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三国王粲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三国王粲发表论文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太尉王龚曾孙、司空王畅之孙。

少有才名,为著名学者蔡邕所赏识。初平二年(192年),因关中骚乱,前往荆州依靠刘表,客居荆州十余年,有志不伸,心怀颇郁郁。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荆州,不久,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举州投降,王粲也归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赐爵关内侯。建安十八年(213年),魏王国建立,王粲任侍中。建安二十二年(216年),王粲随曹操南征孙权,于北还途中病逝,终年四十一岁。

王粲善属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又与曹植并称“曹王”。著《英雄记》,《三国志》记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隋书·经籍志》着录有文集十一卷。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

概述内图片来源:叶雄《三国演义人物谱》

建安二十二年,四十一岁的王粲病死。在他的葬礼上,曹丕对宾客们下了个奇怪的命令,他说:王仲宣(王粲的字)喜欢听驴叫,你们每个人学驴叫一声,送他一程吧。考虑到这是即将成为魏国世子的大人物,宾客们只好乖乖地从命了,于是王粲的葬礼现场变成了此起彼伏的驴鸣演奏会。 如果不是文学或历史专业的人,对“建安七子”的印象一般不会太深刻,甚至不如“竹林七贤”,或者要么把两者搞混,于是当然也就不容易知道,王粲是建安七子里文学的最佼佼者。《文心雕龙》在评价其才略时忍不住惊呼:其七子之冠冕乎? 王粲的才华第一次被专业人士认可,可以追溯到十四岁那年。 那年,董卓逼迫献帝迁长安,洛阳城被大火烧毁,王粲失去了住所,不得不也迁徙到西都。在那里,他得到了蔡邕的隆重接见。 比起蔡邕,普通人可能更熟悉他的女儿:蔡文姬,一名名垂青史的才女。蔡文姬文学和音乐上的才华,显然来自于家学。事实上,蔡邕本人就是当时最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不仅如此,董卓对蔡邕礼敬有加,更给了他政治话语权上的加持。 王粲得到这样一位大人物的高度认可,自然名声大振。据说,蔡邕听到王粲在门口求见,飞奔出去迎接,连鞋穿反了都不顾上。蔡邕同时对家中的客人介绍:这位少年是王公的孙子,有异世之才,我自愧不如,我要把家里的书籍文章统统传给他。 客人的反应是:一坐皆惊。 客人夸张的反应并不单纯,除了蔡邕的高评价令人意外,王粲的貌不惊人也起到了很好的反衬效果。 “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三国志》 “容状短小”已经是很客气的评价,毕竟王粲此时还是个小孩子。裴松之引的一句话则更直接: 也就是说,王粲长着长着,从一个相貌平平的少年,变成了一个痴肥中年。 千万不要以为古人只重视男人的才华,实际上,长相出众的男子一样占尽优势,而奇形怪状的叔叔则同样备受歧视。 在董卓被杀,中原大乱后,王粲与堂兄王凯一起避乱到了荆州依附刘表。之所以做这样的选择,因为刘表是他祖父王畅(即蔡邕所说的“王公”)的学生,又是同乡。而且刘表其人,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才能,却特别重视文学和教育。当时的荆州,闻名而来的各地学者文人有上千名。王粲自己也凭着“工文章”,成为了刘表得力的笔杆子。 然而除了信任他的文字能力,刘表却并不太喜欢王粲,原因之一就是因为长得丑。 不仅是拿不出手的脸,还有那多愁多病的身,的确很难让人喜欢得起来。所以,刘表在决定女儿终身大事时,思考再三,还是放弃了王粲,选择了风度翩翩的堂兄王凯。 长得不好看之外,王粲另一个为人诟病处是:“燥竞”。大概意思是:急躁、好胜心强,有些功利。在刘表的儿子投降曹操后,王粲就与和洽、杜袭等人成为了曹氏的亲信宠臣。但偏偏王粲的被宠信程度又不及另两人,不知道是不是又与长相有些关系。杜袭曾经被曹操深夜约谈。出来后,王粲颇意难平,问:魏公找你说了些什么?杜袭笑笑:你白天伺候好就行了,天下事那么多你管得过来吗。 就是这样丑陋、多病、急躁的一具身体,却有着超强的记忆和敏捷的才思。 在王粲十七岁离开中原避难荆州的途中,写下了代表作《七哀诗》: 无论是在哪个政权,王粲都以灿烂的文章为人称颂,可惜他的文章、辞赋、诗作大多数都已亡佚了,让我们今天再来谈“建安七子”之首,很难以充足数量的作品来感性体会,更多地只能以生活的边角料来勉强拼凑充数。 回到文章开头,曹丕在让众人以驴鸣送别死去的王粲后,仅仅两年,就因魏讽谋反一案牵连诛杀了王粲的两个儿子,让人猜不透这位未来的篡位者究竟对文学家是什么样的感情。远征中的曹操听说此事后,委婉地表达了批评:“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 可能正是因为孟德这句话,曹丕最终把王凯——就是那位风度翩翩的堂兄——的儿子过继给了王粲,这样一来,王粲终于在死后曲线娶到了刘表的女儿,兴许还改变了这一支外貌不扬的基因,不知道算不算因祸得福呢。 而王粲从蔡邕那里继承的大量书籍,也传给了这名过继的儿子。而这名儿子的儿子,名叫王弼,因此少年博学,开启下一个时代魏晋玄学的重任,即将交到这名少年的手中。

