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土壤侵蚀外文期刊论文投稿

发布时间:

土壤侵蚀外文期刊投稿

根据2016年3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有职工22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各1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入选者5人,百人计划入选者10人,正高级职称50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显谟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唐克丽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邵明安 百千万人才入选者:刘国彬、上官周平、吴普特、王全九、郑粉莉 百人计划入选者:何洪鸣、袁志友、陈应龙、陈新平、杜盛、雷廷武 、李占斌、邵明安、谭文峰、王全九 根据2016年3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有6个研究单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水利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研究室,4个野外台站。 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水利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研究室:流域生态与管理研究室、区域水土保持与环境研究室、林草生态研究室 野外台站: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固原生态试验站、神木侵蚀与环境试验站 馆藏资源 根据2016年3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21万册,其中图书11万册,科技期刊7万多册,(馆藏中、外文期刊1100多种),资料3万册。自建数据库3个,形成以土壤学、旱地农业、生态学、林业、节水农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文献为特色的馆藏结构。1996年和2000 年分别荣获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工作优质服务集体奖。2009年图书馆订购外文期刊14种,中文期刊208种;每年从其他图书馆文献传递500-700篇。

1土壤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2土壤中国 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3土壤通报 中国土壤学会4中国水土保持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5土壤肥料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院、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6水土保持通报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7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改名为: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8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西北农业大学陕西省杨陵镇西北农业大学9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还有:PNAS ,SBB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plant and soil

土壤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土壤通报,土壤,土壤圈(英文),中国土壤与肥料,其他综合农学期刊均包括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国外的有science,nature,plant and soil, et al.

土壤侵蚀外文期刊论文投稿

基本学制:四年 | 招生对象: | 学历:中专 | 专业代码:090203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满足水土保持行业及水土保持学科发展需要,掌 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求 实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在林业、水利、农业、公路、铁路、采矿、环境保 护、国土资源等行业从事教学、科研、规划、设计、施工、监测、资源开发、工程管理等工作。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土保持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应用基础研究和 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教学、科研和工程管理 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素质结构

(1)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诚信为人,有较强的团队意 识和健全的人格;

(2)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修养,具有国际 化视野和现代意识和健康的人际交往意识;

(3)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接受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有求实创 新的意识和革新精神,在农学领域具有较好的综合分析素养和价值效益观念;

(4)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包括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生活习惯。

2.能力结构

(1)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具 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 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2)应用知识能力:具有良好的学风和协作奉献精神,具有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 能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基础理论及相关领域的技术开发、组织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 能力;

(3)创新能力:具备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开展创新实验和科技开发的基本能力。

3.知识结构

(1)工具性知识:能较熟练地运用外语阅读专业期刊和进行文献检索,有初步的外语交流和 科技写作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哲学、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法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3)自然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数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4)管理学知识:具有初步的经济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相关工程管理方面的知识;

(5)专业知识:具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知识,了解农林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科学 前沿和发展趋势,掌握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规划与设计、水土保持与水 利工程技术、荒漠化防治工程技术、景观规划设计技术、现代信息管理技术、项目工程建设管理技 术、生态环境与灾害监测评估等技术,熟悉我国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主干学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土壤学、生态学。

核心课程:土壤侵蚀原理、水文与水资源学、风沙物理学、水土保持工程学、荒漠化防治工程 学、林业生态工程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验(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科 研训练、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

主要专业实验:土壤侵蚀原理实验、水文与水资源学实验、地貌学实验、生态学实验、水土保 持工程学实验、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实验、林业生态工程学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职业能力要求

职业能力要求

专业教学主要内容

专业教学主要内容

《生态学》、《森林环境学》、《土壤学与地质基础》、《土壤侵蚀原理》、《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沙漠化原理》、《水力学》、《水文学及水资源》、《环境地理学》、《荒漠化监测》

