ag矿。从上而下矿化类型:铁帽型Au-Ag矿→高硫浅成低温热液型Cu-Au矿→低硫浅成低温热液型Ag-Cu-Au矿→中低温热液型Cu-Au矿→中温斑岩型Cu-Mo矿。与之相对应的围岩蚀变分带也较完整。水平蚀变分带:以次火山机构即以硅质交代岩为中心,向外依次为石英-明矾石交代岩带→石英-地开石交代岩带→石英-绢云母交代岩带;垂直蚀变分带自下而上为:石英绢云母蚀变带→石英明矾石蚀变带→石英地开石蚀变带→硅质交代岩带。
(2)金竹坑火山-次火山(潜斑岩)热液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模式特征。
区内蚀变类型主要为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英岩化及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其中硅化、绢英岩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与矿化关系密切。
主要矿化类型从上至下有热液型脉状Cu、Pb、Zn矿→热液型似层状Cu、Pb、Zn矿→火山-次火山热液型Cu、Pb、Zn矿。
表1 上厂斑岩型铜钼多金属矿与赤路式斑岩型钼多金属矿类比预测
钼1:斑岩型细脉-脉状钼矿;钼2:斑岩型细脉-浸染状钼矿;钼3:预测斑岩型似层状钼矿;钼4:热液型脉状钼矿;铅锌1:热液型脉状铅锌矿;铅锌2:热液型推覆面上似层状铅锌矿化;铅锌3:预测热液型细脉-浸染状铅锌矿
总之,该矿区处于未剥蚀-浅剥蚀程度,构造破碎带、推覆构造带极为发育,相当于紫金山式矿田碧田矿段上中部,未见铁帽,地表多见及硅化带。石英斑岩、花岗斑岩、斜长花岗斑岩、闪长玢岩、似斑状混合岩化花岗岩等次火山岩发育,多呈小岩株、岩脉状,并见有铜铅锌矿化,相当于紫金山式矿田紫金山次火山岩型、罗卜岭(潜)斑岩型Cu、Pb、Zn矿段。其中,铜铅锌1、2矿体:热液型脉状、似层状Cu、Pb、Zn矿为重要类型;其次为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铜铅锌3矿体);铜铅锌4:(潜)斑岩型Cu、Pb、Zn矿为预测类型。见表1、2。
表2 金竹坑火山-次火山(潜斑岩)热液型铜铅锌多金属矿与紫金山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铜金多金属矿类比预测
铜铅锌1、2:热液型脉状、似层状Cu、Pb、Zn矿为重要类型;铜铅锌3:火山-次火山热液型Cu、Pb、Zn矿为推广类型;铜铅锌4:(潜)斑岩型Cu、Pb、Zn矿预测类型
3.3.2 矿田内有利的成矿地段预测
(1)上厂矿段:根据成矿系列矿化蚀变组合特征,重点在花岗斑岩、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体的深部评价似层状钼矿、热液型铅锌矿、推覆面上的似层状铅锌矿。如(1)号矿(化)体产在推覆构造面上,(2)号矿(化)体为产于北东向构造带中的热液型铅锌矿,其向北东方向延伸,将同金竹坑矿段矿带(Ⅰ、Ⅲ、Ⅴ号矿体)连成一片,这样将扩大该矿的远景储量;另在乌龙山,其Mo异常与上厂Mo异常类似,并且发育有斑岩体,也可能是钼多金属矿产的重要成矿地段。
(2)金竹坑、雷母寨、山镇等矿段:根据成矿系列矿化蚀变组合特征、矿化类型,其中金竹坑矿段重点加强次火山岩热液型矿、推覆构造带上似层状矿、构造蚀变岩型铅锌多金属矿研究;而雷母寨、山镇矿段地质特征类似金竹坑,预测矿化类型同金竹坑一样。
上厂、金竹坑、雷母寨矿化处于同一矿带上,如上厂(1)号、(2)号矿(化)体产于北东向构造带中或推覆构造面上的热液型铅锌矿,其北东方向延伸,将同金竹坑矿段矿带(Ⅰ、Ⅲ、Ⅴ号矿体)连成一片,将扩大矿田的找矿远景;同时金竹坑北西向构造控矿也是重要成矿部位。再通过上厂—雷母寨北东向构造成矿带,研究雷母寨土壤异常在龙井坑一带形成浓集中心,Ag异常与Mo、Bi、Pb、Zn、Cu套合程度较高,是有利成矿地带。
致谢
本论文编写过程中得到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院长周珍琦高级工程师、院总工程师张克尧高级工程师等领导同志给予极大支持和帮助,并给予悉心指导,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同时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华东地调中心班宜忠总工程师大力支持和帮助,并给予悉心指导,也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高天钧,王振民,吴克隆等.台湾海峡及其周边地区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119~121,128~132,152~158,170~171
[2][美]D.P.考克斯D.A.辛格.矿床模式.宋伯庆,李文祥,朱裕生等编译.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71~79
Study of Ore-forming Regulations and Predicting of Cu-Mo,Pb-Zn-Ag Metal Deposits in Shangchang Ore-field,Fujian Province
Lu Kebiao
(Fuji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Fuzhou 350011)
Abstract: The altered minerals assemble in ore field has the zoning characters: From the center of Shangchang ore field-Shangchang Cu, Mo multi-metal deposit through NE to Leimuzhai Ag, Pb, Zn multi-metal deposit, the altered mineral assemblage is K-feldspar-phylite-silite-pyrite (Mo deposit, middle-high temperature mineral assemblage) →silite-chlorite-epidote-phylite-sericite-pyrite assemblage ( Pb-Zndeposits, middle-low temperature mineral assemblage).