王策三发表的论文

新课改下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新模式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教学评价角色缺失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论文摘 要:本文针对我国教育在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就新课标开展过程中与之并存的传统教育两者的相互影响为线索,就我国目前的教育进行反思并且提出几点建议。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实验,似滚滚洪流不可阻挡。拒绝课改,就会被淘汰;被动适应,就会落后。在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教师正在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而教研工作的策略也需作相应的调整,将重心从“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的教育观念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但强大的应试教育压力,学校、家长的习惯思维方式并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新的教育模式与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我国特有的传统背景下逐渐出现了一些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实践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矛盾地并行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传统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及自我意识,多被动地接受;教师、教材、课堂压抑和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矛盾:课堂时间只有45分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既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又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学习文史类课程时也就很难有高的积极性,如果教师此时不过多参与指导,那么在预定时间里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也不可能,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也只好选择全程指导教学,这一现象在硬件设施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相当多见。因此,解决不了这一问题,我们的教育改革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所以各个学校在发展教研组研究教学理论,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切磋技艺,资源共享等最基层的学习化组织的同时,也应当同步在相应学生群体中加大教育投入。如中学生心理指导可帮助他们屏弃不良的生活和学习态度,产生健康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同时再增加相应的教学辅助材料和设施,如书籍,影视资料,多媒体资料等等来开阔视野,也有助于课本知识的吸收。 二、考试制度和教学评价改革严重滞后 新课标在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陈旧的课堂模式,探索有利于学生主体发挥,主动参与精神的同时,没有同步对我国相应的评价机制进行同步改革。这一现象则直接导致课堂评价的不足,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表扬的泛化,优劣界限模糊,教师在课堂上少评价或不评价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好声一片”,实际造成的结果之一就是教师角色的缺失。这样也不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容易使其养成骄燥情绪从而缺乏必要的抗挫折能力。因此没有直观的标准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家长及学校就难免要沿用老标准“分数”来体现自身优于他人之处了。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综合课相对缺乏重视,处于对分数的追求,科学,艺术类课程被打入“冷宫”,这也违背了新课标“顺应学科之间融合和交叉的趋势,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这一初衷。 由于以上几个比较突出的矛盾,使得教师——教学的主导,在新课改的洪流中徘徊了,甚至缩手缩脚,不知道该怎么做,于是,他们的困惑也相应地产生了: (一)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绝不能被圈入‘满堂灌?、‘一言堂?”。就这样,教师在一节课中几乎不讲解,学生自学、自读、自练成了课堂主线。课后,评课者意见纷纷,莫衷一是,有人说,现在的课就是要这样上,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有人说,这样的课,学生能学到知识?不可思议。上课者彷徨了,听课者也迷茫了。 (二)“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成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学生主体被凸显出来。学生的不良行为被姑息迁就,教师生怕沾上“变相体罚”的骂名,教师角色的缺失在这一点上表现尤为明显。 (三)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能力的评价手段单一,其根源应直指高考这根指挥棒。教师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既不能应试教育又不得不应试教育,要为学生减负,但往往“后果自负”;实际并未跳出旧的评价模式,教师感觉到被成绩所逼,自然也会给学生压力了。 (四)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要执行者,改革效果的评价自然离不开老师的参与,正因为执行过程中有一些难以处理的矛盾,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使得老师不敢挺而走险有大胆新的尝试,只好持观望态度,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害怕成为一旦教育改革失败的责任人而承担骂名。到最后可能所有的教学思路都会单一,谈不上创新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课改中遇到一些困惑,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新课改以其破竹之势长驱直入,不以教师的困惑而停滞,不因暂时的逆境而驻足。我们必须正视问题,想办法妥善处理这些问题。 一、教师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理念调整教学策略,让更多的学生高质量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学生的评价要更科学合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在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的同时也努力创新出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把形式的创新与效益的提高密切结合,努力创设融“情感、互动、创新”于一体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二、建立和完善教师工作质量综合评价制度与奖励制度,发挥评价与奖励机制的激励、促进作用。克服“应试教育"在评价、奖励中的负作用。不能把考试结果做为评价教师的目标,不能把考试分数做为评价教师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不能把考试各种"率"做为奖励教师的唯一依据。奖励制度的基础是评价。我们各项表彰和奖励都是建立在评价基础之上的。科学的评价奖励机制必须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总之,我们必须在各个层面上行动起来,在继承中创新,在继承中突破。打破已有的束缚,坚持素质教育,服务国家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石杰.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J]. 桂林市教育学院院报,2000.04. 2. 李向东. 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 [J]. 焦作大学学报,2007.4. 3. 董奇,周勇,陈红兵. 自我监控与智力,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王策三著. 教学论稿 [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5.皮连生著. 教与学的心理学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教学论文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在写作上的表现,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将平时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或研究进行了总结,并综合运用综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下面是我分享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的`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钟以俊,龙文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5、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