专业(技能)方向

专业(技能)方向

农业、水利类企业:水保方案编制、概预算编制、规划设计、工程监测; 政府、事业类单位:国土环境整治、生态建设; 科研类单位:水土保持研究、固沙措施研究。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继续学习专业举例

就业方向

就业方向

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可能是困扰当今世纪的最大难题之一,我国目前更是深受其害。北方的沙尘暴天气越来越多,其危害一次比一次大,我国面临的治沙问题,任重而道远。今后数年内,我们党和国家将更加重视这类环保问题,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也将因其巨大的实用价值而走俏。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具有与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密切结合、国家对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剧增的特色,就业前景看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专业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三个环境生态类专业之一,我国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是头号生态环境问题”,以防治水土流失为核心的“水土保持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党和政府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中心任务和目标,与水土保持工作有关的机构不断增加,水土保持人才需求大量增加,为本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

对应职业(岗位)

对应职业(岗位)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毕业生可在市、县、镇(乡)及国营农场的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林业、水利、环境保护、国土整治、土地管理等行业的生产、科研、教学及管理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规划、设计、施工、监测等方面的工作。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从事各行业设计院(所)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以及有关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毕业生具备生物学、生态学、森林及草场培育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生态学、地学、森林及草场培育学、环境科学及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监测、防治及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Wenwu Zhao*, Bojie Fu, Yang Qiu. An Upscaling Method for Cover-Management Factor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Qiang Feng, Wenwu Zhao*, Yang Qiu, Mingyue Zhao,Lina Zhong.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oil Moisture and the Scale Variability of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 Case Study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WaterHailiang Xu, Wenwu Zhao*, Yinhui Zhang, Mingyue Zhao, Xiaoyan Liu. Price Differential Characteristics among Major World Grain Products from 1961 to 2009.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房学宁,赵文武*.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钟莉娜,赵文武*. 2013年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国际会议述评. 生态学报刘源鑫,赵文武*. 未来地球⁃全球可持续性研究计划. 生态学报杨德伟,赵文武,吕一河. 景观生态学研究:传统领域的坚守与新兴领域的探索. 生态学报徐海燕,赵文武*,赵明月,丁喜莲,王强. 陕西省安塞县生态退耕后农村经济转型及路径选择. 水土保持通报钟莉娜,赵文武*. 基于NDVI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特征与空间自相关关系分析.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胡莹洁,赵文武,徐海亮. 国际土地争夺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世界地理研究. 2013,4安艺明,赵文武*,姜广辉,霍荟阁,靳婷 . 基于MapGIS地价系统的城镇土地定级研究——以德州市城区商服用地定级为例. 中国农学通报 W. W. Zhao, B. J. Fu*, L. D. Chen. A comparison of the soil loss evaluation index and the C-factor of RUSLE: a case study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Yiming An, Wenwu Zhao*, Yinhui Zhang. Accuracy assessments of the GLOBCOVER2008 land cover dataset using statistical inventories and FLUXNET site data at global scale. Acta Ecologica Sinica.赵文武. 世界主要国家耕地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生态学报陈利顶,赵文武,王计平. 土地利用、水土流失及其尺度效应. 见陈利顶,吕昌河等著,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水土流失的尺度效应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安艺明,赵文武*. 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粮食安全研究. 生态学报徐海亮,赵文武*,安艺明. 1961-2009年国际粮食价格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世界地理研究解纯营,赵文武*,徐海亮,安艺明. 世界食物消费变化和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世界农业赵明月,赵文武*,安艺明,靳婷. 青海湖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赵明月,赵文武*,靳婷,安艺明,徐海亮. 青海湖流域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中国农学通报靳婷,赵文武*,赵明月,徐海燕.黄土丘陵区缓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产流效应.中国水土保持科学,靳婷,赵文武*,赵明月,徐海燕.坡面尺度土地利用空间配置的产沙效应—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中国农学通报赵文武. 研究型教学模式设计——以土地资源管理课程为例. 