The deposits distribution and geochemical zoning regulations in ore field: The center of Shangchang ore field is Shangchang ore block,and distribute in NE.
species, Diagenesis mineralization has the evolve character from SW to NE in time and space. Shangchang middle-high temperature Mo,(Cu, Pb, Zn) deposits→Jinzhukeng low temperature Cu-Pb-Zn (Ag) deposits→Leimuzhai middle-low temperature Ag-Pb-Zn deposits.
The relationships of time, space and matter resources, and the species of mineralization,. We can distinct the deposits in are field into two series, porphyry Cu-Mo multi-metal deposits and volcanic-subvolcanic hydrothermal Pb-Zn-Ag multi-metal deposits, and predict the species of mineralization and prospecting direction in ore field.
Key words: Fujian Province; Shangchang ore field; Ore-forming regulations; Ore-forming series; Metallogenic predicting
1、全文一律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包括正文、图名、图注、图内字符、表名、表注、表内文字、文中非英文字符。2、文内标点符号一律使用英文标点符号。英文中无顿号(、)和中文句号(。)。3、文中插图用CorelDraw绘制,或提供。wmf或。dxf格式文件,做成单独的。cdr或。 wmf或。dxf文件;有些由数据转换的图,可用Excel制成。不要将图内物件锁死或群组或合并,以便编辑时可以修改。照片和图版提供原版或高分辨率的扫描文件。4、作者投稿时,请把插图、照片、图版植入文字稿的Word文字的后面,并且稿件大小最好不要超过5M(我刊原则上不限制上传文件的大小,但是文件过大审稿专家审稿时会下载过慢,不方便专家审稿,建议文件超过5M可以做成PDF格式),这样方便审稿专家下载审稿,使稿件能及时得到处理。5、审稿专家审回且退改的稿件:图名、图注、表一律集中放在全文的最后,不要将插图、照片、图版植入文字稿的Word文件中。注意不能缺少Acknowledgments、About the first author、中文摘要。
《地球》杂志是由国土资源部主管,由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主办的杂志。国际期刊号:ISSN 1000-405X 国内期刊号CN11-1467/P 邮发代号2-253。 《地球》以传达“我们拥有一个地球”理念为办刊宗旨,用大众的语言解读人文地球科学,它将一如既往地观察当代科学发展成果,用更多笔墨探讨与公众刊益相关的科学类话题,通过对重大事件的调查和解释,为求探讨科谜团,为普及地学知识作出积极贡献,帮助读者从中体会到科学为日常处知带来的智慧。栏目设置有《专题报道》、《科技博览》、《文化传播》、《教育探讨》、《管理研究》、《环保技术》、《地质科学》、《植物科研》《矿产资源》《交通科技》等。
《地质科学》、《第四纪研究》、《地球物理学报》、《岩石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地学前缘>、《中国沙漠》、《地球科学》、《地球化学》、《地球学报》、《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地震学报》、《干旱区研究》、《古地理学报》、《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地震地质》、《地球与环境》、《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地球信息科学》、《西北地震学报》……
防灾减灾救灾的刊普有《防灾减灾工程学报》,《震灾防御技术》,《地震地质》。《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刊期:双月刊。是由江苏省地震局主管,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主办的核心期刊。《震灾防御技术》刊期:季刊。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主办的核心期刊。《地震地质》刊期:双月刊。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主办的核心期刊。