7、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8、张福建,牟树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9、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王守恒.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11、周家骥.教育科研方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2、郭思乐.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导引.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13、吴新武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香港:香港教育出版社,2003.

14、邵永良等.现代教育科研方法与应用.宁波:宁波出版社,1999.

15、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6、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17、张孔义,方龙云.语文教育科研导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8、杨章宏.教育实验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9、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0、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1、李伟胜.实验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2、陈瑶.课堂观察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3、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4、白芸.质的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5、蔡清田.教育行动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 1

26、陈桂生.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7、王策三.教学实验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8、李晶.社会调查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9、佟庆伟.教育科研中的量化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0、江洪春.中小学教育论文写作.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31、欧阳周.实用学术论文写作.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丛立新著《课程论问题》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庄文中著:《中学语言教学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佐藤正夫著《教学原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陈玉琨等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黄书光等著《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易连云著《重建学校精神家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廖哲勋主编《课程新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田瑞云著《语文教育行为论》 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版。

曹明海著《语文教育智慧论》 青岛海洋大学2001年版。

潘庆玉著《语文教育发展论》 青岛海洋大学2001年版。

备课笔记》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作文个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语言大观》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教学争鸣录》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课堂教学艺术》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彭华生著《语文教学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韦志成著《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周庆元著《语文教学设计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佟士凡著《语文学习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

倪文锦著《语文考试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张田若等著《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韩雪屏著《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董菊初著《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 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王尚文著《语感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维鼎著《语文言意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韩雪屏著《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余昱著《走向学校语文》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裴娣娜主编《现代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部2001年7月颁发

2. 国家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人教版,苏教版,语社版.小学语文新课标教材

4. 巢宗祺等.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5.周庆元. 语文教育研究概论.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6.倪文锦. 语文教育展望.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倪文锦.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江平.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 小学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 吴忠豪.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1. 崔峦. 小学语文教学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2.雷玲. 听名师讲课.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13.吴立岗.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14.洪宗礼.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15.王荣生.语文科课程学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17.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8.黎锦熙.黎锦熙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9.刘国正.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0.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21.于永正. 教海漫记.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

22.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3.崔峦,陈先云.斯霞霍懋征袁容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4.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5.贾志敏.贾老师教语文.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6.薛法根.薛法根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27.王崧舟.王崧舟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28.窦桂梅.听窦桂梅老师讲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9.刘济远,莫崇芬.新课程小学作文导写艺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30.刘济远,莫崇芬.小学作文导写获奖教学案例,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1.王守恒.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2.王宗海.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3.吴忠豪.语文教育研究大系(小学教学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4.姚春杰. 小学语文名师同课异教实录.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5.姚春杰.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徐粲金发表离婚论文

夫妻感情破裂都可以离婚,普通人明星都可以,现今普通人离婚率很高,高晓松因为是明星的原因,离婚备受关注。

她就是高晓松的前妻夕又米,和高晓松离婚后她和别人合作了自己的服装品牌,也算小有成就。

娱乐圈里,明星和素人组合的例子层出不穷,对于老夫娇妻的搭配也是屡见不鲜。或者幸福美满,或者半途而废。可是有一对却很特别,那就是高晓松与夕又米的相依为命。婚前,高晓松已是声名显赫的音乐人,而夕又米除了名字特殊点之外,完完全全是个普通女孩。

