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公元前 500 年)是中国军事战略家和将军,最著名的是着有《孙子兵法》,这是一部关于军事战略的论文(也称为十三章)。他(正式或作为灵感)与春秋时代(公元前 772 年至公元前 476 年)百家学派的哲学体系之一的军事学派有关,该学派主张为维护和平做好军事准备和社会秩序。 以孙子这个名字命名的个体是否存在一直存在争议,就像学者和历史学家争论他所谓的同时代道家哲学家老子(公元前 500 年)是否存在一样。存在的艺术战争,但是,自出版以来,影响深远清楚地证明,一个人存在,产生所述的工作,传统认为,工作是写的一个太阳Tzu。 公元 1972 年他的作品以及他的明显后代孙膑(公元前 316 年)在临沂(山东省)的一座坟墓中撰写了另一部《孙子兵法》,这似乎证实了他的历史真实性。)。然而,挑战他的历史真实性的学者们仍然声称这并不能证明什么,因为早期的孙子兵法仍然可能是由孙子以外的人创作的。 据说,孙子在战国时期(公元前 481-221 年)之前的春秋时期生活、战斗和创作了他的作品,在此期间周朝(公元前 1046-256 年)正在衰落和曾经受其约束的国家为了中国的霸权和控制权而相互争斗。 从那时起,孙子的著作一直受到军事人物和商业战略家的咨询,其关于如何实现目标的经验教训继续受到重视。春秋初期,中国的战争在交战前、交战中和交战后遵循传统的侠义礼仪。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对传统的坚持变得越来越令人沮丧,因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比另一个国家获得优势,因为每个国家都遵循完全相同的协议并采用相同的策略。 孙子的著作试图打破这种僵局,概述了以任何必要手段果断取胜的明确战略。他的概念可能源自早期的哲学,也可能基于他自己的战斗经验。无论哪种方式,他的理论都被秦国国王应盛(公元前 259-210 年)付诸实践,他遵循孙子的哲学,通过全面战争政策征服了其他国家,并建立了秦朝(公元前 221-206 年),自称为石黄帝(公元前 221-210 年在位),中国的第一位皇帝。从那时起,孙子的著作一直受到军事人物和商业战略家的咨询,在今天,它关于如何实现目标的教训继续受到各个社会阶层和职业的人们的重视。 孙子的历史 确定孙子是否存在的困难在于他应该生活和写作的时间。春秋战国后期是周朝权威衰落和曾经拥护周朝的诸侯国之间不断发生冲突的混乱时代。 这个时代的动荡,以及后来秦朝的各种作品的破坏,导致许多重要的记录丢失。然而,似乎有一些至少接近孙子名声的将军在此期间生活和服役,并主张全面战争政策,以结束交战国的冲突并建立和平。 对孙子来说,战争是政治的延伸,应该为了所有人,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更大利益而追求。然而,为了将战争定义为除了浪费生命和资源之外的任何事情,人们需要获胜。学者 Samuel B. Griffith 写道: 战争是这个时代强权政治的一个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国家的大事、生死的领域、生死存亡的道路”。要想取得成功,它需要一个连贯的战略和战术理论,以及一个管理情报、计划、指挥、作战和行政程序的实用学说。《十三章》的作者是第一个提出这种理论和学说的人。(格里菲斯,44) 然而,那个人是谁,仍在争论中。孙子的历史性得到两部中心著作的支持,即《春秋》(公元前 722 年至公元前 481 年的周朝国家记录)和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公元前 94 年)(公元前 145/135-86 年)。学者们批评这两部作品的不准确之处和可能的事件混淆。反对孙子的历史真实性的论点声称,如果存在如此伟大的军事头脑,关于他的文章会比仅仅传递参考更多。尽管如此,两部作品中仍有许多条目被认为是历史准确的,并给予了相同的简短处理。学者罗伯特·伊诺 (Robert Eno) 评论道: 在春秋......是短暂的,不是非常丰富,并在其选择的事件需要注意的不一致。一个典型的条目可能是:“秋天;八月; 蝗虫。(1) 根据伊诺的观察,孙子历史性的批评者可能有一个有效的观点,但必须承认,他们声称应该对他的生平有更全面记载的年鉴没有对任何重要人物或事件进行完整记载。在《史记》中,司马迁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那些他认为被历史误判的人的传记上,因此没有花太多时间在孙子身上,他大概是众所周知的。他那个时代的听众,他们的声誉是有保障的。 除了简短的提及外,《史记》还被学者批评为不可靠确立孙子的历史性,声称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夏商的描述的幻想。这种说法一度被认为是有效的,但公元 20 世纪的考古发掘发现了支持司马迁完全关于商和可能关于夏的说法的物证。事实上,《记录》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当准确的,这将包括关于孙子的部分。 然而,他的名字是另一个障碍,因为它不是个人名字。这是一个翻译为The Master的标题。正如《孙子兵法》在介绍戒律时反复使用“孙子说……”这句话,有人认为是某位不知名的伟大军事天才启发了这部作品,以记录他的策略。也有人建议,军事学院的一些学生可以写这部作品来记录他们的核心愿景,即战争的胜利确保了和平。 历史与影响 维护孙子历史真实性的学者指出,他在博州之战(公元前 506 年)的胜利中所起的作用就是证明。孙子的消息来源声称他在公元前 512-506 年的吴楚战争中为吴王和禄(也称为河鲁,公元前 515-496 年)服务。和禄想先考验孙子的功力和担当,便命他将一百八十妃嫔当兵。孙子将后宫分成两个连,每个连都以国王的两个宠儿为指挥官。当他第一次下令右脸时,女人们都笑了,并没有认真对待这个练习。孙子重复了他的命令,他们又咯咯地笑了起来;然后他处决了这两个“指挥官”并替换了他。此后,众女毫不犹豫地服从了他的命令,和禄聘请孙子为他的将军。 至少从公元 11 世纪开始,这个故事就被认为是虚构的,当时宋朝学者叶成泽第一次质疑孙子的存在,但这并没有阻止它作为事实被重复到今天。即使它从未发生过,它也说明了孙子对胜利的承诺,不惜一切代价,从军队的纪律开始。 根据司马迁的说法,这个故事应该被接受,因为它符合孙子的纪律观念,正如吴在博州的胜利所证明的那样。博举的胜利,既要归功于军队的纪律,也同样要归功于所采用的策略。相传孙子曾与合禄王、合禄之弟富盖率领吴军,用其战术打败了楚军。《孙子兵法》描述了最佳策略: 虽然据我估计,楚国的兵士比我们多,但在胜负上对他们没有好处。我说那是可以取得胜利的。敌人虽然人数多,但我们可以阻止他战斗。计划以发现他的计划及其成功的可能性。唤醒他并了解他活动或不活动的原则。逼他暴露自己,找出他的弱点。仔细对比一下对方的军队和自己的军队,你就会知道哪里实力过剩,哪里不足。在制定战术部署时,你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隐藏它们;隐藏你的性情,你就会免受最狡猾的间谍的窥探,免受最聪明的头脑的阴谋。敌人自己的战术如何为他们带来胜利——这是群众无法理解的。(6.21-26) 在伯州,楚军在兵力上比吴军占优,和禄王不敢进攻,但两军都在战场上进行了军事训练。Fugai 要求下令发出指控,但 Ho-Lu 拒绝了。富盖于是选择按照孙子的战略建议自行行动,并下令前进。要不是军队纪律严明,他们可能会犹豫不决,等待国王的命令。就这样,他们听从了指挥官的命令,富盖将敌人赶出了战场。然后追击他们,在接下来的五次交战中屡次击败他们,并占领了楚都英。 富盖在吴楚之战中的成功,完全归功于他自己的勇气和他对孙子戒律的信仰。通过探子带来的情报,富盖知道对方将军南瓦被他的军队鄙视,他们没有战斗的意愿。按照孙子的建议“逼他暴露自己……找出他的弱点”,他将自己的军队与囊瓦的军队进行了比较,发现足以达到目的。他按照孙子的指示,拒绝遵守当时所理解的标准战争规则,从敌人自己的战术中赢得了胜利。他没有让敌人安全撤退,也没有让他们渡过清发河,而是将部队在中游切断了一半,阻止了他们的动员和排线,甚至后来在他们的晚餐上袭击了他们。 全面战争与道教影响 在孙子之前,富盖在博州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如上所述,中国春秋初期的战争被认为是一种君子运动,君子盛行,规矩不可破;孙子改变了这一切。格里菲斯评论: 在中国古代,战争被视为骑士的较量。因此,它受到双方普遍遵守的准则的约束。这方面的例证很多……例如,公元前 632 年,秦将领在城埔打败楚后,给了被击败的敌人三天的食物。这种礼遇后来得到了在郫的胜利的楚军的回报。在编写《孙子兵法》时,这段代码早已被废弃。(格里菲斯,23) 孙子通过将道家原则应用于战争并拒绝将战争视为一项运动来改变规则。《孙子兵法》说: 那么,在战争中,让你的伟大目标是胜利,而不是漫长的战役。由此可见,军队的领导者是人民命运的仲裁者,国家是和平还是危难取决于这个人。(2.19-20) 孙子对旷日持久的游戏没有耐心,将军们似乎很喜欢互相玩。战事一旦爆发,首先要战胜敌人,而不是一味的骑士精神,只会拖延战乱,牺牲更多人的生命。学者 John M. Koller 评论道教如何影响孙子兵法的概念: 道家在做自然的事情而不是遵守社会习俗中找到了生活的方式。因此,道家不像儒家那样强调修德和发展人际关系,而是强调顺其自然而行而获得的自发的安逸。(243) 这种“自发的安逸”在孙子的著作中得到了体现,他一贯强调胜利的自然途径,而忽略了当时关于军事交战的传统智慧。科勒进一步写道,伟大的道教著作《道德经》“反映了战争的恐怖和对和平的深切渴望”(244),而孙子的著作也反映了这一点,即实现和平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迅速的胜利,或者更好的是在战争开始之前击败敌人。 太阳Tzu写道,“特别能战斗和征服在你所有的战斗是不是至上精益求精; 至高无上,不战而破敌”(2.2)。他在整个著作中的基本策略可以在《道德经》中找到: 屈服并克服 弯曲变直 空而变满。(第 22 节) 通过使自己适应自己的情况,而不是死板地坚持自己认为事情应该如何,人们能够认识到情况的流动性并果断地采取行动。 孙子与王朝的兴起 虽然太阳Tzu的工作似乎在战国时期已知道,他的戒律都没有利用,直到秦的改革政治家殷商杨(d。338 BCE)谁可能已经熟悉的工作。为与孙子的愿景保持一致,商代提倡全面战争,而不是坚持过去的骑士精神。商鞅的改革是由秦王应政全面实施的,他在公元前 230 年至 221 年间征服了其他国家,在他的统治下统一了中国,成为石黄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皇朝王朝——秦朝。 可以说,《孙子兵法》是建立统治中国至公元 1912 年的王朝的基础文本。 公元前 206-202 年秦朝灭亡后,统治中国的主要竞争者汉的刘邦(公元前 256-195 年)和楚国的项羽(公元前 232-202 年)进一步利用了孙子互相争斗的原则。导致 *** 在改下之战(公元前 202 年)中取得决定性胜利的策略在许多方面都遵循了孙子兵法的思想,但最显着的是汉信将军(公元前 231-196 年)的不懈努力汉军不顾从前的兵法,唱楚国歌,进攻项羽,挫伤楚军。 改夏之战导致了汉朝(公元前 202 年 - 公元 220 年)的崛起,它复兴了早期的周朝文化,并促进了文化发展,包括纸张的发明、火药的提炼、文字史,以及在公元 130 年公元前,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世界贸易的开始。汉朝为所有后来的人设定了标准模型,因此可以说《孙子兵法》是建立统治中国至公元 1912 年的王朝的基础文本。 结论 众所周知,兵法是由军阀曹操(公元 155-220 年)查阅的,曹操是汉朝衰落时试图夺取王位的将军之一。曹操为这部作品写了一篇评论,确立了它在当时的重要性,但毫无疑问,参与八王之战(公元 291-306 年)的贵族们都知道,他们每个人都根据孙子的戒律。曹操在赤壁之战(公元 208 年)中的失败导致了三国时期(公元 220-280 年)的分裂,建立了独立的王国,所有王国都由使用孙子工作的前将军领导。 《孙子兵法》后来在中国历史上不断被查阅,最终被认为是经典和必读之一。这本书从中国传到世界各地,在今天,它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书籍之一。孙子的格言“一切战争都基于欺”(1.18)已被引用为任何军事行动以及商业交易、法律诉讼和政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作品通过在世界各地的翻译越来越受欢迎,不仅被军队利用,而且被商业战略家、政治顾问、生活教练和其他为人们提供财务或个人选择建议的人所利用。孙子作为一个个体是否存在已经不再具有任何真正的重要性,因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作品使这个名字不朽。
仰恩学子,列队~