教育技术期刊 Bojie Fu, Dong Niu, Yihe Lu, Guohua Liu, Wenwu Zhao. Land degrad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China. Francisco A. Comi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 Global Challenge; Cambridge UniversityYinhui Zhang, Yi Luo, Wenwu Zhao*. Land use dynamics and landscape change pattern in Hetao irrigation district, Inner Mongolia, China. 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igital Earth.赵文武. 土地利用研究的国际比较. 地球环境学报赵文武,朱婧. 我国景观格局演变尺度效应研究进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徐海燕,赵文武*,解纯营,靳婷. 组件式GIS技术构建的多尺度土壤侵蚀评价模块. 水土保持研究 Zhao Wenwu, Xu Haiyan, Jiang Guanghui, Zhang Yinhui. Land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in China. PIAGENG2009. Remote Sensing and Geoscience for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Proceedings of SPIEZhao Wenwu, Xu Haiyan, Zhang Yinhui, Xie Chunying. Analysis on the rural house reconstruction agreement in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rural areas. PIAGENG2009. Remote Sensing and Geoscience for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Proceedings of SPIE VolZhao Wenwu,Zhang Yinhui. Effects of land use pattern change on soil loss at catchment scale: a case study in Loess Plateau of China based on GIS and SEDEM. 2009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CISE 2009Zhao Wenwu,Zhang Yinhui. GIS-based application of erosion management tool at Loess Plateau of China. 2009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CISE 2009程琳琳,赵文武*,张银辉,徐海燕.集水区尺度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对土壤流失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徐海燕,赵文武*,朱恒峰,朱婧.黄土丘陵沟壑区坡耕地与草地不同配置方式的侵蚀产沙特征.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赵文武,徐海燕.灾区农村恢复重建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与微区位前沿学术研讨会赵文武,刘敏,徐霖,李红梅.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见刘川生主编.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第2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正峰,杨红,赵文武.全国城镇土地等别调整更新研究.中国土地科学徐海燕,聂宜民,赵文武,陈永智.寿光市土壤养分特性及空间变异性分析.农业现代化研究 X.-Y. Li, W.-W. Zhao , Y.-X. Song, W. Wang, X.-Y. Zhang. Rainfall harvesting on slopes using contour furrows with plastic-covered transverse ridges for growing Caragana korshinskii in the semiarid region of China.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8,95:529-544.De Wang, Bojie Fu, Wenwu Zhao,Huifeng Hu, Yafeng Wang . Multi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under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o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 Catena. 2008, 72:29–36 .Liding CHEN, Bojie FU, Wenwu ZHAO. Source-sink landscape theory and its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Front. Biol赵文武,徐海燕,解纯营.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尺度降雨侵蚀力估算.农业工程学报朱恒峰,赵文武*,康慕谊, 郭雯雯.水土保持地区人类活动对汛期径流影响的估算.水科学进展赵文武,傅伯杰,郭旭东.多尺度土壤侵蚀评价指数的技术与方法.地理科学进展赵文武,徐海燕,朱 婧.对灾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几点建议.见:汶川地震社会管理政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赵文武,刘学敏,李晓兵,宫阿都.对高校兼职辅导员工作的几点认识与想法.见刘川生,郑萼主编.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出版社东野光亮,赵文武.中国土壤地质学研究进展与展望.土壤学报朱恒峰,赵文武*,康慕谊, 郭雯雯.延河流域输沙时变过程的显著干扰点分析.人民黄河朱恒峰,赵文武*,康慕谊, 郭雯雯.延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与驱动因子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徐海燕,赵文武*,刘国彬,朱恒峰,朱婧,解纯营.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径流的影响.水土保持通报徐海燕,赵文武,朱婧.灾后重建中土地利用政策合理运用的思考.农村经济.朱婧,赵文武*,徐海燕.黄土丘陵沟壑区径流、输沙相关性的尺度效应分析.水土保持研究李洁,赵文武,荆瑛,徐培玮.“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济南市为例.资源开发与市场.吴建寨,李波,张新时,赵文武,姜广辉.天山北坡生态经济的脆弱性.应用生态学报 赵文武,朱婧,郭雯雯.基于降雨量和降雨时间的月降雨侵蚀力简易算法.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赵文武,郭雯雯,朱婧,徐海燕.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耕地动态平衡.农业经济王德,傅伯杰,赵文武.陈利顶.土壤侵蚀模型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干旱区地理朱恒峰,康慕谊,赵文武.郭雯雯.水利水保措施对延河流域侵蚀、泥沙输移和沉积的影响.水土保持研究.王德,傅伯杰,陈利顶,赵文武,汪亚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粒径分形分析——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生态学报徐广才,康慕谊,赵从举,赵文武,秦艳红.