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论文发表与奖励资金脱钩

发布时间:

论文发表与奖励资金脱钩

大多数科研人员有真才实学拼命追求,但也有不少庸才滥竽充数,主持科研工作的领导必须实行优胜劣汰,不要把经费浪费给混吃混喝的人身上。

让事实说话,让科学技术在经济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壮大!国家应该提高教师、医生的工资待遇及社会地位,给优秀教师免费或低价配发房子,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为社会作贡献。

现在从写论文审论文推荐论文到发表论文行成了一条产业链,每一环都有它的套路,而套路很深,为什么有的人一年能发表多篇论文,有的人写的论文始终通国,不过有的学员为了论文急哭写了多次也过不了。审批关,后经高人指点迷津给了一笔感谢费或(好处)?就过关了,如要发表论文在某个刊物,那套路更多,有名气地位的和没名气地位的要发表论文套路不一样,没有名气地位的论文要找一个权威人士合作,才有可能发表。也就是说你的发明成有很大一部份成别人的了,还有专门帮人写论文,帮人过关(过审批)帮人推荐发表的,中介等等乱象太复杂了。

论文可以支撑你报项目,评职称,结题验收,申报奖项,不再单独奖励,可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是打破唯论文论的重要举措,期望尽快落地。只要有论文即奖励,尤其是SCi大奖,现在停止了非常棒!建议立即停止科研项目与职称等挂钩,尤其是国家省市级单位个人申请批准后,以工作指标或其他的方法给下级业务单位下达工作任务指标,给基层太幅度增加工作量。

给全体老师提高待遇不就行了,非得奖励那几个发了几篇没用的论文的?有的专业有的领域发好论文相对容易有的相对难,一刀切只看论文影响因子也不对。真正有能力的人谁在乎高校这点虚头巴脑的研究,能成果转化的都去自己搞公司赚钱了。

现在高校完全的走偏了方向,科研是放第一位的,教学有老师在课堂就可。一批不懂教学的人在瞎指挥教学,一批没受过专业训练的研究生、博士生走上讲台,而且还没有相应的培训,大部高校教师,最基本的教案都不知怎么写…都搞所谓科研、写论文去了。

国家财政资金不应该用来奖励发表论文,个人发表论文,应该自己花钱。如果所发论文确实质量高,且可以转化为科技产品或成果,经国内专家评审后,可以适当补助。其实吧,不是这样的。科技处只说了不能奖励文章。可以换个法子,把文章折算成工作量,和教学工作同等对待,然后按工作量分钱,这样教学科研能够并重。以前是只奖励科研,教学没人弄了。

咱们国家这几年的发展让全世界害怕了,特别是美国,主要原因是科技发展了,科技的进步离不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这两年美国醒了,开始不择手段打压,没有间谍走狗的配合,他们奈何不了我们,可怕的是走狗无处不在,国家主要领导还不明白的话,等反应过来就晚了,后果不堪设想。

教科书里的知识至少是5年前的成果,而且是中规中矩的成果。如果不做科研紧盯前沿知识,教出来的学生肯定是跟不上这个专业时代发展方向。科研提升教师水平,提升教学水平,提升学生认知。为什么大学有好坏,就是紧盯专业发展前沿的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的。

个人觉得发论文可以象征性的奖励,比如一年不要超过多少钱,另外奖励文章的质量需要重点把控。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表达本来需要文章,也是其重要的工作内容,不需要片面追求文章奖励,作为份内事就好!

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国家已经不缺数量了。现在要的是质量。如果基于论文发奖金,会造就大量着眼于短期利益的灌水论文。那些高精尖的课题无人愿碰。而如果论文本身质量很高,它会带来很多连带利益。另外,教师工资也在逐年上升。在六亿人月薪1k的情况下,教师的工资已属可观。再说,你说教师都有家国情怀,那教师能不能放着论文奖励不要,不搞短期功利研究,转而去研究国家真正需要的文章呢?

顺便反应下高校教师占用学生论文一作的行为,甚至占用学生专利第一发明人的行为,这绝不是少数,有相当一大部分学生会为了顺利毕业而忍气吞声,希望可以为他们鸣不平!

不唯论文,是不唯数量,而是唯质量;不唯SCI,还是唯质量,不唯“洋刊”;现在全球学者都用英文发表文章,但终有一天,国外学者学中文,用中文发表文章;科研成果表达方式有很多种方式,论文只是其一;通过论文奖励挣钱,更不是科研的初衷了,发表论文的版面费投入尚可计算,投入论文的科研经费确实巨大的无法计算的,同样的论文国内中文发表,读者会更多,作用会更大。

再补充一点,尤其是对普通高校来说,取消科研奖励,对愿意做科研的人来说,打击太大了!这类型的高校其实是缺乏"破四唯"之后的评价能力的。可以预见,对这一类型的高校中本身就不强势的科研群体来说,几乎是毁灭性打击!!而且普通高校其实在中国占大多数!!