孙子兵法》是世界第一兵书,思想渊深,策略灵活,文辞流畅优美,十三篇之创作结构亦首尾相应、丝丝入扣,读来浑若天成。全书压轴的用间一篇,正是首篇始计庙算敌情的根源,堪称举世最早也最杰出的情报理论。孙子说:「兵以诈立。」又说:「兵者,诡道也。」而间谍战更是诡中之诡、诈中之诈,为人间斗智行为的极高表现。苏联解体、冷战结束迄今,国际情报活动不仅未消减,反而愈演愈烈,除传统的政治、军事领域外,更涉及经济、科技甚至文化等范畴。列国间或竞争、或合作,都希望掌握情报先知的优势,以确保本国最大的利益。「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仍是人间一切争战的共法。易经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包括兵法在内的诸子百家皆受其深刻影响。本文即以易经义理,析论孙子的用间思想,探讨廿一世纪的用间之道。建侯行师众所皆知,情报战的重要在于它是一切军事计划及行动的基础,其工作绩效往往决定最后的胜负。「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孙子于用间篇起始,即点出战争胜负的关键在深知敌情,并于篇末下了结论:「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易经中的豫卦,有预测、预知、预备、预防及豫乐等义,正合用间之旨。卦辞称:「利建侯行师。」行师作战,须先建立情报网,广搜敌情。侯为古代五等爵之一,天子任命诸侯,分封治理天下,须体察民隐,汇报中央以为施政参考。侯字字义与斥堠的堠、气候的候相通,自然界的风云变幻,人间世的动静举止,都得细心侦察,以便趋吉避凶。豫字左予右象,以自我为中心,全面探索宇宙万象的奥秘及跟我的关系。今日世界大国的情报战,已经发展至陆、海、空、天、网络的五维侦候,卫星摄影、电讯监听、网络窃密,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所侦测的对象,除了敌国、友国的政经军事活动外,也扩充到全球反恐、防生态污染、以及能源水源的供需利用等。豫卦卦象上震下坤,震为积极行动、坤代表广土众民,故而豫有动员群众、建立组织之象。豫卦大象传称:「雷出地奋,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在庄严肃穆、敬天祭祖的大典上,参与者深受感动,殷勤立誓,充满了献身奋斗的热忱。奋字的意象,为田地上一只敛翼欲飞的大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古今中外专业的情报工作者,一般都要求有这样的志向和情操。英文版易经将豫卦译为“Enthusiasm”,可谓相当传神。依易经卦序,豫卦之前为谦卦,二卦相综,实为一体两面的关系。谦为言之兼,本有兼顾各方利益平衡、和平共存之义,与豫卦的自我中心不同。然而,真正的世间和平太难达成,往往一边鼓吹和平,一边备战,表面上称兄道弟,暗地里各自算计。太公兵法《武韬‧发启第十三》有云:「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都是在谦卑低调的表象下,隐含着浓烈的杀机。豫卦建侯行师,谦卦发展到最后也出现刀兵之象:五爻称「利用侵伐」、上爻称「利用行师,征邑国」。冷战结束,谍海仍波谲云诡,较量不休,即为此理。豫卦彖传中称:「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日月星辰的运行有其固定的轨道,寒来暑往的时序变迁也很少出错,故天象可精确预测。人心飘忽,人情难料,战场上敌情的全盘掌握就十分困难。因此,根据情报订定作战计划须保留弹性,一旦与实况不合,就得随机应变。依卦序,豫卦之后为随卦,正为此意。豫卦上爻爻辞称:「冥豫,成,有渝,无咎。」随卦初爻爻辞云:「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渝就是变,豫极转随,都得像水流一般灵活,千万不可坚持成见、冥顽不灵。事实上,因情报失误或决策者刚愎自用而致败的案例,多到不胜枚举。〔注1〕孙子于九地篇末有言:「践墨随敌,以决战事。」确为至理明言。当机立断情报搜集须多派间谍,出生入死,情报判断更是不易。前述许多失败的案例,就不乏情报正确却未蒙采信者,如二次大战时,德军大举入侵苏联,即因斯大林不信,使俄国吃了大亏。豫卦第四爻居上卦震动之主,爻辞称:「由豫,大有得,勿疑。」听由正确的情报预警,迅速采取防范行动。第三爻中心无主,犹豫迟疑,结果悔之又悔,其爻辞称:「盱豫,悔;迟,有悔。」盱为张目上望,希望尽量看清楚,却一再贻误行动的时机,显然判断力有问题。〔注2〕豫卦第二爻是当机立断的典范,爻辞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平日客观冷静,从容中道,一旦机会来临,立刻出手解决问题。孔子在〈系辞传〉中盛赞此爻:「知机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机乎!机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有智慧的人不受感情左右,追求事实真相,见到一点征兆,就能推断往后发展的大势,而且剑及履及,一分一秒也不耽误,这种人适合领袖群伦,足膺千万人的仰望。豫卦彖传强调「不忒」,又称:「豫之时义大矣哉!」情报的搜集、判断、决策和行动,必须精确且及时。其实,世事幽深复杂、诡谲多变,任何时刻我们所能观测到的讯息都是局部的,而且还在不断变动中,求全既不可能,也非必要。形势判断的智慧,就在以小见大,察微知着,由冰山的一角推出整体的结构。〈系辞传〉称仰观俯察,能知幽明之故;孙子论庙算,只说多算胜少算,少算胜无算,可见人间无完算。今日世界的情报活动,由于信息传播科技的迅猛发展,许多情报已可在公开管道上搜知,尔后筛选分析及综合判断的能力将更为重要。〔注3〕孙子于用间篇中论述五间,无论用己、用敌,大概都得出生入死,从各种秘密管道搜集情报。篇末以伊尹、姜尚为例,称述所谓「上智之间」,则以超拔流俗的形势判断取胜,这种大智者只要深入敌营,必能探明虚实,佐立大功。〔注4〕人君用间,更得有核实的本领及绝顶的智慧,是以孙子强调:「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注5〕退藏于密情报工作首重保密,重大机密一旦泄露,足以覆师亡国。孙子称:「事莫密于间。」又称:「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为了整体的安危,宁可牺牲间谍,杀人灭口。关于这一点,历代兵家多有强调。太公兵法《龙韬‧阴符廿四》称:「诸奉使行符,稽留者,若符事泄,闻者告者,皆诛之。」唐朝名将李靖的《卫公兵法辑本‧将务兵谋》中有言:「凡此五间,皆须隐秘,重之以赏,密之又密,始可行焉。」〔注6〕李筌所著《神机制敌太白阴经‧行人》中亦称:「夫三军之重者,莫重于行人。行人之谋,未发有漏者,与告者皆曰死谋、、、无使内谋之泄。」行人就是间谍,古代负有外交出使任务,现代各国的外交使馆实即间谍大本营,以合法的方式掩护情报活动。〔注7〕豫卦初爻爻辞称:「鸣豫,凶。」小象传解释:「志穷凶也。」公开宣扬预谋,焉得不凶?所有意图不再可行。易经另有节卦,亦强调守密的重要,初爻爻辞称:「不出户庭,无咎。」孔子在〈系辞传〉中阐明:「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易经中最讲究隐密性,行事不欲人知的,当属巽卦。巽为风、为入、为伏,风无孔不入又无形无相,随时机变流动,很难辨识及追踪,酷似间谍战中的打入、蹲点、卧底与渗透。依卦序,巽卦之前为旅,之后为兑。旅卦羁旅飘泊,居无定所,从外打入,渗透颠覆成功后,便是兑卦欢喜收割、现身说法之时。古今中外,这样的案例可谓史不绝书。孙子于用间篇称:「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一语道尽个中真情。为了有效防范敌人的侦测渗透,也得巧妙隐藏我方的实力和资源分布,故而有〈虚实篇〉的主张:「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以无形对无形,就是行间与反间、渗透跟反渗透的基本原理。
O(∩_∩)O哈哈~资源共享哈!!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成果奖是由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发起和主办,山东孙子研究会、山东省广饶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孙子兵法研究领域的学术性奖项,2010年、2012年已成功举办两届。第三届中国孙子兵法研究成果奖评选已于9月27日在山东省广饶县正式启动,现面向海内外广泛征集参评候选成果。一、奖项设置设立特别贡献奖(特等奖)1个,奖金5万元;重大贡献奖(一等奖)3个,奖金各3万元;突出成果奖(二等奖)6个,奖金各1万元;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0个,奖金各5000元;提名奖20个,奖金各2000元。二、申报范围第三届中国孙子兵法研究成果奖候选成果征集的范围为近五年的孙子兵法研究成果,时间上衔接第二届,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以报刊发表时间和出版物版权页为准)。1、集体或个人创作、出版、发表的孙子研究类或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学术专著、译著、学术期刊、古籍整理成果、教科书、工具书、普及性读物、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前七项必须由正规出版社出版(有正式书刊号);后两项必须在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2、多卷本研究成果(含期刊)以整体形式申报;丛书只能以其中独立完整的专著单独申报;各种会议、论坛、研讨会形成的汇编、选编等集体论文集,只能以孙子研究机构名义申报。三、申报方式1、申报人认真填写《第三届中国孙子兵法研究成果奖申报表》(一式六份,表格可登录中国孙武网下载),并在规定时间内连同研究成果原件、影印件(原件三份,影印件三份。影印件包括封面、版权页、目录及部分文章内容。每份均独立装订成册)一并报送。2、第三届中国孙子兵法研究成果奖初评采取网上阅评的方式进行。申报人在报送(或邮寄)纸质资料的同时,请将《第三届中国孙子兵法研究成果奖申报表》电子版、全部影印件的电子版,传至邮箱。3、征集活动截止时间:2017年4月30日(以邮局寄出邮戳为准)。4、邮寄地址:山东省广饶县乐安大街1678号,广饶孙子文化研究中心;邮编:257300;收件人:荣敦宁;联系电话:,。5、此次评奖活动所有费用均由举办方承担,不收取申报人任何费用。四、评选办法征集活动截止后,适时在北京组织召开第三届中国孙子兵法研究成果奖评审会议。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由评审委员会成员现场阅评、打分,根据得分确定各奖项。五、颁奖颁奖仪式在2017年9月中旬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广饶·孙子国际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进行。
截至2014年2月,学校设有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孙子研究院、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研究所、化工技术研究中心清洁能源研究中心、教师教育研究所、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滨州分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航空信息技术研发中心、安全文化研究中心、滨州市城市管理研究中心、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研究院、黄河三角洲经济研究中心、自动控制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航空信息技术实验室。山东省级高校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孙子兵法与兵学研究基地。 图书馆藏截止到2014年1月,学校图书馆文献资源总量达到260余万册,其中纸质图书文献150余万册,电子图书100余万册,纸质期刊2200余种,近10万余册。重点收藏有《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民国丛书》等,形成古近代经典文献系列,另外收藏线装古籍近5000册。建国以来国内主要报纸收藏完整。拥有《中国学术期刊》、《中国博、硕论文》、《超星数字图书馆》、《地方志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EBSCO外文期刊》等30多种中外文数据库。 学术期刊学校主办的《滨州学院学报》设有“孙子研究”、“黄河三角洲研究”、“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研究”、“航空科学与工程研究”等特色栏目。《滨州学院学报》被国内多家数据库收录,成为《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入选期刊。《滨州学院学报》2011年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第二批名栏建设工程;2010年,获教育部科技司“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孙子研究”栏目被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学报“名栏”;2009年,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2007年,“孙子研究”栏目获全国地方高校学报优秀栏目奖;学报获全国地方高校“十佳学报”荣誉称号;2006年,获第三届全国人文社科优秀学报奖,“孙子研究”栏目获全国人文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奖。 校徽以“滨州学院”的英文缩写“BZU”为元素,经组合变化构成凤凰、花朵、青春之火等。凤凰为百鸟之王,象征着学校一流的校容、校貌,体现着学校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花朵、青春之火则寓意学校蓬勃发展、蒸蒸日上。校徽由明快、醒目的红黄蓝三原色组成。蓝色代表大海和蓝天,象征着无限的力量和广阔的空间,寓意学校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现代的管理思想和开放博大的发展胸襟;黄色象征黄河,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寓意学校肩负着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红色象征朝阳,富有朝气、活力,寓意学校自强不息、锐意进取。校徽的整个构图简洁明了、刚柔并济、大方饱满,既充满了青春的朝气和生命的活力,又体现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征,很好地诠释了自强不息、守正出奇的学校精神。 