阜康市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徐广才, 康慕谊, 赵从举, 冯文利,赵文武.英国强制征购土地的补偿制度及其借鉴.中国土地科学 Fu Bojie, Zhao Wenwu, Chen Liding, Lü Yihe, Wang De. A multiscale soil loss evaluation index.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Bo-Jie Fu, Qiu-Ju Zhang, Li-Ding Chen, Wen-Wu Zhao, Hubert Gulinck, Guo-Bin Liu, Qin-Ke Yang, Yong-Guan Zhu. Temporal change in land us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lope degree and soil type in a small catchment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Catena.傅伯杰,赵文武,陈利顶,吕一河,王德.多尺度土壤侵蚀评价指数.科学通报傅伯杰,赵文武,陈利顶.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地理学报赵文武,傅伯杰,吕一河,陈利顶.多尺度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地理科学进展赵文武,傅伯杰,陈利顶,吕一河.SEDEM及其应用初步.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 北京:气象出版社.赵文武,吕一河,郭雯雯,徐广才.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NDVI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水土保持研究.朱婧,赵文武*.资源节约型城市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06年12月. B. J. FU, W. W. ZHAO, L. D. CHEN, Q. J. ZHANG, Y. H. LU¨ , H. GULINCK AND J. POESEN. Assessment of soil erosion at large watershed scale using RUSLE and GIS: a case study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5, 16: 73-85Bo-Jie Fu, Wen-Wu Zhao, Li-Ding Chen, Zhan-Feng Liu, Yi-He Lü. Eco-hydrological effects of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Wang Linlin, Dongye Guangliang, Zhao Wenwu , Wang Mingmei, Li Chuanrong. Hazard assessment of debris flows based on GIS: A case study in Xiajiang county of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 In Li Shengcai, Wang Yajun, Huang Ping (eds).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Science Press.2005. Zhao Wenwu, Fu Bojie, Meng Qinghua, Zhang Qiuju, Zhang Yinhui, 2004. Effects of land-use pattern change on rainfall-runoff and runoff-sediment relations: a case study in Zichang watershed of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 ScienceB. J. FU, Q. H. MENG, Y. QIU, W. W. ZHAO, Q. J. ZHANG AND D. A. DAVIDSON. Effects of land use on soil erosion and nitrogen loss in the hi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Qiu-Ju Zhang, Bo-Jie Fu, Li-Ding Chen, Wen-wu Zhao, et a.Dynamic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 in the semiarid hi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赵文武,傅伯杰,陈利顶,吕一河,刘永琴.黄土丘陵沟壑区集水区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水土流失效应.生态学报张秋菊,傅伯杰,陈利顶,赵文武.黄土丘陵沟壑区县域耕地粮食生产力和粮食自给能力变化差异.资源科学张秋菊,傅伯杰,陈利顶,赵文武.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环境建设.北京:商务印书馆 赵文武,傅伯杰,陈利顶.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第四纪研究赵文武,傅伯杰,陈利顶.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因子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分析.水土保持学报张秋菊,傅伯杰,陈利顶,赵文武.黄土丘陵沟壑区县域耕地变化驱动要素研究.水土保持学报.傅伯杰,陈利顶,王军,孟庆华,赵文武.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第四纪研究 Meng Qinghua, Fu Bojie, Qiu yang and Zhao wenwu.Land Use Effects on Soil Erosion and Phosphorus Loss in the Hi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Proceedings of 12th ISCO Conference,Process of Erosion and Its Environment Effect (Volume Ⅱ).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赵文武,傅伯杰,陈利顶.尺度推绎研究中的几点基本问题.地球科学进展东野光亮,赵文武,张银辉,刘洪义.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结构模型研究.农业工程学报.东野光亮,赵文武,张银辉.基于MAPGIS的土壤制图研究.土壤通报张银辉,赵庚星,赵文武.县级耕地遥感动态监测方法研究.测绘通报 赵文武,东野光亮,张银辉.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分析.农业经济.2001,2:13-15.赵文武,东野光亮,张银辉,贾炳浩.3S集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1, 赵文武,东野光亮,张银辉,胡业翠.MAP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研究.国土资源科技管理赵文武,东野光亮,许武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框架.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赵文武,东野光亮,张银辉.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系统设计初步.土壤与土地资源-中国土壤地质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地质出版社,北京东野光亮,赵文武.山东省增产100亿公斤粮食的土地对策.山东省农业科学.2000.增刊.*通讯作者