国内期刊一般200-300稿费,减去写作过程中一些不可报销的费用比如打印费,邮局手续费之类的大概可以纯赚2000左右

论文奖励来看,强制论文不允许奖励,对一线工作者科研热情打击很大,对行政人员、科研寡头来说没什么影响

这个钱好找!

论文发表与奖励奖金脱钩

科技部要求严查违背科研诚信行为,具体政策有:结合科技创新趋势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顶层设计 ;建设科学规范、激励有效、惩处有力的科研诚信制度规则 ;加强科研活动全流程诚信管理,建立健全学术期刊预警制度 ;切实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和宣传 ;严肃查处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 ;加快推进科研诚信信息化建设 。

这样挺好的,可以鼓励大家多动手实践。现在大多数的职位晋升都跟论文的发表次数有关,如果发表论文还有奖的话,那就会造成动手能力的缺失。

去年年底,和一个已经辞职去学校教书的原同事聊天,聊起了她去年参加的高级职称评审的事情。她说她参评的工程类高级职称,如果通过了,将得到和学校副教授一般的待遇,可惜没过。 问其原因,论文太少而且发文的刊物级别不高,她感叹说:“如果有一篇SCI就好了!” 我说高工不需要太高的刊物级别的,有的同事在区内的省级刊物发一篇就把副高得了。她说到了高校后标准就不一样了,至少要一篇EI才行,并且把她们学校的论文奖励标准发给我看了,一看震惊了,发表一篇SCI论文按不同级别奖励8000-20000,我的天哪?高校真是太有钱了! 这SCI是什么东西,值得高校老师和学生们不遗余力的去苦苦追求。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SCI论文是指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这种论文被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引入作为职称晋升和学位评定的标准。比如博士毕业就必须发表过SCI论文,要评教授更是硬指标。 这就导致很多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不得不将很多精力浪费在于SCI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上。而且SCI论文都必须用外文撰写,又使得他们不得不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用在外语上,挤占很多应该真正用在科研上的时间。 据了解一般SCI论文的版面费在1000-1500美元左右,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就是7000-10000人民币左右,但是也有少数期刊的版面费非常高,达到15000元以上。早上在今日头条上还看到一篇文章说我国每年花在SCI论文发表上的费用都够造一艘航母了,这还真不是危言耸听啊! 其实这些SCI论文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就是阳春白雪,没有多少人能够用得上,即使看到了也看不懂,在国内的科技工作者想看看不到,想用用不了。比如我在工作中也会参考一些外文资料,但顶多就接触过一些美国SAE论文而已,那是相当于EI水平,SCI几乎没遇到过。 想想这次疫情,关于新冠病毒的论文大都首发在国外的SCI检索刊物上。如果不是2020 年 1 月 21 日,南开大学副教授高山在中文核心期刊《生物信息学》上发表关于《武汉 2019 病毒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被复旦大学张永振教授的指控,大部分国人都不知道这个病毒早被发现而且已经早就开展研究了。 而且国内专家在国外刊物发表论文的指出在去年12月中旬即存在人传人的现象。假如这些文章都在国内发表,是否能早些引起广泛关注,早做控制,是否能避免更多的悲剧。 国家教育部,科技部估计已经痛中思痛了吧!终于认识到了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要求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了。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明确要求。《意见》要求,要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在评估中要突出创新质量和贡献,审慎选用量化指标。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这条对于我的那位从企业过去学校的同事应该是一大利好吧!至少不用去跟其他老师比拼英语了。 该《意见》还要求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学校不宜设置对院系和个人的论文指标要求,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文首那份奖励表中的SCI发文奖金如果用到国内核心期刊发文奖励上是不是更容易激励国内高校教师学生的高水平论文发表,促进国内学术水平的进步,我们拭目以待。 该《意见》还对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有了新要求:学校不宜将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我一直想读个工程博士,但一直受制于英语水平不高,怕发不了SCI论文毕不了业,这样一来,唯一的障碍扫清了,今年该考虑了,要不然就老了。