《地震学报》英文版创刊于1988年,是由中国地震学会主办的地震学综合性学术刊物。现任主编是中国固体地球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陈运泰。《地震学报》英文版与《地震学报》中文版自1994年起内容一一对应,同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地震学方面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成就,也登载一些与地震有关的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工程地震等的学术论文及研究简报;登载本学科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介绍地震学及其有关的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登载与地震学有关的评述文章;反映地震学及其有关科技工作动态。自2009年开始,《地震学报》英文版将更改英文刊名《Acta Seismologica Sinica》为《Earthquake Science》,届时期刊的封面、版本以及版式将作相应的调整。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接受独立提交的英文稿,《地震学报》中文版中的一些优秀的论文仍将继续在《地震学报》英文版上同时出版。 1992年获国家地震局首次科技期刊评比优秀奖。1992年获国家地震局首次科技期刊评比国际交流奖。1992年获中国科技协会首届优秀学术期刊评比一等奖。1996年获国家地震局第二届科技期刊评比优秀奖。2002年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3年获第二届国家期刊百种重点期刊奖。 期刊名称:地震学报英文版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学会国内刊号:CN11-2022刊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国际刊号:ISSN1000-9116邮政编码:100081文种:英文刊期:双月刊开本:16开
稿件统一通过互联网投送,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登录东南新闻网,点击右上角的"福建日报记者通道"的"报社传稿",登录后通过"上传文稿"或"图片上传"上传稿件或图片。 2、用户应先注册个人账号,以个人的账号传稿或传图。注册时请注意准确填写相关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将自动附加在用户上传的稿件后,一同进入采编系统,方便编辑及时了解稿件作者相关信息。 3、用户在输入用户名及密码登录传稿系统时,还需注意选择传稿的报社"福建日报"。 4、用户登录系统后,上传稿件请点击"上传文稿",选中"稿库"后点击"经济文教部",把文本文件作为附件上传。本系统只能上传文本文件。 5、上传图片请点击"图稿上传",选中"稿库"后点击"记者图片",把图片作为附件上传。图片说明同时以文本文件作为附件上传,同时,图片文件名要与说明文本文件的文件名一样。 传稿联系人:福建日报经济文教部黄培坤主任编辑;电子邮件:fjrb502@163.com;办公电话:87095502。 凡向"国防之窗"编辑部投送的稿件,可同时向福建国防教育网投稿,投稿邮箱:。 稿件刊登后,稿费由福建日报社按相关规定和标准统一寄发。
《数学教育学报》,(季刊)主办:天津师范大学,协办:全国十多所师范大学地址:天津师范大学中院《数学教育学报》编辑部邮编:300070电话:主编:王梓坤院士她是目前数学教育领域里权威的学术刊物。作者主要是大学教师和教研人员。 《数学通报》(月刊),主办:中国数学会,北京师范大学等;地址:北京师范大学《数学通报》编辑部邮编:100875电话:,62207741主编:刘绍学她是数学教育类核心期刊《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月刊) 主办:陕西师范大学地址:陕西师范大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编辑部邮编:710062电话:主编:石生民网址: 《数学教学》(月刊) 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地址: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学》编辑部邮编:200062主编:张奠宙《中等数学》(月刊) 主办:天津师范大学地址:天津市和平区天津师范大学甘肃路校区《中等数学》杂志编辑部邮篇:300020主编:庞宗显数学竞赛核心期刊《数学通讯》 主办:华中师范大学等地址: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数学通讯》编辑部邮编:430079电话:主编:邓引斌《中学数学》(月刊) 