1922年到1927年,任承统与李德毅、沈学礼等,随美国W.C.罗德民博士,进行土壤侵蚀科学研究。他们为了研究黄河泥沙来源及防治方法,历时6年,对鲁、豫、晋、陕、甘等地的植被和水土流失情况作了许多调查研究,并先后在青岛林场、永宁等地开创了土壤侵蚀的实验,以说明土壤的侵蚀过程。1924年到1926年,他们分别在山西省沁源、方山、宁武东寨和山东青岛林场等处设置径流泥沙试验小区,观测在不同暴雨条件下,不同森林植被和无植被山坡水土流失量的变化。1926年,他们在淮河流域进行了“森林与土壤侵蚀”等研究。当时研究的主题和目的是“如何治理黄河灾害”和“怎样用森林防治黄河灾害,防止饥荒”。在短暂的6年中,他们在黄河流域、华北和西北考察了5次,先后写了《黄河流域之冲蚀与水害》、《森林家眼中的淮河泥沙问题》、《山西森林之破坏与山坡土层之剥蚀》、《晋省森林之滥伐与山坡冲蚀之关系》等论文。这些论文多在W.C.罗德民指导下用英文写成,由任承统、李德毅、沈学礼、孙仲逸、黄瑞采等人译成中文发表在金陵大学《金陵光》、《金陵周刊》、《农林汇刊》、《农林新报》等刊物上。这些论著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有关黄土水土流失科学研究成果,也充实了当时处于开创阶段的世界水土保持科学。如他们根据实验的结果和调查研究写成的《影响暴雨径流和土壤侵蚀的因素》一文,是中国用径流小区观测研究水土流失方法的开始。许国华在所著《罗德民博士与中国水土保持》一文中谈到,用这样科学方法实地测定不同条件下的水土流失量,这在过去还没有过,并指出:“1926年他(W.C.罗德民)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三次太平洋会议上,宣读的《影响暴雨径流和土壤侵蚀的因素》,是国际学术史上第一篇这样的论文”。因为文中都用具体数据说明,给人印象深刻,大大提高了大家对水土流失问题的认识,并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扬。从此以后,测定不同条件下水土流失量的试验方法,就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了起来。