明德 砺学 日新 致远明德,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指使人的美德得以显明。《河南程氏粹语·论道篇》中说:“一德立而百善从之。”“明德”,旨在强调大学教育中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寓意学校重视广大师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弘扬和光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砺学,包含磨砺、磨练之意;包括“学问”和“学习”两个层面。“砺学”意指全体师生要修养学品,探究学问,且躬身履践,日进有功。追求一种超迈、高远、卓越的人生状态。日新,出自《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天天更新,日日进步,弃旧图新。“日新”,是一所大学出人才、出成果、上台阶的重要保证。学校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历史使命,应与时俱进,在开拓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突破,努力培养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快,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致远,出自诸葛亮《戒子训》:“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致远”,寓意广大师生志存高远,自强不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为把学校建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而不懈追求。“明德 砺学 日新 致远”的校训,涵盖了品格修养、教育思想、科学精神和时代精神,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能够起到塑造和提升学校品牌魅力形象,凝聚人心,激励师生员工奋进的作用。 求实 严谨 团结 奋进
分类: 地区 >> 山东 解析: 孙子故里“广饶说”主要书籍(著作) 1、《山东历史》(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山东省教学研究室、中国地图出版社编著,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1997年1月第1版、2000年12月第2版。 2、《山东通志》,孙祚民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年8月第1版。 3、《吴起传》,孙开泰著,北京出版社出版,1991年8月第1版。4、《兵家掌故》,李海涛、黄悦新编著,黄河出版社出版,1990年11月第1版。 5、《孙子研究新论》,李祖德主编,1992年1月新华出版社出版。 6、《孙子与齐文化》,逄振镐主编,1993年8月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 7、《孙武·乐安·广饶》,张秀香、赵英秀主编,2000年11月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 8、《孙子故里史料集成》,赵金炎编注,2001年11月齐鲁书社出版。 9、《广饶——兵圣孙武诞生的地方》,张万春、尹秀民主编,2002年10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10、《孙子故里乐安在今广饶说》,作者周维衍; 11、《孙武里籍刍议》,作者鲁明; 12、《孙武故里在广饶县》,作者陈可畏; 13、《孙武故里在今广饶新证》,作者王德浩; 14、《孙子故里考略》,作者张宗舜; 15、《孙武里籍考》,作者骆承烈; 16、《孙武祖书“食采于乐安”辨析》,作者苏明政; 17、《孙武故里广饶说初探》,作者张效忠; 18、《从两部<一统志>论广饶是孙武的故里》,作者郭光; 19、《从方志看孙武里籍》,作者战兆生、任树德、马文俊; 20、《孙武里籍探考史刍议》,作者任树德、赵金炎; 21、《齐国乐安故城考》,作者赵金炎、颜华; 22、《乐安县地理位置考证》,作者苏明政; 23、《孙武故里乐安在今惠民说殊难成立》,作者周维衍; 24、《“惠民说”不可动摇吗?》,作者周维衍; (以上论文皆收入《孙子研究新论》) 25、《读<孙子故里惠民说新证>有感》,作者周维衍; 26、《孙子故里不在今惠民说新证》,作者王汝涛; 27、《孙子故里“惠民说”新证考辨》,作者苏明政; 28、《孙武故里“惠民说”的错出原因析—兼说强加给林宝的编辑体例》,作者侯青孔、鉴三; (以上论文皆收入《孙子与齐文化》) 29、《孙子里籍考》,作者胡世庆; (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一期) 30、《论孙武故里在广饶》,作者赵金炎; (载《孙子学刊》1992年第一期) 31、《孙武故里新考》,作者赵金炎; (载2000年4月18日《人民政协报》)
英语教育论文范文2000字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英语教育论文范文20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题目: 浅析游戏教学法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中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普遍存在着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强等学习焦虑方面的问题,英语课堂教学因此存在着互动消极、教学反馈少、效果差的情况。游戏教学法从理论和实际效用上对于改善这种情况都是很好的应用。
关键词: 游戏教学法;中职英语;课堂教学
英语是当今世界通用语言,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多地接触、使用到英语,学好英语对于当代中职生的职业发展和个人素质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和必要的。但是实际情况是,中职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存在不同程度的英语学习焦虑,有的中职生,由于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对英语失去了兴趣,出现了对英语失去信心的现象,从而导致英语课堂教学开展困难,教学效果不理想。
一、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
1.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互动为辅,学生参与度低。中职英语教学课时有限,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语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占据了大多数的课堂教学时间。师生间互动教学以教师提问,学生作答为主,学生间生生互动以课文对话的替换练习为主,形式内容单调。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形成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单调局面。有时上课还有学生玩手机、睡觉等现象,课堂效果非常不好。
2.教材设定的情景互动内容趣味性弱,学生参与度低下。现行教材中设定的情景练习以生活类英语会话为主,如购物、就餐、问路、看病等,缺乏趣味性。中职学生处于爱玩爱闹的青春期,此类会话练习难以触动学生的兴奋点。
3.学生基础薄弱,有不同程度的英语学习焦虑。在开展课堂互动时,中职生往往沉默应对,或是消极敷衍,鹦鹉学舌,应付了事。即使教师积极地鼓励学生,这种正面的评价也很难得到学生自己的认同。
二、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影响
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理论(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认为,“有了大量的适合的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着许多的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input)必须通过情感过滤(filter)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入(intake)。”也就是说,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高情感过滤会限制习得,而低情感过滤则有助于习得。”情感因素则包括动机、自信心及焦虑程度。
英语学习中的焦虑主要指学习者需要用英语这种第二语言进行表达时产生的恐惧或不安心理。Horwitz等(1986)确定了语言焦虑的三个成因:交际畏惧、考试畏惧和负面评价畏惧。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中职生的交际畏惧和负面评价畏惧表现得非常明显。交际畏惧是指尽管语言学习者有成熟的想法和意见,但因为无法进行合理有效的语言输出引发的焦虑。要克服这种畏惧心理,要求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负面评价畏惧则是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的英语水平和能力缺乏自信心,担心无法得到肯定评价,自尊心又导致害怕接受否定评价。针对这种畏惧,一个单纯反映语言输出效果,而不加人为评价的语言环境是比较有益的。
三、注意的规律和教学游戏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它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刺激物的特点,二是人的主体状态。注意的规律表明:(1)那些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的事物,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2)新颖充实、难易适当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最能引起注意的是那些既使人感到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内容。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则符合“不断变化的刺激”这一无意注意的规律,能激发学生定向探求活动,不致使定向反射由于刺激物的习惯化而消失。中职生是爱玩爱闹的青少年群体,多数喜欢做游戏,对这种形式有较高的接受度和兴趣,并且教学游戏有多种变化形式,可以提供“不断变化的刺激”,非常符合无意注意的教学规律。利用无意注意规律的教学游戏,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减轻学生负担。
四、游戏教学法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游戏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1)目标性原则:教学游戏的设计要以教学为中心,与其密切相关。不能一味追求趣味性,而必须充分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
(2)竞争性和协作性原则:游戏具有比赛的性质,这有助于学生克服害羞、怕说错的心理障碍;以小组的形式展开的游戏要求每个成员积极参与,为了完成同一任务互相配合,有助于克服学生的懈怠和懒惰情绪,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3)层次性原则:一方面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一系列由易到难的游戏活动。另一方面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次地开展游戏活动,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创新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教学效果,不断地设计和创新新的游戏,让学生也参与到游戏的设计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游戏教学法实例。
(1)猜词游戏(词汇主题的练习)。游戏方法一:同学A对单词进行描述(Oral Description),同学B来猜测。如“It is a kind of fruit,it has green skin and red inside.”游戏方法二:用问答形式进行猜词。给出既定范围内的单词,比如交通工具类。同学A用规定的一般疑问句句型发问,如“Does the vehicle have wheels?”同学B只能回答“Yes”或“No”。两组同学分别进行,规定时间内猜出更多词汇的一组获胜。这是一种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考察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好方法。