主办:湖北大学等地址:湖北大学《中学数学》编辑部邮编:430062主编:汪江松E-mail:《中学教研》,主办:浙江师范大学地址:浙江师范大学《中学教研》杂志社邮编:321004主编:张维忠《中学数学月刊》 主办:苏州大学等地址:苏州大学《中学数学月刊》编辑部邮编:215006主编:唐忠明《中学数学研究》,主办:华南师范大学地址: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中学数学研究》编辑部邮编:510631主编:曹汝成《数学教学通讯》 主办:西南师范大学地址:西南师范大学《数学教学通讯》编辑部邮编:400715电话:主编:陈贵云《中学数学教学》,安徽教育学院等地址:合肥市金寨路,安徽教育学院《中学数学教学》编辑部邮编:230061主编:贾汉凯电话:转3252E-mail:《中学数学杂志》 主办:曲阜师范大学地址:曲阜师范大学《中学数学杂志》编辑部邮编:273165网址: 主编:李吉宝《数学教学研究》 主办:西北师范大学等地址:西北师范大学《数学教学研究》编辑部邮编:730070主编:王仲春《上海中学数学》 主办:上海师范大学地址: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上海中学数学》编辑部邮编:200234《福建中学数学》 主办:福建师范大学地址:福建师范大学数学系《福建中学数学》编辑部邮编:350007主编:张鹏程
数学金刊 高中版课堂内外杂志社的 目前非常有影响力 你可以去网上查一下
买一份报纸,上面就有
稿件统一通过互联网投送,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登录东南新闻网,点击右上角的"福建日报记者通道"的"报社传稿",登录后通过"上传文稿"或"图片上传"上传稿件或图片。 2、用户应先注册个人账号,以个人的账号传稿或传图。注册时请注意准确填写相关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将自动附加在用户上传的稿件后,一同进入采编系统,方便编辑及时了解稿件作者相关信息。 3、用户在输入用户名及密码登录传稿系统时,还需注意选择传稿的报社"福建日报"。 4、用户登录系统后,上传稿件请点击"上传文稿",选中"稿库"后点击"经济文教部",把文本文件作为附件上传。本系统只能上传文本文件。 5、上传图片请点击"图稿上传",选中"稿库"后点击"记者图片",把图片作为附件上传。图片说明同时以文本文件作为附件上传,同时,图片文件名要与说明文本文件的文件名一样。 传稿联系人:福建日报经济文教部黄培坤主任编辑;电子邮件:fjrb502@163.com;办公电话:87095502。 凡向"国防之窗"编辑部投送的稿件,可同时向福建国防教育网投稿,投稿邮箱:。 稿件刊登后,稿费由福建日报社按相关规定和标准统一寄发。
《十月》 杂志简介:大型综合性文学双月刊,以不断推出文学新人的佳作为特色,既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又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和可读性。是北京市优秀期刊,华北地区“十佳”期刊,第二届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首届国家期刊奖。 投稿要求:着重刊登内容坚实、风格多样的中篇小说以及品位高雅、文笔优美的散文,同时也发表优秀的长、短篇小说和诗歌、报告文学。对广大读者所关注的热点题材作品优先刊登。 通讯地址:北京北三环中路6号,邮编:100011,电话: 《人民文学》 杂志简介:文学类杂志 投稿要求:小说:精品荟萃;记忆:前程梦影;点击:网上风情;随笔:异彩分呈;观点:尖锐酣畅;圆桌:众声喧哗;现场:独家报道;诗歌:引领风骚;专栏:名家散文;插页:当代艺典。 通讯地址: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邮编:100026,电话: 《小说选刊》 杂志简介: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月刊,每月2日出版。提供浓缩的文学享受。 投稿要求: 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北街2号,邮编:100009,电话 《诗刊》 杂志简介: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中国诗坛最具影响力的刊物,全国百种社科重点期刊“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每月十号在北京出版。 投稿要求:展示诗坛全貌,披露世界诗歌动向,鼎力推出年轻新锐,开设理性权威论坛。坚持高品质作品的编辑,发展独家拥有的特色栏目。 通讯地址: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诗刊社,邮编:100026,电话:(编辑部)(发行部) 《莽原》 杂志简介:大型纯文学双月刊 投稿要求:提供更多高质量作品,给读者更多获益。 