土壤侵蚀外文期刊投稿格式

根据2016年3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有职工22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各1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入选者5人,百人计划入选者10人,正高级职称50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显谟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唐克丽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邵明安 百千万人才入选者:刘国彬、上官周平、吴普特、王全九、郑粉莉 百人计划入选者:何洪鸣、袁志友、陈应龙、陈新平、杜盛、雷廷武 、李占斌、邵明安、谭文峰、王全九 根据2016年3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有6个研究单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水利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研究室,4个野外台站。 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水利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研究室:流域生态与管理研究室、区域水土保持与环境研究室、林草生态研究室 野外台站: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固原生态试验站、神木侵蚀与环境试验站 馆藏资源 根据2016年3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21万册,其中图书11万册,科技期刊7万多册,(馆藏中、外文期刊1100多种),资料3万册。自建数据库3个,形成以土壤学、旱地农业、生态学、林业、节水农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文献为特色的馆藏结构。1996年和2000 年分别荣获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工作优质服务集体奖。2009年图书馆订购外文期刊14种,中文期刊208种;每年从其他图书馆文献传递500-700篇。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学校拥有国家实验室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5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1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41个。 国家实验室: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 国家重点实验室: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管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理论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发光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稀土资源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分子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 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 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 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 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森林与土壤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空间天气学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工业酶国家工程实验室、煤炭间接液化国家工程实验室、湿法冶金清洁生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信息内容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真空技术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土壤养分管理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档数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基础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信息安全共性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光电子器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性能均质合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手性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网络新媒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并行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岩土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金属腐蚀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真空仪器装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光栅制造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光电子晶体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环境光学监测仪器中心 、国家荒漠-绿洲生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半导体泵浦激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项目 截至2014年底,该校教师及科研人员、岗位教授等承担各类在研项目/课题5598项,当年投入经费约52亿元,支出约46亿元。其中,在研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46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75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9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06项,中科院下达的各类科技项目1551项,其他国家部委科技项目782项,各类省、市、自治区科技项目289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338项等。其中,2014年底在研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22项(A类专项10项,B类专项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部委推荐,2011-2012获批)9项,重大项目(2012-2013获批)10项,创新研究群体(2013-2014获批)12项;科技部973项目(2013-2015获批)27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4-2015获批)17项,青年科学家专题(2014-2015获批)4项。 科研成果 该校教师在Natrure、Science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取得了铁基超导、中微子震荡等一系列代表性重大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重要奖励数百项。2014年,该校教师及科研人员、岗位教授等共发表科技论文8610篇,其中SCI收录6707篇,EI收录1384篇,ISTPS收录388篇。2014年,该校教师及科研人员、岗位教授等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97项,其中国家三大奖32项,含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7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 图书馆 1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同时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该馆立足科学院、面向全国,主要为自然科学、边缘交叉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科学交流与传播服务。截止到2015年6月底,文献情报中心(包括三个地区中心)通过集团采购网络数据库109个,借助国家平台开通数据库44个,集成开通开放获取数据库20个。院内科研用户即查即得外文期刊(现刊)近1.8万种,外文图书9.9万卷/册,外文工具书0.7万卷/册,外文会议录3.8万卷/册,外文学位论文48.5万篇,外文行业报告163.2万篇;中文图书35.2万种(套)/37.8万册,中文期刊1.7万种,中文学位论文247.3万篇。据2016年1月文献情报中心官网信息显示,系统收录中外文国防科技报告、会议文献、军事标准等各类文献总计6529908篇。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收藏古籍50余万册,包括唐人写经、西夏文写本、宋椠元刻及大量稿本、抄本、名人字画、契约、家谱等,尤以地方志和明清诗文集著称。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作为国科大各校区身边的图书馆由两部分组成:位于雁栖湖校区的雁栖图书馆和玉泉路校区的玉泉图书馆。以下主要介绍的是雁栖图书馆和玉泉图书馆的配套资源与服务。雁栖图书馆和玉泉图书馆分为以下八大功能区,其中以雁栖图书馆为主,玉泉图书馆为辅。(1)流通书库:采用RFID技术,提供在架十余万册中文图书。(2)期刊阅览室:包含五百多种现刊、过刊,以及部分硕博论文等。(3)西文原版书库:以学术图书为主,包括Elsevier、Wiley等国际一流的出版社,内容涵盖力学、物理学、化工、电子电气工程、计算机等学科,近三万册。(4)工具书库:涉及四库全书、古籍类丛书、中外文工具书、百科全书、中文古今常用工具书,共八千多册。(5)院士捐赠室:涉猎范围广,珍藏价值高,学术影响深的珍贵图书、期刊,如“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院士和何泽慧院士捐赠的图书等。(6)密集架库:藏书约20万册,以备用图书为主。(7)电子阅览室:自助免费使用电脑、上网,查阅国科大订阅的所有电子资源。(8)玉泉图书馆开架阅览室:能在该室内阅读到百余位院士捐赠的2000余册图书。(9)触摸屏电子阅报刊系统:在服务台的两侧及三楼中部南北两侧有四台触摸屏电子阅报刊系统,包括了150种报纸、200多种期刊,均为当月现刊,可以实时阅读报纸/期刊。(10)电子文献资源:中文数据库包括中文期刊数据库3个(中文电子期刊20313种)、中文图书数据库2个(中文电子图书166万册)、中文学位论文数据库2个(中文学位论文215万余篇)。外文期刊17272种(订购期刊6631种、集成OA期刊9957种、借助国家平台开通期刊684种)、外文图书数据库4个(外文电子图书36756册)、外文工具书数据库2个(外文电子工具书864册)、外文学位论文数据库1个(外文学位论文41万余篇)、外文会议录数据库3个。另有二次文献数据库16个、工具事实型数据库5个、多媒体数据库2个。总计111个数据库(含NSTL订购,借助国家平台统一开通数据库44个)。此统计未包含该校通过自主订购数据库获取文献数据。 学术期刊 据2016年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部)主办的刊物有:《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自然辩证法通讯》、《管理评论》、《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共5种。 期刊简介期刊名称收录情况《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文科技综合性类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科技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属哲学类和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管理评论》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少数几种核心期刊之一,已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家中文核心期刊收录《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机构知识库 机构知识库是研究机构实施知识管理的工具,是机构有效管理其知识资产的工具, 也是是机构知识能力建设的重要机制。中国科学院大学机构知识库 以发展机构知识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为目标,快速实现对本机构知识资产的收集、长期保存、合理传播利用, 积极建设对知识内容进行捕获、转化、传播、利用和审计的能力,逐步建设包括知识内容分析、 关系分析和能力审计在内的知识服务能力,开展综合知识管理。