(2)传话游戏(句子的口语练习)。学生分两组,教师把课文中的好句子或使用重点短语和词汇的句子告诉每组的第一位学生,这位学生迅速口述给第二位学生,一个一个往下传,让最后一位学生说出这句话与第一位学生所说的进行比较,看哪组传话传得又快又好,准确说出的小组为获胜者。这种方式可练习学生的听说能力,且能对课文的知识点掌握得更好。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很受学生的欢迎,他们思维活跃,反应灵敏,在游戏中,就学到了很多短语和词汇,这是一举两得的好的教学方式。
(3)一站到底(文化类主题的练习)。每组选出一名学生参加游戏,以抽签的方式产生一位擂主,其他同学依次进行挑战,挑战胜利者成为下一轮的擂主接受挑战,最后站在擂主位置的同学为获胜者。挑战的题目内容是与文化相关的,每个同学答题时间有一定的限制。如“When is Christmas?(圣诞节是何时?)Whatdo westerners use when they eat?(西方人用什么吃饭?)”
(4)“记忆达人”秀(以复习职业类单词为例)。教师快速呈现一组图片,其中包括职业类、食品类、运动类等,然后要求学生说出共有几幅关于职业的图片以及这些职业的单词,答出最多者为“记忆达人”。可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进行比赛。答案正确,答对数量多者为优胜者,现场发“记忆达人”小红旗。也可以进行“记忆达人”挑战赛,最终获胜者,为“记忆达人”霸主,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5)单词接龙游戏。教师给出单词,如holiday,要求学生用尾字母作为首字母给出新单词,以此类推,单词不能重复。两组同学比赛,规定时间内说出更多单词的一组获胜。在此游戏中尽量鼓励学生给出新单词。这一游戏要求学生能迅速地听出前一个学生给出的单词,且对该单词的拼写要非常熟悉,这可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其他的学生也可锻炼听力及巩固单词的记忆。这样既可活跃气氛,又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是学生喜欢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接龙游戏。
五、结论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充满兴趣地干一件事时,创造性和主动性会得到高效发挥。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求知,去实践,并在成功的体验中收获学识增加、智力提高的乐趣和满足感,从而变得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实践表明,这种玩中学、学中玩的游戏教学法是中职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情景教学方式,既可以优化中职英语课堂教学,调节课堂的学习氛围,又可以使中职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还可以充分调动中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潜力,使学生改变以往消极懈怠的不良学习态度。总之,只要中职英语教师在实施游戏教学法时精心设计、运用得体,就能够提高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茹。浅谈课堂游戏法在高职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3)。
[2]孙杰。重视情感因素,激活学生思维:浅谈游戏教学法在职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等职业教育,2012,(02)。
[3]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内容摘要】 今后的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从哲学范畴去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在生成观视域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最终以课堂教学为外在形式,使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文从“生成观”的角度来理解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对其价值导向、主体生成、生活属性等进行哲学关注,希望从理论上重新理清大学英语的教育思路,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生成观;大学英语教育;价值导向;主体生成
将英语课堂的视角投向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之外,从知识的传授到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再从专业技能到健康和谐的心理活动的生成。今后的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从哲学范畴去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在生成观视域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最终以课堂教学为外在形式,使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生成观的哲学阐释
哲学家海德格尔对生成观的解释是:最为独立的“人”的存在,不能单纯的独立于社会之外,而是将其看做是社会各自然人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本质就是将“人”看做不断生长、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的产物。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每一个个体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社会性人的存在”,不再单纯将“人”看做生命机体的.存活,而是将其视为“生成性的社会存在”。在大学英语教育的过程中,从“生成观”的角度来理解教学过程就是:不再将课堂教学视为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要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去分析其影响因素,从心里层面、社会角度去分析探究提高学生的成长过程。从哲学的范畴就是强调学生学习的的客观性、社会性、过程性,围绕上述几个方面展开大学英语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教育活动中教与学的都是在社会大背景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自然过程。从辩证角度去理解教学过程,对完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生成观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对于生成观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活动解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互动,大学课堂不再是大学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双向、多角度互动交流,将知识的传授变成交流互动的最终产物,这也是知识本身由来的客观性存在。二是从心理、文化、环境等多角度去分析教学影响因素,更加客观的评价教学活动。大学英语教育过程是受以上诸多因素影响的,不再单纯的去完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体系更加客观,更能综合性的分析评定大学英语教育活动。三是辩证理解学生及教师之间的关系。之前的教学活动,大学教师是教学主体,主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一)大学英语的价值导向
首先,大学英语教育切合现实需求。在大学英语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大学教材的选择、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效果评价等等都需要与当前的市场经济需求相吻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将知识与现实需求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在这样的价值背景下,现实需求不是追求短期的经济需求,而是要将眼光放远,应用更加开阔的角度来审视我们当前的英语教学过程。其次,大学英语教学合乎未来需求。在变化多端的社会活动中,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对当前的英语教育活动进行必要的探究,将教育活动最大化的与现实需求进行良性互动,最终能在英语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的毕业时间往往与当前的英语学习有时间上的差异,也就是说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不是同时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对知识的未来需求有一定的前瞻性,使学习的内容合乎市场经济的未来需求。第三,大学英语教育要存些“功利心”。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在考试这一指挥棒下进行,这虽然能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忽略教育的本质功能,是培养学生良好知识架构和实践技能,最终能在毕业后得到合适的工作,在社会上能谋生。也就是说,我们的大学教育应该在满足成绩的需求基础上,对于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相应的创新变革,最终满足学生基本的就业需求。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主体生成
第一,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主体之一是教师。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意义不言而喻,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能否完成本职工作,很少对教师的自身价值观念和知识架构进行评价分析。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的外在形式与内心诉求有着统一性的表现。第二,大学英语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是学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基本实践技能的提高都与学生自身的学习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成观视域下,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单一的个体行为,而是在社会活动的范围内完成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讲自身的心理活动、学习环境、文化素质等等因素与自身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客观性的评价自身的学习行为,最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及社会实践能力。
(三)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活属性
在生成观视域下,对大学英语教学活动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教学活动本身就是自然人社会活动的缩影。大学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存在的社会活动,这本很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都要本着乐观的生活态度进行,在良好的价值观引导下,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这样往往能够达成最初的教学目标。生成观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育实践活动要本着教与学的双向交流互动、多角度分析影响因素及尊重知识的客观存在性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的组织、策划。生成观视域下的教学活动其本质是探究知识存在的客观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及教师相互尊重,共同交流,在此基础上不断获取文化知识,提高社会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6).