通讯地址:郑州市经七路34号,邮编:450003 《作家文摘》 杂志简介:《作家文摘》和《作家文摘·青年导刊》均为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作家出版社主办,是一份熔知识性、趣味性、新闻性为一体的高品位文学类文摘报。 投稿要求: 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家园10号商之苑大厦,邮编:100027 电话: 65518025(fax) 《芙蓉》 杂志简介:大型文学双月刊,具有传播文坛新动向、挑战传统阅读、推出新人新作之功能。 投稿要求: 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银盆南路67号《芙蓉》杂志社 邮编:410006 电话、传真: Email: 《杂文月刊》 杂志简介:是我国唯一刊登杂文、随笔、小品、讽刺小说、杂文学术文章,选登全国报刊杂文佳作,海内外公开发行的杂志。 投稿要求:华夏论苑、鲁迅风骨,要求风格独特:尖锐、泼辣、幽默,雅俗共赏:可读、可信、可亲。 通讯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东路210号,邮编:050013,电话: 8631194 《书屋》 杂志简介:湖南省新闻出版局主办的文学月刊,有“说长论短、书屋品茗、灯下随笔、奇谈怪论、我的书屋”等十余个栏目。 通讯地址:湖南省新闻出版局 《中国作家》 杂志简介:全国首家224页特大容量文学月刊。 投稿要求:以中、长篇幅的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和小说为主打,以“关注现实、贴近时代、雅俗共赏”为办刊宗旨。 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北街2号,邮编:100720,电话: 《当代》 杂志简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主要版块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 、散文诗歌、纪实文学、旧文摘、直言、新民间文学(含网事随笔等)”。是中国最有影响的高品位的大型文学期刊之一。 投稿要求:注重作品的当代性、社会性、文学性,兼容百家。顺应时代,力求题材、格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 通讯地址:北京朝内大街166号 邮编:100705 电话: E-mail: 《啄木鸟》 杂志简介:是公安部主管的全国公安系统唯一大型法制文学月刊。自1984年正式创刊以来始终以其鲜明醒目的公安法制文学特色,备受社会各界赞许和厚爱。主要有“长篇连载、中短篇小说、纪实文学、散文随笔”四大版块。 投稿要求:深层披露各类热点案件、最新中外侦探小说精品、强力聚焦关注现实关注社会之力作、透视社会众生领悟警世箴言、充分展示充 满神气色彩的警察世界。 通讯地址:电话: 67633344转121 《中篇小说选刊》 杂志简介:为大型文学双月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发行量居全国大型文学刊物之首。是您丰富人生、充实精神、提高文化素养的良师益友,是您订阅刊物的最佳选择。 投稿要求:作品思想性强、艺术性高、可读性好。能为读者提供创作经验、了解作家创作历程和文学生涯。 通讯地址:福州市东水路76号福建出版中心8层,邮编:350001,电话: 《中华散文》 杂志简介:主要栏目有:人生感悟、社会幽微、文化随笔、人与自然、闲情偶记等。 投稿要求:关注生活、直面人生、注重文化内涵和思想内涵,充满时代意识和当代生活气息。 通讯地址:北京朝内大街166号,邮编:100705,电话: 65287359 《海上文坛》 杂志简介:创刊十年,难得纪实文章很高雅,难得高雅文章很大众。难得大众文章很前卫,难得前卫文章很休闲。 投稿要求: 通讯地址:上海市巨鹿路675号,邮编:200040,电话、传真: 投稿地址 《时代作家报》 关注实力作家诗人,长期策划出版各类文艺作品集。 通信地址:北京25支局037信箱 邮编:100025 咨询电话: 电子信箱:[email][/email] ☆大型民刊《伯乐》 伯乐期刊长期征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并策划出版图书。) 投稿地址:100025 北京25支局033信箱*伯乐文学编辑部 收 电子信箱:[email][/email] 语言通道:010-65157362 65761589 伯乐文学论坛:[url]http://sh.netsh.com/bbs/16050/[/url] ☆《边缘艺术》总第七辑2003年3月出版. 本期重点推荐中国水墨画大师李世南先生的“僧缘作品”。 投稿地址:100101 北京朝阳区安立路66号安立花园2D-1101室 电话联系:010-64907253 电子信箱:[email][/email] [email][/email] ☆ 著名民刊《诗参考》每年出一期。 