即使是两个人结婚六年,夕又米最响亮的头衔也不过是高晓松夫人而已。现在两人离婚了,高晓松还是那个手持扇子,坐在镜头前“侃大山”的高晓松,但抛下了“高晓松太太”的名头的夕又米,也不再是只有名字特殊的夕又米了。

夕又米还是个孩子,活泼好动,就像男孩子一样,上课经常坐不住,成绩也不好,但是她很漂亮,又很有主见。夕米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高考备考期间,跑去参加一档音乐节目。你要知道,十几年的苦读就为了这个考试,对于万千考生来说,高考是决定人生命运的大事。

夕又米的作法自然而然地遭到了大家的反对,大家以为她只是拿前途开玩笑,没想到这次选秀却改变了她的一生。夕阳西下时,那个音乐节目并不火爆,她的才华也不出众,像一颗沉没在海里的石头,没有激起任何浪花,但她天真不做作的性格却深深地吸引了评委高晓松。

比高晓松还小19岁的夕又米,两人的初遇是在一场选秀节目上,此时夕又米正面临高考,虽然当时的同龄人都在为高考奋斗,但夕又米却跑去参加选秀,高晓松担任评委。毫无疑问,高晓松此时是一位成功者,而夕阳西下却只是一位初出茅庐的小娘子。

拒不改正的小丫头却抓住了高晓松的眼球,甚至还让高晓松主动到后台要了联系方式。面对当时风头正劲的才子,花季的夕又米也难以抵挡,高晓松决定与夕又米结婚。这时反对的人很多,包括父母二人,毕竟相距19岁,而高晓松和夕阳又米都没有理会。婚后没多久,夕又米就给高晓松生了个女儿。

拥有一位相对成熟而有思想的丈夫,婚后一直过得平静而快乐的夕又米。原以为平静的婚姻生活会一直这样持续下去,没想到高晓松突然向夕又米提出离婚,离婚理由只是一丝“不快”。刚踏入社会的夕夜又米那时已经25岁了,结婚后就没再出去工作过一天。

夕又米时也曾描述过自己离婚时的状态,严重失眠,对食物没有胃口,很快就暴瘦了。和《我的前半生》里的罗子君一样,她坦言自己也有一段心惊胆战的时光,但所幸身边也有“唐晶”,还有懂事的女儿陪她度过人生最艰难的时光。

高晓松曾谈到夕又米时米的状态:“和我在一起的时候,她还很年轻,甚至还没有进入社会,所以她的世界观的基础是由我塑造的。”看得出,那时候的夕阳西下还真是个懵懂单纯的小姑娘,被高晓松拉着走进生活。

离婚后,夕又米并没有放弃自己,她拒绝了高晓松的高报酬,以自己的努力和才干成为一名设计师,打造自己的服装品牌。从无到有,现在她已成为一名著名的设计师,公司市值过亿,每年销售额上千万,而年近30的她状态非常好,就像一个小姑娘。

如今二人离婚七年,高晓松还是那个拿着把扇子,坐镜头前“侃大山”的高晓松,但抛掉了“高晓松太太”名头的夕又米,已经不是那个只有名字特别的夕又米了。去年,在芒果卫视的综艺《我家小两口》中,节目组又在七夕当天请来夕又米,当郭碧婷的嘉宾。