论文质量不高。《水土保持学报》创刊于1987年,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土壤学会和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学术期刊,其被拒稿的原因是因为论文质量不高导致的,其刊登内容主要是有关水土保持、土壤侵蚀方面的基础、应用研究和综述性的文章。

土壤水利外文期刊投稿

国内中文核心期刊按照水平高低,排在前面的是:“土壤学报”、“水土保持学报“;其次是“土壤”、“土壤通报”、“生态环境学报”、“水土保持通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对于一般的硕士研究生,投一些低档次的所谓核心期刊比较容易录用,例如:安徽农业科学。

1土壤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2土壤中国 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3土壤通报 中国土壤学会4中国水土保持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5土壤肥料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院、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6水土保持通报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7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改名为: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8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西北农业大学陕西省杨陵镇西北农业大学9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还有:PNAS ,SBB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plant and soil

土壤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土壤通报,土壤,土壤圈(英文),中国土壤与肥料,其他综合农学期刊均包括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国外的有science,nature,plant and soil, et al.

土壤期刊投稿

土壤学领域SBB,欧洲土壤学、美国土壤学会、plant and soil是圈内比较认可的。如果说容易中的,可能有Journal of soil and sediment。

审稿周期很长,投稿到发表最快也要8个月。还挺不错的土壤科学期刊。如朋友有投稿的需求,可以到“杂志云”上面申请。杂志云可以对接全国8000多家杂志社。投稿,订杂志,上杂志云!

可以投《环境与发展》杂志。双月刊,有影响因子,杂志还不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