投稿地址:100088 北京海淀区北三环中路67号*中央电视台新影中心 王立忠收 诗参考论坛:[url]http://sh.netsh.com/bbs/19481/[/url] ☆ 《国际汉语诗坛》 投稿地址:400020 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邮局031信箱 张智收 ☆《独立》民刊 投稿地址:615300 四川普格县农机厂内发星工作室 发星收 ☆《新诗界》季刊 投稿地址:100089 北京市8938信箱 李青松收 ☆《守望》民刊 电话联系:0313-3039481 投稿地址:075100 河北宣化大北街10号 温国收 ☆《爆炸》民刊 投稿地址:467000 河南平顶山市湛河南路12号楼1单元10号 张杰收 论坛投稿:[url]http://bj3.netsh.com/bbs/103264/[/url] ☆《放弃》民刊 投稿地址:365400 福建宁化地税局 鬼叔中收 ☆《年度诗选》主编 投稿地址:250014 山东济南市文化东路*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张清华收 ☆《诗歌与人》民刊 投稿地址:510500 广州市沙河顶新一街14号 黄礼孩收 ☆《新城市》民刊 投稿地址:200435 上海临汾路1320弄13号404室 达陆收 ☆《诗前沿》民刊 投稿地址:100025 北京朝阳区八里庄南里5号大楼407室 孙文涛收 ☆《在人间》民刊 投稿地址:313000 浙江省湖州市新华路湖州师院598号信箱 王平收 ☆《寄身虫》民刊 投稿地址:深圳福田皇冈村三龙花园13幢803室 农夫收 ☆《存在》民刊 投稿地址:四川内江市艺术馆(邱家咀干校内) 刘泽球或陶春收 ☆《中华文学选刊》期刊 投稿地址:100705 北京市朝内大街166号 编辑部收 ☆《艺术广角》期刊 投稿地址:110003 沈阳市和平区8经街74号 编辑部收 ☆《上海文学》期刊 投稿地址:200040 上海市巨鹿路675号 编辑部收 ☆《中华诗词》期刊 投稿地址:100009 北京市东城区北兵马司17号 编辑部收 ☆《文学自由谈》期刊 投稿地址:300040 天津市新华路237号文学自由谈杂志社 编辑部收 ☆《作品与争鸣》期刊 投稿地址:100025北京市慈云寺邮局005信箱 编辑部收 ☆《中西诗歌》期刊 投稿地址:510510 广州市同和邮局121信箱 编辑部收 ☆《中国新诗刊》民刊 电话联系:010-89594064 投稿地址:101100 北京通州区龙旺庄23幢141室 飞沙收 网上论坛:[url]http://bj3.netsh.com/bbs/128724/[/url] ☆《香稻诗报》民刊 投稿地址:124010 辽宁盘锦市邮政218信箱 编辑部收 ☆《翼》民刊 投稿地址:100732 北京建内大街5号文学所 周瓒收 ☆《槎诗刊》民刊 投稿地址:517000 广东河源市华达街1号《河源青年》编辑部 东方舟收 ☆《第三说》民刊 投稿地址:363000 福建省漳州市大同路市图书馆 康城收 电子信箱: [email][/email] [email][/email] ☆《方向》民刊 电话联系:0953-6012685(办)0953-6011261(宅) 投稿地址:751500 宁夏盐池县文化馆美术室《方向》诗社 何武东 ☆《黄河文学》期刊 投稿地址:150004 银川市民生街23号 编辑部收 ☆《山花》期刊 投稿地址:550002 贵阳市科学路66号 编辑部收 ☆《芙蓉》期刊 投稿地址:410006 长沙银盆南路67号 主编:萧元 ☆《大家》双月期刊 投稿地址:650034 昆明市环城西路609号云南新闻出版大楼10层 电子信箱:[email][/email] ☆《作品》期刊 投稿地址:510635 广州市天河北路龙口西路552号广东文学艺术中心7楼 编辑部收 ☆《台湾诗学》期刊 投稿地址:台中逢甲邮局25-427号信箱 (注:地址用繁体写) 电子信箱:[email][/email] 电话联系:0911-132371 ☆《诗艺文出版社》 投稿地址:台北县新店市三民路75巷2弄3号 (注:地址用繁体写) 电子信箱:[email][/email] ☆《扬子江》诗刊 投稿地址:210034 南京市颐和路2号 编辑部收 ☆《绿风》诗刊 投稿地址:832000 新疆石河子北二路艾青诗歌馆《绿风》编辑部收 ☆《诗选刊》月刊 投稿地址:050021 石家庄市槐北路192号 ☆《诗潮》双月刊 投稿地址:110003沈阳市和平区北三经街66号 编辑部收 ☆《星星》诗刊 投稿地址:610012 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5号 上半月或下半月编辑部一起收 论坛投稿:[url]http://bj2.netsh.com/bbs/95633/[/url] ☆《诗刊》半月刊 投稿地址: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 上半月或下半月编辑部一起收 ☆《诗歌月刊》 投稿地址:230001 安徽合肥市大钟楼邮局518信箱 编辑部收 网上投稿:[url]http://www.cn44.net/[/url] ☆《墓草工作室》不定期编辑网刊或民刊选集等 通信地址:100025 北京25支局037信箱 苏向辉(墓草)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