王策三发表的论文有哪些

1、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3、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钟以俊,龙文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5、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7、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8、张福建,牟树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9、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王守恒.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11、周家骥.教育科研方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郭思乐.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导引.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13、吴新武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香港:香港教育出版社,2003.14、邵永良等.现代教育科研方法与应用.宁波:宁波出版社,1999.15、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6、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17、张孔义,方龙云.语文教育科研导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18、杨章宏.教育实验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9、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0、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1、李伟胜.实验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2、陈瑶.课堂观察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3、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4、白芸.质的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5、蔡清田.教育行动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 126、陈桂生.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7、王策三.教学实验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28、李晶.社会调查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9、佟庆伟.教育科研中的量化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0、江洪春.中小学教育论文写作.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31、欧阳周.实用学术论文写作.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丛立新著《课程论问题》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庄文中著:《中学语言教学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佐藤正夫著《教学原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陈玉琨等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黄书光等著《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易连云著《重建学校精神家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廖哲勋主编《课程新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田瑞云著《语文教育行为论》 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版。曹明海著《语文教育智慧论》 青岛海洋大学2001年版。潘庆玉著《语文教育发展论》 青岛海洋大学2001年版。备课笔记》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作文个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语言大观》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教学争鸣录》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课堂教学艺术》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彭华生著《语文教学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韦志成著《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周庆元著《语文教学设计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佟士凡著《语文学习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倪文锦著《语文考试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张田若等著《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章熊著《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韩雪屏著《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董菊初著《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 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摘 要:实践教学是艺术院校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本文旨在通过探讨新的历史时期艺术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从而对艺术院校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奠定基础。 关键词:实践教学 必要性 可行性 历史进入新纪元,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市场经济不期而至。时代和市场的发展对艺术院校各专业、各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艺术院校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中,不仅强调夯实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提上了日程。 一、艺术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将课堂教学向实践教学延伸,形成以教学互动、学练相融、以学生为本的动态教学模式,是今后艺术院校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检验教学质量、拓展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十分有限,尤其在专业技能课的学习过程中,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实践尤为重要。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精讲,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多练而实现教学目标就显得十分重要。 利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和教案,明确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教学进度以及实践教学,在规范艺术院校课堂教学的同时,提高了艺术院校学生的自我训练能力和综合素质,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体验美的熏陶 寻找感官的触点 艺术实践教学能够通过人的感观强烈地震撼和感动着欣赏者,使学生们在美的环境中欣赏美、体验美、感受美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和美的熏陶。因此,对于艺术院校学生来说,通过实践教学进入艺术世界去身临其境地现场观摩,感受专业的、高水平表演是十分必要的。 课堂教学有着许多优势,同时也存在局限。例如现在赏析课的教学中,教师只通过书本、视频和音频等教学手段进行课堂讲解,很难看到学生跟随其中的艺术作品的情绪跌汤澎湃。而当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欣赏、演绎时,学生的心情已然激动不已。 (三)开阔艺术视野 激发艺术灵感 学生们通过搜集大量的艺术创作素材, 了解到课堂中无法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美的创造和教育离不开情感的作用。在艺术教育中为学生创造一种情境,使他们身临其境,以加深学生对美的意境的体验,从而激发艺术灵感。这样的特殊实践教学,不同于学生以往单一的生活空间,需要他们解除依赖心理,主动地和周围的人和事接触、交往。 二、艺术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可行性 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艺术院校在教学结构中既要保持原有的课程优势,又要对实践教学进行更为积极、科学和务实的优化组合。在整个高等教育的课程框架中,实践教学是其他形式所不能达到和取代的手段及过程,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分析、理解和掌握,都是在实践过程中达到的。 (一)社会的需求 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精神文明的反映,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产品。当前,社会对综合能力型及综合素质性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可以说社会的需求是艺术实践如何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艺术院校始终坚持教学与社会接轨、与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与时代接轨的办学理念,不断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新天地。 (二)师资结构的完善 在师资方面要求指导教师除了应具备的理论教学经验外,还要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同时还要有驾驭全局的能力。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对个别节目作出指导外,还要具有对整体实践教学内容把握的能力和经验,最终使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完成。艺术院校具备一批符合条件的教师,他们年富力强、结构合理、专业突出、富有责任心、实践经验丰富,既具有掌握大局的能力,敦实的基础知识,又拥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 (三)设备的配备 实践教学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必要的设备配置是关键以及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艺术院校拥有全亚洲最大的舞蹈排练大楼、影视制作中心、高新尖的录音设备、国际标准演播厅和录音棚、数字化音频和视频工作站、电钢琴工作室338间国际高标准琴房等各种教学基础设施以及国际化的实习实训基地,可充分满足教学实践活动的需求 (四)图书与音像资料的建设 艺术院校在培养目标中把实践教学放在不可替代的位置,在实践模式的构建中率先将舞蹈艺术中心、数字音乐中心和影视中心课程植入到课堂教学体系中,让学生学习在天艺、实践在天艺,真正发挥了培养人才摇篮的作用。艺术院校实践教学师资配备合理、实践教学设备完善、图书与音像资料充足,具备实现新实践教学模式的可能性。 三、结语 艺术院校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能使学生得到专业的提升、综合能力的提高,我们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实践教学,尽力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发挥自身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提高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这个大舞台中,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才能走出一条符合艺术规律的道路、符合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的人才培养道路。 参考文献: [1]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潘鲁生等.构建高等艺术院校教学评估体系的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05,(7). [3]郭水兰.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J].广西社会科学,2004,(10). [4] 2009 全国艺术与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研讨会院校长论坛纪要[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5,(4). [5]张晋.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2008 届研究生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6]吴晓玲.新课改:教育理论本土化之契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11):35-38 [7]郑金洲,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报告集[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4 [8] 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原理与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48 作者简介:阿拉腾萨其尔,女,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现任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曾发表了多篇质量较高的论文,创作的十几首歌词作为一期专版发表在《歌词月报》中。

小学教育多样化练习论文资料可以给你.