摘要: 我国传统的高校英语教育偏向于应试教育,学生更多地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过级,哑巴英语现象十分严重。因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英语教育在跨文化的视域下需要做好转型和改革。而且,高校英语教育必须适应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同时,高校英语教育还要注意互联网时代跨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跨文化;高校英语教育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文化的体现,同样,对于英语的教育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我国传统的高校英语教育更重视的是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比较差,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英语。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全世界已经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以新媒体为代表的媒体传播以快速和便捷的优势迅速影响了全世界,互联网让全世界无论身在何时何地都可以迅速地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料,在此大背景下,互联网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跨文化融合趋势愈加明显。区域文化和地区文化很容易随着新媒体和互联网的传播进入到任何国家,所以,高校英语教育也应该做好转型和改革,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促进高校英语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一、高校英语教育必须适应互联网的传播方式
互联网传播方式的特点是快速和便捷,高校英语教育是一种语言学习,而语言学习首先需要的是语言的氛围和环境的熏陶,以及多语言文化的了解。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英语教育应该有效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帮助学生学好英语的同时,教会学生在具备多渠道和传播优势的互联网上获取自身英语学习所需要的有效资料,丰富英语教育的内容,同时还应该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高校的英语教育可以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让学生多进行实践性的教学,在互联网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并且还可以进一步强化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互联网的发展影响了很多人,对于高校的英语教育而言,利用互联网来进行英语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互联网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更好地学习英语。客观地说,互联网为高校的英语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互联网充实了高校英语教学的教学内容,丰富了高校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在提高高校的优质英语教学方法方面提出了挑战。
二、高校英语教育要注意互联网时代跨文化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语言早已经成为了一种传播文化的有效工具,学习一国的语言也必须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随着全球的一体化发展,跨文化的思想也逐渐成为学习语言的一种障碍,尤其是高校英语教学,如果不能摈弃哑巴英语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不能在跨文化语境中有效地学习英语,就无法真正地掌握英语的精髓。因此,为了学好英语这门语言,就应该加强对英美文化的全面了解,尤其是在跨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英美思维的融入,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英语的精髓,才能确保英语学习效率。文化的接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跨文化视域下的英语学习和高校英语教育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是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跨文化的观念出发,借用互联网的优势来做好自身英语的学习。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融合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对于文化的了解有利于强化语言学习,而互联网时代恰好为英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互联网来了解跨文化背景下的西方文化,便于自身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并且精通这门语言的学习。
三、结语
随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已经逐步开始了应用型教育的转型,尤其是在互联网市场上,高等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做好高校教育的工作,英语教育亦是如此,英语教育不同于其他的高校教育,是一门跨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教育,因此,想要学会他国的语言,首先需要充分了解该国的文化背景,那么,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在跨文化视域的背景下提高高校英语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的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成为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欣.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域下对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的研究[J].艺术品鉴,2015(5):215.
[2]李阳.跨文化视域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新思路探究:基于新课改文化教学政策性要求的反思[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1):109-110,125.
[3]武晓燕.跨文化视域下的大学英语听说课教改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9):179-181.
[4]彭早.文化多元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4.
[5]臧轶楠.英语文化教育视域下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4):120-121.
[6]赵耀.商务英语视域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82-184.
丰景春和李娜老师都很好的。丰景春老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注册造价师、注册建造师以及项目管理的辅导与研究工作,教学成果颇丰,出版著作3本,发表论文40余篇,承担并完成了多项科研任务。授课重点突出、针对性、有效性、实用性极强,命中率高、辅导效果奇佳。李娜老师:建造师、中级经济师。现就职于北京某大型上市公司,从事建筑经济类辅导培训,有10余年丰富的考试培训经验。讲课条理清晰、生动易懂,让人如沐春风;善于归纳总结,将一个个复杂的知识点通过生活化举例,通俗易懂。相关执业资格考试的考纲掌握全面,了解学员学习特点并擅于帮助学员归纳总结各阶段的学习方法,深受学员喜爱。
唐琼老师第一遍系统的学习,推荐唐琼。特点就是讲的很细,特别细。口齿伶俐、吐字清晰
建工资源实时更新链接:
资源包含:2022一建 教材 建设工程经济.pdf 、一建【电子版教材】VIP 、2022年一建铁路-建工社-近五年真题解析课-王硕男、一建文档总结、电子教材、历年真题、-一建【市政实务】《22版教材变化5%》.pdf、2021年一建《民航机场》真题及答案解析.pdf 、2022年一建矿业-学天网校-强化精讲班-黄海刚 、一建【工程经济】《22版教材变化5%》.pdf等相关一建资源!