我觉得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对于论文发表获益的是这个人本身还有学校。

发表论文与奖金脱钩

这样挺好的,可以鼓励大家多动手实践。现在大多数的职位晋升都跟论文的发表次数有关,如果发表论文还有奖的话,那就会造成动手能力的缺失。

我觉得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对于论文发表获益的是这个人本身还有学校。

这要看各个学校的规定,比如我们学校研一看考研入学成绩,研二看研一的考试成绩,研三看研二中期成绩。另外一般学校研究生发表SCI/EI论文,学校会有一定奖金的。

去年年底,和一个已经辞职去学校教书的原同事聊天,聊起了她去年参加的高级职称评审的事情。她说她参评的工程类高级职称,如果通过了,将得到和学校副教授一般的待遇,可惜没过。 问其原因,论文太少而且发文的刊物级别不高,她感叹说:“如果有一篇SCI就好了!” 我说高工不需要太高的刊物级别的,有的同事在区内的省级刊物发一篇就把副高得了。她说到了高校后标准就不一样了,至少要一篇EI才行,并且把她们学校的论文奖励标准发给我看了,一看震惊了,发表一篇SCI论文按不同级别奖励8000-20000,我的天哪?高校真是太有钱了! 这SCI是什么东西,值得高校老师和学生们不遗余力的去苦苦追求。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SCI论文是指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这种论文被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引入作为职称晋升和学位评定的标准。比如博士毕业就必须发表过SCI论文,要评教授更是硬指标。 这就导致很多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不得不将很多精力浪费在于SCI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上。而且SCI论文都必须用外文撰写,又使得他们不得不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用在外语上,挤占很多应该真正用在科研上的时间。 据了解一般SCI论文的版面费在1000-1500美元左右,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就是7000-10000人民币左右,但是也有少数期刊的版面费非常高,达到15000元以上。早上在今日头条上还看到一篇文章说我国每年花在SCI论文发表上的费用都够造一艘航母了,这还真不是危言耸听啊! 其实这些SCI论文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就是阳春白雪,没有多少人能够用得上,即使看到了也看不懂,在国内的科技工作者想看看不到,想用用不了。比如我在工作中也会参考一些外文资料,但顶多就接触过一些美国SAE论文而已,那是相当于EI水平,SCI几乎没遇到过。 想想这次疫情,关于新冠病毒的论文大都首发在国外的SCI检索刊物上。如果不是2020 年 1 月 21 日,南开大学副教授高山在中文核心期刊《生物信息学》上发表关于《武汉 2019 病毒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被复旦大学张永振教授的指控,大部分国人都不知道这个病毒早被发现而且已经早就开展研究了。 而且国内专家在国外刊物发表论文的指出在去年12月中旬即存在人传人的现象。假如这些文章都在国内发表,是否能早些引起广泛关注,早做控制,是否能避免更多的悲剧。 国家教育部,科技部估计已经痛中思痛了吧!终于认识到了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要求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了。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明确要求。《意见》要求,要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在评估中要突出创新质量和贡献,审慎选用量化指标。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这条对于我的那位从企业过去学校的同事应该是一大利好吧!至少不用去跟其他老师比拼英语了。 该《意见》还要求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学校不宜设置对院系和个人的论文指标要求,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文首那份奖励表中的SCI发文奖金如果用到国内核心期刊发文奖励上是不是更容易激励国内高校教师学生的高水平论文发表,促进国内学术水平的进步,我们拭目以待。 该《意见》还对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有了新要求:学校不宜将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我一直想读个工程博士,但一直受制于英语水平不高,怕发不了SCI论文毕不了业,这样一来,唯一的障碍扫清了,今年该考虑了,要不然就老了。

发表论文与奖励挂钩

我认为是好事情。因为这可以让科研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一个专业方向,保证论文的质量。

合理的,我觉得科技论文这些研究方面的东西要注重质量,注重它的深度,而不是多且杂。

科技部明确论文数量不与奖励挂钩,这对科研者来说是好事,可以鼓励科研者所作实际的研究,不要总是止步于论文的研究!

合理,因为论文的数量并不能决定一个人,论文的质量才是重点,粗制滥造的论文不应该受到奖励。

论文发表与评审脱钩

中国期刊网收录的论文不能评职称。

这个中国期刊网和知网是没有任何关系的,确切地说,就是碰瓷知网的一个网站,上面的期刊可以说是垃圾期刊集中区域了,这样的所谓期刊网,上面发表收录的论文,别说评职称了,干啥也不会被认可的。

越来越多的单位评职称要求比以前严格了,不光得发到正规期刊上,还必须得知网收录,以前如果只是维普收录的就行,现在根本不行了,维普至少还是三大论文数据库,这样都不行了,中国期刊网就更不行了。