王国栋发表论文

挺好的。科学研究:环境生物物理、分子与细胞生物物理教学研究:大学教学管理、物理学教学研究承担课程与教学研究先后承担大学物理(实验)、非平衡态热力学、生物物理学概论、生物物理学研究进展、高级生物物理学、生物物理研究技术、环境生物物理学、生物电磁学等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

先后主编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8本,副主编4本,主持校级以上教改课题6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负责的《大学物理》课程于2003年和2008年分别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和陕西省精品课程。

注意事项:

教授的工作是在大学里,如科学和文学等领域。另外教授也必须深耕自己专精的学科,以发表论文的方式来获得商业上的合作机会(包括了政府在科学上的顾问、或是商业发明等),同时训练自己的学生将来有足够的能力与他们交棒。

在授课、训练、提交论文与寻求商业合作这四个方向里,要取得平衡则端看学校、地点(国家)和时间额外因素。例如在欧美的顶尖大学中,学校相当重视在独一领域中专精的教授,而且常常将他们做为该校的宣传重点。

因为中国的交通法规规定是右侧通行

1、王国栋院士主持“400MPa级超级钢的研究和开发”项目中,承担973项目“新一代钢铁材料的重大基础研究”的课题“轧制过程晶粒细化的基础研究”,完成了200MPa级普碳钢升级为400MPa级超级钢的工作。完成了板材、棒线材生产工艺制定、原型钢研制、热轧超级钢轧制、产品工业应用等系统研究工作。他的科研成果应用于宝山钢铁公司(宝钢)、本溪钢铁公司(本钢)等企业的热轧带钢连轧机和鞍山钢铁公司(鞍钢)、三明钢厂等企业的棒线材连轧机,已批量工业生产。在一批热轧带钢连轧机和棒线材连轧机批量工业生产超级钢,在汽车和建筑等部门推广使用。“低碳铁素体/珠光体钢的超细晶强韧化与控制技术”等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2、王国栋院士主持“中厚板核心轧制技术的开发和集成”项目中,承担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首钢3500mm中厚板轧机核心轧制技术和关键设备研制”、负责首都钢铁公司“(首钢)3500mm中厚板轧机核心轧制技术的研究”。在承担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相关成果已经在首钢、南钢等中厚板厂的新建和改造中得到应用。相关成果“首钢3500mm中厚板轧机核心轧制技术和关键设备研制”获冶金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王国栋院士主持“轧制过程智能优化研究”中,承担国家九五攻关项目“热轧工艺的模拟和优化”、“人工智能在轧钢中的应用”等课题,开展轧制过程数学模型智能调优的研究。提出将“变形参数调优”、“组织性能参数调优”和“人工智能调优”三种方法融为一体进行轧制过程优化的创新思想,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轧制过程智能优化理论体系和实用方法;将上述理论成果应用于宝钢、抚钢、本钢等企业,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总结该领域的研究结果,撰写专著《金属轧制过程人工智能优化》,对推进我国轧制过程的智能化发挥了作用。 “板带钢轧制过程的智能优化与数模调优”等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参加的“宝钢高等级汽车板品种、生产及使用技术的研究”项目获冶金科学技术特等奖。4、王国栋教授先后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国家高技术项目(863)、国家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15项,冶金科技奖二等奖以上奖3项。出版著作6部,译著4部。发表论文SCI收录70篇,EI收录133篇。担任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轧制理论及新技术开发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王国栋院士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培养博士36人,硕士34人。他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勇于开拓,深入实际。在1996-2004年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期间,正确把握实验室的发展方向,加强研究平台建设,带领实验室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形成了凝聚团队、深入现场、躬行实践、争创一流的实验室特色,成为促进我国轧制技术发展和钢铁工业进步的有生力量,在我国轧制领域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影响。

因为驾驶室在左面,错车时便于驾驶员判断2车的距离....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