《孙子兵法》思想体系中的原则和方法论文
摘要 :被后世奉为“百世谈兵之祖”的《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兵家思想的代表作,其内容不仅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而且作为一部主要论述作战“方法”的经典著作,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具体而言,借鉴价值的挖掘必须首先揭示二者的内在联系,明确借鉴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着力从《孙子兵法》思想体系中挖掘可以借鉴的原则方法、具体方法以及方法艺术;最后,对借鉴的过程进行辩证反思。
关键词 :孙子兵法; 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创新;
Sun Tzu's Art of War and Methodology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bstract: Regarded as the“founder of art of war for a hundred generations”,Sun Tzu's Art of War is the masterpiece of ancient Chinese military strategists' thought and the treas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ilitary culture. It not only embodies broad and profound military thought,but also,as a classical work dealing with methods of combat,has inherent correlations with the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therefore,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developing the space of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for enriching its methodology to reveal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Based on the above,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Art of War from principles and methods,specific methods,and art of method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 Sun Tzu's Art of Wa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ology innovation;
《孙子兵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其意义早已超出军事着作的范畴,其思想已被管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广泛借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不例外,同样能够从《孙子兵法》中汲取营养,其根本原因在于二者存有内在的联系。同时,由于《孙子兵法》在思想上具有层次性,呈现出战略思想与战术思想的统一,因此,它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借鉴价值不仅体现在对其原则方法的完善上,而且还体现在对具体方法和方法艺术的优化上。
1、《孙子兵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在关联性
1. 1 《孙子兵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均具备方法论属性
继承与借鉴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重要路径,但并非所有的传统经典都可以借鉴、便于借鉴。从这一层面讲,由于《孙子兵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均探讨“方法”问题,均具有方法论属性,因而使借鉴成为可能。《孙子兵法》中的许多思想可以直接嫁接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中,如“知己知彼”和“因地制流”的原则方法在思想信息获取中的运用; 而即便不能直接移植的方法,也可以经过挖掘、引申、转化之后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将“妙算”思想引申为思想政治教育预测方法,将“击虚避实”中的“虚”与“实”分别转化为教育对象的接受心理和抵制心理; 同时,正是由于其方法论属性,《孙子兵法》呈现出一个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方法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层次结构部分吻合,大体可以概括为原则方法、具体方法和方法艺术三个层面,还可以划分为认识方法、实施方法与管理方法三个层面,因而大大增强了《孙子兵法》的借鉴价值,为多层次、多角度借鉴奠定基础。
1. 2 《孙子兵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均以人的活动为关注焦点
《孙子兵法》作为一部兵书,其实践目标在于指导一方取得战争的胜利,但它所关注的焦点并非战争本身,而主要集中在与战争相关的人以及人的活动上。例如在论述预测战争胜负的“五事”与“七计”中,人的因素占据了绝大多数; 在战争进行中,则要求坚持“上兵伐谋”的战略原则,将人的谋略作为赢得胜利的“法宝”,最终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标,从而将人的力量发挥到极致; 与此同时,《孙子兵法》对人的重视不仅体现在“以人为主”上,还体现在“以人为本”上,即不仅要挖掘和培养人,发挥其在战争中的主导作用,而且要关心和爱护人,做到“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由此可见,《孙子兵法》以人作为指导对象,以人的智谋的发展为关注焦点,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同样以人为实践对象,以人的思想行为转化为关注焦点[1],这种相似性,为深入借鉴《孙子兵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孙子兵法》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价值
2. 1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
“先胜”、“全胜”、“变胜”是《孙子兵法》所追求的三大战略目标,但从动态操作的角度来讲,却是十分宝贵的原则方法,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容并相互联系,内在统一,其中的许多观点能够作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的重要补充。
2. 1. 1 先胜后战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是《孙子兵法》“先胜后战”思想的集中体现,即参战一方要从自我出发,充分准备,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之后再发起或参与战争。具体而言,“先胜后战”思想是一个完整体系,有学者将其归纳为“先知,先算,先备,先机,先势”[2]五个方面,而在辩证考量的基础上,将“先胜后战”思想作为原则方法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一方面启示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育实践时,应当推动教育准备的科学化与系统化。即注重教育信息掌握的精确性、完备性和时效性,并为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物资准备; 进而对教育过程及效果展开科学预测,并将理论预测与实践调整相结合; 想方设法在教育过程开始前抢占教育先机; 营造容易使受教育者接受的教育态势,从而达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要求。另一方面,“先胜后战”的原则方法要求正确处理教育准备与实际教育行为的关系,事实上是“慎教”原则的一种体现,即教育活动必须谨慎开展,必须在有科学、系统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否则,那些未经准备的教育活动可能不仅不会产生正面影响,而且还会带来负面作用。
2. 1. 2 求全致胜
求全致胜的原则方法引申自《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其内涵主要包括如下三个层面: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目标之“全”.孙子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认为战争应超越战争本身,实现“不战”.具体而言,即要“全国、全旅、全军、全卒、全伍”.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应当超越教育本身,与“不战而屈人之兵”相呼应,树立“不教而化人之心”的目标,使受教育者在无形中自主接受教育信息。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策略之“全”.为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提出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战争方法运用策略,将方法划分等级,指出“伐谋”、“伐交”等柔性方法为“上策”,而“伐兵”、“攻城”等刚性方法为“下策”.思想政治教育为实现“不教而化人之心”的目标,应借鉴上述方法的运用策略: 一是实现方法运用顺序的梯次化,针对不同教育情境建立相应的方法选择机制; 二是使各类柔性手段发挥主要作用,将刚性手段作为补充; 三是要最大程度实现“不教”,即要大力开发隐性教育方法与自我教育方法。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运用效益之“全”.在孙子看来,“伐谋”与“攻城”相比,之所以为上策的原因之一在于前者代价小但效果明显,能够实现“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战略目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注重方法运用的效益,尽可能采用代价小但效果好的方法。
2. 1. 3 变中取胜
《孙子兵法》十分强调“变”在战争中的作用,强调以变制胜,变中取胜。这一思想与当前以快速变革为特征的信息社会相契合,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具有借鉴价值。具体而言,变中取胜的原则方法主要概括为三层含义: 其一,孙子曰: “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启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善于运用不寻常之方法,通过“出其不意”之策激发受教育者对教育信息的接受兴趣。其二,孙子曰: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启示教育方法不能随意变化,要“因地”“因敌”变化而为之,即要跟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和环境采取相匹配的措施。其三,孙子曰: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并要从“奇正变化”实现“奇正相生”.在这里,所谓“正”可引申为正面、传统的教育方法,“奇”可以引申为多样、新颖的教育方法,而所谓“奇正之变”、“奇正相生”即要实现传统与新颖之间的深度结合与相互转化。具体而言,新旧两类方法应实现优势互补,在运用过程中,既要出新出“奇”,又要避免因单独使用全新方法而使受教育者产生突兀感与质疑感。
2. 2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
《孙子兵法》中诸多战术思想可以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但鉴于部分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原有的成熟方法相统一,因而,这里只借鉴一些富有新意的思想,以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的创新。
2. 2. 1 “策之,作之,形之,角之”: 构建思想信息“试探获取法”
思想信息的获取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而《孙子兵法》恰为我们提供一套较为新颖的信息获取法,孙子曰: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策之,作之,形之,角之”可分别简述为判断分析、引导挑动、假装示形、试探进攻四个动作,将这一策略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获取中,可简要概括为“试探获取法”.它综合了观察法和调查法的有利因素,但又与二者相异,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首先,“策之”与“作之,形之,角之”相结合,即实现理论分析与实地操作的统一,并从四个角度对教育对象进行试探,从而保证信息获取的全面性,也从不同侧面相互验证所获信息的精确性; 其次,试探法的运用要求达到“形人而我无形”的理想状态,因而,信息获取活动可以有效避免“打草惊蛇”,降低教育对象的防卫心理。再次,由于试探活动本身的特性,更容易将受教育者思想深处的矛盾和问题暴露于教育者面前,为彻底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 2. 2 “故兵之情: 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创立 “情境激励法”
孙子曰: “故兵之情: 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即士卒在不同的外部情境中,会产生与之相应的心理状态: 陷入包围就会竭力抵抗,形势逼迫就会拼死战斗,身处绝境就会听从指挥。将这一思想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可以进一步完善其激励方法,即通过创设相应的外部环境来激励受教育者。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研究也证实了外部环境对人的激励作用,认为: “人的行为是对外部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映,只要改变外部的操作条件,人的行为就会随之改变。”[3]45在辩证吸收这一思想合理性的基础上,应当认识到,环境的改变涉及纷繁复杂的变量,可控性和操作性较弱,因此不妨将环境缩小为情境,通过操纵若干可控变量,创设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形成具有明确目标指向的群体氛围,以达到相应的激励目的。事实上,孙子也是从“围”、“不得以”、“过”等具体情境来阐释这种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情境激励法是一种综合激励方式,其优势在于可以根据需要在情境中结合传统的奖惩激励、目标激励、竞争激励等,因而对受教育者的激励作用是经过多重强化的.。
2. 2. 3 “围之,攻之,战之,分之,逃之,避之”: 改进“冲突化解法”
《孙子兵法》中蕴含着丰富的冲突化解思想,孙子曰: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即在用兵作战时,我强敌弱则可直接“围之,攻之,战之”,势均力敌则需设法分散敌人各个击破,敌强我弱则要避免与之正面对抗。在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化解冲突时也可以采取相似的三类操作模式。即在教育主体能够调动的力量较大,而冲突较小时,要果断处置,迅速化解; 在教育主体力量有限,而冲突态势复杂时,应当重视分解冲突,使冲突化整为零,进而依次解决,或在有条件时直接抓住冲突的主要方面,集中力量化解,切不可平均分配力量; 在教育主体的力量严重不足,而冲突来势凶猛时,应在制止冲突进一步蔓延的前提下,尽可能不与之正面交锋,而采用迂回策略。例如,教育者并不直接对过错一方批评教育,而是先安抚双方情绪,并寻找恰当机会邀请亲友等进行劝导,待其思想有所转化,再采取下步行动。