其实很多作者就是对论文发表行业不够了解,贵的不一定好,便宜的肯定不好,这个原则在论文发表行业是一样适用的,现在能上知网的期刊版面费都不便宜,很多作者就觉得超预算了,想要找那种几百块钱就能发的期刊,这就给中介提供了可乘之机,发到了垃圾期刊上。

所以大家要么不发,要发就一定发到正规期刊上,要发到能上知网的期刊上,不要为了贪便宜,发到垃圾期刊上。

职称评审标准:

职称评审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和单位标准。各职称系列国家标准由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地区标准由各地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标准,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

单位标准由具有职称评审权的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标准、地区标准,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地区标准、单位标准不得低于国家标准。

职称论文发表的质量对职称评审的影响,通常是一票否定制。所以,职称论文的质量,关系到评审成败,不可随意发表。因为,专家评委的结论,根据来源就是职称论文。

1、说到评职称,我想很多人第一时间就想到论文发表,现如今各行各业的在职人员要想评职称,就必须进行论文的写作和发表,但是论文成功发表了,并不表示一定就评得上职称,论文发表只是一个条件,还要满足其他条件。2、评职称需要发表论文,而是否评上职称不单单看论文是否发表成功。现在评职称都必须发论文。一般中级2篇。高级3篇。中级的在省级或者国家级发表。高级的在国家级或者核心期刊发表。说为什么必须发论文?也没什么原因,规定是这么规定的。职称改革也在进行。3、评职称论文都是有一个有效期的,因为现在职称论文都需要在职称评审前提交,提前发表论文是必须的。那么评职称提前多长时间发表论文才算有效?最短需要提前多长时间,最长提前多长时间?4、我们先说说最短需要提前多少时间。(1)每年都有大量的新期刊诞生,也有很多就期刊停刊,有时候我们发表完全期刊论文后,评职称的时候发现该刊停刊了,在新闻总署查不到了,导致论文发表无效。还有核心期刊目录隔几年更新一次,有添加也有删减,如果评职称赶上新目录出来,万一自己发表的期刊当年被删减了,所发的核心期刊论文也就不再归为核心论文了。所以每年停刊期刊目录和被刷下去的核心期刊目录非常令人关注。发表论文时尽量选择有实力的期刊投稿,避免被刷。(2)现在评职称为避免期刊造假,不仅需要样刊,还需要数据库收录证明。而期刊发表后杂志社要将数据传给数据库,数据库需要1-3个月内才会登录该期文章,所以,发表论文,需要提前1-3个月见刊,给数据库收录留出充裕时间。(3)投稿是需要时间的,不是投一个中一个,也不是稿件投成功就能最终见刊。且每个杂志社审稿时间长短不一,排期多少不一,所以从投稿到见刊,短则3个月,长则一年,作者一定要提前一年投稿。综上,我们在投稿时,短则提前半年至一年投稿是必须的,才能保证在评职称前拿到数据库收录证明及样刊。而从最长时间来说,评职称论文的有效期从上一个职称等级评上开始至这次申报之间所发表的论文都是有效的,且该论文没有用来评过职称,比如说,中级职称在职时发表了3篇论文,这三篇论文没有用来评过职称,那这三篇论文拿来评高级职称就是有效的,只要论文等级、专业对得上都行。

从前参加过职称评价的论文还能够再次评职称吗?用于申报职称的论文应是作者为此晋升职称而专门撰写发表的文章。如果是以前发表过的文章,已经发回来它应有的作用,就不能再用它来参与下一次的职称晋升了。有些申报人会再次提交之前用于职称晋升的文章,这样的文章肯定是不行的,作者需要重新撰写一篇合适的文章。 用于职称晋升的论文是不能重复使用的,这是晋升职称的最基本要求,如果可以重复使用,那么职称也就不用划分级别了。申请人曾经用于晋升中级职称的文章,在晋升副高级职称和高级职称时不能再次使用,或者已经用于其他用途的文章不能使用。比如有些申请人会认为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是用来晋升职称的,这也是不合适的。 职称论文在用途和特点上明显不同于其他论文,所以不是任何一篇文章都可以用来申报职称的。职称论文应该围绕申请者在自己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或者他们挖掘出来的话题来写,在某种程度上与实际工作有关,职称论文需要有前瞻性和创新性,要走在学科前沿,从前发表的文章显然不适用。 职称论文应该是申请人最近三年发表的文章,一些要求比较宽泛的文章可能是最近五年发表的文章,我们必须注意这个时间限制。希望大家都能顺利完成职称论文,获得职称晋升的机会! 论文初稿查重可以选择paperfree论文检测系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