2. 3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
《孙子兵法》不仅揭示了战争所内含的客观规律以及应对战争的一般套路与方法,而且结合前人用兵智慧将方法运用提升至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因此,其英译名为“The Art Of War”,即“战争艺术”.具体而言,《孙子兵法》中的“势”论最能体现其艺术境界,而“势”又体现在“分数”、“形名”、“奇正”、“虚实”四个方面。
2. 3. 1 巧用“分数”---依靠组织编制施展借力育人的艺术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需要面对人数众多的受教育者,如果单靠教育者个人的力量承担全部教育工作,是必分身乏术,顾此失彼。因此,如何化解“少”与“多”的矛盾,时刻考验着教育者的智慧。《孙子兵法》同样注意到在将帅用兵中遇到的类似矛盾,并提了解决办法: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即将帅应当学会运用组织制度,进行分级编制,递相统属来治理军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就是要熟悉自身以及教育对象所处的组织及其运用模式,从而借助组织成员的力量展开教育活动,实现借力育人。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例,教育者要重视发挥班委、团委、党支部、学生会、社团等组织及其相应学生干部的影响力; 也要重视探索学生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关注“意见领袖”或其他有较强号召力的人物,优先转化其思想,进而推动其发挥自身影响,带动周围同学思想的积极转化[4]; 同样,还要重视发挥家长、社区等校外力量展开教育。
2. 3. 2 妙用“形名”──改善信息传播提升沟通实效的艺术
良好的沟通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一把利剑,但在对象人数众多,性格各异的条件下,要实现准确、顺畅的沟通并非易事,需要教育者掌握并熟练运用相应的沟通手段与技巧。孙子曰: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孙子认为,只有因地制宜的选择并运用恰当的工具进行指挥,才能够达到指挥大部队如同指挥小部队一样的境界。事实上,沟通与指挥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也遵循同样的道理。一方面,如上所述,《孙子兵法》就提出了巧用“形名”的思想,曹操将其注释为: “旌旗曰形,金鼓曰名。”孙子也引用《军政》中的观点说明“形名”的具体用法,曰: “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 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即通过刺激听觉与视觉两种知觉,来促进指挥信息的有效传递。这启示教育者在沟通时,工具的选择应多样化,尽可能使沟通对象的不同知觉器官都能接受到教育者发出的信息,从而发挥各类知觉器官的信息接收优势。另一方面,也要特别重视多种沟通手段运用的主次与方向问题。既要根据沟通情境的不同选择主要与次要手段,又必须保证多种手段作用方向的一致性,正如孙子云: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
2. 3. 3 善用“虚实”──探察薄弱环节寻找教育突破口的艺术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受教育者思想的转化,犹如攻打一座处处设防的坚固城堡,如果集中力量进攻其重兵把手的城门或其它防御工事,必定事倍功半,即便攻克也是损失惨重。因此,必须善于寻找相应的突破口,以求达到事半功倍,“以瑕投卵”的效果。而孙子曰: “兵之所加,如以瑕投卵者,虚实是也。”即攻击敌军,如同用石头砸鸡蛋一样容易,关键在于正确处理虚实关系。具体到操作层面来讲,则要“避实而击虚”.也就是说,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运用于受教育者之“虚”,避开受教育者之“实”,在容易获得突破性进展的地方下手。这里的“虚”即我们所探求的突破口,它既可以是某一受教育群体中容易内化教育思想的个人,通过首先转化他们的思想带动整个群体思想的快速转化; 也可以是某人思想体系中与教育思想相契合的部分,通过以这部分思想为切入点,进而转化其全部思想; 还可以是一个群体或个人对教育思想的防御心理有所松动的某一时间段,通过把握时机,迅速介入,有效转化受教育者思想。
3、借鉴《孙子兵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辩证反思
3. 1 在充分认识《孙子兵法》内在局限的基础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孙子兵法》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我们在借鉴其思想时,不仅要大胆取其精华,更要注重识别和剔除其思想局限,正如孙子在文中所指出的: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即在看到事物优势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劣势所在。对于《孙子兵法》的局限性而言,首先要看到其哲学思想的朴素性,特别是其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如孙子认为“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过分夸大了将帅的作用,这类思想决不能被思想政治教育所采纳。其次,要看到其立论的根据在于维护奴隶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因而其思想中存在一些愚民策略。如孙子曰: “犯之以利,勿告以害”,而目的在于达到“使之无知”,这类方法策略已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再次,要看到《孙子兵法》毕竟为一部兵书,提出的全部思想均针对战争这一特殊环境,许多方法在和平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并不适用,如孙子提出“以诈立”的恶意欺思想,通过“用间”获取信息的思想等,有些甚至涉及到违法犯罪,切不可直接借鉴。
3. 2 在充分掌握《孙子兵法》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借鉴《孙子兵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首先必须尽可能尊重原着,如果脱离原着,或错误理解原着思想,即便生发出精彩的启示,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也就无借鉴可言。但与此同时,借鉴的过程也绝不能总是从起点开始,而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批判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而言,一方面,要特别关注前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孙子兵法》的借鉴,着力弥补前期研究的缺失,修正借鉴中存在的明显错误。事实上,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角度借鉴《孙子兵法》的相关成果相对较少,研究缺乏系统性,因而尚大有空间可为; 另一方面,还可以从其它学科对《孙子兵法》进行借鉴的成果中汲取营养,即进行适度的“二次借鉴”.例如,当前对《孙子兵法》思想借鉴最多的非经济管理领域莫属,《孙子兵法与企业战略》《〈孙子兵法〉的管理学阐释》等书籍层出不穷。因此,可以从这些成果中关注《孙子兵法》对营销策略、管理方法、商战谋略等内容的启示,进而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关联,以寻求可借鉴之处。
3. 3 在充分赋予《孙子兵法》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孙子兵法》诞生于2 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局限性,必须将鲜明的时代特征注入其中,因为借鉴的直接目的在于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只有赋予《孙子兵法》以时代性,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其思想的局限性,进而才有可能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具体来说,赋予其时代性,体现为如下三个层面: 将《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与现代科技成果的工具价值相结合,使其方法策略通过现代科技得以延伸。如将“妙算”的信息预测思想与大型计算机或网络“云计算”相结合,通过现代化工具使“妙算”的结果更加精确。再次,要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话语体系阐释并表述《孙子兵法》,例如,将《孙子兵法》中内含的方法体系按照现代方式划分为“原则方法”、“具体方法”、“方法艺术”3类,将“击虚避实”的思想转化并表述为“寻找突破口的艺术”等等。
首先,孙子在《孙子兵法》中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从整体上筹划战争。论述了战争中的一系列矛盾及其相互依存和转化关系,主张在战争中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因此,孙子辩证法实属唯物辩证法范畴;其二,孙子辩证法是孙子势哲学系统中的方法论,它揭示了战争规律和势的本质、功能、运作规律性;其三,孙子辩证法产生于军事,但其广泛的应用价值是超越时空的,哪里有势的存在,哪里就有孙子辩证法的应用;其四,孙子辩证法的实际操作,可以直接转化为战略势或战术势,是为势的技术、手段;其五,孙子辩证法体现了孙子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式,是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思想武器。据此,孙子辩证法可具体称作为势辩证法,它类于电路中正负两极间的电位差,形成电流从高电位流向低电位趋势,透视事物表里,明析事物的本质。孙子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在《孙子兵法》中,辩证法内容极为丰富,孙子运用它把战争发展变化的规律与操作对策揭示得淋漓尽致,其主要内容有:对立统一规律方面。在孙子辩证法中,以对立统一观为多见,如:战与和、势与事、君与将、彼与己、胜与负、治与乱、奇与正、虚与实、攻与守、迂与直、分与合、人与物、生与死、信与疑、屈与伸、行与止、利与害、表与里、文与武、速与久、刚与柔、攻与守、众与寡、先与后、强与弱、劳与逸、内因与外因、战争与经济等。质量互变规律方面。孙子把质量互变规律运用到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中,力图从量的优势营造质的优势。如:《军争篇》中关于“气”的变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形篇》中关于敌我双方面力量对比的分析,也是由量到质的过程:“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否定之否定规律方面。在《孙子兵法》中有的句式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如《用间篇》中:“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在这里,“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是肯定的;“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是否定之否定;“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是新升级的肯定。在《孙子兵法》中,还有系统分析的方法、信息的方法、控制的方法。(四)孙子管理哲学孙子管理哲学,是体现军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对立统一关系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的总和。在古代,除国家管理外,最大的管理实体是军队。如果说,国家管理重在构建和谐社会;那么,孙子管理哲学则重在国家安全、优化为势资源。管理主体。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自然是一个对立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依存。孙子高度重视管理主体在管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并针对管理主体提出与其作用相适应的要求,恰如现代能级理论。在《孙子兵法》中,把君、将作为决策层管理者。指出作为决策层管理者应具有慎战、善战的素质,从而构成明君贤将管理决策层。管理决策层要特别处理好权力的运用。国君一经命将出征,就不可“乱军引胜”:“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谋攻篇》)孙子强调将要“重权”、“经权”:“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篇》);“将受命于君”,“君命有所不受”(《九变篇》);同时,孙子还强调有权之将要有“五德”(《计篇》)、戒“五危”(《九变篇》)、防“败道”(《地形篇》),“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谋攻篇》)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它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于中国历代政治家、军事家以及军事理论家的影响非常深远。三国时曹操曾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唐太宗李世民也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不仅如此,《孙子兵法》也受到世界上众多的外国军事家的重视。英国著名军事学家利德尔*哈特在其《战略》一书的序言中说:“在导致人类自相残杀、灭绝人性的核武器研制成功以后,就更需要重新而且更加完整地翻译《孙子兵法》这本书了。”美国的军事理论家约翰*柯林斯在《大战略》一书的序言中说:“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孙子十三篇可与历代名著,包括2200年后的克劳塞维茨的著作媲美。今天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制约比他有更深刻的认识。他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当前的环境中仍然有其和当时同样重大的意义。”可见,《孙子兵法》以其对战争规律的科学总结和对战略战术所作的精辟论断,不仅受到了中国军事家的推崇,而且得到了外国军事家的极高评价。因此,我们向普通读者介绍《孙子兵法》原文和介绍孙武生平的同时,介绍一下孙子的军事思想也是十分必要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的奠基之作。孙武在这部军事学圣典中,系统地揭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一套十分完备的军事思想体系和战略战术原则。 首先,孙子对于战争胜负有着十分科学的、整体的认识。他认为战争是“国之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与人民的安危,因此,必须慎重地对待。孙子认为,进行战争要从政治、经济、军事、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等各个方面出发,立足于国家的全局,认真地分析战争的利弊,“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交战前,要通过这种对交战双方利弊的分析,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孙子为了阐述战争与国家全局的关系,在《孙子兵法*始计篇》中详尽地论述了战前进行“五事”、“七计”的衡量和比较的重要性,并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要求战争的决策者必须在战争前首先发现敌我双方的各种基本条件,从而把握战争的全局。除此而外,孙子认识到战争的胜负还决定于军队与国家(国君)的密切协调。孙子认为:国君应做的事是修道而保法;国君不可”怒而兴师“,不可以随便干预军队的事务。如果国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其结果只能是自乱其军。可见,孙子对决定战争胜负手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一点,有较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其次,孙子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有较深刻的理解。孙子认识到,战争必须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做后盾,战争是无法取胜的;同时,战争还会给国家的经济造成破坏,给人民增加沉重负担。基于这种认识,孙子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1.兵贵胜,不贵久。战争需要“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其“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因此,为了尽量减轻战争对于国家经济造成的负担,就应当争取速战速决。2.因粮于敌。孙子指出,国家在战争中会因为远道运输而导致贫困。因此,战争中应当就地征粮,以解决粮食的补给问题。3.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孙子指出,为弥补战争中物资供应以及兵源的不足,可以将缴获的敌方战车和我方车辆掺杂在一起使用,对俘虏的敌军士卒给予优待,让他们为我所用,以补充自己兵源的不足。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孙子在2500多年前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就已有相当的认识了。还有,孙子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也有独到的见解。战争会给经济造成破坏,这是战争不利的一面;然而,军事家孙子在那个时代看到的不仅仅是战争有害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的有利的一面。战争的胜利能实现政治目的,可以弥补国家土地与资源的不足,能够暂时解决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总之,战争的最终取胜与政治的关系十分密切。开明的政治观点、能得到大多数人民拥护的政治主张,会为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所以,孙子在兵法中将“道”列在“五事”的首位,指出国君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需要“令民与上同意”。孙子还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可见,孙子不仅认识到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同样,他也认识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以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论述了战争的胜负与主观、客观之间的关系。孙子一方面指出,战争的胜负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在战争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做到“先为不可胜”,因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这里,孙子指出,战胜敌人的关键之处在于客观条件,在于敌人是不是有隙可乘,我方能做的事只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等待、捕捉有利的战机;另一方面,孙子有指出,在战争中如果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做到了“致人而不致于人”,那么,客观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因此,“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这里,孙子又论述了在战争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指出人们如果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能成功地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那么,客观条件也是可以改变的,不利的条件也可以变为有利的条件。孙子总结出了胜败之间诸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孙子的军事思想时时处处闪烁着哲学的智慧与光辉。孙子的军事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战略战术原则也是备受人民推崇的。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于战略战术的总结如下。1.避实击虚。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敌军兵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这一点,孙子在其兵法《虚实篇》中有精辟而形象的阐述。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同时,对于如何实施之一作战原则,孙子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如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总之,这一原则的关键是集中力量,寻找弱点并迅速出击。2.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的另一作战要点是: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的意图行事;“致于人”,即被敌人调动。孙子指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被敌人牵着牛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则能改变不利的形势,让敌人“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一点是取胜的必备条件。3.先胜而后求战。 孙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于孙子认识到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提出了以慎重的态度对待战争的观点。孙子提出,在战争前,应认真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力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无把握之仗。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这些话的意思,立意均在于此。4.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指出,在战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知彼知己,才能去实施避实击虚之计,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终战胜敌人。同时,孙子还指出,要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就必须舍得花大力气去探知敌情,掌握敌情,这是进行“庙算”的基本前提。5.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在其兵法理论中,提出了一个“奇正”的命题,即在作战的战术部署中,兵力部署以承担正面作战为正,进行侧击、包围、迂回的为奇;担任钳制敌人主力的为正,列阵对敌、明攻的为正;承担突击的为奇,采用机动、偷袭或者特殊战法的为奇。孙子提出作战必须有“正奇”的变化,要“以正合,以奇胜”,才能最终赢得主动。孙子的这一军事思想,已为后来众多的军事家所运用。以此战略战术为指导而赢得战争胜利的战例几乎俯拾皆是。6.识众寡之用者胜。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总结出了兵多与兵少的不同用法。孙子一方面指出了兵力的多少在作战运用时的一般规律,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这是使用兵力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孙子又说:“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他指出,打仗、用兵应视不同的情况而灵活地使兵力分散或集中,在我方兵力不如敌人时,要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这样,在局部上造成“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的相对优势,给敌人以有力打击。孙子在他的兵法中总结了兵多与兵少的用法后,指出:“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可见,孙子提倡兵力的部署要以敌我力量的对比为依据,在作战中要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从以上孙子提出的战略战术中可以看出,孙子战略思想的精髓在于他的“避实击虚”的观点,其军事战术的立足点在于如何卓有成效地打击敌人。孙子强调必须在对敌情、作战地理条件等情况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选择适宜的作战形式,出奇制胜。这些战略战术思想,对后世均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完)
孙子兵法军行第四篇: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 ,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译文:孙子说: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首先创造出不可被战胜的条件,然后去等待敌人可被我战胜的条件的出现。不可被战胜的条件,其创造在于我方自身;而可以为我所战胜的条件或可乘之隙的是否出现,那就在敌人方面了。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够创造出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而不能迫使敌人一定会为我所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但不能单凭自己的主观努力就会实现。创造不可被战胜的条件,是我方在防御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一旦敌方出现可以被战胜的条件,那么我方就需采取攻势动作了。采取防御,是由于敌人的力量比我强大;而采取攻势,则是由于敌人的力量较我弱小。善于防御的人,能深密隐蔽兵形,犹如藏在极深的地下,敌莫知所在;善于进攻的人,能高度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犹如动作于九霄云外,敌莫知所御。所以,这样既能保存自己而又能取得完全胜利预见胜利不超过常人的见识,就算不上高明中最高明的;经过激烈的战斗而夺取胜利,并博得天下人的称赞,也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好比能举秋毫之重算不上多力,能见日月之光算不上眼明,能闻雷霆之声算不上耳聪一样。古时所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都是在敌人已经处于可能为我战胜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的。[原文]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译文]古时所说的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取胜于容易战胜的敌人 。"胜于易胜"在实际的战争中可以最简单地演化为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如何创造条件,发现敌人最容易战胜的一面(即最弱的一面)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解放战争时期的宿北战役就是个先打弱敌、胜于易胜的好战例。 1946年12月,国民党军集中25个半旅,分兵四路,从东北台、淮阴、宿迁和峰县向我进犯,企图占领苏北,消灭华东解放军主力。敌军来势汹汹,单从兵力对比来看,敌军显然是强者。但它有弱点,其最大的弱点是进攻面过宽,各路间隙太大,很难互相策应支持,战役上协同配合不力,这一弱点有利于我军在内线实行机动应战,有利于我军各个歼灭敌人。 拣弱的来打,哪一路较弱就先打哪一路,陈毅,粟裕经过分析认为:从宿迁进攻沐阳、新安镇的这一路,由徐州绥署副主任吴奇伟指挥,辖整编师第11师和第69师,和其他几路相比,这一路比较好打,而这一路中,11师是强者,是蒋军的"五大主力"之一,但这一路第69师突出冒进,所辖3个半旅也是拼凑起来的"插花"班子,战斗力不强,内部矛盾亦多,该师师长戴之奇是特务出身,虽属反共死硬分子,但缺乏军事指挥才能,在战役部署上,他的3个旅在东西一线展开,师部只带一个团,位于最右翼,翼侧暴露,便于我南北对进,首先从敌之左翼打开缺口,而后实行两面夹击。经过战略合围和战术分割,使敌首尾不能相顾,无法互相支援。 所以陈毅、粟裕决定集中兵力打戴之奇的整编69师。结果,在宿北全歼戴的69师3个半旅共约2万余人。戴之奇无路可走,自杀身亡。 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拣弱的先打,无异于变整体弱势为局部强势,变战略防御为战役战斗的局部反攻。我兵力就整体来说与敌相差甚远,但集中力量对付一支弱敌,就显得绰绰有余。把弱敌消灭了,强敌必将受到威慑和削弱,就比较容易对付了。 再强大的敌人也有其软弱的一面,而善战的将领,必须先使自己立于不败,再调动自己较为有力的部分,击溃敌人弱的力量,抓住机会,取得胜利,这就是"胜子易胜"计谋的精髓之处。 比例中,陈粟二位大将正是运用这一思想,果断地攻打敌人"易胜"的69师,既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又使整体局势向利于我方的情况发展。他们可以称为"善战者"了。 所以孙子说:“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他们打了胜仗,没有令人惊奇之处,也没有料敌制胜的名声和勇武威猛的战功。他们获取战争胜利而不出任何差错;其所以不出差错,是由于他们所采取的制胜措施都是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之上,是战胜那早已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敌人可能被击败的机会。所以,胜利的军队,总是首先创造必胜的条件而后才去寻求与敌交战;失败的军队则往往是先贸然与敌交战,然后再在交战过程中去争取侥幸的胜利。
看到阁下怎么信奉六爻,在下表示惭愧--这么晚才看阁下的卦。子孙化父母有开心之向。占事:此次网站一周年的活动能否顺利按计划办成?这个问题问的在下十分迷茫,因为在下不知道阁下所说的活动的目的和重要思想是什么,所以在下不敢枉断,而误倒阁下。如有预测方面的问题直接联系在下好了。
子孙:孩子,福得,清闲,医药,财利 子孙动,克官鬼。求医有愈,买卖得利,婚姻美满是前缘,生子易养,诉讼私和,不利求名。 子孙持世,不利求官 子孙化子孙,人财两得。 子孙化父母,田产旺。 子孙化妻财,更有钱。 子孙化官鬼,不利疾病,胎产。 子孙化兄弟,家庭不和睦有争斗。
财爻持世,得月生日比扶,旺相.元神虽然化回头克,但是既有月比扶,变卦又是六合卦.求财还是可以的.
子孙持世,爱玩不好好做学问。二爻管化管心里的压力大。申巳和,因为玩影响了文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